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柴胡的功效及使用禁忌

中药柴胡的功效及使用禁忌

中药柴胡的功效及使用禁忌

柴胡是一味常见的清虚热中药,具有舒肝和胃、和解少阳的功效,但是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对柴胡的合理运用,才能发挥其最大的药效,介绍柴胡的作用及其使用禁忌。

柴胡味苦,性微寒,归肝、胆经,具有透表泄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等功效。广泛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胸胁胀痛、脱肛、子宫脱垂、月经不调等症。临床上以柴胡为主的制剂也日益增多,如正柴胡饮胶囊、柴胡滴丸、小柴胡颗粒、大柴胡颗粒、柴胡舒肝丸等。但是,柴胡制剂在使用过程中也有配伍及用药禁忌等。

柴胡中含有槲皮素,槲皮素为五羟基黄酮类,分子结构中含有多个酚羟基和5-OH、4-酮基结构,与含各种金属离子的西药,如铝、钙、亚铁、锌、铋、镁等制剂(鼠李铋镁片、葡萄酸钙片、硫酸亚铁片等)一起服用,可以形成金属离子络合物,从而影响肠道吸收,降低疗效,故忌同服。维生素C和柴胡制剂同用,可将柴胡所含的的皂甙类分解成为苷元和糖类,而影响疗效的发挥。

柴胡轻清气薄,升散而燥,故真阴亏损、肝阳上亢、口舌糜烂者忌长期大量服用柴胡能降低血压,减慢心率,故低血压及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也不宜大量或长期应用该制剂;柴胡可升高血糖,糖尿病患者慎用。此外,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者、抑郁症者及婴幼儿、老年人不宜大量长期服用。

以上介绍了柴胡的药用价值齐齐使用禁忌,专家提醒,柴胡劫肝阴,在阴虚病人(舌红少苔、口渴等)在使用时一定要配白芍、花粉之

类,否则可能出现头晕脑胀等情况。

柴胡

柴胡(《本经》) 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或全草。前者习称“北柴胡”,后者习称“南柴胡”。原植物野生或栽培,主产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河南、湖南、江苏、四川等地。原植物柴胡生长于向阳旱荒山坡、路边、林缘灌丛或草丛中;狭叶柴胡生长于干燥草原、狭叶山坡及灌木林缘等地。味苦、辛,性微寒。归肝、胆经。功效解表退热、截疟、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临床用名有柴胡、醋柴胡、酒柴胡、鳖血柴胡。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名医别录》:微寒,无毒。主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亦可作浴汤。 《药性论》:能治热劳,骨节烦疼,热气肩背疼痛,宣畅血气,劳乏羸瘦,主下气消食,主时疾内外热不解,单煮服良。 《日华子本草》:味甘,补五劳七伤,除烦,止惊,益气力,消痰,止嗽,润心肺,添精,补髓,天行温疾,狂热乏绝,胃胁气满,健忘。 《开宝本草》:味苦,平、微寒,无毒。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温痹拘挛,亦可作浴汤。 《开宝本草》:仲景治伤寒,有大、小柴胡汤,及柴胡加龙牡、柴胡加芒硝汤等,故后人治寒热,此为最要之药。 《本草衍义》:《本经》并无一字治劳,今人治劳方中鲜有不用者。呜呼!凡此误世甚多。尝原病劳,有一种真脏虚损,复受邪热,邪因虚而致劳,故曰劳者牢也。当须斟酌用之,如《经验方》中,治劳热青蒿煎丸,用柴胡正合宜耳,服之无不效,热去即须急已。若或无热,得此愈甚,虽至死,人亦不怨,目击甚多。《日华子》又谓补五劳七伤。《药性论》亦谓治劳乏羸瘦。若此等病,苟无实热,医者执而用之,不死何待!注释本草,一字亦不可忽,盖万世之后,所误无穷耳。苟有明哲之士,自可处治。中下之学,不肯考究,枉致沦没,可不谨哉?可不戒哉!如张仲景治寒热往来如虐状,用柴胡汤,正合其宜。 《药类法象》:除虚劳寒热,解肌热,去早晨潮热。此少阳、厥阴行经本经药也。妇人产前、产后必用之药。善除本经头痛。若本经病,非他药能止也。治心不痞,胸膈痛神药也。 《药性赋》:味苦,平,气微寒,无毒。升也,阴中之阳也。其用有四:左右两傍胁下痛,日晡潮热往来生。在脏调经内主血,在肌主气上行经。手足少阳表里四经之药也。 《汤液本草》:气平,味微苦,微寒。气味俱轻,阳也,升也,纯阳,无毒。 少阳经、厥阴经行经之药。 《象》云:除虚劳寒热,解肌热,去早晨潮热,妇人产前后必用之药。善除本经头痛,非他药能止。治心下痞,胸膈痛。 《心》云:少阳经分之药,引胃气上升,苦寒以发表热。 《珍》云:去往来寒热,胆瘅非此不能除。 《本草》云: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结气,五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亦可作浴汤。久服轻身,明目益精。半夏为之使,恶皂荚,畏女菀、藜芦。入足少阳,主东方分也,在经主气,在脏主血。证前行则恶热,却退则恶寒,虽气之微寒,味之薄者,故能行经。若佐以三棱、广、巴豆之类,故能消坚积,是主血也。妇人经水适来适断,伤寒杂病,易老俱用小柴胡汤主之,加以四物之类,并秦艽、牡丹皮辈,同为调经之剂。

