华侨与抗日战争

华侨与抗日战争
华侨与抗日战争

华侨与抗日战争

【内容提要】在抗日战争时期,海外华侨爱国主义思想进一步发展,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斗争中,掀起抗日救国新高潮。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解放,海外侨胞毁家纾难,输财捐物,开展抵制日货运动,积极回国参加抗战,血洒疆场,创造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清末与民国时期,数以千计的穷苦老百姓饱含辛酸的泪水而去海外谋生。他们飘零异域,受尽帝国主义的歧视、奴役,甚至是残酷的屠杀。他们在海外遭受苦难越深,怀念祖国的情思越切。他们在海外深切体会到祖国的兴衰强弱与自己息息相关。因而日夜盼望着祖国能早日繁荣昌盛。所以每当国内开展革命或进行经济建设时,华侨们的拳拳爱国主义都为之牵动。

尤其是当中华民族遭到外来侵略,而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头,爱国侨胞和中国人民一道,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为己任,投身于抗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八年抗日战争的无数史实充分说明这一点。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处于危难时期,海外华侨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斗争中。直接间接地支援祖国的抗敌斗争,不少人毁家纾难,捐赠物质,回国参加抗战。有的血染疆场,为打败穷凶极恶的敌人,献出自己的青春与热血。

“七七”事变的炮声吹响了抗战的号角,也震怒了海内外的炎黄子孙。侨胞们痛斥日寇“灭绝人类道德,目无国际公法”,强烈要求动员全国力量,抗拒侵略者。他们明确提出“抗战者生,妥协者亡”。

并纷纷表示“值此存亡绝续之生死关头中,凡属炎黄子孙者,当英勇共赴国难,做出任何重大牺牲而不惜。”

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全国抗战的力量之一的海外侨胞,以他们对祖国的赤诚之心,掀起空前规模的爱国高潮,纷纷建立和扩大抗日救国团体,从财力、物力、人力支援祖国抗战,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和国民外交活动,进行抵制日货的斗争,大力促成和维护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的局面,并参加侨居国的抗日斗争。其运动之深入,群众之广泛,爱国之努力和对祖国贡献之巨大,实有华侨历史所未有,为祖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东南亚地区8003华侨和2950多个团体,为适应抗日救亡运动的需要,新成立的抗日救亡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1937年,“七七”事变后,7月23日缅甸华侨在仰光聚会成立缅甸华侨救灾总会。在新加坡,7月15日,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陈振贤,着急华侨各界代表商讨救亡对策。8月15日新加坡华侨各界侨民大会在中华总商会开幕,118个华侨团体共派700名代表出席大会,决议成立“新加坡筹赈会”。在菲律宾成立了“华侨救亡会”印度尼西亚成立了“巴达维亚华侨捐助祖国慈善事业委员会”。越南华侨成立“越南救总”。泰国成立“华侨慈善筹赈会”。随着一系列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发展,为了统一募捐和其他救亡活动,在菲律宾侨领李清泉和印尼侨领庄西言的建议下,由陈嘉庚主持了1938年10月10日在新加坡召开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代表大会。到会者有马来亚、

缅甸、北婆罗洲、荷属爪哇、苏门答腊、西婆罗洲、西里伯、美属菲律宾、法属安南四、五十的华侨商会、慈善会、筹赈会等的代表160多人,大会决定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洋总会”)作为南洋华侨最高救亡领导机关,推选陈嘉庚为总会主席,庄西言、李清泉为副主席,决议在新加坡设立总会办事处。大会宣言指出:“中国之抗战,实为保障世界和平而战。”随之,又在《南洋通告第一号》中,重申“焦土抗战”、“全面抗战”、“长期抗战”三个口号,作为全体侨胞努力的目标。

在南洋总会的领导下,个地区分支机构日益增加:在新加坡、马来亚、北婆罗洲有20个筹赈会;在缅甸、泰国、越南、菲律宾有30个分支机构;在苏门答腊、爪哇、望加锡和西婆罗洲有35个筹赈单位。其他间接接受南洋总会领导的筹赈机构也不在少数。南洋华侨如此广泛而有力地组织起来,这是史无前例的、规模空前的,开创了南洋华侨团结抗日救国运动的新纪元,是华侨史上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它使南洋华侨不分地域、党派、帮派,在抗日高于一切,一切服从抗日”的原则下,捐弃成见,消除界限,团结一致,表现了海外华侨难能可贵的合作精神。

与此同时,在其它各大洲,华侨救亡组织也相继成立。在欧洲有“旅英华侨抗日救国会执行部”、“巴黎中华抗日救国会”、“旅德华侨抗日联合会”、“旅荷华侨救国后援会”。在此前后,比利时、意大利、瑞士、波兰、苏联等国的华侨,也先后成立了所在国首都为中心的抗日救亡团体。为了统一欧洲华侨抗日救亡工作又建立了“全欧华侨抗

日救国联合会”(简称“全欧抗联会”)。它领导着40多个华侨抗日救国组织,并通过《宣言》:“我海外侨胞一向是保护祖国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是非抗日无以图存,非全国上下一致,无以抗日,过去血的教训告诉我们‘敌人喜欢的,是我们的分裂,而敌人所害怕的,是我们的团结’;正由于历年来祖国的分崩离析,不断内战,暴日方能趁火打劫。”在美洲,在美国东部的“纽约华侨救济总委员会”(简称“纽约救总”),有54个侨团组成的“纽约华侨抗日筹饷总会”(简称“纽约筹饷总会”),有美国中西部“芝加哥华侨抗日救国后援会”、“旧金山旅美华侨统一捐救祖国总会”,它统属47个分会,遍及大小城市300余处,是全美洲华侨救国组织中最大的一个。在非洲和澳洲,救亡组织至少各有25个。至1940年底,海外华侨共建立了2794个救亡团体,其中较大型团体49个。这些华侨救国组织的领导人和工作人员由民主产生,输财出力,身先士卒。他们“不受报酬,不辞劳瘁”地轮流工作,“系统整然,绝无互相摩擦,或互相推诿之弊”,担负起筹赈、宣传等任务。这些组织将海外华侨团结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使其“各尽其能,各竭所有,自策自鞭,自励自勉,踊跃慷慨,贡献于祖国。”

(二)

华侨为了支援中国抗战,从经济上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主要方式有抵制日货、募捐、侨汇、购债、投资和捐献抗战物质等等。

抵制日货是华侨抗日的主要手段之一,它从经济上严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早在抗战爆发前,抵制日货运动已经具有相当规模,抗战

爆发后,则形成全球性的风潮。

东南亚华侨的抵制日货运动开展得最为广泛而深入。虽说不少的华商以经销日货为生,但为了民族的利益,宁愿承担经济上的损失,与日商断绝贸易往来。麻坡地区数百家华侨商号将于1938年8月1日前的日货“概自动标封,已定得货物全数驳回,订货单也同时宣告失败”。柔佛华侨则限4个月内肃清全境劣货。日商每月损失至少在1000万元以上。缅甸的华侨成立了“华侨抵制日货总会”,负起抵制日货的权责。1937年10月缅甸华侨举行了抵制日货扩大示威游行,通告全缅各埠侨胞组织抵制分会,使“日货在缅甸市场,一日为止僵死,其经济上之损失,实属无法估计”。泰国华侨开展的抵制日货运动“有如野火燎原似的扩展到每一个角落”,使一向以经营日货著称的曼谷力察旺大马路变为“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死市”在菲律宾、越南等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

东南亚华侨抵制日货运动的开展,使日本在南洋每月经济损失达2000万元,贸易额大幅度下跌,1937年为7亿6000万元,1938年降至4亿6600万元,减少约3亿元,下降;了63%,并由历年出超变为入超。

在美洲,华侨的抵制日货运动也广泛开展,其中以美国为最甚。1937年9月8日纽约中华总商会召开大会,各侨商皆一致要求坚决抵制仇货。26日,他们又发布通告号召“侨胞务须绝对断绝与日寇交易。”在旧金山,“日货完全绝迹”。美国的华侨妇女还与当地妇女联合,掀起了拒穿日本原料制成的丝袜运动。她们以“买一双丝袜便

