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γ生物学功能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γ生物学功能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γ生物学功能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γ生物学功能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摘要】

干扰素γ(Interferon gamma,IFNγ)是体内重要的细胞因子,能够通过调控免疫相关基因的转录协调机体的免疫反应。本文对 IFNγ的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诱导机体的抗病毒状态、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免疫调节)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干扰素γ;生物学功能;治疗应用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Biological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nterferon γ

TIAN Yuan△,DING Zhuang,YUE Yu-huan(△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62,China)【Abstract】Interferon γ(IFNγ)is an critical cytokine which coordinates immune response through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immunologically relevant gene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biological functions

including induction of antiviral

state,inhibition of cell proliferation,induction of apoptosis and immunomodulation,as well as application of IFNγ.

【Key words】 Interferon γ(IFNγ);Biological function;Therapeutic effect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最先被发现的细胞因子,根据同源性及受体特异性的不同,迄今为止,发现 3 类干扰素:Ⅰ型、Ⅱ型和Ⅲ型。Ⅰ型 IFN 包括IFNα(包括多个亚型)、IFNβ、IFNω、IFNε、IFNκ、反刍动物中发现的 IFN τ以及在小鼠中发现的ζ等;Ⅱ型 IFN 只有 IFNγ;Ⅲ型 IFN 是 2003 年发现的一种新型干扰素,包括 IFNλ1、IFNλ2 和 IFNλ3。其中,Ⅱ型 IFN 也被称为免疫干扰素,大量研究表明,IFNγ除具有广谱抗病毒功能外,对免疫系统也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1],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此成为当今免疫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1. IFNγ的生物学功能

1. 1免疫调节功能

IFNγ是体内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能促进 MHCⅠ类及Ⅱ类抗原的加工提呈:能够从多方面上调细胞表面 MHCⅠ类分子的表达:IFNγ的刺激使组成型蛋白酶体转换成免疫蛋白酶体,后者酶解的特异性使多肽能够更好地结合于Ⅰ类MHC 分子,提高 MHCⅠ类分子中提呈给 CD8+T细胞识别的表位的表达水平和多样性,因此提高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2]。IFNγ通过上调 MHCⅡ类抗原提呈提升 CD4+T细胞的肽特异性活性。通过上调 MHCⅠ类抗原的提呈途径增加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对病原体的敏感性,使 CTL 更有效地将病原体清除[3]。

1. 2广谱抗病毒作用

IFNγ主要通过与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诱导病毒感染细胞产生多种抗病毒蛋白,使细胞内产生抗病毒状态而发挥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作用是非特异性的。在诱导效应因子表达的同时,由于IFNγ能够提高细胞表面MHC分子的表达,增

强免疫活性细胞对病原体的杀伤作用,从而协同促进了机体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杀灭,而使机体处于抗病毒状态。虽然各种类型的干扰素均能介导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反应,但 IFNγ的免疫调节活性在协调免疫反应和确定机体长期的抗病毒状态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1. 3 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

IFNγ能够干扰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增殖。IFN能够在转录水平诱导 p21 和

p27,p21 和 p27 能够分别抑制细胞周期调节蛋白E:CDK2 以及细胞周期调节蛋白 D:CDK4 复合体的活性,使细胞从 G1 向 S期的转化停滞。另外,c-myc (前癌基因)能够通过活化细胞周期调节蛋白:CDK 复合体,引起 S 期所需基因的转录,以使细胞由 G1 向 S 期过渡,IFNγ能够通过抑制 c-myc 的表达而抑制细胞周期。IFNγ对细胞生长的抑制能力比IFNα/β强[4]。

2. IFNγ的应用

2. 1人 IFNγ的应用:由于IFNγ能够抑制细胞增生,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具有抗病毒及免疫调节活性,还可抑制癌基因的表达,因此引起了人们对其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的关注。目前,已有文献报道将IFNγ用于肝细胞癌(Hepatic cellular carcinoma,HCC)切除术后和消融术后,以预防复发,如Nishisuchi等[5]对 30 例行 HCC 根治性术后患者进行长达 88 周的IFNγ治疗,结果显示,IFNγ治疗可提高术后患者的累积生存率。Lin 等[6]也对行消融术后的 HCC 患者进行 IFNγ治疗,结果发现 IFNγ能够降低肿瘤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率。IFNγ局部用药,还可治疗暴露性肿瘤,如恶性黑色素瘤、恶性淋巴瘤、宫颈癌等。

3.小结和展望

虽然IFNγ已用于临床一些疾病的治疗,但其疗效还存在争议,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其对不同疾病及疾病不同阶段治疗的量效关系及作用于个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等。同时,动物 IFNγ的大规模生产和实际应用仍需进一步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 IFNγ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入,更多其诱导的抗病毒蛋白、免疫调节基因产物将会被发现,其更多的生物学活性及作用机理将不断被阐明,这将有利于基因工程细胞因子药物的应用,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加有效多样的方法。

参考文献

[1]Schroder K, Hertzog PJ, Ravasi T, et al. Interf eron-gamma:an overview of signals, mechanisms and functions[J]. J Leukoc Biol,2004, 75(2): 163-189.

[2]Groettrup M, Khan S, Schwarz K, et al. Interferon-gamma inducible exchanges of 20S proteasome active site subunits: why[J]. Biochimie,2001, 83(3-4): 367-372.

[3]Ferris RL, Whiteside TL, Ferrone S. Immune escape associated with functional defects in antigen-processing machinery in head and neck cancer[J]. Clin Cancer Res, 2006, 12(13): 3890-3895.

[4] Giroux M, Schmidt M, Descoteaux A. IFN-gamma-induced MHC class II expression:transactivation of class II transactivator promoter IV by IFN regulatory factor-1 is regulated by protein kinaseC-α[J]. J Immunol, 2003, 171(8): 4187-4194.

