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一历史寒假作业]2018年高中历史新教材

[2018高一历史寒假作业]2018年高中历史新教材
[2018高一历史寒假作业]2018年高中历史新教材

[2018 高一历史寒假作业]2018 年高中历史新教材【导语】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高一历史,大精心为大家搜集了2018 高一历史寒假作业,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 题,50分)

1 、下列关于宗法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是一种以血缘关系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

B. 确立于夏商时代

C. 它用来确定贵族的等级,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D. 其基本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2 、为了改变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分割宰相的权力,以,北宋设:( ) 便于皇

帝总揽大权①参知政事;②三司使;③通判;④枢密使;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3 、伯利克里说:“我们每个公民,在许多生活方面,能够独立自主; 并且在表现独立自

主的时候,能够特别的表现温文尔雅和多才多艺. ”其中的“公民” 是指:( )

A. 全体成年国民.

B. 所有的成年男子

C. 祖籍本帮的成年男子.

D. 祖籍本邦拥有财产的成年男子

4 、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是( )

A. 《十二铜表法》的发表

B. 万民法的颁布

C. 公民法的颁布

D. 民法大全的颁布

5 、“议会除了不能是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是一个男人变成女人外. 他能够做倒一切”这表明( )

①议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②议会拥有立法权, 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

③议会出现独裁专制; ④体现了资产阶级对权力的追求。( )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内容仅供参考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时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帝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A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探讨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以主干知识——周朝分封制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分封制的认识和理解。关于分封制,相信考生平时做过不少的训练题,而本题通过设置新情境,加大了题目的难度,需要考生能够拓展对分封制的认识,考查角度细致入微。特别提醒我们在一轮复习时要注重对细节的处理,更要求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知识广度,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深度的把握。 25.表1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C 26.表2

