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连通性:城市道路系统应确保各个区域之间的良好连通性,便于交通流动和居民出行。道路的设计应满足交通需求,包括车辆、行人和自行车的通行。

安全性:道路系统应注重交通安全,包括合理设置交通信号、交通标志和道路标线,以引导和警示交通参与者。应考虑行人过街设施、减速带、交通隔离设施等措施,提高道路安全性。

容量和流畅性:道路系统应能够满足城市交通流量的需求,保证道路容量和通行效率。合理规划道路宽度、车道数量、转弯半径等要素,避免交通拥堵和瓶颈。

可持续性:在道路系统布置中应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可以包括设置绿化带、减少车辆尾气排放、鼓励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等措施,促进城市的可持续交通发展。

基础设施配套:道路系统布置应与城市其他基础设施相配套,如公交站点、停车设施、人行道、自行车道、排水系统等。这些设施的合理布置可以提高道路系统的便利性和效益。

规划和综合考虑:道路系统布置应与城市规划相一致,并综合考虑城市的整体交通需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商业区域等因素。合理的道路规划可以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第七章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第一节城市交通与城市总体规划 基本概念 交通:人与物的运送与流通。包括各种现代与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 城市交通 城市交通分为城市交通和城市对外交通。 ?城市对外交通泛指本城市与其它城市间的交通,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间的交通。其主要交通形式有:公路交通、铁路交通、航空交通和水运交通。 ?城市交通是指城市(城区)内的交通,通过道路系统来组织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水上交通等,其中以城市道路交通为主体。 ?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具有相互联系和相互转换的关系。 一.城市与城市交通发展的关系 先进国家城市交通的4个阶段(P282) –水运时代 –铁路运输时期 –汽车、航空及管道运输(20世纪50年代以后) –综合交通 二.城市与城市交通发展的关系 1. 现代交通发展趋向的特点: –1)交通工具的高速、大型、远程化 –2)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结合 –3)城市内外交通的延续与相互渗透 –4)高速干道系统、城市街边系统以及步行系统分离 –5)城市交通组织的立体化 –6)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组织 三.城市交通与城市规划布局的关系 1.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对城市规模的影响 3.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第二节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一.城市内部交通与城市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的特征:P285 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1.影响城市道路系统布局的因素 城市在区域中的位置(城市外部交通联系和自然地理条件); 城市用地布局形态(城市骨架关系); 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市内交通联系) 2.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1)在合理城市功能布局基础上,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干道应占有一定的比例,用干道网密度衡量。 干道网密度: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具有的干道长度。单位:公里/平方公里(km/km2) 一般认为干道的适当距离为700~1100 m,相当于干道网的密度为2.8~1.8 km/km2。道路间距以300~800 m为宜。一般情况下,城市中心区交通量大,市区中部次之,边缘区交通

3城市道路网布局规划

第三节城市道路网布局规划 一、城市道路网布局规划影响因素 城市道路网的形式和布局,应根据土地使用、客货交通源和集散点的分布、交通流量流向,并结合地形、地物、河流走向、铁路布局和原有道路系统,因地制宜确定,使土地开发的容积率与交通网的运输能力和道路网的通行能力相协调。城市道路网的布局包括道路网的基本形式、道路密度分布、不同等级道路的分布、主要联系点的分布。对于城市道路网布局影响因素的分析,有利于发现不同要素影响下的道路网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在该类要素影响下进行路网规划的相应方法。 (一)自然条件 地形、河流、岸线、地质、矿藏是影响城市布局的重要因素。比如矿业城市和山地城市多呈分散布局,滨河、滨海城市多呈带状布局,从而影响城市道路交通流的分布和城市道路网的格局。不仅如此,河流、地形等自然条件也会直接影响道路的走向和建设标准、建设形式,成为影响城市道路网布局的重要因素。 1、水网城市道路网 水网城市在向外扩展时,城市道路网的规划和改造需要妥善处理道路与河流的关系。其中首先要考虑的是航道的等级和净空、桥梁的标高、桥梁与旧城道路的接坡及桥头的用地控制等问题;其次要考虑填河筑路的问题,特别要注意干路两侧街坊的排水系统和道路标高。 河网地区,城市道路网应符合下列规定:道路宜平行或垂直于河道布置;对跨越通航河道的桥梁,应满足桥下通航净空要求,并应与滨河路的交叉口相协调;城市桥梁的车行道和人行道宽度应与道路的车行道和人行道等宽。在有条件的地方,城市桥梁可建双层桥,将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管线设置在桥的下层通过;客货流集散码头和渡口应与城市道路统一规划;码头附近的民船停泊、岸上农贸市场的人流集散和公共停车场车辆出人均不得干扰城市主干路的交通。 2、山区城市道路网 山区城市由于地形复杂,地形高差较大,用地往往被江河、冲沟、丘谷分割形成若干组团。道路的线形走向受地形影响较大,道路坡度较陡,桥梁架设较多。因此,必须保证城市主干路的技术标准,使城区对外交通、内部交通顺畅便捷;而组团内的道路可以自成系统。 山区城市道路网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道路网应平行等高线设置,并应考虑防洪要求,主干路宜设在谷地或坡面上,双向交通的道路宜分别设置在不同的标高上;地形相差特别大的地区,宜设置人、车分开的两套道路系统。当地形特别陡时,干路之间的联系也可以通过开辟隧道来解决。 山区城市道路网的密度宜大于平原城市,并应采用规定的上限值。 (二)城市规模 不同规模的城市对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需求不同,所表现出的路网布局形式也往往不同。首先是城市空间布局差异的影响,如平原地区的中小城市较少出现分散组团的布局,而是在逐步发展一定规模的城市中心;相反,规模较大的城市往往具有较高开发强度的中心区,尤其对于特大城市来讲,多组团、多中心的布局有利于缓解城市问题,特别是交通问题。其次,从居民与货物运输调查来看,城市规模越大,居民出行强度、货物运输强度也越大,运距越长,

