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信天游审美特征及人文色彩

陕北信天游审美特征及人文色彩
陕北信天游审美特征及人文色彩

摘要:随着我国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艺术形式得到重视与保护,因而信天游作为陕北民间最受欢迎的民歌艺术形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针对信天游的审美特征与人文色彩进行剖析继而探讨陕北信天游的艺术性及价值性,本文首先对陕北民歌信天游进行概念性阐述,其次,本文依次从传统信天游时期、新民歌时期、“西北风”时期,到现今的多元文化融合时期对信天游进行深入分析,再次,通过针对信天游的文化价值进行分析,最后本文深入探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传承与保护,为我国研究陕北民歌信天游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提供理论性依据。

关键词:信天游,审美特征,人文色彩

陕北信天游审美特征及人文色彩

引言

陕北的民歌独具风韵,是我国黄土高原上的民间艺术母体,其音乐历史悠久,音乐风格高昂悲壮、慷慨激越、杀伐婉转。在宋代以前,陕北这种西部的音乐占据了我国音乐界的半壁江山。陕北民歌在我国的民歌史上跌跌撞撞历经上百个春秋,是我国华夏文明史诗的真实见证。“信天游”作为我国陕北民歌的代表作,所表现的是生存母题,将“吃”的艰难和“爱”的痛苦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其名字给人的感觉自由洒脱,旋律引人入胜,将人的灵魂带入凄美的境界。

信天游广泛流传于陕西的北部、宁夏和甘肃的东部,是我国民歌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黄土高原最具文化价值的代表作之一。信天游中包含许多独特的文化特征,蕴含着陕北农耕与牧游的生活方式、战乱之苦的历史背景、中原欲草原两种文化的结合、宗教信仰等地方特色。在民族文化大融合的现代,信天游以别具特色的发展轨迹,演绎着其发展历程,从传统的信天游到新民歌再到现在的流行“西北风”。

一、浅析陕北民歌信天游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独特形式,信天游又称“顺天游”,曲调悠扬、语言淳朴、情感真挚,是陕北劳动人民智慧的集中体现。陕北作为华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中国文化格局中陕北的“黄土高原”文化占据重要位置,而“信天游”作为“黄土高原”土生土长的艺术文化形式,凝聚了陕北文化独特品味与审美情趣。“信天游”展现出陕北“黄土高原”文化的原创性、多元性、“厚土性”都是不可替代。

二、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审美特征与人文色彩

(一)传统形式的信天游的审美特征与人文色彩

陕北的榆林地区和延安地区是信天游的主要流传地,而信天游则是古老的陕北地区人们诉说生活艰难与心中情感的传唱方式①,即兴而作、信口漫唱,是当地人悲苦生活的情感倾诉,是该地区的主流音乐文化,曲调丰富多彩,内容包罗万象,是当地人们精神风貌、个性气质的充分体现。

传统的信天游采取的是一段或者多段的样式结构,其歌词中“兴”的手法大量存在、显而易见。在句式结构上,上下句工整,七字句较多,衬词有时也会加入。传统的信天游采用的主要是“起兴”、“比兴”两种手法。“起兴”也就是“即物起兴”,意思是先说其他的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属于“借物抒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它可以起到协调韵律、创造氛围的作用。“比兴”是我国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意思是“以彼物比此物”,例如“樱桃好吃树难载,朋友好交口难开”就是一种典型的比兴形式。其次,传统的信天游语言情感真挚,彰显出“悲情”特色,以描述凄苦的生活给予为主,在陕北的高原文化背景下,通过信天游而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宣泄与寄托,是一种真实情感的流露,因而无论是歌词还是曲调,都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展示出陕北民间文化的“生活化”气息。

信天游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社会弄能具有极大的差异。这也造就了不同时期陕北民歌信天游的独特审美特征与发展方向。信天游最早出现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一种娱乐活动,因而信天游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彰显出陕北文化的“厚重感”。信天游的取材源于生活,所以在语言方面,非常的生活化,带有浓厚的乡土风情、纯朴的生活气息、厚重的黄土地的味道。例如“满天的花哟满天的云,细萝萝滔沙半萝萝金,妹绣荷包一针针,针针都是想那心上人。哥呀,我前半晌绣后半晌绣,绣一对鸳鸯常相守,沙濠濠水呀留不住,哥走天涯拉上妹妹的手,哥呀……”从歌词中能看出相思之苦,是内心情感的充分表达,将生活的艰苦和爱情这两个部分融合在一起,真情流露,在人物刻画过程中以小人物的悲欢作为背景,彰显出“黄土高原”文化的人文色彩,彰显出黄土高原的夯实的情感。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当中,可检索出一百多首信天游,题材主要是爱情、亲情等生活题材为主,其中包含着当地人生活的酸甜苦辣,艰苦的生活环境迫使他们不得不将信天游作为精神的寄托,以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无法解忧愁”这句谚语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是对穷人内心深处的剖析。传统信天游的音乐形态有徽调式、商调式、羽调式、角调式,其中徽调式占主导地位,商调

①牛冬梅《陕北信天游的人地关系探讨———从音乐人类学的视角》,《民族艺术研究》2006 年第3 期,第56-70 页。

式次之,羽调式再次之。

(二)新民歌时期的信天游审美特征与人文色彩

新民歌的信天游产生于红军长征至建国年间,陕北作为我国共产党的根据地之一,大大的促进了当地信天游民歌的发展。这一时期大量的民间歌手,对信天进行了改编,演唱方式的改变,从不同角度,将各种元素融入其中,演绎成一种新的民歌形式。

在音乐的形态方面,这一时期的信天游主要采用的是旧的曲目填入新的歌词或者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风格调整,例如《东方红》、《妇女自由歌》等都是旧曲填词的结果。在传统的信天游时期,歌曲的创作大多是即兴创作,这些作者并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歌曲的创作比较随性。随着生活的改变,原有的歌曲内容显得与现在的生活格格不入,因此在新民歌时期信天游的创作者,在曲调、节奏等方面仅仅是随着内容的改变做出微小的调整。此外,信天游音乐的演唱形式也变得丰富多彩,曲调也多样化起来,在情感的表达中掺入了对比的成分,歌曲风格也从传统的悲壮、凄凉、高亢转向了乐观、敞亮、清新成为新民歌时期信天游的审美特征。

新民歌时期信天游展现出时代与文化的特色,将思想解放、追求幸福生活的人文精神通过这一时期的信天游作品集中体现,彰显出新民歌时期的人文色彩。在作品中处处渗透着对爱情、婚姻的自由的向往,同时原有的小农经济、压迫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存在,传统信天游的悲情色彩也在新民歌时期发生颠覆性变化。

与此同时,新时期的信天游承载了重要的政治文化宣传任务,倡导新的生活方式与世界观,打破传统中思想、文化的糟粕,因而社会变革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信天游的发展,为信天游提供成长的文化空间。同,在此时期信天游演唱歌手地位有了显著提高,精神面貌大为改善,为了我国的民族独立与解放大业,生活在陕北的底层的农民、群众踊跃参军,改变了以生活悲情为主要内容的传统信天游的歌曲内容,开了对积极乐观生活的描述。因而“新民歌是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而新民歌在继承与发扬传统陕北民歌信天游的优良传统,又进行了艺术形式上的改进与创新,为新民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活力。”②

