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资源学院

环境与资源学院
环境与资源学院

环境与资源学院

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是培养在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领域从事环境和水资源监测、评价、管理等研究工作,环境工程和水利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等工作的高级人才的理工科学院。现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3个系,1个重点实验室、1个中心和4个研究所,即水资源与水问题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环境影响评价中心,水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所、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和水利水电工程研究所,另外,还有环境化学实验室、水处理实验室、水岩相互作用实验室等34个实验室。

学院设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4个本科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利水电工程4个硕士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文学与水资源、地下水科学与工程4个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及博士后流动站。现有本科生、研究生等各层次在校学生1229人,其中博士后3人,博士研究生90人,硕士研究生258人。已培养毕业生7666人,其中有7%的本科生被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有35%的本科生考取了硕士研究生。还有部分同学分别考取了北大、清华、哈工大、南大、浙大、上海交大等著名学府的研究生。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79人,教师48人,博士生导师12人,教授20人,副教授1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名,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20人。中科院院士、水资源研究与管理专家林学钰教授,国内外知名的环境专家杜尧国、董德明、林年丰、赵勇胜、汤洁、马小凡、张兰英、张凤君教授,水文学及水资源专家廖资生、曹剑锋、杨悦所、卢文喜、迟宝明教授在我院任教。

近5年来,全院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27项。有72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98篇。

学院十分重视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先后与日本、韩国、美国、英国、俄罗斯等8个国家的同行建立了科研和联合办学的合作关系。主持过多次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赴国外开展合作研究30余人次,曾多次聘请美国、英国、荷兰、俄罗斯等专家、学者到本院进行学术交流和举办讲座,有力地推动了学院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学院重视复合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成立了“大学生学术指导委员会”和“环境保护协会”,其中在校生的协会会员已达536人。全院师生围绕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以地球日和环境日为契机,开展了宣传、调研、讲座、论坛、讨论和辩论赛等一系列的校内外科技文化活动,巩固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浓厚了学术氛围,提高了学生整体素质。

环境与资源学院在环境科学研究与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技术、水资源及水环境保护方面的设计、预测、开发利用与管理等前沿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立志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而奋斗,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和谐统一的,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环境科学复合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具有环境科学与工程等方面知识,能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等部门从事科研、教学、环境保护、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等工作。

二、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环境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质及一定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掌握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的方法以及进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熟悉国家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环境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状况;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环境科学。

主要课程:环境学、环境地学基础、生态学、无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物理化学及实验、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环境化学及实验、环境监测及实验、环境规划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经济学、环境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等。

四、专业特色及专业方向

环境科学专业的环境化学基础雄厚,同时学习较多的数理和计算机知识,以及相关的地学、生物学等知识,从而研究揭示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关系、作用规律,为解决当前和今后环境中的重大课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已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重要影响,在环境化学、环境规划管理、生态环境修复与生态数字化管理方面具有特色。

本专业设置环境化学和环境规划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分流培养学生,增加培养方向。

五、学制

一般为四年

六、学位授予

理学学士

七、毕业合格标准

1.具有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符合学校规定的德育和体育标准;

2.修满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总学分达到184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47学分,实践教学29学分,课外培养计划8学分)。

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环境科学(环境化学)专业培养方案课内学时、学分分配表

环境科学(环境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课内学时、学分分配表

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立志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而奋斗,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和谐统一的,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环境工程复合型人才和科学研究人才。

学生毕业后具有较高的道德文化修养和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较强的外语、计算机、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掌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水文地质以及给排水管网等方面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能从事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给排水工程设计、地表水与地下水污染修复、环境规划和资源保护、环境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与设计。能在国家机关、环保机构、企事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单位从事与环境相关的规划、管理、设计、工程建设、科研和教学等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

二、业务培养要求

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微生物学、工程力学、工程制图、水力学、环境化学、水文地质学、环境监测、化工原理、环境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地下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具有污染物监测、分析和治理、给排水工艺设计、垃圾填埋厂设计、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技能;

了解环境工程领域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基本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环境工程。

主要课程:微生物学、环境化学、污水与废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地下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水处理专业实验、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水文地质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给水处理、环境生物技术、环境工程设计基础、城市给排水管网设计等。

四、专业特色及专业方向

本专业是一门与土木建筑、化学工程、生物学、气象学、管理学和社会学多门学科相互渗透的新兴交叉学科,是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之一。本专业在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地下水污染控制与治理、固体废物处理工程、环境生物技术、污染场地修复等方面具有特色。

五、学制

一般为四年

六、学位授予

工学学士

七、毕业合格标准

1.具有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符合学校规定的德育和体育标准;

2.修满本计划要求各项学分,总学分不少于194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53学分,实践教学33学分,课外培养计划8学分)

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课内学时、学分分配表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立志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文明进步而奋斗,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健康个性和谐统一的、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工程技术复合型人才和科学研究人才。

学生毕业后具备较高的道德文化修养和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较强的外语、计算机、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掌握水资源及水环境(尤其是地下水及其环境)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能从事地表水、地下水资源及水环境保护的勘测、规划设计、预测、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毕业后可到国家各部委、科研院所、勘察设计单位及高等院校等从事工程技术、科学研究及教学工作,可继续攻读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

二、业务培养要求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水力学、水文学等方面基础理论、基础知识;

2.掌握水文水资源、水环境有关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分析、设计方法;

3.具有从事工程规划、勘测、设计、科学研究和组织管理的基本技能;