城市道路建设规范

城市道路建设规范 篇一:建设部城市道路建设标准 建设部城市道路建设标准 现行公路规范 篇二: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GB 50220-95 1 总则 1.0.1 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完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秘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 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6.1 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 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 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1.0.6.4 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 1.0.6.5 提出有关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1.0.7 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7.1 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 1.0.7.2 确下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听位置和用地范围; 1.0.7.3 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 1.0.7.4 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 1.0.7.5 提出分期建设与交能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1.0.8 城市客运交通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组成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优势互补的多种方式客运网络,减少市民出行时耗。 1.0.9 城市货运交通宜向社会化、专业化、集装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发展。 1.0.10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语 2.0.1 标准货车

城市道路

1.城市道路功能:交通功能、环境保护功能、为市政工程设施提供场地的功能、防灾救灾功能 2..城市道路特点:功能多样性、组成复杂性、行人交通量大、车辆多类型杂车速差异大、交叉口多、沿路两侧建筑密集、交通分布不均匀、艺术要求高、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多、政策性强 3.依据道路在城市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4.除快速路外,城市道路依据所在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分为1、2、3级。特大和大城市采用1,中采用2,小用3. 5.城市道路几何设计的依据:设计车辆、设计速度、交通量、通行能力、道路红线 6.通行能力:在一定的时限期间合理的期望通过一条车道活道路某一指定路段达到的最大车辆数。 分为(基本、可能、设计) 7.道路红线:是指城市道路用地分界控制线,红线之间的宽度即道路用地范围。 8.城市道路的基本要求:道路运输尽可能经济、交通流畅安全迅速、注意环境保护、注意配合协调 9.速度特征:瞬时速度、时域速度、空域速度、限制速度、运行速度、行程速度 10.交通要素:驾驶者、行人、车辆、道路 11.交通流指标:流量、交通量、密度、速度、高峰小时因子、车头时距 12.基本通行能力可以通过车头时距和车头间距计算。 13.一条机动车道的可能通行能力计算:ti N /3600p 14.信号灯管制十字路口交叉通行能力计算: 15.城市道路形态:集中成片式、分散集中式、子母式、走廊式、手指式、带形、特殊地形 16.城市道路网结构布局:@方格网式(交通分散,灵活,但对角线上交通不便,增加了部分车辆绕行 适用于地形平坦的中小城市和大城市) @环形放射式(有利于市中心区于各分区之间的交通联系,但不灵活,容易使城市中心区机动车交通集中,不利建筑布置) @自由式路网(充分结合自然地形,线形生动活泼,对环境破坏少,节约造价,但非直线系数大,车辆绕行距离远,建筑用地分散 适用于山丘城市) @混合式路网 17.路网规划技术指标:道路网密度、道路面积率、人均道路用地面积、非直线系数 18.横断面:道路中线上各点的法向切线面,由横断面设计线和地面线组成 19.横断面构成: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绿带、分隔带 20.横断面设计依据:道路等级、性质、红线宽度、交通需要以及交通组织方式 21.横断面设计任务:合理确定各组成部分的几何尺寸和相互布置关系 22.机动车道设计主要内容:确定车行道宽度、车行道数 依据:设计小时交通量、道路通行能力 23.根据设计年限末的年平均日交通量(AADT)确定设计小时交通量:DDHV=AADT*K*D K=11% D=0.6 24.路段上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计算:采用车头间距 N=1000V/L 25.一条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N=N 可能(@条*@交*@人*@车道*@综) 26.分车带:在多福路上,用于分隔车辆,沿道路纵向设置的带状非行车部分。 分为中央分隔带、两侧分车带 由分隔带和两侧路缘带组成 27.路侧带:车行道最外侧缘石知道路建筑红线间的范围。包括人行道、设施带、绿化带 28.横断面布置原则:首先应保证车辆和行人的交通安全和畅通、应充分发挥绿带的作用、应与道路的性质和特点结合、应与沿线自然条件和建筑物相互配合协调布置 、应有利于雨

