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前言

推进绿色建筑是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具体实践。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发展绿色建筑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全面审视建筑活动对生态环境和住区环境的影响,采取综合措施,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引导、促进和规范绿色建筑的发展,特制定《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下简称导则)。

1.总则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作为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的建筑业,必须发展绿色建筑,改变当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模式,承担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本导则所称的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发展绿色建筑,应倡导城乡统筹、循环经济的理念和紧凑型城市空间的发展模式;全社会参与,挖掘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潜力;正确处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及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发展绿色建筑,应坚持技术创新,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发展绿色建筑,应注重经济性,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综合核算效益和成本,引导市场发展需求,适应地方经济状况,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

发展绿色建筑,应注重地域性,尊重民族习俗,依据当地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状况、气候特点等,因

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绿色建筑。

发展绿色建筑,应注重历史性和文化特色,要尊重历史,加强对已建成环境和历史文脉的保护和再利用。

绿色建筑的建设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与相关的标准规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适用范围

本导则用于指导绿色建筑(主要指民用建筑)的建设,适用于建设单位、规划设计单位、施工与监理单位、建筑产品研发企业和有关管理部门等。

3.绿色建筑应遵循的原则

绿色建筑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理性的设计思维方式和科学程序的把握,是提高绿色建筑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本保证。

绿色建筑除满足传统建筑的一般要求外,尚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

建筑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随后的施工建设、运营管理及最终的拆除,形成了一个全寿命周期。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意味着不仅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并利用环境因素,而且确保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低,运营管理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并使拆除材料尽可能再循环利用。

适应自然条件,保护自然环境

(1)充分利用建筑场地周边的自然条件,尽量保留和合理利用现有适宜的地形、地貌、植被和自然水系;

(2)在建筑的选址、朝向、布局、形态等方面,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特征和生态环境;(3)建筑风格与规模和周围环境保持协调,保持历史文化与景观的连续性;(4)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有害气体和废弃物的排放,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创建适用与健康的环境

(1)绿色建筑应优先考虑使用者的适度需求,努力创造优美和谐的环境;(2)保障使用的安全,降低环境污染,改善室内环境质量;(3)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同时为人们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条件。

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减轻环境负荷

(1)通过优良的设计和管理,优化生产工艺,采用适用技术、材料和产品;(2)合理利用和优化资源配置,改变消费方式,减少对资源的占有和消耗;(3)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利用本地材料与资源;(4)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积极促进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5)增强耐久性能及适应性,延长建筑物的整体使用寿命。(6)尽可能使用可再生的、清洁的资源和能源。

4.绿色建筑指标体系

绿色建筑指标体系是按定义,对绿色建筑性能的一种完整的表述,它可用于评估实体建筑物与按定义表述的绿色建筑相比在性能上的差异。绿色建筑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这六类指标涵盖了绿色建筑的基本要素,包含了建筑物全寿命周期内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及回收各阶段的评定指标的子系统。

表1绿色建筑分项指标与重点应用阶段汇总表5.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技术要点

节地与室外环境

建筑场地

(1)优先选用已开发且具城市改造潜力的用地;(2)场地环境应安全可靠,远离污染源,并对自然灾害有充分的抵御能力;(3)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原有场地上的自然生态条件,注重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4)避免建筑行为造成水土流失或其他灾害。

节地

(1)建筑用地适度密集,适当提高公共建筑的建筑密度,住宅建筑立足创造宜居环境确定建筑密度和容积率;(2)强调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充分利用周边的配套公共建筑设施,合理规划用地;(3)高效利用土地,如开发利用地下空间,采用新型结构体系与高强轻质结构材料,提高建筑空间的使用率。

降低环境负荷

(1)建筑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应控制在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允许范围内;(2)减少建筑产生的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3)利用园林绿化和建筑外部设计以减少热岛效应;(4)减少建筑外立面和室外照明引起的光污染;(5)采用雨水回渗措施,维持土壤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绿化

(1)优先种植乡土植物,采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的植物,减少日常维护的费用;(2)采用生态绿地、墙体绿化、屋顶绿化等多样化的绿化方式,应对乔木、灌木和攀缘植物进行合理配置,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达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谐,并起到遮阳、降低能耗的作用;(3)绿地配置合理,达到局部环境内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降低污染和隔绝噪音的目的。

交通

(1)充分利用公共交通网络;(2)合理组织交通,减少人车干扰;(3)地面停车场采用透水地面,并结合绿化为车辆遮荫。

节能与能源利用

降低能耗

(1)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考虑建筑朝向和楼距,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减少使用空调和人工照明;(2)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采用由高效保温材料制成的复合墙体和屋面、及密封保温隔热性能好的门窗,采用有效的遮阳措施;(3)采用用能调控和计量系统。

提高用能效率

(1)采用高效建筑供能、用能系统和设备

1)合理选择用能设备,使设备在高效区工作;2)根据建筑物用能负荷动态变化,采用合理的调控措施。

(2)优化用能系统,采用能源回收技术

1)考虑部分空间、部分负荷下运营时的节能措施;2)有条件时宜采用热、电、冷联供形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采用能量回收系统,如采用热回收技术;4)针对不同能源结构,实现能源梯级利用。

使用可再生能源

充分利用场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潮汐能以及通过热泵等先进技术取自自然环境(如大气、地表水、污水、浅层地下水、土壤等)

的能量。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不应造成对环境和原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污染。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可参考下表2:

表2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确定节能指标

(1)各分项节能指标;(2)综合节能指标。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节水规划

根据当地水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节水规划方案,如中水、雨水回用等,保证方案的经济性和可实施性。

提高用水效率

(1)按高质高用、低质低用的原则,生活用水、景观用水和绿化用水等按用水水质要求分别提供、梯级处理回用;(2)采用节水系统、节水器具和设备,如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空调冷却水和游泳池用水采用循环水处理系统,卫生间采用低水量冲洗便器、感应出水龙头或缓闭冲洗阀等,提倡使用免冲厕技术等;(3)采用节水的景观和绿化浇灌设计,如景观用水不使用市政自来水,尽量利用河湖水、收集的雨水或再生水,绿化浇灌采用微灌、滴灌等节水措施。

雨污水综合利用

(1)采用雨水、污水分流系统,有利于污水处理和雨水的回收再利用;(2)在水资源短缺地区,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采用雨水和中水回用系统;(3)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顶雨水径流途径,最大程度降低地表径流,采用多种渗透措施增加雨水的渗透量。

