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面积公式应用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梯形面积公式应用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梯形面积公式应用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课题:解决原木堆放总根数问题

教学内容:西师版小数五(上)教材P92例题1和P93练习二十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在现实情境中,能借助所学的梯形面积公式来更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推导出原木堆放根数的公式,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性与过程的严谨性。

(2).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回忆梯形的面积公式,为本节学习作铺垫;

(2)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等形式,通过推导出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练习,再次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心;(2)在解决问题的经历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运用推导的公式灵活解决问题。

2.难点:原木堆放总根数公式的推导中对原木堆放层数与梯形的高的关系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背诵梯形面积公式。

教学设计

一、复习:

梯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全班齐答,老师板书)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1

(2)小组汇报(1)小组先讨论以下问题并记录,再派代表向全班汇报:

(1)原木的堆放有什么规律?

(2)这堆原木一共有多少根?你想到了几种计算方法?

(3)这堆原木的横截面近似一个什么形状?

联系前面的知识,你觉得计算原木的根数怎样比较简便?

(4)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一:3+4+5+6+7+8=33(根)答:这堆原木有33根。

法二:(3+8)+(4+7)+(5+6) =(3+8)×3

=33(根)

答:这堆原木有33根。

四、巩固新知:

1.教材P93:练习二十四第1题;

变式:把“第一排有4人”改为“第一排有3人”,其余条件不变。

五、你有什么收获?

生活中有许多用到梯形法则的地方。如:①把木棒堆成横截面是近似于梯形的形状,

可用:(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总根数 这个公式来算总根数 。

②把合唱团的学生排成梯形形状的,可用:(第一排人数+最后一排人数)×排数÷2=总人数这个公式来算总人数。

注意:必须是有规律的依次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量,才能用上面公式。

六、拓展练习

木材加工厂堆放原木(堆放方式如图所示),每上一层都比原来一层少3根。已知最上层有2根,最下层有20根。

同桌讨论:此图的总根数还可以用

总根数=(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吗?

三、小结:像这样堆放的原木、钢管等,通常可以用下面的算法求总根数: 总根数=(顶层根数+底层根数) ×层数÷2 ,这个公式与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对应的? 注意:必须是有规律的依次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量,才能用这个公式。

(1)这堆原木放了多少层?(2)一共有多少根原木?

七、课后反思:

---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梯形的面积教案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与反思 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李慧 教学目标: 1、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推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概括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2、会正确、较熟练的运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考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渗透数学迁移、转化思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会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梯形面积公式。 教具准备:CAI、完全一样的梯形若干个。 学具准备:每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有等腰、直角、一般) 课前预习:梯形各部分、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渗透梯形方法、(你能不能把梯形转化成前面学过的图形,需要用笔直尺、画一画。)小组合作大胆交流、每人都要说自己的想法。直到老师说做好为止。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谁来介绍你们的姓名、年龄、学校、爱好等等,让大家都来了解你。我们先介绍这,我相信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一定会让所有的老师都记住你。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情境图)。 谈话:同学们,今天李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参观王伯伯的甲鱼池,请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1号甲鱼池的形状是梯形的,每平方米放养甲鱼苗200只。 师:根据发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生:1号甲鱼池的面积有多大? 师:你提的问题很好,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谁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号甲鱼池能放养多少甲鱼苗? 二、自主探究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1.教师: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课件)我们来看这两个问题。要求1号甲鱼池的面积,也就是求什么图形的面积? 生:梯形。 师:你会求这个梯形的面积吗?那么怎样求梯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梯形的面积。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教师:如果我用这个梯形纸片代表甲鱼池的面积,想一想,你能用什么办法求出这个梯形纸片的面积?请你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方法。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 3.展示、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的方法。拿着你的梯形到前面来说给同学听一听。

梯形面积计算_教案教学设计

梯形面积计算 梯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九册8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发现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理解公式的形成,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实践能力。 2、通过对面积公式的探索,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发现、理解和应用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计算机软、硬件一套;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的长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标有上、下底和高及数据的一般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各一个。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一般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和剪刀。 教学过程: 一、迁移诱导,激发参与兴趣 1、启发学生回忆三角形的面积推导公式。 2、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二、实验操作,引导参与探究