城市交通与道路规划要点

第一章总论 1 所谓城市综合交通即是涵盖了存在城市中及与城市有关的各种交通。 从地域关系上,城市综合交通大致可分为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交通两大部分。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的关系。 从形式上,城市综合交通可分为地上交通、地下交通、路面交通、轨道交通、水上交通等。从运输性质,城市综合交通又可以分为客运交通和货运交通两大类型。 从交通的位置上,城市综合交通又可分为道路上的交通和道路外的交通。 城市综合交通又可以按交通性质和交通方式进行分类。 2 在城市规划中主要关注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的衔接关系和对外交通设施在城市中的位置。 3 城市交通系统是由城市运输系统(交通行为的运)、城市道路系统(交通行为的通道)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交通行为的控制)组成的。 4 城市景观可以根据人在不同环境下对城市面貌的视觉感知分为三种,都同道路密切相关,(1)宏观景观,(2)中观景观,(3)微观景观。 5 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是一种集中式封闭的城市布局方式,城市往往围绕政权中心(宫城、衙署)布置,城墙成为约束城市发展的障碍,城乡界限分明,因而城市道路也呈集中式的布置,通达性不够,城乡道路基本以城门为分界点和连接点。 6 我们从城市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认识到:城市不同的生活方式会产生对城市布局的不同要求,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城市的交通形态;不同的城市布局又会产生不同的交通形态,,交通形态的不同又会产生不同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 7 交通分流有三种基本形态: (1)交通性交通与生活性交通的分流,表现为城市道路按交通性和生活性的分类或按疏通性和服务性的分类,把骨干性的繁忙交通与枝节性的宜人交通分离出来。 (2)快速交通与常速交通的分流,包括在同一平面和不同平面上的分流,表现为城市道路分为快速道路系统和常速道路系统,以及道路客运交通与路外轨道客运交通的分离,以把中远距离的快速交通同短距离的常速交通分离出来。 (3)机动交通、非机动交通及步行交通的分流,表现为城市道路系统中设置机动车专用路、自行车专用路和步行专用路。 8 新的适应现代机动交通的道路结构课划分为:(1)城市快速道路系统(机动车专用道路),(2)城市常速道路系统(机非组合道路),(3)自行车专用道路系统,(4)城市步行系统。 9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 10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若干思想: (1)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必须与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密切结合,协调配合,同时进行。 (2)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研究。 (3)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还应研究城市交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4)不同城市、不同城市地域可以采用不同的城市交通模式(交通方式结构)。 (5)城市道路结构的现代化要理顺不同性质、不同等级道路与城市用地的关系,强化疏通性道路的规划和建设,防止并逐步改变沿疏通性道路过度开发建设现象的继续发生,以避免对道路快速畅通性的影响。 (6)城市公共客运系统的现代化要强调并落实各级各类客运枢纽的规划建设,实现轨道和快速公交干线与城市用地的合理布局关系,重视城市组团级地方性地面公共交通线路对城市用地服务性的提高。 (7)在注重城市客运交通的同时,要重视货运交通系统的规划,特别是各级各类物流中心和货运主要通道的布局和建设。 (8)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城市交通的发展,制定相应的交通政策,对多年来的一些习惯

城市道路

第三章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第一节概述 城市道路系统是组织城市各种功能用地的“骨架”,又是城市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动脉”。城市道路系统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城市是否可以合理、经济地运转和发展。道路系统一旦确定,实质上决定了城市发展的轮廓、形态。这种影响是深远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发挥作用,影响城市道路系统布局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城市在区域中的位置(城市外部交通联系和自然地理条件);城市用地布局形态(城市骨架关系);城市交通运愉系统(市内交通联系)。 一、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1.满足组织城市各部分用地布局的“骨架”要求 (1)城市各级道路应成为划分城市各分区、组团、各类城市用地的分界线。比如城市一般道路和次干道可能成为划分小街坊或小区的分界线;城市次干道和主干道可能成为划分大街坊或居住区的分界线;城市交通性主干道和快速道路及两旁绿带可能成为划分城市分区或组团的分界线。 (2)城市各级道路应成为联系城市各分区、组团、各类城市用地的通道.比如城市一般道路可能成为联系小街坊或小区之间的)通道;城市次干道可能成为联系各分区、组团内各大街坊或居住区的通道;城市主干道可能成为联系城市各分区、组团的通道;公路或快速道路又可把郊区城镇与中心城区联系起来。 (3)城市道路的选线应有利于组织城市的景观,并与城市绿地系统和主体建筑相配合形成城市的“景观骨架”。 从交通和施工的观点,道路宜直宜平,有时甚至有意识地把自然弯曲的道路裁弯取直。结果往往使景观单调、呆板,即使有好的景点或建筑作为对景,也是角度不变、形体由远及近逐渐放大的“死对景”。规划中对于交通功能要求较高的道路,可以尽可能选线直捷、两旁布置较为开敞的绿地,体现其交通性,似也可以适当弯曲变化,活跃气氛,减少驾映人员的视觉疲劳。对于生活性的道路,则应该充分结合地形,与城市绿地、水面,城市主体建筑、城市的特征景点组成一个整体,使道路的选线随地形自然起伏,选择适当的变化的角度,以高峰、宝塔、主体建筑、古树名木、城市雕塑等作为对景而弯曲变化,创造生动,活泼、自然、协调、多变的城市面貌,给人以强烈的生活气息和美的享受,使道路从平面图上的布局功能的“骨架”,成为城市居民心目中的“骨架”。 2.满足城市交通运输的要求 (1)道路的功能必须同毗邻道路的用地(道路两旁及两端的用地)的性质相协调 道路两旁的土地使用决定了联系这些用地的道路上将会有什么类型、性质和数量的交通,决定了道路的功能,反之,一旦确定了道路的性质和功能,也就决定了道路两旁的土地应该如何使用。如果某条道路在城市中的位置决定了它是一条交通性的道路。那末就不应该在道路两侧(及两端)安排可能产生或吸引大量人流的生活性用地,如居住、商业服务中心和大型公共建筑,如果是生活性道路,则不应该在其两侧安排会产生或吸引大量车流、货流的交通性用地,如大中型工业、仓库和运输枢纽等。 某市(图l)解放路是解放后开辟的贯通全城的南北向交通千道,在联系城市南、北、西

