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叶林中

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简称“东团”),是一九三九年一月,由南洋、香港和东江地区的爱国青年汇合组成的华侨抗日救亡团体。“东团”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怀、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国内外爱国青年踊跃参加,队伍迅速得到扩大,活动范围遍及原惠阳地区的十四个县(市)。他们深入广大的农村和城镇,开展救济难民和抗日救亡工作,在华南抗日战场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积极开展救济灾民,宣传抗日

一九三七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发生后,由于日寇的野蛮屠杀和掠夺,成千上万的中国同胞成了流落他乡的难民。中国大地进入了伟大的抗日战争时期,全民族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东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发动华侨捐款捐物,救济灾难沉重的同胞,成为全民抗日救亡运动的一支生力军。“南洋惠侨救乡会”汇回数十万元的救济款,并在香港设立施赈办事处,主持救济工作;“东团”团员和救护队员带着华侨捐献的款项、物品、衣服等,到灾区进行慰问;东江各地设立了“施药处”、“施米处”救济难民。广大群众对华侨的捐助、对“东团”的救济感激不尽,对“东团”的抗日爱国热情拍手称赞。

在日本侵略军进攻华南,广东国民党当局弃城逃命,许多人对抗战前途忧虑、迷茫的关键时刻,为了唤起民众的抗日热情,“东团”总团部组织了宣传教育委员会,各团、队开赴各地的城镇和广大农村,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抗日救亡宣传工作。他们通过写标语、出墙报、发传单、举办夜校、

举行报告会、座谈会、深入各家各户谈心等形式,控诉日本侵略军的罪行,向群众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动员群众奋起抗日;“东江流动歌剧团”巡回于东江流域,行程2000多公里,克服重重困难,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等40多个剧目,演唱了《长城谣》等70多首抗日救亡歌曲,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爱国热情和鼓舞了群众的斗志,坚定了他们的抗日信心。

二、建立抗日武装,唤起民众抗日

“东团”在开展抗日宣传的同时,将广大青年男女团结和组织起来,建立抗日武装,唤起民众抗日。通过组织打猎队、联防队、自卫队,建立青年读书会、青年抗敌同志会、农民抗敌同志会等组织,将农村和城镇的枪支动员起来,将广大青年组织起来,使整个东江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广泛地开展起来。1939年秋,日军企图打通粤汉铁路线,从东江抽调兵力进攻粤北。为了配合粤北作战,东江国共两党领导的部队组织了袭击深圳、石龙等地敌人的战斗。“东团”惠阳队、东宝队、增龙队积极动员群众支援部队作战。惠阳队发动群众组织军民合作站,帮助部队运送弹药。东宝队动员群众帮助抗日部队侦察敌情,充当向导,运送弹药,抢救伤员撤出火线。特别是抗日自卫队的队员,深入惠州、博罗等东江各地阻击日军的侵扰,后来不少成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独立第二大队和独立第三大队的骨干。“东团”组织的这些抗日民众武装,英勇袭击和直接配合抗日游击队打击日本侵略者。

三、支援前线,参加抗战

在祖国危难之际,“东团”战士赤胆忠心,亲自奔赴抗日前线浴血奋战。

1939年4月12日的罗浮山之战中,“东团”10多名前线服务团员,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担任侦察、向导,配合部队作战。1941年7月,“东团”被国民党无理宣布停止活动后,散在内地和撤回在香港的队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队员纷纷参加曾生、王作尧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后改称东江纵队)转战东江两岸,挺进粤北山区,深入港九敌区,开辟抗日根据地。“东团”在抗日战场上英勇战斗,是抗日救亡运动的一支生力军。抗战胜利后,一部分队员北撤山东烟台,一部分继续留在东江地区坚持武装斗争。“东团”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东团”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作者简介

叶林中,男,广东和平县人,1961年12月出生,大专文化,现任中共惠城区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现任惠城文史研究员。

在隐蔽战线上的抗战模范罗克明英烈

缅怀在隐蔽战线上的 泰国归侨 抗日英烈罗克明 罗克明(1904—1946),乳名金泉,又名罗星輝,泰国华侨,泰马(共)党员,祖籍惠阳(今属惠东)高潭人。其父罗祖嘉,是清末秀才,礼学家风,开明绅士,曾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因祖辈务农,深知农耕生活艰苦,因而与乡民十分融洽。罗克明10岁入本乡

