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黄连、黄柏的鉴别

黄芩、黄连、黄柏的鉴别
黄芩、黄连、黄柏的鉴别

黄连:苦,寒。心,脾、胃、胆、大肠经。

黄柏:苦,寒。肾、膀胱、大肠经。

◆共同点:常相须为用。

◇清热燥湿: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湿热证。

◇泻火解毒:火热证,热毒证。

◇注:苦寒败胃,脾胃虚寒忌用。

◆不同点:

◇黄芩:善清上焦湿热、肺火。

?湿温、暑湿初起多用。

?肺热咳嗽,痰黄质稠。

?少阳证,配柴胡。

●凉血止血:血热出血。

●除热安胎:怀胎蕴热,胎动不安。

●炮制:

?生用清热。

?炒用安胎。

?炒炭止血。

?酒炒清上焦热。

●商品:

?枯芩善清肺火。

?子芩(条芩)善清大肠。

◇黄连:力最强,善清中焦湿热、心火、胃火。

?湿阻中焦。

?湿热泻痢要药,常配木香。

?高热神昏、口疮。

?血热吐衄。

?胃火炽盛,牙痛、呕吐、消渴。

?肝火犯胃,肝胃不和,配吴茱萸,胁肋胀痛、呕吐吞酸。

?目赤肿痛、耳痛流脓。

●炮制:

?酒炙善清上焦火热。

?姜炙善清胃和胃止呕。

?吴萸炙善舒肝和胃止呕。

◇黄柏:善清下焦湿热、相火。

?湿热带下。

?脚气、痿证。

●退热除蒸:骨蒸潮热、盗汗遗精,配知母。

黄芩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一)

黄芩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一) 作者:丁舸,杨宜花,左志琴,赵永红 【摘要】黄芩是临床上常用药物,在许多方剂中均有配伍,主要配伍意义表现在清热燥湿、清肠止痢、清泻肺火、泻肝胆火、泻火解毒、清热泻痞、清热安胎、和解少阳、清热止血等方面。 【关键词】黄芩;清热燥湿;方剂;中药配伍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编号:2006CB504702) 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胃、胆、大肠经。《神农本草经》云:“主诸热黄疸,肠侦,泄痢,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主治秘诀》也曰黄芩:“其用有九:泻肺经热,一也;夏月须用,二也;上焦及皮肤风热,三也;去诸热,四也;妇人产后,养阴退阳,五也;利胸中气,六也;消膈上痰,七也;除上焦热及脾湿,八也;安胎,九也。”由此可见,黄芩在临床上用途广泛,在许多方剂中也均有配伍,现将其配伍意义阐述如下: 1清热燥湿 黄芩味苦性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故清热燥湿是黄芩最主要的功能之一。《本草经疏》指出:“黄芩,其性清肃,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湿;阴寒所以胜热,故主诸热。诸热者,邪热与湿热也,黄疸、肠侦、泄痢,皆温热胜之病也,折其本,则诸病自瘳矣。”对于湿热病证,黄芩常与清利湿热药配伍,则效如桴鼓。如甘露消毒丹主治瘟疫、暑温、湿温,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方中以黄芩为君药,既清热燥湿,又泻火解毒,配上滑石、茵陈清热利湿,既使湿热从内而燥之,又使湿热从小便而去之。甘露消毒丹治疗湿热证型疾病疗效显著,宋诵文〔1〕用本方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38例,治愈率为91.8%,总有效率98%。叶伟东等〔2〕用本方加减治疗病毒性瘀疸型肝炎42例,显效34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97.6%。如此配伍还有《温病条辨》中的黄芩滑石汤等。 2清肠止痢 黄芩善祛大、小肠湿热而止痢,为治痢要药。张元素曰:“下痢脓血稠粘,腹痛后重,身热久不可者,黄芩与芍药、甘草同用。”《本草经疏》也指出黄芩:“苦寒能除湿热,所以小肠利而水自逐,源清则流洁也。”均说明黄芩有较好的止痢之效。如治里热夹表邪下利的葛根芩连汤,取黄芩清里热,厚肠胃而治痢,以解胃肠之里急;合葛根发表解肌,升清阳而止痢,以解肛门之后重。二药合用,既内清里热,又外解表邪,以达里和表解之功。又如治太阳、少阳合病下利的黄芩汤和治湿热痢疾的芍药汤中均以黄芩与芍药配伍,一清一敛,相互制约,共奏清热止痢,和中止痛之功,治疗腹痛下痢、身热口苦诸证。再如,治湿热食积的枳实导滞丸中黄芩、黄连相伍,也是取其厚肠止痢的作用。黄芩抗菌范围广泛〔3〕。 3清泻肺火 黄芩苦寒,主入肺经,尤善清肺经火热,故有“黄连泻肺”之说。正如《滇南本草》云:“上行泻肺火,……,所谓实火可泻,黄芩是也,热证多用之。”《丹溪心法》亦云:“泻肺火,降膈上热痰。”对于肺中有热或肺有痰热,常首选黄芩以治之。如清气化痰丸主治痰热咳嗽,方中黄芩苦寒,善清泻肺火,清气分热,以黄芩泻火之力助胆南星降痰之功,体现了“治痰必降其火”之旨。又如定喘汤主治外感风寒、痰热内蕴所致的哮喘气急,方中黄芩苦寒泻肺,与桑白皮合用,清泻肺热,止咳化痰,故《本草纲目》说:“黄芩得酒上行,……,得桑白皮泻肺火。”如此类方还有黄芩泻肺汤、黄芩泻白散等。 4泻肝胆火 黄芩味苦性寒,入胆经,肝胆相表里,故有清泻肝胆的作用。如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中均将黄芩与龙胆草、栀子等药同用,增强全方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胆湿热的作用。又如天麻钩藤饮,黄芩清肝降火以折其亢阳,使全方熄风定痉之功得增。现代药理研究证明〔4〕,天麻钩藤饮200%水煎剂经胃管给狗用药,每日80mL,共给10-20d能使高血压狗的血压降