城市道路设计知识点归纳

一、简答题: 1、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的基本假设: (1)直行和左转弯车辆入环绕行,即入环-环行-交织-出环;右转弯车辆不入环绕行,而是通过右转弯专用车道驶入和驶出环交口。 (2)各进口道左转车、直行车、右转车交通量各自相等。 (3)各进口道左转车、直行车、右转车交通量比例相等。 (4)不考虑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影响。 2、红黄绿三色灯规则: (1)绿灯:准许车辆直行和右转,在不妨碍对面车辆直行的情况下可以左转。 (2)红灯:禁止车辆通行,但在不妨碍放行车辆的情况下可以右转,在T字形路口右边无横道的情况下可以直行。 (3)准许车辆左转、右转、调头,禁止车辆直行,但越过停止线的车辆可继续通行。 3、城市道路的特点: (1)功能多样,组成复杂; (2)行人、非机动车交通量大; (3)道路交叉口多; (4)沿路两侧建筑物密集; (5)景观艺术要求高; (6)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影响因素多; (7)政策性强。 4、常用城市道路网结构形式、适用性、优缺点: (1)方格网式路网:适用于地势平坦的中、小城市。优点:交通分散,灵活性大。 缺点:功能不明确,交叉口多,对角线方向交通不方便。 (2)放射环式路网:适用于大、特大城市。优点:有利于市中心与各分区、郊区、市区外围相邻各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功能明确。缺点:容易将各方向交通引至市中心,造成市中心交通过于集中,灵活性不如方格网式路网。 (3)自由式路网:适用于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城市。优点:不拘一格,充分结合自然地形,线性生动活泼,对环境、景观破坏少,节约造价。缺点:绕行距离较大,不规则街坊多,建筑用地较分散。 5、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时相交道路纵横坡度的处理原则: (1)主要道路通过交叉口时纵坡保持不变,次要道路纵坡随主要道路横断面而变,次要道路横坡随主要道路纵坡而变。 (2)同等级道路相交时,两相交道路的纵坡保持不变,只改变它们的横坡。一般改 变纵坡较小的道路横断面,使其与纵坡较大的道路的纵坡保持一致。 (3)为了保证交叉口排水通畅,至少应使一条道路的纵坡坡向离开交叉口的一狈叽

道路设计必知的基础知识

道路设计必知的基础知识 道路设计必知的基础知识 一.城市道路设计的准备知识 (一)熟悉城市道路的设计原则 1.必须在城市规划,特别是土地使用规划和道路系统规划的指导下进行; 2.要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考虑道路建设的远近结合、分期发展; 3.要求满足交通量在一定规划期内的发展要求; 4.综合考虑道路的平面、纵断面线型、横断面布置、道路交叉口、各种道路附属设施、路面类型,满足行人及各种车辆行驶的技术要求; 5.应考虑与道路两侧的城市用地、房屋建筑和各种工程管线设施、街道景观的协调; 6.采用各项技术标准应该经济合理,应避免采用极限标准。 (二)掌握净空与限界 人和车辆在城市道路上通行要占有——定的通行断面,称为净空。为了保证交通的畅通,避免发生交通事故,要求街道和道路构筑物为车辆和行人的通行提供一定的限制性空间,称为限界。

1.行人 净空要求:2.2m;净宽要求:0.75~1.0m。 2.自行车 净空要求:2.2m;净宽要求:1.0m。 3.机动车 小汽车的净空要求为1.6m,公共汽车为3.0m,大货车(载货)为4.0m; 小汽车的净宽要求为2.0m,公共汽车为2.6m,大货车(载货)为3.0m。 4.道路桥洞通行限界 行人和自行车高度限界为2.5m,有时考虑非机动车桥洞在雨天通行公共汽车,其高度限界控制为3.5m; 汽车高度限界为4.5m,超高汽车禁止在桥(洞)下通行。 5.铁路通行限界 高度限界:电力机车为6.5m,蒸汽和内燃机车为5.5m。 6.桥下通航净空限界 桥下通航净空限界主要取决于航道等级,并依此决定桥面的高程。 (三)掌握车辆视距与视距限界 1.行车视距 驾驶人员保证交通安全必须保持的最短视线距离称为行车视距。行车视距与机动车制动效率、行车速度和驾驶人员所采取的

