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教材(Word版)

目录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2 第2课俄国的改革 4 第3课美国内战 6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8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10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13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16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19 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22 第10课《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 24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7 第12课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30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3课罗斯福新政 33 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36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38 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第16课冷战 41 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44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46 第19课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48 第六单元冷战结束后的世界

第20课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50 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53 第22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56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导言: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形势变得更加纷繁复杂。一方面,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激起殖民地人民的普遍反抗,拉丁美洲、印度相继爆发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起义;另一方面,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力量得到进一步增强,俄、美、日也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列强加紧了对外扩张与殖民活动,激起了亚非拉殖民地人民的普遍抗争。19世纪,在拉美和印度,相继爆发了反抗斗争,这两地起义的代表人物是谁?产生了哪些影响?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南美独立战争形势图

拉丁美洲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这一地区从16世纪初开始成为西班牙和葡萄牙

的殖民地,以西班牙和葡萄牙语为主要官方语

言,而这两种语言都属拉丁语系,因此,这一

地区又被称为“拉丁美洲”。到19世纪初,拉

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

的殖民统治下(除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以外,

其余地区基本上处于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下)。

●相关史事

16世纪至19世纪初的300年间,拉美殖民

地形成了一个按血统划分阶层的金字塔式等级

社会。印第安人和黑人处于社会最底层,是殖

民者役使的主要对象。其次是欧洲人与印第安

人或黑人结合所生的后代混血种人,他们主要

做工匠、小贩和牧民。再次是移民的后代土生

白人,他们主要是地主和商人,有的充任中下级官吏。最上层是掌握政权的西班牙白人殖民者,他们对土生白人也排挤歧视。二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土生白人中的一些人,后来成为反抗殖民统治运动的领导人。

19世纪初,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拉丁美洲地区掀起了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起义烽火燃遍了北起墨西哥、南到阿根廷的广大地区。

在南美洲北部地区,玻利瓦尔解放黑人奴隶,承诺胜利后分给起义士兵土地。大批印第安人、黑人和混血种人参加起义部队。1819年,玻利瓦尔率领

队伍,克服艰难险阻,越过常年积雪的安第斯山脉,大败西班牙军

队。玻利瓦尔先后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

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当选总统后,他继续领导南美的独立

战争。在南美洲南部地区,圣马丁先后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

的独立战争。他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人物扫描玻利瓦尔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立志以解

放祖国为己任。他认定“解放者”的称号高于一切帝王,义无反顾

地投身民族解放运动,与殖民者展开斗争。为纪念他的功绩,现在

的玻利维亚共和国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印度民族大起义

19世纪中期,印度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当时,

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

夺和政治压迫。

印度的手工棉纺织业本来很发达,手工棉纺织品

大量行销英国。为了发展本国的纺织工业,英国从印

度大量进口棉花,并向印度倾销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品。

印度的手工棉纺织业遭到沉重打击,许多手工业者因

此破产。英国还以种种借口兼并印度王公的领地。规

定王公死后若没有儿子继承王位,领地就归英国所有。

随着在印度统治的稳定,英国取消了对印度士兵的较

优厚待遇,并且不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这些做法激

起印度各阶层人民的强烈不满,人们反抗情绪日益高

涨。

1857年,印度士兵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农

民、手工业者以及一些被剥夺了权利的封建王公也参加了起义,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起义军夺取了德里。英军虽然武器先进,但还是用了3个月时间才攻陷德里。英军趁势进攻章西城,年轻的章西女王领导军民与英军激战数日。章西失陷后,她率军转战外地。战斗中,她身先士卒,直到壮烈牺牲。

●相关史事

英国在侵略印度过程中,雇用当地人当兵,为殖民统治服务,这些

人被称为“土兵”。当时,驻印度的英印军队共24万人,土兵占20万

人。1857年初,发生了“涂油子弹事件”。英国军队发给土兵的子弹用

涂有牛油或猪油的纸包装,使用时要用牙咬开。土兵都信仰印度教或伊

斯兰教,印度教徒敬牛,伊斯兰教徒禁忌食用猪肉。英军的行为严重伤

害了士兵的宗教感情,成为大起义的导火线。

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

醒。这次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课后活动

1.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为什么在19世纪初期,拉丁美洲会出现波澜壮阔的民族独立运动。

2.19世纪中期,在印度发生民族大起义的时候,中国发生了什么类似的事件?

●知识拓展——英国东印度公司,资本主义发展

早期,为了组织、发展海外贸易和进行殖民活动,英、

荷等西欧国家纷纷组建垄断性的贸易公司。1600年英国

成立该公司,19世纪早期英国东印度公司已经统治了印

度的大部分地区。同时还向中国贩卖鸦片。1858年英国

东印度公司寿终正寝。

图 印度民族大起义形势图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17世纪以来,西欧国家发生了一系列革命或改革,促进了经

济的迅速发展。而俄国农奴制盛行,封闭落后。为了改变社会经济

发展落后西欧国家的状况,俄国彼得一世与亚历山大二世进行了自

上而下的改革,他们的改革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使俄国发生了什

么变化?

彼得一世改革

俄罗斯人的祖先是东斯拉夫人的一支,9世纪晚期建立基辅罗

斯。13世纪上半叶,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征服。在反抗蒙古统治的过程中,莫斯科公国逐渐崛起,到15世纪晚期终于统一了俄国。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1533-1584年在位)即位后,正式采用“沙皇”的称号,强化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农奴制盛行,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农业和手工工场里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18世纪初,沙皇彼得一世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他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召,颁布一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

●相关史事

俄国地广人稀,劳动力缺乏,地主为了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竭力加强对他们的人身控制。农民不堪忍受地主的苛刻剥削,大量逃亡。政府的法令规定,农民逃亡只要不超过5年,地主都可以追回,后来这个期限长直15年。1649年的法典干脆规定,地主可以无限期地追回逃亡农民,还可以追回其妻子儿女。这就使农民及其子孙世世代代都成为失去人身自由的农奴。

●人物扫描 彼得一世又称彼得大帝。他具

有强烈的求知欲与冒险精神。他假扮水手,随使节

团前往西欧各国考察,对西方的科学技术深感兴趣,

并虚心学习,又聘请外国专家、工匠和技师到俄国

传授技术。

彼得一世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

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他创建了一支

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鼓

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

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要

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

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

能提拔;派遣留学生,创办

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

纸,推行文化教育;提倡西

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

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

15-18世纪俄罗斯疆域扩张图 彼得一世 兴建新都圣彼得堡

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1700年-1721年,俄国打败瑞典,夺取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并在这个过程中,营建了新首都——圣彼得堡。

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是,在他的统治下,农奴制却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相关史事

彼得一世死后的30多年间,俄国政局动荡不安,贵族争权夺利,沙皇更迭频繁。1762年,叶卡捷琳娜通过宫廷政变篡夺王位,称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年在位)。她实行了一些开明政策,鼓励工商业,发展农业,进一步增强了俄国实力。她为了取得贵族的支持,极力维护他们的种种特权,将大量国有土地连同农奴赐给贵族。

废除农奴制

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使

用机器生产的工场越来越多,交通运输与对外贸易

也比以前发达。但是,农奴制严重制约了这一时期

俄国经济发展。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沙皇政府开始酝酿新的

贵族宣读解放农奴法令

改革方案。亚历山大二世曾告诫贵族:“与其等待自下而上改革农奴制,不如自上而下改革它。”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农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相关史事

当时,俄国全国人口中农奴占很大比重,参加工业生产的劳动者近40%是农奴。农奴世代被束缚在土地上,不能自由迁徙和务工经商。农村贫困落后,农奴购买力低,生产率低下,影响了国内市场的经营和扩大。1853年-1856年,俄国同土耳其以及英法在克里米亚半岛发生战争,俄国战败。这充分暴露了农奴制度下俄国军事和经济的落后,同时加剧了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

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是,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课后活动

1.下列各项,哪些与彼得一世改革有关?在正确选项后的括号里画√。

向西方学习()加强中央集权()创建新式常备军()

废除农奴制()推行文化教育()提倡西方的生活方式()

2.列宁曾指出,经过1861年改革,“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你如何理解列宁所说的这句话?

