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人口与环境专题训练题

高考一轮复习人口与环境专题训练题
高考一轮复习人口与环境专题训练题

高考一轮复习人口与环境专题训练题

一、单项选择题

读城市化进程和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两幅图,完成1—3题: 1.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间为( )

A.1 B.2 C.3 D.4

2.下列各国中,人口发展状况与图示类型一致的是( )

A.埃及B.中国C.新加坡D.德国

3.当前该国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是( )

A.甲B.乙C.丙D.甲和乙

读人口、资源、环境污染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回答4—6题

4.若此图表示某个国家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则该国最有可能位于( )

A.非洲B.西欧C.北美D.大洋洲

5.上图反映的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到20世纪末全球性三大问题仍然是人口过快增长,资源递减短缺,环境污染加剧

B.图中反映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严重

C.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在发达国家没有出现过

D.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大部分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6.有关图中反映20世纪后半期人口、资源、环境的变化,解析正确的是( )

A.人口过快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城市化的结果

B.资源递减是由于资源均为非可再生资源

C.环境污染加剧的原因与人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有关

D.人口增长过快是环境污染加剧的唯一原因

7.现代环境人口容量比原始社会大的多,其主要原因是( ) A.人们生活消费水平提高,对资源的需求量减少

B.资源总量不断增加

C.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D.人类对粮食的需求量减少

8.长江上游某山区,人们在砍光烧尽的森林的废墟上戳洞下种,说明( )

A.次生环境因素对人体有危害

B.人口数量是影响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C.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高,就不会破坏环境

D.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低,会浪费资源.破坏环境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批学生到欧美留学,而民工潮涌向东南沿海的大城市,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

A.都是政策性移民,具有自发的性质

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是巨大的拉力因素

C.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很大,环境质量不同是决定性因素

D.都是追求自身职业更好地发展,谋求更高的生活水平

下图为“国家经济发展时期与其人口数变迁的统计图”。试根据此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各曲线所代表的意义,正确的是()

A.①=出生率;②=死亡率

B.②=出生率;③=人口数变化

C.①=人口数变化;②=死亡率

D.①=人口数变化;②=出生率

11.关于此统计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过渡时期,人口增长迅速

B.过渡时期,死亡率高于出生率

C.工业前期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均高于工业后期

D.工业时期,出生率下降,但人口数仍然

下表是南美各国的社会经济资料。据此回答12~13题。

南美洲部分国家主要社会经济资料

12.某跨国公司想到南美设立工厂,选择设厂国家的考虑因素之一是各国可劳动人口数的多寡。如果将15~64岁之间的人口数视为可劳动人口数,则可劳动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是()

A.哥伦比亚B.玻利维亚

C.巴西D.智利

13.人口增加原因有自然增加和移民增加。就自然增加而言,下列国家中每年增加的人口最多的是()

A.委内瑞拉B.哥伦比亚C.阿根廷D.秘鲁

读2019年末中国人口资料,回答14~15题。

14.如果a、b、c分别代表我国0~14岁、15~59岁、60岁以上人口比重,图中符合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重状况的是()

A.①B.②C.③D.④

15.有关我国人口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应在一定的时期继续保持人口低自然增长率状况

B.解决当前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措施是遏制人口老龄化的加速C.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有利于安排就业

D.流动人口持续增加,有利于城市公共资源合理配置

1.D【解析】1—4时期,该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故该国人口一直处于增长阶段。4时期以后,人口负增长,故,在4时期时人口达到顶峰。

2.D【解析】德国人口为负增长,故选D

3.C【解析】该国为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应该处于高水平的低速发展阶段。

4.A【解析】由图可知,该国的人口曲线斜率较大,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故最有可能位于非洲。

5.C【解析】发达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对环境也产生过污染,故C错误。

6.C【解析】在20世纪后半期,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由于人类过于追求经济的增长,从而加速了环境的污染。

7.C【解析】科技水平越高,人口的环境容量越大。

8.D

9.D【解析】学生赴美留学为了追求自身的发展,民工涌向东南沿海城市为了谋求更高的生活水平。

10.D【解析】图中①曲线整体呈上升趋势,应为人口数变化,②为出生率,③为死亡率。

11.B【解析】过渡时期,死亡率下降明显,出生率尚未大幅下降,死亡率低于出生率。

12.D【解析】可劳动人口数是指15~64岁之间的人口数,结合表中数据,智利非劳动人口比例为37%,在选项所列国家中比重最低。13.B【解析】人口增加是人口总数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乘积,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可得。

14.A【解析】计算各年龄段人口比重,读三角形坐标图得出(链接:三维坐标统计图判读)

