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共3篇

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共3篇

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共1

“同课异构”教案

《回收废品》教学设计

裕丰园小学童彩红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从小渗透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投影仪、电脑课件。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正确列式并计算。

难点:理解“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学具准备:小棒。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电脑课件出示图:

公园里各个角落都有许多各式各样的塑料袋和塑料瓶。师:这是教师今天特意去公园拍摄下的,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谈话,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到塑料袋和塑料瓶。

师:这都是人们留下的,如果再这样下去我们美丽的公园将变成了什么样呀?

1 学生想象,并发表简短的感受。

师:是呀,有三个小朋友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们决定一起来收集这些塑料袋和塑料瓶。

二、新课教学

1、出示课件: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一起来认识这三个小朋友。生说出三个人的名字:小林、小红和小青。师:他们好像正在讨论着什么事情,谁知道?请学生读出三人的对话。

找出数学信息:小林:收集26个塑料瓶

小红:我收集的塑料瓶比小林多3个

小青:我收集的塑料瓶比小林少4个

2、提出问题:

师:根据他们的对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1)学生摆小棒,小组交流讨论。(2)集体交流反馈。师:这个问题谁能解决?生:23+6=29(个)师: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加法呢?

生1:我是通过摆小棒知道的,小林有23个,我就先摆23根小棒,小红多了6个,我就再增加6。23增加6可以用加法算式23+6来表

2 示。

生2:小红说我收集的塑料袋比小林多6个,也就是说在小

林23个的基础上再多加6。

师小结:原来要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就是用加法的,多了多少就加上多少。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真好,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生:我可以提出,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袋?师:你能摆一摆小青收集的塑料袋的个数吗?

3、学生动手摆,然后表示。

教师对着学生摆的小棒提问:你会列式计算吗?学生列出算式:26-4= 教师提问:你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生:因为小林收集的塑料袋是26个,小青收集的比他少4个,就要从26个里减去4个。

师小结:哦,小红比小林多,我们就是在26的基础上加,现在小青比小林少,我们也就在26的基础上减。

师:通过他们三人的努力,公园漂亮了许多,而且环境也得到了保护。

4、出示智慧老人的话,全班齐读。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的第1题。课件出示图。

(1)观察图,找出已知条件。

3 (2)学生同桌摆小棒。(3)独立列式。师:你是怎样列式的?生:42+6=48(只)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笑笑比淘气多6,也就是比42多6,所以就是42+6

2、练一练第2题。(1)观察图,弄清题意。

师:“我们班再捐12本书,就和你们班捐的一样多”这句话怎样理解?生1:也就是说笑笑班没有淘气班捐的多。生2:应该比淘气班少12本。(2)独立列式计算。

3、比比谁算得快(练一练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4、看图提教学问题。投影出示图。

师:图上告诉我们哪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1)小组交流。(2)集体反馈。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种应用题,说说这种应用题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和大家一起分享?

4 五:作业。

1、出示口算卡“接龙练习”完成第3题。

2、完成第4题:指导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组织交流,并写出算式的得数。

(做完后集体订正)

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共2

课题研究资料教学设计

《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教学设计

中卫九小孙守福

教学内容:教材第85页例2,练习十八第

7、

8、

9、10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将百分数化成小数、分数的方法,并能在计算中灵活运用。

2.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口算:把下面各数改成百分数:

= = = 8=

(说说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2、创设情境,激趣质疑:

(1)课件出示:春蕾小学的一项调查表明,有牙病的学生

人数占全校人数的1/5,春蕾小学有750名学生,有牙病的学生有多少人?(独立列式解答。)

(2)、出示例2:春蕾小学的一项调查表明,有牙病的学生人数占全校人数的20%,春蕾小学有750名学生,有牙病的学生有多少人?

(3)过渡:数量关系式是什么?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意义是一样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课题研究资料教学设计

少的问题。(板书课题: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二、尝试探究: 1.自主探究,尝试探疑: (1)自主列式计算。

(2) 百分数不能直接参与计算,可以把百分数转化成什么数来计算?百分数转化成小数和分数分别是怎样转化的?并写出两种转化的计算过程。

2.小组合作,解惑答疑: 百分数转化成小数的方法是什么?转化成分数的方法又是什么?

3.展示互动,点拨释疑: (1)小组展示交流两种解法及转化方法。

(2)总结建模:百分数转化成小数方法: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直接写成小数。(概括为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再去掉百分号。)百分数转化成分数的方法: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约分成最简分数,再直接用分数乘法计算。(强调,其实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

(3) 完成书中例1的省略号,总结快速转化的方法。

三、学以致用:

1、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第3题(熟练百分数化为分数,小数的方法。)(根据及格率的意义求及格人数)

2、练习十八的第

7、8题.(利用数轴和表格熟练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互化。)

3、一辆自行车原价是312元,现价是原价的85%,现价是多少元?

4、

4、某商贩今日购进水果36千克,卖出去了60%,还剩下多少千克水果没有卖出?(先求剩下的百分率,再求剩下的水果重量。)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在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在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时要注意百分数不能直接参与计算,要先把百分数化为分数和小数再进行计算。)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八的第

9、10题.