4.熟悉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领域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主要课程:水文学原理、水力学、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动力学、环境水化学、水文分析与计算、水环境监测与评价、水资源勘察技术及水流数值模拟。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验、综合试验、计算机应用和上机实践、毕业设计(论文)。

主要专业试验:水力学实验、水文地质学基础实验、地下水动力学实验、环境水化学实验、水分析化学实验。

四、专业特色及专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掌握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信息的采集及处理、水资源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水资源规划、水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本专业以地下水资源的评价、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水资源问题防治为特色,毕业生具有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本专业只设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方向,暂不设其它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十分广泛,市场需求量大,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率较高。

五、学制

一般为四年

六、学位授予

工学学士

七、毕业合格标准

1.具有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符合学校规定的德育和体育标准;

2.通过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总学分达到196学分,其中:理论学习学分157学分;实践教学学分达到31分;课外学分达到8分。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课内学时、学分分配表

勘查技术与工程(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立志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文明进步而奋斗,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健康个性和谐统一的、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具有较高文化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扎实的外语、数学、计算机等基础知识,掌握地下水科学的基本理论及相关技术,具有从事地下水及其环境与灾害问题的调查、评价、监测与治理以及综合评价等方面能力。毕业后可到国家各部委、科研院所、勘察设计单位及高等院校等从事工程技术、科学研究及教学工作,可继续攻读本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

二、业务培养要求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地质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地下水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工作方法。

3、具有从事地下水资源开发的设计、施工及管理的基本能力, 综合分析研究并做出定性、定量综合评价的能力。

4、熟悉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了解国内外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的新技术方法及其发展动态。

6、具有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

主要课程:地质学基础、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动力学、环境地质学基础、水文地球化学、专门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数值模拟、地质灾害与防治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验、综合试验、计算机应用和上机实践、毕业设计(论文)。

主要专业试验:水力学实验、水文地质学基础实验、地下水动力学实验、水文地球化学实验、水分析化学实验。

四、专业特色

本专业方向以地球科学和水科学理论为基础,研究地下水的时空分布规律、资源属性及其环境影响,重点在于地下水资源的评价、开发与管理,兼顾与地下水有关的海水入侵、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和岩溶塌陷等各类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评价、监测与治理。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十分广泛,市场需求量大,一直供不应求,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率较高。

五、学制

一般为四年

六、学位授予

工学学士

七、毕业合格标准

1.具有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符合学校规定的德育和体育标准;

2.通过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总学分达到194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55学分;实践教学31学分;课外培养计划8学分。

勘查技术与工程(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 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勘查技术与工程(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 专业培养方案课内学时、学分分配表

环境与资源学院课外培养计划表

注:凡同一奖项多次获奖,均按最高级别计学分,不重复计学分。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于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应进一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不断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坚持和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坚持和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下大气力抓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近年来,我国在坚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既讲求经济效益,也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

资源环境经济学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研究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配置问 题的科学,属于西方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具有前沿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等特征。通过《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教学与课堂讨论,使同学们了解到国内外的资源 与环境保护的形势,掌握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发展动态,提高运用 所学理论分析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能力,树立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科学观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讲 导论 第一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诞生及成就贡献 第三节资源与环境经济思想的发展演变 第四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二讲 可持续性问题 第一节可持续性问题的由来 第二节可持续性的概念 第三讲 资源配置理论 第一节效率与最优化 第二节在市场经济中实现有效配置 第三节市场失灵、公共政策与环境 第四讲 自然资源管理 第一节不可再生资源经济学 第二节可再生资源经济学——森林资源 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经济学——渔业资源 第五讲 环境污染控制 第一节污染控制目标 第二节污染控制工具/手段 第六讲 环境资源评价 第一节成本收益分析 第二节市场价值法 第三节替代市场价值法 第四节假想市场价值法

三、主要参考教材 1.沈满洪,2007.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Perman, Roger, Yue Ma, James McGilvray, Michael Common, 200 3. Natur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3rd edition. 罗杰. 珀曼等,2002. 《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二版,1999)》,中国经济出版社 3.Jon M. Conrad, 2010. Resource Economics, 2nd edition. 四、作业与考试 作业:40% 课堂讲座(presentation):20% 课程论文:40% 通过阅读一定数量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就某个问题 写作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规范论文。 五、任课教师 张自斌zbzhang@https://www.360docs.net/doc/403807354.html, 办公室:经济学院414-2