●知识拓展——十二月党人,19 世纪 20 年代俄国一批从事革命活动的贵族人士。因 1825 年 12 月发动俄国第一次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武装起义而遭流放,故名。他们对俄国农奴制和封建专制不满,宣传民主思想。

第3课美国内战

南北矛盾的加剧

美国独立后,经济发展迅速,领土不断扩张。到19世纪中期,美国已经成为东临大西洋、西濒临太平洋的大国,北方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生产居世界第四位,南方却以棉花种植园经济为上,大量使用黑奴劳动。英国工业革命后,对棉花的需求进一步刺激了种植园经济的发展。

●相关史事

19世纪初,奴隶贸易被欧洲明令禁止。1807

年,美国通过了废止奴隶贸易的法案。但是,由于

种植园使用大量奴隶从事棉花种植,利润丰厚,因

此南方的奴隶贸易依然很繁盛。内战前夕,南方有

400万黑奴,其中60%在种植园劳动。奴隶主可以

任意惩罚、买卖甚至杀害奴隶。

南北方不同的经济类型的发展,加剧了南北矛盾。北方为发展本国工业,要求提高关税,抵制外国商品的输人;南方为了扩大棉花等原料出口,换取英国廉价的工业品,反对提高关税。同时,对美国西部新增加的土地,北方主张禁止奴隶制度,建立自由州,发展资本主义;南方则力图扩展奴隶制度,建立新的蓄奴州。双方针锋相

对,互不相让。北方一些有识之士坚持主张废除奴隶制,开展废奴运

动。他们揭露奴隶制的罪恶,积极帮助黑人奴隶逃往北方。

●相关史事

在北方,民众组成了2000多个废奴社,组织了帮助南方黑奴逃亡

的“地下铁道”。北方的“乘务员”将南方的”乘客“,经过一个个“车

站”(废奴派的住地),秘密转送到北方。黑人妇女塔布曼曾先后19次

只身潜入南方,救出了300多名黑奴。

拍卖黑奴的广告

内战爆发

1860年11月,共和党候选人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第16任总统。林肯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发展,成为南方奴隶主发动叛乱的借口。不久,南方7个州宣布退出联邦,成立“南部同盟”。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战争,美国内战爆发,史称“南北战争”。

战争初期,由于南方蓄谋已久,早有军事准备致使北方在军事上屡屡失利,首都华盛顿也险些被攻占。北方的失利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许多城市爆发示威游行,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扭转战局。

●人物扫描

林肯同情黑人奴隶,痛恨奴隶制

度,但他不同意采取过激的方式,激

化南北矛盾,引起国家的分裂。他主

张用和平的方法,逐步限制奴隶制,

最终达到废除奴隶制的目的。

林肯在战场上

北方的胜利

1862年,联邦政府审时度势,通

过了《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从

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

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

份参加北方军队。这两个法令深得人

心,调动了农民尤其是黑人的积极性。

他们踊跃参军作战,扭转了战场上的

被动局面。1865 年,联邦军队围攻“南

部同盟”的“首都”里士满。不久,南方军队投降。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告终,避免了美国分裂。1865年,林肯被拥护奴隶制度的狂热分子刺杀。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杰出贡献,得到了美国人民衷心的爱戴与景仰,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南北战争实质上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

革命。经过这场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

奴隶制度,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

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林肯纪念堂

●材料研读

《宅地法》规定:凡年满21岁,没有参加过叛乱,而且获得土地是以垦殖为目的的美国公民,只要交纳10美元登记费,就可以在美国西部得到一块土地,连续耕种5年后,就可以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

请思考该法令如何促进美国西部地区开发?

●问题思考

有人说,美国内战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出理由。

●课后活动

1.以下各项叙述了19世纪中叶美国南北方矛盾尖锐情况,在正确选项括号后里面√。

北方资本主义工业发达,希望实行保护关税政策()

南方希望多出口棉花,换取廉价工业品()

北方主张在全国废除奴隶制度()

南方主张在全国建立奴隶制度()

2.林肯在一次讲演中说:“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

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林肯作为总统,他在内战中的首要目标是什么。

●知识拓展——西进运动:美国独立后,在领土扩张的过程中,大批移民从东部涌向西部地区,这一现象被称为“西进运动”。移民们不畏艰险,用辛勤的双手和汗水开发出一片生机勃勃的土地。在这种艰难的拓荒过程中,移民们培养出了用于冒险、坚强自立和乐观进取的精神,对美国民族精神形成影响巨大。但是,在西进运动中,大批土著印第安人被屠杀或被驱赶到边远地区,印第安人被迫迁徙之路,又被称为“血泪之路”。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19世纪中期,日本和大多数亚洲国家一样,面临着沦为西方殖民地的危险。面对民族危机,日本采取了什么对策?为什么日本不但没有沦为殖民地,反而还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德川幕府与锁国时代

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之

下。天皇是名义上的君主,实权掌握在幕府

将军手中。德川幕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只

同中国、荷兰进行有限的贸易。锁国政策造

成日本与外界隔绝,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

展。

1853年和1854年,美国海军舰队两次

强行进入日本港口,要求日本打开国门,否

则开战。日本被迫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开

放港口。不久,西方国家接踵而至,幕府统

治发生动摇。

明治维新前的日本

倒幕运动

开港通商后,日本经济受到很大冲击,许多手工工场

破产。当时,日本的黄金价格低于世界市场的黄金价格,

外国人用白银套购黄金,造成日本大量黄金外流,引起市

场混乱,物价飞涨。农民、城市贫民和下级武上的处境不

断恶化。

面对民族和社会危机,德川幕府束手无策,成为各个

阶层唾弃的对象。一部分中下级武士采用“挟天子以令诸

侯”的策略,联合西南强藩和朝廷公卿,发动了倒幕运动。

●相关史事

在德川幕府统治的200)多年里,武士构成了统治阶级

的基础。在他们的上面,是天皇、将军和各藩的诸候“大

名”。武士不仅尚武,还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成为有知

识和教养的人,但任幕僚和行政官员。在商品经济发展中,

武士阶层也出现分化。下级武士生活困窘,不少武士为维

持生计,开始从事商业、手工业,当医生、作家,有的沦

为浪人一些有文化和政治经验的中下级武士不满幕府的统治,希望在社会改革中求得生机,成为侧幕和维新的中坚力量。

1868年1月,倒幕派武装在京都发动“王政复古”政变,拥立16岁的睦仁天皇亲政,强令幕府将军“辞官纳地”。同年,倒幕派粉碎了幕府的武力反扑,结束了幕府统治,改

年号为“明治”。1869年,日本首都迁到东京。

明治维新

从1868年起,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

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

维新”。

政治上,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军事上,

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忠君、服从、

不怕死的“武士道”精神。经济上,推行地税改

革,在“殖产兴业”的口号下,大力发展近代经

济。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

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通过

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但是,日本的改革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它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相关史事

1868年4月,睦仁天皇率领公卿大臣向“天地神祗”宣誓,颁布了《五条誓文》: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公卿与武家同心,以至于庶民,须使各逐其志,人心不倦;四、破历来之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誓文表明了日本要改革封建制度、向两方学习的决心,成为改革的政治纲领。

●课后活动

1.制作《中日近代历史大事对照年表》,写出在以下年代中国和日本发生的大事。

1840—1860年:

1861—1880年:

1881—1900年:

2. 中国19世纪末也进行了一场类似的改革——戊成变法,你能列举出它与日本明治维新之间的异同吗?

