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2011年大纲]:

1.认知发展与教育

(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2)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3)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4)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6)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一)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可以说是感觉的敏锐程度。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是衡量感觉的一个尺度。

感受性有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分别用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感觉是由刺激物引起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物都能引起人的感觉,除刺激物性质要适宜外,刺激还必须达到适当的限度。如:手表、尘埃对人的刺激。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叫绝对感觉阈限,而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就叫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即感觉阈限的值越小,说明感觉性就越高。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在刺激物引起感觉之后,尽管刺激强度又发生了变化,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强度变化都能被我们觉察出来。如:在原有100克重量中再加上1克,人们感觉不出它的变化,一定要加上3克或更多一些,人们才能觉察出前后的两种重量的差异。

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而这种对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也成反比关系。

早在十九世纪前半叶,德国心理学家韦伯在研究感觉的差别阈限时发现,如

果以I表示原初刺激的强度, I表示刺激强度的增加量,那么,在一定的范围内,则有如下关系式:

I

I

这就是韦伯定律。K是个常数,当I的大小不同时,的大小也会不同。

作用:感觉性和感觉阈限的研究,对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如能了解、掌握学生感受性水平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对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因材施教和就业指导都具有积极作用。

2、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感受性的变化:

人的各种分析器的感受性会随条件和机体状态不同而发生变化。

(1)感觉的适应

适应:指刺激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适应可以使感受生提高,也可以使感受性降低。例:视觉适应:“明适应”与“暗适应”;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触觉适应:戴眼镜,戴手表等;味觉适应:厨师做菜,若做多了就会越做越咸。听觉一般较难适应。痛觉则根本不能适应或很难适应,这具有自我保护作用。

作用:适应能力是有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它对人们感觉外界事物、调节自己的行为具有积极的意义。

(2)感觉的对比

感觉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时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有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同时对比:是指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如:(同时对比图)。

继时对比:是指几个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如:吃糖之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酸,吃苹果之后再吃糖会觉得糖更甜。

作用:研究对比现象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工业产品、艺术品、生活用品等等各种设计都要考虑到感觉的对比现象。大型的人物雕塑,如果就按人体的比例直接放大就不好看。教学中的直观教具的制作,也要考虑人的感觉的对比现象。

(3)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因其他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都强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如:泡沫的摩擦声,让人产生冷、起鸡皮疙瘩;微弱的声音提高人的视觉感受性;拔牙不用麻药的实验等。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的现象相当普遍,其一般规律是: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其他感觉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会降低其他感觉的感受性。

联觉(这种现象不属于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联觉:是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最常见的是色觉所引起的温度感觉。如:红橙黄-----暖色(给人温暖的感觉);-----进色(给人接近感)蓝青紫-----冷色(给人寒冷的感觉);-----退色(给人深远感)色调的浓淡不同,引起人的轻重感不同----两个同样大小同样质地的球,黑色给人重的感觉,白色给人轻的感觉。

不同色调会引起不同的心理效应-----红色使人兴奋;蓝色使人镇静,黑色使人感到凝重等。

作用:联觉在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感受性的发展:

人的感受性,无论是绝对感受性,还是差别感受性,都具有巨大发展的可能性。人的感受性的发展依赖于以下条件:

(1)社会生活条件和实践活动是感受性发展的基本条件。

(2)有计划的练习可以提高感受性。

(3)感官的机能补偿作用。

(二)知觉的特性

人对客观事物的知觉,受主客观条件折影响,有其特殊的活动规律。知觉过程的心理规律可以归纳为知觉的四个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作用于人的客观事物是十分份繁多样的,在一定时间内,人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把它们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对它们作出清晰的反映。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凡是在某一时间内被清晰地知觉到的事物,我们称之为知觉的对象。与此同时,只被比较模糊地感知到的事物,就成为衬托这种对象的背景。(儿子看卡通片,别人叫他,没听见;上课注意听讲,其他声音就模糊了。)

知觉的对象和背景的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某些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例:P.48双关图;听课与开小差的互换。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

(1)觉对象的强度:有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的影响。

强度大的对象容易被我们选择为知觉的对象。

(2)对象与背景的差异:对象与背景差异越大,越容易从背景中选出知觉的对象。例:白纸黑字,如果是黑纸黑字将会怎么样呢?

鹤立鸡群

万绿丛中一点红

雪地里的白羊(黑羊)

(3)对象的活动性(运动变化):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上,运动的刺激物容易被选为知觉的对象。

例:小孩玩虫子

闪烁的霓虹灯广告

声音的起伏变化(和尚念经、不规则的打鼾声)

(4)对象的特征:特征明显,容易选有明显特征的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

例:公鸡母鸡----易辨

雌兔雄兔----扑朔迷离

有无明确的目的

●主观因素:有无积极的态度

知觉者的兴趣、爱好、情绪状态

制作使用直观教具

在教学中的运用:教师改作业用红笔的道理

讲课为何要求抑扬顿挫的道理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由不同的部分组成,有不同的属性,但人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影响因素:

●主观轮廓: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它的部分或属性常常是分别作用

或先后作用于人的感官,有时甚至只有其中的一部分对人发生作用。尽管它们在客观上可能是不完备的,但在人的主观上却能被全面地知觉。

●在整体性知觉中,物体的各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关键性的,最具代表

性的,强的部分,往往决定着人对事物的整体知觉。而弱小的部分却常被忽视。

如:人物漫画:李金斗、马三立、国外球星等。

●在整体知觉中,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起重要作用。

刺激物的个别部分或属性改变了,但各部分的关系不变,仍能保持整体的知觉。

如:一首曲子,不同人唱,不同乐器弹奏,人都会知觉为同一乐曲。

各部分关系发生变化,知觉的整体形象就会发生变化。

如:正方形、与菱形,都是由4条相等直线组成的封闭图形,但线条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人的知觉就不同了。

●知觉的整体性有赖于人的知识经验。当知觉对象提供的信息不足时,知觉常

常运用经验对残缺部分进行补充整合,从而获得整体映象。

如:12 13 14

A 13 C由于经验的作用,13,有时被认为是13,有时却被认为是B

●如果感知的对象是没有经验或不熟悉的,那么知觉更多地依赖于感觉。

接近组合、相似组合、闭合、连续等因素感知为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

在感知当前事物的时候,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们,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如:观赏自然景观,导游说这是……