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一些弊端

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一些弊端 发表时间:2014-09-01T08:57:27.873Z 来源:《新疆教育》2014年第4期供稿作者:宋兆金[导读] 新课本简化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强化了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和意义、影响的分析。贵州省遵义县鸭溪中学宋兆金 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随着高中课改的步伐,我在教学实践中与课改同步,积极深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尽快适应高中历史课改的要求。但几年来,通过对教材的熟悉和挖掘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我深刻地感到课改后的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在编排和布局结构等方面存在以下缺陷弊端。 一、可读性不太强 新课本简化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强化了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和意义、影响的分析,增强了对重要历史人物的全面评价,增加了图画、材料和思考题,旨在提高能力上的目标要求,其用意是很好的。但是,可以看到:新课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展过程叙述过于简化,有些过程的叙述就相当于纲要提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课本的可读性,给教学中实现教学目的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离开了对历史发展过程生动形象的叙述,历史结论、历史规律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本身是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的,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叙述过于简单,历史背景、意义和影响便显得枯燥乏味。这种情况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两种后果:一是课本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二是违背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理解历史理论、掌握规律性的历史知识带来了困难。 二、能力要求偏高 与旧课本相比,新课本能力要求高是个明显的特点。在能力上高要求,这对于学科功能的发挥,对于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高智能的人才,无疑是有益的。但是,就青少年的学习生涯来说,他们要经历小学、中学、大学三个主要阶段,有的还要读研究生,因此,能力培养要分阶段,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进行。对高中生的能力要求,应当讲究适度。历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它所涉及的理论之高深、知识之广博、逻辑之严密,是其他任何一门社会科学所无法比拟的。历史科学要人们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要真正做到“究”与“通”,没有广博的知识,没有深透的理论,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是不可能的。为什么社会上有二十几岁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但却很少有二十几岁的史学家?根源就在这里。高中学生仅仅是一些十六七岁左右的青少年,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但知识还不宽广、不扎实;他们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这种思维能力还较弱;他们接触过一些理论,但只是一些简单的理论;他们有一定的社会阅历,但阅历还比较浮浅。严格说来,在历史老人面前,高中生还只不过是个充满好奇而带稚气的孩子。根据高中生的以上特征,根据高中生的学业负担和高中历史的课时安排,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真正实现新课本中所提出的各种能力目标,这既为难了学生,也为难了教师。谁不希望祖国的青少年早日成才呢?但心急不能喝热汤,欲速则不达。能力要求偏高,会使学生感到可望而不可及,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只求高深、不求扎实,囫囵吞枣、拔苗助长,这是教学之大忌。 三、人物形象不太鲜明 人类历史是由人类共同创造的,但重要的历史人物往往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杰出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对青少年的成长又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对重要的、杰出的历史人物活动的讲述,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新课本中,一些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非常有利的历史人物,如克伦威尔、华盛顿和拿破仑等,内容显得比较单薄,因而,人物形象也就比较苍白。由于材料较少,因此,在教学中,无论是采用以人带事的方法,或是采用以事带人的方法,教学活动都不便展开,致使人物个性、人物思想、人物形象都不太鲜明,人物评价也难以全面。在重要的、杰出的历史人物中,他们的经历、思想、行为往往有许多动人之处,课本应予以叙述;有些堪称千古绝唱的情节,课本应当浓笔重墨地描述,因为,青少年从历史人物活动中受到的启发教育,比单纯的理论教育要生动得多、深刻得多。 四、重要的问题缺乏充足的说明材料 在历史教学中,对于一些重要的问题,如果缺乏材料,或是材料不充分,分析便深不下去,结论也很难形成,新课本有些地方也有这种情况。比如,在第二章第四节中,对于波及欧洲、影响世界的启蒙运动,新课本却没有专门的材料、独立的段落说明它产生的背景,从而使启蒙运动的出现显得很突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也就不明确。又如,在第二章第一节中,课本用了较多的篇幅叙述英国内阁制的形成过程,但有助于形成内阁制概念的材料却不多,而内阁制定义则没有,致使学生掌握这段历史较为费力。再如,在第二章第二节中,对奥地利改革收效不大的原因,新课本讲是“由于它限制了封建地主的某些特权,遭到激烈阻挠,收效不大。”这种解释很难使人信服。因为当时欧洲各封建国家的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封建主的特权,为何其他国家的改革没有遭到封建地主的激烈阻挠,偏偏在奥地利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在这里,如果充实一些材料,说明奥地利在改革时,由于中央权力较弱,对地方封建割据势力打击不力,加上改革没有处理好民族矛盾,没有采取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政策等原因,学生理解起来就更为方便。根据新世纪人才的培养要求编写高中历史新课本,这是一项艰难的工作。每个参编者都希望把课本编好,同时,无论谁去参编,都难免会有这种那种不足,这是很自然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将会克服教材中的一切缺陷和不足,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书内书外的知识。当然作为教科书,应该是很严谨的,因为教育是严肃的,我们面向的是学生,不应该出现一些教材的弊端。

2017年天津市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卷及答案

天津市2017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80分) 一、单项选择题Ⅰ(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 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制度形成于( )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2.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而采取的重大措施是( ) A.实行郡国并行制 B.平定“七国之乱” C.颁布“推恩令” D.设置节度使 3.梭伦改革后,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 A.公民大会 B.四百人议事会 C.陪审法庭 D.十将军委员会 4.下图是一幅革命题材的绘画作品,其名称是( ) A.《武昌起义》 B.《南昌起义》 C.《井冈山会师》 D.《飞夺泸定桥》 5.1949 年 4 月 21 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从而打响了(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6.20 世纪 50 年代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该国际会议是( ) A.雅尔塔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7.祖国统一始终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夙愿。20世纪80年代初,为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的伟大构想是( ) A.“一国两制” B.“和平统一” C.“九二共识” D.“国共合作” 8.下列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表述,最为准确的是( ) A.多极化格局已经确立 B.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C.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形成 D.“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9.中国古代农业发展迅速,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下列属于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品种有( ) A.水稻、玉米 B.水稻、粟 C.小麦、葡萄 D.玉米、粟 10.中国古代的丝绸远销亚洲、欧洲,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这一商路开始出现于( ) A.西汉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11.下图所示的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中国古代被誉为“青铜文明”的时代是指( )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7核心素养版讨论稿)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 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5.家国情怀 家国情环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2.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2017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2017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题卷由选择题、材料解析题、简答题和探究题四部分,共6页。考试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满分5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初年,周天子封功臣姜尚于齐,封武王弟康叔于卫,封殷商后代微子于宋。这反映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 那县制 D.行省制 2、某作品采用楚国方言,带有浓厚的南国情调和地方特色,句式灵活,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该作品是( ) A.《诗经》 B.《论语》 C.《孟子》 D.《离骚》 3、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的皇帝制度首创于(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汉朝 4、下列属于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 ) ①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②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③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 ④采取九品中正制选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右图是小华同学制作的某一 历史人物知识卡,据此判断, 该历史人物是(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6、商帮是地域性的商人群体。明清时期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商帮是( ) A.徽商、晋商 B.闽商、粤商 C.浙商、闽商 D.粤商、徽商 7、《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它( ) A.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 籍贯:江苏昆山 主张:经世致用 著作《日知录》等 地位:开一代朴实学风先河