(三)“西北风”时期的信天游审美特征与人文色彩

“西北风”时期的信天游主要是产生月上世纪80年代,是我国音乐史上的转折点。最为出名的就是在1987年的春节晚会上,一首《信天游》带来了全国“西北风”的盛行。80年代中期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在这一期,西方的文化开始涌入我国,这带给信天游的既是

②王耀华等著《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福建教育出版社[M],2006 年5 月第1 版,第190页

机遇也是挑战。

在这一时期,信天游歌曲虽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但是还保留了原有的歌词结构,如信天游的上下句结构依然是传统的模式,但是在原则与结构手法上发生了一些改变,与传统的“起兴”、“写实”的手法已不再相同,歌词内容也是当前时代文化的真实写照,与现实的话语方式和生活场景结合紧密。信天游的场景中虽然描述的还是陕北当地的风景,如“山沟”、“小河”、“白云”、“黄土”等自然风光,但是歌唱的场景已不同于以往的形式,给人的感觉更是一种久别故乡、风景依旧,从前与现在两种社会现实的距离。

“西北风”时期的信天游继承了我国传统信天游的音乐元素,并在这一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创新,将西方的音乐元素与我国的乡土民歌进行有机的结合,无论是在曲调还是旋律上都有一定的改变,继承了传统的调式,并进行对比变化,加以丰富,情感的表达更倾向于城市化,集文化性与粗犷豪迈的演唱风格于一体。基于“万变不离其中”的原则,传统的信天游始终是其变化的灵魂。

(四)多元文化融合时期的信天游审美特征与人文色彩

现今随着世界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我国也开始重新审视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信天游作为反映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观的展现,浓缩了陕北高原文化的特征。然而多元文化融合成为信天游文化发展与传承重要方式,如在《米脂婆姨绥德汉》以信天游演唱方式为主的秧歌剧中,展现出高原文化中的人性美与时代感,在该剧中融合了西方歌剧、陕北戏曲与陕北民歌信天游,将中文化元素进行有机的融合,构建新的艺术形式,展现出对陕北艺术文化形式的活体保护,实施“造血”式扶住,使极具陕北特色的信天游艺术形式得到发展与延续。同时在《米脂婆姨绥德汉》中以劳动人民、小人物的情感作为切入点,通过“人文”视角继而塑造出具有陕北文化符号特色的“米脂婆姨”与“绥德汉”这样的鲜活、生动的人物,继而展现出“人性美”。作为该剧的作者陈薪新提出“歌颂人性,让美永恒。”的观点,使信天游更加符合现代人对生活、情感的理解与阐述,让信天游增添具有时代化的审美特色。

总而言之,信天游作为陕北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产劳动方式与社会形态的变化,其审美特征与人文色彩也在发生着变化。在传统民歌时期信天游具有劳动性、诉苦性、排忧性;而新民歌时期信天游展示出浓厚的宣传性、歌颂型与记事性;而现今的信天游彰显出娱乐性、文化性、人文性的重要特色;信天游在不断发展中展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审美形式特征,彰显出以人为本的人文色彩。

三、信天游的文化价值

(一)语言文化价值

信天游作为陕北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艺术形式,信天游的语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与民众性,以陕北高原的生活作为独特视角,是歌曲语言塑造出的音乐形象鲜活而生动,继而展示出陕北原生态的生活状态。陕北是在古代的不断的迁徙而形成,因而陕北语言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融合,展现出语言的多元性。在陕北民歌信天游中大量运用陕北地方语言,因而为我们展现出信天游厚重的陕北文化特征,提升了语言魅力,完整的、原生态的展现了陕北的语言文化特征。

(二)民俗文化价值

我们认真的体会信天游的艺术魅力是,会从信天游作品中挖掘出丰富的陕北民俗文化特征。这些民俗从方方面面展现出了陕北的社会生活,如《过年歌》、《结婚喜歌》、《夯歌》、《打场歌》、《铡草歌》等。“民俗,简称为民间风俗,具体内涵是一个民族、国家、地域在民众生活中所创造、沿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通过“接地气”的语言与人文化的视角使信天游展现出陕北民歌艺术重要价值,是陕北民歌语言表现形式更加丰富,为动态的对陕北文化进行研究提供完整资料。

(三)历史文化价值

信天游在陕北民间有数千年的历史,在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中,形成独特的艺术特色,在历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信天游的文化紧随着历史发展的步伐,进行着革新。从传统信天游,到新民歌时期,再到“西北风”时期,信天游记录了社会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不同时代劳动人民的生活与生产状态,“自然也会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记录陕北民间的人、情、物、事。”使信天游成为陕北民间文化的“活化石”展现出陕北历史的厚重,其中《东方红》、《妇女自由歌》等为我们展现出不同时期的陕北文化历史。

四、信天游的传承与保护

(一)信天游文化艺术的复合型活体保护

信天游作为陕北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在历经千年的时间不断的发展、革新、繁荣,音乐的发展离与社会形态息息相关,因而陕北民歌信天游作为独特的艺术形式也不能脱离当代社会的民俗发展现状。任何文化都不是单一的,都需要特定文化空间的成长、发展、传承,因而在陕北民歌信天游保护的过程中通常以复合式活体保护为主,以多线条、多层次、多面性的方式对其进行保护,将陕北民俗文化作为大背景,实现整体的文化推进,继而使陕北文化得到极大发展。

在信天游的不同发展时期通过贴近生活和激发民众审美感受,使主观和客观、审美对象和审美情感趋于统一,从而引起社会的认可并得以传承。我们也应看到在当前现代化进程加快以及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人的主观能动性会对陕北民歌的发展产生相当大的影响。音乐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是深入民间,了解民情,挖掘整理,加强理论研究,改造与创新,开发利用,进一步繁荣我国音乐文化事业,使中国音乐走向世界。

(二)贴近现实生活,提升文化时代特色

任何艺术形式都溯源于生活,尤其是作为陕北民间艺术代表的“信天游”,以贴近群众生活,反映现实生活状态,继而构建形成具有人文色彩的民间艺术形式。在陕北“黄土高原”文化的滋养下塑造了信天游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千沟万壑的陕北高原为陕北民族声乐构建文化空间,因为基于文化空间的保护,通过文化的挖掘与再造,继而使民间文化得到大发展。陕北黄土高原生态在时代的变迁与转型中,陕北人的生活方式及生产方式发生重要的变革,黄土高原文化也在受到多元文化的冲撞,使传统的黄土高原民间文化成为“过去式”,更多的承载了文化与历史的鉴证,也成为黄土高原文化的一个特定符号,通过平民化视角将艺术回归于生活,从民间寻找艺术创作灵感,才能真正塑造出属于人民的艺术。

结论

本文通过针对信天游的审美特征与人文色彩进行剖析继而探讨陕北信天游的艺术性及价值性,本文首先对陕北民歌信天游进行概念性阐述,其次,本文依次从传统信天游时期、新民歌时期、“西北风”时期,到现今的多元文化融合时期对信天游进行深入分析,再次,通过针对信天游的文化价值进行分析,最后本文深入探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传承与保护,对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进行完整的分析与深度的探讨。

参考文献:

[1]牛冬梅陕北信天游的人地关系探讨———从音乐人类学的视角[J].民族艺术研究.2006 年第3 期, P56-70

[2]王耀华等著《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福建教育出版社[M],2006 年5 月第1 版,P190

[3]周青青.中国民歌[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4]蒲亨强.中国地域音乐文化[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姚莉莉.从“信天游”透视陕北民间文化艺术的特征[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4

_长物志_器物色彩审美观论析_徐晴 (1)

徐晴,等《长物志》器物色彩审美观论析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84 文章编号:1003-9104(2012)07-0084-03 《长物志》器物色彩审美观论析* 徐晴,王珏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摘要:《长物志》是一部涉及面广泛,内容丰富,多方面展现明代生活和艺术品鉴方面的著作。分析《长物志》中晚明造物色彩,解析其中所蕴含的造物审美观及文化,有助于加强我们对民族传统造物色彩审美文化的认识,对于我们现代设计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长物志;器物;色彩审美 中图分类号:J501文献标识码:A Color Aesthetics of Utensil in Chang Wu Zhi XU Qing,WANG Jue 《长物志》是明代苏州文人文震亨撰写的一部关于生活和品鉴的笔记体著作,囊括了对当时士人生活中各种器物的鉴赏。《长物志》共十二卷,涉及室庐、花木、水石、书画、器具等诸多方面,在中国古代造园和造物理论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它似一幅内容丰富的文人生活画卷,触及到明末士大夫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看作是一部关于造物艺术鉴赏的百科全书。《长物志》系统全面,“衣”、“食”、“住”、“行”都囊括其中,却又做到了言简意赅、观点鲜明,不仅是对明人文震亨个人的观点的反映,也体现出对传统造物文化的沿袭。本文将分析《长物志》中的器物色彩背后的审美文化,解析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造物思想和审美观念,有助于加强我们对民族传统造物文化的认识、传承和发展。 (一)《长物志》中器物色彩概述 《长物志》中涉及的色彩范围比较广,红、黄、绿、青、蓝、紫都有提及,描摹出当时士大夫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 书中色彩的多样性与其丰富的内容有关。全书共十二卷,内容包含了建筑、家具、器玩、花木等园林家居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花木卷就写到了50余种植物,涉及到的色彩自然较为丰富。此外,作者对色彩很关注,几乎每写到一种器物都会对其颜色进行探讨,以辨不同颜色的优劣。《长物志》中的色彩分得很细,用不同的色彩词来描绘细微的色彩差别,反映出古人对于色彩的敏锐观察和细腻感受。 中国人自古就重视色彩的细微差别,《长物志》中对于颜色的描写也是细致入微,例如书中对于我们印象中缺乏存在感的白色,就有素、粉、素白、洁白、淡月白、月白、葱白等多种描述方式。古汉语中有很多红色系的色彩词,各自有着细微的差别。《说文解字》有:“絑:纯赤也。”“纁:浅绎也。”,“绌:也。”,“绛:大赤也。”[1](P.763)《说文通训定声·丰部》:“赬深于红;纁又深于赪,纁即大赤之绛,非紅紫比。”[2](P.29)对色彩区分可见精雕细琢。《长物志》正沿袭了传统上这种细分的态度,体现出对色彩的细腻体察以及认真的鉴赏态度。 尽管《长物志》中出现的色彩繁多,但大致来看,主要分布在红、黄、白、黑、青五种色系,而且这几大色系中出现的色彩词频率明显较高。《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画绩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南方谓之赤,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3](P.124)认为五色有着象征意义,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方位。《左传·昭公元年》中记载:“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4](P.1166)杜预注解五色即赤、黄、青、白、黑。更有:“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淫则昏乱,民失其性。是故为礼以奉之:为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味;为九文、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古器物颜色审美文化研究”(批准号:09YJC76002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徐晴(1980-),女,安徽芜湖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 王珏(1987-),女,湖北武汉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史论。

培养审美意识 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在高中阶段,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已趋于成热,是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刻,他们的自信、自尊都在增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而接触面也更加广泛,他们求知欲强烈,学校教师传授的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渴望从各种渠道接受新观念,接受新知识。这时,审美教育更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情感性对感情奔放,思想活跃的青少年的作用是巨大的。因此,作为美术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欣赏好一张画、一件工艺品,而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能独立的去认识美,有选择地接受新的观念。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每个中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成为欣赏教学的中心任务。 一、揭示美的形象,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美的最基本特征是形象性,给人们带来直观的感受,感受美是审美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感知是学生开始审美的初始阶段,此时学生的形象思维处于认识阶段的唤醒水平上。学生获得的是感官情绪上的愉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必须引导学生运用审美判断力去理解和体验教学内容所构成的理性美和艺术美,这就是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的内容。 譬如,在引导学生欣赏《粮食》、《牛耕》等时,笔者把话题引到现实生活中来,针对当前学生劳动观念淡漠,歧视劳动,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等,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发言很积极,想法各有不同。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对劳动没有积极的认识,对劳动者有鄙视的思想,这时笔者就对学生讲到:清晨马路上的清洁工,烈日炎炎下辛勤劳作的农民,工厂里、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工人,他们没有去想他们的劳动多么伟大、崇高、重要,他们的希望就是给孩子筹学费,给年迈的老人挣医药费,这是一种无私的奉献,是在劳动中体现出来的最朴实、真诚的美德,最善良的情感。同学们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或多或少都有劳动的经历,有些同学能主动帮助他人,而有些同学偷奸耍滑,因少干活而暗自高兴,实际上是占了小便宜吃了大亏,时间一长,偷奸耍滑的人不被人信任,而那些认真踏实的学生不但养成了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而且受到老师同学的信任、赞扬。这就是劳动的魅力。通过引导,让学生树立劳动是一种美德的观念,加强他们感恩的意识,并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积极参与劳动,这将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二、感悟美的情趣,培养学生体会美、鉴赏美的能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性是美感的又一重要特征,要充分发掘教材情感的特征,以美感人。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先感知形象美,进而感受情感美。以情感的体验反映客观的审美对象,是鉴赏美的能力的提高。 如在讲《宫殿建筑》、《园林与民居》、《现代建筑》等章节的内容时,让学生知道人类文明进展中慢慢创造和遗留下来的可观赏的景物和事物就是我们所称的人文景观。其中保留和蕴藏着丰富的民间美术、建筑、雕塑及宗教艺术。通过介绍以古建筑为主体的传统人文景观,其中包括庙宇、祠堂、园林庭院以及古墓