●知识拓展——日本的天皇制度

天皇是日本国家元首的称呼。大化改新后,日本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天皇制度正式确立。12世纪后期,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天皇逐渐大权旁落。1889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日本近代君主立宪制的天皇制度。宪法规定: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总览一切大权,总理大臣和国务大臣组成政府,只对天皇负责。日本天皇制后来变成军国主义天皇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46年,日本颁布新宪法,规定天皇是国家的象征,没有实际统治权。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导读:19世纪晚期,资本主义世界兴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自此进入电气时代。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步入工业化强国行列;其社会结构、基础设施、公共教育、生活环境等方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代科学文化蓬勃发展,逐渐繁荣起来。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今天,我们用电话联络远方的亲朋好友,在电灯下学习,坐汽车去上班,乘飞机出国……这一切使生活、学习和工作越来越便利。但你知道这些东西是何时出现得吗?

电的应用

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步。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利用电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事物。他在纽约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火力发电站和输电网。发电站为电灯提供了能源,促进了电灯的广泛使用。在各国发明家的共同努力下,发电机、电动机、电焊、电钻、电话、电车、电报等纷纷问世。世界由此进入“电气时代”。

●相关史事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后来,人们根据这一现象发明了早期的电动机和发电机。到19世纪70年代,经过不断完善的发电机进入生产领域,电力开始作为动力带动机器。电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人物扫描

爱迪生童年时只断断续续地上过5年学。他极富想象力,什么

事都爱刨根问底,但一向不愿死记硬背。12岁时,他开始外出工作,

当过火车服务员、电报员。爱迪生善于将最新的科学发现运用到自

己的发明中。他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研究实验室,进行有组织

的发明创新实验。爱迪生是电气时代最伟大的发明家,一生拥有1000

多项发明专利。

爱迪生

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内燃机的发明使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的另一重大成就。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一台煤气内燃机。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成汽油内燃机。几年后,德国工程师迪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在这一领域内引发了一场变革。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本次制造出一辆配有汽油发动机的汽车。1913年,美国企业家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汽车价格大大下降,开始成为中等收入家庭的交通工具。

内燃机的发明带动了相应的新兴工业的发展,以它为动力的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陆续出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相关史事

1903年12月17日上午,威尔伯·菜特和奥维尔·莱特兄弟带着他们的飞机来到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片沙滩上。威尔伯开始沿着铺设好的轨道推行飞机,飞机上的奥维尔紧紧抓住操纵杆。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螺旋桨开始旋转,飞机向前滑动,越来越快,最终冉冉升空,缓缓飞行了36米,然后徐徐降落,用时12秒。人类从此实现了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载人飞行。

此后不久,中国人冯如刻苦钻研,制造出了技术先进的飞机,并获得国际比赛大奖。冯如不幸辞世后,被誉为“中国航空之父”。

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现代化学工业的产生也是应用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19 世纪60- -80年代,人们已经能够使用新方法生产碱、硫酸、人造染料等产品,而且产品成本更低、性能更好。1867

1903年莱特兄弟的实验飞机

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经过多年的实验,发明了现代炸药。后来他又研制成无烟炸药。诺

贝尔的发明在军事、工程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现

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1884 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

产领域。

诺贝尔

●人物扫描

诺贝尔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

懂得英、法、德、俄等多国语言。诺贝尔发明炸药经历了极其艰难

的过程。1864年,他的工厂在生产炸药时爆炸,他的弟弟和另外4

人死亡。为了避免研究给他人造成危险,他只好到湖中的船上进行

实验。诺贝尔研制成功多种炸药,并获得专利。凭借自己的发明,

他获得了巨大的财富。诺贝尔逝世后,根据他的遗嘱,他的大部分

财产被用来设立一个奖励基金,每年授予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

或医学、文学及和平方面“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这就是诺贝尔奖。诺贝尔奖于1901

年第一次颁发, 1968年,又增设了经济学奖。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课后活动

1.下列各项,哪项是最早研制成功的汽车、飞机的动力机?请在正确选项后的括号内画√。

蒸汽机( ) 电动机( ) 发电机( ) 内燃机( )

2.从网上搜集各种汽车模型,讨论制造汽车需要哪些基础工业部门的配合?汽车工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哪些相关产业的发展?

●知识拓展

福特公司生产的T型汽车

1908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开始生产T型汽车。T型汽车因使用T型发动机而得名。福特的生产目标是“要制造一种广大民众使用

的汽率”。到1927年为止,T型汽车在美国销

售了1550万辆,并远销欧洲,总产量达到世界

汽车产量的一半。这款汽车以价格低廉、性能

优越著称。昔日富豪的齋侈品,进入了普通大

众的家庭,甚至在乡间农舍也能见到它的身影。

T型汽车的设计很少改变,从1914年起一律漆

成黑色,独特的外形和颜色成为它鲜明的特征。

早期汽车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既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欢欣,也体验到很多新的痛苦。这些国家的社会面貌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対人类是有益呢,还是有害呢?

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19世纪前50年,英国人口从900万増加到1800万。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增长更为惊人,19世纪20年代人口约为1000万,到1914年人口已超过1亿。

●人物扫描

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对当时英国人口快速增长的现象进

行了研究。他在《人口原理》一书中提出:人ロ增长永远快于

生产增长,这是一种“自然规律”;人口扩张到生活资料仅能

维持生存的极限时,就会出现饥馑、战争和疾病。马尔萨斯的

“人口论”在提醒人们要处理好人口增长的问题上,有其积极

的一面。但他把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劳动群众的失业和贫困,

都归咎于人口增长得过多,则是错误的。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

构发生了巨大変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

业和商业。以英国为例,19世纪初,农业劳动力人数仍多于工

业劳动力人数,但到20世纪初,农业劳动力人数已经不足工业劳动力人数的1/5了。同

时,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

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

她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

变化,为社会地位的提高

创造了条件。

19世纪中期以后,为

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

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

众化教育,法国和德国最

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

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

西方四国人口增长

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从1870年开始,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1910年,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城市化

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大,

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里。到19世纪后期,大部分英国人已经生活在城市之中了。

●相关史事

1800年,伦敦有100万人,是当时欧洲最大的

城市。1851年,伦敦人口达到236万。1801年,巴

黎有将近55万人,1851年猛增到100万以上。1800

年,维也纳人口约为25万,柏林人口约为17万,到

1850年,維也纳的人口已超过44万,柏林人口也增

长到42万。

●相关史事

19世纪40年代的一份调查报告这样描述英国城

镇的卫生状况:“在城镇的最热闹地区,也正是在商业中心区,堆满了从肉铺、厕所、垃圾箱和便池中倒出来的垃圾和烂肉烂鱼等。”美国大域市处理污水的方式,也只是在半夜用马车将各个家庭的排泄物运出城外。城市人口増长太快,住房也就变得拥挤不堪,低救入家庭的居住条件更差。1850年的巴黎街道狭窄而幽暗,许多居民区都是名副其实的贫民