[5]Nishiguchi S, Tamori A, Kubo S, et al. Effect of long term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摘要:干扰素是细胞和机体受到病毒感染, 或者受核酸、细菌内毒素和促细胞分裂素等作用后, 由受体细胞分泌的一种广谱抗病毒糖蛋白。它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活性的细胞,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肿瘤细胞功能,促进免疫细胞的活性。近半个世纪以来, IFN 一直是病毒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免疫学和肿瘤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干扰素基因序列研究结果表明, 该序列早在5亿-10亿年前就存在于生命细胞的基因序列中, 是生物体内一种古老的保护因子。 关键词:干扰素;基本性质;作用机制 干扰素是在用灭活的病毒处理鸡胚以后发现的, 即灭活的病毒可以诱导干扰素的产生。能够诱生干扰素的物质很多, 一般称他们为干扰素诱生剂,主要包括:(1)活病毒、灭活的病毒及其产物, 如双链RNA;(2)其他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 如细菌和细菌脂多糖;(3)有丝分裂原等;(4)特异性免疫诱导剂。第一类物质诱生干扰素最有效,后两种主要诱生II型干扰素,即IFN-γ。 IFN-α和IFN-ω主要由白细胞产生,IFN-B主要由成纤维细胞产生,尽管在适宜的诱导情况下,大部分的人类细胞都能够产生这几种干扰素。而IFN-γ主要由活化的T 细胞产生。α、β、ω和γ等几种干扰素主要由诱生剂诱导产生。IFN-κ在静息状态下表皮角化细胞和先天性免疫系统的细胞(如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中有表达, IFN-γ、IFN-β、病毒与双链RNA 诱导会使IFN-κ表达显著增强[1]。IFN-κ表达的这些特点是和角化细胞的防御功能相适应的。IFN-τ不能被病毒等诱生剂诱生, 仅仅在怀孕早期的一个特定时间由滋养层细胞表达, 它们的主 要功能是为怀孕的完成做准备[2,3]。Lin it in主要在骨髓、肾脏表达, 也不需要诱导, 主要活性是抑制淋巴系细胞的生成, 对骨髓系细胞和红细胞前体则没有抑制作用[4]。IFN-K在正常的血液、脑、胰腺等不同的组织中都有低水平的表达, 也可以被病毒或者干扰素等诱导表达[5,6],。

浅谈生物刺激素

浅谈生物刺激素 生物刺激素的分类与作用 近几年来,全球农资市场上有一个比较时尚的新名词——生物刺激素。或许有些人对它有所了解,亦或许有些人仅听过这个名字而已。其实,它离我们并不遥远。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农资圈的朋友们一定听说过这些产品:土壤改良剂、生长调节剂、生物活性物质、植物助长剂、植物保护素等等,其实这些产品都在不同程度或者不同方面体现出了生物刺激素产品的某些功能或特性。那么,到底什么是生物刺激素呢?它是肥料吗?或是农药吗? 答案:均不是。生物刺激素比较权威的一个定义是欧洲生物刺激素产业联盟在2012年7月给出的。联盟给了这样一个定义:植物生物刺激素是一种包含某些成分和微生物的物质,这些成分和微生物在施用于植物或者根围时,其功效是对植物的自然进程起到刺激作用,包括加强/有益于营养吸收、营养功效、非生物胁迫抗力及作物品质,而与营养成分无关。由此可知,生物刺激素既不是农药,更不是传统肥料,它的靶标是农作物本身,它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或增强农药药效,改善作物的生理生化状态,提高抗逆性,改善作物品质和产量提高。欧洲生物刺激素产业联盟成立于2011年6月,意大利世科姆总部的全球肥料市场总监Sandro Secco先生是欧洲生物刺激素产业联盟六位理事之一。 在2011年7月,美国的企业也成立了一个生物刺激素联盟,目前已有15家企业加入。其中意大利世科姆-奥克松集团旗下的分支机构Sipcam Agro USA, Inc. 亦是成员之一。该联盟对于生物刺激素是这样描述的:一个生物刺激素是一种材料,当应用到植物、种子、土壤或栽培基质中,再和已有的施肥计划相结合,增强了植物对养分的利用效率,或者以直接或间接方式提供改善植物生长或抗逆反应。而我们中国农用生物刺激物产业联盟(成立于2012年12月)对于生物刺激素也有类似的诠释:是指适用土壤和农作物后,能改善土壤生态、激发作物潜能、增强作物系统抗性,从而提高产量、品质和农业生产效率的一类物质。 综上,生物刺激素是有别于常规化肥的,也是不同于植物保护剂的,在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它是作为对营养和植物保护剂的协同角色,三者协同作用,维持作物生长健康、有活力。 在国外,生物刺激素产品通常被分为八大类:腐植酸类物质、复合有机物质、有益化学元素、非有机矿物(包含亚磷酸盐)、海藻提取物、甲壳素和壳聚糖衍生物、抗蒸腾剂、游离氨基酸类等。各类在不同方面的特性有所不同。详情如下: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高等生物化学中期答辩 作者:ZJJ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药物化学 学号: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作者: 摘要:干扰素是人体受到病毒或双股RNA刺激物的刺激产生免疫应答,由细胞合成及分泌的一族蛋白质类,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干扰病毒基因转录或病毒蛋白组分的翻译,从而阻止或限制病毒感染,是目前最主要的抗病毒感染和抗肿瘤生物制品。本文就干扰素的分类、分子结构、作用机理、生物学活性、体外重组技术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做出预测展望。 关键词:干扰素研究进展应用前景 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interferon Author: (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072,China) Interferon (IFN) is human body gets virus or double stranded the exciting generation immunity of RNA exciter is respondent, by the cell synthesis reaches excretive gens protein kind ,has the function of regulating the immune function, antiviral and antitumo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dy's defense system. It can prevent or limit viral infection by interfering with viral gene transcription or translation of the viral proteins,so it is the main antiviral and antitumor biological products.The research of interferon classification, molecular structure,