1、转化 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学习。 独立拿出准备好的各种梯形,拼成学过的图形。 学生拼摆,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及时给予点拨和鼓励。 2、观察 学生分组,结合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观察、讨论。教师巡视,注意点拨。 板书如下:梯形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是上底+下底 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高 3、推导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注意点拨。 学生反馈,教师注意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调控。 板书如下: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提问:计算梯形的面积为什么除以2? 三、反馈调节,巩固参与成果 1、引导实际应用,巩固梯形面积公式 2、分层训练,培养能力 3、发展提高,深化知识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三角形面积优秀教案

《三角形的面积》教案设计 教案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P84~P85的内容,三角形的面积。 教案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计算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案重、难点: 重点是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难点是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公式的含义。 教、学具准备: CAI课件、红领巾、每个小组准备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 教案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

师:(出示一条红领巾)同学们,这是一条红领巾。它是什么形状的?那你们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吗? 2、揭示课题。 师: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二、操作“转化”,推导公式 1、寻找思路。 师:是的,我们还不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那同学们想一想,开始我们同样不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来我们通过什么方法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呢? 师:对,我们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板书: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这样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那同学们,我们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师:大家想想,怎样“转化”呢?可不可以用“割补”的方法呢? 2、动手“转化”。 师:看来用“割补”方法很难“转化”。那我们可不可以用拼一拼的方法来“转化”呢?老师为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请大家拼一拼,看看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一个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开始吧。 小组合作拼组图形,教师巡视指导。 师:拼好了吗?用这种拼一拼的方法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梯形的面积》教案范文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梯形的面积》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中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95页主习题图、96页例⑶第96页“做一做”, 教学目的: ⑴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猜想、操作等数学活动,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开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并能进一步领会利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习题 ⑵过程与方法: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略的实际问习题。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取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用公式解决实际问习题。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多样化,领会转化的思想。 考点剖析: 会用梯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习题。 教学方法: 游戏引入——新知讲授——稳固总结归纳——练习提高 教学用具: 课件、多组两个完全雷同的梯形。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习题(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的主习题图)。 老师:同学们在图中发现了什么? 老师:车窗玻璃的形状是梯形。怎样求出它的面积呢? 二、通过旧知迁移引出新课。 老师:同学们还记得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怎么求吗? ⑴指名能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及三角形面积公式。并能简要说出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⑵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及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老师提醒转化方法:拼合法、割补法 ⑶老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能用学过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三、提醒课习题; 根据学生的答复,引出新课,梯形的面积。 板书课习题--梯形的面积。 四、新知探究 ⑴师:根据前面的学习,我们把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就能找到求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梯形面积,可以怎样转化呢?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优秀教案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学生在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同时它又是学生以后学习梯形、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学生只有领会了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形成能力.本节课再次利用转化的思想方法引领学生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因此,转化方法的习得和转化思想的应用仍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要目标。教材的编排是为学生提供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让他们尝试拼成已学会面积计算的图形进行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想象、验证,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领会转化的数学思想,积累数学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通过课堂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美,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正确应用公式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上周我们班得到了流动红旗,学校要制作流动红旗,各班做这样一面流动红旗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布?转化为数学问题就是求什么?(流动红旗的面积,也就是求三角形的面积.)

2.知道了它的标准尺寸,怎么求出它的面积。 学生猜测一下(28 × 25 14 × 25)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二、探索交流归纳新知 1 ?猜测 师:同学们你想用什么方法来求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学生独立思考汇报。 ①数方格(说一说数方格的方法,把三角形描在长是一厘米的方格纸上,数出有多少个方格,面积就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汇报完后动手数一数.事先准备三角形) ②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求面积。 师:评价一下,这两种方法你在生活中更喜欢哪种,为什么?(流动红旗面积大。用数方格的方法不容易得到其面积,用计算方法:方便快捷。)师:现在就请大家利用你手中的三角形,开动脑筋,动手探索一下,通过拼一拼你能把三角转化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来求出三角形的面积。 活动要求:(1)独立动手自主探索 思考: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小组交流:向同学介绍你的方法,注意说清你是怎么拼的, 转化前后的图形面积有什么变化? 2?汇报:学生汇报(请同学上前面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探索方法) 生1:我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强调为什么要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 生2:可以把这个数学添补成长方形,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一 生3: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这个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只要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原来三角形的面积.

