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打靶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基因打靶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摘要: 基因打靶技术是一项新兴的分子生学技术,综述了基因打靶技术的原理、操作以及应用与研究进展。

关键词:基因打靶;同源重组;打靶载体;打靶效率;筛选系统

基因打靶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是利用基因转移的方法,将外源DNA序列导入靶细胞后,通过外源DNA序列与靶细胞内染色体上同源DNA序列间的重组,将外源DNA定点整合入靶细胞基因组上某一确定位点,或对某一预先确定的靶位点进行定点突变,从而改变细胞遗传特性的方法[1]。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基因打靶有着其无可比拟的优点:基因打靶所适应的细胞既可以是原核细胞,也可以是真核细胞;基因打靶能把外源基因引入染色体DNA的特定片段上;在设计合理的情况下,基因打靶可对宿主细胞染色体基因进行精细的改造;基因打靶后被击中的基因或新引入的基因随染色体DNA的复制而稳定复制[2]。目前,基因打靶技术已应用在改造生物,培育新的生物品种,研究基因结构与功能、表达与调控,研究细胞生活周期调控机制,遗传病的基因治疗等方面。尽管还存在着一些技术问题,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基因打靶技术正在不断发展与完善。

1基因打靶技术的原理

进行基因打靶,首先要设计和合成一个靶载体。该载体不仅含有需要插入的DNA序列,其两端还含有与靶基因座上的序列相同的核苷酸片段,即同源重组指导序列[3]。将此载体用基因转移的方法导入靶细胞。通过外源载体和内源靶位点相同的核苷酸序列之间的同源重组,使外源DNA定点整合到靶细胞特定的基因座上。同源重组的分子机制目前尚未阐明,但已相继提出了多种解释同源重组的模型,其中Meselson—Radding 模型不仅可以解释交互重组的现象,而且还可以圆满地解释基因转变现象,因此被广泛接受[4-6]。但Szostak 等提出的双链断裂修复模型(DSBR)能更好的解释双链断裂可以大大提高同源重组的效率这一现象[7]。

2基因打靶的操作

2.1基因打靶载体的构建

基因打靶载体包括载体骨架、靶基因同源序列和突变序列及选择性标记基因等非同源序列,其中同源序列是同源重组效率的关键因素,基因打靶载体的同源重组序列一般可通过特异性探针从基因组DNA文库中分离得到,也可以利用PCR 对基因组目标的DNA序列进行扩增得到[8]。

基因同源重组的发生依赖于同源序列的长度,目前认为30~40 bp的同源序列长度将是同源重组发生的保险线。实验表明,在哺乳动物细胞内,当同源序列长度在295~1 800bp之间时,重组率与同源序列长度呈正比,当同源序列长度在200bp以下时,重组效率明显降低。这对选择合适的同源重组指导序列长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9]。一般情况下,同源重组指导序列为基因组DNA而不用cDNA,以免造成基因组缺失或形态改变。

基因打靶载体有基因插入型载体和基因置换型载体2种类型。插入型载体与靶基因同源的区段中含有特异的酶切位点,线性化后,同源重组导致基因组序列的重复,从而干扰目标基因的功能。置换型载体进行线性化的酶切位点在引导序列和筛选基因的外侧,线性化后,同源重组使染色体DNA序列被靶载体序列替换。大多数基因敲除突变都采取置换型载体进行基因打靶。

外源DNA导入的方式主要有显微注射法、电穿孔法、精子载体法和逆转录病毒法等[10]。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显微注射法。逆转录病毒载体法利用某些病毒与组织细胞有特异的亲合力,可用于时空特异性的基因打靶,在人类疾病的基因治疗方面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2.2受体细胞转化

由于在同源序列附近的DNA有双链断裂能促进同源重组,因此在完成打靶载体的构建后,以限制性酶线性化载体并已去除质粒部分,用电穿孔、显微注射、DNA—磷酸钙共沉淀、脂质体包装和PEG介导等方法把上述重组DNA片段转入受体细胞核内[11]。

2.3筛选

基因打靶的筛选系统多种多样,现今采用的一般有:①选择标记基因定点突变的筛选;②正向选择法;③无启动子筛选法;④正负筛选法。这里主要介绍正负筛选法[12]。

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已击中的细胞,筛选通常使用正、负选择法。构建载体时,在靶基因的同源序列中插入正选择标记,在同源序列之外的γ末端,甚至γ和ζ 2个末端接上负选择标记。转化受体细胞的过程中如果所导入的重组DNA与受体细胞基因组DNA发生非同源重组,则外源基因通常是从头至尾均整合进入受体细胞基因组中,此时正、负筛选标记基因同时表达,若为同源重组,外源目的基因及

正选择标记会整合到受体细胞基因组同源序列的基因座上,而位于同源序列外端的负选择标记基因则在重组后丢失[13,14]。因此时仅有正筛选标记基因表达。例如,实验室常以新霉素抗性记忆(neo’)为正标记基因,以单纯疱疹病毒的胸腺嘧啶激酶基因(HSV-tk)作为负筛选基因,以药物G418和GANC(丙氧鸟苷)作双重选择,其中neor基因的产物使细胞具有G418抗性,而HSV-tk基因的产物则使丙氧鸟苷变成毒性核苷酸,从而致死[15]。用G418筛选所有能表达neor基因的细胞,然后用GANC淘汰所有HSV-tk正常表达的细胞,剩下的细胞即为命中的细胞。

2.4鉴定

观察被击中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并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可以用特异PCR的方法鉴定,即:PCR引物一端以基因组DNA的特定基因座为模板,另一端以导入的外源基因为模板,这样保证扩增后的片段为同源重组产生的特殊片段。对经PCR 鉴定的克隆用Southern杂交产生特殊带谱的方法来进一步确定同源重组克隆[16]。

3基因打靶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前景

3.1基因功能和基础理论研究方面

首先,基因打靶通过定点改造基因组中的特定基因,有可能在细胞水平上研究特定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从定点突变的干细胞获得突变基因型个体,为在生物体整体水平了解基因的胚胎发育和生理功能提供了可能。

3.2分子免疫方面

可用基因打靶观察某一基因对免疫细胞发生发展的影响。例如,Manjunath等(1993)用基因打靶技术破坏了CD43基因,结果提高了T淋巴细胞的粘附性,为进一步观察和探讨一些免疫机制奠定了基础。

3.3病理模型方面

自Garrd发现Alkaptonuria遗传病以来,研究者们发现,许多遗传病都是由单个基因突变引起的。用基因打靶技术对小鼠或其他哺乳类动物中此类单基因进行定点突变,就可为人类该基因缺陷或突变所致的遗传病建立精确的动物模型,为了解这些遗传病的病理生理生化特性及寻找适当的药物和治疗手段奠定基础。到目前为止,已得到Lesch-Nyh-ansyndrome、Cysticfibrosis和Gaucheris等多种病理模型。例如,构建定点突变的小鼠凝血因子IX胚胎干细胞(ES)基因打靶载体,在小鼠IX因子基因第8外显子中分别引入3个突变,构建置换型打靶载体转染ES细胞,经药物筛选后,挑取抗性细胞,这种体外定点突变系统可对大基因进行精细地修饰,