干扰素γ生物学功能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γ生物学功能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摘要】 干扰素γ(Interferon gamma,IFNγ)是体内重要的细胞因子,能够通过调控免疫相关基因的转录协调机体的免疫反应。本文对 IFNγ的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诱导机体的抗病毒状态、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免疫调节)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干扰素γ;生物学功能;治疗应用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Biological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nterferon γ TIAN Yuan△,DING Zhuang,YUE Yu-huan(△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62,China)【Abstract】Interferon γ(IFNγ)is an critical cytokine which coordinates immune response through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immunologically relevant gene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biological functions , including induction of antiviral state,inhibition of cell proliferation,induction of apoptosis and immunomodulation,as well as application of IFNγ. 【Key words】 Interferon γ(IFNγ);Biological function;Therapeutic effect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最先被发现的细胞因子,根据同源性及受体特异性的不同,迄今为止,发现 3 类干扰素:Ⅰ型、Ⅱ型和Ⅲ型。Ⅰ型 IFN 包括IFNα(包括多个亚型)、IFNβ、IFNω、IFNε、IFNκ、反刍动物中发现的 IFN τ以及在小鼠中发现的ζ等;Ⅱ型 IFN 只有 IFNγ;Ⅲ型 IFN 是 2003 年发现的一种新型干扰素,包括 IFNλ1、IFNλ2 和 IFNλ3。其中,Ⅱ型 IFN 也被称为免疫干扰素,大量研究表明,IFNγ除具有广谱抗病毒功能外,对免疫系统也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1],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此成为当今免疫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1. IFNγ的生物学功能 1. 1免疫调节功能 IFNγ是体内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能促进 MHCⅠ类及Ⅱ类抗原的加工提呈:能够从多方面上调细胞表面 MHCⅠ类分子的表达:IFNγ的刺激使组成型蛋白酶体转换成免疫蛋白酶体,后者酶解的特异性使多肽能够更好地结合于Ⅰ类MHC 分子,提高 MHCⅠ类分子中提呈给 CD8+T细胞识别的表位的表达水平和多样性,因此提高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2]。IFNγ通过上调 MHCⅡ类抗原提呈提升 CD4+T细胞的肽特异性活性。通过上调 MHCⅠ类抗原的提呈途径增加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对病原体的敏感性,使 CTL 更有效地将病原体清除[3]。 1. 2广谱抗病毒作用 IFNγ主要通过与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诱导病毒感染细胞产生多种抗病毒蛋白,使细胞内产生抗病毒状态而发挥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作用是非特异性的。在诱导效应因子表达的同时,由于IFNγ能够提高细胞表面MHC分子的表达,增

生物刺激素与激素的区别

加耐特背后的故事(三)-生物刺激素与激素的区别 说到激素,很多人都是谈之生变,农户问到也是选择避而远之。生物刺激素作为一种新的概念肥,它对植物生长所起到很多作用跟激素大同小异,不少人也怀疑它是否应该归于激素一类,其实不然,虽然生物刺激素的概念仍需进一步明晰,但可以明确的是:生物刺激素绝对不等于激素。生物刺激素类产品正成为当前化肥提质增效、进而实现健康、环保农业的一类重要产品。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两者的区别 植物激素 是指植物细胞接受特定环境信号诱导产生的、低浓度时可调节植物生理反应的活性物质。 人工合成的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已知的植物激素主要有以下6类: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芸苔素内酯。些植物激素可通过人工合成,如吲哚乙酸,一些不可通过人工合成,但可通过生物提取,如赤霉素。人工合成和提取的物质与生物体自身分泌植物激素来源上有所不同,因此也可称为外源植物激素。它们在细胞分裂与伸长、组织与器官分化、开花与结实、成熟与衰老、休眠与萌发以及离体组织培养等方面,分别或相互协调地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分化 生物刺激素 目前国内对生物刺激素主要分为五大类:腐植酸类、微生物类、植物提取物(包括海藻酸)、动物水解物(氨基酸)、无机及人工合成产品。 虽然植物自身可以合成所需的各种氨基酸,但是受不良气候和病虫害、药害等各种逆境影响,有些氨基酸的合成受到限制或是合成功能减弱,就需要通过根部或是叶面外源的补充来调节植物达到各种生理平衡,促使植物生长达到最佳状态,这也是我们使用氨基酸类生物刺激素的目的 两者区别:生物刺激素不等同于激素,激素成分较为单一,用量小,效果来的快,但遇到恶劣天下效果会大打折扣,生物刺激素成分较为复杂,生产工艺也更高,用量大,效果比激素来的稍满但是稳定,总的来说就是生物刺激素更像中药、激素像西药。合理使用才能发挥两者的最佳作用。

国内动物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病原菌新毒株、变异株的不断出现,我国动物疾病的防制面临严峻的挑战,目前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已经不能经济而有效地控制疫病的发展,尤其是病毒性疾病的危害日益严重,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防治措施。 自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n发现干扰素以来,干扰素已经显示出了极强的抗病毒、抗肿瘤以及免疫调节活性和应用前景。因而,干扰素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动物干扰素主要停留在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且大多数集中于猪、鸡、鱼等少数动物,但近年来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目前已有商品化的猪、犬、鸡等重组干扰素产品面市。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动物干扰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概况 干扰素 IFN 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质,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IFN的抗病毒活性是通过宿主细胞而间接完成的,并具有严格的种属特异性及选择性。根据其来源和结构,IFN可分为α、β、γ三种类型,近年来,还发现了ω、τ等类型的干扰素。IFN—α主要由单核细胞产生;IFN—β主要由纤维母细胞产生,血管内皮细胞也可产生;IFN—γ由抗原及PHA等有丝分裂原刺激T细胞后产生,此外,NK细胞也可产生。IFN—τ是反刍动物孕体附植时滋养层细胞分泌的特有的妊娠识别信号因子,在妊娠识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IFN—α、IFN—β尽管结构不同,但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来自同一个祖先基因,结合相同的细胞表面受体,并发挥相似的生物学效应,因而将它们一起划归为Ⅰ型干扰素。其中IFN—α是20个结构相关的分子量约为18kDa的多肽家族,每个由独立的基因编码;IFN—β是个单基因产物,是分子量20kDa的糖蛋白。IFN—γ属Ⅱ型干扰素,由大约21~24kDa的亚基组成的以同源双体形式存在的糖蛋白。IFN一γ对56℃、pH2和0.1%SDS敏感。 二、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 干扰素在1957年被发现时,抗病毒活性被认为是其唯一特性,但随后研究发现干扰素除具有抗病毒增殖作用外,还有一系列其他生物学活性,如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等。大量研究表明,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的发挥有赖于其诱导的多种效应蛋白质的合成。干扰素并不直接作为反式作用因子对其效应分子的基因组进行调控,而是通过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系统引发一系列特定的生化反应,最终达到效应分子的表达目的。此外,干扰素活性很高,并且其活性呈明显的多样性。现将其主要活性分述如下。 (一)Ⅰ型干扰素的主要生物学活性 抑制病毒复制,主要是通过诱导细胞合成多种酶 2’—5’寡聚腺苷酸合成酶等 和旁分泌作用。 抑制细胞的增殖 如肿瘤细胞等)。 加强NK细胞杀伤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NK细胞具有干扰素受体 。 改变MHC分子的表达,增强MHCⅠ类分子的表达而抑制MHCⅡ类分子的表达。(二)Ⅱ型干扰素的主要生物学活性 IFN—γ抗病毒活性较Ⅰ型低,但它的免疫调节和抗细胞增殖的作用较强,所以又称免疫干扰素,它是一种强的巨噬细胞、NK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活化剂,能激活巨噬细胞并促进其活性;能直接作用于T和B淋巴细胞,促进分化;能增强MHCⅠ类分子和MHCⅡ类分子的表达。