火烧云,象……

●知觉的理解性以知识经验为基础

有丰富的经验,才能理解对象,理解的程度----直接关系到知觉的速度和完整性。

没有见过中国版图的农村老太太,看玉华洞中的“中国版图”时,就看不清;老驾驶员能通过听发动机的声音来判断汽车是否正常。等等。

●语词对人的知觉具有指导作用

可以加快理解对象。如桂林有一景:“张果老倒骑驴”

●个人的动机与期望,情绪与兴趣、定势等,对人的知觉理解也有重要影响。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的时候,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视知觉的恒常性表现最为明显:

大小----------远近看物体(透视感)距离的改变

形状----------不同角度看门等角度的改变

亮度----------阳光下与黄昏时,粉笔总是白色的明度的改变

颜色----------颜色不会因为光线的强弱而改变明度的改变

知觉的恒常性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它能使人在不同情况下按照事物的实际面貌认识事物,从而使人有可能根据对象的实际情况改造世界。如果知觉不具有恒常性,那么人就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外界环境。

二、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对教材的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等环节。在这一复杂的认识过程中,起点是感知教材,并获得有关教材的较丰富的、全面的正确的感性认识。为了提高学生感知教材的效果,就需要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根据感受性变化发展规律及知觉基本特性,正确地运用直观性原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热情,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知觉,从而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领会、理解和掌握,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1、直观教学形式及其特点

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以下几种直观形式:

(1)实物直观:指通过观察实物与标本、演示性实验、教学性参观等方式,为知识的领会理解提供感性材料。

优点:生动、形象、逼真。

缺点:其本质属性易被非本质属性掩盖,容易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教具直观:也叫模象直观,指通过模型、仪器、图片、图表、幻灯等手段模拟实物的形象而提供感性材料。

优点:可以突出事物的重点与本质,操作方便,不受时间和空间的

限制。

缺点:模象直观毕竟与实物不完全相同,容易造成低年级学生对模

象的误解。

(3)言语直观:是通过语言(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生动具体的描述、鲜明形象的比喻、合乎情理的夸张等形式,提供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优点:灵活、经济、方便。

缺点:所反映的事物形象在完整性、鲜明性、正确性方面不如直接

感知。

以上三种直观教学形式各具特色,既有优点,也有不足,三者应相互配合使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研究表明,缺乏语言指导的实物直观和教具直观,往往使学生不能全面观察而只注意他们感兴趣的次要部分,忽略事物的主要部分,难以形成正确、全面的表象。在言语直观中,如果语言描述缺乏有关形象的支持,也难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所以,在教学中要使语言和形象合理地结合起来,在以语言描述为主的教学中,要想办法用形象直观帮助他们建立起表象;在观察为主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很好地发挥语言的指导作用,善于指导深奥的道理用通俗的、学生容易领会的语言表达出来,并适当举例说明,以有助于学生理解。

2、遵循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按照感知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来正确地组织直观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

(1)根据感知对刺激强度的依存性的规律,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

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人们清楚地感知到。

讲课的音量要适当

板书字迹、直观教具、图表等不能太小等。

总之,要保持一定的刺激强度。

(2)根据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对比规律,在绘制图表、制作教具或准

备实验时,应力求使对象与背景在颜色色调、线条粗细、形状大小等方

面有明显差别。

凡要学生重点感知的对象必须突出强调,如:讲到重点,声音要放大;易错的笔画或字词,用色笔标志;要对事物的异同点进行

比较等。

演示直观教具时应注意背景与方位的选择,要增大对象与背景的差异。

总之,在各科教学中,凡是要求清晰感知、重点掌握的内容,都要具有一定的新颖性、鲜明性、趣味性、生动性,使它们从其它内容中突出出来,这是感知教材取得成效的重要方面。

(3)根据相对静止背景上的运动对象易被知觉的规律,教师在直观教

学方面应多采用活动教具,设法使教具变静为动。如活动黑板、活动卡

片、活动画报、活动模型、电影、电视、录像、幻灯等。

(4)根据知觉的组合规律,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的事物,易

于构成一个整体而被人们清晰地感知。

如:板书的空间距离要合理布局,位置顺序排列适当,大小主次适当,重点突出。

讲课与朗读,快慢适当,停顿与间歇适当。

制作和使用模像直观教具、挂图等,线条要明晰,行距适中,颜色分明。

(5)感知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这就要求在直观教学过程中

交替使用多种感官感知对象,动员学生多种分析器参加活动。如、听、

说、看、做、想。

(二)运用感知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比一般的知觉有更强的理解性,思维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观察也叫“思维的知觉”。

观察在人的学习、工作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观察是获得知识的门户,一切科学实验,一切科学的发明、发现,都是建立在周密的、精确系统的观察基础之上的。如:巴甫洛夫、达尔文等对观察的理解。P.64

观察力:就是分辨事物细节的能力,是智力结构的组成部分,它是经过系统的训练,逐渐培养起来的。怎样运用感知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1、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目的任务明确,让学生知道应该观察什么。

学生对观察事物有兴趣,才能认真细致耐心地进行观察。但兴趣需要培养。

2、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观察

有计划、有步骤,学生进行观察就会有序、全面、周密。

3、教育学生在观察前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准备,观察才会有效果。

4、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善辨多思

要多提几个为什么,怎么样,让学生开动脑筋,观察才能有自己真正的收获。

5、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和总结

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有利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论象征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论象征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目录 中英文摘要…………………………………………………………………(3——4)文正文目录…………………………………………………………………(4——9)第一章象征与平面设计…………………………………………(5—6) 第一节关于象征 第二节关于平面设计 第二章象征与平面设计的联系…………………………………(6—8) 第一节象征与符号 第二节平面设计可以说就是符号 第三节象征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 三结语………………………………………………………………………(8—9 附录…………………………………………………………………………(6——6)论文提要 论文题目:论象征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中文摘要】 从神话人物、动物、植物、器物、图案、数字、方位、颜色、梦幻、礼俗等方面,发掘出世界各民族所残予的文化象征意义,具有权强的知识性、学术性、和实用性。 象征在人类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辞海》对象征所下的定义为:1用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2文艺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因此,可以

