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觉江南梦苏州盘门景区

十年一觉江南梦——苏州盘门景区

2012年11月30日上午,我从无锡来到苏州,下车后直奔盘门景区。苏州是我江南期间到过较多的城市,但是,每次都是因事匆匆而过,没有很好的游览。直到近年来,有些空闲,才能较为从容的游览。盘门风景区位于苏州城西南隅,是以瑞光塔、水陆城门(盘门)、吴门桥等千年历史古迹为背景而建设的园林式景区,既有传统古典园林的格局,又有2500年的历史风韵,特别是水陆并联的古城门更是全国现存唯一的建筑典范,因此,有"北看长城,南看盘门"之誉,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盘门水路并联,是春秋时期吴国"阖闾大城"的"路八门、水八门"之一,随着历史风云的变迁,八门现仅存盘门,其余诸门早已灰飞烟灭。盘门因"刻木作蟠龙向北镇越"得名,大运河在此环抱城垣,水陆萦回交错,是苏州的水陆交通要道,今存的城门虽为元朝之物,但仍不失春秋大气,巍然雄峙。

吴门桥横跨运河、近傍盘门,因吴中门户之意而得名,几经重建,现为清朝同治年间的遗物,为桥洞高大的单拱石桥,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瑞光塔临流倒影,多有兴废,今塔为北宋遗存,是座七层八面、砖木结构阁的楼式塔,古朴隽秀,因发现国家级文物真珠舍利宝幢,及《妙法莲华经》、铜质金涂塔、铜佛像等文物而声名鹊起。除"盘门三景"外,盘门

景区内还有伍相祠、四瑞堂、世纪唐钟、双亭廊桥、丽景堂等多处景观。瑞光禅寺因塔而名,俗话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东吴赤乌四年(241),自西域康居国来了个僧人性康,史书亦未载他究竟现了如何的神通,不过就奉了舍利,孙权就建一座普济禅院让他定居下来,赤乌十年(247),孙权为报母恩又建了浮屠十三级,这就是瑞光禅寺的前身了。说到康居国,略作搜检,《汉书·西域传》言其“去长安万二千三百里”,长安都只在依稀梦华中,康居更邈不可闻了。然提起胡旋舞,提起杨贵妃,唐玄宗,安禄山,我们就不陌生了。天宝末,康居献胡旋女后,杨贵妃迷上了这种“急转如风”的异域舞蹈,就好比当年的样板戏,在行将倾圮的世道,一人之好恶往往可以决定社会的潮流,一时间宫内风靡,很快成了长安城内的时尚。以至边疆大员安禄山,凭着粟特人的遗传基因,肥硕的身躯依然可以“作胡旋舞帝前,乃疾如风”(《新唐书·安禄山传》)。白乐天自然免不了文人的放大:“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可区区一个胡旋舞就能断送了锦绣江山?还是一个“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妃子真的能激起“渔阳鼙鼓动地来”呢?一朝一代之兴衰,根源在制度,宾四先生《国史大纲》里讲的明白:“一项制度之创建,必先有创建该项制度之意识与精神。一项制度之推行,亦同样需要推行该项制度之意识与精神。此种意识与精神逐渐晦昧懈弛,其制度亦即趋于腐化消失。”唐固因制度之创建及

