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公共行政的民主范式

当代公共行政的民主范式
当代公共行政的民主范式

当代公共行政的民主范式

李承王运生

马克思说:“民主制是国家制度一切形式的猜破了的哑谜。”(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81页。)在当今的政治舞台上,民主被描绘成一种世俗化的宗教,充实着人们的精神家园。人们在政治领域、社会领域,甚至于在经济领域都在谈论民主,但在公共行政领域,许久以来流行的理念却是“价值中立”。从这种思路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守夜人”政府的影子,看到技术理性对社会的无所不在的辐射。然而,随着“国家干涉主义”的盛行,政府的职能不断扩张,行政权力的裁量性特征也愈益明显,公共行政的运行呈现出政治化的特征。特别是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社会的信息化和权力的知识化使传统的官僚制范式受到冲击,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民主在公共行政领域的地位,公共行政面临着范式转换契机。与此同时,各国相继掀起以“顾客导向”为目标的公共行政改革,民主的理念广泛地渗透于公共行政运行的各个环节。

一、传统释意

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里,第一次对“范式”(Paradigm)作了为学术界所共识的界定。库恩指出,一个科学的范式就是一套关于现实的假设,这套假设比其它的假设能更好地说明当今的世界。(注:转引自宁骚:《公共行政范式与公共行政改革》,《新视野》,1998年。)也就是说,每一个科学范式都有它自己的一套规则来说明它面对的一套事实。传统公共行政的范式——官僚制,是由威尔逊、马克斯·韦伯等公共行政学的创始者们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构起来的。

17、18世纪,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快速发展,人类由前工业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在工业社会里,“机器主宰着一切,生活的节奏由机器来调节”,以此为基础的“标准产品大批量生产便成为工业社会的标记”。这是一个“调度和编排程序的世界,部件准时汇总,加以组装,人的待遇跟对象没有什幺不同”。(注:[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第198页,三联书店,1989年版。)威尔逊在19世纪末就洞察了这一工业社会的特性,他宣称,对于所有类似的政府来说只有一种“良好”政府的规则。马克斯·韦伯认为官僚制在技术上优越于任何其它类型的组织,(注:转引自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第35页,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二人对于公共行政的认识异曲同工而又珠联璧合,由此奠定了公共行政的传统范式——官僚制(又称“威尔逊——韦伯范式”、科层制)。归纳起来,官僚制行政理论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任何政府(此处为广义)系统必定有一个单独的权力主导中心。一个社会的政府必受那个权力中心所控制,权力越分散,它就越不负责任。换言之,权力愈一元化并愈受权力中心指挥愈能负责。在这里,官僚制范式拒绝了“三权分立”思想。

2.政府被分为两个领域:一种是政治领域,即政策和法律的制定过程,其中包括民主的种种程序如意见表达、投票和政党等;另一种是行政领域,包括法律和政策的执行。政治为行政设定工作,行政在政治范围之外。古德诺对“政治—行政”二分法加以系统发挥,在他看来,“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则是国家意志的执行”。(注:Goodnow: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New York:Macmillan,1990,p.15.)

3.与政治追求民主不同,行政则视效率为其价值尺度中的头号公理,即以最小的投入获

得最大的效果。这种效率的取得依赖于依据技术理性而设计的正式的政府组织机构——官僚体制,它是“良好”行政之普遍组织原则。

4.官僚体制是由接受政治监督、领受薪金的职业官员(公务员)所组成的独裁等级体系。“官僚制本身纯粹是一种精密仪器”,(注:[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1997年版,第311页。)行政人员犹如每个齿轮、杠杆和螺丝钉都各得其所固定在那里。与此相应,整个政府系统由条块分割的“鸽笼式”的专业化单位来解决不断出现的新老问题。因此,官僚机器如同企业般按照“标准件”提供公共产品。

很显然,传统公共行政范式把行政组织视为静态的、不受外在环境因素尤其是政治影响的实体,因而只求效率行政,而非民主行政。这样,公共行政就被定位成一种纯粹的执行过程,“除了行政结构中的高层官员以外,对于各个领导层次来说,不存在什幺权力问题。行使职能时所需要的权力是随着上面的命令一级级往下传递的。但是,无论成文法还是命令,都不能给行政人员带来多于法律权威的任何东西。”(注:[美]R.J.斯蒂尔曼:《公共行政学》,第21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因此,公共行政不需要向社会负责,不需要对公众开放,也即不需要民主。官僚制政府出现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它的最大功绩就在于它以职业化和专业化优势,克服了资本主义建立初期“政党分肥”所造成的政府的动荡和低效,适应了工业生产对政府职能所提出的要求。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官僚制的确成了政府效率的代名词,尤其是在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的严重危机期间,它所展示的国家动员能力使人们对它近乎顶礼膜拜。然而,任何观念走至极端就会失去科学性,并在实践中碰壁。事实上,自产生时起,官僚制就面临着致命的批判。所以致命,在于这些批判揭示了官僚制范式内在的矛盾。

1.对理性的无上推崇会导致非人格化与人性之间的矛盾。官僚制主张技术理性统治一切,将“政府的活动仅限于行政上可以解决的技术问题”。(注:Harbermas: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HeinemannEducational Books.Ltd.1972,p.103.)于是官僚制成了一种“理性模型”,在理性模型中,行政人员是类化的,人的特质必须适应非人的角色,他们的忠诚只是奉献于非人格的和功能性的目的。于是,人就成了一架精密的机械力学机器中的齿轮、杠杆和螺丝钉。甲齿轮转一圈,乙齿轮按设计转两圈,快或慢之一秒都将导致系统的紊乱。既然一个齿轮只能随着其它齿轮转,再急再快也没有用,有时反要给其它齿轮找麻烦,于是各自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万一出了问题也是其它齿轮的转动引起的,不必负独立的责任。即使负责任最多也是系统内责任,系统外是奈何不得的。对技术理性的过分张扬就使行政部门成了一个刚性的“机械化”系统,由标准化的“部件”——人组成,并且为由人组成的社会生产标准化的产品。但是,人可不是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标准件,由人所组成的社会也不可能满足于千篇一律的标准化产品。事实上,自启蒙运动以后,人文主义的发展正是以尊重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为基础的。千人千面,千人千体,现实中的千差万别绝对不可能像齿轮转动那幺简单。因此,官僚制实际上就面临着非人格化与人格之间的内在冲突,人在官僚系统内变成了纯粹的与有着能动精神的人相分离的角色。他们是“中性”的人,“缺乏激情”,“没有个人野心,如同专司管理的人监。”(注:文建东:《公共选择学派》,第124页,武汉出版社,1996年版。)这种齿轮杠杆安排越是完善,越是排除了竞争的必要与可能。而“机械的效率是有限的,而竞争的效率则几乎是无限的,”(注:[美]戴维·奥斯本:《改革政府》,译者序第5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因为前者无主动灵活可言,而后者则可激发人的主观创造性。

2.对效率的极端推崇导致目的与手段之间产生矛盾。官僚制把效率奉为公共行政的头号公理,而且效率只能在政治价值之外技术理性之内去寻求,因此,这种效率只考虑以客观的、可以计量的方法来达到目标,只追求手段的合理性,而不考虑这种效率的外部社会意义,即目的的合理性,这样只能使公共行政成为“牧民之术”(administration of thepublic),而非为民的行政(administration for the public)。因为唯效率主义实际上意味着滑向总量的优先,这是一种机械性效率。然而,当把公共行政放到整个社会系统中考察时,其总量已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还必须考虑到它的结构性,也就是总量的分配;考虑到效率与公共利益、个人价值、平等自由等社会价值观念的内在联系。达尔在《公共行政学的三个问题》一文中指出:“与私人管理学相对照,公共行政学的预设不可避免地要将公共行政问题置于伦理考虑的脉络背景之中。”(注:转引自陈振明:《从公共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到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1期。)瓦尔多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大口袋食物与大口径步枪来作比较,如果目的在于杀死一只熊,那幺大口径步枪比大口袋食物更有效率;如果目的是让一只熊存活,则大口袋食物显然更有效率。”(注:Dwihgt Waldo:The Administrative State,Ronald Press,1948,p.202.)因此,公共行政不能仅仅考虑基于技术理性的机械式效率,它必须面向社会,考虑社会目的。然而官僚制本身是封闭的,它并不需要向社会负责,于是目的与手段的悖论就难以避免了。

