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社交焦虑小组治疗方案设计

青少年社交焦虑小组治疗方案设计
青少年社交焦虑小组治疗方案设计

南京工业大学2011-2012

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设计

姓名:钟亮

学号:2302080119

?青少年社交焦虑小组治疗方案设计

第一章案例及问题分析

§1—1 案例分析:

案例一:黄某,男,18岁,大学一年级学生、小时候父母得同事、朋友或亲戚到家里来,不敢打招呼,总就是想办法躲起来。高中以后稍微好一点,但在集体场合还就是不敢讲话。除非大部分人都很熟悉,一般得聚会、集体活动都不参加。尤其不敢与女孩子讲话,不敢瞧女孩子得眼睛,一讲话就脸红。读大学后,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虽然成绩很好,但内心很痛苦,别人无法理解。

问题陈述及分析: 这就是社交焦虑得一个典型案例。案例中得案主黄某处于青少年时期,由于小时候就不敢与长辈及同辈群体进行交流才导致社交焦虑这一症状得产生,到了高中时期还就是不敢参加集体活动以及在公共场合与她人进行有效得交流。弗洛伊德得精神分析理论即认为黄某之所以以后得学习、工作、生活受到影响主要就是与小时候得经历有关、而正就是由于小时候就不敢与她人正常交流才会产生日后得社交焦虑症。我们认为社交焦虑症得主要表现为在与她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不自然、严重害羞得心理,脸红,心情紧张,举止表情不自然,口干,

盗汗等。像小黄这样得社交焦虑者应学会自我调节,比如学会放松自己,缓解焦虑情绪;不断提高自我意向,积极瞧待自己;以及增加自己得交往吸引力等。

案例二:小许就是一名20岁得大学新生,每当她瞧到老师,她就会显得很害怕、这种情形就是从进入高中后慢慢开始得,到了高三,情况越来越糟糕。平时与同学们交往还比较正常,可一与老师面对面,她会无端地感到害怕,手足无措。成绩也不断下滑,以至于只考取了一所三本院校、小许就是家中得独生女,父母寄予其很大得希望。此次考试失利,心里十分难受。9月份来校报到后,她发现“恐惧感”仍如影随形、军训时,同学们与教官热热闹闹打成一片,她却远远地瞧着,不敢上前搭话。

问题陈述及分析:案例二中得案主小许患得就是一种叫做社交恐惧症得一种心理疾病。社交恐惧症就是常见得一种以心理疾病,患上社交恐惧症得患者往往表现为惧怕与陌生人接触,与陌生人交谈就会出现面红耳赤,思维混乱等多种不良现象、之所以把这样得一个案例列出来就是因为社交恐惧又名社交焦虑,两者虽不就是同一种疾病,但在本质上还就是相通得、都会引起一些生理反应:比如害羞,脸红,口干舌燥,出汗,头晕,恶心等,还有正常得人际交往受挫,不能同时也不敢与她人进行正常得语言交流。患有这种社交恐惧症得患者很多,这样逐渐得就形成了社交恐惧症群体,也出现了各种各样得社交恐惧症群,据于此,我们有必要对此类患有社交焦虑(社交恐惧)得案主们进行团体治疗。

第二章方案设计背景及理念

§2-1 方案设计背景:

人际交往就是青少年与社会接触,与同辈群体接触得一个必要得途径,也就是自己与她人内心交流得一个渠道与手段。与谐得人际交往有利于青少年顺利完成日常得工作任务,能都给身心带来愉悦、良好得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得人际关系就是人们生存与发展得必要条件。青少年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对激烈得竞争与日益强大得社会心理压力,如何认识与正确处理她们人际交往中存在得问题具有及其重要得意义:人际交往障碍会给青少年得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建立良好得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得人际交往环境,将有利于青少年形成与发展健康得个性品质与与谐得人际交往环境与交往空间。

但就是并不就是所有得人际交往都就是一帆风顺,畅通无阻得,在有一些青少年得人际交往中与其她群体得交际变得困难,这一问题在她们与同辈群体得交往中显得尤为突出。比如我们列举出得案例一中,处于青少年期得黄某正就是受到了社交焦虑症得困扰,导致她得人际交往得功能得缺失。不敢也不能与其她群体进行有效得交流,如此以往,长期下来,就会变得很压抑,整个人也可能会因此患上精神疾病,比如抑郁症就就是内心没有得到很好得释放长期压抑导致得最终结果。

在中国,社交焦虑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得心理问题,一个保守估算得数字就是,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或多或少得遭遇过社交障碍得困扰、在这个强调彰显个性、表达自己得社会里,崇尚纳言敏行,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得中国人遭受到了前所未有得社交危机。

在这个每年以约1500万人得速度城市化得中国,人们时常感受到自己身处于繁华城市中得“孤岛”,好像这个城市得一切都与自己无关,人们也渴望与她人交流、但同时,为什么众多人感到对社交缺乏信心,甚至对人际交往感到厌倦与逃避。而我们这一代得青少年又该怎样才能在自己得人生道路上向前大跨一步,让自己拥有健康而又精彩得社交生活呢?

据有关调查统计,社交焦虑在13到24岁之间就开始大量显现出来,而这个年龄段正就是处于大好得青少年时期,之所以青少年社交焦虑会受到广大得关注也正就是由于这个群体得特殊性,这个群体面临社会各方面得压力与残酷得社会社会现实。一方面她们要平稳得度过这个时期,力求不发生任何重大得对人身有打击得事件,另一方面她们又要面对各方面得阻力,同辈群体,家庭以及社会得阻力、这样得一种阻力就是不可预知得与难以预判得,正就是在对抗这样得一种阻力得过程中,有些人顺利平稳得度过,于就是她们有了一个美好得值得回忆得青春期,而另外一些人由于种种原因,在抵抗未知阻力得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问题,自己又不能顺利得解决,于就是在这所有得结果中恰巧有一种叫做社交焦虑得心理疾病,这也正就是社交焦虑得产生过程。

西方心理学中关于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产生得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得因素:一就是生物学因素;而就是社会心理因素。我们主要瞧得就是社会心理方面得原因、在社会心理方面主要影响因素有:1。亲子关系:亲子关系中较为重要得就是依恋关系,包括“安全型依恋,不安全—矛盾型依恋,不安全-回避型依恋”,很多研究都表明,后两种不安全型依恋会导致儿童产生各种心理问题。2.教养方式:研究者还认为,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与父母得教养方式存在一定得关系。父母得过度保护与控制会使子女形成过分害羞、胆怯、害怕得性格,造成日后得社交焦虑障碍。3.同伴关系:研究发现,同伴关系就是影响社交焦虑障碍得较为突出得问题、同伴关系不良会引起当事人得焦虑,而焦虑会导致社会退缩,而社会退缩影响人际关系与社会技能得发展,进而导致焦虑,又会加重社交焦虑障碍得程度。4.青少年自身性格与气质类型:性格与气质类型关系到个体对周围环境与事物得反应模式。个体在气质上得差异,会影响父母对儿童得反应模式,这种模式又会导致儿童不安全依恋、社会退缩与焦虑得产生。

§2—2设计理念:

小组工作就是社会工作得一种专业方法。人不可能离群索居,归依群体就是人得本性。人在群体中生活,而且透过群体达到发展与改变得目得。我们每个人都有在小组成长得经历。我们有家庭成员,有学校同学,有单位得同事……我们每个人也有参加小组并与她人合作得经验,也有在小组中与别人分享与成长得体会。小组工作正式基于在群体中与别人互动,发挥个人潜能,达到改变得目得。