是送给日本人四排机枪子弹”相比喻,使日本生丝在美国销量大减,1938年日本对美国的输出总额比战前下降了52%。

在欧洲,爱国侨商联名发出号召,要求各商店、饭店不再贩运和购用日货,原存日货限期肃清。1937年8月2日,巴黎华侨成立了“抵制仇货会”,制定了抵制日货的办法。不久又制定取缔贩卖仇货章程,规定对贩卖日货者“拘案究办”,货物充公,罚重金作救过捐。法国里昂车站一带,700多侨商不惜舍弃每日可得3万法郎的日货生意,一律自动封闭不再出售。

在非洲,马达加斯加岛迪戈——苏瓦雷斯华侨一致决议,要求华商拒绝出售日货,并组织检查组实行监督。

世界各国华侨所展开的抵制日货运动,是日本的对外贸易陷入困境。1937年日本对外贸易总额为69亿5800万元,1938年跌至53亿5300万元,减少了23%。仅1938年的前三个月,日货在东南亚消减了54%,全世界下降了40%。

华侨开展的“不合作运动”和“不供给运动”,是对日本进行经济斗争的又一内容。其中以东南亚华侨的“罢工事件”和美国的“组织废铁运动”最为著称。

东南亚是日本重要的军事工业和钢铁工业的原料基地,许多大型日营铁矿以及大型钢铁厂和铝厂几乎全部雇用化工。化工得知敌人屠杀自己的同胞时,纷纷举行罢工或退职,以示抗议。1937年底峆株巴辖日本原铁山的2000名化工,首先发动了“震动星马社会,制敌死命”的罢工。随之日营的马来亚最大的龙运铁矿的2700名化工也

弃职离矿,使铁矿停产。其他各厂矿化工奋起响应。一时使马来亚日营的铁矿和钢铁行业的生产陷入瘫痪状态。1937年7月11日,日本从马来亚每月运出的铁砂和钢锭为30万吨,而12月仅有12400吨,降低了96%。

美国是日本军火原料——铁的主要供给者。每年输入日本的铁约有百万吨,占日本输入量得50%。于是旅美侨胞开展了阻运废铁运动。1937年,满载军械及废铁2100吨的的日轮“广源号”拟开往日本。船上的20名华人海员与旧金山侨团联合行动,使该船无法起行。1938年5月,“纽约23名海员拒绝在一只运废铁到大连的船上服务”。同年12月,日本三井公司租用希腊船“斯拜罗斯”号到旧金山海港,准备运2500吨废铁赴日。华侨知道后,先后组织2万人举行示威游行和纠察,将轮船团团围住,同时向中国领事馆和美国总统罗斯福请愿,终于获得全胜。加利福尼亚州55个团体联合当地友人组成几千人的纠察队在沿海码头昼夜巡逻,严防废铁运往日本。他们的行动得到当地人们的同情和支持,致使州长“下令将准备运往日本废铁12000吨,制止装运。”与此同时在洛杉矶、华盛顿、西雅图等华侨都采取了同样的行动。在组运废铁运动中,美国华侨“不分党派,唯一的目标是对付共同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是华人社会里少见的现象。”

海外华侨开展的“不合作和不供给”运动,造成了日本军事工业原料的短缺,直接冲击了日本军火生产,配合了祖国的抗日斗争。

募捐也是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的主要方式之一。各国的华侨团体视

募捐为头等重要的任务去完成。华侨绝大多数是贫苦劳动者,经济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们认为“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才不愧为炎黄子孙。”他们视捐款为自己应尽的义务,常常是一个人倡议,万人响应,一人发动,各地效仿。

在美洲,为了推行月捐旧金山华侨提出了“逃避义捐,非我族类,捐而不力,不算爱国”的口号。大都规定每人月捐5美元(约合法币70元);在英属地区和国家,规定东主毎星期10先令(合法币40元),工人每周1英镑工资捐2先令,或以个人各商店收入议定月捐数额。综合各国情况观之,一般月捐为每人月薪的5——10%。有许多将整月薪水汇寄祖国。在整个抗战过程中,美国大陆华侨共筹款2500万美元,每人达300美元,其中旧金山华侨统一义捐救过总会筹得500万美元,为最高;纽约次之,筹得329万多美元;芝加哥则筹得240多万美元。此外,夏威夷也筹得70万美元,每人平均141美元。

在欧洲,旅欧华侨在全欧华侨联会和抗日救亡团体的发动和领导下,以各种形式近进行捐款活动。1937年8月10日至2月底,伦敦中国妇女慰劳分会先后捐助1789180元法币。巴黎捐助1099602元法币。其他国家的华侨也积极捐款。

据统计,1938年以前,平均每年捐款约3亿元左右,1939年增至11亿,1940年达20亿之多。据国民党军政部长何应钦在国民参政会上报告:1938年军费为18亿元,而同年华侨汇款达11亿元(不包括救国公债),捐款占10%。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指出,按世界银行发行纸币通例,1元基金可发行纸币4元,当年华侨所汇回国的11

亿元外汇,可发行纸币44亿元,出交还侨眷10亿元外,还有34亿可充军政费用。

在捐款过程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中华儿女。北婆罗洲打根华侨小贩郑潮炯,生活艰辛,他得知筹赈抗日救国的口号后,曾7次沿门义卖瓜子,将辛苦筹集款项交给筹赈会。1940年初,获悉其父在家乡被日机炸死,怒火满腔,当时他一贫如洗,“乃将其亲生之第四幼子,出卖于人,得的乳金80元,悉数交给筹赈会。”伦敦化工吴耀如,把10多年积存的3800元,都捐助中国难民。美国底特律市郊一位40多岁的华侨妇人,人称她为简夫人。丈夫早逝,带着两个女儿生活,开洗衣店为生。在抗战爆发后的半年内,她慷慨的捐出自己积攒的血汗钱1.5万美元。她发表演讲时说:“若是中国不亡,我愿意花掉最后的一元以救国,若是中国不幸亡了,我誓将离开这个世界。”老华侨的抗日热情尤为感人。澳大利亚一位华侨,年近古稀,将其数十年积蓄准备养老用的300余金镑全部捐献。友人力加劝阻,他慷然说:“我老了行将入土,能以区区微金,贡献祖国,实是无上光荣,死可瞑目矣。”尤为可敬者,侨胞中生计极其困难的乞丐和残疾人也投入到抗日救亡行列。马来亚乞丐赖凉,年逾花甲,当天乞得4角4分,除饭费外,其余三角。他手持木杖步至救难会,把余款献出后说:“余虽行乞,尚能平安度日,较之祖国难民,饥嚎啼哭家破人亡,则优越的多!

捐物,是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的又一重要内容。抗战爆发后,使得本来就贫穷落后的中国经济濒临危机,物资极为匮乏。为解祖国之急,

华侨在输财同时,又捐赠大批急需物资。

抗战爆发不久,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就开始组织捐赠旧衣活动。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收集了50万件,运交国内难民组织发放。南侨总会成立后,两年内缴募寒衣700万余件,制暑衣30万套,蚊帐8万床,赠与祖国将士。加拿大侨胞为嘉慰抗战将士,两次捐毛毯13000条。1939年,国民政府发的那个征募寒衣运动,侨胞们又予以大力支持。美洲募代金100万元,仰光10万元;菲律宾15万元;新加坡5万元和3500英镑;瑞士1万元。至1943年6月,华侨所捐寒衣款合法币230余万元,其中美元2000元,荷币400余元,墨币2000余元,比币13000元,港币9000元。此外华侨还捐了予以、胶鞋等物品。

除此之外,华侨捐助了大批急需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缺医少药的情况;他们选派医护人员回国,参加战场救护,实践疆场;他们以报效祖国之志,为国内培养了大批医护人员。华侨对抗战的医药支援,时期对抗战做出的又一大贡献。