说.象征是具体事物与抽象思维之间的一种桥梁,是智力活动(尤其是联想)的结果,是人类具体地、形象地表达抽象概念和思想感情的一种方法。正因为象征具有上述作用.它才被广泛应用于文艺创作与批评、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民俗学、广告创意等领域。 有的象征意义很明显.如蜜蜂是勤劳的象征,有的意义则十分隐秘,如蜜蜂是口才的象征。我们只有了解了一个民族对一定事物所赋予的象征意义,才能加深对这个民族的了解;只有了解了一件作品所表现的事物的象征意义,才能深刻地理解这件作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象征对于广告创意、CI设计人员,可给予丰富的措签与启发; 【关键词】象征包装设计设计人员平面设计 英文摘要: From the aspects, such as myth person, animal, plant, artifacts, pattern, numeral, directions, color, fantasy and etiquette and custom...etc., dig out each race of world of the cultural symbol meaning, have the strong knowledge, academic, and function of power. The symbol occupies the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in mankind. 《 Sea of symbo》 the definition that object descend when advertise for:The 1. tools and implements body thing means a certain abstract idea or the thought affections.2 technique is a kind of expression within the literature creationseses. point to pass some one particular and concrete image to express with its alike or close by concept, thought and affectionses.Therefore, can say. the symbol is kind of bridge between concrete thing and abstract thinking,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lligence activity( particularly is to associate), is mankind in a specific way, the image earth's surface reaches the abstract idea and the thought affections of a kind of method.Positive because the symbol has the above-mentioned function. it was just been apply in the literature to create and criticize extensively, linguistics, anthropology, psychology, ethnology, advertise the creativity etc. realm. Some symbol meanings are very obvious. if the bee is a hard-working symbol, have ofThe meaning is then very hidden, if the bee is the symbol

感觉和知觉

感觉和知觉 一、章节名称及学时分配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感觉的概念,了解感觉的生理机制 2、了解视觉产生的必要因素、视觉现象及规律 3、了解听觉产生的必要条件、听觉现象及规律 4、知道其他感觉 5、能理解和运用感觉的一般规律分析日常生活的一些现象 6、掌握知觉的概念,了解知觉的生理机制 7、理解知觉的基本特性,能运用知觉的基本特性解释一些现象 8、知道感知觉的关系 9、了解知觉的种类 四、教学重、难点:感、知觉的概念、两种主导感觉、感觉的一般规律、知觉的基本特性 五、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法 六、教学组织与设计 1、此章在“分类”部分内容较多,也比较容易造成混乱,因此,用列表的形式把相关知识点以最简洁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 2、对于规律部分则采用多举例方式,重在帮助学生理解规律的内涵,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 3、结合学生实际开展讨论;

4、用模像直观的方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理解知识点。 七、教学内容: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1学时) 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不仅反映事物的外部属性,还反映肌体的变化和内部器官的状况。 感觉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3、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感觉的意义: 1、感觉是人的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 2、感觉是各种高级、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没有感觉和知觉外部刺激就不可能进入人脑,人也不可能产生记忆思维,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 3、感觉是维持和调节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因素。如“感觉剥夺”实验。 (二)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的产生则是多种分析器同时或相继活动的结果。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同时或相继作用于不同的感受器时,在大脑皮层上多个部位形成兴奋中心,扩数后形成暂时联系,从而使我们对事物的关系产生反映,借助于关系反射,人们形成了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二、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 产生感觉神经机构叫分析器,分析器是人感受和分析某种刺激的整个神经系统。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三个部分 感觉的产生是某一种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感觉主要是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对由感觉器官提供的各种信息加工的过程和结果。 知觉是多个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三、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l、联系: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而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感觉越丰富、精细、知觉就越正确完整。

浅谈图案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浅谈图案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阐述了图案在平面设计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认为平面设计需要依靠文字、色彩和图案等基本设计元素,实现画面的协调和设计者与人之间的交流。因此,作为设计者,要学会合理利用图案,准确地向受众传达设计理念与思想,以实现与受众思想与心灵上的沟通,实现平面设计的基本目标。 【关键词】平面设计;图案;组织形式;重要性 图案是具有装饰性和实用性的一种艺术造型形式。既要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又要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同衣、食、住、行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图案可分为平面和立体两种,它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设计中合理地利用图案会使设计作品更加完美、更有意境、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一﹑图案的构成基本法则 一是统一、变化法则。统一指整体;变化指局部。设计中一幅完美的图案应该是丰富的、有规律的、有组织的。纹样、排列、结构、色彩各个组成部分,从局部到整体均应取得多样统一的效果。在图案变化中要求做到“万变不离其宗”,正确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是对比、调和。对比是变化的一种形式;调和是统一的体现。对比是运用形体的方圆、曲直、大小、高低、长短、粗细的差异有机地组合在图案之中,形成相互对比的作用。在色彩配合上是运用补色关系。如黑与白,红与绿、黄与紫的并置,显出强烈的对比感。根据具体的设计意图,做到在对比中求调和,在调和中求变化。三是均齐、均衡。均齐类似对称,是同形、同量、同距、同色的组合,体现秩序和排列的规律性,形成平稳、庄重、宁静的美感。均齐的形象和组织是以固定的中心线和中心点为标准,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格式有上下均齐、左右均齐、对角均齐、三面均齐、四面均齐和多面均齐。均衡是以同量不同形的组合取得均衡,具有放逸、玲珑自由、生动的美感。四是图案的连续和重复。连续和重复是图案构成的主要方法。连续是变化之间的联系、统一;重复是规律地伸展连续。如选鲜艳美丽的花朵,加以组织变化成一个单独纹样,进行连续反复,即构成丰富的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图案。 二﹑图案的组织形式 图案的组织形式有单独纹样和连续纹样两种,单独纹样和连续纹样又有各种组织形式,形成各式各样的组合。一是单独纹样,单独纹样是组成图案的基本单位,与周围环境没有连续重复的一种独立性的个体单位,如与环境发生联系时,就构成了适合纹样。单独纹样一般分为正形与不正形两种形式,不正形的单独纹样不受外面轮廓的支配,可以自由地设计,但仍需求得中心的统一和重心的均衡;正形的单独纹样依据外形轮廓分为适合纹样、分偶纹样和边缘纹样。适合纹样是依据外形的方、圆、六角、菱形、扇形、半圆、梅花形等各种形体组织骨格,配置纹样其间,达到“适合”形体的目的。构成适合纹样可概况为均衡和均齐两种形式,均衡式是一种不规则的自由格式,依照力和量的均衡法则,使纹样保持一定