理想达于现实而盛,亦因制度日趋崩溃及理想的渐趋泯灭而衰。从租庸调制到两税制,在我们这个以土地为根基的国家,税制的变革最终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而方镇的日益做大,才最终引发了唐王朝的地震,安禄山艺术天份再高,总不能一夜变出十五万虎狼之师来吧?重温宾四先生《国史大纲》时,看到这么几句,“新机关产生,旧机关不取消,造成冗官坐食,不仅有损国币,同时还妨碍整个政治效能之推进”,“与官员日增相因并起的现象,便是官俸日高。这一个趋势,愈走愈失其本意,遂致做官只是发财分赃,而不是办事服务”。又想起知堂说过的那句话:“我始终相信二十四史是一部好书,他很诚恳地告诉我们过去曾如此,现在是如此,将来也是如此。”《吴县志》载,寺塔于后唐天福二年(937)重修过,塔放五色光,但此时似乎还未名之曰瑞光,唐人陆广微的《吴地记》虽已出现了“瑞光寺”名,但《吴地记》业经前人考证,其非一人一时之作,为后世重辑之残本,而成书年代的下限为南宋淳熙(1174-1189)年间,所以《吴县志》载宣和(1119-1125)间搬弄花石纲的朱勔重修时命名,虽不中亦不远矣。塔既“放”了一次五色光,自然也不会吝惜再“放”几次,也是《吴县志》上写的,“宋元丰二年(1079),神宗命漕使李复圭延僧圆照宗本说法”,这回更神异,又是天雨昙花,又是塔现五色舍利光,堂前还白龟爬上来听法,合欢竹复荣,法鼓自鸣,热闹得紧。崇宁四年(1105)修塔

时又“放”光,宣和年朱勔重修时改塔为七级,明人卢熊的《苏州府志》说“五色光现,经夕不散”,而之前的先人著述都没有这一说法,又一次验证了顾颉刚先生的“层累历史说”。靖康兵毁后,瑞光寺几复几毁,最终毁于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克苏州之役,单从老照片可以看到瑞光塔孑然独立,四围再无一点痕迹可寻。进入景区大门,呈现在眼前的是高耸入云的瑞光塔,路边立有一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瑞光塔”碑刻。旁边是一块高大的古碑。有介绍说,古碑为瑞光塔赞碑,明代遗物,镌刻明太祖朱元璋御制瑞光塔赞词,由崇祯年间苏州籍状元文震孟手书。赞词内容是:大智力人,性定心方,稳首陵穹,脊骨纯钢,瞑目而逝,馀灰塔藏,信有之乎,灵明长存,午夜放光。碑帽与碑身两侧共雕刻九条龙,古碑虽旧,不失皇家气派。瑞光塔位于盘门内东大街,建于北宋景德元年(1004),天圣八年(1030)竣工,时名瑞光院多宝佛塔。清咸丰十年(1860)寺毁,塔仅存。1987年至1990年全面整修。今塔为八角七层砖木结构楼阁式,塔高53.57米,其中塔刹9.14米,副阶周匝。塔身由外壁、回廊和八角形砖砌塔心柱组成,六、七两层改用群柱框架木结构支承刹木和塔顶屋架。塔基周围为石雕须弥座。底层四面辟门,第二、第三层八面辟门,第四至第七层则上下交错四面辟门。各层外壁挑出木构腰檐、平座,每面以槏柱划分为三间,当心间辟壸门或隐出直棂窗。每面有额

枋、倚柱、斗拱等,全塔内外共有各种木、砖斗拱380余朵。第三层为全塔核心部位,砌有梁枋式塔心基座、瓜棱形倚柱,壁龛、壸门等,还有“七朱八白”、“折枝花”等宋代粉彩壁塑残迹。底层塔心“永定柱”作法,在现存古建中亦属罕见。1978年4月,在古塔第三层塔心窖穴内发现一批秘藏近千年的珍贵文物。据考都是北宋建塔时入塔供奉的佛教文物,最重要的是用四万多颗珍珠制作的真珠舍利宝幢,集多种工艺美术于一体,属稀世珍品。此外有《妙法莲华经》、《佛说阿弥陀经》、《佛说天地八阳经》、《佛说相轮陀罗尼经》、《大隋求陀罗尼经咒》、嵌螺钿经箱、铜佛像、铜质金涂塔、琥珀印章等,还有竹丝经帙、丝缥头、刺绣经袱残片。现珍藏于苏州博物馆,有单独的展室。塔东立有瑞光塔赞碑。碑青石质,螭首,须弥座,通高4.57米,宽1.9米,厚0.5米。题为“太祖高皇帝御制瑞光塔赞碑”,碑文为朱元璋四言:“大智力人,性定心方。稳首陵穹,脊骨纯钢。瞑目而逝,馀灰塔藏。信有之乎,灵明长存,午夜放光。”碑文为明末大学士文震孟书。明崇祯九年(1636)姚希孟立石,清康熙十五年(1676)重立。走过瑞光塔,是一幢单檐歇山顶仿宋建筑。有介绍说,此为“四瑞堂”。宋元丰二年(1079年)高僧圆照法师在瑞光禅寺开堂讲法,因其法义高明,又讲得宏博精澈,不仅听者入神,且出现堂上法鼓自鸣,池中白龟出听,庭下竹生欢枝,塔现玉色之光。被称为“四瑞”。于是,更