私熟读书,16岁入读惠州中学,才思敏捷,品学兼优,殊受师长与族人钟爱。 1922年秋冬,彭湃到高潭点燃农运烈火,青年时期的罗克明鼓动全家加入农会组织,开始卷入到阶级斗争的历史旋涡之中。1927年5月开始,高潭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成为中共东江特委领导海、陆、惠、紫四县农军暴动的指挥和集散中心,党政军机关都在中洞办公。高潭也率先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府。1928年3月,国民党军大规模进剿高潭苏区,罗克明全家经受了生与死的洗礼,难以在当地立足,最后只得背井离乡,随父亲逃往泰国合艾猛侨埠谋生避难。 1932年上海“一﹒二八”抗战的消息传遍了南洋,中华民族危亡迫在睸睫,身在异国他乡的罗克明,积极联络当地华侨青年宣传抗日,誓死不当亡国奴,并随时寻觅机会回国抗日杀敌。1933年秋,他报效祖国的机会到了,跟随一批闽粤籍的青年联袂,奔回福建参加十九路军,被编入翁照垣部任书记官。1934年1月,蔡廷锴在福建事变成立的“福建人民政府”失败,主张“反蒋抗日”的十九路军在老蒋优势兵力的进攻下完全解体,蔡廷锴军长(广东罗定人)兵败出洋,余部为蒋介石收编。罗克明悲愤交加,毅然返回泰国侨居。1936年夏天,他在泰国与马来亚交界的橡胶园中秘密加入了马来亚共产党组织,积极联络华侨青年参加当地的《余闲乐社》和《抗日后援会》群众组织宣传抗日活动,随时准备返回祖国参加抗日救亡的伟大斗争。

东江纵队铁心向党心得体会

东江纵队铁心向党心得体会 通过东江纵队铁心向党学习的活动,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根本宗旨,发扬革命优良传统,牢记历史使命,踏实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一个新时期的合格共产党员,在此分享心得体会。下面是小雅WTT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东江纵队铁心向党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东江纵队铁心向党心得体会篇1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省东江地区创建和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军队,是开辟华南敌后战场,坚持华南抗战的主力部队之一。 东江纵队是在曾生、林平、王作尧、杨康华等主要领导带领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抗日武装力量,其开辟的华南敌后战场成为“敌后三大战场”之一。 1945年,朱德同志在“七大”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东江纵队与琼崖纵队和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1938年10月12日,侵华日军在惠阳大亚湾登陆,东江下游各县及广州相继沦陷。在此前后,中共广东省委及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要在日军占领区开辟抗日游击区的指示,派一批共产党员到东莞、宝安、惠阳、增城等地组织抗日武装。12月2日,中共惠(阳)宝(安)工作委员会在惠阳周田村成立了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曾生任总队长;12月下

旬,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员会及宝安、增城党组织领导的东莞模范壮丁队等几支武装在东莞苦草洞进行整编,成立了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王作尧任大队长。两支武装共200余人。 1939年初,经与东江国民党当局谈判达成协议,这两支武装分别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4战区第3纵队新编大队和第4纵队直辖第2大队。9月,日军再次在大亚湾登陆,两支游击队主动袭击日军,先后收复大鹏半岛的沙鱼涌及宝安县城南头,并在横岗伏击战中,毙伤日军30余名,迅速扩大了影响。广大群众、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踊跃支援和参加抗日游击队。至年底,两支游击队共发展到700余人。 1940年3月,两支游击队遭到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围攻,被迫向海丰、陆丰转移,途中被追击堵截,损失严重,最后剩100余人。东江纵队铁心向党心得体会篇2 7月1日我到位于东莞市大岭山镇的东江纵队纪念馆参观学习,感受当时全国各族人民抗日的精神,感受中国人民在困难和艰苦环境中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英雄主义精神,感受紧密联系群众、依靠群众的作用。特别是我在军旅生涯中工作了近三十年,通过参观学习,在自己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当年烈士们的作战情景,受到了深刻教育。 一、进一步增加了对东江纵队的伟大事迹的了解。 通过这次参观学习活动,我进一步对东江纵队在东莞大岭山区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斗争、取得百花洞战斗胜利及

论华侨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论华侨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的十多年间,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席卷了海外华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人数之多、时间之长、力量之强、影响之巨都是空前的。海外华侨深明大义,维护民族尊严,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将永远镌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标签:华侨;抗日战争;贡献 一、奋起救亡,推动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 自从日本法西斯的铁蹄踏上中国土地的那一刻起,广大爱国华侨就自发组织起来,号召侨胞奋起救亡,支持国内的局部抗战和风起云涌的救亡运动。他们大声疾呼,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挽救民族危机。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海外华侨无不义愤填膺,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急电请宁粤息争,一致对外御敌”。江桥抗战爆发后,香港潮州八邑商会会长陈子昭立刻筹集财务慰劳东北孤军抗战的马占山将军,爱国华侨抗战的声音传到了中国北疆齐齐哈尔。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广大华侨全力声援上海国民党十九路军,迅速发起了大规模的募捐活动。“岭东华侨互助社”号召侨众“对日抗争”,“并实行经济绝交”。呼吁“岭东侨众,枕戈待命,誓为前驱”;在上海养病的新加坡富商林一顺,接连向新加坡发出十多份电报,呼吁侨胞奋起救国,火速汇款支援十九路军。 1935年,华北事变后,广大华侨群情激愤,仅新加坡就有近千名华侨举行了反日反内战大游行,他们捣毁了日本驻新加坡商会;卧床不起的林一顺,仍数次致电国民政府,敦请抗战图存;新加坡潮人社团致电汪精卫:“对日亲善关系重大,万望慎重,毋损国体,以慰侨望。” 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号召“一切关心祖国的侨胞们,团结起来,积极支持抗日事业”。12月,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号召。 对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联合抗日的主张,海外华侨给予了热烈响应。1936年2月的华侨反帝大同盟执委会和1936年5月的纪念五卅惨案11周年纪念会上,要求停止一切内战,集中力量抗日。同时建议美东、美西华侨组织组成抗日联合阵线;在抗日的旗帜下,各地的华侨团体走向联合,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芝加哥华侨救国后援会、墨西哥华侨抗日后援总会、菲律宾华侨各劳工团体联合会等相继成立,成为宣传和支持抗战的重要力量。 在响应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的同时,广大爱国华侨对国民党政府违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行为予以坚决的谴责。“一二·九”运动发生后,