确定节水指标

(1)各分项节水指标;(2)综合节水指标。

节材与材料资源

节材

(1)采用高性能、低材耗、耐久性好的新型建筑体系;(2)选用可循环、可回用和可再生的建材;(3)采用工业化生产的成品,减少现场作业;(4)遵循模数协调原则,减少施工废料;(5)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

使用绿色建材

(1)选用蕴能低、高性能、高耐久性和本地建材,减少建材在全寿命周期中的能源消耗;(2)选用可降解、对环境污染少的建材;(3)使用原料消耗量少和采用废弃物生产的建材;(4)使用可节能的功能性建材。

室内环境质量

光环境

(1)设计采光性能最佳的建筑朝向,发挥天井、庭院、中庭的采光作用,使天然光线能照亮人员经常停留的室内空间;(2)采用自然光调控设施,如采用反光板、反光镜、集光装置等,改善室内的自然光分布;

(3)办公和居住空间,开窗能有良好的视野;(4)室内照明尽量利用自然光,如不具备自然采光条件,可利用光导纤维引导照明,以充分利用阳光,减少白天对人工照明的依赖;(5)照明系统采用分区控制、场景设置等技术措施,有效避免过度使用和浪费;(6)分级设计一般照明和局部照明,满足低标准的一般照明与符合工作面照度要求的局部照明相结合;(7)局部照明可调节,以有利使用者的健康和照明节能;(8)采用高效、节能的光源、灯具和电器附件。

热环境

(1)优化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防止因外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过高过低、透过玻璃进入室内的太

阳辐射热等引起的不舒适感;(2)设置室内温度和湿度调控系统,使室内的热舒适度能得到有效的调控,建筑物内的加湿和除湿系统能得到有效调节;(3)根据使用要求合理设计温度可调区域的大小,满足不同个体对热舒适性的要求。

声环境

(1)采取动静分区的原则进行建筑的平面布置和空间划分,如办公、居住空间不与空调机房、电梯间等设备用房相邻,减少对有安静要求房间的噪声干扰;(2)合理选用建筑围护结构构件,采取有效的隔声、减噪措施,保证室内噪声级和隔声性能符合《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的要求;(3)综合控制机电系统和设备的运行噪声,如选用低噪声设备,在系统、设备、管道(风道)和机房采用有效的减振、减噪、消声措施,控制噪声的产生和传播。

室内空气品质

(1)对有自然通风要求的建筑,人员经常停留的工作和居住空间应能自然通风。可结合建筑设计提高自然通风效率,如采用可开启窗扇自然通风、利用穿堂风、竖向拔风作用通风等;(2)合理设置风口位置,有效组织气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串气、泛味,采用全部和局部换气相结合,避免厨房、卫生间、吸烟室等处的受污染空气循环使用;(3)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应符合《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的要求;(4)使用可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新型装饰装修材料;(5)设集中空调的建筑,宜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维护用户的健康和舒适;(6)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结露和滋生霉菌。

6.绿色建筑施工技术要点

场地环境

施工场地

(1)通过合理布置,减少施工对场地及场地周边环境的扰动和破坏;(2)设置专门场地堆置弃土,土方尽量原地回填利用,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3)采取保护表层土壤、稳定斜坡、植被覆盖等措施;(4)使用淤泥栅栏、沉淀池等措施控制沉淀物。

降低环境负荷

(1)施工废弃物分类处理,且符合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的要求;(2)避免或减少排放污染物对土壤的污染,如:仓库、油库、化粪池、垃圾站等处应采取防漏防渗措施,防止危险品、化学品、污染物、固体废物中有害物质的泄漏;(3)施工结束后应恢复施工活动中被破坏的植被(一般指临时占地内)补偿施工活动中人为破坏植被和地貌造成的土壤侵蚀等损失。

保护水文环境

(1)岩土工程勘察和基础工程施工前应采取避免对地下水污染的对策;(2)保护场地内及周围的地下水与自然水体,减少施工活动对其水质、水量的负面影响;(3)优化施工降水方案,减少地下水抽取,且保证回灌水水质。

节能

降低能耗

(1)通过改善能源使用结构,有效地控制施工过程中的能耗;(2)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组织施工、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

提高用能效率

(1)制定合理施工能耗指标,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2)确保施工设备满负荷运转,减少无用功,禁止

不合格临时设施用电,以免造成损失。

节水

提高用水效率

(1)采用施工节水工艺、节水设备和设施;(2)加强节水管理,施工用水进行定额计量。

节材与材料资源

节材

(1)临时设施充分利用旧料和现场拆迁回收材料,使用装配方便、可循环利用的材料;(2)周转材料、循环使用材料和机具应耐用、维护与拆卸方便、且易于回收和再利用;(3)采用工业化的成品,减少现场作业与废料;(4)减少建筑垃圾,充分利用废弃物。

使用绿色建材

(1)施工单位应按照国家、行业或地方管理部门对绿色建材做出的法律、法规及评价方法,选择建筑材料;(2)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进行施工,减少运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7.绿色建筑的智能技术要点

智能技术

应用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系统与产品,提高绿色建筑性能。发展节能与节水控制系统与产品、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智能系统与产品、室内环境综合控制系统与产品等。可采用综合性智能采光控制、地热与协同

控制、外遮阳自动控制、能源消耗与水资源消耗自动统计与管理、空调与新风综合控制、中水雨水利用综合控制等技术。

智能化系统

功能效益

(1)定位正确、满足用户功能性、安全性、舒适性和高效率的需求;(2)采用的技术适用先进、系统可扩充性强、具有前瞻性,能满足较长时间的应用需求。

功能质量

(1)智能化系统中的子系统,如:通信网络子系统、信息网络子系统、建筑设备监控子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子系统、安全防范子系统、综合布线子系统、智能化系统集成等的功能质量满足设计要求,且先进、可靠与实用。(2)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中的子系统,如:安全防范子系统、管理与设备监控子系统、信息网络子系统、智能化系统集成等的功能质量满足设计要求,且先进、可靠与实用;(3)能源消耗与水资源消耗自动统计与管理体系。

8.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技术要点

管理网络

(1)建立运营管理的网络平台,加强对节能、节水的管理和环境质量的监视,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2)建立必要的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系统。

资源管理

节能与节水管理

(1)建立节能与节水的管理机制;(2)实现分户、分类计量与收费;(3)节能与节水的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4)对绿化用水进行计量,建立并完善节水型灌溉系统。