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共3

Module 5Unit 2

“If you tell him the truth, you’ll prove how honest you are.”北京__中学__

评析:北京市__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

一、教学背景分析

1.学情分析:

(分析:

2.对以往教学情况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二、教学目标分析

确立依据:

教学目标:

三、学习准备分析

教师:

学生:

四、教学过程

五、延伸与拓展

附件1:教学反思

附件2:其他需要的文件

总体分析与建议:

1)

同课异构活动方案(合集3篇)

同课异构活动方案(合集3篇)同课异构活动方案(合集3篇) 篇1:同课异构活动方案 为了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给全校毕业班教师搭建互相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全面提高毕业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决定在本学期举办“同课异构”赛课暨毕业班复习研讨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1、本着以赛促研,以赛代训,研训结合的原则,为毕业班教师提供个人素质提高和展示教学风采的舞台。 2、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毕业班复习的系统性、针对性和高效性。 二、活动目的: “同课异构”是不同教师执教同一课题,展示自己不同的教学风格、对教材不同的处理、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指导方法、板书方式及对教材独特的理解等。此次活动旨在实现同伴互助,发挥

教师的创造性,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旨在提高教学教研水平,促进共同进步,指导教师认真研究课堂教学,及时发现问题、研讨策略;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提高毕业班的'教学成绩夯下坚实的基础。 三、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各片小负责人 四、赛事说明: 1、参赛内容:语文指定内容为课内阅读复习,数学指定内容为应用题复习。 2、参赛课型:毕业班复习课。要求教学目标明确,结构完整、过程清晰、教学重点突出、注重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3、参赛教师:中心完小、二小及各片小抽选一名毕业班语文或数学教师参赛。(参赛教师以负责人在中心学校所抽中的科目为准,不得更改)。 5、参赛地点:中心学校多媒体教室。

五、活动要求 1、任教负责人所抽中科目的教师年龄在50岁以下必须参赛。 2、每位参赛教师准备一份参赛教(详)案上交教科室。 3、参赛教师所需借用的班级将由学校统一调配并在抽签时 体现,被借用班级的班主任应提前到位,积极配合,组织协调,负责将本班学生送进多媒体教室。 4、没有赛课任务的毕业班语、数教师必须积极按时参加此 次复习研讨活动,不得迟到、早退,认真作好听课及评课记录且将听课笔记本上交教导处备查。 5、参加观摩、听课的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须将电话调至静 音状态,且不得在赛课时随意进出。 6、各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做好宣传动员工作,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群策群力赛出水平、赛出风格、赛出效果。要安排好学校的有关工作并注意往返安全。 六、奖项及奖金设置:

小学语文同课异构教案

小学语文同课异构教案 篇一:语文同课异构方案 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促进教师对教材教法的钻研,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有效性,促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深入探寻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的教学规范。 3、促进反思和实践的优化,加快教师专业成长。 二、组织动员 本学期9月份底,学校制定了“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方案。校教导主任,负责对同课异构教研工作的组织协调、管理指导。组织全体四年级语文教师了解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意义,明确活动安排及相关要求。 三、确定课题 根据语文教学进度,选择二年级《识字5》一课,作为“同课异构” 教研活动课题。 四、独立钻研,写好教学预案。 课题确定后,各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积累和智慧,积极主动地搜索相关的资料,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学方法,设计最高水平的教学方案。使用的教学预案必须自己设计,使用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预案。

五、分组集体备课,集思广益。 本次活动以年级组为单位,分为一个小组进行组内集体备课。在校教导主任的主持下,各任课教师踊跃发言,畅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并对他人的教学设计提出修改意见。教研组长深入各小组进行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指导。 六、实施教学,集中听课。 举行同课异构现场教学活动时间定为: 10月30日上午在校多媒体教室 10月30日下午在学校多媒体教室 要求全校语文教师必须全部按时参加听课、评课活动。 七、互动研讨,总结提高。 首先由授课教师进行教后反思,然后教研组内互动交流评课,重点谈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设计,最后确定出一份最为优化的教学案例。 八、自我反思,撰写教学反思 附:“同课异构”活动具体安排 “同课异构”即对同一个课题,不同的教师用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大家在比较中相互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同课异构方案(大全五篇)

同课异构方案(大全五篇) 第一篇:同课异构方案 xxxx“同课异构”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同课异构”即相同学科的老师,使用相同教材和同一节内容,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教学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塑造各具特色的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萧伯纳说:“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有两种思想。”通过“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活动探索和开展,是一种教师之间交换经验和方法的过程。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推动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在同课异构的研究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行为,同时形成对教材、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独立和创造性的见解。达到校际共研,共促共进的目的;形成一个和谐共处,努力进取的绿色教研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 二、活动主题 相同内容,不同教法;相同舞台,精彩各异。同样的课题,不一样的精彩;同样的参与,不一样的见解。 三、活动时间 9月:文科组《道德与法治》 10月:英语组七年级、理综组八年级《温度》、数学组11月:语文组、文科组地理 12月:文综组历史 四、活动对象 全体教师 五、活动形式 同课异构——由各个学科选派几名教师,选择同一年级同一班级同一课题,每人各讲一节课。 六、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备课