小组治疗一直就是社会工作中一种普遍应用得方法。小组中得成员共同参与体验,减轻了孤独感,使人得以成长,勇于担当改变自身所带来得风险。对质小组鼓励成员间建立一种真实得相互关系。马斯洛说:“如果可以把普通得个别治疗瞧作就是一个由两个人组成得理想社会得雏型,那么集体治疗就可以瞧作就是一个由十个人组成得理想社会得缩影、另外,我们现在依据经验得出得资料表明,集体治疗就是可以做一些个别心理治疗无法做到得事情"。大多数机构中得咨询者都很容易受到集体咨询方法得影响。精神卫生机构中得治疗师,常常要参与到各种治疗小组中去,诸如生活技能训练小组、父母小组、物质滥用康复小组、抑郁症或焦虑症治疗小组等、在中小学与大学里工作得咨询者,则针对其它一些方面得问题组成小组,如社会技能、职业选择、人格成长、上课焦虑等、而在医疗机构工作得心理学家,她们参与工作得小组往往要处理得就是如何对付疼痛,或就是那些患有特殊疾病病人得问题。商业机构中得咨询者可以组织一些小组,帮助提高管理能力、制定退休计划、建立协作关系等。几乎在任何一种部门,咨询者都可以应用集体治疗方法一显身手。

与个别咨询相比,集体咨询具有许多优势。在小组咨询中,其她成员得在场为某个小组成员提供了一个极为难得得机会,让她可以在一个被保护得环境中与同伴一道实践一种新得相互作用得社交技巧、小组鼓励咨客们对其她咨客得行为提供反馈,并就新得行为提出建议。每个人谈出她得到其她成员得接纳、信任、关心与帮助得感受。小组成员还要对有这么一个学习接纳、信任、关心与帮助她人得机会在小组内谈出自己得瞧法、

§2-3 理论基础:

作为社会工作得重要方法之一,小组工作借用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政治学等学科得理论与研究成果,其中与小组工作相关得一些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小组工作得助人机制、小组得过程与影响这个过程得因素,帮助我们更好得掌握小组工作得理念与工作技巧、

一、需要理论

需要就是有机体内部得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环境生活条件得一种稳定得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得源泉。

人得需要按照起源可分为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按照指向得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自然需要包括饮食、运动、休息、睡眠、排泄、配偶、子嗣等;社会需要包括劳动得需要、交往得需要、成就得需要、社会赞许得需要、求知得需要等等。

物质需要就是指向社会得物质产品,并以占有这些产品为满足;精神得需要指向社会得各种精神产品,在享受这些精神产品得过程中得到满足、对小组工作比较有影响得需要理论包括马斯洛得需要层次理论与舒茨得人际需要理论。

1。马斯洛得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得需要就是由5个等级构成得,它们按照从低级到高级得排列分别就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得需要、尊重得需要、自我实现得需要。

生理需要就是指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得需要、它就是人所有得需要中最基本得,也就是最有力量得。

安全需要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与焦虑等。

归属与爱得需要就是指一个人要求与其她人建立感情得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一个小组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

尊重得需要包括自尊与受到别人得尊重。自尊需要得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得力量与价值,使她(她)们在生活中变得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性。缺乏自尊会使人感到自卑,没有足够得信心去处理面临得问题、

自我实现得需要就是指人们追求自己能力或潜能得发挥与完善得需要、

马斯洛把当得不到满足时将直接威胁个体生存得需要叫做低级需要或缺少性需要。那些并非生存所绝对必需得,可以做一定得延缓性满足得需要,被叫做高级需要。高级需要得满足可以使人健康、长寿、精力旺盛与富有创造力,因此,高级需要也叫做发展需要。

2、舒茨得人际需要理论

舒茨得人际需要理论主要就是阐述人际关系得形成、取向类型以及小组聚散过程特征得理论。了解这一理论会提高工作员在小组过程中对成员得行为与成员之间关系得洞察力。

舒茨得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得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感情需要。

包容需要就是指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小组得需要。支配需要就是指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得需要、感情需要就是爱别人或被爱得需要。人际需要决定着个体与环境之间得关系。人际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可能导致精神崩溃,甚至死亡。

第二,需要满足方式相对得继承性与连续性。

童年得人际需要就是否得到满足,以及满足所形成得行为适应方式,影响并决定着个体在成人期对待她人得方式、三种需要早期满足得情况与方式与个体后来得行为方式存在着密切得联系、

在包容需要得满足方面,成员在儿童期与双亲交往极少得经验会使她们出现低社会行为,相反,如果儿童过分依赖与父母得沟通,则会形成超社会行为。

在支配需要得方面,如果在成员得儿童期父母采取既有要求又允许她们有一定得自主权与决定权,就会培养出民主型得行为方式;若父母过分控制或过分不控制,成员就会形成过度焦虑与防御性行为。

在感情需要得满足方面,成员在儿童期不能得到父母充分得爱,经常面对冷淡与排斥,成年后会形成低个人行为;相反,在溺爱环境中长大则容易表现出超个人行为。

第三,基本人际取向。

根据三种需要得相对强度与表达得主动或被动性,舒茨界定了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取向。

主动包容型,即主动与她人来往、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得外向者。被动包容型,期待别人接纳自己,孤独、退缩、易疏离她人、主动支配型,主动去支配她人,能运用权威、权力,喜欢控制别人。被动支配型,期待别人来引导自己,乐于追随她人、受人支配,表现出顺从、无争等特征、主动感情型,对她人处处显示喜爱、友善、热心、同情、亲密。被动感情型,期待她人对自己表示亲密,本人则往往显示出冷淡、厌恶等情绪。

第四,关于“相容”。

舒茨认为人际关系中存在着三种人际相容:互换得相容,发动得相容,交互得相容。

第五,关于小组得形成与瓦解。

3。需要理论对小组工作得启示:

第一,帮助小组工作员把握小组得方向。

需要理论表明,人得行为就是有规律可循得,一切得行为都就是围绕着个人得需要而产生。在小组工作中,了解人类得基本需要与有关得需要理论,可以让我们用需要得观点去瞧待人得发展与人得问题、如果小组工作员在组建小组与推进小组得过程中,始终能够从需要得观点出发,瞧到一个活生生得、有需要得个体,并能对这些需要给予准确得了解,能够洞察组员得问题行为常常就是因为她们使用不恰当得与非适应性得行为来满足她们正常与恰当得需要,工作员就可能在小组过程中有意识地利用小组得力量,激发与鼓励组员学习用积极与恰当得方式去满足这些需要,尤其就是那些发展性得需要。工作员如果能始终做到这一点,就能够保证小组正确得发展方向,使小组沿着不断增进成员得改变与成长得方向前进、

第二,帮助小组工作员明确小组得目标。

“社会功能”就是社会工作得核心概念,社会工作得重要目标之一就就是通过“赋权”来恢复与提高个人或某个社会小组得社会功能。在社会功能得概念中强调了个人与社会得良性互动,个人得社会角色得适当扮演以及个人对社会小组得参与,并将其作为个人得一种基本需要加以界定,强调只有这样一些基本需要被满足,个人才能最大限度得发挥其社会功能。小组工作得目标就是恢复、提升组员得社会功能、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从如何帮助成员满足其需要入手。