B.符合当时社会实际并最终得以实现 C.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D.表达了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的要求 8、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万元,而甲午中日战争后3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这一变化的出现是因为() A.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诱导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9、1927年9月,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是() A.周恩来 B.贺龙 C.毛泽东 D.朱德 10、2017年年1月,教育部对教材修改明确规定,将中国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下列关于中国14年抗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展开抗日武装斗争 B.日本侵略者犯下了南京大屠杀等滔天罪行 C.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D.抗战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11、解放战争第二年,人民解放军举行了全国性反攻。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是() A.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B.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 C.东北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 D.人民解放军展开渡江战役 12、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 A.1954年日内瓦会议 B.1955年万隆会议 C.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13、右图反映的重大经济建设成就的取得是在() A.“一五”计划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九五”计划时期我国制造的第一批喷气式飞机 14、1956年至1957年间,我国新出现的文艺期刊就有18种,原有的刊物质量也有提高,版面扩大。这直接得益于()

2020年-2019年高中人教版新教材介绍--及新旧教材对比

2019年5月9日,新教材正式发布!新版教材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编写的人教版高中教材,包括数学(A、B两个版本)、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体育与健康、美术、日语、俄语、信息技术等学科。同期投入使用的还有国家统编三科教材即思想政治、语文、历史。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统筹考虑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和高考综合改革等多维改革推进的复杂性,为保障普通高中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按照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分步实施、自主申请的原则,自 2019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各省(区、市)分步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可以于2019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2018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可以于2019年或2020年秋季学期高 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2019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可以于2019年或2021年秋季学期高 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2020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可以于2020年或2022年秋季学期高 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国家统编教材三科 语文 新版教材语文必修共两本,分为上下册,如下图: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古代诗文占比近半,袁隆平、屠呦呦等事迹入选。 新版语文教材中,共选入古诗文67篇,占课文总数(136篇/首)的49.3%。《短歌行》、《归园田居》、《声声慢·寻寻觅觅》、《静女》均被选用。 高中语文新教材共5册28个单元,册数较以往版本有精简 普通高中《语文》全套教材共5册,其中必修教材分上、下2册,选择性必修教材分上、中、下3册。据悉,高中语文教材较以往其他版本相比,总册数上有所精简。 教材设计了28个学习单元。其中包括22个以课文为核心的单元,以及2个整本书阅读单元和4个活动类单元。其中,必修教材每册8个单元,选择性必修教材每册4个单元。另外,教材设计了4个独立的“古诗词诵读”板块。 温儒敏特别指出,在必修上册以“劳动光荣”为主题专设一个单元,选取讴歌劳动人民、劳动模范、劳动精神的课文。 课文选材上体现了革命文化。其中,有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改造我们的学习》等5篇(首)文章,鲁迅《拿来主义》《纪念刘和珍君》等5篇文章,还有《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百合花》等多篇作品。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教材中也有所体现,如《哦,香雪》、《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 此外,教材也选入了十多篇外国文学文化经典作品,有《复活》《百年孤独》《哈姆雷特》《致云雀》等。 编排体例变化:旧教材的单元是以年代和文章体例来区分,新教材的单元主要以表达情感、态度、思想价值观等来区分。 政治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word版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 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 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 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 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 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 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 认识。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 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 的理解。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 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 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 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 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5.家国情怀 家国情环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 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2.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 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 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 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2017年上海市普通高中等级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7年上海市普通高中等级性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早期先民的集体记忆是研究远古社会的重要依据,通常被称为 A.神话传说B.考古遗存C.实物资料D.文字实录 2.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A.姜寨遗址B.崧泽遗址C.二里头遗址D.殷墟遗址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 A.公元前7世纪前期B.公元前7世纪后期 C.公元前8世纪前期D.公元前8世纪后期 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A.重义轻利B.民贵君轻C.天人感应D.正心诚意5.“市舶之利,颇助国用”这种现象的发生得益于 A.张骞出使西域B.遣唐使节来华 C.海上丝路繁荣D.朝贡贸易推行 6.刘知几认为史家著史必须不加隐讳,如是撰写,意思就是 A.秉笔直书B.知往鉴来C.经世致用D.祥今略古7.“我朝罢相……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其中“我朝”是指 A.秦朝B.汉朝C.唐朝D.明朝 8.历史学家使用“原始积累”“君主专制”“人文主义”等词汇来描述A.西欧社会的演变B.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C.工业社会的来临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9.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下列那一重要现象? A.手工工场建立B.城市化进程开始 C.垄断组织产生D.资本全球扩张 10.太自鸣钟设置于工部局,“报时报刻,远近咸闻”。这种情景最先出现在A.汉口B.上海C.天津D.重庆 11.开创两种社会制度竞争格局的历史事件是

