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神经生物学实验讲义

2016神经生物学实验讲义
2016神经生物学实验讲义

徐州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实验讲义

实验一鼠脑灌注固定和取材

一、原理

固定是用人为的方法尽可能使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化学成分保持生活状态,防止组织细胞的溶解和腐败,并保持其原来的细微结构及原位保持生物活性物质的活性;能使细胞内蛋白质、脂肪、糖、等各种成分沉淀而凝固,尽量保持它原有的结构;使细胞内的成分产生不同的折射率,造成光学上的差异,使得原本在生活情况下看不清楚的结构,变得清晰可见;使得组织细胞各部经媒染作用

容易染色;经过固定,使组织硬化,以利于以后切片时切薄片。

体循环:左心室→升主动脉→主动脉的各级分支→毛细血管

→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完成体循环的整个循环。

二、实验步骤

1、正常Sprague-Dawley大鼠,150~250g,或昆明小鼠,20g左右,雌雄不拘;

2、动物麻醉后,用左手持镊子夹起腹部皮肤,右手持剪刀自胸骨剑突下腹部剪一小口,由此沿腹中线和胸骨剑突中线向上将皮肤剪至下颌,分离皮下组织,将皮肤翻向两侧,再沿腹中线和胸骨中线向上剪开胸骨,沿膈肌向两侧剪开,并用止血钳将胸骨和胸部的皮肤钳紧,将止血钳翻向外侧以充分暴露心脏,小心用镊子将心包膜打开;

3、将灌注针(大鼠12#,小鼠7#)插入左心室并送至升主动脉内,用止血钳把灌注针固定在心脏上,打开灌注泵开关,同时剪开右心耳,使血液排出。先快速灌注0.9%NaCl(大鼠80-120ml,小鼠30ml),至肝脏逐渐变白色或右心耳流

出清亮液体为止,再灌注4℃预冷的固定液(大鼠200ml,小鼠50ml,根据动物体重定量),其中前1/3量快速灌注,后2/3量慢灌注,共在30分钟内灌注完;

4、固定液进入血管后,大鼠四肢和尾巴开始抽动,表明灌注液进入大鼠大脑,待抽动完全停止,全身组织器官变硬后即可停止灌注;

5、断头后,剥离颅骨、剪断脑神经、离断脑于脊髓,取出整脑。

6、后固定(post-fixed):剥出鼠脑后,切取含目的区域的脑段,放入相同固定液4~12h,4℃。

附4%多聚甲醛的配制:40g多聚甲醛用0.1mol/L PB(pH7.4)溶解后定容至1L,过滤后置于4℃保存。

实验二大鼠脑立体定位

一、目的和应用

脑立体定位仪是利用颅骨外面的标志或其它参考点所规定的三维坐标系

统,来确定皮层下某些神经结构的位置。它是神经解剖、神经生理、神经药理和

神经外科等领域内的重要研究设备,以便在非直视暴露下对其进行定向的刺激、破坏、注射药物、引导电位等研究。可用于帕金森氏病、癫痫、脑内肿瘤动物模

型建立,还可用于学习记忆,脑内神经干细胞移植,脑缺血等研究。

二、步骤

1、实验动物的选择:正常Sprague-Dawley大鼠,150~250g,雌雄不拘;

2、麻醉(anesthetized):10%水合氯醛0.35ml/100g,i.p.;

3、定位:用耳棒和上颌固定器将大鼠头部固定在动物脑立体定位仪上(固定好

的标准:鼻对正中,头部不动,提尾不掉),调门齿杆的高度为﹣3.3mm,固定

好门齿,使前囟点(Bregma)和人字缝尖点(lambda)在同一水平面上;

4、碘伏消毒颅顶皮肤,根据所选区域切开皮肤,3%双氧水擦拭骨膜,清晰暴露

出前囟点;

5、将微量注射器夹持在固定器上,调节三维旋钮使其针头刚好接触Bregma点,此时读出三维坐标数值并记下,此为原点数值;

4、参照Paxinos and Watson(1986)的大鼠脑图谱,读出注射部位的三维坐标数值,在原点坐标三维值基础上加或减相应的数值(Bregma值为正就加,为负减;右侧加,左侧减;深度减),即得到一个最终定位的三维坐标值;

5、微量注射器吸入药液,调节前后和左右的旋钮使其针头刚好接触到颅骨,并

在此点做一标记,在此钻孔后,将注射器针头缓慢插入相应的深度;

6、缓慢注射液体,注射速度2μl/5min,注射后留针10~15min;

7、缓慢退针后,缝合皮肤,待其苏醒后放入笼中饲养;

8、根据实验需要,决定动物存活时间。

9、本实验中,若需要查验注射部位是否正确,可以在退针后取下动物,将其断头后,小心地剥离出鼠脑,顺着注射点将大脑切开,观察注射部位是否正确。

实验三冰冻切片及贴片

一、组织块浸糖

目的:冰冻时,组织中水分易形成冰晶,对组织结构有影响,故将组织浸入20%-30%的糖液中是为了置换出组织中大部分水分,使其在切片时尽量少出现冰晶。

方法:将鼠脑从后固定液移入15%蔗糖0.1mol/L PB,4℃,过夜;再移入30%蔗糖0.1mol/L PB,4℃,至组织块沉底。

二、冰冻切片

将组织块从蔗糖中取出,用滤纸吸干表面液体。在样品台上滴上适量的包埋剂,将组织粘于其上,然后再滴适量包埋剂于组织块上,直至将整个组织块完全包裹住。放在切片机速冻台处,按下“PE”速冻键。调节好冻台及箱体温度;将速冻完成的样品头夹在冻台上,进行鼠脑冰冻连续冠状切片,片厚20μm。按顺序收集切片于盛有0.01 mol/L PBS的培养皿内。

三、贴片

用毛笔将脑片平整贴片于粘附载玻片上,每张载玻片贴三张脑片,自然凉干后,置于切片盒中放—20℃保存。一张优质的切片要求组织完整,厚薄均匀,无刀痕、皱褶、气泡,染色时不脱片。

附:0.01mol/L PBS(pH 7.4):Na2HPO4 3.75g

NaH2PO40.43g

NaCl 7.2g

加水定容至1000ml

0.1mol/L PB(pH 7.4):Na2HPO428.7g

NaH2PO4 2.96g

加水定容至1000ml

15%蔗糖:蔗糖15g 加0.1mol/L PB溶解定容至100ml

30%蔗糖:蔗糖30g 加0.1mol/L PB溶解定容至100ml

实验四尼氏(Nissl)染色

一、原理

尼氏体(Nissl body):是神经细胞的一种特殊结构,具有嗜碱性的特点,易被碱性染料,如焦油紫、亚甲蓝、甲苯胺蓝及硫堇等将其染为蓝色,呈块状(形如虎斑)或粒状,又称虎斑。尼氏体分布在神经细胞除轴突之外的细胞质中,核周围颗粒较大,近边缘处较小而细长。尼氏体可因生理状态的改变而变化,在生理情况下尼氏体大而数量多,反映出神经细胞旺盛的功能状态;在神经元受损伤时,神经元的胞体肿胀,细胞核从中央移到胞体边缘,胞质内尼氏体明显减少甚至消失,故胞质着色浅淡。电镜下可见尼氏体由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的核糖核蛋白体构成。