15.A【解析】虽然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降至较低水平,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每年新增人口数仍然较大,给环境、社会造成较大压力。故我国应在一定时期内继续保持人口低自然增长状况。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测试卷(1)(鲁教2019版)(word无答案)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测试卷(1)(鲁教2019版) 一、单选题 (★★) 1 . 下图示意我国雅鲁藏布江流域人口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 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B.空间分布总体稠密 C.大多分布在距河7—10km范围内D.距河2km内人口最多 【小题2】影响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①水能资源分布②矿产资源分布③地形地势状况④取水便利程度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 2 .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存在形式、分布状况。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纬度、地势地形水源、土壤和气候反映出来;社会经济条件主要通过经济发展水平、政策、交通和历史等因素反映出来。 读中国人口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导致青藏地区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候B.水源 C.经济发展水平D.交通 【小题2】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黑河—腾冲一线”。导致“黑河—腾冲一线”东西两侧人口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B.地形 C.经济发展水平D.历史 【小题3】四川与西藏自治区大致位于同纬度,但环境人口容量四川远远大于西藏,其主要差别是() A.自然资源B.开放程度 C.消费水平D.文化观念 (★) 3 . 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是( ) A.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少,原因是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制度 B.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多,原因是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制度 C.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多,原因是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 D.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少,原因是城乡收入差别较小 (★★) 4 . 下列不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新特点的是 A.人口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B.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 C.拉丁美洲成为人口净迁入区D.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是劳务输出 (★) 5 . 2019年春节过后大量务工人员将从中西部地区奔向东部地区。据此完成下列小题。【小题1】该现象总体上属于() A.省内人口迁移B.城市到乡村的人口迁移 C.国内人口迁移D.乡村到乡村的人口迁移 【小题2】这种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主要是()

小升初数学应用题综合训练含答案

1. 甲、乙、丙三人在A、B两块地植树,A地要植900棵,B地要植1250棵.已知甲、乙、丙每天分别能植树24,30,32棵,甲在A地植树,丙在B地植树,乙先在A地植树,然后转到B地植树.两块地同时开始同时结束,乙应在开始后第几天从A地转到B地? 总棵数是900+1250=2150棵,每天可以植树24+30+32=86棵 需要种的天数是2150÷86=25天 甲25天完成24×25=600棵 那么乙就要完成900-600=300棵之后,才去帮丙 即做了300÷30=10天之后即第11天从A地转到B地。 2. 有三块草地,面积分别是5,15,24亩.草地上的草一样厚,而且长得一样快.第一块草地可供10头牛吃30天,第二块草地可供28头牛吃45天,问第三块地可供多少头牛吃80天? 这是一道牛吃草问题,是比较复杂的牛吃草问题。 把每头牛每天吃的草看作1份。 因为第一块草地5亩面积原有草量+5亩面积30天长的草=10×30=300份 所以每亩面积原有草量和每亩面积30天长的草是300÷5=60份 因为第二块草地15亩面积原有草量+15亩面积45天长的草=28×45=1260份 所以每亩面积原有草量和每亩面积45天长的草是1260÷15=84份 所以45-30=15天,每亩面积长84-60=24份 所以,每亩面积每天长24÷15=1.6份 所以,每亩原有草量60-30×1.6=12份 第三块地面积是24亩,所以每天要长1.6×24=38.4份,原有草就有24×12=288份 新生长的每天就要用38.4头牛去吃,其余的牛每天去吃原有的草,那么原有的草就要够吃80天,因此288÷80=3.6头牛 所以,一共需要38.4+3.6=42头牛来吃。 两种解法: 解法一: 设每头牛每天的吃草量为1,则每亩30天的总草量为:10*30/5=60;每亩45天的总草量为:28*45/15=84那么每亩每天的新生长草量为(84-60)/(45-30)=1.6每亩原有草量为60-1.6*30=12,那么24亩原有草量为12*24=288,24亩80天新长草量为24*1.6*80=3072,24亩80天共有草量3072+288=3360,所有3360/80=42(头) 解法二:10头牛30天吃5亩可推出30头牛30天吃15亩,根据28头牛45天吃15木,可以推出15亩每天新长草量(28*45-30*30)/(45-30)=24;15亩原有草量:1260-24*45=180;15亩80天所需牛180/80+24(头)24亩需牛:(180/80+24)*(24/15)=42头 3. 某工程,由甲、乙两队承包,2.4天可以完成,需支付1800元;由乙、丙两队承包,3+3/4天可以完成,需支付1500元;由甲、丙两队承包,2+6/7天可以完成,需支付1600元.在保证一星期内完成的前提下,选择哪个队单独承包费用最少? 甲乙合作一天完成1÷2.4=5/12,支付1800÷2.4=750元 乙丙合作一天完成1÷(3+3/4)=4/15,支付1500×4/15=400元 甲丙合作一天完成1÷(2+6/7)=7/20,支付1600×7/20=560元 三人合作一天完成(5/12+4/15+7/20)÷2=31/60, 三人合作一天支付(750+400+560)÷2=855元 甲单独做每天完成31/60-4/15=1/4,支付855-400=455元 乙单独做每天完成31/60-7/20=1/6,支付855-560=295元 1 / 6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知识点(可编辑修改word版)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1.1人口增长模式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基数大(约60 多亿),人口增长快。 J 型曲线,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慢,发展中国家增长快 ●2、影响人口增长直接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影响人口增长根本原因: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社会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5、、人口增长模式: 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4%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 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出生率3%左右、死亡率在1%以上,自然增长率在2%左右。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1%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左右及以下。 ●6、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 A、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差异: (1)模式不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 (1)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0.1%) 即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人口连续多年负增长的欧洲国家如意大利、匈牙 利、俄罗斯、德国等。零增长: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 (2)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左右,也很低。 (3)北美(仅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约在0.4%到0.8% C、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异 a、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b、除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外的大洋州其它国家和非洲国家——“过渡型” c、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过渡型”和“现代型” ●如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拉美的古巴、乌拉圭等是现代型。 ●中国:有些地区已经属于“现代型”,如上海 D、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 ●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政治制度、经济、计划生育的实施,20 世纪70 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人口金字塔图判读:人口总数,年龄构成,性别比例,人口增长快慢,人口增长模式,社会负担轻重 1.2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数量不能超过环境资源供应能力,也不能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这就是环境的限制性。 ●2、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3、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适宜人口数量。