名为“四瑞堂”。走进四瑞堂,正面挂有一幅木刻画《盘门胜境图》,姑苏城西南一隅的城池楼阁,运河古桥,尽收眼底。步出四瑞堂,北侧门前立有一尊圆照法师讲经雕像。但见圆照法师一脸慈祥,神情专注地在讲经说法。四瑞堂位于瑞光塔西侧中轴线上,与古塔高低错落成一组景色,远看雄伟端庄。900多年来,四瑞堂历经多次兴废。现堂为1999年重建,仿宋单檐歇山顶四面厅,三间面宽13.1米,进深8.1米,回廊宽2米,檐高8.09米,建筑面积208平方米。双层高台基,两侧有钟、鼓楼,以长廊相连。总体形态庄重古朴,轮廓优美,是苏州古城复建的经典之作。丽景楼位于瑞光塔中轴线的西端,东临灵龟池,西为市民广场。苏州历史上曾有丽景楼,据《吴郡志载》“淳熙十二年(1185年)郡学丘崇建,雄威甲于诸楼”。我们现在看到的丽景楼1999年重建的。为仿明清江南楼阁式建筑,重檐歇山顶,底部筑有高台,台高3.15米,东部为阶台和水上舞台,西部为戏台和绿坪广场,二侧为长廊和四角亭,组成了丽景楼景区。丽景楼底层三间,面阔11M,进深7.8M,回廊2.7M,底层建筑面积280M2,二层建筑面积205M2,阁楼面积85.8M2,底层高4.6M,二层高3.7M,总檐高12.5M。丽景楼气势雄盛,姿态优美,是游人赏景、品茗休闲、娱乐和市民集聚的极佳景点,登楼观景,满园景色尽收眼底。从丽景楼东面的阶台可到水上舞台。苏州古典园林闻名中外,苏州园多塔多桥多,而有

园有塔有桥还有水池的唯有盘门景区。景区中心灵龟池约五千平方米,水池四周是据史料重建的各组景点。其中“飞虹穿峡”、“水上蓬莱”、“春水宫景”、“碧波夕照”等景将园、塔、桥融合池中。大家请细细品味:“飞虹穿峡”在池北以双亭廊桥障断水面,池水似无尽头,显其水流脉脉,源远流长的意境。水池西北的放生池自成小巧的水域,似隔又合,增加了层次,加大了景深,我们现在停留的八角形水上舞台伸于水面之中,使人有临水贴水似乎登上了“水上蓬莱”之感。“丽景楼”与隔池相对的“四瑞堂”互为对景,池水中婷婷塔影、楼景不时映入眼帘。水池西南的碧波桥形如半月,势若飞虹,夕阳西照时,桥下水面时隐时现的丽景楼和水上蓬莱的倩影,使人有虚无欲飘的蓬莱仙境之感。隔池相对的“吴宫”大酒店倒映水中,“春水宫影”胜似龙宫。夕阳的余辉照映在平静如镜的池面上,塔影和宫影交相映辉在碧波夕照之中。四瑞堂后面是一片宽阔的水面,叫“太极放生池”。池对面是一座三层重檐歇山顶建筑叫丽景楼。沿着池边的曲折走道走到丽景楼下,见二层檐下挂有一块“雄甲三吴”大匾,底层门头挂的是“丽景楼”匾额。门前挂一副对联“风光旖旎,坪净境幽,景穿盘胥间,贯通回廊水榭,四时乐趣记心头;华构辉煌,基高地静,雄峙姑苏苑,遥眺垛口堞楼,多少亭台收眼底”盘门水陆城门。苏州古城至今已有2500