二、冰冻切片尼氏染色实验步骤

1、浸片:切片在PBS液中浸泡2min;

2、染色:切片入0.1%焦油紫水溶液,37℃,30~60分钟;

3、漂洗:蒸馏水10sec,洗去浮色,

4、分色、脱水、透明:依次移入70%、80%、95%(两次),每道10sec;移入100%乙醇两次,每次1min;移入二甲苯两次,每次5-10min;

5、封片:中性树胶封片。

结果:胞浆着色,高倍镜下可见尼氏小体紫红色,核仁呈深蓝色,背景无色。

三、注意事项

1、在70%、80%乙醇内分色作用明显,所需时间应根据切片性质(冰冻切片或石蜡切片等)、切片厚度、染色深浅等灵活变动,必要时随时在显微镜下检测分色程度。如分色不够,可退回70%、80%乙醇;分色过度,可退回水中再移入染液重染。

2、应用酒精分色,要迅速,防止过度分色,将组织切片上的颜色全部脱掉。

3、透明剂能使材料清净透明,增加组织折光系数,使细胞的色度与细胞的重叠不致影响镜下检查。常用的透明剂为二甲苯,它折射率是1.494,与载玻片的折射率1.515较为匹配。此外,它能与乙醇、石蜡以及封片用的中性树胶互溶。但切片浸入前必须脱干净水分,否则会发生乳状混浊。如果二甲苯溶液变得浑浊,一定要更换新液。

实验五、神经髓鞘染色

一、原理

髓鞘是包裹在神经轴突外面的管状鞘,由髓磷脂所构成,其主要成分是类脂质和蛋白质,类脂质含有脂肪、卵磷脂、脑苷酯及胆固醇。在正常髓鞘中,由于磷脂极性基团和亲水基团的存在,对水具有亲和力,因此水溶性氧化剂可渗入髓鞘,有利于磷脂对染料的摄入。髓鞘染色方法有多种,基于不同的原理,可利用媒染剂、油溶性染料或锇酸等与类脂质的特殊反应而进行。Luxol Fast Blue(LFB,罗克沙尔坚牢蓝)属于铜-酞箐染料(copper-phthalocyanine dye),具有在乙醇溶液内能与髓鞘磷脂结合的染色特性。LFB染色后髓鞘着色鲜明,是鉴定神经髓鞘比较好的特异性标记物。根据正常和不同病变时期髓鞘的组织结构特点,通过髓鞘染色来观察正常和病理情况下髓鞘是否完整,有无变性、坏死及修复情况,对神经组织的病理诊断和研究有实用意义。

二、冰冻切片髓鞘染色实验步骤

1、提前1h把LFB染液放在60度烘箱里预热;

2、切片在PBS液中浸泡2min;

3、洗好的切片依次浸入70%、80%、90%、95%乙醇,每个浓度2min;

4、将切片放入预热好的LFB染液,60度烘箱中孵育1.5~2h;

5、将染色缸取出冷却到室温后,切片依次浸入95%乙醇1min、双蒸水10sec,饱和Li2CO3、70%乙醇、双蒸水10sec。(饱和Li2CO3和70%乙醇起分色作用,时间根据分化的程度而定,这两步之间可以反复,同时用显微镜观察分色情况);

6、待切片自然晾干后入100%乙醇5min,二甲苯两道,每道10min,中性树胶封片,晾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拍照。

参考结果:

(2012级神经生物郭瑞供图)

实验六&七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技术

一、原理

免疫荧光技术是最早建立的一种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它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先将已知抗体标上荧光素,以此作为探针检查细胞或组织内的相应抗原,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当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荧光素受激发光的照射后即会发出一定波长的荧光,从而可确定组织中某种抗原的定位,进而还可进行定量分析。由于免疫荧光技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快速简便,所以在临床病理诊断、检验中应用比较广,但是标本不易保存,因为荧光素易降解。

抗体与抗原结合方式主要有两种:①直接法:用带有标记物的抗体与标本中的相应抗原直接结合,操作方法简便,特异性高,但敏感性较差,此法可用于检定未知抗原;②间接法:先用未标记的具有特异性的第一抗体与样品中的相应抗原结合,然后再以标记的第二抗体(第二抗体是用第一抗体作为抗原注入另一动物体内诱导产生的抗体,然后再结合以标记物)与特异性的第一抗体结合,通过这样的放大作用,使抗原分子上的标记物大大增多,故间接法较直接法的敏感性大为增高,约高5~10倍,故应用更为广泛。

二、冰冻切片免疫荧光双标步骤

1、切片入0.01 mol/L PBS(pH 7.4)5 min,室温;

2、封闭:滴加10%正常山羊血清(0.01 mol/L PBS配),室温,30 min;

3、滴加混合一抗(兔抗GFAP,1:500,Sigma,小鼠源MCT1,1:200,abcam,用含0.3% TritonX-100的0.01 mol/L PBS稀释),4℃,过夜或37℃,2h;

4、0.01 mol/L PBS洗切片,5 min /次×3次,室温;

5、滴加混合的荧光素标记的二抗(Cy-2标记的山羊抗小鼠1:200,Sigma,Cy-3标记的山羊抗兔1:200,Sigma ,0.01 mol/L PBS配),37℃,1h或4℃过夜;

6、0.01 mol/L PBS洗切片,5 min /次×3次,室温;

7、DAPI复染,室温10min后0.01 mol/L PBS洗切片,5 min /次×3次;

8、荧光封片剂封片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拍照。

三、注意事项1、封闭后勿洗,甩去多余的血清,滴加抗体前擦干脑片周围的液体;2、荧光二抗操作需在避光条下进行,封片后如不进行观察玻片需放入避光的切片盒中4℃保存;3、若37℃孵育抗体时确保湿盒水平放置。

2016届高中物理实验读数练习全面总结

高考物理实验 读数练习专题(1) ——游标卡尺 1、结构 2、读数方法 第一步:看游标尺总刻度确定精确定度(10分度、20分度、50分度的精确度见上表) 第二步:读出游标尺和主尺对齐的刻度...........数. (n ); 第三步:读出对齐处主尺读数(Xmm )和游标尺读数(n ×0.9或0.95或0.98mm)。 0.9或0.95或 [读数经验之谈] (1)看清游标的精确度; (2)游标卡尺都是根据刻线对齐来读数的,所以都不再往下一位估读。计算出来的“0”也不能舍去。 读数练习【练习1】读出下列游标卡尺测量的读数; ⑴ ⑵ ⑶ 【练习2】有一游标卡尺,主尺的最小分度是1mm 游标卡尺读数练习 3 4 cm 678 20 cm 0 12345 6 0123456789 cm

