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现状调查报告 国际劳动力市场与海外就业

【研究】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现状调查报告 国际劳动力市场与海外就业
【研究】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现状调查报告 国际劳动力市场与海外就业

【研究】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现状调查报告国际劳

动力市场与海外就业

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现状调查报告一、经济景气波动与就业压力 90年代的中国劳动力就业遇到了新的挑战: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带来大量职业下岗,这一过程又伴随着城市化加速的必然趋势——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尤其是中国新增经济活动人口压力一直居高不下,使得世纪之交的 ___严重的就业“冲击波”(图一)在城市失业大量发生的情形下反而发生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并且产生向城市的持久移民倾向,这是一个与刘易斯著名的二元就业模型(Lewis,1954)相违背的问题。因为该模型认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有关生产和组织的各种不对称性,当劳动力在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制造业部门之间流动时,由于传统部门不按照边际产品原则定价,因此保留着几乎可以“无限供给”的边际产出为零的劳动力,而现代部门追逐利润最大化,因此两部门的边际产出并不相等。在刘易斯看来,经济发展就是现代部门通过资本积累而扩张,直到将传统部门“剩余劳动”蓄水池全部吸干。这就是说,传统部门存在着大量劳动剩余,而现代部门里不存在。

这一问题在哈里斯—托达罗模型(Harris-Todaro Model,1970)中可以找到答案。他们指出,只要城市的预期工资高于一个有保证的农村工资,农村劳动力就会在城市失业已经存在的条件下继续向

城市流入。这里,城市工资有政府法令规定而高于市场均衡工资时,预期工资就可能对农村移民有刺激力。

图二直观地描述上述几个模型的思想。横轴OO’表示一个经济中给定的劳动力总量。农村劳动力从原点O向右,农村劳动力的边际产出由曲线MPRL表达。城市就业从O’点向左计算,曲线MPUL代表城市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如果有一个充分竞争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两部门劳动边际产出相等,均衡工资就是Wc。在均衡工资条件下,总劳动力中的OL部分配置给农村,LO’配置给城市,全社会没有剩余劳动。但是,如果城市标准工资(Wu)定的高于均衡工资水平,即Wu>Wc,城市就业就会减少,城市出现公开或隐蔽的失业(LL);但此时城市期望工资(W),即标准工资与城市就业概率的乘积,仍然高于农村均衡工资,因此农村就业量还仍然按照XX’曲线向城市流动,形成农村劳动力供给价格提高,农村就业减少,而城市公开或隐蔽的失业进一步增加,从LL增加到LL。

以上模型假定农村劳动力可 ___向城市部门流动。但是如果存在着禁锢流动的制度性障碍,情形又会不同。在部门间劳动流动被隔绝的条件下,城乡之间可能持久保持工资水平的显著差异而没有发生相应的劳动力流动。“两元模型”无从分析这样的情形,因为“两元”之间的隔绝,使得每个部门都近乎孤立地决定其内部劳动力的供求和定价。这正是改革前中国的情况。正如我们将在后文中

看到的,只有当城乡隔绝的体制松动后,哈里斯—托罗达模型才可能重新作为一种有用分析工具。

显然,在国有企业职工大量下岗和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的这一双向进程中,关键因素是城乡的工资差别,不同性质的劳动力对于城市期望工资的预期差异对于中国的劳动力流动、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就业形势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下我们将会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来详细阐述这一问题。

1、城镇下岗与失业 1992年以来,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稳步上升,自1996年达到3.0%时,1997、1998年两年保持在3.1%的水平上。但是中国的新增经济活动人口和新增从业人员始终分别在1.3%左右和1.2%左右的水平上保持着。

如果把下岗职工考虑在内,中国1997年的城镇失业率将达到

9.36%,就业压力将会更为突出(孟庆红等,1999)。1992年中国的城镇失业人中、下岗人数分别为420万人和300万人,而到1997年,这两个数字分别变为620万人和1435万人(其中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929万)(胡鞍钢,1999A); 1998年进一步变为892万人和571万人(陈淮,1999B)。显然,中国的城镇的失业问题越来越多地通过职工下岗这一种形式表现出来。据原劳动部的一项调查分析,至1999年6月底,下岗职工占全部职工的比例为11.2%,而全

国下岗职工总人数为711万人(原劳动部培训就业司,1999)。而杨宜勇估计,1999年全国下岗未就业人口为600万人,登记失业人口为620万人,企业新下岗300万人,城镇新增劳动力274万人,机构改革预计分流300万人,农转非估计有300万人,绝对数总计达到2394万人,比1998年多出460万人,即1999年就业压力将比1998年增加23.7%(刘诗白,1999)。而且,杨宜勇等人估计表明,在1999到xx年三年间,中国劳动力总供给中,农转非的人口约为1000万人,其中需要就业的劳动力600万人;城镇国有企业富余人员新下岗850万人,扣除当年再就业的70%,将会有255万人等待就业;机关事业单位分流82万人,1998年年底结转国有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托管的下岗职工614万人,这样仅仅因为劳动力总量的调整就将会为城镇增加1551万人的就业压力(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1999)。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国有企业必须通过市场化改革走出困境,减员增效势在必行;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率的放慢意味着经济对就业的吸收作用减小;但是人口增长的惯性使得新增就业人员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增加,这样整个经济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岗位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此,那些本就因为自身技能较差而被调整下来的下岗职工重新就业的可能性变得更为渺茫。由于城镇职工的下岗具有周期性和结构性的双重特征,

经济疲软和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对就业构成的压力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得国有企业的就业压力更为严重。