3感觉与知觉

三感觉与知觉 1 什么是感觉 (1) 2 感觉的作用 (4) 知觉的特性(1) (4) 知觉的特性(2) (9) 三感觉与知觉 1 什么是感觉 我们经常用到感觉这个词,但是我们的表达,不一定是心理学家所理解、所研究、所定义的感觉。比如说有的同学说,我对这个女孩有感觉,其实这指的不是感觉,指的是你的情绪反应,你对她的爱慕。还有的同学说,我对这个事情有感觉,或者说我感觉我对这个事情有感觉,这其实指的也不是感觉,指的是你的意识,是你对这个感觉的认识。 那么什么是感觉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感觉是我们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我们各种感官系统的一种个体属性直接的反应。我们可以理解成什么是感官系统,什么是感官系统它的一种反应。 感官系统从感官的接收信息的方式来讲,应该分成五大感官系统:视觉系统、听觉系统、皮肤触觉系统、嗅觉系统、味觉系统。感官系统采收了、接收了我们周围世界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让我们对周围的世界有一个直观、直接的反映。 对感官系统的理解,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和解释:它的信息的来源;我们的感官的生理器官;它所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 人类的五种感官、五种感觉,它的感官系统,它的信息来源,以及相对应的产生的心理的现象,包括视觉。视觉是我们人类最丰富的感觉,大概将近有70%我们周围世界的信息是通过视觉系统来加以接受理解的。视觉包括它的感官系统——眼睛我们看一看眼睛的结构,在这五种感官系统中,它就像一个侦察兵,搜集到我们周围世界的各种刺激,然后通过神经通道反射给我们的大脑皮层,让我们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直观的认识。 眼睛中间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感受图像的细胞,一个叫视锥细胞,一个叫视杆细胞,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视觉系统,我们就会对周围的世界形成鲜明的印象,这些印象包括我们的颜色视觉,正是因为有了颜色视觉,我们周围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的丰富多彩。但是有的时候,我们的视觉系统也会让我们犯错误,这就是视错觉现象,还有一种视觉现象,引起我们心理学家的关注,叫做时间效应。

论图形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论图形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文字、图形、色彩同为构成 平面设计的三大要素,以其各自的特点在平面设计中担当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从一般意义上讲,图形传递信息的速度要比文字快得多,越是富有意境性的图形越能抓住观者的视线并快速传递所携信息。图形以其不可替代的形象化特征成为平面设计中的视觉重点,以其独特的魅力理所当然成为设计师们的设计表现重点。首先讨论了图形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接着分析了图形在包装设计及标志设计中的延展性,最后做了总结。? 关键词:图形;平面设计;魅力? 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9-0373-02?? 1 图形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1.1 变异图形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设计师们除了运用写实图形﹑变形图形来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外,还常常运用变异图形这一比较特殊的构形手法来表达自己独具匠心的设计意图。? 变异图形由于其反传统的思维方法、超常规的构形方式,往往能从大量司空见惯的平庸图形中脱颖而出,特别引人注目和深思,也越来越普遍地得到观者的欢迎。? 1.2 规则及不规则图形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不规则图形是和规则图形即严格的几何图形相对的图形。一般而言,在平面设计中,规则和不规则构成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这种互补关系有着心理学上的深层依据。规则的图形倾向于稳定、静止、秩序,但一味规则也很容易导致单调和刻板;不规则的图形显得活泼、生动,但走向极端就会变成杂乱无章。“秩序感” 是人们审美知觉活动的一条基本心理学原则,在这种知觉过程中,太单调的图像引不起人的知觉兴趣,太杂乱的图像又使人茫然,因此装饰艺术的审美要求就建立在这种简单与复杂、规则与不规则之间。? 当然,不规则图形在平面设计中还有许多其他的表现方式,例如,规则图形的不规则排列可以取得活泼的效果;采用挪用、拼贴手法的一些设计作品也不可能按照严格的几何图形来制作,因而就打破了单一图形的局限。各种形象素材和字体的随机排列已经形成一种重要的视觉文化现象。从广告、招贴到书籍装帧、网页设计乃至服装图案,我们都可以看到不规则图形的影子。? 1.3 分形图形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在平面设计中经常涉及许多图形图像,利用分形理论可以绘制出变幻莫测、五彩斑斓的抽象图像。分形,简单说就是一个图像,但这个图像具有无穷自相似性,整体的结构被反射在其每一部分中,分形总是呈现出参差不齐和不规则的状态。像平齿植物菜花和硬花甘兰,它们的每一分支和嫩枝都与其整体非常相似,其生成规则保证了小尺度上的特征,成长后就变成大尺度上的特征,当客体的部分和整体完全相似,就可以说客体是线性自相似的。同样,如果将它应用于平面设计,尤其是平面广告、包装设计中,必定会取得意想不到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2011年大纲]: 1.认知发展与教育 (1) 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2) 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 用 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 [辅导讲义]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一)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可以说是感觉 的敏锐程度。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是衡量感觉的一个 尺度。 感受性有绝对感受性 和差别感受性,分别用绝对感觉阈限 和差别感觉阈限 来衡 量。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感觉是由刺激物引起的,但并不是所 有的刺激物都能引起人的感觉,除刺激物性质要适宜外,刺激还必须达到适当的 限度。女 口:手表、尘埃对人的刺激。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叫绝对 感觉阈限,而对 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就叫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 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即感觉阈限的值越小,说明感觉性就越高。差别感受 性和差别 感觉阈限: 在刺激物引起感觉之后,尽管刺激强度又发生了变化, 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强度变化都能被我们觉察出来。 女口:在原有100克重量中再 加上1克,人们感觉不出它的变化,一定要加上3克或更多一些,人们才能觉察 出前后的 两种重量的差异。 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变化量叫 差别感觉阈限,而这种对 同类刺 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也 成反比关系。 早在十九世纪前半叶,德国心理学家韦伯在研究感觉的差别阈限时发现, 如 △ (3) (4 ) (5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三大构成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三大构成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追求越来越高。三大构成理论以艺术设计规则和美的构成法则为基点,其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形成了二维和三维效果,给受众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力,满足了人们日渐提升的审美要求。三大构成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有关方面的研究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平面设计;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平面设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在丰富人类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创造了巨大价值。目前,平面设计已被广泛地应用至Ⅱ多个领域,如平面设计、室内设计等。而三大构成以其独特、多维的特点,在平面设计中担当起了多种角色,并在增强设计作品感染力、冲击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新时期,三大构成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已然成为一种时尚和趋势,其发展空间巨大。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三大构成研究,并不断创新其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以增强应用效果,使其发挥更大的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 一、三大构成与平面设计的关系 三大构成主要包括色彩构成、平面构成以及立体构成,

