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读书笔记

园林读书笔记

【篇一:《景观设计学》读书笔记】

场地设计初体验

摘要: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物体,人们规划的是体验——首先是确定的用途和体验,其次才是对形式和质量的有意识的设计,以实现希望达到的效果。场所、空间或物体都根据最终目的来设计,以最好的服务并表达功能,最好的产生所规划的体验。

关键字:人,自然,体验,和谐

一、引言

初读书名,我便疑惑什么是所谓的“场地规划与设计”?带着这个问题,读完了全书,却发现仅用只言片语还是很难讲明。

场地设计,实质上可以作为单独的一门学科,它在景观设计学、建筑学、城市规划中都有所体现,尤其是景观设计学中的场地设计比较系统。作为建筑学范围内的场地设计,它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无处不在,小到对细部的控制,大到对总体的把握。它能够左右到建筑项目的优化方向,甚至有时候会影响到建筑的风格。场地设计始终贯穿在建筑设计项目中,对场地设计的忽视,是一个建筑师专业不成熟的体现。

二、概述

西蒙兹先生的《景观设计学》一书,是景观设计专业的经典和实践手册,作者通过简洁明了、实用的术语勾划出场地规划过程。全书有21个章节,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1-2章,首先讲述我们在景观设计中必须知道的一些基础知识,从宏观的角度给予读者关于宇宙、太阳、地球、自然、生态、景观、气候一个清晰准确的概念;第二部分为3-6章,针对重要的景观元素如土地、水、植物分别进行详细的阐述,最后总结各景观要素的景观特征;第三部分为7-20章,作者具体论述了场地规划、景观设计、社区规划、城市设计的导则和方法;最后一部分为第21章,作者作出总结,提出质疑和探索。全书以诗人的语言、哲学家的思辨、艺术家的情感及工程师的严谨,对自然环境和规划设计领域方法进行了详尽深刻的阐述。

三、个人感受

对于这门课:

大学本科时期我学的是建筑学,并没有接触过场地设计,读研的时

候选了这么课,我当时的想法是想通过上课学到点什么。场地设计

这门课,给了我很大的感触,也给了我很深的启发。以前做设计的

时候,从来没有考虑过实际地形,所有的地形都自动想象成平地,

上了课之后,我才意识要是不做场地设计,在实际项目中真的可能

造成大的灾难!

印象最深的就是上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展示的,由于没有做场地设

计所造成的大灾难的照片。场地设计原来对我们的生活起了如此重

大的作用。场地设计始终贯穿在建筑设计项目中,对场地设计的忽视,是一个建筑师专业不成熟的体现。课上老师详细结合实例讲了

在场地设计时要注意条件甄别、地形分析、顺山就势、路网合理、

确定标高、防洪排洪、边坡和挡土墙、土方平衡、土方优化、场地

排水、雨洪利用、干管敷设、有机整合、留有余地、算工程量这十

六条。

还记得比较深刻的就是老师说的“美女一定要肠子通畅”,的确,最

近几年感觉各种灾害发生的频率比较频繁,排洪防洪对一块场地乃

至一座城市来说都很重要。因此,场地要进行标高,要考虑河道洪

水位;对河流岸线进行整治,满足景观和使用要求。对于场地的排水,有四字原则“渗”、“蓄”、“收”、“排”。

在场地设计中,感觉平原是比较容易设计的。我家山东,地处平原

地区,平时都不太会接触到像四川那样的山地丘陵的设计。可是上

完课后,我发现,坡地丘陵山地的设计真的很复杂。一个好的建筑

设计体现在对现有环境的利用,保留其独特性,而不是完全的把坡

挖平。丘陵山地必须做地形分析,高程分析、坡度分析、坡向分析

和自然排水分析。要注意顺山就势,合理布置路网,进行竖向设计。边坡和挡土墙的设计也很重要,要做到“三看”,“上三下二”等原则。场地无疑是建筑设计构思的基础平台,缺少对场地的解读和剖析,

任何人都很难做出一个合适的场地设计。设计过程中必然牵扯到场

地平整的问题,场地平整不仅是一个机械的过程,场地的土方优化

真的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要有足够的设计费和设计周期。

这门课学完了,我个人感觉收获很大,这门课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

配合各种实例的讲解。单纯的说一些概念规范,我估计会感到很枯燥,可是配合上生动的例子和图片,我就很容易理解老师所讲的问题。老师的这种讲课方法我个人很喜欢,觉得比较生动形象。可是,短短的几次课,我只能够对场

地设计有个大概的认识,由于本科阶段没有接触过场地设计,在听

课过程中,对于“竖向设计”、“断面法”、“方格网法”、“算工程量”、“计算土方量”等一些计算的问题都感觉不太理解,感觉很有必要去

跟着本科生听一下课。自己对于场地设计还是知道了解的太少。

对于读的书:

读了西蒙兹先生的《景观设计学》一书,我有很所感悟。作者说“设

计的方法实质上并不是对于对于形式的追求,也不是原则的应用。

真正的设计方法来源于这样一种认识,那就是:规划只对它所服务

的对象具有意义,应最大限度的给他们带来便利,融洽和乐趣。规

划是在整体体验之上的各种最佳关系的创造。”

我们要理解人,尊重人,规划人的体验。作者以精炼而富有诗情画

意的文笔描绘了人们置身其中的体验。结论是“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物体;人们规划的是体验一首先是确定的用途或体验”。

体验自然,体验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体验自然过程。自然有它自

己的发展规律,它对人类干扰和破坏的承受程度是有限的。目前比

较受关注的生态设计就是一种很好的思路。西蒙兹说:“自然法则指导

和奠定所有合理的规划思想。”

体验场地规划设计的社会环境,尊重人类文化,提高场地设计的认

同感。场地规划设计所处的社会环境,那里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哲学取向都对场地规划设计产生很深远的影响。人类是相互影响的。场地设计只有在把握了对人类社会文化的理解,才有可能使其作品

得到大众的认同,才有更旺盛的生命力。

四、结束语

无论是课堂上还是书本上,无论是赵老师还是西蒙兹先生,都在向

我们传达场地设计的重要性,都在向我们传达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一种精神,告诉我们要尊重自然,要善待自然,要我们去体验自然,保持环境的独特性。

我们人类的终极追求是秩序和美,那么规划从根本上来说,是试图

寻找和谐与自然的平衡,从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作为自然一份

子的人类,只有遵循自然的法则,寻求人与自然高度的和谐统一,

只有我们深入内心真实的渴望,回到原点,虔诚地去体验、去感受

大地景观、宇宙曼妙的法则,我们才能和生活的地球和谐相处。

我没有什么华丽的语言,只是能体会到一种精神,一种传达的感召,只能用自己的简单的话语,表达一些自己心里的感受??

五、附录:(摘抄《景观设计学》)

1、作者的部分观点:

城市街道的关系成了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有不断增加的价值和意义;

相互关联的单元群体的一员和整体中的重要组成;

必要过渡空间;

【篇二: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

书名:《中国古典园林史》

作者: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绚丽瑰宝。从商、周、秦、汉的

生成期,到宋、元、明、清的成熟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随

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展现出不同的面貌,演

化出了多种形式,也从最初的生活需求逐渐演变为审美需求,获得

了精神的升华。周维权先生所著《中国古典园林史》,参考众多书

籍文献,并结合周先生自己多年的积累,将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道

路犹如一幅巨大画卷一般展现在读者面前,尽管此次只是浅尝辄止,但仍旧获益匪浅。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主要活动是狩猎和采集,以获取生活资料。以生存为目的,依旧完全依赖大自然而生活,到后期进入原始农业

社会,才有了房屋和农田,也就有了园林的萌芽状态。进入农业社

会之后,逐渐出现了人类文明,此时的人类已经能够解决温饱问题,继而开始关注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正是在这个时期,园林有了迅速

的发展。由于封建社会的建立以及皇权制的出现,期初的园林是为

皇家的生产生活所需而产生,后来逐渐发展出观赏游憩的功能,也

不再仅限于只有皇帝所有,私家园林和具有公共游赏功能园林也发

展起来。

自公元前3世纪的秦代到公园19世纪末的清代的封建社会时段,正值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史上的最辉煌的时期,同时也是其人文背景

的影响比较凸显、典型的时期。“田园风光”广泛渗透于园林景观的

创造,甚至衍生为造园风格中的主要意象和审美情趣。皇帝经营的

园林表现为弘大的规模以及风景式园林造景所透露出来的特殊、浓

郁的“皇家气派”。而私家园林中大多为文人士族所建,“士”是社会

上雅文化的领军者,把高雅的气质赋予园林,士人们经营的“文人园林”乃成为民间造园活动的主流,也是涵盖面最广泛的园林风格。而

在园林发展的后期,随着市民阶层的勃兴,市井的俗文化逐渐渗入

民间造园活动,从而形成园林艺术的雅俗并列、互斥,进而合流融

汇的情况。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人工山水园指

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

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规模

相对较小。天然山水园指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的园林,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园林的生成期