这一下岗趋势是对于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效率过低局面的一种纠正。 ___根据计划指令来配置经济资源,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并且因此形成由国家行政等级组织垄断工业和商业,管制农业和实行城乡隔绝的经济体制。在这一体制下,国有企业由于管理公有制僵化,缺乏自主权,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受到扼制,导致企业无力实施有效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结果是企业的效率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甚至亏损;企业的剩余也被政府以利税的形式拿走,作为补偿,职工获得了“城里人”身份:较低的工资水平(但是这一工资水平相对于农村的工资水平还是很高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安排。这相当于一种“借旧债还新债”的制度安排,即运用当期企业的利税来支付对国有企业职工的历史负债,但是随着这一负债水平的提高和当期企业效益的下降,这样的制度安排无法继续维持下去。职工的下岗就在所难免。由于整个经济发展前景暗淡导致劳动岗位供给不足、下岗职工自身竞争力差、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因素,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难度很大。于是,各地政府费尽心机寻找再就业门路,甚至是关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徙的通道。这样一方面使得最具有竞争力的那一部分劳动力找到工作的概率在大减少,从而阻碍了城乡开通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另一方面,这些举措混淆了周期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界限,造成了城市中“有人没活

干、有活没人干”的局面,同时使得城市中大量使用外来劳动力的那部分经济竞争力大大下降,这样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压力。如果在面临城市就业压力时,政府开始选择退却,那么城市就业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将丧失殆尽。

2、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城市就业压力剧增这一进程不可避免地与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大趋势相互冲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就业通过三个途径得到缓解:第一,农业内有效利用劳动力资源的机会增加了;第二,农村的非农就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吸收;第三,城市的吸收,即农村劳动力加速向城镇制造业、商业和服务业转移。据作者参加的劳动部一项研究的结果估计,16年间(1978-1992)农业内部有效利用劳动力的机会共增加了约50%,农村非农就业提供了近1亿个新的岗位,另外约有3000万农民工转移到县城以上的城市就业。另外,据范芹估计,截至1997年,中国的乡镇企业已安排的就业人数占全部农业劳动力总数的25%,1.9万多个小城镇累计吸收农村劳动力3000多万,约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总量的30%(范芹,1997;转自邓大松等1999成都)。

但是,当前乡镇企业由于中国经济状况不佳、融资需要远远不能得到满足、乡企自身面临制度创新等原因,发展速度显著放慢,其

___农村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也随之减少。1991年以来中国第一产业中的劳动力一直呈现绝对下降的趋势,也即将会有更多的农村劳动

力寻找新的出路,乡镇企业无法满足其要求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迁徙就成为其主要出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动力主要在于城乡工资差别,如果城市就业的期望工资(城市工资水平乘以在城市找到工作的概率)高于农村的工资水平,农民就会流向城市。显然,随着乡镇企业界的不景气,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就业的工资水平大大下降,这无疑加大了城乡工资差别,使得劳动力更有激励流向城市就业。如果城市改革止步不前,城市工资水平仍然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农民工的流动带给城市的就业压力就会更大。

3、新增劳动力压力中国的就业压力不仅反映在劳动力存量的变化上,而且于新增劳动力的数量。在H-T模型中,如果劳动力的边际产出水平没有较大的改进,而劳动力总量却发生了较大的增加,这就意味着农村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和城市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相等的那一点所决定的就业水平没有大的增加,最后的结果是总失业水平面的上升。

因此,把中国所面临的就业压力放到中国总的人口增加框架下,我们对于中国窘迫的就业状况将会有更好理解。由图三可知,中国总人口增量在1982年达到了一个高峰,1986-1990年达到了另一个高峰,其中在1987年达到峰值;而中国新增城市人口则分别在1981年有一个大的增量,1984年达到高峰;新增农村人口在1982年就已经达到一个高峰,1984年后更是一直持续增加到1991年。

如果以16岁作为劳动力开始要求参加工作的年龄,那么中国的就业压力在1998年达到了第一个高峰,在xx年再度加大,xx年达到高峰,并且一直持续到xx年左右。而城市就业压力将在1997年达到第一个高峰,xx年左右达到另一个高峰;如果考虑到农村劳动力自2000年以后持续增加的压力,中国的就业状况将会更为严峻。

中国当前的就业压力除了于由于经济景气波动和结构调整而带来的大量下岗人口和于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外,中国的经济活动人口增长高峰也正好在这一阶段出现。1991-1998年中国的新增经济活动人口分别为916万、785万、849万、846万、858万、928万、915万和827万,显然这些新增的经济活动人口都需要到经济中寻找就业机会,他们构成了中国就业现状的又一就业压力。而1992-1998年中国城镇的新增从业人员分别为264万、348万、824万、680万、722万、392万和471万,显而易见,新增经济活动人口中找到工作的比率越来越小,这些人构成了城镇潜在的就业压力;新增经济活动人口大多是青年,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较大的竞争力,显然下岗工人与他们相比,重新找到工作的概率就大降低了。

4、隐性失业的显形化城市登记失业人口只是中国就业压力的一小部分,如果考虑到中国现有经济结构中普遍存在的隐性失业,下岗工人也只是这一隐性失业显形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有人估计,1997年中国农村的隐性失业量为17703万人,城市的隐性失业量为