黄连栀子黄芩黄柏4味药解决从头到脚一切炎症

黄连栀子黄芩黄柏4味药解决从头到脚一切炎症, 比消炎药疗效好、见效快,4味药解决从头到脚一切炎症,太管用了! 中医说:“阴阳不衡,病则生。”人的病无非阳病、阴病。这个方子专门治疗阳亢之病。 就是不管什么样的上火,在它面前都能很快平息。所以古人讲它是热病的常用方。 如果掌握好这个方子,治病基本上半边天都可以拿下来,因为它的作用实在太大了。 这个方子叫黄连解毒汤,黄连解毒汤不是张仲景的方,但是也是一张古方,是唐方,出自《外台秘要》,方中黄连、黄芩的组合,还有黄柏、栀子的组合,都是张仲景的经典配伍,把这两张组合起来就叫做黄连解毒汤。 火热之邪盛极即为毒,黄连解毒汤4味药,黄连、黄芩、黄柏、栀子,这几味药,清热泻火解毒功效都比较强,常用于治疗发热、身体各个系统感染的急性炎症,属于热毒火毒症状的,都适合使用这个药方,清热解毒的功效很强大,直泄火毒。好比一锅水开得很旺的时候,你给它泼点冷水,相当于用点清热、降火法。《成方便读》载:“治一切火邪,表里俱盛,狂躁烦心,口燥咽干,大热干呕,错语不眠,吐血,衄血,热盛发斑等证。”可以说朝吃夕效,夕吃朝效,就是早上吃,下午就见效,下午吃,第二天早上就好。 在治疗身体各系统的症状,身体伴有一些火热毒的症状,适合选择性的加入这个药方里面的一些药材,当使用的时候必须注意掌握用量,一般6到10克为宜,也要注意使用时间,毕竟苦寒之品长期使用,损阳伤脾耗气。 黄连解毒汤:黄连、栀子各9克,黄芩、黄柏各6克。 黄连味苦,治疗中焦实火,善清心、胃之火。 黄芩苦寒,如果说黄连降的是心火,黄芩更偏重于降肺火。黄芩还有一个比较奇妙之处,熄胆火,小柴胡汤,用它来熄胆火,胆火重的表现是什么?口苦咽干,严重的目眩。 黄柏苦寒,治疗下焦实火,善泻肾火炽盛。 栀子性寒,栀子就太厉害了,它可以治疗三焦实火,擅长于使热邪从小便排出。从三焦来讲,擅长清三焦的热毒,上中下都可配它。但实际上这个三焦概念也包含三焦是水道,它既能既清热,又能够利水。所以能引三焦之热从小便出。 都是苦寒药,所以虚冷的人,要注意,不要轻易吃,以防雪上加霜。 火曰炎上,炎上的火,我们用清凉的药。热火牙痛,牙齿里头长了痈疮,牙龈肉都爆起来的, 黄连解毒汤,简直就是它的克星。一般逢年过节,肯定煎炸烧烤,大鱼大肉,一吃下去肠胃一堵,牙齿上火就肿。黄连解毒汤,喝一两包下去大便一通,火就下去了。所以《内经》说,膏粱厚味,足生大疔。膏粱厚味能够积热毒,毒热久了它就会成疮。所以清淡饮食很重要。心开窍于舌。舌头像火苗一样,心主火。所以口腔溃疡,舌尖红红的,或者急性咽喉炎,吞咽不利的,咽喉肿肿说话声音都沙哑了的,黄连解毒汤4味药泡茶以后,啜饮,含在嘴巴里头再吞下去,让它作用在那里,效果好。 肝火目赤,凡是熬夜看手机、电脑,看到眼睛发红发痛发胀,黄连解毒汤清热明眸。 再看火是什么颜色的?赤色的,红红黄黄的。黄赤为热,清稀为寒。一个人得了尿道炎、膀胱炎,他的尿是什么颜色的?黄赤黄赤的。尿道炎、膀胱炎,急性的,短、赤、涩、难忍,有些吃消炎药都拿不下。用什么?黄连解毒汤。 上火烦躁失眠的,一个人很郁闷,又烦躁,翻来覆去睡不着。每天晚上临睡前要喝凉水才能