耗材管理

(1)建立建筑、设备与系统的维护制度,减少因维修带来的材料消耗;(2)建立物业耗材管理制度,选用绿色材料。

绿化管理

(1)建立绿化管理制度;(2)采用无公害病虫害技术,规范杀虫剂、除草剂、化肥、农药等化学药品的使用,有效避免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的损害。

垃圾管理

(1)建筑装修及维修期间,对建筑垃圾实行容器化收集,避免或减少建筑垃圾遗撒;(2)建立垃圾管理制度,对垃圾流向进行有效控制,防止无序倾倒和二次污染;(3)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回收和资源化利用。

改造利用

(1)通过经济技术分析,采用加固、改造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年限;(2)通过改善建筑空间布局和空间划分,满足新增的建筑功能需求;(3)设备、管道的设置合理、耐久性好,方便改造和更换。

环境管理体系

加强环境管理,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达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

9.推进绿色建筑技术产业化

绿色建筑技术产业化

绿色建筑技术产业化应以政府引导下的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绿色建筑的技术保障体系、建筑结构体系、部品与构配件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开展绿色建筑技术产业化基地示范工程;将绿色建筑的研究、开发、设计、施工、部品与构配件的生产、销售和服务等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绿色建筑技术的标准化、系列化、工业化、工程化与集约化。

发展绿色建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与新工艺

发展适合绿色建筑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如新型结构体系、围护结构体系、室内环境污染防治与改善技术、废弃物收集处理与回用技术、计算机模拟分析、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分质供水技术与成套设备、污水收集、处理与回用成套技术、节水器具与设施等。先发展量大面广、可推广应用、见效快、产业化前景好的技术项目,如太阳能利用、地源热泵、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节能型空调等新技术。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如规划设计中应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工具,建立三维地表模型,对场地的自然属性及生态环境等进行量化分析,辅助规划设计;在建筑设计与施工中采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C(计算机辅助施工)技术和基于网络的协同设计与建造等技术;建立新型的运营管理方式,实现传统物业管理模式向数字化物业管理模式的提升等。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精密规划、设计、精心建造和优化集成,实现与提高绿色建筑的各项指标。

发展新型绿色建筑材料,加强材料性能、环境等指标的检测,及时淘汰落后产品,加速新型绿色建材的推广应用。

绿色建筑评价和认定

绿色建筑的评价和认定应在本导则的指导下,通过开展试点和示范工程,不断总结完善,逐步建立完整系统的绿色建筑评价和认证体系,包括等级划分、评价指标、认证方法与工作流程和认证机构等。

绿色建筑创新奖是建设部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奖项。本导则提供了绿色建筑创新奖评奖的评定指标体系。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参编单位:清华大学城市建设研究院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

建设部科技部印发

二○○五年十月

淄博地区绿色建筑设计导则

1暖通空调设计 1.1一般规定 1.1.1暖通空调设计应符合国家和山东省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暖通空调系统的形式,应根据工程所在地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建筑功能的要求,遵循被动措施优先、主动措施优化的原则合理确定。 【条文说明】节能是绿色建筑必须具备的特征之一,暖通空调设计的优劣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很大。应以相关节能设计标准为依据,合理科学地确定室内环境参数及系统形式,避免片面追求过高的室内环境参数标准而造成能耗的浪费。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采取保温、隔热、遮阳、自然通风等被动措施减少暖通空调的能耗需求。建筑物室内供暖系统应根据建筑功能、空间特点、使用要求,并结合建筑所采取的被动措施综合考虑确定。 1.1.2居住建筑宜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通过设计适宜的建筑形体、外窗面积与传热系数、提高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供暖空调能耗不高于山东省现行节能设计标准规定值的80%。 【条文说明】本条文对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要求稍高于现行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是考虑到绿色建筑应在节能方面尽量建成低能耗建筑。可以通过计算和实测的方法,与现行山东省节能设计标准规定的限值进行比较。供暖能耗依据《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14-037),空调能耗可参考《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14-036)计算。. 1.1.3暖通空调负荷设计时,宜进行全年动态负荷和能耗变化的模拟,分析能耗与经济性,选择合理的冷热源和暖通空调系统形式。 【条文说明】采用计算机能耗模拟技术便于在设计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对设计进行节能评估。利用建筑物能耗分析和动态复合模拟等计算机软件,可估算建筑物整个使用期能耗费用,提供建筑能耗计算和优化设计、建筑设计方案分析及能耗评估分析,使得设计可以从传统的单点设计拓展到全工况设计。当建筑有高于现行节能标准的要求时,宜通过计算机模拟手段分析建筑物能耗,改进和完善空调系统设计。 1.1.4室内环境设计参数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住宅新风系统技术导则

住宅新风系统技术导则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 2015年2月

前言 为了改善新风行业环境,促进新风产品向标准化、有序化发展,推动建筑行 业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加强节能减排的工作,我们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了本导 则。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 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导则。 本导则的主要容是:1.总则;2.术语;3.分类和标记;4.要求;5.试验;6. 检验规则;7.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导则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 产业化促进中心)负责管理和具体技术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 请寄送至《住宅新风系统技术导则》编制组(地址:市海淀区三里河路9号建设部北配楼南楼215室,邮编:100835)。 本导则主编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 本导则参编单位: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协会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住宅与房地产业促进中心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发展中心 省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 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大学 海丰绿色建筑技术开发 海丰建设工程集团 朗适新风技术 松下环境系统 森德(中国)暖通设备 远大空品科技 I

安达绿风环境科技飞龙能源科技 罗蕾莱电气 威海丰荟集团 环都人工环境科技中财管道科技股份 本导则主要起草人员:梁俊强敬疆 王然良 曾雁 高小龙 章佳荣 志军 喜臣珊珊 宇 霞 黄维林 郭占庚 仁玉 良 旭东 路宾 景广 郝向阳 西 王英红 沙得龙 马金 王智超 俊跃 连如 飞 志海 建勇 徐盛发 效禹 永才 封勤雄 王菊中 树旭 陆亦飞 II