为建立更精确的模拟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奠定基础。

3.4基因治疗方面

据统计,到1998年为止,正在进行的临床基因治疗方案有278项。但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外源基因的导入有可能导致一些与预想目的相悖的结果,如使正常基因失活或激活原癌基因等。因此,要利用基因打靶技术用于疾病治疗,造福人类,还需要不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17]。

3.5转基因动植物和生物反应器方面

转基因技术就是将体外重组的结构基因导入动植物体内,使外源基因与动植物本身的基因整合在一起,实现体内表达,从而培养出转基因动植物的技术。其特点是可以使动植物增加某一功能或某一产物,但是,由于转基因在动植物细胞基因组中的整合是随机性的,因此,它的发展和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如果应用基因打靶技术把外源基因准确地插入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定点改造原有基因的功能,可使转基因动植物和生物反应器的研制更为精确。

基因打靶技术是近10余年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它克服了随机整合的盲目性和偶然性,是一种理想的修饰、改造生物遗传物质的方法。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完成、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正大规模启动,基因打靶已经成为后基因组时代研究基因功能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通过基因打靶将外源基因在ES细胞或体细胞中进行定点整合并高效表达、利用显微注射和核移植技术生产转基因动物等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参考文献

[1] 高正琴,邢华,李厚达.基因打靶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2002(2):126-130.

[2] 刘红全,戴继勋,于文功,等.基因打靶技术的研究进展[J].遗传,2002(6):707-711.

[3] 李瑞国,安晓荣,苟克勉,等.基因打靶技术及其应用前景[J].生物技术通报,2002(5):6-9.

[4] 李坚,戴旭明,杨桦,等.定点突变小鼠凝血因子IX胚胎干细胞基因打靶载体的构建[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1999(6):11-14.

[5] 周倩,刘文忠.基因打靶技术及其应用[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

学,2003(10):25-27.

[6] CAPECCHI M R.Gene Targeting[J].Scinetific American,1994,270(3):34.

[7] TYBULEVICE V L J,TREMBLAY M L,LAMARCA M E,et al.Animal model of Gaucher’s disease from targeted disruption of the mouse glucocerbrosidlase gene[J].Nature,1992(357):407-410.

[8] 施家琦,夏家辉.真核生物中基因打靶的策略[J].生命科学研究.1999,3(2):96-100.

[9] THY KJAER T,FINNEMANN J,LEIF S,et al.Plant molecular[J].Bio-logy,1997(35):523-530.

[10] 白雪源,陈香美.基因打靶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J].中华肾病杂志,2000,16(6):403-405.

[11] YU J,HU S N,WANG J,et al.A draft sequence of the rice genome(Oryza sativa L.ssp.indica)[J].Science,2002,296(5565):79-92.

[12] GOFF S A,RICKE D,LAN T H,et al.A draft sequence of the rice genome(Oryzasativa L.ssp. japonica).Science,2002,296(5565):92-100.

[13] SASAKI T,MATSUMOTO T,YAMAMOTO K,et al.The genome sequ-ence and structure of rice chromosome 1[J].Nature,2002,420(6913):312-316.

[14] FENG Q,ZHANG Y J,HAO P,et al.Sequence and analysis of rice chrom-osome 4[J].Nature,2002,420(6913):316-320.

[15] BREYNE P,ZABEAU M.Genome-wide expression analysis of plant cell cycle modulated genes[J].CurrOpinPlantBiol,2001,4(2):136-142.

[16] RAY A,LANGER M.Homologous recombination:ends as the means[J].Trends in Plant Sci,2002,7(10):435-440.

[17] PUCHTA H.Gene replacement by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in plants[J].Plant Mol Biol,2002,48(1-2):173-182.

基因敲除)

基因敲除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1.基因敲除概述 2.实现基因敲除的多种原理和方法: 2.1.利用基因同源重组进行基因敲除 2.2利用随机插入突变进行基因敲除。 2. 3.RNAi引起的基因敲除。 3.基因敲除技术的应用及前景 4.基因敲除技术的缺陷 关键词:基因敲除 1.基因敲除概述: 基因敲除是自80年代末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子生物学技术,是通过一定的途径使机体特定的基因失活或缺失的技术。通常意义上的基因敲除主要是应用DNA同源重组原理,用设计的同源片段替代靶基因片段,从而达到基因敲除的目的。随着基因敲除技术的发展,除了同源重组外,新的原理和技术也逐渐被应用,比较成功的有基因的插入突变和iRNA,它们同样可以达到基因敲除的目的。 2.实现基因敲除的多种原理和方法: 2.1.利用基因同源重组进行基因敲除 基因敲除是80年代后半期应用DNA同源重组原理发展起来的。80年代初,胚胎干细胞(E S细胞)分离和体外培养的成功奠定了基因敲除的技术基础。1985 年,首次证实的哺乳动物细胞中同源重组的存在奠定了基因敲除的理论基础。到1987年,Thompsson首次建立了完整的ES细胞基因敲除的小鼠模型[1]。直到现在,运用基因同源重组进行基因敲除依然是构建基因敲除动物模型中最普遍的使用方法。 2.1.1利用同源重组构建基因敲除动物模型的基本步骤(图1): a.基因载体的构建:把目的基因和与细胞内靶基因特异片段同源的DNA 分子都重组到带有标记基因(如neo 基因,TK 基因等)的载体上,成为重组载体。基因敲除是为了使某一基因失去其生理功能,所以一般设计为替换型载体。

b.ES 细胞的获得:现在基因敲除一般采用是胚胎干细胞,最常用的是鼠,而兔,猪,鸡等的胚胎干细胞也有使用。常用的鼠的种系是129及其杂合体,因为这类小鼠具有自发突变形成畸胎瘤和畸胎肉瘤的倾向,是基因敲除的理想实验动物。而其他遗传背景的胚胎干细胞系也逐渐被发展应用。[2,3] c.同源重组:将重组载体通过一定的方式(电穿孔法或显微注射)导入同源的胚胎干细胞(E S cell)中,使外源DNA与胚胎干细胞基因组中相应部分发生同源重组,将重组载体中的D NA序列整合到内源基因组中,从而得以表达。一般地,显微注射命中率较高,但技术难度较大,电穿孔命中率比显微注射低,但便于使用。[4,5] d.选择筛选已击中的细胞:由于基因转移的同源重组自然发生率极低,动物的重组概率为10-2~10-5,植物的概率为10-4~10-5。因此如何从众多细胞中筛出真正发生了同源重组的胚胎干细胞非常重要。目前常用的方法是正负筛选法(PNS法),标记基因的特异位点表达法以及PCR法。其中应用最多的是PNS法。[6] e.表型研究:通过观察嵌和体小鼠的生物学形状的变化进而了解目的基因变化前后对小鼠的生物学形状的改变,达到研究目的基因的目的。[2,3,7] f.得到纯合体:由于同源重组常常发生在一对染色体上中一条染色体中,所以如果要得到稳定遗传的纯合体基因敲除模型,需要进行至少两代遗传。[8](见图2)