高考物理实验 读数练习专题(2)——螺旋测微器 读数公式:测量值=固定刻度值+固定刻度的中心水平线与可动刻度对齐的位置的读数×0.01mm [经验之谈]: (1)看半刻度是否漏出,固定刻度上的刻度值是以mm 为单位; (2)可动刻度要估读,小数点后应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如右图读数时,从固定刻度上读取整、半毫米数,然后从可动刻度上读取剩余 部分(因为是10分度,所以在最小刻度后应再估读一位),再把两部分读数相 加,得测量值。右图中的读数应该是6.702mm 。 测量值=6.5+20.3×0.01mm =6.703mm (6.702mm ~6.704mm 均正确) 例1、 ⑴ ⑵ 练习1、 e f g h i 读数 mm 读数 mm 读数 mm

练习3、用螺旋测微器测量某一物体厚度时,示数如图甲所示,读数是______mm 。 用游标卡尺可以测量某些工件的外径。在测量时,示数如图乙所示,则读数分别为_______ mm 练习4、 (1)用螺旋测微器测一金属丝的直径,示数如图所示.由图可读出金属丝的直径为 mm . (2)现用游标为50分度的卡尺的 (填图中的A 或B )测脚,测定某圆筒的内径,卡尺上的示数如图,可读出圆筒的内径为 mm . 高考试题回顾 1. 某同学用游标卡尺测量一圆柱体的长度l ,用螺旋测微器测量该圆柱体的直径d ,示数如图。由图可读出 l = d = 示数 ______

《神经生物学》教学大纲

《神经生物学》教学大纲 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大纲 以疼痛专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Neurobiology 学时:54 考核方式:笔试及口试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讨论 课程类型:A 主讲教师: 韩济生、万有、于常海、王韵,崔彩莲、吴鎏祯、崔德华、王克威、罗非、邢国刚、薛冰、刘风雨、张嵘和张瑛等 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等 开设目的: 本课程教学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传统教学方式,即以教师讲解为主,系统介绍神经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及有关研究的新进展,包括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研究动向。另一部分则结合本学科科研优势,开展以疼痛专题为中心的教学(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神经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了解有关领域的新成果、新动态。而以疼痛专题为中心的教学则充分调动同学的主观能动性,训练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培养科学思维及科学演讲的能力。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课堂讲授内容,要求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查阅相关文献,制作powerpoint幻灯片进行分组汇报和讨论,教师及同学对报告内容进行评判打分。课程最后评分包括两部分:即理论考试(笔试)占60%,口头报告占40%。 预修知识:医学基础、临床医学基础、生物学。 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大纲(共24学时) 一、绪论:2课时

1.神经科学的发展史 2.神经科学的基本内容:分子神经科学,细胞神经科学,发生神经科学,系统和行为神经科学,认知神经科学,计算神经科学,临床神经科学,等。 3.神经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形态学方法,生理学方法,电生理方法,生物化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脑成像方法,等。 4.本课程学时安排的思路、教材及参考书等。 二、细胞与分子神经生物学:5课时 1.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2课时) (1)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特点、与功能关系。 (2)突触的超微结构特点、分类及化学性突触的传递过程。 (3)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胶质细胞的分类,形态特点及功能。 (4)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的相关基础知识在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2.离子通道:(2课时) (1)离子通道的提出与证实。 (2)离子通过通道的方式和离子通道的特点; (3)离子通道的现代研究方法; (4)离子通道的分类与功能; (5)离子通道活动的调制。 (6)离子通道与疾病、毒物和药物。 3.神经元的电活动:(1课时) (1)膜静息电位:静息电位的形成原理;膜内、外离子浓度维持平衡的原理。 (2)动作电位及其形成原理; (3)局部电位:终板电位、突触后电位(兴奋性或抑制性)和感受器电位;局部电位与配基门控离子通道和机械门控离子通道;局部电位的特点与功能。 4.跨膜信息传递(自学) (1)递质:神经递质与调质的概念、递质的共;兴奋性氨基酸递质的种类、来源,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的种类、结构及生理作用、部分毒性作用;抑制性氨基酸递质的种类、来源,抑制性氨基酸受体的种类、结构及生理作用;神经肽的概念,神经肽的产生与降解,神经肽的受体与配体,神经肽的作用

2、神经生物学 名词解释总结

神经生物学名词解释总结 第九章神经系统 第一节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01. nerve impulse(神经冲动) 沿神经纤维传导的一个个动作电位称为神经冲动。 02. axoplastic transport(轴浆运输) 轴突内的轴浆经常流动,进行性物质的运输和交换,称为轴浆运输。 第二节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03. synapse(突触) 神经元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根据媒介物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04.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05.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前膜释放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06. after discharge(后放) 在反射活动中,当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内发放神经冲动的现象。 07. non-directed synaptic transmission(非定向突触传递) 神经递质从轴突末梢的曲张体释出后通过弥散作用到达效应细胞,与其相应的膜受体结合而传递信息。第三节神经递质与受体 08. neurotransmitter(神经递质) 由神经元合成,突触前膜释放,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参与突触传递的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 09. neurotransmitter co-existence(递质共存)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可以共存于同一神经元内的现象称为递质共存。 第四节神经反射 10. nonconditioned reflex(非条件反射) 指在出生后无需训练先天就具有的反射,包括防御反射、食物反射、性反射等。 11. conditioned reflex(条件反射)

神经生物学专业.

神经生物学专业 一、研究方向 (一)疼痛与镇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二)药物依赖与成瘾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三)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四)胶质细胞的激活及其与疾病关系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 二、课程设置 (一)学位课程 1.公共必修课:同培养方案总则 2.专业必修课 10学分 (1)专业及专业基础课 高级神经生物学 3.0学分 分子生物学工作基础 2.0学分 核酸的生物化学 2.0学分 组织化学 4.0学分从中选修 高级医学细胞生物学 2.0学分 7学分 分子免疫学 3.0学分 神经精神药理学 1.5学分 (2)本专业的经典理论著作或文献阅读 3学分 结合本专业经典理论著作或前沿研究成果论文报告,写出 读书报告或文献综述三篇,每篇1学分,由导师评定。 (二)非学位课程 13学分 1.相关学科理论与实验技术课 9学分 神经生物学实验 2.0学分 中枢神经解剖学 4.5学分 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可塑性 1.5学分 组织学实验技术 1.5学分 细胞培养技术 1.0学分 细胞分析与定量 1.5学分 高级生化实验 3.0学分 分子生物学实验 3.0学分 分子免疫学实验 1.0学分 生物医学中的电镜方法 2.0学分 2.方法课 1学分 信息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2.0学分 医学文献检索 2.0学分 医学科研设计 2.0学分 3.进展课 1学分 神经科学进展 1.5学分 分子生物学进展 0.5学分 细胞生物学进展 2.0学分 免疫学进展 1.0学分4.自选课 2学分

人类疾病的分子基础 2.0学分 组织培养技术 1.0学分 实验核医学 2.0学分 基础免疫学 3.0学分 内分泌药理学 2.0学分 三、学术活动10学分 具体要求见总则。 四、资格考试 资格考试的具体要求按照《北京大学医学部攻读医学科学(理学)博士学位研究生资格考试办法》执行,其中专业综合考试中的相关学科应从本专业的主要相关学科里确定。 五、主要相关学科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人体解剖学、人体组织胚胎学、药理学、生物物理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神经病学。

