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小鼠的制备

转基因小鼠的制备

显微注射法

这一方法的实验程序如下:

⑴准备假孕母鼠(养母):将可育雌鼠与输精管结扎后绝育的雄鼠交配,剌激雌鼠发生一系列妊娠变化而得到假孕母鼠作为受精卵转基因后的养母;

⑵受精卵的准备:可育雌鼠注射孕马血清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使超排卵。处理后与可育雄鼠交配。次日从输卵管内收集受精卵备用;

⑶基因导入:用显微注射装置将目的基因溶液导入受精卵雄性原核内;

⑷胚胎移植:将已转入基因的受精卵自背部植入假孕母鼠的输卵管内,使胚胎在养母体内发育成熟;

⑸对幼鼠的鉴定:

①幼鼠发生断乳后自尾部提取DNA,与目的基因探针作分子杂交,鉴定外源基因是否整合,有整合的鼠称为首建鼠(founder);

②建立鼠系,将带有外源基因的小鼠与未经转基因的小鼠交配、传代后,后代有50%机率带有整合的基因供实验用。也可将合适的组织进行细胞培养建立细胞系;

③自小鼠内脏提取rna,与目的基因探针做分子杂交,比鉴定外源基因的表达和表达的组织特异性。表达产物可以测定活性的,也可直接自血液或组织测定活性蛋白质,常用的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放射免疫测定(ria)等。亦可取胚胎进行分析。显微注射法简化的实验过程如图23-2所示。我国已有少数实验室(如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应用此法进行载脂蛋白tgm研究。

基因打靶与基因剔除技术

ES细胞是从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产生的内胚团(inner cell mass)中分离出来的。它本身是二倍体,能在体外培养,具有高度的全能性,可以形成包括生殖细胞在内的所有组织,并且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功能状态。这种细胞有两个特点,一是它本身可以分裂、增殖,形成细胞集落;另一特点是经过发育可以形成正常的动物后代。因此,借用ES细胞系可将人们企望的某种不完整的、无功能基因直接引入到ES细胞中,通过细胞增殖、筛选可得到丧失了某种基因功能的动物后代。正是由于ES细胞的研究成功与广泛应用,才使得基因打靶与基因剔除技术在转基因动物中的应用成为可能而且近来取得长足发展。

基因打靶是指外源DNA片段上带有与受体细胞染色体相应部位的同源序列,导入ES细胞后在同源部位发生定点整合,这种整合是通过同源重组的方式来实现的。该方法的一般策略如下:

基因剔除----如果外源DNA含有突变失活的基因,定点整合人ES细胞染色体后取代原来的同源序列,即是基因剔除。将这样的ES细胞转入小鼠胚胎,便可得到基因剔除的基因小鼠。多采用突变基因(mutated gene)剔除正常基因以产生定位突变(target mutation)。即首先选定需要突变基因的全部或部分DNA序列,通过插入、修饰、删除或置换等手段落使其突变,成为靶载体,将靶载体导入小鼠ES细胞中,使之与细胞染色体内同源的靶序列进行重组,达到定位突变细胞内该基因的目的。然后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筛选富集发生突变细胞,并注射到小鼠囊胚腔内,将这些囊胚导入假孕母鼠子宫中,所产生的子代雄性嵌合鼠与正常雌鼠交配可获得生殖系携带该突变基因的纯合鼠。最后对纯合鼠的表型、基因型、基因表达及其产生等进行分析。

目前筛选真正发生了同源重组的ES细胞的方案有数种,如正负双向选择法(positive and negative selection,pns)、标记基因的特异位点表达法及PCR法,其中用得最多的方法首推pns法。其基本原理是:构建含有一段与靶基因同源序列(10~15kb)的载体,该序列的一个外显子插有neo r基因作为正选择的标志,在此序列3’端插有不含启动子的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基因作为负选择,hsv-tk基因由邻近的neo r基因启动子调

节。用电转移(electroporation)法将重组体导入ES细胞,继续作体外培养,并以新霉素(g418)和致死核苷类似物(ganc)作双重筛选。因随机插入的DNA通常以从头至尾整合入受体细胞DNA中,hsv-tk+基因产物可使ganc转变成一种有毒物质使细胞死亡。如果发生同源重组,由于tk基因在同源区之外不能整合,neo r基因在同源区之内得以保留,这样受体细胞抗g418有正选择作用,对ganc无转变功能而有负选择作用,因此认为存活的细胞是与导入基因发生同源重组的。plump等(1992)用基因剔除技术已培育出缺apoe基因的tgm模型,并利用这一as小鼠模型研究了饮食和遗传因素对as的影响。

条件性基因剔除是指某一特定细胞类型或细胞发育的特定阶段剔除某一特定基因的技术。目前多采用cre-loxp重组系统(cre-loxp-mediated gene replacement ,cre-loxp recombination system)。其中cre重组酶来源于侵染大肠杆菌p1噬菌体。分子量38000,无论在大肠杆菌体内或体外,它都能启动DNA分子间或分子内的联合与重组,重组发生在一个被称为loxp的特异位点(loxp site),且不需要其他的蛋白质因子。在cre酶存在时,两个loxp位点可以同源重组,切除其中间的部分,留下一个loxp位点。其原

理如上图所示。研究发现,在哺乳动物细胞中cre重组酶也同样能引起DNA联合和位点特异性重组。条件性基因剔除系统的建立,使得转基因的目的更加明确,效果也进一步精确可靠,是基因剔除方法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Cre酶作用原理

1、cre基因转译成cre酶;

2、cre酶作用于基因组上loxp位点;

3、cre酶使两个loxp 位点联合;

4、两个loxp位点发生同源重组切除x基因及一个loxp位点而仅留下一个loxp 位点。

1、有待于被剔除的基因组上某野生型基因片段;

2、将一个loxp位点插在野生型基因片段的3’端;

3、将新构建的DNA序列整合到基因组上;

4、在cre酶的作用下切除hsv-tk、neo r野生型基因及一个loxp位点;