城市道路规范要求及其实施

城市道路规范要求及其实施在现代城市交通中,道路规范是确保交通有序、安全高效的重要基础。城市道路规范要求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道路宽度、交通标志、交通信号灯、行人通行等,旨在保障整个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行。本文将就城市道路规范要求及其实施作一综合论述。 一、道路宽度要求 城市道路宽度的规范要求是为了满足不同交通工具的通行需求,确保道路通畅和交通安全。按照规范,城市主干道应具备足够的宽度以容纳多个车道,并且在需要的地方设置安全带。次干道和支路的宽度则根据实际情况和交通流量合理设置,以确保交通顺畅。此外,规范还要求设置适当的变窄和加宽区域,使驾驶员能够提前做好准备。 二、交通标志规范要求 交通标志是城市道路中的重要一环,它能够直接指示行车方向和提供重要交通信息。因此,交通标志的规范要求至关重要。首先,标志的图案和文字应该清晰易读,不得出现模糊或损坏的情况。其次,标志应该根据道路类型和交通流量设置合理的数量和位置。最后,交通标志要根据国家标准进行设置,以确保其可读性和统一性。 三、交通信号灯规范要求 交通信号灯的合理设置和运行对于道路交通流畅和行车安全至关重要。规范要求交通信号灯的颜色明亮、光线充足,方便行人和驾驶员的辨识。信号灯的灯组设置应与交叉口道路的流量相匹配,确保交通

的协调性和效率。此外,信号灯与行人过街设施的配合也要符合规范要求,提供安全便利的条件。 四、行人通行规范要求 行人通行规范要求是为了保护行人的安全、方便和权益。首先,规范要求城市道路上设置人行道,并且要求人行道的宽度符合标准,以保证行人的安全通行。其次,规范规定了行人过街设施的设置和使用要求。例如,斑马线应该清晰可见,行人应该根据交通信号灯的指示过马路。最后,行人通行规范要求鼓励行人使用专门的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提高行人通行的便利性。 实施城市道路规范要求是政府和交通管理部门的责任,但也需要广大市民的积极配合。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民对道路规范的认识和遵守程度。同时,交通管理部门应加强监督力度,对违反规范要求的行为及时处罚。对于市民来说,遵守交通规则是每个人的责任,不仅能保护自己的安全,也能为城市交通贡献一份力量。 综上所述,城市道路规范要求是确保交通有序、安全高效运行的基础。在道路宽度、交通标志、交通信号灯、行人通行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规范要求。政府和市民应共同努力,宣传规范要求、加强监督和遵守交通规则,共同建设宜居宜行的城市。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道路才能更加规范、安全、畅通。

城市道路的要求

城市道路的要求 按照《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的规定,城市道路分为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四类。 (一)、城市快速路:城市快速路和主干道是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它联结城市的各个子区,承担着大量的客运和货运交通。城市快速路,主要作用是为机动车提供”过境交通”服务。它们的典型特征是横断面较宽,且将非机动车和行人进行严格的分离。在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上,努力提高机动车通行能力,首先确保机动车通行能力,尽力避免非机动车,行人对机动车交通的交通干扰。 城市快速路的特点为: 1、设计标准是城市道路中最高的,路幅宽度在40-60米; 2、车道数较多,通行能力大; 3、计算行车速度远高于其他城市道路,一般为80km/h; 4、横断面形式一般较为复杂,中央分隔,主辅路分隔,机动车,非机动车行车道分隔设施完备,有些将主通道设计成高架形式; 5、道路附属设施齐全,对道路排水,照明,监控设施的要求高; 6、交通干扰小,一般采用全封闭的形式,禁止非机动车和行人进入。 城市快速路在我国主要存在于大城市中,如北京的二环,三环,四环,上海的延安高架路等。 (二)、主干道:主干道是设计规格,行车速度低于城市快速路的城市干道。它是城市道路系统的主骨架,连接城市的各个分去,并与

城市的快速干道相交或相接。它的主要特点是: 路幅宽度在30-60米。 计算行车速度为30-60km/h; 道路上公交,无轨电车线路密集,公交站点,停车场繁多。 沿线平面交叉口多,一般采用信号灯控制。 这类道路在各城市都有,一般城市都有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的几条主干道。如北京东西方向的长安街,平安大街,两广大街等。 (三)、次干道:是城市中辅助型的干道。路幅宽度一般为20-30米,计算行车速度为30-40km/h。次干道贯穿于主干道之间,共同形成城市主要道路网。 (四)支路:居住小区或工业小区外围,是居民日常活动出入交通的通道,其路幅宽度为12-16m,混行车道宽度为6-6。5米。支路通常为双向两条机动车道,机动车道外侧为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无物理分离设施。有些支路不能明确地规定出机动车道的通行空间,而是实行机动车在道路中间行驶,非机动车在道路两侧行驶的交通管理模式。因而,支路多为’一块板式’道路,并经常呈现混合交通局面。 在城市道路的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明确各类道路的基本特征,对于正确认定交通事故责任非常重要,尤其在交叉口处发生的交通事故,要看相交道路的等级,分清哪个是主路,哪个是次要道路,发生碰撞行人的事故要看行人在什么等级的道路上行走等。这主要应用交通事故处理中的路权的原则。另一方面,在事故处理中机动车超速限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规范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规X The Installation Specification for City Road Traffic Safety Facilities 第1部分交通标志 (征求意见稿)