神经生物学

神经生物学教学大纲(供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专业使用) 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组织胚胎学与神经生物学教研室 2006年5月

神经生物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神经生物学(Neurobiology) 课程号:50125530 课程类别:临床医学基础课,基础医学专业课 学时:48 学分: 3 二、教材:《医学神经生物学纲要》关新民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年 三、主要参考资料:《医用神经生物学基础》蔡文琴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四、成绩评定:期终考试,100分 五、教学目的:神经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是 自然科学研究中最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趋势表明,21世纪的自然科学重心将在生命科学,而神经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将是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两个最重要的领域,必将飞速发展。分子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诺贝尔奖获得者沃森宣称:“20世纪是基因的世纪,21世纪是脑的世纪。” 在医学这个大的学科内,神经生物学是一门在各个水平,研究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发生、发育、衰老、遗传等规律,以及疾病状态下神经系统的变化过程和机制的科学。它涉及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发育神经生物学、分子神经生物学、神经药理学、神经内科学、神经外科学、精神病学等等。 神经生物学的内容非常丰富,研究进展很快,作为医学生不仅要全面掌握,还要及时了解新的研究进展。 本门课程是在学习了神经解剖学、神经组织学、发育神经生物学、神经生理学的基本内容之后,继续给学生介绍关于神经生物学更深入、更感兴趣、更新以及更接近临床实际的知识。 授课将不拘泥于教材,有的老师会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有的以课题进展或综述的方式;有的介绍某一领域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特别是研究过程中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发现; 有的通过介绍实验方法或实验技术的方式;除了重大进展的意义,还会介绍研究中的挑战、困难和艰辛。会介绍不同的观点或学说,少讲定论性的知识。

大学物理实验讲义实验牛顿环.docx

实验09用牛顿环测曲率半径 光的干涉现象证实了光在传播过程中具有波动性。光的干涉现象在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方面有着广 泛的应用。获得相干光的方法有两种:分波阵面法(例如杨氏双缝干涉、菲涅尔双棱镜干涉等)和 分振幅法(例如牛顿环等厚干涉、迈克尔逊干涉仪干涉等)。本实验主要研究光的等厚干涉中的两个典型 干涉现象,即牛顿环和劈尖干涉,它们都是用分振幅方法产生的干涉,其特点是同一条干涉条纹 处两反射面间的厚度相等,故牛顿环和劈尖都属于等厚干涉。在实际工作中,通常利用牛顿环来测量 光波波长,检查光学元件表面的光洁度、平整度和加工精度,利用劈尖来测量微小长度、薄膜的厚度 和固体的热膨胀系数等。 【实验目的】 1.观察光的干涉现象及其特点。 2.学习使用读数显微镜。 3.利用牛顿环干涉测量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R 。入射光 4.利用劈尖干涉测量微小厚度。 【仪器用具】 R 读数显微镜、钠光灯、牛顿环装置、劈尖 r K d K 【实验原理】O (a) 1.牛顿环 牛顿环干涉现象是 1675 年牛顿在制作天文望远镜时,偶 然地将一个望远镜的物镜放在平面玻璃上而发现的。 如图 8-1 所示,将一个曲率半径为R(R很大)的平凸 透镜的凸面放在一块平面玻璃板上,即组成了一个牛 顿环装置。在透镜的凸面与平面玻璃板上表面间,构成了 一个空气薄层,其厚度从中心触点O (该处厚度为零) 向外逐渐增加,在以中心触点O 为圆心的任一圆周上的各点,薄空气层的厚度都相等。因此,当波长为的单色 光垂直入射时,经空气薄层上、下表面反射的两束相干光 形成的干涉图象应是中心为暗斑的宽窄不等的明暗相间 的同心圆环。此圆环即被称之为牛顿环。由于这种干涉条 纹的特点是在空气薄层同一厚度处形成同一级干涉条纹,因 此牛顿环干涉属于等厚干涉。 D 1 X (左)X(右 ) 11 D 4 X 4(左)X 4(右 ) (b) 图8-1 牛顿环的产生 设距离中心触点O 半径为 r K的圆周上某处,对应的空气薄层厚度为 d K,则由空气薄层上、下表面反射的两束相干光的光程差为 K 2d K 2 ( 8-1)

华师大神经生物学笔记:第一章人体基本结构概述

第一章人体基本结构概述 第一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以神经元为例) 一、神经元的形态 有1011个神经元,数量巨大,形态各异,但大多数神经元具有某些结构上的共同特征。 胞体 神经元树突 突起 轴突 ●胞体主要位于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其次也分布于神经节和感觉器官内; ●突起除部分分布于脑和脊髓外,还组成神经纤维及神经末梢遍布全身各处。

(一)树突 (p23) 1、树突形态:粗短,由主干发出若干分枝。 分枝表面细刺状突起为棘,参与构成突触, 分枝与棘扩大了神经元接受刺激的面积。 2、树突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向 细胞体。 (二)轴突 (p23) 1、轴突形态:单个,细长, 轴突内有神经原纤维而无尼氏体。细胞体发出轴突的圆锥形部分称轴丘。 2、 轴突功能:将兴奋传离细胞体。 3、终扣(突触小体) 轴突末端反复分支,称终树支,其末端膨大称为终扣,可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接触,也可伸入器官组织内,形成效应器。 4、轴浆运输 轴浆在胞体与轴突之间存在着双向流动,称为轴浆流动,顺向流在轴浆流动中占主要的。 轴浆运输起着物质运输作用,对于神经纤维实现其功能以及再生都有密切关系。 轴浆运输的可能机制 囊泡滚动学说

二、神经元的结构 (一)胞体 胞体是神经元的代谢和营养中心。 1、细胞核 神经细胞具有合成与分泌神经介质的功能 转录翻译 DNA mRNA 蛋白质 以上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被称为中心法则。 2、细胞质 细胞质除含有一般细胞器外,尚含有丰富的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 尼氏体(Nissl`s body)P23 形态:块状或粒状的嗜碱性物质(为碱性苯胺类染料着色)。 构成: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 分布:胞体与树突。 功能:蛋白质合成场所。 神经原纤维 形态:镀银法显示为细丝状结构,交织成网。 构成:由集合成束的微丝和微管构成。 功能:尚不十分明确,除起支架作用外,可能与轴浆中蛋白质、神经递质和离子运输有关。 3、细胞膜 (1) 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和分子结构

神经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题-Dec2013

神经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哪些行为状态与篮斑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活动有关? A.促进随意运动的发起; B.掠夺性攻击和对恐惧认识的降低; C.调节注意力、意识、学习和记忆、焦虑和疼痛、情绪和脑代谢; D.与奖赏、精神紊乱有关。 2下列哪项反应不属于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A.支配心脏和血管以调节血压和血流; B.参与技巧、习惯和行为的记忆形成; C.对生殖器和生殖器官的性反应具有重要作用; D.与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 3下列哪项不参与无脊椎动物记忆的神经基础? A.突触传递的修饰可以产生学习和记忆; B.神经的活动转化为细胞内第二信使时,可触发突触修饰; C.现存突触蛋白的改变可以产生记忆; D.长时程增强(LTP)和长时程抑制(LTD)。 4 伤害性感受器是______神经纤维。 A. Aα纤维 B. Aβ纤维 C. Aδ纤维 D. Aδ和C纤维 5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______ A. 嗅觉感受器细胞是特化的组织细胞; B. 嗅觉感受器的信息转导机制可能只有一种; C. 味觉感受器的信息转导机制可能也只有一种; D. 每种乳突仅对一种基本味觉敏感,具有选择性。 6下面哪种说法不正确_______

