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学》读书笔记

场地设计初体验

——读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

摘要: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物体,人们规划的是体验——首先是确定的用途和体验,其次才是对形式和质量的有意识的设计,以实现希望达到的效果。场所、空间或物体都根据最终目的来设计,以最好的服务并表达功能,最好的产生所规划的体验。

关键字:人,自然,体验,和谐

一、引言

初读书名,我便疑惑什么是所谓的“场地规划与设计”?带着这个问题,读完了全书,却发现仅用只言片语还是很难讲明。

场地设计,实质上可以作为单独的一门学科,它在景观设计学、建筑学、城市规划中都有所体现,尤其是景观设计学中的场地设计比较系统。作为建筑学范围内的场地设计,它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无处不在,小到对细部的控制,大到对总体的把握。它能够左右到建筑项目的优化方向,甚至有时候会影响到建筑的风格。场地设计始终贯穿在建筑设计项目中,对场地设计的忽视,是一个建筑师专业不成熟的体现。

二、概述

西蒙兹先生的《景观设计学》一书,是景观设计专业的经典和实践手册,作者通过简洁明了、实用的术语勾划出场地规划过程。全书有21个章节,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1-2章,首先讲述我们在景观设计中必须知道的一些基础知识,从宏观的角度给予读者关于宇宙、太阳、地球、自然、生态、景观、气候一个清晰准确的概念;第二部分为3-6章,针对重要的景观元素如土地、水、植物分别进行详细的阐述,最后总结各景观要素的景观特征;第三部分为7-20章,作者具体论述了场

地规划、景观设计、社区规划、城市设计的导则和方法;最后一部分为第21章,作者作出总结,提出质疑和探索。全书以诗人的语言、哲学家的思辨、艺术家的情感及工程师的严谨,对自然环境和规划设计领域方法进行了详尽深刻的阐述。

三、个人感受

对于这门课:

大学本科时期我学的是建筑学,并没有接触过场地设计,读研的时候选了这么课,我当时的想法是想通过上课学到点什么。场地设计这门课,给了我很大的感触,也给了我很深的启发。以前做设计的时候,从来没有考虑过实际地形,所有的地形都自动想象成平地,上了课之后,我才意识要是不做场地设计,在实际项目中真的可能造成大的灾难!

印象最深的就是上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展示的,由于没有做场地设计所造成的大灾难的照片。场地设计原来对我们的生活起了如此重大的作用。场地设计始终贯穿在建筑设计项目中,对场地设计的忽视,是一个建筑师专业不成熟的体现。课上老师详细结合实例讲了在场地设计时要注意条件甄别、地形分析、顺山就势、路网合理、确定标高、防洪排洪、边坡和挡土墙、土方平衡、土方优化、场地排水、雨洪利用、干管敷设、有机整合、留有余地、算工程量这十六条。

还记得比较深刻的就是老师说的“美女一定要肠子通畅”,的确,最近几年感觉各种灾害发生的频率比较频繁,排洪防洪对一块场地乃至一座城市来说都很重要。因此,场地要进行标高,要考虑河道洪水位;对河流岸线进行整治,满足景观和使用要求。对于场地的排水,有四字原则“渗”、“蓄”、“收”、“排”。

在场地设计中,感觉平原是比较容易设计的。我家山东,地处平原地区,平时都不太会接触到像四川那样的山地丘陵的设计。可是上完课后,我发现,坡地丘陵山地的设计真的很复杂。一个好的建筑设计体现在对现有环境的利用,保留其独特性,而不是完全的把坡挖平。丘陵山地必须做地形分析,高程分析、坡度分析、坡向分析

和自然排水分析。要注意顺山就势,合理布置路网,进行竖向设计。边坡和挡土墙的设计也很重要,要做到“三看”,“上三下二”等原则。

场地无疑是建筑设计构思的基础平台,缺少对场地的解读和剖析,任何人都很难做出一个合适的场地设计。设计过程中必然牵扯到场地平整的问题,场地平整不仅是一个机械的过程,场地的土方优化真的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要有足够的设计费和设计周期。

这门课学完了,我个人感觉收获很大,这门课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配合各种实例的讲解。单纯的说一些概念规范,我估计会感到很枯燥,可是配合上生动的例子和图片,我就很容易理解老师所讲的问题。老师的这种讲课方法我个人很喜欢,觉得比较生动形象。可是,短短的几次课,我只能够对场

地设计有个大概的认识,由于本科阶段没有接触过场地设计,在听课过程中,对于“竖向设计”、“断面法”、“方格网法”、“算工程量”、“计算土方量”等一些计算的问题都感觉不太理解,感觉很有必要去跟着本科生听一下课。自己对于场地设计还是知道了解的太少。

对于读的书:

读了西蒙兹先生的《景观设计学》一书,我有很所感悟。作者说“设计的方法实质上并不是对于对于形式的追求,也不是原则的应用。真正的设计方法来源于这样一种认识,那就是:规划只对它所服务的对象具有意义,应最大限度的给他们带来便利,融洽和乐趣。规划是在整体体验之上的各种最佳关系的创造。”

我们要理解人,尊重人,规划人的体验。作者以精炼而富有诗情画意的文笔描绘了人们置身其中的体验。结论是“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物体;人们规划的是体验一首先是确定的用途或体验”。

体验自然,体验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体验自然过程。自然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它对人类干扰和破坏的承受程度是有限的。目前比较受关注的生态设计就是一种很好的思路。西蒙兹说:“自然法则指导和奠定所有合理的规划思想。”

体验场地规划设计的社会环境,尊重人类文化,提高场地设计的认同感。场地

规划设计所处的社会环境,那里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哲学取向都对场地规划设计产生很深远的影响。人类是相互影响的。场地设计只有在把握了对人类社会文化的理解,才有可能使其作品得到大众的认同,才有更旺盛的生命力。

四、结束语

无论是课堂上还是书本上,无论是赵老师还是西蒙兹先生,都在向我们传达场

地设计的重要性,都在向我们传达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精神,告诉我们要尊重自然,要善待自然,要我们去体验自然,保持环境的独特性。

我们人类的终极追求是秩序和美,那么规划从根本上来说,是试图寻找和谐与

自然的平衡,从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作为自然一份子的人类,只有遵循自然的法则,寻求人与自然高度的和谐统一,只有我们深入内心真实的渴望,回到原点,虔诚地去体验、去感受大地景观、宇宙曼妙的法则,我们才能和生活的地球和谐相处。

我没有什么华丽的语言,只是能体会到一种精神,一种传达的感召,只能用自己的简单的话语,表达一些自己心里的感受……

五、附录:(摘抄《景观设计学》)

1、作者的部分观点:

·所谓智慧,是对环境适应性反应的能力——即在通过感官获得信息的基础上,计划一系列活动的能力。

·人也是动物,通常我们保留着自然的动物本能并受其驱使。要合理规划,就必须了解并适应这些本能。许多工程的失误都是由于规划师对这一简单事实的认识不足。

·规划的的首要解决的就是人与自然的亲近问题,然后再考虑自然的改造以适应人类需要。

·我们实现的最伟大的进步不是力图彻底征服自然,不是忽视自然条件,也不是盲目的以建筑物代替自然特征、地形和植被,而是处心积虑寻找一种和谐统一的融合。为达到这种和谐统一,可以借助于调整场地和构筑物形式使之与自然相适;可以借助于将山丘、峡谷、阳光、水、植物和空气引入规划之处:可以借助于在山川间、沿溪流和河谷慎重的布置构筑物,使之融入景观之中。

·知觉(使一个人觉察自己所有的状况和适用条件)和推断(通过推理得到一个恰当的方法)是规划的灵魂。

·理想环境是在过程中创造的,因此大到城市规划,小到景观设计,都可以运用类似于大规划当中近、中、远期规划的方法,进行过程设计和不同时期预测。研究各种景观元素长期发展趋势。例如,同一个中心广场,夏季可以设计旱喷,而冬季停止喷水,变成溜冰场。植物配置一年四季展现不同的景致。

·应全力保护自然景观及栽培景观的完整性以及景观中水和空气的质量。对待土地不能再只是像布置舞台一样布上森林、如浪的草原、清澈的水流或浅紫色的山丘轮廓。建筑物在其中被随心所欲的排列或摆放。从生态学来看,所有的土地和水域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场地规划阶段的产物是概念规划,这其实是对所有和谐的适应关系的一种图示——分区和建筑,分区和分区,所有这些土地利用都与场地地形相适应。

·沿着道路一线所看到的都是场地的扩展部分;从场所中所看到的(或将来可能会看到的)是场地的构成部分。所有我们在场地能听到的,嗅到的,以及感觉到的都是场地的一部分。

·当规划一个与一定场地相关的工程或建筑时,我们首先考虑场地需要提供的、将被组织在一起的各种功能。

·适应地形的方法:减少景观干扰、减少土木工程花费、防止表土流、避免土壤侵蚀控制和再绿化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排水道,融合自然风景。

·要对场地进行设计,首先要对它们的特性有所感受,这种自发式的感受我们称之为规划态度。成为一个成熟的场地规划师之前,规划态度就是一种直觉。我们只有投入感情去理解才能创造作品。

·一个优秀的规划本质上是一个逻辑思辨的记录。

2、四种典型建筑场地以及导出的设计特征(书第九章部分)

城市场地:·面积非常宝贵,视觉方案中会安排最大的房产量;

·空间有限;

·城市环境给人一种禁闭和压抑感;

·小尺度的面积以及空间;

·城市街道和人行步道是主要的接近、观察和到达路线,建筑物与

城市街道的关系成了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城市街道是噪音、烟尘以及危险的来源之一;

·从气候学上讲,城市是铺装和砖石的沙漠,因此需要设计“绿洲”; ·自然特征—树木、有趣的地表形态,岩石及水体—因为稀有而具

有不断增加的价值和意义;

·城市材料显得较少粗拙而更精致;

·由于左邻右舍所包围,一家一户成了社区整体中的一部分,成了

相互关联的单元群体的一员和整体中的重要组成;

·从街道到城市地块边界,缺乏从城市的喧嚣到居家的安静之间的

必要过渡空间;

·城市地块由于邻里接近而具有鱼缸特征。

乡村场地:·土地充足,整体方案需规划至地平线;

·由田野、林地、天空组成的开阔视野具有一定的自由感;

·对乡村场地的选择一位着期望同自然的和谐一致;

·主要的景观特征已存在;

·景观(在特征和意境方面)居支配地位;

·地表形态是强烈的视觉要素;

·建筑成为附于景观之上的元素;

·乡村景观是微妙的—树荫、天光、云影交映生辉;

·乡村场地里,人们更多的暴露于自然要素和天气中—雨、风暴、太阳,风、雪、霜、冬季的严寒以及夏季的酷热;

·乡村场地意味着足够的土地和更大的机动性;

·乡村场地的本土材料—耸立的巨石、田间的石块、板岩、碎石以及木材—对于景观特征贡献良多;

·景观的本质特征是自然、不做作。

陡坡地(无障碍的斜坡):

·等高线是主要的规划因素,通常采用等高线规划(让规划要素与等高线平行排列);

·高程接近的区域呈与斜坡走向垂直的狭带状;

·建议采用栅栏形或条带形等狭长的规划形式;

·缺乏大面积平地,需要的话须在坡面上开挖或堆垒得到,如果是土质结构,须由挡土墙或坡度渐大的斜面支撑;

·坡面的实质是升与降,建议采用梯田状方案,在多层结构中,各

层面可分割不同的使用功能;

·斜面式一种坡道;

·对于车辆交通来说,斜面的坡度可能过陡,沿等高线行进时最省

力的,这表明:一般的道路应是延边绕行;

·重力作用是沿坡向下的;

·坡地具有动态的景观特征;

·坡地具有非常引人特征,即坡度的明显变化;

·坡地本身强调和土地、空气的接触;

·坡地的顶部暴露于自然环境当中;

·坡地为景致增添了情趣;

·坡地是外向型的,规划方向通常是向外、向下的; ·坡地具有排水问题;

·坡地创造出许多很珍贵的水景特征。

平地:·平地规划的限制性最小;

·相对而言水平场地景观趣味较少;

·平地本质上是一种宽阔的基面;

·平地无焦点;

·天穹是关键的景观要素,它孕育着无穷的变化好美感; ·太阳石强有力的设计要素;

·平地具有中性的景观特征;

·场地缺少私密感;

·缺少第三维;

·平地无碍于扩展规划;

·地平线是一条醒目的界限;

·广阔天空下的水平景观通常很沉闷压抑,缺乏人的尺度。

设计类读书笔记

设计类读书笔记 【篇一:设计类读书笔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读书报告(读书笔记) 学院:艺术学院 课题名称:广西南宁市东方外国语 学院片区景观规划设计 专业(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班级: 09-09 学生:梁艳梅 指导教师:黎勇 日期: 4.27 日期: 2013 年 04 月 28日 日期: 2013 年 04 月 30 日 日期: 2013 年 05月 01 日 日期: 2013 年 05月 06 日 【篇二:读书笔记《外部空间设计》】 读书笔记 ——《外部空间设计》 从文化站到别墅,在接触、学习并不断熟悉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我 很明显地认识到自己对外部空间的考虑有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初只 考虑建筑本身到开始凭感觉增加一些环境,再到有意识地依据地形 及建筑形态添加一些景观及灰空间。我对外部空间的认识和理解不 断加深。《外部空间设计》这本书的确让人意识到外部空间的重要性、多变性及趣味性, 一.关于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 积极、消极空间是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引申出的思考,书中写到:“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产生的。这一相互关系主要是根据视觉确定的,但作为建筑空间考虑时,则 与嗅觉、听觉、触觉也都有关。即使是同一空间,根据风、雨、日 照的情况,有时印象也大为不同了。”