绿色建筑技术措施

绿色建筑技术措施与方案 一、各专业技术措施 建筑专业: 1、采用浅色饰面或遮荫等手段优化场地热环境;无遮阴的地面停车位占地面总 停车位的比例不超过30% ◆措施:场地中不少于30%的硬质地面有遮阴或铺设太阳辐射吸收率为0.3~ 0.7的浅色材料; 不少于75%的非绿化屋面为浅色饰面,坡屋顶饰面的太阳辐射吸收率小于0.7,平屋顶饰面的太阳辐射吸收率小于0.5; 地面停车位可处于建筑阴影区的地面或配置株间距在6m及以下的乔木; ◆提交资料:建筑竣工图设计说明、建筑总平面竣工图、屋顶平面竣工图、场地铺装竣工图及说明、景观种植竣工图、材料检测报告 2、建筑材料满足青岛市现行有效的限制、禁止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规定 ◆措施: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图纸进行施工,不得使用青岛市限制、禁止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目录中的建筑材料,当不得已进行材料代换时,必须经设计单位书面同意,且代换用建筑材料不属于国家和北京是发布的限制、禁止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 ◆提交资料:建筑竣工图纸(或精装设计材料用法表)、工程结算材料清单、材料的进场验收及复验记录 3、所用建筑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符合标准GB 18580~GB 18588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的要求 ◆措施:材料采购时,要满足图纸的要求,所有材料有害物质含量均符合GB 18580~GB 18588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的要求; 在材料采购、建设施工环节中注重建筑材料产品有害物质的检测,并保留其检测报告; ◆提交资料:工程结算材料清单(标明生产厂家)、建材产品检测报告、出厂检验报告、材料进场验收及复验记录 4、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砂浆采用预拌砂浆 ◆措施:施工单位按照图纸中对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的要求进行施工 ◆提交资料:结构竣工图纸、预拌混凝土及砂浆的购销合同、供应量证书、供货单、总用量清单等材料; 5、将施工现场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理,并将其中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环材料回收和再利用,且实际回收的可再利用、可再循环材料的重量占可再利用与可再循环的固体废弃物的总重量的比例不低于20%

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

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探讨 [摘要]在当今世界对低碳排放的追求越演愈烈、人们对健康节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节能减排与绿色生态成为了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绿色建筑是我们对周围环境的改变和适应的开发行为。建筑行为要素是自然资源的消耗、改变和转化,绿色建筑行为在各方面都对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将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文章试从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能为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技术;建筑围护;结构太阳能 一、何谓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在概念上主要包含如下几点:(1)节能,在这里主要是强调要我们减少各种各样的资源浪费;(2)保护环境,在这里主要是强调减少环境污染以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数量;(3)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为人们提供的使用空间要做到“适用”、“健康”、“高效”。绿色建筑从设计、建设、使用、维护到拆除每个环节都有各种各样的节能及环保要求。这意味着在设计阶段就要重点考虑环境因素的利用,还要尽量地降低建设过程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且确保建筑在运行阶段能为人们提供低耗、舒适、健康的空间,并全力降低拆除时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程度。 二、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 (一)合理的建筑布局能够大幅降低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

在一栋建筑的规模、功能、区域确定了以后,建筑外形和朝向对建筑能耗将有重大影响。一般认为,建筑体形系数与单位建筑面积对应的外表面积的大小成正比关系,合理的建筑布局可以降低采暖空调系统的电力使用载荷。从热力学与空气动力学的角度出发,较小的体形系数与较小的外部负荷呈现正比关系。而用途为住宅的建筑物外部负荷不稳定其对能量消耗占主要因素。而对运动场馆、影院等大型公共用途的建筑物而言,其内部的发热量要远远高于外部的发热量,所以在设计中较大的体形系数更加有利于散热。也就是说普通住宅与大型的公共建筑由于用途不一样,其发热量影响因素也不一样,从节能的角度出发,其体形系数的设计要求是相反的。(二)建筑物进行外墙保温能够大幅降低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在温度较低的北方地区,对建筑物进行外墙保温是一项能够大幅提高热工性能的绿色节能工程。其外墙保温材料的铺设厚度与其保温效果呈现正比例关系。外墙保温工艺的广泛应用不但可以在寒冷的冬季有效地避免室内温度的快速流失,而且在炎热的夏季还可以有效地避免由于太阳光辐射而导致的外墙温度升高进而带动室内温度的上升,从而减小了空调等制冷设备的工作载荷。这样一来,通过铺设建筑物外墙保温层不但使夏季的隔热性能得到提升还使得冬季的保温性能得以加强。这样就减轻了冬季供暖压力和夏季的降温电力载荷,从而使得建筑物的能耗得到降低。所以,从考虑降低能耗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大力推广建筑物外墙保温工艺与技术

GB/T50378-2014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1 总则 1.0.1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推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 1.0.3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1.0.4绿色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 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热岛强度heat island intensity 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2.0.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 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2.0.4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 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2.0.5再生水reclaimed water 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非饮用水。 2.0.6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 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2.0.7可再利用材料reusable material 不改变物质形态可直接再利用的,或经过组合、修复后可直接再利用的回收材料。 2.0.8可再循环材料recyclable material 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循环利用的回收材料。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前言 推进绿色建筑是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具体实践。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发展绿色建筑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全面审视建筑活动对生态环境和住区环境的影响,采取综合措施,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引导、促进和规范绿色建筑的发展,特制定《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下简称导则)。 1.总则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作为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的建筑业,必须发展绿色建筑,改变当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模式,承担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本导则所称的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发展绿色建筑,应倡导城乡统筹、循环经济的理念和紧凑型城市空间的发展模式;全社会参与,挖掘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潜力;正确处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及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发展绿色建筑,应坚持技术创新,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发展绿色建筑,应注重经济性,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综合核算效益和成本,引导市场发展需求,适应地方经济状况,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 发展绿色建筑,应注重地域性,尊重民族习俗,依据当地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状况、气候特点等,因

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绿色建筑。 发展绿色建筑,应注重历史性和文化特色,要尊重历史,加强对已建成环境和历史文脉的保护和再利用。 绿色建筑的建设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与相关的标准规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适用范围 本导则用于指导绿色建筑(主要指民用建筑)的建设,适用于建设单位、规划设计单位、施工与监理单位、建筑产品研发企业和有关管理部门等。 3.绿色建筑应遵循的原则 绿色建筑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理性的设计思维方式和科学程序的把握,是提高绿色建筑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本保证。 绿色建筑除满足传统建筑的一般要求外,尚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 建筑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随后的施工建设、运营管理及最终的拆除,形成了一个全寿命周期。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意味着不仅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并利用环境因素,而且确保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低,运营管理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并使拆除材料尽可能再循环利用。