为了加强祖国的空间防线,世界各地华侨发起了献机救国运动。各国侨胞献机分别为:菲律宾50架,缅甸14架,印度10架,美国50架。据统计从1937年7月至1940年10月,华侨共捐献各种飞机217架。南侨总会还献车200辆;缅甸100辆,美洲华侨捐赠救护车200辆。越南侨胞“缩食委员会”捐献了轻型铁甲车。从1937年7月至1940年10月,华侨共献作战车辆27部,救护车1000多部。

1937年9月,国民政府先后颁布《救国公债条例》、《救国公债

募集办法》、《修正救国公债募集办法》和《购募救国公债奖励条例》。规定:“本公债自战事结束后第三年起,由国库指拨基金,分20年还清”。广大华侨积极响应祖国号召,掀起了广泛的购债活动。1938年春,陈嘉庚在新加坡主持召开侨民大会,阐明购买救国公债对祖国抗战的经济意义。他自己首先购债10万元,在场的侨胞认购共达二三十万元。到同年秋,马来亚华侨购买公债1500万元,其中新加坡一地就买了500余万元。从1937年10月至1939年9月止,缅甸侨胞购债汇返祖国款项280万元。由于广大侨胞踊跃购债,国民政府发行第一期救国公债5亿元,海外各地侨胞就认购了半数以上。以后国民政府发行救国公债,华侨也尽力认购。据统计,1937——1942年,仅救国公债一种,华侨就购买了11亿元之巨。据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委员陈树人统计,从抗日战争爆发到1940年,侨胞还认购国防公债6265138元,金公债2915880元又22924金镑。还有储蓄券,马来亚各地华侨购买了240余万元。

同时,爱国华侨为了保家卫国和增强抗战经济实力,积极投资大后方的经济建设。国民政府为利用和开发大后方的丰富资源。制定了一些有利于华侨投资的政策和条例。1938年11月,国民政府经济部制定了《非常时期华侨投资国内经济事业奖助办法》,具体规定了鼓励华侨回国投资的条件和办法。投资的重点从东南沿海转向西南大后方,这是抗战期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的一大显著特点。马来亚华侨运回新式机器,投资100万元协助改良广西的锡矿;陈嘉庚、侯西反和郭兆麟等集资在重庆开办中国药厂提炼有限股份公司,这是当时中国

唯一新式的最大提炼药厂,可生产药品91种;新加坡华侨谢吉安集资100万元在重庆组织华侨实业公司,开发川康农业矿产,并在西南设炼油厂一处,专门采用土产植物榨油;马来亚华侨王振相等合资创办重庆中南橡胶厂股份有限公司,在抗战期间为大后方运输,橡胶工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陈守明、陈嘉庚等13人与国内地方实力派龙云、刘文辉等13 人合资500万元,创办华西垦殖股份有限公司,其股本中,经济部与西南有关各省占40%,地方实力派私人方面占10%,侨资占50%,其宗旨是开发华西富源,为抗战服务;“万金油大王”胡文虎与国内实业界及财政部合资创办华侨企业公司,资本1000万元,胡文虎出资450万云,国内企业家250万云,财政部300万云;同时华侨还对国内金融业进行投资,如侨领谭赞、胡兆祥等于国内官股合资1000万元筹组中国工矿银行;国民党中央海外部副部长周启刚联合侨资组织华侨建国银行;据统计,抗日战争期间,华侨投资西南地区约2500美元,遍及工、商、金融各业。虽然其中有些企业由于种种原因中途夭折或收效甚微,但侨胞报效祖国赤子之心是令人难忘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海外侨胞抗日救国热情高涨,有大批爱国侨胞毅然千里迢迢回国直接参加抗战工作。据统计仅从东南亚、美洲和澳洲等地回国参加抗战的粤籍华侨就有4万人左右。他们组成华侨归国杀敌义勇军、华侨空军义勇队、华侨飞行员勇队、华侨回乡服务团、华侨汽车司机工友归国服务团和救护队等救国团体。许多侨胞青年抛弃较为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怀着杀敌报国的热情,奔赴抗日前线,

驰骋沙场,英勇杀敌,其中有些人为了保卫祖国而英勇牺牲,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从爪哇回国的女华侨,人称“双枪英雄”的李林,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担任八路军120师独立第六支队营教导员,对敌英勇作战,战果赫赫。日本侵略者曾悬赏5000元缉捕她。贺龙曾对她说:“听说鬼子们听了你的名字都怕呢,了不起!”1940年4月26日,李林再一次反扫荡中,在连续重创敌人后壮烈牺牲,年仅24岁。战斗在华南、华北和海南岛等地敌后战场的归国华侨,不畏艰险,翻山涉水。打击敌人,并作出巨大牺牲。在1938年下半年,在广东一役,有来自菲律宾80名华侨志愿兵参加战斗,其中78人献出了生命。

抗战期间,中国空军的力量薄弱。不少华侨青年终止学业或放弃原来的职业,纷纷回国参加空军与敌作战。1938年,有16名华侨青年在菲律宾接受飞行训练之后,派到汉口,参加空军部队。这支来自不同侨居国的华侨青年,组成“流星联队”与敌作战。在此之前,中国空军中菲律宾华侨青年刘灵韶于1937年8月15日在南京上空击落日机一架。其后,他又在汉口、长沙、柳州等地上空参加战斗,成为当时王牌飞行员之一。。当时中国空军的驱逐机驾驶员中几乎有3/4是来自美国和世界各地的华侨。广东空军的骨干,从大队长到飞行员几乎全为华侨。当时被称为虎将的黄泮扬击落敌机八架,陈瑞铀击落敌机六架,威震一时。

广州沦陷后,由于敌人对上海的封锁,河内昆明铁路也封闭,滇缅公路遂为中国最重要的国际运输线。但当时国内缺乏汽车司机和汽

车修理工。在这种情况下,“南侨总会”会长陈嘉庚先生,以“南桥总会”的名义发出“关于征募汽车修机驶机人员回国服务”的号召,华侨司机和机工热烈响应,先后共有3200多人回国服务。在极其艰苦困难的条件下,他们不畏劳苦,不怕牺牲,日夜奔驰在滇缅公路上。当时在漫长的滇缅公路上,分布着华侨司机队共20个大队,担负着国际运输线的主力。为了维护这条抗日救国的运输线,不知多少华侨机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根据战时的需要,海外侨胞组织的医疗救护队就有几十批,其中爪哇13批,所以的医生、护士都是经过严格挑选和训练的,而且都是自愿参加的。缅甸华侨先后组织义勇工程队、救护队、救护车及大批药品转赴长沙等地,开展医疗救护工作。越南华侨组织童军救护团,回国后在广东东江各战区服务。回国华侨医疗队员尽管待遇微薄,环境艰苦,但他们在前线都出色地完成救死扶伤的任务,受到中国红十字会的称赞,后来有些队员继续留在国内工作。

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在归国华侨青年中,有不少人冲破国民党的重重阻力和封锁,冒着生命危险先后到达延安和其他当日革命根据地,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和华侨统战工作。来到延安的各国侨胞,还于1940年9月,成立了“延安华侨救国联合会”。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很快地占领了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缅甸、印度尼西亚以及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屿。南洋华侨与所在国的人民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役和浩劫,日本帝国主义已成为包括华侨在内的南洋各国人民的共同敌人。在这种形势

下,中共中央号召“全体华侨应与各友邦政府及本地人民协同一致,反对日本法西斯的进攻”。广大海外侨胞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与侨居国人民采取多种形式,反对共同敌人。新加坡华侨于1942年初成立“星华义务军”,该组织一成立,即投入保卫星洲的斗争。马来西亚华侨与当地人民共同组成“马来亚人民抗日军”,在3年8各月德的时间内,与日军进行300多次战斗,共毙伤敌军5500余人。菲律宾华侨于1942年5月,成立“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在三年多的时间内,转战吕宋岛14个省份和马里拉市,经历大小战斗260多次,歼敌2000余人,并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其他战利品。就这样,华侨在侨居国和祖国战场各个方面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的斗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