商、周是园林生成期的初始阶段,此时的“贵族园林”相当于皇家园

林的前身,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到了秦和西汉,中央

集权制度创立,才出现了皇家园林这个类型。整个生成期的园林还

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而

园林的功能由最开始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逐渐转化为后期的

游憩和观赏,且园林的总体规划比较粗放,依托于自然环境,且受

到天人合一、君子比德和神仙思想的影响,虽有向风景式方向的发展,但仅仅停留在对大自然的摹拟,并未做太大的改造。

秦代时用天上星宿的布列来安排地上皇家宫苑的布局,是“天人合一”思想在帝都规划上的具体表现。皇帝以天子自居,表现出作为最高

权力的掌控者的野心和巩固政权的期望,在日后的皇家园林的建设

中也依旧有体现。所以皇家园林在生成期即带有了一些昭示权威,

专为服务皇家的色彩。汉武帝时期皇家造园活动达到空前兴盛的局面。汉代上林苑不仅是当时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在整个古典园林

的发展历史中也是屈指可数的。堆筑蓬莱山以模拟神仙境界,表现

了皇家园林的求仙功能,而一池三山的创作手法在日后的园林中也

应用颇广。

秦汉时期也已经开始出现私家园林。

园林的转折期

园林的转折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

个大动乱时期,但思想却十分活跃,思想的解放促进了艺术领域的

开拓,也给予园林很大的发展。与生成期相比,这个时期的园林规

模由大入小,园林造景由过多的神异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然气氛,

创作方法由写实趋向于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由单纯的摹仿自然山水

进而适当的加以概括、提炼,但始终保持“有若自然”的基调。建筑

作为造园要素之一,开始与其他的自然要素取得了较为密切的协调、

融揉关系。园林规划设计由粗放转变为较细致、更自觉的经营,造

园活动完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此时的园林所具有的狩猎、生

产功能已经很少,基本转为游赏功能。

这个时期的名士们因为社会的动荡,为了自我解脱,摆脱名教礼制,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崇尚隐逸成为社会风尚。在以自然美为核

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的直接影响下,中国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

至于表现自然。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出现,几种反映了这

个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寺观园林的出现开拓了造园活动的新领域,对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起主导作用,建筑作为一个造园要素,与山水

地形、花木鸟兽等自然要素取得了较为密切的协调关系。

园林的全盛期

隋唐时期因为社会制度的稳定,经济发展,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把

中国封建社会推向发达兴旺的高峰。在文学艺术方面,诗歌、回话、雕塑、音乐、舞蹈等,在弘扬汉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汲取其他民

族甚至外国文化而同化融揉,呈现为群星灿烂、盛极一时的局面。

绘画的领域大为开拓,花鸟、人物、神佛、鞍马、山水均成独立的

画科。山水画对园林创造的影响非常大,园林艺术开始有意识地融

揉诗情、画意,在私家园林中尤其明显。传统的木构建筑,在技术

或艺术方面均已趋于成熟,具有完善的梁架制度、斗拱制度以及规

范化的装修、装饰。观赏植物的栽培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培育出许

多珍稀品种如牡丹、琼花等,也能引种驯化、移栽异地花木,还有

嫁接法、灌浇法、催花法等技术利用。

在这个时期,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不仅规模宏大,而且总体布置和局部的设计处理也带有了明显的皇家色彩。就园林

的性质而言,已经形成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三个类别及

其类别特征。而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代又有所升华,着意刻画

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及局部的细致处理。文人园林不仅是以“中隐”

为代表的隐逸思想的物化,它所具有的清沁淡雅格调和较多的意境

含蕴,也在一部分私家园林创作中注入新鲜血液。这些都使得写实

与写意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又进一步深化,为宋代的文人园林兴盛打

下基础。寺观园林的普及是宗教世俗化的结果,同时也反过来促进

了宗教和宗教建筑的进一步世俗化,其具有城市公共交往中心的作用,相应地发挥了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宗教建设与风景建设在更

高的层次上相结合,促成了风景名胜区,尤其是山岳风景名胜区普

遍开发的局面,同时也使中国所特有的“园林寺观”获得了长足发展。

公共园林在这个时期也开始出现,城市绿化建设得到重视,因此长

安的绿化不止局限于城区,还以城区为中心,更向四面辐射,形成

了近郊、远郊乃至关中平原的绿色景观大环境。风景式园林创作技

巧和手法的应用,较之上代又有所提高而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园

林中的“置石”已经比较普遍,“假山”一词开始用作园林筑山的称谓,在有限的空间内堆造出起伏延绵、摹拟天然山脉的假山,既表现园

林“有若自然”的氛围,又能以其造型而显示深渊的空间层次。此时

中国古典园林的第三个特点——诗画的情趣——开始形成,完整的

园林体系已经成型,并且在世界上崭露头角。隋唐园林不仅发扬了

秦汉大气磅礴闳放风度,又在精致的艺术经营商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园林的成熟期(一)

园林在经历了千余年的发展后在宋代进入完全成熟的时期。作为一

个园林体系,它的内容和形式均趋于定型,造园的技术和艺术达到

了历来的最高水平,形成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高潮阶段。

宋代的经济高度发展,带动科技进步,同时文化相当繁荣,为园林

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宋代文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刺激文人士

大夫的造园兴趣,同时,品茶、古玩赏和花卉观赏也开始盛行,园

林规划设计趋于清新、精致、细密。

宋代皇家园林的规模和气魄也因此不如隋唐,但规划设计较精致。

著名的代表作艮岳,其掇山构思奇特,万岁山居于整个假山山系的

诸位,西边的万松岭为侧岭,南面的寿山居于山系的宾位,隔水体

与万岁山呼应。筑山的主宾分明、远近呼应,体现了山水画论的“先

立宾主之位,决定远近之形”和“主山始尊”的构图规律。艮岳中大量

运用石的单块特置,表现不同石头的千姿百态,水系完整,几乎包

罗了内陆天然水体的全部形态,植物品种丰富,且成为景题对象,

而园林建筑也几乎包含了当时的所有建筑形式,充分发挥了点景、

引景、观景之用。艮岳是以山、池作为园林的骨干,但赏景位置设

在建筑之内,使得建筑有了使用与观赏的双重作用。因地制宜的造

园原则,使艮岳构园得体,精而合宜。如依山势建楼,有山抱楼之势,也使楼更幽;沼池有洲,洲中植梅或芦,亭、榭隐于花树之中,形成隐露的庭院景色。艮岳是我国园林史上的一大创举,不仅有全

用太湖石叠砌而成的园林假山之最,更有众多反应我国山水特色的

经典,既有山水之妙,又有众多的园林建筑,是一个典型的山水宫苑,成为以后元、明、清宫苑的重要借鉴,而元、明、清的宫苑也

是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山水宫苑形成的基础上而进一步发展。

宋代的私家园林多为文人园林,中原的私家园林集中在洛阳,而江

南的私家园林大多集中在西湖一带。文人园林萌芽于魏晋南北朝,

兴起于唐代,宋代文人园林是唐代文人园林的继承与发展。宋代文

人园林的风格是简远、疏朗、雅致和天然。园林不仅仅限于视觉上

的观赏,而更加深入的发掘其精神内涵,意境的深化在造园活动中

变得相当重要。文人士流追求高蹈、雅趣,并把这种志趣寄托于园

林中的山水花木,并通过它们的拟人化而表现出来。除了视觉景象

的简约而留有余韵之外,还借助于景物题署的“诗化”来获得意外之旨。

而宋代的寺观园林,随着宗教由世俗化进而达到文人化的境地,寺

观园林与私家园林之间的差异,除了尚保留一点烘托佛国、仙界的

功能之外,其他已基本消失。

园林的成熟期(二)

元朝统一全国后,随着农业、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带动了民间造园艺术的发展,其中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江南地区,造