目次前言1 1X围2 2规X性引用文件2 3术语和定义2 4标志设置基本原则3 5标志设置要点3 6标志板、支撑方式及安装要求8 7一般道路指路标志的设置14 8城市快速路标志的设置20 _Toc510961713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规X第1部分交通标志 1 X围 本部分规定了道路交通标志的结构、尺寸及设置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中心城区内城市道路、各区县政府所在地建成区内城市道路的交通标志设置。 本部分含有相关的术语和定义,规定了基本要求、标志设置要点、标志板、支撑方式及安装要求、一般道路指路标志的设置、城市快速路标志的设置。 2 规X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768.2—2009 道路交通标志 GB 5000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X GB 50009 建筑结构荷载规X GB 50017 钢结构设计规X GB/T 18833—2012 道路交通反光膜 GB/T 23827 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 GB51038-2015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X DB510100/T 129.1-2013 道路指路标志系统-第1部分-总则 DB510100/T 129.2-2013 道路指路标志系统-第2部分-一般城市道路 DB510100/T 129.3-2013 道路指路标志系统-第3部分-城市快速路 DB510100/T 129.4-2013 道路指路标志系统-第4部分-一般公路 DB510100/T 129.5-2013 道路指路标志系统-第5部分-慢行交通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道路交通标志road traffic signs 在道路上用于交通管理目的并以颜色、形状、字符、图形等向道路使用者传递特定信息的设施。 3.2 组合标志bination signs 两个或两个以上警告、禁令、指示标志布设在同一个版面上的交通标志。 3.3 作业区work zone 由于道路施工、养护等作业影响交通运行,而进行交通管控的路段。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1、安全性原则: (1)确保城市道路的安全行驶,尤其对大型货车、城市贯通车辆等车辆采取特殊措施; (2)避免路线设计在历史文化遗迹及植被保护区; (3)严格按照交通运输部门的规章制度执行; (4)为行人设置安全的行走道、跨街溜槽、斑马线,使行人安全过街。 2、节约原则: (1)城市道路在设计时考虑到经济性和实用性,重点是道路修建投资优化; (2)尽量克服地质条件与规格和技术要求之间的矛盾; (3)考虑多种维护技术性方法,尽量减少维护费用。 3、生活质量原则: (1)保证市民出行方便快捷、各社会层次的可达性; (2)改善路网的功能和结构,改善城市的道路环境; (3)节约能源,减少噪声; (4)改善道路容量,管理模式,增强抗震性能等。 1、容量设计: (1)容量选取:根据路线范围、临界流量等,确定可接受的最高车流量,结合各路口设计方案,确定本路段车流量,并根据车流量种类确定道路容量; (2)容量布置:按照车流量的分布状况,将道路容量布置在不同的车道管理区; (3)容量优化:优化车道宽度,提高各路口经济门槛,降低道路占用;改善路网通达性,提升路口的可达性,优化路网规划。 2、路面设计: (1)道路规划:按照合理的道路网络,综合考虑道路长度、宽度、形状等,合理布置道路;(2)选材:确定适合路面铺装的材料,包括沥青、水泥混凝土、土非强化土等材料;

(3)路面预留:以灵活的路面预留做到路面与车辆的安全协调,同时要求路面装修 技术优良,保护路面尺寸不变; (4)路面铺装:按照城市规划设计标准完成路面建设,包括沥青混凝土、碎石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砂岩地膜等复合路面; 3、照明设计: (1)了解照明条件:了解周边景观照明状况,收集城市道路日间照度和夜间照度的 条件; (2)了解影响因素:了解照明的阻碍因素,以及照明的分布原则; (3)计算照度:根据城市道路的特点,计算出道路两侧的平均照度; (4)照明设计:结合照明要求对桩位测距,按照行车方向预留照明桩位,确定照明 轮廓,然后确定照明类型、样式等; 4、交通信号系统设计: (1)了解交通流状况:了解临界流量状况,及路口交通控制要求; (2)计算延长时间:根据交通流状况,计算出交通模拟的延长时间;(3)设计灯控 模式:规划灯控模式,确定口出入口方向的灯控模式;(4)确定灯控参数:确定灯控模 式下各信号灯的时间间隔等参数。 三、城市道路设计管理原则 1、合理规划:城市道路设计管理应结合整体城市规划,建立一套多功能的道路设计 管理体系; 2、宜宽而不宜深:道路要尽可能宽,以保证道路形状适应车辆行进,满足车辆行车 要求,尽量减少施工难度; 3、合理控制路基:以节约预算,避免频繁修理为原则,确定路基厚度,满足车辆行驶、施工及维护要求; 4、规范把关:牢牢把握建设过程,认真执行设计规范,完善施工质量把控制度,实 施全程监控,确保建设质量。