窟,很容易引发流行病。

开始时,城市通常缺乏统一的规

划。城市的卫生、居住等状况很差。

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卫生条件开始

得到改善。城市供排水设施建设起来,

街头照明日益完善,还出现了马拉的

轨道公共客车和有轨电车等城市公

共交通工具。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

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社会问题

在工业化进程中,西方国家也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首先是社会矛盾激化。一方面,资本家攫取了大部分社会财富,他们日益富裕;另一方面,广大工人每天在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从事高强度的

劳动,获得的收入却难以糊口,他们对不公平的社会现状越来越不满。工业革命开始后不久,就有工人破坏机器以表达自己的愤怒。随着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强烈。

环境污染是工业化带来的另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工厂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河流,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材料研读

英国工业城市曼彻斯特的一位作家这样写道:“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从这条污浊的排水管中,排出人类工业的最大一股潮流去滋润全世界;从这条肮脏的下水道中,排出纯金的潮流。在这里,人类的发展成就既是最完备的,又是最野蛮的。” 一〔英)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认为“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

●相关史事

19世纪后期,英国的有钱人以乘坐汽

船游览泰晤士河为时尚。但这些巨大的蒸

汽轮船,在河中冒着呛人的浓烟;岸边工

厂排放的污水,也使河水变得污浊不堪。

●课后活动

1.判断以下对工业化社会的表述,在

机器时代的“享受”

正确选项后的括号内画√,错误的画X。

工业化使人口越来越集中于城市()

工业化导致人民教育水平下降()

工业化带来了环境的变化()

2.日前我国也处于工业化的过程中,调查你周围环境的变化或你家庭生活的变化,写一篇题为《工业化对我生活的影响》的短文。

●知识拓展——城市环境的改善

19世纪中期,城市的环境状开

始受到重视。英国、美国、法国等

先后开展了改善城市公共卫生的运

动。城市的街道开始用砖块、石子

铺路。19世纪70年代,大城市的街

道已经有了煤气灯照明。电灯发明

后,城市照明才得到彻底改善。随

着供水和排污管道的建设,以往道

上污水横流的景象也越来越少。过

去马车是城市中最常见的交通工具,

19世纪中期以后先后出现了马拉轨

道公共客车和有轨电车。19世纪结

東时,城市面貌已大为改观。

在城市环境改变的同时,人们

的卫生条件也逐步得到改善。1890年,伦敦的一些富人家庭已安装了抽水马桶。但浴室还没有进入家庭,人们想洗澡就必须到公共浴室去。好在英国城市里的公共浴室随处可见,为人们提供了很大方便。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梵高,这些名字你知道吗?让我们走近这些大师,了解那个时代的科学、文化成就。

科学家

英国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

天文学、数学、力学等领域都有杰出贡献。万有引力定律、

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是他的三大成就。1687年,牛顿出版

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

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的科学发现,使人类对客

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人物扫描

少年时的牛顿沉默冷静、喜欢思索,特别喜欢机械制

造。有一次,城北建起了一座风车,这在当时还比较少见。

他跑去认真观察了半天,之后做出了一个模型,放在屋顶

上可以转动。他还为模型装上了一个踏车,用一只小老鼠做“磨工”,带动风车转动。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指出:物种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生物的发展和进化不是由神的意志或生物本身的欲望决定的,而是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结果;人类也是进化来的,不是上帝创造的。《物种起源》的出版,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问题思考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的主要

观点是什么?

●人物扫描

达尔文22岁时,受“小猎犬号”船长

的邀请,以博物学家的身份随船进行了长

达5年的环球航行。船长本来希望他能够

找到科学证据来验证《圣经》的记载,没

想到旅行结束后,达尔文却得出了相反的

结论。

文学巨匠

巴尔扎克(1799-1850)是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当时法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巴尔扎克将所见所闻融入小说写作中,完成了一套名为《人间喜剧》的系列小说。在小说中,他把观察到的种种社会现象细致地描绘出来,塑造出许多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经典之作如《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再

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给后人留下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变迁史。

●相关史事

《高老头》的主人公高老头出身寒微,后来做粮食承包商

发了大财。他把大部分财产给两个女儿作陪嫁,后来却被女儿

抛弃,一贫如洗,孤苦伶仃地病死在一家小公寓的阁楼上。《高

老头》反映出在一切为了金钱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家庭也成为

人们相互欺骗和掠夺的场所。

比巴尔扎克稍晚一些,俄国也出现了一位伟大的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他的小说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等,在宏阔的社会背景下描绘出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

活场景。托尔斯泰在作品中一方面深刻揭露了俄国专制主义和

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压榨,另一方面又否定暴力革命,宣扬道德

上的博爱。这反映了在社会转型时期俄国农民既想反抗又找不到出路的状态,所以,托尔斯泰被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音乐美术大师

这一时期,德国诞生了一位天才的作曲家——贝多芬。他创作

的音乐充满了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和激情,富有感染力。第三交响曲

《英雄交响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交响曲完成于1804年,

是贝多芬第一部明确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思

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它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表达出作曲者对自

由、平等和博爱的渴望。

●人物扫描

贝多芬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8岁登台表演,22岁到维也纳学习音乐,逐渐名声大噪。贝多芬28岁就患有耳疾,后来两耳完全失聪。为克服失

聪带来的困难,他曾将一支小木棒的一端插在钢琴箱里,

一端咬在牙齿中间,在作曲时用来听音。这个特别的辨

音器,至今还保存在德国波恩的贝多芬博物馆内。他的

《英雄交响曲》用全新的风格,表现了他对英雄的理解,

是一部不朽之作。该曲原本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请

求,为拿破仑而写的,但在发表时,贝多芬得知拿破仑

已经称帝的消息,愤怒地去掉了拿破仑的名字。

近代的绘画艺术不断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画

家。荷兰的梵高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

梵高的代表作有很多,如《夜间的咖啡馆》

《向日葵》

等。《向日葵》中明亮、艳丽的黄色花瓣,表达了画家对

《向日葵》

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物扫描

梵高(1853-1890)27岁才开始画画,在短暂的艺术生涯中,他创作了大量的油画、素描和版画。

由于风格独特,梵高的作品在他生前不为人所重视,很少能卖出去。梵高生活十分困窘,靠弟弟的接济才得以勉强度日。

●课后活动

1.根据不同爱好,自愿组成文学、音乐和美术3个小组,分别以巴尔扎克、贝多芬和梵高的某一作品为研讨对象,然后在全班介绍小组的体会和看法。

2.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后,引起了怎样的轩然大波。

●知识拓展——托尔斯泰的《复活》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创作于1889-1899年间,是托尔斯泰多年来对政治、宗教、道德、生活和理想等方面探索的总结。这部小说主要描写的是主人公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过程。玛丝洛娃是聂赫留朵夫姑姑的养女,两人之间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恋情,之后聂赫留朵夫抛弃了玛丝洛娃。而玛丝洛娃因为怀有身孕被聂赫留朵夫的姑姑赶出了家门,最后为生活所迫沦为妓女。几年之后,两人在法庭上巧遇,聂赫留朵夫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悔,出于赎罪的心理决定陪同玛丝洛娃一起到西伯利亚服苦役,并一路保护和照顾她。在两人相处过程中,玛丝洛娃逐渐原谅了聂赫留朵夫。后来,玛丝洛娃嫁给了革命者西蒙松,开始了新的生活。聂赫留朵夫也因为这趟旅程,对人生有了新的看法和认识。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导读: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战后签署的《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和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建立了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国际新秩序;战争还激化了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