3.官僚制内部纵向的等级间独裁与横向的“鸽笼式”分工本身对效率的实现就具有二重性。官僚机构内部在纵向关系上,依赖等级结构在组织内部层层授权,上级对下级监督和管理,下级只能对上级负责,而上下级获得的信息又是不对称的,上级获得信息的渠道较多,下级获得信息的渠道较少,“只有处在金字塔顶端的人才掌握足够的信息而作出熟悉情况的决定。”(注:[美]戴维·奥斯本:《改革政府》,译者序第16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在横向关系上,由于强调专业化和分工,随着新的问题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行政部门被制造出来,专业隔离造成了部门之间“壁垒森严”,难以沟通,更不可能合作。因此,整个行政系统在纵向结构上呈现出金字塔式结构,而在横向上则是缺乏联系的鸽笼式结构,部门职能重迭却只能在金字塔的顶端相遇。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也许要经过整个官僚主义的大迷宫才能在金字塔顶端做出判断(决定),然后再沿着迷宫把指令向下传递,当指令到达基层时,各个“鸽笼”之间也许还要为管辖范围再争执一番。可见,官僚制固然适应了工业社会对政府职能专业化提出的要求,但按照专业化设计的政府模式并非必然单向度地提高行政效率,事实上,等级制和专业化本身对效率的作用就是二重的。官僚制下的指挥结构在缓慢运行的工业时代还能维持,然而到了后工业化时代,信息的变化多端愈来愈要求行政系统对外部的世界做出快速反应,等级制和“鸽笼式”结构却使这种反应越来越显得迟钝、笨拙,以致以常常错过最佳的行动时机。

二、范式转换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传统官僚行政管理危机引发了旨在重塑行政思维与运行模式的公共行政研究的革命,并由此形成了全球性的“行政改革时代”。以奥斯特洛姆教授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现代民主社会中,由于行政对决策的积极参与和对社会危机的积极治理以及社会最少受惠者对公平的切实需求,公共行政应建立起“民主制行政”的目标范式。从官僚制到民主制,奥斯特洛姆教授认为这是一个“哥白尼式的转换点”。(注:[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第169页,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公共行政的范式转换是以整个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变迁为现实材料的,因此,我们可以从更开阔的视野中来认识当代公共行政的范式转换问题。

1.议会至上——行政主导:民主制行政的政治逻辑

官僚制范式构建的政治哲学基础是议会至上。威尔逊认为:“任何制度总有一个权力中心”,(注:[美]威尔逊:《国会政体》,第11页,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从西方国家权力结构发展的共同特点看,在“守夜人”政府时期,三权之中议会至上,它“深入管理的细节,直到把政府的实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它并不凌驾于总统之上,但是却使各部长成为它的恭顺的仆人。”(注:[美]威尔逊:《国会政体》,第28页,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这样,议会就成为国家法律与政策的制定者,为整个国家权力设定运作的价值取向与基本目标,并且通过机械法治原则控制行政活动,据此,人民控制了议会就等于控制了整个国家权力系统,这正是议会民主的真谛,似乎也成为了威尔逊”行政中立“观的逻辑基础。

议会至上与亚当·斯密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同声相应。市场经济理论的古典自由主义认为,市场能够以“个人利益本位”为出发点,达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国家作为一种必要的“恶”,它既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守夜人”,又是社会权利最大最危险的侵害者。因此,在程序上要首先用足市场,把国家保持在“最低限度”。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权力的能动性主要体现在议会立法职能的行使上,而行政权力则严格遵循“法无允许即为禁止”的机械法治原则,没有超越法律之外的独立的权威,因此,公众的民主情绪也大多发泄在议会上。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全面危机,使凯恩斯主义成为战后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从此,政府不再满足于消极行政,而是主动谋求对社会和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在此趋势下,政府规模开始扩大,行政权力日益膨胀,国家权力的结构模式也由议会至上演变为行政主导。

美国是三权分立最为典型的国家,然而,1933年罗斯福出任总统后,宣布实施以加强政府干预为主要内容的“新政”。“新政”在使美国度过危机的同时,也打破了国家权力的均势,行使国家行政权的总统成为民主时代的“皇帝”。英国是议会民主的故乡,但自本世纪以来,议会权力就开始由下院转移到内阁。到20世纪初,在制定政策方面,议会已成为“边缘人物”,到60年代,政府几乎控制了议会。人们比喻两者关系是“一个主(政府),一个奴仆”。法国“议会至上”的传统到第四共和国终期也走完了全过程,1958年“戴高乐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议会至上一去不复返。议会权力的衰落和行政权力的扩张表现为如下特点:

①议会立法受行政的控制。行政部门通过立法倡议、“委托立法”、行政命令、否决等方式分享议会立法权,“经过议会通过的议案,比以前更多地成为一种仅仅是加盖橡皮图章的过程。”(注:[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第288页,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②议会对行政的监督受到削弱。且不说复杂的程序与相互间的挚肘使倒阁权和弹劾权几乎难以行使,就连议会的杀手锏——财政监督权也愈益受到行政部门的制约。

③议会也无力控制法律的执行。由于缺乏权威的手段再加之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扩大,议会在法律创制以后就成了“闲人”。

由于议会权力的衰落和行政权力的扩张,上述“人民附图{D011c01.JPG}权威性价值”

这一“二段式”的议会民主逻辑就受到了最具实质性意义的挑战。国家权力结构重心的变迁,本身就说明了权力制衡的有限性,所以,当行政权取代立法权成为社会价值分配的主导力量时,必须在权力系统之外寻求监督者。若非如此,就难保证行政部门能公正地分配社会价值,官僚制导致的政府(官员)自我服务倾向(或称内在性)就是一个明证。依据孟德斯鸠的“法之精神”,行政权力的扩张及外在制约的削弱,必然导致以侵害公民权益、威胁政治民主为结果的腐败。二战以后,自尼克松“水门事件”开始,到里根“伊朗门事件”,到1998年克林顿“拉链门事件”,美国行政权力中心总是丑闻不断。这些事件虽然被当作丑闻报道,但是丑闻背后却意味着美国立宪政府的宪法危机。“总统的权力大得超出总统的能力,这里更多的权力实际上意味着更少的也就是更不可能实现的责任。”(注:[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中译本前言,第15页,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进一步分析,民主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力的分配与运行方式,对民主的呼吁往往意味着对既存权力分配与运行方式的不满,因而也常常是围绕着国家权力的中心而展开的。从早期“院外集团”以议会为中心的游说,到20世纪60年代的民主浪潮将矛头指向政府,历史的事实印证了民主与国家权力中心之关联的内在特性。据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国家权力的结构变迁是民主形式发展的外在根据。沿着这一思路,当“三权模式”由议会至上变为行政主导时,民主政治的外延必然向公共行政领域延伸,人们开始意识到,把行政排除在政治范围之外,只能导致民主政治被架空。在当代政府过程中,公共行政绝不仅仅是政策、法律执行与管理的工具,它还必须承担起维护公共生活的根本价值、目的、伦理的责任,以促进民主政治的落实和推动公共利益的实现。

2.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民主制行政的历史趋势

如果说从议会至上到行政主导的变迁反映了权力资源在国家机构内部发生的结构性流动,那幺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则进一步促使权力资源由政治国家向公民社会转移,并使民主制行政成为一种历史趋势。工业社会的权力结构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结构,权力和信息从金字塔顶端有序地传向其底部,官僚机构依靠垄断信息而实现权力的集中。然而,随着知识和信息成为社会的“中轴”,(注:[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第14页,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官僚制所赖以生长的土壤也日益遭到侵蚀。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社会里,普通老百姓取得信息的速度几乎同他们的领导者一样快。受过民主教育的基层人员对命令指挥感到反感。工业化时代的政府机构运行于后工业化时代,其不适应性已为公认。

知识经济是后工业时代的主要标志,知识不仅是一种经济资源,也是一种政治资源,而且是一种更有效的政治资源。知识和政治的进一步结合会导致权力来源和运用的知识化。托夫勒认为,权力是一种有目的的支配他人的力量,是由暴力、财富和知识三者构成的。(注:[美]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第11页,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暴力、财富和知识在权力实现过程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暴力作为权力的主要构成要素是前工业社会的特征,金钱作为权力的主要构成要素是工业社会的特征,然而当后工业社会来临的时候,知识的资本化与权力化成为历史的趋势。正如弗朗西斯·培根所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作为权力的主要构成要素成了后工业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权力构成要素的转变,削弱了旧权力系统的第一根支柱,改变了家庭生活、商业、政治、民族国家以及全球权力本身的结构,并在最本质的意义上决定着权力资源发生着由国家向社会的历史性转移。