黄连 黄芩 黄柏 三位中药的区别及作用

黄连黄芩黄柏三位中药的区别及作用 黄芩善于治疗肺热咳嗽、高热惊风、吐血鼻衄、头痛鼻渊等症、如配知母、桑白皮、荷叶、银花、连翘、桔梗、桔仁等治疗肺热咳嗽痰多等症。配生石膏、山栀子、大黄、生地等治疗鼻衄、血热斑疹等症,配苍耳子、知母、木笔花、桑白皮、赤芍等治疗鼻窦炎等。与夏枯草、双钩藤、菊花等配伍,可以治疗肝炎上炎引起的眼花、目赤肿痛、心烦头晕等症。? 黄连在临床上常用对湿热泄泻、高热神昏、吐血、衄血、心下痞满、胃火炽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病症的治疗。如治疗胃肠实热、胃火炽盛引起的胃内嘈杂、牙龈肿痛、胃脘作痛、口舌生疮时,常与连翘、厚朴、枳实、栀子配伍。治疗肝火旺所至的肋胁胀痛、口苦泛酸时常与吴茱萸配伍。治疗心火亢盛引起的胸闷、心痛、夜不能寝时,又常常与瓜蒌、半夏等药物配伍。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黄连中含有黄连碱、掌叶防己碱、甲基黄连碱、木兰碱等物质,对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痢疾球菌、霍乱弧菌等都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因此,黄连还是一种很好的抗菌消炎药。? 黄柏是黄柏树的内皮,临床上主要用于对湿热下注、淋病、痢疾、尿浊带下、骨蒸劳热梦遗等病的病症的治疗,如治疗痢疾时常与木香、黄连,马齿苋、白头翁、秦皮等配伍、治疗湿热下注时所至的

泌尿感染。常与栀子、大黄、龙胆草、木通、瞿麦、当归等配伍。治疗血尿时又常与小蓟、地榆、白茅根等配伍。治疗妇女带下、常与车前子、芡实、苍术等配伍。? 黄芩、黄连和黄柏虽然都属清热降火药,但黄芩偏于清上焦火,黄连偏于清中焦火,而黄柏则偏于清下焦火。根据其各自的特点,临床上遇有心炎、肺火时常先黄芩,遇有胃炎时常选黄连,遇有大肠及膀胱湿热火盛时可选黄柏治疗。? 摘自----------《中药基础学》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 [组成]葛根半斤(15g,先煎)甘草炙,二两(6g) 黄芩三两(9g) 黄连三两(9g) [用法]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解肌清热,燥湿止利。 [主治]协热下利。身热下利,臭秽稠黏,肛门灼热,喘而汗出,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 [方解]本方所治协热下利是因太阳表证误下,表邪内陷阳明大肠所致。大肠热盛,肠失传导,故身热下利、臭秽稠黏、肛门有灼热感;肺与大肠相表里,肠热上蒸于肺则作喘,外蒸于肌表则汗出;热盛津伤则胸闷烦热、口干作渴、小便黄赤短少;舌红苔黄,脉数,皆为里热偏盛之象。本方证病机特点是表邪未尽,大肠热盛,传导失司,迫肺蒸表。立法组方应外解肌表未尽之邪,内清大肠已炽之热。 方中葛根甘辛而凉,人脾胃经,既能解肌退热、因势达外,又能升发脾胃清阳而止利,其先煮者可使“解肌之力优而清中之气锐”(《伤寒来苏集》),故重用为君。黄连、黄芩苦寒,清热燥湿,厚肠止利,用之为臣。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为佐使药。四药配伍,共奏解肌清热、燥湿止利之功。 本方配伍特点:辛凉升散与苦寒清降并施,寓“清热升阳止利”法。 [临床运用] 1.运用要点本方是治疗热泻、热痢的常用方,无论有无表证皆可使用。临床以身热下利,臭秽稠黏,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脉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大肠湿热下利者,可合六一散加减; 夹有食滞者,加山楂以消食;如伴腹痛者,加炒白芍以柔肝止痛;兼呕吐者,加半夏以降逆止呕;热痢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槟榔以行气而除后重。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性胃肠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出血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麻疹下利、秋季腹泻、小儿中毒性肠炎、阿米巴痢疾、肠伤寒、糖尿病以及恶性肿瘤化疗后腹泻等属肠热下利者。 4.使用注意虚寒下利者忌用本方。 [方歌]葛根芩连甘草伍,用时先将葛根煮。

【黄柏的功效与作用】黄柏的神奇功效

【黄柏的功效与作用】黄柏的神奇功效黄柏的功效: 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檗或黄皮树的树皮,黄柏别名檗木、檗皮、黄檗,黄柏的功效是清热解毒、清热燥湿,黄柏的作用是治湿热痢疾、泄泻、黄疸、梦遗、淋浊、带下等,黄柏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如脾虚泄泻,胃弱食少者忌服黄柏。 药名:黄柏 别名:檗木、檗皮、黄檗。 黄柏的功效与作用 性味:苦;寒。 归经:肾经;膀胱;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痢疾、泄泻、黄疸;梦遗、淋浊、带下;骨蒸劳热,盗汗;以及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痈疽疮毒;皮肤湿疹