5、经过cre-loxp重组系统作用后所形成的DNA序列。

Cu等(1994)在鼠的ES细胞中利用cre-loxp重组系统进行条件性基因剔除的程序如下:①用常规性基因剔除方法将一段新构建的DNA序列整合至内源基因组,这段新构建的DNA序列由新的(突变的)基因片段,选择性标记基因hsv-tk及neo r、一个将被取代的正常基因片段等几部分组成。在此新构建的DNA序列中,在可选择性标记基因和正常基因片段的两侧都连有loxp位点;②经过基因剔除的ES细胞被一个编码cre 重组酶载体迅速传染,因此处于两个loxp位点之间的hsv-tk、neo r及正常的野生型基因均在cre酶的作用下而被切除,只在原来的位置上留下了突变的基因和其3’端带有一个loxp位点,其cre-loxp重组系统进行条件性基因剔除程序如上图所示。

基因打靶

目前的基因转移技术,如显微注射、电穿孔、磷酸钙沉淀及逆转录病毒载体感染等方法,已能有效地将外源基因导入靶细胞内。但这些导入的外源基因在靶细胞基因组中整合的位点一般是随机的,可能导致下面几种情况出现:

导入的外源基因整合入某一正常基因的中部,导致该正常基因表达的缺如;

导入的外源基因整合入细胞内正常基因的侧翼序列,影响了其周围正常基因的活性;

外源基因的导入有可能激活细胞内的原癌基因;

导入的外源基因由于其整合位点的不适,而在细胞内不表达或表达难以控制。

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最好的途径就是将外源基因导入预先确定的位点。即对细胞内靶位点进行定点修饰——基因打靶,而研究该基因的功能或在生物发育中的作用。随着人类及四十多种微生物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发现了大量未知功能的基因,应用基因打靶技术对这些新基因进行靶向修饰,是研究其功能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基因打靶就日益成为继基因转移技术后亟待发展的新技术。

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又称一般性重组或非特异性重组(General recombination),是指相似的DNA交换遗传信息的过程, 外源DNA片段可与宿主基因组的相应片段发生交换(即重组)。基因打靶通常是指用含已知序列的DNA片段与受体细胞基因组中序列相同或相近的基因发生同源重组,整合至受体细胞基因组中并得以表达的一种外源DNA导入技术

ES细胞是一类具有在体外培养条件下保持未分化状态的增殖能力及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的细胞。胚胎干细胞注入体内与完整胚胎形成嵌合体后,可以发育形成包括生殖细胞在内的一系列成体组织;正是由于胚胎干细胞的特殊功能,ES细胞基因打靶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建立转基因动物之中。

打靶载体的构建-------基因打靶载体包括载体骨架、靶基因同源序列和突变序列及选择性标记基因等非同源序列,其中同源序列是同源重组效率的关键因素。

基因打靶载体有基因插入型载体(Gene-insertion vector)和基因置换型载体(Gene—replacement vector)。

插入型载体中与靶基因同源的区段中含有特异的酶切位点,线性化后,同源重组导致基因组序列的重复,从而干扰了目标基因的功能。

置换型载体进行线性化的酶切位点在引导序列和筛选基因外侧,线性化后,同源重组使染色体DNA序列为打靶载体序列替换。大多数基因敲除突变都采用置换型载体进行基因打靶。

外源DNA导人的方式-------外源DNA导人的方式主要有显微注射法、电穿孔法、精子载体法和逆转录病毒法等。目前应用最广的是显微注射法。占接受外源DNA细胞的10%~20%,但显微注射每次只能注射一个细胞,而电穿孔法可同时使许多细胞得到转染。逆转录病毒载体法利用某些病毒与组织细胞有特异的亲合力,可用于时空特异性基因打靶,在人类疾病的基因治疗方面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基因打靶的筛选方法-----正负双向选择系统、正相选择法。

(1)正负双向选择系统(positive-negative-selection, PNS)-----为了更好地筛选发生同源重组的克隆,1988年Mansour等人设计了PNS, 解决了定点整合与随机整合的鉴别问题。

同源重组时,只有载体的同源区以内部分发生重组,同源区以外部分将被切除。

随机整合时,是在载体的两端将整个载体连入染色体内。

置换型载体含有正负选择基因各一,正选择基因多为neo r

在随机整合和同源重组中均可正常表达。负选择基因

3’末端,常用HSV-tk基因,在同源重组时,tk基因将被切除而丢失,相反在随机整合时,所有的序列均保留(包括tk)。胸苷激酶蛋白(TK)可使无毒的丙氧鸟苷(GANC)转变为毒性核苷酸,而杀死细胞,因而可用丙氧鸟苷筛选排除随机整合的细胞株。故同源重组时,G418和GANC都有抗性,随机整合时对G418有抗性,但对GANC敏感,细胞将被杀死,无整合的将被G418杀死。用G418作正筛选,选出含有neo r基因的细

胞株,再用丙氧鸟苷作负筛选淘汰含有tk基因的细胞株,保留未含有tk基因的同源重组细胞株。此方法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一种策略。正向筛选标记基因Neo r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导致靶基因的插入突变;同时作为重组细胞的正向筛选标志,该基因产物可使细胞在含有新霉素的培养基中生长。除了上述方法外,还可用PCR及Southern杂交法进一步筛选及鉴定中靶细胞。

常用的选择标记基因:正选择标记基因有新霉素磷酸转移酶(neo r)、潮霉素B磷酸转移酶(hph)、黄嘌呤/鸟嘌呤磷酸转移酶(gpt)、次黄嘌呤磷酸转移酶(Hprt)、胸腺嘧啶激酶(tk)及嘌呤霉素乙酰转移酶(puro)。负选择标记基因有单纯疱疹病毒胸腺嘧啶激酶(HSV-tk)、SacB、rpsl(strA)、tetAR、pheS、thyA、CacY、gata-I、ccdB等。