各教研组利用集体备课时间给要上课的教师提出意见、参考方案,对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课程安排、知识盲点、课件制作等给出合理化的建议。第二阶段:讲课 由参课老师执教同一篇内容,要求听课老师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记录,观察教师在课堂上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写好评课记录并对各位教师讲课情况进行打分分。第三阶段:研课 听课后,组织老师们讨论教学过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讨论是一种互动的研究,是一个共同参与、共同构建的过程。鼓励参与者主动通过自己的思考、感悟、理解,不断提出新的设想、新的思路。第四阶段:磨课 1.二次备课,各讲课教师根据提供的教学内容进行初步教学构思,并于规定时间将教学设计上交给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然后学员依据指导意见进行二次备课。 2.二次讲课,各讲课教师在指导教师的组织下,运用经过反复打磨的教学设计在录播教室开展二次讲课活动,各教研组组织相关教师进行听课评价打分。 3.二次评课,由听课教师和指导老师进行集体评议和个体反思,对教师的进步予以肯定和鼓励,对课程的特点、不足,对教材解读、处理进行探讨,做出系统化的评价和总结。 七、活动要求 1.每一位授课教师须认真准备,研讨教材,设计各具风格的教法。课前制作精美的课件或教具。 2.每一位教师可能是授课者,又是评价者,因此要处理好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并定位好自己的角色。 3.每位参与教师打印教案一式六份,于课前提供给评委们传阅。 4.每位教师对上观摩课教师的课均要评议,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5.每一位教师必须按时听评课,不得迟到、早退、旷课;充分尊重每一位授课教师,准确量分;课后及时打分并以教研组为单位统一上交评分表。第二篇:同课异构活动方案 职田镇中心小学“同课异构”赛课活动方案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土壤,本学期我校深入开展赛课比

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共3篇

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共3篇 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共1 “同课异构”教案 《回收废品》教学设计 裕丰园小学童彩红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从小渗透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投影仪、电脑课件。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正确列式并计算。 难点:理解“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学具准备:小棒。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电脑课件出示图: 公园里各个角落都有许多各式各样的塑料袋和塑料瓶。师:这是教师今天特意去公园拍摄下的,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谈话,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到塑料袋和塑料瓶。 师:这都是人们留下的,如果再这样下去我们美丽的公园将变成了什么样呀?

1 学生想象,并发表简短的感受。 师:是呀,有三个小朋友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们决定一起来收集这些塑料袋和塑料瓶。 二、新课教学 1、出示课件: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一起来认识这三个小朋友。生说出三个人的名字:小林、小红和小青。师:他们好像正在讨论着什么事情,谁知道?请学生读出三人的对话。 找出数学信息:小林:收集26个塑料瓶 小红:我收集的塑料瓶比小林多3个 小青:我收集的塑料瓶比小林少4个 2、提出问题: 师:根据他们的对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1)学生摆小棒,小组交流讨论。(2)集体交流反馈。师:这个问题谁能解决?生:23+6=29(个)师: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加法呢? 生1:我是通过摆小棒知道的,小林有23个,我就先摆23根小棒,小红多了6个,我就再增加6。23增加6可以用加法算式23+6来表 2 示。 生2:小红说我收集的塑料袋比小林多6个,也就是说在小

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实施方案(含5篇)

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实施方案(含5篇) 第一篇: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实施方案 “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实施方案 为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造学校有特色的课堂教学名牌,根据上级《全市普通中小学开展“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的通知精神,结合教管办会议部署和本校的实际,制订我校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实施方案 一、参加人员 本校小学全体任课教师。 二、组织领导 1、成立“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领导小组。组长:辛志义 成员:辛中华、辛英、辛建才、辛宝福 三、活动内容 根据“有效管理、有效教学、有效学习实施意见”要求,结合高效课堂研究和课堂教学达标活动,开展“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活动,即针对同一课题,多人备课,多人上课展示,共同研讨评比。通过研讨评比,提高教师的备课水平、授课水平,打造学校有特色的课堂教学名牌。 四、活动要求 1、我校按年级层层开展研讨、展示和评比,确保活动有序、有效开展。 2、活动中,要按高效课堂要求,组织教师认真钻研课标、考试说明和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打造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3、活动中,要重视从学生满意度、听课教师满意度、评委满意度三方面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4、在大比武活动中,要注意总结优秀课堂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发现课堂教学优秀教师,对授课时好的经验、方法、模式和典