余年历史,历史上虽然名称有变化,但其基本格局至今仍没

有变动,苏州最早称阖闾大城;后称姑苏,隋代开始称苏州,宋代又改称平江府,明代以后称苏州府,一直沿用至今。春秋末,吴王阖闾在公元前514前,召见伍子胥,命胥建城。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筑阖闾城,这就是最初的苏州城,当初,城周围四十七里,共设八个城门;南面为盘门、蛇门;北面为齐门、平门;东北面为匠门、娄门;西面为阊门、胥门。这八个城门都设水陆城门。以后,历代不断营修,但总的城市规模和布局,都只是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造。伍子胥是苏州城的奠基者,苏州人民世受其惠,其功不可没。盘门是苏州唯一保存完好的城门,也是全国唯一保留完好的水陆曲尺形并列双城门,在世界上堪称独特。伍子胥建成城之初,为防越国北侵,曾刻木制蟠龙置于城门之上,以震慑越国,盘门便由此而得名。另一说法:水陆相串,沿洄屈民,遂称盘门。古盘门地处苏州城南水陆要冲,大运河自北向南环城而过,交通发达、商业繁华,历史上是苏州的南大门和城防要塞。陈从周教授多次登临盘门而流连忘返,并有“北有长城之雄,南有盘门之秀”的赞语,盘门与长城南北响应,展现中华锦绣江山的风貌。盘门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游客、专家、学者和文化使者,游览者登临盘门后,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盘门现存的构筑基本上元代遗构。是由水陆两重城门、瓮城、城楼和两侧城垣组成。水陆门傍南,陆城门依北,互相错列配置平面呈曲尺形。两道陆门中间为方形的

瓮城,瓮城内周的长度约108.4米。古时,守城的将士诱敌至瓮城内将两道城门上闸门同时放下,敌方就成了瓮中之鳖,束手就擒。二重陆门,外门宽3米,厚7米;内门宽4米,厚15米。在内门上建城楼,供眺望御敌之用,古称戌楼。现在的城楼是1986年在原址复建,面阔三间,宽15.48米,高11.3米。在内陆门的第一道拱洞上开有“品”字形小井,这是古时的消防设施。水城门傍南,亦为两重门。内水门宽7.6米,深13米,高9.7米;外水门宽5.7米,深5.2米,高10.2米。内外水门相距4.6米,构成长方形的水瓮城。比陆翁城要小得多。二重水门拱券开有闸槽和约八米的绞关石,水城门门体在城台上从绞关口沿闸槽落下和开启。从水翁城东南隅内侧辟有洞穴式石通道,洞高1.8米,宽0.9米。石通道通仄而陡直,仅一人可循石级登上城台。古时是为守军上下秘密观察和启示闸门之用。水闸用绞关可随时开闭,它不但是防御设施,也可控制城内河道水位,便于防洪泄洪。水城门这种周到的备战与防洪设计,是古代独一无二的因地制宜的创举。盘门独具的的内涵在于水,据史料载:水城门还是中国水兵的发祥地之一。春秋时期,吴国有庞大的水军,吴国伐齐的水兵船队就是从盘门出发,沿着错纵的水路进攻齐国的。为此,1986年邮电部发行“苏州建城2500年”邮资明信片,正面印的雄伟秀丽的盘门水城门,使海内外进一步认识了苏州古盘门。在水城门西和陆城门东头,各连接了

一段高约九米的砖垣,东城墙长300余米,在1986年修复,西城墙遗址长约千米,这是苏州古城残存的部分城垣。在已修复的城门和城垣上,雉堞、女墙环列;闸口、射孔镶嵌其间,古代城池作为防御性构筑,对于阻挡敌方的进攻,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明代嘉靖三十三年(1544年),数千倭寇进犯苏州,在阊门外至枫桥一带焚掠殆遍一片焦土,倭寇攻城,由于城池坚固,未能得逞,苏州城内繁华商市和数万乡民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保护。