生物刺激素资料参考

生物刺激素,名称背后的认知 近几年来,一种叫做生物刺激素的农资产品在国外大热。 长期以来,生物刺激素被冠以各种不同的称谓,植物生长促进剂、生物活性剂、植物助长剂、土壤改良剂、生长调节剂……然而,这些都无法准确地定义生物刺激素。 在国外,2011年6月欧洲生物刺激素产业联盟成立,并在第二年的7月给出了一个这样的定义:植物生物刺激素是一种包含某些成分和微生物的物质,这些成分和微生物在施用于植物或者根围时,其功效是对植物的自然进程起到刺激作用,包括加强/有益于营养吸收、营养功效、非生物胁迫抗力及作物品质,而与营养成分无关。2011年7月29日,美国生物刺激素联盟成立,将微生物菌剂、氨基酸、腐植酸、黄腐酸、海藻提取物等类似成分物质这样定义:生物刺激素——一种物质,当施用于作物、种子、土壤或者生长媒介时,同已有的施肥计划相结合,提高作物养分施用效率,或者对作物生长和胁迫响应提供其他直接或间接的益处。 2012年春,以意大利瓦拉格罗公司为首,十余家欧洲公司成立了生物刺激素生产企业联盟,并于同年11月在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生物刺激素大会。自这次大会之后,生物刺激素成为全球农资市场上一个极其时尚的名词。同时,世界各国很多的公司都开始使用这个新的分类方法在推荐一些新产品。国内也有些公司和企业在推广一些产品或积极参与这类的推广活动。广东杰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便在2012年11月30日率先主办了第一届中国农用生物刺激素产业国际高峰论坛。 事实上,多数生物刺激素的描述是基于它们在植物生长和生产率中发挥的功效(例如:一种生物刺激素,可以保护作物免受干旱胁迫,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活力等)。 在国外,一般将生物刺激素分为8类:腐植酸、复杂有机材料、有益化学元素、无机盐(包含亚磷酸脂)、海藻提取物、甲壳素和壳聚糖衍生物、抗蒸腾剂、游离氨基酸和其他含氮物质等。而在国内,以上8类物质大概被归为肥料中的功能性肥料、农药中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但这样的简单归类都没有充分体现生物刺激素的真正作用,它的真正作用长时间被埋没了,其优异的功能也被淡化了。

干扰素生物学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

干扰素生物学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 王斌斌1,2,王贵平2,李春玲2,莫内1 (1.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与医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兽医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 收稿日期:2007-01-22 干扰素(interferons,IFNs)是在一定的干扰素诱导剂作用下,由特定细胞的基因控制所产生 的,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调节免疫等作用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诱生糖蛋白[1]。由Isaacs和Lin-denmann于1957年在利用鸡胚绒毛尿囊研究流感病毒的干扰现象时发现并命名的。IFN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它并非直接作为反式作用因子对其效应分子的基因组进行调控,而是借助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系统,引发一系列特异的生化反应而调控效应分子[2]。IFN通过诱生多种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以增强NK细胞活性及其他免疫调节作用,有效地遏制病毒侵袭和感染的发生,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清除早期恶变细胞。由于IFN具有广谱、高效抗病毒功能,且对免疫系统起关键调节作用,因此成为当今免疫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在兽医临床上,IFN已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1干扰素的分类 国际最新分类标准,按IFN与受体结合的原则 将其分为TypeⅠ、TypeⅡ、TypeⅢ三大类型[3]。TypeⅠ干扰素按其与抗体结合的抗原性不同又可分为α、β、γ、τ、ω等。与TypeI受体相结合的IFN中,IFN-β、γ、τ、ω等的抗原性与IFN-α不同,且本身只有一种,没有亚型或亚亚型。IFN-α又分13种以上亚型,如IFNα-1、2、3等,还有亚亚型,如IFNα-la、1b、1c、1d以及IFNα-2a、IF-Nα-2b、IFNα-2c等。TypeⅡ干扰素只有一种,即IFN-γ。TypeⅢ干扰素目前有三种亚型,分别为IFN-λ1、IFN-λ2和IFN-λ3。根据制备方法的不 同分为天然干扰素和基因工程重组干扰素。目前对IFN-α、β、γ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理的研究报道较多。IFN的来源因哺乳动物种类、细胞类型、诱生剂的性质及诱生条件而异。人IFN-α来自白细胞,人IFN-β来自纤维细胞,均具有抗酸特性,主要参与抗病毒、抗肿瘤作用。其中,IFN-α抗病毒作用最强。IFN-γ来自人淋巴细胞,对酸性敏感,具有抑制病毒复制调节作用,但其抗病毒作用比TypeⅠ干扰素弱,主要参与诱导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的表达和免疫调节效应,也称为免疫干扰素。 2干扰素的生物学特性 2.1免疫调节作用IFN在临床上,常作为免疫调节剂使用[1]。IFN可增强IgG的Fc受体表达,从而有利于巨噬细胞(MΦ)对抗原的吞噬,有利于K细胞、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及对T、B淋巴细胞的激活。因此,IFN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TypeⅠ干扰素是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桥梁,可激活NK细胞的细胞毒性并促进其增殖调节机体免疫。TypeⅡ干扰素不但有激活NK细胞的功能,而且能抑制B细胞分泌IgE,从而避免因IgE水平过高而发生Ⅰ型超敏反应,还能恢复抑制性T细胞的功能,减少免疫复合物的局部沉积,抑制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4]。 在促进免疫调节方面,研究最多的是IFN-γ。IFN-γ主要通过参与辅助性T淋巴细胞(Th细胞)向Th1型分化来调节免疫应答。Kim[5]以IFN-γ质粒分别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env/rev、猪流感病毒(SIV)gag/polDNA疫苗共同免疫猕猴,结 摘要:干扰素(IFN)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糖蛋白,它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抗寄生虫、抗肿瘤以及对妊娠的识别和维持作用等多种作用,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概述了 IFN的分类与命名、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进展。 关键词:干扰素;生物学特性;进展 中图分类号:S81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567(2007)03-0013-03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07年(第32卷)第3期专题综述 13??