型在学校进行推广。 5、参加授课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结束时,写出活动总结报告,分析当前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成绩、经验与问题,提出后续工作建议,为今后的课堂教学指导工作提供依据,打下基础;同时,要通过各学科专题教研活动等多种形式推广此次课堂教学大比武成果。 五、活动进程安排1、2009年3月—4月,学校确定第一批课堂教学达标人员(原则上不超过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并从中选拔优秀者参加全镇“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大比武展评。 2、2009年5月—6月,学校确定第二批课堂教学达标人员。 3、本学期课堂教学未达标人员,利用暑假培训,加强学习,钻研课标、考纲和教材,迅速提高业务水平,限期达标。 “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实施方案 墨黑小学 2009年3月 第二篇:同课异构的实施方案 1.四、同课异构的实施。 由于我们必须考虑同课异构过程中教师的自主建构,实现教师自身内涵的丰富与智慧的提升;所以,我们认为,同课异构应该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为终极目的,围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的改进”这两个核心展开,在实施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1、以同一主题为核心。 同课异构的基础是“同课”,即同一教学内容。只有确定这一主题,才能保证教师有一个共同的基础进行比较式的研讨。共性与个性是事物之间普通存在的一种客观联系,比较的过程追求“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没有了“同课”这一“同”,比较就失去了基础,就不能称其为同课异构,就失去了同课异构的价值。 2、以行动研究为基础。 行动研究的目的就是应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它关注的是特定情境中的特定问题,无须重视研究结果是否可以推广到其他不同情境;无须关注研究变量的控制与操作。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6 声音的高与低 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公开课教案3篇)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1.6 声音的高与低》教学设计 同课异构(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中的第6课,是在学习了第5课研究了声音的强弱的有关内容后,继续研究声音的另一个属性——音高。敲击铝片琴、钢管、编钟都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并通过观察,学生们可以猜测到音高可能跟物体的长短、薄厚有关。学生将采用改变钢尺发声部分长度的方法,让钢尺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来发现物体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时,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揭开音高的秘密。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而振动的幅度决定着声音的大小,学生研究声音时,已经开始将听到的声音与物体的振动联系起来。在本课,学生将通过多种探究活动,去认识声音的另一个基本属性——音高。 【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表示。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科学思维:探索钢尺、音叉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高低的变化,以及振动快慢的变化,推测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建立物体振动快慢与声音高低的关系,并能用所学知识作出合理解释。 探究实践:通过描述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高低的变化情况,提高学生进行有根据的推测和科学操作能力。 态度责任:1.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2.能借助手机慢动作摄影功能和手机声音APP让物体的声音可视化,认识到科学技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钢尺、音叉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高低的变化,以及振动快慢的变化。 难点:推测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建立物体振动快慢与声音高低的关系,并能用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 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公开课教案5篇)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2.7 风的成因》教学设计 同课异构(一) 【教材分析】 本课探究风的成因是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学习活动的延续。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将由附近的冷空气来填补,流动的空气就形成了我们感受到的风。本课中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以此现象作为证据,尝试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学情分析】 有了“热空气会上升”的知识基础,学生解释“风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现象就容易很多。但是,要把模拟实验的原理和自然风的形成原因建立联系,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本节课只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不需要给出更深入的解释。 【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风。 科学思维:生活中有多种制造风的方法。 探究实践:1.学生能用画图的方式解释观察到的现象。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和教材引领,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态度责任:1.能够大胆假设并保持对问题的探究欲望,且能够仔细求证,得出结论。2.在了解到空气这一性质后,能体会到它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与危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和教材引领,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难点:学生能用画图的方式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玩风车导入揭题(预设4分钟) 1.出示风车。

提问学生:会玩吗?两位同学比比谁有多种方法玩? 2.找2个学生到讲台前面玩风车(预设学生会吹、跑)。 提问:谁更会玩?为什么? 预设生:用吹、跑、扇、拨动等方式玩,让风车转动。 3.出示铁质小风轮 提问:老师可以不用吹、跑、扇、拨动方式让铁质风车转动,信吗?(演示)为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让学说大胆猜测 提出:都是大家的猜测,这个风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自然界里的风的成因(揭示课题)。 风的成因(板书) 二、设计探究实验 1.要研究风,却看不见,有什么办法可以在教室里里看得见风? 预设学生:感觉树叶动...... 出示卫生纸条,可以帮助我们感觉风,追问怎么清晰的用眼睛看见风? 2.出示香条 说明这是看见风的神器,并点燃示范,引导生明白借助外界事物的帮助看见风,烟雾在教室里面实验最方便看见风,空气流动的方向就是风的走向。 3.出示其他材料,利用这些材料怎么做实验? 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说一说。 预设学生会提到热空气会上升的原理,学生会提出直接点燃蜡烛和香条观察实验装置里的现象,这时候提问学生:大家都猜测跟加热空气有关,怎样可以确定就是跟热空气有关系?跟什么对比? 引导学生提出:实验一,点燃香条不点蜡烛,观察实验现象;实验二,点燃香条和蜡烛,观察实验现象。利用对比试验来观察,风的形成的具体原因。 4.降解注意事项,完成实验一再发实验二的蜡烛。 5.开始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填写记录单。 三、实验验证,总结

同课异构(共5篇)