A. 脑对脊髓运动的调控通过外侧通路和腹内侧通路; B. 外侧通路控制肢体远端肌肉的随意运动; C. 腹内侧通路控制姿势肌肉的运动; D. 位于脊髓的下运动神经元α运动神经元与γ运动神经元兴奋时都产生肌力。 7 神经元有几个轴突? A 1 B 2 C 3 D 4 8 神经系统来源于哪个胚层? A.内胚层 B.中胚层 C.外胚层 D.内胚层和外胚层 9.人患有腹内侧下丘脑综合症的症状主要包括: A.肥胖; B.消瘦; C.水肿; D.脱水; 10.GABA受体是几聚体? A.二; B. 三; C. 四; D.五 二名词解释 1.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4F反应:fight,fright,flee,sex 强烈的动员机体,以牺牲机体长时程健康为代价实现短时间的应答 2.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边缘系统包括边缘叶,相关皮质及皮质下结构。Broca 规定的边缘叶包括围绕脑干和胼胝体的环状结构,包括扣带回,杏仁核,海马,海马旁回,皮质包括额叶脏部,岛叶,颞极。皮质下结构包括杏仁核,海马,上丘,下丘,丘脑前核。功能是嗅觉,内脏,自主神经,内分泌,性,学习,记忆,摄食。

2016年临沂市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考试fu答案

临沂商城实验学校九年级物理组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临沂市 2016 ___________ 实验名称: 年实验操作考试 考号: ___________ 探究凸透镜成像 桌号:___________ 一、提出问题 凸透镜既能成正立放大的像(如图 1),也能成倒立放大的像( 如图 2) 。 在灯泡和墙壁间移动凸透镜,可在墙上得到放大、缩小或等大的灯丝像, 也可能在墙上看不见像。那么凸透镜成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二、猜想与假设图 1图 2 在焦距一定时,凸透镜成像与物距有关 三、实验方案凸透镜 1. 写出实验步骤烛光屏 ⑴. 按照图 3 将器材安装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 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⑵ . 将蜡烛分别放在距离透镜,大于2f 、等于 2f 、大 于 2f, 等于 f, 以及小于 f 处。 ⑶ . 观察成像情况以及物距、相距,并记录,填入表格。光具座图3 于f小 2. 实验器材 _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凸透镜焦距 f= 10cm) 实验次数像的大小像的正倒像的虚实物距 /cm像距 v /cm u 1缩小倒立实像3015 2等大倒立实像2020 3放大倒立实像1530 4∕∕∕10∕ 5放大正立虚像8∕四、实验操作 在进行实验的同时,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 五、分析得出结论 ⑴ . 当物距大于 ⑵ . 当物距等于2 倍焦距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 2 倍焦距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 _倒立 __、 ___缩小 _____的 ___实 ___像。___倒 立 _____、 ____等大 ____的 ____实 __ 像。 ⑶当烛焰在 2 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___倒立 ____ 、 ___放大 ___的 _____实像 _像。 ⑷ . 当物距小于焦距时,从光屏这一侧透过凸透镜可以观察到烛焰的像,这个像是____正立____、____放大 __的__虚 _像。 六、评估 你的假设是否与实验结论一致?实验步骤是否合理?操作是否规范?结论是否可靠? 一致、合理、规范、可靠。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临沂市 2016 ___________ 年实验操作考试 考号: ___________桌号:___________ 实验名称:探究并联电路的干路和支路电流间有什么关系 一、提出问题 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是串联和并联,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那么并联电路干路和支路电流间有什么关系呢?

神经生物学yu诺贝尔奖

与神经科学有关的诺贝尔奖项 在诺贝尔奖设立一百多年以来,神经科学已在神经元、神经活动、信号转导、感觉和知觉、脑的高级功能和神经发育等研究水平上取得了巨大成果,并获得了十多项诺贝尔奖。

其中193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颁给了英国的 C.S.Sherrington 和 E. D. Adrian ,奖励他们发现神经细胞活动的机制。他们通过研究膝跳反射,认为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形式,并具有抑制和兴奋两个相互协同作用的过程;还发现肌肉的神经束是由运动和感觉两种神经纤维组成,提出了神经系统整合作用和“突触”的概念;且在神经纤维传导过程中记录到了电活动,即神经冲动。 其实,一个观点理论从提出到完善再到被大众接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如“突触”理论:1897年Sherrington在“突触”这一结构尚且观察的到的大背景下,根据已知的“中枢传导功能与神经干的传导功能是的区别,神经干双向传导,中枢却不行”这一理论,大胆提出“脊髓内的感觉神经传入与运动神经元之间存在着“突触(synapse)”,它起活门的作用,仅允许兴奋按一个方向传播”这一合理猜测。经过许多人的工作,到二十世纪初已经明确突触是有结构的。然后,1910年Sherrington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由于突触存在,神经脉冲不是随机地在神经细胞间传入传出,而是通过突触单向传导。随后关于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的观点也被提出,它活动的特点是,在接受了诸多传入之后,要把它们整合起来,成为一个有意义的输出,这就是中枢整合作用,抑制在此起关键作用。在1950年代开始把电子显微镜应用于神经解剖研究的时候,这些终于得到了实验证实,并明确了经典的突触结构:由突触前部、突触间隙和突触后部三部分组成;突触前部和突触后部相对应的细胞膜较其余部位略增厚,分别称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 两膜之间的狭窄间隙称为突触间隙。在突触前膜部位的胞浆内含有许多突触小泡以及一些微丝和微管、线粒体和滑面内质网等。 但是,基础观点被提出后,研究绝不是止步于此,此后还有关于神经递质、电位变化、抑制性突触等的深入研究都在继续。随后观点不断完善精简:大脑神经元细胞之间相互连接形成突触结构(Synapse)从而使得神经信号在神经系统中能够快速准确的传递。突触前膜兴奋,其神经递质分子例如乙酰胆碱,谷氨酸,多巴胺,和γ-氨基丁酸被被释放后,进一步结合突触后质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从而激活下游的信号通路,使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这种神经信号传导的方式保证了神经元之间的相互通讯,并且直接决定了我们的认知和行为,包括学习记忆。 之后有研究表明很多神经系统疾病也与突触功能紊乱有关,例如自闭症患者在某些时期突触的数量远多于正常人,而阿尔茨海默综合征的患者则是某些时期突触的数量远远低于正常水平。近年又有研究表明神经元作为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分泌突触蛋白,以神经元活动性依赖的方式促进胶质瘤恶性生长,即大脑内肿瘤细胞能与神经元形成兴奋性突触从而促进肿瘤生长;这一机制却无法以传统肿瘤信号通路充分解释。但这一研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方向,提示了靶向谷氨酸受体、突触形成和突触后信号通路途径可能成为降低脑肿瘤增生的重要治疗手段。 从提出“突触”的概念到观察到突触的结构,再到研究其工作原理与关系,之后又针对各类病症展开研究......一直到现在,关于突触的各类研究都还在继续。一个机制被发现、一个理论被提出后,还有许许多多由此发散的未知事情可以去探索。所以科研一步步发展,正是由于科研人观察仔细,能够剥茧抽丝、洞察先机,从而能够敏锐地发现各事件直接的联系,然后发掘真相,一步步研究得出结果。