并以各自特点在平面设计中发挥不同作用。其中,色彩构成通过还原自然中的色彩现象,对受众感知、心理产生刺激,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色彩构成还可以利用空间、质、量等的可变幻性,重组各要素关系,从而呈现丰富多样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广告彩页、产品包装等都直观形象地展示了色彩构成与平面设计之间的密切关系。我们在欣赏平面设计作品的过程中,首先会关注其色彩,只有协调的色彩构成才能够引起人们继续看下去的兴趣。因此,很多设计师都会将色彩视为主题与情感的依托应用到平面设计中:平面构成涵括了点线面三大元素,其应用增强了二维平面设计的实用性、创造性。一般意义而言,平面构成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最大。只有理顺点、线、面之间的构成关系,并学会灵活地运用,从视觉需求的角度进行重组,才能设计出自然、平和的平面作品。平面构成与平面设计之间的关系,多在招贴、书籍出版等形式中得至0体现;立体构成又被称作空间构成,它是以力学理论为依据,在人类视觉规律和材料基础上按照一定规则排列造型要素的技术。从本质上讲,立体构成就是在平面设计的基础上增添空间造型,其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平面设计作品的立体感、视觉冲击感,为受众营造了巨大的联想空间,将设计师意图展示得更加清晰、透彻。 二、三大构成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根据前文提到的三大构成与平面设计之间关系的分析,

心理学分类模拟题感觉与知觉(四)

心理学分类模拟题感觉与知觉(四) 一、简答题 1. 简述感觉的分类。 答案:人类感觉根据它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三类:远距离感觉、近距离感觉和内部感觉。远距离感觉包括视觉和听觉,它们提供位于身体以外具有一定距离处的事物的信息。近距离感觉提供位于身体表面或接近身体的有关信息,包括味觉、嗅觉和皮肤觉。内部感觉的信息来自身体内部,机体觉告诉我们内部各器官所处状态;肌动觉感受身体运动与肌肉和关节的位置;平衡觉由位于内耳的感受器传达关于身体平衡和旋转的信息。 2. 简述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 答案:(1)收集信息;(2)转换,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其机构称感受器;(3)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并在复杂的神经网络的传递过程中,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4)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 3. 简述感受性与刺激强度的关系。 答案:(1)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 (2)为了产生感觉,刺激的强度必须达到一定数量;随着刺激的强度增大,感觉也在加强,即感受性也在加强; (3)刺激强度超过某种限度时会破坏感受系统的正常活动,太强或太弱的刺激量,并不能被人觉察。 4. 简述韦伯定律。 答案:描述觉察刺激的微弱变化所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之间的关系的规律,由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称韦伯定律。韦伯定律指出,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 5. 简述视觉产生的机制。 答案:(1)眼睛。①眼睛的构造。②网膜上的感光细胞。(2)色觉理论。①三原色说。②拮抗理论。 6. 简述色觉理论的两种学说。 答案:三原色说与拮抗理论为色觉理论的两种学说。三原色说是由杨和黑尔姆兹二人提出的,也称杨一黑理论。他们提出任何颜色都能由三种波长的纯光混合而产生。人具有三种不同形态的锥体细胞,它们分别对红、绿、蓝三种原色最敏感。以不同比例混合这三种原色,可以产生各种不同颜色。拮抗理论也称四色说。黑林提出人眼对光反应的视觉基本单元是成对组织的,有红、绿、黄、蓝四种原色,

文字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文字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文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何种视觉媒体中,文字和图片都是其两大构成要素。文字排列组合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版面的视觉传达效果。因此,文字设计是增强视觉传达效果,提高作品的诉求力,赋予版面审美价值的一种重要构成技术。 在这里,我们主要谈谈在平面设计中文字设计的几条原则,以及文字组合中应注意的几点。特别提醒一下,这部分工作应该是人脑完成的工作,电脑是无法代替的。 下面我们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讲述文字排列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各小节都配有生动精彩的图例剖析。 1.提高文字的可读性 设计中的文字应避免繁杂零乱,使人易认,易懂,切忌为了设计而设计,忘记了文字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传达作者的意图,表达设计的主题和构想意念…… 2.文字的位置应符合整体要求 文字在画面中的安排要考虑到全局的因素,不能有视觉上的冲突。否则在画面上主次不分,很容易引起视觉顺序的混乱,有时候甚至1个象素的差距也会改变你整个作品的味道…… 3.在视觉上应给人以美感 在视觉传达的过程中,文字作为画面的形象要素之一,