“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 不同的。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 意义的空间。” “外部空间不是无限延伸的自然,而是‘没有屋顶的建筑’。” 正因为空间是人与物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也就有了积极与消极的 区别。建筑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即每一个建筑所追求的是给予 人积极的影响。外部空间作为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也如此。设 计时以人为中心,将周围的景观通过不同的处理方式收入人的视野,这时美景才是有价值的:美景给予人积极的能量,人回馈美景相应 的赞美、珍惜、保护,这样的合作才是双赢的。这样创造的空间应 是高于自然景观的,这样的设计自然是协调统一的。别墅作为一种 用于享受高品质生活的居住空间,其外部空间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建筑与景观的搭配、自然与设计感的结合都体 现着外部空间的灵活多变,给了设计者很大自由度的同时也给了他 们很大的难题。 二.关于尺度与质感 “一般认为,人的眼睛以大约60度顶角的圆锥为视野范围,熟视时 成为1度的圆锥。” “人在看前方时,如果按2:1比例看上部,即成 为40度仰角。如果考虑在建筑上部看到天空,那么建筑物与试点的 距离与建筑高度之比为2时,则可以整体地看到建筑。” “当建筑只有孤立一幢时,是雕塑式的、纪念碑式的,在其周围存在 着扩散性的n空间。当那里再出现一幢建筑,二者之间就开始产生 封闭性的相互干涉作用。” “当两个人非常接近时,人的脸部高度h与脸与脸之间的距离d之 间dh1,即成为干 涉作用很强而极为亲密的关系。达到dh=1为普通关系,是只能意识到脸部的恰当距离。以上是把建筑高度与邻幢间距的关系推运用到 人身上。” 在谈封闭性这个问题的时候,研究一下墙壁高度是很有意义的。墙 的高度与人眼睛的高度有密切关系。⑴在30cm高度,作为墙壁只 是达到勉强能区别领域的程度,几乎没有封闭性。不过,由于它刚 好成为憩坐或搁脚的高度,而带来极非正式的印象。⑵在60cm高 度时,基本上与30cm 高的情况相同,刚好是希望凭靠休息的大致 尺寸。⑶就是90cm高度,也是大体相同的。⑷当达到1.2m时, 身体的大部分逐渐看不到了,产生出一种安心感,与此同时,作为

园林设计读书笔记

园林设计读书笔记 【篇一:园林规划设计读书笔记】 一什么是园林规划设计 园林规划设计包含园林绿地规划和园林绿地设计两个含义。园林绿 地规划是指对未来园林绿地发展方向的设想安排:即按照国民经济 的需要,提出园林绿地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规模﹑速度和投资等。园林绿地设计是指对某一园林绿地(包括已建和拟建的园林绿地) 所占用的土地进行安排和对园林要素即山水﹑植物﹑建筑等进行合 理的布局与组合。 规划指全面长远的发展计划及其制作过程。是宏观、总体、粗线条、大范围、小比例尺的,不详细反映工程各部分内容,不考虑具体的 施工方案,因而规划不满足施工要求。园林规划主要解决总体控制(规模、经济各部分之间关系)、山水间架结构、功能分区、园路 系统、导游路线组织、景点分级、园林建筑布局、环境容量及效益 预测等原则问题。 设计指某项工程施工方案和计划及其制作过程与规划相比设计则是 微观、具体、细线条、小范围、大比例尺的,甚至细微到工程的每 一个构件或部位。设计必须反映工程施工部位、施工内容和工程做法,必须满足施工要求。 二园林规划设计的依据与原则 园林规划设计的依据: 1.科学依据:工程项目上科学原理和技术,如生物科学、建筑学及水、土科学等。 2.社会需要:游憩职能。 3.功能要求:功能(分区)决定设计手法。 4.经济条件:有限投资条件下,发挥最佳设计技能。 园林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适用、经济、美观; 1.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应服从总体、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城市园林 绿地规划要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在其框架内进行,综合考虑城市规模、性质、工业企业、居住区、交通道路、管线工程等因素,统筹 安排、密切配合、协调统一。 2.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结合自然地 形性质,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诠释——由西蒙兹的《景观设计学》谈起

1 现代景观设计学的含义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我国现称风景园林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历史悠久的造园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最早于1858年由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老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非正式使用,于1863年正式作为一种职业的称号,第一次在纽约中央公园委员会中使用。1900年,小奥姆斯特德(F.L Olmsted Jr)和舒克利夫(A.A.SharcliFF)首次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并在全美国首创了4年制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学士学位,经过许许多多景观设计师先驱们的不懈努力,现代景观设计在理沦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大成就,而美国景观设计专业发展的成熟和完善则值得各国研究和学习。 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规划设计,因工业化对自然和人类身心的双重破坏而兴起,以协调人和自然的相互关系为己任。和以往的造园相比,最根本区别在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土要创作对象是人类的家,即整体人类生态系统;其服务对象是人类和其他物种;强调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 2 景观设计师和景观规划设计的受益者 谁是景观设计师?谁又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受益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西蒙兹书中点题的一句话中得到答案。西蒙兹说?quot;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 活的地球和谐共处。“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广义上说,每个人都是景观设计师,每个人都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受益者。和此同时,自然系统既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对象,也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受益者。正如城市规划从“控制式“向“协调式“发展,从“物质型“向“综合型“发展一样,景观规划设计也需要各个阶层的参和、而对景观规划设计的效益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之间,呈现出非常微妙的相互制约同时又相互促进的关系。不同时期,侧重点不同,结果也不同。但它们都是景观规划设计的驱动因素。 要促使各个阶层都来参和和关注景观规划设计,经济利益是不能不提到的。