(完整word版)《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梯形的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88~91页的内容。本节是在学生掌握梯形特征,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的编排不同于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没有安排用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是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想,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用转化的方法思考问题。教材中的插图给出了转化的操作过程,同时继续渗透旋转和平移的思想,以便于学生理解。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概括总结,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进而再利用字母表述出新学的计算公式,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最后通过例题进一步说明怎样应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2、通过观察、猜想、操作等数学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获得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感受数学方法的内在魅力。 3、体验数学“再创造”的乐趣,获得个性化的发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初步理解了平移、旋转的思想,具有了一定的探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经验,并初步领悟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具备了初步的归纳、对比和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用同样的推理方法推出梯形面积的公式是可能的。只是学生在推导计算公式时肯定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用割补法推导公式,因此我先让学生用拼摆两个相同的梯形的方法来推导公式,在此基础上再用割补法来推导公式,这样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生的思维也能得到充足的发展。使学生自己探索学习,最终获取知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梯形学具、电子白板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以旧引新 师: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学到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还记得是什么方法吗?谁来说说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有放有收,在发挥学生能动性的基础之上,在教师有目的引导下,学生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所以我在上这节课的时候,首先让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提出问题:梯形是不是也可以像它们一样可以转化成已学过的几何图形呢?在学生讨论后发现有几种方法。进而让学生思考讨论:转化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与原来梯形的面积有什么联系,底和高又有什么联系?在集体汇报时对它几种方法的处理上出也不一样,重点分析了学生发现的第一种方法,一是因为大多数学生采用的都是这种方法,二是这种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最容易理解、最简洁。第二种方法与第一种方法是一样的道理,只不过迸出的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第三、第四种方法,由于推导的过程较复杂,在课堂上让选择这种方法的同学也交流了,但没有展示其推导过程。教师用一句话,把这几种方法都肯定了,不管用哪种方法来推,都能推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上底+下底)×高÷2。 这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一,在学生想办法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后,没有对同学按所选的方法不同而分组,导致在讨论拼成的图形或分成的图形的面积、底和高与梯形的面积、底和高之间的关系时,浪费了时间,讨论不深刻。 第二,由于时间关系,第二、三、四种方法没有展示公式推导

过程,只是用语言描述了。从学生的反映可以看出,学生听不明白。如果能在课件中展示出来就更好了。 反思教学,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先汇报计算方法和结果,再展示思考方法,接着讨论这种方法的合理性,是否能用这种方法解决全部梯形的面积计算,进而得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从教学效果看,大部分学生能运用初步形成的转化的思想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转化为已经尝过的平行四边形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汇报时还有一种方法是将梯形运用割补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然后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整体来看不如前几节课效果好。仔细分析原因如下: 一是学生的准备不充分(部分学生没有准备梯形图形),导致参与面小,效果不理想。 二是学生的表达能力欠佳,不能将自己的发现从数学角度和思维方法表达出来,数学教师长期要培养学生的一种数学学习的品质。 三是学生的个性没得到张扬,受教学时间限制,有的学生没有完成推导梯形面积的过程。