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索

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索 摘要:随着建筑业的发展,绿色建筑是一种崭新的设计思维和模式,它提供给使用者有益健康的建筑环境,并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减少能耗。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环境保护;自然环境 以现在的消费水平,人类存续大约需要3个地球,已经超越了自然系统的承载力,从整体上讲,人类的消费时3个地球才能支撑的。西方则超出地球所能承载的6倍,非洲超出1倍或1.5倍。资源压力方面体现在化石燃料、建筑用地、清洁的饮用水、木材、鱼类,最重要的在于全球气候。为适应人类自身需要而对自然进行的改造,造成了物种遗传多样性和原始栖息地的丧失。我们的星球正在变成一个巨大的、供养迅速膨胀的城市的农场,生态失衡随处可见。人们为了维持自身的活动,使地球成为现代化的生产线,置每年大约4000物种的绝迹而不顾。这就是说,我们承载了像创世纪中上帝一样的责任。 如果其他星球可以为我们所用,问题据不会如此尖锐了。然而,在宇宙中我们是孤独的(至少对于周边的潜在栖息地而言),还不能在地球以外的地方开发资源。虽然火星和木星有着丰富的资源,但提取它们又将消耗巨大的能源和物资。人类的消耗量与资源的存储量接近3:1,几百年后,我们将面临的是人类自身的灭亡,除非能成功地走出危机——大范围的改进人类活动,包括建筑设计。资源压力的两个重要方面——化石燃料和气候变化都直接受建筑设计的影响。房屋消耗1/2的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能量,城市消耗的总量为3/4。作为房屋设计者和城市规划者,我们决定的不仅是人类能否存活的关键,也是整个系统能否延续的关键。 1.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在建筑设计上的表现 1.1 绿色建筑产生背景 可持续原则注重建筑及外部环境的演变过程以及对人类的影响,研究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探讨如何改善人类的聚居环境,达到自然、社会、经济效益三者的统一,合理的反应了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在一个空间日益大众化和价值日益标准化的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开发特定空间的机会,这是一种互动的设计。如果把“绿色”看成人类在文化和气候方面的努力,那么可持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历史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史资料 1992年6月27日,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成立。国家土地管理局、中国科学院自然综合考察委员会、国家气象局、农业部、农科院、地理研究所等23个单位的领导和来宾及我校教师、学生300多人参加成立大会。徐正任院长,陆光明、郝晋珉任副院长。学院下设农业气象系、土壤和土地资源系、植物营养系、农业生态系和环境科学系、农业水资源管理研究所、农业资源和遥感信息中心、农业气候与农业减灾研究中心、亚铵造纸及废液农业利用研究中心、曲周试验站和基础化学10个单位,是一个大的学科群。会上,石元春校长讲了话。 1993年4月12日,农业部文件:关于北京农业大学调整组建动物医学院等7个学院的批复。农业资源和环境学院更名为资源与环境学院。 1993年10月7日,中央有关部委和省市县领导以及中科院、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来宾与农大干部教师在曲周庆祝北农大曲周实验区(站)建立20周年。为时代永志农大教师为曲周做出的贡献,曲周县委、县政府在曲周试验站树碑铭文,举行汉白玉石碑正面刻有“改土治碱、造福曲周”,背面铭刻着农大来此工作的60多为教师的功绩和姓名。 1993年12月23日,我校青年教师张福锁、李保国荣获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基金。 1994年7月4日,土地资源系颁发首届“大华不动产”奖学金。 1995年1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姜春云以及国务院副秘书长刘济民,财政部副部长刘积斌,国家科委副主任韩德乾,农业部副部长吴亦侠、洪绂曾等来我校视察,参观了植物营养实验室等实验室及图书馆。 1995年2月27日,张福锁荣获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1995年11月20日,中国农业大学召开成立大会。 1995年11月,由辛德惠和肖荧南教授主持的“八五”科技公关课题“曲周盐渍化改造区高效持久‘综合农业’发展的优化决策和综合技术体系研究”通过农业部主持的验收。 1995年12月,由我校资环学院程序教授主持的国家“八五”科技公关项目“黄淮海平原农牧结合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农业部组织的专家验收。 1996年2月21日,资环学院和学生处为寒假未回家的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40多名同学举行欢度肉孜节和春节联欢会,党总支书记马文芳及党委副书记唐运新和同学一起联欢。 1996年4月22日,我校资环学院学生与北京大学等首都高校学生,在第26个国际地球日到圆明园联合举行以“拯救地球、人口、资源、灾害、环境”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1996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1996]12号和学位办[1996]20号文件,批准中国农业大学一批新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新增设2个博士点及资源与环境学院的生态学、农业生物与环境工程系的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新增加3个硕士点,即人文社会科学院的应用社会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农业资源经济与土地利用管理、食品科学系的动物食品科学。 1996年9月初,我校1996年教学成果奖经过严格评审,评出19个一等奖,包括资源与环境学院张福锁等的《多层次、大信息量、高强度地培养研究生主动摄取知识的能力——“植物营养与施肥专题”课的改革与探索》。 1996年10月22日至25日,中国农大资环学院与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物理专业委员会在农大共同举办“全国第六届土壤物理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25个省市的近百名代表围绕“稳定地产和农业环境中的土壤物理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1997年4月25日-26日,中国农业大学隆重举行春季运动会。经过两天激烈角逐,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分获西校区学生团体总分前3名。电力电子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获精神文明奖。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初稿格式

初投稿格式模板 特请注意: 1.为便于匿名外审,仅首页出现作者姓名、单位、基金信息。 2.请严格按照本模板格式化后投稿,字体字号方便阅读即可。 中国煤炭产业效率及其规制效应分析 李××1, 2王××1成××2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矿产资源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湖北武汉 430074) 摘要由于煤炭资源开发的外部性和能源安全保障需求,政府通过合理的政策规制以提升煤炭产业的效率水平,应该成为煤炭产业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政府试图对煤炭产业实施再规制的当下,科学考察我国煤炭产业的效率水平,并评价现有主要政策对煤炭产业效率的规制效应,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采用中国煤炭企业100强2007-2012年的数据,构建Malmquist指数测算我国煤炭产业的效率水平,并基于SFA方法检验技术水平、安全生产和清洁生产规制对煤炭产业技术效率产生的冲击效应。结果显示:①样本期内,煤炭产业平均全要素生产率相对稳定,但技术效率却出现了恶化趋势;②规模较大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都高于规模较小企业,而特大型企业的规模效率却不一定高;③技术水平规制对煤炭产业技术效率的正向效应明显,而安全生产和清洁生产规制的负向效应明显。这意味着,要想规制不伤害煤炭产业效率,就要短期内鼓励煤炭企业加大R&D投入以提升效率水平,而中长期要引导煤炭企业循序渐进加大安全投入以避免“暴饮暴食”和“消化不良”,并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支持煤炭企业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和努力构建现代煤炭产业体系。同时,应在目前资源整合政策效应已显现的基础上,继续“抓大放小”,扶持适度规模的中大型煤炭企业和关停并转小煤矿,以促进整个煤炭产业效率水平提升。 关键词煤炭产业;效率;规制效应;中国 收稿日期:2015-05-14 作者简介:李××,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政策创新与公共治理;王××,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成××,博士,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 通讯作者:成××,博士,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资源环境问题××××××××××”(批准号:××××××),“我国煤炭资源清洁化×××××××××”(批准号:××××××);国土资源部法律评价工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批准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批准号:××××××)。