绿色建筑技术要求20200417

绿色建筑技术要求 第一节工程概述 绿色建筑评价目标: 达到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三星级的要求。 第二节技术要求 一、控制项要求 (一)不得发生导致绿色建筑评价不合格的事故; (二)不得采用国家和地方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 (三)应建立绿色建筑项目施工管理体系和组织机构,并落实各级责任人。 (四)《绿色施工方案》技术深度要求 1.《绿色施工方案》中绿色施工目标应明确,内容应涵盖“四节一环保”要求。主要内容包括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境保护的具体目标及实施方案。 2.《绿色施工方案》应明确绿色施工的技术要求和措施,包括节约用地措施、保护土地资源措施、材料运输节能措施、机械设备与机具节能措施、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节能措施、施工用电及照明节能措施、临时用水节水措施、非传统水源利用措施、主体材料节约措施、装饰装修材料节约措施、水电安装材料节约措施、周转材料节约措施、其他材料节约措施、施工废弃物管理措施、资源再生利用措施、扬尘控制措施、光污染控制措施、水污染控制措施、土壤保护措施、建筑垃圾控制措施、地下设施、文物和资源保护措施、人员健康保障措施、“四节一环保”宣传教育措施等。 (五)应制定施工全过程的环境保护计划,并组织实施。 1.《项目环境保护计划》内容应包括:预防水土流失、防止土壤污染、控制扬尘、控制噪声、控制污水排放、防治光污染等。 2.《项目环境保护计划》包括环境因素分析、控制原则、控制措施、组织机构与运行管理、应急准备和响应、检查和纠正措施、文件管理、施工用地保护和生态复原等内容。 3.施工过程中应有实施记录文件及影像记录。 (六)应制定施工人员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计划,并组织实施。 1.承包人应有OHSAS18000职业健康与安全体系文件,并落实管理责任。 2.承包人应对动火作业、吊装作业、土方作业、管沟作业、有刺激性挥发物作业、受限空间内的作业等危险性较大的作业活动进行识别,建立危险源清单,编制危险作业控制的详细计划和操作规定,应对危险作业人员进行认真培训教育、考核。危险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3.根据现场作业人员工作性质、工种特点、防护要求,对各类现场作业人员防护用品的配备制定标准,并对现场作业人员个人防护用品配备及发放情况进行统计登记,建立台帐。对个人防护用品的日常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督促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记录并处罚违规行为。 4.施工过程中应有实施记录文件及影像记录。 (七)进场施工前图纸会审时应充分理解项目绿色设计意图,提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避免后期出现降低绿色建筑标准的变更。 二、评分项要求 (一)按照《绿色施工方案》及《深圳市建设工程扬尘污染防治专项方案》要求进行落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建科[2005]199号)

【发布单位】建设部、科学技术部 【发布文号】建科[2005]199号 【发布日期】2005-10-27 【生效日期】2005-10-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建设部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建科[2005]19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厅(建委)及有关建设部门、科技厅(委),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建委(建设局)及有关建设部门、科技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科技局: 发展绿色建筑是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重要举措。为加强对我国绿色建筑建设的指导,促进绿色建筑及相关技术健康发展,建设部与科技部联合组织编制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现印发你们,并就贯彻落实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组织好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要认真开展技术培训和试点示范,积极推进本地绿色建筑的发展。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单位、规划设计单位、施工与监理企业、物业管理企业、建筑产品生产企业,要遵照《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的内容,调整和完善本单位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树立绿色建筑意识,强化绿色建筑导向,建立健全实施绿色建筑的运行管理机制,培养骨干技术人才,逐步形成本单位开展绿色建筑工程实践的特点,确立核心竞争力。 三、有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要按照《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的要求,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自主技术创新,强化技术的优化集成和工程化配套,增强技术支撑能力,形成绿色建筑技术体系,促进绿色建筑技术产业化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二○○五年十月二十七日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参编单位:清华大学 城市建设研究院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 建设部科技部印发 二OO五年十月 目录 前言 3 1.总则 3 2.适用范围 4 3.绿色建筑应遵循的原则 4 4.绿色建筑指标体系 5 5.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技术要点 7 5.1 节地与室外环境 7 5.2 节能与能源利用 8 5.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9 5.4 节材与材料资源 10 5.5 室内环境质量 10 6.绿色建筑施工技术要点 12 6.1 场地环境 12 6.2 节能 13 6.3 节水 13 6.4 节材与材料资源 13 7.绿色建筑的智能技术要点 14 7.1 智能技术 14 7.2 智能化系统 14 8.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技术要点 14 8.1 管理网络 14 8.2 资源管理 15 8.3 改造利用 15 8.4 环境管理体系 16 9.推进绿色建筑技术产业化 16 9.1 绿色建筑技术产业化 16 9.2 发展绿色建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与新工艺 16 9.3 绿色建筑评价和认定 17

绿色建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

第十章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 在建设单位许可的情况下,根据本工程质量、工期等方面的要求,我公司将采用以下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 一、新技术的应用 1、运用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实现材料的购进、领用、库存、使用过程的全方位覆盖。 2、全站仪放样技术。? 全站仪具有测量精度高,仪器的集成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高等优点,已大量应用于各类工程的施工测量中。坐标法放样是充分利用全站仪的这些优点,直接利用施工控制点和放样点的坐标进行放样工作,避免了大量的放样数据的准备工作,提高了施工测量的工效,同时也减少了施工放样中可能出现的差错。该技术对一些形体复杂的建筑物放样工作有明显的优势。? 3、测距仪高程传递技术。? 高程传递一般采用水准测量和悬挂钢尺的方法解决,这些方法劳动强度大,所需时间长,且测量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有时得不到保证。现代测距仪具有测量精度高,观测快捷、方便等优点,只需将目前常用的测距仪或全站仪稍作改进,就可完成高程传递的测量工作。 4、利用最新的环境监测技术,对所用材料及工地环境进行检测,确保各项指标完全合格。 二、新工艺的应用 1、由于墙面结构特征不同,受空气或碱性环境影响出现返碱、咬色等情况,外墙涂料施工前在表面加以保护,以防止产生污染,我公司在长期的施工过程中积累了相关的处理经验,能够避免上述情况的产生。 2、采用无气喷涂技术,确保经喷涂过的墙面表面光滑、均匀,无流坠现象。 三、新材料的应用 新材料应用的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节约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 节约资源: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新材料的

解读2019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解读2019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9年第61号公告,8月1日起正式实施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新标准”作为规范和引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根本性技术标准,自2006年第一版发布以来,历经十多年的“3版2修”,此次修订之后的“新标准”总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与2014版相比,《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修订的主要内容变化。 变化一 重新定义“绿色建筑” 原定义 新定义 2.0.1绿色建筑: 影响 新版绿色建筑定义更关注人和环境的关系,以建筑高质量发展为目标。 变化二 评价技术指标体系重视“以人为本” 原版指标评价 从“四节一环保”以及施工管理、运营管理框架打分。 新版指标评价 2.0.2 绿色性能