中药炮制

中药炮制 一、B型题 A. 燎去毛 B.刷去毛 C.烫去毛 D.揪去毛 E.撞去毛 1.狗脊应( C ) 2.石韦应( B ) 3.鹿茸应( A ) 4.香附应( E ) 5.金樱子应( D ) A.盐炙法 B.纸煨法 C.酒蒸法 D.清蒸法 E.豆腐蒸法 6.木香用( B ) 7.泽泻用( A) 8.红参用( D ) 9.藤黄用( E ) 10.山茱萸用( C ) A.莲子肉 B.莲子心 C.朱砂衣 D.青黛衣 E.参芦 11.药心能清心热的是( B ) 12.肉能补脾涩精的是( A ) 13.作为药衣能增强宁心安神的作用的是( C ) 14.作为药衣有清肝凉血作用的( D ) 15.可代瓜蒂用的是( E ) A.缓和寒滑之性 B.降低毒性 C.消除恶心的副作用 D.缓和辛散之性 E.增强收敛止血的作用 16.牛蒡子炒后( A ) 17.芥子炒后( D ) 18.牵牛子炒后( B ) 19.大蓟炒后( E ) 20.莱菔子炒后( C ) A.祛风解表 B.辛散作用弱,具止血作用 C.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D.温中散寒,温经止血 E.温经止血 21.荆芥生用( A ) 22.荆芥炒炭用( B ) 23.干姜生用( C ) 24.干姜炭用( E ) 25.干姜砂炒后( D ) A.全当归 B.当归尾 C.酒当归 D.土炒当归 E.当归炭 26.既能补血,又不致滑肠的是( D ) 27.长于补血活血调经的是( C ) 28.长于止血活血的是( E ) 29.破血宜选( B ) 30.具有止血、调经、润肠通便的是( A ) A.香附 B.香附炭 C.醋香附 D. 四制香附 E.酒香附 31.多用于妇女崩漏不止( B ) 32.引药入肝,增强舒肝止痛作用,并能消积化滞的( C )33.行气解郁,调经散结( D ) 34.多用于治寒疝腹痛( E ) 35.以理气解郁为主的( A ) A.地黄 B.熟地 C.鲜地黄 D.生地炭 E.熟地炭 36.清热、凉血、止血、生津的是( C ) 37.养阴清热,凉血生津( A ) 38.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的( B ) 39.凉血止血( D ) 40.补血止血的( E ) A.酒 B.醋 C.蜂蜜 D.生姜汁 E.甘草汁 41.甘辛大热,能通血脉、行药势、散寒,能矫味矫臭的是( A ) 42.苦酸温能散瘀止血又能理气止痛、行水,解毒矫臭矫味的是( B ) 43.生则性凉,熟则性温,能补中,味甘平能解毒还能润燥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的是( C ) 44.味辛温能发表、散寒、止呕、开痰、解毒的( D ) 45.性味甘平,和中缓急、补脾、润肺,调和诸药( E ) A.黑豆汁 B.米泔水 C.食盐水 D.胆汁 E.油 46.性味甘平能活血,利水滋补肝肾,养血祛风,解毒的是( A ) 47.性味甘寒、清热凉血,利尿,吸附油脂的是( B ) 48.性味咸寒,能增强筋骨,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并能矫臭味的( C ) 49.性味苦、大寒,能清肝明目,利胆通肠,解毒消肿、润燥等用于制南星的( D ) 50.油炒为增效(如淫羊藿增温肾助阳作用)油炸为易粉碎的( E ) A.山楂 B.芥子 C.王不留行 D.槐米 E.酸枣仁 51.炒后有机酸减少缓和药性的是( A ) 52.炒后散出香辣气味的是( B ) 53.要求炒爆花的是( C ) 54.炒后有利于保存有效成分的是( D ) 55.不宜久炒,否则油枯失效的是( E )

小柴胡汤的功效与作用-小柴胡汤的神奇功效

小柴胡汤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方剂对于大家来说应该不算陌生,很多人也知道它的好处,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小柴胡汤。 【处方】 柴胡(三钱)人参(二钱)黄芩(二钱)半夏(一钱半)甘草(一钱) 【功能主治】 治伤寒,寒热如疟,胸膈满痛,小便不利,大便涩。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红枣二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 半夏(汤洗七次.焙干)二两半,柴胡(去芦)半斤,人参、甘草(炙)、黄芩,各三两。

【炮制】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治伤寒、温热病,身热恶风,颈项强急,胸满胁痛,呕哕烦渴,寒热往来,身面皆黄,小便不利,大便秘硬,或过经未解,或潮热不除;及瘥后劳复,发热疼痛;妇人伤风,头痛烦热;经血适断,寒热如疟,发作有时;及产后伤风,头痛烦热,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 每服三大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个,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小儿分作二服,量大小加减。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 柴胡12克黄芩9克人参6克半夏(洗)9克甘草(炙)5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 【功能主治】 和解少阳。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用法用量】 上药七味,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两次温服。 【备注】 方中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解为君;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半夏降逆和中为佐;生姜助半夏和胃,大枣助参、草益气,姜、枣合用,又可调和营卫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之功。 【摘录】 《伤寒论》 【处方】 人参4.5克,花粉6克,黄芩3克,柴胡3克,甘草3克,生姜3片。 【功能主治】 清热育阴。主邪在少阳,产后阴虚发热。

2021年执业药师《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模拟题附答案

2021年执业药师《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模拟题附答案 1、药味苦、辛、涩味消化后是 A、涩 B、辛 C、苦 D、甘 E、酸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药物的三化味。 2、藏医学认为既能使身体坚实、又有疏通作用的药味是 A、涩味 B、辛味 C、苦味 D、甘味 E、咸味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六味:酸、苦、甘、辛、咸、涩; 3、三因学说中的三因起源于 A、五味 B、五行 C、五元 D、五脏 E、五谷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三因源于五元,“隆”与五元中的“风”相同;“赤巴”为火;“培根”,“培”为水,“根”为土,与水、火两元相同。三因素依次大体相当于中医的气、火、津液。 4、五元学说中为土、水、火、风元提供存在和运动空间的是 A、风 B、水 C、火

D、寒 E、空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五元属性与功能 5、五元学说中,下列不属于五元的是 A、风 B、水 C、火 D、寒 E、空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五元即土、水、火、风、空五种物质元素。藏族古代宗教哲学认为,土、水、火、风、空是一切器世界(宇宙万物)和情世界(人和生物)产生的本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础元素,故亦称五元或五大。 6、根据藏药八性理论,水元偏盛的药物性能是 A、热,锐 B、凉,钝 C、轻,糙 D、柔,软 E、重,腻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八性重、腻、凉、钝、轻、糙、热、锐。八性源于五元,其中土元偏盛药物性能则重、腻;水元偏盛药物性能则凉、钝;火元偏盛药物性能则热、锐;风元偏盛药物性能则轻、糙。重、腻两性对治特性为轻、糙的隆病;凉、钝两性对治特性为热、锐的赤巴病;轻、糙、热、锐四性对治特性为重、柔、寒、钝的培根病。 7、酸味药物的功效是 A、去腐生肌 B、下泻、疏通脉管 C、生胃火,增强消化 D、使身体坚实,有疏通作用