在政治上维护和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华侨对祖国做出的又一重要贡献。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而它又是取得胜利的保障。旅居海外的爱国华侨,既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为维护和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战爆发前,许多爱国华侨为支持和实现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七七“事变后,他们又积极敦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巴黎的侨胞纷纷到国民政府驻法国大使馆请愿,呼吁”迅速实现国共合作“。充分表达了广大侨胞关心祖国存亡,要求国共两党重新合作抗日的迫切心情。1937年9月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消息传到海外,齐国侨胞”莫不踊跃欢呼“。许多华侨团体纷纷致电国共两党,热烈庆祝两党的合作共同抗日,希望两党共同御侮,并表示”全体侨胞手携手肩并肩地追随两党同志共同奋斗“。

统一战线建立后,广大侨胞立即将注意力放到维护和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面来,不使“用全民族努力所缔结所公认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国共合作”,被“投降妥协分子所破坏所分裂”。1938年底,汪精卫集团的叛国投敌及其发动的“和平攻势”,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造成极大危害。广大侨胞同全国人民一道,投入讨伐汪精卫集团的斗争。各国侨团及其领袖纷纷发表通电、宣言,要求国民政府下令通缉汪精卫的集团。广大侨胞对汪精卫集团的声讨,是全国人民反汪运动的一部分,对于挫败汪精卫集团破坏国共合作,分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企图起了重大作用。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潜伏着危机。为了促进两党团结抗战,巩固发展统一战线,陈嘉庚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于1940年3月回国。陈嘉庚等先后访问了重庆和延安。使国统区人民和海外华侨对共产党有了更多了解,对巩固发展统一战线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皖南事变”的消息传至海外,“数百侨团纷纷致电蒋介石,抗议皖南事变,反对枪口向内,要求恢复新四军,释放叶挺军长,加强团结,抗战到底。”菲律宾华侨抗敌后援会,致电蒋介石:“传中央军委下令解散新四军,并扣押叶军长,华侨闻讯,人心浮荡”。正当“暴

敌在境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之际,切不可“同室操戈,使敌人坐收渔翁之利”。美国加州一华侨团体通电指出:“两党之合作团结,不独为抗战之灵魂,抑亦最后胜利之生命也。”华侨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十年侨汇达六十亿元【N】,解放日报,1941—12-1

(2)《陈嘉庚传》

(3)《皖南事变资料》

(4)刘博骥:《美国华侨史》

(5)《南侨回忆录》

(6)《华侨革命史》

华侨与抗日战争

华侨与抗日战争 【内容提要】在抗日战争时期,海外华侨爱国主义思想进一步发展,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斗争中,掀起抗日救国新高潮。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解放,海外侨胞毁家纾难,输财捐物,开展抵制日货运动,积极回国参加抗战,血洒疆场,创造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清末与民国时期,数以千计的穷苦老百姓饱含辛酸的泪水而去海外谋生。他们飘零异域,受尽帝国主义的歧视、奴役,甚至是残酷的屠杀。他们在海外遭受苦难越深,怀念祖国的情思越切。他们在海外深切体会到祖国的兴衰强弱与自己息息相关。因而日夜盼望着祖国能早日繁荣昌盛。所以每当国内开展革命或进行经济建设时,华侨们的拳拳爱国主义都为之牵动。 尤其是当中华民族遭到外来侵略,而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头,爱国侨胞和中国人民一道,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为己任,投身于抗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八年抗日战争的无数史实充分说明这一点。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处于危难时期,海外华侨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斗争中。直接间接地支援祖国的抗敌斗争,不少人毁家纾难,捐赠物质,回国参加抗战。有的血染疆场,为打败穷凶极恶的敌人,献出自己的青春与热血。 “七七”事变的炮声吹响了抗战的号角,也震怒了海内外的炎黄子孙。侨胞们痛斥日寇“灭绝人类道德,目无国际公法”,强烈要求动员全国力量,抗拒侵略者。他们明确提出“抗战者生,妥协者亡”。

并纷纷表示“值此存亡绝续之生死关头中,凡属炎黄子孙者,当英勇共赴国难,做出任何重大牺牲而不惜。” 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全国抗战的力量之一的海外侨胞,以他们对祖国的赤诚之心,掀起空前规模的爱国高潮,纷纷建立和扩大抗日救国团体,从财力、物力、人力支援祖国抗战,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和国民外交活动,进行抵制日货的斗争,大力促成和维护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的局面,并参加侨居国的抗日斗争。其运动之深入,群众之广泛,爱国之努力和对祖国贡献之巨大,实有华侨历史所未有,为祖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东南亚地区8003华侨和2950多个团体,为适应抗日救亡运动的需要,新成立的抗日救亡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1937年,“七七”事变后,7月23日缅甸华侨在仰光聚会成立缅甸华侨救灾总会。在新加坡,7月15日,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陈振贤,着急华侨各界代表商讨救亡对策。8月15日新加坡华侨各界侨民大会在中华总商会开幕,118个华侨团体共派700名代表出席大会,决议成立“新加坡筹赈会”。在菲律宾成立了“华侨救亡会”印度尼西亚成立了“巴达维亚华侨捐助祖国慈善事业委员会”。越南华侨成立“越南救总”。泰国成立“华侨慈善筹赈会”。随着一系列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发展,为了统一募捐和其他救亡活动,在菲律宾侨领李清泉和印尼侨领庄西言的建议下,由陈嘉庚主持了1938年10月10日在新加坡召开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代表大会。到会者有马来亚、

晚清南洋华侨与中国近代化

晚清南洋华侨与中国近代化 这里所说的晚清,系指同治至宣统,即公元1862年(同治元年)至1911年(宣统三年)的五十年间。这时正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时期,出现近代化的问题;这时华侨大量拥向南洋,是清朝政府逐渐改变华侨政策和华侨祖国意识强化的时期,因而这个题目的研究应当很有意思。 一、华人大规模移民南洋的状况、原因及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中国人向南洋迁徙,明朝初年业已兴盛,此后络绎不绝,比如,在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至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的六十年间,每年进入西加里曼丹的就在三千人以上,到1820年在那里居住着十五万华人①。又如1832年(道光十二年)在菲律宾有几万名福建人②。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清朝政府同英、法等国订约,允许华工出洋,跟着出现华人出国的热潮,及至1893年(光绪十九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海禁旧规,出国的人员骤增,纷纷进入美洲、非洲、澳洲,南洋地近中国,更是华人奔赴的处所。1890年(光绪十六年),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大臣薛福成讲,每年到南洋的华工有十余万人③,几年后,即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出使俄国的王之春说,每年去南洋的华人多达十五六万④。王、薛的不同数字说明南洋的华侨在逐年增多。我们知道在印度尼西亚的华人1860年(咸丰十年)为二十二万一千;1870年(同治九年)增至二十六万,平均每年增加三千九百人;1880年(光绪六年)华侨三十四万四千,自1870年以来每年加多八千四百人;1890年(光绪十六年)华人四十六万一千,自1880年以来年增一万七千人;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华人达五十三万七千人,自1890年以来年增七千六百人⑤。华侨的增长在前三十年呈现出直线上升的势态。在缅甸的华侨,1861年[][]咸丰十一年[][]有一万人,1891年[][]光绪二十七年[][]增为四万三千,年平均增加一千一百人,1911年(宣统三年)达到十二万四千人,自1891年以来,年增四千余人⑥华侨数量迅速上升。华人不断地流出,到1890年(光绪二十六年)在南洋华人有300万⑦,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达到400万⑧。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的五十年中,华人像潮水一样,汹涌澎湃流入南洋各地,是真正的出国潮。这样使得这个时期的下南洋,人数多,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且有持久性,这就使它与前此任何时期具有了不同的特点⑨。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加速了半殖民地化的进程。西方殖民主义者之间采取“合作政策”,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派遣驻军,设立租界,拥有领事裁判权,但是共同维系清朝政 ①温广益等:《印度尼西亚华侨史》,海洋出版社1985年版第110页。 ②道光《厦门志》卷八《番市略》。 ③薛福成:《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收入《晚清海外笔记选》,海洋出版社1983年版。 ④王之春:《使俄草》,收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第三帙。 ⑤华侨数字参见沈已尧:《东南亚——海外故乡》,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94页。 ⑥人口数字见В.Ф瓦西里耶夫:《缅甸的华人村社》,转录自《中国史研究动态》1988年第10期《外国学者关于中世纪华侨史的研究》。 ⑦《薛福成通筹南洋各岛添设领事保护华民疏》,见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一辑第一册第275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⑧《杨晟为南洋华人受虐请闽粤两督酌议办法呈外务部文》,见《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一辑第一册第460页。 ⑨(英)维克托·珀塞尔的《东南亚华人》认为,华人移民东南亚,在近六百年中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土 著王公统治时期,华人居地小,主要在一些城镇;二是欧洲各国建立殖民时期,华人大批移入;三是十九世纪最後二十五年开始的欧洲人殖民扩张,华人如潮水般涌到南洋。(姚楠等译,载《中外关系史译丛》第二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可作参考。