知识权力的内在特性奠定了民主制行政的重要基础:(1)知识权力是一种软权力。暴力

是低质权力,它缺少灵活性,只能用于惩罚,并且风险很大。财富是中质权力,不仅可用于威胁和惩罚,还可用于奖赏,比暴力灵活得多。而高质量的权力则来源于知识,它既可用于惩罚和奖励,也可用于劝说:它既能扩充武力和财富,也能减少达到某个目的所需的武力和财富的数量。正是如此,知识权力被称为软权力,它对暴力和财富的超越使其成为一种民主化的权力。当民主能使权力的运行更为有效时,它便有了发展的现实基础。(2)知识权力是一种难以被垄断的权力。由于暴力和金钱的运用而形成的权力具有明显的独占性,而知识存在共享的可能。如果我使用一杆枪,你就不能同时使用它,如果你使用1美元,我也不能同时使用这1美元。但是我们却可以同时使用同一种知识。由是观之,权力来源的知识化和信息化,使依靠垄断行政信息而垄断行政权力的传统官僚制行政,注定要在后工业社会让位于以权力的分散为特征的民主制行政。民主反映了权力资源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配置关系,当权力资源(在后工业社会主要表现为知识、信息等)部分地由国家资源形态转变为社会资源形态时,民主必然会扩大化地展现在国家政治系统的运作过程中。

任何的公共行政体制中,权力分散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这在直觉上可能是显然的。然而,直觉上的显然并非一定是真实的,正如“熟知不等于真知”一样。任何科学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厘清人类社会关系中存在的反直觉和反意愿的关系。

3.公域和私域的分离——渗透:民主制行政的现实基础

只要有国家存在,人类对生活于其中的共同体模式的探索就势必要透过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反映出来。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选择上,许久以来就存在着理论上的分野,大致可以反映在两种观点中:一是国家中心论,强调国家是组织资源,推进发展的“行动者”角色。二是社会中心论,认为发展的动力存在于社会之中,国家对社会是一种限制性的力量,因而它的干预越少越好。在这一点上,中国古代道家的“无为”和儒家的“有为”与亚当·斯密的“守夜人”和凯恩斯的“国家干涉主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道家认为:“一切幸福的源泉在于政府的无为”,(注:详见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第239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国家太多的管理,只会是真正危险的罪恶”;(注:详见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第213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儒家则相信“福祉最终是由上天认可的统治者的神性品质以及统治者的官吏对国家机构的关怀所决定的”。(注:详见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第239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无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在前资本主义时期占统治地位的都是国家中心论,它在实践中的极端表现正如马克思所说,导致了“市民社会完全淹没于国家之中”。在阶级分野鲜明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对社会的淹没在经济上只能是阶级剥削,在政治上必然是阶级压迫。所以,启蒙运动以后的思想家们对国家的痛恨可以是现代人无法理解的。在古典自由主义看来,国家的产生实际上是“人们把看守绵羊的任务委托给了狼”,(注:转引自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译者序第21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因此,自由主义主张要严格限定国家的边界,于是就有“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分离问题。现代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多是把注意力聚集在了“分”的问题上,这种研究取向假设国家与社会的内部分别是同质的、合作性的、协调的,而国家和社会之间是异质的、冲突性的、不协调的。因此,论者多强调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建一道屏障,否定二者互动与合作的必要性。“分”的理念直接导致了“守夜人”政府的产生,这样,政府站在社会或市场之外,严格依照法律保护社会或市场,而不是主动对社会或市场进行干预。只有在少数人违反法律规程时,才能直接感受到行政权力的作用。然而,当代政府的职能扩张使公共行政的任务不仅在于执行法律、在社会之外保护社会,而且还要深入到市场或社会的内部,主动地运用自由裁量权,积极地促进社会福利的发展。因

此,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在经历了近代以来的分离之后在当代又呈现出互相渗透和融合趋势。与之相应,公共行政的重心也从对研究技术理性和法律文献转移到关注公共行政与民众之间的互动过程中来。

由于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互相渗透,政府与公众的互动性日益加强。因此从根本上说,当代公共行政是否能够实现高效运作并不仅仅依赖于其行动方案是否合乎技术理性的要求,关键还要看其是否能够为公众中的大多数人所认同和接受,“大多数人所认同和接受的方案并不就是‘最佳的’或‘最经济的’的方案,(注:陆学艺等:《中国新时期社会发展报告》,第4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但却是行政方案具备合法性且富于可操作性的基础。行政权力的运行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强制性、支配性和惩罚性,在某种意义上还取决于作为相对人即社会公众的同意。现代政治哲学正是将公众同意视为政府合法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层面。然而,官僚制并不将公众同意纳入视野,而是视为一个既定的存在。所以,传统范式并不考虑如何对公众的需要作出回应。这就使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临着合法性危机。教师没有学生的合作便不能教学;警察没有公民的合作也不能维持秩序。同理,公众只有参与到公共行政过程之中,才能达成与行政机关的良好合作,才会主动对公共行政的效果负责,这正是当代民主制行政确立的现实基础。

三、过程分析

20世纪90年代接近尾声时,美国《时代》周刊在其封面上提了一个问题:政府死亡了吗?对于许多美国乃至其它西方国家的人来说,答案似乎是肯定的。政府的官僚主义和行政的低效率使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一再降到创记录的最低点。西方国家的公共行政改革再次掀起高潮。这场声势浩大的公共行政改革以知识经济、网络信息、民主政治为社会背景,涉及到对公共行政性质、宗旨、职能的彻底反思,以及对其运作机制、行动方式的重新设计,堪称是西方公共行政的划时代革命。各国政府甚至为各自的改革冠之以响亮的名号。例如,加拿大称之为“公共行政2000年”;丹麦是“公共部门现代化计划”;希腊是“1985-1995行政现代化计划”;葡萄牙是“公共选择计划”;英国是“公民宪章”运动;美国是“重塑政府”。

如果为已经开始改革的各国政府拍一张快照,其引人注目之处就在于民主的取向成为贯穿公共行政宗旨、职能、机制、过程的基本价值取向,并在公共行政的实践中开始建立起民主制的普遍模型,包括建立参与型的公共行政决策架构,实施程序化的公共行政管理模式,推行竞争性的公共行政服务机制。

1.建立参与型的公共行政决策架构

“公共决策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权威性分配。”(注: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第4页,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特别是信息化以其无孔不入的渗透力增强着世界的有机联系,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原本看来简单的事情正变得具有全局性、战略性,这一切“时刻都向政治体系提出多种多样的要求”,使当今的时代成为一个“决策时代”。(注: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第13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因此,公民对公共决策的参与就成为民主制行政的逻辑起点和核心内容。

托夫勒在其《前瞻性的民主政治》一书中说,在信息时代,“加快决策的压力猛烈地冲击着日渐增加的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熟悉,对此必须作出决策。”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制运

行的结果就是“不堪承受的、决定性的超负荷,简单地说就是政治的未来震荡。”(注:戴维·奥斯本:《改革政府》,第234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托夫勒认为有两种可能的应对办法:一是设法进一步加强政府这个中心,不断增加来越多的政治家、官僚、专家与计算机以竭力争取跑在迅速增加的复杂性前面;还有一种办法是通过群策群力,让“下面”或是允许“外围”作出更多的决定,而不是把作出决定的权力集中在已经紧张和乱了套的政府中心。第一种设想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对外部世界的反应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再发达的信息系统也无法使公共行政实现完全信息化,何况政府机构的扩张还面临着财政的压力。于是,一种以分权为内容的等级协作和参与制开始打破官僚制金字塔。

第一,赋予那些长期被动地执行政策的低层管理者以参与决策权。传统官僚制把行政仅仅作为执行,而纯粹的执行者是没有自主性的,这样既不能调动低层公务员的勤政积极性,又抑制了他们创造性潜能的发挥。分权式决策则主张上层政策制定部门在对下层执行部门保持远距离掌舵的遥控关系的同时,也允许执行部门反过来引寻政策制定部门的决策活动,承担决策咨询的功能。分权式决策的内在逻辑是按照职、权、责相统一的原则,对承担一定职能的下级单位赋予相应的权力,与此同时确立严格的责任监督。这样,一方面是指挥权的下放,另一方面是监督权的加强。权力的分散并未导致失控,反而因为调动了低层管理者的积极性并有强有力的监督作保证,而实现了效率的提高。美国“进步政策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戴维·奥斯本在给克林顿政府开出的“药方”中盛赞了等级分权制的好处:(1)分权的机构比集权的机构有多得多的灵活性。它们对于情况和顾客需要的变化能迅速地作出反应。(2)权力分散的机构比集权的机构更有效率。(3)分权的机构比集权的机构更具有创新精神。(4)分权机构能产生更高的士气,更强的责任感,更高的生产率。(注:戴维·奥斯本:《改革政府》,第235-236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第二,引导公共参与决策,分散公共机构的权力。信息革命在使公共行政进入决策时代的同时,也为公众参与公共决策提供了现实的可能。首先,公共行政系统内部的分权以及层级的扁平化,缩短了公众与政府决策部门的沟通距离(在传统官僚体制下,公众接触到的公务员大多只是执行者的角色而无实质性权力),这样也就增加了公众直接参与公共行政决策的可能性。其次,日益发达的大众传媒和不受时空限制的通讯方式,也使得公众与上层有了直接对话的机会。简言之,信息革命打破了官僚体制下信息不对称的局面,使以信息不对称为基础的等级权力日益失去强制的色彩,平等协商而不是命令式的指挥机构成为公共行政过程的基础。通过对话、协商、公开辩论乃至全民公决渠道把公众纳入公共决策过程已不再是一件观念上难以接受、技术上无法克服的事情。