A.美国独立战争B.法国大革命 C.《共产党宣言》发表D.俄国十月革命 1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中,“西学为用”意为采用西方军事科技,“中学为体”是指A.以中国文化为本位B.以中国文化为辅助 C.以中国文化为手段D.以中国文化为形式 13.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各个国家路径不同。其中以军事力量完成统一,以发展重工业为重点的国家是 A.法国B.日本C.德国D.俄国 14.右侧漫画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现象? A.五口通商B.租界设立C.瓜分狂潮D.门户开放 15.“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此政府公报应发布于 A.洋务运动前后B.百日维新期间C.清末新政时期D.辛亥革命以后16.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建军的标志性事件是 A.北伐战争B.南昌起义C.遵义会议D.渡江战役 17.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一次重大调整,它表明 A.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B.国家调控经济模式形成 C.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盛行D.“滞涨”型危机得以缓解 18.1971年,“乒乓外交”以小球转动大球成为中美关系史上的佳话,紧接着发生的重大外交事件是 A.日内瓦会议召开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上海公报》发表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19.1979年4月,广东省领导向中央汇报:“我们省委讨论过……向中央给权,让广东先走一步,放手干。”“先走一步”是指实行 A.土地改革B.农业合作化C.包产到户D.对外开放 20.二战后,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令人瞩目。其中发展程度较高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是A.欧盟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北约D.亚太经合组织