同课异构(共5篇) 第一篇: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成长路上美丽的风景 参加完年级组织的同课异构活动,心中喜忧参半,感慨良多。喜的是学校给了我们青年教师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忧的是自己在展示活动中还有很多的不足和亟需改进之处,自己还需要积累更多的知识来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通过这次讲课我知道了教学设计对于整节课的意义有多么重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内容,同时更多的时间要交给学生,还要把握课堂节奏,教学设计是老师永远无法满意的“作品”,在教学的“旅途”中,不同的教学设计会让学生感悟到不同的风景,拥有不一样的心情。今后,我要在教学设计上下苦功夫,苦下功夫。 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组长吝玉霞老师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帮我修改课件,甚至斟酌每一个知识点的讲法,搜集资料筛选恰当的事例,感谢她的支持。 第二篇:同课异构 专家引领校本研修之四:同课异构式校本研修 “同课异构式”校本研修的关键词有两个:一是“同课异构”;二是“校本研修”。顾名思义,就是以“同课异构”为组织形式的一种校本研修方式。“同课异构式”校本研修着眼于教师的专业成长,着力于课例研究,着手于“同课异构”的比较研究的科研方式。它是教师为了解决相同教学问题,达到相同教学目标,针对相同教材课题,相同教学内容,依据学生实际情况、教学现有条件和教师自身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实施途径,发挥不同优势,实施不同风格,建构差异性课堂,进行比较反思的研究系列活动综合而成的一种校本研修模式。董升将:求“异”是搞好“同课异构式”校本研修的关键 “同课异构式”中的“异构”主要表现为教学设计的差异。“同课异构”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是通过同一个教师或者是不同的教

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1.5 各种各样的天气 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公开课教案3篇)

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 《1.5 各种各样的天气》教学设计 同课异构(一)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天气有哪些变化”是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的,也是有很多内容可以交流的。对于区分不同的天气,学生能够根据生活经验做出一定的判断,可能比较难区分的是阴天,教师需要出示图片帮助学生辨析。对于“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以及“阴、晴、雨、雪、风等不同的天气分别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这两个问题,学生是有一定的前概念的,教师享有引导学生分类表达,并要从有利影响好和不利影响两方面来思考和交流。 【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1.天气现象有阴、晴、雨、雪、风等。2.降水、光照、风等天气要素会影响农业灌溉、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在内的人们的生产生活。 科学思维:懂得天气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体会到只有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才能趋利避害,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探究实践:1.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的区别。2.会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态度责任:1.对探究天气现象带来的影响感兴趣。2.愿意倾听、乐于表达。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并会区分阴晴雨雪等天气现象。 难点:能结合自身经历,用自己的话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各种不同天气的文字卡片、各种天气的视频、极端天气的视频。 为学生准备:文件袋、班级记录表、阴晴雨雪天气不干胶图片、描述天气句子的不干胶图片。 【教学方法】 教法:探究法、观察法、考察法、讨论法、师导生学法、讲授法、练习法、比较法、类比法、多媒体辅助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学法:做中学,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播放图片自己旅游的照片。 师:十一黄金周老师去旅游了,同学们假期旅游了吗?出行前,你比较关注什么? 2.指名回答,师引导说明天气会影响我们出行。 师:那么关于天气你有了解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各种各样的天气》。 3.板书课题:各种各样的天气。 二、学习新知 1.说说我们知道的天气。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的天气现象有哪些呢? 先同学间相互交流,再指名回答,师将学生说出的天气现象贴在黑板左侧。 2.区分不同的天气。 (1)师播放视频,生观看并说出师什么天气现象。 师:天气现象各种各样,那每一种天气都有什么特点呢?请结合视频,说出视频中的天气及此种天气的特点。 (2)看图片区分天气,说出阴、晴、雨、雪的特点。 师播放4幅张家界风景图片,生说出相应天气,并说出判断的理由:“我认为 是天,因为”。 (3)小组活动,区分不同的天气。 A.师说明活动要求。(将天气图片和描述天气的句子贴入记录表中) B.组长来领记录表、图片、文字 C.生分组完成记录表。 D.生分组汇报。 3.研讨:天气对我们的影响 师:天气总是在不断变化,也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1)辩一辩

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方案

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方案 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方案 篇一:小学同课异构活动方案 张高小学同课异构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切实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试图假借“同课异构”这种特殊形式,加强全体教师对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流程设计、教学媒体使用等方面的关注程度,为深入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储备思想认知和研究案例。二、活动目的“同课异构”就是相同学科的老师,使用相同教材和同一节内容,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教学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塑造各具特色的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 “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活动探索和开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推动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在同课异构的研究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行为,同时形成对教材、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独立和创造性的见解。提高课堂效率,为减负增效奠定坚实的基础。“同课异构”力求能体现教师个性和风格。三、活动形 式 同课异构。即:内容相同,教法相异;相同的舞台,别样的精彩。 四、活动时间:4月 五、参与学科:语文、数学、英语3个学科六、参加范围:全体教师七、活动程序: 1. 设计教案。 参与教师根据提供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构思,并于规定时间将教学设计上交教导室(注:教学设计含教材简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学流程的主要环节说明设计意图)。 要求五六年级上课老师参照“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