游戏与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对美的事物鉴别、评价、欣赏的能力。就是不仅要感受到美,识别美与丑,而且能对美加以理解、分析、评价和判断美的性质、种类和程度。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的周围到处都体现着美,像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美的声音等等。幼儿最初是对美的现象无意识的反映,逐渐能够模仿周围人来表现美,再发展到有意识的感受美、创造美、体现美。 游戏可以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游戏是幼儿感知美、创造美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在游戏中,幼儿主动的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结合游戏学习文学、音乐、美术、体育等活动的内容,装饰美化自己的游戏环境,表演有吸引力的歌舞节目等,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发展他们的美感。比如音乐游戏中有音乐,有表演,有舞蹈,可使孩子从小懂得节奏美、旋律美、舞姿美;结构游戏可以使幼儿认识到建筑的造型美、对称美、色彩美、布局美等。 教师在组织幼儿游戏时,不要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应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去发现。如在结构游戏中不必要求幼儿必须插什么,幼儿自由游戏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幼儿用积塑建造一座新型的立交桥,有上下两层,立体感和整体感都很强,还在路上装点了新式的路灯。在绘画游戏活动中,幼儿自由作画,往往内容也丰富多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把想象的美好生活、美好情景表现出来。通过活动,幼儿既得到了快乐,又激发了幼儿发现美和创造美的积极性,使幼儿逐渐获得在周围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的习惯和能力。 教师还可以多开展一些户外游戏,通过自然界的生动诱人的美,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如春天冰雪消融,山野葱绿,鲜花盛开;夏天草木茂盛,百花争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硕果累累;冬天银装素裹,所有大自然赋予的一切都能给孩子带来无穷的乐趣,带来美的享受。 通过室内和户外的种种游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使幼儿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看周围的世界,促进他们对周围生活的认识,更加热爱生活。 总之, 幼儿游戏中涉及许多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这些非智力因素主要由后天“习得”决定,它们贯穿在游戏的整个过程,通过儿童游戏得到丰富和发展,得到深化。

中国传统图案和传统纹样

中国传统图案及寓意 中国传统图案及寓意 图案:梅花、竹、绶带鸟 解题:齐眉,《后汉书·梁鸿传》:「〔鸿〕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案」,有脚的托盘。「眉」与「梅」同音。世称夫妇相敬谓「举案齐眉」。「齐眉祝寿」,比喻夫妻互敬互爱,健康长寿。

图案:鸳鸯、莲花、莲实。 解题:鸳鸯,水鸟名,羽毛颜色美丽,形状象凫,但比凫小。雄的翼上有扇状饰羽。雌雄常在一起。旧时文艺作品中常用来比喻夫妻恩爱。《禽经》载:鸳鸯,朝倚而暮偶,爱其类。据说鸳鸯成对游弋,夜晚雌雄翼掩合颈相交,若其偶失,永不再配。莲实,莲子,喻连生贵子。「鸳鸯贵子」寓意夫妻恩爱,同偕到老。

图案:两条龙、龙珠等。 解题:龙,《说文》十一:「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钜,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珠,指夜明珠、珍珠。《述异记》卷上:「凡珠有龙珠,龙所吐者……。」传说龙能降雨。民间遇旱年常拜祭龙王祈雨。后演成「耍龙灯」的民俗活动,「二龙戏珠」即由「耍龙灯」演变来的,有庆丰年,祈吉祥之意

图案:凤凰、太阳。 解题:凤凰,亦作「凤皇」传说中的神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其形据《尔雅·释鸟》郭璞注:「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伦,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安宁。」古来有关凤凰的传说故事很多,传统年画,以凤凰为题材的图案运用也较普遍

图案:龙凤呈祥。 解题:龙凤都是传说想象中的生物。不仅形象生动、优美,而且赋予许多神奇的色彩。龙能降雨祈丰收,又象征皇权。凤凰风姿绰约高贵,牵涉许多传说,在人们心目中成为吉祥幸福的化身。龙凤又用来形容有才能的人。《南史·王僧虔传》:「于时王家门中,优者龙凤,劣者虎豹。」「龙凤呈祥」图案象征高贵、华丽、祥瑞、喜庆。

幼儿色彩感的培养与审美教育

幼儿色彩感的培养与审美教育 人的审美感官,主要是视觉,通过视觉可以看到各种色彩、各种美的事物。幼儿期的儿童好奇心强,喜欢鲜艳、艳丽的色彩,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色彩感知能力,可以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欣赏水平,引起幼儿愉快的体验,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审美素质。 各年龄段幼儿的色彩感知特征不尽相同。小班幼儿能认识红、黄、蓝等基本颜色,但不能区别色度,不能把颜色和颜色的名称进行一一对应;中班幼儿能认识紫、橙、黑、白等更多的颜色,逐渐能区别颜色的明度和纯度,并偏爱某种色系;大班幼儿颜色辨别能力强,具备了比较丰富的运用色彩表现的能力,对混合色产生兴趣,画画时还能运用各种颜料调出需要的颜色,比较喜欢鲜艳的对比性强的颜色。根据以上特点,采取措施培养幼儿的色彩审美素质。 一、通过大量的欣赏活动,扩大欣赏面,感受发现色彩的魅力,培养幼儿审美鉴赏能力。 鉴赏能力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组织幼儿欣赏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的美以及各种艺术的美,寻找色彩、感受色彩。幼儿置身于大自然中,青山绿水、旭日斜阳、蓝天白云、碧海拍浪、奇花异草、鸣禽走兽、雨后斑驳的彩虹、夜晚缤纷的霓虹以及观察社会大家庭中各民族的服饰等等,这些五彩的色调能直接给予幼儿美的感受。创设优美的教育环境,带领幼儿欣赏环境布置中的美丽色彩,也能使幼儿产生美好的情感,增长审美意识,如组织幼儿欣赏根据四季的变化创设的春夏秋冬的瓷砖画,春天绿草红花、夏天碧海黄沙、秋天红叶飘飘、冬天白雪皑皑。引导幼儿观察各季节的色调倾向,让幼儿感受到利用色彩能够突出四季的特征。置身于美好的教育环境中,对幼儿的色彩感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提供不同题材的名人名作,或者是为社会公认的、有艺术欣赏价值的作品作为欣赏的内容也是必要的。这些艺术作品可以是水墨画、建筑物、民间艺术、西洋画等。水墨画强调笔墨的趣味、浓淡相携、色彩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吴作人的《小金鱼》、韩美林的《熊猫图》、齐白石的《虾》等;建筑作品中如永乐宫三清殿的壁画,色彩灿烂而沉着协调,富装饰性,具有非凡的气魄;民间艺术中如农民画家的作品、京剧脸谱、天津泥人、布老虎玩具、剪纸等,以其质朴大胆功利的色彩渲染作品,吸引幼儿;西洋画以色彩鲜艳,不断流动变化的现代派作品为主,以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色彩表现力吸引幼儿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如梵高的《向日葵》、蒙德利安的《红黄蓝构图》,比加索的《照镜子的女人》等作品,可让幼儿先比较鉴别,教师再加以评点,引导幼儿懂得色彩本身没有美丑之分,只要搭配和谐就能达到美的效果。 引导幼儿欣赏,能提高幼儿鉴赏美的能力,为审美素质的培养打下基础,再逐步鼓励幼儿模仿,继而创造自己的作品,表达他们对美的感受。 二、通过多种趣味美术活动,认识颜色,了解颜色变化的过程,提高幼儿审美理解能力。 幼儿喜欢涂涂画画,在玩中认识色彩对幼儿是一种不可抵挡的诱惑。趣味美术活动有很多形式,如吹画、染色、喷洒印画等等,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可以选择相应的活动形式。 小班的吹画活动是先用装有颜色水的滴管在画纸上滴几点颜料,然后用吸管对着画纸上的颜料用嘴吹气,使颜料水在画纸上流散开来。教师鼓励幼儿在画纸的不同位置滴上不同的颜色