园活动最兴盛,园林的地方风格最突出。建筑方面,木结构技术在

宋代的基础上继续完善,装修装饰趋于精致;叠山方面,园林使用

石材多样化,技法也趋于多样化,还出现了不同的地方风格和匠师

的个人风格;观赏植物方面,陆续刊行了许多经过文人整理的专著,如《群芳谱》、《花镜》、《广群芳谱》等。《花镜》是中国历史

上最早刊行的一部花卉园艺学专著。文人、画家参与造园活动,甚

至成了专业造园家,造园工匠也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除了以

往对山水进行缩移模拟之外,又出现以山水局部来象征山水整体的

更为深化的写意创作方法,而景题、匾额在园林中普遍使用。

明代的皇帝喜欢呆在宫殿里,因此明代的皇家园林重点在大内御苑。而满清王朝建立以后,一是清朝统治者来自关外,不习惯北京城内

炎夏溽暑的气候,二是由于他们仍保持着祖先的驰骋山野的骑射传统,对大自然山川林木另有一番感情,不乐于像明代皇帝那样常年

身居宫禁,总希望能再蕉叶的自然风景地带营建居住之处,因此,

到康熙乾隆时期,国家安定,经济繁荣,便出现了园林的建设高潮。康熙时期所建畅春园,是明清以来首次比较全面的引进江南造园艺

术的一座皇家园林。

整个园林景观崇尚简约,与康熙所提倡的简约精神有关。最负盛名

的承德避暑山庄,所处地自然环境优异,人烟稀少,没有坟墓、蚊

虫和蝎子,树木草地繁茂,泉水水质好,唯一的缺点是没有大面积

的水域。经过整理后,开辟了人工湖泊和水系,山区的大小山泉沿

山峪汇聚入湖,构成一个完整的水系。山庄有起伏的峰峦、幽静的

山谷、平坦的原野,大小溪流和湖泊罗列,几乎包含了全部天然山

水的构景要素。湖泊与平原纵横交错,地势由平缓趋向险要,此地

貌形成了全园的三大景区:山岳景区、平原景区、湖泊景区。选址

周边有奇峰异石,为山庄提供了良好的借景条件。山岭屏障于西北,阻挡了冬天的寒风,加上山峰、树木、湖泊等有利条件,使该地区

具备冬暖夏凉的优越小气候。

但是清代由于工匠技艺发展,园林越来越多的更注重于形式和程式

化的建造,突出高超的造园工艺,更加流于世俗化、技巧化,宋代

文人园林的立意和深厚内涵逐渐消失。清中期和清末,由于国势逐

渐衰微,饱受外忧内患,皇帝昏庸无能,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也开

始走向没落,八国联军的大火烧掉了太多珍贵的园林,而后期的重

修改建也仅仅是为了满足昏庸的皇族骄奢淫逸的生活。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封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其内容的深度而言,涉及文化的所有层面——物态层的文化、制度层的文化、心态层的

文化;就其内容的广度而言,它包含着中国古代文化的三个主要领域——宫廷文化、士流文化、市民文化。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史中,园林的规模,由大而小,园林的景观;由单纯的粗放宏观逐渐发展成为以精致的微观为主;园林的创作方

法由单纯的写实,逐渐过渡到写实与写意相结合,最终转化为以写

意为主;园林的范山摹水,早期为单纯地再现大自然山水风景,两

晋南北朝至宋代则是通过直观的方式而表现大自然山水风景;园林

的人工要素与自然诸要素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早期园林的建筑物

是简单的散置在山水环境之中,两晋南北朝到清初则自觉地把建筑

布局与山水环境的经营联系起来,以求得两者融揉谐调的造景效果,但建筑物仍然是处在一个完整的山水环境之中,造园的自然诸要素

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传统不应该被抛弃,但也无法阻止现代园林发展的步伐,因此,我

们的传统需要在如今获得全新的意义,它需要被珍贵的保存,同时

它所告诉我们的思想需要被传承。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城市建设空前,我们的城市需要园林来装点,来让我们在坚硬的钢筋混凝土铸

造的钢铁城市中重新拥抱自然。古典园林展现出的是在我们的历史

中人们如何利用自然为自己创造最适宜的居住环境,它的造园技巧,

它所代表的中国古典文化,还有生态性的观点,都值得我们学习和

借鉴,从而更好的创新出能够应用于现代社会的现代园林。

【篇三:《风景园林设计要素》读后感】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读后感

通过对《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的阅读,让我受益匪浅。也扩宽了我

对专业知识的了解,让我学到了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自麦克哈

格将生态学思想运用到风景园林设计中,产生了“设计尊重自然”,

把风景园林设计与生态学完美地融合起来,开辟了生态化风景园林

设计的科学时代,也产生了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生态设计。通过读这

本书我了解了园林设计的几大要素:地形;建筑物;植物材料;铺装;园林的构筑物;水;设计程序等等。

一:生态学思想的引入,使风景园林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

转变,也大大影响甚至改变了风景园林的形象。风景园林设计不再

停留在花园设计的狭小天地,它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环境设计领域,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理念。与风景园林设计相关的主要生态学理论有

生物多样性原理,生态位原理,互惠共生原理,生态平衡原理,生

态调控原理。

生物多样性理论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等,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结构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环境条件与群落的

相互关系。城市中的生境条件比较恶劣,环境资源比较匾乏,物种

通过本身一系列的相应变化来增加自己的适合度,以充分利用有限

的环境资源,从而保持系统的稳定。群落中物种多样性尤其是遗传

多样性越高,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就越强,群落抗干扰的能力和

维系自身动态平衡的能力也就越强。景观生态学中强调景观的异质

性可提高物种总体共存的潜在机会。因此在现代风景园林的构建过

程中以生物多样性原理为指导是其最基本的前提。

生态位理论已在种间关系、种的多样性、种群进化、群落结构、群

演替以及环境梯度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生态位的概念不同的

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格林尼尔的“生境生态位”;埃尔顿的“功

能生态位”;哈奇森的“超体积生态位”。在这里我们主要引用马世骏

的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

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植物生态位的配置,

这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系统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

在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学习性与生态

环境条件,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合

理地选配植物种类,避免

种间或种内的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

层群落结构,以利于种间互补,既充分利用光、温、水、气及养分

等环境资源,又保证了群落和景观的稳定性。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

的生态系统,此时系统内部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

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在生态园林

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海

湖泊水系的协调以及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

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

生态调控是生态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研究以人为中心的

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的城市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中心

事物是生物群体,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消极地适应环境,并在一

定程度上改造环境,因而自然生态系统的动态、演替,无论是生物

种群的数量、密度的变化,还是生物对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

适应,均表现为“通过自然选择的负反馈进行自我调节”的特征。而

在人工生态系统中,尤其是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是以人类为中心的,人类与其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人积极地、主动地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其系统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所做出的决策,因而它的调控机

制主要是人为的而不是负反馈的调节。生态园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

一个子系统,要使其具有合理的结构、能最大限

度地发挥其功能,系统本身可以自我调节,达到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就需要以生态调控原理作为指导,使整个系统实现循环再生、

协调共生、持续自生。在生态园林这一生态系统中,由于人的社会

性与能动性,表明了它同自然生态系统间的重大区别,它可以通过

人类进行有限度的协调,使系统的生态效益最高,使各组成成分之

间相互协调,使系统更加适应外部环境。

二:生态学理论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主要应用:应用生态学原理,

保护利用场地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尊重场

所自然演进过程;基于生态调控原理,利用并再生场地现有的材料

和资源;土壤的设计;以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为理论的植物配置

的设计。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应用生态学原理进行设计,保护自然环境不受

或尽量少受人类的干扰,现有场地往往经过很长时间已经形成了新

的动植物生态系统。在景观改造时,根据生态平衡原理,要充分的

保护利用,尊重场地原有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尽可能将原有的

有价值的自然生态要素保留下来并加以利用,组织到园林景观的设

计中去。主要手法有:乡土植物是指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及物种演

替后,对某一特定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区系成分的总称。它们是最能适应当地大气候生态环境的植物群体。除此之外使

用乡土物种的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少,能促使场地环境自生更新、自

我养护。

现代人的需要可能与历史上该场所中的人的需要不尽相同。因此,

为场所而设计常常不会模仿和拘泥于传统的形式。但是从生态学理

论来看,新的设计形式仍然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依据场所

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设计的过程就是

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的

健康。作为风景园林设计者应尽量保留原场所的自然特征,如泉水、溪流、造型树、已有地被、及名树、古木、水、地形等,这是对自

然的内在价值的认识和尊重,这样既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成本,又能避免为了过分追求形式的美感,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无法弥

补的破坏。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因而在设计中选择适

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就显得很重要。主要考虑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

分析植物的生态学习性,选择适宜植物生长的土质。特别是在风景

园林的生态恢复设计模式中,土壤因子很重要,一般都需要对当地

的土壤情况进行分析测试,选择相应的对策。常规做

法是将不适合或者污染的土壤换走,或在上面直接覆盖好土以利于

植被生长,或对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壤进行全面技术处理。采用生物

疗法,处理污染土壤,增加土壤的腐殖质,增加微生物的活动,种

植能吸收有毒物质的植被,使土壤情况逐步改善。设计师哈格没有

采用简单且常用的用无毒土壤置换有毒土壤的方法,而是利用细菌

来净化土壤表面现存的烃类物质,这样既改良了土壤,又减少了投资。植物材料的选择是根据生态位理论,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充

