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菲女士的日记赏析

肩负时代苦闷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绝叫

——《莎菲女士的日记》赏析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明确强烈的女性意识写作的女作家,是20世纪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以第一个革命女作家的姿态,打破了冰心、庐隐等因思想创作上的某种停滞所带来的沉寂。其早期的创作延续的是五四落潮期“个性解放”幻灭的思绪,关注知识女性的命运,表述了现代女性在30年代社会的人生感受。《莎非女士的日记》由女主人公莎菲一个冬天里的30多段日记组成,是丁玲的成名作和早期代表作,成篇于1927年冬,发表于1928年2月《小说月报》19卷2号,发表后震动了整个文艺界,使其从此成为最受重视的女作家。她所塑造的莎菲的形象,是其早期作品中一系列五四退潮之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中最重要的典型。

作品分析:

主题:《 沙菲 女士的日记》发表于一个新与旧、进步与反动、光明与黑暗激烈搏斗的时期,丁玲将自身那种因理想与现实相冲突而产生的苦闷与孤独感很自然地融入作品,真实记述了主人公莎菲的一段心路历程,深刻地揭示了经过五四运动洗礼后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的精神状态和情感结构。

人物形象:莎菲是一个乘着个性解放的风潮走出家门的、外冷内热的时代女性;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现代知识女性典型,性情孤傲、内心充满狂热幻想,蔑视封建礼教、追求“真的爱情”和个性解放。但是大革命失败后的特殊环境,小资产阶级在追求幻灭后的内心骚乱,都决定了她执拗地寻觅人生的意义而又没有出路,鄙视世俗又不时感到有沉入纵情声色中的危险,重感情,而更爱幻想、狂想。这就具体反映出历史投射在一部分知识青年身上的时代阴影――使反抗带有病态但仍是反抗(病态的反抗),表现出莎菲形象的全部矛盾性,“莎菲女士是心灵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

小说深入细致地描写了莎菲在情欲方面所受的诱惑,这种对人物心灵的大胆剖露,产生了惊世骇俗的阅读震撼,从而被看作是“女性的《沉沦》”。在莎菲身上体现出来的灵与肉的冲突比郁达夫《沉沦》的主人公更加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因为这是一个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却丧失了选择对象和选择意义的时代寓言:莎菲的苦闷,是五四时期获得个性解放的急进青年,在革命低潮中陷入彷徨无主的真实写照,其中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批判性,也对当时青年的时代苦闷起到聚光一照,发人深省的作用。莎菲巨大的生命热情显然迫切需要一个巨大的事业来消

耗,丁玲对此做出的解释是:莎菲生活在世界上,所要人们的了解她体会她的心太恳切了,所以长远地沉溺在失望的苦恼中。对于莎菲们来说,“生存还是毁灭”,并不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关键是要给她们生或死的理由。1933年,丁玲又发表了《莎菲日记第二部》,叙述莎菲没有浪费生命,她与一位文学青年同居生子,当她读着爱人的新作《光明在我们面前》时,爱人却以已经被秘密枪决了。丁玲把自叙传小说带入了革命小说的新轨道,把冷静的心理分析与热切的时代呼唤相结合,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艺术成就:《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一部内容与形式高度契合的佳作,是郁达夫所开创的描写知识分子时代病的自我伤感小说的总结与结束。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文体形式上,采用了日记体。《莎菲女士的日记》是部日记体小说,小说的成功也首先得力于作者对日记这一文学样式的选择。莎菲是五四时代的产儿,她的执着、追求、幻灭、苦闷,都需要痛快淋漓地倾泻出来,日记这种直抒胸臆的形式正好为莎菲抒发理想、倾吐苦闷提供了通畅的渠道,给了她一个自由挥洒的空间。其次,在心理描写上,精微细腻、大胆而又富有饱满感情。丁玲一步入文坛,便带来一种细腻地刻画人物复杂心理的特色,莎菲的心理描写,在这方面也代表了丁玲的主要艺术成就。第三,在语言风格上,极具阳刚之气又不乏柔和之美,文笔细腻、敏锐、灵活、强悍,正与莎菲那坦率真诚而又纤细敏感的性格相吻合,真实、准确、细致地完成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



[阅读思考题]:

1、 简析莎菲的形象及其时代悲剧意义。

2、 简析小说心理描写的特色。

3、 结合作品分析小说的艺术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