(2)正相选择法(positive selection method)--------这种选择法适用于在靶细胞内正常表达的基因的定点突变。其主要程序是:将选择标记基因neo r的启动子和起始密码剪切掉,再嵌合入打靶载体中与靶位点同源的序列内,将打靶载体转染进靶细胞,可能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①打靶载体不整合入靶细胞基因组,将随传代而丢失;

②外源打靶序列随机整合,由于neo r基因缺失了其自身的启动子和起始密码,整合位点周围亦无启动子,使neo r基因的表达受阻;

③虽是随机整合,但其整合位点侧翼序列在其它基因的启动子能启动neo r基因的表达;

④外源打靶载体与靶位点发生了同源重组,则neo r基因可借助靶基因自然存在的启动子和起始密码的作用而呈现表达活性。

因此,如用G418筛选,则抗性细胞中将只包含后两种可能情况,根据这两种情况下基因组DNA酶切图谱的不一致,用Southern印迹杂交即可检测出同源重组的克隆。

位点特异性重组酶(site specific recombinase,SSR)主要有两个成员:来自埃希氏大肠杆菌噬菌体P1的Cre/Loxp重组酶系统和来自酿酒酵母2µ质粒的FIP/FRT系统。它们以相似的原理在特异性位点切割和连接DNA,诱发重组。其中Cre/Loxp系统在重组效率上更胜一筹。

Cre 重组酶由343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38kD ,其编码基因长度大概lkb 。

Loxp 位点则是由34个碱基组成的“靶”基因位点,由8bp 非对称的核心序列和两端各13bp 的反向重复序列构成;

5-ATAACTTCGTATA ATGTATGC TATACGAAGTTAT-3

当cre 重组酶识别Loxp 位点后,可以在该位置切断DNA ,并在断端形成中间体。此后在cre 重组酶催化下可重新连接其他DNA 片段,由此会产生几个重组结果:

①交叉:如果基因组不同DNA 分子上各有一个Loxp 位点,可能出现Loxp 前后基因片段交叉换位。

②移位:在两个方向相同的Loxp 位点之间的基因片段可能会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单独Loxp 位点上。

③颠倒:同一条DNA 分子上有两个Loxp 位点,如果顺序相反,则可能出现Loxp 位点间基因方向颠倒。

④剔除:同一条DNA 分子上有两个Loxp 位点,如果顺序相同,则可能出现Loxp 位点间基因剔除,仅留下一个Loxp 位点。

①位酶时间、空间特异性:如果将Cre 结构基因置于某一特定的启动子或其他调节基因控制之下,便会实现Cre 酶蛋白在特定组织和特定时间的可控型表达,继而限定了重组发生的时空性。②高效性:重组不受切除片段长短及位置影响,可以在活体动物体内实现,可随细胞分裂和动物传代稳定遗传。③准确性:在动物模型中至今未发现Loxp 位点之外的非特异性重组。④快速性:动物实验已证实在受精卵分裂之前的短短时间内,

Cre 介导的特异性重组便会完成。

Cre /Loxp

点重组系统的作用特点

Cre /Loxp 系统可以使某一基因只在特定的组织、细胞及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的某一时段被剔除,这样减少了对系统发育的副作用。

要实现时空特异性基因打靶(spatiotemporal gene targeting ,STGT )需经以下三步:

建立诱导型GR 基因缺陷小鼠模型。其步骤大致是:利用同源重组原理在小鼠ES 细胞中将Cre 重组酶的识别序列(即loxP 位点)插入GR 基因第2外显子的两侧,经囊胚注射获得种系嵌合体,然后与表达Cre 重组酶的转基因小鼠杂交,由于Cre 重组酶的表达受可被诱导性的启动子调控,其表达后loxP 位点即发生重组,剔除2个loxP 位点之间的序列,从而避免了因该胚胎发育相关基因的剔除导致小鼠死于肺发育不良引发呼吸衰竭而无法获得成体动物的缺点。

①Cre 转基因动物的构建

②loxP 转基因动物的构建

③前两种转基因动物的交配 其结果是,子代动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在其时空特异性地表达Cre 的组织细胞的基因组中两个loxP 位点之间的染色体区域发生预期改变。 基因删除技术的基本操作过程是:

(1)构建打靶载体——首先克隆所要研

究的基因,并弄清此基因的结构,然后

将用于筛选的neo 基因插入到此基因

的外显子中(或取代部分外显子);

(2)转化胚胎干细胞(ES 细胞)——将用

于打靶的质粒线性化,并用电转移方法

将打靶质粒导入到ES 细胞中;

(3)筛选发生同源重组的ES 细胞——

用含G418的培养基筛选具有G418抗

性的细胞单克隆,并等到单个克隆生长

到肉眼可见时,将细胞培养皿中的各个

单克隆转移到96孔细胞培养板的各个

小孔中继续培养,随后培养至双份,其

中一份用于Southern 分析,确定是否

发生同源重组;

(4)显微注射ES 细胞到小鼠胚泡中

——从另一份中挑选发生同源重组的

ES 细胞,扩大培养,并注射到小鼠的

胚泡中,并将此胚泡移殖到假孕小鼠的

子宫中,让其发育;

(5)产生嵌合型小鼠和转基因小鼠——

待此假孕小鼠产下幼仔后,将会得到一

些嵌合型小鼠,然后将这些嵌合型小鼠

与正常的小鼠交配,产下杂合型的转基

因小鼠,最后用这些杂合型的转基因小

鼠互相交配得到纯合型的转基因小鼠,

见图(2)。

-/

基因打靶载体的构建

用于同源重组的基因打靶载体的构建通常是将所要研究的基因克隆到质粒载体中,并将正选择标志基因——新霉素抗性基因(neo)插入到该基因的外显子中或取代部分外

显子,同时将负选择基因——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基因插入到该基因的3′未端与质粒载体的连接处。这样当打靶载体进入ES细胞后,只有发生同源重组的ES细胞才能在含有G418和FIAU的培养基中存活,因为HSV-tk基因的产物可使FIAU转变成一种有毒物质并使细胞死亡。基因打靶载体与ES细胞基因组中的同源基因发生同源重组过程见图3(A)所示。另外打靶载体在转化ES细胞前需线性化,以免单点同源重组发生,见图3(B)。