影响 从“以人为本的”建筑性能出发,转变“开发者“视角为“使用者”视角,从百姓视角来设计,以增进建筑使用者对于绿色建筑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变化三 拓展“绿色建材”的内涵 新标准 2.0.5 绿色建材:在全寿命期内可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节能、减排、安全、健康、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 7.2.18:选用绿色建材,评价总分值为12分。 影响 材料生产者可以针对上述定义,发掘创新材料的价值,在项目应用中带来“加分“。 变化四 评价方式和阶段的变化 原标准 绿色建筑的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设计评价应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过后进行,运行评价应在建筑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 新标准 3.1.2:绿色建筑评价应在建筑工程竣工后进行,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可进行预评价。 影响

绿色建筑技术应用要点分析

绿色建筑技术应用要点分析 摘要: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对绿色建筑工程的需求越来越 迫切,这也决定了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本文首先对绿色建筑的相关概念进 行阐述,然后,对当前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最后,探索我国绿色 建筑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绿色建筑;技术应用;未来发展 绿色建筑技术的产生是人们在经历了能源生态危机之后对其带来的沉痛后果进行的反思 而着手研究的一项节能技术。国外很多发达国家早在这一理念提出之前,就已经进行了相关 的研究工作。例如:赖特提出的“有生命的有机体”。因此,国外在绿色建筑技术研发过程中,具有领先优势。而我国在这方面研究较晚,但是,亦是取得了一些重点的科研成果,并得到 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一、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主要是指在建筑的整个建设过程中,最大程度地降低资源使用量,并减少对环 境的污染程度,为人们提供更为健康、舒适以及高效的使用空间,力争做到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绿色建筑技术相对于传统的建筑技术,更加节能、高效、环保,并且,已经成为建筑行 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现状 尽管我国的绿色建筑技术发展较晚,但是,在技术创新上很多方面已经到达了世界领先 水平,例如:2004年,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在建设过程中,汇集了国内外的众多科研团体, 集成了国内外多种绿色建筑技术以及建筑产品。并且,在投入使用之后,实现了综合耗能仅 为传统建筑的25%,而且,其中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占到了总的能源消耗的20%,室内的综 合环境明显给人一种清新、自然之感。无论是通风、还是采光以及资源回用等方面都明显优 于传统建筑。 三、绿色建筑技术在实施过程中应注重的问题 1、注重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 绿色建筑首先要考虑的内容是怎样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选择合理建筑形式的重 要依据是建筑物周围的不同环境,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环节是合理的建筑形式。 就比如说绿化屋顶,最大限度的利用屋顶的功能,在屋顶上种植植物,这样子不仅能充分的 利用资源,还能提高城市绿化率,给建筑物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对于那些噪音污染比较严重 的大城市,种植具有隔音效果的植被来降低噪音是很有效。 2、物理环境的充分利用 人类生存的物理环境对建筑中的热、光、声等有着更高要求。许多设计师设置可以充分 利用的天井,从建筑物的上方把新鲜的空气引进来,以达到建筑和周围物理环境相互融合。 那些轻气体通过天井排到建筑之外,那些较重气体从地下的排污管道排出建筑物。对于采光 控制方面,我们可以把天然光线引进建筑物内部以形成自然的光照明系统,还有就是对于采 光率的调节我们可以通过智能控制系统来实现,使得适宜的自然光线进入建筑物内部,而且 还能随着时间的变化自动调节光线的明亮程度。 3、重视建筑的选址 建筑的选址对于绿色建筑设计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首先,让建筑物获得更多的外在的 资源可以通过良好的选址来实现,比如适宜的角度能获得更强的太阳能。或者通过设计合理 的地势走向来获得更多的水资源和雨水资源。建筑物的选址中需要考虑到的有通风、遮阳、 日照、温度调节等因素。能让建筑物在同样的自然环境下获得更多的自然资源(日照、风、 光线)的必备条件是良好的选址,可见建筑选址的重要性。 四、房地产开发中绿色建筑技术的具体应用 随着环保意识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渐渐的完善了节能体系,而且得到了广泛应用。绿色建筑技术对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来说都已经非常的成熟,并且也为这些发达国家的发 展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虽然绿色建筑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我国在充分的借鉴西方发达 国家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模板(公建)

设计依据 1. 《湖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43/T004-2010); 2. 《湖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3. 《湖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3/003 4.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 5. 本工程其他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 6. 其它国家、地方相关规范标准。 主要技术体系

技术方案 一、规划建筑设计分析(节地与室外环境) 1.室外风环境:建筑物周围人行区域距地面1.5m高处平均风速低于5m/s,主要人行区域平均风速不小于0.5m/s,不影响室外活动的舒适性和建筑通风。后期对项目进行室外风环境模拟。 2.场地噪声:通过规划设计采取适当的隔离或降噪措施。场地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要求则得分。 2.停车位:场地规划设计要求有效合理的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满足建筑地下室停车位要求。 3.屋顶绿化:合理采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方式,屋顶绿化面积占可绿化屋顶总面积的比例达到50%,或垂直绿化面积占可种植区域面积的比例不小于15%。 4.交通合理:对具有大量人流和短时间集散特性的公共建筑,为了保证各类人员顺畅方便地进出,要求将大量人群与少量使用专用车辆的特殊人群按照人车分行的原则组织各自的交通系统。同时,倡导以步行、公交为主的出行模式,在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阶段应重视其主要出入口的设置方位,接近公交站点。建筑物配建的停车(位)场或库其设计应满足当地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相关要求,同时亦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设计标准和规范要求。 5.植物绿化:绿化植物优先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其占场地全部植物种类的比例不小于70%,且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 1.每100m2绿地上不少于3株乔木、10株灌木。

绿色建筑一星技术标准

目录 1 前言--------------------------------------------1 2 基本说明--------------------------------------2 3 申报指引--------------------------------------3 4 住宅建筑--------------------------------------4 4.1节地与室外环境---------------------------------4 4.2节能与能源利用---------------------------------7 4.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9 4.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11 4.5室内环境质量------------------------------------13 4.6运营管理------------------------------------------15 5 公共建筑--------------------------------------17 5.1节地与室外环境---------------------------------17 5.2节能与能源利用---------------------------------19 5.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21 5.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23 5.5室内环境质量------------------------------------25 5.6运营管理------------------------------------------27 6 附件-项目前期研究绿色定位大纲-------------29