中药配方颗粒经典处方

中药配方颗粒专家经典处方 呼吸系统疾病 1.感冒: (1) 感冒初期: 主要表现:鼻塞流清涕头痛咽喉不适咳嗽发热恶寒等。 处方: 荆芥1袋薄荷1袋金银花1袋 用法: 每日一剂,分两次开水泡服。首日加倍,连服3天。 注; 荆芥: 味平,性温,无毒,清香气浓。荆芥为发汗,解热药,是中华常用草药之一。能镇痰、怯风、凉血。治流行感冒,头疼寒热发汗,呕吐。 薄荷: 是辛凉性发汗解热药,治流行性感冒、头疼、目赤、身热、咽喉、牙床肿痛等症。 金银花: 自古被誉为清热解毒的良药。它性甘寒气芳香,甘寒清热而不伤胃,芳香透达又可祛邪。金银花既能宣散风热,还善清解血毒,用于各种热性病,如身热、发疹、发斑、热毒疮痈、咽喉肿痛等证,效果显著。 三药均具气味芳香,共奏开窍解表,驱邪解毒。 加减: 恶风恶寒者,加:防风,咳嗽有清痰者,加:法半夏; 发热恶寒者,加:柴胡,发热不恶寒者,加:板蓝根; 头痛恶风者,加:羌活,川芎. (2) 感冒后期: 主要表现:咳嗽、吐痰、咽喉不适、头痛

处方一: 荆芥1袋前胡1袋僵蚕1袋 桔梗1袋百部1袋甘草1袋 用法: 每日一剂,开水泡服,每日两次,首日加倍 感冒后期咳嗽(感冒后期反复、久治不愈的咳嗽) 处方二: 党参1袋生姜1袋蜂蜜30g. 用法: 痰多气逆加:化橘红, 微喘加:胡桃肉, 便秘加:玉竹. 每日一剂,开水泡服,连服3天 注:感冒咳嗽虽称之为“小病”,但治疗不当,可以迁延日久,即使治疗得当,有时也易留尾巴,患者偶尔咳几声别无不适,大都不愿继续服药治疗,然而,一旦受一点风寒,咳嗽又起,老人小孩尤其如此。 党参生姜蜂蜜三味,用于感冒咳嗽的收尾,十分合适。 生姜散寒止咳,蜂蜜润燥止咳,党参益气补虚。生姜得蜂蜜之润,则温而不燥,蜂蜜得生姜之温,则润而不涩,党参得生姜之温散,则补而不留邪。 2.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 主要表现:反复咳嗽,痰多或白黏难咳出,遇风寒加重,咳甚出现喘息,胸闷、气促、水肿等。 属肺阴亏虚,痰湿蕴肺。 治宜:补气养阴,利湿化痰,止咳平喘。 处方:

柴胡散的功效与作用

柴胡散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方剂作为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所包含的种类包罗万象,随着现在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人们对它也越来越熟悉,今天就向大家介绍介绍柴胡散这种方剂。 【处方】 石膏、黄芩、甘草、赤芍药、葛根,各一两;麻黄(去根.节)、柴胡(去苗),各半两。 【炮制】 上捣罗为散。 【功能主治】 治小儿伤寒壮热,头痛体疼,口干烦渴。 【用法用量】 三岁小儿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葱白三寸,豉二十粒,同煎至五分,滤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汗出为效,量儿大小加减。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 柴胡45克(去苗)白术30克白茯苓22克甘草22克(炙微赤,锉)五味子30克干姜22克(炮裂,锉)附子22克(饱裂,去皮,脐)防风22克(去芦头)桂心15克 【制法】 上药捣筛为散。 【功能主治】 主伤寒阴痉,闭目合面,手足厥逆,筋脉拘急,汗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15克,以水350毫升,入生姜4克,煎至210毫升,去津,不计时候温服。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十 【处方】 柴胡30克<去芦头)赤茯苓30克羚羊角屑30克细辛30克

麦门冬30克(去心)决明子30.克栀子仁30克子芩30克车前子30克石膏120克甘草15克(炙微赤,锉) 【制法】 上药捣筛为散。 【功能主治】 泻肝除热。主肝劳虚热,两目赤涩,烦闷宛转,热气壅滞,胸脘有灼热感。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以水300毫升,入竹叶14片,煎至18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 【注意】 服药期间,忌食炙炸、热面。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六 【处方】 柴胡30克(去苗)甘草30克(炙微赤,锉)决明子15克车前

小柴胡汤的组成、主治、功用及方解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小柴胡汤的组成、主治、功用及方解 出处:《伤寒论》: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 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组成:柴胡30g,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炙)、生姜(切)各9g,大枣(擘)4枚。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1)伤寒少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 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3)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 方解:本方多由邪在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所致。治疗以和解少阳为主。 少阳经病证表现为三焦经以及胆经的病证。少阳病证,邪不在表,也不在里, 汗、吐、下三法均不适宜,只有采用和解方法。本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 透解邪热,疏达经气;黄芩清泄邪热;法夏和胃降逆;人参、炙甘草扶助正气, 抵抗病邪;生姜、大枣和胃气,生津。使用以上方剂后,可使邪气得解,少阳 得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得和,有汗出热解之功效。 配伍特点:柴胡苦平升散,黄芩降泄,二者配伍,为和解少阳的基本结构。和 解少阳为主,兼补胃气;以祛邪为主,兼补正气。邪气得解,胃气调和。 加减: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清热理气宽胸;若渴,去半 夏,加天花粉止渴生津;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柔肝缓急止痛;若胁下 痞梗,去大枣,加牡蛎软坚散结;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利 水宁心;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解表;若咳者,去人参、大枣、 生姜,加五味子、干姜温肺止咳。