南洋华侨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

南洋华侨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日本投降的十多年间,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席卷了海外华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人数之众、时间之长、力量之强、影响之巨,都是空前的。他们同祖国人民风雨同舟,前赴后继,“爱国精神,见重环宇”,谱写了一曲气吞山河、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史诗。 一、声讨不抵抗政策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随后又在上海燃起侵华战火,爆发了淞沪之战。在这中华民族的危难关头,旅居世界各地的侨胞迸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纷纷组织起来,以各种形式支援东北义勇军和十九路军抗战,声讨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国民党当局“息内争、御外侮”,挽救民族危急,从而揭开了华侨抗日救亡运动的序幕。“一二·九”运动后,海外侨胞抗日救亡运动更加高涨,形成一股声势浩大的救国浪潮。广大侨胞纷纷举行集会,发表宣言和通电,誓作北平学生的坚强后盾,愿与全国人民一起共同承担救亡的重任,“亡国之危机一时未除,救国之运动一日不止。”这既是对国民党当局不抵抗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又是对国内抗日救亡运动强有力的声援。 二、无私捐款支援前线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世界各地的华侨救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特别是一些大规模的救国团体,如:“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旅美华侨统一义捐救国总会”、“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等相继成立。抗战期间共有华侨团体约3500多个。它们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打破宗亲、地域的界线,走向联合,将千百万华侨组织起来,汇成一股抗日的洪流。 抗战期间,为祖国抗战捐款的华侨有400多万人,约占当时全世界华侨人口的一半左右,遍及亚洲、南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非洲华侨的家家户户。广大侨胞抱着“盖国家之大患一日不能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前方之炮火一日不止,则后方之急需一日不能停”的决心,上至工商巨贾,下至贫民、乞丐,各阶层人士以义捐、义演、义卖等各种形式慷慨捐款,感人事迹,不胜枚举。抗战八年,华侨捐赠了大量款物,仅就当时国民政府财政部统计资料显示,华侨捐款约达13亿多元。这使当时生产落后、财源枯竭、外贸逆差严重的中国,获得了重大的财政援助。同时,海外侨胞抗战期间汇回国内的数十亿侨汇,对支持祖国抗战也起了很大作用。 此外,广大华侨还通过向国内无偿捐献大批战需物资如飞机、坦克、汽车、衣物、药品等方式,支援祖国抗战。这些物资援助,大大增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物质力量。从财力、物力上援助祖国抗战,是华侨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方式,是祖国坚持抗战并取得最后胜利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 三、回国参战血洒疆场 抗战爆发后,旅居海外的大批华侨告别舒适温暖的家庭,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有的战斗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同日本侵略军进行殊死的搏斗,许多人献出了鲜血和生命,其中有不少华侨青年冲破重重封锁,投奔延安,参加八路军和新四军,成长为坚强的共产主义者和反法西斯战士,涌现出像八路军女英雄李林(印尼归侨)、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长李子芳(菲律宾归侨)等一批华侨英烈,堪称“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共产党员