《景观设计学》专题八-------线性景观

《景观设计学》专题之-------线性景观 1.线性景观提出背景:传统懂得城市与区域空间格局更为注重城市空间单元的功能分配,将城市分隔呈一个 个功能区块,对零散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元素缺乏必要的关注,各个景观元素之间也缺乏动态的联系以及历史文化及社会发展的互动。线性景观是一种新的思维和认知角度,,是为实现自然及人文景观延续性、生态建设和遗产保护而提出的空间解决方案。 2.线性景观类型:在空间层面上包括天然或人工河流、山脉、古道、交通线、风景道、线状构筑物等;在时 间层面上以主体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为依托,连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地、历史遗产区及其他人类聚居区,是具有景观生态、遗产保护和休闲游憩等多种功能的景观类型。景观生态类:绿道、生态廊道。 遗产保护类线性景观:遗产廊道、文化线路。旅游开发类线性景观:风景道、国家历史道路。 3.线性景观(绿道)的5个分类。 1.水质量管理廊道:着重于减轻雨洪相关影响,提供景观资源,对保护生态、净化表层水质而言是十分必 要的。2.交通廊道:联系人们的线性廊道,人们可以通过骑车及不行到达常去的地方,如工作场所、购物中心、学校及其它居住区开发区。3.休息游憩、健身廊道:为居民提供他们能够进行在创造的景观,使其通过不行、骑车及其主动或无意的休闲娱乐活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的。4.生态管理廊道:有助于乡土植物和动物种类的保护,同时为这些物种提供迁徙的机会。5.遗产廊道:一种重要的人工廊道,着眼于设施和景观特性的保护、维护、管理及阐明。如京杭大运河。 4.线性景观可能解决的问题: 1.克制城市蔓延。线性景观中的生态廊道通过自然保护山脊、河道与自然资源减缓蔓延对其影响。基于城 市道路、商业廊道规划设计的线性景观能够有效地克制城市蔓延,并为居民提供开放、绿色的公共空间。 在快速城市化地区,城市绿道、生态廊道也可以缓解城市化的影响。 2.保护乡村农田。随着现代城市景观的不断发展,农田可作为良好的生产性景观,生态廊道可作为城镇之 间的缓冲带、土地利用冲突之间的过渡带而存在等等。 3.融合碎裂化的城市景观。线性景观的重要特性之一即“联系”:人与土地之间的联系;公园、自然场地、 历史遗址与其他开放空间之间的联系;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生活质量之间的联系。线性景观能够将无意义、无规律、杂乱的城市碎裂景观有机联系起来。 4.改善公共空间质量。城市绿道为城市居民的日常户外活动提供了一种社区公共道路系统,将人们日常出 行的目的地和社区联系起来。同时,绿道为社区居民提供户外活动急需空间,缓解了城市紧张的开放看哦克难攻坚需求。 5.唤醒城市记忆。线性景观中的遗产廊道为保护城市历史遗产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方式。通过铺就一条联系 社区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建筑物的遗产廊道。 6.重新诠释土地价值。彰显土地的自然价值线性景观作为具有连接作用的生态廊道,不仅能够缓解城市发 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也使得各种动物能够沿廊道在各个生态斑块内迁徙移动。同时,生态廊道可为各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基础。 7.提升土地的人文社会价值城市遗产廊道能唤起人们对于历史、文化的记忆,为人们接触历史文化遗产提 供直接而便利的机会,在对城市周边文化资源进行有效保护的同时,有效促进了城市居民同文化遗产的联系,对周边社区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 8.保证土地利用的社会公平性。因其形态长,往往延伸贯穿多个社区,可为更多居民提供服务,具有较高 的可达性。同时,无论是非机动车道还是河流廊道。线性景观开放性较高,大多是免费的,更适宜居民的日常使用,为那些原理传统公园居住的人们提供接近自然、便利地进行户外活动的可能。 5.城市线性游憩空间对文化遗产保护意义。 1.城市线性游憩空间强调文化遗产的线索联系,有利于增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性。 2.丰富了文化遗产保护 层次,并且以游憩作为解决遗产功能扩展的方式,从而完善了城市游憩的空间体系。 6.线性景观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首先是创造一种引人注目、鼓舞人心的愿景以赢得来自市民、政府机构和商业组织的支持,这是起点。 规划的关键是为游客创造非凡的体验,充满景色与智慧,而仅仅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一条路。游步道及其廊道里的其他休闲设施在设计时都应注意提高性能以保证游客的安全。 2.要确定廊道路线并获得先行权。连续性和连通性的规划非常重要,可以将公园、社区、学校和工作场所

《景观设计学》读书笔记 陈达禹

《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读书笔记 一、图书简介 约翰.西蒙兹的《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是现代景观设计学的经典和实践手册。它是一本用简介明了且实用的术语勾画出场地规划过程的一本书。它使我们理解自然石一切人类活动的背景和基础;描述了由自然和人造景观的形式、力量和特征引发的规划限制;向我们灌输了对气候的感觉极其在设计中的意义;讨论了场地选址和场地分析;指导用土地及相关土地利用区的规划;考虑了外部空间的容积塑造;探讨了场地-建筑组织的潜力;寻找出富表现力的人居环境和社区规划及近代规划思潮的历史教训;提供了在城市和区域背景下,创造更有效且更宜人的生活环境的导则。此外,书中有许多非常具体的规划设计及工程规范、指标等,使该书不失为一部工程技术手册。总而言之,书中的景观规划设计思想和方法对我们今天的设计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图书核心理念 2.1景观规划之于自然 自然法则指导和奠定所有合理的规则思想。 作者分别对人、气候、土地、水、植物、地形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使我们对自然有了一个更加客观,更加科学全面的了解。从而提出景观特征这一概念,提示我们在规划中应充分理解和挖掘并展示景观本身的特征,好的规划是在理解自然的基础之上。 景观规划设计一个服务对象是人,另一个服务对象是自然,是那些受到人类活动干扰和破坏的自然系统。我们所规划的人的体验必须通过物质空间要素才能体现出来。这些要素既有纯粹自然的要素如气候、土壤、水分、地形地貌、大地景观特征、动物、植物等,也有人工的要素如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等等景观设计中对诸要素的综合考虑必须放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前提下。了解自然系统本身的演变是必要的,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要理解的是在人类的作用下,自然系统是怎样发展和演变的。西蒙兹在该书中分门别类做了很详细的分析,从而使该书具有更大的实用性。 2.2景观规划之于体验 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内容,人们规划的是一种体验。 西蒙兹自称是尝试着把所看到的精彩的景观规则设计作品提炼为基本的规则理论。如中国的天坛、圆明园;日本的龙安寺:法国的香榭丽舍大道等。作者以精炼而富有诗情画意的文笔描绘了人们置身其中的体验。结论是“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物体;人们规划的是体验——首先是确定的用途或体验,其次才是随形式和质量的有意识的设计,以实现希望达到的效果。场所、空间或物体都根据最终目的来设计,以最好的服务并表达功能,最好的产生所欲规划的体验。”这里所说的人们,是指景观设计的主体服务对象。规划的是他们在景观中所欲得到的体验,而不是外来者如旅游者,设计师和开发商的体验。但这一点很容易被忽略。设计师和开发商会将自己认为“好“的景观体验放在设计中强加给景观真正的使用者。例如,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所强调的生活真实性就是指当地人而言的。 2.3景观规划之于服务对象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经典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1.《苏州古典园林》.刘敦桢.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 2.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3. 《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俞孔坚、李迪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4.《景观形态学》.吴家骅着.叶南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5. 《环境设计史纲》.吴家骅编着.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年 6. 《环境心理学》.林玉莲,胡正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建筑画环境表现与技法》.钟训正.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8.《建筑制图》.钟训正.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 9.《景观设计艺术》.顾小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3 10.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美)弗朗西斯.D.K钦着,邹德侬,方千里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8 11. 《建筑色彩环境设计》,施淑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12.《城市环境创造——景观与环境设施设计》,于正伦着,天津大学出版社 13. 《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美]约翰.0.西蒙兹着.,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4. 《景观设计师便携手册》.[美]尼古拉斯·T·丹尼斯.[美]凯尔.D.布朗.刘玉杰.吉庆萍、俞孔坚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 5.《园林景观设计实践方法》.[美]莱诺·G·汉尼鲍姆编着.宋力(主译),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6. 《21世纪城市灯光环境规划设计》.MlNKAVN城市灯光环境规划研究所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7.《风景园林设计》.王晓俊编着.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8. 《设计词典》.张乃仁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 《园林绿化小百科》,李嘉乐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 《园林规划设计》,王汝斌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1.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杨赉丽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年 22. 《对岸的风景——美国现代园林艺术》.夏建统编着,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23.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规划》.王浩,谷康、孙新旺、陈蓉、朱晓雯着,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24.《风景建筑小品设计图集》,[日]奉田幸夫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 25. 《建筑小环境设计》.,刘文军、韩寂着,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年 26. 《公共艺术设计》.施慧着,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 27.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第二版)》,朱昌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8.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周俭,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29. 《建筑外环境设计》,钱健、宋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30. 《环境艺术设计》,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 31. 《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田银生、刘韶军,天津大学出版社 32. 《多层住宅的空间与造型设计》,肖蓝,天津大学出版社,1996