2017年上海市普通高中等级性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

历史试卷 第1页(共14页) 历史试卷 第2页(共14页) 绝密★启用前 2017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 历 史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早期先民的集体记忆是研究远古社会的重要依据,通常被称为 ( ) A .神话传说 B .考古遗存 C .实物资料 D .文字实录 2.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 ( ) A .姜寨遗址 B .崧泽遗址 C .二里头遗址 D .殷墟遗址 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 ( ) A .公元前7世纪前期 B .公元前7世纪后期 C .公元前8世纪前期 D .公元前8世纪后期 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 ) A .重义轻利 B .民贵君轻 C .天人感应 D .正心诚意 5.“市舶之利,颇助国用”这种现象的发生得益于 ( ) A .张骞出使西域 B .遣唐使节来华 C .海上丝路繁荣 D .朝贡贸易推行 6.刘知几认为史家著史必须不加隐讳,如是撰写,意思就是 ( ) A .秉笔直书 B .知往鉴来 C .经世致用 D .祥今略古 7.“我朝罢相……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其中“我朝”是指 ( )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明朝 8.历史学家使用“原始积累”“君主专制”“人文主义”等词汇来描述 ( ) A .西欧社会的演变 B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C .工业社会的来临 D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9.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下列那一重要现象? ( ) A .手工工场建立 B .城市化进程开始 C .垄断组织产生 D .资本全球扩张 10.太自鸣钟设置于工部局,“报时报刻,远近咸闻”。这种情景最先出现在 ( ) A .汉口 B .上海 C .天津 D .重庆 11.开创两种社会制度竞争格局的历史事件是 ( ) A .美国独立战争 B .法国大革命 C .《共产党宣言》发表 D .俄国十月革命 1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中,“西学为用”意为采用西方军事科技,“中学为体” 是指 ( ) A .以中国文化为本位 B .以中国文化为辅助 C .以中国文化为手段 D .以中国文化为形式 13.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各个国家路径不同。其中以军事力量完成统一,以发展重 工业为重点的国家是 ( ) A .法国 B .日本 C .德国 D .俄国 14.右侧漫画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现象? ( ) A .五口通商 B .租界设立 C .瓜分狂潮 D .门户开放 15.“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此政府公报应发布于 ( ) A .洋务运动前后 B .百日维新期间 C .清末新政时期 D .辛亥革命以后 16.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建军的标志性事件是 ( ) A .北伐战争 B .南昌起义 C .遵义会议 D .渡江战役 17.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一次重大调整,它表明 ( ) A .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B .国家调控经济模式形成 C .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盛行 D .“滞涨”型危机得以缓解 18.1971年,“乒乓外交”以小球转动大球成为中美关系史上的佳话,紧接着发生的重大外交事件是 ( ) A .日内瓦会议召开 B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上海公报》发表 D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19.1979年4月,广东省领导向中央汇报:“我们省委讨论过……向中央给权,让广东先走一步,放手干。”“先走一步”是指实行 ( ) A .土地改革 B .农业合作化 C .包产到户 D .对外开放 20.二战后,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令人瞩目。其中发展程度较高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是( ) A .欧盟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 .北约 D .亚太经合组织 二、综合分析题(共60分) (一)民族融合(15分) ------------- 在 --------------------此 -------------------- 卷--------------------上 -------------------- 答-------------------- 题--------------------无 -------------------- 效---------------- 毕业学校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考生号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a5011361.html,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作者:徐蓝 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2018年第06期 一、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 教师必须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努力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教师要全面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具体表现,认识到核心素養五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既要注重对某一核心素养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 二、将教、学、评、考各个环节聚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学—评—考”一体化,即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聚焦于培养和发展 学生的核心素养,合理整合教学内容,确定关键问题和重点难点。通过基于史料 研习的教学活动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拓展知识、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三、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能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新情境,如“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学术情境”等。通过多维度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把问题解决好,为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创造条件。 四、开展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认真考虑如何构建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方式。所谓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史料阐释历史,更重要的是,要设计以史料研习为基础的探究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辨析、运用史料解释历史。 五、根据学业质量水平评价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度 教师要全面深刻地学习、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准确把握学业质量不同水平所描述的学生核心素养的表现特征,依据学业质量水平的细化评价目标指导教学与评价。