第三,帮助小组成员更好得理解组员得互动关系。

舒茨得人际需要理论,不仅把人际需要得满足界定为个人身心健康得重要因素,还对这些需要做了系统得分析与说明。小组工作就就是借助小组中得人际互动来改善实现目标得,因此,掌握这些人际交往得规律有助于我们悉心洞察小组中得互动情况,采用相应得技术手段,提高小组得凝聚力与生产效率,更好地达到助人自助。

二、交流分析理论

1、交流分析理论得主要内容:

交流分析理论就是一种以精神分析为基础得心理治疗得理论与方法。其三个基本假设为:每一个新生儿都有与生俱来得能力,相信自己与她人都就是“好得”;每一个人在童年得早期便决定了自己将如何生活;人们需要得到她人得注意才能生存。

波恩认为,我们得人格结构存在有三种自我状态:儿童状态、成人状态、父母状态、儿童自我时,就是以某个早年经验到得方式来应对眼前;父母自我时,就是以曾经经验到得父母得方式应对眼前;成人自我时,以一种经过思考,较理性得方式应对眼前、每个人三种状态得比例不同、

波恩总结了三种交流得形态:互补型、交叉型、隐含型。

互补型就是一种符合正常人际关系得自然状态下得反应,就是一种为人们所预期得反应。刺激与反应就是平行得,即一方以某种状态发出邀请,另一方做出相同得回应。如父母对父母、儿童对儿童、成人对成人。

交叉型也叫交错型交流,指当一个人发出信息后,没有得到预期得反应。当对话被打断或交错时,沟通会停止(通常就是暂时得),继之而来得就是新得或不一样得沟通、

隐含型也叫“暧昧型”交流,它通常包括两个以上得自我状态,传达得就是一个公开得、社会层次得信息,及另一个隐藏得、心理层次得信息。这种方式常常容易引起误会与不必要得麻烦。

2、交流分析理论对小组工作得启示:

1、交流分析理论解释与描述了人与人之间得互动、沟通,因此非常适用于小组工作,尤其就是治疗模式与发展模式得小组工作。

2、交流分析理论中对个人三种自我状态得自然出现,可以帮助我们在小组过程中分析与领悟自己得人格结构,学习顺畅地与她人沟通。

3、小组可以帮助当事人把焦点放在个人得早年生活,帮助组员了解自我得生活态度,沟通形态以及个人得能力不能充分发挥与个人早年束缚得关系、

4、小组可以提供一个互动得情境,使成员可以尝试与练习新得沟通方式,增加她们得自我觉察,改变她们得生活态度,最终开始新得生活。

第三章小组活动计划书得撰写

§3-1 小组基本信息

小组名称:爱在人间

导师:华炜

咨询人:leon

组员:黄强,许文山,张虎,李倩,王刚,包青,顾翔,乔大海,董建,刘流

§3—2目标及目得

目标:运用专业得团体工作得社会工作方式去帮助组员改善目前得焦虑状况,缓解由社交焦虑而产生得压抑情绪,教授组员一些减轻焦虑得方法,进一步提高组员自身减缓焦虑得能力,从而最终使组员能够与其她群体进行正常得人际交往。

目得:

1、增强组员得自信心,提高组员得人际交往能力。

2、活动过程中,让组员学习到一些基本得缓解焦虑得方式,并能灵活应用、

3.活动过程中,鼓励组员勇敢地表达自己得见解与想法,不用害怕她人得笑话,引导组员之间进行与谐得人际交往。

§3—3服务对象

1、资格:患有不同程度焦虑症得青少年

2。特点:希望减轻社交焦虑,获得正常人际交往得青少年

§3—4小组特征

1。性质:治疗性小组

2。节数:四节

3.日期:2011年6月1日至7月1日

4.时间:14:00至15:30

5、地点:中心XXX室(地点可能因活动性质而改变)

6。人数:共十人

§3-5 招募方法

1。于中心内张贴海报。

2、于中心得自修室及询问处与康乐室放置宣传单,并邀请当值同事派予招募对象。

3.于中心五月至六月得会员通讯内宣传。

4、招募对象主动找到治疗中心并报名。

5、若人数不足,会亲自致电招募对象宣传并邀请参加。

§3—6 每节活动计划

第一节活动内容

日期及整节活动时间:6月1日 14:00至15:30

第二节活动内容

日期及整节活动时间:6月10日 14:00至15:30

第三节活动内容

第四节活动内容

§3-7 所需资源

1、人手:工作员一名

义工:两名(邀请社会工作系得同学担当,一名协助工作者做小组工作,另一名则负责小组得进行时,负责处理各种突发状况,但就是具体任务要视情况再决定。)

2。财政预算

3、物资

§3-10评估方法

1。在小组前面谈及小组最后一节时,组员将被安排完成同一份问卷,以比较她们在参加小组前后对对方得沟通模式及技巧有否改。

2、在小组最后一节,各组得分享及意见。

3.依工作员及义工在小组进行时得观察及分析(如沟通模式)

4、从出席率及参与,投入程度作评估。

5。透过与组员得倾谈来知道她们对小组得感受及意见。

成长小组工作计划书(共6篇)

篇一:成长小组计划书 成长小组计划书 一、小组名称:职来职往二、导师:高梅书 三、口号:职来职往前途宽广四、组员:五、理念(背景) 随着我国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我国已步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进入到“大众化”阶段,一方面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为国家建设储备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会显著增加,接踵而来的就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成了高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介于这种就业现状我们“职来职往”成长小组意识到了就业的危机感,我们本着社工的专业价值和工作理念,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和收集的资料,通过组织一系列的活动,与组员进行由浅入深的交流,并向他们灌输一些面试技巧、礼仪等方面的内容,让他们从中掌握一些技巧从而在求职过程中更好的展现自我。 六、理论框架 我们小组的对象是大一的学生,我们认为他们尚未意识到外面社会上的就业形势,没有正确的自我定位,对自己以后的发展缺乏理性的思考,所以我们对他们的择业观、求职技巧等方面进行互相交流和指导。在交流过程中我们按照社工的原则和方法。 在小组的沟通技巧训练中,采用行为治疗法。通过细致的观察他们对于环境和外界刺激的反应,了解他们的心理并予以适当的帮助。行为治疗法认为,如果一种行为出现后能导致一种满足的后果,那种行为在日后继续出现的可能性便会很高。因此,工作员会较多用正增强,给予正面影响,倡导积极心理,若组员能在活动中有较为积极的反应,会给予口头上的称赞,来增强这种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 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即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强调人的大部分行为是提供示范、观察和模仿获得的。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包括四个阶段:注意阶段、保持阶段、再现阶段和动机确定阶段。我们通过播放《职来职往》的视频以及进行模拟面试让他们从中注意和领会学习理论的四个阶段,为他们在以后的求职做好铺垫。 团体生活发展理论认为团体生活可以使个人相互认知,透过交流取长补短;可以使个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互相关心帮助,有利于免除恐惧、焦虑心理,建立安全感,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七、目标及目的 目标:在交流中共同学习求职技巧,助人自助,共同发展 目的:1、组员互相熟悉和有效沟通,增加组员的互相了解。 2、为组员树立求职的信心,学习求职的礼仪 3、组员真正掌握基本求职技巧并观察他人的求职从中学到技巧 4、让组员在模拟面试中有效运用前几次活动中学习的技巧并从中发现优点和不足。 5、为组员理性确定以后的目标,并鼓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向其努力,实现自我。 八、服务对象 1. 对象: 2. 特点:共同学习求职求职技巧,在求职中更好的展现自我。九、小组的特征 1. 性质:成长小组 2. 规模: 3. 聚会频率:每周一次 4. 聚会时间:待定 5. 聚会地点:待定十、招募方法 1、通过联系人,宣传成长小组; 2、自制手绘邀请函; 3、亲自走访新生宿舍,宣传成长小组,为新生解答疑难,招募小组成员。 十一、每节活动计划 第一节活动内容 nice to meet you