浅谈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浅谈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摘要:绿色建筑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环保的建筑技术,是建筑工程事业与环 保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绿色建筑技术,不仅能够 有效地节约建筑工程能源、降低能源消耗、保护环境,同时也可以促进建筑工程 事业的不断发展,提高建筑工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因此,我国 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提高认识,以创新、环保、节能为主要指导思想,大力发 展绿色建筑技术,以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绿色建筑技术应用 的必要性与现状进行探讨,提出应用绿色建筑技术的策略,希望能够引起相关技 术人员的关注与重视。 关键词: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现状;应用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爆发,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地发展节能减排技术,以缓解 本国的能源紧张局面。建筑工程作为耗能大户,是各国重点研究的对象,在此形 势下,绿色建筑技术应运而生。绿色建筑技术是一种以“环保、节能”为基本原则 的技术,发展绿色技术对建筑工程事业的发展、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等方面都有 促进作用。在此,笔者将结合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在大量国内外实例的 调查与分析中,总结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情况与应用策略,以供我国建筑工程工 作人员参考。 一、建筑工程中应用绿色建筑技术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我国建筑工程事业工作人员对绿色建筑技术的认识不断提高,并 结合国内外绿色建筑技术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为绿色建筑技术制定以下定义: 在保证建筑工程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最大化地节约建筑工程材料、使建筑工程与 周围环境相互协调共生,为人类提供更为舒适、环保、节能、降耗的居住、办公 建筑,达到以上目的的技术,即被称为绿色建筑技术。由此可知,在建筑工程中 应用绿色建筑技术是极其必要的。 具体来说,(1)当前,我国正受到石油、土地、林业等资源不足的影响, 而建筑工程的建设则需要消耗大量以上资源,所以,对建筑工程实施节能降耗技 术是极其必要的。由此,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将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到建州工程中, 将有利于降低建筑工程建设对以上资源的消耗,从而达到节能、缓解能源紧张的 目的;(2)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发展是第一要务,在此形势下,建筑工程的发展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工作。因此,为了促进建筑工程事业的可持 续发展,创新技术、发展绿色建筑建筑则是极其必要的;(3)建筑工程在建设 施工中,不仅会消耗大量能源,同时也会排放大量的、不同形态的污染物。所以,为了在节能的同时,降低排放量并保护环境,必须发展新型建筑技术,以提高建 筑工程建设施工的安全性、可靠性、环保性、经济性。而应用绿色建筑技术则可 以很好地达到以上目标,推动绿色建筑工程事业的发展。 二、我国建筑工程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事业飞速发展,相关技术人员对绿色建筑技术的研究 逐渐深入,其应用效果越来越明显。一些房地产开发项目将绿色建筑技术作为重 要的建筑建设技术对待,以期通过有效运用绿色建筑技术,来促进建筑工程效益 的提升。但是,在我国建筑工程事业中应用绿色建筑技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与推广。 (1)在应用绿色建筑技术建设绿色建筑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以购

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设计导则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设计导则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二零零八年九月

目录 总则 (5) 1 编制依据 (5) 2 设计原则 (5) 3 适用范围 (7) 1 规划与景观 (9) 1.1 场地规划 (11) 1.2 建筑总体布局 (12) 1.3 场地室外环境 (14) 1.4 场地交通组织 (17) 1.5 绿化与景观环境设计 (19) 2 建筑设计 (26) 2.1 建筑外围护结构 (28) 2.2 遮阳设计 (30) 2.3 日照与采光 (30) 2.4 自然通风 (32) 2.5 隔声降噪 (34) 2.6 室内空气质量 (37)

2.8 建筑节材 (39) 2.9 垃圾收集系统 (41) 2.10 创新设计 (41) 3 结构设计 (42) 3.1 总则 (44) 3.2 绿色建筑体系的结构选型 (45) 3.3 绿色建筑结构体系的材料选择 (50) 4 暖通空调设计 (54) 4.1 差不多设计要求 (56) 4.2 环境爱护与污染操纵 (56) 4.3 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 (57) 4.4 能源的合理选择和利用 (59) 4.5 节能技术与应用 (60) 4.6 系统及设备效率 (64) 4.7 能量计量 (65) 4.8 自动操纵与调节 (66) 4.9 系统运行与治理 (67) 5 给排水设计 (68)

5.2 给水 (71) 5.3 污水及雨水 (75) 5.4 非传统水源利用 (76) 5.5 太阳能热水系统利用 (78) 6 电气设计 (81) 6.1 电力能源的选择 (83) 6.2 供配电系统与设备的节能 (85) 6.3 照明节能 (88) 6.4 电能计量 (96) 6.5 建筑智能化 (97)

建筑节能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最新)

建筑节能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最新) 在当今社会,节能环保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战略,这就推动了建筑施工中节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已成为世界发展的共同问题,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人们越来越重视节能环保并努力将节能环保技术应用到各个行业中去。因此,在消耗较大的建筑行业中尤为重视节能技术的应用。 1建筑节能技术的含义及特点 目前我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新世纪的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在建筑方面产生的污染也迫使人们创造出绿色建筑节能技术。我国建筑规模日渐扩大,建筑材料和能源的消耗也越来越多,能源浪费的现象十分严重。绿色节能技术不仅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也是现代建筑企业增强自身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存在建材能源消耗过大,供应商单方面追求利益,出现了粗制滥造及对建筑工程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等问题,这些问题必须重视并进行改善。建筑节能技术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绿色施工管理。建筑工程需要实行绿色施工管理,如果没有岗位责任制和施工规划等管理制度是无法实现绿色管理的,而绿色管理恰恰是绿色建筑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②环境保护技术。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大气中的总悬浮颗粒,这些颗粒严重危害了人们的健康。因此需要在绿色建筑的施工中采取适当的环境保护措施。③建材和材料资源利用技术。目前我国新建建筑急需减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因此要加强建材和资源