《景观设计学》读书笔记教学文案

场地设计初体验 ——读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 摘要: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物体,人们规划的是体验——首先是确定的用途和体验,其次才是对形式和质量的有意识的设计,以实现希望达到的效果。场所、空间或物体都根据最终目的来设计,以最好的服务并表达功能,最好的产生所规划的体验。 关键字:人,自然,体验,和谐 一、引言 初读书名,我便疑惑什么是所谓的“场地规划与设计”?带着这个问题,读完了全书,却发现仅用只言片语还是很难讲明。 场地设计,实质上可以作为单独的一门学科,它在景观设计学、建筑学、城市规划中都有所体现,尤其是景观设计学中的场地设计比较系统。作为建筑学范围内的场地设计,它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无处不在,小到对细部的控制,大到对总体的把握。它能够左右到建筑项目的优化方向,甚至有时候会影响到建筑的风格。场地设计始终贯穿在建筑设计项目中,对场地设计的忽视,是一个建筑师专业不成熟的体现。 二、概述 西蒙兹先生的《景观设计学》一书,是景观设计专业的经典和实践手册,作者通过简洁明了、实用的术语勾划出场地规划过程。全书有21个章节,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1-2章,首先讲述我们在景观设计中必须知道的一些基础知识,从宏观的角度给予读者关于宇宙、太阳、地球、自然、生态、景观、气候一个清晰准确的概念;第二部分为3-6章,针对重要的景观元素如土地、水、植物分别进行详细的阐述,最后总结各景观要素的景观特征;第三部分为7-20章,作者具体论述了场地规划、景观设计、社区规划、城市设计的导则和方法;最后一部分为第21章,作者作出总结,提出质疑和探索。全书以诗人的语言、哲学家的思辨、艺术家的情感及工程师的严谨,对自然环境和规划设计领域方法进行了详尽深刻的阐述。

《景观设计学》西蒙兹2013版本

《景观设计学》是一本由西蒙兹于2013年编写的景观设计领域的权威教材。这本教材系统地介绍了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实践,涵盖了从景观设计的历史沿革到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为景观设计师和学生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学习资料。 1. 教材的组织结构 《景观设计学》采用了清晰的组织结构,全书共分为十四章,每一章都围绕景观设计的不同主题展开讨论。从景观设计的概念和定义、设计原则、设计过程,到景观设计师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无一不体现了作者对于景观设计学科的深刻理解和系统概括。每一章的内容都有逻辑严谨的推理过程,既适合作为教材来使用,也适合作为专业人士参考资料。 2.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材既注重理论的阐述,同时也充分关注实践的应用。在对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进行深入挖掘的教材还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工程展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使得读者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又能够看到这些理论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和实现。 3. 对于现代景观设计的关注 在这本教材中,作者还特别关注了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通过对现代社会、文化和环境变化的深入分析,教材提出了

许多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旨在引导学生和从业者更好地应对未来挑战。这种前瞻性的思考和建议,使得这本教材更具有实用性和指导性。 4. 附带的学习资源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材中的知识,西蒙兹教授还额外提 供了一些学习资源。教材配套的全球信息站上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分析、设计工具和资料下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这为 教材的实际教学应用提供了便利条件。 5. 总结 《景观设计学》这本教材内容详实、条理清晰,是一本值得推荐的景 观设计教材。它不仅适合作为高校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参考书,同时 也适合作为从业者的专业参考资料。这本教材的出版填补了我国景观 设计领域教材的空白,为我国景观设计教育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 贡献。希望更多的学生和从业者能够通过学习和应用这本教材,为我 国的景观设计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在《景观设计学》一书中, 西蒙兹教授不仅仅停留在景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层面,同时也对于景 观设计在社会和环境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他指出,景 观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和提升生活品质,更是在塑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在当前社会,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景观