近几年中国劳动力调查与分析

第一部分 2007年第一季度北京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解析 2007年第一季度进入劳动力市场招聘的用人单位15706家,累计需求各类人员114374人,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登记人员为67884人,求人倍率1.68,最大匹配率0.48,最大求职成功率0.80。数据显示,本季度需求大于供给,“两节”影响劳动力供需的规律依旧存在。 一、劳动力市场供求量继续回落 本季度累计需求各类求职人员114374人,进入劳动力市场进行求职登记的各类人员67884人,与上季度相比,各类需求人员减少了37287人,下降了24.59%;各类求职登记人员减少了27742人,下降了29.01%,造成劳动力市场供需总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年初是各用工单位生产筹备,制定全年工作计划的阶段,对用人的需求并不明显;二是由于“两节”的来临,外省市来京务工人员大量离京返乡,与上季度相比,外埠求职登记人员下降了42%;三是农历春节是人们最为重视的节日,“过节”冲淡了失业人员寻求就业岗位的积极性。 二、招聘职业匹配率偏底 本季度劳动力市场职业匹配率为0.48,与上季度比较,本期最大匹配率又有所下降,需求大于供给矛盾仍比较突出。0.48的职业匹配率表明招聘单位只有48%的岗位可以匹配到合适的人选;最大职业匹配人数仅为54642人,与企业招聘总人数114374的要求相差甚远,缺口达到46490人。 影响最大职业匹配率偏低的因素主要有:一、本季度正值全年劳动力市场的“淡季”,职业匹配条件不充分;二、本季度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分别占职业需求的前两位,而从劳动力供给方面看,受工作条件、工作时间、薪酬分配结构等条件的影响,求职于商业和服务业职业的人员大量减少,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从业者多数使用外埠来京务工人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偏低,匹配能力不足,又多集中在本季度离京返乡,造成供给数量明显回落。 三、交通、仓储、邮政需求增长 从交通需求来看,随着北京经济建设的发展,政府对北京交通状况进行了各项梳理整治工作,大力提升了北京的交通运输能力,特别是公共交通得到了高速的发展,随之带来了劳动力市场对此行业人员的需求增长。 分析仓储业需求增长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仓储业正处于传统仓储模式向现代物流管理转化的过渡阶段,北京作为经济文化的中心,需求变化更为明显。另外,元旦、春节期间,节日商品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的增长带动了物流及仓储人员的需求增长,为具有仓储工作经验的求职人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对邮政人员需求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高效率的生活节奏打破了以往人际交往的模式,使邮政行业中的速递业从无到有,由弱转盛,加入“WTO”后,中外合资和民营性企业加入了速递行业,扩大了劳动力市场需求。 四、商业、服务业供求缺口明显

11470国际劳动力市场与海外就业(选考)

11470国际劳动力市场与海外就业 第一章海外劳动力就业概述 1、国际劳务输出:劳动者从一国向另一国或国境外某一地区转移,在外国或外地劳动,同时获得劳动收入。 2、国际移民:离开本人祖籍国或此前的常住国,跨越国家边界,迁途至另一个国家的人。 3、技术移民::符合接纳国相关规定的高技术移民工人,能够得到比其原居国更好的待遇或自认为更合适的发展机会,一般在居住期限、改换工作及家庭团聚等方面均享有优惠待遇。 4、项目制移民工:由移民工人的雇主带往他国,在一定期限内从事特定项目工作的工人。 5、国际人口迁移在两次世界大战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国际迁移在政治方面的表现急剧增加②迁移流向法律巨大变化,大批欧洲人从殖民地返回故土 ③欧洲人的回迁及外籍劳工的迁入使得其由过去的人口净迁出地变成了人口净迁入地 6、简述国际移民产生的原因. ①全球化的后果②经济上的原因③发达国家自身经济体制内的原因 ④政治方面的原因⑤跨国移民网络的原因⑥西方国家移民政策的原因 7、简述当代国际移民的特征。 (1)国际移民的频率提高、数量增加 (2)女性移民的数量日益增加。 (3)国际移民的流向发生变化。 (4)移民的素质要求在提高,移民政策的重心朝吸引科技人才方向倾斜 8、简述当代国际移民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人口的跨境迁移,无论是距离之远、流量之大乃至构成之丰富,都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具体来说,1990~2013年国际移民四种流向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①由南向北的流动是国际移民的第一大流向,但所占比例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 ②南一南国家之间的移民是国际移民的第二大流向,其所占比例与南一北流向接近。 ③北一北在国际移民中占有重要地位,说明并非所有的移民都迁移到发达国家。 ④北一南移民在移民总数中占少数。 9、北一南流向移民的增长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南方的经济机会增多。北方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及南方新兴经济体对技术劳动 需求的不断增长,是北一南移民增加的部分原因 (2)跨国公司在全球特别是南方的扩张,为北方的技术工人创造了越来越多的职位 (3)出生于北方的移民回归南方祖籍国的规模在一些国家有显著增长 (4)在非经合组织国家留学的学生增长速度超过了经合组织国家 (5)越来越多的北方人退体后为了寻求温暖的气候和更低的生活成本而移民南方,成为退休移民。 10、简述劳动力国际流动的主要形式。 ①永久移民式的劳动力国际流动②中短期的劳动力国际流动。 11、分析劳动力资源国际流动的经济效益。 ①对流入国的经济效益②对流出国的经济效益③劳动力资源国际流动对各国的经济影响 ④劳动力资源国际流动的动因⑤劳动力国际流动的政策含义 12、试述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发展趋势 ①劳动力流动继续保持较快增长②国际劳动力流动方向呈现多样化 ③普通型劳动力的流动趋缓④服务业劳务需求明显增长 13、国际移民对美国有什么影响? ①移民为美国节省教育费用②移民对美国的人才供给作了有效补充 ③移民增加了美国的人力资源总量,有利于美国的长期经济发展