布置城市道路系统的基本要求

布置城市道路系统的基本要求 1.在城市用地组织的基础上,有一个完整的道路系统 城市各组成部分是通过城市道路构成一个相互协调、有机联系的整体,道路交通必须满足方便、安全、快速和环境美观的要求,做到道路功能清楚、系统分明,组成一个合理的交通运输网,主要解决城市内部的客流、货运的流通。一般干道间距为6mm—10mm,道路网密度为2—3km/km2。 2.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性质 按客货流不同、交通工具不同、交通速度差异,将道路区分不同功能为各国所采用。我国城市道路都按三级划分: (1)主干道(全面性)是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红线宽为30~45m; (2)次干道(区干道)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交通路线,红线宽为25~40m; (3)支路(街坊路)是各街坊之间的联系道路,红线宽为12-15m左右。为明确道路性质,可依其功能分为交通性和生活性两大类道路。 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在确定道路走向和宽度时,注意节约用地,利用地形尽量减少土方工程量;道路选线要绕过地质和水文地质不良地段,路面与地下水保持一定距离,以免冻胀后引起路面开裂。 4.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要求 道路走向应有利于城市通风,防噪声干扰。可结合道路功能,将城市自然景色、历史文物、现代建筑贯通起来,使城市面貌更加丰富多彩。 5.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人防工程要求 在确定道路纵断面和路面标高时,要考虑排水管的纵坡度;道路规划以利战备、防灾疏散。 (二)城市道路系统及道路宽度的确定 1.城市道路的形式与功能 城市道路系统一般归纳为方格棋盘式、环形放射式和自由式几种。这是根据当地的社会、自然和现状条件所确定,按道路系统的基本要求进行合理布局。按道路的功能特点和两旁的建筑分布来组成不同的城市道路系统。如桂林是风景城市,城市道路按它的服务功能分为生活性道路、交通性道路、游览性道路三类。2.完善道路系统的措施 通常采用快、慢车分流,客、货分流,过境与市内交通分流,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流;开辟步行区、自行车道、快速公共交通专用道等措施。 各种交通工具在每单车道一小时运载人次如表5—7所列。 各种公共交通方式的技术参数表5-7 公共交通方式平均运送速度(km/h) 发车频率(车次/小时) 单向最大运量(千人次/小时) 公共汽车16~25 60~90 9~15 无轨电车15~20 60~80 10~15 快速有轨电车20~30 40~60 12~20 地下铁道30~40 20~24 30~50 3.旧城道路系统的改善 (1)对原有道路作必要的分工,重新分配车流和人流。 {2)利用平行街道,开辟单向行车。 (3)修建环行干道,减轻旧有道路的交通负担。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按章含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按章含答案 第2(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1.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雅典宪章》的主要思想是什么?答:(1)城市活动可分为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活动。 (2)在思想上已经有所认识,在城市建设中要考虑广大人民的利益,要改善居住区的环境,是城市规划的思想基础。 (3)“功能”分区的理论,即让四个主要功能(即居住、工作、游憩、交通)按各自功能要求找到合适的位置。 2.1939年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即:(1)规模;(2)边界;(3)开放空间;(4)机构用地;(5)地方商业;(6)内部通路系统3.“小区规划”的理论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答:主要思想是把小区作为居住区构成的细胞,不限于以一个小学的 规模来控制。也不仅由一般的城市道路来控制,而趋向于由交通干道、或 其它天然干道、或人工的界线(如铁路、河流等)为界。在这个范围内, 把居住建筑、把公共建筑、绿地综合解决,使小区内部道路与四周的城市 干道有明显的区别,公共建筑项目及规模也可以扩大,不仅是日常必需品 的供应,而且一般的生活服务都可以在小区内解决。 4.城市景象包括的五个要素有:路径、边缘、地区、节点、地标。 第10(三)章城市规划的内容和编制程序1、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 用是什么?

答: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根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 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 2.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具体任务是什么? 答:(1)确定发展目标。一般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目标来确定城市发 展目标。 (2)合理利用土地。确定城市各项用地的种类、使用性质、功能分区、开发强度以达到合理利用土地和节约城市用地。 (3)组合空间布局。确定城市各项建设的空间构成和组合。 (4)安排建设部署。要制定中、长期发行咱目标,近期建设目标相 和当前建设项目的安排。通过统一规划、分期实施,使近、远期目标相结合。为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稳定持续发展服务。3.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 的原则是什么?答:(1)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2)切实保护 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3)合理使用土地和节约城市用地(4)保护历史文 化遗产及城市传统风貌(5)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设施(6)近、远期相结合的原则4.城市规划工作有什么特点?答:(1)城 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 (2)城市规划是法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3)城市规划工作具有 地方性 (4)城市规划是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5)城市规划具有实践性 5.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规划的主要内容?