广西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安全工程专业

广西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学院介绍 学院现开设有矿物资源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安全工程三个 全日制本科专业,物业管理成人学历本、专科专业,在校全日制本 科学生558人,成人学历本、专科学生202人。拥有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两个科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矿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 权点,在校硕士研究生34人。矿物加工工程学科为广西高校重点学科。学院下设矿物资源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安全工程系、 物业管理系、实验中心、资源开发与爆破研究所等。学院师资力量 雄厚,现有教职员工43人,专任教师3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教授7人,副教授8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人,拥有硕士学位教师24人,在读博士6人;2人曾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 “十五”以来,学院办学条件得到显着改善。新落成的实验办 公大楼建筑面积为5000平方米,现有教学与科研仪器设备466台, 总价值463.9万元,大型仪器设备有:马尔文高级激光粒度分析仪、莱卡DR高级偏光显微镜、微波灰化系统、微波消解与合成器。此外,

正在购置原子吸收、地质雷达、颗粒比表面测定仪等一批大型仪器设备。 学院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1999年率先在全国建设将采矿工程与矿物加工工程合并为一的矿物资源工程宽口径本科专业,改革成果获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受广州军区委托2004年开始培养爆破方向国防生,为军队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级技术专门人才。 专业介绍 学院明确了安全工程专业以面向广西矿业建设和发展为主培养安全专业人才的办学目的,以培养安全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为主,同时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目前该专业现有教师8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2名。5名中青年教师都有硕士学位,由于该专业主要面向矿业生产和建设中安全管理与技术,该专业的大部分课程将由矿物资源工程专业教师担任。学院正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师资队伍的规模和学术水平积极引进教师,扩大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学位,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和教学水平。学院积极鼓励教师通过在职攻读学位提高教师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生老师情况介绍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生老师情况介绍 陈红污染环境生物修复、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副教授硕导 陈宝梁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环境界面化学与生物有效性、环境友好 吸附材料设计及应用 教授博导 陈新才环境微生物、环境污染模拟与控制、污染土壤修复与农产品安 全 副教授硕导 陈雪明水与废水处理教授博导 陈英旭环境污染模拟与控制、环境生物技术与生态工程、面源污染控 制技术 教授博导 程丽华环境生物工程/膜分离副研究员硕导邓劲松副教授 方萍1.植物营养生理及分子生物学 2.有机废弃物的微生物处置与 资源化利用 教授博导 冯英植物营养生理及分子生物学副教授硕导冯亚非高级工程师 傅柳松环境生态学、环境影响评价副教授硕导顾敏助理实验师 官宝红环境工程、污染控制技术副教授硕导何若环境微生物学、废物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副教授硕导何积秀农业资源利用助理实验师 何艳土壤化学与环境、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污染环境控制与修复副教授硕导何云峰环境污染模拟与控制副教授硕导何振立土壤化学与环境、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教授博导胡宏生物学:厌氧生物工程、水生态处理工程高级工程师 胡宝兰新型生物脱氮技术、土壤厌氧氨氧化及其土壤生物氮循环关键 环节研究、天然水体生态系统中氮循环关键环节研究 副教授硕导 胡勤海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处理、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环境规划与评 价 副教授硕导 黄敬峰环境资源遥感, 环境资源信息系统, 遥感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员博导 黄益丽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降解吸附作用、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群 体感应和生物膜形成 副研究员硕导 纪伟昌环境科学与工程:污染控制工程、生态工程实验师 金崇伟植物营养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植物营养环境生态学副教授硕导

浅谈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浅谈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最基本的前提,是吸引旅游者的直接条件和因素,是旅游业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重要条件。我国旅游资源相对丰富,但近几年来,部分地区的旅游资源的开发片面的只看中眼前的利益,只利用旅游资源而不注重环境保护,对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危害。本文从实际出发,阐述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分析旅游资源开发容易破坏的生态环境与当前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弊端,提出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应的解决对策。 1、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 旅游业是资源依附性很强的产业,生态资源是旅游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自然生态环境的优美与人文环境的质量是吸引游客的最基本条件,一个整体自然风光美好、生态环境优美的旅游区,会给带来游客种种美好感受。 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关系密切,而又相互冲突,相互矛盾。旅游业的生存与发展是以环境保护的为前提,旅游区景观被精心保护,让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形成良性循环状态,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持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旅游景区的持续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旅游开发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推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和环保旅游,才能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2、容易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2.1水体容易遭到破坏 在自然资源景区,水体是最容易受到污染的。旅游区的兴建、旅游区日常经营产生的废水、某些游客向水中乱扔垃圾以及毁林开荒导致水流失等情况,