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概况

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概况 (一)劳动力市场供给需求矛盾突出 1.劳动力数量庞大,劳动参与率高 中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5年1月6日,中国的总人口达到13亿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其中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2184万人,占70.92%。2004末,中国的经济活动人口为76823万人,占全部劳动年龄人口的83.3%,中国的劳动参与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2004年末,全国就业人数为7520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为26476万人,占35.2%,乡村就业人数为48727万人,占64.8%。 在未来几十年内,中国每年将新增劳动力700万左右,同时,农村约有2亿剩余劳动力;按照农村人口城市化每年增长1%计算,农村劳动力每年向城市转移约1000万人;而在经济每年增长8%-9%的情况下,每年新增就业岗位800-900万个;2004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27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2%;城镇调查失业率在7%-8%左右。因此,城镇每年约有1000万以上的劳动力得不到工作岗位。就业总量矛盾突出,中国将长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2.劳动力总体素质低下 2004年末,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情况: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占7.2%;高中教育水平的占13.4%;初中教育水平的占45.8%;小学教育水平的占27.4%;小学以下教育水平的占6.2%。表明中国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6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01年同比世界平均水平为11年)。事实说明受教育程度与失业率密切相关,世界银行基于2003年国统计局城市家计调查的统计:受教育程度小学毕业的,失业率为15.2%,初中13.3%,高中9.7%,大学及以上为3.2%。 我国的技能型人才总量严重不足;在技能型人才中,高级技能人才更为短缺。劳动力总体素质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的需要,“有人没活干和有活没人干”,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也成为制约扩大就业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就业结构和状况 1.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 2004年末,一、二、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分别是35269万人、16920万人和23011万人,所占比例分别是46.9%,22.5%和30.6%。2004年我国一、二、三次产业的GDP比例分别是15.2%,52.9%和31.9%。就业结构与GDP的比例严重不相适应,第一产业只占GDP总量的15.2%,但就业人数却占了46.9%。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由农村向城镇的转移,是中国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真实现状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真实现状 就业率增长很快 对劳动力研究而言,有两个问题我想探究。第一是中国经济到底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有几个拐点,对中国而言最典型的,是在经济结构上从二元转向一元(刘易斯拐点)。 完成这一转变,最关键的就是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变成供求比较均衡。我们需要看到自己距离拐点还有多远。 第二个是我国城乡的真实就业增长情况。在劳动就业领域,一些认识几十年不变。例如说统计资料没用,变成虚无主义;说1990年代后期以来就业是零增长,但从来没有人认真总结劳动力市场到底发育了多少。1980年代就讲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人口的1/3,有1亿多,直到最近还在普遍重复这个数字。 首先来看就业率增长。很多人认为当前就业率是零增长或者就业赶不上经济增长,这是不正确的。就业率一直是增长的,而且增长非常快。改革开放经济增长多元化以后,我们出现了统计上的问题,很多个体经济没有注册,也有很多完全是自我雇佣;还有大量的农民工没有被统计成正式职工;下岗工人再就业都是以劳务派遣公司派遣的方式派到企业,这些人在统计中都没有体现,这个经常被人们忽视的巨大余项占全部城镇就业的36%。 失业率在2000年的时候达到了最高峰,然后就开始下降。2002年以后每年失业率都在下降。2005年真实的失业率只有5.2%。我国的登记失业率看上去在上升,但从前不算下岗人员,当下岗与登记失

业并轨以后,登记失业率自然会呈现上升,而真实的失业率其实是在下降,百分之五点几不算是很高的失业率。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量大、速度快,2006年是1.32亿。不仅城市的就业增长没有减慢,而且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总量在增加,在城镇就业中的比重也在提高。城乡就业的增长都非常快,和百分之十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一致的。 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底有多少 农村劳动力的配置格局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除了乡镇企业吸纳一些劳动力之外,其他都是在农业中或者处于剩余状态。那时我测算是1.7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后来在乡镇企业之外,又生出了农村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2006年各吸纳了2000多万劳动力。再加上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剩下的劳动力相当少。当然,外出打工的劳动力和进入乡镇企业、农村私营经济的是有重合的。这一部分重合,可以被测算出来。 我比较保守地估算到底有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即按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说法,农村劳动人口就地或外出转移是2亿人,占到全部农村劳动力的41%。根据现在的生产力水平,按农产品成本资料测算,假设农业需要1.78亿的劳动力,这样计算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1.1亿,只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22%。实际上,根据最近李剑阁和韩俊一篇文章的数据,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后不干农活的占47.9%,即2.3亿。这样的话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还会少。 从年龄阶段来看,农业需要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上。现

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

关于促进XX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建议 一、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现在农村劳动力388518人,经济活动人口为373110人,非经济活动人口为15408人。农村经济活动人口373110人中,男性为197049人,占52.81%;女性为176061人,占47.19%。总体而言,男性劳动力仍明显多于女性劳动力,男女劳动力比例大致为118/100。农村经济活动人口373110人中,年龄在16-35周岁的劳动力140610人,占37.68%;36-45周岁的劳动力124249人,占33.3%;男性46—60岁、女性46—55岁劳动力共108251人,占29.02%。农村经济活动人口373110人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277803人,占农村劳动力的74.45%;高中、中专文化程度82644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2.1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12663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39%。获得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和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技能劳动者17115人占技能劳动者23.66%。 二、存在问题 一是信息渠道不畅,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无序化现象严重。二是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总体偏低,就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三是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三、对策措施

(一)推行农村发展“双轨制”,促进就地就近就业。新市、葛兰等六个镇建成镇工业区,形成农民创业、就业基地,XX湖镇形成旅游产业,14个镇按小城市标准抓紧完成修建性详细规划,建成特色小城镇。农村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平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现代农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稳定就业和农民增收,破解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难题,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二)加强就业平台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统筹城乡就业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城乡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和稳定转移,不断理顺和优化城乡就业关系,努力扩大城乡就业,提高城乡就业管理服务的现代化水平。 一是探索建立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进一步向下延伸公共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健全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机制和监管体系。建立以区人力资源市场为主体,小型灵活人力资源市场为补充的公共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就业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健全城乡均等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全面落实对劳动者的免费公共就业、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和对特定群体的专项服务。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人力

【研究】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现状调查报告 国际劳动力市场与海外就业

【研究】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现状调查报告国际劳 动力市场与海外就业 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现状调查报告一、经济景气波动与就业压力 90年代的中国劳动力就业遇到了新的挑战: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带来大量职业下岗,这一过程又伴随着城市化加速的必然趋势——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尤其是中国新增经济活动人口压力一直居高不下,使得世纪之交的 ___严重的就业“冲击波”(图一)在城市失业大量发生的情形下反而发生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并且产生向城市的持久移民倾向,这是一个与刘易斯著名的二元就业模型(Lewis,1954)相违背的问题。因为该模型认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有关生产和组织的各种不对称性,当劳动力在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制造业部门之间流动时,由于传统部门不按照边际产品原则定价,因此保留着几乎可以“无限供给”的边际产出为零的劳动力,而现代部门追逐利润最大化,因此两部门的边际产出并不相等。在刘易斯看来,经济发展就是现代部门通过资本积累而扩张,直到将传统部门“剩余劳动”蓄水池全部吸干。这就是说,传统部门存在着大量劳动剩余,而现代部门里不存在。 这一问题在哈里斯—托达罗模型(Harris-Todaro Model,1970)中可以找到答案。他们指出,只要城市的预期工资高于一个有保证的农村工资,农村劳动力就会在城市失业已经存在的条件下继续向