柴胡剂的应用概述——胡希恕

柴胡剂的应用概述——胡希恕 仲景书中以柴胡为主要的配方共八首,其中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柴胡桂枝汤,柴胡龙骨牡蛎汤四者,皆属小柴胡汤的加减方,兹所讨论者,为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四逆散等四主方依次述之于下。 一、小柴胡汤方 柴胡24克黄芬9克人参9克半夏12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4枚 方解:柴胡苦平,本经谓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可见是一舒气行滞的解热药而有治胸胁苦满的特能,方中用为主药,佐以黄芩除热止烦,半夏、生姜逐饮止呕,复用人参大枣甘草补胃气以滋津液,病之所以内传少阳,主要是胃气不振于里,气血不足于外也,补中滋液,实此时驱邪的要着,徐灵台曰:“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即指是也。 有关仲景书中的论治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热寒,胸肋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由以上的说明,则小柴胡汤为病自太阳传少阳的主治方,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即其主要的适应证,此外有以下之情况者,均可用之。 1、太阳病,脉浮细,嗜卧,而胸满胁痛者。 2、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 3、妇人热入血室证,经水适断,续得寒热,发作有时者。 4、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 5、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 6、呕而发热者。 7、诸黄腹痛而呕者。 8、新产妇人昏迷而痉,大便硬,呕不能食者。 (一)小柴胡加石膏场:原方加生石膏30一100克,煎服法同原方。 此为日常服用的良方,无论感冒流感以及其他急性传染病,表虽解而高热不退,其人呕逆不欲食,胸肋满,口舌干,或口鼻如冒火,或头痛如裂,或眩晕者,用之则立验,并以本方屡愈小儿肺炎,即未满月的婴孩,以奶瓶频频饮之,亦得奇效,他如腮腺炎,淋巴腺炎,乳腺炎等多属本方证。总之,凡有小柴胡汤证,而口舌干燥,或渴,舌白苔者均可用之,具体细节难为一一列举也。 (二)小柴胡加芍药汤:原方加白芍12一18克,煎服法同原方。 治小柴胡汤证而腹急痛者,痢疾多此证,口舌干燥者宜更加石膏,里急后重者宜加大黄。 (三)小柴胡加桔梗汤:原方加桔梗9克,煎服法同原方。 治小柴胡汤证而咽痛,或咳痰困难者,若口舌干燥更加石膏,扁桃体炎多本方证,宜注意。 (四)小柴胡加吴茱萸汤:原方加吴茱萸9一12克,煎服法同 原方。 治小柴胡汤证头痛头晕而呕吐剧甚者,若口舌干燥者,宜更加石膏。 (五)小柴胡加桔皮汤:原方加桔皮20—45克,煎服法同原方。 治小柴胡汤证而呕逆或干嗽者,小儿百日嗽可增量大枣有验。 (六)小柴胡与葛根汤合方:小柴胡汤再加葛根12克,麻黄、桂 枝、白芍各9克即可。先煮麻黄葛根一二沸去上沫,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 治小柴胡汤证与葛根汤证同时出现者。剧重的感冒,初发病时每见此合方证,喘家被外感诱发者亦常见此证,口舌干燥者宜更加石膏。 (七)小柴胡汤与小陷胸汤合方:取二方药味合为一方,煎服法同 小柴胡汤。 治小柴胡汤证与小陷胸汤证同时出现者,肺病、肺结核多见本方证,咳呕者更宜合用泻心场,骨蒸劳热者,可兼与黄连解毒丸。 按:小柴胡汤的加减或合方,均不止于此,兹仅略举常见者数则以供参考而已。 二、大柴胡汤方 柴胡24克黄芩9克芍药9克半夏12克生姜10克积实10克大枣4枚大黄6克水煎温服。 大柴胡汤为少阳阳明并病的治剂,除柴胡证外,而心下急,痞硬,按之痛,为应用本方的要征。 有关大柴胡汤常用的加味和合方 (一)大柴胡加石膏汤:于原方加生石膏30—100克,煎服法同 原方。 治大柴胡证,而口干舌燥者,外感表解而高烧不退,虽现柴 1

柴胡的功效与应用上课讲义

柴胡的功效与应用

柴胡味苦、性微寒。归肝、胆经。有疏散退热,舒肝,升阳之功能。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等症。近代研究多用于治疗流感病毒、结核杆菌、疟原虫所引起的疾病。 柴胡 (《本经》) 【异名】地熏、茈胡(《本经》),山菜、茹草(《吴普本草》),柴草(《品汇精要》)。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北柴胡、狭叶柴胡等的根。 【植物形态】①北柴胡,又名:竹叶柴胡(《植物名实图考》),铁苗柴胡、蚂蚱腿、山根菜、黑柴胡、山柴胡。 多年生草本,高45~70厘米。根直生,分歧或不分歧。茎直立,丛生,上部多分枝,并略作"之"字形弯曲。叶互生;广线状披针形,长3~9厘米,宽0.6~1.3厘米,先端渐尖,最终呈短芒状,全缘,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有平行脉7~9条。复伞形花序腋生兼顶生;伞梗4~10,长1~4厘米,不等长;总苞片缺,或有1~2片;小伞梗5~10,长约2毫米;小总苞片5;花小,黄色,径1.5毫米左右;萼齿不明显;花瓣5,先端向内折曲成2齿状;雄蕊5,花药卵形;雌蕊1,子房下位,光滑无毛,花柱2,极短。双悬果长圆状椭圆形,左右扁平,长3毫米左右,分果有5条明显主棱,棱槽中通常有油管3个,接合面有油管4个。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于干燥的荒山坡、田野、路旁。分布吉林、辽宁、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北、四川、山西、陕西、甘肃、西藏等地。 ②狭叶柴胡,又名:红柴胡、细叶柴胡。 多年生草本,高30~65厘米。根深长,不分歧或略分歧,外皮红褐色。茎单1或数枝,上部多分枝,光滑无毛。叶互生;根生叶及茎下部叶有长柄;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7~15厘米,宽2~6毫米,先端渐尖,叶脉5~7条,近乎平行。复伞形花序;伞梗3~15;总苞片缺,或有2~3;小伞梗10~20,长约2毫米;小总苞片5;花小,黄色:花瓣5,先端内折;雄蕊5;子房下位,光滑无毛。双悬果,长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2~3毫米,分果有5条粗而钝的果棱,成熟果实的棱槽中油管不明显,幼果的横切面常见每个棱槽有油管3个。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于干燥草原。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甘肃、青海、新疆、四川、湖北等地。 除上述2种外,尚有多种同属植物亦作柴胡入药。主要的有:长白柴胡分布东北;兴安柴胡分布东北、内蒙古、河北;大叶柴胡分布东北;长茎柴胡分布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云南、青海;膜缘柴胡分布云南、四川、贵州、陕西;小柴胡分布四川、云南、贵州、湖北;金黄柴胡(又名:穿叶柴胡)分布新疆:多脉柴胡分布四川、甘肃、内蒙古。 【采集】舂、秋挖取根部,去净茎苗、泥土,晒干。 【药材】①北柴胡 又名:硬柴胡。为植物北柴胡的根,并带有少许茎的基部。根呈圆锥形,主根顺直或稍弯曲,下部有分歧,根头膨大,呈疙瘩状,长6~20厘米,直径0.6~1.5厘米,外皮灰褐色或灰棕色,有纵皱纹及支根痕,顶部有细毛或坚硬的残茎。质较坚韧。不易折断,断面木质纤维性,黄白色。气微香,味微苦辛。以根条粗长、皮细、支根少者为佳。