在色彩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docx

在色彩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喜五彩、色的玩具。由于孩子色彩有一种深刻的情感,因此他的画作品体出淋漓尽致的色彩。儿童画的特点之一:就是孩子色彩富有烈的感受力和 大胆的表力,他表在画面上的色彩效果,常令我惊不已,它是那的多彩, 那的奔放,那的奇妙,所以儿童期是孩子感受色彩和表色彩的最佳期。 从《大》的五大域:健康、言、社会、科学、与色彩的关系来看,可以 色彩的知、学与各个域息息相关。色彩是通身体的感官而有感于心灵,而出美的行,从而用于健康的生活;在色彩的描和欣活中,美的色彩可以象一 吟咏,启了幼儿的言潜能;在引幼儿察大自然和周社会境程中,可以启幼儿自然象和社会生活的关注,探究色彩的来源和化,帮助幼儿色彩的用美的欣 与感受;而音的奏和色彩的美也是相通的。 如何培养幼儿的美能力?心理学家皮杰指出:在幼儿期,要展智慧,关是 幼儿做各种游,从中玩,从玩耍中学。美的色彩刺激孩子的器官,能引起孩 子感知事物的趣,从而生探究事物的欲望。而色彩正是孩子感受事物最先能看到的。 从玩中学,其教育程就是以游主。 以个人在幼教工作域的,如果教能在教学活中合理用色彩游,那么可以 促幼儿身心健康,提高知学的趣,使幼儿在美育方面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引幼儿欣世万象,感受色彩的魅力,培养幼儿美的欣能力。 欣能力是以感性基的,幼儿置身于大自然的中,感受天白云、旭日斜阳、 青山水、奇花异草、禽走以及四季更迭的色彩美。生活中的色彩更是令孩子目不暇接, 小到离幼儿最近的玩具、衣服、子、生活用品等,大到亭台廊宇、壁画、民、以及 名家作品等。万紫千的大自然孕育着无的色彩,了孩子正确感知色彩,感知色彩的化,我就把大自然作我的堂。春天,我就着孩子感受春天,孩子我:“春天是什么子的?”我:“春天到了,小草怎么了?小怎么了?”孩子上都了。有个心的孩子告我有好多种色,我就孩子些色有什么不一,并且孩子去找不一的色。孩子上叶之和草地的色都是不一的。有的是嫩嫩的,有的是很很,有的有一点点黄。孩子得很开心,玩起了色接的游 。春天的太阳晒在身上暖洋洋,真舒服。我就孩子,太阳是什么色的?孩子是色的。吃好中孩子散步的候,我又孩子太阳的色,孩子太阳很刺眼,像白色。 到了快要放学的候,我又孩子察太阳的色,孩子太阳又有点黄色了。在一个个不意的程中,幼儿色是有深浅的,从而掌握了色的和渡。春天的花五六色,孩子非常喜,我就孩子你看了些花有什么感。孩子就回答:“ 色很暖和”“黄色很柔和”“白色很冷的”?? 些原始的色彩了孩子不同的感受,在游的程中,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也因此提高了孩子于色彩的理解能力。通的活,幼儿也逐步到自己生活在一个五彩的世界中。教引幼儿欣,能逐提高幼儿欣美的能力,美素的培养打下基,再逐步鼓励幼儿模仿,而造自己的作品,表达他美的感受。 二、色,了解色化的程,提高幼儿美理解能力。 根据相关的研究,幼儿年特征的不同,其色彩的感知也不尽相同。小班能、 黄、三原色,使用的色彩和物象的色彩无关,凭一之喜好、方便来用色。中班的幼 儿能大、橙、紫三色等等,色的使用部分有“概念化”的色彩,如用黑色,草地用色,太阳用色等。但是,大班色辨能力,能考色彩的一、比、和、平衡等,已具了比丰富的运用色彩表的能力。 幼儿生性好,整天都喜沉浸在游活中,色彩的学以游的方式来行,更容

如何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

如何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 杜雪艳 内容提要: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美术教育并没有“全面到位”。除课程安排在许多中小学只是“阶段性就位”以外,学校领导以及教师本身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从而使美术教育在培养少年儿童成长的一些基本能力方面,并没有在课堂教学中受到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贯彻。本文就以美术教育中关于审美能力的培养于提高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并提出一些关于解决问题的我的看法和观点。 关键词:审美心理结构感受能力想象力理解力 中小学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中小学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我们可以明确和肯定的指出中小学美术教育是以培养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为根本目的的。这是由几方面因素决定的: 第一,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根本属性来看。在这儿我们引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中的一段话来阐述一下:“中小学艺术教育应通过教师的艺术教学工作和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爱国主义感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品德和智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同时《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稿)》是这样认为的:“美术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以培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为目的的,它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由上可见,中小学教育的根本属性决定中小学美术教育应

以培养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为根本目的的。 第二,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功能来看。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对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审美能力较弱,其审美意识还是模糊的,然而这一阶段却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黄金时期。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培养途径在于通过美术教育的实施,使学生通过上美术课能够掌握一定的绘画规律和认识能力,并进行可行的技能训练,这一过程是符合审美的知、情、意功能的,即审美知觉、审美趣味、审美判断的结合统一。美术教育以提高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为首发,原因在于美术教育本身具备有培养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的功能。这就意味着学生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具备了进行较高级审美活动的能力或能力的倾向性。对此,英国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赫胥黎曾作如是说:“一个道德高尚的和知识渊博的人,尽管他是个优秀的人,甚至是伟大的人,但毕竟只能算是半个人。因为人们就像天生的聋子和瞎子一样,没有发现艺术世界中美的能力。所以在大多数人身上,审美能力正像推理能力和道德观念一样,是需要唤起、引导和培养的。”而作为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我们的中小学生也应该具备较强的创造力、艺术鉴赏力和想象力,这是我们中小学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必须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为主要目的。那么,中小学美术教育在培养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过程中,主要应该通过什么方法达到这一主要目的呢?就我个人认为在中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进行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的培养提高,其实质就是如何在中小学生心中建立起审美的心理结构问题。只要抓住这一实质,对解决问题是十分关键的。审美心理结构,就是人们在欣赏和创造“美”的活动中,各种心理能力达到高度活跃时构成的一种独特的结构。而审美心理结构的培养和建设也就是我们整个美术教育的全过程。

日本传统纹样

Copyright 2010 Japanese Translation Consultants 1 日本の伝統文様 Catalog of Traditional Patterns Graphic# 01-009 日本語翻訳コンサルタントでは、日本伝統?現代文様コレクションを無料で多数とりそろえております。ウェブサイトやグラフィックス、またメニュー、パンフレット、パッケージなどを作成するのにそれらを使用いたします。文様パターンはPSD データ形式も あり、カスタマイズ可能です。 Japanese Translation Consultants has a large collection of royalty free traditional to modern Japanese print designs. We can use them for creating great graphics for your website or other materials such as menus, pamphlets, packaging, etc. The patterns are highly customizable in the PSD format.