用法用量:煎汤,3-1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浸洗。 :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檗或黄皮树的树皮。 黄柏炮制: 1、黄柏:拣去杂质,用水洗净,捞出,润透,切片或切丝,晒干。 2、黄柏炭:取黄相片,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但须存性),喷淋清水,取出放凉,晒干。 3、酒黄柏:取黄柏片,用黄酒喷洒拌炒如盐黄柏法(每黄柏片10O 斤用黄酒10斤)。 4、盐黄柏:取黄相片,用盐水喷洒,拌匀,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放凉,晾干(每黄柏片100斤用食盐2斤半,加适量开水溶化澄清)。 黄柏的作用: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清虚热。黄柏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脚气,痿辟,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瘙痒。盐黄柏滋阴降火。黄柏用于阴虚火旺,盗汗骨蒸。 1、黄柏治小儿热痢下血:黄檗半两,赤芍药四钱。上同为细末,饭和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食前米饮下,大者加丸数。 (《阎氏小儿方论》) 2、黄柏治小儿脓疮,遍身不干:黄檗末,入桔矾少许掺之。(《简便单方》) 3、黄柏治痢疾:黄柏300克,翻白草450克,秦皮300克。将翻白草、秦皮全部及黄柏200克,共水煎两次,合并煎液,用文火浓缩成膏状,将剩余100克黄柏研细粉加入膏中,搅匀,低温烘干,研细粉。每服一、二克,日三次。(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选编》) 4、黄柏治小儿脐疮不合:黄檗末涂之。 (《子母秘录》) 5、黄柏治妊娠及产后寒热下痢:黄檗一斤,黄连一升,栀子二十枚。上三味,细切,以水五升,渍一宿,煮三沸,服一升,一日一夜令尽。呕者加橘皮一把,生姜二两。 (《千金翼方》)

黄连·黄芩·黄柏的区别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719047713.html, 黄连·黄芩·黄柏的区别 作者:韩德承 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20年第03期 “三黄”即黄连、黄芩、黄柏三味药的简称,都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中药材,但功效有异同。 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的干燥根茎,性寒,味苦,无毒,入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关于黄连之苦,有很多歇后语:“半夜吃黄连——暗中叫苦”“冰糖煮黄连——同甘共苦”等等,说的是黄连味道苦。可它虽苦,但是一味常用的良药。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它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等症;外用治疗湿疹、湿疮、耳道流脓等症。《名医别录》载:黄连“主五脏冷热,久下泄便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日华子本草》亦载其:“治五劳七伤,益气,止心腹痛。惊悸烦躁,润心肺,长肉,止血;并疮疥,盗汗,天行热疾;猪肚蒸为丸,治小儿疳气。”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所含的小檗碱对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球菌、肺炎双球菌等致病菌皆有较强的抑菌作用;能兴奋心脏,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血压;能增强乙酰胆碱的作用,有显著的抗箭毒样作用及抗肾上腺素样作用;能松弛血管平滑肌,对子宫有显著的兴奋作用,有利胆作用;与秋水仙协同有抗癌作用。 黄连不同的炮制方法各有专攻。泻心火,生用;火在上,酒炒,用于目赤、口疮等;火在下,童便炒;火在中,姜汁炒,可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伏火,盐水炒;火在气分而痛,吴茱萸拌炒,可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食积成火,黄土炒;止泻,壁土炒;肝胆火,醋炒或胆汁炒;热结于下,朴硝拌炒;血中伏火,干漆拌炒等等。 黄连在辨证施治中,与多味中药配伍。治湿热内蕴、血热妄行,配黄芩、大黄等;治湿热留恋肠胃,常配半夏、竹茹;治泻痢、热滞,配木香、黄芩、葛根等;治温病高热、心火亢盛,配栀子、连翘等;治热毒疮疡,可配赤芍、丹皮等;治胃火炽盛的中消证,配天花粉、知母、生地等。注意:黄连属大苦大寒药,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伤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89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89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干姜9g 黄芩9g 黄连9g 人参 9g 4 味,以水1200mi ,煮取400ml ,去滓,分2 次温 (功效]清上温下,辛开苦降。 (主治) 主证:呕吐频作,或食入即吐,下利。 副证:或胸膈痞闷,舌质淡,苔薄黄,脉虚数。 (临证加减) 1。本方之剂量:原方四味为各等份。但在临 证应用时, 病情之寒热虚实而异。如病急,不下利但呕,脉证热重寒轻,重用黄芩、黄连;如为慢性,又脾虚者,脉证热轻寒重,则重用人参、干姜。方中黄连不应小于3g ,急性胃肠炎者用10~15g . 2.患本方证,若汤水不得人口:去干姜,加生姜汁少 许,许许呷之,此少变古法,屡验。

3.干姜黄苓人参汤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 药用干姜、 黄连各9g ,黄苓12g ,党参30g ,砂仁6g ,广木香、炙甘 草各 lOg 。热重于寒干姜减量;寒重于热黄苓、黄连减量。每 工剂, 文火煎 3 次,取汁 400ml ,分 3 次服。 [四川中医, 1974 , cls ,: zs] 中张仲景对呕吐的治疗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创造了一些现 在仍 然行之有效的方剂。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气主降,以下 行为 顺,若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则发生呕吐,张仲景对呕吐辨证 以寒 热为纲,其中关于胃寒呕吐的尤多。张仲景对呕吐的辨证论 治可 归纳如下。 ( 1 )胃寒饮停:呕吐多为清水痰涎, 脘闷不食, 头晕目眩, 心悸,苔白腻,脉滑。治宜温化寒饮,和胃降逆。方用小半 夏汤 El 4.浅谈《伤寒杂病论》 中关于呕吐的治疗: 《伤寒杂病论》 或五苓散。 (2) 肝胃虚寒:食谷欲呕或干呕,吐涎沫,

黄芩在皮肤病临床应用(一)