柴胡的功效与作用

柴胡功效与作用 柴胡的功效: 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分别北柴胡及南柴胡。别名地熏、茈胡、山菜、茹草、柴草,具有清热解表、和解少阳,疏肝解郁,升阳举陷的功效;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落、月经不调。 别名:茈胡、地薰、山菜、茹草,柴草。 柴胡 性味:苦,辛,微寒, 归经:归肝经、胆经。 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主治: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少阳证,肝郁气滞,气虚下陷,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落,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煎服,3~9g 柴胡解热生用量宜大,升阳生用量宜小;疏肝解郁宜醋炒,阴虚骨蒸宜鳖血炒。 对疟疾症,柴胡又可与草果、青皮等配伍应用。 见肝气郁结所致的月经不调或痛经等,均可与当归、白芍、香附、郁金等药同用。 大叶柴胡的干燥根茎,表面密生环节,有毒,不可当柴胡用。 柴胡治疗感冒常与葛根、羌活等同用。 柴胡有较佳的退热作用,邪在少阳、寒热往来,常与黄芩、半夏等同用(如小柴胡汤)。 柴胡的作用: 北柴胡: 和解少阳:用于外感发热,或邪入半表半里的寒热往来及疟疾寒热等,如(<伤寒论>小柴胡汤)、(柴葛解肌汤)。 升阳举陷:用于中气不足,清阳下陷的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等,如(<脾胃论>补中益气汤)。

热入血室:妇女患外感发热期间遇到月经来潮,外邪传入血室,致寒热发作。如(<和剂局方>逍遥散)。 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气滞,胁肋胀满疼痛,及肝郁血虚,月经不调等,如(<景岳全书>柴胡疏肝散)。 南柴胡 根茎细,圆锥形,顶端有多数细毛状枯叶纤维,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头处多具紧密环纹。质稍软,易折断,断面略平坦,不显纤维性。具败油气。 大叶柴胡 特点:叶较宽,长圆形或广披针形,小伞梗细如丝状。比小总苞长3-4倍。生于林内及灌木丛中。 狭叶柴胡 特点:主根多单生,棕红色或红褐色;茎基部常被棕红色或黑棕色纤维状的叶柄残基;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7~17cm,宽2~6mm,有5~7条平行脉;复伞形花序多数;总苞片1~3,条形,伞幅5~13,小总苞片4~6,花梗6~15;双悬果棱粗而钝。 醋柴胡 味苦,性微寒。归肝、胆经。醋炙能缓和升散之性,增强疏肝止痛作用,适用于肝郁气滞的胁痛、腹痛及月经不调。常与枳壳、香附、川芎等同用。 鳖血柴胡 苦,微寒。归肝、胆经。鳖血炙能抑制升浮之性,增强清肝退热、截疟功效。常与青蒿、地骨皮、白芍、石膏、知母等同用,增强表里退虚热作用。 1、柴胡治伤寒初觉发热,头疼脚痛:柴胡(去苗)半两,黄芩(去黑心)、荆芥穗各一分。上三味,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一枣大(拍碎),煎至八分,去滓,入生地汁一合,白蜜半匙,更煎三五沸,热服。(《圣济总录》解毒汤) 2、柴胡治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嗽: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学课程试卷(A卷)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学课程试卷(A卷) 姓名专业年级学号得分 一、单选题(20%) 1、下列哪部著作中提出“雷公炮炙十七法”() A、《雷公炮炙论》 B、《炮炙大法》 C、《修事指南》 D、《本草蒙筌》 E、《本草纲目》 2、中药炮制品的含水量,一般宜控制在() A、5~7% B、7~13% C、5%以下 D、8~15% E、5~20% 3、皮类药材和宽大的叶类药材,可切成() A、薄片 B、丝 C、直片 D、斜片 E、段或块 4、如需要引药上行,治上焦热邪,应选用哪种大黄制品() A、生大黄 B、熟大黄 C、酒大黄 D、大黄炭 E、醋大黄 5、指出下列适宜采用盐炙法加工炮制的药物组() A、当归、益智仁 B、黄柏、草果 C、砂仁、麻黄 D、车前子、知母 E、以上都不是 6、适宜采用煅淬法加工炮制的药物组为() A、炉甘石明矾 B、自然铜炉甘石 C、龙骨牡蛎 D、石膏陈棕 E、血余自然铜 7、临床上治疗脾虚泄泻症状宜采用() A、山药 B、土炒山药 C、麸炒山药 D、焦山药 E、山药炭 8、含芳香挥发成分的药材,人工干燥的温度不宜超过() A、80℃ B、60℃ C、50℃ D、40℃ E、70℃ 9、一般药物发酵最佳温度为() A、10~15℃ B、15~25℃ C、25~30℃ D、30~37℃ E、50℃以上 10、单写付生品的药物组() A、槟榔苍术 B、黄连槐花 C、自然铜杜仲 D、何首乌苦杏仁 E、甘草党参 11、川乌、草乌经加热炮制后毒性下降,其主要原理是() A、使生物碱的含量下降 B、使有毒的水溶性成分含量下降