微地形

微地形总结 微地形的定义:用地规模相对较小,在一定范围内承载树木、花草、水体和园林构筑物等物体及地面起伏状态,采用人工模拟大地形态及其起伏错落的韵律而设计出的面积较小的地形。不仅指模仿大地机理的一块块绿地,也指高低起伏但起伏幅度不太大。包含凸面地形、凹面地形、坡地、土台、土丘、小型峡谷,还包含适宜人们活动利用的台地、嵌草台阶、下沉广场、层层爹爹的假山石等。(由田, 2013) 微地形是针对小区域(街道地形、居住小区地形、城市公园地形)等范围较小的区域地形形态而作的定义。(肖磊, 2012) 园林地形就是一定范围内承载树木、花草、水体和园林建筑等物体的地面。园林微地形是专指一定园林绿地范围内植物种植地的起伏状况。(黄炜岸, 2006) 微地形英文释义:micro-topography (由田, 2013) 地形定义:地形是地球表面三位空间的起伏变化,地形也是地表的外观,它偏重于形态学的范畴,具有明确、清晰的“形态边界”和直观的视觉形态。(肖磊, 2012)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 国内: 明代造园家计成在所著《园治》一书中就提及“相地合宜,构园得体”。“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则说明,人们已经为了造景而适当的创造地形。彭一刚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一书中提到,除了依靠疏密对比来表现韵律与节奏感外,起伏错落的外轮廓更加强景致。陈值在所著的《园治注释》一书中,详细介绍了计成在《园治》其相地篇中对于地形的选址以及地形的设计原则。到了现代,北京奥林匹克体育公园由于道路的现状,所以自然生成了起伏及小型溪涧景观。(由田, 2013) 卢济威在《山地建筑设计》分析了山地景观的环境原生体、视景独特性、生态脆弱性和情感认同性,并在景观生态,景观视觉,景观空间及景观感情三者方面,对山地建筑的景观设计经行了探讨。王晓俊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也设计了地形设计以及地形坡度的控制。孟兆祯在《园林工程》一书中,主要从施工及微观角度对地形设计经行探讨与总结。(肖磊, 2012) 国外: 西方文艺复兴开始,意大利台地园,法国勒诺特花园,以及18实际英国自然风景园林景观设计,通过改造现有地形,创造丰富的景致。14世纪,人文主义者在意大利风景秀丽的丘陵上建造庄园,并采用连续积层台地的布局,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意大利台地园。1984年意大利佩柏设计了巴塞罗那北站广场,利用地形设计了一个能被公众利用的环境雕塑,成功的将景观小品与地形结合起来创造景观。80年代希腊园林设计师阿瑟娜-塔哈设计了红褐色花岗岩台地雕塑。美国著名风景园林师劳伦斯-哈普林为波特兰设计了一组广场和绿地。其中最受欢迎的中心喷泉是不规则的折线的台地。(由田, 2013) 约翰-西蒙兹的《景观设计学》对场地的规划要点和开放方式经行了宏观的概述,并且对于地形微气候及地形的处理手法做简要论述。凯尔-丹-布朗在《景观设计师便携手册》中从景观施工的细部角度出发,对于场地的平整、施工组织以及地形的设计有着详细的研究。摩特洛克在其编著的《景观设计理论与技法》一书中对于地形形成以及影响地形设计的因素方面对于地形做了详细的分析。(肖磊, 2012) 微地形的景观类型: 按地形规模分:自然环境因素: 按表现形式分:自然式微地形景观—规则式微地形景观。(由田, 2013) 按形状分类:平坦地形-凸地形-凹地形-坡地-复合地形。(肖磊, 2012) 按平面形态分类:点式微地形景观—线状微地形景观—面状微地形景观—组合式微地形景

《家园·建筑与设计》引文索引

《家园·建筑与设计》引文索引 一、建筑设计 1. 庄惟敏,黄峻,张建国等. 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2. 肯尼斯·弗兰姆普顿. 建筑学原理[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 斯皮罗·科斯托夫. 住宅设计原理与方法[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二、室内设计 1. 朱钟炎,王丽方,室内空气环境及材料设计[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 2. 王立刚,张清军,姜树臣. 室内设计原理与实践[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3. 克里斯汀·史蒂西,安妮·琼斯. 室内设计基础教程[M].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三、景观设计 1. 杨锐,方潜生,景观设计学原理[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2. 朱育帆,杨星,景观设计方法与实践[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3. 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四、城市规划 1. 王建国,高世昌,城市规划原理与方法[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2. 肯尼斯·霍普金斯,城市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3. 王兰,城市规划与设计[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五、建筑材料 1. 刘西拉,陈刚,建筑材料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2. 王立久,张长耀,建筑材料与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3. 罗福午,土木工程材料[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六、施工工艺 1. 杨志勇,张绪武. 建筑施工工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2. 陈建辉,赵志缙. 建筑施工工艺标准[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3. 王铁蒙,建筑施工工艺案例[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七、设计师访谈 1. “对话名师”系列访谈——建筑设计篇[J]. 家园·建筑与设计, 2020(6):40-47. 2. “对话名师”系列访谈——室内设计篇[J]. 家园·建筑与设计, 2020(7):50-57. 3. “对话名师”系列访谈——景观设计篇[J]. 家园·建筑与设计, 2020(8):48-55. 八、设计理论 1. 王受之. 现代建筑设计史[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景观设计学》专题-景观都市主义

《景观设计学》专题——景观都市主义 1.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 ①由Charles Waldheim 最先提出的,核心论点是:景观,而不是建筑更能决定城市的形态和城市的 体验 ②景观都市主义关注人与自然占据同一空间的问题,以建造社会、文化环境彼此相互影响的动态的 新型城市生态学。都市系统与人类系统产生互动并相互影响,在此过程中产生以个充满活力的综合系统。 ③景观都市主义针对传统都市设计在一系列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展开批判。它意味着城市发展的 另一种选择,为现代城市化提供了一种具有文化影响力,生态知识和经济可行性的新形势。 ④景观都市主义认为景观设计是一个过程,强调时间的长期性和过程中与周围人群的互动性。在设 计过程的展示和大众的参与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使得设计的结果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 ⑤在所有项目开始之初,景观优先考虑,景观设计师成为组织者和领导者,重新整合与其他学科之 间的关系。 ⑥景观手段作为媒介,植物作为载体,成为整个场地复兴和再生的“种子”和催化剂,自然和生态 的理念得以引入城市,即尊重场地的自然演变肌理,城市的发展融入到生态演变中。 ⑦以较低的景观前期投入撬动整个地区的发展,从而推动场地的再生,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 益,即能创造经济效益的景观,最终景观彻底代替建筑等等作为城市开发新秩序的最基本的元素,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基础设施。 2.为什么景观都市主义被学者、设计界广泛讨论? ①因为其他学科如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越来越无法应对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②景观都市主义犹如窗外的惊雷,让景观设计学陡然惊醒:景观不是花园,景观不是园林,景观不 是街头艺术品,景观是城市的基础设施,更确切的说是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是生态过程,而非固定的形态,这是对由来已久的建筑都市主义的一种反动,一种“反规划”和“反设计”,也是城市设计对景观应有的回归。 ③这一学说把景观设计学推到了城市设计的前台,可以认为是对景观和景观设计学的再发现,景观 都市主义给了建筑学、景观设计学一次大融合的机会。它敲打去长期依赖学科之间的藩篱,给城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带来了反思,更重要的是,给景观设计学的发展带来了机会。 3.景观与城市设计中最为密切的几个相关学科(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 ①三者应该是相互尊重、共同融合、共同合作、相互借鉴、互相补充的关系,现在的城市发展起来 越复杂,没有哪一个专业可以独立地把这些事情都了解、都完成,所以应该有个全局观,大家共同合作做事情。 ②景观专业关注更多的城市的公共空间、开放空间系统,因此由景观专业来统领和整合其他专业的 工作也是顺理成章的。所以要把景观作为城市的一个主导,建筑是它其中的一个部分。 ③景观规划设计师在不同空间尺度的规划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区域规划是景观生态规划的制定 者;在城市规划是综合规划决策的参与者;在城市设计是场地环境营建的领导者。 ④景观都市主义为各学科的综合提供了一个整合的思路,只有景观设计才能将这些学科融合到一 起,从而以一种更加完善的方式来构建城市。