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择配置植物种类,避免各个物种

对空间和营养的争夺,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生长

良好,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又能

形成具有良好视觉效果的园林景观。根据各种植地不同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选择植物种类,尤其是高大乔木优势种的选配,直接决定了园林生态效益的发挥程度。园林生态设计中要求利

用不同物种在空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营养,各个种才能协调共生。因此,在植物材料选择时,应该

因地制宜,发挥不同植物的各自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植物生长所

需要的生态条件,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进行相应的选择。运用具

有生态效益的植物:不同的树种其生态作用和效益也不相同,有的

相差很大。因此,为了提高植物造景的生态效益就必须选择那些与

各种污染气体相对应的抗性树种和生态效益较高的树种。

遵从生物多样性原理,模拟自然群落的植物配置:物种多样性主要

反映了群落和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和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生态学家认为,群落结

构愈复杂,系统也就愈稳定。因此,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设计多

个种组成的植物群落,比单物种中群落更能有效利用资源,具有更

大稳定性,即保持各物种多样性如动植物种资源多样性、各种文化

特质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深远的生态环境意义。

以循环为主的水的设计: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从生态因素方面对水的

处理一般集中在水质的清洁、地表水循环、雨水收集、人工湿地系

统处理污水、水的动态流动以及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等方面。在风景

园林设计中充分利用湿地中大型植物及其基质的自然净化能力净化

污水,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大型动植物生长,增加绿化面积和野生动

物栖息地,有利于良性生态环境的建设。

《园林史话》读书笔记

(一)殷商时期 中国园林文化大约形成于3000年前的殷周时期,帝王园林出现得最早。初期的园林多被称为苑、囿,以在山林原野构筑高台为主,并兼养珍禽异兽,主要供帝王狩猎游乐之用。同时也是欣赏自然界动物活动的一种审美场所。 (二)秦汉时期 在囿的基础上,又发展起建有宫室的新的园林形式,称宫苑。其以建筑组群为主,也有天然植被,野生或畜养的飞禽走兽,供帝王狩猎行乐,保存了囿的传统。 这一时期,中国园林的建造只要施法大自然景观,初步具备融宫殿、山水、花木于一体的风景石园林特色。 当年的上林苑豪华、恢弘,堪称中国造园史初期的第一座皇家园林。 汉代的豪门贵戚及士大夫所筑的私园,虽其规模与皇家宫苑的大小有差别,但其造园的手法以及园的形式、内容等多仿效皇家苑囿。私家园林不仅环境优雅,光之花卉林木,而且筑有楼台亭榭,逐步成为中国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是中国古代大规模造园活动的开端,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转折期。私家园林从汉代的恢弘转为了精巧,造园建设也从粗放发展到精致,早园的创作方法也从单纯的写实向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方向过渡。此外随着佛教的盛行,诞生了峰峦隐映、岩壑幽胜的寺观园林。芳林园-----------------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西晋庄园别墅的代表----------------石崇的金谷园 北朝城市型私园的代表-------------张伦的宅院 南朝城市型私园-----------------------湘东苑 寺观园林原则:一是近水源,便于生活取水;二是靠树林,既是景观需要,又可获取木材;三是气候凉爽,背风向阳的地带。“深山藏古寺”就是寺观园林惯用的艺术处理手法。 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园林建造随着人们对自然风致之美的鉴赏能力的提高而开始以表现自然美为目标,造园活动升华到了艺术创作的境界。此时期的园林艺术向自然山水园发展,由宫殿阁楼建筑为主,充以兽禽。其中宫苑形式被扬弃,而古代苑囿中山水的处理手法被继承,以山水为骨干是园林的基础。 (四)隋唐时期 园林体系的风格特征在这一时期已基本形成。皇家园林规模宏大,其实磅礴,显示了泱泱大国的气概。公共园林有所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已普遍修建,成为文人名士聚会宴饮、市民交往的场所。中国园林从放些自然美的阶段发展到掌握、提炼、典型化自然美的阶段,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进入写意山水园的时期。 皇家园林-----------------------------------------西苑、华清宫 唐代---“文人园”的萌动。较之其他园林,更侧重于赏心悦目之外观,多表现园主强烈的文人隐逸思想,并多寄托有文人或园主的理想,用于陶冶其性情。从广义上讲,“文人园”不仅是指文人经营的或者文人所有的园林,也泛指那些受文人趣味侵润而“文人化”的园林。“文人园”萌芽于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开始兴盛起来,其风格特大致可概括为简远、疏朗、雅致、天然四个方面。 (五)两宋时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阶级的生活需要,两宋时期的造园活动更为普通,且声势更为浩大。园林与诗、画的结合更为紧密,建筑类型日益繁多,石材堆叠假山变得普遍,达到“无园不石”的地步。 写意山水园-------文人画家将诗词文学与绘画艺术相结合,甚至自己参与造园。由单纯的山居别业转为城市山林,由因山就涧转为人造丘壑,且大量的人工理水、叠造假山、、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读书笔记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读书笔记 园林131 张越 内容简介:中国的景观行业正处于一个转型的时期,经济的繁荣和环境意识的提高使景观行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景观的内容和形式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我国现在的状况,与西方国家几十年前的情况有惊人相似的地方,景观行业也是如此。在我国景观设计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西方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思考。由于文化背景、社会制度不同,研究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并不意味着全盘吸收、照搬照抄。但是对这些内容的了解,无疑会帮助我们开拓视野,少走弯路,有意识地吸取其中优秀的方面,促进我国景观事业的发展。 西方现代景观的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涉及绘画、雕塑、建筑等其他艺术领域,范围也相当广泛。《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涉及的内容,从地域上看,包括欧洲和美洲两个大陆;从时间上看,跨越19、20世纪,直至21世纪初。《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用22万文字、约600幅珍贵的图片,首先简述了西方园林发展的历史和西方现代景观探索的过程,然后按地区和时间的先后介绍西方现代景观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西方现代景观的主要流派,最后介绍西方景观设计某些方面的新发展。全书将各个单一现象联系在一起,把不同国家众多的设计思想、设计流派和设计师联系起来,构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产生和发展的脉络,成为读者了解西方现代景观的重要文献。 一.西方的园林传统 “自然:第一自然,原始状况的大自然;第二自然,农业生产状况下的自然。中国园林的起源是从模仿第一类自然开始;欧洲园林是在模仿第二自然开始的。” “水作为阿拉伯文化中生命的象征与冥想之源,在庭院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们常常以十字形水渠的形式出现,代表天堂中水、酒、乳、蜜四条河流。” 古埃及园林特点:一般是方形的,周围有墙,入口建有塔门,园内成排种植庭阴树,园中心一般是矩形水池,园林式规则式的有明显的中轴线。 古希腊园林的特点:位于住宅的庭院或天井之中,中央有水池,雕塑或种植花卉,四周环以柱廊,古希腊园林为以后的柱廊式园林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古罗马园林的特点:大型的别墅园林,园林因山而建,将山地辟成不同高度的台地,,用栏杆,挡土墙和台阶维护和联系各个台地,园林整体为规则式 勒·诺特(法国古典主义园林) 勒·诺特的造园在吸收了许多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的许多特点的基础上,开创了一种新的造园样式。这种造园成为勒·诺特式园林、法国园林、巴洛克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这种园林在保留了一些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一些要素,如轴线、修剪植物、喷水。瀑布等,又以一种新的更开朗、更华丽、更宏伟、更对称的方式在法国重新组合,创造了一种更高贵的园林。这种园林式几何式的,有非常严谨的几何秩序,均衡和谐。代表作品维康府邸、凡尔赛和苏艾克斯。 钱伯斯(英中式园林) 反对布朗式的风景园林,认为这种园林过于单调,完全是模仿大自然的风景,以至于人们分不清哪是园内,哪是园外。作为改进园内要建造一些点景物,于是中国的亭、塔、桥、