具有传达感情的功能,因而它必须具有视觉上的美感,能够给人以美的感受…… 4.在设计上要富于创造性 根据作品主题的要求,突出文字设计的个性色彩,创造与众不同的独具特色的字体,给人以别开生面的视觉感受,有利于作者设计意图的表现…… 5.更复杂的应用 文字不仅要在字体上和画面配合好,甚至颜色和部分笔画都要加工,这样才能达到更完整的效果,而这些细节的地方需要的是耐心和功力…… 6.综合应用:封面设计实例 在下面这个例子中我们将应用上面所说的规律和要求来完成一个书籍封面的平面设计工作,一起实际体会一下文字在平面设计中的精彩应用…… 7.精彩作品欣赏 这类作品不论是字体、样式还是颜色的应用都非常精彩,给人留下震撼和深刻的印象,欣赏这样的作品真是一种享受…… 文字版面的设计同时也是创意的过程,创意是设计者的思维水准的体现,是评价一件设计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在现代设计领域,一切制作的程序由电脑代劳,使人类的劳动仅限于思维上,这是好事,可以省却了许多不必要的工序,

注意、感觉与知觉

第三章注意、感觉与知觉 〔思考·练习〕 一、注意 一、填空: 1.注意的基本特征是______和______,______是保证人们有选择地加工外界信息的必要条件。 2.注意不是独立的______,是伴随感知、记忆、思维等出现的一种共同的______。 3.“一目十行”是关于注意的______的描述。 4.有意后注意不同于有意注意,因为它______,它不同于无意注意,因为它______。 5.注意的种类按其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不同,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例如,有一天阿基米德刚坐进浴池,便发现池内水位上升,此时的注意即______,这使他惊喜不已,他立即对这一现象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此时注意即______,最后提出了著名的流体力学定律。 6.影响注意广度的几个因素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7.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状态______,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在______方面的特征。 8.注意的外部表现为______、______和______。 9.注意从其发生来说是有机体的一种______。人在集中注意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就产生一个______,由于______诱导,大脑皮层的邻近区域就处于______。 10.注意的指向性显示出人的认识活动具有______。 11.注意的集中性,不仅指心理活动______无关事物,而且也______无关事物。 12.我们听到钟声时,一时听到,一时又听不到,或者感到钟的声音一时强,一时弱,注意的这种______的变化,称为注意的______。 13.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原来注意的______和引起注意转移新事物(新活动)的______。 14.注意的分散是由______的干扰或由______的长期作用所引起。 15.注意的品质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二、单项选择: 1.在同时进行两项或几项活动时,一个人能自如地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上,这是()。 ①注意的分配能力好②注意的范围大③注意转移的快④注意的稳定性好 2.有的学生在上课时边听课边做小动作,这是()。 ①注意的转移②注意的分散③注意的分配④注意的范围 3.组织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是()。 ①消除学生的无意注意②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 ③组织和利用两种注意转移规律④组织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 4.“一心二用”即注意的分配是()。 ①有条件的②无条件的③还可能的④以上一个也不是 5.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是()。 ①根本不相关的②基本相同的③可以相互转移④可以相互替代 6.下列事物哪些是有意注意()。

三大构成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三大构成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追求越来越高。三大构成理论以艺术设计规则和美的构成法则为基点,其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形成了二维和三维效果,给受众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力,满足了人们日渐提升的审美要求。三大构成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有关方面的研究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平面设计;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平面设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在丰富人类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创造了巨大价值。目前,平面设计已被广泛地应用至Ⅱ多个领域,如平面设计、室内设计等而三大构成以其独特、多维的特点,在平面设计中担当起了多种角色,并在增强设计作品感染力、冲击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新时期,三大构成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已然成为一种时尚和趋势,其发展空间巨大。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三大构成研究,并不断创新其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以增强应用效果,使其发挥更大的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 一、三大构成与平面设计的关系三大构成主要包括色彩 构成、平面构成以及立体构成,并以各自特点在平面设

计中发挥不同作用。其中,色彩构成通过还原自然中的色彩现象,对受众感知、心理产生刺激,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色彩构成还可以利用空间、质、量等的可变幻性,重组各要素关系,从而呈现丰富多样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广告彩页、产品包装等都直观形象地展示了色彩构成与平面设计之间的密切关系。我们在欣赏平面设计作品的过程中,首先会关注其色彩,只有协调的色彩构成才能够引起人们继续看下去的兴趣。因此,很多设计师都会将色彩视为主题与情感的依托应用到平面设计中:平面构成涵括了点线面三大元素,其应用增强了二维平面设计的实用性、创造性。一般意义而言,平面构成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最大。只有理顺点、线、面之间的构成关系,并学会灵活地运用,从视觉需求的角度进行重组,才能设计出自然、平和的平面作品。平面构成与平面设计之间的关系,多在招贴、书籍出版等形式中得至0 体现;立体构成又被称作空间构成,它是以力学理论为依据,在人类视觉规律和材料基础上按照一定规则排列造型要素的技术。从本质上讲,立体构成就是在平面设计的基础上增添空间造型,其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平面设计作品的立体感、视觉冲击感,为受众营造了巨大的联想空间,将设计师意图展示得更加清晰、透彻。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2011年大纲]: 1.认知发展与教育 (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2)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3)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4)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6)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一)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可以说是感觉的敏锐程度。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是衡量感觉的一个尺度。 感受性有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分别用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感觉是由刺激物引起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物都能引起人的感觉,除刺激物性质要适宜外,刺激还必须达到适当的限度。如:手表、尘埃对人的刺激。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叫绝对感觉阈限,而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就叫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即感觉阈限的值越小,说明感觉性就越高。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在刺激物引起感觉之后,尽管刺激强度又发生了变化,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强度变化都能被我们觉察出来。如:在原有100克重量中再加上1克,人们感觉不出它的变化,一定要加上3克或更多一些,人们才能觉察出前后的两种重量的差异。 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而这种对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也成反比关系。 早在十九世纪前半叶,德国心理学家韦伯在研究感觉的差别阈限时发现,如