2.实施程序化的公共行政管理模式

“行政”曾一度被等同于“行政管理”,这反映了公共行政在一定历史阶段主要是以“行政管理”的方式来表现自身的。在现代公共行政中,管理仍然是一个重要部门,它主要是指公共行政部门作为行政主体与作为相对人的公众直接发生交互作用的领域。公共管理中的民主是指公民作为相对自主的力量参与到管理过程之中,从而达到参与和制约行政权力的目的。

第一,公共管理过程的程序化。民主如果只是被置于形而上的层面,人民的权力就会被架空。所以,民主不仅要在宪政层面予以权威的规定,而且还必须以看得见的形式在过程层面得以真正地实现。对“看得见”的期待引起了人们对行政程序之民主价值的发掘。如果说

人民主权是民主在价值层面的表述,那幺这一价值在权力运作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关键就是确立动态化的民主程序。

民主的可贵尤其其现在程序的正义,美国著名的大法官福兰克·弗特认为:“自由的历史基本上是奉行程序保障的历史。”(注:转引自皮纯协:《论行政公开与反腐倡廉》,载丁张生:《法治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正是程序决定了法治与恣意人治之间的基本区别。行政程序是行政权力运行时间和空间的表现形式,展示了行政行为连续过程的步骤、方式、形式、时限、顺序等。程序的民主价值就在于它通过法定的形式将公众纳入公共行政过程之中,为公众参与公共行政提供了制度化的渠道,使公众从单纯的管理对象,变为可以通过行政程序制约管理者的参与性力量,从而实现对公共行政的参与。如行政立法程序中的听证制度保证了公民直接参与行政立法;行政制裁的做出须事先听取相对人意见。因此,公共行政过程的程序化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现代民主精神的制度化”。(注:罗豪才:《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第47-4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让公众作为行政相对方参与到行政权力的行使过程中,赋予公众在行政过程中监督行政权的权力,这样,行政机关在法律上获得“自由裁量权”的同时又处在了公众的监视之下。因此,行政程序与其说是法律对行政的制约,毋宁说它是公众参与行政和制约行政权力的制度保障。通过行政程序使公众参与行政权力的运作,以“社会监督国家”的形式保证监督的有效性,这是行政程序的内在作用机制。现代行政程序主要包括:听证制度,这是行政程序的核心制度,它有利于扩大公共管理中公民一方作为相对人的参与权;申辩和质证制度;说明理由制度;资讯公开制度;通知制度等。行政程序法作为保证公众参与和制约行政权力的制度安排,是二战后随着民主和民权运动的兴起而纷纷在各国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以1946年美国制定的《联邦行政程序法》为代表,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也相继制定或重新制定了统一的行政程序法;联邦德国和日本经过多年的努力也分别于1976年和1993年制定并颁布了统一的行政程序法;甚至行政程序法传统一向薄弱的法国也于1976年制定了《行政行为说明理由和改善行政机关和公民关系法》。

第二,公共管理手段的非强制性,即淡化公共管理的命令色彩。非强制性管理手段主要包括行政指导和行政合同。行政程序的兴起实际上也就宣告了以“命令——服从”为特征的管制型政府治理模式的日趋衰微。在政府与公众的关系中,妥协开始取代强制。在公共选择学派看来,妥协反映了民主的精华。于是,行政合同与行政指导作为“漫无节制的市场自由与残酷无情的政府管制之间”的“第三条道路”(注:郭润生等:《论行政指导》,第168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在战后西方国家得到广泛运用。行政合同是指行政主体为了行使行政职能、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与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经过协商,相互表示一致所达成的协议,行政合同实际上是一种“管理契约”。行政指导,是指行政主体为适应多变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基于国家的法律原则和政策,在行政相对方的同意或协助下,适时灵活地采取非强制手段,以有效地实现行政目的的行为。行政合同与行政指导以其柔和的、富含民主的色彩使公共行政置于“指导——信服”的基础上。

3.推行竞争性的公共行政服务机制

公共服务是行政部门为直接满足公共利益需要而从事的活动,它是公共行政最直接体现其价值取向的领域,在此意义上,公共服务中的民主似乎不应成为观念上的障碍。公共服务中的民主主要以两种方式得以体现:

第一,服务承诺制度。它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公众满意程度为目标,以公民的广泛介入和监督为实现目标的主要手段。政府与公众之间在某种意义上说存在着一种契约关系,在这种契约关系中,公众对政府负有纳税以及遵从公共权力以使其合法化的义务,政府则对公众负有提供其所需要的公共服务的义务,因此,政府对公众的服务承诺就成为这种契约关系的制度化表现。服务承诺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界定服务承诺的主体资格,一般来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部门、司法系统、国有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尤其是垄断性国有企业必须实行服务。二是规定服务承诺的主要内容,例如制定明确、清晰的服务标准,说明服务的方式,公布服务的信息等。

第二,公众选择机制。“民主的核心是选择”(注:[美]科恩:《论民主》,第39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实现自主性的过程。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之所以被奉为上帝,关键就在于其能够通过对商品的选择确立自己消费者主权的地位。在公共服务领域确立公众选择机制的意义也就在于,公众作为公共服务的承受者,通过对服务方式和内容的选择达到对服务机构的控制,实现公众主权,进而也就实现了公共行政的民主价值。正如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第51篇所主张的,“每个人的私人利益均是公共权利的监视者”。(注:转引自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第162页,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公众选择机制旨在把竞争引入公共服务领域,打破政府对公共服务的垄断,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实现公共行政的“顾客取向”。这种民主实现机制可以概括为“公众选择——竞争——民主的实现”。所以,公众选择机制的实质在于把市场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部门中,使公共部门按照私人部门的方式为公众提供服务。对此,各国的具体作法各不相同,但归纳起来,其方式主要有:公对公的竞争,使公共服务由两家以上的公共机构提供;公对私的竞争,让私营企业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私对私,政府对公共服务的供给进行社会招标。

公共行政学单项选择题(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 l.在西方,最早提出行政概念的是( D )。 A.瓦特B.史坦因C.马克思D.亚里士多德 2.公共行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 C )。 A.政治性B.民主性C.公共性D.法制性 3.中国公共行政的最大特点是( D )。 A.公平性B.高效性C.民主性D.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 4.称之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 C )。 A.普耳B.斯密C.欧文D.斯图亚特 5.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的是( A )。 A.威尔逊B.韦伯C.泰勒D.古德诺 6.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 D ),它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产生。 A.《行政学》B.《政治与行政》C.《行政学原理》D.《行政之研究》 7.德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宗教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 B ),因而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A.管理五项职能B.官僚制理论 C .14条管理原则D.P0SDCORB.即七项管理职能 8 .20世纪30年代,古立克把管理职能概括为( A )。 A.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B.领导、决策、组织、指挥、协调、人事、预算 C.计划、领导、人事、指挥、组织、报告、预算 D.计划、领导、人事、沟通、协调、组织、预算 9.1926年怀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学公共行政学教科书:( B )。A.《行政学>B.《行政学导论)C.《行政学原理》D.《政治与行政) 10.我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 C ),他于1876年在《论译书》中提出“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A.孙中山B.康有为C.梁启超D.张金鉴 11.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是( A )。 A.《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B.《论译书) C.《行政学原理》D.《行政学》 12.提出立法、司法、行政、考试和监察五权分立思想的是( D ),他建