国家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在战后兴起了新一轮的民族独立运动。此外,俄国在一战期间爆发了由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19世纪后半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它们之间的冲突也日益加剧。1914年爆发了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的?又产生了哪些影响?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欧洲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为了夺取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欧洲列强几乎瓜分了整个非洲,亚洲的一半也在它们的统治下,其他如中国和奥斯曼土耳其等地也沦为半殖民地。欧洲列强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瓜分世界,它们之间的竞争与争夺酝酿着战争。

●相关史事

1871年,四分五裂的德国完成统一,为它后来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德国工业本来落后于英、法、美三国,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迅速发展起来,20世纪初,一跃而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同英国一样,德国发展工业也需要从海外获得原材料和市场,但是它占有的殖民地相对较少,只有英国的1/10。在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的情况下,德国只能向英、法等国家“要求阳光下的地盘”。德国与英、法的冲突不断加剧。

德国与英国的矛盾最为突出。同时,德国还要防止法国再次称霸

欧洲大陆,它与俄国在土耳其也有矛盾。当时,奥匈帝国1与俄国为

争夺巴尔干地区冲突不断。德国为了防止法、俄联手反德,与奥匈帝

国结成军事同盟,后来意大利也加入进来。三国同盟的形成,促使法、

俄接近。法、俄签订针对德、奥的军事协定。20 世纪初,英国分别

与法、俄缔约,形成三国协约。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展开了疯狂

的军备竞赛,局部冲突不断,大战一触即发。

大战的爆发

德国向英国提出挑战(漫画)列强争夺的焦点集中在巴尔干半岛。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和妻子在离开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市政厅后,被事先埋伏在路旁的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酿成了萨拉热窝事件。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奥匈帝国是指1867年奥地利与匈牙利组成的帝国,范围包括今天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

和克罗地亚等。

●相关史事

巴尔干地区民族成分复杂。俄国以

“泛斯拉夫主义”支持塞尔维亚政府建立

大南斯拉夫国家,德国支持奥匈帝国控制

巴尔干。1912年和1913年,该地区连续

发生战争,交战双方分别得到两大军事集

团的支持。

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

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和俄、英、法

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和夫人离开萨拉热窝市政厅

等国很快参战。意大利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协约国达成秘密协定,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大战的进程和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初集中在欧洲战场,后来逐渐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在法国的凡尔登展开了一场历时10个月的阵地战。这场战役异常惨烈,交战双方死伤70多万人。由于死亡人数太多,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德国企图打破僵持局面,但遭遇失败。德国从此陷入被动。

●相关史事

凡尔登是法国的军

事要塞,防御工事复杂

坚固。它俯瞰着马斯河

上游,像一个突出的拳

头,深入德国阵线,也

是通往巴黎的门户和法

军战线的中枢。1916年

2月,德军进攻凡尔登,

用重磅炮弹不断轰击法

遭到炮轰后的凡尔登

军阵地,还使用了毒气弹。法军顽强抵抗,8月开始反攻,到12月收回了失地。在历时10个月的战役中,法军的70个师中先后有66个师参加战斗,德军也投入了46个师。

战争进行到1917年,交战各国都已精疲力竭。美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一方的力量。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不久,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下半年,协约国不断发动反攻,德军败局已定。1918年11月,德国投降,战争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相关史事

大战开始后,美国保持中立,同交战双方做生意,大发战争财。1917年,德国进行的无限制潜艇战损害了美国的利益,两国交恶。同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接着,中国、巴西等中立国也宣布加入协约国一方。中国虽没有军队直接参战,但派出几十万劳工到欧洲战场,其中许多人葬身异国或失踪。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这场战争历时4年多,先后参战的国家共计30

遭遇炮轰后的凡尔登

2019春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3课罗斯福新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暂时繁荣和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掌握经济危机的时间、地点、特点和影响;掌握罗斯福新政的时间、目的、内容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播放视频和历史图片资料,创设历史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习本课,要求学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危机以及自我调节改良等历史过程有较辩证和全面的认识;通过学习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其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改良的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罗斯福人生经历的了解,培养学生直面人生、直面社会、乐观豁达、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通过分析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发展和以后资本主义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材料展示:

罗斯福是20世纪最受爱戴的美国总统。他虽然出身名门,但他相信平凡人的价值,并且为维护百姓的权利而战;他还有着慑人的魅力,他愉快地工作,对未来充满信心。他带领美国走出经济困境,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为了捍卫民主政体,帮助世界实现了安全。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罗斯福新政》,而这就是罗斯福能够连任四届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新课讲授 (一)从繁荣到危机 1.教师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比如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那么,这个时期的美国究竟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空前繁荣,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收音机、电冰箱、吸尘器等新产品开始进入大众家庭,汽车也不再是富人才能买得起的奢侈品。 教师补充:的确,当时美国的经济繁荣一时。但繁荣背后潜藏着许多矛盾。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下面几则材料找出当时美国社会潜藏的矛盾。 2.材料展示: 材料一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到1929年,美国国家财富的三分之一由只占人口总数的1%的人拥有。 材料二1928年8月底,美国股票市场的平均价格相当于5年前的4倍。1929年夏季的三个月中,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由268上升到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 教师提问:认真阅读材料,从上述材料中我们能找出哪些潜在的矛盾? 学生回答:工人农民实际收入增长缓慢,出现股票投机现象。 教师总结:从材料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企业生产力不断提高,利润大幅度增加的时候,工人的工资却增长缓慢。这种情况导致财富高度集中到资本家手里,造成了贫富悬殊,出现了消费能力不足,导致产品相对过剩,引起了供求矛盾,股票投机掩盖了这个现象,但盲目投机股票加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

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二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爆发和胜利;人民委员会的建立;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土地法令》;苏维埃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斗争。 2.思想教育:①通过讲述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是十月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②通过苏维埃政权建立和巩固的史实,使学生认识:革命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是广大人民艰苦斗争,流血牺牲才得以实现的。 3.能力培养:①总结1918年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困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②总结苏维埃政权建立及巩固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十月革命的准备,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原因,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以讲述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一次大战的后果是什么? (讲授新课)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现在的历史为世界现代史。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了解这一人类历史上重大事件的基本情况。(板书课题) 一、新时代的曙光(板书)