医学神经生物学试卷(含答案)

医学神经生物学试卷(临床医学04级7年制用)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一、单选题(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支配梭内肌收缩的传出神经来自 A. α运动神经元 B. γ运动神经元 C. Renshaw细胞 D. 脊髓固有神经元 E. Ia交互抑制中间神经元 2、参与脊髓反射的最后公路是 A. α运动神经元 B. γ运动神经元 C. Renshaw细胞 D.脊髓固有神经元 E. Ia交互抑制中间神经元 3、具有运动学习功能的结构是 A. 小脑 B. 丘脑 C. 脑桥 D. 延髓 E. 下丘脑 4、大脑皮质运动区不包括 A. 初级运动皮质 B. 运动前区 C. 额前皮质 D. 辅助运动区 E. 顶后叶皮质 5、关于肌梭感受器的功能,描述错误的是 A. 肌梭感受器能被肌肉牵拉刺激所兴奋 B. 肌梭感受器可为γ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加所兴奋 C. 肌梭牵张的增加或减少都会改变感觉纤维的活动 D. 肌梭不能校正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E. 肌梭是中枢神经系统了解肢体或体段相关位置和实现牵张反射的结构 6、内侧运动系统的下行通路不包括 A. 皮质腹侧的皮质-脊髓束 B. 网状脊髓束 C. 前庭-脊髓束 D. 红核-脊髓束 E. 顶盖-脊髓束 7、对运动性运用不能患者,描述错误的是 A. 不能获知一侧躯体的触觉或视觉信息 B. 对于目标物体可得出正确的空间坐标 C. 虽感觉完全正常,却不能以感觉指导运动 D. 会否认一侧肢体是自己的,并对这侧肢体完全不加理会 E. 运动不能依照正确的坐标进行 8、下列那个因素会引起轴突的轴浆电阻(r a)增加? A. 轴突的直径变小 B. 轴突脱髓鞘病变 C. 向细胞内注射电流 D. 电刺激神经纤维 E. 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 9、在运动神经元,最先爆发动作电位的部位是 A. 树突 B. 胞体 C. 轴突的起始断-轴丘 D. 轴突末梢 E. 轴突中段 10、痛觉信息通过何种外周初级传入纤维向中枢神经系统传导? A. Aα类传入纤维和Aβ类传入纤维 B. Aα类传入纤维和Aδ类传入纤维 C. Aα类传入纤维和C类传入纤维 D. Aβ类传入纤维和C类传入纤维

大学物理实验 复摆实验讲义

利用复摆测量重力加速度 【实验目的】 (1)根据复摆的物理特性测量重力加速度; (2)利用拟和方法处理实验数据; (3)练习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仪器用具】 复摆,光电计时器,游标卡尺等。 【实验原理】 在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中,有一类利用了摆的性质:小振动周期的平方与成反比(由量纲分析即可得到此结论)。对于大家熟悉的单摆,由于摆球并不是理想的质点,摆线也有一定的质量,导致等效的摆长很难精确测定,严重制约了的测量精度(因为周期测量可以达到很高的精度)。我们这次实验使用的复摆就是为了克服这个困难而设计的专用于重力加速度测量的仪器。 所谓的复摆就是一个刚体摆。在重力作用下,刚体绕固定水平转轴在竖直平面内摆动(见图1)。设复摆的质量为m,其重心G到转轴O的距离为h,从重心到转轴的垂线OG与铅垂线的夹角为,则重力对复摆产生的恢复力矩为 图1 复摆示意图 根据刚体定轴转动定理,复摆的角加速度 其中I为刚体相对O轴的转动惯量,为刚体相对其重心的转动惯量,这里用到了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

当摆角很小的时候, 上式简化为 这是简谐运动的方程。由此可知,与单摆一样,复摆在平衡位置附近的小振动是周期为 的简谐振动。注意 不是 的单调函数:当 趋于零或无穷大时,周期都趋于无穷大(见图2)。 图2 复摆 曲线(A,C 为一对共轭点)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改变转动轴O 轴(即悬点)的位置。悬点始终在经过复摆重心G 的一条直线(即复摆摆杆的中心线)上。通过改变悬点而改变 ,测量不同 对应的周期 ,用理论公式对测量结果进行拟合,就可以得到 了。 除了上述的曲线拟合方法,这里再介绍一种只需要测量两个点的方法,这也是利用复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传统方法。如图2所示,我们选择的两个悬点O 1和O 2分处重心的两侧,它们到重心的距离分别为 ,振动周期分别为 和 ,根据周期公式有 如果O 1、O 2满足 但 ,则称它们互为共轭点。对于共轭点的情况,上式右边第二项为零,只需要测量两个悬点的距离 就可以计算 了。由于不需要确定重心的实际位置(这一步的精度远比测量两个悬点的距离要低),共轭点法测量重力加速度可以达到很高的精度。注意,即便O 1、O 2不是一对精确的共轭点,只要 和 相差做够小(比如

神经生物学实验指导

生物工程专业神经生物学实验指导 实验内容一:大鼠脑立体定位及帕金森病(PD)模型制作 目的要求:掌握大鼠脑立体定位仪的设计原理、基本结构、用途和正确使用;PD 模型制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实验分组:4人/组 实验课时:5学时 实验用动物、器械和药品: 健康成年SD大鼠,体重200-250g,雌雄不拘;脑立体定位仪、水平仪、电吹风;麻醉药(0.4%戊巴比妥钠:戊巴比妥钠0.4 g,生理盐水100 ml);碘酒、酒精、生理盐水、蒸馏水;5或10ul微量注射器;手术器械,如手术刀、镊、止血钳等;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6-羟基多巴胺(6-OHDA)溶液(按3ug/ul 配制,加Vc,即6-OHDA溶液1ml:将6-OHDA3mg,VitC0.2mg,溶于灭菌生理盐水,在1.5ml离心管中定容至1ml,分装后-20℃保存)。实验操作及注意点: 1.根据老师的讲解和指导,认识脑立体定位仪主要部件,即主框、电极移动架及动物头部固定装置(即固定上颌的结构和耳杆与耳杆固定柱)及用途。 2.脑立体定位仪的调试:摆稳定位仪,用水平仪测水平。检验电极移动架上各个轴向滑尺是否保持互相垂直,微量注射器针尖是否光滑垂直。检查定 位仪各衔接部位的螺丝有无松动。检查头部固定装置两侧是否对称。检查 耳杆使两耳杆尖端相对,以此判定耳杆固定的准确程度。然后,使两耳杆尖 端相对间隔1~2 mm ,前后移动固定有注射器的注射装置纵轴,使注射器的 针体向后移时,恰好通过两耳杆尖端之间的1~2 mm 间隙; 向前移时,恰 好与切牙固定架的正中刻线在一条直线上。 3.大鼠称重并麻醉(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40mg/kg),动物麻醉不可过深或过浅,注意呼吸情况。抓取大鼠时要轻柔,防止抓咬伤。 4.鼠颅的固定:将麻醉大鼠置于脑立体定位仪上,鼠颅依靠两耳杆及切牙钩三点固定。在向外耳道内插入耳杆时,鼠眼球向外凸出。一旦进入鼓膜环 沟内,穿破鼓膜,则会发出轻微的“嘭”声,同时出现眨眼反射,眼球不再凸出,

