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选题背景

(1)激烈的市场竞争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一些制造业企业迅速发展起来。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生存发展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的首要任务就是盈利。因此企业无论何时都要保持竞争力,做的任何一个决策都要尽可能准确,成本信息就是企业决策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如果企业的成本信息系统不能准确反映资源的消耗,有可能导致成本信息失误而做出错误的决策,导致企业放弃有利可图的产品,或者导致商品定价过高或者过低而丧失顾客。若企业竞争对手利用管理人员的信息失误而赢得顾客,这对企业是极具破坏性的。因此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很重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因此更倾向于采用核算更加精确的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又叫ABC法,是一种比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更加精细和准确的成本核算方法,是西方国家于八十年代末开始研究,九十年代以来在先进制造企业首先应用起来的一种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

(2)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管理理念的革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先进的机器设备,如电子计算机、智能机器人、数控机床等,对传统的生产和管理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企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适应科技革命带来的一系列变化。

与此同时,企业相应地形成了新的企业观。企业的管理已经渐渐地深入到作业水平,以“作业”为企业的管理和核心,深化了企业的管理层次,标志着企业管理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成本计算方法的革新也势在必行。

(3)企业生产模式的转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从传统的生产大批量模式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随着企业生产方式的变化,生产技术、产品的复杂程的变化,许多人工被机器取代,与此同时,机器设备价值越来越高,对应的维护费用、折旧费用越来越高,加上高科技下维护费用等间接费用的增加,使产品成本结构有了较大变化。直接人工成本的比例大大减少,而间接费用的比例大幅度增加。

在传统的成本法中对间接制造费用的分配往往采用单一标准的分配制度。在此制度下,制造费用按共同的标准及比率分配于各产品。经常使用的分配标准有直接人工工时、直接人工工资、机器工时、产品产量、材料成本或主要成本等。这种分配标准的合理性取决于制造费用是否完全与生产数量相联系。传统做法虽然部分的满足了与生产数量有关制造费用的分配,然而,在现代制造过程中,许多制造费用并不单一与生产数量相关,而且采用单一标准分配间接费用的方法造成了成本信息的失真,因为它忽视了发生这些间接费用有多种原因而不同原因对各种产品的成本是不等的。因此,必须发展按多种标准分配各相关的间接费用的方法。如果继续采用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就会出现成本被高估或者低估的现象。如果总成本不准确就会导致决策错误,其结果是企业可能接受表面上盈利而实际上亏本的业务,到最后无力扭亏而失去市场。

本文就是在上述背景下提出的,以斗山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在其企业内部管理中尝试采用作业成本法,通过在斗山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的作业成本法实施,得到作业成本法对制造业企业中规范成本管理的优势。同时针对当前企业在

传统成本法下核算存在的问题,结合斗山机械有限公司的实际核算管理情况,提出更加有效的改进措施。为公司提供最合理、最规范的成本管理方法,使其在最小的投入时能获得最大的产出,从而能以更加快速、高效的姿态健康发展。

1.1.2选题意义

(1)提高成本计算精确程度

我国大多数的制造企业大都是粗放式的管理,一直存在着“重生产、轻经营”的思想,也一直都把成本管理认为是企业财务人员的职责,其他人员对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并不高,成本指标都是按部门进行了分解,并不能有效的进行成本控制。如果想要实现精细化管理,首先必须要实现成本管理的精细化,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采用单一数量基础作为分配基础,往往导致产品成本信息扭曲。而作业成本法细化成本对象,划分作业成本库,追溯作业动因,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有助于企业成本管理精细化的实现。

(2)提高成本决策水平

作业成本法可以区分制造费用发生的本项目的分类并找到成本项目背后的动因,准确进行成本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提高决策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作业成本法不仅使成本核算更加准确,还可以区分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竞争力。

(3)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分析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相关问题及管理现状,探索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的创新思路和模式,提出适合制造业企业成本管理的创新方法,通过各方面因素的调动,尽可能消除一些不增值作业,日益形成产品的成本优势,从而进一步增强制造业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

(4)提高制造业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制造业企业在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下,其财务管理更加趋向于事后的核算与分析,却不注重事前的财务管控,业绩考核往往也会因为核算与分析的不准确而难以有效地实施。采用作业成本法分析制造业企业作业的增值性,可以为制造业企业实现事前控制、事中监督、事后分析考核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可以有效地提高制造业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5)提高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作业成本法管理将作业作为计算和考核成本的责任单位,这有利于全员参加成本控制,使各作业单位员工动员起来,共同寻找降低作业成本的途径,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为企业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1.2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国外研究动态

作业成本法自创立以来已经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这些应用不仅局限在制造业,在提供劳务的行业,如交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学校和医疗机构等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在会计事务所等中介类机构也得到了发展。(1)作业成本法的萌芽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就已提出。美国会计学家科勒(Kohler)在1938—1941年担任美国田纳西河谷管理局的主计长和内部审计师时,在计算水电行业的成本时,发现在水力发电的过程中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占总成本的比重很低,间接费用所占比重很高,与传统成本法下直接成本占总成本较高,间接费用采用人工工时计算的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基于这种情况提出

了早期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思想,科勒(Kohler)在1941年《会计评论》上发表文章,首次对作业、作业账户的设置问题进行讨论,并且对作业进行定义。在1952年《会计师词典》中首次提出了“作业”的概念。在会计发展史上,科勒的作业会计思想第一次把作业的概念引入会计和管理之中,被认为是作业成本法的萌芽,但其思想主要是为了适应会计预算和控制发展的需要,在实务中并没有得到认可。

(2)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斯托布斯(Staunus)教授出版了著作《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斯托布斯(Staunus)通过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对作业等相关概念作了全面系统地讨论,形成了作业成本的最初的理论体系。在1954年的博士论文《收益的会计概念》中提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作业会计是一种和决策有用性目标相联系的会计,应首先明确“会计目标—决策有用性”、“作业”、“成本”等概念。斯托布斯(Staunus)于《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中对“作业”、“成本”、“作业会计”等相关概念做出了全面系统的讨论,这是理论研究作业会计的第一部宝贵著作。

20世纪80年代,由于传统成本法计算的弱点暴露更加充分,作业成本法引起了广泛关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年轻学者罗宾.库珀(Robin.Cooper)和哈佛商学院教授罗伯特.卡普兰(RobertS.Kaplan)进一步发展了斯托布斯的思想,提出了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又称作业成本计算。对作业成本计算进行了深入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全面系统的提出了作业成本法。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发展迅速,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产品直接成本所占比例越来越小,间接成本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与传统的成本法中直接成本所占比例较大,间接成本按照人工工时和机器工时分配的计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严重扭曲了产品生产成本,在此背景下,罗伯特.卡普兰教授指出传统的作业成本法的优势已经消失,必须用新的思路和方法来研究成本,作业成本法由此提出。1987年到1789年,库珀《成本管理》杂志上发表了《一论作业成本法的兴起:什么是作业成本法系统》,《二论作业成本法的兴起:何时需要作业成本法系统》、《三论作业成本法的兴起:需要多少成本动因并如何选择》、《四论作业成本法的兴起:作业成本法系统到底看起来像什么》。这些著作基本上对ABC的现实意义、运作程序、成本动因的选择、成本库的建立等做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奠定了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3)作业成本法的广泛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作业成本法在理论上日趋成熟,在实务界逐渐推行。2003

年Rober Bear等人在创作一部《成本管理系统设计——用作业成本法建立成本控制模型》(Cost Management System Design: Developing a pilot modelusing an activity-oriented approach),在这部书中,主要是从作业成本管理方面来分析实施该方法所需要的各种内外环境、对当前已使用的管理方法进行评价,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管理及建立相关引导模式来解决一些问题。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也由最初的美国、加拿大、英国向欧洲、澳洲、亚洲等进行扩张,应用领域也由最初的制造业企业逐步向各个行业推进。

1.2.2国内研究动态

我国最早介绍作业成本法的资料是1988年易中胜、马贤明、陈良编译并发表于《会计研究》的《管理会计:挑战、对策与设想》。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国外对作业成本法的研究刚刚深入,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国内对作业成本法的研究也主要是参考国外,所以并未对作业成本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更深层

次的原因是因为我国当时的产业环境还没有完全信息化,先进的信息技术还没有广泛的应用于企业,不具备作业成本法应用所需要的环境,于是对作业成本法的研究也就没有深入。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本会计在西方产生,在此期间产生的成本会计主要是侧重于对成本的核算,据此作为确定产品价格的依据;对于产品的控制则涉及甚少,主要是通过大生产来降低单位成本。20世纪初,核算方法仍旧是传统的核算方法,但是,此时更加注重对成本的控制,随着竞争的激烈,以邯钢为代表的标准成本法的广泛应用。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生产设备的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管理在企业中彰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产生的大量间接费用致使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早已不能满足现代化企业的核算要求,基于作业的成本核算方法以及成本控制方法应运而生。真正将作业管理的思想应用到企业的战略管理之中始于21

世纪初。首先是大量的关于作业成本法在中国适用性的调查研究涌现,随后关于作业成本法在各行各业的应用的研究不断出现,作业管理思想在我国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应用全面展开。

目前我国对作业成本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理论研究方面和应用两方面。(1)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研究。国内研究主要侧重于作业成本法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注重应用层面。

国内作业成本法主要应用于制造业、服务业和煤炭行业,在农业方面涉及较少。制造业行业有:机械制造业、煤炭企业、汽车制造业、电器制造业、服装制造厂、食品制造厂、卷烟制造厂等:服务业有电子制造服务业、酒店企业、银行业、保险公司、物流企业、电信业等。近年来,作业成本法有关于制造业、服务业和煤炭行业的论文很多,包括期刊和硕士生论文。

欧佩玉、王平心(2000)在《作业分析法及其在我国先进制造企业的应用》等介绍了作业成本法在国内某变压器厂运用的情况,为我国研究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提供了很好的案例研究;王平心系统介绍了作业成本计算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基础工作设计方案,并通过在陕西农机厂、西安变压器厂、咸阳钢绳厂等企业的实施,给出了在我国制造业应用的典型案例。通过相关研究,他认为“中国企业具有实行ABC的条件,中国企业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把ABC用于经营决策、成本控制等方面”,王平心教授撰写了一部将作业成本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著作——《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

胡奕明(2001)教授收集了1985年至1999年关于企业理财先进经验的397个样本,对这些企业运用作业成本核算方法和作业管理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和案例研究。刘希宋教授等编著的《作业成本法机理模型实证分析》和林斌、刘运国、谭光明、张玉虎在财政部重点会计课题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也对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景红华(2013)、山俊松(2012)、李玉波(2013)等人的文章中,指出为了克服传统成本法的缺陷,优化企业成本管理,煤矿企业成本核算引入作业成本法加强成本管理已成必然趋势。认为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将越来越取决于优化成本管理和有效控制煤炭成本,提出了优化煤矿企业生产成本核算的几大策略,在完善的基础上改变折旧方式,保证煤炭企业的有效、科学运营,促进整个煤炭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2)作业成本法的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研究作业成本计算法的理论研究,大部分介绍作业成本法的产生背景、基本理论、作业模型、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程序、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比较

等。第二方面是作业分析, 即研究如何基于作业进行分析, 即分析作业增值性。第三方面是作业会计, 包括作业成本计算, 还应该包括作业管理。第四方面是作业成本动因研究。

第一方面:

王学军(2005)《作业成本法在徐州光环钢管有限公司的应用研究》和沈榆(2013)《作业成本法在徐工筑路的应用设计》中提出了作业成本法实施可能遇到的障碍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陈贺(2007)《作业成本的理论概述》惠泉、张延锋《作业成本法的实施程序》,在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对比和分析、作业成本法适用的企业等方面做了阐述。

第二方面:

涂江红《作业成本法下采油厂作业增值性研究》,在了解作业成本法相关理论基础上,分析了作业增值分析是作业成本法实现成本有效管理的重要环节,结合采油厂对采油厂作业各个作业中心进行了增值性分析。