1.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呢?是在一次大战过程中,俄国二月革命后。俄国人民为什么要进行二月革命?二月革命取得的结果是什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什么局面呢?人民革命的要求,革命的目的达到了吗?为什么? 二月革命虽然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但俄国人民迫切要求获得和平、面包和土地的愿望并没有实现。没实现的原因刚才同学已经回答了,这就是掌权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顾放弃瓜分战利品的机会,因此不顾人民的要求,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企图借助战争来消灭革命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布尔什维克党如何领导人民继续斗争,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全党、全体劳动人民都热切盼望着伟大领袖列宁的归来。 2.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板书) 1917年4月16日,长期流亡国外的列宁回到了首都彼得格勒。成千上万的工人、士兵和革命群众争先恐后地奔赴车站,欢迎自己爱戴的领袖。请大家看插图《列宁回到彼得格勒》。从这张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我们把同学们说的概括为三点。第一,列宁的回国,受到了群众发自内心的欢迎;第二,人民群众手中掌握着武装;第三,列宁号召人民要把革命进行到底。布尔什维克党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而在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中,列宁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学生回答略)列宁所起的作用还表现在亲自领导了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 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板书) 现在来想一个问题,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从11月6日晚发动到11月7日晚取胜,仅用了一天的时间,这短时间取胜的原因在哪里呢?(学生回答从略)我们把大家所说的原因概括一下:第一,由于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特别是列宁的亲自领导;第二,由于人民群众掌握着武装;第三,由于革命战士的英勇奋战。 在首都武装起义的影响下,莫斯科等城市相继爆发了武装起义。革命烈火迅

人教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教材(Word版)

目录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2 第2课俄国的改革 4 第3课美国内战 6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8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10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13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16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19 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22 第10课《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 24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7 第12课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30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3课罗斯福新政 33 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36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38 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第16课冷战 41 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44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46 第19课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48 第六单元冷战结束后的世界 第20课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50 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53 第22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56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导言: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形势变得更加纷繁复杂。一方面,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激起殖民地人民的普遍反抗,拉丁美洲、印度相继爆发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起义;另一方面,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力量得到进一步增强,俄、美、日也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列强加紧了对外扩张与殖民活动,激起了亚非拉殖民地人民的普遍抗争。19世纪,在拉美和印度,相继爆发了反抗斗争,这两地起义的代表人物是谁?产生了哪些影响?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南美独立战争形势图 拉丁美洲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这一地区从16世纪初开始成为西班牙和葡萄牙 的殖民地,以西班牙和葡萄牙语为主要官方语 言,而这两种语言都属拉丁语系,因此,这一 地区又被称为“拉丁美洲”。到19世纪初,拉 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 的殖民统治下(除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以外, 其余地区基本上处于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下)。 ●相关史事 16世纪至19世纪初的300年间,拉美殖民 地形成了一个按血统划分阶层的金字塔式等级 社会。印第安人和黑人处于社会最底层,是殖 民者役使的主要对象。其次是欧洲人与印第安 人或黑人结合所生的后代混血种人,他们主要 做工匠、小贩和牧民。再次是移民的后代土生 白人,他们主要是地主和商人,有的充任中下级官吏。最上层是掌握政权的西班牙白人殖民者,他们对土生白人也排挤歧视。二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土生白人中的一些人,后来成为反抗殖民统治运动的领导人。 19世纪初,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拉丁美洲地区掀起了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起义烽火燃遍了北起墨西哥、南到阿根廷的广大地区。 在南美洲北部地区,玻利瓦尔解放黑人奴隶,承诺胜利后分给起义士兵土地。大批印第安人、黑人和混血种人参加起义部队。1819年,玻利瓦尔率领 队伍,克服艰难险阻,越过常年积雪的安第斯山脉,大败西班牙军 队。玻利瓦尔先后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 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当选总统后,他继续领导南美的独立 战争。在南美洲南部地区,圣马丁先后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 的独立战争。他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人物扫描玻利瓦尔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立志以解 放祖国为己任。他认定“解放者”的称号高于一切帝王,义无反顾 地投身民族解放运动,与殖民者展开斗争。为纪念他的功绩,现在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材内容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材内容 《历史》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变化历程的学科,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的认识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融融合,认识历史的教训,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和我们自己。 九年级下册的历史教材,主要探讨中国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两个方面的内容,着重强调中国的近代史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以及世界历史对中国的影响。其主要内容包括:鸦片战争与中华民族的觉醒、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的开端、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时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世界两次大战及其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现代国际秩序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三世界的兴起。 第一章“鸦片战争与中华民族的觉醒”,简要讲述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经过以及结果对中国的深远影响。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开始逐渐觉醒,提出了“天下为公”的口号,反对外来侵略,开始了中国近代史的征程。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和失败,阐述了洪秀全领导下的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以及该运动所表现的封闭保守的思想。 第三章“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重点介绍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成果。洋务运动是一次由光绪皇帝主导的现代化建设运动,其建设了我国第一艘铁甲舰、安装了我国第一

台电报机,并在许多领域进行了技术交流。而戊戌变法则是对洋务运动的继承和发展,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国家的衰落,但最终因为政治斗争和反动派的阻碍而失败。 第四章“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的开端”,介绍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辛亥革命是一次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事件,它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近代化时代,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第五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重点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过程,以及中国在20世纪前半叶的历史进程。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以及追求社会主义建设。 第六章“毛泽东时代”,讲述了中国在毛泽东时代所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政治运动,如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以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和教训。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政治和社会的大动荡和变革,不断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和模式,建立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七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重点介绍了中国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展历程、政策方向和成果。在这个时期,中国逐步与世界接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政策,开始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和发展,引领了中国向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迈进。 第八章“世界两次大战及其影响”,讲述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主要史实:西班牙、葡萄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的基本事实。了解主要历史人物:玻利瓦尔、章西女王。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因果关系的基本能力。初步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教材有关插图和历史材料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和从历史资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侵略与扩张斗争的正义性和民族独立的合理性;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杰出影响和作用及其爱国主义的优秀品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 【教学难点】 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和影响。 一、新课导入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在《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中写道: 黄金和白银热/刻在剑柄上的十字/携带秘密武器的神回来了/像饿狼般贪婪黄金/波托西的光辉:白银的周期/西班牙人养牛,别人喝奶/骑士和马的分工/波托西的废墟,白银的时代/洒下鲜血和热泪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葡萄牙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拉丁美洲处于西班牙、葡萄牙的殖

民统治之下。有句名言告诉我们:“有压迫就有反抗。”面对殖民者的疯狂掠夺和压迫,殖民地人民展开了怎样的反抗斗争呢?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背景和原因: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对拉丁美洲殖民活动的概况,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16世纪至19世纪初的300年间,拉丁美洲殖民地形成了一个按血统划分阶层的金字塔式的等级社会。印第安人和黑人处于社会最底层,是殖民者役使的主要对象。 2.思考:殖民者到拉丁美洲后给拉丁美洲人民带来了什么?(生:掠夺财富并役使印第安人和黑人劳动。) 师: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原因和背景是什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①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②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玻利瓦尔领导的南美独立战争:学生阅读第3页的“人物扫描”,了解玻利瓦尔。结合《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形势图》,教师讲授南美独立战争的概况,引导学生分析南美独立战争的突出特点(时间长、范围广、南美国家联合作战等)。指导学生概括玻利瓦尔在南美独立战争中的主要贡献。 4.师简单介绍圣马丁:在南美洲南部地区,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他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5.拉美独立运动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简单分析,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①赶走西班牙、葡萄牙殖民主义者,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②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独立国家,基本形成了今天拉丁美洲国家的格局;③鼓舞了殖民地人民。 目标导学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原因:教师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然后让学生阅读相关教材和知识拓展部分,了解英国东印度公司这个殖民据点。要求学生读资料要迅速,并善于归纳,读图要注意从细节中捕获有效信息。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如下: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对印度进行了更残酷的殖民掠夺和奴役,加紧了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印度人民和英国的民族矛盾尖锐,这是印度民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九年级历史下册备课全套(部编版)