追忆华侨的抗日斗争史

追忆华侨的抗日斗争史 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时期,海外华侨约800万人。散居于世界的五大洲的华侨,以居住于东南亚的华侨数量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社会影响力最大。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民族情、爱国心。当日本侵略者大举侵华、祖国面临危亡时,他们一致奋起,甚至不惜以鲜血和生命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成为海外抗日救国主力军之一。 华侨抗日斗争历史可以上溯至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他们以抵制日货等形式,声援祖国的抗日行动。1925年5月的“五卅”惨案、1928年5月的“济南惨案”、1931年7月的“万宝山事件”,日本每一次在中国土地上制造惨案,华侨总是奋力抗击。 “九一八”事变之后,拥有爱国光荣传统的华侨,在集合海外华侨支援祖国抗日战争中,很快成为东南亚华侨抗日救国的核心力量——新加坡闽侨许春草在厦门组织了国内第一个公开的抗日群众组织——厦门抗日救国会,紧接着又组织了闽南22县抗日团体联合会,在华侨最重要祖籍地闽南掀起了抗日救国风暴。由华侨李清泉领导的菲律宾中华总商会立即通电国内当局及有关部门,呼吁“捐弃前嫌,共赴国难”,请求海外侨胞为支援祖国抗日筹集捐输,抵制日货。9月23日,马尼拉各侨团联合召开大会,共同成立了救国会,当即募集了20万元捐助东北抗日军将士。同年11月26日,在李清泉、杨启泰、王泉笙、桂华山等一批闽侨领袖领导下,全菲163个侨团云集马尼拉,举行更大规模的华侨救国大会,发表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国民责任宣言,通电南京政府要求以武力收复失地,同时成立了全菲律宾华侨救国联合会,制订了抵制日货大纲等。缅甸闽侨于“九一八”事变后第三天,即召开职员大会,与会华侨一致决议“为‘九一八’案电请国民政府切实筹备抵抗案”和“发表宣言唤起侨胞努力共谋对待案”。华侨领衔成立“缅甸华侨救国会”等抗日救亡团体。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华侨登高疾呼,领衔创立了东南亚各国最主要的抗日救国团体,成为当地华侨抗日救国运动的中流砥柱。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凡是有华侨的地方,都成立了华侨抗日救国团体。从1931年9月至1945年8月,华侨领导、创办和参与创办的华侨抗日团体达700多个。 遍数海外华侨抗日救国团体,影响、规模和贡献最大的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在陈嘉庚的精心筹划下,1938年10月10日,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尼、越南、沙捞越、缅甸、泰国等地的华侨代表168人,代表45个城市华侨救国团体,参加了南洋各属华侨筹赈祖国难民代表大会。会上,成立了南侨总会,陈嘉庚任主席,庄西言、李清泉为副主席,16位常务委员中有11位为华侨。这是南洋华侨第一次不分地域帮派,不分政治倾向,不分阶层的抗日救国运动大团结的组织。到1940年,南侨总会领导下的基层救国组织已达702个。 打破地域界线,领导创立海外客家人最大的抗日领导机构——南洋客属总会,团结全球客家华侨从财力、人力、物力多方面支援祖国抗击外国侵略者。

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叶林中 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简称“东团”),是一九三九年一月,由南洋、香港和东江地区的爱国青年汇合组成的华侨抗日救亡团体。“东团”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怀、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国内外爱国青年踊跃参加,队伍迅速得到扩大,活动范围遍及原惠阳地区的十四个县(市)。他们深入广大的农村和城镇,开展救济难民和抗日救亡工作,在华南抗日战场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积极开展救济灾民,宣传抗日 一九三七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发生后,由于日寇的野蛮屠杀和掠夺,成千上万的中国同胞成了流落他乡的难民。中国大地进入了伟大的抗日战争时期,全民族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东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发动华侨捐款捐物,救济灾难沉重的同胞,成为全民抗日救亡运动的一支生力军。“南洋惠侨救乡会”汇回数十万元的救济款,并在香港设立施赈办事处,主持救济工作;“东团”团员和救护队员带着华侨捐献的款项、物品、衣服等,到灾区进行慰问;东江各地设立了“施药处”、“施米处”救济难民。广大群众对华侨的捐助、对“东团”的救济感激不尽,对“东团”的抗日爱国热情拍手称赞。 在日本侵略军进攻华南,广东国民党当局弃城逃命,许多人对抗战前途忧虑、迷茫的关键时刻,为了唤起民众的抗日热情,“东团”总团部组织了宣传教育委员会,各团、队开赴各地的城镇和广大农村,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抗日救亡宣传工作。他们通过写标语、出墙报、发传单、举办夜校、

举行报告会、座谈会、深入各家各户谈心等形式,控诉日本侵略军的罪行,向群众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动员群众奋起抗日;“东江流动歌剧团”巡回于东江流域,行程2000多公里,克服重重困难,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等40多个剧目,演唱了《长城谣》等70多首抗日救亡歌曲,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爱国热情和鼓舞了群众的斗志,坚定了他们的抗日信心。 二、建立抗日武装,唤起民众抗日 “东团”在开展抗日宣传的同时,将广大青年男女团结和组织起来,建立抗日武装,唤起民众抗日。通过组织打猎队、联防队、自卫队,建立青年读书会、青年抗敌同志会、农民抗敌同志会等组织,将农村和城镇的枪支动员起来,将广大青年组织起来,使整个东江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广泛地开展起来。1939年秋,日军企图打通粤汉铁路线,从东江抽调兵力进攻粤北。为了配合粤北作战,东江国共两党领导的部队组织了袭击深圳、石龙等地敌人的战斗。“东团”惠阳队、东宝队、增龙队积极动员群众支援部队作战。惠阳队发动群众组织军民合作站,帮助部队运送弹药。东宝队动员群众帮助抗日部队侦察敌情,充当向导,运送弹药,抢救伤员撤出火线。特别是抗日自卫队的队员,深入惠州、博罗等东江各地阻击日军的侵扰,后来不少成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独立第二大队和独立第三大队的骨干。“东团”组织的这些抗日民众武装,英勇袭击和直接配合抗日游击队打击日本侵略者。 三、支援前线,参加抗战 在祖国危难之际,“东团”战士赤胆忠心,亲自奔赴抗日前线浴血奋战。