第三方面:

杨松令、陈放(2009)《作业成本法的八大缺陷及其解决方法—资源消耗会计的原理及优势》,陈志阳《作业成本法的发展和创新—资源消耗会计》,文中首先指出了作业成本法的不足之处,进而提出了资源消耗会计是对作业成本法的发展。既对成本管理的精确性作出了贡献,又解决了企业的剩余生产能力的问题。

李华(2002)《作业成本法的生成机理及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首先指出了管理会计的一系列核算方法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将作业成本法的产生同管理会计相结合,从理论上总结了作上成本本法对管理会计的贡献。

第四方面:

欧阳莉芸,赵健梅(2006)《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动因选择研究》,刘献娟(2010)《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动因研究》文中作者指出Homburg教授作业成本法下成本动因的最优化选择模型,没有对该模型要依赖的成本动因集合进行相关性分析,不能保证所选择成本动因的相关性和独立性。本文在Homburg教授的模型基础上,运用偏相关性分析和假设检验,保证了所选择成本动因的相关性和独立性。

除上述之外,我国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在各类期刊发表了大量有关作业成本法和作业成本管理相关的文章,部分论文有一定的前瞻性,但大部分论文还主要是对作业成本管理理论的介绍和粗线条的应用探讨阶段。相比而言,国内学者更侧重于理论的研究。

1.3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主要内容

本文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研成本法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作业成本法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框架结构。

第二部分为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包括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核算程序并对作业成本法与传统作业成本法进行了比较。

第三部分为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制造业的应用现状及分析,包括作业成本法的适用范围、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制造业应用现状并且分析了影响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制造业企业推广的原因。

第四部分对斗山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的成本管理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公司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和遵循的原则。

第五部分结合实际案例设计了作业成本法在斗山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的应用。

第六部分为总结与建议,分析了作业成本法的优势和不足,并对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制造业企业的推广提出了建议。

论文结构框架图如下:

图1-1 论文框架图

1.3.3研究方法

本论文利用案例研究分析法,以斗山机械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对作业成本法在斗山机械有限公司引进应用进行了探讨,并对作业成本法实施过程中的详细信息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在此实施过程中,深入到财务科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实习调研,对斗山机械有限公司的成本管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查阅了大量有关成本管理的资料及文献。通过此次作业成本法在斗山机械有限公司的试行,得到了较为详实的成本核算资料。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手段,进一步对斗山机械有限公司的成本管理机制进行分析并找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从而提出降低产品生产成本的更为合理的思路和方法。

2.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论体系

2.2.1作业成本法的定义

作业成本法,它是以作业成本核算为基本对象,通过成本动因确认和计算作业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采用不同的间接费用率进行成本分配的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从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上来。作业成本法的本质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被称为继泰勒“科学管理”之后,管理方式的重大革命,使传统的成本计算及控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作业成本法中,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而产品的成本则是制造和传递产品所需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成本计算的基本对象是作业,作业是由人力、机器、技术或设备执行的任务,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相互联系的活动,作业可以作为企业划分控制和管理的单元。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或生产过程中的每道工序都可以视为一项作业。作业的划分是从产品设计开始到物料供应,从生产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质量检验总装到发运销售的全过程。作业成本法并不是对传统成本法的代替,而只是对传统成本法中扭曲成本信息的“间接成本”部分的核算进行了修正,提出了一套新的核算方法,对“直接成本”(其中包括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的核算仍然与传统成本法相同。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思想在于尽量根据成本发生的因果关系,将资源耗费分配到产品或其他成本计算对象上。

2.2.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

作业成本法的核算要素有最基本的几个概念:资源(Resource),作业(Activity),作业链(Activity Chain),成本动因(Cost Driver)和价值链(Value Chain )。(1)资源是一切企业经营活动流程的起点,也是企业要实现盈利所必不可少的。作业成本法下,资源是指企业或者组织为了完成经营目标而消耗的所有的直接和间接费用的总和,是成本的来源。常见的资源有:原材料、动力燃料费用、折旧费用、工资福利费、燃料费,运输费用等。

(2)作业是成本法下最基本的概念,是连结资源和最终产品的桥梁,是进行作业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础。作业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各项具体活动或行为,通俗地说,作业是基于一定的目的,以人为主体,进行的一系列资源消耗活动。如研发、设计、采购、制作、检验、运输等。由于并不是所有的作业都能增加价值,

通过作业链和价值链分析,可以确定企业的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帮助企业更有效地控制成本,提高业务活动各环节的生产经营效率,减少浪费,降低资源耗费,以实现企业整体最优化和持续改善,增加企业价值。

作业按照作业的受益对象,由低到高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水平的作业:单位水平作业、批次水平作业、产品维持作业和工厂维持作业。

2-1作业的层次划分

作业层次

作业描述

单位水平作业能使每一单位产品都能受益的作业,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这类作业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发生,并与产品产量成比例变动。

批次水平作业指与产品批次相关并能使一批产品受益的作业。如为生产某批产品而进行的设备调整、材料处理、订单处理、检验等。

产品维持作业为生产特定产品而进行,并能使该产品每一单位都受益的作业,如编制产品生产流程、产品数控规划、材料清单等。这种作业与产量和批次无关,仅仅和产品品种相关。

工厂维持作业为使各项生产条件保持正常工作状态而发生的作业。如企业管理、设备和场地的维护、保养等。这类作业与产品品种、产品批次和产品产量均无关。(3)作业链和价值链。

作业链和价值链与作业密切相关,作业链是一系列相互联系,能够实现某种特定功能的作业集合。企业全部的作业前后左右相连,环环相扣就形成了作业链。价值链。价值链与作业链密切相关,每完成一项作业需要消耗资源,资源的耗费就是价值的转移,资源的价值转移到产品的价值,最终通过销售给顾客实现了价值的转移。环环相扣的价值转移就是价值链。因此,作业链也同时表现为价值链,作业的推移也逐渐表现为价值在企业内部的逐步积累和转移,最后形成转移给外部顾客的总价值,也就是产品的成本。通过价值链分析,清楚到认识到每一项活动所产生的成本,进而降低成本,优化作业链,实现增值作业,去除不增值作业,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有利地位。

(4)成本动因是作业成本法计算的核心内容,也叫成本驱动因素。成本动因是指成本动因是指引起成本发生的那些重要业务的活动或者事件的特征。成本动因支配着成本行为,决定着成本的产生,并可作为分配成本的基础。成本动因分为两类,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

资源动因是指完成某项作业消耗的资源,驱使资源成本发生的原因。资源动因是资源被消耗的方式和原因,分析的目的在于提高资源的有效性。比如说,工资是企业的一种资源,把工资分配到作业,“质量检验”的依据是质量检验部门的员工数,这个员工数就是资源动因。

作业动因是指最终产品或劳务消耗各项作业的方式和原因。作业动因计量各种产品对作业的耗用情况,并被用来作为作业成本的分配基础。例如,企业车间生产某种产品,每种产品分若干批次完成,每批产品完工后要进行质量检验,假设每批产品进行质量检验发生的成本相同,检验的“次数”就是检验成本的动因。作业动因分析重在揭示动态的成本驱动因素,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揭示哪些作业是必需的,哪些作业是多余的,应该减少,最终确定如何减少产品消耗作业的数量,从整体上降低作业成本和产品成本。

2.3作业成本法的原理

在我国过去的企业生产成本中,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传统的

成本计算方法多是直接根据人工工时、机器工时等对直接费用进行分配,有较高的准确性。但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生产体系的智能化以及自动化所占比例的大幅增加,使得企业生产和产品的成本结构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降低了直接人工的成本,提高了间接费用所占比例。如果再继续按照传统的成本分配方法来计算,得到的产品成本就会与实际成本出现一定地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正常核算。为了这一问题能够得到较好地解决,1952年美国人埃里克.科勒教授在其编著的《会计师词典》中首次提出了作业成本的概念,也正是因为此次概念的提出,他被称为作业成本法的创始人。作业成本法可以将间接费用更加精确的分配到产品的成本中。作业成本法将企业一切的经营活动划分为一系列相关的作业,其中企业各项作业都需要消耗一定的资源,我们所谓的产品就是由这一系列相关的作业生产出来的。消耗作业得到的是产品,而作业是综合了消耗的资源。在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计算时,首先要根据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将企业的各项资源消耗归集到各项作业中,计算出作业成本,然后再按照作业与产品之间的因果关系,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最终完成成本计算的过程。

通过作业成本法,直接成本是可以直接地计入相关产品的,这一特点是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没有什么差异的,唯一不同的是作业成本法下的直接成本范围要远大于传统的成本计算。凡是可以方便地追溯到产品的材料、人工和其他成本的都可以直接归属于特定的产品,尽量减少不准确的分配。不能追溯到产品的成本,则需要先追溯到有关作业或分配到有关作业,然后计算作业成本,最后再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有关产品中。

2.4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比较

2-1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比较

比较区别作业成本法传统成本法

社会背景知识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

产品成本背景结构制造费用的比重越来越大,且制造费用发生与直接成本逐渐失去相关性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比重较大,制造费用的比重较小

理论基础产品成本和价值是相关联的,成本的发生是耗费各种资源所引起的,应根据资源动因将资源分配到作业中去,再按作业计入成本对象,最终确定产品的成本产品按直接人工工时、机器工时或产量等数量基础分配制造费用

成本管理内容不但注重生产过程的成本管理,而且注重作业引起的成本管理,即产品成本为完全成本注重核算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忽视管理作业引起的成本管理,即产品成本为制造成本

成本核算范围不同产品成本、作业成本、动因成本产品成本

成本核算对象最终产品、资源、作业、资源中心、作业中心等多层次计算对象一般为最终产品

成本计算程序(1)确认和计量各种资源消耗,将资源消耗价值归集到资源库(2)确定作业,将特定范围内各资源库汇集的价值分配到各作业成本库

(3)将各作业成本库价值分配到最终产品的成本中去(1)按制造费用项目归集各生产费用要素

(2)按产品分配制造费用

成本管理的

目的不仅重视有形成本也重视无形成本,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作业效率,规范成本决策和成本考核,从战略成本的高度实施成本管理通过完成成本核算,

提高成本效率,主要为有形成本,单纯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

2.5作业成本法的计算程序

作业成本法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直接成本的核算并无不同,特点主要表现在间接费用的核算。在传统成本法下对于间接制造费用,通常是采用一个费用分配率进行一次性分配,或者是先将制造费用按生产部门归集,然后再按一系列部门分配率进行分配。至于各生产部门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则根据各个生产部门的特点选择。例如劳动密集型部门以人工工时或者人工成本作为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机器密集型部门以机器小时为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

传统的制造费用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假设制造费用的发生完全和生产数量有关,因此它把直接人工工时,人工成本,机器小时,原材料成本等作为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我们可以说,传统的制造费用分配方法只和生产数量有关。在作业成本法下,对制造费用的核算做了根本的变革。1、将制造费用统一或按部门归集和分配,改为由若干成本库进行归集和分配。2、增加了分配标准,由按单一标准分配改为按引起制造费用发生的多种成本动因进行分配。

“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在作业成本法下,成本计算程序分为两大阶段六个步骤。第一阶段是将制造费用分配到作业成本库,并计算每一个成本库的分配率;第二阶段是利用作业成本库分配率,把制造费用分摊给产品,计算产品成本。

1、选择成本计算对象和确定直接成本

成本计算首先要选择成本计算对象。这里的成本对象为最终成本对象。制造企业成本计算首先要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和企业管理要求,确定产品成本计算对象。如以产品的品种、批次或者步骤作为产品计算对象。

作业成本法的直接成本包括了传统成本法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直接成本,同时还要将原来在制造费用归集的,但能直接追溯到产品成本的归集为直接成本。如各种产品和服务。