最初的转基因动物技术存在着盲目性这一缺点,这是因为外源DNA进入受体细胞后可以随机地插入到受体细胞基因组中的任意位置,这样就有可能导致内源有利基因结构的破坏和失活,或激活有害基因(例,癌基因)。另外,整合到基因组上的外源基因其表达水平也难以预料。所以,尽管转基因动物技术得到了一些应用,但比较成功的例子还为数不多。到了80年代,随着小鼠胚胎干细胞体外培养方法的建立,为基因定位整合(或称基因打靶)的转基因动物技术奠定了基础,从而也为动物转基因技术开拓了前景。

小鼠转基因技术

小鼠转基因技术 基因打靶的简易程序 胚胎干细胞(ES细胞)法 优点: 外源基因整合情况的可控性高 可预先在细胞水平检测外源基因的拷贝数、定位、表达的水平及插入的稳定性外源基因导入ES细胞的方法多样,细胞鉴定及筛选方便 缺点: ES细胞系建立及培养困难 维持ES细胞的未分化及多向分化潜能不易 所得个体为嵌合体 逆转录病毒感染法 主要是利用反转录病毒的长末端重复序列(LTR)区域具有转录启动子活性的特点,将外源基因连接到LTR下游进行基因重组后,再包装成为高滴度病毒颗粒,去直接感染受精卵或显微注入囊胚腔中,携带外源基因的反转录病毒DNA可以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 优点 由于反转录病毒的高效率感染和在宿主细胞DNA中的高度整合特性, 大大提高基因转移的效率 细菌质粒和噬菌体载体只能将目的基因运载至细菌中扩增和表达。病毒载体是较理想的真核基因工程载体

缺点 获得纯合体的转基因动物的机会少 病毒载体构建复杂 转入的外源基因的大小受到限制, <10kb 转入病毒自身基因的复制表达 体细胞核移植法 首先将目标基因转移到体外培育的动物体细胞中,筛选出阳性转基因细胞并进行繁殖,制备出供移植用的细胞核供体。然后将转基因细胞核供体移植到去核的卵母细胞中,重构胚胎经过激活和培养后,移植到代孕小鼠中 1997 年, 英国Roslin 研究所的Wilmut等利用成年绵羊乳腺上皮细胞作为核供体,成功获得了体细胞克隆绵羊多莉(Dolly) ,拉开了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的序幕。优点 减少受体动物的数目,不需要用受体母畜来承担那些非转基因的胚胎,表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事先在细胞中进行基因转移和对阳性细胞进行筛选,简化了转基因动物生产的许多环节,节约了人力,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缺点 体细胞克隆技术近年来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但在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上还需进一步探索。 精子载体法 将精子与外源DNA进行预培养之后,使精子有能力携带外源基因进入卵中,受精后进行胚胎移植,这样产生的动物也会使外源基因得到表达。 精子携带DNA的途径 外源DNA与精子共孵育 电穿孔导入法 脂质体转染法 优点 基因转化方法简便,效率高 动物育种不经过嵌合体,实验周期短 缺点 目的基因整合的随机性 无法早期验证修饰事件 成功率不高、效果不稳定 YAC法(人工酵母染色体法) 优点: 克隆百万碱基对(Mbp) 级的大片段外源DNA 的能力,可以保证巨大基因的完整性; 保证所有顺式作用因子的完整并与结构基因的位置关系不变; 保证较长的外源基因片段在转基因动物研究中整合率的提高; 鉴于基因的完整性,目的基因上下游的侧翼序列可以消除或减弱基因整合的位置效率。 缺点:

转基因小鼠的制备

转基因小鼠的制备 【实验目的】 1.了解转基因小鼠制备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转基因小鼠制备的流程。 3.掌握对转基因小鼠进行筛选的方法。 【实验原理】 转基因技术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进化论衍生来的分子生物学。基因片段的来源可以是提取特定生物体基因组中所需要的目的基因,也可以是人工合成指定序列的DNA片段。DNA片段被转入特定生物中,与其本身的基因组进行重组,再从重组体中进行数代的人工选育,从而获得具有稳定表现特定的遗传性状的个体。该技术可以使重组生物增加人们所期望的新性状,培育出新品种。 转基因动物是指染色体基因组中整合有外源基因并能遗传给后代的一类动物。整合到动物染色体基因组的外源基因称为转基因。转基因技术则是指制备转基因动物所需的一套技术,它涉及外源基因的构建、载体和受体的筛选、基因导人技术、供转基因胚胎发育的体外培养系统和宿主动物等许多方面。 1974年,Rudolf Jaenisch通过将SV40病毒的DNA注射到小鼠的囊胚中,创造了第一只携带外源基因的小鼠。后来又有研究人员把Murine leukemia病毒注射到小鼠胚胎得到了能通过生殖系统稳定遗传的小鼠,并且外源基因能在后代中稳定表达。这些能稳定遗传且表达外源基因的小鼠即我们现在一般意义上所说的转基因小鼠。 【实验步骤】 一、显微注射法 1.受精卵的采集 可育雌鼠注射孕马血清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促使超排卵。处理后与可育雄鼠交配,次日从输卵管内收集受精卵备用。 2.目的基因的导入 用显微操作仪将目的基因溶液导入受精卵的细胞核内。 3.受体母鼠的准备 将雄鼠输精管结扎,然后与可育雌鼠交配,刺激雌鼠发生一系列妊娠变化而得到假孕母鼠作为受精卵转基因后的养母。 4.胚胎移植 将已转入目的基因的受精卵从背部植入假孕母鼠的输卵管或子宫内(视胚胎发育的状况而定),使胚胎在养母体内发育成熟。 5.对幼鼠的鉴定 幼鼠发生断乳后自尾部提取DNA,与目的基因探针作分子杂交鉴定外源基因是否整合到幼鼠的染色体上。 二、胚胎干细胞囊胚显微注射法 1.囊胚期受精卵的采集 可育雌鼠注射孕马血清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促使超排卵。处理后与可育雄鼠交配,交配后第四天上午从子宫中冲取受精卵备用。 2.目的基因的导入