C、使有毒生物碱的化学结构发生变化 D、使水溶性成分的结构发生变化 E、使生物碱被大量破坏掉 12、适宜采用醋制法炮制的药物组() A、甘遂续断 B、柴胡百部 C、当归青皮 D、三棱莪术 E、乳香桑枝 13、巴豆霜制备的方法为() A、去油制霜 B、渗出制霜 C、升华制霜 D、煎煮制霜 E、熬膏制霜 14、骨碎补、狗脊等药物通常去毛的方法为() A、燎去毛 B、烫去毛 C、刷去毛 D、挖去毛 E、撞去毛 15、治疗老人、儿童感冒,临床选用麻黄时宜用() A、生麻黄 B、炙麻黄 C、麻黄绒D炙麻黄绒E、酒麻黄绒 16、王不留行炮制时要求是() A、文火缓缓加热炒至王不留行有爆裂声,香气溢出即可 B、先文火,后武火加热,炒至王不留行有爆裂声,香气溢出即可 C、热锅下药,中火加热,炒至王不留行爆成白花,香气溢出即可 D、先武火,后文火加热,炒至王不留行有爆烈声,上有焦斑即可 E、冷锅下药,缓缓翻炒,至王不留行爆成白花,香气溢出即可 17、临床若用于骨蒸潮热及疟疾患者,作用柴胡时宜选用() A、柴胡 B、醋柴胡 C、鳖血柴胡 D、酒柴胡 E、以上都不是 18、在炮制所用辅料中,具散瘀止血、理气、止痛、行水、解毒、矫臭矫味功效的辅料为() A、酒 B、食盐水 C、醋 D、米泔水 E、蜂蜜 19、火单制苦杏仁最适宜的条件为() A、长时间煮沸 B、短时间煮沸 C、大量沸水,处理10分钟 D、10倍量沸水,处理20分钟 E、10倍量沸水,处理5分钟 20、炮制后增强降逆止呕作用的半夏炮制品为() A、姜半夏 B、清半夏 C、生半夏 D、半夏曲 E、以上都不是 二、多选题(15%)

柴胡的功效与作用

? ?柴胡的功效与作用 功效:防癌抗癌润肺健脾养脾养胃健胃补气解暑 禁忌人群: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柴胡。 适宜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柴胡。 详细信息 目录 ?柴胡的食物介绍柴胡的保存秘诀柴胡的选购技巧柴胡的食用方法柴胡的烹调方法 柴胡的食物介绍 柴胡是清虚热中药,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落、月经不调。柴胡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对柴胡的植物形态多有记述。《本草图经》载:“(柴胡)今关、陕、江湖间,近道皆有之,以银州者为胜。二月生苗,甚香,茎青紫,叶似竹叶稍紫……七月开黄花……根赤色,似前胡而强。芦头有赤毛如鼠尾,独窠长者好。二月八月采根。”其中丹州柴胡、襄州柴胡、淄州柴胡图,以及《本草纲目》的竹叶柴胡图,《救荒本草》的柴胡图,均为柴胡属植物。 柴胡的保存秘诀 柴胡置于阴凉干燥处密封保存即可。 柴胡的选购技巧 柴胡属于灌木,一般高40–70厘米。通常从基部分出数茎,茎基部木质化,上部多次分枝。叶为宽或窄的披针形,背面具有5–7条明显突起的纵脉,基生叶和下部的茎生叶有长柄,叶片较大;茎上部的叶小,披针形或线形。伞形花序常有伞幅10–15,伞幅长2–3厘米,形成开展疏散的圆锥花序;总苞片4–6,披针形,长0.5–1厘米,宽1–3毫米,向后反折,顶端渐尖;小总苞片通常5,少数7,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2–5毫米,宽1–2毫米,亦向后反折;花瓣淡黄色。双悬果长圆状椭圆形,油管在每棱槽中通常1条,少数2–3条。柴胡花期6–7月,果期7–8月。 柴胡的食用方法

1. 柴胡可以在煮粥时加入少许,搭配其他药材起到相应食疗效果。 2. 柴胡还可以与山楂,当归等冲泡成茶饮用。 3. 柴胡可以在炖肉或者炖鸡时加入少许。 柴胡的烹调方法 柴胡可以搭配其他药材与乌鸡等煲汤食用。

中药炮制

炙法考点精要 液体辅料性质 酒制提升姜温散;盐制走肾下软坚;醋制往肝收敛好;蜜炙甘温更益元。 液体辅料的用量 (1)酒炙时,每100kg药物,用黄酒10~20kg。 (2)醋炙时,每100kg药物,用米醋20~30kg,最多不超过50kg。 (3)盐炙时,每100kg药物,用食盐2kg。 (4)姜炙时,每100kg药物,用生姜10kg。若无生姜,可用干姜煎汁,用量为生姜的三分之一。 (5)蜜炙时,炼蜜的用量视药物的性质而定。一般质地疏松、纤维多的药物用蜜量宜大;质地坚实,黏性较强,油分较多的药物用蜜量宜小。 通常蜜炙时,每100kg药物,用炼蜜25kg。 (6)油炙所用辅料为羊脂、酥油和麻油等。 羊脂炙淫羊藿,每100kg药物,用羊脂油20kg;油炸和油脂涂酥烘烤时,适量。 酒炙 其他要点: 黄连中含有小檗碱、黄连碱、掌叶防己碱、药根碱、甲基黄连碱、木兰花碱等。 黄连经酒、姜汁、吴茱萸汁炮制后,主要化学成分无明显变化,但炮制可提高小檗碱在水中的溶出率。