基因打靶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基因打靶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摘要: 基因打靶技术是一项新兴的分子生学技术,综述了基因打靶技术的原理、操作以及应用与研究进展。 关键词:基因打靶;同源重组;打靶载体;打靶效率;筛选系统 基因打靶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是利用基因转移的方法,将外源DNA序列导入靶细胞后,通过外源DNA序列与靶细胞内染色体上同源DNA序列间的重组,将外源DNA定点整合入靶细胞基因组上某一确定位点,或对某一预先确定的靶位点进行定点突变,从而改变细胞遗传特性的方法[1]。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基因打靶有着其无可比拟的优点:基因打靶所适应的细胞既可以是原核细胞,也可以是真核细胞;基因打靶能把外源基因引入染色体DNA的特定片段上;在设计合理的情况下,基因打靶可对宿主细胞染色体基因进行精细的改造;基因打靶后被击中的基因或新引入的基因随染色体DNA的复制而稳定复制[2]。目前,基因打靶技术已应用在改造生物,培育新的生物品种,研究基因结构与功能、表达与调控,研究细胞生活周期调控机制,遗传病的基因治疗等方面。尽管还存在着一些技术问题,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基因打靶技术正在不断发展与完善。 1基因打靶技术的原理 进行基因打靶,首先要设计和合成一个靶载体。该载体不仅含有需要插入的DNA序列,其两端还含有与靶基因座上的序列相同的核苷酸片段,即同源重组指导序列[3]。将此载体用基因转移的方法导入靶细胞。通过外源载体和内源靶位点相同的核苷酸序列之间的同源重组,使外源DNA定点整合到靶细胞特定的基因座上。同源重组的分子机制目前尚未阐明,但已相继提出了多种解释同源重组的模型,其中Meselson—Radding 模型不仅可以解释交互重组的现象,而且还可以圆满地解释基因转变现象,因此被广泛接受[4-6]。但Szostak 等提出的双链断裂修复模型(DSBR)能更好的解释双链断裂可以大大提高同源重组的效率这一现象[7]。 2基因打靶的操作

基因敲除

基因敲除技术(组图) 一.概述: 基因敲除是自80年代末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子生物学技术,是通过一定的途径使机体特定的基因失活或缺失的技术。通常意义上的基因敲除主要是应用DNA 同源重组原理,用设计的同源片段替代靶基因片段,从而达到基因敲除的目的。随着基因敲除技术的发展,除了同源重组外,新的原理和技术也逐渐被应用,比较成功的有基因的插入突变和iRNA ,它们同样可以达到基因敲除的目的。 二.实现基因敲除的多种原理和方法: 1.利用基因同源重组进行基因敲除 基因敲除是80年代后半期应用DNA 同源重组原理发展起来的。80年代初,胚胎干细胞(ES细胞)分离和体外培养的成功奠定了基因敲除的技术基础。1985年,首次证实的哺乳动物细胞中同源重组的存在奠定了基因敲除的理论基础。到1987年,Thompsson首次建立了完整的ES细胞基因敲除的小鼠模型[1]。直到现在,运用基因同源重组进行基因敲除依然是构建基因敲除动物模型中最普遍的使用方法。 (1)利用同源重组构建基因敲除动物模型的基本步骤(图1): ①.基因载体的构建:把目的基因和与细胞内靶基因特异片段同源的DNA 分子都重组到带有标记基因(如neo 基因,TK 基因等)的载体上,成为重组载体。基因敲除是为了使某一基因失去其生理功能,所以一般设计为替换型载体。 ②.ES 细胞的获得:现在基因敲除一般采用是胚胎干细胞,最常用的是鼠,而兔,猪,鸡等的胚胎干细胞也有使用。常用的鼠的种系是129及其杂合体,因为这类小鼠具有自发突变形成畸胎瘤和畸胎肉瘤的倾向,是基因敲除的理想实验动物。而其他遗传背景的胚胎干细胞系也逐渐被发展应用。[2,3] ③.同源重组:将重组载体通过一定的方式(电穿孔法或显微注射)导入同源的胚胎干细胞(ES cell)中,使外源DNA 与胚胎干细胞基因组中相应部分发生同源重组,将重组载体中的DNA 序列整合到内源基因组中,从而得以表达。一般地,显微注射命中率较高,但技术难度较大,电穿孔命中率比显微注射低,但便于使用。[4,5] ④.选择筛选已击中的细胞:由于基因转移的同源重组自然发生率极低,动物的重组概率为10-2 ~10-5 ,植物的概率为10-4 ~10-5 。因此如何从众多细胞中筛出真正发生了同源重组的胚胎干细胞非常重要。目前常用的方法是正负筛选法(PNS法),标记基因的特异位点表达法以及PCR 法。其中应用最多的是PNS法。[6]

基因敲除

基因敲除 基因敲除和基因嵌入技术 该技术是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的最新外源DNA导入技术。基因敲除是基因打靶技术的一种,类似于基因的同源重组。指外源DNA与受体细胞基因组中序列相同或相近的基因发生同源重组,从而代替受体细胞基因组中的相同/相似的基因序列,整合入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此法可产生精确的基因突变,也可正确纠正机体的基因突变。基因嵌入又称基因置换,它是利用内源基因序列两侧或外面的断裂点,用同源序列的目的基因整个置换内源基因。目前用于基因敲除和基因嵌入的技术有Cre/Lox P 系统、FLPI系统等。 [编辑本段] 基因敲除(knock-out) 基因敲除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是建立在基因同源重组技术基础以及胚胎干细胞技术基础上的一种新分子生物学技术。所谓胚胎干细胞(EmbryonicStem cell,ES)是从着床前胚胎(孕3—5天)分离出的内细胞团(Inner cellmass,ICM)细胞,它具有向各种组织细胞分化的多分化潜能,能在体外培养并保留发育的全能性。在体外进行遗传操作后,将它重新植回小鼠胚胎,它能发育成胚胎的各种组织。而基因同源重组是指当外源DNA片段大且与宿主基因片段同源性强者并互补结合时,结合区的任何部分都有与宿主的相应片段发生交换(即重组)的可能,这种重组称为同源重组。 基因敲除就是通过同源重组将外源基因定点整合入靶细胞基因组上某一确定的位点,以达到定点修饰改造染色体上某一基因的目的的一种技术。它克服了随机整合的盲目性和偶然性,是一种理想的修饰、改造生物遗传物质的方法。这项技术的诞生可以说是分子生物学技术上继转基因技术后的又一革命。尤其是条件性、诱导性基因打靶系统的建立,使得对基因靶位时间和空间上的操作更加明确、效果更加精确、可靠,它的发展将为发育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免疫学及医学等学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强有力的研究、治疗手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商业价值。现在基因敲除技术主要应用于动物模型的建立,而最成熟的实验动物是小鼠,对于大型哺乳动物的基因敲除模型还处于探索阶段。 简单的说基因敲除是指将目标基因从基因组中删除。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有一段"序列":"1234567890"(原基因),敲除后为:"123 7890",一般一个敲除载体还会在其中插入一段外源基因,如"ABC",则新的基因为:"123ABC7890";或者不插入基因直接连接,则为“1237890”。 [编辑本段] 基因敲除基本步骤 利用基因打靶技术产生转基因动物的程序一般为:

基因敲除

基因敲除 一、基因敲除简介 基因敲除是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的最新外源DNA导入技术。基因敲除是基因打靶技术的一种,类似于基因的同源重组。指外源DNA与受体细胞基因组中序列相同或相近的基因发生同源重组,从而代替受体细胞基因组中的相同/相似的基因序列,整合入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此法可产生精确的基因突变,也可正确纠正机体的基因突变。 二、基因敲除的方法及原理 1.利用基因同源重组进行基因敲除:是构建基因敲除动物模型中最普遍的使用方法。 把目的基因和与细胞内靶基因特异片段同源的DNA分子都重组到带有标记基因(如:neo基因)的载体上,成为重组载体。将重组载体通过一定的方式(如显微注射)导入同源的胚胎干细胞(EScell)中,使外源DNA 与胚胎干细胞基因中相应的部分发生同源重组。将重组载体中的DNA序列整合到内源基因组中,从而得以表达。动物的重组概率为10-2~10-5,植物的概率为10-4~10-5,如何从众多细胞中筛出真正发生了同源重组的胚胎干细胞非常重要。目前常用的方法是正负筛选法(PNS法),标记基因的特异位点表达法以及PCR 法。其中应用最多的是PNS法。通过观察嵌和体小鼠的生物学形状的变化进而了解目的基因变化前后对小鼠的生物学形状的改变,达到研究目的基因的目的。由于同源重组常常发生在一对染色体上中一条染色体中,所以如果要得到稳定遗传的纯合体基因敲除模型,需要进行至少两代遗传。 例题(18分) 1. 基因敲除自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是通过一定的途径使机体特定的基因失活或缺失的技术,下图是基因敲除技术之一的示意图:

该技术的主要步骤及应用如下: (1)第一步是构建打靶载体,把2个标记基因(新霉素抗性基因neo和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SV - TK)插入到含目的基因(与待敲除的基因同源)的载体中,使目的基因__________。 (2)第二步是将打靶载体通过________________技术导入ES细胞中,失活的目的基因替换ES细胞染色体上待敲除的基因,以达到基因敲除的目的。 (3)第三步是用选择培养基筛选靶ES细胞。用含_____________的培养基筛选所有能表达neo基因的细胞,用含GCV的培养基______________所有能表达HSV - TK基因的细胞(含HSV - TK基因的细胞能将无毒的GCV 转化成有毒的药物)。 (4)第四步是将筛选出来的靶ES细胞导入小鼠的囊胚中,再将此囊胚植入_______________体内,使其发育成嵌合体小鼠。嵌合体小鼠与_________小鼠杂交,筛选获得基因敲除小鼠。 (5)通过观察小鼠基因敲除前后的生物学性状的变化,可以达到研究________的目的;通过敲除抗原决定基因,还可获得适合人体移植的猪器官,减弱或消除________。 答案: 2. 研究者取野生型小鼠(Ⅰ+Ⅰ+)的胚胎干细胞,转入含neo r基因(新霉素抗性基因)的DNA片段,定向突变Ⅰ+基因(结果如图1),再将突变的胚胎干细胞移回野生型小鼠胚胎,培育出带突变基因(Ⅰ-)的杂合子小鼠。 (1)将外源DNA片段导入胚胎干细胞后,需用含的培养基培养细胞,以筛选得到突变的胚胎干细胞。 (2)用此杂合体小鼠与野生型小鼠进行杂交实验,并通过D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小鼠的基因型,结果如图2。

传统ES打靶基因敲除敲入小鼠技术

传统ES打靶基因敲除/敲入小鼠技术 技术原理 传统的基因打靶技术制备基因敲除(KO)/敲入(KI)基因打靶技术是建立在DNA同源重组与胚胎干细胞等技术基础上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同源重组是指当外源DNA片段与宿主基因组片段同源性高时,同源DNA区部分可与宿主DNA的相应片段发生交换(即同源重组)。 基因打靶就是通过同源重组技术将外源基因定点整合入靶细胞基因组上某一确定的位点,以达到定点修饰改造染色体上某一基因的目的。基因打靶技术目前已被广泛认为是一种理想的特定修饰与改造生物体遗传物质的最佳方法。尤其是条件性和诱导性基因打靶系统的建立,使得对基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靶位修饰更加明确、效果更加精确可靠,该技术的发展已经为发育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免疫学及医学等学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强有力的研究和治疗手段,并已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及商业价值。 服务流程和周期

小鼠品系 ES细胞品系:129 (agouti)、C57BL/6N(black)、C57BL/6(agouti)。 基因打靶常用小鼠模型 (1)完全性基因敲除小鼠(Conventional Knockout,KO) 完全性基因敲除是通过基因敲除技术,把需要敲除目的基因的所有外显子或几个重要的外显子或者功能区域敲除掉,获得全身所有的组织和细胞中都不表达该基因的小鼠模型。 应用:用于研究某个基因(要求该基因非胚胎致死性基因)对全身生理病理的功能。

(2)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Conditional Knockout,CKO) 条件性基因敲除是通过基因敲除把两个loxp位点放到目的基因一个或几个重要的外显子的两端制备出floxed小鼠,该floxed小鼠在与表达Cre酶小鼠杂交之前,该目的基因表达完全正常,而当该floxed小鼠与组织特异性表达Cre酶的小鼠进行杂交后,可以在特定的组织或细胞中敲除该基因,而该基因在其它组织或细胞表达正常。 应用:用于具有胚胎致死性目的基因的研究;用于研究基因在特定的组织或细胞中的生理病理功能;与控制Cre或Flp表达的其它诱导系统相结合,还可以对某一基因的表达同时实现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调控。 (3)基因敲入小鼠(Knockin,KI)