2、确认资源

确立和计量资源消耗总量,将资源消耗成本归集到相应的资源库。企业在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过程中会消耗各种经济资源,这些资源分为货币资源,材料资源,人力资源等。企业要根据上述资源的类别以及成本核算需要,设立相应的资源成本库,以归集一定会计期间耗用的资源价值。

3、划分作业

在作业成本法下,划分作业是极其重要的步骤。作业就是对每项消耗企业资源的作业进行定义,识别每项作业在生产活动中的作业,与其他作业的区别以及每项作业和耗用资源的联系。确定作业的种类和数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作业划分太细,成本分配越准确,但成本计算工作量越大。

4、选择成本动因,划分成本库

成本动因的选择是作业成本法关键的一步。选择成本动因,是为了将归集的制造费用分配到最终成本对象上。成本动因适当与否,直接决定着作业成本分配的精确性,也是作业成本法关键的一步。成本动因一般分为产品数量,作业次数,产品种类,机器小时等。在确定成本动因后,统计相关数据,确定产品成本动因量。

5、成本动因率的计算和成本库费用的分配

成本动因率是指每单位成本动因所引起的制造费用的数量。

成本动因率的计算公式:

rj=cj/dj(j=1,2,...,n)

rj-------成本库的成本动因费率;

cj--------成本库的费用;

dj----------成本库的成本动因总量。

用成本动因率乘以成本库的成本动因量就是成本库费用。成本库费用的计算公式:OHi-------i产品分配得到的费用

rj-------j成本库的成本动因费率

dij-------i产品消耗成本库j的成本动因量

6、计算各产品成本,将各产品发生的直接生产成本和各成本库中的作业成本分别汇总,即得该产品总成本。产品总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TCi= DMi+ DLi+ OHi (i=1,2,...,m)

式中:

TCi------- i产品的总成本

DMi------- i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

DLi------- i产品的直接人工成本

OHi------- i产品的制造费用

3、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制造业的应用现状及分析

3.1作业成本法适用的企业

1、企业的产业环境竞争较为激烈。这种企业特别需要采用作业成本制度,以提高企业各方面决策的准确性。

2、间接费用占全部制造成本的比重较高的企业需要采用作业成本法。

3、企业拥有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设备。

4、企业拥有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5、产品生产工艺复杂多变,企业经营活动复杂。

6、管理当局对传统成本计算系统提供信息的准确程度不满意。

3.2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制造业中的应用状况

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能够适应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和及时的

系统,广泛应用于各类企业在发达国家。作业成本法引入我国到目前为止,它在国内的应用现状如何?

我国大陆地区的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现状有代表性的研究如下表数据所示(见表3.1)。某高校去年对我国企业如何分配制造费用做出统计,结果如表3.1 所示。表3.1 大陆地区制造企业制造费用分配方式调查表

人工

工时机器工时产量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他总计

数量 29 5 8 7 8 3 46

百分比 64.04 11.87 16.39 16.22 18.39 7.52 132.43

根据上表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大致看出:中国制造企业的制造费用的核算分配方中64.04%的公司会选择使用人工工时的分布标准;有18.39%的制造企业使用直接人工来作为成本核算的标准;直接材料和产量的样本数据占比也很高,分别占到16.22%和16.39%。中国制造业的成本分配方式仍然是以传统的分配方式为主,主要依靠标准工作时间、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产量来进行分配。但总计的百分比之和为132.43%,远远超过 100%,充分表明我国大陆地区制造费用的分配存

在这多元化的情况,存在着适合作业成本法滋生发展的土壤。

在我国的学者调查研究中,笔者还收集到如下数据:朱芸、陈龚孟(2000)对香港812 家企业(包括上市公司香港分行的私人公司管理会计协会禾口中的非上市公

司)进行了调查,有4家打算实施。关于某调查报道显示:“在被调查的531家企业中,对他们的成本管理方法应用进行了统计,其中在对有效的379个样本的统计中,只有5家企业(只占3.17%)已经使用了作业成本法(郝峰殷(2010)对1985年-1999年)”。虽然两次调查已经时隔十年,但根据近三年的各类文章及统计数据说明,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实用率还不到8%的企业。

图3.12013 年制造业作业成本法的用情况进行了统计调查

3.3影响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制造业推广的原因

虽然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核算中相比传统成本法具有优势,但是我国制造业实施作业成本法发展时间并不长技术也不娴熟,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问题,主要总结为以下五点:

1、对中小型企业而言实施成本较高。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期初投入成本高,需要设计、安装、调试系统,员工培训等。作业成本法的计算工作量较大,实施过程的成本较高。作业成本法在实施的过程中会涉及到企业生产工艺的各个流程,需要收集的数据量非常巨大。作业成本法需要各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给员工带来额外的负担。

2、没有取得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认可。由于我国的会计准则规定是以制造成本发计算事务中的成本,而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成本管理方法,并没有获得我国会计准则和现行会计制度的支持。因此,当前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企业多用于内部管理,财务披露和税收方面无法运用作业成本法所提供的信息。

3、缺乏配套实施作业成本法的电算化系统。作业成本法主张多元化制造费用分配标准,但是会因此带来繁重的计算任务,必须借助电子信息技术完成。我国制造业企业对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和普及仍比较低,还未形成采购、生产、成本管理等综合管理的系统化。同时,企业财务软件开发水平低仅仅是作为一种记账、算账工具,还未形成集采购、生产和成本管理于一体的系统化管理系统。因此,实施作业成本法亟需解决电算化技术落后的问题。

4、会计人员总体综合能力欠缺。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技术需要会计人员对企业管理具有深入的了解。每个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确认作业、选用合理的成本动因、将作业合理归结到作业中心对成本进行归集、分配和再分配。如果对实践流程掌握不牢靠所实行的作业成本法必然会过于理论化。虽然近年来我国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有所提升,但在制造业,特别是相对匮乏优秀人才的中小制造企业中全面实施作业成本法还很难短时间地实现。

5、缺乏成本管理体系。我国大多是制造业企业缺乏战略成本管理理念。制造企业的成本侧重于事后核算,成本管理的内容不全面,未形成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全过程有效的成本管理体系。片面强调成本的节约和产品生产过程的控制和管理,而未对整个成本核算体系进行管理和控制。

通过以上学者的实例分析和调查数据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成本管理者和高层决策者也应该重视作业成本法知识的理解和应目前中国制造业的作业成本法还处于相当初级的接触和摸索阶段,企业认可度并不高,而且对作业成本法的普及度也较弱;但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作业成本法在我国还具有相当大的推广和发展潜力。具有较为广泛的推广和研究意义。

4. 斗山工程机械(中国)有限公司成本管理方法现状

4.1 斗山工程机械(中国)有限公司的基本概况

斗山工程机械(中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1994年10月的大宇重工业烟台有限公司,公司在“以技术为先导,使自然和环境清新和谐;以技术为先导,使人

类的生活更加富足美好”的企业理念和“品质经营,技术领先”的经营理念的指导下,斗山工程机械(中国)有限公司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过硬的产品质量发展成为深受顾客欢迎、广受顾客信赖的优秀企业。

斗山工程机械(中国)有限公司总投资额达到7,300万美元,占地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多平方米,公司现有中韩员工1,200多人。公司主要生产经营挖掘机、叉车、机床、发动机等重装备,年生产能力为10,000台挖掘机,3,000台叉车,1,000台机床,现已在全国各地设立了17个支社,3个合资公司及62个销售维修代理商。在以高品质、高技术拓展市场的同时,斗山工程机械(中国)有限公司以增值服务来提升品牌价值,心怀“顾客的成功就是斗山的成功”的信念,向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在中国市场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斗山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的主要产品是挖掘机和配件,如动臂、斗杆、上车架、下车架和活塞等。斗山挖掘机有很多种型号,在产品方面,性价比很高,充分根据中国地形设计挖掘机,机动灵活,动力强劲。在售后方面,在中国还有370多个办事处,维修效率高。斗山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有特色的挖掘机有:

4-1 挖掘机产品

斗山挖掘机类型产品简述

DX260LC-9C 综合性能突出,同时设备性能稳定,坚实可靠,使其十分适应各类土方工况。在保证高效完成各类挖土作业的同时,实现快速增加收益。

DH55G 作为市场畅销款小吨位迷你挖机,在同级别挖掘机中有着良好的口碑,其灵活轻巧、适用范围广泛等优点深受业内人士称赞。

DX55-9C 泛适用于市政建设、公路及农林牧业等多种工况。发动机和液压系统的完美平衡,给DX55-9C带来了强劲的提升力,轻松应对多种作业环境。

DH215-9H 斗山21吨级履带挖掘机。它使用大排量发动机,以强大的动力输出和有效控制油压的EPOS系统,可同时满足完美的作业性能和经济性能。

DX215-9C 它堪称20吨装备中的经济耐久之王。作为20吨装备中最具竞争力的机型,DX215-9C能够胜任市政、道路工程以及各种普通工程,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4.2公司现行成本核算的方法及问题

斗山工程机械(中国)有限公司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耗费分为直接费用、制造费用和其他费用。直接费用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燃料和动力费用。

(1)直接材料是指企业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的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用于产品生产、构成产品实体的各种材料及主要材料、外购半成品以及有助于产品形成的辅助材料等。挖掘机厂的原材料主要包括进口件、标配件、自制件和公司内配套件等。

(2)燃料和动力指企业为了进行生产而消耗的各种燃料和动力费等。

(3)工资和福利费,工资,指下料、车、磨、抛光、镀光、清洗和检验等相关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加班费等。福利费,福利费指公司支付员工的生活、住房、交通等各项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包括冬季取暖费、困难职工补助救济费、职工食堂补贴以及安家费等费用等。

(4)制造费用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成本。包括检验费:是指车间发生的对材料、半成品、成品、仪器仪表等试验、检验费。折旧费指生产设备、运输设备、生产管理设备等固定资产按规定提取的应计入成本的固定资产折旧费。水电费,包括选料、焊接、成型、运输、检验、包装等生产区

使用得水电费;还有照明用电,如办公、生活区耗用的水电费等。低值易耗品摊销、修理费、办公费、检验费等。

(5)其他费用包括管理人员发生的相关费用,如管理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管理人员的交通和午餐补助费等,厂房折旧、厂房维护、维护费、办公费和差旅费等。

斗山工程机械(中国)有限公司采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即首先将直接人工和直接原材料打入产品的生产成本里,再将各项间接的资源耗费归集到制造费用账户,然后再以单一的人工小时作为分配基础将归集的费用分摊到不同的产品去。其中直接材料费用为卷板、标准配套件、自制件所发生的成本费用等制造费用包括折旧费、修理费、机物料消耗、低耗品摊销、间接发生的工资、福利费和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费等。

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存在以下问题:

(1)成本信息准确性差。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顾客需求多样化,产品呈现批量小、品种多、生产过程复杂的特点,传统成本核算采用单一分配标准分配制造费用,除了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外,其余全部归入制造费用,没有考虑到产品的差异性,导致产量大、结构简单的产品成本偏高,产量小、结构复杂的产品成本偏低,不能准确反映产品的真实成本,导致产品信息失真,歪曲产品的成本。传统成本法单一的以数量为分配标准,在实际中许多产品的制造费用是与数量无关而采用数量分配基础也会造成产品成本信息失真。

(2)成本管理粗放。传统成本核算只注重核算生产过程的成本,而忽视全过程的成本。只注重投产后的成本管理,不注重生产前的开发成本。以产品为中心进行费用分配,不能真实反映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实际消耗。产品是费用分配的终点,而对于产品成本费用的构成没有进行具体的核算,缺乏追根溯源的细分,不利于成本管理。

(3)影响业绩考核评价。传统成本核算只提供总的成本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不容易发现具体问题和改进工作机会,造成各部门、各环节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对成本费用责任不明确,更无法引入市场机制,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成本责任制。

4.3作业成本法在公司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4.3.1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和全体员工的配合