都能对旅游区的水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严重破坏。 2.2 土地容易遭到破坏 旅游区的植被破坏是导致土地污染最主要的因素,譬如肆意乱砍伐景区的原始森林、景区修建任意就地取材以及游客乱攀乱折树木等等,都会对景区的植被造成破坏,导致景区的水土流失。 2.3 空气与噪声遭到污染 游客去景区旅游,必须要乘坐相关的交通工具,景区势必要来往大量的车辆,各种车辆的尾气排向景区的上空,造成污染,甚至形成酸雨降落,对景区的植被带来极大的危害。同时,车辆的鸣笛噪声、景区内商贩的高声叫卖、一些大型文娱活动也给景区带来噪声污染。 2.4 人为破坏旅游资源 人为破环旅游资源具体表现两点,一是类似旅游者、旅游建设等旅游本身对景区的破坏,譬如游客的超负荷活动、游客故意破环旅游资源、景区的一些破坏性建设等。二是景区周边的经济对旅游资源的污染与破坏,譬如景区急功近利的乱开发行径、一些文化艺术生产活动。景区周边兴建的污染性大的工厂排放的废弃物等等。 3、环境保护对策 3.1降低旅游景区生态环境负荷 目前,绝大部分旅游景点并不对游客的数量进行限制,每到旅游旺季,游客数量与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采取相应措施利用经济杠杆的作用将旅游旺季和旅游淡季的门票价格拉开一定的差距,适当调整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旅游景区内游客流量居高不下的状况,起到控制景

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设有林木遗传和基因工程、生态与环境科学、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植物学和森林资源管理6个系,开设林学、环境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生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和园艺7个本科专业以及4个专业方向。现有林学和生物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林学和生物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以及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态学、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森林保护学、森林经理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和林木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等14个博士点学科和30个硕士点学科;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江苏省重点学科2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4个。学院有15个实验室,4个研究所,5个研究中心和1个研究室,其中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1个(林学),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工程中心1个。现有教职工131人,其中教授4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40人)、副教授31人。有25人被授予国家或部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6 人被评为国家或部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除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外,学院还有一批实验条件好、设备先进、在国内具有领先研究水平的实验室、研究所或研究中心。近10年来共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等各类毕业生共4500余名,为祖国的林业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目前,在校博士生、硕士生、本专科生3000余人。 学院的科学研究十分活跃。近10年来,在国内外各类核心杂志上发表论文2000多篇,出版教材、专著和译著150多部,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43项,江苏省教学成果奖1项。目前承担的国家、部省以及各类横向科研课题200余项。学院还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与美、日、加、英、法、德、俄和瑞典等十几个国家的高校或研究机构建立了人员交流和科技合作关系。 林学★江苏省品牌专业 本专业培养学生掌握生物学、地理学、林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森林资源的动态监测、评价;熟悉大中型林场、苗圃、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法和运行机制;具有协调森林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发展旅游和对公众进行科普宣传教育的基本能力;熟悉林木种苗生产和主要造林树种、经济林树木栽培原理和技术;初步了解国内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利用及科学研究的发展动态;具备初步从事林业科学研究的能力。 主要课程有植物学、树木学、土壤学、林木遗传育种学、森林培育学、森林生态学、森林保护学和森林经理学等。 毕业生适宜到国家和省、市、县各级林业生产、设计、行政管理部门,从事林木种子生产、育苗、造林、营林、森林调查规划及森林资源管理等工作,或在科研机构、高等或中等林业学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并可到厂矿、农场、部队、城市园林等部门担任绿化规划、管理等工作。 林学(水土保持与生态工程)★江苏省品牌专业 主要课程有森林水文学、水力学、土壤学、生态学、树木学、森林培育学(含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考勤管理制度 - 首都师范大学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考勤管理制度 根据首都师范大学相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全体行政工作部门人员(包括教学办公室、科研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成人教育办公室,资料室、行政副院长办公室、实验办公室)实行坐班制。 行政工作人员的考勤由行政办公室负责。两个人以上的办公室原则上不能同时外出、如超过15分钟不在办公室,必须锁门时除告知办公室外,还必须在门上留条写明外出事由、返回时间等内容。所有缺勤均需记录在案。 二、请假登记制度 1.所有缺请假者均需填写《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教职工请假登记表》。教师缺勤还要填写《调课通知单》,受校内外邀请参加学术会议、公益性活动的需经主管领导批准。由学院委派的两人以上参加的活动,可由委派部门统一填写,经主管领导批准。出席学术会议、公益性活动及类似活动的应注明是否取酬。如不注明视为取酬。 2.《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教职工请假登记表》应提前交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最迟于从缺勤日算起一周内交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逾期不报者视为无故缺勤。 3.《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教职工请假登记表》可委托代填,注明代填人姓名,所需证明材料最晚于缺勤日次月5日前补齐。 4.《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教职工请假登记表》、《调课通知单》在学院主页上,需要时可随时打印。此表还放在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办公室,可在上班时间取用。 5、考勤记录与公布。每月3日前统计上月出勤情况,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所有人员可到办公室查询全院出勤情况。考勤工作不准弄虚作假,一经发现,对责任人员要进行批评,并根据情节扣除结构工资50—200元。 6、考勤表汇总:坐班人员由行政办公室,教师由教秘,实验人员由实验秘书于次月3号前将缺勤汇总上报到行政副院长,以便在结构工资中扣除。 三、请假制度 学校聘任制方案规定:每学年缺勤超过15天不足2个月的,考核合格后,国拨工资津贴和职务津贴20%部分按80%比例发放。超过两个月的,不发此部分津贴。如长期病休或其他原因,不能正常工作,按学校规定,停发校内津贴和工资。 院内结构工资是在院内承担工作的具体体现,现已成为计件工资的表现形式。因此,凡因各种原因,没有承担院内工作,缺勤等,均不计算结构工资。 严格请假制度,有事有病请假,请假一律填写缺勤登记表,不得无故旷工。 1、病假。凡因病必须治疗和休息的,方可请病假。请病假必须持合同医院(急诊除外)的假条。病假当月累计,每一天次按半日扣除结构工资; 坐班人员迟到10——20分钟(含)的按迟到计。当月累计迟到、早退三次者扣发一日津贴。凡未到下班时间,未经领导批准提前离岗的按早退计,乘坐学校班车的人员,有子女正在读小学或幼儿园的人员,需要接送的,下午4:40之后可离开办公室,不按早退计。请假以小时计,当月累计达到7小时计为一天缺勤。 2、事假。凡因必须本人办理的且不收取酬金的私事,方可请事假。事假当月