黄芩在皮肤病临床应用(一) 【关键词】黄芩皮肤病临床应用 黄芩为唇形科黄芩属植物黄芩的根。别名:腐肠、黄文、妒妇、虹胜、经芩、印头、内虚、空肠、子芩、宿芩、条芩、元芩、土金茶根、山茶根、黄金条根。枯老中空者称枯芩(片芩);细条者称条芩;条细中实而坚者称子芩。黄芩味苦性寒,入肺经;心经;肝经;胆经;大肠经。 功能: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炭可止血,长于清肺热,泻上焦之火。一般用量10克。皮肤科临床取其清肺泻火之功,常用于湿热引起的皮肤病,如湿疹、皮炎、红斑类疾患。 主治:用于湿温、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痈肿疮毒,胎动不安。热病高热神昏;肝火头痛;目赤肿痛;湿热黄疸;泻痢;热淋;吐衄血;崩漏;胎热不安;痈肿疔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1功用 1.1清肺胃火之功能: 本品专清肺胃上焦之火,可治疗痤疮、酒渣鼻等;同时对积热上熏之疾,如唇炎、唇部血管神经性水肿亦有治疗作用。 1.2燥湿清热之功能: 本品能泻大肠下焦之火,又治湿热疮疡之疾,如带状疱疹、湿疹等。 2药理作用 2.1抗菌作用 黄芩煎剂100%浓度,平板法试验,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 霍乱弧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溶血性琏球菌(a,B)、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平皿法试验对大肠杆菌、桔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2.2抗真菌作用 黄芩煎液,试管斜面法试验4%浓度抑制狗小牙胞菌及堇色 毛癣菌,8%浓度抑制许兰氏黄癣菌,10%浓度抑制许兰氏黄癣菌蒙古变种,15%浓度抑制共心性毛癣菌及铁锈色毛癣菌。黄芩水浸剂1:3浓度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羊毛样小芽胞癣菌、红色表皮癣菌、K、W、氏表皮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有不同程度抑菌作用。 2.3抗病毒作用 黄芩可抑制HIV-Ⅰ病毒逆转录酶(RT)和细胞病变(CPE),抑制病毒荧光抗原(FA)、P24抗原和成人TCC白血病毒,抑制HIV-Ⅰ在H9细胞中生长。 2.4抗过敏作用 黄芩甙、黄芩素及其他黄酮类化合物对多型变态反应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对Ⅰ型变态反应为强。此外对佐剂性关节炎的继发性损害也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显著抑制佐剂所致骨退化和破坏的增强 2.5免疫调节作用 黄芩能明显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显著提高血清中溶菌酶的含量,增强红细胞C3B受体酵母花环百分率。黄芩甙可以提高小鼠血清溶血素和脾脏B细胞分泌溶血素的含量,可提高IGM的水平增加IgG的含量,体内用药还可增强整体的免疫功能,因此黄芩有望成为新的免疫调节剂。 3临床作用 3.1痤疮、酒渣鼻

黄柏的药理研究进展

【关键词】黄柏;,,药理作用 摘要:归纳总结了黄柏的药理作用,认为其在降血糖作用、对肠管的影响、降血压作用、抗菌、抗炎、解热作用、抗癌作用、对免疫系统作用、抗溃疡作用、抗氧化作用、抗痛风作用、前列腺渗透作用、抗病毒作用等多方面具有良好的功效,有着良好的开发前景。 关键词:黄柏;药理作用 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檗或黄皮树的干燥树皮,可分为关黄柏和川黄柏两大类,生于深山、河边、溪旁及树林中,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及河北、内蒙古、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广西等地,山东、甘肃、浙江也有生产。黄柏味苦、性寒,归肾、膀胱经。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消肿祛腐。临床上用于治疗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痔漏、盗汗、遗精、骨蒸劳热、风疹瘙痒及疮疡后,伤口感染属阳证者[1]。随着近年来对黄柏研究的深入,又发现了黄柏在其他方面的作用。现就黄柏近年来的药理作用研究作一综述。 1 降血糖作用 黄柏皮中含小檗碱,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kim sungjin 等[2]研究了黄柏提取物(p55a)对erk2及pi3激活性及对糖原合成的影响,结果:(p55a)的丁醇提取物可是细胞irs1及pi3激酶活性及对糖原合成的影响,结果:(p55a)的丁醇提取物对细胞核及细胞质中的erk2活性皆有刺激作用,而水提物则无上述作用,且hepg2细胞经与(p55a)的丁醇提取物(10 μg/ml)培养1 h后,可使糖原的含量比对照组增加1.8倍。说明(p55a)的丁醇提取物通过激活erk2及pi3-激酶,促进肝糖原合成,调节血糖浓度。 2 对肠管的影响[1] 对家兔的肠管作离体后实验发现肠管张力及振幅均增强、松弛、收缩增强,这分别为黄柏的化学成分黄柏酮、柠檬苦素、小檗碱作用的结果。 3 对血压的影响 王德全等[3]报道,黄柏胶囊中的小檗碱用于犬的静脉注射后,血压显著降低,且不产生快速耐受现象,降压作用可持续2 h以上。黄柏的水浸出液有降低麻醉动物血压的作用[1]。 4 抗菌、抗炎、解热作用 赵鲁青等[4]取50%复方黄柏冷敷剂水溶液用葡萄糖肉汤培养基稀释成4种浓度后,接种金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等多种菌液,确定最低抑菌浓度为0.031 g/ml。小鼠耳肿胀实验结果为6%和12%的复方黄柏和冷敷剂由二甲苯所致的鼠肿胀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大鼠皮内色素渗出实验结果声明:6%和12%的复方黄柏冷敷剂水溶液外敷在白鼠皮肤,有明显渗出作用。取健康豚鼠做化腐生肌发现,复方黄柏冷敷剂对金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破损皮肤,有明显的抗菌、抗炎作用,并经兔眼结膜实验和小鼠肌肉注射实验,未发现局部刺激作用。南云生等[5]对黄柏及其6种不同温度、辅料炒制品的水煎液,对黄柏各种样品水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链型球菌等5种细菌的抑菌作用比较,得出结果:对不同菌种,最低抑菌浓度不同,各样品的抑菌强度对不同菌种无规律性变化。考察巴豆油所致小鼠耳壳肿胀影响及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影响进行急性抗炎实验,发现生品的抗炎作用最强。对于酵母所致的大鼠体温升高的作用可看出黄柏及其炮制品的清热作用较弱且缓慢。李仲兴等[6]应用 muellerhinton琼脂稀释法进行黄柏对112株金葡菌及112株表皮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检测,结果表明改进的方法可以提高黄柏对葡萄球菌的抗菌效果,黄柏对金葡萄用的mic90和mic50分别为7.8(1∶20)和0.244 mg/ml(1∶640),对表皮葡萄球菌的mic90和mic50分别为7.8(1∶20)和0.122 mg/ml(1∶1280)。郭志坚等[7]的抑菌实验表明,黄柏叶的3种黄酮苷化合物黄柏甙a、b和山奈酚3oad甘露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及枯草杆菌有抑菌作用,尤其对枯草杆菌的抑菌作用最强,最低抑菌质量浓度为0.12 mg/l,无抑菌作用。产美英等[8]选用16种抗感染中草药,对阴道加德纳菌以管碟法进行体外抑菌实验,结果表明阴道加德纳菌对黄柏中度敏感。桧垣修一等[9]应用气相色谱