高考小说阅读训练(附答案)

高考小说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灯殇 陈永林 这天晚上,六根对女人说:“再过几天就中秋了。你明天去买十斤月饼,三斤糖块,三十挂小鞭炮……烟我已买了。” 每年的中秋晚上,许多村里人都在六根家挂一盏灯笼。鄱阳湖一带有这种风俗,一到中秋这晚,村里人便在德高望重的人门前挂盏灯笼,表达自己的敬意。这几年,六根门前挂的灯笼最多。村里人在哪家门前挂灯笼,哪家就得放鞭炮迎接。大人敬烟,小孩散糖,女人吃月饼。 六根的女人有点不愿意:“每年花一百多块钱换几十只灯笼,一点也不值。那些灯笼既当不得衣服穿,又顶不得饭吃。” 六根沉了脸说道:“这灯笼拿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别人想自己门前多挂几个灯笼还想不到呢。这是村里人对我的信任,对我工作的肯定。” 女人说:“钱呢?” 六根问:“家里一百多块钱也没有?” 女人说:“儿子前几天上学,把家里的三千块钱全带走了。” 六根就翻口袋,口袋翻尽了,才翻出五十多块钱。 六根说:“要不,你明天提一只母鸡去卖。” 女人小声嘟囔:“哪有你这个当村长的!别人当村长,家里要啥有啥,可你每年只得几十只灯笼。’’ 六根再懒得搭理女人了。每年村里人挂的灯笼,他都没扔,都堆放在一间房里。中秋节这天,六根早早吃过了晚饭。女人买来的糖块、月饼也摆放在桌上。鞭炮拆了封。只等提灯笼的人一来,就放鞭炮。月饼样的圆月好不容易从鄱阳湖里爬起来了,一些小孩已在月光下疯闹了。 六根坐在门前悠然地吸着烟,眼光却不时往路边上掠。终于来了一个红红的灯笼,六根兴奋地站起来,喊女人:“快拿鞭炮放,灯笼来了。” 鞭炮劈里啪啦地响了。可是灯笼并没进他家,而是进了春生的家。六根气得骂女人:“谁叫你这么早放鞭炮?”女人不敢辩,反而安慰六根:“急啥?等会儿,灯笼不就都来了?” 又来了一只灯笼。拎灯笼的是谷子。六根喊:“谷子,这么早来了?”可是谷子没听见样径直往前走。片刻春生家响起欢欢悦悦的鞭炮声。六根惊得傻傻地立在那。往年,谷子每回给他送灯笼。今年却把灯笼送给了那个发了横财的春生。 六根气得大骂:“这世道变了。人都被金钱蒙住了眼。” 六根的女儿劝:“爹犯得着生气吗?春生早在村里传出话,谁送他一盏灯笼,他就给谁一百块钱。” 春生先是在城里办了个皮包公司,骗了一些单位的货款却不给货,只给单位的头送些钱。春生有了钱,就在村里办了个罐头厂,钱大把大把地进。可交税时却说厂子亏损。春生办了厂后,村里人都想进他的厂,村里人给春生的笑容越来越多,看春生的目光越来越谄媚了。 “唉一一”六根就长长地叹气。六根掏出枝烟,点了,狠狠地吸。烟雾整个裹住了六根满是阴云的脸。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测试题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测试题 一、基础测评(单项选择题) 1.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出现于 A.工业化社会 B.原始社会 C.封建社会 D.高度发达的社会 2.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高出生率、较低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 C.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关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具有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征 B.世代更替快 C.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 D.是第二次生产力大发展的结果 4.目前,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是 A.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B.过渡人口增长模式 C.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D.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5.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别是 A.大洋洲、非洲 B.欧洲、非洲 C.非洲、欧洲 D.亚洲、拉丁美洲 6.在人口增长模式中,具有低死亡率的是 ①原始人口增长模式②传统人口增长模式③过渡人口增长模式④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7.人类历史上出现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是因为 A.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自然灾害和战争爆发 C.不同地区人口居住地的自然环境不同 D.农业和工业的出现 8.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 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 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力 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