追忆华侨的抗日斗争史

追忆华侨的抗日斗争史 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时期,海外华侨约800万人。散居于世界的五大洲的华侨,以居住于东南亚的华侨数量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社会影响力最大。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民族情、爱国心。当日本侵略者大举侵华、祖国面临危亡时,他们一致奋起,甚至不惜以鲜血和生命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成为海外抗日救国主力军之一。 华侨抗日斗争历史可以上溯至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他们以抵制日货等形式,声援祖国的抗日行动。1925年5月的“五卅”惨案、1928年5月的“济南惨案”、1931年7月的“万宝山事件”,日本每一次在中国土地上制造惨案,华侨总是奋力抗击。 “九一八”事变之后,拥有爱国光荣传统的华侨,在集合海外华侨支援祖国抗日战争中,很快成为东南亚华侨抗日救国的核心力量——新加坡闽侨许春草在厦门组织了国内第一个公开的抗日群众组织——厦门抗日救国会,紧接着又组织了闽南22县抗日团体联合会,在华侨最重要祖籍地闽南掀起了抗日救国风暴。由华侨李清泉领导的菲律宾中华总商会立即通电国内当局及有关部门,呼吁“捐弃前嫌,共赴国难”,请求海外侨胞为支援祖国抗日筹集捐输,抵制日货。9月23日,马尼拉各侨团联合召开大会,共同成立了救国会,当即募集了20万元捐助东北抗日军将士。同年11月26日,在李清泉、杨启泰、王泉笙、桂华山等一批闽侨领袖领导下,全菲163个侨团云集马尼拉,举行更大规模的华侨救国大会,发表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国民责任宣言,通电南京政府要求以武力收复失地,同时成立了全菲律宾华侨救国联合会,制订了抵制日货大纲等。缅甸闽侨于“九一八”事变后第三天,即召开职员大会,与会华侨一致决议“为‘九一八’案电请国民政府切实筹备抵抗案”和“发表宣言唤起侨胞努力共谋对待案”。华侨领衔成立“缅甸华侨救国会”等抗日救亡团体。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华侨登高疾呼,领衔创立了东南亚各国最主要的抗日救国团体,成为当地华侨抗日救国运动的中流砥柱。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凡是有华侨的地方,都成立了华侨抗日救国团体。从1931年9月至1945年8月,华侨领导、创办和参与创办的华侨抗日团体达700多个。 遍数海外华侨抗日救国团体,影响、规模和贡献最大的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在陈嘉庚的精心筹划下,1938年10月10日,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尼、越南、沙捞越、缅甸、泰国等地的华侨代表168人,代表45个城市华侨救国团体,参加了南洋各属华侨筹赈祖国难民代表大会。会上,成立了南侨总会,陈嘉庚任主席,庄西言、李清泉为副主席,16位常务委员中有11位为华侨。这是南洋华侨第一次不分地域帮派,不分政治倾向,不分阶层的抗日救国运动大团结的组织。到1940年,南侨总会领导下的基层救国组织已达702个。 打破地域界线,领导创立海外客家人最大的抗日领导机构——南洋客属总会,团结全球客家华侨从财力、人力、物力多方面支援祖国抗击外国侵略者。

南洋华侨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

南洋华侨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 9 4 5年日本投降的十多年间,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席卷了海外华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人数之众、时间之长、力量之强、影响之巨,都是空前的。他们同祖国人民风雨同舟,前赴后继,“爱国精神,见重环宇”,谱写了一曲气吞山河、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史诗。 一、声讨不抵抗政策 19 3 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随后又在上海燃起 侵华战火,爆发了淞沪之战。在这中华民族的危难关头,旅居世界各地的侨胞迸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纷纷组织起来,以各种形式支援东北义勇军和十九路军抗战,声讨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国民党当局“息内争、御外侮”,挽救民族危急,从而揭开了华侨抗日救亡运动的序幕。一二九"运动后,海外侨胞抗日救亡运动更加高涨,形成一 股声势浩大的救国浪潮。广大侨胞纷纷举行集会,发表宣言和通电,誓作北平学生的坚强后盾,愿与全国人民一起共同承担救亡的重任,“亡国之危机一时未除,救国之运动 一日不止。”这既是对国民党当局不抵抗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又是对国内抗日救亡运动强有力的声援。 二、无私捐款支援前线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世界各地的华侨救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特别是一些大规模的救国团体,如:“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旅美华侨统一义捐救国总会”、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等相继成立。抗战期间共有华侨团体约3 5 0 0多个。它们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打破宗亲、地域的界线,走向联合,将千百万华侨组织起来,汇成一股抗日的洪流。 抗战期间,为祖国抗战捐款的华侨有400多万人,约占当时全世界华侨人口的一半左右,遍及亚洲、南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非洲华侨的家家户户。广大侨胞抱着“盖国家之大患一日不能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前方之炮火一日不止,则后方之急需一日不能停”的决心,上至工商巨贾,下至贫民、乞丐,各阶层人士以义捐、义演、义卖等各种形式慷慨捐款,感人事迹,不胜枚举。抗战八年,华侨捐赠了大量款物,仅就当时国民政府财政部统计资料显示,华侨捐款约达13亿多元。这使当时生产落后、财源枯竭、外贸逆差严重的中国,获得了重大的财政援助。同时,海外侨胞抗战期间汇回国内的数十亿侨汇,对支持祖国抗战也起了很大作用。 此外,广大华侨还通过向国内无偿捐献大批战需物资如飞机、坦克、汽车、衣物、药品等方式,支援祖国抗战。这些物资援助,大大增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物质力量。从财力、物力上援助祖国抗战,是华侨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方式,是祖国坚持抗战并取得最后胜利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 三、回国参战血洒疆场 抗战爆发后,旅居海外的大批华侨告别舒适温暖的家庭,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有的战斗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同日本侵略军进行殊死的搏斗,许多人献出了鲜血和生命,其中有不少华侨青年冲破重重封锁,投奔延安,参加八路军和新四军,成长为坚强的共产主义者和反法西斯战士,涌现出像八路军女英雄李林(印尼归侨)、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长李子芳(菲律宾归侨)等一批华侨英烈,堪称“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共产党员 的光辉模范”;有的搏击在祖国的碧空,打击日本侵略者,抗战爆发后,美国、加拿大、菲律宾等国华侨创办的航空学校培训的一大批飞行员先后回到祖国加入空军,使中国的 空军力量得到加强,全国歼击机飞行员中华侨占3/4,他们被誉为保卫祖国领空的