小学数学五年级《梯形的面积计算》教案模板三篇

小学数学五年级《梯形的面积计算》教案模板三篇《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 学的。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数学五年级《梯形的面积计算》教案模板,欢迎大 家阅读!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节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发现知识之间的规律,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在小组合作探索的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梯形若干个,剪刀一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学到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还记得是什么方法吗?(转化) 师:谁来说说平行四边形式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根据学生所述,教师电脑演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推导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我们都用到了转化的方法,把我们要研究 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而推导出面积计算的公式。 师:在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各种形状的物体,(出示课件)这辆小汽车的车窗玻璃是什 么图形?还记得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吗?(出示课件)这是一大一小两个梯形,你认为梯形面积 的大小可能会与什么有关?它们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梯形的 面积计算。(板书课题)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最新-优质课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能够应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经历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关键:让学生经历操作、合作交流、归纳发现和抽象公式的过程。教具准备:课件、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各四组。 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至少准备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你们比较熟悉的朋友——红领巾,那你们知道做一条红领巾需要多少布料吗? 师:同学们,求需要多少布料也就是求红领巾的什么?(面积)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你会算三角形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探索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师:回忆一下,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图形的面积?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师: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们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什么图形来求面积,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我们会求面积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为此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学具,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的学具,看一看按角分有哪些类型的三角形,把它们分分类。比一比你发现什么?(突出每组中的两个三角形完全一样) 2、分组实验,合作学习。在实验之前先请同学们听清实验要求: 1,请同学们用两个三角形小组合作拼出不同的图形并摆在桌面上; 2,小组长组织讨论并做好实验记录。 好,下面同学们开始实验吧! 实验记录

梯形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梯形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梯形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梯形面积计算教学反思一 《梯形的面积》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动手操作,感知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沿高的中线分割成两个梯形三种方法,并比较每个梯形与所拼成的图形各部分间的.关系,然后学生同时在操作中向学生渗透切割、平移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和感知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个个都很积极、很投入地动手操作,极大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但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时间不够多,这是本课中的缺憾。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在这节课中,探讨梯形面积公式中的“除以2”是怎么来的?在探讨这个问题时,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对公式记得也牢固。

三、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在活动中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学生运用所学梯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这点在本节课中做得还不够。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多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尝到应用知识的快乐,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此外,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在教学中存在不足。例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采用齐答的办法,为了节省时间没有彻底了解中下学生的掌握情况。今后要注意在教学中避免运用这种方法。还有个别同学发表了自己的错误想法,我就直接给驳回,没有让学生自己找到自身的错误所在。 梯形面积计算教学反思二 在经历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体验基础上,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并引导学生从不同途径验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课堂生动活泼,效果显着。具体情况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我先出示了一个梯形,引导学生简要复习梯形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的名称,然后直接抛出探究任务:梯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呢?你能用学过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吗? 学生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还是有很高的兴趣的,所以马上就自发组合成探究小组。

五年级数学梯形的面积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获奖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88页《梯形的面积》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用多种方法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能解决相关的问题,综合了解平面图形的内在联系。 2.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推理、归纳的能力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 3. 情感态度价值: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新图形面积研究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学生汇报时板书所学图形的图片及面积公式,回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引出转化的数学思想。由小汽车前挡风玻璃的形状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由点开始学生就展开想象,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中打开了思维,轻松自然的引出各种已学平面图形的面积,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即复习了旧知,又引出了新知,而且培养了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数学,逐步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 联系已学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猜一猜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能是怎样的。基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都与底和高有关,学生可以大胆猜测,然后探究验证。桌上的学具超市里放有直角梯形、一般梯形等若干个,有完全一样的,也有不一样的。然后分组探究。具体做法: ⑴选学具。(学生课前准备好纸和剪刀) ⑵提出要求: ①做一做:利用手中的学具,选择你所需要的梯形,或拼、或剪…转化成一个以前我们所学的图形。 ②想一想: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所转化成的图形与原来梯形有什么联系? ③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并尝试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梯形的面积》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88、89页。 教材分析: 梯形的面积是在学生认识了梯形特征,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里给出一辆小汽车,一个男生说:车窗的玻璃是梯形的!还有89页例题3是三峡水电站大坝,大坝横截面也是梯形,它的面积是多少?体现梯形在生活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仿照探究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 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在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中实现对新知的意义建构,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剪、拼、摆等操作学具的活动,运用转花的思想,通过寻找图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3.通过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使学生能用梯形面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同学面积公式,并能运用梯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设计: (一)复习回顾,铺垫孕伏(课件) 1、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3、什么叫做梯形?梯形各部分名称(学生同时在梯形卡片图上分别标上各部分名称)。 4、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请你们回忆一下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生: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在学生说的同时,教师配以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注意到图形的转化。)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