转基因小鼠制备实验方法

转基因小鼠制备实验方法 1、选取7~8周龄雌性小鼠,阴道口封闭,作为供体,下午3:00左右,每只小鼠腹腔注射PMSG(10 IU)。 2、 47~48小时后,每只小鼠腹腔注射HCG(0.8 IU),并与正常公鼠合笼;另取数只适龄母鼠(2月龄以上)作为受体,阴道口潮红,与结扎公鼠合笼。 3、第二天上午9:00前观察供体、受体,有精栓者拿出备用。受体笼拿出作好隔离措施。 4、10:30左右,断颈处死供体,手术取出整个输卵管,放入透明质酸酶~0.3mg/M2液中。显微镜下,用镊子撕开输卵管壶腹部,受精卵随同颗粒细胞即一同流出。 5、仔细观察放在透明质酸酶M2液中的受精卵,当受精卵周围的颗粒细胞脱离时,将受精卵吸出,放入M2液中洗涤,最后放在M16液中放入5% CO2,37C0培养箱培养。 6、在显微镜下观察,挑选细胞饱满,透明带清晰,雄原核清晰可见的受精卵待用。 7、安装持卵针和注射针,使其末端平行于载物台,在凹玻片的中央滴入一滴M2液,覆盖石蜡油,移入待注射的受精卵。DNA在注射针中的气泡应在先前全部弹走。 8、在高倍镜下,将注射针轻触持卵管,使DNA缓慢流出并控制其流量;反复吹吸受精卵,使其处于最佳位置,将注射针刺入受精卵的雄原核,直至看到原核膨大即退出。将注射过的和未注射过的受精卵上下分开放置,不致于混搅,注射完毕后,放入5% CO2,37C0培养箱培养。 9、将受体麻醉,注射计量为1%戊巴比妥钠0.01ml/g,腹腔注射。手术取出卵巢连接输卵管,用脂肪镊固定,在显微镜下找到输卵管开口。吸取注射后经培养成活的受精卵,吸取方法是先吸一段较长的M2,吸一个气泡,然后吸取受精卵,尽量紧密排列,再吸一段液体,吸一个气泡,再吸一段液体,共四段液体三个气泡。除较长的那段液体,其余的液体大致1cm 左右,气泡0.2cm左右。将移植管口插入输卵管口,轻轻将移植管内的液体吹入,看到输卵管壶腹部膨大并清晰地看到三个气泡,即移植成功。将卵巢连同输卵管放回腹腔,缝合肌肉和皮肤。 10、受体每隔一个星期称体重一次,当第二次比第一次称重增加时,即可初步判断怀孕。手术后19~21天仔鼠分娩,待仔鼠3周后,剪耳、编号,剪尾,交分子组检测。 (一般选取4-5周龄的雌鼠作为供体,此时的小鼠卵数较多,状态较好。用pms诱导卵细胞成熟,用hcg超排。)

转基因小鼠制备

1. 基因准备 2. 实验用鼠的饲养 小鼠品系的选择需结合实验要求,如果必须使用规定的品系,则可按规定或特定要求进行。用于转基因实验的小鼠根据其作用可分为供体鼠、受体鼠、结扎公鼠、种质公鼠。供体鼠是提供受精卵的母鼠,为了得到更多的受精卵,通常要对其进行激素注射;受体鼠是用于胚胎移植的假孕母鼠,以后生育转基因小鼠;结扎公鼠是有交配能力,但没有繁殖生育能力的公鼠;种质公鼠用于与供体母鼠配种。本项试验将全部应用C57/BL6 ×DBA杂交的F1代小鼠。 转基因实验需要定期提供相当数量的母鼠作为受精卵供体和假孕母鼠,以及一批相对稳定的正常公鼠与结扎输精管的公鼠(简称结扎公鼠)。这些鼠可由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在实验前做好这些鼠与转基因相关的管理与饲养。 2.1 供体鼠 一般说来,杂交子一代鼠较纯系鼠产卵多,受精卵显微注射后两细胞分裂率较高,产仔较好。作为供体母鼠的种系,自然产卵数与超排卵数均应较高。一般用4~6周产仔更多但卵细胞膜脆性较大,在操作过程中易破裂;而6周以后母鼠产卵逐渐减少。 2.2 受体鼠(即假孕母鼠) 母鼠在正常发情期与结扎公鼠交配即产生假孕母鼠,假孕母鼠作为显微注射后受精卵的受体及其后代的养母。这种母鼠以6周龄至5个月龄较适宜,体重最好大于20克。母鼠一般4~5天为一个发情周期,因此在1个较大的母鼠群中约有20~25%进入发情期,如进入发情母鼠数与结扎公鼠数相近,可将每个公鼠笼内放1只母鼠;如母鼠数显著多于公鼠,可于每个公鼠笼内放2~3只母鼠。也可不考虑发情期,随机将每个公鼠笼内放2~4只母鼠。一般准备较多的假孕母鼠以防移卵失败。未使用的假孕母鼠可在阴栓产生两周后重复使用。 2.3 结扎公鼠 结扎公鼠与母鼠交配以后产生假孕母鼠和供体母鼠。用作母鼠假孕的结扎公