论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论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的。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产生的对这个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之所以能够反映一切客观事物的整体,是因为在知觉之前已经有了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感觉,并在大脑中储存着相应的感觉信息组合。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见图1。 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3 大类[1]。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属性的反映。如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客观世界中的事物,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形状。形状是由轮廓及其所包围的空间组成。人借助于视觉、触摸觉和动觉的协同活动,可以形成形状知觉。而人的形状知觉之所以能保持相当的稳定性,一方面由于有了多次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的经验,另一方面由于经常得到触摸觉的验证。当然,在某些情况下单凭触摸觉也能形成形状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人除了在一定空间中活动以外,也总是在一定的时间中活动。时间无始无终。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如太阳起落,月的圆缺、四季变化等,成为人们时间知觉参照系。[https://www.360docs.net/doc/3a17901970.html,]在此基础上人们又创造了日历、时钟等计时工具,使时间知觉更精确。 所谓运动知觉,是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人要想产生运动知觉,首先要确定参照系。参照系可以是某些相对静止的物体,也可以是观察者自身。没有参照系,人便不能产生运动知觉或者产生错误的运动知觉。例如在暗室里注视一个光点,过了一段时间后,会把静止的光点看成是运动的。这是因为在视野中缺乏参照系之故。 人们对世界的知觉在很大程度上要受被知觉物体或事件所处的背景的影响。曾有人假定背景对于知觉的影响仅限于有意识知觉到的信息,并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他给被试呈现一些刺激序列,每个序列由3 个单词组成:第1 个词是清晰可见的背景词(如hand 或tree),第2 个词是双义词(如paim),第结果表明,当双义词清晰可见时,被试的判定作业只在一致背景下得到促进。人们将之解释为:双义词的有意识知觉导致了与背景一致的意义的选择。而在无意识条件下,只要目标词与双义词有语义联系,被试的判定作业就会得到促进,而不管背景是否一致。人们认为这表明了:当双义词的知觉是无意识的,则它的多重意义都被自动激活,背景限制不了意义的选择。这一结果支持了他的假设:一个刺激的有意识知觉受背景的限制,而同样刺激的无意识知觉却引起不受背景限制的自动反应。 知觉对象具有多种可被观察到的性质,比如,它的颜色可能很具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它的形状可能与背景的形状有很大的差别,也或者它要表达的内容与其所处的环境非常不同,这就是知觉对象的特殊性。背景具有它的普遍性,它作为知觉对象的衬托,即要达到一定表现目的,又不能过于眩目而喧宾夺主,绿色的衬托合理地铺垫了红色,即不会使红色的出现显的过于突兀,它的柔和的性质又可以为红色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万绿丛中一点红”的例子只是从颜色一个方面表现了感知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关系,但是现实生活中对于知觉对象的感知会从很多方面来尝试,比如知觉主体会从感知对象的形状,大小,位置,以及包括声音等多个方面观察从而得到一个综合的最全面的结论,这个经验在以后的实践中就会比较持久的保留。 一件完美的工艺品,如果摆在洁净的桌面上,它的所有优点都会展现出来,可是如果将它摆在一片杂乱的废物中,人们的目光就会被周围各种次要的因素吸引而忘却了最终所要投入注意力的对象,“万绿”如果换为“万紫”,它的衬托作用就会转化为扰乱观察者的主要因

感知觉的概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节感觉的概述 实习班级13学前1班2班 授课时间2016年**月**日星期五第3、4节课 教学课题第二篇学前儿童的感知觉 教学目标1掌握感知觉的概念及种类 2掌握感知觉的作用 3掌握培养学前儿童观察力的方法 教学重点感知觉的概念、作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前儿童观察力的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环节与内容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师:上课前同学们先来看看几张图片。(出示图片:水果、建筑物、生活用品等) 问:请问图片中的是什么?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上台来配合老师完成一个小测试(自愿或随机点名一位同学闭上眼睛,让他摸一部手机并猜测) 问:请问你能猜的出这是什么吗? 师:很好,刚刚同学们不仅答出了图片上的所有名称,也正确猜出了

这是一部手机,那么请问同学们是通过什么来获得这些信息的呢?生:视觉和触觉 师:没错,视觉和触觉都是感知觉的一部分,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和注意第一节感知觉的概述(板书标题),首先,我们先来学习感觉(板书:一、关于感觉的认识)。二、教学新课 一、感觉的含义及其种类 1.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划线P32 板书:定义) 2.感觉的生理机制 师:那么,感觉是如何产生的呢? (1)感觉系统的构成:由感受器和相应的感觉神经组成的 (2)感觉产生的过程:三个主要环节:感觉器官--转换--感觉中枢(大脑)(划线P32 板书:感觉器官--转换--感觉中枢) 问:是否所有的事物我们都能感觉到呢?生:不是 师:没错,答案是否定的,比如超声波,红外线、某些动物的叫声等。那么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有感觉呢?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3)绝对感觉阈限:某种刺激若要引起一个人的感觉,是需要具有一定强度的。只有当物体发出的声音、气味等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时才能被听到、闻到。 绝对感觉阈限----- 指刚刚能引起人的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划线

摄影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摄影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1.摄影的产生、发展和分类 1.1.摄影的产生和发展 如今,我们对于摄影并不陌生,当然,大多数人一听到摄影,首先想到的就是拍照。然而,摄影并非就是去拍照这么简单,它还有一段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摄影的历史并非很长,但他的发展速度却是快得让人难以相信,摄影从产生发展到现在,也只有一百六十多年历史。现在大家公认的摄影创始人是法国人尼普斯(Nicephore Niepce1765-1833)。1826年,他用涂有犹地亚沥青的一块金属板放在暗箱里,暴光之后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张永久保存下来的经感光而成的图象。 到1836年,还是法国人达盖尔改进成银版照相,减短了暴光时间,并提高了成象质量。他于1839年8月19日将这项技术公诸于世。于是,这天被定为照相术诞生日。 1.2.现代摄影 现在摄影所使用的设备有两种。一种是继续使用传统的胶片成像摄影。另一种就是,使用拥有高新科技的数码摄影!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摄影也不甘落后,一百多年的发展是让人简直不感相信,尤其是在本世纪七、八十年代,电子技术进入照相机工业,使传统的照相机发生了一场革命——照相机实现了自动化。九十年代数字相机脱颖而出,更是一次彻底的革命,它摆脱了传统的银盐感光模式,进入一个新纪元。数字相机代表了照相机工业新的发展方向,是照相机发展的未来。特别是现在流行的数码相机,轻便、简单、实用性更强。 数码摄影的出现,标志着摄影进入新的层次,它改变了传统摄影使用底片感光、显影、定影再显影的工序,而是用数字相机拍摄,用计算机进行加工处理再用打印设备打出相片。 1.3.摄影的分类 总的来说,摄影可分为艺术摄影,技术摄影,商业摄影和社会摄影四大类。 艺术摄影往往应用特殊的艺术效果,给人视觉上很强的冲击力。它不同一般的摄影。 技术摄影往往应用在特殊的摄影需要,也称之为应用摄影。主要表现是它的技术性,要求特殊的照相机,作品清晰,精确。 商业摄影现在发展得很快,市场经济的需求给商业摄影提供了舞台,它表现在多方面的应用,如大家最熟悉的影楼,广告等。 社会摄影往往以事实为依据,一般是现场抓拍,而且不做装饰性的加工和各种修改。社会摄影分为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两者很难区分。 1.4.广告摄影 摄影是广告活动中频繁使用的一种手段,称之为广告摄影。它能真实地显示商