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策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学、会学、善学。[教学片段] 探究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一)提供材料,自主探究 师介绍学具:大家手中都有1号、2号、3号3个梯形,你发现他们是怎样的梯形?同桌比较一下,1号梯形是否完全相同?你是怎么知道的?2号呢?3号呢? 1、提出建议:现在同桌一组合作,用2人手中的梯形可转化成什么图形? 并且思考: (1)转化成的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 (2)转化成的图形的底边与梯形有什么关系? (3)转化成的图形的高与梯形有什么关系? (4)怎样求梯形的面积?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生小组讨论,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参与,了解情况。 (二)汇报交流,归纳总结 1、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深化点拨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成果。 (1)重点交流:展示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推导方法:(直角、一般、等腰在一张PPT上) ★你转化成的是什么图形?个别演示,学生边说转化过程边动手演示。(强调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师追问:哪组用也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你们用的是几号梯形?(请同学将直角、一般、等腰2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展示在黑板上) ★电脑演示转化过程;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板书:平行四边形 ★转化后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梯形的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板书:2个梯形的面积)

★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又有什么关系? (板书:底上底+下底高高) ★多媒体演示推导过程。得出2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最后得出一个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追问:为什么要除以2? 师小结:大家用2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了相应的平行四边形,并找到了梯形与转化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了面积公式。有哪个小组法转化成其他图形的? (2)(展示转化成长方形的推导方法) 学生边说转化过程边动手演示: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合在一起,将其中的一个直角梯形旋转,使直角梯形两条一样的边完全重合,拼合成一个长方形。找联系:拼出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的一半;拼出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梯形的高。 得出推导公式: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2×高。 (3)展示转化成两个三角形的推导方法: 师:刚才我发现有一个小组的同学的转化方法,和大家的都不一样。你们想知道他是怎么转化的吗?(指那个同学)你给大家说说。 生:我把一个梯形分成了两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底,另一个三角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下底,三角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高,因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看来,他们把梯形用分割成2个三角形得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教师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或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只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原创】《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梯形的面积 1. 求下面图形的面积: 4×6=24(平方分米) 2.求下面三角形的面积: 10.6×5=53(平方分米)

(四)用字母表示公式:用字母a表示上底,字母b表示下底,字母h表示高,则S=(a+b) ×h÷2。 边学边练(一)1、判断,对的在()里面“√”,错的画“×”。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比梯形面积大。()(2)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3)梯形的面积等于梯形的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2、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17+23)×15÷2 (9+18)×10÷2 =40×15÷2 =27×10÷2 =300(m) =135(dm) 巩固训 练 1.任选一个图形计算它的面积(图中单位:厘米) (42+26)×30÷2(7.5+12.5)×11÷2 =68×30÷2=20×11÷2 =1020(平方厘米) =110(平方厘米) 2. 某水渠的横截面是梯形(如图)渠口宽8米。渠底5米,渠深1.8米。求它的 横截面面积。 (8+5)×1.8÷2 = 13×1.8÷2 = 11.7(平方米) 3.木材场常常把木材堆成下图形状。试算出图中木材的根数,并用梯形的面积公 式解释算法。

(3+7)×5÷2 = 10 ×5÷2 = 25(根) 答:这堆木材共有25根。 课堂小 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梯形的面积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利用“做数学”的思想,把空间让给学生,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创新走进课堂。以研究性学习为教学的主线,组织学生展开了一系列的操作、观察、交流等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探索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使学生经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从而完成自己的知识建构。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不仅能获取梯形面积计算方法这一新知,同时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汲取数学思想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探究性为一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梯形教学反思