转基因小鼠制备过程

1、选取7~8周龄雌性小鼠,阴道口封闭,作为供体,下午3:00左右,每只小鼠腹腔注射PMSG(10 IU)。 2、47~48小时后,每只小鼠腹腔注射HCG(0.8 IU),并与正常公鼠合笼;另取数只适龄母鼠(2月龄以上)作为受体,阴道口潮红,与结扎公鼠合笼。 3、第二天上午9:00前观察供体、受体,有精栓者拿出备用。受体笼拿出作好隔离措施。 4、10:30左右,断颈处死供体,手术取出整个输卵管,放入透明质酸酶~0.3mg/M2液中。显微镜下,用镊子撕开输卵管壶腹部,受精卵随同颗粒细胞即一同流出。 5、仔细观察放在透明质酸酶M2液中的受精卵,当受精卵周围的颗粒细胞脱离时,将受精卵吸出,放入M2液中洗涤,最后放在 M16液中放入5% CO2,37C0培养箱培养。 6、在显微镜下观察,挑选细胞饱满,透明带清晰,雄原核清晰可见的受精卵待用。 7、安装持卵针和注射针,使其末端平行于载物台,在凹玻片的中央滴入一滴M2液,覆盖矿物油,移入待注射的受精卵。DNA在注射针中的气泡应在先前全部弹走。 8、在高倍镜下,将注射针轻触持卵管,使DNA缓慢流出并控制其流量;反复吹吸受精卵,使其处于最佳位置,将注射针刺入受精卵的雄原核,直至看到原核膨大即退出。将注射过的和未注射过的受精卵上下分开放置,不致于混搅,注射完毕后,放入5% CO2,37C0培养箱培养。 9、将受体麻醉,注射计量为1%戊巴比妥钠0.01ml/g,腹腔注射。手术取出卵巢连接输卵管,用脂肪镊固定,在显微镜下找到输卵管开口。吸取注射后经培养成活的受精卵,吸取方法是先吸一段较长的M2,吸一个气泡,然后吸取受精卵,尽量紧密排列,再吸一段液体,吸一个气泡,再吸一段液体,共四段液体三个气泡。除较长的那段液体,其余的液体大致1cm左右,气泡0.2cm左右。将移植管口插入输卵管口,轻轻将移植管内的液体吹入,看到输卵管壶腹部膨大并清晰地看到三个气泡,即移植成功。将卵巢连同输卵管放回腹腔,缝合肌肉和皮肤。 10、受体每隔一个星期称体重一次,当第二次比第一次称重增加时,即可初步判断怀孕。手术后19~21天仔鼠分娩,待仔鼠3周后,剪耳、编号,剪尾,交分子组检测。 (一般选取4-5周龄的雌鼠作为供体,此时的小鼠卵数较多,状态较好。用pmsg诱导卵细胞成熟,用hcg超排。)

PCR检测转基因小鼠样品处理

PCR鉴定转基因小鼠 一、试剂与仪器: (1)试剂: 1、制备DNA样品: Reagents A:500mM EDTA(pH 8.0) 0.02mL in 50mL Milli-Q H2O 100mM NaOH 12.5mL in 50mL Milli-Q H2O Reagents B:1M Tris-HCl (pH 8.8) 2mL in 50mL Milli-Q H2O Note: 1.500mM EDTA(pH 8.0): 称取18.61 g EDTA-Na2溶于80mL Milli-Q H2O中,用NaOH 粉末调节pH 至8.0,将溶液定容至100 mL(量筒即可),灭菌后4℃保存。 2.1M Tris-HCl (pH 8.8): 称取12.11 g Tris于烧杯中,加入80 mL Milli-Q H2O,加入约4.2 mL 浓盐酸调pH至8.0,将溶液定容至100 mL(量筒即可),灭菌后4℃保存。 3.100mM NaOH: 80mL Milli-Q H2O中加入0.4g NaOH,再稀释至100mL。 二、方法 1 取样 1.1准备数管装有100μL Reagents A的 0.5mL离心管、一个装有半杯水的140mL烧杯、卷筒纸和眼科剪刀。 1.2剪取老鼠组织(尾巴3mm左右,耳朵米粒大小,手指或脚趾一根),放入装有Reagents A的小管中,溶液没过组织。每一次取样后需将剪刀刀口在烧杯中震荡几次清洗,然后用干净的卷筒纸擦干表面。(老鼠出生后即可取样鉴定,这时取四肢组织要适量,取样过多老鼠容易致残;三周以上的老鼠有攻击性,取样时须戴帆布手套固定老鼠;老鼠出生一周后,其耳朵长出,手指脚趾已经分开,而且不咬人,这时取样相对合适) 1.3将装有样品的小管插在浮板上,放入97℃水浴中保温1h(水浴温度不宜为100℃,否则水沸腾产生的气泡容易撞开管盖;在煮样品前注意检查样品是否被溶液没过)。 1.4震荡,将煮过的组织分散开。加入100μL Reagents B

转基因小鼠的制备

转基因小鼠的制备 显微注射法 这一方法的实验程序如下: ⑴准备假孕母鼠(养母):将可育雌鼠与输精管结扎后绝育的雄鼠交配,剌激雌鼠发生一系列妊娠变化而得到假孕母鼠作为受精卵转基因后的养母; ⑵受精卵的准备:可育雌鼠注射孕马血清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使超排卵。处理后与可育雄鼠交配。次日从输卵管收集受精卵备用; ⑶基因导入:用显微注射装置将目的基因溶液导入受精卵雄性原核; ⑷胚胎移植:将已转入基因的受精卵自背部植入假孕母鼠的输卵管,使胚胎在养母体发育成熟; ⑸对幼鼠的鉴定: ①幼鼠发生断乳后自尾部提取DNA,与目的基因探针作分子杂交,鉴定外源基因是否整合,有整合的鼠称为首建鼠(founder); ②建立鼠系,将带有外源基因的小鼠与未经转基因的小鼠交配、传代后,后代有50%机率带有整合的基因供实验用。也可将合适的组织进行细胞培养建立细胞系; ③自小鼠脏提取rna,与目的基因探针做分子杂交,比鉴定外源基因的表达和表达的组织特异性。表达产物可以测定活性的,也可直接自血液或组织测定活性蛋白质,常用的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放射免疫测定(ria)等。亦可取胚胎进行分析。显微注射法简化的实验过程如图23-2所示。我国已有少数实验室(如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应用此法进行载脂蛋白tgm研究。