图形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图形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图形以其自身的特点在平面设计中担当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从一般意义上讲, 图形传递信息的速度要比文字快得多, 越是富有意境性的图形越能抓住观者的视线并快速传递所携信息。图形以其不可替代的形象化特征成为平面设计中的视觉重点, 以其独特的魅力理所当然成为设计师们的设计表现重点。 异影图形。物象一般只是主题的表象,影像却是主题的实质反映。它们彼此相生,表达一个语义,一种观念。 正负图形。也称反转图形,指正形于负形相互借用,相互依存,作为正形的图和作为负形的底可以相互反转。黑与白是相对的,没有黑就没有白,没有虚就没有实。设计师要惜墨如金,不仅仅是为了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反映更多的信息,更主要的是以此来增强画面的纯粹巧妙和视觉新奇,通过图像的相互依存来暗示两者之间潜在的关系。 共生图形。设计中打破一条轮廓线只能界定一个物象的现实,用一条轮廓线同时界定两个紧密相接、相互衬托的形象,使形与形之间的轮廓线可以相互转换借用,互生互长,从而以尽可能少的线条表现更多更丰富的含义,显现出精简着笔的魅力。 双关图形。双关图形意味着图形牵扯到双重解释,一重

是表面上的意思,一重是暗含的意思,而暗含的意思往往是图形的主要含意所在。言在此而意在彼,可收到含蓄风趣的表达效果。 聚集图形。在图形设计中,我们也可将单一或相近的元素造型反复整合构成另一视觉新形象,创造新颖的聚集图形来表达观念。构成图形的单位形态元素多用来反映整合形象的性质特点,以强化图形本身的意义。 同构图形。生物的杂交、植物的嫁接都可能创造新的品种、新的生命。同构图形通过不同性质的物形间的非现实的整合,制造出奇特的视觉效果,显示新的非逻辑关系,从而突破原来物形意义的局限,产生新的意义。 无理图形。又叫悖论图形,用非自然的构合方法,将客观世界人们所熟悉的、合理的和固定的次序,移置于逻辑混乱的荒诞反常规的图像世界之中,目的在于打破真实与虚幻、主观与客观世界之间的物理障碍和心理障碍,在显现不合理、违规和重新认识的物形中,把隐藏在物形深处的含义表露出来。 混维图形。混维图形通过奇异的构想,将二维与三维、幻象与真实混合交错在一起,追求出人意料的表现,它先让人们的习惯性思维产生一种预期,再用一种出乎意料的手法打破观者的固有想象,从而加深视觉感受。 变异图形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第三节 感觉与知觉试题(含答案)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知识考点 P42 一、单项选择题: 1.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 A )属性的反映。 A.个别 B.整体 C.外部 D.本质 2.感受身体运动与肌肉和关节的位置的肌动觉属于(D ) A.远距离感觉 B.外部感觉 C.近距离感觉 D.内部感觉3.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第一步是( C )。 A.视觉 B.听觉 C.感觉 D.知觉 4.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 B )。 A.转换 B.收集信息 C.神经传导 D.中枢加工 5.人眼的可见光,其波长约为( D )毫微米。 —600 —1000 C.380—1280 —750 6.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 B )。 A.暗适应 B.明适应 C.不适应 D.知觉适应 7.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时看不见周围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出物体,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叫( C )。 A.明适应 B.光适应 C.暗适应 D.不适应8.白天进入电影院,开始看不见座位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能加以分辨,这个过程是( C )。 A.漂白过程 B.明适应 C.暗适应 D.感觉后效 9.味觉属于( C )。 A.内部感觉 B.远距离感觉 C.近距离感觉 D.本体感觉10.“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A ) 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11.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是多少赫兹( C ) —2000 —2000 C.20—20000 —20000 12.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叫( B ) 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想像 13.看电影时,人们的知觉活动主要是( C ) A.视知觉 B.听知觉 C.视、听知觉 D.视、感知觉14.双眼视差是( B )知觉的重要线索。 A.时间 B.深度 C.运动 D.所有 15.看见一面红旗时,人们立刻能认识它的心理活动是( C ) A.视觉 B.色觉 C.知觉 D.感觉 16.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 B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7.下列不属于知觉基本特性的是( C )。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主观性 D.知觉的恒常性 18.在“万绿丛中一点红”中,绿草更易被归为一组,这是知觉的( A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9.看到一朵红花,这时的心理活动为( B ). A.感觉 B.知觉 C.视觉 D.色觉 20.双关图是____________中的现象。( A ). A.知觉选择性 B.知觉整体性 C.知觉恒常性 D.知觉理解性21.把煤放在日光照射下,把白粉笔放在阴影里,尽管前者反射的光比后者更多,但看起来依然是煤较黑,粉笔较亮,这是( C ) A.知觉的理解性 B.知觉的选择性 C.颜色恒常性 D.知觉的组织性22.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用感受性的______来说明的。( D ) A.强弱 B.高低 C.轻重 D.大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