什么是生物刺激素

生物刺激素的分类与作用近几年来,全球农资市场上有一个比较时尚的新名词---生物刺激素。或许有些人对它有所了解,亦或许有些人仅听过这个名字 而已。其实,它离我们并不遥远。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农资圈的朋友们一定听 说过这些产品:土壤改良剂、生长调节剂、生物活性物质、植物助长剂、植物 保护素等等,其实这些产品都在不同程度或者不同方面体现出了生物刺激素产 品的某些功能或特性。那么,到底什么是生物刺激素呢?它是肥料吗?或是农 药吗?答案:都不是!慧尔大叔今天带您了解下生物刺激素的定义与功效..... 我们中国农用生物刺激物产业联盟对于生物刺激素也有类似的诠释:是指 适用土壤和农作物后,能改善土壤生态、激发作物潜能、增强作物系统抗性, 从而提高产量、品质和农业生产效率的一类物质。 总体来说,生物刺激素本身主要的作用功效有哪些呢? 一、极端温度、不规则降雨和气候变化等胁迫环境发生越来越多,这就对 作物正常生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生物刺激素可以增加植物抗逆性和抵御非生 物因素的胁迫; 二、生物刺激素具有调节植物体内水分的能力,这有助于在干旱条件下作 物的生存; 三、生物刺激素通过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转和使用,从而避免营养物 质的 浸出或流失到邻近的生态系统。减少营养损失,意味着作物可以更好地利 用自然资源。 四、生物刺激素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属性,如糖度、着色、播种质量等。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存储和更富营养的农产品意味着更高的收入; 五、生物刺激素有助于提高土壤的理化性质,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的发展,保护和改善土壤健康。健康的土壤,保水效果更好,从而可以更好地抵抗土壤 侵蚀。生物刺激素对作物产生的影响取决于作物种类、土壤的原始状态、作物 的种植情况及其它一些因素。 生物刺激素可达到如下效果: 一、使用生物刺激素的产量增幅最小为5%-10%。 二、生物刺激素使肥料利用率至少增加5%(可能高达25%甚至更多)。 三、使用生物刺激素可使农药用量节省10%-15%。 四、使用生物刺激素,作物品质性状如坐果、颜色一致性和作物大小在某 些情况下可提高15%。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浅谈禽类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摘要:禽类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活性及免疫调节作用,对禽类疾病的防控有良好作用,禽类干扰素产品在临床上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文对禽类干扰素的分类、作用机理及 生物活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关键字:禽类干扰素;生物活性;免疫调节 近半个世纪,干扰素一直是病毒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临床 医学、免疫学、肿瘤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但主要是针对人类及 哺乳动物干扰素作用机理及临床实验的研究。与人类和哺乳动物相比, 禽类干扰素的研究相对落后,尤其是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禽类干扰素 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活性及免疫调节作用,对禽类疾病的防控有良好 效果,因而逐渐得到了研究人员的重视,并在其基因结构、作用机理、体外重组表达及其在细胞免疫中的功能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 的进展。 1、干扰素 干扰素(IFN,发现最早的细胞因子)是指在特定诱导剂作用下, 由细胞产生的一组具有高度生物学活性的糖蛋白。最先是由英国病毒学家Isaacs和瑞士研究人员L inden-mann于1957年在利用鸡胚绒毛 尿囊膜研究流感病毒的干扰现象时发现的。1963年Lampson等纯化了 这种因子,并证明该因子是一种蛋白质,其分子量为20~34 ku。现已 经证明干扰素在生物体中普遍存在,在人及小鼠、羊、兔、犬、鼬等哺乳动物以及大量野生动物、鱼类、龟类和昆虫等都有干扰素类似物质存在,是生物体内一种古老的保护因子,在免疫应答调控中处于中 心地位。研究表明,重组干扰素与天然干扰素具有同样的抗病毒和免

疫调节活性,因此重组干扰素的研究和应用将成为禽类病毒性疾病防治的重要方向。 2、禽类干扰素 20世纪80年代,人们按照IFN与其受体结合的不同原则,将干扰素分为Ⅰ型与Ⅱ型;Ⅰ型干扰素又按其与抗体结合的抗原性不同分为两类,即IFN-α和IFN-β;Ⅱ型干扰素被命名为IFN-γ。进一步研究,人们不只发现IFN-α存在亚型以及亚亚型,还发现了牛、羊怀孕时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与胚胎植入发育和母体识别有关的IFN-τ[1],猪怀孕时滋养层细胞分泌的IFN-δ ,与IFN-α同源性极高的IFN-ω,人白细胞分泌的天然IFN-ε,角质层细胞分泌的IFN-κ等也属于Ⅰ型IFN。 2003年有两个实验室同时在NatureImmunology发表两篇文章, 他们发现IFN-λ1,λ2,λ3或IL-28A,IL-28B 或IL-29都有干扰素活性, 但它结合的受体与Ⅰ型干扰素受体不同。 刘新恒[2]指出, 应该将干扰素分为TypeⅠ, TypeⅡ, TypeⅢ等3大类型干扰素。其中TypeⅠ目前分为α,β,κ, ω,ε等数种,IFN-β,κ, ω,ε等的抗原性均与IFN-α不同,且本身只有1种,没有亚型或亚亚型,而IFN-α则有13种以上亚型, 如IFNα-1,2,3,等等;还有亚亚型,如IFNα-1a ,1b,1c,1d及IFNα-2a, 2b,2c,等等。TypeⅡ干扰素则只有1 种, 即原来的IFN-γ。TypeⅢ有3 种亚型,IFN-λ 1,IFN-λ2,IFN-λ3即原来的IL-28A,IL-28B 和IL-29 。研究表明, 鸡及其他禽类的IFN系统与哺乳动物IFN系统相类似。1995年,Low en thal等从有丝分裂原刺激的鸡脾淋巴细胞中得到了对热和pH2敏感的