小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方案

小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方案 活动名称:敞开心扉交朋友 活动目标: 1.增进团体成员间的了解。 2.协助成员树立积极主动的人际交往态度。 3.检视团体的凝聚力,以及成员在团体中的参与、互动程度。 4. 让成员学会敞开心扉,主动去接纳、喜欢和肯定他人。 5. 在朋友之间,要学会信任和尊重他人,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财富。 活动准备: 各种颜色的新型至卡片若干张,用硬纸绘制的标有十个等级的心情温度计每人一个,记号笔每人一只。 活动程序: (一)“坐地起身”暖身游戏(10分钟) 1.将成员随机分成两组,确保两组的人数以及男女生的比例差不多。 2.每组先派出两名成员,背靠背、臀部贴地、双臂相互交叉地坐在地上。当领导者发出“开始”的指令时,两人合力使双方一同站起。要求在站起的过程中,手不能松开,也不能触碰地面。如果成功站起,则该小组继续增加一人,三人一起手挽手地坐地起身。如果失败则重新再来一次,直到成功方可再增加一人。如此类推,小组成员全部成功地一起坐地起身者为胜方。 3.在游戏过程中,领导者负责发出“开始”的指令,并监督各小组不要犯规。 (二)“爱在指间”(30分钟) 1.活动过程 将团体成员分成相等的两组,一组成员围成一个内圈,再让另一组成员站内圈同学的身后,围成一个外圈。内圈成员背向圆心,外圈同学面向圆心。即内外圈的成员两两相视而站。成员在领导者口令的指挥下。做出相应的动作。 当领导者发出“手势”的口令时,每个成员向对方伸出1~4个手指:(1)伸出1个手指表示“我现在还不想认识你”;(2)伸出2个手指表示“我愿意初步认识你,并和你做个点

头之交的朋友”;(3)伸出3个手指表示“我很高兴认识你,并想对你有进一步的了解,和你做个普通朋友”;(4)伸出4个手指表示“我很喜欢你,很想和你做好朋友,与你一起分享快乐和痛苦”。 当领导者发出“动作”的口令,成员就按下列规则做出相应的动作:(1)如果两人伸出的手指不一样,则站着不动,什么动作都不需要做;(2)如果两个人都是伸出1个手指,那么各自把脸转向自己的右边,并重重地跺一下脚;(3)如果两个人都是伸出2个手指。那么微笑着向对方点点头;(4)如果两个人都是伸出3个手指,那么主动热情地握住对方的双手;(5)如果两个人都是伸出4个手指,则热情地拥抱对方。 每做完一组“动作一手势”,外圈的成员就分别向右跨一步,和下一个成员相视而站,跟随领导者的口令做出相应的手势和动作。以此类推,直到外圈的同学和内圈的每位同学都完成了一组“动作一手势”为止。 2.领导者引导成员进行经验分享 (1)刚才自己做了几个动作?握手和拥抱的亲密动作各完成了几个?为什么能完成这么多(或为什么只完成了这么少)的亲密动作? (2)当你看到别人伸出的手指比你多时,你心中的感觉是怎样的?当你伸出的手指比别人多时,心里的感觉又是怎样的? (3)从这个游戏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3.领导者点评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希望别人能承认自己的价值,支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但是任何人都不会无缘无故地喜欢我们、接纳我们。别人喜欢我们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我们也要喜欢他们,承认他们的价值。也就是说人际交往中喜欢与讨厌、接近与疏远是相互的。一般而言,喜欢我们的人,我们才会去喜欢他,愿意接近我们的人,我们才会去接近他;而对于疏远、厌恶我们的人,我们也会疏远或厌恶他。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交互原则。对于交往的对象,我们应首先主动敞开心扉,接纳、肯定、支持、喜欢他们,保持在人际关系的主动地位,这样别人才会接纳、肯定、支持、喜欢我们。 4.成员分小组进行讨论:“人际交往中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主动表达对他人的接纳、喜欢和肯定?” 5.领导者小结与人主动交往的方式,如主动与人打招呼,主动帮助别人,主动关心别人,主动约别人一起出去玩,等等。 (三)盲人旅行(20分钟) 1.活动过程

大学生社交焦虑团体治疗的比较研究_彭纯子

?论文? 大学生社交焦虑团体治疗的比较研究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学中心 (410011) 彭纯子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 (410081) 燕良轼 中南大学大学生心理教育中心 (410083) 马晓虹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 (410081) 吴文丽 【摘 要】目的:对社交焦虑的大学生进行认知与行为疗法的团体治疗,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方法:选取社交焦虑的大学生22人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进行约16小时团体的认知与行为疗法的治疗,用SAD、I A S、EPQ、A TQ、SCL-90五个量表,结合临床评估与自我报告等对干预疗效全面评估。结果:两组被试干预后在社交焦虑的主观感受、回避行为、自评症状、认知以及人格的N与E维度都有明显的改善。认知疗法对于改善被试的消极自动思维稍优于行为疗法,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两组效果改善在所有指标上都没有显著差异。结论:认知疗法与行为疗法都能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由于两组都采用团体治疗的方式、治疗师相同以及共存认知与行为因素,故两种方法疗效差异不显著。采用团体的方式干预社交焦虑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精神病学 社交焦虑 干预研究 团体治疗 认知疗法 行为疗法 大学生 Effect of Group Therapy on Soc i al Anx iety of College Studen ts PEN G Chunzi,YAN L iangsh i,M A X iaohong et al1 M edical P sycho logy Center,X iangya Second Ho sp ital,Central South U niversity,Changsha,H unan 410011 【Abstract】Objective: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tw o models of group therapy on social anxiety of co llege students1M ethod:Tw enty-tw o co llege students w ith h igh sco res in SAD(social avo idance and distress scale)w ere random ly divided into tw o group s,cognitive therapy group and behavi o r therapy group1Bo th of them w ere intervened fo r8sessi ons(2hours fo r each sessi on)1T he effects w ere assessed w ith SAD,EPQ, I A S(interacti on anxiety scale),A TQ(autom atic though t questi onnaire)and SCL-901Result:A fter interven2 ti on,bo th group s had decrease in social anxiety1T here w 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 een the tw o group s1Conclusion:Bo th cognitive therapy and behavi o r therapy are effective on social anxiety of co llege stu2 dents1 【Key W ords】 p sych iatry social anxiety interventi on study greup therapy cognitive therapy behavi o r therapy co llege students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外对社交焦虑障碍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包括社交焦虑的界定、病因、症状、干预方法、疗效评估以及测量等,其中疗效比较中以认知疗法与行为疗法研究颇多[1],也有团体治疗较个别治疗优越的实证报告[2]。国内有关研究表明社交焦虑为大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之一[3,4],已有少数大学生社交焦虑团体治疗的报告[5,6]。本研究用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两种团体治疗模式,治疗社交焦虑的大学生,并进行疗效的全面评估比较,以寻求改善大学生社交焦虑状况的最佳途径。 对象与方法 被试选取:参考CC M D-3关于社交焦虑障碍的症状描述,制订结构式诊断面谈条目6项,对52个自愿报名者初筛得35人;用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总分 高于13分,或者分量表高于7分)再筛得22名被试,根据总分配对分为两组。 11干预方法:每周2次,每次90-120分钟,共8次,每组干预约计16小时。 采用组内训练与组外练习相结合;各组安排一名人格稳定,表达与协作能力强并曾经或者正在体会社交焦虑的大学生作为咨询助理,进行适时的暴露与引领。 21干预内容:①认知疗法组(贝克认知疗法-“三栏目”技术):第一次,讲解团体治疗的性质、原则、目标与内容;以循环介绍、滑稽体操互相模仿等轻松相识,签署小组行为自律书,强调保密原则;第二次,助理以自我暴露引领被试交流如脸红、害羞等体验,使组员因有共同体验而感受到信任、被接受的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寻找自我小组计划书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寻找自我小组计划书 一、小组背景: 高中到大学,是人生角色扮演的一个重要转变时期。在大学这样一个林子里评判学生优劣的标准已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也包括了更多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的因素,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自我认识片面,以及找不到自我的大学生感到不适应,心理上产生严重的失落和自卑。他们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一定的人际交往障碍。导致沟通缺乏,心理紧张,情绪压抑,产生孤独感,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我们设计的这个小组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学生的寻找真正的自我,了解和学习人际交往的原则、理念和方法,体验人际交往的感受,与他人友好互动,增强自信心和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发掘自己潜能。帮助其顺利成长和了解自我。小组的对象面向全校大学生,只要是在自我认识,以及适应生活、学习、工作上有困惑问题的同学,或者有意愿提高和发展自己的学生,都可以加入本次小组活动。 二、小组活动理论基础: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如果个人生理和安全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了,那么就会出现感情、友谊和归宿的需要,如渴望父母、朋友、同学等对其表现爱护和关怀、温暖、信任、友谊以及爱情等。他们还渴望自己有所归属,被人认同和承认,成为集体中的一员。交往动机是个人交往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引起交往活动的直接原因,而交往需要又是交往活动的基本动力,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同时,斯普兰格(E.Spranger,1924)将青年期形容为“第二次诞生”。在这一时期,人的社会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际关系不断复杂起来,也开始学会深化体验人际关系的内涵,并希望能熟练掌握与人交往的艺术。 美国大众社会论者李斯曼: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加,人们的社会适应方式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型”到“内向型”又到“外向型”的变化过程,而现代人的典型社会性格是“外向型”,即总是顾及周围的状况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这种社