Catalog of Traditional Patterns Series 1第一章 Copyright 2010 Japanese Translation Consultants 2

Catalog of Traditional Patterns Series 2第二章 Graphic# 02-043 Copyright 2010 Japanese Translation Consultants 3

提高审美能力 增强艺术修养

提高审美能力增强艺术修养 在美术新课程中,学习领域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许多内容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内容丰富多彩,知识性强,融美术专业知识于学生的日常活动之中,切近学生、切近生活、切近社会。四个学习领域既独立应用又相互融合,让学生有意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美术组合原则,进行创意和美化生活的设计,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 但在实际教学中,常常感到美术课程知识内容丰富,而且动手时间多,一堂课45分钟,最多给学生的美术练习时间只有不到30分钟,要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很不容易,从作业情况来看,学生对美术基本语言的运用不够熟练,在构图、设计中缺乏创新意识,依赖心理比较严重,喜欢照着课本、范本临摹,从而形成画面单调,形象呆板,作业雷同现象比较严重。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单调、统一的模式?一是学生对美术课重要性认识不够,不能正确认识艺术修养对健康人格的促进作用,美术课对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对智力因素的促进作用。二是对生活中的真、善、美不善于观察,没有准确的观察能力和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三是美术作业学习用品比较多,设计构图、描绘涂色比较费时间,部分学生没有美术材料,怕麻烦、懒于动脑、动眼、动手,作业显得单调、空

洞、潦草,缺乏创意。 针对学生美术课学习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究竟怎样来进行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认识的不足可以通过分析、教育来提高,但初中学生课程种类多,学习压力大,一堂45分钟的美术课,既要让学生通俗易懂地理解、掌握美术基本知识,又要让学生能用画笔表现出来,难度比较大,如果没有美术专用教室,其难度更大,而且许多学校没有美术专用教室。如果探求中学艺术课教学的真谛,我想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才是中学艺术课教学的真谛。 一、加强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能力是一个人智力的重要方面,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是思维的先导,是视觉艺术最基本的活动,也是美术教学训练的起点。在美术作业中,没有深入、细致的观察,就没有准确、丰富的表现,观察是想象的源泉。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正确的观察,教师可以针对一个物体,一件作品进行详细的引导,面对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好胜心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感知活动,从制定每一单元的教学计划到安排教学内容、范画教具等,都要从学生便于观察记忆入手,从外形的美感到内在结构,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的艺术分析,在直观感受中让学生获得艺术美的享受,激发起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从真实的作品里获得结构、体积、色彩、质感、比例等艺术语汇的感知,进而通过心理心灵的感悟,以获取对象的精神意味。比如在

中国传统色彩样本与描述

原文 xx女附注及色样添加: Quester 原先见过一个比较日本感的色彩图典,于是我也想作个中国色彩图典。现在粗略整理了一些,以后慢慢补充好了,要是有谬误差错的地方还请高人指正。这是平时从绘画书籍,古典文学作品以及金山词霸中搜集而来的。 国画用色 ████xx: 呈暗粉色。 ████胭脂: 色暗红。用红蓝花、茜草、紫梗三种植物制成的颜料,年代久则有褪色的现象。 ████xx: 色朱红。用以画花卉、禽鸟羽毛。(quester注: 黄色成分微高于红色成分,色艳丽,需注意与背景色调和,多数情况下不大面积使用。) ████xx膘: 色橘红。明度比朱砂高,彩度比朱砂低。用以画花卉。 ████赭石: 色红褐。用以画山石、树干、老枝叶。 ████xx: 色青,依深浅分为-头青、二青、三青。用以画叶或山石。

依深浅分为-头绿、二绿、三绿。用以画山石、树干、叶、点苔等。 ████白粉: 亦称胡粉,色白,有蛤粉和铅粉两种。用以画白花、鸟,或调配其他颜料使用。 ████xx: 色藏青。用以画枝叶、山石、水波等。用蓼蓝或大蓝的叶子制成蓝靛,再提炼出来的青色颜料,蓝绿色或藏蓝色。用途相当广,可调藤黄成草绿或嫩绿色。广花,颜料。即广东产的花青。(quester注: 微含红色成分,故与黄色调和后生成的绿色较为沉着) ████xx: 色明黄。用以画花卉、枝叶。xx: 明黄色。南方热带林中的海藤树,常绿乔木,茎高达二十米,从其树皮凿孔,流出黄色树脂,以竹筒承接,干透可作国画颜料。(quester注: 亦含微量红色成分,有毒。和黑色配合时甚为醒目,多为危险警示色彩) ████赭石色: 暗棕色矿物,用做颜料 ████雌黄: 矿物名。成分是三硫化二砷(As2S3)橙黄色,半透明,可用来制颜料。古人用雌黄来涂改文字,因此称乱改文字、乱发议论为“妄下雌黄”,称不顾事实、随口乱说为“信口雌黄”。 ████雄黄: 中药名。为含硫化砷的矿石。别名石黄、黄石。

学生色彩感受能力

色彩是美术作品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但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比较有限,如何快速提高学生对色彩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一直是美术教学过程中的难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教学尝试,供大家参考。 一、引导认识色彩变化规律,培养色彩感悟能力 色彩学习中,学生感到困难最大的是面对五颜六色的物体,调不出和谐的色彩。原因多在于缺少用色彩关系及变化规律的原理去理解和分析对象的色彩。如何引导学生认识色彩变化规律?首先,色彩教学与素描教学紧密结合。教师可以将静物拍成照片,以黑白的形式和学生分析黑白灰、形体结构、空间质感等等,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色彩中的素描关系。以色彩的形势分析“灰色”的冷暖和明度关系,掌握“比较、比较、在比较”的色彩观察方法。再出示范画分析照片和色彩作品的不同之处,并进行归纳总结。其次,选择相近事物比较绘画练习。自然界的色彩是万紫千红、变化无穷的,色彩练习是要通过整体的观察比较,画准物体之间色彩关系。教师可摆出色相近的物体让学生写生,观察比较它们色彩的微妙变化,并能准确的画出色彩关系。如带着学生去观察白墙的色彩,学生觉得灰蒙蒙的根本没有颜色。在引导学生从分析白墙的不同受光面的色彩关系。来华准色彩。受光面的白墙暖,背光面的白墙冷。找准了两者间的关系,不但能将色彩画准,色彩的感觉也会越来越强。 二、加强色彩表达能力 1、加强捕捉光色变化能力训练 “广之不存,色之焉附”,没有光就没有丰富的色彩效果。同时,自然光也是变化最多的光,一天中,早中晚色彩就有明显的特点。即使同一时间段,光色变化也是瞬息万变,利用外光写生能很好训练捕捉光色变化的能力。同时训练不同光线下寻求变化明度、纯度、冷暖的能力。 2、加强表现空间能力训练 空间表现是色彩写生中的一大难题,除了运用素描关系表现空间以外,更要充分利用色彩关系表现空间。对比强(鲜灰对比、冷暖对比等)有往前的感觉。反之,又往后退的感