9.根据各洲人口状况和下表资料,正确的结论是 A.非洲人口的出生率最高、死亡率最低 B.欧洲的新增人口最少 C.世界新增人口至少50%分布在亚洲 D.拉丁美洲的新增人口至少是北美的3倍 10.下列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是 ①日本②韩国③印度④巴西⑤古巴⑥埃及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④ D.①②⑤ 11.下面四块假想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同,人口机械增长对四地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A.①>③>④>② B.③>①>②>④ C.④>③>②>① D.④>①> ②>③ 12.人口普查表明,近年来城市人口增长很快,下列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都快 B.城市人口自然增长趋缓,机械增长加快 C.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加快,机械增长趋缓 D.主要受国际移民的影响 13.不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的是 A.资源数量 B.科技发展水平 C.消费水平 D.人类社会发展阶段 14.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大②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③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环境人口容量越小④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也有影响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5.可导致环境人口容量降低的因素有

中考数学综合题专题【中考应用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考数学综合题专题【中考应用题】专题训练含答案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是中考的必考内容,必是中考的热点考题之一,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关键与难点是如何找到能够表示题目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所谓“能表示全部含义”就是指在相等关系中,题目所给出的全部条件(包括所求的量)都要给予充分利用,不能漏掉,但也不能把同一条件重复使用,应用题中的相等关系通常有两种,一种是通过题目的一些关键词语表现出来的明显的相等关系,如“多”、“少”、“增加”、“减少”、“快”、“慢”等,另一种是题目中没有明显给出而题意中又包含着的隐含相等关系,这也是中考的重点和难点,此时需全面深入的理解题意,结合日常生活常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才能做到.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可以归结为:“审、设、列、解、验、答”. 1、“审”是指读懂题目,弄清题意,明确题目中的已知量,未知量,以及它们之 间的关系,审题时也可以利用图示法,列表法来帮助理解题意. 2、“设”是指设元,也就是未知数.包括设直接未知数和设间接未知数以及设辅 助未知数(较难的题目). 3、“列”就是列方程,这是非常重要的关键步骤,一般先找出能够表达应用题全 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列代数式表示相等关系中的各个量,就得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即方程. 4、“解”就是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验”就是验解,即检验方程的解能否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 6、“答”就是写出答案(包括单位名称). 应用题类型: 近年全国各地的中考题中涉及的应用题类型主要有: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增产率问题,百分比浓度问题,和差倍分问题,与函数综合类问题,市场经济问题等.几种常见类型和等量关系如下: 1、行程问题: s . 基本量之间的关系:路程=速度×时间,即:vt 常见等量关系: (1)相遇问题: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原来甲、乙相距的路程. (2)追及问题(设甲速度快): ①同时不同地: 甲用的时间=乙用的时间; 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原来甲、乙相距的路程. ②同地不同时: 甲用的时间=乙用的时间-时间差; 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 2、工程问题: 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常见等量关系:甲的工作量+乙的工作量=甲、乙合作的工作总量. 3、增长率问题:

高考小说阅读人物形象(物象)作用专题训练

高考小说阅读人物形象(物象)作用专题训练 一、【高考真题感知】(2016全国卷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6分) 玻璃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撞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课后巩固提升鲁教版必修

第一节人口分布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读各大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的面积和人口比例表,完成1~2题。 地区欧洲亚洲非洲 北美 洲南美 洲 大洋 洲 世界 面积所 占比例 % 48.7 26.9 19.4 38.5 26.8 44.2 30.1 人口所 占比例 % 54.9 47.3 45.1 51.3 62.8 94.3 50.3 1.人口最集中居住在沿海地区的大洲是( ) A.欧洲 B.北美洲 C.南美洲 D.大洋洲 2.沿海人口数量最多的大洲是( ) A.欧洲 B.亚洲 C.南美洲 D.大洋洲 解析第1题,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沿海地区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大的大洲是大洋洲。第2题,解答此题,不仅要看沿海地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还要结合各大洲的人口总数。 答案1.D 2.B 读我国东北三省人口密度与黑土分布的关系图,完成3~4题。

3.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分布区人口密度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黑土自然肥力高,开发历史悠久 B.黑土区农业比较发达 C.气候优越,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D.黑土区淡水等资源丰富 4.东北地区人口分布( ) ①有明显的偏集聚于沿海的趋势②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递增③人口密度最小的广阔区域是沼泽区④在辽宁山区人口多于平原地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第3题,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分布区黑土肥沃,有利于耕作,虽开发较晚,但发展较快,集聚人口较多,人口较周边地区稠密。第4题,东北地区南部沿海的气候条件、交通条件、经济基础等更加优越,人口更加稠密;东北地区所处纬度较高,纬度较低地区气候条件相对较好,人口密度较高。所以东北地区人口分布有明显的偏集聚于沿海的趋势和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递增的趋势。 答案3.B 4.A 下图显示了我国五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密度及变化情况。读图,完成5~6题。 5.十年间,五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密度变化由大到小依次是( )