《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小组合作、操作实践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观察、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推理能力。 (一)学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将三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比较每一个梯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各部分间的关系,在操作中同时向学生渗透旋转、平移的方法,让学生体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个个都很积极,动手操作,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真正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这节课我运用了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为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倡导运用新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我采用小组讨论方式,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清楚梯形面积公式中的“除以2”是怎么来的?学生在实践中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体现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本课的课后延伸,学生就

得到很好的实践,解决了生活中物体的面积,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同时也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既是在学数学,也是在用数学。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利用梯形面积公式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最后看书置疑,查漏补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发现公式,并能正确的运用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从而让学生获得个人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

梯形面积计算(公开课教案)

梯形面积计算(公开课教案) 课题:梯形的面积计算 任课教师:王杜魁 教学目标: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体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 2、在这些图形中,学过了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梯形的面积公式。(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课探究 课件出示 问:这些是什么梯形?它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 怎样计算这些梯形的面积呢,你们还记得三角形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吗? 课件演示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看有什么方法能推出我们今天要学的梯形的面积。 小组合作探究。 的面积÷2 的面积= 下底 上底 下底 上底 指名汇报并在实物投影上演示. 所以: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课件分别演示直角梯形、等腰梯形、一般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得出:任意梯形的面积公式都是(上底+下底)×高÷2[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看书巩固 学生汇报自学,教学用字母表示梯形的面积公式。[板书:(a+b)×h ÷2]

公式应用, 用公式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只列式不计算){课件出示} 教学例1 ①理解“横截面”的意思 ②利用公式解答例1 三、巩固练习 a、填空 4.2分米 3.5分米 5.4分米 a 计算这个梯形的面积列式是: b 一个梯形上底3厘米,下底9厘米,高10厘米,计算它的面积列式为: b选择 4 米

6米 3米 a 它的面积是()a15米 b15平方米 c30平方米 b 梯形的上底0.2米,下底3分米,高4分米.它的面积是() a10平方分米b6.4平方分米c0.1平方米 c应用题 一座水电站拦河坝,横截面是梯形,上底5米,下底131米,高是上底的2倍,求横截面的面积. s=( a+ b ) ×h÷2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梯形的面积计算 四、板书设计 梯形面积计算的教学反思 王杜魁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已经达到,学生充分的动起来了,动手能力也得到

1.5.1 曲边梯形的面积(优秀教案)

1.5.1 曲边梯形的面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问题情景,经历求曲边梯形面积的过程,初步了解、感受定积分概念的实际背景。(2)理解求曲边梯形面积的“四步曲”——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问题的探究体会“以直代曲、无限逼近”的思想。 (2)通过类比体会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探究中进一步感受极限的思想,体会直与曲虽然是对立矛盾的,但它们可以相互转化,体现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问题解决中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民语班的学生。 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已经具备的认知基础有: 一是学生已学习过如何通过割补的方法计算不规则直边图形的面积;学生在必修3的阅读与思考内容中对刘徽的“割圆术”求圆面积的方法已经有所了解。 二是学生虽然未学习过极限的有关知识,但通过导数的学习,对极限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将会面临的难点: 一是部分学生汉语程度相对较为薄弱,一些数学名词难以准确理解,因此需要借助民语教材对部分名词做民语标注,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和学习;此外,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较差,需要即时引导学生进行准确表述和学习。 二是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如何“以直代曲”,即学生如何将割圆术中“以直代曲,无限逼近”的思想灵活地迁移到一般的曲边梯形上.具体说来就是:如何选择适当的直边图形(矩形、三角形或梯形)代替曲边梯形,并使细分的过程程序化且便于操作和计算。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求曲边梯形面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 把“以直代曲”的思想方法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步骤,理解“无限逼近”的思想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生活中的数学原型 【教师提问】观察下面的图片,从图片中截取一个平面图形,观察图形,如何求图形的面积?图片一: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 黄石市马家嘴小学戴金华 在今年的每人一课活动中,我讲的是《梯形面积》。我有很多收获,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重视知识的迁移。 事物的普遍联系性,决定了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在学习过程中,先前学习的内容对以后学习的知识产生各种影响。古人说过:“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温故而知新”。这些话都很好地说明了迁移在教学中的作用。在讲授《梯形面积》,由于学生已经学过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经历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了这两种图形的公式。因此,在一开始,我带领学生通过课件复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和推导过程,从而为推导梯形面积公式奠定了基础。 二、重视动手操作,不断扩大自主探索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是《标准》强调的两种学习方式,“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标准》在内容标准中提出的具体要求。因此,在学生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遵循“猜测一一动手操作一一转化一一公式总结一一尝试应用”的基本模式,进行操作。在操作前,我先让学生猜测,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什么图形?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合作,通过自己的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以前学过的图形,从而证实自己的猜测。在学生把梯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后,再通过填写报告单的形式,找到转化后的图形与梯形的关系。这样,给学生提供了小组合作的机会和探索的空间。这样的探索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有利于学生经历知识的结构过程,提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节课前设计教案时,我有一些疑惑: 书中展示的推导梯形面积公式采用多种办法,如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大的平行四边形、运用割补的办法将梯形转换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推导梯形公式。运用多种方法推导梯形面积公式当然好,但在推导公式过程中,学生的计算能力有限,只有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计算过程,学生比较好懂。其他方法推导过程计算就不好懂了,必定学生所学知识有限。我当时想是讲好懂的一种方法,还是讲好多种推导方法。只讲好懂的一种,学生容易理解。但又有点违背书上的设计意图,讲多种方法,学生在计算上又不懂。困惑了许久,我还是将决定权交给了学