城市流入。这里,城市工资有政府法令规定而高于市场均衡工资时,预期工资就可能对农村移民有刺激力。 图二直观地描述上述几个模型的思想。横轴OO’表示一个经济中给定的劳动力总量。农村劳动力从原点O向右,农村劳动力的边际产出由曲线MPRL表达。城市就业从O’点向左计算,曲线MPUL代表城市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如果有一个充分竞争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两部门劳动边际产出相等,均衡工资就是Wc。在均衡工资条件下,总劳动力中的OL部分配置给农村,LO’配置给城市,全社会没有剩余劳动。但是,如果城市标准工资(Wu)定的高于均衡工资水平,即Wu>Wc,城市就业就会减少,城市出现公开或隐蔽的失业(LL);但此时城市期望工资(W),即标准工资与城市就业概率的乘积,仍然高于农村均衡工资,因此农村就业量还仍然按照XX’曲线向城市流动,形成农村劳动力供给价格提高,农村就业减少,而城市公开或隐蔽的失业进一步增加,从LL增加到LL。 以上模型假定农村劳动力可 ___向城市部门流动。但是如果存在着禁锢流动的制度性障碍,情形又会不同。在部门间劳动流动被隔绝的条件下,城乡之间可能持久保持工资水平的显著差异而没有发生相应的劳动力流动。“两元模型”无从分析这样的情形,因为“两元”之间的隔绝,使得每个部门都近乎孤立地决定其内部劳动力的供求和定价。这正是改革前中国的情况。正如我们将在后文中

简析劳动力就业市场上的歧视问题

简析劳动力就业市场上的歧视问题 【论文摘要】: 卢梭说过:“人是生而平等的”。然而,现实生活中,处于强势地位的社会群体歧视弱势群体的现象却是普便存在的。歧视夺走了人们的自由和权利,夺去了人们的尊严,甚至最起码的生存条件。歧视在劳动力市场上更是广泛存在的,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行为不仅对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直接影响广大劳动者自身利益。本文首先给出了劳动力就业市场上歧视的概念、即对劳动者与劳动生产率无关的个人特征进行评价,通过这种评价设置壁垒,使生产率相同的劳动者受到不同的待遇;然后探讨了歧视的来源问题、歧视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表现以及歧视所带来的经济成本,最后提出了政府在减少歧视过程中所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劳动力就业市场歧视来源歧视表现措施壁垒 【正文】 (一)歧视的来源 要想解析劳动力就业市场上的歧视问题,就应该先揭示出歧视的来源,从而更深的层次上认识岐视以便制定出有效的政策来消除岐视。 (1) 我国就业与劳动力市场现状,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是,一方面,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随着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和结构大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大量的劳动力被释放出来。普通资源大为过剩,而经过科学开发,具备现代文化素质和先进劳动技能的高质量人力资源又相对缺乏,这反映在就业市场上就是存在大量低质量的劳动力剩余,他们又无法填补许多要求较高技术和技能的工作岗位。 (2)我国劳动力市场制约因素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产业之间兴衰更替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市场要求劳动力在部门之间移动以达到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结构均衡,但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的调整滞后于经济结构的调动。 (3) 观念管制。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使得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来源是个人偏见,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雇主、作为同事的雇员以及顾客不喜欢与某些属于特定群体的雇员打交道而造成的;歧视的第二个来源是先入为主的统计性偏见,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雇

劳动力市场与就业

专题一劳动力市场概论 一、劳动力市场的涵义 劳动力市场包括了劳动力买方与卖方全部交易活动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对市场再运行产生影响的行为 二、劳动力的基本概念 美国的法定劳动年龄是16周岁(世界大多数国家以16周岁作为劳动年龄的分界线)以上的人口;中国的法定劳动年龄是男性为16周岁一60周岁,女性为16周岁一55周岁 如果以16周岁作为劳动年龄的分界线,则劳动力指在人口总体中年龄在16周岁以上的,正在就业的,积极谋求就业的或暂时被解聘等候重新招用的人口总数 三、就业人员与失业人员 就业人员:也称从业人员,指从事一定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失业人员:指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内无业并以某种方式寻求工作的人员 四、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一)劳动寓于劳动者的脑体之中 因此:在劳动力市场的交易过程中,劳动力的供求方不仅关注工作中的劳动条件,不仅关注工资即劳动力的价格,而且还关注其他大量的非经济性因素,而这些特点在其他类型的市场上基本是不存在的 (二)就业合同期限较长 原因: 对企业来说,企业对职工已经支付了一定的成本并从事过一定的人力资本投资,况且,职工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频繁地易“主”对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损失另外,从降低交易成本方面看,如果以一个较长的合约替代若干个较短的合约,无疑会降低签约费用 对劳动者来说,与企业保持一种长期稳定的就业关系也是有利的: 一是经济方面的原因,就业期限越长,晋升的机会越多,加之工资和其他的福利性待遇也往往同就业期限成正比;二是心理方面的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者往往更注重就业的安全感,更珍惜多年来所建立起的良好人际关系,更珍惜已经熟悉了的工作氛围和环境;三是为了稳定的提高生活质量,雇员持风险厌恶态度,乐于签订长期合约而不是短期合约签订长期合同对雇主更有利: 一是可以阻止劳动力“跳槽”或自由流动; 二是合约对供给方只是简单地规定一下,而具体细节则留待以后确定,这为企业日后配置生产要素提供了很大的回旋余地; 三是可以掠取劳动力的期权价值 (三)劳动者和工作非匀质性的特征 劳动者的年龄、性别、民族、教育、经验、技艺、天赋、秉性、工作动机及工作态度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而,买卖这些产品就不仅要考虑价格,同时也要考虑某些非价格性因素 劳动者拟选择的企业和选择的工作在工作强度、距离、工资和福利、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等方面也有差别 五、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 市场性要素组织性要素社会性要素、 (一)市场性要素