九下第八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课题名称 为了纪念普林西普,在普林西普刺杀奥匈帝国皇储站的石板上,用水泥浇铸一双脚印,并在旁边 的墙壁上嵌入了一块约一平方米大小的白色大理石板,石板 上用黑色的塞语和英语两种文字刻写着:1914年6月28日加 弗利洛·普林西普就是从这个地方刺杀了奥匈帝国斐迪南皇 储及其夫人索菲亚王妃。奥匈皇储被杀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 战的导火线。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本节课,我 们一起来探究“一战”: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根本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与所占殖民地的面积不成比例。 “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 问:这一问题会产生什么影响? 后起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必然会激化。 2.帝国主义矛盾的实质 。

德国:要求按照国家实力重新分割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3.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19世纪中后期,奥匈帝国与俄国为争夺巴尔干地区冲突不断。德国为了防止法、俄联手反德,与奥匈帝国结成军事同盟,后来意大利也加入进来。三国同盟的形成,促使法、俄接近。法、俄签订针对德、奥的军事协定。20 世纪初,英国分别与法、俄缔约,形成三国协约。 三国同盟:德国为核心 三国协约:英国为核心 4.影响: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背景: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主要战场、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雅尔塔会议、《波茨坦公告》和二战的影响等知识点。通过对史料的研读,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史料的能力和分析历史事物原因、本质的能力。通过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教学及讨论,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及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思考讨论二战的战争性质,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复杂情况下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概括二战全面爆发和扩大的重大事件,提高归纳概括历史进程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二战的反思,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和平对于世界发展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法西斯的凶暴和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了解各国人民为反对法西斯战争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认识到反法西斯的胜利,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斗争、浴血奋战的结果,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树立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 莫斯科保卫战,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雅尔塔会议及二战的影响等。 【教学难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和影响。 一、新课导入 1937年,德、意、日三国结成了邪恶的轴心国集团,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对于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活动,英法等国的态度怎样呢?它们的态度造成什么后果?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爆发和扩大的?带着这些疑问开始我们今天的课程。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 1.教师提问: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后,第一个被德国吞并的国家是哪一个?学生:奥地利。教师:对于德国的侵略野心,英法等国的态度怎样呢?多媒体呈现慕尼黑会议相关图片,讲解绥靖政策。在英、法等国绥靖政策的纵容下,法西斯国家更加猖狂,一场新的世界大战在所难免。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什么事件?学生: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 2.多媒体呈现二战战场示意图,教师讲解欧洲西线战场、北非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及太平洋战场等主要战场。课件呈现相关资料和图片,帮助学生了解“不列颠之战”(英国人民在新任首相丘吉尔的领导下,坚决抵抗,英空军不但没有被摧毁,反而在战斗中壮大起来)、莫斯科保卫战(苏联红军粉碎了希特勒的军队“天下无敌”的神话,使苏联人民和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民受到了极大地鼓舞)、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日军损失惨重,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在太平洋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世界范围扩大)等历史事件。 教师过渡:法西斯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敌人,英美等国先后放弃绥靖政策,加入到反法西斯行列中。为了共同的目的,被侵略的国家日益走向联合,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最终形成。 目标导学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1.教师提问: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基础是什么?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有何作用、意义?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归纳:全世界受法西斯侵略和威胁的国家要联合起来共同对敌,这是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基础。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终于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形成的标志:1942年1月,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2.结合多媒体课件讲解中途岛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意大利投降、诺曼底登陆等历史事件。强调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促使法西斯集团内部发生了瓦解,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势的转变。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教师过渡:在德国法西斯接近灭亡、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望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安排战后和平和处理德国的政策等问题便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同时,日本法西斯还在继续进行顽抗,为彻底战胜日本法西斯,美英希望苏联尽早参加对日作战。为此,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决定召开一次国际

全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册知识点复习讲义

全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 全册知识点复习讲义 全新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知识点复提纲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时间:19世纪初。 2.背景: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地区仍被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统治,受到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目的: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4.地区:从墨西哥到阿根廷。

5.领导人: 1)北部地区:___。 2)南部地区:___。 3)他们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6.结果: 1)___解放了___、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并当选总统。 2)圣马西领导阿根廷、智利、秘鲁独立。 7.拉美独立运动取得胜利的原因: ①拉美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协同作战,南北夹击,为民族独立英勇斗争。 ②有统一的指挥。 ③___等领导人的卓越领导。 ④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殖民地争夺中力量日益衰落。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背景:19世纪中期,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印度人民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2.时间:1857年。 3.组成:印度土兵、农民、手工业者以及被剥夺权力的 ___。 4.杰出代表:___。 5.过程: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起义军夺取了德里。英军虽然武器先进,但还是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才攻陷德里。 6.结果:___领导军民与英军展开激战,直到壮烈牺牲。 7.意义: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这次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学期课程纲要

九年级(下)学期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初中历史 课程类型:国家课程 教材来源:《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12月第1版适用年级:初中九年级 课时:22课时(新授课) 【背景分析】(课程内容与单元内容解读) 1.《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课程内容”

2.单元内容解读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形势变得更加纷繁复杂。一方面,欧洲殖民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在殖民地实施残酷的统治政策,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在拉丁美洲和亚洲爆发了波澜壮阔的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起义;另一方面,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力量进一步增强。俄国废除农奴制,很快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美国发生内战,林肯领导联邦政府维护了国家统一,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清除了最大的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工业化国家在社会结构、大众教育、城市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大约从17世纪开始,近代科学文化发展起来,逐渐走向繁荣。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19世纪后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

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随着世界被列强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列强之间展开激烈争夺,它们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20世纪初,欧洲出现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战后签署的《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建立了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国际新秩序;战争还激化了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推动了拉丁美洲的民主改革。此外,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爆发了由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但繁荣的表象下隐藏着危机。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实施新政,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指导,使美国走出了困境。德国和日本受到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国内矛盾尖锐,法西斯势力抬头,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努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胜利而结束。这场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的发展。 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展开了数十年的冷战对峙局面。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政策,逐渐实现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西欧国家走上了联合发展的道路,先后组成了欧洲共同体和欧洲联盟;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末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进行了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它们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的发展模式。与此同时,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广大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影响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六单元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各种国际力量正经历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这种趋势下的国际形势显现出和平与动荡并存的特征,但世界总的趋势是缓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妇女的地位逐步提高,但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和人口问题。 3.本册内容与前后内容的联系 九年级上册讲述的是世界古代史和近代史,全书共七个单元。前四单元为世界古代史部分,主要讲述古代亚非文明、古代欧洲文明、封建时代的欧洲和亚洲国家。后三单元为世界近代史部分,世界近代史的起讫时间大约是从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世界各地区前资本主义文明的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状态,被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血腥的殖民扩张所打破,人类逐渐步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阶段,从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近代西方的经济(资本主义)、思想(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政治(资本主义制度)、科技(工业革命)等方面内容,与九年级下册有着承上启下的关系。 本册的主要内容是世界近现代史,世界现代史主要叙述的是20世纪初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构成了世界各国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完整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终于形成。20世纪上半期,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爆发的俄国

(完整版)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九年级历史(下)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教案