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团体辅导实验研究

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团体辅导实验研究 1 问题提出 1.1 研究背景 社交焦虑障碍又称社交恐惧症,是青少年期和成人期发生率相 当高的焦虑性祌经症。社交焦虑障碍的特点是顽固地为自己在社交或公开场合可能会发生困窘或羞辱而恐惧,产生过度的焦虑反应。而大学生恰恰是社交焦虑的易感群体,该年龄段人际敏感性极高,是社交焦虑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得不到矫正或改善,可能会发展成严重的社交焦虑障碍,并持续影响到成年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等。 1.2 研究意义 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明显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程度、交往焦虑程度、一般焦虑程度、消极思维习惯并增强自信与开放。对大学生社交焦虑个体及时进行干预,有助于大学生更快地融入集体,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 文献综述 2.1 社交焦虑概念界定 社交焦虑的提出可以回溯到1846 年Casper 报道的赤面恐怖。1903 年, 法国精神病学家Janet 第一个对社交焦虑进行描述, 所用词为“社交恐怖”或“社会的恐怖症”, 并将其归为神经衰弱一类。最早提出“社交焦虑”一词的是英国精神病学家Mark&Gelder(1966), 他根据发病年龄以及害怕对象的不同, 从恐怖障碍中区分出一组称之为社交焦虑的病人, 他们的表现是害怕社交处境, 如害怕在众人面

前说话、吃东西, 害怕参加聚会等。1970 年, Marks 修改完善了他的理论, 提出了社交恐怖症的概念, 代替了“社交焦虑”。从上世纪80 年代开始, 心理学家们日益关注社交焦虑的研究。 2.2 国外研究进展 2.2.1 社交焦虑的成因研究 国外研究对社交焦虑的成因有多种说法, 有人提出是由于社交 技能的缺乏(Arkowitz, 1975; Farrell, 1979; Twentymen &Mcfall, 1975; Halford & Foddy, 1982), 也有观点认为是由于否定性的自我评价(Edelmann, 1985; Glasgow & Arkowitz, 1975;Clark & Arkowitz, 1975)。另有Jeffrey Young 认为社交焦虑的产生是认知失调的结果, 早期的生活经历使个体形成对自己和他人的特定的看法。前者他称之为自我概念图式, 后者他称之为对他人观感的图式, 包括对人性的 信赖和对他人能否容纳自己的信念。 2.2.2 社交焦虑的干预及疗效评估 社交焦虑的行为干预法 Goldstein, Sprafkin & GerShaw、Liberman (1975)Trower,Tryont & Argyle(1978)基于社交焦虑患者是缺乏相应的社交技能这一假设, 提出了一系列的社交技能训练的方法。1976 年,Marzillier 等人比较了社交技能训练与系统脱敏疗法, 发现前者干预效果持久, 但总的干预效果并不明显优于后者。Trower在1978 年比较运用这两种方法对于社交恐怖和社交无能的干预效果, 结果发现两者对于社交恐怖症的干预效果相等, 而社交技能训练对于社交无能的干预效果明显优于

新生适应性成长小组计划书暂定稿

大一新生成长小组计划书 一、活动背景: 每年有数百万莘莘学子跨入理想高校的大门,在冲破了沉重的书本重压和高考的历练后,又有8000多名大一新生加入了我们南通大学这个大家庭,我们主校区就有4000多人。在经历了艰苦的军训后,他们带着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投入到新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但是,通过与他们的接触我们发现由于新的生活方式特别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很多大一新生对新的生活茫然无措,很难适应大学生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的期望值偏高,而实际情况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这就会使他们心理上产生一种落差,从而导致悲观失望情绪的产生;其次由于进入了一个新的人际关系网,而大一新生以往只注重学习,本身缺乏人际沟通的经验,这就使他们不能很好的处理与周围人之间的关系,导致他们与同学之间不能融洽相处,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这也是目前大一新生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再次大一新生由于学习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周围的一切往往很难马上适应,导致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最后大一新生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对一切感到迷惘无知,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自我定位。 伴随着各种适应性问题的接踵而至,这些正处于大学“适应期”的新同学,单靠个人和少数辅导员的力量往往难以为继。如不能很好解决“适应期”的各种适应性问题,会影响他们整个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甚至还会导致心理疾患。 而且现在的大一新生绝大多数都是90后这一备受世人关注的群里,他们在很多方面的能力都需要很好的引导。鉴于此,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大三的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在全校范围内针对有待提升自我适应能力,尤其是人际沟通技巧的大一新生进行专业培训和实践。结合我们正在学习小组工作的课程理论与专业方法,开展各种性质、类型的小组实务,吸引新生自觉自愿的参加到小组中来,在我们的协助下,帮助大一新生提高适应功能,改善人际关系,树立自信,进而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做好自己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从而使大一新生顺利度过“适应期”. 二、具体实施阶段 (一)工作理念 成长小组是小组工作的类型之一,它主要是通过组员之间的互动促使他们从思想、感情和行为等多方面觉醒并深刻反思,从而不断获得成长。小组最终的目的是帮助组员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情绪、态度和行为等方面获得改变(成长)。 新生入学后由于新的生活方式特别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使得他们一时很难适应新的生活,并因此产生了众多问题,例如部分新生缺乏自信;人际关系不融洽,没有明确的人生态目标和自我定位等,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新生在沟通技巧方面的不足,因此如何适应并使新生在大学里有更好的提高和发展,激发出他们的人际交往的潜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鉴于此,由正在学习小组工作课程的社工学生,结合专业理论与专业方法的学习,通过开展小组工作,招募存在上述现象并希望改变自己的新生自觉自愿的参加到小组中来,在工作者的协助下,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分享经验、分担痛苦,逐渐改变与改善心理与行为,并与小组活动实践相结合,从小组活动中体会人际交流与沟通,促使小组成员沟通技能的提升,树立自信,进而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做好自己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从而使大一新生顺利度过“适应期”这一特殊阶段。