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智联招聘-201910

就业市场低位运行预计四季度CIER指数周期成分企稳---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 摘要:2019年三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季节性回升,但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具体来看,今年三季度求职申请人数和招聘需求人数均出现回落,求职申请人数降幅大于招聘需求人数,CIER指数由二季度的1.89上升至1.92,但低于去年同期的1.97。基于计量模型的分解表明,排除季节性因素,CIER指数(趋势与周期成分)继续下行。总体判断是景气指数环比上升,同比下降,就业市场低位运行, 根据预测,预计四季度CIER指数周期成分企稳。 从行业来看,行业间就业景气极化程度继续下降,2019年一至三季度,CIER指数最高和最低行业之间的差别倍数分别为:21.6、15.4、12.6。具体来看,保险行业的CIER指数升至首位,中介服务、教育/培训/院校、医药/生物工程和互联网/电子商务等行业就业形势仍相对较好;印刷/包装/造纸、能源/矿产/采掘/冶炼和办公用品及设备等行业就业形势仍竞争激烈。 从职业来看,技工/操作工、销售业务、烹饪/料理/食品研发和教育/培训等仍是就业形势相对较好的职业,受招聘需求人数降幅小于求职申请人数的影响,这些职业的CIER指数环比都在上升;IT管理/项目协调、高级管理、信托/担保/拍卖/典当和行政/后勤/文秘等职业就业形势相对严峻。 从区域来看,今年三季度CIER指数仍呈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依次递减的趋势,各地区CIER指数环比上升,同比则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主

要城市群中,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就业形势相对较好,京津冀地区就业竞争仍然激烈。 从城市等级来看,2019年三季度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CIER指数相对较小,二线和三线城市的CIER指数相对较大。CIER指数较高,就业形势较好的城市主要仍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二、三线城市,北京、沈阳、天津、长沙和上海等一线和新一线城市CIER指数仍较低,就业竞争激烈。 从企业规模来看,大型企业CIER指数仍相对较高,中型、小型和微型企业CIER指数仍相对较低。受招聘需求人数降幅小于求职申请人数的影响,各类规模企业的CIER指数环比均有回升,但都低于去年同期水平。特别是微型企业,招聘需求人数和求职申请人数同比继续下降,就业竞争激烈。 从企业性质来看,本季度民营、合资和上市公司的就业形势相对较好,股份制企业、国企和外商独资企业就业形势相对较差。不同性质企业的CIER指数环比均有回升,同比出现分化。民营和合资企业的CIER指数同比上升,股份制、国企、上市公司和外商独资企业的CIER指数同比下降。特别是外商独资企业,招聘需求人数同比降幅相对较大,CIER指数远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就业形势预测:利用季节分解法,剔除季节因素的影响和不规则波动,2012年二季度以来,CIER指数(趋势与周期成分)出现了两次连续的下降过程,第一次为2015年二季度至四季度,第二次为2017年四季度至2019年三季度。在2018年三季度之后,下降幅度大幅减弱,有企稳迹象。 利用计量模型对CIER指数的预测显示,2019年四季度的CIER指数(周期成分)将与三季度基本持平,但CIER指数(季节成分)在四季度将达到全年最高值。综合来看,2019年四季度CIER指数预计将会明显高于三季度。

当前劳动力就业困难的成因与对策

当前劳动力就业困难的成因与对策 专业班级:10国贸4班姓名:学号: 摘要: 劳动力市场不完善是当前困扰我国就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世界难题。特别是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已成为事关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就业问题成因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与扩大,就业问题就开始成为我国的难题,年复一年被各界热议。十多年过去了,难题没有缓解,反而有越积越重的趋势。近年来,工人阶级被迫下岗的惨剧发生的频繁;大学生人才招聘会人满为患、水泄不通的场面随处可见;人才市场里几千人竞争一个岗位的案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政府权威部门所公布的数据,也从理性层面印证了“就业难”的客观事实。尤其是近些年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加深,就业市场的形势更加严峻。 一、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1.企业岗位需求急剧减少 “十一五”期间,预计城镇新增劳动力达5000万,但劳动力就业岗位却只有4000万。同时,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外贸、证券、金融、房地产等行业受冲击较大,而且受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国内外企业压力不断加大,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不断减少,甚至有企业宣布取消招聘计划。 2.高校毕业生供给大幅增加 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施高等教育扩招计划,随之带来的是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大学毕业生人数2001年是115万,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就业工作任务艰巨。,再加上2012年之前未就业的大学生约250万,2012年的大学生就业群体数量约为94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高校毕业生成为国家城镇新增劳动力的主要群体。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除了要求各地和高校继续大力推进就业优质服务,确保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基本稳定、就业人数持续增加,也首次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二、我国劳动力就业难的成因 从供给数据看, 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用工荒”的出现似乎发出了这样一个信号:劳动力供需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相对紧张。对珠三角地区的调查发现,企业缺工率高达10%。然而伴随着“用工荒”从东南沿海地区到广东、福建、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蔓延,我国就业难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那么,造成我国各类劳动力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1.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高素质劳动力就业的岗位供给不足 我国GDP增长速度一直稳定在8%左右,经济总量年年创新高。但纵观经济发展质量并不高,主要是通过能源、资源高消耗、环境大污染的粗放型产业来推动经济发展。虽然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但主要分布在生产性领域和部门,而高端就业者就业多为脑力劳动且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造成就业的脱节。我国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虽取得不小成就,但离世界平均水平尚有不小差距。从短期来看,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导致我国高素质人才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2.大学教育改革滞后,导致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 我国大学教育改革严重滞后,大学教育同质性强、创新能力不足,极大地削弱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专业设置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脱