川端康成 日本传统美学特征

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重要作家。他一生共创作了120多篇小小说,近百篇短篇小说,以及二三十部中,长篇小说。其中《伊豆的舞女》《雪国》《山音》《千鹤》《古都》《睡美人》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品。他曾经是日本现代文坛革新运动中的“新感觉派”的一员,他的创作明显地受到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影响,但其作品也明显地显示出他重视的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纯粹的日本传统文学模式的倾向。川端康成曾经在西化和日本传统之间几经徘徊,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创作之路。也是在多年的探索之中,逐渐确立了其立足于东方和日本的传统的文学理念。追求所谓物哀,幽玄和寂静等相融和相通的境界,以求表达民族心理深层的古朴典雅和自然返真等气质。研读他的作品,可以清晰的看到“物哀”“幽玄”“风雅”的日本传统美学精神深深的积淀于其中。 一物哀的文学精神 “物哀”是在日本太古文化中的“诚”的美学观念上受到佛教影响而发展出的一种独特的美学理念。佛教传入之前,日本文化正处在很不发达的太古文化之中,佛教端丽的佛像,微妙的音乐,富于比喻和幻想的佛经故事和超乎实用的美的世界都让日本人深深着迷。佛教给人灌注了人生虚幻感和追求极乐世界之情,同时日本中世之初的社会动荡以及空虚感都加深了日本人心中的无常观和厌世感。乐观而现实的“诚”的美学观念受到冲击,随之而起的是渗透着浓重的佛教悲观意识的“哀”的精神。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是日本中古时期最为重要的文学作品,其作者紫式部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时时用“菩提即烦恼”来勾勒任务,安排其命运。“哀怜”一词在《源氏物语》中,出现达一千余次。可以说紫式部的创作促成了日本“物哀”的审美意识最终形成。自那以后,“物哀”的精神便成为了日本文学传统美学的特征之一。“物”是客观事物,而“哀”是主观情感。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即一切不能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受最深的。由客观事物引发人们的感动,哀怜等主观的内省是“物哀”的主要表现。《源氏物语》是川端康成最爱的文学作品之一,而这种对人生不如意的哀感同样也影响了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平安朝的风雅,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 川端的作品的“物哀”精神包含着悲哀和同情的色彩,作家往往将这样一种精神的表达与作品中人物的塑造结合起来。他的作品往往以女性和小人物为主人公,如《伊豆的舞女》中的小舞女薰子和大学预科生,《雪国》中的艺妓驹子和叶子,《古都》中的孪生姐妹苗子和千重子,等等。川端康成笔下的这些女性往往有着清纯的心灵和柔和温润的性格,这些人物的任性是美好的,但其人生的机遇却让人同情。因此,在感人的美的形象中蕴含着难言的哀伤和怜悯,这是川端康成文学留给读者的深刻印象。另一方面,在塑造人物时,作家非常注重对其心理的展现。研读作家的作品会发现,川端小说的心理刻画很少有快乐的喜剧式描绘,而大都是萦绕着悲凉与惆怅。孤儿沉湎于身世不幸的痛苦,老人叹息时间的流逝,女子感慨爱情的难测,即使是平常人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往往有着寂寥的心事。作家以精致的笔触细腻的挖掘着人物内心细微的情感变化,将读者引入了人物的内心深处,让读者体会人物的悲哀,和他们一起感伤。 二幽玄的审美趣味 佛教给日本文化灌输了人生虚幻,轮回转世的悲观意识,而从唐代开始传入日本的禅宗再次对日本文化产生了质的影响。禅宗将大千世界视作无常变化中的幻想,认为万物真正的本性是“空”,轮回的无常才是世界的永恒性。因此禅悟就是以直觉感悟的形式来体验世界的本质。禅宗的这种生死一如,本性是佛,无念为宗,顿悟成佛的理念进一步渗透在了日本人得审美意识中,形成了充满禅悟色彩的幽玄的美学特征。日本的评论家曾经指出,“幽玄就是

日本色彩の世界

日本色彩の世界 ——現代日本の流行色を中心に—— 一、はじめに 色彩は人の目に見えている一番直接のヴィジョンシンボルである。あなたがいる部屋を見回してもらいたい。パソコンの色、カーテンの色、書籍の色、文房具の色、携帯電話の色、あなたの服の色など、あなたは色に包まれて生活している。よく話題にされる色では服の流行色がある。最近よく目にする色は何色だったろうか思い出してもらいたい。それが最も多く店に並び、多くの人が購入している現在の流行色である。 しかし、なぜ人は流行色を身に纏おうとするのだろうか。それは誰よりも先に新しいものを身につけたいからだろうか、それとも取り残されたくないのか。様々な色がほとんどコストの制約なく手に入れることのできる現代、なぜ流行色が必要とされるのか探っていきたい。 二、古代日本の流行色の変遷 日本語の「色」には「顔色?顔つき?趣?様子?調子?飾り?化粧?男女間の情事?色情?恋人」などの意味がある。しかし、外国語にはこのような多様な意味はなく、例えば「color」には「顔色?着色する?彩色する」といった程度である。日本の伝統色を象徴的に「しぶさ」、「わび」、「粋」などという。日本の伝統色にはグレーがかった色が最も多くある。それには訳があり、植物染料を主体にした昔の染色では、今日のような合成染色のような鮮やかな色は容易に得られなかったからである。また、目的の色を得るために何度も繰り返して染め出しているために色の層が重なって、独特のニュアンスが現れ、色調に灰みを感じさせるのである。一方で原色に近いような強い色彩も意外に多くあり、江戸時代の能装束や上流階級の着物には鮮やかな色調が残されている。 このことから、日本の伝統色の特長は「しぶさ」と「華麗さ」という対照的な二面性をもつといえるのである。この二面性をふまえて、日本における色の問題を時代を追って見てみると以下のようになる。 上代人の色彩に対する素朴な関心は、まず、生と死の謎へ向けられ、それを解く鍵と見

(完整版)设计色彩课程标准

附件四理实一体课程的课程标准参考格式(非项目课程) 设计色彩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165203 课程类别:基础课程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授课单位:美术系 学时:54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 学分: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一、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课程是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学科整合课程。《设计色彩》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专为艺术设计专业服务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它是建立在一般色彩写生基础上的对新的写生方式的一种探索,其目的是通过进行富有针对性或规定性的课题训练,使学生了解掌握设计色彩的基础理论以及设计色彩的象征性与设计色彩所产生的心理效应;设计色彩的造型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对客观物象观察、分析和审美选择,使学生将特定的物象进行梳理、提炼,再通过夸张、变形、分解重构等手段表现在画面上。在其过程中,能使学生较系统地认识和学习设计色彩造型在构图、构形、构色以及在画面构成方式、表现技巧、形式风格等方面的问题,以此强化绘画写生与艺术设计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对色彩知识融于感性的色彩实践之中,让学生对色彩的感觉由个人的知觉升华到更宽广、更科学的色彩审美观,最终达到在各种专业性的设计中能够灵活运用色彩构成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符合功能和审美的色彩设计。 课程的作用作为环境设计专业重点基础训练课程的《设计色彩》,主要是通过理论的讲授和严格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设计意识、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主观意识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水平,为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该课程的定位是侧重从美学、设计学、色彩学多学科相结合的角度,重点论述设计色彩的历史沿革,写生描绘、创造灵感的开发,与审美特征,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和艺术设计的表现与创新能力。通过主观意识将大自然复杂纷繁的色彩想象还原成为最基本的色彩要素。我院设计色彩课课程结合专业课程,以艺术设计为主要方向,经过多次改革,与其它高校色彩课教学以传统绘画为基础有着本质区别,除吸收传统绘画中的造型训练因素以外,我院的设计色彩课把专业设计的创新、创造理念纳入教学,建设成为富有艺术设计特色的专业必修基础课。 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属于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前导课程是色彩基础的学习、后续课程是把色彩构成原理运用到设计中。