的利用率,从而改善建筑工程的总体质量,减少造价,节约成本。④水资源利用技术。水是万物之源,建筑施工中水贯穿了整个施工过程,施工中一不注意就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要与我国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制度相呼应,就要提高建筑施工过程中水资源的利用率。⑤节能减耗技术。在施工过程中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不必要的损耗是节能减耗的两大主要方向,就用从选择可再生能源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入手,实现绿色建筑的节能环保。⑥用地保护技术。相关部门应该合理规划工地的临时住房,按生产规模和员工人数规划用地面积,实现建筑空间的充分利用,节约土地资源。 2建筑节能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2.1围护结构节能技术 在绿色建筑建设中,玻璃幕墙是常用的一种节能施工技术,不仅可以实现节能环保,还能提高建筑物的装修效果。但在施工时,需要严格控制幕墙的性能和质量,确保使用的玻璃性能强,安全系数高,不易出现开裂和破碎,比如钢化玻璃、中空夹胶玻璃及常用的半钢化玻璃等。另外,选择玻璃时应选择色泽均匀、杂质较少,镀膜不易脱落的玻璃,以防影响建筑物的美观效果。在玻璃幕墙中,除了对玻璃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外,还需对支撑构架和密封胶梁中的材料进行严格选择。一般情况下,为了满足绿色建筑施工规范,构架多选用铝合金材质,密封胶多选用硅酮结构胶。 2.2墙体和保温施工

新国标 GB50738-2014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四稿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修订建议稿) 二○一四年九月

3 基本规定 3.1.1 绿色建筑的评价应以单栋建筑或建筑群为评价对象。评价单栋建筑时,凡涉及系统性、整体性的指标,应基于该栋建筑所属工程项目的总体进行评价。【条文说明扩展】 对于建筑群或其中多栋建筑为评价对象的情况,要求参评建筑在位置上互相毗邻(不得出现孤岛现象),且功能、权属、技术体系上均一致。例如,住区中普通结构体系和PC 结构体系不能混报;某些双塔建筑中办公塔楼与酒店塔楼不宜混报。但在单栋建筑,还是允许其中有多种功能。 对于系统性、整体性指标,要进行总体评价,运行评价时单栋建筑内部分区域作为评价对象的情况也应照此执行。 3.2.2 【条文说明扩展】 《标准》中,允许在设计评价进行预评的条文共10条,第9章施工管理包括第9.1.4、 9.2.6、9.2.7、9.2.12、9.2.13条,第10章运营管理包括第10.1.2、10.1.5、10.2.7、10.2.8、 10.2.12条。 3.2.4~3.2.8 【条文说明扩展】 在确定所有控制项(设计评价不含施工管理和运营管理部分)的评定结果均为满足的前提之下,分值计算及分级步骤如下: 1、分别计算各类指标中适用于项目的评分项总分值和实际得分值。某类指标中适用于特定项目的评分项总分值,有可能就是100分;也有可能在扣除一些条文的不参评分数后,小于100分。而该项目的评分项实际得分值,必然是小于或等于该类指标适用于本项目的评分项总分值。各类指标的评分项总分值和实际得分值均为不大于100分的自然数。 2、分别计算各类指标评分项得分Q i(不含加分项附加得分Q8)。分别将各类指标的评分项实际得分值除以该类的评分项总分值再乘以100分,计算得到该类指标评分项得分Q i。对于各类指标评分项得分Q i,要求对小数部分四舍五入,简化为一个不大于100分的自然数。 3、判断各类指标评分项得分Q i(不含加分项附加得分Q8)是否达到40分。对于设计评价,不计算、判断施工管理和运营管理两部分的评分项得分Q6和Q7。如不满足要求,则不必继续后续步骤。 4、计算加分项附加得分Q8。需要注意的是,不再考虑不参评情况。而且,根据《标准》第11.1.2条,当Q8超过10分时也取为10分。因此,Q8是一个不大于10分的自然数。 5、选取评分项权重值w i。按照项目评价阶段和建筑类型,查《标准》表3.2.7确定。对于同时具有居住和公共功能的单体建筑,权重值取值按《标准》表3.2.7注2计算;对于包含少量配套公建的住宅小区或居住区项目,权重值按居住建筑取值。 6、计算绿色建筑评价总得分∑Q。将分别计算得到的各类指标评分项得分Q i,及对应的权重值w i,按《标准》式3.2.7计算得到绿色建筑评价总得分∑Q。同样,∑Q也要对小数部分四舍五入,简化为一个不大于110分的自然数。如∑Q没有达到50分,则不必继续后续步骤。 7、确定绿色建筑等级。根据∑Q,对照《标准》第3.2.8条所列50分、60分、80分

《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

附件3: 《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基本条文 及审查要求 一、基本条文: (一)居住建筑基本条文 1、方案和扩初设计说明中应有绿色建筑设计专篇。 (3.0.9) 2、场地设计应保留与利用场地内有环保价值和资源再利 用价值的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 物等。(4.1.2) 3、居住用地人均控制指标应符合《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 准则》要求。(4.1.5) 4、建筑布局应紧凑,且应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 50180中有关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4.1.5)5、住区规划应有利于自然通风,住区风环境应有利于过渡 季、夏季的自然通风。(4.1.10) 6、住区绿化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1)住区的绿地率不应低于30%。 (2)绿化物种应选择适宜深圳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 (3)绿化设计应乔、灌、草结合,选用绿量大的植物,构成复层结构的植物群落,每100m2绿地上乔木量 不应少于3株。 (4)木本植物种类满足:住区规模≤5万㎡时不少于45种,住区规模5~10万㎡时不少于55种,住区 规模≥10万㎡时不少于60种。(4.1.11)

7、住区内透水地面面积比不应小于45%。(4.1.12) 8、地下空间应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4.1.14) 9、住区出入口的设置应方便居民充分利用公共交通网络, 其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应超过500m。 (4.1.17) 10、人行道系统应综合考虑遮荫、休憩、排水、防滑、无障 碍等措施(4.1.18) 11、住区应配套自行车停车场(库),停车位不应小于3辆 /10户。住户停车距离不大于100m。(4.1.19) 12、建筑造型应简约,无大量纯装饰性构件。 (4.2.1) 13、每套住宅应设阳台。(4.2.4) 14、卧室、起居室(厅)、书房、厨房应设置外窗,每套住 宅至少有1个卫生间设有外窗。房间的采光系数不低于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 50033的规定。(4.2.6) 15、楼板和分户墙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不小于45dB。楼板 的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声压级不大于70dB。户门的空气 声计权隔声量不小于30dB;外窗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 不小于25dB,沿街时不小于30dB。(4.2.7 ) 16、居住建筑应结合建筑形体,设计外遮阳。(4.2.9) 17、给排水方案设计、扩初设计阶段应编制水量平衡表,并 合理制定水系统规划方案,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 (4.4.2) 18、用水计量仪表应分户、分类设置。(4.4.6) 19、采用节水器具和设备。(4.4.8) 20、居住建筑应设计雨水利用设施。(4.4.13) 21、建筑面积超过2万m2的高层住宅与建筑面积超过4万 m2的住区,应按照规划配套建设中水利用设施。中水设 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