中国劳动力市场调研报告 中国劳动力市场我之见解

中国劳动力市场之我见 ——政府在劳动力市场发展和完善中的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固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却令人担忧,一方面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而另一方面,我国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技能水平不高,这将严重制约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在未来的10年内,中国依然要面对这一现实问题。 一.我国就业与劳动力市场现状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是:一方面,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随着国民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和结构大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大量的劳动力被释放出来。据估计,2000年底,包括登记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新下岗职工,机构改革中分流,农转非等几项指标在内的我国未处于就业状态的劳动力数量约为2800万——3000万人,此外,农村约有1.3亿—1.5亿剩余劳动力,这大大加重了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另一方面,劳动力有效供给不足。中国经济面临的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结构性失衡还表现在低素质或未开发的低质量人力资源大为过剩,而经过科学开发,具备现代文化素质和先进劳动技能的高质量人力资源又相对缺乏,这反映在就业市场上就是存在大量低质量的劳动力剩余,他们又无法填补许多要求较高技术和技能的工作岗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适度失业人口的存在,有利于激励人们努力工作,努力学习,提高其自身的文化和技术素质,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不仅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会造成失业者及其家庭的生活困难,增加社会诸多不稳定因素。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制约因素 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产业之间兴衰更替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市场要求劳动力在部门之间移动以达到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结构均衡,但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的调整滞后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劳动力不能在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就业市场化机制尚未建立,以至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就业机制受很多因素影响。 第一,我国劳动力素质总体低下,造成素质低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文化教育水平低。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还远远落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掌握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的高等专门人才,是一个国家在经济竞争中最有效的资源。 高等教育落后,人口素质低,将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此外,我国教育的地区

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在当前日益严峻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全球许多的企业都陆续倒闭,在发展中的中国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严重的企业倒闭使更多的人无法找到工作,全国剩余劳动力从而增加,许多的人回家过年后不知明年该去哪里?该做什么?2月4号镇坪县人劳局对全县剩余劳动力和企业所需劳动力进行调研,做到心中有数,好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实现就业。调研采取集中笔录座谈、工作人员深入乡镇、企业、各村实地摸底调查,与村民代表和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以了解更多的真实情况。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1.全县XX年外出务工人数和回家后不再出去的人数、以及在本地就业和自主创业的人数。2.对XX年全县在家待业人数以及年龄、性别、文法程度进行登记。3.对全县各个企业XX年用工情况进行摸底登记。 从调研的情况看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 年初全县外出务工(包括有意向外出)和在家(包括回家后不再出去)的人数分别为10247人和3561人。除自主创业和在家务农外全县剩余劳动力人数为1432人,本地企业所需劳动力人数为615人。 2.在这次调研中发现全县大多数企业都同意吸纳本地工人,工资待遇相对上年比较稳定,个别企业有所下降。

3.目前,我县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已经制约了农民的就业、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进程。 (1)加大教育投入。全县要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不断改革、完善教育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坚决杜绝新文盲的产生,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质,加快培养和造就农村实用人才,必须建立健全农村成人教育网络,形成多层次、多形式成人教育体系,让每个农民都有机会接受教育,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他们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全县剩余劳动力的素质较低,主要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和有专业技术的较少。低素质的劳动力只能从事赃、累、苦、重等工作,很难找到理想的岗位,挣得满意的收入。因此,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劳动技能培训,建立政府、企业、党校等共同参与的社会化培训机制,大力发展定向培训和“定单”培训,是XX年劳动保障部门的重要工作任务。 (2)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发展对科技投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而我国目前农业科技的投入只占农业总产值的0。5%,低于发达国家2个百分点;我国每1万名农业人口拥有农业科技人员6人,远远低于发达国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点

中国劳动力市场特占八、、

一、中国劳动力市场概念 劳动力市场,又称劳动市场、劳工市场、职业市场、就业市场、求职市场、招聘市场、人力市场等,是指劳工供求的市场。 二、中国劳动力市场特点 2.1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深化 一方面,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随着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和结构大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大量的劳动力被释放出来。 另一方面,劳动力有效供给不足。中国经济面临的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结构性失衡,还表现在低素质或未开发的低质盘人力资源大为过剩,而经过科学开发,具备现代文化素质和先进劳动技能的高质量人力资源又相对缺乏,这反映在就业市场上就是存在大量低质量的劳动力剩余,他们又无法填补许多要求较高技术和技能的工作岗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的失业人口的存在,有利于激励人们努力工作,努力学习,提高其自身的文化和技术素质,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不仅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会造成失业者及其家庭的生活困难,增加社会诸多不稳定因素。 造成的现实表现是部分企业“招工难”与部分劳动者“就业难”问题并存。 2.2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 中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近年来,中国出现了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 1.劳动力总量增长速度过快 2.城市劳动力失业率上升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大 3.劳动力的培训不利造成了劳动力结构性的供给大于需求 解决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劳动力个人三方面的力量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中国既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也是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 现阶段,中国正处于体制转型时期,逐渐出现了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 2.3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趋势减缓 虽然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但从人口结构变