第三节地球的历史2018高中地理新教材

第三节地球的历史 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地球约有46亿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它经历了多次火山喷发、板块碰撞等。要了解这些经历,研究地层是最主要的途径。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图122)。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所以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图123)。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生物的生长过程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由古生物形成的化石种类及特点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当时地理环境的路印。通过研充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科学家发现了不同时期主要生命形式的特点及其变化,并以此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科学家对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据此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了系统性的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图1.24)。 地球的演化历程 (一)前寒武纪 前寒武纪是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的这段时间,包括了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约占地球历史的90%。在此期间,地球的大气层、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地球也从一个亳无生机的星球变成多种原始生命的家园。生命的出现和演化与大气层中氧气的增多密不可分。地球形成之初,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冥古宙时期,地球上只有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的迹象。到了太古宙时期出现了蓝藻(图1.25)等原核生物。蓝藻能够通过光作用制造氧气。元古宙时,蓝藻大爆发,大气成分开始发生改变,生物也因此得到进一步发展,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成矿时期,大量金、镍、铬等矿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 (二)古生代 古生代(距今541亿年一2.52亿年)意为“远古的生物时代”,可分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其中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 古生代期间地壳运动剧烈,许多地方反复上升和下沉,海陆格局发生了多次大的变迁,到了后期地球各块大陆汇聚成一个整体,称为联合古陆(图1.26)。 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图1.27)。早期,地球上海洋面积远大于现在,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温暖的海水里出现了多种动物,如三叶虫、笔石、鹦鹉螺等。到了后期,海洋面积缩小,陆地上开始出现低等的植物,但海洋仍是无脊椎动物的世界。 晚古生代是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早期鱼类大量繁衍。随着海洋面积进一步缩小,到了中期一些鱼类逐渐进化成能适应陆地环境的两栖类。晚期,气候变得干旱,水源稀少,一些两栖动物慢慢进化成更能适应干燥气候的爬行动物,裸子植物开始出现。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几乎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古生代由此告终。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谈谈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内容与旧教材的区别

谈谈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内容与旧教材的区别 何剑英 新课标自2008年秋季在我省实施以来,教师反响极大,有人说“新教材好呀,改变了旧教材单纯的知识堆积”,“历史课堂上就有话说了,不再象以前的教材那样,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不再把中国史和世界史的部分分开”;也有人说“新教材跨度大、跳跃大、难度高,内容多、课时少,在我们的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实现这么个飞跃,非常困难”。笔者接触新教材二年以来,感触颇多,在此谈点拙见。 一、新旧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不同。 传统以来,历史教材的编写都按照中国史和世界史两条主线进行,中国史又分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两大块;世界史也分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在中国史这一条线中,不管是古代史也好,近代史也罢,又都按时间顺序分别讲述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部分内容。举个例子,中国近代现代史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三年过渡时期(1949----1952年)、三年经济恢复时期(1953----1956年)、十年建设时期(1956----1966年)、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6年)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1978年以后),也按照这样的模式编写世界史那一大块。 新教材则改变了过去编写教材的模式,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依据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革新了教育内容,增强了教育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以“学习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其设置了9个学习模块,即历史(I)、历史(II)、历史(III)等3个必修模块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哞”、“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等2个选修模块(江西)。必修(I)中的8个专题,都是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当然既包括中国史的内容,也包括世界史的内容。如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等。必修(II)中的8个专题,属于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内容,如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当今世界经济和全球化趋势等。必修(III)中的8个专题,则属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内容,如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等。这样就打破了以前那种通史体系,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纵横交错编写教材。 二、新教材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 (1)增强了与社会文明进步联系的内容。如在必修(II)

2017高中历史复习大事年表(完整版)

高考历史复习--大事年表

15末—16初新航路开辟 14—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1840年前后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14—15世纪新航路开辟,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条件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20世纪50—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20世纪60年代初联邦德国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大国 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1640年—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75—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

1789年7月—1794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1861—1865年美国内战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1939年9月—1945年9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后—1991年底雅尔塔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 1840--1842年鸦片战争 1856---年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标志中共成立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923年中共三大,制定革命统一战线策略 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城市 1956年中共八大,成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82年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987年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1992年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1924年国民党一大、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形成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840 – 1949 ㈠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㈡1912 ——1949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①1912—1919 短暂的春天(一战时期) ②1927—1937短暂发展 ③1937—1947陷入困境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 ㈠二战后——20世纪60年代末(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 ㈡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福特,卡特) ㈢20世纪80年代(里根) ㈣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正式版)(原卷版)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Ⅱ卷文综 历史试题解析 24.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图5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 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 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利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A.军用工业由官办专为商办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用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 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3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组织, 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国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32.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 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33.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34.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学科网遭到皮克林拒绝, 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 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