黄连黄芩黄柏三位中药的区别及作用

黄连黄芩黄柏三位中药的 区别及作用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黄连黄芩黄柏三位中药的区别及作用 黄芩善于治疗肺热咳嗽、高热惊风、吐血鼻衄、头痛鼻渊等症、如配知母、桑白皮、荷叶、银花、连翘、桔梗、桔仁等治疗肺热咳嗽痰多等症。配生石膏、山栀子、大黄、生地等治疗鼻衄、血热斑疹等症,配苍耳子、知母、木笔花、桑白皮、赤芍等治疗鼻窦炎等。与夏枯草、双钩藤、菊花等配伍,可以治疗肝炎上炎引起的眼花、目赤肿痛、心烦头晕等症。 黄连在临床上常用对湿热泄泻、高热神昏、吐血、衄血、心下痞满、胃火炽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病症的治疗。如治疗胃肠实热、胃火炽盛引起的胃内嘈杂、牙龈肿痛、胃脘作痛、口舌生疮时,常与连翘、厚朴、枳实、栀子配伍。治疗肝火旺所至的肋胁胀痛、口苦泛酸时常与吴茱萸配伍。治疗心火亢盛引起的胸闷、心痛、夜不能寝时,又常常与瓜蒌、半夏等药物配伍。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黄连中含有黄连碱、掌叶防己碱、甲基黄连碱、木兰碱等物质,对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痢疾球菌、霍乱弧菌等都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因此,黄连还是一种很好的抗菌消炎药。 黄柏是黄柏树的内皮,临床上主要用于对湿热下注、淋病、痢疾、尿浊带下、骨蒸劳热梦遗等病的病症的治疗,如治疗痢疾时常与木香、黄连,马齿苋、白头翁、秦皮等配伍、治疗湿热下注时所至的泌尿感染。常与栀子、大黄、龙胆草、木通、瞿麦、当归等配伍。治疗血尿时又常与小蓟、地榆、白茅根等配伍。治疗妇女带下、常与车前子、芡实、苍术等配伍。 黄芩、黄连和黄柏虽然都属清热降火药,但黄芩偏于清上焦火,黄连偏于清中焦火,而黄柏则偏于清下焦火。根据其各自的特点,临床上遇有心炎、肺火时常先黄芩,遇有胃炎时常选黄连,遇有大肠及膀胱湿热火盛时可选黄柏治疗。 摘自----------《中药基础学》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黄芩的作用与功效 黄芩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味苦,性寒。《神农本草经》列 为中品。黄芩,以根入药,并入选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 名录。有清热燥湿,凉血安胎,解毒功效。黄芩的临床应用抗菌比 黄连还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 在中草药中,黄芩具有很高的价值。许多医学典籍中,对它的 功效都有过详细的叙述。如,《药对》:“黄芩,得厚朴、黄连止 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蛎令人有子;得黄芪、白蔹、赤小豆疗 鼠瘘。”另有《本草经疏》中记载:“黄芩,其性清肃,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湿;阴寒所以胜热,故主诸热。”此外,黄芩还常用于 治疗妇产科病症,元代名医朱丹溪称它为“安胎圣药”。 黄芩的传说 李时珍十六岁时,突患急病,咳嗽不止,久冶不愈,方圆百里 的名医都束手无策。 眼看李时珍危在旦夕之际,村里来了一位云游道士。道士给李 时珍号了脉象后说:“此病只需服用黄芩30克,加水两盅,煎至一盅,服用半月即可痊愈。”时珍的父母半信半疑地按方煎药。半月 之后,李时珍身热全退,痰多咳嗽的症状也消失了,身体逐渐恢复 健康。一味黄芩居然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 李时珍深感中国医学的神奇,更对这位身怀绝技的道士钦佩不已。从此,便跟随道人刻苦钻研医学,读遍历代医书,最终成为医