数学应用题的综合训练

数学应用题的综合训练 数学应用题的综合训练 一、填写()的内容 1.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 2.0.32∶1.6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是(),比值是(),根据这个比 值组成一个比例式另一个比是(),比例式是()。 10和60,这个比例是()。 4.被减数是72,减数和差的比是4∶5,减数是() 5.因为a×b=c,当a一定时,b和c()比例。 当b一定时,a和c()比例。 当c一定时,a和b()比例。 6.用20的约数组成一个比例式是()。 一个外项是(),这个比例式是()。 应画()厘米。 9.在绘画时,要把实际距离缩小500倍,使用的比例尺应该是()。 二、分析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一般地图上用的比例尺是缩小比例尺。() 2.圆的直径和它的面积成正比例。() 3.y=5x,x和y成反比例。() 4.数a与数b的比是5∶8,数a是75,数b是120。() )

三、分析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 1.甲乙两个圆半径的比是2∶1,那么甲和乙两个圆的面积的比是() 1)4∶1 2)2∶1 3)4∶2 2.把一个圆柱体加工成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圆柱的体积与去掉部分的体积的比是() 1)3∶1 2)3∶2 3)2∶3 3.在一个比例式中,两个比的比值都等于3,这个比例式可以是() 1)3∶1=1∶3 2)3∶1=0.3∶0.1 3)9∶3=3∶1 4.修一条路,已修的是未修的80%,已修的与未修的比是?() 1)80∶100 2)4∶5 3)10∶8 刘师傅现在与过去工作效率的比是() 2)1∶3 3)3∶1

四、观察分析 1.将下面的'等式改写成比例式。 1)10.2×9=1.8×51 3)51×7=17×21 4)62a=47b 2.认真观察下面每题的解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改正过来。 1)15.6∶2.8=2.4∶x 五、说说下面各题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写出说理过程 1.小麦的重量一定,面粉和出粉率。 2.图上距离一定,比例尺和实际距离。 3.先判断,再填空。 3a=ba和b成()比例。 六、选择正确算式,并说出理由 1.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28千米,4.5小时到达,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多行几千米? 1)28×4.5÷4-28 2)解:设每小时多行x千米。 28×4.5=(28+x)×4 3)解:设每小时多行x千米。 28×4.5=28×4+x 4)28-28×4.5÷4

高考小说阅读真题练习

高考小说阅读真题练习 令狐采学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1题。 风铃 于德北 老三的日子挺紧。他在街上租邢大妈的房子住,八九平米,一铺炕,一张桌子,两把椅子。老三的媳妇是农村人,和老三说话时总是一副商量的口气,仿佛她一个人当不了家似的。 老三在车站蹬三轮。他年轻,身体好,又没有脾气,渐渐有了些固定的主顾。有从外地来这里市场批发衣服的,往返几次,和他熟了,定下固定的日子,到了这天,老三会准时在出站口处,待人来了,笑一笑接过对方手中的东西,一声不响地把人家送到市场入口处。 “您去吧,我在这儿候着。”主顾进里边上货,老三就蹲在车子旁抽烟,两角多钱的“姿丽”。带嘴的“蝴蝶泉”是少有的奢侈。偶尔买一包放在口袋里搭配着抽好几天。老三抽剩的烟蒂放在烟缸里。等抽下一支时再接上。同行们都说,老三怕是要娶二房吧,不然,怎么这么节省呢?老三笑一笑,有些不好意思。 老三送客,连人带货一直送上扶梯,看着客人的背影消失了,才转回来,心里好像还惦记着人家一路上的平安。雇老三

的老板们,也都信得过他,时间长了,和老三成了朋友,会谈一些买卖上的酸甜苦辣。有时,为了候车,也约老三在车站斜对过的小茶馆喝茶,每每这时,老三就有兴趣和客人下上一盘象棋,客人自称善走炮或善走马,老三就一心提防着那炮或马,结果漏洞百出,几乎是屡战屡败。 但老三在生活上是不长败的。他高中毕业,没考上学,也没找到正式工作,在社会上干着干那,一点点摸索着自己生活的道路。他的媳妇,是他的同学,在他们班寄读了大半年,直到高考前才回原籍。在一起读书时,两个人没有说过什么话,后来,她进城来打工,老三才知道,大学对于她也只是个梦。 不知为什么,老三就突然想和她结婚了。看着自己父母残破简陋的家他沉默不响地带着他的新媳妇走了,只向他父母要了那辆在家闲置了多年的三轮车。他和媳妇开玩笑说:“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什么都会有的。”说完之后,他自己都觉得这一点也不幽默,在床上梦呓似地喃喃:“累了,快睡吧。” 老三养了几盆菊花。秋高气爽,窗台上的菊花开了,白的、黄的、粉的,有小饭碗那么大。他也就极有兴致地休息一个下午,和媳妇一起上街买几个螃蟹,用清水煮了,就着酒兴看菊花,心里甜丝丝的。 老三在车站蹬三轮,蹬的是良心活,他不像有的同行,绕大圈,叫大钱。大家都蜂拥着拉主顾,他却靠在一边。如果主顾被嘲嚷声挤出了人群,他就会迎上前去,不紧不慢地说:“要不,就坐我的吧。”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教案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教案 Unit 1 teaching plan of population and enviro nment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 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 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人文地理知识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日常生活方面的 作用,了解人口地理主要内容,理解主要概念和原理。 2.学会阅读相关图表,分析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3.树立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观念。 1.了解人口再生产概念、类型及其转变 2.了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情况 教学重点: 1.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比较两种“低自然增长率”的本质区别。 2.培养学生绘图技能,让学生对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读图、表,分析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新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要求,这一单元内容属于“人 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大纲中要求的“人口发展”的内容,实 际指的就是“人口再生产”。严格地说,人口再生产虽然是人口 发展的基本内容,却并不能等同于“人口发展”。两者的内涵并 不完全相同。 人口发展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 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 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绝对数量的变化及人口增长速度的 变化:人口素质反映的是人口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人口 结构可包括自然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地域结构等,在社会发展 的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结构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本单元我们从人口再生产谈起。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1.人口再生产概念:狭义的概念,即教材中提出的:人口内 部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 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不断延续下去。实际上,人口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的集合体,其构成是错综复杂的。他们的年龄、性别、民族、文化水平、职业、宗教信仰等等 方面并不完全相同。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不仅人口数量在变化,总人口中的年龄、性别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地域结构及人口的 素质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意义上的人口再生产是广义的人 口再生产。