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冲突,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大多数国家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 努力;分析苏联解体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一一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实 力对比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撰写新闻评论,培养关心时事的良好习惯,并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观点来观察和分析时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地区冲突、民族矛盾等成为威胁当今世界安全的因素。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矛盾,加剧了世界的不安定;经济实力决定各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 我们要抓住时机,发展经济,增强经济实力,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教学重点: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教学难点:理解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原因以及国际新秩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苏争霸,不仅影响了世界和平,而且影响了世界局势。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不 复存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究竟有哪几极”?对世界产生了哪些新的影响? 二、讲授新课: (一)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冷战结束后使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提示: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冲突。美国为维护世界霸主地位,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干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同时,两极格局被打破后,一些国家和地区内部长期以来抑而不发的深层矛盾爆发,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和宗教纷争不断,恐怖活动抬头,威胁着世界安全。 2启发学生思考:威胁世界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提示:冷战结束后,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恐怖活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3.南斯拉夫、伊拉克战争战争结局如何?造成了哪些恶劣影响? 提示:结局: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被迫接受和平协议,南联盟军队撤离科索沃,科索 沃自治等问题由联合国解决。影响: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了连续78天的轰炸, 给南联盟造成了重大物质损失、环境破坏和人员伤亡。其间,北约战机用导弹袭击了中国驻 南联盟大使馆,导致3名记者死亡、多人受伤和馆舍的毁坏,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评价:北约的战争行动打着维护人权、制止“种族清洗”的旗号,实际上却以其非人道的行为导致了一场人道主义灾难。北约这次战争行动没有得到联合国安 理会的授权,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在国际关系史上开创了一个危险的先例,因此受到世界舆论的广泛批评。 4•美国为什么要提出“人权高于主权”?这种观点和行动对世界已经造成哪些危害? 提示:美国的意图:所谓“人权高于主权”,是美国的人权原则高于别国的主权。它的实质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国,干涉他国内政的借口,同时也是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实施霸权主 义,推行其全球战略目标,最终实现“美国统治下的和平”的途径。危害:在“人权高于主权”幌子下发动的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使得美国朝着它的全球战略目标迈进了一步,却给相关地区造成极大损害,世界多极化趋势发生曲折,联合国的作用遭到削弱,联合国在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教案(教育部审定2021)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教案(教育部审定2021) 根据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编写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可修改,可以直接使用)全册优质教学设计(教案)全新修订版尽力满足教师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信息教学资源,打造最佳教学模式编辑:周国年,校对:邹娟湖北慧公科技有限公司(周国年)出品一次下载,使用无忧! 目录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1)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斗争1课第2课俄罗斯改革第5课第3次美国内战9课4日本明治恢复单元2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现代科学文化十六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16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20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23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26)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26课第9课列宁和十月革命30课10 Versailles条约和九课1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第12课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股的高潮4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四十四 第13课罗斯福新政............................................................................ .............44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48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52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56) 第16课冷战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第19课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新发展第6单元冷战后的世界七十 第20课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70第21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历史 第20课 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教案(教学设计)

第20课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联合国成立的时间、宗旨、主要机构、职能和影响,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时间、宗旨、职能和影响,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和影响;掌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具体表现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地、正确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历史发展趋势,懂得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重要性。了解到经济全球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使学生逐步形成立足自身、关心社会的观念。通过对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讲解,培养学生面向世界、积极参与竞争与合作的观念,增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联合国、世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教学难点】 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 二战后,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联合国是如何成立的?它的宗旨是什么?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贸易组织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联合国与国际安全 请大家回顾二战后成立联合国的主张是在哪一次会议上决定的?学生:1945年雅尔塔会议。多媒体呈现联合国的宗旨、徽章、旗帜、联合国歌、宪章、主要机构、总部、成员国等,讲解主要机

构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联合国秘书处等的主要职能等。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史事”和“知识拓展”,让学生感受二战后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教师过渡: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在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的合作与交流方面,都发挥着相当积极的作用。 目标导学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1.教师提问:还有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它与联合国一起成为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它是什么国际组织?学生:世界贸易组织。多媒体视频介绍有着“经济联合国”之称的世界贸易组织,帮助学生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宗旨、成员国、主要职能、基本原则、权利、义务和影响等。 2.多媒体播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史片断。提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体现了经济发展的一个什么趋势?学生: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的趋势。大家能从字面来解释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教师在学生回答后,给出准确的定义,并进一步阐述;从表面上看,经济全球化似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实际上,它就悄然发生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当中。如一部苹果手机是由美国、中国等好几个国家共同参与制作完成的,已经同时在另一种意义上把世界各地的人连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经济全球化形成的条件和表现。学生自读教材,归纳全球化的条件和表现。提问: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如何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学生讨论。教师概括总结:中国一方面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资金和人才;另一方面制定积极有效的防范风险的措施、积极参加各种多边活动、加强国际联系等。 三、课堂总结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迅速发展,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必须抓住时机,迎接挑战,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一、联合国与国际安全 1.成立的时间、总部、主要机构 2.安全理事会 3.联合国的影响 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第21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教案)-九年级历史下册备课全套(部编版)

九下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教学设计课题名称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冲突。 教师:国际形势紧张与动荡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哪里?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点拨归纳: (1)美国的霸权主义。 (2)随着两极格局的打破,一些国家和地区内部长期固 有的矛盾(种族、民族、宗教、领土等)随即爆发。 (3)国际恐怖主义势力抬头。 2.科索沃战争 史料1 史料2在科索沃一片农田里发现的一枚北约投下的 BLU-97A/B集束炸弹和集束炸弹的外壳。这种炸弹是国际上 禁止使用的。 史料3化为废墟的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 的能力 让学生初步了

教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科索沃战争的时间、过程。 学生:时间:1999年。 过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对主权国家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进行了持续78天的轰炸。 教师:(强调)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科索沃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趋势 教师: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两极格局的崩溃,国际力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一超(美国)多强(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并存的局面,这就是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史料

2.原因 教师: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归纳: (1)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的实力不断增长,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2)美国的霸权政策,遭到了包括西方主要国家在内的几乎所有国家的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不得人心。 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1.不结盟运动 史料1不结盟运动的创始人。 史料2不结盟运动成立大会。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册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世界历史》全册知识点复习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2.背景: (1)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 (2)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性质: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4.独立运动: (1)南美洲北部:玻利瓦尔解放黑人奴隶,承诺胜利后分给起义士兵土地。1819年,他率领军队大败西班牙军队,先后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2)南美洲南部:圣马丁先后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战争。 5.圣马丁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原因: (1) 英国向印度倾销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品,使印度的手工棉纺织业遭到沉重打击,许多手工业者因此破产。 (2)英国以种种借口兼并印度王公的领地。 (3)英国取消了对印度土兵的较优厚待遇,并且不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 2.导火索:“涂油子弹事件”。 3.起义:1857年,印度土兵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最终起义失败。。 4.代表人物:章西女王。 5.意义: (1)对内: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2)对外:这次起义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背景: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农奴制盛行,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 2.目的: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3.改革时间:18世纪 4.领导人:彼得一世 5.内容: (1)政治:①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②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 ③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 (2)经济: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3)文化:①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行文化教育; ②提倡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 6.影响: (1)积极:①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②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2)消极: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1861年农奴制改革) 1.背景: (1)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 (2)克里木战争,俄国战败。 2.原因:农奴制严重制约了这一时期俄国的经济发展。 3.时间和领导人: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 4.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5.影响: (1)积极:①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②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