读《景观设计学》有感

读《景观设计学》有感 很久之前,就有过同学跟我提到过约翰·欧姆斯比·西蒙兹。在我的印象中,他是公认的在景观设计和环境规划领域的带头人和思想家。所以这次当老师让我们去寻找一本有关景观设计的书籍去阅读时,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西蒙兹先生那本享誉盛名的书-—-《景观设计学》. 从广义面理解,这本当代经典著作给我们提供了系统且有效的方法,教我们如何创造一个更加有用、无比高效、具有美学价值的室外空间和场地。之所周知,每个行业都需要一个指引大家前进的灯塔,人们需要一本能用简洁明了且实用的术语勾划出场地规划过程的书。《景观设计学》正是针对人们的这一需求而撰写的.它使我们理解自然是一切人类活动的背景和基础;它描叙了由自然和人造景观的形式、力量和特征引发的规划限制;向我们灌输了对气候的感觉及其在设计中的意义;讨论了场地选址和场地分析;指导可用土地及相关土地利用区的规划;考虑了外部空间的容积塑造;探讨了场地—建筑组织的潜力;寻找出富表现力的人居环境和社区规划及近代规划思潮的历史教训;提供了在城市和区域背景下,创造更有效且更宜人的生活环境的导则。

在这部书中,我阅读最多的章节就是最后一部分:展望。 它向人们描述了未来的城市规划,景观设计这方面的发展趋势.它用犀利的语言、引人瞩目的图片向大家描述了未来繁华却又不失典雅的景观设计。 以下是我对这段文字的一些感悟: 首先,可持续性和生态性将会成为设计者的优先考虑因 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古代先哲老子精辟地道出可持续的生态设计的核心思想。而现代美国生态景观的先行者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更是以科学的分析和实际的检验引领了生态景观运动在全世界的高涨。结合自然的设计就是尊重景观的地域性,包括在当地寻找灵感和在当地寻找自然的设计元素;就是尊重场地的特点,包括尊重场地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及其自然过程与格局.保留、利用与再生场地中的景观元素和材料,并使它们发挥新的实用及审美功能。 结合自然的设计最大限度的顺应自然过程,按生态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也就是说利用乡土材料和本土植物把景观设计成这样一个有机体,它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水与最小程度的依靠人工水,让自然做工,使这个有机体以最少的人工成本可持续的运转及生长。它倡导一个全新的生态的审美观,主张自然的野趣之美,真实的生态之美,及生态过程之美是我们城市生活中的一个必要元素。节约用水用地、对地下水的补充、新的清洁能源的运用、恢复和保护本地特有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多样性等将会成为

关于园林的书籍

有关园林的书籍 1、《植物造景》——苏雪痕 本书论述了自然植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外貌、季相,自然植物群落的结构、垂直结构与分层现象,群落中各植物种间的关系等。这些都是植物造景中栽培植物群落设计的科学性理论基础。 植物遣景的艺术性方面,作者不仅就造型艺术的基本原则,即多样统一,对比调和,对称均衡和节奏韵律,结合植物组景实例进行了阐述 由于植物造景形成山水-植物的综合景观,建筑-植物的综合景观,街道-植物的综合景观。本书的下半部就是专门论述这些综合景观的。 本书对水体与植物的结合组景上,分别就湖、池、溪涧、泉以及堤、岛、水畔、水面的植物造景进行论述。关于艺术构图。适用植物种类以著名城市的名园为实例,作了生动的描述。本书对建筑与植物的结合组景上,强调了建筑与植物的结合要相互因借。相互补充,在形式、体量。色彩上相互协调,还具体到建筑的门、窗。墙、角隅的植物配植和造景手法。屋顶花园目前在我国仅个别公共建筑和少数饭店、宾馆有没置,简述了屋顶花园的植物配植。 2、《风景园林设计要素》一一诺曼K.布思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一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简练、明确的图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园林规划设计的要理。 3、《园林植物景观配置》——徐德嘉 《园林植物景观配置》内容包括苏州园林植物景境配置的文化背景、植物材料的造园意义、植物材料的文化内涵、植物景境配置意匠等。 4、《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一一赵世伟 本书从实际应用出发,用国内外大量的园林植物实例彩图,展示不同风格与特点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思路、方法与实践,内容包括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原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实施等。 5、《攀援植物造景艺术》一一臧德奎 主要从攀缘植物的选择、栽培和造景手法方面加以论述 6、《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沿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7、《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一一孙筱祥 《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全书分为三篇,主要介绍了园林艺术的特征,园林艺术布局的基本原则,园林种植设计,园林设计等内容。 8、《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一刘滨谊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全书由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国际理论与实践、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三部分内容组成。书中以国内外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代表性实例为素材线索,阐述了城市广场、商业街景、公园旅游区、居住区环境、纪念性场所等各类典型景观规划设计及其基本原理和方法步骤;并就学科发展、专业教育、从业注册等问题,向读者展示了景观规划设计领域在中国的巨大发展前景。 9、《城市景观之路一一与市长们交流》一一俞孔坚

《环境生态学》教学大纲-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环境生态学 学时:40 预备知识: 授课方式:讲授、自学 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城市环境生态学》,戴天兴编,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l年。 参考书目: 《城市生态工程学》,马光、胡仁禄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 《城市生态环境学》(第二版),杨士弘编著,科学出版社,2003年。 《城市环境物理》,刘加平编著,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年。 《景观设计学》(第三版),[美]西蒙.O.西蒙兹著,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0年。 《可持续发展论》,张坤民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 基本要求: 本课程为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的生态、环境教育系列中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由环境学基础、生态学基础、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环境问题及其对策以及城市景观设计生态技术等内容组成,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环境和生态学基础知识,合理地解决城市环境设计以及景观设计中的环境问题;学习城市生态环境基本知识,掌握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方法和措施。 讲授的主要内容: 1.绪论课程内容、范围、意义及学习方法。(2学时) 2.环境、环境科学基础。 3.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2学时) 4.生物圈、生态因子、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知识。(4学时) 5.城市环境生态学基础。(2学时) 6.城市生态系统概念。(2学时) 7.城市生态系统平衡与调控方法。(2学时) 8.城市化与城市环境。(2学时) 9.城市大气污染的设计控制措施。(4学时) 10.城市水资源特征与水污染防治。(2学时) 11.固体污染物及其控制措施。(2学时) 12.城市声环境基础。(2学时) 13.城市电磁环境问题。 14.城市光环境问题。 15.城市气候特征。(2学时) 16.城市防灾基本知识。(2学时) 17.绿化及其生态效应、城市绿化规划。(2学时) 18.景观学基础、城市景观特征。 19.景观生态设计方法。(4学时) 20.城市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2学时) 21.城市环境美学质量评价方法。(2学时) 课程教学要求:

《设计结合自然》读书笔记

《设计结合自然》读书笔记 《设计结合自然》是历史的产物,伊恩·麦克哈格正是那个被历史之手选择的人。他的一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围绕《设计结合自然》的一生,这种历史也是生态规划的历史,乃至于景观设计学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伊恩·麦克哈格的成就已为世界公认,但围绕着他同时又有着一些争议。这些争议说明了景观设计学专业内部存在的一些矛盾。了解这些历史,对于今天中国现状下的景观设计学发展有重要意义。 麦克哈格在1967年出版的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中提出了应当在规划中注重生态学的研究,并建立具有生态观念的价值体系。在他的规划思想与实践中,既不把重点放在设计方面,也不放在自然本身上面,而是把重点放在介词“结合”上面。他认为:“如果要创造一个善良的城市,而不是一个窒息人类灵性的城市,我们需要同时选择城市和自然,缺一不可。两者虽然不同,但互相依赖;两者同时能提高人类生存的条件和意义。”这些思想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具有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的,直至今日依旧对我们的规划工作有着指导作用。读过之后,笔者发现这本书最重要的意义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均可见于书的题目“设计结合自然”。其中蕴涵着对以前规划思想中错误的价值观的警示批判与对新的价值观的倡导。在书中的理论阐述与实例分析中贯穿始终的是作者的生态价值观。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加深了对规划中建立正确自然价值观的重要性的认识。 传统的自然价值观麦克哈格在书中指出在传统的价值观念中人们面对的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在此社会中,人们相信现实仅仅由于人能感觉它而存在;宇宙是为了支持人到达他的顶峰而建立起来的一个结构;只有人是天赐的具

有统治一切的权利。” 他对美国社会的现实状况进行了批判,指出人们无视自然,无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注重短期经济利益,象魔鬼一样将道德排在最末位。还尖锐的指出经济学家,除极少数例外,都是商人的奴才,他们和商人一起,毫不掩饰与厚颜无耻地要求我们的价值体系适应他们的价值体系。 他认为由一神论产生出来的西方的宗教是这些道德观念的主要根源。圣经中所描写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与我们看到的现实不符,坚持人对自然的支配与征服,鼓励了人类最大的剥夺和破坏,而不是尊重自然和鼓励创造。在过去久远的年代里,人类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改变自然,他们持有的自然观对世界来说是无足轻重的。而今天,人成为最大的破坏自然的潜在力量,自然最大的剥夺者时,持有什么样的自然观就变行十分重要了。依旧保持以人为中心无视自然的观念必将造成无可挽回的灾难性后果。欧洲和美国大片土地已经遭到侵占和破坏,大自然的数量减少质量降低,水源受到污染,空气质量严重下降。这一切都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也给人们传统的自然价值观提出了很大的疑问。面对这种局面,人们不得不对人类的野蛮行经进行深刻的反思。麦克哈格则具有前瞻性的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提出了注重生态的自然价值观。《设计结合自然》这本书出版于1967年,然而直至今日,人类对自然的侵蚀与破坏不但没有解决还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愈演愈烈。在人们心中根深地固的这种以人为中心的自然价值观是造成这种局面的罪魁祸首。自然价值观念的转变也自然成为改变这种局面的首要任务。 自然价值观念转变麦克哈格在书中通过实例与生态理论的共同阐述极力向人们宣传自然价值观转变的重要性。这种自然价值观的转变似乎比生态科学的规划方法更为重要一些。规划师,管理者与民众如果没有把这种基本的观念深植于

《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景观设计手册》读书笔记

《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景观设计手册》读书笔记

设计也是对自然的关怀。但这并不是说景观设计师在以上所有方面都无所不能。有时候,他可能只是作为顾问在发挥作用;有时候,他是需要其他领域人士协助的设计者;但更多时候,他起领导和组织的作用,协调各个专业之间的矛盾,保护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 第二部分: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内容的梳理 主题:从景观谈场地规划与设计 约翰·欧姆斯比·西蒙兹的《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是现代景观设计学的经典之作。本文拟结合西蒙兹的理论和方法,阐述对从景观的角度来谈论场地规划与设计的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并对场地规划和设计的一些问题等提出自己的看法。 1、景观设计学的概述 西蒙兹的《景观设计学》,描叙了自然和人造景观的形式、力量和特征引发的规划限制;讨论了场地选址和场地分析的关系;指导可用土地及相关土地利用区域的规划;考虑了外部空间的容积率;探讨了场地、建筑组织的潜力;寻找出富表现力的人居环境和社区规划及近代规划思潮的历史教训;提供了在城市和区域背景下,创造更有效且更宜人的生活环境的导则。它让我们明白不论是做规划还是设计,首先必须尊重它的场地。正如西蒙兹在书中所说的“:对每一块场地,都有一种理想的用途;对每一种用途,都有一块理想的场地。”对于场地的充分认知和理解是任何一项项目开始所必须的。这也就使得我们对场地规划和设计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 2. 场地规划与设计的含义 场地规划与场地设计是两个不同层次上的概念。从时间角度来说,场地规划先于场地设计,场地设计是场地规划的深入;从维度上讲,场地规划是二维的,而场地设计则是三维的,设计师的注意力从平面区域向功能空间的转化。 2.1 场地规划 在《景观设计学》中西蒙兹并没有给场地规划(site plan-ning)一个很明确的定义,但是他却能让你明白什么是场地规划。西蒙兹通过介绍整个场地规划的过程来呈现这一概念。加雷特·埃克博(Garrett Eckbo)认为:“场地规划必须被看成由土地未来的所有者对整个场地和空间的组织,以使所有者对其达到最佳利用。这就意味着一个整合的概念:建筑物、工程结构、开放空间以及自然材料一起规划……”。其实这也就说明了场地规划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它的目的是最优地安排与场地及其环境的自然和人工特征相关的任何规划元素。不论是私家花园、大学校园、还是军事工程,规划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