基因编辑与基因治疗的研究与应用

基因编辑与基因治疗的研究与应用 随着人类对基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基因编辑和基因治疗这两个名词也越来越 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基因编辑和基因治疗旨在对基因进行修正、替换或增强,以治疗某些疾病或改善某些人体特征。本文将就这两个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深入探讨。 一、基因编辑的概念及其应用 基因编辑是指通过人工干预,对生物基因组进行精细的修饰,以达到增强或削 弱其某些功能的目的。这种技术主要应用在基因治疗、基因研究和农业生产等领域。 在基因治疗领域中,基因编辑已经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治疗手段。例如,基因编辑可以用来治疗癌症、移植排斥、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一系列疾病。基因编辑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针对患者具体的基因序列进行定制治疗,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样,基因编辑在基因研究领域也占有重要地位。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用来构建 具有特定基因的疾病模型,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此外,基因编辑还常用于植物育种,以制造更耐病和更高产的新品种。 二、基因编辑的技术和方式 目前,基因编辑主要有两种技术:CRISPR/Cas9和TALEN(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s)。其中,CRISPR/Cas9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有效。 CRISPR/Cas9是通过人造核酸导向短梳形分子,从而靶向定位到基因组DNA 上。经过融合剪切酶(即Cas9)的介导,可以实现对基因组DNA的修饰。CRISPR/Cas9技术的最大优点在于,它的操作非常简单,成本较低,且灵活性强。

基因编辑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单体位点点突变,基因替换、基因打靶等。其中较为成熟的技术是对单个位点进行点突变或基因替换。基因打靶技术目前还相对困难,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三、基因治疗的概念及其应用 基因治疗是指通过对人体内部或外部的基因进行干预,来治疗一系列疾病。例如,基因治疗可以用来治疗癌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等疾病。由于基因疗法的针对性强,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健康细胞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优势。 目前,基因治疗有三种方式:基因替换、基因增强和基因静默。其中,基因替换是最为常见的技术,它通过增加或替换基因来修复某些缺陷,例如修复失去的或异常的基因。基因增强则是通过向某些细胞或组织中引入新的基因来增强其功能。基因静默则是利用RNA抑制物质来抑制某些基因表达,并控制某些疾病的发生。 四、基因治疗的现状和未来 目前,基因治疗已经在一些疾病治疗上展示出了明显的效果。例如,最近在美国和欧洲,已经获批上市的基因疗法疱疹病毒-贝森氏淋巴瘤疗法(Zolgensma)可以治疗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等疾病。此外,基因编辑技术还可以应用于修复某些先天性遗传性疾病,以及改善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功能等领域。 然而,基因治疗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副作用的发生、治疗效果难以预测、合成基因治疗药物的成本高昂等。因此,科学家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发展基因编辑和基因治疗的技术,以使其更为安全和可靠,从而提高临床应用水平。 总之,基因编辑和基因治疗技术的应用前景广泛。它们有着治愈某些疾病的巨大潜力,但在应用中也存在着很多已知和未知的风险。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加强基因编辑和基因治疗领域的研究,不断探索这些技术的新应用,以实现这些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最大价值。

基因打靶技术在构建人源体细胞基因敲除或敲入细胞系中的应用

基因打靶技术在构建人源体细胞基因敲除或敲入细胞系中的应 用 时文涛;邵荣光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年(卷),期】2008(003)004 【摘要】基因打靶技术能够帮助人们认识某些动物个体或细胞表型异常的遗传基础,利用该技术构建的模式生物(例如基因敲除小鼠)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人类基因的研究,截至1999年就已经报道了800多个模式小鼠种系。同源重组介导的基因打靶技术(基因敲除或敲入)是判定基因功能的强有力工具。与基因敲除小鼠相比,人类体细胞基因敲除或敲入细胞系构建的报道相对较少,但该项技术在细胞水平上对某些人源基因参与的生化或生理途径的分析是不可替代的。基因打靶技术最常见的应用是通过使所有等位基因连续失活建立基因敲除细胞系; 【总页数】4页(P297-300) 【作者】时文涛;邵荣光 【作者单位】100050,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100050,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 【相关文献】

1.CRISPR/Cas9系统介导的EZH2基因定点敲入Hut78细胞系的构建 [J], 鲁卓林;杨冰;赵秀娟;王青松;韩春勇;张玲;孙琰;熊显佳;吴云丹;周慧;贾军;王双林;武莉莉;刘艺洁;乔阳 2.应用改良体细胞基因敲入技术内源标记跨膜丝氨酸蛋白酶RHBDD1的研究 [J], 宋伟;李尚泽;张慧慧;缪时英;王琳芳;张晓东;杜润蕾 3.猴源cathepsin基因shRNA文库及其稳定敲减细胞系的构建 [J], 魏宇双;杨国宇;刘姣扬;韩莹倩;郭珍珍;刘晓贺;巴根;韩立强;王江;褚贝贝 4.稳定表达敲入增强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干扰素γ受体2基因Ifngr2的黑素瘤细胞系的构建与鉴定 [J], 樊浩;周涛;李卫华 5.利用基因打靶技术构建血管内皮特异性Stk24/25双基因敲除小鼠 [J], 高睿;郑祥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因打靶技术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基因打靶技术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基因的认知不断加深,基因治疗已经成为目前生 物医学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而基因打靶技术作为基因治疗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具有极大的潜力和前景。 一、基因治疗的定义和技术路线 基因治疗是利用基因工程等技术手段,修复或替换人体细胞或组织中缺乏或异 常的基因,治疗基因疾病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基因治疗技术的基本路线为:构建治疗基因载体,将治疗基因载体导入患者体内,使其达到治疗目的。 二、基因打靶技术的定义和研究进展 基因打靶技术是指通过分子遗传学技术寻找特定基因,选定治疗目标基因,研 发相应的基因治疗药物,增强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的技术手段。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基因打靶技术也逐渐成熟。例如,目前已经有基于基因 打靶技术开发的CAR-T细胞疗法、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等。这些技术的成 功应用使得基于基因打靶技术的基因治疗开始进入实际应用阶段。 三、基因打靶技术的优势和不足 相比于传统的治疗方法,基于基因打靶技术的基因治疗在很多方面具有明显的 优势。例如,它能够精确定位治疗目标,防止将治疗药物引入错误的细胞或组织中。同时,基因打靶技术能够减少不良反应和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但是,基因打靶技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基因打靶技术 难以获得指定的治疗效果,因为基因在人体内的调控非常复杂。此外,基因治疗在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验证。 四、基因打靶技术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基因打靶技术在基因治疗中有多种应用方式。例如,可以利用基因打靶技术研 发出针对特定疾病的基因药物,帮助患者达到治疗目的。同时,基于基因打靶技术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也可以在基因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在癌症治 疗中使用。 此外,基因打靶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基因表达调控网络,发现新的治疗靶点;研究基因遗传变异,寻找遗传性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治疗方法等。 五、结语 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式,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而基因打 靶技术作为基因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具有极大的潜力和前景。我们相信,在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下,基于基因打靶技术的基因治疗必将在未来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