打捞被遗忘的南洋华侨机工

打捞“被遗忘”的南洋华侨机工 2014年07月09日 08:43:03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5版 70多年前,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存亡,响应陈嘉庚号召,从南洋回到烽火中的祖国,在抗日“生命线”上尽忠诚洒热血,至少1000人牺牲在滇缅公路。幸存者留在国内的,文革期间多受迫害。更令人唏嘘的是,在他们当年最熟悉的城市昆明,如今街头随机采访,没有年轻人知道这群英雄先辈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京雪 “这是一个关于桥的故事,是通向中国的大陆桥,它的名字叫滇缅公路。”它曾是抗战最艰难的年月,中国与外界唯一的一条交通线。近四年中,从缅甸到昆明,彼时国内无力生产的汽车坦克、枪炮子弹、汽油钢材、药品纱布等维系几百万将士抗战所需的国际援助物资,俱有赖这条道路运输。 1939年美国陆军部通讯处的新闻影像中,如此描述:“按照一名见证者的说法,它是人们从山石开辟出来的,大约二十万中国人民,其中很多死在了那里。这条公路能使中国与日本继续战斗下去。” 时人将这条道路的修筑与万里长城作比,后人管这条公路叫中国抗日战争的“输血管”“生命线”。 海南琼海,95岁的吴惠民在乡下小院打太极拳。云南保山,100岁的翁家贵走下5层楼梯,去市场买菜。云南昆明,96岁的罗开瑚缓缓走在街头。马来西亚和丰,96岁的黄铁魂慢慢骑着摩托。马来西亚古晋,95岁的李亚留蹬着自行车去看女儿;抱着右手残臂,94岁的许海星过了几十年田园生活;95岁的冯增标靠在轮椅上沉睡,他已很难与外界交流…… 他们曾是一群普通青年,如今,是一群普通老人,生活平淡,不言过往。谁能从他们身上窥见烽火硝烟的痕迹?谁又能看出他们跟那条公路、那场抗战的关联?甚至,多少人还知道那个跟他们有关的名词——“南侨机工”? 南侨机工,他们是这个名字最后的主人。

海外华侨与中国抗战

海外华侨与中国抗战 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孟子寻 鸦片战争之后,在国内,由于政治黑暗、战争不断、经济破产,导致民不聊生,百姓急于寻找生路;在国外,由于帝国主义对殖民地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和急需大量廉价劳动力从事开发,一批批“契约华工”被贩卖出洋,成为这个时期中国移民的主要方式。这种贩卖活动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达到高潮,20世纪初趋于衰落。在这100多年里,中国约有700万人被贩卖到世界各地,从而形成了华侨遍布世界各地的格局。 自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就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队奋起反抗,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开始。中华儿女上下一道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经过八年的浴血抗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这其中,广大爱国华侨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斗争中,创造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事业,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广泛组织抗日救亡团体 在抗日战争前夕,侨居在世界各地的一千余万名华侨,在海外建立了两千七百九十四个抗日团体①。 欧洲华侨的抗日救亡运动开展得较早。在卢沟桥事变前,英、法、德、荷、比、葡、瑞士等国,都建立丁以首都为中心的全国性的华侨抗日救亡组织。1936年9月,成立了“全欧华侨救国联合会”。这个组织在全国抗战开始后,在欧洲华侨的抗日救亡运动中继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在马来亚新加坡,当华侨们获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消息,各华侨团体的领导人立即行动起来,互相联络,并新加坡召开侨民大会,成立了“马来亚新加坡筹赈祖国伤兵大会委员会”。接着,马来亚地区12个区的华侨,经过联络协商,成立了“华侨筹赈会”。在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会的领导下,该地区华侨筹赈祖国抗战的工作普遍地开展起来。 在菲律宾和荷属东印度,1938年,菲律宾华侨援助前敌委员会和印尼华侨社团在新加坡召开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代表大会,成立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它的成立,标志着南洋华侨抗日救亡运动开始了一个新阶段。据国民政府统计,到1940年底,南洋各地区的华侨抗日救亡团体达436个。 在缅甸,1937年8月1日,爱国华侨在仰光成立了“缅甸华侨救灾总会”,至9月,“救灾总会”下建立丁130多个分会。9月间,又成立了“缅甸华侨妇女救灾总会”,同时也在各地成立了分会。除上述两个“救灾总会”是缅甸全国性的华侨筹赈组织外,在缅甸还有“华侨公债劝募委员会”、“中国航空建设协会”等抗日救亡团体②。 世界各地华侨在建立、健全各种抗日救亡组织的过程中,还创办了众多的报纸、期刊,作为自己的喉舌,为祖国的抗日战争呐喊。 二抵制日货进行经济斗争 广大华侨在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中,积极开展了抵制日货和不与日人合作运动。在南洋,华侨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因而抵制日货和不合作运动成效显著。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以后,南洋各地华侨几乎都成立了抵制日货的专门机构。

东南亚华侨与抗日运动

东南亚华侨与抗日运动 作者简介:黄明焕(1981.6—),男,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2003级硕士研究生。周聿峨(1956.4—),女,暨南大学华人华侨研究所教授、国际关系学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黄明焕,周聿峨 (暨南大学,广东广州510630) 摘要:在10余年的抗日战争期间,东南亚华侨之所以能以空前的规模和热情投入祖国的抗日运动,是与这一时期华侨社会本身所具有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结构、社会结构的特点密切相关的。东南亚华侨踊跃捐资输财、归国参战、维护统一战线、抵制日货,为抗战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关键词:东南亚华侨;祖国认同;抗日运动中图分类号:K2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05)10-0092-03 东南亚华侨与抗日运动 在长达14年(1931-1945)的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中,东南亚华侨虽与祖国相隔,脉搏却与祖国同步。他们竭尽全力,不仅踊跃回国参战,从经济上给予极大支持,而且还开展了一系列的政治活动,为祖国的抗战做出了卓越贡献。在抗战的艰难岁月里,广大华侨所焕发出的抗日热情是前所未有的,是华侨爱国爱乡优良传统的空前大发扬,形成了现代史上最壮烈、最广泛的华侨救国运动。东南亚华侨在抗日战争中所迸发出的爱国主义精神,至今仍是鼓舞中华民族腾飞的动力,也是国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一、背景 广泛参加抗日运动与当时东南亚华侨所具有的政治思想基础、经济基础和组织基础分不开,战前东南亚各国华侨社会具有抗日运动的深厚思想基础与群众基础。 1.辛亥革命前, 维新党人和革命党人在南洋的宣传活动,成功地将华侨对家庭、宗族、家乡的认同引导到对中国的认同上。辛亥革命后,华侨对祖国的认同随着祖国的民族危机的加深而愈发强烈,晚清末期萌发的民族主义情感,到20世纪30年代末发展成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潮。积极投身于祖国抗日斗争的南洋侨领,如陈嘉庚、李清泉、蚁光炎等,无疑不是造福桑梓的热心人,他们在民族存亡之际奋起为国家和民族命运而抗争,从而成为爱国主义的典范。至于中下层华侨,尤其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华侨,大多不熟悉也无力从事当 地的社会、政治事务,在当地无恒产无地位,其移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有朝一日衣锦还乡,在家国存亡之际,对宗亲、家乡的关注,就容易深化为对中国国家的认同。 2.南洋华侨与日商的经济利益冲突, 华侨具有强烈的反日情绪。一战以后,日本迅速向东南亚进行经济扩张。与欧美资本在东南亚经济扩张一定程度上通过与华商网络的合作完全不同,日本在东南亚的经济扩张是一种由政府推动、试图全面控制从资本投入、原料开发、产品生产、批发零售的所有环节的经济扩张。日本的这种扩张方式,尤其是以日本移民组建东南亚商贸网络的方式,直接威胁和削弱了南洋华侨的经济基础,尤其损害了作为原料组织、产品销售中介人的华商的利益,如“在马来半岛,日本人为了推销日货,日商入乡与土人结拜,领导土人组织合作社等等,全部销售日货,日 方给予种种利便。”[1](p135) 日商的经济扩张是在侵蚀、损害华 商传统经济领域下进行的,其试图取代华商的目的昭然若揭。这种经济扩张使华商感到切肤之痛,而抵制日货成为反日运动中频繁使用的武器,就不仅只是配合祖国的抗日大业,最重要的是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因此,与维护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以反日为中心的爱国主义,成为更易被南洋华侨接受的理念。诚如陈嘉庚所言,“知吾侨在南洋之身家可危,产业难恃,则至南洋非保卫不可,然与保卫南洋,必先保卫祖国,祖国情势好转,则南洋情势随着好转,祖国抗战胜利,则 92??