林一代宗师。在他编著的《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对黄芩这味中药 推崇备加,称之为“药中肯綮,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 黄芩的功效 黄芩在临床应用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在仍然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要药,被称为“中药抗生素”。医学临床表明,黄芩, 主要具有清热去火,凉血解毒的功效。 1、用于治疗肺热咳嗽(上呼吸道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所致 的咳嗽)。配桑白皮、浙贝母、麦冬等。 2、用于治疗急性炎症性热病。在清热方剂内,黄芩广泛应用。 3、用于治疗湿热下痢。有里急后重而属菌痢或肠炎者,配白芍,方如黄芩汤,或配葛根、黄连。 4、用于治疗因有热而致胎动不安。用黄芩配白术以清热安胎, 如当归汤;偏血虚的或与四物汤同服。 5、用于治疗动脉硬化、高血压、植物神经官能症。属肝阳亢盛,有头痛、目赤、口苦、面红、心烦等症状者,可用黄芩清热降压, 有助于消除头痛、失眠等症状,并可降压,即使长期服用也没有什 么毒性。 6、治疗小腹绞痛而属热痛者,配川厚朴、黄连。此外,在治疗 由湿热所致的便血、血淋(尿血)时,在去湿清热的方剂内,可加 入黄芩。 7、有清热安胎作用,可用于胎动不安,常与白术、竹茹等配合 应用。 8、黄芩与黄连、白芍、阿胶、熟地黄、茯苓几味中药合用(坤 泰胶囊),具有滋阴养血,补精益髓,交通心肾,调节阴阳平衡的 作用。 黄芩的作用 1、抗炎作用。黄芩甙、黄芩甙元均能抑制过敏性之浮肿及炎症,二者并能降低耳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2、抗微生物作用。黄芩有较广的抗菌谱,在试管内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以及脑膜炎 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大黄、地黄、黄连、黄柏、黄芪、黄芩

大黄、地黄、黄连、黄柏、黄芪、黄芩、有什么区别 悬赏分:10 - 解决时间:2006-4-29 17:29 提问者:苏菲的世界XXX - 一级最佳答案大黄别名:西大黄、将军、锦军 蓼科,大黄属。多年生草本,高1—1.5公尺,根状茎粗壮,茎直立,上部分枝,有纵沟,疏生短柔毛。春月长叶,叶呈掌状浅裂,略似心脏形,有长叶柄,上面平坦,互生托叶结合,如同鞘状包围在茎上,膜质,开裂,通常生柔毛。花序大圆锥状;花梗细弱,中下部有关节;夏季叶腋开花,花小常绿色,无花冠,有六个相同的萼片,雄蕊有9个,花柱3个,瘦果有三棱,沿棱生翅,顶端微凹,基部心形红色。原产于我国,分布于陕西、湖北、四川和云南。生于山地、野生或栽培。根状茎可供药用。 原植物形态: 为多年生高大草本。根茎肥厚。茎直立。瘦果3棱形。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归胃、脾、大肠、肝、心包经。 功能主治: 具有泻热通便功效,用于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秘结、腹部胀满、疼痛拒按,甚至高热不退、神昏谵语,如大承气汤;或脾阳不足之冷积便秘,如温脾汤。 解毒消痈功效,用于热毒疮疡、暴赤眼痛、口舌生疮、齿龈肿痛,如大黄牡丹皮汤。 行瘀通经功效,用于瘀血阻滞之月经闭止、产后瘀阻、症瘕积聚,及跌打损伤、瘀血肿痛。清热除湿功效,用于湿热壅滞之黄疸、小便不利、大便干结;热淋、石淋如八正散。 亦可凉血止血,用于热伤血络之吐血、衄血、便血、崩漏、赤白带下。 现代临床可用于治疗流行性脑膜炎、大叶性肺炎、急性胆道感染、急性腮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消化道出血、咽喉炎、牙龈脓肿、皮炎、湿疹、淋病、带状疱疹等。 用法用量: 煎服:3-12克;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水后醋调敷。 大黄生用泻下力猛,蒸熟泻下力缓和,酒制善清上部火热,炒炭可化瘀止血。用于泻下时不宜久煎。 使用注意: 大黄峻烈、攻下破瘀力强,易伤正气,故表证未解、气血虚弱、脾胃虚寒、无实热瘀结者及孕妇胎前、产后均应慎用或忌服。 中成药: 大承气汤、温脾汤、大黄牡丹皮汤、八正散 地黄 生地黄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的新鲜或干燥的块根。