1)炮制方法总结 续表 2)炮制作用要点总结 其他要点: 延胡索镇痛有效成分为生物碱,醋制可使难溶于水的生物碱成盐,提高煎出率。醋制、酒制均能提高生物碱的煎出量,增强镇痛镇静作用。 延胡索中季铵碱具降压、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炮制后含量降低,治疗冠心病,宜生用。

1)炮制方法总结 2)炮制作用要点总结: 其他要点: 1.溶解食盐时,水用量一般为食盐4~5倍。 2.含黏液质多的车前子等,需先将药物加热炒去部分水分,使药物质地变疏松,再喷盐水。 姜炙 1)炮制方法总结 2)炮制作用要点总结: 蜜炙 1)炮制方法要点 黄芪、甘草、马兜铃每100kg,用熟蜜25kg。 麻黄、枇杷叶每100kg,用熟蜜20kg。 蜜麻黄绒:每100kg,用熟蜜25kg。 麻黄 1.麻黄:取原药材,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抖净灰屑,切段。 2.蜜麻黄:每100kg麻黄段,用熟蜜20kg。 3.麻黄绒:取麻黄段,碾绒,筛去粉末。 4.蜜麻黄绒:每100kg麻黄绒,用熟蜜25kg。

黄芩在皮肤病临床应用(一)

黄芩在皮肤病临床应用(一) 【关键词】黄芩皮肤病临床应用 黄芩为唇形科黄芩属植物黄芩的根。别名:腐肠、黄文、妒妇、虹胜、经芩、印头、内虚、空肠、子芩、宿芩、条芩、元芩、土金茶根、山茶根、黄金条根。枯老中空者称枯芩(片芩);细条者称条芩;条细中实而坚者称子芩。黄芩味苦性寒,入肺经;心经;肝经;胆经;大肠经。 功能: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炭可止血,长于清肺热,泻上焦之火。一般用量10克。皮肤科临床取其清肺泻火之功,常用于湿热引起的皮肤病,如湿疹、皮炎、红斑类疾患。 主治:用于湿温、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痈肿疮毒,胎动不安。热病高热神昏;肝火头痛;目赤肿痛;湿热黄疸;泻痢;热淋;吐衄血;崩漏;胎热不安;痈肿疔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1功用 1.1清肺胃火之功能: 本品专清肺胃上焦之火,可治疗痤疮、酒渣鼻等;同时对积热上熏之疾,如唇炎、唇部血管神经性水肿亦有治疗作用。 1.2燥湿清热之功能: 本品能泻大肠下焦之火,又治湿热疮疡之疾,如带状疱疹、湿疹等。 2药理作用 2.1抗菌作用 黄芩煎剂100%浓度,平板法试验,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 霍乱弧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溶血性琏球菌(a,B)、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平皿法试验对大肠杆菌、桔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2.2抗真菌作用 黄芩煎液,试管斜面法试验4%浓度抑制狗小牙胞菌及堇色 毛癣菌,8%浓度抑制许兰氏黄癣菌,10%浓度抑制许兰氏黄癣菌蒙古变种,15%浓度抑制共心性毛癣菌及铁锈色毛癣菌。黄芩水浸剂1:3浓度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羊毛样小芽胞癣菌、红色表皮癣菌、K、W、氏表皮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有不同程度抑菌作用。 2.3抗病毒作用 黄芩可抑制HIV-Ⅰ病毒逆转录酶(RT)和细胞病变(CPE),抑制病毒荧光抗原(FA)、P24抗原和成人TCC白血病毒,抑制HIV-Ⅰ在H9细胞中生长。 2.4抗过敏作用 黄芩甙、黄芩素及其他黄酮类化合物对多型变态反应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对Ⅰ型变态反应为强。此外对佐剂性关节炎的继发性损害也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显著抑制佐剂所致骨退化和破坏的增强 2.5免疫调节作用 黄芩能明显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显著提高血清中溶菌酶的含量,增强红细胞C3B受体酵母花环百分率。黄芩甙可以提高小鼠血清溶血素和脾脏B细胞分泌溶血素的含量,可提高IGM的水平增加IgG的含量,体内用药还可增强整体的免疫功能,因此黄芩有望成为新的免疫调节剂。 3临床作用 3.1痤疮、酒渣鼻

四季花老师讲中药 柴胡

今天学习柴胡。 这就是原生态柴胡。 这是柴胡饮片 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及“南柴胡”。北柴胡主产于河北、河南、辽宁、?湖北、陕西等省;南柴胡主产于湖北、四川、安徽、黑龙江、吉林等省。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干燥。切段,生用或醋炙用。 柴胡的药性:味苦、辛;性微寒;归肝、胆经。 柴胡的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柴胡的应用 柴胡辛散苦泄,微寒退热,善于祛邪解表退热和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对于外感表证发热,无论风热、风寒表证,皆可使用。治疗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常与防风、生姜等药配伍,如正柴胡饮(《景岳全书》)。若外感风寒,寒邪入里化热,恶寒渐轻,身热增盛者,柴胡多与葛根、羌活、黄芩、石膏等同用,以解表清里,如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治疗风热感冒,发热,头痛等症,可与菊花、薄荷、升麻等辛凉解表药同用。现代用柴胡制成的单味或复方注射液,对于外感发热,有较好的解表退热作用。若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本品用之最宜,为治少阳证之要药,常与黄芩同用,以清半表半里之热,共收和解少阳之功,如小柴胡汤(《伤寒论》)。 柴胡辛行苦泄,性善条达肝气,疏肝解郁。治疗肝失疏泄,气机郁阻所致的胸胁或少腹胀痛、情志抑郁、妇女月经失调、痛经等症,常与香附、川芎、白芍同用,如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若肝郁血虚,脾失健运,妇女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胁肋作痛,神疲食少,脉弦而虚者,常配伍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等,如逍遥散(《和剂局方》)。 柴胡能升举脾胃清阳之气,可用治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所致的脘腹重坠作胀,食少倦怠,久泻脱肛,子宫下垂,肾下垂等脏器脱垂,常与人参、黄芪、升麻等同用,以补气升阳,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柴胡的功效与应用