生物刺激素与激素的区别完整版

生物刺激素与激素的区 别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加耐特背后的故事(三)-生物刺激素与激素的区别 说到激素,很多人都是谈之生变,农户问到也是选择避而远之。生物刺激素作为一种新的概念肥,它对植物生长所起到很多作用跟激素大同小异,不少人也怀疑它是否应该归于激素一类,其实不然,虽然生物刺激素的概念仍需进一步明晰,但可以明确的是:生物刺激素绝对不等于激素。生物刺激素类产品正成为当前化肥提质增效、进而实现健康、环保农业的一类重要产品。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两者的区别 植物激素 是指植物细胞接受特定环境信号诱导产生的、低浓度时可调节植物生理反应的活性物质。 人工合成的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已知的植物激素主要有以下6类: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芸苔素内酯。些植物激素可通过人工合成,如吲哚乙酸,一些不可通过人工合成,但可通过生物提取,如赤霉素。人工合成和提取的物质与生物体自身分泌植物激素来源上有所不同,因此也可称为外源植物激素。它们在细胞分裂与伸长、组织与器官分化、开花与结实、成熟与衰老、休眠与萌发以及离体组织培养等方面,分别或相互协调地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分化 生物刺激素 目前国内对生物刺激素主要分为五大类:腐植酸类、微生物类、植物提取物(包括海藻酸)、动物水解物(氨基酸)、无机及人工合成产品。 虽然植物自身可以合成所需的各种氨基酸,但是受不良气候和病虫害、药害等各种逆境影响,有些氨基酸的合成受到限制或是合成功能减弱,就需要通过根部或是叶面外源的补充来调节植物达到各种生理平衡,促使植物生长达到最佳状态,这也是我们使用氨基酸类生物刺激素的目的 两者区别:生物刺激素不等同于激素,激素成分较为单一,用量小,效果来的快,但遇到恶劣天下效果会大打折扣,生物刺激素成分较为复杂,生产工艺也更高,用量大,效果比激素来的稍满但是稳定,总的来说就是生物刺激素更像中药、激素像西药。合理使用才能发挥两者的最佳作用。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扰素的研究进展 李雅林、牛钟相 干扰素是由培养的细胞或细胞体因病毒感染或其他诱生剂作用所产生的一类非特异性抗病毒物质,干扰素由寄主细胞编码,是细胞基因自我稳定的反应产物,是调节细胞功能的重要物质。干扰素是一种分子量为20-30Kda的糖蛋白。对哺乳动物的研究表明,其干扰素具有两种类型:即Ⅰ型和Ⅱ型。前者又分为IFN-α、IFN-β、IFN-ω;后者仅有一类,即IFN-γ。鸡干扰素至少存在Ⅰ型和IFN-γ两个型别。有3种类型的干扰素,即由纤维素和上皮细胞形成的纤维素上能上能下细胞干扰素、由白细胞形成的白细胞干扰素以及T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形成的免疫干扰素。在兽医上,干扰素可用作免疫佐剂,在抗病毒感染时,在初次免疫反应尚未形成前发挥免疫作用。 一、 IFN基因结构: IFN根据其生物学及抗原性不同,分为IFN-α、IFN-β、IFN-γ3种类型。目前已发现人IFN-α有20余种亚型,人IFN-β及IFN-γ3各只有1种,未发现亚型。IFN基因全长约2.2kb,由5′端非编码区、信号肽编码区、IFN结构蛋白编码区和3′端非编码区组成。其中IFN-α基因无内含子,信号肽编码区有69个碱基对(bp),编码23个氨基酸多肽;结构蛋白编码区长498bp,编码166个氨基酸结构蛋白。不同亚型,其氨基酸序列不同。IFN-β基因也无内含子,信号肽编码区仅有63bp,编码21个氨基酸多肽;结构蛋白编码区长498bp,编码166个氨基酸结构蛋白。IFN-α和IFN-β基因串联在一起,定位于人第9对染色体短臂。IFN-γ基因含3个内含子,信号肽编码区有69bp,编码23个氨基酸多肽;结构基因编码区有429bp,编码143个氨基酸结构蛋白。定位于人第12对染色体长臂。信号肽具有引导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的功能。 二、IFN的作用及机理: 1.抗病毒作用。三型干扰素均有抗病毒作用,动物实验证明,γ干扰素抗病毒活性远较α型低,γ和β型干扰素有相互加强抗病毒作用,干扰素虽

生物刺激素应用功能完整版

生物刺激素应用功能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生物刺激素应用功能 随着先进科技的引入和农业进程的加快,生态防治将成为保值工作的主导地位,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腐植酸技术将逐渐被人们所广泛应用。 腐植酸在种植上的应用功能 随着先进科技的引入和农业进程的加快,生态防治将成为保值工作的主导地位,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腐植酸技术将逐渐被人们所广泛应用。 腐植酸在植保方面有多方面的功能,解决了快速发展中的大面积果园和设施农业面临的新的保值难题等方面,有独到的优势,腐殖酸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提高植物的防御自然灾害。使用腐植酸后,根系特别发达,叶绿素生化作用加强,新陈代谢旺,抗病能力强,在旱灾、涝灾、冻灾的恢复方面,表现十分明显,在灾害后的擦伤,被细菌感染时,用腐植酸液喷施,植物擦伤的修复很快,避免了因细菌感染而掉果。在种植方面,用海精灵腐植酸300倍液浸根苗30min,苗木的成活率提高30%以上。 2、施肥防病。有科研人员应用生物腐植酸施肥防病作了大量研究,认为腐植酸不但有很高的生理活性,而且还含有特殊的活菌,腐殖酸的吸湿功能很强,调整了土壤微生物的菌群结构和多样性,抑制土壤中土着病原菌,增强了作物的可变性。较早的施入生物腐植酸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及时生态调整,改变土壤板结,肥效和防效更明显。 3、生物腐植酸对果树病弱株的救治。由于化肥,农药和激素速度大量应用以及化肥的使用不当造成肥伤,果树出现未老先衰甚至果园枯落的现象,这种称之为“化学农药综合症”。应用腐植酸浓缩液肥,结合施有机肥,松土断根,适当剪枝等农技措施,可以完全复壮。 4、对作物的叶面喷洒。腐植酸微量元素液肥的叶面喷洒对作物“补素”和防病增产的效果明显,这是生物腐植酸的优势,现在多种果树使用果实套袋,如果在套袋前喷洒腐植酸液肥,果实会长得很丰满,外观亮丽,味道更甜美,是货真价实的绿色食品。 5、克服大棚连载障碍。大棚连作障碍是因经多季耕作后,大棚内土壤环境中微生物群系和肥料因素等以死方式不正常的变化致使作物无法正常生长,连作受到阻碍。事实证明:使用腐植酸微量元素液肥,能恢复大棚内耕地土壤的生物多样性,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如果跟em菌搭配使用效果会更好,它们能补充作物所需而且易被吸收的微量元素,能很好克服大棚连作障碍,连获丰收。 施用复合氨基酸叶面肥的作用 氨基酸叶面肥以叶面吸收为目的,将作物所需养分直接施用叶面的肥料,称为氨基酸叶面肥。含氨基酸叶面肥合理施用:它以氨基酸为主,并络合微肥,含有植物营养型生长调节剂和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氨基酸叶面肥可以简单理解为含有氨基酸活性因子的叶面肥。复合氨基酸叶面肥通过作物叶片、茎杆或根部被作物吸收,对作物生根、发芽、壮苗、促花、壮果、保果有明显作用,并可激发酶的活力、提高光合效率、加速养分吸收和运转、增加叶绿素含量,提高干物质积累和糖份含量、改善作物品质、增强作物抗旱、抗病、抗逆和免疫力等。 氨基酸类肥料无毒、无公害不污染环境。经国内多点田间试验、示范,氨基酸叶面肥能促进根系生长,壮苗、健株、增强叶片的光合功能及作物的抗逆。抗病虫害能力,对多种作物均有较显着的增产效果。同时,还有改善产品品质的作用。氨基酸叶