园林读书笔记

园林读书笔记 【篇一:《景观设计学》读书笔记】 场地设计初体验 摘要: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物体,人们规划的是体验——首先是确定的用途和体验,其次才是对形式和质量的有意识的设计,以实现希望达到的效果。场所、空间或物体都根据最终目的来设计,以最好的服务并表达功能,最好的产生所规划的体验。 关键字:人,自然,体验,和谐 一、引言 初读书名,我便疑惑什么是所谓的“场地规划与设计”?带着这个问题,读完了全书,却发现仅用只言片语还是很难讲明。 场地设计,实质上可以作为单独的一门学科,它在景观设计学、建筑学、城市规划中都有所体现,尤其是景观设计学中的场地设计比较系统。作为建筑学范围内的场地设计,它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无处不在,小到对细部的控制,大到对总体的把握。它能够左右到建筑项目的优化方向,甚至有时候会影响到建筑的风格。场地设计始终贯穿在建筑设计项目中,对场地设计的忽视,是一个建筑师专业不成熟的体现。 二、概述 西蒙兹先生的《景观设计学》一书,是景观设计专业的经典和实践手册,作者通过简洁明了、实用的术语勾划出场地规划过程。全书有21个章节,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1-2章,首先讲述我们在景观设计中必须知道的一些基础知识,从宏观的角度给予读者关于宇宙、太阳、地球、自然、生态、景观、气候一个清晰准确的概念;第二部分为3-6章,针对重要的景观元素如土地、水、植物分别进行详细的阐述,最后总结各景观要素的景观特征;第三部分为7-20章,作者具体论述了场地规划、景观设计、社区规划、城市设计的导则和方法;最后一部分为第21章,作者作出总结,提出质疑和探索。全书以诗人的语言、哲学家的思辨、艺术家的情感及工程师的严谨,对自然环境和规划设计领域方法进行了详尽深刻的阐述。 三、个人感受 对于这门课: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读书笔记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读书笔记 通过对《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的阅读,让我受益匪浅。也扩宽了我对专业知识的了解,让我学到了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自麦克哈格将生态学思想运用到风景园林设计中,产生了“设计尊重自然”,把风景园林设计与生态学完美地融合起来,开辟了生态化风景园林设计的科学时代,也产生了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生态设计。通过读这本书我了解了园林设计的几大要素:地形;建筑物;植物材料;铺装;园林的构筑物;水;设计程序等等。 一:生态学思想的引入,使风景园林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也大大影响甚至改变了风景园林的形象。风景园林设计不再停留在花园设计的狭小天地,它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环境设计领域,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理念。与风景园林设计相关的主要生态学理论有生物多样性原理,生态位原理,互惠共生原理,生态平衡原理,生态调控原理。 生物多样性理论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等,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结构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城市中的生境条件比较恶劣,环境资源比较匾乏,物种通过本身一系列的相应变化来增加自己的适合度,以充分利用有限的环境资源,从而保持系统的稳定。群落中物种多样性尤其是遗传多样性越高,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就越强,群落抗干扰的能力和维系自身动态平衡的能力也就越强。景观生态学中强调景观的异质性可提高物种总体共存的潜在机会。因此在现代风景园林的构建过程中以生物多样性原理为指导是其最基本的前提。 生态位理论已在种间关系、种的多样性、种群进化、群落结构、群演替以及环境梯度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生态位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格林尼尔的“生境生态位”;埃尔顿的“功能生态位”;哈奇森的“超体积生态位”。在这里我们主要引用马世骏的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植物生态位的配置,这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系统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 在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学习性与生态环境条件,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合理地选配植物种类,避免

读书笔记《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读书笔记:《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彭一刚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在这本书里简要介绍历史发展改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改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全书分二十五个小部分,依次介绍了中国园林的发展史、分布特点、中国古典园林自身的一些特征、中西方园林的哲学比较:从形式、布局、空间特点、造园特点等几个部分入手,向读者直观而又详细的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每一个章节都十分通俗易懂,并配有很多插图,让初学设计的人能够一目了然。其中“内向与外向”、“藏与露”、“虚与实”、“看与被看”等这几个章节让我映像深刻。 (1)内向与外向 内向与外向作为互相对立的两种倾向不但体现在古典园林的布局形式和一般建筑的空间组合之中,而且也体现在人们的行为心理乃至整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和性格特征之中。所谓内向,以我国古代情况而论,作为东方民族,又长期禁锢在封建宗族的法统之中,便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以内向为主要特征的民族性格,它几乎渗透于人们生活得各个方面,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建筑的布局形式。四合院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内向布局的形式,主要特征为:所有的建筑均背朝外而面向内院,从而形成一个以内院为中心的布局形式。这和西方的花园别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西方以建筑为中心,并在其四周布置庭园绿化。 小型的私家园林多取内向布局的形式,尤以苏州的最为典型,如半园、畅园均属这种布局形式。它的特点是所有建筑均背朝外而面向内,可以布置较多的建筑不至于造成局促的局面。但这种内部布局也有其局限:其一是规模不宜太大,若院内太大,势必会使所形成的空间院落空旷单调。其二,由于这种布局从外部看常常显得封闭,沉闷而无生气。 例如苏州沧浪亭,采用了内、外相结合的手法,其主要景区就是以山为中心而在其四周环列布置建筑,亭、廊就布局看显属内向形式,但实际上并无向心的

苏州园林读书笔记

苏州园林读书笔记 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是叶圣陶写的,它是一幅鲜活的图画,记录了我们的祖先伟大的智慧。这么美的图画,我们的笔记又该写些什么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苏州园林读书笔记,一起来看看。 苏州园林读书笔记篇一 要说苏州园林的最大的特色啊,并不只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景,而真正引人入胜的更在于它的"花木寓意,叠石寄情。" 例如拙政园,她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可见其造诣之深,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拙政园的后池种满了荷花,一到三伏的盛夏,接天的莲叶无穷碧,映日的荷花也别样红。荷花的品性高洁,花木中它的寓意最高,正如园主人的性情,不好官场荣华富贵,也不鞠躬于车马前,隐居之后留心于农事,造福于百姓,这何尝不是荷花寓树人。 我最中意的园林在苏州一个叫木渎的小镇上,它并不出名,那里没有人山人海的游客,倒也落得清闲,它有个很美的名字,叫做虹饮山房。它的建筑风格相较于拙政园显得亲切了许多,就像一幅水墨丹青,落到人间,满怀柔情的展开画轴,成了人们口中传唱的歌谣,就等你迈入其中,听树下的女子弹琵琶,拂手抬袖间,苏州的评弹和着吴侬软语回响在她的一颦一笑间,这苏城的风华和婉约早就揉进了你的眼帘内,叫人怎么能不如痴如醉。 苏州的园林比不上紫禁城的大好河山,也敌不过长安洛阳那富贵花开的繁华,却能寄你一份求之不得的奇缘。 姑苏总有下不完的细雨连绵,唱不尽的才子佳人,这一切的一切,请你好好的看。 苏州园林读书笔记篇二 佳句赏析 1.苏州园林据说有100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 “据说”是留有余地的说法。“到过”表示作者研究、概括的范围。“也到过一些其他地方的园林”是为下文做铺垫,也是评价苏州

苏州园林读书笔记

苏州园林读书笔记 以下是由PQ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苏州园林,欢迎大家学习参考。 苏州园林读书笔记篇一 苏州的园林比不上紫禁城的大好河山,也敌不过长安洛阳那富贵花开的繁华,却能寄你一份求之不得的奇缘。 姑苏总有下不完的细雨连绵,唱不尽的才子佳人,这一切的一切,请你好好的看。 上周我们055班所有的同学在您和汪老师的带领下去了苏州游览了虎丘,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等地方,让我们领略了另一番风情,让我们感受到了泥土的清新和大自然的气息。 虎丘素以“苏吴中第一名胜”著称,以有252019年的悠久历史,宋代大文豪有“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千古名句。位于虎丘的万景山庄借山光塔影,恬美如画。我们在那里拍照留影,甚是高兴,。绿树成荫,气息清新,让我们有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虎丘的几处泉也很吸引人,尤以剑池为胜。剑池,是唐代李季卿品评的天下第五泉。石壁上刻有"虎丘剑池"四字,相传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手迹。剑池位在千人岩底下,呈长方形,深约5米。池上两崖如劈,藤蔓披拂。崖底便是一汪碧波,形如长剑,澄澈透明,冷气逼人。崖壁上有宋书法大家米芾手书"风壑云泉"刻石,字体雄浑遒劲。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现全园占地约50亩,大致可分中、东、西、北叫个景区。其间以曲廊相连。迂回连绵,达700余米,通幽度壑,秀色迭出。留园以宜居宜游的山水布局,疏密有致的丰间刘比。独具风采的石峰景观,成为江南园林艺术的杰出典范。留园于1961年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渐被称为全国四大名园之一。留园虽小,但却有种小家碧玉的感觉。听导游跟我们讲留园的历史与发展过程,我们不由得为此惊叹! 拙政园,位于苏州娄门内东北侧。明正德八年(公元152019年)前后,王献臣用大宏寺的部分基地造园,用晋代潘岳《闲居赋》中“拙者之为政”句意为园名。现在的拙政园经过多次修建,规模非常宏大,

《苏州园林》读书笔记_《苏州园林》读书心得五篇

Use ideals to achieve life, don't waste the years.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 《苏州园林》读书笔记_《苏州园林》读书 心得五篇 篇一:《苏州园林》读书笔记 我读到了一篇*,关于苏州的,名叫《苏州园林》。苏州的园林多的很,例如有拙政园、留园、沧浪亭和狮子林。书中大体简介是:拙政园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拙政园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后为明代监察御史王献臣归隐之地,取“拙者之为政”的语意而名,曾为太平天国忠王府的一部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拙政园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沧浪亭沧浪亭地处城南三元坊,在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全园布局自然和谐,堪称构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全园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狮子林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元代至正二年,名僧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因园内“林有竹万固,