(何忠友)把河源的红色历史发扬光大

材料七 再接再厉,将河源红色历史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在河源红色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暨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何忠友 2012年8月16日 各位嘉宾、同志们:大家好!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1周年,并即将迎来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91年来,我们党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许多红色的历史和人物值得我们铭记,许多革命优良传统和精神值得我们弘扬传承,更有许多革命斗争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借鉴。今天,大家欢聚一堂,举行河源红色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暨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众多省内外兄弟市党史研究部门的专家学者不辞旅途劳顿前来参加这次大会,省委党史研究室等各位领导更是不辞辛劳,百忙之中拨冗参加大会,共推河源红色历史文化发扬光大。这不仅体现了对河源的关心,更是340万河源人民的极大荣幸。在此,我谨代表中共河源市委、河源市人民政府,对各位领导、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致力于党史研究工作的同志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一、河源地区革命斗争史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河源五县一区,其中5个县都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拥有丰富的革命史迹和党史资源。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早期50多名党员中河源就有两位杰出代表——阮啸仙、刘尔崧,他们与稍后的黄居仁并称“东江三杰”,为广东早期青年运动、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作出了杰出贡献。河源紫金与海陆惠的农民运动早于全国各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河源地区爆发紫金著名的“四·二六”武装暴动,建立紫金县人民政府和人民武装队伍,“海陆惠紫”、“五兴龙”、“惠紫河博”等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更是极大地促进了河源地区党的武装斗争的发展,成为南昌起义部队(红二师)和广州起义部队(红四师)休养生息和保存发展的根据地之一,其中龙川则是“中央苏区”的一部分。抗日战争时期,河源各县区纷纷成立抗敌救援会、青援会、妇抗会、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等抗日救亡团体,东江纵队坚持敌后斗争,狠狠打击日本侵略者,成功营救香港文化名人和国际友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龙川老隆又成为营救香港文化名人的接待站和中转站,为营救和转移我国文化名人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放战争时期,粤赣湘边纵队率先解放了河源地区各县,河源成为广东最早解放的地区,为广东全境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牺牲的河源儿女达1.3万多人,其中在册烈士2581人。中国工

纪念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 文森队

纪念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文森队" 八十年前的今 天,1939年5月5 日,在马来亚(今马 来西亚)雪蘭莪州巴 生港,各界侨领代 表,"南洋惠侨救乡 会"的侨领们以及 家长、好友,热烈 欢送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文森队"回国参加抗日战争。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的消息传到南洋各地,广大华侨掀起了抗日救国的热潮。旅居南洋的吉隆坡惠州华侨会馆,在吉隆坡成立了"南洋惠侨救乡会",推举爱国侨领黄伯才为主席,戴子良、孙荣光为副主席,官文森、黄适安(何友逖)、肖滿、邱滿、甘善斋、廖沛如、郑为信、钟醇生等为委员。 "南洋惠侨救乡会"成立后,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他们向群众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滔天罪行,分析 当亡国奴的悲惨境遇,号召大家在"国难当头的时 候,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抗日救国贡献力量"。 他们的宣传激起了广大华侨的爱国热情,纷纷开 展了抵制日货、募捐支援祖国抗战等抗曰救亡活 动。不少爱国华侨青年纷纷要求回国参加抗战。 吉隆坡爱国侨领官文森先生独资筹建一个回 国服务队。官文森先生是广东惠阳人,是老同盟 会员,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抗战爆发后积极 支援祖国抗战,积极领导华侨开展救亡活动。他 组织的这个回国服务队命名为"东江华侨回乡服 务团文森队"(简称"文森队"),任务是回国到东江

进行为期半年的抗日救亡宣传和慰问工作。 在华侨抗日救亡活动的影响下,滿怀爱国热情的七位女青年经家长同意,先后到吉隆坡惠州会馆报名参加"文森队"。她们是:欧巾雄17岁,加影中学学生;李逢娣(李兆华)16岁,培德女子学校五年级学生,后因家贫失学;祝少珍18岁,高小毕业后当煤炭工人;贺玉兰24岁,家庭妇女,丈夫是汽车司机已参加陈嘉庚组织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抢运抗日物资;叶清秀20岁,高小毕业;古秀英18岁,正在英文学校读书,是个独生女;王春红(现名王超)22岁,小学教员,被指定为"文森队"队长。 "文森队"成立后,便开始做回国的准备工作。为了筹集慰问品和药品回国慰问抗日将士和同胞们,她们在"救乡会"黄适安、钟醇生等先生带领下,在吉隆坡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向华侨募捐。她们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介绍"救乡会"组织回国服务队的情况,得到华侨们的积极支持。华侨们捐钱捐物,光药品就有七大箱。 1939年4月底,募捐工作结束,官文森先生给"文森队″做了一面队旗,每人两套制服,并设宴为队员们送行。5月4日,"南洋惠侨救乡会"为七位女战士召开欢送大会。"救乡会"总务主任叶经纶主席致词。会上全体队员发表了"文森队"告别侨胞书,"文森队"慰问兵民书及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文森队"向马来亚各侨团和热心家致谢,会后队长王春红(王超)女士向访问记者谈謂:均以回国服务之願望,妇女乃属国家社会之一员,在抗战期间,必须坚决起来奋斗,此番返回,将至东江前线服务,慰问伤兵、受难同胞,以期为国家民族服务,直至驱逐敌人出我国境。5月5日,"文森队"一行七人带着官文森先生独资的和募捐到的钱、物、药品,告别前来欢送的各界侨领代表,告别了官文森先生,告别了"救乡会"的侨领以及家长、好友,高唱《告别南洋》,在巴生港坐轮船回国。 在海上航行六天六夜,终于抵达九龙。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驻港办事处领导林务农、柯平等同志在码头迎接她们。她们在办事处住了一个星期,东江抗日游击队新编大队的女游击队员古素文同志到了。在办事处负责同志的带领下,由古素文同志带路,"文森队"队员们高举红旗,带着慰问物品,从九龙尖沙咀坐火车到大埔墟,换乘小轮船到沙魚涌,再步行三十华里到达坪山新编大队部。大队的领导和同志们热烈欢迎"文森队"的七位队员。第二天晚上开了一个热烈的联欢晚