基因打靶与基因剔除技术 ES细胞是从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产生的胚团(inner cell mass)中分离出来的。它本身是二倍体,能在体外培养,具有高度的全能性,可以形成包括生殖细胞在的所有组织,并且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功能状态。这种细胞有两个特点,一是它本身可以分裂、增殖,形成细胞集落;另一特点是经过发育可以形成正常的动物后代。因此,借用ES细胞系可将人们企望的某种不完整的、无功能基因直接引入到ES细胞中,通过细胞增殖、筛选可得到丧失了某种基因功能的动物后代。正是由于ES细胞的研究成功与广泛应用,才使得基因打靶与基因剔除技术在转基因动物中的应用成为可能而且近来取得长足发展。 基因打靶是指外源DNA片段上带有与受体细胞染色体相应部位的同源序列,导入ES细胞后在同源部位发生定点整合,这种整合是通过同源重组的方式来实现的。该方法的一般策略如下:

转基因小鼠的制备方法

转基因小鼠的制备方法 1. 确定转基因目标 首先需要确定要制备的转基因小鼠的目标。这可能包括表达某一特定基因、缺失或激活某一基因、或者将外源基因导入小鼠基因组中。确定目标可以指导后续制备转基因小鼠的方案和步骤。 2. 选择转基因制备方法 根据目标确定适合的转基因制备方法。常用的制备方法包括基因敲除、转基因导入、RNA干扰等技术。选择合适的方法可以提高转基因小鼠制备成功率和效率。 3. 筛选合适的人工受精方法 在制备转基因小鼠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人工受精。选择合适的人工受精技术可以增加诞生的转基因小鼠数量和通过率。 4. 获取合适的基因材料 获取适合用于转基因制备的基因材料,如合成的DNA、质粒DNA等。同时需要对基因材料进行检测和纯化,确保其纯度和有效性。 5. 操作动物实验室 在制备转基因小鼠的过程中,需要操作动物实验室,按照严格的操作规程进行。这包括对实验室环境、设备的维护和消毒,以及对动物进行规范的喂养和饲养。 6. 采集卵巢和精子 制备转基因小鼠的过程中需要采集卵巢和精子,所以需要进行手术操作。手术前需要对手术器械和手术区域消毒和准备,同时需要准确的手术技术和配合的团队,以确保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7. 受精与移植 将采集到的卵巢和精子进行人工受精,通过一定的操作步骤,将受精卵移植到雌鼠子宫中。这个过程需要对移植操作技术的掌握和实验设备的准备,同时要考虑动物的生理状态和应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8. 生成基因编辑电子

对于基因敲除和编辑的转基因小鼠制备,需要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养护和观察,以鉴定是否成功。为了确保小鼠的转基因性,可以通过检测其DNA进行验证。 9. 鉴定转基因小鼠 通过PCR、Southern印迹和Western印迹等技术对转基因小鼠进行鉴定,以确保其基因表达状态符合预期。检测结果对于小鼠繁殖和应用阶段的进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0. 培育和应用转基因小鼠 在检测合格后,需要对转基因小鼠进行养育和观察。同时对于其应用也需要依据对小鼠目标的不同,进行个性化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这需要一定的实验经验和专业技能。

ai14转基因小鼠原理

ai14转基因小鼠原理 AI14转基因小鼠是一种常用的转基因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它的原理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小鼠的基因组中,从而使小鼠表达人类或其他物种的特定基因。通过对AI14转基因小鼠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深入探究与这些特定基因相关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为人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基础。 AI14转基因小鼠的制备过程基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选择目标基因:科学家们首先需要确定他们想要研究的特定基因,这通常是与某种生理过程或疾病相关的基因。选择目标基因的确定是研究的关键,它直接决定了后续实验的方向和结果。 2. 构建转基因载体:转基因载体是将目标基因导入小鼠基因组的工具。科学家们通常使用质粒或病毒载体来构建转基因载体,其中包含了目标基因的DNA序列以及一些调控元件,如启动子、终止子和增强子等。这些调控元件可以确保目标基因在适当的组织和时间点表达。 3. 转基因小鼠的制备:一旦构建好转基因载体,科学家们就可以将其导入小鼠的基因组中。目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胚胎干细胞技术或直接注射载体DNA进入受精卵。这些转基因载体会在小鼠的细胞中随着细胞分裂被复制,并最终导入小鼠的生殖细胞中。 4. 筛选和鉴定转基因小鼠:为了确定哪些小鼠成功地导入了目标基

因,科学家们通常会对小鼠进行筛选和鉴定。这包括对小鼠的DNA 进行PCR分析、Southern印迹等实验技术,以确定目标基因是否成功导入小鼠的基因组中。 5. 遗传稳定性的维持:一旦获得了目标基因转基因小鼠株系,科学家们需要确保这些转基因小鼠的遗传稳定性。为此,他们通常会进行多代交配,并对后代进行基因型分析,以确保目标基因的稳定遗传。 通过AI14转基因小鼠模型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深入研究特定基因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例如,他们可以观察和分析目标基因在小鼠身上的表达模式以及对生理功能的影响,进而揭示该基因的功能机制。此外,科学家们还可以利用AI14转基因小鼠模型来研究某些疾病的发生机制,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并评估新药物的疗效。AI14转基因小鼠作为一种重要的转基因模型,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通过对其原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基因在生物体内的功能和作用机制,为人类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新思路。

人源性抗体转基因小鼠技术(Transgenic Mouse)