植物生物刺激素---阿托菲纳

植物生物刺激素 (强壮剂) 进口口岸:青开发区(4218) 报关单号:425820151587121005 国际含量最高的强壮剂,使用倍数至达8000-10000倍。 阿托菲纳植物生物刺激素成份: 多肽、游离氨基酸--蛋白质分解物、微生物发酵提纯物,聚合提纯0.16%乳油制品。pH值:6. 毒性实验:阿托菲纳植物生物刺激素对人畜无毒。大鼠急性口服LD50>3000mg/kg,急性经皮LD50>3000mg/kg,毒素没有查出。 阿托菲纳植物生物刺激素作用: 激发潜能来面对不良气候等逆境的胁迫,保持与恢复作物的健康生长状态。强健免疫调理免疫和营养转化和补给等生理功能障碍。 稀释倍数8000-10000倍,2000-3000倍可控稍。 大田实验:施用在植物的根、茎、叶均能吸收。 叶面喷施:生长前期叶片干黄、没有生机,喷施用叶子变得暗绿,又肥又厚,长势非常好,叶片的发育能有效的促进光合作用,侧面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开花前:喷施能大大提高农作物的授粉率,增加座果率,从而提高产量。在使用除草剂引起的药害,具有解毒能力。在抗病大田实验中抗病对于水稻稻瘟病、纹枯病、黄瓜灰霉病、番茄疫病、白菜、萝卜软腐病等都有明显的预防和防冶。可与肥料、杀菌、杀虫剂

混用可起到增效作用(石硫合剂和铜制剂不能同用)。 1、使用生物刺激素的产量增幅最小为5-10%。 2、生物刺激素使肥料使用效率至少增加5%(最高达25%甚至更多) 3、使用生物刺激素可使农药用量节省10-15%。 4、使用生物刺激素,作物品质性状特征如坐果、颜色一致性和作物大小在某些情况下可提高15%。 (已有大量文献证明欧洲市场上的生物刺激素能达到的效果) 使用后生理作用表现有生长素、赤毒素、细胞分裂素的某些特点。 植物生物刺激素(又称强壮剂)定义:是指一类物质和(或)微生物,当被应用于植物叶围或根围时,具有刺激植物体内自然的生理过程,以提高营养吸收,营养利用效率,耐非生物胁迫及提高作物品质,且功效与其营养成分相独立。植物生物刺激素的产品包括有四大类:植物源(藻类和植物)提取物,微生物制剂(含有活体微生物或微生物发酵物),多肽和游离氨基酸类(蛋白质分解物,微生物发酵提纯物及其他),腐殖酸和黄腐酸类。植物生物刺激素的一个特点就是多种活性组分的有机复合体。 来源于自然界天然存在的,富含某种活性物质、未经人工化学合成,可直接作用于植物体,且使用过程中不会引起植物体损伤,具备平衡植物生长系统维持植物体生长素平衡及诱导植物体对逆境增强抵御能力的功能,可以影响植物新陈代谢,有助于挖掘作物产量和品质潜能,能对植物体健康生长起到正向作用的一类活性物质