五年级数学上册 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教案 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 教学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和经验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生:平行四边形垢面积是用割补法把它变成与它面积面积相等的长方形,由长长方形面积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生:三角形的面积是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因为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由此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生:三角形也可以用割补法把它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也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半。师:同学们能不能用学过的这些方法,设计一种推导方案,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评析:通过上面的教学揭示课题,提示学生可以把已学过的学习方法运用到新的学习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有解决问题的兴趣与信心。] 二、学生操作实验,主动探究 让学生先自己设计推导方案,再汇报交流 生1:我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因为这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所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上底×高÷2,另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下底×高÷2, 由此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上底×高÷2+下底×高÷2。 生2:我把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下底×高,三角形的面积是(下底--上底)×高÷2,所以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下底×高+(下底-上底)×高÷2。 生3:我把梯形分割成两个等高的小梯形,(把上面小的梯形倒过来和下面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高是原来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下底+上底)×(高÷2)。 生4:我把两个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高没有变,所以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下底+上底)×高÷2 [评析: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操作,验证等活动,概括出一个计算程序,就是公式,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 三、比较分析,优化方法

梯形面积公式计算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梯形面积公式的计算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七册74—7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探索活动,体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会用梯 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方法过程目标:运用转化的思想,理解梯形与其它图形之间的联系;学会如何将未知 图形转化成已知图形,并巩固这一思维方法,逐步形成这种思考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目标:体验公式推导过程中的乐趣;学会参与、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指名让学生说说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课件出示公式)并讲讲怎样推导三 角形的面积公式的。 2、练习(出示) 口答下面各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前不久,我们学校开展“植树护绿”活动,四年级同学要在劳动实践基地的一块空地里 种桃树,你们看看这块地的形状近似于那种平面图形呢?(课件显示图) 师:谁能指出这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指名回答) 师:如果每棵桔树占地4平方米,那么这块地里能种多少棵桔树呢?(让学生思考一下) 你认为应该先求什么?(指名说说,引入新课。) (三)小组学习,解决问题。 师:梯形面积怎么计算呢?它是不是也有公式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想办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看一下合作要求:(课件出示) 合作要求: (1)想一想:我们已经学过哪几种图形的面积公式? (2)试一试: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 (3)比一比:转化成的图形的各部分跟梯形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 (四)探索解决问题办法,并尝试转化 1、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方案 我们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时,采用了割补的方法、拼摆的方法,把要研究的新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再利用已学过的图形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现在我们又要计算梯形面积,怎么办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