小升初真题综合应用题专项练习180题(有答案)ok

小升初真题综合应用题专项练习180题(有答案) 1.(2013?阳谷县)小明从家到学校,步行需要35分钟,骑自行车只要10分钟.他骑自行车从家出发,行了8分钟自行车发生故障,即改步行,小明从家到学校共用了多少分钟? 2.(2013?郯城县)某车队运一堆煤,第一天运走这堆煤的,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运30吨,这时已运走的煤与余下煤吨数比是7:5,这堆煤共有多少吨? 3.(2013?郯城县)有两个粮仓,已知甲仓装粮600吨,如果从甲仓调出粮食,从乙仓调出粮食75%后,这时甲仓的粮食比乙仓的2倍还多150吨,乙仓原有粮食多少吨? 4.(2013?蓬溪县模拟)耕一块地,第一天耕的比这块的多2亩,第二天耕的比剩下的少1亩.这时还剩下38 亩没有耕,则这块地有多少亩? 5.(2013?陆丰市)学校今年植树120棵,比去年的多6棵,去年植树多少棵? 6.(2013?陆丰市)甲乙两地相距60千米,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当汽车超过全程中点10千米时,还剩下全程的几分之几? 7.(2013?岚山区模拟)一列货车和一列客车同时从相距504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小时相遇,客车每小时行64 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列方程解答) 8.(2013?岚山区模拟)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级的人数,分配给各班.已知一班47人,二班45人,三班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9.(2013?广州模拟)工程队计划20天挖一条800米的水渠,实际16天就完成了任务.工程队的实际工作效率比计划提高了百分之几? 10.(2013?涪城区)一项工程,甲、乙合作要12天完成,若甲先做3天后,再由乙工作8天,共完成这项工作的.若这件工作由乙独做完需要几天? 11.(2013?涪城区)一架民航班机在两城之间往返一次3.8小时,飞去的速度为每小时500千米,飞回的速度是每小时450千米,两城相距多少千米?(请利用所学知识,选择至少三种方法解答) 12.(2012?紫金县)在比例尺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距离是9厘米,两列火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7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3千米,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13.(2012?宜良县)某校六年级有甲、乙两个班,甲班人数是乙班的.如果从乙班调3人到甲班,甲班人数是乙班人数的.甲、乙两班原来有多少人? 14.(2012?西峡县)小太阳服装厂生产一批儿童服装,计划每小时生产120套,25小时完成.实际每小时生产200套,实际多少小时完成? 15.(2012?西峡县)把450棵树苗分给一中队、二中队,使两个中队分得的树苗的比是4:5,每个中队各分到树苗多少棵? 16.(2012?武胜县)一个书架上层存放图书的本数比下层多30%,下层存放的图书比上层少15本,这个书架上、下两层一共存放图书多少本? 17.(2012?武胜县)甲、乙两仓库共存粮95 吨,现从甲仓库运出存粮的,从乙仓库运出存粮的40%,这时甲、 乙两仓库剩下的粮同样多,甲、乙两仓库原来各存粮多少吨?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检测:9 小说阅读(综合探究题)

专题突破练9小说阅读(综合探究题) (时间:45分钟满分: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15分) 一个人的名字 刘亮程 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一个名字若两三天没人叫,名字上就会落一层土。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这样的名字已经很难被叫出来,名字和属于他的人有了距离。名字早寂寞地睡着了,或朽掉了。名字下的人还在瞎忙碌,早出晚归,做着莫名的事。 冯三的名字被人忘记五十年了。人们扔下他的真名不叫,都叫他冯三。 冯三一出世,父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等冯三长到十五岁,父亲冯七把村里的亲朋好友召集来,摆了两桌酒席。 冯七说,我的儿子已经长成大人,我给起了大名,求你们别再叫他的小名了。我知道我起多大的名字也没用——只要你们不叫,他就永远没有大名。当初我父亲冯五给我起的名字多好:冯富贵。可是,你们硬是一声不叫。我现在都六十岁了,还被你们叫小名。我这辈子就不指望听到别人叫一声我的大名了。我的两个大儿子,你们叫他们冯大、冯二,叫就叫去吧,我知道你们改不了口了。可是我的三儿子,就求你们饶了他吧。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大妈、哥哥姐姐的,只要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做人了。 可是,没有一个人改口,都说叫习惯了,改不了了。或者当着冯七的面满口答应,背后还是冯三冯三的叫个不停。 冯三一直在心中默念着自己的大名。他像珍藏一件宝贝一样珍藏着这个名字。 自从父亲冯七摆了酒席后,冯三坚决再不认这个小名,别人叫冯三他硬不答应。冯三两个字飘进耳朵时,他的大名会一蹦子跳起来,把它打出去。后来冯三接连不断灌进耳朵,他从村子一头走到另一头,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能听见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可是,没有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重要知识点归纳