神经生物学

神经肽生物体内的一类活性多肽,主要分布于神经组织,按分布的不同分别起着递质,调质,或激素的作用 感受野感受野是由所有能影响该神经元活动的感受器所组成的 快速突触传递递质激活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通过对受体的变构作用使通道开放,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反应。仅需几毫秒。 适宜刺激用某种能量形式的刺激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时,只需要极小的强度就能引起相应的感觉 tryptophan hydroxylase 色氨酸羟化酶(TPH),特异性高,仅存在于5-HT能神经元神经末梢胞浆内。为一种氧化酶,含量较少,活力较弱,为5-HT合成的限速酶;其催化作用需要四氢喋啶(PH4)作为辅酶,还需要Fe2+、O2。 前馈性调节是根据身体将要(600ms)发生的平衡扰乱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撤光-中心细胞光照射中心区引起细胞抑制,光照射周围区则兴奋此细胞。在弥散光照射时以抑制为主。 给光-中心细胞光照射中心区引起细胞兴奋,光照射周围区则抑制此细胞。用弥散光同时照射中心和周围,他们的反应倾向于彼此抵消,但以兴奋为主。 感受器人和动物的体表或组织内部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刺激的结构和装置 感受器的换能指感受器接受能量刺激,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的过程 拮抗色理论假设存在着六种独立的原色(红、黄、绿、蓝、白、黑),耦合为三对拮抗机制,即红一绿、黄一蓝以及黑-白机制。因为它们在感知上是不相容的,既不存在带绿的红色,也不存在带蓝的黄色,Hering把这些颜色对称为拮抗色。这些拮抗的机制形成了色觉的基础。 膜电位:生物细胞以膜为界,膜内外的跨膜电位差 静息电位细胞膜安静时,内负外正的膜两侧电位差 发生器电位又称感受器的电位,指以电扩张形式扩布到神经末梢产生的动作电位 视色素的活化指光感受器中含有的对光敏感的也是视觉发生基础的视色素中,一个视紫红色分子接受一个光子后,其中的11-顺势黄醛变成全反视黄醛,使其与视蛋白分子分离的过程突触神经元之间实现信息传递的特异功能接触部位 阈电位使钠离子通道全部打开的临界膜电位 特殊神经能量定律不同的感受器所产生的脉冲形式上相似,它引起何种感觉取决于它激活的脑中的部位 日节律与24小时自然昼夜交替大致同步 受体指首先与内源性配体(递质、调质、激素及因子等信息分子)或相应药物与毒素等结合,并产生特定效应的细胞蛋白质 LTP长时程增强由于突触连续活动,而产生的可延续数小时,乃至数日的该突触活动的强增或压抑的现象。 光感受器的光感受机制a.光感受器和视色素b.光感受器的电反应及光电换能机制视觉系统具有的各种功能使我们能够分辨万物,感知它们的大小形状颜色亮度动静和远近。 a.光感受器和视色素视网膜是视觉系统中唯一接受光,对光敏感的部位。两大类光感受器:视杆细胞——介导暗光视觉 /视锥细胞——在亮光下活动,主司色觉 光感受器:突触终末内段外段.光感受器外段具有重要的功能意义。外段膜盘包含着对光敏感的视色素,这些色素在光作用下发生的一系列光化学变化是视觉的基础。 视色素1)光感受器中含有对光敏感的视色素(视紫红质= 视蛋白 + 11-顺视黄醛),这些色素在光照下发生的化学变化是视觉发生的基础。2)在暗处,光感受器外段对Na+有较高的

2016年高考物理实验word解析版

2016·北京卷(物理) 21.J9E5[2016·北京卷] (1)热敏电阻常用于温度控制或过热保护装置中.图1-为某种热敏电阻和金属热电阻的阻值R随温度t变化的示意图.由图可知,这种热敏电阻在温度上升时导电能力________(选填“增强”或“减弱”);相对金属热电阻而言,热敏电阻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更________(选填“敏感”或“不敏感”). 图1- (2)利用图1-装置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 ①为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需要比较重物下落过程中任意两点间的________. A.动能变化量与势能变化量 B.速度变化量和势能变化量 C.速度变化量和高度变化量 ②除带夹子的重物、纸带、铁架台(含铁夹)、电磁打点计时器、导线及开关外,在下列器材中,还必须使用的两种器材是________. A.交流电源B.刻度尺 C.天平(含砝码) 图1- ③实验中,先接通电源,再释放重物,得到图1-所示的一条纸带.在纸带上选取三个连续打出的点A、 B、C,测得它们到起始点O的距离分别为h A、h B、h C. 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打点计时器打点的周期为T.设重物的质量为m.从打O点到打B点的过程中,重物的重力势能变化量ΔE p=________,动能变化量ΔE k=________. 图1- ④大多数学生的实验结果显示,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大于动能的增加量,原因是________. A.利用公式v=gt计算重物速度 B.利用公式v=2gh计算重物速度 C.存在空气阻力和摩擦阻力的影响 D.没有采用多次实验取平均值的方法

⑤某同学用下述方法研究机械能是否守恒:在纸带上选取多个计数点,测量它们到起始点O 的距离h ,计算对应计数点的重物速度v ,描绘v 2-h 图像,并做如下判断:若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则重物下落过程中机械能守恒,请你分析论证该同学的判断依据是否正确. 21.[答案] (1)增强 敏感 (2)①A ②AB ③-mgh B 12m ??? ?h C -h A 2T 2 ④C ⑤该同学的判断依据不正确.在重物下落h 的过程中,若阻力f 恒定,有mgh -fh =1 2m v 2-0解得v 2 =2????g -f m h .由此可知,v 2-h 图像就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要想通过v 2-h 图像的方法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还必须看图像的斜率是否接近2g [解析] (1)由题目图像可知,随温度升高热敏电阻的阻值明显减小,所以导电能力增强.又由图像可知,随温度变化,热敏电阻的电阻变化更明显,所以更加敏感. (2)①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可知,动能的减少量和重力势能的增加量相等,选项A 正确. ②需要用低压交流电源接电磁打点计时器,需要用刻度尺测量纸带上点迹间距离.选择A 、B. ③ΔE p =-mgh B , ΔE k =12m v 2B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可知,v B =h C -h A 2T 代入可得,ΔE k =12m ??? ?h C -h A 2T 2 . ④由于空气阻力和摩擦阻力的影响,有一部分重力势能会转化为热能.选项C 正确. 2016·江苏卷(物理) 10.J10[2016·江苏卷] 小明同学通过实验探究某一金属电阻的阻值R 随温度t 的变化关系.已知该金属电阻在常温下的阻值约10 Ω,R 随t 的升高而增大.实验电路如图所示,控温箱用以调节金属电阻的温度. 实验时闭合S ,先将开关K 与1端闭合,调节金属电阻的温度,分别记下温度t 1,t 2,…和电流表的相应示数I 1,I 2,….然后将开关K 与2端闭合,调节电阻箱使电流表的示数再次为I 1,I 2,…,分别记下电阻箱相应的示数R 1,R 2,…. 图1- (1)有以下两种电流表,实验电路中应选用________. A .量程0~100 mA ,内阻约2 Ω B .量程0~0.6 A ,内阻可忽略