斗山工程机械(中国)有限公司要想顺利推行作业成本法,公司管理层的支持是前提,基层员工的全力配合是保证。作业成本法在成本核算方法、基本原理、成本内涵方面都发生了变革,是对传统成本法的变革,这需要管理者理念的转变。公司高层管理者认识到了作业成本法的优越性,并在实际工作中大力宣传作业成本法原理,使员工更加了解作业成本法,减少了实施阻力。此外,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到作业分析中去并提出建设性的观点。过去经常认为成本管理是纯财务性的,因此由财务部门实施。但是成本管理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需要各个部门的信息输入,包括生产制造部门、销售与营销部门、管理会计部门、采购部门、经销部门、综合业务部门等,所以更加需要全体员工的积极配合。

4.3.2意识到沟通的重要性

一个良好的作业成本法的实施要想获得成功,产品的所有相关人员就必须进行顺畅有效的交流。如果不能得到所有相关人员的支持,就不能获得有效的信息,那么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就变得毫无意义。不仅需要财务信息,更需要直接参与生产

作业的员工以及相关管理人员传递有效的信息,使管理者了解情况作出正确的决策。

4.3.3先进的技术设施

科技的发展使得软件的革新越来越快,价格大幅度下跌。企业可以从大量的软件中选择应用,并且大多数ERP系统都包含ABC软件。企业有能力购买先进的软件实现优化管理。

4.3.4企业员工的高素质

作业成本法核算过程中涉及的重点问题就是成本动因的确定、作业的划分和作业向产品的分配。这些问题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层次,需要各种专业知识员工的参与,但产品的成本计算是由会计人员完成的,因此会计人员的素质也是重要的一点。斗山工程机械(中国)有限公司的会计人员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有助于企业成本核算。

4.4作业成本法运用应遵循的原则

1、成本效益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目的就是追求经济效益。若某项产品的成本大于收益,就应该停止此活动,若收益大于成本,则要继续生产。企业在选择成本动因时,并不是越细越好,因为在作业成本法的实施过程中,涉及到诸多作业的确认、成本中心的划分、成本动因的选择等,划分的越细,需要的原始数据越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大了作业成本核算体系的实施成本。因此,作业成本法在焊管设备厂的设计中,要时刻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确保收益大于成本。

2、重要性原则与相关性原则

在选择成本动因时,应选取引起企业成本变动的最主要因素,对于那些影响不大的或者没有影响的成本动因应该少选或者不选。

在选择成本动因时,应选取与作业成本密切相关的成本动因以便真实反映资源消耗的驱动力,使成本分配有据可依。

3、可操作性与易理解性原则

作业成本法基于新的理论基础之上,在系统操作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方方面面的原始数据,数据的搜集和最终形式的表达,都应该减少评估和主观判断的内容。由于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并不多见,斗山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的会计人员对作业成本法的理解并不透彻,为避免主观判断而造成的失误,需要在系统设计过程中解决需要主观判断的因素,使简单易行贯穿到作业成本法计算体系的始终。

5、作业成本法在斗山工程机械(中国)有限公司的应用设计

5.1斗山工程机械(中国)有限公司现行成本核算资料

斗山工程机械(中国)有限公司采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公司2009年4月份下车架、上车架、斗杆、动臂四种产品的产量分别是:84件、22件、10件、13件。该月四种产品的机器工时分别是868.9小时、682.2小时、30小时和43.4小时,总的制造费用为67685元。该月四种产品月初、月末均无产品,四种产品的生产成本如表5-1所示。

5-1产品生产成本表单位:元

成本项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单位产品材料成本单位人工成本

下车架 42252 15204 503 181

上车架 55264 6204 2512 282

斗杆 23280 6550 2328 655

动臂 18941 3915.6 1457 301.2

合计 139739 31873.6 6800 1419.2

5.2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程序

5.2.1确定成本计算对象

斗山工程机械(中国)有限公司的产品具有批量小,品种多的特点,每月生产几十种产品。为了计算简便,选择具备必要条件的、差异较大的下车架、上车架、斗杆、动臂四种产品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为了研究方便,分别用甲产品、乙产品、丙产品、丁产品代替。

5.2.2划分作业

在作业成本法下,划分作业是极其重要的步骤,并以此为依据建立作业成本库,进而归集作业成本库的相关成本费用。

对斗山工程机械(中国)有限公司进行恰当地作业划分,就必须了解公司的生产流程。不同产品的生产流程不同,但是工序大体相同。挖掘机有限公司一般部件的生产都要经过下料、车、镗、焊接、打磨、镀光、抛光,清洗和检验的流程。根据以上流程,确定了以下几项主要的作业:

序号作业

1 切割作业根据的材质、规格、尺寸及数量等对部件进行切割。

2 调直作业将部件按照规格进行调直

3 车作业加工轴类、圆盘、螺纹

4 镗作业加工部件的孔和平面

5 磨作业加工圆的内、外表面

6 焊接作业通过加热或加压或两者并用,并且用或不用填充材料,使工件的材质达到原子间的建和而形成永久性连接的工艺过程

7 抛光作业对部件进行研磨,使产品表面光洁度更高

8 镀光作业根据化学反应使工件表面附着一层金属

9 检验作业对所需检验产品的质量标准加以界定,产品不同,检验的内容和次数也不同。

10 装配作业将零件按规定的技术要求组装起来,并经过调试、检验使之成为合格产品的过程。

5.2.3选择成本动因

1、选择成本动因

成本动因是作业成本法计算的核心内容,也叫成本驱动因素。成本动因是指引起成本发生的那些重要业务的活动或者事件的特征。选择成本动因时,要考虑两个因素:1、成本动因要与资源、作业的消耗的密切相关:2、可计量性。成本动因划分越细,作业成本划分更加准确。但划分的过细,则引起计量成本的增加。因此,要选择容易获取或者有现成的记录的成本动因。挖掘机有限公司确定的成本动因如下:

(1)锯和调直作业与产品数量有关,又由于每单位产品需要下料一定的次数,所以选择下料次数作为成本动因,单位为次数。

(2)镗作业的相关费用主要是由机器设备运转的台时引起的,因此将机器工时数作为成本动因,单位为小时。

(3)磨、焊接、抛光作业消耗的制造费用有动力燃料费,低耗品和设备的折旧和修理费用等。在选择成本动因时考虑到动因获取的难易程度,选取设备台时作为成本动因,单位为小时。

(4)镀光作业消耗的制造费用一般与产品的表面积有关系,选择表面积作为成

本动因,单位为㎡。

(5)检验作业与检验次数有关,但是公司所有的产品都要进行检验,因此选择产品产量为成本动因,单位为件。

(6)装配作业中使用机器设备较多,因此选择机器装配工时作为成本动因,单位为小时。

5-2成本动因表

作业名称成本动因单位

切割下料次数次

调直下料次数次

车机器工时小时

镗机器工时小时

焊机器工时小时

磨机器工时小时

抛光机器工时小时

镀光产品面积平方米

检验产量件

装配机器装配工时小时

5.2.4归集成本库

在确认了的作业和作业动因后,要根据作业动因的相似性划分作业成本库,把具有相同或相似动因的作业划分成一个作业成本库,以便于成本信息的收集和分配。斗山工程机械(中国)有限公司有十个作业中心,据此划分为四个作业成本库,以下是作业成本库的划分和成本库费用表。

5-3作业成本库和成本库费用表

作业成本库包括作业成本动因成本库费用

下料库切割、调直下料次数 14370.47

加工装配库车、镗、焊接、磨、抛光、装配机器工时 551029.64

电镀库镀光产品面积 48792.41

检验库检验产品产量 29585.6

5.2.5确定成本动因量

本文选择了斗山工程机械(中国)有限公司四种产品作为研究对象,在确定成本动因后,统计相关数据得到的几种产品成本消耗作业量的情况。

下面是每个产品的成本动因量:

(1)下料库以下料次数作为成本动因,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公司2009年4月份生产零部件5362件,每个产品的下料次数为5次,成本动因量为26810次。(2)加工装配库以机器工时作为成本动因,装配车间消耗的机器工时为31067

小时。

(3)电镀车间以产品面积作为成本动因,2009年4月喷漆的总面积是216.17㎡。

(4)检验库以产品产量作为成本动因,2009年4月份,该挖掘机厂生产产品5362件。

5-4各成本库成本动因量

成本库下料库加工装配库电镀库检验库

成本动因下料次数机器工时产品面积产量

成本动因量 26810 31067 216.17 5362

5.2.6成本动因率的计算和将成本分配至产品

成本动因率是指每单位成本动因所引起的资源消耗的数量。成本动因率=成本库费用/成本库动因。根据5-3各成本库费用和5-4各成本库成本动因量可以编制5-5成本动因率计算表。

5-5成本动因率计算表单位:元

成本库下料库加工装配库电镀库检验库

成本动因下料次数机器工时产品面积产量

成本库费用 14370.47 551029.64 48794.41 29585.60

成本库动因量 26810 31067 216.17 5362

成本动因率 0.54 17.74 225.71 5.52

在确定成本库的成本动因后,统计相关数据,确定产品成本动因量。

5-6产品成本动因量

名称产品产量下料次数消耗工时总面积

甲产品 84 420 252 26.04

乙产品 22 110 132 48.4

丙产品 10 50 50 13.4

丁产品 13 65 52 9.23

总计 129 645 486 97.07

成本分配至产品:根据5-5计算出的成本动因率和5-6产品的动因量就可以计算出各产品的制造费用,产品成本库分摊的制造费用=该产品消耗的动因量*成本动因率。计算结果如下图:

5-7产品制造费用计算表单位:元

作业成

本库成本动

因率

① 甲产品乙产品丙产品丁产品

作业量

② 作业成本

③=①*② 作业量

④ 作业成本

⑤=①*④ 作业量⑥ 作业成本⑦=①*⑥ 作业量

⑧ 作业成本⑨=①*⑧

下料库 0.54 420 226.80 110 59.4 50 27.00 65 35.10

加工装配库 17.74 252 4470.48 132 2341.68 50 887.00 52 922.48

电镀库 225.71 26.04 5877.49 48.4 10924.36 13.4 3024.51 2083.30 2083.30 检验库 5.52 84 463.68 22 121.44 10 55.20 13 71.76

合计 11038.45 13446.88 3993.71 3112.64

5.2.7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各产品总成本是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汇总。各产品的单位成本是每一件产品所分摊的成本,即各产品总成本除以各产品数量。

5-8各产品总成本计算表单位:元

成本项目直接材料

① 直接人工

② 制造费用

③ 产品总成本④

④=①+②+③ 单位产品成本⑤

甲产品 42252 15204 11038.45 68494.45 815.41

乙产品 55264 6204 13446.88 74914.88 3405.22

丙产品 23280 6550 3993.71 33823.71 3382.37

丁产品 18941 3915.6 3112.64 25969.24 1997.63

5.3计算结果分析

前面的资料提到了甲、乙、丙、丁四种产品的产量分别是:84件、22件、10件、13件,机器工时分别是868.9小时、682.2小时、30小时和43.4小时,四种产品的制造费用为67685元。传统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计算结果的差异在于制造费用的计算差异,直接成本计算并无差异,所以我们着重计算两种成本法下制造费用计算的不同。根据以上有关资料,传统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下甲、乙、丙、丁四种产品的制造费用计算如下:

传统成本法下四种产品制造费用的计算:

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总额÷各种产品生产工时

产品负担的制造费用=产品的生产工时×制造费用分配率

甲产品的制造费用=868.9×(67685÷1624.5)=36203

乙产品的制造费用=682.2×(67685÷1624.5)=28424

丙产品的制造费用=30×(67685÷1624.5)=1250

丁产品的制造费用=43.4×(67685÷1624.5)=1808

单位甲产品制造费用=36203÷84=430.99

单位乙产品的制造费用=28424÷22=1292

单位丙产品的制造费用=1250÷10=125

单位丁产品的制造费用=1808÷13=139.08

作业成本法下制造费用已经在表5-7制造费用计算表中有了详细的计算,下面是单位产品制造费用的计算。

单位甲产品的制造费用=11038.45÷84=131.41

单位乙产品的制造费用=13446.88÷22=611.22

单位丙产品的制造费用=3993.71÷10=399.37

单位丁产品的制造费用= 3112.64÷13=239.43

5-10两种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差异计算表单位:元

品现行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差异额

差异率

总成本单位成本总成本单位成本

甲产品 93659 1114.99 68494.45 815.41 -25164.55 -26.85%

乙产品 89892 4086 74914.88 3405.22 -14977.12 -16.66%

丙产品 31080 3108 33823.71 3382.37 2743.71 8.83%

丁产品 24664.6 1897.28 25969.24 1997.63 1304.64 5.29%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明显看出,传统成本法下甲产品、乙产品的成本高于作业成本法下甲、乙的成本,而传统成本法下丙、丁产品的成本低于作业成本法下丙、丁的成本。通过表5-10可以看出,两种成本法下计算的产品成本发生了较大程度

的差异,甲产品的成本差异率26.85%,乙产品的成本差异率是-16.66%,即作业成本法下得到的产品成本比现行计算方法减少了26.85%和-16.66%,即降低了生产成本;丙、丁两种产品成本差异率分别是8.83%、5.29%,即作业成本法下得到的产品成本比现行计算方法增加了8.83%、5.29%。这是因为甲产品产量和下料次数成本动因占四种产品总产量和总下料次数的65.12%,机器工时和产品表面积成本动因占四种产品的成本动因总量却没有那么多,而在传统成本法下按单一机器工时分配制造费用,这样会导致甲产品分摊的制造费用增多。丙产品的机器工时所占总工时的比例并不高(10.29%),但是丙产品产量和下料次数得成本动因占四种产品总产量和总下料次数的7.75%,比机器工时所占的比例还要低,所以导致在作业成本法下少分摊了制造费用。乙产品作业成本法下分担了较少的费用,丙产品分担了较多的费用也是相似的道理。

以上就是产品的全部成本进行的比较,其中包括原材料和直接人工这一不可比的因素,如果我们去掉这一不可比的因素,仅就制造费用这一因素进行比较,问题就会更明显。以下是两种成本法下制造费用的差异对比,如表5-10。

5-10两种成本法下制造费用差异计算表单位:元

产品现行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差异额差异率

甲产品 26203 11038.45 -25164.55 -69.51%

乙产品 28424 13446.88 -14977.12 -52.69%

丙产品 1250 3993.71 2743.71 219.50%

丁产品 1808- 3112.64 1304.64 72.20%

从以上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两种成本法下制造费用的差异率高达-69.51%、

-52.69%、219.50%、72.20%,若仅就如此高的制造费用差异率这一因素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到传统成本法导致成本信息的歪曲程度更为明显。这一比较结果说明传统成本法信息在很多程度上已经丧失了决策的相关性。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在制造费用上产生的如此大的差异与两种成本法在分配基础和计算方法的选择有关。传统成本法下以数量为基础进行制造费用的分配,而且一般以机器工时作为制造费用分配的基础。而在作业成本法下以作业量为基础来分配制造费用,就是为不同的作业消耗选择相应的成本动因向产品分配制造费用,从而使得作业成本的计算精确性提高。

通过对斗山工程机械(中国)有限公司应用作业成本法设计,我认为挖掘机有限公司也可以尝试一下该方法。挖掘机有限公司也属于制造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也使用了大量的机器,自动化程度较高,即间接费用所占的比重较大,但公司在成本核算过程中使用的是以人工工时为分配制造费用的标准,所得出的成本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此所作出的成本分析、制定的成本计划跟实际具有很大的差距。公司近几年的间接费用较直接费用而言,所占比重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制造成本法提出了挑战。制造成本法所得出的总成本及单位成本信息对公司的价格决策、销售决策等都有一定的影响,进而就会影响到公司的经营业绩。为此就需要有一种新的、科学的、合理的,也有利于公司生产经营管理的成本核算方法来取代传统的成本分配方法。如果公司能以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尝试进行成本核算,那么公司的成本计算将更加准确,公司的决策水平也会提高。下面是对公司成本核算的建议:

(1)引用作业成本法对公司的成本进行核算。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真正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本计算方法,是适应当代高新科学技术的制造环境和灵活多变的顾客化生产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以顾客链为导向,以价值链为中心,对企业

的“作业流程”进行根本、彻底的改造,强调协调企业内外部顾客的关系,从企业整体出发,协调各部门、各环节的关系,要求企业物资供应、生产和销售等环节各项作业形成连续、同步的“作业流程”,消除一切不能增加价值的作业,使企业处于持续改善状态,促进企业整体的优化,确立企业竞争优势。它改革了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大大提高了成本信息的真实性。

(2)增加分配标准。不单要注重产品单位成本的计算,更要注意其他指标,比如成本动因等指标的计算,由单一标准(直接人工小时或机器工作小时)分配改为多标准分配,即按引起制造费用发生的多种成本动因进行分配,考虑的指标越多,计算的会越准确,提供的成本信息更精确。

合理反映资源耗费到成本中。提供精确的成本信息,以便于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使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成本能为管理者提供较为精确的成本信息。

(4)对公司的整个生产流程进行重新的细分和确认。在明确每一岗位和作业程序的基础上,以核心作业为中心划分为若干作业群。以作业群或核心作业为中心并将之确认为成本核算对象,将之作为产品生产工序的一部分,进行作业分析和细分,从而确认主要作业,这是作业成本法实施的前提和基础。作业成本系统根据煤炭生产的作业流程划分作业来确定作业中心。由于煤炭生产将资源消耗通常按照部门进行归集,因此应在部门内部划分作业来进行作业中心的归集。另外,煤炭企业的每个作业中心都包含若干个作业项目,这些项目是企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确保资源准确追踪成本标的从而进行作业中心成本的控制,在每个作业中心需要根据业务流程再划分作业项目。

6、总结与建议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全新的成本管理模式,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成本法的缺陷,同时给企业成本管理提供了准确信息。作业成本法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十分适合在我国的许多条件较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实施应用,是一种值得推广使用的成本管理方法。在制造企业中运用作业成本核算方法进行成本核算,能够充分考虑制造业企业的特点和成本计算的重要性原则,满足企业成本管理多层次、多角度化的需要,从而为制造业成本管理的科学化奠定基础,显著地提高制造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

6.1作业成本法的优势与不足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业成本法相对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提供的成本数据更接近真实情况,提供了较为客观、真实的成本信息,及时提供了决策的相关性。作业成本法提供的成本信息不能达到绝对准确但可以达到相对准确。作业成本核算体系设计规定了成本核算的步骤。成本会计人员根据此知道自己在哪一阶段,哪一环节的工作任务,同时企业的决策部门也能了解在哪一阶段,哪一环节,可以知道哪一类成本信息。

(2)拓展了成本核算范围。作业成本法把作业、作业中心纳入了成本核算的范围,形成了以作业为核心的成本核算对象,便于合理计算成本。

(3)通过对成本动因的分析,揭示了资源耗费,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进行成本动因分析,可以提供有效信息,提高作业完成的效率和质量水平,在所有环节上减少浪费,并尽可能的降低资源消耗。

作业成本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1)作业成本法在适用范围上存在局限性。作业成本法采用的是以不同的成本动因为分配基数,分配计入各项产品的做法,为保证产品成本计算正确,必须有

论作业成本法与企业管理

论作业成本法与企业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加剧,针对如何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企业目标价值等企业管理的重大课题,各种成本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也应运而生,传统的以交易为基础的成本计算与管理理论也受到巨大冲击,并逐渐产生了作业成本法。通过对作业成本法与企业管理相互影 响的分析,指出两者密不可分,并将在不断发展中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标签:作业成本法;企业管理;成本会计 1 作业成本法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现代管理学认为,管理的重心在决策。管理者进行决策所依赖的信息必须是及时可靠的,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管理需要的信息主要由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特别是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然而,本世纪50年代以前,会计理论界并不认为会计的目标是为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1988年,乔治·斯托布斯教授在其《服务于决策的作业成本计算——决策有用性框架中的成本会计》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用于决策的作业成本计算观”,指出“成本概念要适用于决策者的分析过程,特别是成本效益分析”,“以用于决策的作业成本计算为基础实现财务会计和管理 会计的统一”。 从企业资源耗费管理角度看,作业成本法是一个关于企业资源如何被消耗的模型,而不是一个关于企业资源如何开销的模型。一个关于企业开销的模型不能预示管理者放弃某类产品而可能造成的成本节约,与此相反的是作业成本法作为一个关于资源消耗的模型,它能够帮助管理者清楚地了解由于某项决策而造成的资源消耗变化情况,通过对这些变化的报告,作业成本法可以让管理者恰当地估计到未来可能发生的企业资源消耗情况,从而提供了可靠度更高、相关性更强的 成本信息,使成本管理工作变的有的放矢。 从企业价值链管理角度看,在运用作业成本法的过程中,企业可对自身管理结构和生产流程进行变革。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认为,价值链在经济活动中是无处不在的,关联的上下游企业之间存在行业价值链,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之间也存在着价值链联结。价值链中的每一项价值活动都会对企业价值最大化产生影响。因此,要诊断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需要确定它在特定行业竞争中的价值链,并且更需要明确产生于企业内部相互独立运作的业务中的价值链,如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送货和支持活动。从这个角度对企业进行考察,会使许多与价值链管理相关的问题凸现出来,而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对相关活动的成本分析来解决。作业成本法下建立了三维成本模式:第一维是产品成本;第二

浅谈作业成本法在医疗成本核算中的运用

浅谈作业成本法在医疗成本核算中的运用 【摘要】合理确定医疗成本,对制定医疗服务价格,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果至关重要。文章在分析现行成本核算方法弊端的基础上,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原理,阐述了合理分配医院管理费用、科学计算医疗科室成本的程序和方法。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医疗成本;管理费用 医疗成本核算是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卫生经济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合理地确定医疗成本,对制定医疗服务价格、推行经济责任制、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果至关重要。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实行目标成本责任制以来,较好地实现了医院整体利益与职工利益的有机结合,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职工增收节支的意识,对促进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目标成本责任制的基本做法是:以医疗科室的收入扣除其成本后的结余为基础,以服务效率、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率等为考核指标,科学评价各科室工作绩效并实施奖惩机制。 一、现行成本核算方法的弊端 目前的“医疗科室成本”,仅指医疗科室发生的直接成本,包括科室消耗的卫生材料、低值易耗品和科室医务人员的工资等,而忽略了医院行政管理部门在配合医疗科室共同完成医疗业务工作时消耗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未将“管理费用” 科目中核算的有关费用分摊计入各医疗科室成本,如同生产企业只将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费计入各产品生产成本,而未将车间发生的“制造费用”、企业发生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分配计入产品成本一样。这样计算出来的医疗科室成本显然缺乏完整性和科学性。其弊端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不利于充分调动科室职工积极性 现行医疗科室成本核算方法下,由于各科室未承担相应的管理费用,因此计算出来的账面成本远远小于其实际成本。由此造成的一种假象是:医疗科室收支相抵后的结余很多,但医院收支相抵后的结余却很少。这种假象很容易给各科室及其职工造成一种错觉,认为他们给医院提供的收入高而发生的支出低,职工付出得多而得到的少,没有真正体现“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甚至认为他们创造的“收益”被医院管理层“享受”。由此而产生不满甚至对立情绪,进而引发消极怠工现象,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不利于有效控制管理费用的发生 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辅助设施的日益完备,非一线医务工作人员的增加以及医后服务意识的加强,管理费用在医院的费用支出中所占的比重逐步提高,但由于医疗科室成本中未能反映管理费用,因此不利于增强全院职工的费用和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影响及其应用