柴胡味苦、性微寒。归肝、胆经。有疏散退热,舒肝,升阳之功能。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等症。近代研究多用于治疗流感病毒、结核杆菌、疟原虫所引起的疾病。 柴胡 (《本经》) 【异名】地熏、茈胡(《本经》),山菜、茹草(《吴普本草》),柴草(《品汇精要》)。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北柴胡、狭叶柴胡等的根。 【植物形态】①北柴胡,又名:竹叶柴胡(《植物名实图考》),铁苗柴胡、蚂蚱腿、山根菜、黑柴胡、山柴胡。 多年生草本,高45~70厘米。根直生,分歧或不分歧。茎直立,丛生,上部多分枝,并略作"之"字形弯曲。叶互生;广线状披针形,长3~9厘米,宽0.6~1.3厘米,先端渐尖,最终呈短芒状,全缘,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有平行脉7~9条。复伞形花序腋生兼顶生;伞梗4~10,长1~4厘米,不等长;总苞片缺,或有1~2片;小伞梗5~10,长约2毫米;小总苞片5;花小,黄色,径1.5毫米左右;萼齿不明显;花瓣5,先端向内折曲成2齿状;雄蕊5,花药卵形;雌蕊1,子房下位,光滑无毛,花柱2,极短。双悬果长圆状椭圆形,左右扁平,长3毫米左右,分果有5条明显主棱,棱槽中通常有油管3个,接合面有油管4个。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于干燥的荒山坡、田野、路旁。分布吉林、辽宁、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北、四川、山西、陕西、甘肃、西藏等地。 ②狭叶柴胡,又名:红柴胡、细叶柴胡。 多年生草本,高30~65厘米。根深长,不分歧或略分歧,外皮红褐色。茎单1或数枝,上部多分枝,光滑无毛。叶互生;根生叶及茎下部叶有长柄;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7~15厘米,宽2~6毫米,先端渐尖,叶脉5~7条,近乎平行。复伞形花序;伞梗3~15;总苞片缺,或有2~3;小伞梗10~20,长约2毫米;小总苞片5;花小,黄色:花瓣5,先端内折;雄蕊5;子房下位,光滑无毛。双悬果,长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2~3毫米,分果有5条粗而钝的果棱,成熟果实的棱槽中油管不明显,幼果的横切面常见每个棱槽有油管3个。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于干燥草原。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甘肃、青海、新疆、四川、湖北等地。 除上述2种外,尚有多种同属植物亦作柴胡入药。主要的有:长白柴胡分布东北;兴安柴胡分布东北、内蒙古、河北;大叶柴胡分布东北;长茎柴胡分布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云南、青海;膜缘柴胡分布云南、四川、贵州、陕西;小柴胡分布四川、云南、贵州、湖北;金黄柴胡(又名:穿叶柴胡)分布新疆:多脉柴胡分布四川、甘肃、内蒙古。 【采集】舂、秋挖取根部,去净茎苗、泥土,晒干。 【药材】①北柴胡 又名:硬柴胡。为植物北柴胡的根,并带有少许茎的基部。根呈圆锥形,主根顺直或稍弯曲,下部有分歧,根头膨大,呈疙瘩状,长6~20厘米,直径0.6~1.5厘米,外皮灰褐色或灰棕色,有纵皱纹及支根痕,顶部有细毛或坚硬的残茎。质较坚韧。不易折断,断面木质纤维性,黄白色。气微香,味微苦辛。以根条粗长、皮细、支根少者为佳。

柴胡的功效及其临床配伍应用

柴胡的功效及其临床配伍应用 柴胡为伞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性味苦、辛、微寒、归肝、胆经,功能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现就柴胡的功效及临床配伍应用,谈谈自己的体会。 和解退热 柴胡辛散苦泄,微寒退热,善于祛邪解表退热和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临床上以柴胡为主组方,用于和解退热方面的方剂如下。 1.小柴胡汤:方药由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组成。小柴胡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中治疗少阳证的主方。少阳经脉循胸布胁,位于太阳、阳明表里之间。伤寒邪犯少阳,病在半表半里,邪正相争,正胜欲拒邪出于表,邪胜欲如里并于阴,故往来寒热。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其支者,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邪在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胆火上炎,而致胸胁苦满,心烦,口苦,咽干,目眩。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故默默不欲饮食而喜呕。故以柴胡为主药,透泄与清解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使少阳之邪得以疏散。配伍黄芩清泄少阳之热。柴胡之升散,得黄芩之清泄,两者相配伍,而达到和解少阳的目的。正如《伤寒论》中说:“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2.大柴胡汤:方药由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黄组成。大柴胡汤来源于《金匮要略》,是由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而成,是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得方剂,主治少阳、阳明同病。临床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证治要点。正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所说:“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 3.柴胡桂枝汤:方药由柴胡、半夏、黄芩、党参、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组成。《伤寒论》中用于“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症来去者0。本证型属于太阳、少阳同病。方中柴胡发散少阳,桂枝开太阳,以调和营卫。” 4.柴葛解肌汤:方药由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羌活、白芷、芍药、桔梗、石膏、生姜、大枣组成。柴葛解肌汤来源于《伤寒六书》,治疗少阳证兼阳明证。以葛根解肌清热走阳明之表,在此基础上,柴胡可充分发挥其疏解的作用,使之托邪外出。太阳之表在皮毛,阳明之表在肌腠,生石膏是通过清热生津而解肌腠之热。柴、葛合用则升散透达;柴胡、石膏相伍,则疏解清热。 5.荆防败毒散:方药由柴胡、羌活、前胡、枳壳、茯苓、荆芥、防风、桔梗、川芎、甘草组成。荆防败毒散来源于《摄生众妙方》,是由人参败毒散去人参,加荆芥、防风而成。临床多用于恶寒发热、咳嗽等外感表寒症。荆芥、防风本为辛温解表剂,可以祛邪外出,若佐以柴胡之升散,可以加强荆芥、防风托邪外出的作用。荆芥散太阳之表,防风祛阳明之表,柴胡和解少阳之邪。太阳、阳明、少阳三者和解,辛散而不助热,散寒而不伤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