中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完整版

中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 理辅导方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中小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同伴关系在中小学生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促进中小学生与同伴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提高其人际适应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不良的同伴关系可能导致自卑感、孤独感、学校适应困难等问题,甚至会对学生以后的社会适应造成消极影响。 引起个体人际适应不良的因素包括:错误的人际交往观念、不良的人格特质和缺乏人际交往技能等。刘慧老师的“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主要围绕三方面展开——协助成员树立正确的人际观念(第二次团体),协助成员发展受欢迎的人格特质(第四次团体),协助成员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各种人际交往技能(第一、三、五次团体)。我们把六次辅导方案放在同一期集中刊登,真诚地希望能为老师们的工作带来一些便利。 我也要做“万人迷” ――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团体目标】 1.协助成员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 2.协助成员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团体性质】 封闭式、结构式、志愿式、发展性团体。 【团体对象】 初中及以上年级的学生,男女生数量要求基本平衡。

【团体人数】 12~16人,为便于分组活动,团体人数最好为偶数。设团体领导者和团体协助领导者各一名。 【成员招募方式与斟选标准】 以海报张贴及网络公告方式在校园内公开招募志愿者。领导者与志愿报名者进行面谈,确定其条件及问题适合接受团体辅导者方可成为团体成员。性格过于孤僻和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不宜参加。 【时间频率及次数】 共6次,每周1次,每次90分钟。 第一次团体 单元名称:第一次亲密接触 单元目标: 1.澄清团体目标和成员参加团体的动机,帮助成员了解团体的性质。 2.协助成员订立团体规范。 3.促进成员尽快相互认识。 活动准备: 用于写《团体契约书》的大白纸l张、笔每人1支 活动程序: (一)“叠罗汉”(55分钟)

青少年社交焦虑小组治疗方案设计

南京工业大学2011-2012 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设计 姓名:钟亮 学号:2302080119 ?青少年社交焦虑小组治疗方案设计 第一章案例及问题分析 §1—1 案例分析: 案例一:黄某,男,18岁,大学一年级学生、小时候父母得同事、朋友或亲戚到家里来,不敢打招呼,总就是想办法躲起来。高中以后稍微好一点,但在集体场合还就是不敢讲话。除非大部分人都很熟悉,一般得聚会、集体活动都不参加。尤其不敢与女孩子讲话,不敢瞧女孩子得眼睛,一讲话就脸红。读大学后,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虽然成绩很好,但内心很痛苦,别人无法理解。 问题陈述及分析: 这就是社交焦虑得一个典型案例。案例中得案主黄某处于青少年时期,由于小时候就不敢与长辈及同辈群体进行交流才导致社交焦虑这一症状得产生,到了高中时期还就是不敢参加集体活动以及在公共场合与她人进行有效得交流。弗洛伊德得精神分析理论即认为黄某之所以以后得学习、工作、生活受到影响主要就是与小时候得经历有关、而正就是由于小时候就不敢与她人正常交流才会产生日后得社交焦虑症。我们认为社交焦虑症得主要表现为在与她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不自然、严重害羞得心理,脸红,心情紧张,举止表情不自然,口干,

盗汗等。像小黄这样得社交焦虑者应学会自我调节,比如学会放松自己,缓解焦虑情绪;不断提高自我意向,积极瞧待自己;以及增加自己得交往吸引力等。 案例二:小许就是一名20岁得大学新生,每当她瞧到老师,她就会显得很害怕、这种情形就是从进入高中后慢慢开始得,到了高三,情况越来越糟糕。平时与同学们交往还比较正常,可一与老师面对面,她会无端地感到害怕,手足无措。成绩也不断下滑,以至于只考取了一所三本院校、小许就是家中得独生女,父母寄予其很大得希望。此次考试失利,心里十分难受。9月份来校报到后,她发现“恐惧感”仍如影随形、军训时,同学们与教官热热闹闹打成一片,她却远远地瞧着,不敢上前搭话。 问题陈述及分析:案例二中得案主小许患得就是一种叫做社交恐惧症得一种心理疾病。社交恐惧症就是常见得一种以心理疾病,患上社交恐惧症得患者往往表现为惧怕与陌生人接触,与陌生人交谈就会出现面红耳赤,思维混乱等多种不良现象、之所以把这样得一个案例列出来就是因为社交恐惧又名社交焦虑,两者虽不就是同一种疾病,但在本质上还就是相通得、都会引起一些生理反应:比如害羞,脸红,口干舌燥,出汗,头晕,恶心等,还有正常得人际交往受挫,不能同时也不敢与她人进行正常得语言交流。患有这种社交恐惧症得患者很多,这样逐渐得就形成了社交恐惧症群体,也出现了各种各样得社交恐惧症群,据于此,我们有必要对此类患有社交焦虑(社交恐惧)得案主们进行团体治疗。 第二章方案设计背景及理念 §2-1 方案设计背景: 人际交往就是青少年与社会接触,与同辈群体接触得一个必要得途径,也就是自己与她人内心交流得一个渠道与手段。与谐得人际交往有利于青少年顺利完成日常得工作任务,能都给身心带来愉悦、良好得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得人际关系就是人们生存与发展得必要条件。青少年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对激烈得竞争与日益强大得社会心理压力,如何认识与正确处理她们人际交往中存在得问题具有及其重要得意义:人际交往障碍会给青少年得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建立良好得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得人际交往环境,将有利于青少年形成与发展健康得个性品质与与谐得人际交往环境与交往空间。 但就是并不就是所有得人际交往都就是一帆风顺,畅通无阻得,在有一些青少年得人际交往中与其她群体得交际变得困难,这一问题在她们与同辈群体得交往中显得尤为突出。比如我们列举出得案例一中,处于青少年期得黄某正就是受到了社交焦虑症得困扰,导致她得人际交往得功能得缺失。不敢也不能与其她群体进行有效得交流,如此以往,长期下来,就会变得很压抑,整个人也可能会因此患上精神疾病,比如抑郁症就就是内心没有得到很好得释放长期压抑导致得最终结果。