浅谈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一、历史与现实的启示 2011年3月11日,日本于当地时间11日14时46分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当天发生的强烈地震已在日本东北太平洋沿岸引发巨大海啸,地震同时引起核电站事故,发生了威胁全球的核泄漏。环境问题再次成为全球人关注的焦点。 同时在中国,两会期间,以“低碳经济”等新兴环保概念为代表唤起了“两会”代表、委员们对环境污染、环境保护议题的极大关注。“环境污染”首次作为备选热词,并首度入选十大热点话题。 历史与现实都充分表明了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历史的教训:环境破坏集中表现在对自然资源的滥用和对环境严重污染。历史上太多太多案例和事实证明,人类对地球土大面积生命组织的破坏和对地球环境肆无忌惮污染,终久会导致生存之本的丧失。确凿证据表明地中海和中美州的古代文化、玛雅文明毁灭,丝绸之路的覆灭和乌兰布和沙漠的产生等等,都是由于植被的破坏、森林砍伐泛滥、土壤侵蚀日渐加速、自然环境损伤和其他破坏性的行动而造成的。 现实的困境:人类从来未曾象今天这样意识到对自然环境的强烈依赖性和对自然资源需求的热烈。土地退化、土壤的自然侵蚀率加快、全球森林资源迅速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迅速消耗、环境污染大量损伤着现实的和潜在的自然资源,整个生物圈都遭受着污染。今天,“温室效应”、“酸性雨”、“臭氧层破坏”、“光化学烟雾”已经逐步成为事实。海洋在叹息,河流在变成黑龙,产品在变成毒品。 历史告诉我们,人类只要试图以主人的身份去主宰自然界,随心所欲地使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他就会在不远的将来饱尝报复的痛苦。而现实问题也都是我们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对环境过度破坏的行为引起和逐步累积起来的。 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省人对大自然的态度,在历史经验教训和现实问题启示下,我们应该制定合理的准则,校正我们的行为,规范对自然资源利用,加强对环境保护。全世界人民,立刻行动起来。 二、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几点建议 1.健全环境法律法规 进一步完善环境相关法律,根据现实问题出台新的法律法规,建立完整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法律体系。加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落实和执法力度。对违规过度采伐自然资源的个人和集体坚决予以处罚和制裁。

环境与资源学院

环境与资源学院 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是培养在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领域从事环境和水资源监测、评价、管理等研究工作,环境工程和水利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等工作的高级人才的理工科学院。现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3个系,1个重点实验室、1个中心和4个研究所,即水资源与水问题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环境影响评价中心,水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所、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和水利水电工程研究所,另外,还有环境化学实验室、水处理实验室、水岩相互作用实验室等34个实验室。 学院设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4个本科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利水电工程4个硕士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文学与水资源、地下水科学与工程4个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及博士后流动站。现有本科生、研究生等各层次在校学生1229人,其中博士后3人,博士研究生90人,硕士研究生258人。已培养毕业生7666人,其中有7%的本科生被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有35%的本科生考取了硕士研究生。还有部分同学分别考取了北大、清华、哈工大、南大、浙大、上海交大等著名学府的研究生。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79人,教师48人,博士生导师12人,教授20人,副教授1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名,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20人。中科院院士、水资源研究与管理专家林学钰教授,国内外知名的环境专家杜尧国、董德明、林年丰、赵勇胜、汤洁、马小凡、张兰英、张凤君教授,水文学及水资源专家廖资生、曹剑锋、杨悦所、卢文喜、迟宝明教授在我院任教。 近5年来,全院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27项。有72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98篇。 学院十分重视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先后与日本、韩国、美国、英国、俄罗斯等8个国家的同行建立了科研和联合办学的合作关系。主持过多次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赴国外开展合作研究30余人次,曾多次聘请美国、英国、荷兰、俄罗斯等专家、学者到本院进行学术交流和举办讲座,有力地推动了学院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学院重视复合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成立了“大学生学术指导委员会”和“环境保护协会”,其中在校生的协会会员已达536人。全院师生围绕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以地球日和环境日为契机,开展了宣传、调研、讲座、论坛、讨论和辩论赛等一系列的校内外科技文化活动,巩固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浓厚了学术氛围,提高了学生整体素质。 环境与资源学院在环境科学研究与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技术、水资源及水环境保护方面的设计、预测、开发利用与管理等前沿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资源环境学院2018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定实施细则