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重要知识点归纳 1、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发生在二战以后阶段;原因是(1)科技进步,生活和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死亡率下降;(2)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 2、世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人口高增长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这是由死亡率下降引起的。 人口增长减缓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下降,这是由出生率下降引起的,原因是(1)国家人口政策;(2)社会、家庭生育观念转变;(3)社会福利及保障制度完善; 低增长阶段,人口死亡率有所上升,原因是人口老龄化严重。 3、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是传统(高低高)型,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尤其是非洲国家。 人口问题:(1)人口增长过快;(2)少年儿童比重大;(3)资源、环境压力大;(4)就业压力大,经济生活水平难以提高;(5)不利于人口素质提高;(6)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解决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4、发达国家的人口模式是现代型(低低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尤其是欧洲国家, 人口问题:(1)人口老龄化;(2)人口增长缓慢;(3)劳动力不足;(4)影响经济增长;(5)社会养老负担重。 解决措施(1)鼓励生育,推迟退休;(2)接纳海外移民和外籍劳工;(3)建立养老机构;(4)完善养老体系。 ※人口增长数量与人口基数和自然增长率有关。自然增长率为正则数量增加,等于零时人口数量达到极值。 5、人口迁移特点及流向的变化: 二战前:(1)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2)由已开发地区流向未开发地区。即:亚、非、欧为迁出区;北美、拉美、大洋洲为迁入区。 二战后:(1)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2)永久性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3)迁移形式多样化。 故二战前后迁移方向发生变化的是欧洲、拉美。 7、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自然原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矿产等 (2)社会经济原因: 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劳动力、就业、生活条件等) ②两地间距离;③国家政策;④其他,如交通、婚姻等。 应用:※我国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由西部到东部(民工流形成)的原因: (1)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生活条件好,就业机会多; (2)东部地区工业发展、城市化需要大量劳动力 (3)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 (4)改革开放政策,放宽户籍管理

专题四综合应用题

专题综合应用题 类型一力学综合应用题 1、如图甲所示的地面清洁机器人,质量为3 kg,要求对水 平地面压强不超过3000 Pa,机器人在水平地面运动时,所受推 力与速度关系如图乙所示.(g取10 N/kg)求: (1)该机器人与水平地面的接触面积至少多少m2? (2)该机器人所提供的水平推力为300 N时,匀速直线运动2 s 能通过多远路程?此时水平推力做了多少功? (3)该机器人在水平地面上以0.5 m/s速度匀速直线运动时,水平 推力的功率是多大? 2、如图所示,将边长为10 cm的正方体合金块,用细绳挂在 轻质杠杆的A点处,在B点施加力F1=30 N时,杠杆在水平位置 平衡,合金块对水平地面的压强恰好为0.撤去F1,B点施加力F2 时,合金块对地面的压强为1.2×103 Pa.(OB=3OA,g取10 N/kg) (1)画出F2的力臂;(2)求合金块的质量;(3)求F2的大小. 3、某工人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把一重为1200 N的箱子从斜面底端匀速拉到顶端用时10 s,已知斜面长6 m,高2 m,此装置的机械率为80%(滑轮重、绳重、滑轮与绳之间的摩擦均不计).求: (1)拉力F;(2)拉力F做功的功率;(3)箱子和斜面间的摩擦力. 4、体重为600 N的小聪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来竖直提升物体A.当A以0.1 m/s的速度匀速上升时,小聪对绳子的拉力F为400 N,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80%(不计摩擦及绳重).求: (1)拉力F的功率;(2)物体A受到的重力; (3)小聪拉动绳子前后对地面的压强之比; (4)小聪使用该滑轮组能提起物体的最大重力. 5、如图所示,质量不计的轻板AB可绕转轴O在竖直面内转动,OA=0.4 m,OB=1.6 m.地面上质量为15 kg、横截面积为0.3 m2的圆柱体通过绳子与A端相连.现有大小不计、重为50 N 的物体在水平拉力F=10 N的作用下,以速度v=0.2 m/s从O点沿板面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g 取10 N/kg.求: (1)物体开始运动前,圆柱体对地面的压强; (2)物体在板面上运动的时间; (3)物体在板面上运动过程中,拉力F做的功及功率. 6、如图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薄壁圆柱形容器重6 N,底面积100 cm2,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挂有重为27 N的金属块,现将金属块浸没在水中,容器内水面由20 cm上升到30 cm(g取10 N/kg,ρ水=1.0×103 kg/m3).求: (1)金属块未放入水中时(如图甲),容器底部受到的水的压强;金属 块浸没在水中静止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未与底部接触,如图乙),容器对桌面的压强. 7、如图所示,工人将一底面积为0.06 m2,高为2 m,密度为2.0×103 kg/m3 的圆柱形实心物体从水下匀速提升1 m,当物体未露出水面时,(g取10 N/kg) 求: (1)此时,物体受到的浮力. (2)若不计绳与轮间摩擦及滑轮自重,工人对绳的拉力大小是多少? (3)若工人对绳的拉力为400 N,使物体匀速上升,此装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8、一带阀门的圆柱形容器,底面积是200 cm2,装有12 cm深的水,正 方体M边长为10 cm,重20 N,用细绳悬挂放入水中,有 1 5的体积露出水面, 如图所示.求: (1)正方体M的密度; (2)正方体M受到的浮力以及此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3)若从图示状态开始,通过阀门K缓慢放水,当容器中水面下降了2 cm 时,细绳刚好被拉断,则细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多少?(g取10 N/kg). 类型二电学综合运用题 1、创建生态文明城市需要我们共同关注环境,我市某兴趣小组为了检测空气质量的指数,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检测电路.R为气敏电阻,其电阻的倒数与空气质量指数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已知电源电压12 V保持不变,R0=5 Ω,当电压表示数为4 V时,求:

(完整)高考语文专题小说阅读试题(带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小说阅读试题(带答案) 专题十四小说阅读[学法――把握人事,洞察百态] [考题位置――第11题] (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马兰花李德霞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试卷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单元检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总共25大题) 1.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出现于() A.工业化社会 B.原始社会 C.封建社会 D.高度发达的社会 2.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高出生率、较低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 C.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关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征 B.世代更替快 C.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 D.是第二次生产力大发展的结果 4.目前,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是() A.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B.过渡人口增长模式 C.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D.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读右图,回答5~6题。 5.与当前我国人口增长状况相符的 类型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下列关于④类国家人口问题现状 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老龄人口较多 B.青壮年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过重 C.人口素质偏低,教育压力过大 D.城市人口比重过高,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7.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别是() A.大洋洲、非洲 B.欧洲、非洲 C.非洲、欧洲 D.亚洲、拉丁美洲 8.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②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③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④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也有影响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下图中的①②两图分别两个国家的人口构成示意图,读 图回答9~10题 9.下列有关两个国家人口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两个国家的老龄人口男性比女性多B.①国就业压力大 C.②国社会养老负担重 D.两个国家人口增长类型不同 10.这两国家最有可能是() A.①俄罗斯②印度B.①德国②日本 C.①肯尼亚②法国D.①英国②巴西 11.下列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是() ①日本②韩国③印度④巴西⑤古巴⑥埃及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④ D.①②⑤ 12.人口普查表明,近年来城市人口增长很快,下列原因 分析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都快 B.城市人口自然增长趋缓, 机械增长加快C.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加快,机械增长趋缓D.主要 受国际移民的影响 13.有关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的说 法,正确的是( ) A.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 B.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较人口合理容量小 C.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较人口合理容量大 D.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地区目前的人口数 14.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一个地区的资源状况 B.当地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消费水平 C.居民的膳食结构 D.以社会的生活习惯与习俗等 15.下列说法属于人与环境对立的是() ①洞庭湖围湖造田②东海渔场实行休渔制度 ③南方丘陵地区退耕还林④为改善交通,大力增加汽车交通工具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导致 大量人口迁入,其主要原因是() A.深圳、珠海经济条件的改善 B.深圳、珠海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C.深圳、珠海交通和通讯的发展 D.深圳、珠海自然条件的改变 17.下列属于人口迁移现象的是() A.陕西的大学生毕业后由西安去上海工作 B.中国的学者到美国去进行学术访问 C.华裔科学家回国探亲 D.节假日到外地休假 18.下列现象中,对中西部剩余农业劳动力而言,属于 人口迁移拉力的是() A.东部地区气候优越,降水丰富 B.到东部大城市找工作收入多 C.东西部语言差异大,日常生活的交流隔阂多 D.政府政策不妨碍农民跨省界各工经商 19.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逐步增 强的是() A.自然环境因素 B.政治因素 C.婚姻家庭因素 D.社会经济因素 20.近年来,我国派往海外留学生,学成不归国现象严重, 这一现象对我国而言() A.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B.可以减轻人口压力 C.造成人才流失 D.有利于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 21.下列地区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A.黄土高原 B.亚马孙平原 C.巴西高原 D.恒河平原 22.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因为() ①城市化进程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③城市有优美的环境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3.近几年,关于口迁移带来的问题的说法错误( ) A.加大了铁路等交通运输的压力 B .扩大了迁出地、迁入地的经济发展差异 C.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 D.给迁入地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 24.在泰国多数家庭中子女较多,并且没有男孩的家庭很少;在欧美许多国家,许多年轻人结婚较晚,有的家庭不愿生子女。对以上成因解释最可能的是()A.地域文化不同 B.避孕技术是主要影响因素C.生育政策不同 D.饮食结构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