敲除基因技术及其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敲除基因技术及其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敲除基因技术:掌控生命密码 人们对于基因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掌握基因技术对于现代生物学和医学来说尤其重要。敲除基因技术是其中的一种,它能够准确地定点打靶,拉出目标基因或局部段落,从而控制个体的基因表达,调控生物过程。在生物研究中,这项技术被广泛应用,已经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 敲除基因技术的原理和优势 敲除基因技术指的是通过切断DNA序列上特定部位的氧化核苷酸,从而将目标基因打靶切断。这种技术结合了基因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是生物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工具。然而,敲除基因技术并不是唯一的定点DNA改编方法,包括“内切核酸酶”、“外切核酸酶”、“锌指核酸酶”、“TALEN”、“CRISPR”等技术在此列。 与传统的基因突变方法相比,敲除基因技术具有如下优势: 1. 准确性高,可以精细化定点操作; 2. 高效率,快速完成基因切除; 3. 具有重要的医学意义,可用于治疗和预防遗传性疾病。 应用举例 敲除基因技术可以被用于研究生物的特定生命周期,调控逆境适应性和繁殖等多个方面。下面通过几个研究案例来解释当前敲除基因技术的典型应用: 1. 研究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是指分化的干细胞变为特定功能细胞的过程。科学家们发现,同一个染色体中附近区域的基因的表达模式也往往存在像邻居一样的相似关系。因此,通

过敲除了染色体中的一段函数区间,科学家们成功地使胚胎干细胞的特定基因序列中的表达模式失调,强制细胞发生肌肉或神经细胞分化的类型转换,养成了一种新的细胞提取方法,以此探究细胞向前分化的机制。 2. 治疗退行性疾病 线粒体DNA(mtDN)1的变异会引发诸如阿尔茨海默症(h)2、帕金森综合症(PD)3、两性性野蛮人综合症()4等脑神经退行性疾病。美国的一项实验将CRISPR技术引入大鼠胚胎干细胞治疗mtDN基因突变,将基因改编返回小鼠胚胎,后代基因敲除,直到实验结果**mtDN基因突变症状减少,小鼠基本正常5。 3. 物种进化研究 通过敲除单一物种或基因组实验,科学家们可以研究DNA序列普遍存在于生 物间的可变性。例如,科学家们发现智人与尼安德特人DNA序列交汇后的合生体 相对现代人具有更高的糖原水平,推断物种间的基因交换对糖代谢及整个生命史适应性的影响6。 足迹与展望 在未来,敲除基因技术将在生物学和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它可以用于 治疗和预防遗传疾病,将有助于改善一些人类的生活质量;同时,在基础生物研究方面,敲除基因技术将有望更加精细化地探究生物的运作机制,推动生物研究的发展。 综上所述,敲除基因技术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众多的突破,是一项 重要的手段。有了敲除基因技术,研究人员可以更加准确迅速地掌握生命密码,推动生命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敲除基因技术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成为推动人类生物学和医学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

基因敲除技术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及进展

基因敲除技术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及进展 摘要】基因敲除是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子生物学技术,可通过一定途径使机体某种特定的基因失活或缺失,是目前在生物医药领域对某 一具体基因功能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介绍了基因敲除技术的原理及方法,并对 其在药学领域的具体应用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基因敲除基因同源重组 ES细胞 【中图分类号】R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6-0058-02 距离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已整整六十年,这六十年里,分子遗传学、 分子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等新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基因重组、小干扰RNA、原位杂交等分子生物学新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奥秘从分子角 度得到了更清晰地阐明,为进一步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人 类基因组工程的进展和完成,21世纪我们已进入后基因组时代。人们利用已经破 译的人类遗传密码,展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医学研究领域。有针对性地将某段具 有生物学活性的基因遮盖,使其失去某种生物学活性,即所谓的基因敲除技术, 是目前在生物医学领域对某一具体基因功能研究的热点。本文的主旨是对基因敲 除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其在药学领域的相关应用进行初步综述。 一、概念及原理 通常意义上的基因敲除主要指的是基因同源重组,用设计的同源片段替代靶 基因片段,从而达到基因敲除的目的。发生在同源序列间的重组称为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又称基本重组。是最基本的DNA重组方式,通过链 的断裂和再连接,在两个DNA分子同源序列间进行单链或双链片段的交换。随着基因敲除技术的发展,除了同源重组外,新的原理和技术也逐渐被应用,比较成 功的有基因的插入突变和免疫核糖核酸(immune RNA,iRNA)。 二、研究方法 将连接在载体上的改造后的目的基因导入靶细胞后,基因整合成功的靶细胞 将发育成转基因动物。当靶细胞为动物的胚胎干(embryonic stem, ES)细胞时,外 源基因与靶细胞染色体可发生同源重组而实现外源基因的定点、单拷贝整合,被 称为“ 基因打靶”。在外源基因的3’-外显子编码区插入编码抗生素抵抗性蛋白的标志基因,5’-端启动子区插入目标基因,导入ES细胞后,发生正确同源重组的细 胞具特定的抗生素抗性,能在条件培养基中存活,其他非目的基因被定点灭活, 经此筛选的克隆以显微注射法导入动物胚泡发育成杂合子,再经过传代筛选得到 纯合子,即为“基因敲除”动物。 利用同源重组构建基因敲除动物模型的基本步骤: a.基因载体的构建:把目的基因和与细胞内靶基因特异片段同源的DNA分子 都重组到带有标记基因(如neo基因,TK基因等)的载体上,成为重组载体。 b.ES细胞的获得:现在基因敲除一般采用是胚胎干细胞,最常用的是鼠。[1,2] c.同源重组:将重组载体通过一定的方式(电穿孔法或显微注射)导入同源的ES 细胞中,使外源DNA与胚胎干细胞基因组中相应部分发生同源重组,将重组载体中的DNA序列整合到内源基因组中,从而得以表达。[3,4] d.选择筛选已击中的细胞:由于基因转移的同源重组自然发生率极低, 目前常用正 负筛选法(positive-negative-selection,PNS法),标记基因的特异位点表达法以