公共管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公共管理学》试题与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私人部门中,组织的最终目标为(A ) A.追求可持续经济利润的最大化 B.追求可持续政治利益的最大化 C.追求社会公平 D.追求公众的满意度 2、公共部门区别于私人部门的本质特征为( D ) A.计划性 B.单一性 C.效率性 D.公共性 3、公共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基础为( C ) A.公共性和私人利益 B.效率性和私人利益 C.公共性和公共利益 D.效率性和公共利益 4、有效的政府组织应该认识到,公共性的起点是( A ) A.公民 B.政府 C.企业 D.政党 5、公共行政范式产生于( C ) A.17世纪末18世纪初 B.18世纪末19世纪初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末21世纪初 6、新公共管理范式产生于( D ) A.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B.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C.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7、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范式----公共行政范式诞生的标志为( A ) A.《行政学之研究》的发表 B.《经济与社会》的发表 C.《行政学导论》的发表 D.《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 8、公共行政范式得以产生的直接动因为(C ) A.经济的发展 B.政治的推动 C.公共部门的改革 D.私人部门的改革 9、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范式为(A ) A.公共行政范式 B.新公共管理范式 C.公共服务范式 D.公共责任范式 10、被誉为“行政学之父”的是(A ) A.威尔逊 B.韦伯 C.杰弗逊 D.怀特 11、公共行政范式赖以产生的学科基础之一官房学后来逐步演变为( D ) A.会计学 B.政治学 C.行政学 D.公共财政学 12、“政治与行政二分”最早的提出者是( D ) A.凯恩斯 B.布坎南 C.韦伯 D.威尔逊 13、威尔逊指出行政研究建立的基础为( A ) A.管理 B.法律 C.经济 D.政治 14、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B ) A.威尔逊 B.韦伯 C.杰弗逊 D.怀特 15、韦伯认为科层制组织的基础为(C ) A.传统型权力 B.魅力型权力 C.合理--合法型权力 D.知识型权力 16、韦伯认为,以“法律”或者“升上掌权地位的那些人发布命令的权力”为基础的权力属于(A ) A.合理--合法型权力 B.传统型权力 C.魅力型权力 D.知识型权力 17、韦伯认为,以古老的传统、神圣不可侵犯的信念,以及对其下属行使权力的人的地位的合法性为基础的权力属于(B) A.合理--合法型权力 B.传统型权力 C.魅力型权力 D.知识型权力 18、韦伯认为,以“对个人的明确而特殊的尊严、英雄主义或典范的品格的信仰”为基础的权力属于(C )

公共行政学学习指导选择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最早出现行政这一概念是在()上。A、《尚书》B、《钢鉴易知录》C、《礼记》 D、《左传》 2、在西方,最早提出行政概念的是()。 A、瓦特 B、史坦因 C、马克思 D、亚里士多德 3、公共行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 A、政治性 B、民主性 C、公共性 D、法制性 4、中国的公共行政的最大特点是()。 A、公平性 B、高效性 C、民主性 D、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 5、称之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 A、普耳 B、斯密 C、欧文 D、斯图亚特 6、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的是()。 A、威尔逊 B、韦伯 C、泰勒 D、古德诺 7、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它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产生。 A、《行政学》 B、《政治与行政》 C、《行政学原理》 D、《行政之研究》 8、德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宗教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因而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A、管理五项职能 B、官僚制理论 C、14条管理原则 D、POSDCORB,即七项管理职能 9、20世纪30年代,古立克把管理职能概括为()。 A、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B、领导、决策、组织、指挥、协调、人事、 预算 C、计划、领导、人事、指挥、组织、报告、 预算 D、计划、领导、人事、沟通、协调、组织、 预算 10、1926年怀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学公 共行政学教科书:()。 A、《行政学》 B、《行政学导论》 C、《行政 学原理》D、《政治与行政》 11、我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 他于1876年在《论译书》中提出“我国公卿 要学习行政学”。 A、孙中山 B、康有为 C、梁启超 D、张金鉴 12、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是()。 A、《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 B、《论译书》 C、《行政学原理》 D、《行政学》 13、提出立法、司法、行政、考试和监察五权 分立思想的是(),他建立了五院分立制 度。 A、张金鉴 B、梁启超 C、康有为 D、孙中山 二、多项选择题 1、有些学者是从“三权分立”来界定公共行 政范围,认为国家可以分为()三种权力。 A、考试 B、司法 C、行政 D、立法 E、监察 2、从广义的管理的角度来界定公共行政范围 的行政学家有()。 A、孟德斯鸠 B、怀特 C、汤姆森 D、 西蒙E、斯密斯堡 3、传统公共行政时期,也有人称为()。 A、科学管理时期 B、静态公共行政学时期 C、X理论时期 D、动态行政学时期 E、人 际关系时期 4、奠定公共行政学理论基础的代表人物是 (),他们提出了政治与行政分离的观点。 A、威尔逊 B、古德诺 C、韦伯 D、法约尔 E、泰勒 5、作为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建立是由() 完成的。 A、泰勒 B、魏劳毕 C、怀特 D、韦伯 E、费富 纳 6、公共行政学的特点是()。 A、公共行政学的发展性 B、公共行政学是应用性的学科 C、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广泛性 D、公共行政学是政治性较强的学科 E、公共行政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C 4、D 5、C 6、A 7、D 8、B 9、A10、 B11、C12、A13、D 二、多项选择题 1、BCD 2、BCDE 3、ABC 4、AB 5、BCE 6、ABCDE 第二章行政环境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行政环境的()首先表现在各种 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 A、特殊性 B、复杂性 C、不稳定性 D、约束性 2、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最先提出对公 共行政环境问题进行研究。 A、德鲁克 B、里格斯 C、高斯 D、古立克 3、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生态 学》于1961年发表,该书的作者是()。 A、古立克 B、里格斯 C、德鲁克 D、高斯 4、融合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 A、信息社会 B、农业社会 C、原始社会 D、工 业社会 5、里格斯认为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 期间的一种公共行政模式是()。 A、分散型 B、融合型 C、衍射型 D、棱柱型 6、衍射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 A、工业社会 B、原始社会 C、农业社会 D、信 息社会 7、按照里格斯的划分,棱柱型是()。 A、农业社会的公共行政模式 B、后工业社会 的公共行政模式C、工业社会的公共行政模 式D、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的公共行 政模式 8、高斯发表于1936年,提出了公共行政和公 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并予以研究的行 政学论著是()。 A、《比较公共行政模式》 B、《政府生态学》 C、《美国社会与公共行政》 D、《公共行政生态 学》 二、多项选择题 1、行政环境的特点是()。 A、特殊性 B、复杂性 C、不稳定性 D、公共性 E、约束性 2、里格斯将公共行政模式划分为()。 A、融合型公共行政模式 B、分散型公共行政 模式 1

范式字巨卿阅读答案及翻译

《范式字巨卿》阅读答案及翻译 《范式字巨卿》阅读答案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后元伯寝疾笃,同郡郅君章﹑殷子征晨夜省视之。元伯临尽,叹曰:“恨不见吾死友!”子征曰:“吾与君章尽心于子,是非死友,复欲谁求?” 元伯曰:“若二子者,吾生友耳。山阳范巨卿,所谓死友也。”寻而卒。式忽梦见元伯,玄冕垂缨,屣履而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我忘,岂能相及!”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式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巨卿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式遂留止冢次,为修坟树,然后乃去。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时诸生长沙陈平子亦同在学,与式未相见。而平子被病,将亡,谓其妻曰:“吾闻山阳范巨卿,烈士也,可以托死。吾殁后,但以尸埋巨卿户前。”乃裂素为书,以遗巨卿。既终,妻从其言。时式出行适还,省书见瘗,怆然感之,向坟揖哭,以为死友。乃营护平子妻儿,身自送丧于临湘。长沙上计掾史到京师,上书表式行状。三府并辟,不应。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二人并告归乡里四美具,二难并 .尔何相信之审邪审容膝之易安B C.后元伯寝疾笃则刘病日笃 D.时式出行适还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范式是位信士的一组是

公共行政学试题及答案

公共行政学试题及答案 公共行政学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 1、地方政府体制:地方政府是设置于地方各级行政区域内的公共行政管理机关。地方政府体制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2、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是指组织的设立和经营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且净盈余不得分配,由志愿人员组成,实行自我管理的、独立的、公共或民间性质的组织团体。 3、人事行政:人事行政是指国家的人事机构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公共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管理。 4、公文管理:公文管理就是对公文的创制、处置和管理,即在公文从形成、运转、办理、传递、存贮到转换为档案或销毁的一个完整周期中,以特定的方法和原则对公文进行创制加工、保管料理,使其完善并获得功效的行为或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 1.被称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 C )。 A.普耳 B.斯密 C.欧文 D.斯图亚特 2.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生态学》于1961年发表,该书的作者是( A )。 A.里格斯 B.古立克 C.德鲁克 D.高斯 3.20世纪30年代,古立克把管理职能概括为( A )。 A.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B.领导、决策、组织、指挥、协调、人事、预算 C.计划、领导、人事、指挥、组织、报告、预算 D.计划、领导、人事、沟通、协调、组织、预算 4.公共行政环境的( D )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 A.约束性 B.复杂性 C.不稳定性 D.特殊性 5.政府由“守夜人”变成“社会主宰者”的时期是( C )。 A.前资本主义 B.由资本主义 C.垄断资本主义 D.当代资本主义 6.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A )。 A.政府职能 B.行政监督 C.行政决策 D.行政体制 7.法国第五共和国宪法所确立的一种中央政府体制是( C )。 A.内阁制 B.总统制 C.半总统制 D.委员会制 8.内阁制,起源于18世纪的( A )国,后来为许多西方国家所采用。 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加拿大 9.我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梁启超,他于1876年在( B )中提出“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A.《行政学原理》 B.《论译书》 C.《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 D.《行政学》 10.对于一般的省、市、县、乡而言,实行民族自治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就是( A )的行政