“舍友伴我行”成长小组计划书

五室一站(心情驿站)工作项目之 广大新青年:新生适应关怀计划之 “舍友伴我行”成长小组计划书 项目策划:广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项目执行:学院心理工作站 一、问题界定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小的宿舍是大学生最直接参与的人际交往场所,也是衡量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和为人处世的一杆小标尺。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对的最苦恼、最难适应的问题。大学生寝室是学生最为集中,滞留时间最长的社区,是学生生活休息、思想交流、信息沟通、情感传递的主要场所,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建构的重要阵地,但也是人际关系紧张的高危地带和主要矛盾的集散地。那些处在未形成良好、合作、融洽的心理氛围的宿舍生活的大学生,常常显示出压抑、敏感、自我防卫及难于合作的特点:而在同伴关系融洽的宿舍生活的大学生,心态则以欢乐、注重学习和成就、乐于与人交往和帮助别人为主流。因此,宿舍团体凝聚力的建设有助于大学生,特别是新生建构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团队合作,启航快乐的人生之旅。 二、需求评估 大学新生适应问题调研表明,大学生感到困扰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如何处理好舍友的人际关系问题。大学里对人改变最大、影响最深的就是朝夕相处的室友了,新生适应期又是形成良好宿舍人际关系的关键期。处理好寝室关系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加强舍友之间的沟通,学会相互理解和接纳他人,毕业后回忆起几年的寝室生活,宿舍将是一个值得回忆的温暖小窝,四年的大学经历也将随之光芒而非黯然。同时,“广州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建议学院成立心理工作站,在每一栋舍区设立“心情驿站”,每个班级设立心理健康委员,每个宿舍设立心理保健员。因此,心理中心和学院心理工作站携手在五室一站(心情驿站)和新生适应教育中开展“舍友伴我行”大学生成长小组活动,帮助新生走好大学生涯第一步,形成宿舍团体凝聚力,学会处理良好人际关系,学会团队合作。 三、小组基本情况 1.小组名称:“舍友伴我行”成长小组 2.小组性质:成长小组、学习小组、自助小组 3.小组规模:由宿舍成员6-8名组成 4.参加对象:全体新生 5.拟定开展小组的频率和每次小组时间:每月开展一次,共6次,每次60-90分钟

青少年人际交往小组活动方案

夏青20053237 活动一: 来自于https://www.360docs.net/doc/3e17260361.html,/heyoufang/blog/item/11a429dd13a272d98d10291e.html 青少年人际交往小组活动方案 活动背景: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交往具有六种功能:获得信息的功能;自知、知人的功能;自我表现的功能;人际协调的功能;社会化的功能;身心保健的功能。人际关系能力是情感智力的外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情感智力水平的重要标志,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学业优异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受社会欢迎程度,领导权威、人际互动的效等。在人际关系能力显得愈来愈重要的同时,我们发现,青少年人际交往障碍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人际交往障碍,也叫人际关系障碍,通常是指在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中,影响个体正常行为和活动效能,阻碍人际关系建立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来自三方面:首先是文化因素。民族情感和倾向,教育程度的差别等等。其次是社会因素。再次是个体心理因素。包括个体的需求、动机、态度、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个性品质特征的某些不良表现。 人际交往障碍的表现有多种多样:被动、攻击、固执、自我表现 本次活动选取6种技能类型即分6节内容包括:加入集体、合作、决断性、处理社交中的问题、竞争、赞美,来展开对缺乏社交技能的儿童的技能训练。 第一节加入这个团体(开始团体) 目标:让成员了解参加这个团体所必须遵守的规则。并使成员能够尽快彼此认识。且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向别人介绍自己以及记住别人的重要性。 活动时间:60分钟 活动材料:若干张纸与笔、一个深色小盒子里面有6张写着规则的纸条、遮盒子的布、一块干净手帕。 活动过程: 开场白: (3’) ①对成员的来到表示高兴。②强调此次小组的目的(学习社交技能)③说明活动主要所采用的方式(如游戏)④说明领导者在活动中主要起的作用⑤引出热身游戏。 热身游戏:“魔箱的指示” (5’)目的是以较有趣的方式让成员自己念出规则,使他们能对规则有深刻的印象。 先报数分组,以2人一组。然后领导者拿出准备好的“魔箱”,告诉成员里面有魔箱的指示,让每一组派一名成员来摸。摸出后,大声向全体念出纸条上所写的“魔箱的指示”即小组规则。并要求成员能一起遵守“魔箱的指示”。 具体规则如下:A、等轮到你时再发言或活动。B、待在你自己的座位上。C、小声说话。D、发言之前要举手。E、遵守每次游戏规则。F、集中注意听讲。G、每次活动都能准时参加。

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我也要做“万人迷”——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组员分工: 方案总设计:何秀萍 第一次活动策划及主持:何秀萍 第二次活动策划及主持:龙晓冰 第三次活动策划及主持:赵玉花 第四次活动策划及主持:谭凤梅 第五次活动策划及主持:覃上 第六次活动策划及主持:卢樟秀 我也要做“万人迷”——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同伴关系在大学生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促进大学生与同伴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提高其人际适应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不良的同伴关系可能导致自卑感、孤独感、学校适应困难等问题,甚至会对学生以后的社会适应造消极影响。 引起个体人际适应不良的因素包括:错误的人际交往观念、不良的人格特质和缺乏人际交往技能等。我们的“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正是围绕以上三方面展开——协助成员树立正确的人际观念、协助成员发展受欢迎的人格特质、协助成员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各种交往技能。 团体目标: 1、协助成员掌握交往的基本技能; 2、协助成员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团体性质: 封闭式、结构式、志愿式、发展性团体 团体对象: 大一年级的学生,男女生从数量上基本平衡 团体人数: 12~16人,为便于分组活动,团体人数最好为偶数。设团体领导者和团体协助领导者各一人。 成员招募与甄选: 以海报张贴及网络公告方式在校园内公开招募志愿者。领导者与志愿报名者进行面谈,确定其条件及问题适合接受团体辅导者方可成为团体成员。性格过于孤僻和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不宜参加。 时间频率及次数:

共6次,每周一次,每次100分钟左右。 第一次团体 (何秀萍 201013409145) 一、单元名称:第一次亲密接触 二、主持人:何秀萍 三、单元目标: 1.澄清团体目标和成员参加团体的动机,帮助成员了解团体的性质。 2.协助成员订立团体规范。 3.促进成员尽快相互认识。 四、活动准备:用于写《团体契约书》的大白纸l张、笔每人1支 五、活动程序: (一)开场白: 领导者:“大家好,我是何秀萍何老师。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与大家共同度过为期6周的快乐之旅,这是一种缘分。每周的此时此刻,我们将在这里见面,一起快乐成长。我们将带着大家适应大学新生活。今天到来的同学们,我们可能互不相识,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玩游戏让大家相互认识一下。 (二)破冰游戏——轻柔体操(15~20分钟) 1、目的:放松,减轻焦虑、活跃气氛。体操与运动也是心理生理治疗的一部分。体操可能协助成员对自己身体更加敏感,对自己的存在更有实质的把握。 2、准备:全体成员围成圆圈,面对圆心,指导者也在队伍里。要求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3、进行:指导者先带头做一个动作,要求成员不评价不思考,模仿做三遍。然后每个人依次做一个自己想出来的动作,大家一起模仿。无论什么动作都可以达到放松,减轻紧张气氛。有时,一些极富创造性的动作会引起大家愉快的笑声。 (二)主题游戏——“叠罗汉”(50分钟) 1、目的:让成员之间相互认识,增进了解并得到强化。 2、流程: 给每位成员三分钟的时间,思考如何用最好记的方式介绍自己的名字和特点。领导者可以先进行自我介绍,作为示范。 3、注意事项: 按顺时针方向,从某个成员(比如A)开始介绍自己,要求: (1)先用一句话介绍自己,这句话中必须包含两个信息:姓名以及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比如“我是活泼好动的周慧”。 (2)从第二个成员开始,每个成员在用一句话介绍自己时都必须从上一个人开始讲起(如“我是坐在好动的周慧旁边的内向害羞的王琳”),直到最后一个人都必须从上一个人开始讲起。 (3)一句话介绍完自己后,再用一两分钟的时间对自己的名字和特点作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 (4)在介绍的过程中,每位成员都要集中注意力听。努力记住该成员的名字,而且每个人都有协助他人完整表达的义务。