二战时期在东南亚抗击日寇的“华侨兵”

二战时期在东南亚抗击日寇的“华侨兵” 1942年12月8日,日本袭击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挑起太平洋战争;同时大举南下,进犯、占领东南亚各国。英、法、荷兰守军闻风丧胆,节节败退,很快就相继宣布投降。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下,东南亚华侨已经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公开进行支援祖国的抗日救亡运动。那些曾经领导华侨从事抗日救国活动的华侨社团领袖及其骨干人物,有的被迫流亡,有的被日寇逮捕投入集中营,有的惨遭杀害。整个东南亚笼罩在日本法西斯制造的血腥恐怖之中。 东南亚华侨为了保卫自己生存的家园,同当地人民同仇敌忾,团结一致,以各种方式,投身当地的抗日军事武装,开展游击战争,或秘密配合盟军进行情报搜集活动和联络工作。下面介绍在东南亚浴血抗击日寇的几支“华侨兵”军事武装。 星华抗日义勇军 星华抗日义勇军从是由马来亚共产党倡导、由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会民众武装部出面组织的、战斗员全部由“华侨兵”组成的抗日军事武装,兵力有1300人。 1941年12月8日,日寇入侵马来亚,在哥打?Q鲁登陆,以破竹之势进击英军,新加坡形势十分危急。英国政府在万

不得已的情况下,应允侨团各界人士的要求,协议承?J马来亚共产党的合法地位,释放被囚禁的政治犯,接受了马共武装民众参与抗日的主张。于是,由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会民众武装部出面,组织了一支战斗员完全为当地华侨的星华抗日义勇军。英方派达理上校担任义勇军司令,但不允许义勇军作为独立的战斗部队进行编制,不承认马共在义勇军中的领导地位,不发给正规军服,只配给少量的落后武器,却要求他们开赴前线,参加新加坡保卫战。 心系侨胞生命财产安危的侨领陈嘉庚先生对英当局此 举十分反感。他说:“英兵至少尚有五到七万人,何须派此绝未训练之华人往前线。不但此一千人将就死地,敌人人境必因此多杀许多华侨。英政府此举,最为狡猾残忍,实可痛心。”(见《南侨回忆录》) 星华抗日义勇军的成立,有个关键人物,就是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会民众武装部主任林江石。他本名黄伯遂,又名老黑,原籍广东增城。出身贫苦,年幼失学。打工之余刻苦学习,自修完中学课程,并通晓英文。“七七事变”爆发后,热心参加当地侨界的抗日活动。1934年加入马来亚共产党。1940年调任新加坡市委书记,为马共中央委员。1941年3 月因“参加非法活动”被英当局逮捕投入监狱。日寇南侵后,才于1941年12月底被释放,立即被推举为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会民众武装部主任,全身心投入星华抗日义勇军的组织

华侨对祖国抗战经济的贡献_诸葛达

2005年第6期第30卷(总第141期)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OU RNAL OF Z HE JIANG NORM AL UN I VER SITY (Socia l Sc i ences) N o16,2005 G enera l N o.141 V o.l30华侨对祖国抗战经济的贡献 诸葛达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海外华侨对祖国抗战的经济支援,这是他们对祖国抗战作出的最大贡献。华侨对祖国抗战经济支援的方式:捐款、购债、侨汇、投资和捐献物资。他们在祖国抗战中能作出如此重大经济贡献的主要原因: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爱国侨领起了重大作用和国共两党都对华侨抗日救国运动起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华侨;祖国抗战;经济贡献;原因 中图分类号:K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035(2005)06-0013-06 抗日战争时期,海外侨胞以他们对祖国的赤诚之心,从财力、物力、人力上支援祖国抗战,对祖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而他们对祖国抗日战争的经济支援,是海外侨胞对祖国抗战作出的最大贡献。 华侨对祖国抗战经济支援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捐款。华侨捐款的主要形式有常月捐和特别捐,以及献金、义卖等。常月捐是一种最常见且最见成效的捐款形式。一般店员和其他职工,捐出薪俸的10%,厂主、店东酌其财力,分为10等捐,从10元到1000元,优等无限。马来亚槟榔屿、新加坡的华侨筹赈会分别发出5劝募长期月捐宣言6和5扩大推行常月捐宣言6,指出华侨助赈祖国/最好的办法,就是大众都来认月捐,抗战一日不停,我们的月捐也就不断缴出去,直到民族得解放为止0。[1]海外各地华侨奋起响应,他们提出了/逃避义捐,非我族类;捐而不力,不算爱国0的口号。据统计,到1941年12月,海外各地华侨逐月义捐1350万元,其中南洋华侨月捐数达734万元,为全世界各地华侨月捐之冠。[2](P344-345)特别捐是为抗战某种具体用途的一种专项捐款,包括航空救国捐、坦克救国捐、救灾捐、寒衣捐等。就航空救国捐而言,到1940年底,美洲侨胞捐款达六百三十余万美元,作为祖国购机抗日之用。[3]1941年8月14日,印尼巴达维亚侨胞举行中国空军节庆祝大会,当场捐款100万元,以加强祖国空军建设。[4]献金与特别捐颇为相似,不同之处是多在纪念日进行。主要名称有/元旦献金0、/七七献金0、/九一八献金0、/庆功献金0,另外还有/结婚献金0、/做寿献金0、/节约献金0等。1939年/七七献金0运动中,暹罗华侨在亲日的銮披汶政府的高压政策下,秘密捐集100万元巨款汇回祖国。义卖是通过高于原有价格的数倍乃至数十倍、数百倍付款购买义卖物品募集捐款。这种捐款形式当时十分普遍,尤其在假日和纪念日场面更为热烈。此外,有些地方的华侨还举行游艺、演出、球赛、书画展览,或邀请名流讲演,发售入场券,有的则售卖奖券等,通过各种方式,千方百计地募集捐款。华侨捐款具有以下特点:1、持续时间长。自九一八事变时即已开始,直至抗战胜利,捐款长达14年,这在华侨史上绝无仅有。2、捐款范围大。就空间而言,席卷了五大洲华侨居聚的所有区域。可以说,哪里有华侨,哪里就有捐款活动。就成员而言,从富有的侨领巨商到生活清 *收稿日期:2004-12-15 作者简介:诸葛达(1949-),男,浙江兰溪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浅谈南洋华侨