的课堂教学模式备课、上课,构建学习小组,授课体现精讲精练。2、教学观摩。 由三位老师执教同一篇课文,要求听课老师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记录,观察教师在课堂上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并写好评课记录。 3、教学研讨。 听课后,组织老师们讨论教学过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讨论是一种互动的研究,是一个共同参与、共同构建的 过程。鼓励参与者主动通过自己的思考、感悟、理解,不断提出新的设想、新的思路。 4、教学总结 通过观摩了三位老师的课例后,把自己的认识、收获写下来,可以是设计的理念,也可以是教学环节,甚至是教学过程中的某一处小技巧等等。将这些感受和收获总结成文,便成了一篇一篇的教研论文。 八、机构设置 1、成立组织领导小组组长:隋立志副组长:崔祥东 组员:谭吉冉陈景伟李新颖刘寒萍邵娟孙文富王文文赵俊2、组织实施 教务处牵头,语数各教研组负责落实。九、活动安排 篇二:同课异构优质课活动方案 临汾市五一路学校 第二届国培赛讲活动方案(小学部) 一、指导思想 为了切实加强国培学员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有效提高国培学员课堂教学效率,试图假借“同课异构”这种特殊形式,加强指导教师和国培学员对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流程设计、教学媒体使用等方面的关注程度,为深 入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储备思想认知和研究案例,特开展此项活动。 二、活动目的 “同课异构”就是相同学科的老师,使用相同教材和同一节内容,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2 用气球驱动小车 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公开课教案3篇)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3.2 用气球驱动小车》教学设计 同课异构(一)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要任务是以气球小车实验为载体,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感受反冲力是如何推动物体运动的,以及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到反冲力的大小。并把实验现象转化为证据,最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理性思考建构更高层次概念。 本课教材围绕本单元“运动和力”的核心概念,设计了2个活动,先是感受气球喷气时所产生的力和气球上升的力,体会力产生的方向和气球运动的方向,试看作出解程;篥二个活动是用气球驱动小车,通过组装一个气球动力小车,测量气球小车能行驶多远,用什么办法使小车行驶得更远,进一步认识运动与力的关系。 反冲力怎样使小车向前运动,又怎样使小车行驶得更远,涉及到的影响因素众多,因此,本课的研充,可以先从一个相对简单的模型开始实验探究,将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到气球大小和喷嘴粗细对气球小车行驶远近的影响上,并通过实验结果,找到一些与研讨问题相对匹配的合理解释。当然,除了这两个重要因素外,还有很多无法在本节课进行实验探究的其他影响因素,比如小车重量、操作方法、结构组成等,都需要学生通过实验后的推理分析,进行相应的辩证思考和深度论证。最后将这些研究结果迁移应用到一个相对复杂的情境里 【学情分析】 生活中,气球是学生所熟悉的玩具。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经历,当吹了气的气球嘴被放开时,气球会飞走。但是他们可能没有仔细思考过气球运动的方向和喷出气体的方向有怎样的关系。也不知道如何利用气球喷气时产生的反冲力去驱动小车。这节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探讨如何用气球作为动力来驱动小车,符合该学段儿童的认知需求和特点,不但增加了他们对科学这个学科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运动和力的理解。 【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1.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2.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就要对物体施加力。反冲力越大,小车行驶得越

幼儿园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3篇

幼儿园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3篇 幼儿园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篇1 实施策略 本活动运用演示法、动静交替法、启发提问法、试验法、故事贯穿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创设宽松愉悦的氛围,为幼儿制造了一个自由探究的空间。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会发生变化。 2、乐观关注四周生活中有颜色的物品。 活动重难点 重点:初步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会发生变化。 难点:在操作过程中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会发生变化。 活动预备 自制大、小猪教具6个颜料矿泉水瓶红黄蓝三色瓶盖多色水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 今日,森林里要开音乐会,小猪一家都要去参与,看!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来了。他们正在选择秀丽的衣服呢! 2、说一说 分别出示红、黄、蓝三颜色,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三种颜色的物品。

你还见过什么东西是红色的?(黄色、蓝色) 3、变一变 (1)老师演示黄色和蓝色配色后变成绿色。 摇摇摇,变变变,变成什么颜色了? 揭秘、小结:黄色和蓝色遇到一起会变成绿色。 (2)幼儿自己试验两种颜色的配色。 重点引导幼儿观看并选择两种不一样的颜色进行配色。 (3)将变化后的颜色进行归纳分类。 猪哥哥宠爱穿绿色的衣服,谁的变成绿色了?来给猪哥哥穿上吧!(再给猪爸爸、猪妈妈分别穿上) 老师小结:原来,两种不一样的颜色遇到一起能变出新的`颜色来。 4、玩一玩 去森林音乐会的路上还要经过一条石子路,假如把它变成彩色的那就更秀丽了。我们一起帮他们铺一条彩色的路吧! 幼儿自由选择两种颜色进行配色,并用铺路的形式呈现出来。 5、结束 你们又一次挂念了小猪一家,穿着秀丽的衣服,走过彩色小路,看!他们正在音乐会上快乐的演出呢!挂念别人,你们快乐吗?原来挂念别人可以让别人欢快,自己也很欢快。 幼儿园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篇2 实施策略 本次活动主要运用了操作体验法、观看比较法。引导幼儿在扮演

七(上)24-4《杞人忧天》同课异构(共3篇)