东江纵队纪念馆的导游词

东江纵队纪念馆的导游词 东江纵队纪念馆坐落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被誉为岭南第一山的罗浮山珠明洞景区内。它三面环山,前面是秀丽的白莲湖,右侧前方是东纵司令部的旧址——冲虚古观。四周环境优雅,景色宜人。“东江纵队纪念馆”馆名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提写。这坐纪念馆于2003年12月1日东江纵队成立60周年时落成的,他记录了东江纵队建立和发展的历史,记录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党领导东江地区军民浴血奉战的光辉历程。 东江人民富有革命斗争的光荣传统。中国共产党广东地方组织创建之后,澎湃在海丰组织了中国第一个县级农会——海丰总农会。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共惠宝工委在惠阳沙坑周田村成立“惠宝人民抗日游击队总队”1939年9月该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1942年1月下旬,南方工委决定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到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击游击队东江纵队在惠阳土洋村正式宣告成立。从此,东江纵队迎来了抗战的胜利,并配合全国解放战争,为解放广东全境作出了贡献。 “东江纵队纪念馆”建筑面积为3300平方米,馆内设4个展示厅及工作服务区,分别为“序幕厅”、”陈列厅”、“英烈厅”、“映视厅”和参观走廊。 序幕厅正面是一副大型彩色喷绘图,他以东江为背景,展示了东江纵队在革命战争年代那种崇尚的革命精神风貌。两侧墙上有叶剑英题的“东江纵队史”,徐向前的“向既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东江人民致敬”

和聂荣臻为东江纵队成立四十年祝词,以及廖承志、杨上昆等的题词,这些是对东江纵队的肯定和高度评价,东江纵队不愧是一面光荣的旗帜。 这里是纪念馆的主要展厅——陈列厅。它以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历史照片、革命文物,反映了东江纵队、两广纵队、粤赣湘边纵队的革命事迹。分为五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爆发,组建东江人民抗日武装。七七事变后,全国抗战开始,国共二次合作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式确定了“全国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中共中央派张文彬到广东加强领导,1937年10月成立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1938年10月15日日军侵占惠州,21日占领广州,仅十天时间,关周周边各县和东江下游大片国土相继沦陷。12月组织的由曾生、王作尧分别带领的两支抗日游击队是东江纵队的前身,当时惯称“曾、王两部”值得一提的是,1939年1月,在惠阳淡水成立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共有500多人,据不完全统计,回国到东江地区参加人民抗日武装的达15000人。据统计,南洋惠侨故乡会共筹款约千万元,宋庆龄创立的“保卫中国同盟”曾一次性将海外华侨捐赠的20万元转交给曾生部队。 第二部分:坚持敌后抗线,建立惠东宝抗日根据地。这里主要展示了“曾、王两部”在抗击日军并遭遇******军事进攻的危急关头,克服困难,英勇作战,贯彻“五.八”指示精神,将部队番号该称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并建立了以大岭山和阳台山为中心的敌后抗日根