电大2013年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全部单项选择题答案

电大2013年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全部单项选择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在西方,最早提出行政概念的是( B.亚里士多德)。 2、公共行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 B.公共性)。 3、中国的公共行政的最大特点是( D.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 4、称之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 C.欧文 )。 5、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的是( C.威尔逊)。 6、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 A.《行政之研究》),它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产生。 7、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 A.韦伯)。 8、德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宗教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 A.官僚制理论),因而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9、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 D.泰勒 )。 10.被称为"行政管理之父"的是( D.法约尔)。 11.提出管理五项职能和14条管理原则的是( D.法约尔 )。 12.提出著名的POSDCRB,即七项管理职能的是( B.古立克 )。 13.20世纪30年代,古立克把管理职能概括为( A.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14.第一位试图建立公共行政学体系的是( C.怀特)。 15.1926年怀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学公共行政学教科书( D.《行政学导论》)。 16.我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 D.梁启超),他于1876年在〈论译书〉中提出"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17.我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梁启超,他于1876年在( B.《论译书》)中提出"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18.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是( A.《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 19.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的作者是( C.张金鉴) 。 20.提出立法、司法、行政、考试和监察五权分立思想的是( D.孙中山),他建立了五院分立制度。 第二章行政环境 1、公共行政环境的( D.特殊性 )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 2、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A.高斯)最先提出对公共行政环境问题进行研究。 3、1961年里格斯发表了( C.公共行政生态学),这是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开以生态学方法研究公共行政的风气之先河。 4.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生态学>于1961年发表,该书的毛者是( A.里格斯 ). 5.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是里格斯的( B.《公共行政生态学》 )。 6.融合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 C.农业社会 ) 。 7.里格斯认为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的一种公共行政模式是(C.棱柱型公共行政模式). 8.衍射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 C.工业社会 ) 。 9.按照里格斯的划分,棱柱型是( D.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技期间的公共行政模式 )。 10.组织文化包括组织观念、法律意识、道德感情和价值观等,其中(B.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 11.高斯发表于1936年,提出了公共行政和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问主并予以研究的行政学论著是(C.《美国社会与公共行政》) 。 第三章政府职能 1、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A.政府职能)。 2、政府为公众服务的服务性特点首先表现在其( C.非盈利性上)。 3、我国于1998年又进行了机构改革,改革后的国务院原40个部门减为( D.29 )个。 4、政府只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也就是“夜警察”的角色的时期是(A.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5、政府由“守夜人”变成“社会主宰者”的时期是( C.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第四章行政体制 1.行政体制的核心问题是( D.上述三者,即ABC)。 2.行政体制的滞后性是由其( A.稳定性)演变而来的。

公共行政改革与行政法学范式的转变

公共行政改革与行政法学范式的转变 行政法是关于公共行政的法,它与公共行政之间应存在良性互动的关系。行政法应该从总体上动态地考察公共行政过程中所出现的所有法现象,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其解决办法。随着公共行政的发展,势必引起行政法学范式的转变,本文就此作些探讨。 一、国家行政与公共行政的界分 (一)公共行政、私行政与行政 公共行政(publicadministration)与私行政(privateadministration)都是属于行政(administration)的范畴。而对于“行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赋予它不同的含义。有的从“三权分立”的角度来理解行政,认为“行政”是指与立法、司法并立的“三权”之一的部分。有的从政治与行政分离的角度来解释行政,认为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有的从管理功能的角度来解释行政,认为一切管理都是行政。《现代汉语词典》对“行政”的释义是:行使国家权力的(活动);机关、企业、团体等内部的管理工作。《英汉大辞典》对该词的释义除“行政”外,还有“管理”、“执行”、“实施”等意义。《俄华大辞典》对该词的释义除“行政”外,还有“管理”、“执行”、“处理”等意义。由此可见,行政可以用“执行”、“管理”予以注释。行政是组织的一种职能,任何组织(包括国家)其要生存和发展,都必须有相应的机构和人员行使执行和管理职能(行政职能)。1行政是指社会组织对一定范围内的事务进行组织与管理的活动,它存在于所有的社会组织之中。

行政有公行政(公共行政)和私行政之分。所谓公共行政,是指那些不以营利(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旨在有效地增进与公平地分配社会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组织、管理与调控活动。所谓私行政,是指社会组织非基于公共利益对其内部事务进行的组织与管理活动。公共行政与私行政区分的关键在于是否基于“公共利益”和是否具有“营利性”.其中“公共利益”是中外学者争议最大的对象。在一些权威的工具书中,对“公共”一词的解释,有的是“共同”之意;有的是“公有、公用”之意;还有的解释为“公众共同”.这些解释虽有差别,但其基本的词干是“共同”.若把它们与“利益”结合在一起,则形成了“公共利益”与“共同利益”.因此,人们通常把“公共利益”与“共同利益”不加区别地运用,其实,它们之间是存有差别的,公共利益是共同利益,但共同利益并不一定都是公共利益,它们的差别体现在“公”字上,只有那些具有社会共享性的共同利益才是公共利益。是否以营利为目的也是区别公共行政与私行政的标志之一。公共行政不以营利即不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目的。在社会中存在这样一类组织,包括相当多的非正式组织,其存在和发展,目的不像企业那样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组织成员的共同利益是维系他们合作的基础。但这样的组织并不都是公共行政所要研究的公共组织。如果说,组织是“利益共同体”,则公共组织是为谋求具有社会共享性利益的共同体。公共组织作为一种组织,它有组织成员的共同利益,这些利益不一定全都是公共利益。但公共组织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否则我们所要讨论的行政,就不是公行政而是各种形式的私

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全部多项选择题答案

行政管理学(0277)多项选择题(2009-04-23 14:23:40) 标签:教育分类:教育学习类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文化环境要素的是B。意识形态、C。道德论理、D。价值观念、E、教育。 2、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第十六版)中,认为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A。执 行国际经济政策、B。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经济、D。提高经济效率、E。改善收入分配。 3、下列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有A。墨西哥、D。埃及。 4、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作用表现在A。在制度建设方面有倡导作用、B。监督 市场、C。监督政府、D。中介作用、E。维护良好的社会价值。 5、有些学者是从“三权分立”来界定公共行政范围,认为国家可以分为A。立法、C。行政、E。司法三种权力。 6、从广义的管理的角度来界定公共行政范围的行政学家有A.西蒙B.怀特C.汤姆森E.斯密 斯堡。 7、传统公共行政时期,也有人称为A.科学管理时期B.静态公共行政学时期E.X理论时期。 8、奠定公共行政学理论基础的代表人物是C.威尔逊D.古德诺,他们提出了政治与行政分 离的观点。 9、作为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建立是由A.怀特B.魏劳毕E.费富纳完成的。 10、公共行政学的特点是A.公共行政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B.公共行政学是应用性 的学科C.公共行政学是政治性较强的学科D.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广泛性E.公共行政学的发展性。 11、一般公共行政环境包括A.自然地理环境B.政治环境C.经济环境E.文化环境。 12、具体公共行政环境包括B.管理对象E.组织文化。 13、行政环境的特点是A.特殊性B.复杂性C.不稳定性E.约束性。 14、里格斯将公共行政模式划分为A.融合型公共行政模式C.棱柱型公共行政模式D.衍射型 公共行政模式。