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而得名。狮子林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誉盛名,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留园留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园中分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池为中心,风景明净清幽;东部则厅堂宏丽轩敞,重楼叠阁;西部是土山枫林,景色天然清秀;北部是田园风光。全园建筑布局结构严谨,尤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亦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网师园网师园,全园占地约八亩余,还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怡园怡园,在苏州园林中建造最晚,得以博采诸园之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由于其布局紧凑,手法得宜,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全园面积约九亩,东西狭长。园景因地制宜分为东西两部,中以复廊相隔,廊壁花窗,沟通东西景色,得以增加景深,廊东以庭院建筑为主,曲廊环绕亭院,缀以花木石峰,从曲廊空窗望去皆成意蕴丰富的国画。廊西为全园主景区,池水居中,环以假山、花木及建筑。中部水面聚集,东西两端狭长,并建曲桥、水门,以示池水回环、涓涓不尽之意。池北假山,全用优美湖石堆叠,山虽不高而有峰峦洞谷,与树木山亭相掩映。作者曾留意过苏州园林的资料,发现这些园林的主人都曾是仕途不得志的文人。比如:

园冶读书笔记范文(精选4篇)

园冶读书笔记 园冶读书笔记范文(精选4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园冶读书笔记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园冶读书笔记1 《园冶》是我国明代关于造园理论的一本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关于造园理论系统介绍的著作,是公认的一部很难读懂的最古老、最优秀的中国古典园林传统著作。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除了学习体会作者对造园的理论与对它的理解,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感慨:看着原文的古文有些语句不能很好的理解,即使看了陈植老先生注释的《园冶注释》由于是繁体字和竖向的从右到左的书写,也使得在阅读中不是很习惯,不禁感叹中国大陆文化在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的不足。这些都是题外话了,对于《园冶》此书是第一次阅读,以下也只是在阅读中自己的一些浅显的感受。 作者计成对造园艺术中的几个主要方面,如造园的指导思想,园址选择,园林布局(包括建筑、门窗、栏杆、墙垣等的构造和形式),掇山、理水、置石、择木、铺地、借景等,都有系统阐述。而书中不仅仅是谈如何造园,文中始终贯穿的一个思想就是"天人合一"的观念,一切讲究“因地制宜”“精而合宜”。 在兴造论中,计成本人提到造园乃是“三分匠,七分主人”,且强调这个“主人”并不仅是户主、出资人的概念,而是“能主之人也”,“主人”即工程主持者,指出了设计师的重要性。 即使不是自家园内的景致也可以通过借景的方式来增添自己园林的美感。照猫画虎的描摹并不是难事,重要在于其精髓的表现,并根据工程进程的变化而调整设计方案。这就体现了“主人”的作用,匠人可以通过能工巧手制造出景致的景观,但各个小品的搭配,整体的布局就要靠设计师来把握大局,做到“园林巧於因借,精在体宜,愈

园林景观的读书笔记经典语录摘抄

园林景观的读书笔记经典语录摘抄 园林景观很是美丽,关于景观的书籍也是很多的,那这类的读书笔记有哪些呢?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园林景观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 园林景观读书笔记篇(一) 一、实习内容 我在XX一家园林设计所做兼职。在实习期间我主要是参观和学习一些公园花坛的设计和花卉的租摆等。实习参观的主要地点是紫荆山公园,在实习期间我不但认识了很多花卉和树种,还了解到一些常见的花卉在园林造景上的应用,花卉可应用于很多方面,可以作为绿篱造景、花坛造景、花镜造景、行道绿化带、小庭园造景、悬垂绿化植物造景等。下面是我通过实习参观后所收集和了解到的花卉在园林造景上的一些应用。 1、绿篱植物及其造景设计 在园林绿化中,把植物密植成行,形成不同形式的树墙或篱状,即是绿篱。它常用来作境界、空间分隔、屏障、或作为花坛、花镜等背景、增添景色、减轻噪音、净化空气、幽静环境的特殊功能。绿篱的类型,依作用可分为隔音篱、防尘篱、装饰篱;依观赏价值可分为常绿篱、花篱、观果篱、采叶篱;依本身高矮形态可分为高、中、矮3个类型;依生态习性可分为常绿篱、半常绿篱、落叶篱等。而在紫荆山公园里比较多应用的是中绿篱。 高绿篱的作用主要用以防噪、防尘、分隔空间之用。它是等距离栽植的灌木或半乔木,单行或双行排列栽植,不通视线,为规则林带。设计高度在120—150厘米。常用树木可选择构树、龙柏、法国冬青、大叶女贞、珊瑚树、油茶、桧柏、簸箕柳、榆树、蜀桧等。 中绿篱在园林建设中应用最广,栽植最多。设计高度在50—120厘米、宽度不超过1米,多为双行几何曲线栽植,起着分隔大景区内风格不同、主景各异的小园、小景的作用,达到增加绿色质感、美化景观、引人入胜的目的。中绿篱宜多营建成花篱、果篱、观叶篱。造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时期隋唐

中外园林史 题目: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第四章园林的全盛时期——隋唐 姓名:马涛 学号:201257049 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 专业:环境设计 指导教师:林墨飞

第四章园林的全盛期 ——隋唐 第一节总说 一、时代背景 隋、唐推行均田制,限制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把部曲和庄客解放为自耕农,佃农制代替了佃奴制。在经济结构中消除庄园领主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渐恢复小农经济,并奠定其在宋以后长足发展的基础。促进了国势的进步和发展。二、经济文化持续繁荣与成就 贞观之至和开元之治把中国封建社会推向发达兴旺的高峰。 1、文学艺术方面 诗歌、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在弘扬汉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汲取其他民族甚至外国文化,呈现出群星灿烂,胜极一时的局面。 ⑴绘画领域:除宗教画之外还有直接描写现实生活和风景、花鸟的世俗画;按题材区分画科已具体化,花鸟、人物、神佛、鞍马、山水等均成独立的画科。 ⑵唐代已出现诗、画互渗的自觉追求。例如,大诗人王维描写山野、田园的如画自然风光;同时,山水画也影响园林,诗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活动,园林艺术开始有意识的融糅诗情、画意,在私家园林中更为明显。 2、传统的木构建筑,在技术或艺术方面均已趋于成熟,具有完善的梁架制度、斗拱制度以及规范化的装修、装饰。 3、观赏植物方面 观赏植物的栽培园艺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培育出许多珍稀品种如牡丹、琼花等,也能引种驯化、移栽异地花木。还有嫁接法、灌浇法、催花法等技术利用。 三、建筑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特点: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4、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 5、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目前我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 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第二节皇家园林 一、隋唐长安城的布局 唐长安(隋大兴)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规划布局最严谨的一座繁荣都城。布局:宫城位于皇城之北的城市中轴线的北端,面积约4.2平方公里,中部太极宫,西部掖庭宫,东部为太子居住的东宫。太极宫又称“西内”,是皇帝听政和居住的宫室。另外有“东内”大明宫和“南内”兴庆宫,相当于另外两处“大内”。 二、隋唐洛阳城的布局 洛阳平面近于方形,和长安城相同,皇城在宫城之南,城内集中建中央官署。宫城核心部分“大内”为正方形,东、西、北三面,有东宫、西隔城和陶光园、耀仪城、圆壁城等重城环拥。洛阳城北为邙山,禁苑只能建在皇城、宫城之西,而不能如大兴那样建在城北。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读书笔记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读书笔记LT

斜坡,理想的地形条件,只需最小程度的挖方;5-10%斜坡,适于楼房建造,但需在坡度较高范围内更仔细地选址;10-15%斜坡,住宅单元需呈错层状,并与等高线平行,以减少挖填土方量,同时还需建造挡土墙;15%以上的斜坡,住宅需采用特殊建筑方式进行修建,如支持柱式工程,道路的铺设及设施选取不易且造价高。 12. 用作商业中心以及附属停车场的工地的坡度分析:0-1%坡度,太平坦不利排水;1-5%坡度,可供选取的理想挖掘条件;5-8%坡度,需进行定量的土方挖掘,停车处应与等高线相平行;8%以上的坡度,不宜进行工程修建,以避免毁坏环境。 13. 许多醒目的形状和色彩被安置在平坦的地面上,以利用这种背景特性,而雕塑式的建筑便是一个例证。 14. 水平地形的中性特性,还可任其他表面被雕饰成立体的和中空的画面。仅就为原有水平地形增加特性和调剂其单调性来说,这种方式还是可行的。 15. 地平面范围、斜坡坡度、地形天际线在封闭空间中都同时起作用。在任何一个限定的空间内,起封闭程度依赖于视野区域的大小、坡度和天际线,一般的视域在水平视线的上夹角40-60度到水平视线的下夹角20的范围内,而当谷底面积、坡度和天际线三个可变因素的比例达到或超过45(长和高为1:1),则视域达到完全封闭,而当三个可变因素的比例少于18度时,其封闭感便失去。 16. 一般说2:1的斜坡比例,乃是地表土壤堆筑的最大绝对极限。