东莞红色经典故事

东莞是广东省的一座地级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称,这里产生了很多革命斗争的红色故事。 黄友的故事 黄友是东莞凤岗凤德岭寸人,从小家里条件艰苦,自幼性格勇敢顽强。他在少年的时候于1942年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在与日军激战的战役中,腿被日寇刺伤了,但是他仍然顽强勇敢,击毙了很多日军。后来黄友带领少年抗日队进行抗日任务,之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1944奶奶,少年队与日军发生了战争,为了摆脱敌人,黄友班半人阻击任务,为了掩护主力杀出重围,不幸壮烈牺牲。战后,政治部授予黄友“抗日英雄”光荣称号,值得我们学习。 李源的故事 李源是东莞人,又名梦龙,梦九,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少年的时候替人放羊,后来参加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次年1月,参加了香港海员大罢工,与帝国主义份子和外国资本金斗争,教育和团结广大海员进行正义罢工,1926年初,李源被分配到缉私检查队担任指导员。广东“四一五”反革命屠杀后,反动派包围缉私检查队,用机枪扫射,许多队员当场壮烈牺牲,李源乘敌不备机智地冲出重围。脱险以后,仍留广州坚持斗争。 张如的故事 张如是东莞博厦人,1926年初,李源被分配到缉私检查队担任指导员。广东“四一五”反革命屠杀后,反动派包围缉私检查队,用机枪扫射,许多队员当场壮烈牺牲,李源乘敌不备机智地冲出重围。脱险以后,仍留广州坚持斗争。1937年4月,中共东莞县工作委员会成立,任副书记兼高埗支部书记。1938年4月,中共东莞中心县委成立,任县委委员兼东宝边区工委书记,积极开展地下工作,支持抗日游击队抗击日本侵略者。1939年1月,东宝地区沦陷后,任中共东宝联合县委书记。1940年9月任中共香港市委委员、市委组织部部长。香港沦陷后,中共香港市委取消,任港九特派员。1943年2月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教育干事。他听从党的召唤,在白区和沦陷区最艰险的条件下开展工作,这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以人民解放为己任,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献身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百废待兴的建设时期,他以火一样的热情投身于艰苦繁重的工作,不辞辛劳,不怕困难,鞠躬尽瘁,为东莞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樊炳坤的故事 樊炳坤是东莞万江樊磨村人,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校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读书会,经常与同学学习时事,讨论形势,研究抗日救国问题。1938年夏秋,参加抗日宣传队,深入各村发动群众抗日救国。 在1938年报复保卫东莞县城任务,樊炳坤膝部负伤,忍痛坚持战斗。当日军骑兵冲到面前时,他勇猛地双手抱住日军战马马脚,想把敌人拉下马拼个死活,但不幸被敌人用剌刀刺中头部壮烈牺牲。 樊炳坤的英雄事迹,使我们难以忘怀。抗日勇士,激励后人:烈士英名,万

海外移民对祖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历史贡献

海外移民对祖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历史贡献清末与民国时期,有数以万计的穷苦老百姓饱含着辛酸的泪水而去国 外谋生。他们飘零异域,受尽了帝国主义者和殖民主义者的歧视、奴役,甚 至惨酷的屠杀。他们在国外遭受苦难越深,怀念祖国的情思越切,华侨们在 海外深切体会到祖国的兴衰强弱与自己息息相关,因而目夜盼望着祖国能 早日繁荣昌盛,所以每当国内开展革命和进行经济建设时华侨们的拳拳爱 国主义都为之牵动。 一、华侨对辛亥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 孙中山先生在《1916年至海外革命同志书》中说:“此次推翻帝制, 各埠华侨既捐巨资以为军费,而回国效命决死,以为党军模范者接踵相接”。他还用了“华侨是革命之母”这句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华侨在辛亥革命 活动中建立的辉煌功绩。 华侨对辛亥革命的贡献,首先是支持孙中山先生在海外创立革命组织。孙中山先生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最初入会的20多人都是旅居海外的华侨。兴中会以“振兴中华,挽救危局”为宗旨,《兴中会章程》又是一篇措词激烈的救国宣言。它 在历数了清廷“庸奴误国,荼毒苍生”的罪恶行径后指出:“方今强邻环伺,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以效尤于接踵;瓜 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 之将倾。”兴中会章程及宗旨与广大华侨的爱国愿望完全符合,因而得到 了华侨的同情与支持。兴中会成立仅一个月的时间,檀香山入会的华侨就 有126人。1905年春,兴中会在香港成立总部,日本、越南等地的华侨和 中国留学生也相继建立了兴中会支部,会员增加到300多人。“其中来历 清楚的279人里华侨有219人,占78%。在这些华侨中,出身于资产阶级的

革命业绩留史册

围村是河源老区村之一,老围老 人民勤劳勇敢,富有革命优良传统。 上世纪初,被誉为“东江三杰”之一的欧阳俊先生就是本村赤岭人。他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了辛亥革命“三·二九”首义,并负了伤。不久奉命回乡组建民军,举起了反清大旗,屡立功绩,可惜英年早逝。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的人

民受到江西等地革命斗争的影响,渴望共产党领导,求得自由与解放。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发生,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在中国共产党召唤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掀起了全民族的抗战。 其时,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海外华侨,在陈嘉庚先生等领导下,纷纷成立各种抗日救亡团体,支援抗战。1939年

1月,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在惠阳淡水成立。同年3月,“东团”第五分团30余人风尘仆仆来到河源,深入到黄沙、泥金、船塘等地,最后确定以船塘为主要活动地区。 东团成员叶茂、张育民、黄凤珍(女)等到达船塘后,很注意统战工作。他们在老围有识之士欧阳超廷、欧阳仲琴安排下,进驻老围焕文小学,于是有了一个立

足之地。接着在船塘、三河一带开展宣传工作与群众工作。他们以流动剧团进行巡回演出,宣传党的抗日救亡主张,揭露日寇的滔天罪行,激发民众的爱国热忱,他们创办民众夜校,在十家祖祠教农民识字学文化,他们发动群众组织了“抗日兄弟会”,“抗日青年会”,“抗日儿童团”等,把广大人民群众组织到抗日救亡行列中来。同时,点播革命种子,先后吸收了一