黄连

黄连 概述: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或黄檗Phellodendronamurense Rupr. 的干燥树皮。前者习称“川黄柏”,后者习称“关黄柏”。剥取树皮后,除去粗皮,晒干。 别名:味连、川连、鸡爪连。 药性类别:清热燥湿药 性味与归经: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 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 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 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 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用法与用量:2~5g。外用适量。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临床应用: 1.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主治协热下利。葛根 半斤15g,甘草二两炙6g,黄芩三两9g,黄连三两9g。上四 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 分温再服。方中臣以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厚肠止利。 2.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主治一切实热火毒,三 焦热盛之证。黄连9g,黄芩6g,黄柏6g,栀子9g。上四味切,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方中以大苦大寒之黄连清泻心 火为君,兼泻中焦之火。 3.清营汤(《温病条辨》)主治热入营分证。犀角[水牛角代]30g,生地黄15g,元参9g,竹叶心 3g,麦冬9g,丹参6g,黄连5g,银花9g,连翘6g。上药,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牛角镑片先煎,后下余药)。方中黄连苦寒,清心解毒。

葛根黄芩黄连汤---解表清热止利

葛根黄芩黄连汤---解表清热止利 葛根黄芩黄连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葛根24g 炙甘草6g 黄芩9g 黄连9g 上4味,以水1600ml,先煮葛根,减400ml,再下诸味, 煮取400ml,去滓,分温再服。 (功效)解表清热止利。 (主治) 主证:发热,项背强急,喘而汗出,口渴,下利多恶臭,肛门灼热感,苔黄,脉促或滑数。 副证:小便短赤,或心下痞,或心下悸。 (临证加减) 1.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中毒性痢疾:用葛根芩连汤加藿香、苏叶、钩藤、广犀角等,配合局方至宝丹为主,治中毒性痢疾全 部治愈。[中医研究院学术论文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2.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婴幼儿腹泻:用葛根芩连汤加六一散、车前草等。[福建中医药,1964,td,:18] 3。葛根芩连汤加味或黄连粉治疗痢疾:以葛根芩连汤加味,或单用黄连粉治疗一般性痢疾,其治愈率几乎100%。[中华

志,1973,(5):295] 4.葛根芩连汤治疗急性菌痢:方用葛根9g,黄连、甘草、黄芩各4.5g。每日工剂。[江苏中医,1960,t5,] . 5。加味葛根芩连汤配合腹部电热吹风治疗4,JL病毒性肠炎:钵方为葛根、板蓝根、乌梅、茯苓各lOg,黄芩、白术、石榴皮 各6g,黄连、炙甘草、藿香(后下)、草豆蔻(后下)各3g。每,日l剂,水煎3次,分4—6次服。忌生冷、鱼腥、油腻等食物。 用电热吹风,男性顺时针,女性逆时针方向回旋吹熨,避免烫伤, 每次10"--,20分钟,每日2次。[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5,f2,:23] 6。《伤寒论》对泄泻下利的辨证施治: (1)表邪人里:太阳病初起发热、恶寒、无汗而见下利,用 葛根汤;表邪未尽,误用攻下,邪热人里成热利,用葛根黄芩黄 连汤;少阳火郁不伸,邪热内迫阳明,下趋大肠,为太少合病, 用黄芩汤;外证未除,屡用攻下,损伤脾阳而下利,用桂枝人

全面比较黄芩、黄连、黄柏

三黄指黄芩、黄连和黄柏 在中药里面,黄芩、黄连和黄柏都属于味苦、性寒的清热、降火、燥湿类药物。 黄芩善于治疗肺热咳嗽、高热惊风、吐血鼻衄、头痛鼻渊等症、如配知母、桑白皮、荷叶、银花、连翘、桔梗、桔仁等治疗肺热咳嗽痰多等症。配生石膏、山栀子、大黄、生地等治疗鼻衄、血热斑疹等症,配苍耳子、知母、木笔花、桑白皮、赤芍等治疗鼻窦炎等。与夏枯草、双钩藤、菊花等配伍,可以治疗肝炎上炎引起的眼花、目赤肿痛、心烦头晕等症。 黄连在临床上常用对湿热泄泻、高热神昏、吐血、衄血、心下痞满、胃火炽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病症的治疗。如治疗胃肠实热、胃火炽盛引起的胃内嘈杂、牙龈肿痛、胃脘作痛、口舌生疮时,常与连翘、厚朴、枳实、栀子配伍。治疗肝火旺所至的肋胁胀痛、口苦泛酸时常与吴茱萸配伍。治疗心火亢盛引起的胸闷、心痛、夜不能寝时,又常常与瓜蒌、半夏等药物配伍。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黄连中含有黄连碱、掌叶防己碱、甲基黄连碱、木兰碱等物质,对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痢疾球菌、霍乱弧菌等都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因此,黄连还是一种很好的抗菌消炎药。 黄柏是黄柏树的内皮,临床上主要用于对湿热下注、淋病、痢疾、尿浊带下、骨蒸劳热梦遗等病的病症的治疗,如治疗痢疾时常与木香、黄连,马齿苋、白头翁、秦皮等配伍、治疗湿热下注时所至的泌尿感染。常与栀子、大黄、龙胆草、木通、瞿麦、当归等配伍。治疗血尿时又常与小蓟、地榆、白茅根等配伍。治疗妇女带下、常与车前子、芡实、苍术等配伍。 黄芩、黄连和黄柏虽然都属清热降火药,但黄芩偏于清上焦火,黄连偏于清中焦火,而黄柏则偏于清下焦火。根据其各自的特点,临床上遇有心炎、肺火时常先黄芩,遇有胃炎时常选黄连,遇有大肠及膀胱湿热火盛时可选黄柏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