斜坡超过2:1的比例,若不在其上筑起石块或其它硬质,不受腐蚀的材料,那么这些斜坡极易产生侵蚀现象。即使是2:1的斜坡,也必须覆盖地被植物和其它植物,以防止其水土流失。 植物 1. 风景园林师的智慧应闪烁在通晓植物的综合观赏特性,熟知植物健康生长所需的生态条件,以及对植物所生长的环境效应的了解方面。 2. 因为,地被和灌木一般先于乔木达到成年,因此,设计师还需拟定一项定期更换衰老灌木和地被植物的计划。 3. 一般植物在室外环境汇总能发挥三种主要功能:建造功能、环境功能及观赏功能。 1)建造功能:植物能在景观中充当建筑物的地面、天花板、墙面等限制和组织空间的因素。这些因素影响和改变着人们视线的方向。在涉及植物的建造功能时,植物的大小、形态、封闭性和通透性也是重要的参考因素 2)环境功能:植物能影响空气的质量,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调节气候。 3)观赏功能:因植物的大小、形态、色彩和质地等特征,而充当景观中的视线焦点。也就是说,植物因其外表特征而发挥其观赏功能。 4. 在城市布局中,树木的间距应为3-5m,如果树木的间距超过了9m,便会失去视觉效应。 5. 为了增强由地形构成的空间效果,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植物种植

园林景观读书笔记

园林景观读书笔记 园林景观读书笔记篇1 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我们常常渴望寻找一处心灵的栖息地,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放松和滋养。对于我来说,这个地方就是园林景观。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园林景观》的书,这本书带我进入了一个充满艺术和美学的世界。这本书的作者,日本园林大师枡野俊明,以他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向我们展示了园林景观的魅力。 《园林景观》这本书主要围绕四个主题展开:自然、和谐、人文和情感。在书中,作者以他的亲身经历和知识,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如何将这四个主题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处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园林景观。 自然是园林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枡野俊明强调,我们应该尊重自然,并在设计中融入自然元素。他认为,自然的曲线和纹理可以带给人们平静和舒适的感觉。在书中,他引用了许多日本传统园林的例子,展示了如何利用自然元素来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和谐是园林景观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枡野俊明认为,设计师应该尊重场地原有的特征和环境,并在设计中融入这些元素。他还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认为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尽可能地利用可再生资源。 人文是园林景观的第三个主题。枡野俊明认为,园林景观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还是一个文化的载体。他强调了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并引用了许多中国和日本的古典园林作为例子。他认为,通过将文化元素融入到设计中,我们可以创造出一个有深度和灵魂的园林景观。

情感是园林景观的最后一个主题。枡野俊明认为,设计师应该关注人们的需求和情感,并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期望。他认为,一个好的园林景观应该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园林景观读书笔记篇2 园林景观读书笔记 我近期在阅读一本名为《园林景观》的书,这本书由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所著。全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了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和技巧,让我对园林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书中详细阐述了园林景观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平衡自然美和人工美。芦原义信强调,园林景观的设计应该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行为、心理和生理需求,创造出舒适宜人的环境。他提出了“景观空间”的概念,认为景观设计应该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吸引人们参与其中,使人与自然环境产生互动。 书中还涉及了许多实际案例,如东京庭园、京都御所等。这些案例展示了不同风格的园林设计,从宏观的规划到微观的细节处理,都体现了芦原义信的独特理念。我特别欣赏他在京都御所设计中对传统元素的处理,既保留了历史风貌,又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让人耳目一新。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断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我认为,园林景观设计不仅仅是美化环境,更是对人性的关注和对自然的尊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将芦原义信的理念与我的设计相结合,创造出更具人文关怀和自然和谐的园林作品。 总的来说,《园林景观》是一本启发人心的书籍,它让我对园林艺术有了新的认识,也为我提供了许多实用的设计思路和方法。我相信,这本书将成为我设计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应向花园安放灵魂》读书笔记

《应向花园安放灵魂》读书笔记 《应向花园安放灵魂》,达蒙·扬著,由王巧俐翻译,于2021年3月在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 哲学家尼采非常喜欢在树荫下、花园中进行思考。他曾对他的朋友说:“头顶上得有片蓝天才能让我整理思绪。”因此,尼采对他的居住环境非常挑剔,一定要是美丽风景与宜人气候的完美结合。这也导致他每次都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找到心仪的居所,而且每次安顿,都难以持久。这是《应向花园安放灵魂》中一个章节的故事,读的时候,我正在赶回家装修湖边小屋的路上。为了这个田园诗歌之梦,我叫苦连天,这本书无疑是一种心灵慰藉。--毕竟连尼采这样的大师,也整日为房子“折腾”呢。 这本书,书名浪漫、选题极好!--用“花园”串起诸多哲学家(或作家)的故事,讲述他们的哲学如何源起,又如何被投进生命的四季。

比如简·奥斯汀就写过对家中花园的挚爱。这种挚爱也影响了她的创作。《傲慢与偏见》里的伊丽莎白到达西的彭伯里庄园,看见庄园里的树林、池塘等美景,心动不已,也让她看到了达西丰富的内心世界,由此萌生了“嫁给达西也不错”的想法。 即使是伍尔夫、奥威尔、狄金森、奥斯汀和伏尔泰,也要常常在花园里忙得一手泥。 花园指的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很奇妙的地方,它属于大自然的一部分,但是又因为经过了人为的安排、栽培与维护,融入了人智慧的要素。这种人为和自然二重属性的结合,让花园多了一层迷人的特质,成为很多人休憩的场所、思考的乐园。 所以,这本书还有个副标题,叫“从自然到自我的追寻之旅”,花园对人类思想也有着启迪作用。花园原来不仅滋养了无尽蔓延的藤蔓,也滋养了众多文学家与思想家,成为众多经典作品的灵感来源。 这本书主要举的例子是西方的思想家,其实在中国,园林也是很多思想家、文学家灵感的居所。想起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就是在观察竹子的过程中发现了自然的规律,提出了“格物致知”的研究方法。又有哪个中国人没做过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梦?没向往过那种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苏轼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村居与园林》读书笔记

《村居与园林》读书笔记 最近读了一篇周先生讲的《村居与园林》记录了一些体会。 我们印象中的古典园林和村落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不然,很多园林中的设计都源于农村。 农村绿化看上去比较简单,但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这三个基本原则的指导之下,能使居住部分和自然环境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人工与天然相配合的绿化地带。 我们印象中园林的小桥流水,竹影粉墙都来自于江南的村居。 大体来说村居分山地和平地,山地的居民,居住的房子都是依山傍岩,住宅的四周都有树木环绕。 平原地区的村落大都建设在河流或者道路旁。大多也有树木环绕。尤其是西北方向,用来抵御烈日防风。 宅前必留出一块广场,用以晒农作物之用,广场之前又植树一行,划分出空间的边界。 住宅的北面一般种植高树,江南则栽竹子,既可以遮阴又能迎风。 鸡喜欢居竹林,因为根部多小虫可食,且竹林之根要松,经过鸡的活动,有助竹的生长,两全其美。 住宅之外的通道,皆芳树垂荫,春柳拂水,都是极妙的画面。而这些绿化也不仅仅用来观赏。它们都有自己的功能。 比如:栗树、乌桕、楝树,这些树不仅果实可以食用,其木材也可以利用。

华北的杨树,槐树;浙江以南的樟树;福建以南的榕树都是当地的特色,待树长大则翠盖若棚。 村落建筑常利用矮树作为绿篱,绕屋代墙。 宅旁的竹林与果树,在生产上也起作用。 池塘中种植芦苇,布菱荷。如嘉兴的南湖,南塘的莲塘。 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造园。所以我们今天在园林中见到的“柳荫路曲”、“梧竹幽居”、“荷风四面”等都是从农村的生活中提炼得来的。 所以山水画中的园林都是一派村落风光。除了这些园林中还有一些有趣的设计也和村居智慧密不可分,比如古代园林中的桥常用一面阑干,这从很多山水画中都能看到,其实也是仿自农村。 所以农村的桥,无阑干则可,有栏则多一面,后来的造园人不明此理,小桥两边都加阑干,像个狭窄的弄堂,这未免“数典忘祖”了。 小流架板桥,清溪点步石,稍阔之河,曲桥几折,委婉多姿,尤其在山映斜阳,天连芳草,渔舟唱晚之际,人行桥上,极为动人。 在古代造园工人又大部分来自于农村,有体会,便可形成可留,可游,可看,可听,可想别具一格的中国园林。它紧紧和人结合了起来。 农村多幽竹嘉林,鸣禽自得,春江水暖,鹅鸭成群,来往自若,不避人们,因此在园林中建造“来禽馆”,也是寓意在此,可惜今日在设计动物园时,多数给禽鸟饱受铁窗风味,入园如探牢,这也是较原始的设计方法,没有生活,没有感情,不免有些粗暴吧