城楼下是一个方形瓮城。有介绍说,瓮城为元末张士诚所建,目的是抵抗朱元璋进攻苏州。瓮城经历代整修,仍保持原来的形制,每边长20余米,四周城墙高陡。敌人一旦进入瓮城,放下外闸门,便无退路,成为瓮中之鳖。继续围着城垛走,又看到两付起落闸门的“绞关石”。有介绍说,绞关石上装有绞车,下垂铁链,铁链连着闸门。转动绞轴便可将十几吨重的闸门收起、落下。水门与陆门各设两付。在冷兵器时代,落下闸门,便可挡雄兵数万。再细看,古城的作用,不仅能作防御,还有进攻的功能。城墙上的堞垛可借此掩护射击敌人。垛口置有几门铁炮。走过去瞧时,见炮口下面正是古运河,长虹卧波似的吴门大桥就在炮口底下。这时,似乎领略到了一点古城的作用。有史料记载,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六月,数千倭寇自昆山进犯苏州,枫桥至阊门一带被“焚掠殆遍”,“蓄积纤悉无遗”。由于苏州的城池坚固,

戒备森严,倭寇的攻城图谋未能得逞。当苏州各城门紧闭后,城外乡民绕城号泣。苏州府同知任环下令开城门收容,“存活数万计”。古代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条件下,仍舍得用如此多的财力、人力来修筑城墙,目的是保住生命。城楼东檐下一副对联“古吴城阙川原北;旧国干戈战伐多。”素称鱼米之乡的苏州,原来却也是兵戎相争之地。苏州最高的古桥门桥。站在桥上北望,不远处挂在城楼上的宫灯随风而异似在赞颂姑苏大地面貌日新月异。俯视桥下,船只穿梭不停,一派繁忙景象。吴门桥古称新桥,建于何年无法考证,但宋十一年(1872年)壬申夏四月重建。为单孔拱桥。桥身全长66.6米,桥底宽5.8米,中部宽4.8米,拱券长16米,拱顶离正常水位9米多,大于半径。桥上两坡各铺设整块花岗石条石50级,石桥栏可供人凭眺。桥北夫拉船穿越桥洞的通道。整座桥造型庄重端丽,是东南水乡特色典型的大型拱桥。与陆城门毗连的两道水城门,是沟通西南角城内外的唯一水路通道。内外两道水城门全用花岗岩石构筑,高大的城门洞,可容两船并列而过。每重门都在巨型闸门以控制水流。不难想象,当年盘门双重水陆城门照临大运河,车马出入城关彩幡飘扬,船只进出水门扳舵击桨的繁盛景象。"盘门"水城门遗迹是研究我国古代政防工事极在价值的实物资料,是一座适应水乡城市的城堡建筑。"吴门桥"傍近"盘门",始建于北宋。今桥为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重建,因此处水陆要

冲,有吴中门户之意,而为桥名。桥横亘于波滚滚的大运河上,桥洞高大,木船可扬帆而过,是一座典型的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大型单拱石桥。,由盘门水城门而出的一支水流经"水关桥"进入宽阔的大运河,此处北面城墙高耸,下临深渊,水流湍急,形势险要,古名"石家汇",是古代舟师出没之所。在东面不远处,扼运河与大龙江交汇的岔道口上,有"兴龙桥"飞架,轻盈飘逸,举目水环水,桥接桥,河道纵横,水流盘缠,绿浪环抱,如置身"船在波上游,人在画中行"的画卷。盘门,是苏州最古老的八门之一。商朝末年,泰伯、仲雍奔吴,是为吴国始祖。公元前514年,雄才大略的吴王阖闾即位,任命相国伍子胥修建新城。伍子胥在动工之初,“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做了大量的水文、地质勘查工作,历时六年,终于建成规模巨大、气势雄伟的吴国都城——阖闾大城,这就是苏州城的前身。阖闾大城周围47里,建有有陆城门八座,“以象天之八风”,水城们八座,“以象地之八卦”;在大城内还筑有小城。八座陆门分别是阊、胥、盘、蛇、匠、娄、齐、平门,而盘门在其中又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盘门"水陆城门并峙气势雄伟。陆城门分内外两重,内外两道城垣构成迷长约20米的方形瓮城。古时战守,诱敌至城下,从城上放箭、坠石,宛如"瓮中捉鳖",全歼入侵之敌人,内城门北面左侧有和条坡度约为20度的城墙跑马道,直抵城墙顶上的一座由巨砖铺铺成的宽阔平台。在此能看到整个陆门、水