中国人才市场20年数据报告

中国人才市场20年数据报告

一、中国人才市场概述( 30年大事记) 中国人才市场概述(30 1、1983年1月12日我国第一家政府人才交流服务机构“沈阳市人才信息交流服务中心”成立,标志 着中国人才市场的诞生。 2、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人才市场的初创期,中小型人才劳动力中介机构(职业中介)是当 时人才市场的主力军,1987年7月,第一家民营人才中介机构在浙江温州成立,同时现场招聘会也是在这一时期成形的,这个时候的人才市场企业少,求职者多,市场上完全是人才在求企业。 3、1989年3月,国务院通过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提出“人事部门应建立和健全 人才交流服务机构”,“按长远改革方向,毕业生将主要通过人才(劳务)市场自主择业”,国家从这时起改革了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 4、90年代中后期,职业中介逐渐淡出人才市场,劳务市场因其可以使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直接商谈,而 成为新的用人方式,再加上90年代改革开放、经济转型,现场招聘会也迎来全盛时代。 5、1992年6月,沈阳维用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猎头部,揭开中国猎头发展的第一页。 6、1994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颁布,作为调整劳动关系,规范劳动力市场行为,调控劳 动力市场运行的基本法,为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7、1994年9月16日,我国建成的第一座区域性人才市场中国沈阳人才市场开业随后中国北方(天津) 和上海人才市场也先后开始运营。三大区域性人才市场的建成,标志着中国人才市场的发展开始走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8、1997年智联招聘前身智联猎头在北京成立智联招聘网,尝试通过互联网开展猎头服务,同年,中华 英才网也在北京成立。 9、1999年前程无忧成立,是国内第一个集多种媒介资源优势的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与智联招聘、 中华英才网并列为中国互联网三大人力资源服务商,占网络招聘71%以上的市场份额。 10、2000年初期,随着互联网招聘的发展,互联网招聘、现场招聘会、猎头服务等多种招聘形式并存, 纸质简历向电子简历时代过渡,这个时候的企业数量相对在增加,而求职者数量相对在减少,不再是求职,而是择业,人才市场进入企业与人才的双向选择阶段。 11、2004年9月29日,前程无忧在美国NASDAK上市。这是国内第一家上市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 12、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 13、2008年10月8日,美国招聘巨头Monster完成了对中华英才网的全面收购。 14、2009年8月14日新浪微博上线,微博招聘成为热门,很多企业设立官方微博并通过微博发布招聘 信息和网友互动。求职者也纷纷注册个人微博来实时关注企业招聘动态。 15、进入2010年,随着80后、90后步入职场,人才市场格局呈现多元化。过去求职者拿介绍费给中 间人介绍工作,而现是企业花钱还招不着人才;企业一方面苦于找不到人,求职者又苦于找不到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加。 16、2010年12月3日,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领跑者——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FESCO 与全球最大的国际性人力资源服务公司Adecco成立外企德科人力资源服务上海有限公司FESCO Adecco,这是两大人力资源服务集团合作的首次区域性尝试,致力于成为中国最大的人力资源专业外包公司。 17、根据艾瑞市场咨询的统计,2011年中国使用网络招聘的企业有130余万家,约占中国企业总量的 10%,使用网络招聘的求职者有8700万人,占求职者总量的11%左右。这和欧美成熟市场还远远无法相提并论,网络招聘在中国拥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18、2012年社交媒体招聘爆发式增长,目前已经在部分企业中流行,使用较多的社交媒体招聘工具为 新浪微博、人人网、LinkedIn、天际网、大街网等。 二、中国人才市场职业分类 一、国家的行业分类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目录 一、提纲 (2) 二、内容提要、关键词:…………………………………………3-4 三、正文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5)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5-7 3、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7-10 4、促进农村就业的主要措施……………………………………10-15 四、参考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论文提纲】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 1增加产出总量,推进经济增长; 2、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 3、扩大非农业利润,加快工业化进程; 三、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 2、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不宽松; 3、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4、农民工社会保障普遍缺乏。 四、促进农村就业的主要措施 1、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业剩余,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2、重视产业的转移与承接; 3、加快城市化进程,扩大就业需求; 4、消除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歧视,赋予农民工平等的劳动保障权利; 5、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改善劳动力市场环境。

【摘要】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对策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surplus rural labor force, rural labor from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sector to the transfer of modern sectors of the economy, which is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the importance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Rural employment problem is to solve the current “three rural” The crux of the problem, is also coordinating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 to study the major issues. Therefore, from the start with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in rural areas, and actively explor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in rural areas the basic method is effective way to alleviate the current “three rural” issue brought about by the economic, social contradictions of an idea.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现状及对策简析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现状及对策简析 案例1:中新网2月23日电(财经频道记者马丽): 2011年春节刚过,“用工荒”便再次席卷东部沿海地区。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城市劳务市场迎来了新一批返工潮,此前未能达到招工预期的企业纷纷渴望抓住这一时机,而结果却几家欢喜几家愁。 每年春节前后,都是农民工市场的“唱荒”阶段,不少企业为招工难而头疼不已。年关刚过,“用工荒”的报道便见诸各大媒体的显著版面。今年对企业来说,招工似乎比往年来的更加棘手。原本作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的中西部地区开始大面积“召回”本地农民工,调查显示,近几年,随着西部城市建设和企业西进步伐的加速,农民工回流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结构性招工短缺的矛盾并没有彻底解决,中西部企业今年也加入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农民工短缺现象更加明显。而面对“80后”撑起的外出农民工主力军,在劳动力短缺的现实面前,企业要如何抓住这一新生力量? 虽然针对农民工的各项保障措施已经在大力推进,但与2.42亿的农民工总数相比,农民工各项权益的整体保障率仍相对偏低,而随着新一代农民工自主意识和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如何能够立足人本,吸引和留住人才已经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虽然针对农民工的各项保障措施已经在大力推进,但与2.42亿的农民工总数相比,农民工各项权益的整体保障率仍相对偏低,而随着新一代农民工自主意识和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如何能够立足人本,吸引和留住人才已经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案例2:(英国)FT中文网 (2009-03-10)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王铮 大学生就业难无疑是今年“两会”上最热的话题之一。温家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写入了“为大学生找工作”的具体措施。3月7日,人大、政协的两场新闻发布会也均与此话题密切相关。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称,到2008年底,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而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大学生就业被普遍认为进入30年来最艰难的时期。民进中央常委、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在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预测,今年大概只有300多万的学生能够找到工作,不到应届毕业生的一半。 由案例1可以看到,我国在近年来每年都会遇到“民工荒”。“民工荒”是指民工短缺现象。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南方一些主要城市,并尤其在春节时期尤为明显。“民工荒”既包括“普工荒”,也包括“技工荒”,但无论哪种类型,其所反映出“荒”的特征都可以概括为一种结构性短缺。我过国经济发展水平飞速提高,各项产业迅速发展,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都变化很大。东南沿海一带分布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到来,但是在前几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很多工厂倒闭,从各地而来的农名工又返回到家乡。在春节前后是劳动力最缺的时候,这是季节性因素,因为大家都回家过年。年后,企业生意好转,有订单了,但劳工没有及时接到信息,以为还是没工作,所以选择不继续外出打工,这是信息不对称。现在在外打工的收入还不如村里人在家创业挣的多,索性就呆家里了。这是待遇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