生物刺激素

生物刺激素,名称背后的认知近几年来,一种叫做生物刺激素的农资产品在国外大热。长期以来,生物刺激素被冠以各种不同的称谓,植物生长促进剂、生物活性剂、植物助长剂、土壤改良剂、生长调节剂……然而,这些都无法准确地定义生物刺激素。在国外,2011年6月欧洲生物刺激素产业联盟成立,并在第二年的7月给出了一个这样的定义:植物生物刺激素是一种包含某些成分和微生物的物质,这些成分和微生物在施用于植物或者根围时,其功效是对植物的自然进程起到刺激作用,包括加强/有益于营养吸收、营养功效、非生物胁迫抗力及作物品质,而与营养成分无关。2011年7月29日,美国生物刺激素联盟成立,将微生物菌剂、氨基酸、腐植酸、黄腐酸、海藻提取物等类似成分物质这样定义:生物刺激素——一种物质,当施用于作物、种子、土壤或者生长媒介时,同已有的施肥计划相结合,提高作物养分施用效率,或者对作物生长和胁迫响应提供其他直接或间接的益处。2012年春,以意大利瓦拉格罗公司为首,十余家欧洲公司成立了生物刺激素生产企业联盟,并于同年11月在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生物刺激素大会。自这次大会之后,生物刺激素成为全球农资市场上一个极其时尚的名词。同时,世界各国很多的公司都开始使用这个新的分类方法在推荐一些新产品。国内也有些公司和企业在推广一些产品或积极参与这类的推广活动。广东杰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便在2012年11月30日率先主办了第一届中国农用生物刺激素产业国际高峰论坛。事实上,多数生物刺激素的描述是基于它们在植物生长和生产率中发挥的功效(例如:一种生物刺激素,可以保护作物免受干旱胁迫,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活力等)。在国外,一般将生物刺激素分为8类:腐植酸、复杂有机材料、有益化学元素、无机盐(包含亚磷酸脂)、海藻提取物、甲壳素和壳聚糖衍生物、抗蒸腾剂、游离氨基酸和其他含氮物质等。而在国内,以上8类物质大概被归为肥料中的功能性肥料、农药中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但这样的简单归类都没有充分体现生物刺激素的真正作用,它的真正作用长时间被埋没了,其优异的功能也被淡化了。原世多乐中国区总经理陈乃琦在介绍公司的高科技产品时,从来不简单把其归类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或者某种肥料,而是形象地比喻为肥料发展的第三阶段,因为在国内没有相关类别的分类,只能将其归类为新型肥料。海南博士威产品技术经理张岩认为,在当今农药5大分类中(杀虫杀螨剂、杀鼠剂、除草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还应细分出第6类生物刺激素类。目前,生物刺激素处于农药与肥料的边缘,农药中的调节剂板块、肥料中的叶面肥板块中的很多产品都从属于生物刺激素类,此外,以嘧菌酯为代表的很多第三代杀菌剂产品同样也具有生物刺激素的特性。北京新禾丰市场部经理王国中这样向笔者介绍生物刺激素:来源于自然界天然存在的,富含某种活性物质,未经人工化学合成,可直接作用于植物体,且使用过程中不会引起植物体损伤,具备平衡植物生长系统维持植物体生长素平衡及诱导植物体对逆境增强抵御能力的功能,可以影响植物体新陈代谢,有助于挖掘作物产量和品质潜能,能对植物体健康生长起到正向作用的一类活性物质。广东杰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家强告诉记者,中国农用生物刺激物产业联盟对农用生物刺激素的诠释是指适用土壤和农作物后,能改善土壤生态、激发作物潜能、增强作物系统抗性,从而提高产量、品质和农业生产效率的一类物质。他说生物刺激素与传统作物营养也有着较大区别:有别于常规化肥,生物刺激素通过不同的机制作用于作物,而无须考究产品中是否含有养分;不同于植物保护剂,生物刺激素只作用于作物的生长活力,以及获得系统抗病性,对病虫害没有任何直接的杀灭作用;在作物种植中,生物刺激素是作为对营养和植物保护剂的协同角色,三者协同来维持作物的健康生长。目前,国内对生物刺激素形成了一个这样的认知:生物刺激素既不是农药,更不是传统肥料;生物刺激素的靶标是农作物本身,它可以改善植物的生理生化状态,提高农药效果和肥料的利用率,改善农作物抵抗逆境的水平,当然生物刺激素也改善农作物的最终产量和农产品品质。促生机理及作用方式的启示据意大利瓦拉格罗(Valagro)中国区销售经理房栋介绍,多数的生物刺激素是一种分子的复杂混合物,独立于配方中的营养物质对作物生长和生产率发挥

_浅议生物刺激素在农业中的作用

青海农技推广·社会化服务·2015年第2期 收稿日期:2015-05-16 浅议生物刺激素在农业中的作用 柳红 李江 (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青海西宁810007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园艺所,青海 西宁810016) 摘 要:传统化学农药的长期和不合理使用,造成环境污染加剧,土壤生态被破坏,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 巨大的威胁。因此,开发新型生物制剂的需求已越来越迫切。生物刺激素的出现很大方面缓解了以上问题。生物刺激素可改善作物营养和健康状况、农药效果和肥料的利用率,为作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最终改善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对未来农业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关键词:生物刺激素;农业;作用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7117(2015)02-0061-02 近年来,在全球农资市场上出现一个极其时尚的名词— ——生物刺激素。特别是2012年12月在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生物刺 激素大会后,世界各地很多的公司生产的生物刺激素产品也应用而生。欧洲已经在果树(柑橘、橄榄、葡萄等)、蔬菜和水果(西兰花、辣椒、黄瓜、草莓、西红柿、甜瓜等)、粮食作物(土豆、小麦、玉米、油菜等)和花卉、苗圃等使用生物刺激素,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将简要介绍生物刺激素在农业中的作用。1 生物刺激素的定义一直以来,生物刺激素有不同的称谓,如植 物生长促进剂、生物活性剂、植物助长剂、土壤改 良剂等,均无法准确定义生物刺激素。2011年6月欧洲生物刺激素产业联盟成立,并在2012年7月定义为,植物刺激素是一种包含某些成分和微生物的物质,这些成分和微生物在施用于植物或者根围时,其功效是对植物的自然进程起到刺激作用,包括加强/有益于营养吸收、营养功效、非生物胁迫抗力及作物品质,而与营养成分无关。北京新禾丰市场部经理王国中给出的定义为,生物刺激素来源于自然界天然存在的,富含某种活性物质,未经人工化学合成,可直接作用于植物体,且只用过程中不会引起植物体损失,具备平衡植物生长系统维持植物体生长素平衡及诱导植物体对逆境增强抵御能力的功能,可以影响植物体新陈代谢,有助于挖掘作物产量和品质潜能,能对植物体健康生长起到正向作用的一类活性物质。北京雷力海洋生物新产业集团副董事长汤洁认为,生物刺激素是天然来源的、含有生 物活性物质、对于植物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的一 类产品。较少的用量就能够起到非常好的作用,特别是对植物内部的生理系统起到一个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目前,国内对生物刺激素的认知是,生物刺激素既不是农药,更不是传统肥料;生物刺激素的靶标是农作物本身,它可以改善植物的生理生化状态,提高农药效果和肥料的利用率,改善农作物抵抗逆境的水平,也改善农作物的最终产量 和农产品品质。[1] 2 生物刺激素的种类及其作用2013年,欧盟的一份调查研究报告中将生物 刺激素分为了8个类别,包括腐植酸、符合有机 物质、有益化学元素、非有机矿物(包含亚磷酸酯)、海藻提取物、甲壳素和壳聚糖衍生物、抗蒸腾剂、游离氨基酸。不同的生物雌激素有着不同的效果,下面简要说明腐殖酸、氨基酸类和海藻提取物的作用。 腐殖酸类物质是有动物、植物残体在微生物以及地球化学作用下分解和合成的一类天然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广泛存在于土壤、湖泊、河流、海洋中。[2] 腐植酸可以促进种子萌发、根系发展、促进肥料吸收和同化、提高肥料利用率等,对改善作物根周生态,[3] 特别对提高作物抗旱、抗寒、促进根系生长具有显著的作用。目前,在农业应用上腐植酸已成为叶面肥、抗旱剂、调整剂及复 配产品的主要成分。 [4] 氨基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前体物质, 研究表明,氨基酸能够提供有机氮、促进叶绿素的合成,调节气孔开放、提高光和能力、激活防御机制,提 5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