日本传统

茶道chado 或者sado,是用粉末状绿茶在客人面前举行的仪式化的沏茶和服务。一场正式的茶道包括食品以及两道茶(“浓茶”和“淡茶”),持续大约四个小时,整个过程中茶师全神贯注地营造一个能够给客人带来美好享受并且身心舒畅的环境,让客人获得心灵的平静。 为了做到这一点,茶道的茶师可能花几十年时间学习掌握给客人上茶的规定程式,以及学习欣赏艺术、工艺、诗歌和书法。另外,他们还得学习花道、烹调、园艺等。在这个过程中茶师慢慢地给自己获得一种优雅、无私和周到的特质。 虽然茶师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客人的享受,这并不意味着茶道仪式是沉溺的消遣。茶道仪式把参与人的注意力集中到欣赏光、水声和炭火的燃烧等大自然的最简单的现象的深刻的美,并且通过人的活动例如漂亮的物件的制作,将人们的注意力聚集到宇宙的创造力的显现出来的那种深刻的美,进而感到自己的渺小和谦卑。 茶室里面的交谈集中到这些话题。客人不得闲谈或者传播流言蜚语,他们的交谈限于各种器具的起源、赞美大自然显现出来的美丽。 茶道集会的目的乃是属于禅宗性质的- “生活在此刻” –整个仪式的用意在于将人们的官能完全集中到眼下这个场合,而不为俗思所累。 人们可能会问,是不是日本人在家里为了放松也经常定期地举行这种全套的正式的茶道仪式。情况并非如此。在今天的日本,普通人几乎不可能拥有一个茶室这样的奢侈,也不可能有这样款待别人的动机。除了佛教和尚之外,用茶道来款待一直是社会精英阶层的特权。 然而,如果有人问,在今天日本是不是有很多人在学习茶道仪式,回答是肯定的。在日本的每个角落,有数以百万计不论贫富的男人女人参加一百多个茶道流派。一年四季,他们每周都去茶道老师那里,与其他四个人一道学习两个小时。每个人轮流沏茶,扮演茶师角色。然后,他们回家。下周再来重复同样的功课,有的人终生乐此不疲。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沏茶上茶,也学会了怎样升炭火,怎样保管器具,怎样配置粉末茶,怎样欣赏艺术、诗歌、瓷器、漆器、木制品工艺、园艺,懂得了怎样识别野花以及这些野花哪个季节开放。他们学会了在榻榻米房间里的举止,学会了为别人着想。 教师不鼓励人们从书本学习,他要求人们每个动作都要身体力行,而不是用头脑去想。传统的艺术- 茶、书法、花道和武术- 都是不使用书本教学的。因为教学的目的不是从知识上掌握一门课,而是达到心灵的造诣。 为了防止学生骄傲自满,学习的程式每周会有细微差别,这取决于茶具和季节。茶师经常提醒学生,茶道不是一门必须学习的课程,而是生活本身。学生们经常有机会参加茶道聚会,但是如果学生从来不参加这种聚会也没有什么关系–因为,重要的是学习过程、知识的点滴积累、敏感性的逐渐培养;优雅地待人接物的能力的日益进步。茶道的力量在于个人实现得以展示。 茶道的历史演变和“佗”的发展

中国传统色彩的美学浅析

论文关键词:五色观;儒家;道家;色彩审关意识论文摘要:“五色观”是我国古代在色彩科学史上的一大发明,它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为我国古典色彩关学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原始时代的人类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中创造了历史性色彩最纯粹的形式。最早发现的原始美术物是距今二万年前的洞窟岩画,标志着人类已经用色彩装饰自己的居住场所,其各种各样的动物形象,用色鲜明浓烈,饱含着原始人类特有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在我国黄河中游发现的石器时代原始氏族部落建造的浅穴中,由红、黄、褐等色泥土、草泥和木材建成,表明我们祖先对色彩的掌握和运用迈出了一大步。至春秋战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进入启蒙阶段,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古典美学思想已经形成,并不断地推动着“目观为美”简单朴素的低层次色彩美感认识向高层次色彩审美认识的发展。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色彩审美意识之中。色彩对民族精神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民族色彩文明史上,记录着民族精神的全部过程。中华民族二干多年形成的色彩体系就是世界独特的“五色体系”。我们全面系统地了解“五色观”及其色彩文化内涵,有助于中华民族在全球一体化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保持鲜明的民族色彩个性。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传统的经典色彩已经面临数字色彩的挑战,人类的色彩活动必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弘扬民族色彩文化,开拓丰富色彩表现语言,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一、“五色观”的形成和发展中国传统民间色彩“五色观”的形成是继承远古人类对单色崇拜,结合中国人自己的宇宙观——“阴阳五行说”,并与构成世界的其它要素:季节、方位、五脏、五味、五气逐渐发展而来的。据史书《周礼》记载:“画绩之事杂五色”,这是目前我国最早关于“五色观”色彩理论的记载,由此也奠定了我国传统色彩的美学观念的形成。它比西方的“七色观”,“三色观”都要早上一千余年的时间。在我国洛阳二号殷人墓发掘四幅绘有红、黄、白、黑的四色画幔,就充分地证明了我国当时的帛画已初具“五色”的丰富性。在中国历史上关于“五色观”的记载还有:《尚书》:“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老子》:“五色不乱,孰为文彩。”《庄子》:“五色乱目,使目不明。”《苟子·劝学》:“目好之五矣。”《礼记·礼运》:“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礼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何谓“五色”?孔颖达疏:“五色,谓青、赤、黄、白、黑。”刘熙也曾作具体解释,他在《释名》中谈及他的观点:“青色为主,生物生长之色;红色为赤,太阳之色;黄色为光,日光之色;白色为启,如同化水之色;黑为晦,如同昏暗之色。”西周时期,已经提出了“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南朝染皇侃云:“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间色是正色混合的结果,正色即原色,它与间色和复色相对应,所谓“正色论”即“五原色论”,亦即赤、青、黄、黑、白五原色构成的“五色体系”。古人从色彩实践中发现五原色是色彩最基本的元素,是最纯正的颜色,必须从自然界中提取原料才能制作得来,其它任何色彩相混都不可能得到五色,而五色相混却可得到丰富的间色。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五色广泛流行,“五色体系”的确立标志着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色彩审美意识,已从原始观念的积淀中获得独立的审美意义。五色体系的建立对于推动古代色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色彩艺术的繁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五原色的发现和色彩混合规律的掌握,大大丰富了色彩的色谱和艺术表现力。从此,人们从原始的自然单色概念中解放出来,走向色彩艺术创造的多元化,使色彩的装饰应用更广泛地进人社会生活,并注人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文化内涵,如商周时期奴隶制等级制度和宗教礼仪非常严格,色彩用作尊卑的标志,成为“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以维护其统治阶级的利益。此外,在绘画和建筑活动中也都有所体现和划分。据《礼记》记载,“木盈,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黄圭。”即帝王的房屋柱子用红色,诸侯用黑色,一般官僚用青色,至于百姓只能用土黄色。除了统治阶级对“五色观”的推动作用之外,更多的因素还源自于民间,烧陶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