《杞人忧天》同课异构 《杞人忧天》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顺畅朗读,准确翻译,概括寓意。 2、了解寓言故事蕴涵的深刻寓意,从中接受教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 2.难点:顺畅朗读,准确翻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由这句俗语,老师想到了古时候的一则成语故事--杞人忧天(投影出示) 二、引导学生说说《列子》,了解作家作品 众生共享课前搜集整理的《列子》资料(出示投影) 三、朗读课文,听读,自读,正音。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鼓励学生查字典认识生字、生词,鼓励学生领读。 2、激发学生齐读速读 3、引导学生揣摩人物语气,再读课文。 4、正音:杞(qi)人躇(chu)步跐(ci)蹈舍(she)然中(zhong)伤(投影出示) 四、个别学生朗读、翻译,结合课下注释。(出示投影)重点句子; (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2)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3)奈地坏何? (4)奈何忧其坏?(投影出示翻译) 五、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 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 (由表及里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3、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投影出示)

六、拓展讨论: 1、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2、现实环境中的你,面对今天的环境,杞人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 七、课堂总结: 杞人忧天似的做法大可不必,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烦恼忧愁在所难免。如何更好地化解忧愁,笑对人生?相信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会有所感悟和启迪。 八、板书设计(略) 《杞人忧天》教学设计2 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单元所选几篇课文分别是童话、诗歌、神话、寓言,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引导学生“换一种眼光看世界”。本文是一则寓言,有深刻的寓意。可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做到“温故而知新”。尽管学生初学文言文,需要教师适当点拨,但是教师依然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不可越俎代庖。并且,教师要在高效驾驭文本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生能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究本文的深刻寓意,得到丰富的启迪。 3、有效训练学生的想象、表达、表演等能力,唤醒学生的发现意识。 4、渗透必要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寓意,得到启迪。 2、难点:训练各种能力,引导学生“换一种眼光看世界”。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画蛇添足》等多幅图画,让学生看图猜成语,然后归纳寓言的特点。再结合学生的表现谈话导入,并板书课题。(例如:本来老师上课前还担心……现在看来,完全是杞人忧天了。)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2.8 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公开课教案3篇)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2.8 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教学设计 同课异构(一) 【教材分析】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第8课的内容。通过前面7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人类身体的结构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对消化器官有一定的初步认识,他们一般都知道口腔、食道、胃、肠等消化器官名称,对它们的功能也有初步的认识,但是有些认识并不正确。本节课的学习,将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正确认识各个消化器官及其功能,能初步明确身体内部有一整套的器官来分解消化食物,食物进入人体后是要在一整套消化器官共同作用下才被吸收利用的。本课和上一节课“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都在体现一种人体结构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帮助学生在认识上建立联系。 聚焦板块:通过启发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一些场景的回忆,结合人体轮廓图对消化器官进行辨别,形成对消化器官的初步认识。 探索板块:首先引导学生在人体轮廓图上呈现自己对于食物在人体中消化过程的初始想法,再让学生对照教师提供科学家绘画的人体消化系统图进行阅读分析、修正、完善自己的认识。在讨论修正过程中,引导学生对“食管”和“胃”的形态和功能进行模拟实验研究。 研讨板块:设计了三个问题,通过这三个问题的研讨,旨在引导学生明白各个消化器官的功能与形态的联系,同时希望学生能将各个消化器官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意识。 拓展板块:用一个“小提示”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来进一步了解事物的消化过程。同时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来保护各消化器官,从而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学情分析】 食物的消化,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说熟悉,是因为我们每天都要吃食物,但哪些器官参与了消化?它们各起什么作用?食物按怎样的顺序被消化、吸收?对学生来说是模糊的。很多学生在前概念里认为胃是最主要的消化场所,食物营养都是在胃里被吸收的,所以本课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通过对比科学家绘画的人体消化图来

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2.4 神奇的纸 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公开课教案3篇)

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 《2.4 神奇的纸》教学设计 同课异构(一)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于纸的感知很丰富,不仅知道特点也知道一些常见的用途,本次课重点要提高学生探究积极性,让学生勇于改造。纸的出现,是书写材料的一次变革,有力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随着造纸技术的不断发展,纸的品种不断丰富,纸的功能日趋多样化。纸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通过对纸的研究,学生将进一步发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能力。通过观察纸,学会运用科学词汇准确描述纸的特征,学生通过思考改造认识到纸的性能是可以改变的,从而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不同性能的纸方便我们的生活。 【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1.材料经过加工、改造、优化后其性能会发生改变。2.性能得到改造和优化的材料可以用来制作有一定功能的物品。 科学思维:了解材料会随着人类需求而不断改进。 探究实践:1.能对普通纸进行简单的加工和改造,比较纸在改变前后的变化。2.能用语言描述纸改变前后的变化。 态度责任:1.发展加工和改造材料的兴趣。2.尝试多角度、多方式地认识材料。 2.了解到材料会随着人类的需求而改进,同时认识到人类智慧是神奇的,学会思考和尝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对普通的纸进行加工和改造,比较纸在改变前后地变化。能用语言描述纸改变前后的变化。 难点:学生通过改造意识到材料是可以根据人们的需求改变性能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特别的朋友,它是一张我们常见的白纸,请问通过平常的观察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