圆明园读书笔记_心得感悟五篇范文

Don't let yourself feel very comfortable, because you don't feel tired only when you go downstairs, and you don't need to step on the accelerator when you go downhill.(页眉可删) 圆明园读书笔记_心得感悟五篇范文 篇一:圆明园读书笔记 小时侯,爸爸常对我说:“一百多年前,有一座旷世园林,圆明园》”现在,我有幸在语文书中进入了这座皇家园林。 读完这篇*,感受就是两个字:愤怒。我之所以要愤怒,是因为那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英法联军的猖狂。我愤怒的是清朝皇帝的无能,只在鸦片的迷雾中寻求安慰;我愤怒的是清朝皇帝的愚笨,不以科学为先驱,改善自己那落后的武器;我愤怒的是清朝皇帝的昏庸,外面的战士在浴血奋战,自己却依然过着迷滥的生活,没有觉醒,不把洋枪大炮搬出来。我还愤怒的是英法联军的猖狂,在圆明园内任意抢劫,随意破坏;我还愤怒的是英法联军的心,他们难道一点也不知道着些被破坏的是多么珍贵的历史文物吗?我有太多太多的愤怒还没有抒发出来。英法联军他们这群连猪狗都不如的混蛋,他们烧掉的是什么?仅仅是一座圆明园吗?他们烧掉的是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他们烧掉的是两代人辛勤劳动的汗水!而这些在三天三夜之间就没有了,没有了,全部没有了!

一座有100多组景观,近1000座宫殿的皇家园林在大火的焚烧下化成了灰烬。为什么?因为一个真理:落后就要挨打。英法联军装备着先进的来复枪和连发枪,而清军的武器依然是弓箭和腰刀,他们手中的抬枪和鸟枪太原始了,连招架之力都没有。可以说这是两个世纪前横扫欧洲的骑兵们最后的挽歌。 想想现在,我们国家虽然是个强国,但仍有许多国家正虎视眈眈地看着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如果我们贪生怕死,不团结,那么中国迟早要灭亡的。要想不败,就得让科技走在世界的最前端。中国人还要视死如归,要团结。 圆明园虽然毁灭了,但爱国之心永远不会毁灭。如果每个人都能为祖国作出贡献,那中国才会变成真正的强国。 篇二:圆明园读书笔记 学习了第21课《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我十分愤慨英法联军的掠夺行为,也十分惋惜圆明园的毁灭,更加愤怒的是清朝当年的腐败! 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艺术馆、博物馆由长春园、万春园、圆明园组成,所以又叫:圆明三园。他吸收了世界各大名胜的精华,用了三代人的世界才建成的宏伟建筑。但是,被英国法国两个强盗一把强烈有空。

园林设计读书笔记

园林设计读书笔记 【篇一:园林规划设计读书笔记】 一什么是园林规划设计 园林规划设计包含园林绿地规划和园林绿地设计两个含义。园林绿 地规划是指对未来园林绿地发展方向的设想安排:即按照国民经济 的需要,提出园林绿地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规模﹑速度和投资等。园林绿地设计是指对某一园林绿地(包括已建和拟建的园林绿地) 所占用的土地进行安排和对园林要素即山水﹑植物﹑建筑等进行合 理的布局与组合。 规划指全面长远的发展计划及其制作过程。是宏观、总体、粗线条、大范围、小比例尺的,不详细反映工程各部分内容,不考虑具体的 施工方案,因而规划不满足施工要求。园林规划主要解决总体控制(规模、经济各部分之间关系)、山水间架结构、功能分区、园路 系统、导游路线组织、景点分级、园林建筑布局、环境容量及效益 预测等原则问题。 设计指某项工程施工方案和计划及其制作过程与规划相比设计则是 微观、具体、细线条、小范围、大比例尺的,甚至细微到工程的每 一个构件或部位。设计必须反映工程施工部位、施工内容和工程做法,必须满足施工要求。 二园林规划设计的依据与原则 园林规划设计的依据: 1.科学依据:工程项目上科学原理和技术,如生物科学、建筑学及水、土科学等。 2.社会需要:游憩职能。 3.功能要求:功能(分区)决定设计手法。 4.经济条件:有限投资条件下,发挥最佳设计技能。 园林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适用、经济、美观; 1.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应服从总体、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城市园林 绿地规划要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在其框架内进行,综合考虑城市规模、性质、工业企业、居住区、交通道路、管线工程等因素,统筹 安排、密切配合、协调统一。 2.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结合自然地 形性质,

园林花卉读书笔记

园林花卉读书笔记 园林花卉读书笔记篇1 园林花卉读书笔记 在阅读《园林花卉》这本书之后,我对园林花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这本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了园林花卉的分类、特点、应用原则和应用技巧,对于园林设计师和花卉爱好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在书中,我特别感兴趣的是花卉的分类和特点。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花卉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按照科属、形态、花色等分类。每种花卉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如玫瑰的花瓣柔软,可以用来制作香料和护肤品;荷花的叶子宽大,可以用来制作荷叶茶和荷叶扇子等。此外,书中还介绍了各种花卉的生长环境和养护方法,对于我们了解和照顾花卉很有帮助。 在谈到花卉的应用原则和应用技巧时,书中提到了一些重要的原则,如注重色彩搭配、注意层次感、协调性等。这些原则可以帮助我们在应用花卉时更加得心应手,使园林更加美丽。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应用技巧,如如何根据不同花卉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容器和位置,如何修剪和养护花卉等。这些技巧对于我们应用花卉来说是非常实用的。 在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观点。比如书中提到在选择花卉时,要注重其生长习性和环境适应性,以免选择的花卉不适合当地的环境。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新的认识,以前我一直认为选择花卉只要好看就可以了,没有考虑到其适应性。 总的来说,《园林花卉》这本书让我对园林花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很多花卉的知识和技巧,也掌握了一些应用花卉

的方法和技巧。我相信这些知识和经验将会对我未来的园林设计工作产生很大的帮助。 园林花卉读书笔记篇2 园林花卉读书笔记 《园林花卉》这本书,是一本介绍园林花卉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的专业书籍。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对园林花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本书首先介绍了园林花卉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以及其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地位。接着,详细阐述了各种花卉的形态、习性、生长环境、繁殖方法以及在园林中的应用。同时,书中还介绍了花卉的分类、识别、栽培、养护等方面的知识。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书中提到的“花卉是园林中的重要元素,能够提升园林的艺术价值和生态效益”这句话印象深刻。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图片,展示了不同花卉在园林中的不同应用形式和效果,使我对花卉在园林中的作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此外,书中还涉及了一些与园林花卉相关的实用技巧和注意事项,例如如何选择花卉、如何进行合理搭配、如何维护和管理等等。这些实用技巧对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花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体来说,《园林花卉》这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对于园林设计从业人员来说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籍。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和掌握园林花卉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还能够指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更好地应用花卉,提升园林的艺术价值和生态效益。 园林花卉读书笔记篇3

《圆明园的毁灭》读书笔记10篇

《圆明园的毁灭》读书笔记10篇 圆明园是我国清代的皇家园林,园中有许多奇珍异宝和历史文物,但是却毁灭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 读《圆明园的毁灭》笔记[400字]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它让我无比的愤怒与心痛﹗ 圆明园曾经是一座金碧辉煌的皇家园林,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的精华,圆明园不仅美丽,而且聚集着我们伟大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珍贵历史文物,是举世闻名的当时最大博物馆、艺术馆。看着看着,我的脑海里浮现出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我为我们中华民族有这样的园林感到自豪! 而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来到了圆明园,在园内肆意烧、杀、抢、掠,出园时每个人的腰包都鼓鼓的,甚至还放火将这具有无限价值的圆明园付之一炬。英法联军为什么来侵略我们呢?原因就是我们太落后了,要是当时我们强大,他们能敢吗?所以落后就得挨打。 完这篇课文,我对圆明园的毁灭感到无限惋惜,而当时无能的清政府,竟屈服在了这些万恶的洋人的淫威之下,下了不抵抗命令,把洋人做靠山,想依靠洋炮来扫除国内的革命势力。我痛斥这黑暗的清政府。圆明园的毁灭,已是历史无法改写,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读《圆明园的毁灭》笔记[400字] 圆明园是我国最美丽的林园,也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林园。可是它却在1860年10月17日——19日被大火吞灭了。 圆明园它是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原。圆明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