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

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 编辑 书名: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第八版)(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经典教材系列) ISBN:730003942 作者:(美)尼古拉斯﹒亨利著//张昕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定价:58 页数:790 出版日期:1900-1-1 版次: 开本:16开 包装:精装 简介: 本书内容涉及公共行政的各个方面。首先阐述了公共行政学科发展的范式变迁,从不同视角探讨了公共组织的研究途径、结构和人的因素、从而揭示了广义和狭义的公共组织行为。其次,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公共管理的理念发展,即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公共项目绩效管理、公共预算编制程序以及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再次,较为详细地阐明了如何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最后,探讨了政府合同外包及民营化问题、政府间合作与协调问题以及公共部门企业家精神。针对我国刚刚起步的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项目来说,本书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它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而系统地把握西方(特别是美国)公共行政领域的理论研究前沿与实践发展动态。 作者简介:尼古拉斯?亨利(Nicholas Henry)是一位著名的公共行政学家,专长于公共政策分析与公共管理研究。他先后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校区(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获得公共管理硕士(MPA)和哲学博士学位。亨利教授著书十余本,发表论文几十篇,其论文获得过《美国公共行政评论》颁发的埃德文?O?斯坦恩(Edwin O.Stene)奖。他曾就职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新墨西哥大学、佐治亚大学以及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他所领导的佐治亚南部大学曾被CNN专题报道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一颗新星,而他本人也步入了佐治亚洲100位当代最有影响人物的行列。 目录: 第1篇公共行政的范式变迁 第1章大民主, 大官僚 1. 1制约:美国公共行政的传统与文化背景 1. 2衰减:有限公共行政的遗产 1. 3政府. 公共领导人以及公众信任 1. 4官僚:形象与现实 1. 5反叛与抵制:美国人与政府增长

公共行政学 课程综述(案例模版)

《公共行政学》课程综述 学校: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教师: 目录 内容摘要 目录 一、公共行政学的主要内容 (3) 二、行政监督原理在实践中的运用 (4) 三、学习体会和收获 (6) 参考文献

《公共行政学》课程综述 内容摘要:(250字左右)………………………………………………… ………………………………………………… 关键词:公共行政学;内容;原理;体会(不超过5个) 公共行政学,在我国也称为行政管理学或是行政学,是一门研究公共行政组织及其对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科学。公共行政学这门课程是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文化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学习公共行政学能够让我们提高国家各级行机构的效率和能量,使国家的行政活动走向科学、规范、民主与法制。 一、公共行政学的主要内容 公共行政学第一章讲述了公共行政的含义。公共行政就是政府行政,具有公共性.政治性.法制性.民主性.公平性.和高效性的特点。第二章主要介绍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公共行政的各种内外部因素的总和。它具有复杂性、约束性、多样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行政环境与公共行政的关系是辨证的关系,公共行政必须适应行政环境,行政环境制约、决定公共行政;公共行政对行政环境有改造作用。虽然一般行政环境即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环境对公共行政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具体环境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组织环境组织文化对公共组织形成团体凝聚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三章介绍政府职能的含义.特点和类型。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政府职能有普遍性.强制性.系统性.不可代替性和服务性等特点。论述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失效,以及政府干预的限度。划分了政府职能的类型,论述了政府的基本职能内容。第四章主要介绍行政体制就是政府体制。它有政治性.稳定性.系统性.滞后性和继承性等特点。行政体制可分为中央政府

公共行政论文

公共行政论文 试谈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 摘要:关于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内涵和关系的探讨历来是管理学领域关注的焦点所在,对此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从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的产生、发展、演变历程入手,对二者关系进行了探讨和界定。 关键词:公共行政;公共管理;政府;范式 “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是管理学领域的两个核心概念。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是政府管理模式新旧交替,前后承接的渐变过程。然而,学界对于“公共行政”和“公共 管理”二者的关系始终存有争议,并在长期争论中形成两个对立的阵营。本文首先介绍从 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历史沿革过程;其次针对学界存有争议的二者关系问题,提出自 己的看法和观点。 一、从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历史沿革 19世纪20年代,西欧国家早期的商品经济发展带来了封建体制之外的公共领域,公 众对于公共领域的自治需求产生了公民社会,并由此导致了公共行政的萌芽。早期公共行 政以私人权力为主,是封建皇权下服从与被服从的人身依附关系,而非我们所认识的以法 律为基础的现代公共行政体系。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都存在行政上的“政党 分赃制”,从而产生政府更迭频繁、立法与行政的冲突等等,并最终导致早期行政模式的 改革。早期行政模式改革出现在英国,19世纪中期的文官制度改革与议会改革观念对美国公共行政产生了重要影响。1887年以威尔逊提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为代表,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正式诞生。1900年古德诺发表文章《政治与行政》,进一步完善二分法概念,指出政治与行政均存在所有政治体制中,并发挥着国家意志表达和执行的作用。 此后,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与韦伯的官僚制、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结合,形成 了著名的威尔逊――韦伯范式,并以此奠定传统公共行政的基本模式。20世纪20年代前 后至70年代早期,是传统公共行政发展的黄金时期,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西方 国家普遍的经济危机和“滞胀”现象使传统公共行政面临巨大危机,各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以谋求解决问题之道,新公共管理运动悄然兴起,并使“公共管理”一词进入大众视野。从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成为历史必然,然而对于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概念及二者 关系问题学界始终存有争议。 二、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关系之争 一公共管理从属于公共行政 “公共管理”的兴起与传统公共行政面临危机,公共政策学派的崛起有关。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强调抽象概念和原则的传统公共行政学在面对诸多社会矛盾时表现出了政策制 定困境和执行力明显不足的问题,用政策视角探讨和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公共政策学逐渐

范式字巨卿阅读答案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后元伯寝疾笃,同郡郅君章﹑殷子征晨夜省视之。元伯临尽,叹曰:恨不见吾死友!子征曰:吾与君章尽心于子,是非死友,复欲谁求? 元伯曰:若二子者,吾生友耳。山阳范巨卿,所谓死友也。寻而卒。式忽梦见元伯,玄冕垂缨,屣履而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我忘,岂能相及!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式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巨卿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式遂留止冢次,为修坟树,然后乃去。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时诸生长沙陈平子亦同在学,与式未相见。而平子被病,将亡,谓其妻曰:吾闻山阳范巨卿,烈士也,可以托死。吾殁后,但以尸埋巨卿户前。乃裂素为书,以遗巨卿。既终,妻从其言。时式出行适还,省书见瘗,怆然感之,向坟揖哭,以为死友。乃营护平子妻儿,身自送丧于临湘。长沙上计掾史到京师,上书表式行状。三府并辟,不应。 (《后汉书·独行列传》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二人并告归乡里四美具,二难并 B.尔何相信之审邪审容膝之易安 C.后元伯寝疾笃则刘病日笃 D.时式出行适还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范式是位信士的一组是( ) (3分) ①至其日,巨卿果到 ②子未我忘,岂能相及 ③投其葬日,驰往赴之 ④营护平子妻儿,身自送丧于临湘 ⑤省书见瘗,怆然感之

电大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全部单项选择题答案新版

电大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全部单项选择题答案 第一章: 绪论 1、在西方, 最早提出行政概念的是( B.亚里士多德)。 2、公共行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 B.公共性)。 3、中国的公共行政的最大特点是( D.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 4、称之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 C.欧文 )。 5、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的是( C.威尔逊)。 6、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 A.《行政之研究》), 它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产生。 7、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 A.韦伯)。 8、德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宗教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 ( A.官僚制理论 ) , 因而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9、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 D.泰勒 )。 10.被称为"行政管理之父"的是( D.法约尔)。 11.提出管理五项职能和14条管理原则的是( D.法约尔 )。 12.提出著名的POSDCRB, 即七项管理职能的是( B.古立克 )。 13.20世纪30年代, 古立克把管理职能概括为( A .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14.第一位试图建立公共行政学体系的是( C.怀特)。 15.1926年怀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学公共行政学教科书( D.《行政学导论》)。 16.中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 D.梁启超), 她于1876年在〈论译书〉中提出

"中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17.中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梁启超, 她于1876年在( B.《论译书》)中提出"中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18.中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是( A.《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 19.中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的作者是( C.张金鉴 ) 。 20.提出立法、司法、行政、考试和监察五权分立思想的是( D.孙中山), 她建立了五院分立制度。 第二章行政环境 1、公共行政环境的( D.特殊性 )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 2、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A.高斯)最先提出对公共行政环境问题进行研究。 3、1961年里格斯发表了( C.公共行政生态学), 这是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 开以生态学方法研究公共行政的风气之先河。 4.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生态学>于1961年发表, 该书的毛者是( A.里格斯 ). 5.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是里格斯的( B.《公共行政生态学》 )。 6.融合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 C.农业社会 ) 。 7.里格斯认为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的一种公共行政模式是( C.棱柱型公共行政模式 ) . 8.衍射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 C.工业社会 ) 。 9.按照里格斯的划分, 棱柱型是( D.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技期间的公共行政模式 )。