作业成本法的影响及其应用 现代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谋求其股东财富最大化,必须对其投入物一各 种生产要素(即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使其产出物的代价(即产品成本)最小。作业成本法是适应现代企业和制造环境而产生,弥补了传统成本会计在现代企业制造系统中的一 些缺陷。 一、作业成本法的特征 (一)作业成本法根据“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指导思想对成本计算方法进行 了根本性的变革。它着眼于依据作业资源的消耗情况(资源动因),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 再依据作业对最终产品的贡献方式(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迫踪到产品,由此得出最终产品 的成本。 (二)作业成本法不再直接区分直接费用和问接费用,而将它们都视为产品消耗作业所什 出的代价同等对待。对直接费用的确认和分配,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计算并无差别;对间接费用的分配则不局限于单一的工时或机时分配标准。而是依据作业成本动因,采用多样化 分配,从而使成本的归属性大大提高,所得出的产品成本信息更为客观、真实。 (三)作业成本法不仅是一个成本分配、计算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依据因果关系分析资源 流动的过程首先要根据市场发出的信息决定该生产哪些产品,生产多少,分析生产这些产品 需要哪些作业及其数量,然后再分析完成这些作业需要哪些资源。这一系列的分析不仅提供 了分配资源成本和作业成木的依据,而且也为管理者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控制提供了翔实、准确的资料。 (四)作业成本法融合了作业管理和过程管理等先进的管理思想。作业管理的出发点是将 企业看作由顾客需求驱动的系列作业组合成的作业集合,在管理中以努力提高增加顾客价值 的作业效率,消除遏制不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为方向。过程管理是对作业链、价值链进行分 析和管理,找出企业业务活动各个环节的症结。作业成本法不仅是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也是成本计算与成本控制相结合的全面成本管理制度,它融合了作业管理、过程管理等先进的 管理思想,形成了一个综合管理体系。 二、作业成本法对传统成本管理的影响 作业成本法促使人们对传统成本管理的企业观和成本观进行重新思索,形成了新的企业 观和成本观。 (一)断的企业观。传统成本管理将企业作为一个职能价值链来看待,这个职业价值链是由1.研究与开发;2.产品、服务或生产过程的设计;3.生产;4.营销;5.配送6客户服务这样一系列企业职能组成,企业通过这些职能逐步使其产品或劳务具有有用性。在新的制造环境下, 企业组织价值链被进一步扩展,“扩展的价值链”强调这种观点:(上游货各方和“下游,’(如顾客整个价值链分析的基本组成部分。“扩展的价值链”分析以“从摇 篮到坟墓”方式管理的产品或服务相关的所有企业职能为中心,而不管那些职能是在同一部 门内发生,还是在一系列的法律上非独立的组织中发生。 作业成本法把企业看作是多职能组合的价值链,并以多职能为中心进行管理,这是与日 益激烈的国际竟争相适应的。与此不同的是,传统成本管理主要关注企业的生产职能,而忽

标准成本法作业题(1)

标准成本法作业题 1.已知:某企业生产A产品,有关资料如下: (1)生产A产品,耗用甲、乙两种材料。其中甲材料标准价格为每千克20元,乙材料标准价格为每千克32元。单位产品耗用甲材料标准为每件5千克,乙材料为每件9千克。 (3)固定性制造费用预算数为61 000元;变动性制造费用预算数为38 000元。标准总工时数为10 000小时。 要求:制定A产品的标准成本。 2. 已知:某企业生产甲产品,其标准成本资料如下: 甲产品标准成本单 甲产品正常生产能量为1 000小时。本月实际生产量为20件,实际耗用材料900千克,实际人工工时950小时,实际成本分别为:直接材料9000元;直接人工3 325元;变动性制造费用2 375元;固定制造费用2 850元,总计为17 550元。 要求:分别计算各成本项目的成本差异和分差异,其中固定制造费用采用三因素法。 4. 已知:某企业生产一种产品,相关成本资料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直接材料相关资料表 表2 制造费用相关资料表 要求: (1)计算直接材料标准成本差异; (2)计算直接材料数量差异和价格差异; (3)计算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差异; (4)计算变动制造费用的效率差异和耗费差异; (5)计算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差异; (6)计算固定制造费用的预算差异和能量差异(即能力差异和效率差异之和)。

???6、某企业月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总额为100000元,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为10元/小时,本月制造费用实际开支额为88000元,生产A产品4000个,其单位产品标准工时为2小时/个,实际用工7400小时。 ??????? 要求:用两差异分析法和三差异分析法进行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析。 参考答案: 1.解: 依题意得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20×5+32×9=388(元/件) × 变动性制造费用标准成本=38 000 10 000 × 固定性制造费用标准成本=61 000 10 000 × 2.解: 依题意得 (1)直接材料成本差异=9?000-450×20=0(元)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9 000 900 -9)×900=+900(元) 直接材料用量差异=9×(900-50×20)=-900(元)(2)直接人工成本差异=3?325-180×20=-275(元)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3 325 950 -4)×950=-475 (元)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4×(950-45×20)=+200(元) (3)变动性制造费用成本差异=2 375-135×20=-325(元) 变动性制造费用耗费差异=(2 375 950 -3)×950= -475(元) 变动性制造费用效率差异=3×(950-45×20)=150(元) (4)固定性制造费用成本差异=2 850-90×20=+1 050(元) 固定性制造费用耗费差异=2 850-2×1 000=+850(元) 固定性制造费用效率差异=2×(950-45×20)=+100(元) 固定性制造费用能力差异=2×(1 000-950)=+100(元) 4.解: (1)直接材料标准成本差异=23 700-22 000=+1 700(元) (2)直接材料数量差异=10×(1?200-1 000)+6×(2?100-2 000)=+2 600(元)直接材料价格差异=(11-10)×1 200+(5-6)×2 100=-900(元) (3)变动性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差异=2 090-2 000=+90(元) ×(5?500-5 000)=+200(元) 变动性制造费用耗费差异=2?×5 500=-110(元) (5)固定性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差异=4?675-4 000=+675(元) (6)固定性制造费用预算差异=4 675-4 800=-125(元) ×(6?000-5 000)=+800(元)

作业成本法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作业成本法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前,与国外的研究相比,国内的成本计算与应用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早已制约企业的竞争与发展。作业成本法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就开始得到企业比较广泛的应用,而且还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而在国外,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研究水平已经相对较高,对现代的企业管理水平和宏观的经济发展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成本控制;差异分析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进入了新的经济发展时代,企业也在不断地变更管理观念,随着社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不断往密集型转变的技术,在生产成本的构成中,间接费用(制造费用)的比重正在逐渐地变大,企业工人的工资总额在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和之前相比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使得部分企业按照传统的成本分配方法,即按照人工的总量、材料的总量、机器工时的总量等为基础的成本分配方法都已经不再适合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的需要,不能够正确地进行产品成本的计算和价格决策,因此,作业成本管理应运而生。

作业成本法的一般程序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以进行作业分析为基础,确认企业的作业、主要作业,并进行作业中心的划分;其次,以作业中心作为成本库,归集企业的间接费用,在企业的作业成本库建立之后,重要内容是如何将各类资源的价值耗用分配向对应的作业成本库;最终,把不同的作业成本库所归集的成本,分配计入对应的产品,计算产品的成本,这一步该遵循的计算规则是,由产出量决定作业的耗用量,这种作业消耗量与产出量之间的关系也体现在作业动因上,作业动因,就是将生产过程中的、各个作业成本库中的成本,最终分配到产品中去的标准,同时,是作业耗用与最终产出相沟通的中介。 由企业主要属性的依存关系理论可知,需要考虑的最主要的问题,一是由于企业的问题所决定的企业的集成水平,以及在这一集成水平对系统的准确性和复杂程度的影响;二是企业的成本是受到企业提供基本数据的时间频率和报告频率对整合度的影响。 通过对比发现,在两种产品中,传统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核算成本存在差异,而作业成本法能够更好地反映企业的真实成本,产生这样的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成本核算对象的差异。对于传统的成本计

作业成本法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选题背景 (1)激烈的市场竞争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一些制造业企业迅速发展起来。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生存发展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的首要任务就是盈利。因此企业无论何时都要保持竞争力,做的任何一个决策都要尽可能准确,成本信息就是企业决策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如果企业的成本信息系统不能准确反映资源的消耗,有可能导致成本信息失误而做出错误的决策,导致企业放弃有利可图的产品,或者导致商品定价过高或者过低而丧失顾客。若企业竞争对手利用管理人员的信息失误而赢得顾客,这对企业是极具破坏性的。因此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很重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因此更倾向于采用核算更加精确的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又叫ABC法,是一种比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更加精细和准确的成本核算方法,是西方国家于八十年代末开始研究,九十年代以来在先进制造企业首先应用起来的一种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 (2)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管理理念的革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先进的机器设备,如电子计算机、智能机器人、数控机床等,对传统的生产和管理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企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适应科技革命带来的一系列变化。 与此同时,企业相应地形成了新的企业观。企业的管理已经渐渐地深入到作业水平,以“作业”为企业的管理和核心,深化了企业的管理层次,标志着企业管理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成本计算方法的革新也势在必行。 (3)企业生产模式的转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从传统的生产大批量模式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随着企业生产方式的变化,生产技术、产品的复杂程的变化,许多人工被机器取代,与此同时,机器设备价值越来越高,对应的维护费用、折旧费用越来越高,加上高科技下维护费用等间接费用的增加,使产品成本结构有了较大变化。直接人工成本的比例大大减少,而间接费用的比例大幅度增加。 在传统的成本法中对间接制造费用的分配往往采用单一标准的分配制度。在此制度下,制造费用按共同的标准及比率分配于各产品。经常使用的分配标准有直接人工工时、直接人工工资、机器工时、产品产量、材料成本或主要成本等。这种分配标准的合理性取决于制造费用是否完全与生产数量相联系。传统做法虽然部分的满足了与生产数量有关制造费用的分配,然而,在现代制造过程中,许多制造费用并不单一与生产数量相关,而且采用单一标准分配间接费用的方法造成了成本信息的失真,因为它忽视了发生这些间接费用有多种原因而不同原因对各种产品的成本是不等的。因此,必须发展按多种标准分配各相关的间接费用的方法。如果继续采用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就会出现成本被高估或者低估的现象。如果总成本不准确就会导致决策错误,其结果是企业可能接受表面上盈利而实际上亏本的业务,到最后无力扭亏而失去市场。 本文就是在上述背景下提出的,以斗山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在其企业内部管理中尝试采用作业成本法,通过在斗山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的作业成本法实施,得到作业成本法对制造业企业中规范成本管理的优势。同时针对当前企业在

作业成本法的相关知识

第十六章作业成本计算与治理 【知识点1】作业成本法的要紧特点 一、作业成本法和其他相关概念 1.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简称ABC法,即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的差不多理论认为,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作业组成的,企业每进行一项作业都要耗用一定的资源;而企业生产的产品(包括提供的服务)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作业来完成。因而,产品的成本实际上确实是企业全部作业所消耗资源的总和。 在计算成本时,首先按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各项作业来归集成本,计算作业成本;然后再按各项作业成本与成本对象(产品或服务)之间的因果关系,将作业成本追溯到成本对象,最终完成成本计算过程。 2.作业 作业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各项具体活动。如签订材料采购合同、将材料运达仓库、对材料进行质量检验、办理入库手续、登记材料明细账等。 一项作业可能是一项特不具体的活动,如车工作业;