资源环境学院2018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定实施细则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展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12〕342号)和《兰州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实施办法(试行)》的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一章参评范围、标准与申请条件 第一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涵盖范围为我校全体全日制非在职研究生,其中博士生修学年限不得超过4年,硕士生修学年限不得超过3年。 第二条国家奖学金的奖励标准为博士研究生每生每年3万元;硕士研究生每生每年2万元。 第三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申请条件: 一、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遵守宪法和法律; 二、严格遵守学校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积极参与校院组织的各类活动; 三、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身心健康; 四、学习成绩优异,科研能力显著,发展潜力突出; 五、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参评内容包括硕士或博士就读期间取得的科研业绩、社会工作、社会实践活动及日常综合表现。科研业绩包括发表学术论文、承担科研项目、获奖以及申请专利等情况。学术论文的第一作者单位必须为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研究院/西部环境实验室。必须至少有一篇以自己为第一作者的学术论文,参评科研业绩不能重复使用。

六、在读期间,不得有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或违纪受处分记录。欠费研究生不能参评。 第四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评审工作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教育法规和学校相关管理规定,杜绝弄虚作假。 第五条硕博连读研究生在注册为博士研究生之前,按照硕士研究生身份申请国家奖学金;注册为博士研究生后,按照博士研究生身份申请国家奖学金。且在硕士阶段获得国家奖学金时的成果不能用于博士阶段国家奖学金的评选。 第二章评审组织与管理 第六条学院成立研究生奖助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奖助委员会),统一负责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工作,包括评审细则制定、评审材料审核、评审结果公布与解释。国家奖学金由奖助委员会在全院范围统一评审标准、统一评审程序和统一组织评定。 第三章评审程序 第七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每年评审一次。凡申请国家奖学金的研究生,本人须如实填写《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申请审批表》,经导师推荐签字、学科点负责人审定签字后提交奖助委员会。 第八条奖助委员会负责对申请国家奖学金的学生进行评审,确定获奖研究生名单后,进行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提交学校评审领导小组审定。 第九条对评审结果有异议的研究生,可在公示阶段向奖助委员会提出申诉,奖助委员会应及时研究并予以答复。如学生对奖助委员会的答复仍存在异议,可在学校公示阶段向学校评审领导小组提请裁决。 第十条国家奖学金的评审计分标准主要包括发表学术论文、承担科研项

附—说明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研究生复试 ArcInfo上机试题(2008)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2008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复试上机试题 (ArcInfo部分) 各位同学,欢迎报考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本套试题为本次复试上机试题的ArcInfo部分,请确认这与你计划参加的考试内容相同,否则,请向考场监考老师咨询。 请将你的身份证、准考证及相关证明材料放在电脑桌右上角,以备监考老师检查。 为保证考试顺利进行,请仔细阅读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 1. 试题共三部分(第一、二部分为必答题,第三部分为选答题,请注意试题说明),总计100分,考试时间为2小时整(9:00~11:00)。 2. 不得使用自带的电子设备,包括笔记本、U盘、手机等;不得使用参考书籍和资料;所有试题请自行完成,严禁相互讨论。 3. 软件环境为ESRI ArcGIS Desktop 9.0,包括ArcMap, ArcCatalog, ArcScene,你可以使用(仅限于使用)所在计算机上安装ESRI ArcGIS Desktop 9.0软件提供的帮助文档。你可以(仅限于)选择ESRI ArcView 3.3 软件作为替代软件完成考试,期间由于软件功能所限导致的部分考试内容不能完成的责任由考生承担。 4. 请自行设置软件环境和配置参数。 5. 在考试过程中,若计算机出现故障,请及时通知监考老师,以免耽误你的考试时间。 6. 答题完毕,请举手示意监考老师可以进行现场测试和检查,该过程中需要你的合作。 7. 请注意按照试题中要求进行答题。 2008年4月17日

第一部分:数据认识(必答部分,计30分) 请根据要求完成以下操作: 步骤1:说出目录origin1中的Shape数据空间要素类型(点、线、面)。(4分) 步骤2:说出该数据的空间参考名称(坐标系统)。(6分) 步骤3:查看并说明该数据都有哪些字段,这些字段分别是什么类型?(6分)步骤4:说出该数据中包含的空间要素个数。(6分) 步骤5:对该数据所表示的空间对象含义、来源、用途及其它相关情况进行说明。(8分) 答题记录区(第一部分) ArcCatalog 左侧资源管理器里选择该文件,选择右侧的Metadate标签,看文件描述。

简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

简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 摘要 通过对我国自然资源开发以及环境保护现状的阐述和反思,提出利用生态补偿机制对不合理开发导致的环境问题进行修复。分析了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提出了如何实现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和谐发展。指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健康的生态环境是国家以致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标志。 关键词自然资源可持续环境保护 引言 自然资源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地位不言而喻。但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无度开采,使得资源消耗过大,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针对我国而言,森林面积逐步减少、土地侵蚀严重、物种丰富度不断降低、能源短缺、大气与水资源等污染严重。而造成这些后果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总是把自然资源认为是上天赐予的礼物而无偿挥霍,只看到经济的发展而不注意环境的保护。如果任由这种情况继续发展,那么人类离灭亡的距离也就不远了。所以无论从环境保护角度来说还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说,研究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自然资源开发以及环境保护现状 我国的环境问题由来已久,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即处于并将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发展中阶段,环境问题依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经济发展仍然是我国的第一要务。我国在近几年的发展中,由于缺乏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意识,忽视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森林覆盖率从建国起就一直迅速下降,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水域和大气污染逐年严重。根据报告显示,我国“十五”保护计划指标没有完全实现,基本上只完成目标的一半左右,污染物的排放量已经严重超出环境的有效承载量,各大城市空气污染超标,酸雨频发,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我国正在经受百年来最严重、最困难的环境污染局面,污染事故多发,对其应该采取的治理已经刻不容缓。 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尤其是发达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治理环境污染以及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而且建立了各类环境保护组织。在重视环境治理的基础上,更需要加强人们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人人环保的高度,这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潜在要求,更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二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1 变动性 自然资源的定义一直在延伸,其广度和深度都在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变化。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和不可再生两类,随着不可再生资源被逐渐消耗和地质勘探出新资源的发现,自然资源总是在不断变化,只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及不断寻找新的资源才能丰富自然资源。 2 有限性 自然资源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其有限性,无论是可再生资源还是不可再生资源在数量少都是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比如矿产资源,它是地质活动几百万年形成的,不是认为可以重复的,其未来趋势就是越来越少。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这些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如果取某个区域来说,其能量也是有限的。水资源虽说是可以循环使用,但是每段时间内其使用也是受到限制的,如果利用超出了其承受能力,那么良性循环就会转变成恶性循环。所以说,从时代发展人类认识水平来看,自然资源必然是有限的。 3 稀缺性 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正是其有限性的直观反映,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可供使用的自然资源是一定的,但是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两者之间的矛盾正好构成了其稀缺性的自然属性。