革命业绩留史册 批积极分子,如欧阳潭、欧阳梅、欧其昌、欧阳培等入党,又通过他们发展了新党员,建立了党组织,1939年建立了船塘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书记叶茂,委员张育

东江纵队观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东江纵队观后感 东莞东江纵队观后感(一) 只有启程,才会到达理想和目的地;只有拼搏,才会获得辉煌的成功;只有播种,才会有收获;只有追求,才会品味堂堂正正的人。在学校"争先创优"活动开展之际,在校组织部和学院的老师帮助下,我们党支部与学校和学院的老师们一起参观了广东东莞东江纵队纪念馆,以此来强化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紧迫感和使命感。 广东东莞东江纵队纪念馆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

大王岭村,是展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历史的专题纪念馆,也是第四批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有根据地说,东江纵队是一支驰骋在东莞和华南抗日战场上的英雄部队。在抗日战争解放时期,东江纵队在远离党中央、远离八路军和新四军主力,孤悬敌后,处于敌伪夹击的艰苦环境下,始终坚持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方针,转战东江两岸,深入港九敌后,开辟粤北山区,挺进韩江平原,英勇打击敌人,成为了华南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也是我们广东人民解放战争中的一面旗帜。在争取祖国独立、民族解放的斗争中,东江纵队的2500多名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谱出可歌可泣的历史赞歌,铸造了永垂青史的东纵精神。 在观看东江纵队纪念馆的过程中,最有印象的要数在幻影成像的电影片段这一环节了。 在这一环节,纪念馆以幻影成像的形式,生动地展示了当年东江纵队驰骋在抗日战场上英勇抗击敌人的战斗场面,让在场的观众深深地体会到革命老前辈的艰辛、智慧以及勇

敢。敌人的凶残,多少村镇被吞噬,多少家庭被破碎,又有多少人流离失所,多少人在战争中挣扎。这时,党的好同志来了,最可爱的人来了,他们用血肉之躯抵挡住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最终把敌人拒之以国门之外。 同时,除了电影片段,纪念馆中还有一些雕塑得有声有色的烈士雕塑。 雕塑是很常见到的,但是每当看到关于刻画革命烈士的主题,心中敬佩之心油然而生。想想当年,就是这些革命先烈,不畏敌人的残酷,不畏生命的安危,排除万难,坚持抗战,始终要把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外为己任。 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南粤大地,换来了祖国的和平安康。没有了先烈们的浴血奋战,就没有今天现在的繁荣和富裕。

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的兴衰

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的兴衰 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南洋英、荷两国殖民地的惠州爱国华侨,成立了惠州同侨救乡委员会,广泛发动侨胞募捐救国,动员华侨爱国青年回国参加抗战。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推动下,南洋惠侨救乡会等团体在富有革命传统的东江地区,成立了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简称东团)。这支队伍成立于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在国民党东江当局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时被取缔。虽然,东团前后只有短短的两年多时间,但他们为打败日本侵略者,为挽救中华民族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东团的起源 (1937年8月至1938年底) 东团由南洋惠侨救乡会、香港惠阳青年会、海陆丰同乡会、余闲乐社等几个团体成立,总团部办事处设置在香港,负责与南洋惠侨救乡会联系,动员爱国青年回乡参战。 (一)香港惠阳青年会(简称惠青) 惠阳青年会前身是香港惠阳商会青年部。青年部1932 年成立,第一任部长陈德昭,惠阳澳头岩背村人,香港一家保险公司的经纪人。1936年,刘宣当选为部长。青年部除吸收惠阳青年为会员外,也欢迎外省、外县青年参加,最初只

有青年工人、学生、小学教师三五十人,后来发展到二百多人。青年部地址设在商会内,举办过多场青年问题座谈会,时事座谈会,也进行过唯物和唯心的哲学争论,出版《青鸟》油印月刊。 西安事变后,青年部积极动员会员参与各种抗日的实际工作,并出版《惠阳青年》期刊,大力提倡国共合作,团结一致对外抗敌,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青年部和工人团体的联合抗日活动,引起惠阳商会一些董事的不满。商会前后两任会长许让成、李天培召开董事会,通过决议取消青年部,并登报声明。青年部则针锋相对地成立由刘宣、严奎荣(尚民)、叶锋、叶汉生、钟强、廖廷辉等人组成的护部委员会,与商会取消青年部的决定进行斗争。护部委员会呼吁各界声援,散发传单,争取有民族良心的开明董事和会员的同情与支持。董事叶强基在惠阳商会会刊发表题为《青年部所见所闻》的文章,斥责商会取消青年部的无理行动。商会董事会与护部委员会展开面对面的辩论,并声言如果青年部继续活动,将使用黑社会打手,还提出青年不应该参加政治活动、宣传抗日救国无用等谬论,坚决要求取消青年部。 经过激烈的斗争,护部委员会决定不依附商会活动。1937年四五月间,由严奎荣(尚民)着手单独成立香港惠阳青年会。当时在香港,所有公开群众团体必须到港英政府华民政务司注册立案。在不影响社会秩序的情况下,港英当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