也可能泛指一类活动,如机加工车间的车、铣、刨、磨等所有作业能够统称为机加工作业;甚至能够将机加工作业、产品组装作业等统称为生产作业(相关于产品研发、设计、销售等作业而言)。 3.成本动因 在作业成本法中,大量地使用着成本动因这一概念。成本动因也称成本驱动因素,是指引起相关成本对象的总成本发生变动的因素。在作业成本计算中,成本动因分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 资源动因是引起作业成本变动的因素。资源动因被用来计量各项作业对资源的耗用,运用资源动因能够将资源成本分配给各有关作业。 作业动因是引起产品成本变动的因素。作业动因计量各种产品对作业耗用的情况,并被用来作为作业成本的分配基础。 在作业成本法下,直接成本(如直接材料成本)能够直接计入有关产品,而其他间接成本(制造费用等)则首先分配到有关作业,计算作业成本,然后再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有关产品。作业成本法仍然能够分为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等成本计算差不多方法,或者讲作业成本法可与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结合起来运用。

标准成本核算方法例题

标准成本核算方法 1、A工厂就是一个生产某种汽车零件得专业工厂,产品成本计算采用标准成本计算系统,有关资料如下: (1)成本差异账户包括:材料价格差异、材料数量差异、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2)原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除直接材料外得其她费用陆续发生,其在产品约当产成品得系数为:月初在产品0、6,月末在产品0、4。 (3)成本差异采用“结转本期损益法”,在每月末结转“主营业务成本”账户。 (4)单位产品标准成本为56元,其中:直接材料30元(10千克×3元/千克),直接人工16元(4小时×4元/小时),变动制造费用6元(4小时×1、5元/小时),固定制造费用 4元(4小时×1元/小时)。 (5)本月生产能量11000小时,月初在产品数量600件,本月投产数量2500件,月末在产品数量700件,月初产品数量100件,月末产品数量120件。 (6)期初库存原材料1000千克,本月购入原材料30000千克,实际成本88500元(已用支票支付);本月生产领用原材料25500千克。 (7)实际耗用工时9750小时;应付生产工人工资40000元;实际发生变动制造费用15000元;实际发生固定制造费用10000元。 要求: (1)编制以下业务得会计分录: ①购入原材料; ②领用原材料; ③将生产工人工资记入有关成本计算账户; ④结转本期变动制造费用; ⑤结转本期固定制造费用; ⑥完工产品入库; ⑦期末结转本期成本差异。 (2)计算本月得主营业务成本。 (3)计算期末存货成本。 1、【正确答案】(1)编制以下业务得会计分录 ①购入原材料: 实际成本88500(元) 标准成本3元/千克×30000千克=90000(元) 价格差异-1500(元) 会计分录: 借:原材料90000 贷:银行存款88500 材料价格差异1500

论作业成本法

浅谈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 摘要 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企业发展的要求,成本管理如何从传统的“模糊”管理,逐步转变为与作业相关的“精细”成本管理,成为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需求。作业成本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也便应运而生,成为今后一段时期会计领域的关注重点和热门话题。 作业成本法又叫作业成本计算法或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方法(Activity-based costing,ABC法),是以作业(activity)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它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承接适时制的背景,后在世界范围内得以推广。 作业成本出现的背景也是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所形成的,在工艺流程不断改进、科技更新日益飞快的今天,过去那种传统的成本核算体系已显现出诸多弊端,由于间接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以“直接成本占主要比例”为基础的传统成本分配方式已落后于时代,那么,作业成本的出现也成为必然趋势。可以说,它是成本会计发展历史上的一次改革。

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核算方法,在国外已得到了重视和使用,在我国,ABC的使用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笔者认为,我国目前在某种程度上和某个范围内来讲,ABC 已具备实施的客观条件,比如我国一些先进企业本身的人员素质和硬件条件都非常优良,那么使用ABC进行成本核算和管理决策就具备了可能性。而且,据笔者了解我国已有个别企业试用ABC,虽然结果并不都尽如人意,但毕竟为ABC 在我国的应用打开了局面。为了ABC能够更好地在国内推广,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国家应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使经营者节约外部成本;二是各企业在试用过程中要在不断探索中前进,不可浅尝辄止;三是在应用过程中要结合企业自身情况,不可盲目照搬、照抄。 在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在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的生存发展不只要从生产上抓起,也要在管理上迈上一个新台阶。如何把成本细化,将成本更好的分配到产品中和作业中去,将是广大企业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相信我国的经济浪潮会澎湃不息,国家繁荣富强。 关键词:作业,作业成本,成本动因

作业成本法原理(2)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1.1作业成本计算 作业成本法最初作为一种正确分配制造费用、计算产品制造成本的方法被提出。其基本思想是在资源和产品之间引入一个中介——作业,基本原则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成本的发生。 根据这一原则,作业成本计算按如下两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确认作业、主要作业、作业中心,按同质作业设置作业成本库;以资源动因为基础将间接费用分配到作业成本库; 作业是基于一定目的,以人为主体,消耗了一定资源的特定范围内的工作,是构成产品生产、服务程序的组成部分。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作业类型一般有:起动准备、购货订单、材料采购、物料处理、设备维修、质量控制、生产计划、工程处理、动力消耗、 存货移动、装运发货、管理协调等。 作业引发资源的耗用,而资源动因是作业消耗资源的原因或方式,因此,间接费用应当根据资源动因归集到代表不同作业的作业成本库中。 由于生产经营的范围扩大、复杂性提高,构成产品生产、服务程序的作业也大量增加,为每项作业单独设置成本库往往并不可行。于是,将有共同资源动因的作业确认为同质作业,将同质作业引发的成本归集到同质作业成本库中以合并分配。按同质作业成本库归集间接费用不但提高了作业成本计算的可操作性,而且减少了工作量,降低了信息成本。 第二步,以作业动因为基础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品。 产品消耗作业,产品的产量、生产批次及种类等决定作业的耗用量,作业动因是各项作业被最终产品消耗的方式和原因。例如,起动准备作业的作业动因是起动准备次数,质量检验作业的成本动因是检验小时。明确了作业动因,就可以将归集在各个作业成本库中的间费用按各最终产品消耗的作业动因量的比例进行分配,计算出产品的各项作业成本,进而确定最终产品的成本。 成本计算程序如下图所示: 综上所述,作业成本法区别于传统成本计算法的主要特点是: 其一,以作业为基本的成本计算对象,并将其作为汇总其他成本(如:产品成本、责任中心成本)的基石; 其二,注重间接计入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设置多样化作业成本库,并采用多样化成本动因作为成本分配标准,使成本归集明细化,从而提高成本的可归属性; 其三,关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 产品的技术层次、项目种类、复杂程度不同,其耗用的间接费用也不同,但传统成本计算法认为所有产品都根据其产量均衡地消耗企业的所有费用。因此,在传统成本法下,产量高、复杂程度低的产品的成本往往高于其实际发生成本;产量低、复杂程度高的产品的成本往往低于其实际发生成本。

成本会计练习题及答案

《成本会计》形成性习题及答案二 一、单项选择题 1.成本会计的各项职能中,最基础的是(D) A.成本预测 B.成本核算 C.成本分析 D.成本控制 2.下列各项中,属于工业企业费用要素的是( D) A.废品损失 B.直接材料 C.直接人工 D.外购动力 3.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每月生产费用脱离定额的差异(A) A.全部计人当月完工产品成本 B. 全部计入当月在产品成本 C.当月在完工与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 D.全部计入管理费用 4.适合小批单件生产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是(B) A.分步法 B.分批法 C.分类法 D.品种法 5.用盘存法计算原材料定额消耗量时,根?quot;本期投产数量= 本期完工产品数量+期末在产品数一期初在产品数量"公式计算本期的投产产品数量时,如果原材料随着生产进度连续投入,在产品需耗用原材料,则公式的期初和期末在产品数量应按原材料消耗定额计算的期初和期末在产品的(C) A.实际消耗量计算 B.实际产量计算 C.约当产量计算 D.计划产量计算 6.从成本计算方法的原理上来说,标准成本法可以取代(C) A.分步法 B.分类法 C.定额法 D.品种法 7.产品销售费用明细表属于(A) A.成本报表 B.损益报表 C.销售报表 D.资金报表 8.小型工业企业中,可将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两个总帐科目合并为一个(C) A.基本生产成本总帐科目 B.辅助生产成本总帐科目 C.生产费用总帐科目 D.制造费用总帐科目 9.下列不属于工业企业成本项目的是(D) A.燃料及动力 B.直接人工 C.制造费用 D.折旧费 10.在实际工作中,企业按生活福利人员工资和规定比例计提的职工福利费,应在(B) A.生产费用科目核算 B.管理费用科目核算 C.应付福利费科目核算 D.制造费用科目核算 11.基本生产成本按(A) A.产品品种分设明细帐 B.产品成本项目分设明细帐 C.明细分类科目分设明细帐 D.会计要素具体内容分设明细帐 12.下列项目中属于待摊费用的是(A) A.预付的保险费 B.固定资产的修理费 C.租入固定资产的租金 D.短期借款利息

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案例

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 颜繁晶1,张秀秀2,张海霞 3 (1.哈尔滨市供销储运总公司,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2.齐齐哈尔市建华区防疫站, 黑龙江哈尔滨161000; 3.哈尔滨市供销物资集团公司,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要]随着现代企业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巨大变化,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已不能保证产品成本信息 的真实性,因而一种以资源流动为线索,以资源耗用的因果关系为成本分配依据的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诞生。通过作业成本法的思想来改进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可寻求到降低成本的途径,提供真实可靠的成本信息,并能为企业的成本控制、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成本动因[中图分类号]F275.3[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07-03-12 一、作业成本法概述

(一作业成本法的概念 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ABC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对各种主要的间接费用采用不同的间接费用分配率进行成本分配的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作业成本计算在成本核算上突破产品这个界限,使成本核算深入到各作业,它以作业为单位收集成本,再把“作业”或“作业成本库”的成本按作用动因分配到产品。 (二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步骤 作业成本法计算的核心是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先将所耗费的资源归于每一作业成本,然后再由每一作业成本分摊到产品成本中。大致可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确定作业。根据企业的不同,将产品的生产过程分为若干作业,并进行分类。 第二步追踪资源。将产品生产过程中耗用的资源分配到每一作业中,这些资源构成了产品的间接成本。第三步记录和计量作业量。对企业的各项作业进行及时的记录,且对企业的生产全过程作全面了解。第四步将各项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 (三作业成本法的特点及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区别 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是以某一总量为基础,如材料总量、机器总工时、人工总量等为基础,计算出统一的间接费用的分配率来分配间接费用。其主要目的是为分摊间接费用提供统一的基础,有利于存货计价和利润计算。此方法只适用于间接费用项目较少,且间接费用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小的企业。 在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条件下,以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总量等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是不够准确的,不能揭示出产量与间接费用的因果关系,使产品成本计算的结果 失真,成本报告中的间接费用能见度差,不能满足管理部门或管理者进行订价、自制与外购、生产批量等决策的需要。作业成本法的特点是将已确认的作业看作一个成本中心,而不是将某生产部门作为成本中心。并且除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之外,尽可能将其他各类成本都归为直接成本。作业成本法促使管理者想方设法进行成本

我对作业成本法的理解

我对作业成本法的理解 ——《成本管理模式与方法》学习体会 河南瑞祥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张海法 在实践中我们可能碰到过这样一个现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公司在技术方面的投入,公司产品的成本结构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力资源成本不断减少,甚至仅占以前的人力资源成本的很少一部分。但是由新技术带来的成本节约并没有使产品在市场上获得价格优势,尽管公司的边际利润在增长,却不清楚到底是哪一部分导致了边际利润的增长?因为信息不足,高层无法据此做出诸如产品价格之类的正确决策。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是传统成本核算系统存在不足,无法为公司提供足够的成本信息以支持公司战略决策和经营管理。而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先进的,能较为客观、正确计算产品成本的成本计算方法,恰恰弥补了传统成本核算的不足。 作业成本法是基于作业的成本计算方法,是指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资源到作业上,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或顾客上去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作为一种新的成本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主要区别如下: 1. 成本核算方法的区别。作业成本核算依据成本发生的动因来分配成本,实际上把传统成本核算的单一要素分配,根据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变成多要素分配,避免了成本扭曲。这就象我们吃饭一样,传统方法是按彼此吃的饭量(直接)来分配菜钱(间接),可是现在的菜钱越来越贵了,而饭钱的比重越来越小了,所以就有必要把菜钱算清楚一点,于是,可能某个菜就按