浅谈基因工程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

浅谈基因工程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 摘要:关于基因工程对人类的发展在当今社会中也有了广泛的应用,它主要表现在,医药方面,农业方面,环保方面,植物方面。展望现状很乐观,我自己认为对于我们现在的社会条件来看,基因工程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是一个多人口的国家,对于粮食的需求面临着严重的缺乏。不管是什么事,没有粮食什么都不会做好,因此我们要应用好基因工程技术来增加我们的粮食产量,确保我们发展的前提条件.目前我们也有很多在基因工程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们也不要否认我们的不足,我们要更加的努力做得更好。那我就说一下它用于的几个方面和前景;现状;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基因工程技术,经过30多年来的进步与发展,已成为生物技术的核心内容。许多科学家预言,生物学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学科,基因工程及相关领域的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之一。基因工程研究和应用范围涉及农业、工业、医药、能源、环保等许多领域 关键词:基因工程技术;现状;发展 前言 基因工程技术是一项极为复杂的高新生物技术,它利用现代遗传学与分子生 物学的理论和方法,按照人类所需,用DNA重组技术对生物基因组的结构和组成 进蛋白质或人类有益的生物性状.基因工程从诞生至今,仅有30年的历史,然而, 无论是在基础理论研究领域,还是在生产实际应用方面,都已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首先,基因工程给生命科学自身的研究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目前科学家已完成了 多种细胞器的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工作。其次,基因工程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能 为工农业生产、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开辟新途径. 1.基因工程技术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1。1基因工程药物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新型治疗药物是当前最活跃和发展最快的领域。自 1982年世界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重组胰岛素投放市场以来,基因工程药物 就成为制药行业的一支奇兵,每年平均有3-4个新药或疫苗问世,开发成功的约50 个药品,诸如人胰岛素、忍尿激酶、人生长激素、干扰素、激活剂、乙肝疫苗等 广泛应用于治疗癌症、肝炎、发育不良、糖尿病和一些遗传病上,在很多领域特 别是疑难病症上,起到了传统化学药物难以达到的作用。为治愈癌症正在研制的

基因敲除小鼠技术

转基因、基因敲入/敲除动物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药物研发领域不可或 缺的重要技术,该技术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诞生以来,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经典技术 如DNA原核显微注射、胚胎干细胞显微注射技术一直以来经久不衰,并逐渐从基础研究实 验室转向商业模式,成为一项高度标准化的新兴产业 一、技术介绍与研究进展 转基因、基因敲入/敲除动物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生命科 学基础研究和药物研发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该技术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诞生以来,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经典技术如DNA原核显微注射、胚胎干细胞显微注射技术一 直以来经久不衰,在小鼠模型构建方面日趋完善,并且如同剪切酶和抗体等常规分子生物学试剂的制备技术一样,逐渐从基础研究实验室转向商业模式,成为一项高度标准化的 新兴产业,催生了数以百计的创新药物和数以千计的优秀文章。尽管如此,传统技术仍然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如步骤繁琐、周期漫长、成功率低、费用高昂等,而ZFN和TALEN 等新技术的出现,或有可能将这一局面彻底改变。 二、同源重组技术原理 基因敲除鼠技术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基于DNA同源重组的原理发展起来的,Capecchi 和Smithies在1987年根据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的原理,首次实现了ES的外源基因的定点整合(targeted integration),这一技术称为"基因打靶"(gene targeting)或"基因敲除"(gene knockout),利用这种ES的显微注射就可以制作出基 因敲出小鼠(KO Mice: knockout mice);由于这一工作,Capecchi和Smithies于2007 年与Evans分享了诺贝尔医学奖。 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定义:是指发生在姐妹染色单体(sister chromatin) 之间或同一染色体上含有同源序列的DNA分子之间或分子之内的重新组合。在基因敲除小鼠制作过程中,需要针对目的基因两端特异性片段设计带有相同片段的重组载体,将重 组载体导入到胚胎干细胞后外源的重组载体与胚胎干细胞中相同的片段会发生同源重组,如图1所示:

基因打靶技术介绍

基因打靶技术介绍

基因打靶技术介绍 摘要:基因打靶技术于20世纪80年代后兴起,是建立在基因同源重组技术 和胚胎干细胞技术基础上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它通过定向改变细胞或者生物个体遗传信息使得生物个体表达突变的性状,从而帮助人类理解生命现象的本质、揭示疾病发生的机理、探寻疾病预防和诊疗手段。这项技术的诞生可以说是分子生物学技术上继转基因技术后的又一革命。尤其是条件性、可诱导性基因打靶系统的建立,使得对基因靶位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控更加精确。目前,基因打靶技术在鼠胚胎干细胞中的应用已经很成熟。它的发展将为发育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免疫学及医学等学科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手段。 定义:基因打靶是指通过外源基因 与受体细胞染色体基因组上的序列之间发生同源重组(基因同源重组是指外来的含已知序列的DNA片段通过同源关系与受体细胞基因组的相应片段发生交换、产生重组,并在受体细胞染色体上形成有活性的基因的过程),将外源基因整合到某一定位点上,从而实现外源基因的定点整合、修饰和改造受体细胞遗传特性的技术手段。原理:首先获得ES细胞系,利用同 源重组技术获得带有研究者预先设计突变的中靶ES细胞。通过显微注射或者胚胎融合的方法将经过遗传修饰的ES细胞引入受体胚胎内。经过遗传修饰的ES细胞仍然保持分化的全能性,可以发育为嵌合体动物的生殖细胞,使得经过修饰的遗传信息经生殖系遗传。获得的带有特定修饰的突变动物提供给研究者一个特殊的研究体系,使他们可以在生物活体中研究特定基因的功能。 基因打靶主要步骤: (一)打靶载体的构建 基因打靶过程中,基因打靶载体的设计及构建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不同的目的,利用插人、删除、置换、修饰等手段对DNA序列进行重新构建。基因打靶载体包括靶基因的同源序列(目的基因)、用于筛选同源重组成功细胞的选择标记以及载体骨架三部分。根据双链断裂点位置的不

基因敲除技术研究新进展2021

基因敲除技术研究新进展2021 基因敲除技术研究新进展 黄薇,严放北京大学医学部心血管研究所 gene knockout)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应用DNA同源重组技术将灭活的基因导入小鼠胚 em cells,ES cells)以取代目的基因,再筛选出已靶向灭活的细胞,微注射入小鼠囊胚。该细胞参与胚胎发育形成 可得到纯合基因敲除小鼠。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建立使许多与人类疾病相关的新基因的功能得到阐明,使现代生物学 进展。基于基因敲除技术对医学生物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在该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的三位科学家,70岁的美国人 chi)、82岁的美国人奥利弗?史密西斯(Oliver Smithies)和66岁的英国人马丁?埃文斯(Martin Evans)分享了2 80年代末期的基因敲除技术为第一代技术,属完全性基因敲除,不具备时间和区域特异性。关于第二代区域和组织 于1993年。Tsien等[1]于1996年在《Cell》首先报道了第一个脑区特异性的基因敲除动物,被誉为条件性基因敲除 oxP系统为基础,Cre在哪种组织细胞中表达,基因敲除就发生在哪种组织细胞中。 imizu等[2]于《Science》报道了以时间可调性和区域特异性为标志的第三代基因敲除技术,其同样以Cre/LoxP系统 re的表达。该技术使目的基因的敲除在时间上可人为控制,避免了死胎或动物出生后不久即死亡等现象的出现。 实验室Cui[3]等又报道了第四代基因工程技术,即可诱导的区域性蛋白质敲除技术,用这一技术构建的模式动物可在 定蛋白质的功能,从根本上改变了前三代基因敲除技术对蛋白质代谢速度的内在依赖性,达到空前的时间精度,成 组研究最先进的工具之一。