神经生物学实验指导书

神经生物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 脑内重要神经核团和神经生物学研究方法简介 Methods for neuroscience research and nuclei in brain 1.实验目的 理解神经核团的概念,理解重要的神经核团;掌握脑立体定位图谱的使用方法;了解神经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2.实验器材、试剂及实验材料 手术刀、毛剪、注射器, 1%戊巴比妥钠(Pentobarbital Sodium)、依文氏蓝(Evans Blue), 大鼠。 3.实验步骤 3.1脑的大致结构和重要神经核团 脑膜至外由内分别有: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其下是大脑皮层,边缘系统等结构。重要的核团(神经内分泌相关的丘脑下部核团)有:PVN(室周核)、PeN (室旁核)、SON(视上核)、ME(正中隆起)、Hippocampus(海马)等。下表给出几个重要核团的大致范围,值得注意的是:核团在不同截面上的位置和形状是不同的,因此具体位置应查阅图谱。 神经核团距离前囟(mm)中心线两侧(mm)距脑背侧(mm) PVN(室周核)-1.0~-4.2 0.0~0.8 5.0~5.5 PeN(室旁核)0.0~-3.2 0.0~0.5 6.5~9.5 SON(视上核)0.0~-1.8 1.0~2.3 8.5~8.8 ME(正中隆起)-2.4~-3.4 0.0~0.5 9.5~10.0 Hippocampus(海马)-1.8~-6.2 0.5~6.3 3.2~8.0 3.2实验内容 a)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大鼠(40mg/kg); b)在颅骨前囟后3-5mm处打孔; c)用微量注射器吸入3μl依文氏蓝,注入大鼠背侧三脑室。 d)大鼠断头,除去颅骨,观察脑的结构。 George Paxinos and Charles Watson,The Rat Brain in Stereofaxic coordinates,Academic press,1986 4.江湾Ⅰ型脑定位仪的使用 6.1脑立体定位仪的原理 a)脑立体定位仪分为两大类:直线式和赤道式。

神经生物学 名词解释

受体:能与内源性配基(递质,调质等)或相应药物与毒素等结合,并产生特定效应的细胞蛋白质。按跨膜信息转导分为:受体门控离子通道,G蛋白耦联受体,酶活性受体。 突触: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相互接触、并借以传递信息的部位。 神经元:高等动物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包括细胞体、轴突和树突。 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除了神经元以外的所有细胞。具有支持、滋养神经元的作用,也有吸收和调节某些活性物质的功能,参与构成血脑屏障。 曲张体:轴突末梢上形成的串珠状的膨大 兴奋性: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过特性。极化:由于跨膜电位的存在,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的电模型,膜内负膜外正。处于静息状态的细胞,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静息电位总是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对外不显电性。 去极化:去极化是指跨膜电位处于较原来状态下的跨膜电位的绝对值较低的状态。是通过向膜外的电流流动或改变外液的离子成分而产生。 超极化:细胞膜的内部电位向负方向发展,外部电位向正方向发展,使膜内外电位差增大,极化状态加强。 静息电位:指未受刺激时神经元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神经元兴奋和活动的标志,是神经信息编码的基本单元,是信息赖以产生、编码、运输、加工和整合的载体。 阈刺激:引起有机体反应的最小刺激 阈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就出现膜上的Na﹢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为。 局部电位: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细胞膜两侧产生的微弱电变化。细胞受刺激后去极化未达到阈电位的电位变化。 突触电位:突触传递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电位变化,有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 刺激的全或无定理:小于阈值的刺激,机体不反应。增强刺激,就产生固定形态大小的动作电位,跟强的刺激不能产生更大的动作电位。 条件反射:在生活过程中通过一定条件,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调节方式,人和动物共有的生理活动。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相结合。 牵张反射:指肌肉在外力或自身的其它肌肉收缩的作用下而受到牵拉时,由于本身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诱发同一肌肉产生收缩的一类反射。是脊髓环路所介导的一种最简单的运动反射,它的反射环路仅由2个神经元,即1个肌梭感受神经元和1个运动神经元所构成。 屈肌反射:当肢体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如针刺、热烫等),该肢体的屈肌强烈收缩,伸肌舒张,使该肢体出现屈曲反应,以使该肢体脱离伤害性刺激,此种反应称为屈肌反射。 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与其所支配的所有肌纤维就组成了一个完成肌肉收缩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 去大脑僵直:在去大脑僵直动物上可以看到,动物伸肌的张力增大,四肢伸直,头

大学物理实验讲义Word版

大学物理实验讲义 普通物理教研室编 班级: 学号: 姓名:

学生实验守则 1、进实验室前,必须根据每个实验的预习要求,阅读有关资料。 2、按时进入实验室,保持安静和整洁,独立完成实验。 3、实验开始前,应仔细检查仪器、设备是否齐备和完好。若有不全或损坏情况,应及时报告指导教师。 4、爱护公物,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设备,不得随意动用与本实验无关的仪器和设备。 5、接线完毕,先自行检查,再请指导教师检查,确认无误后,方可接通电源。 6、在实验过程中必须服从教师指导,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精力高度集中,操作认真,要有严格的科学态度。 7、实验进行中,严禁用手触摸线路中带电部分,严禁在未切断电源的情况下改接线路;若有分工合作的情况,必须要分工明确,责任分明,操作要有序,以确保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 8、实验中若出现事故或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关断电源,报告指导教师,共同分析事故原因。 9、实验完毕,应报请指导教师检查实验报告,认为达到要求后,方可切断电源。并整理好实验装置,经指导教师检查后才能离开实验室。

目录 序言 (1) 绪论 (2) 测量误差与实验数据处理基础知识 (4) 实验一长度的测量 (15) 实验二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 (20) 实验三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测量 (23) 实验四测量比热容 (25) 4-1 混合法测固体比热容 (25) 4-2 冷却法测液体比热容 (26) 实验五测量冰的熔解热 (28) 实验六测量线胀系数 (30) 实验七万用电表的使用 (32) 实验八磁场的描绘 (36) 实验九惠斯登电桥测中值电阻 (40) 实验十伏安法测电阻 (43) 实验十一电位差计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45) 实验十二示波器的使用 (48) 实验十三静电场的描绘 (52) 实验十四测量薄透镜焦距 (55) 实验十五等厚干涉现象的研究 (58) 【参考文献】 (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