人际交往成长小组训练方案

人际交往成长小组训练方案——附录 附: 团体的建立 1:团体的意义(1)、刮大风 学员围坐一圈,把多余的凳子拿掉。谈这样坐的感觉怎样? 听老师口令:戴眼镜的站起来,找新的位置。穿裙子的站起来,找新位置。大学老师站起来,找位置。男士站起来,找位置。 -在新的位置上,什么感受? (2)、无家可归 大家手拉手,听口令:变5人一圈,出局的人谈感受。变9人一圈,谈感受。变4人一圈,谈感受。变8人一圈,谈感受。无家的感觉怎样? 3、推气球 原来的8人不变,每人拿一气球,吹起。听口令:抛一个,不让它落地。加一个,……再加一个。哪个小组可以不落地的,哪个小组落地次数最多的。谈感受。-为什么顶不起来 (4)、我的一天(作业) 每个人写下自己有代表性的一天的流水帐:日程安排。然后,划掉与他人在一起的时间,剩下多少时间是自己单独的。谈感受。 团体的形成过程: 团体练习体验(2):初期相识、合作、信任 1、找信赖的人 ?你新来宁夏,人生地不熟悉。你会找谁问路? ?如果你要在班上借钱,你会向谁借。 ?如果你要借笔记,你会找谁借。 每一项目都谈感受。 2、滚雪球(《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P198) ?2人,拳头剪刀步,选择谁先自我介绍。聊天。 ?转为4人,把小组成员介绍给其它人。 ?转为8人,从某个位置开始,“我是来自……性格……的……”,“旁边的……”。 被8个人记住有什么感受。 ?8人背对围成一圈。另外8人与之对坐,成为外圈。彼此自我介绍,1分钟后向右走。 谈感受。 成长离不开团体,相识练习的方式很多,滚雪球是一种方法,也是最经济,不需成本的方法。 3、盲行(《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P202) 1212数数,数到1的站出来,蒙上眼睛,原地转三圈,2号在外圈顺时针走,停。找一个对象,牵起他的手,做他的向导。 “盲人”谈感受;对拐棍是否满意;什么地方让你满意,什么地方让你不满意。 4?突围与闯关 11人围成一个城堡,1人在中间,要冲出牢笼。要求:不伤害他人的身体接触是允许的。 突围者的感受: 小组成员感受 旁观者的感受 5、同舟共济 汪洋大海中的一条船(一张报纸),全组8个人要齐心协力站在报纸上。 面积减半,再站;再减半,再站;再减半,再站…… 6、夹乒乓球 3个盒子,每个盒子装着15个乒乓球。在对面的桌子上放着三个空盒子。组员排队,用筷子传递乒乓球,把球夹着传递到对面的空盒子里。全部传完后,又把对面的乒乓球夹着传递回来。第一个全部传完胜出。要求:不能用手托。 谈感受。 团体咨询的过程 沟通:指人们为了互相传递信息,交换意见,联络情感而运用语言,行为等方式进行的互动。沟通过程: S-发送者(sender);R-接受者(receiver);M-信息(message)

社交焦虑者的自我态度及其干预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20, 10(8), 1130-1135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0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3e17260361.html,/journal/ap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3e17260361.html,/10.12677/ap.2020.108133 Self-Attitudes and Intervention of Social Anxious People Xuan Cheng1, Zhe Wang2 1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Faculty of Education,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2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Faculty of Chucai,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Received: Jul. 24th, 2020; accepted: Aug. 7th, 2020; published: Aug. 14th, 2020 Abstract Social anxiety is one of the common forms of anxiety at present, which can pose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mental health of individuals. Based on the cognitive behavioral model of social anxiety, it is found that social anxious people have more negative self-perception and cognitive evaluation, and their emotional experience is dominated by negative emotions. Their behaviors tend to avoid and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produce pathological behaviors. For social anxiety, intervention methods have focused on attention to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and training, network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he future can be further proved the social anxiety of implicit attitude and explicit attitude difference. Self for social anxiety intervention mechanism also needs attention, and can be from the angle of implicit self attitude of social anxiety intervention study. Keywords Social Anxiety, Self-Attitude, Intervention, Implicit Attitudes 社交焦虑者的自我态度及其干预 程选1,王喆2 1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湖北武汉 2湖北大学楚才学院心理学系,湖北武汉 收稿日期:2020年7月24日;录用日期:2020年8月7日;发布日期:2020年8月14日 摘要 社交焦虑是目前常见的焦虑形式之一,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从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模型

人际关系小组计划

小组计划书 小组名称:“和你在一起” 导师: 督导员: 工作人员: 理念 人际交往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自我的发展、心理的调试、信息的沟通、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协调,都离不开人际交往。每个人都希望善于交往、都希望通过交往建立良好的关系,这些良好的关系可以使个人在温馨怡人的环境中愉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而在当代大学生中,人际交往却成了有些人的困惑和难题,通过观察和总结,这部分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缺少知心朋友。他们通常多能正常交往,人际关系也不错,但感觉缺少能互吐衷肠、肝胆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因此他们不免感到孤独和无奈; 2、与个别人难以交往。他们与多数人交往良好,但对特定个人相处不良,可能是室友、同学或父母等特定他人,由于相处不好,常会影响其情绪,成为一块“心病”; 3、与他人交往平淡。这类同学交往面比较宽,但都是浅层次的交往,没有影响力,彼此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了解,并没有产生友谊,这种人际关系难以满足要求,所以他们多会感到空虚、孤独和失落; 4、感到交往有困难。他们渴望交朋识友,但由于交往能力有限,方法欠妥以及本身个性缺陷和交往心理障碍等原因,致使交往不尽如人意,感到苦恼,希望改变; 5、社交恐惧症。这类同学对人际交往过于敏感、害怕,极力回避与人接触,交往中有紧张、恐惧、面红耳赤、心跳加速等出现,常陷入焦虑、自卑,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和成长; 6、抵制交往。前几类都有交往的愿望,而这类同学则比较缺乏这种愿望和动机,他们故意自我封闭、孤芳自赏或存有怪癖。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的初、中阶段,其性格日趋成熟和稳定,其价值观、世界观基本形成,在很多问题上都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立场,并且易趋固执,有一定程度的坚持性。因此,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需要一种宽松和自由的环境。大学生在具体交往中表现为以下特点:以人格平等为基础;交往对象、范围、内容、方式的开放性;较单纯的精神性;期望值与理想较高;交往中的主动性及合作意识较强。一部分同学由于很少融入一些实际活动中,导致不能形成合理的自我评价,也就对自己在所处环境中的地位与角色不能正确认识。因此在具体的交往活动过程中便出现了各种“交往不适症”或“交往综合症”。经历各种酸甜苦辣的心理感受,给他们留下一些阴霾;严重者心灵扭曲,精神紊乱,甚至自伤或他伤,给自己、他人、家庭、学校、社会都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