门、瓮城面区和结构的全貌。为适应古代防御战而设置的锯齿形雉碟、女墙、射孔、闸口、关石、开井(防火用的设置)及眺望台俱在。正在的城楼是1986年重建,飞檐翘角,巍然耸立。城楼前方。架着三尊土炮。重现昔日吴都的风貌。伍相祠紧挨城河,与城楼为邻,于1988年翻建,是纪念一代忠臣伍子胥的庙宇。伍相祠分东西两院。东院由厅堂、廊亭和花园组成,庭院内点缀花木湖石,四周曲廊,翠竹石笋掩映于漏窗之外。西院庄重肃穆。正殿三间为伍相祠,“气壮山河”的横匾下,高约4米的伍子胥彩绘塑像栩栩如生,令人肃然起敬。坐像前有一抱柱联:“古城如旧,来登杰阁可凭高;遗建重新,到此狂澜皆下拜。”另一联云:“往事昭昭,亿万世长传宇内;精忠耿耿,千百年犹在人间。”伍相祠内有一千年夹石,实为古时庙宇的旗杆石。古人在此庙做佛事,白天必在夹石中立杆挂幡旗,晚上则挂起长明灯,“凡入城者必敬礼之”,夹石逾千年,表达了苏州人对对伍子胥不朽功勋的崇敬,抒发了对伍子胥“忠而见谤,信而见疑”的不平和惋惜。伍于胥是春秋时期楚国人,当时楚平王荒淫无道,逐子夺媳,施行暴政。伍子胥父亲伍奢和哥哥伍尚因谏忠言,被楚平王处以极刑。伍子胥被迫逃离楚国,颠沛流离,历经艰难来到吴国,投靠公子光。在他的辅佐下公子光用计刺杀了吴王僚,夺回了王位,即是著名的吴王阖闾。伍子胥协助吴王治国治军,把吴国建成一方强国。后来,他与

孙武率兵攻破楚国京城,掘平王之墓,鞭尸三百,以雪家恨。吴越争战,吴王阖闾战死,伍子胥又扶持夫差即位。夫椒一战,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听从范蠡、文种的复国之计,卑词贱行,伪装恭顺,另一方面却贿赂吴国重臣伯嚭,离间吴国君臣,再兴复国大计。伍子胥洞察其奸,屡屡谏阻吴王。夫差却听信太宰伯嚭的谗言,猜疑伍子胥倨功自傲,把伍子胥的一片忠心当成了驴肝肺,反而以属镂之剑逼迫伍子胥自尽。吴人冤之,为其建庙供奉香火。其祠庙历史上有多处,名称不一。如伍员庙、伍相祠、胥王庙、伍子胥庙、忠孝王祠等。最早的是伍子庙,建在胥口胥山之上,南朝宋元嘉二年(公元425年),移庙至盘门里城西隅。伍子胥作为春秋末年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对吴国的发展和强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阖闾大城的草创成就了今日苏州的轮廓。因此,在两千五百余年的悠悠岁月中,他的事迹世代相传,祭祀不绝,苏州人民始终没有忘记他。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伍子胥一生作了很高的评价:“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须臾忘耶?顾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南宋诗人陆游也敬重伍子胥的壮烈威猛,写下了:“梦笔桥东夜系船,残灯耿耿不成眠。千年未息灵胥怒,卷地潮声到枕边”的诗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