浅谈南洋华侨 最初是怎样的机缘,触发了对华侨华人的研究兴趣? 其实本来并不是研究华侨华人问题的。学的是历史,所关心的基本上也是历史问题。但是因为生长在南洋——出生在印尼,长在马来西亚,读书也是在那个地方,工作也是在新加坡的马来亚大学。正好去马来亚大学任教时,整个东南亚的局面非常复杂,可以说是一种巨变——从殖民地成为新兴的民族国家,都要建立自己的政权。在这种情况之下,过去那种“南洋华侨”的概念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因为所有在东南亚的华侨都要有所选择:你到底是要回中国去,还是要留在这些南洋国家? 这和殖民地时期的情况还是很不一样的。殖民地的华侨无所谓国籍问题,因为你入不了英法或荷兰国籍,所以大家还是中国人。之所以称之为“华侨”,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别的国籍。但是二战之后,殖民地变成了新兴的民族国家,那么它就要求这些海外过来的人,不管是华人也好,印度人也好,都要有所选择——是留在本地帮助当地的国民,还是要维持你的侨民身份?当时大部分华侨都要考虑自己如何选择。有的国家会给你一段时间考虑,有的国家就要你立刻做出选择。 在看来,这是当时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涉及几百万人,几乎每一个华侨家庭,都要考虑去留。部分华侨自愿入了籍,因为有家人的问题或其他原因。而有些华侨被人家赶走了,因为你根本留不下,当地不要你。当时有各种理由,例如说你身份不对,或者用其他的说辞把你赶走。所以,有些华侨是没有选择的。但选择回国的还是少数,因为大部分华侨的财产、工作、生活习惯都已经本地化了。在那种情况之下,到马来亚大学去工作,就不得不关注这个问题,并且思考该如何解决才好。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缘由,那就是们二战以前的观念,都视南洋华侨为中国人,都是差不多的,甚至是一样的,开始注意到不是那么简单。事实上,各地华侨大不相同,不仅不同殖民地的华侨情况不同、环境不同,而且他们的生存经验也很不相同。他们有着不同的背景,分别来自不同的省份,当然大部分人是来自广东、福建两省,可是广西等地的也有。即便都是从中国来的人,如果他们待了两三代或者三四代以后,就会有很大的变化。例如广东人到越南、马来西亚,过了一两代之后,就有不少差异。而且即使是来自同一个家乡的人,其风俗习惯、语言甚至教育背景都会变得很不一样。这一点也使得对华侨华人问题特别有兴趣。 正是当时身处东南亚严峻的生存环境,了解到华侨家庭所遭遇到的选择问题,以及本人的华侨身份,让对华侨华人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经过这么多年的深入研究,发现了什么? 由此产生兴趣,就开始去注意和研究华侨或华人到底为什么不同,不同程度有多少,之所以那么不同的理由又是什么。例如西班牙或者美国的殖民地有其不同的影响,但泰国就完全不同,与新马也很不一样,它没有被殖民,没有成为英法的殖民地,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亚洲的一个王国,国王的地位一直没变。有些地方

华人华侨的故事(三十)抗战中的华侨旗帜陈嘉庚

华人华侨的故事(三十)抗战中的华侨旗帜陈嘉庚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先生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人(现厦门市集美区)。 1913年回家乡集美先后创办了集美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科、农林等校(统称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学村各校师生都尊称其为“校主”。 1949年应毛泽东主席的邀请回国参加政协筹备会。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等职。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成长于郑成功抗清复明故垒的陈嘉庚一生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华人华侨的故事(三十) 抗战中的华侨旗帜陈嘉庚 文来源- 厦门网图- 网络今年是中国人民 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特殊的日子里,追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先生在抗战中的事迹,缅怀他崇高民族气节与百折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于今仍然有深刻而现实的意义。 在抗战中,作为华侨领袖的陈嘉庚先生,不仅带领华侨筹资支持抗日、组织南侨机工回国参战,同时以赤诚之心寻找苦难中国光明的曙光;而身处逆境时,仍临危不惧,心怀家国,以笔当枪,终于和全民族一起迎来抗日的伟大胜利,在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这段历史上,写下璀璨而辉煌的一页。“组织华侨千百万,复兴中华一条心”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民族危难的紧急关头,海外华侨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这时,年已64岁,在新加坡一直关注着 祖国安危的陈嘉庚先生,发起组织新加坡筹赈会,募捐新加坡币一千万元,支援祖国抗日战争。 1938年10月10日,来自南洋各埠的华侨代表集聚新加坡,成立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陈

洪顺集团党支部组织党员瞻仰聂耳墓及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

洪顺集团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瞻仰聂耳墓 及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 近日,洪顺集团全体党员掀起了一股学习党的十七大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浪潮,为加强我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于2012年4月1日来到西山“聂耳墓”和“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前缅怀先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来到聂耳墓前,只见整个墓台像一把琴,墓前24级台阶象征聂耳终年24岁,台前砌7个花坛,寓意歌谱的7个音符,石碑树立在墓台琴盘的正中央,正面镌刻着郭沫若1954年的手书“人民音乐家聂耳之墓”9个大字,背面是郭老撰写赞誉聂耳的墓志铭,整个陵墓庄严肃穆。站立在聂耳墓前,就仿佛耳边响起了高昂激情、旋律铿锵有力的《义勇军进行曲》。 《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诞生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曾作为国民革命军200师的军歌,1949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象征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议,恢复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

作为国歌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来到聂耳生平纪念馆,里面摆放着聂耳生前用过的小提琴,穿过的日本和服、木屐及一些手笔,并以图片的形式一一介绍了聂耳一生的简历。参观过程中大家心情沉重,聂耳——他以一个民族战士和无产阶级战士的姿态战斗在民族解放斗争和阶级斗争的最前列,以音乐为战斗武器,努力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给后人留下了及其宝贵的音乐财富和精神财富。 之后,我们来到了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前,纪念碑建在昆明西山华亭寺北面约200米处、高蹺至西山公路右上侧的罗汉山山麓中,碑高12米。两边花坛内长着两棵挺拔的翠柏,拾级而上便是纪念碑。在汉白玉制成的碑身上,“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几个金色大字格外醒目。墨石汉白玉相间制成的底座,上书“赤子功勋”四个大字。碑的正面上端刻有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荣誉纪念章,四条横线和每方四块墨石的底座,象征着当年四万万同胞齐心抗日。碑前两层台阶均为七级,表示“七?七”抗战纪念。两侧为两面旗帜,旗帜上的三个“七?七”纪念章,代表3000多南洋华侨机工的赤子丹心。碑身高九米,碑座高三米,象征“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在纪念碑旁建有南洋华侨机工抗日事迹陈列室,每当纪念日,海内外游客及各界人士、青少年学子,纷纷前来瞻仰致敬。 南洋华侨机工的爱国主义和献身精神,曾鼓舞着亿万抗战军民为保卫祖国浴血奋战;在今天又激励着海内外炎黄子孙为振兴中华,实现祖国统一而努力奋斗。为表彰南洋华侨机工回国参加中国人民抗日

南洋华侨机工抗战

南洋华侨机工抗战 09级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小学数学) 刘世清 20090907102 马楚娟 20090907103 阮海燕 20090907107 陶琼 20090907110 王相喊 20090907112 杨章益 20090907118

三月二十八日,我们怀着对历史先烈的崇高敬仰之情,来到了西山,站在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前,历史的画面不断浮现在眼前。在民族存亡之际,他们怀着满腔热血,怀着对祖国的牵挂,怀着对祖国人民的担忧,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这片热土上,与敌人展开了头争。与敌人的对抗中,他们义无反顾,不怕流血,不怕牺牲。他们是历史的英雄,是全国人民的榜样,他们对祖国的爱永远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大地的子孙。走进展览厅,这里陈列着他们的英雄事迹。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同时,侵占泰国,并向英美宣战。就在同一天,日军大举南下,不到半年之内,占领了马来亚、新加坡、菲律宾、缅甸和印尼。太平洋战争爆发,华侨抗战进入了新的时期。在此之前,华侨对祖国的抗战几乎承担了三分之一的军费,南洋陷落,南洋华侨对祖国抗战的经济援助中断了,祖国抗战进入更加困难时期。华侨在沦陷时期与侨居地人民同命运、共患难,并肩战斗,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第二故乡,用武装抗日支援祖国抗战,为最后战胜日本法西斯建立了功勋。 1941年底,当日军大举侵占马来亚的时候,在马来亚共产党领导-T建立了抗日军队--"马来亚人民抗日军坚持敌后游击战。这支队伍的骨干力量和基本成员是华侨。在马来亚抗日军的红旗上,缀着3颗金色五角星,象正着马来人、华侨、印度人在抗日斗争中团结战斗胜利在一起。马共同时还建立了马来亚的抗日统一比线组织一马来亚人民抗日联盟,在城乡开展对敌斗争,采用多种办法援助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的武装斗争。在1942-1945年的蝴年内,马来亚人民抗日军从165人发展到7000多人,有8个独立队活跃于全马范围内,开展游击战争。据统计,人民抗日军与日寇作战340多次,其中200多次是主动出击,粉碎了敌人10多次大规模的围剿,击毙、击伤敌军官兵5500人。3年中,抗日军牺牲了1000多人,大部分是华侨。 这只英雄的部队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英雄事迹铭记于中华子孙的心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