预设:白色、薄、轻、软等(板书) 2.生活中我们可以用这张白纸来做什么? 预设:写字、画画、折纸…… 3.猜纸飞机和白纸谁飞得更远?同样是一张白纸,我们用折的方法改变它的形状便让它有了飞行的能力很神奇!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主题是“神奇的纸” 二、承重比赛 活动一 1.出示桥模型:改造普通白纸纸承重订书机。 温馨提示:①比赛时间2分钟②比赛结束后整理材料 2.分发材料,进行挑战。 3.展示挑战成功的纸。 4.观察形状认识瓦楞纸 5.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种瓦楞状的纸呢? 预设:快递箱纸板、纸杯、咖啡杯套 最常见的就是快递箱,每个面都是由瓦楞纸拼成。 5.观察瓦楞纸板,看一看,摸一摸,按一按 预设:硬、有弹性、粗糙 6.体验自制纸椅承重情况 活动二 1.出示水桶,任务:改造卫生纸承重。 2.领取材料,挑战。 3.展示成功的纸。 三、改造纸的吸水性 1.观察得知普通纸和瓦楞纸都怕水,认识瓦楞纸杯思考为什么防水? 预设:涂了东西。 2.感受瓦楞纸杯,防水防烫。 3.实验观察涂油增加防水性。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3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公开课教案3篇)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1.3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同课异构(一) 【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的第三课。教材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教材通过让同学们听鼓声,观察鼓面振动,提出今天的核心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第二部分:探究。通过对比真空和空气状态下同学们的声音体验,知道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通过比较靠近桌面听到的声音和不靠近桌面听到的声音,知道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通过观察音叉在水中的现象,听在水槽璧上的声音,知道声音也能在水中传播。第三部分:研讨。通过几个小问题,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加深对于声音在物质中传播途径的掌握和理解。第四部分:拓展。通过制作土电话,玩土电话的活动,让同学们加深对于声波的理解,感知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变化,但由于声波的不可见性,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仍然很难理解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而振动又可以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同时也很难理解声音的传播能穿过空气等物质。虽然很多学生知道“声波”这个词,但对于真正描述什么是“声波”,“声波”的特征等,这部分概念仍然是空白的,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1.声音能够在空气、固体、水中传播。2.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效果不同。3.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科学思维:1.通过实验研究声音可以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2.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能简单地描述声音的传播方式。3.了解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探究实践:1.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2.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态度责任:通过实验设计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在实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4 弹簧测力计 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公开课教案3篇)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3.4 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 同课异构(一) 【教材分析】 《弹簧测力计》这节课是2019年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单元的第4课,本章前三节主要研究了小车动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也着重了解了重力、反冲力、弹力等类型的力。本节课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是认识弹簧测力计,学生通过观察、认读和实际感受来认识弹簧测力计的结构、计量单位、刻度标识及如何读数,这是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前提;第二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一方面引导学生亲身感受不同力的大小,另一方面先估测、后测量实际的物体,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研讨部分引导学生思考得更为深刻,进一步认识弹力概念的内涵和实例。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力和弹簧测力计其实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自己的感性经验。在前面的科学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使用尺子、温度计、量筒、天平等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学生也能够说出生活中常用物理量的多少,比如1厘米有多长、1秒钟有多长等问题的答案,但很少有学生知道力的大小是如何测量的,力的单位是什么,甚至不清楚力的大小应该怎样表示。基于此在《弹簧测力计》一课中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是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技能发展需要的,对各种测量工具的回顾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初步建构有关“测量”的知识框架。 【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1.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2.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作的,弹簧的伸长特征与橡皮筋相似。3.力的单位是牛顿。 科学思维: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尝试制作出一个简单的橡皮筋测力计。 探究实践:1.认识弹簧测力计的基本结构。2.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态度实践:1.发展进一步研究力的兴趣。2.树立细致、有步骤的态度。3.体会到不同测量工具可以解决不同的现实问题。4.用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物体的重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18课《牛和鹅》一等奖教学设计(同课异构3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18课《牛和鹅》一等奖教学设计(同课异构3篇) 同课异构设计(一) 18 牛和鹅 文本分析: 本文记叙了“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从此再也不怕鹅的故事。文章故事性强,语言生动,童趣十足,是一篇在看似随意的家常谈话中蕴含了一定哲理的文章。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尤其是在描写“我”被鹅追赶时,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致刻画,通过对鹅的动作的传神描写,将鹅的神气十足、胆大妄为和“我”的狼狈不堪、慌忙逃窜的画面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因此,本课的可读性非常强,课上应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感情朗读,积累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使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场景,在读中思故事哲理,在读中悟写作技巧。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谓、拳、捶”等10个生字,会写“摸、甚、跪”等15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感悟,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3.抓住重点语句,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学习从各个角度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 教学重点: 1.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特别是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句,理解语言、

体会文章思想的阅读方法。 2.体会“我”由怕鹅到不怕鹅的思想转变过程,明白要站在正确的角度看待事物,看到自己的力量,不盲目恐惧,也不盲目欺负别人。 教学难点: 1.学会由读课文、理解课文到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的思考过程。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所蕴含的道理。 3.将课文中学到的刻画人物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课时安排:2课时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读写、积累并运用生字新词。 2.交流、学习、掌握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3.把握文章思路,理清课文层次。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牛和鹅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牛和鹅的特点,介绍牛与鹅的相关资料。 导语:图片上的这两种动物想必大家都认识吧?它们的名字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