居住区道路规划的基本要求

(1)依据地形条件、天气条件、居住区规模、居民出行方 式、周边环境条件以及外头城市交通系统的特色,选择 合理的居住区道路系统。 (2)道路布局应试虑经济性和环境友善性。 (3)可经过道路功能组织,也可经过物业管理等手段,防止没关的交通进入或穿越居住小区, 并应采纳举措,降低车速,减少交通噪声。 (4)道路布局应有益于消防车、救护车、垃圾车的通行,同时要便于安全防卫。 (5)道路宽度应知足人流、车流的交通以及管线敷设的要求。一般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 小于 20m;小区路路面宽69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 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 10m,组团路路面宽 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 于 10m; 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 8m; 宅间小道路面宽不宜小于 2.5m 。当人流较大时, 可设置自行车和人行道,自行车道单车道 1.5m,两车道 2.5m,人行道最小宽度 1.5m。(6)进出口的设置应试虑车行、人行的主要交通流向,车行进出口不该设置在城市迅速路、 骨干路以及道路交错口 70m 范围内。 (7)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域,应试虑防灾救灾要求。小区内主要道路起码应有两个出 进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起码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头道路相连,灵活车道对出门进口间距不该小于150m;沿街建筑物长度超出 150m 时,应设不小于 4mX4m 的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出80m,当建筑物长度超出 80m 时,应在基层加设人行通道。 (8) 灵活车道最大纵坡为8%,多雪寒冷地域最大纵坡为5%;非灵活车道最大纵坡为3%,多雪寒冷地域最大纵坡为2%; 当坡度过大时,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 (9) 居住区内应设置贯穿的无阻碍通路,坡道宽度不该小于 2.5m ,纵坡不该大于 2.5%。 (10) 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在尽端设不小于 12mX12m 的回车场所。 (11) 在多雪寒冷的山坡地域,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试虑防滑举措;在地震布防地域,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纳柔性路面。 (12)为减少扰乱和保证行人安全,居住区内道路边沿至建筑物、修建物应保持必定的最小距 离。

城市规划考试重点2

城市规划考试重点2 第七章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1. 先进国家现代交通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利用天然河湖水系,开凿一定数量运河;建设铁路,以铁路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汽车、航空以及管道运输发展;发展综合运输。 2. 现代城市特征是:高效益和高效率。 3. 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4. 效率则主要是指城市运转,其重要组成之一就是城市交通。 5. 现代交通发展趋向特点:交通工具高速、大型、远程化;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结合;城市内外交通延续与相互渗透;高速干道系统、城市街道系统以及步行系统分离;城市交通组织立体化;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组织。 6. 城市交通对城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影响:对城市形成和发展影响;对城市规模影响;对城市布局影响。 7. 国民经济四大生产部门(农业、采掘、加工、交通运输)之一。 8. 城市道路交通有以下主要特征:在吸引点之间车辆行人交通虽错综交织,但从其运输对象来说可以分为客流与货流两类,各有其特点;各类交通流动线路、流动数量随时间而变化,而且具有一定规律性;城市道路交通由于交通工具(方式)不同,而对道路系统提出不同要求;城市道路交通(车流人流)交叉组织是城市道路系统规划重点,对于提高道路通过能力至关重要;静态交通是城市道路交通组成部分,必须在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中统一考虑。 9. 城市道路系统布置基本要求:在合理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组织完整道路系统;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道路;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要求;要满足辐射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要求。 10. 我国城市道路交通正处于发展阶段,在规划中,除大城市设有快速道外,大部分城市道路都按三级划分,采取下述规划指标:主干道,主要联系城市中主要工矿企业,主要交通枢纽和全市性公共场所等,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m;次干道,为联系主要道路之

城市规划考试试卷和答案

一.名词解释: 雅典宪章城市性质城市规划 城市人口城市绿地城市用地区划 城市用地热岛效应城市空间系统 三类用地城市景观规划对外交通用地 居住用地城市公共中心城市总体布局 城市开敞空间分质给水系统 居住小区住宅群体空间组合干道网密度 城市用地选择城市设计城市更新 二.问答: 1.“雅典宪章”对城市规划目的的界定。 2.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意义)和基本任务。 3.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4.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5.城市用地的属性。 6.对城市用地自然环境条件分析的内容。 7.进行用地评定时要注意哪些因素? 8.城市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

9.工业用地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10.居住用地组成的内容。 11.公共设施分布规划的要求。 12.城市绿地的功能和作用。 13.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14.城市对外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如下: 15.山区城市布局的形式及其特点。 16.水源选择要考虑的因素。 17.城市管线工程的分类。 18.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 19.居住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20.合理、选择住宅类型应考虑的因素。 21.居住区绿地规划的基本要求。 22.城市广场的类型和广场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23.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内容。 24.城市设计的内容和类型。 三.填空:交易场所 1.从汉字字义看,城一种防御性构筑物,市是交易场所。

2.城市化可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3.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该大纲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现代建筑学派”的观点,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 4.雅典宪章认为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综合城市四项基本功能生活、工作、休息和交通。 5.1978年12月秘鲁的利马集会后发表的马丘比丘宣言,提出了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加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提出了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的问题。 6.城市规划学科传统上包括城市研究、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三部分内容。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 7.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我国的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和镇。而我国城市按人口规模可分为人口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50~100万内的大城市、人口20~50万内的中等城市和人口20万内的小城市四类。 8.城市的规模通常用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来界定。 9.城市居住的概念,当提升到人类居住的层面上时就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10.对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分析主要是对地质、水文、气候和地形几方面进行分析。 11.影响规划与建设的气象要素主要有太阳辐射、风象、温度、湿度和降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