基因敲除技术

.概述: 基因敲除是自80年代末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子生物学技术,是通过一定的途径使机体特定的基因失活或缺失的技术。通常意义上的基因敲除主要是应用DNA同源重组原理,用设计的同源片段替代靶基因片段,从而达到基因敲除的目的。随着基因敲除技术的发展,除了同源重组外,新的原理和技术也逐渐被应用,比较成功的有基因的插入突变和iRNA,它们同样可以达到基因敲除的目的。 2.实现基因敲除的多种原理和方法: 2.1.利用基因同源重组进行基因敲除 基因敲除是80年代后半期应用DNA同源重组原理发展起来的。80年代初,胚胎干细胞: a.基因载体的构建:把目的基因和与细胞内靶基因特异片段同源的DNA 分子都重组到带有标记基因(如neo 基因,TK 基因等>的载体上,成为重组载体。基因敲除是为了使某一基因失去其生理功能,所以一般设计为替换型载体。b.ES 细胞的获得:现在基因敲除一般采用是胚胎干细胞,最常用的是鼠,而兔,猪,鸡等的胚胎干细胞也有使用。常用的鼠的种系是129及其杂合体,因为这类小鼠具有自发突变形成畸胎瘤和畸胎肉瘤的倾向,是基因敲除的理想实验动物。而其他遗传背景的胚胎干细胞系也逐渐被发展应用。[2,3] c.同源重组:将重组载体通过一定的方式(电穿孔法或显微注射>导入同源的胚胎干细胞(ES cell>中,使外源DNA与胚胎干细胞基因组中相应部分发生同源重组,将重组载体中的DNA序列整合到内源基因组中,从而得以表达。一般地,显微注射命中率较高,但技术难度较大,电穿孔命中率比显微注射低,但便于使用。[4,5] d.选择筛选已击中的细胞:由于基因转移的同源重组自然发生率极低,动物的重组概率为10-2~10-5,植物的概率为10-4~10-5。因此如何从众多细胞中筛出真正发生了同源重组的胚胎干细胞非常重要。目前常用的方法是正负筛选法

基因打靶的注意事项

基因打靶的注意事项 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因打靶(gene targeting)作为其中的一项技术,也越来越受到科学家的关注。基因打靶技术是指通过人工的手段,在某个具体的基因上进行精准定位,从而实现对基因的编辑和修饰。尽管该技术在理论上备受推崇,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需要遵循一定的注意事项,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目标基因进行打靶。不同的基因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在选择目标基因进行编辑时,需要充分了解其在生理学、病理学及相关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以此来确保编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在选择靶点时,也需考虑靶点的选择范围(如外显子、内含子、启动子等)以及目的和后续操作可能产生的影响。此外,在选择目标基因时,还需遵循伦理和法律的规范,不能涉及到基因的非自愿、非自由、非自主的被编辑和转移的情况。 其次,操作前需要充分准备和实施有效的实验方案。基因打靶技术需要进行复杂的实验操作,包括人源或动源基因细胞的培养和处理、质粒构建和转化、基因编辑或修饰等步骤。因此,在实验前要明确方案和操作步骤,以及确定相关试剂和设备,并进行必要的检测和验证,以确保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准确性。同时,在操作过程中,也要留意实验条件的细节,比如温度、空气湿度、操作时间等细节,以对结果的解读和分析具有参考价值。 另外,基因编辑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编辑效率和编辑准确性。因此,我们需

要通过实验来评估这两个指标。编辑效率指在一定的底物浓度和时间内编辑目标基因发生的程度,其影响因素包括底物填充度、结构稳定性、外部环境等因素。同时,编辑准确性评估则需通过Sequecnig 和质谱等技术手段来评估编辑效果,以此检验修饰方案在模拟或现实应用中的可靠性与适用性。在实验中同时,需制定合适的留样及高清理图像录制策略方案予以保存的同时也可以帮助科学家对 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 最后,还要保证基因编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由人工编辑引起的安全和风险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基因编辑技术如果使用不当,还可能导致人体免疫原性等问题。因此,在实施基因编辑操作前,需要严格遵循相关的实验室标准和操作规范,以确保基因编辑的安全和可靠性。同时,要尽可能多的实验验证数据的搜集、整理、分类存放以及可行性检验,以保证科学家可以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科研award的消息;标准化实验标准也能为业内开展基因编辑的实验研究提供更好的支持与指导,同时为如今高度关注的全球科学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植物新基因克隆策略和技术进展

植物新基因克隆策略和技术进展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植物新基因克隆策略和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为植物育种和生物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将介绍植物新基因克隆策略和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在植物新基因克隆策略方面,主要包括基因捕获、基因敲除和基因过表达等方法。基因捕获是一种通过基因文库筛选和克隆新基因的方法,具有简单易行的优点。但这种方法费时费力,需要大量的基因文库资源。基因敲除是通过定点突变技术,删除目标基因片段,从而研究基因功能的方法。该方法可以用于验证基因的功能,但无法获得正常表达的基因产物。基因过表达是通过转基因技术,过量表达目标基因,从而研究其功能的方法。该方法可以用于研究基因的过量表达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但无法研究基因表达的精细调控。 在植物新基因克隆技术方面,目前主要采用酵母克隆、噬菌体展示和基因打靶等技术。酵母克隆是一种通过将外源基因插入酵母表达载体,筛选获得阳性克隆的方法。该方法具有简单、高效的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植物新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验证。噬菌体展示是一种将外源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或多肽与噬菌体蛋白外壳融合,展示在噬菌体表面,用于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该方法可用于研究植物新基因编码的

蛋白质与其它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无法用于研究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基因打靶是一种通过同源重组技术,将外源基因定点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的方法。该方法具有高度精确和高效性,可用于研究植物新基因在特定组织或发育时期的表达模式和功能。 随着植物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的发展,植物新基因克隆策略和技术将迎来更多的研究方向。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和进化生物学的研究,可以发现植物中存在大量的功能冗余和交叉补偿现象。因此,研究植物新基因的功能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验证和分析。植物育种实践也提出了新的需求,需要克隆和利用优异基因资源改良作物品质和产量等性状。随着合成生物学和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发展,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对植物基因表达的精细调控和新基因功能的深入挖掘。 植物新基因克隆策略和技术的发展对于深入研究和利用植物基因资 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研究方法和技术,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对植物基因表达的精细调控和新基因功能的深入挖掘。这些研究成果将为植物育种和生物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 术支撑。 近年来,植物组织培养再生技术已成为生物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这种技术通过鉴定、克隆和应用植物组织培养再生相关基因,实现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