饭钱比例分,某个菜由某人全包,某个菜就一人分一半(无论你吃了多少饭),这样分比原来按饭量分配就准确多了。 2. 成本控制方法的区别。传统成本管理主要根据标准成本来控制产品成本。作业成本管理控制的重点在于作业,通过作业成本计算提供的信息,发现改善的机会。这种改善是持续的,并无一个确定的终点。 3. 成本管理范围的区别。传统成本管理只注重产品生产阶段的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既可以控制生产阶段的成本,也可以对一销售、售后阶段进行成本管理,还可以对产品设计阶段进行管理,是全面、全方位的成本管理。 下面,通过一个简单的计算题我们可以更直观的看出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与作业成本法的差别: 某制造厂1月份生产A、B两种产品,制造费用总额为50,000元,机器运行小时数为1000小时,其中A产品200小时,B产品800小时(机器小时作为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其他有关成本资料如下: 1、传统成本计算法计算A、B两种产品的单位成本为: 制造费用分配率:50000/1000=50(元/小时) A产品分配成本:50*200=10000(元) 单位制造费用:10000/100=100(元/件) A单位成本:50+40+100=190(元/件) 同理,B产品单位成本310(元/件)

作业成本复习课程

第五章作业成本计算 第一节作业成本法的概念与特点 一、作业成本法的含义 作业成本法是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费用更准确地分配到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提示】在作业成本法下,直接成本可以直接计入有关产品,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并无差异;只是直接成本的范围比传统成本计算的要大,凡是易于追溯到产品的材料、人工和其他成本都可以直接归属于特定产品,尽量减少不准确的分配。不能追溯到产品的成本,则先追溯有关作业或分配到有关作业,计算作业成本,然后再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有关产品。 二、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概念 相关概念要点 作业作业是指企业中特定组织(成本中心、部门或产品线)重复执行的任务或活动。 资源资源是指作业耗费的人工、能源和实物资产(车床和厂房等)。【提示】执行任何一项作业都需要耗费一定的资源。 成本动因1.含义:成本动因是指作业成本或产品成本的驱动因素 2.分类: (1)资源成本动因是引起作业成本增加的驱动因素。依据资源成本动因可以将资源成本分配给各有关作业。 (2)作业成本动因是引起产品成本增加的驱动因素。依据作业成本动因可以将作业成本分配给各产品。

【例题1·多选题】下列有关“资源动因”表述正确的有()。 A.它是引起作业成本变动的因素 B.它是引起产品成本变动的因素 C.它被用来计量各项作业对资源的耗用,运用它可以将资源成本分配给各有关作业 D.它是计量各种产品对作业耗用的情况,并被用来作为作业成本的分配基础 【答案】AC 【解析】成本动因分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选项BD是作业动因的含义和特征。 特点内容 1.成本计算 分两个阶段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服务或顾客) 消耗作业”。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作业成本法把成本计算过程划分为两个 阶段。 作业成本法下,间接成本的分配路径是: “资源→作业→产品”; 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下,间接成本的分配路径是: “资源→部门→产品”。

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习题(含答案)

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习题(含答案) 一、计算题(共5题,100分) 1、已知:某企业根据以下资料制定甲产品耗用材料的标准成本见表10-2。 表10-2 甲产品消耗直接材料资料 标准A材料B材料C材料预计发票单价(元/千克)155023 装卸检验等成本(元/千克)120.5 小计165223.5材料设计用量(千克/件)301540 允许损耗量(千克/件)0.510 小计30.51640 2004年3月,该企业实际购入A材料2600千克,其中生产甲产品领用2500千克,采购材料时实际支付39000元,本期生产出甲产品80件。 要求: (1)确定甲产品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 (2)计算A材料的总差异和分差异。 正确答案: (1) A材料标准成本=16×30.5=488(元/件) B材料标准成本=52×16=832(元/件) C材料标准成本=23.5×40=940(元/件)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488+832+940=2260(元/件) (2) A材料实际分配率=39000/2600=15(元/千克) A材料成本差异=15×2500-80×488=-1540(元) A材料价格差异=(15-16)×2500=-2500(元) A材料用量差异=(2500-80×30.5)×16=960(元) 2、已知某企业生产甲产品,其标准成本的相关资料如下:单件产品耗用A材料10千克,每千克的标准单价为3元;耗用B材料8千克,每千克标准单价为5元;单位产品的标准工

时为3小时,标准工资率为12元/小时;标准变动性制造费用率为8元/小时;标准固定性制造费用率为12元/小时。 假定本期实际产量1300件,发生实际工时4100小时,直接人工总差异为+3220元,属于超支差。 要求: (1)计算甲产品的单位标准成本。 (2)计算实际发生的直接人工。 (3)计算直接人工的效率差异和工资率差异。 正确答案: (1)A材料标准成本=10×3=30(元/件) B材料标准成本=8×5=40(元/件)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30+40=70(元/件)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12×3=36(元/件) 变动性制造费用标准成本=8×3=24(元/件) 固定性制造费用标准成本=12×3=36(元/件) 甲产品单位标准成本=70+36+24+36=166(元/件) (2)直接人工标准成本=1300×36=46800(元) 实际发生的直接人工=46800+3220=50020(元) (3)直接人工效率差异=(4100-1300×3)×12=2400(元) 实际分配率=50020/4100=12.2(元/小时)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12.2-12)×4100=820(元) 3、已知:某企业生产一种产品,其变动性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为24元/件(8元/小时×3小时/件)。本期实际产量1300件,发生实际工时4100小时,变动性制造费用总差异为-40元,属于节约差。 要求: (1)计算实际发生的变动性制造费用。 (2)计算变动性制造费用的效率差异。 (3)计算变动性制造费用的耗费差异。 正确答案: (1)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总成本=1300×24=31200(元)

浅谈作业成本法的发展历程及国内外应用

· 一、作业成本法的产生及在国外的应用 1941年美国会计学家埃里克.科勒(Eric Kohler )第一次将作业 的观念引入会计和管理中,乔治.斯托布斯(George.J.Staubus )在1971年出版的《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一书中首次在作业的基础上设计出了一套成本管理系统,对作业、成本、作业会计、作业投入产出系统等概念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标志着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简称ABC 法)的萌芽和成型。对ABC 给予明确解释的是哈佛大学的罗宾.库珀(Robin Cooper )和罗伯特.卡普兰 (Robert S.Kaplan ),他们发展了斯托布斯的思想,提出了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又称作业成本计算。从1988年,库珀在夏季号《成本管理》杂志上发表了《一论作业成本法的兴起:什么是作业成本 法系统》。库珀认为:产品成本就是制造和运送产品所需全部作业成本的总和,成本计算的最基本对象是作业。同年,库珀又在秋季号和冬季号《成本管理》杂志上两论ABC ,《二论作业成本法的兴起:何时需要作业成本法系统》、《三论作业成本法的兴起:需要多少成本动因并如何选择》。库珀在三论ABC 的同时,与卡普兰联手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正确计量成本才能做出正确决策》一文。1989年春,库珀又写了《四论作业成本法的兴起:作业成本法系统到底看起来像什么》。 从1988年夏季到1989年春,库珀通过讨论ABC 兴起的四篇论文以及和卡普兰的合作,基本上对ABC 的现实需要、运行程序、成 本动因的选择、 成本库的建立等做了全面分析,这些文献指出了作业成本计算的两阶段归集步骤,即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 并提出了“成本动因”理论。从此,作业成本法开始得到会计界的普遍重视。可以说,库珀与卡普兰的这些文献,标志着作业成本法的产生,基本上奠定了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随后,美国众多的大学会计界和公司联合起来,共同在这一领域开展研究。这期间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 詹姆斯.A.布林逊(James A.Brimson )在1991年所著的《作业会计: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Aceivity Accounting:An Activity-Based Costing Approach ),讨论了作业会计的推行与变化着的全球市场之间的关系,提出并解释了许多新的作业成本会计概念,如作业、作业层次、作业会计、作业成本、作业分析等。布林逊虽然未给我们一 个非常 “容易”的答案,或者“固定的解决方案”,但他在理论上和应用上对ABC 的规范化研究,将作业会计推进了一大步。1991年特尼(Peter B.B.Tunney )在发表的《ABC 的功效:怎样成功地推进作业基础成本计算》讲述了怎样成功的实施ABC ,以及作业成本法实施的功效。 哈佛大学的库珀和卡普兰、《成本管理》杂志编辑劳伦斯.梅塞尔(Lawrence M aisel )、毕马威会计公司(KPM G )的艾琳.莫里西(Eileen M orrissry )和罗纳德.M .奥姆(Ronald.M .Oehm )等,1992年挑选了八大公司进行实验,通过对试点报告的加工、整理写成的《推进作业基础成本管理:从行动到分析》,回答业界提出的三大问题:“ABC 系统能为组织带来多大的利益?”,“怎样设计和推行ABC 系统 才能获得这些潜在的利益?”,“如何确保一定能获得这些利益?”。这部颇具实地研究特色的书对ABC 的推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目前,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已由最初的美国、加拿大、英国,迅速地向澳洲、亚洲、美洲以及欧洲国家扩展。在行业领域方面,也由最初的制造行业扩展到商品批发、电信业、零售业、金融、保险机构、医疗卫生等公用品部门,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咨询类社会中介机构等服务行业,并且已不限于生产领域,在企业的客户管理中心、营销部门、票据结算中心等领域也有应用。世界上已有许多成功案例,企业通过应用作业成本法,提高了管理水平,增强了竞争力,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二、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应用 第一,我国具备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条件。自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作业成本法研究兴起不久,余绪缨教授便在1995年7月《会计研究》杂志上向国内介绍作业成本法,分期详细分析作业成本法产生 的原因及其优势。在这之后,国内不少刊物刊载了介绍作业成本法的文章。现今国内关于作业成本法的研究日渐成熟。王平心(2000)等学者通过对农业机械厂、变压器厂、高压开关厂等制造企业开展作业成本法研究,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企业具备实行作业成本法的条件。 练惠敏(2005)提出了ABC 应用,需要科学、高效的成本计算和生产管理系统,要拥有强大的管理会计师队伍,企业内部作业中心 必须相对独立,主张作业成本法先在个别自动化程度高、管理水平较好的企业或企业中的某一部门实践,待条件成熟,再全面实施。张凤霞、郑晓春(2007)提出作业成本法实施八步骤:评价公司 行业地位→评价公司产品特性→分析产品成本构成→培养全员成本管理意识→完善ERP 系统→人员专项培训→新旧办法并行实验→完全实现作业成本法管理。实施步骤的提出对将要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企业具有好的借鉴作用。 第二,作业成本法在各行业的应用。我国学者结合各行业的特点,对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制造行业。王平心与欧佩玉(2000)在我国先进制造企业初步进行作业成本法分析和成本计算模式构建及应用设计的基础上,对作业分析法进行了理论研究,并结合企业实践,阐述了作业成本 法在我国先进制造企业的应用。 目前,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制造企业具体应用的有海尔、科龙、美的、康佳、广州宝洁等,它们都已结合 企业资源(ERP )系统在其内部管理中应用了作业成本法,并且取得了可观的效果。 电力行业。杨文静(2008)以T 电为例,提出在发电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对成本费用进行追溯分析,由成本对象追溯至作业,了解成本对象消耗了哪些作业;由作业追溯至资源,了解作业消耗资源的情况。在实施作业成本法一年后,国际咨询机构评估T 电:作业成本数据质量较高,ABC 报告完整有效,具有在电力企业中推广的价值。 建筑行业。孟惊雷(2008)提出实施作业成本法需要较高的信息化水平,需要公司一把手高度重视,公司全员参与,与原有的成 浅谈作业成本法的发展历程及国内外应用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屈航 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