公共行政学经典著作

中山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生公共行政学经典著作阅读 第一讲公共行政学的产生与早期研究范式的确立 威尔逊:《行政学之研究》,《国外政治学》1987年第6期、1988年第1期中文版。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中文版。 泰罗:《科学管理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供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3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沙夫里茨、海德编:《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第14-26页,第27-29页。 第二讲古典官僚制理论与正统公共行政学体系的确立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怀特:《行政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中文版。 供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2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古利克、厄威克:《行政科学论文集》,纽约:美国国家公共行政研究所1937年版。 厄威克:《行政的要素》,纽约:皮特曼出版社1949年版。 第三讲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终结 达尔:《公共行政科学:三个问题》,R. Dahl, “The Scienc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ree Proble ms,”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7 1947):1-11 H. Simon, “A Comment on 'The Science of Public Administrati on,'”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7 1947): 200-203 西蒙:《行政格言》,见沙夫里茨、海德编:《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第127-141页。 西蒙:《管理行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公共行政学》第1章至第16章综合作业

《公共行政学》第1章至第16章综合作业 2020年4月24日 一、填空题 1、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称为。 2、行政体制的滞后性,也就是行政体制的惰性,是由其演变而来的。 3、总统制,起源于18世纪末期的国,是以总统既为国家元首,又为政府首脑的中央政府组织形式。 4、委员会制又称合议制,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 5、部长会议体制是 1946年建立的一种中央政府的组织形式,后来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相继采用,是一种有一定影响的中央政府体制。 6、从权力的性质上,一般把行政领导权力分为权力性影响力和。 7、行政领导责任分为政治责任、、行政责任和四种。 8、忠于政府,维护政府的声誉,忠于职守是的核心内容。 9、领导特质理论着重研究领导者的特质,以便发现、培养和使用合格的领导者。 10、在四分图理论的基础上,布莱克和莫顿于1964年提出了理论。 二、名词解释: 1、中央政府体制 2、西方国家公务员 3、风险型决策 4、行政监察管辖

三、单项选择题 1、我国最早出现行政这一概念是在()上。 A、《尚书》 B、《钢鉴易知录》 C、《礼记》 D、《左传》 2、公共行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 A、政治性 B、民主性 C、公共性 D、法制性 3、称之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 A、普耳 B、斯密 C、欧文 D、斯图亚特 4、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它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产生。 A、《行政学》 B、《政治与行政》 C、《行政学原理》 D、《行政之研究》 5、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A、政府职能 B、行政监督 C、行政决策 D、行政体制 6、我国于1998年又进行了机构改革,改革后的国务院原40个部门减为()。 A、30 B、31 C、28 D、29 7、政府由“守夜人”变成“社会主宰者”的时期是()。 A、前资本主义时期 B、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C、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D、当代资本主义时期 8、行政体制的滞后性是由其()演变而来的。 A、稳定性 B、继承性 C、政治性 D、系统性 9、总统制,起源于18世纪末期的()国,是以总统既为国家元首,又为政府首脑的中央政府组织形式。 A、英国 B、美国 C、巴西 D、埃及 10、为了弥补或完善决策而制定的决策方案,称为()。 A、积极方案 B、追踪方案 C、临时方案 D、应变方案 四、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认为政府的基本职能有两种,即()。 A、政治统治职能 B、组织职能 C、协调职能 D、计划职能 E、社会管理职能 2、市场失效主要表现在()。 A、市场垄断和专制价格 B、外部性问题 C、公共物品的提供 D、无知和非理性 E、不平等问题 3、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第十六版)中,认为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 A、执行国际经济政策 B、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经济 C、确保社会公平分配的职能 D、提高经济效率 E、改善收入分配

网络化公共行政管理范式探索

网络化公共行政管理范式探索 发表时间:2018-06-07T15:13:55.22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1期作者:张韵 [导读] 摘要: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也发展了巨大的变化。 南开大学上海 200000 摘要: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也发展了巨大的变化。对于政府行政管理工作而言,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对政府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作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政府的职责就是为群众服务,为社会公共事业服务。在信息网络化时代里,政府应当认识到信息网络给自身带来的挑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的应对挑战,不断提高行政管理水平,从而发挥政府职能。 关键词:信息网络化;政府;行政管理;挑战;对策 引言: 在现代社会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和知识取得了飞速发展,互联网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使得我国迈入了信息网络化的时代。在信息网络化环境下,信息交流更加便捷,信息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在这样的环境下,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通过计算机网络对外界提供服务和信息已成为必然,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行政管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政府要想更好地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应有的作用,对外界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在管理中,就必须正视信息网络带来的挑战,要积极的做好应对工作。 1网络化公共行政兴起的原因 1.1公共政策的受网络化特征影响 社会的治理不是按照专业来划分,而是以任务为中心的。网络化结构所具有的灵活性及稳定性,使得原有的主体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或更新要素,或局部调整,改进结构。在主体结构建构中,如果结构处于主体可控范围时,这种建构可以是精心设计的、有计划组织的;反之,当结构处于主体不可控范围时,建构也不是不可能的。因此网络化的结构更有利于公共政策的制定与研究。 1.2“碎片化”治理导致网络化治理的出现 “碎片化治理”是消极的,不科学的。传统的政府模式根本就不能满足这一复杂而快速变革的时代要求,命令与控制程序、刻板的工作限制以及内向的组织文化和经营模式维系起来的官僚制度,尤其不适宜处理那些常常要超越组织界限的复杂问题,网络化治理主要应对高度复杂的社会,如果想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就需要不同的人群和组织结构的出现,网络化治理由此应运而生。 2网络对行政管理的意义 2.1 有利于公众情绪疏导 网络在现实生活的作用可以说是多方面的,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作用是具有调节功能,即充当社会情绪、社会心理的调节器、缓冲阀。在社会转型及利益群体博弈的背景下,有的人原有价值观随之消解或扭曲;有的人因遇困难暂时无法解决而生出怨气;有的人因出现腐败现象而对党和政府的认同度下降;有的人只是一种简单的从众心理等等。由于种种原因形成的心理冲突、心理不满需要有发泄的渠道与机会。通过网络,人们的抱怨或不满情绪可以得到缓慢释放,传统权威方面也可以未雨绸缪,通过有序的工作来化解公众情绪,而不至于因为信息不通,把小事变成大事。这样可以提高社会稳定的程度,减少突发事件爆发的可能性。 2.2有利于公正平等机会 现代人们在业余时间可以足不出户进入网络,向社会表达自己的理想与心愿。这种表达不受时间、地点,不受财富、文化、出身等背景因素的限制,能畅所欲言地发表意见,交流看法,提出建议,让人们获得一种平等的、全新的民主体验。如 2015 年 6 月在中央文明办等单位举办的“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活动中,网络投票就多达 5000万张,网上感言评论达到 10 万多条。这表明广大公民能有平等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机会,参与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中来,说明他们的民主政治地位已经得到大大提升。 2.3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通过网络,不仅是网民表达自己意愿的场所,而且也是广大网民对个人、基层、团体利益诉求的广阔平台。当前,各级政府极为重视网络的发展,纷纷组建了本地政府网络论坛,该论坛成为各级政府关注民情、倾听民意的重要窗口。这样广大网民的一些利益问题反映到网上,政府给予重视,能够解决问题,马上责成有关部门解决,及时反馈解决决策实施的信息;当前不能解决问题,及时说明情况,告知广大网民;关于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收集相关信息,或将出现问题的原因及时公布于众。通过网络,积极促进网民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与联系,将矛盾消灭萌芽状态中,有利于地区的和谐与发展,建设人民满意的和谐社会。 3信息网络化与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 信息网络化对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网络化可以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信息系统,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政治信息,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网上的直接管理方式可使信息资源加工增殖,得到合理利用,从而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网络现代化的办公技术和手段,为行政管理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处理工具,使行政部门面对纷繁复杂的知识和信息,能够快速灵活地作出反应,有效地驾驭信息,从而提高了行政管理部门利用信息的效率,这也是成功地达到行政目标,提高行政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网上构建的虚拟办公室、规范的工作流程和简化的管理程序等,减去了重叠、多余的机构和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带来了办公费用、人员的减少和工作质量的提高,使得人们可以从多种渠道方便地取得行政管理部门的信息及服务,节省了人们的精力和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 行政管理网络化必须实行分权或放权,建立反应灵敏、运行高效的新体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把行政管理部门从微观管理中解放出来,从而更充分地发挥行政管理部门作为管理者和服务者的职能,提高管理效益,树立良好的行政形象。 网上直接激励的虚拟领导、网上视频会议、公文快速传递等,都可以提高决策效率、会议效率和公文效率,可以减少领导者的事务性活动,节省领导者的时间和精力,从而把领导者从文山会海中解救出来,从繁杂的事务性活动中解救出来,使其主要精力集中到深入调查研究和处理重大问题上来。 4网络化公共行政范式的优点 网络化结构伴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提高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结构。它的核心功能可视需要连接或中断,而组织中每一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