资源与环境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2012年资环学院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方案根据我校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的有关政策和文件精神,按照“质量第一,公平公正”的原则,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复试录取方案。 第一志愿上线生和调剂生分两批进行复试,第一批为第一志愿上线生。我院各专业的复试线为相应学科门类的A类国家线。现将第一批复试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复试组织机构 1、学院复试领导小组 组长:黄巧云 组员:冯永平、谭文峰、鲁剑巍、刘震、魏鹏、刘凡、蔡崇法、冯雄汉、朱端卫、贺立源、徐芳森、赵竹青、胡荣桂、汪善勤 2、各专业复试小组 1)资源环境信息工程复试小组: 时间 4月17日上午8点30 地点老图书馆一楼报告厅 组长:贺立源秘书:苗洁 复试学生名单:罗云、钱进、张煦、方益杭、陈冬洋、张依、刘斯静、李林蔚、管吴弘、 李谕茜(农业信息化) 2)土壤学复试小组: 时间 4月18日下午2点地点资环楼515 组长:刘凡秘书:荣兴民 复试学生名单:石含之、齐永波、邓佳、林迪、张彦、吴家龙、杜辉辉、郭沛、占顺、 李士娜、卢胜、陈红凤、王丽、周敏、田哲、崔双双、刘赞、梁佳、曹亚非、谭兰兰、吴晓红、张仙丽(农业资源利用) 3)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复试小组: 时间 4月18日上午8点地点资环楼204 组长:朱端卫胡荣桂秘书:汪明霞 复试学生名单:赵鹏飞、李晶、兰晶、刘晶晶、阮博、许鹏、彭磊、周维、申春华、程月、吴育阳、龚荔、侯黄鹂 4)植物营养学复试小组: 时间 4月17日上午8点地点资环楼204 组长:徐芳森秘书:耿明建 复试学生名单:华营鹏、张萌、孙浩燕、李亚林、雷晶、李岚涛、苏少康、牛玉杰、朱冰心、夏全杰、张智、王鹏程、淮泽勋、邱超、郝方泽、刘涛、栾好安、王琳、李沙莉、李鹏飞、张会、邓芳、刘磊超、陈燕玲、林亚蒙、刘若冲、秦自果、张金良、陈运、李巍、赵敏、魏贤、马丹蕊、徐守俊、武松伟、郑亚伟、王艺霖、杨锐、黄小耘、艾志勇、任然、袁盼、疏仁宗、朱慧杰、 冀步方、胡清玮、程洋、邱韵心 5)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复试小组: 时间 4月17日下午2点地点资环楼515

2020中图版地理必修2 第1章 第3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第三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学习目标:1.了解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2.理解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重难点) 3.掌握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重点 )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 1.概念: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在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在资源环境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所能承受的某一人口规模下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2.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 (1)资源承载力: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承载力等。 (2)环境承载力:主要指自然生态环境承载力,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承载力等。 3.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常常是由区域中的“短板”即最紧缺要素决定的。 4.影响因素:区域资源、环境因素、经济水平、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和地域开放程度等。 二、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2.意义 (1)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人口数量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相适应性。 3.大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资源环境承载力。 4.影响因素 因素影响 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状况自然环境的优劣和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口合理容量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可以使人口的合理容量大幅提高。但是,当消费需求超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供给能力时,人口合理容量就会降低 科学技术水平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会扩大资源的开发领域,不断发现新的资源,并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从而提高人口合理容量 地域的开放程度在一个开放地域中,资源的互补可以大大提高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而在一个封闭地域中,某种资源的匮乏会使这一地区人口合理容量降低 [误区警示]资源贫乏的国家或地区环境承载力一定很小 辨析:“资源贫乏的国家或地区环境承载力一定很小”,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尽管资源是决定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大小还有其他因素,如科技发展水平、地域开放程度等。如果一个国家开放程度高,经济、技术力量强,能充分利用区域外的资源,就会大大提高自身的环境承载力。如日本地狭人稠,资源贫乏,依靠大量进口资源和能源,出口产品,经济发展水平高,环境承载力高。 (1)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理想的人口规模。() (2)水资源是估算我国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依据。() (3)我国西部地区的实际人口数量低于人口合理容量。() (4)日本、荷兰等国土地、矿产资源都不足,但人口合理容量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人口素质较高。() (5)有关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人口合理容量必定越小 B.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人口合理容量越小 C.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人口合理容量越小 D.地区的开放程度,对人口合理容量的大小也有影响 提示:(1)×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在资源环境功能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所能承受的某一人口规模下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