人源性抗体转基因小鼠技术(Transgenic Mouse) 转基因小鼠制备全人源抗体,要求人的抗体基因片段在小鼠体内必须进行较为有效的重排与表达,并且这些片段能与小鼠细胞的免疫系统信号机制相互作用,使得小鼠在受抗原刺激后,这些人抗基因片段能被选择,表达并活化 B 细胞分泌人抗体。其基本方法是采用在鼠胚胎干细胞(ES)中的同源重组来使得鼠原有基因缺失,再通过显微注射等技术将重建的人源抗体胚系基因微位点转入小鼠体内,最终由 mAb 的杂交瘤分泌出全人序列的抗体。转基因小鼠制备全人源抗体技术是现在全人源抗体制研究的主流,截至 2013 年,已有 5 个由转基因小鼠制备而来的全人源抗体被批准上市,20余个正处在临床试验中。目前主要的转基因小鼠制备全人源抗体技术有HuMAb-Mouse、Xeno Mouse、VelocImmuneTM 三种方法 HuMAb-Mouse: HUMab 转基因小鼠整合入人抗体基因 450kb(200kb Ig H;230kb Igk,约占人类Ig Gκ的 50%),免疫该小鼠可以产生 0.1-5nmol/L 的抗体。虽然该小鼠转入的人抗体基因组还是比较小,但仍获得巨大成功 Xeno Mouse: Xeno Mouse 转基因小鼠也是目前最为成功、应用最广的转基因小鼠之一。该转基因小鼠整合入大部分人抗体 VH 和Vκ基因,大小分别为1020kb 和 800kb。重链包含 34 个 V 区基因、所有的重链 D 区和 J 区,以及Cγ2、Cμ和Cδ基因,共 66 个功能基因;轻链包含 18 个 V 区基因、所有的 5 个 J 区和Cκ基因,共 32 个功能基因。该转基因小鼠 XMG2-KL 可以产生全人 IgM 和IgG2,亲和力达到0.1~1nmol/L。 VelocImmuneTM:不同于以往的转基因小鼠抗体筛选平台,VelocImmuneTM 产生人可变区与鼠恒定区组成的反向嵌合抗体。小鼠 Ig H 恒定区通过 B 细胞胞质区的信号转导区域(如Igα与Igβ)传递天然的免疫信号,并通过与其他类型免疫细胞上的 Fc 受体的结合促使小鼠产生强大的免疫反应,并提供半衰期长且亲和力高的抗体。该类转基因小鼠免疫后产生的抗体可变区编码序列通过基因克隆技术与人源恒定区编码序列进行构建,反向嵌合抗体即可转变为适宜药用的全人源抗体。 人源性抗体转基因小鼠技术的主要优点是,其功效优于其他生产抗正常人体蛋白mAb 技术。小鼠识别抗原和动员抗该抗原的抗体系统仍保持完整,容易把人体

转基因小鼠的方法概述

转基因小鼠的方法概述

转基因小鼠的应用及其制 备方法

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时间:2015年12月17日 老师,这篇文章是在图书馆《分子生物技术——重组DNA的原理与应用》书上整理下来的,没有参考文献,但是,这一万多字都是自己亲手打下来的,图也是自己用软件画的,其中的原理也都 弄懂,愿老师见谅。

学研究是当前生命科学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转基因小鼠是一个思维体系,所研究的问题都是在活体中进行的,类似于人体内的各种背景因素仍然存在,通过这套体系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具有很高的真实性。因此,其成为生命科学领域中的研究利器。 一、方法学 1.逆转录病毒转染法 1974年,Jaenisch等试图用病毒感染早期胚胎的方式将SV40 DNA肿瘤病毒基因导入小鼠体内,但是这样的基因并没有参与整个发育过程,传代的机会也很小。1976年,Jaenisch又通过反转录病毒感染小鼠的胚胎。 在各种基因转移法中,利用逆转录病毒转染法(图1-1)能够有效地将基因整合在受体细胞基因组上。但缺点是只能导入小片段基因(8kb左右)。由于受到大小的限制,转移的基因可能缺少表达调控序列。 这话总方法还有一个缺陷,虽然这些载体设计为复制缺陷型,但由于产生大量载体DNA所必须的逆转录病毒品系(辅助病毒,helper virus)的基因组,可能和转移的而基因一起整合到同一个细胞核上。尽管有特殊的预防措施,转基因生物仍有可能产生辅助病毒。但是,在应用转基因生物合成商业产品或直接作为食品过程中,必须绝对保证没有逆转录病毒的污染。转基因已有其他可行的方法,因此很少用逆转录病毒转染法来产生具有商业用途的转基因动物。

Plcd1转基因小鼠的制备

Plcd1转基因小鼠的制备 杨伟伟;殷筱舒;殷黎静;张艳丽;李高天;刘桂杰;俞利平;顾美儿;吴宝金 【期刊名称】《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3(012)001 【摘要】通过制备Plcd1转基因小鼠研究Plcdl基因功能.首先逆转录PCR获得约2.2 kb的Plcd1基因全长,T载体克隆后测序验证;以pMD19-T-Plcd1为模板,通过设计引物及PCR扩增引入酶切位点,与pEF6/V5-His同时进行酶切、连接,构建pEF6/V5 His-Plcd1表达载体;经真核表达验证后,酶切获得目标片段,显微注射681枚受精卵,在82只仔鼠中获得转基因阳性首建鼠15只,其中13只稳定遗传并建系.PLCD1-HIS融合蛋白在睾丸组织中表达,在皮肤组织中无表达.Plcd1转基因小鼠为Plcd1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总页数】7页(P1-7) 【作者】杨伟伟;殷筱舒;殷黎静;张艳丽;李高天;刘桂杰;俞利平;顾美儿;吴宝金【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浙江杭州310036;山东省青岛第十七中学,山东青岛266031;江苏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江苏镇江212013;杭州师范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浙江杭州310036;杭州师范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浙江杭州310036;杭州师范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浙江杭州310036;杭州师范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浙江杭州310036;杭州师范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浙江杭州310036;杭州师范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浙江杭州310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33 【相关文献】 1.睾丸注射慢病毒载体制备转基因小鼠研究 [J], 冉林武;张文文;荣瑞奇;姚涛贵;杨文;陈健茂;李红兵 2.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制备与应用 [J], 范艳艳;钟磊发;肖义军 3.Wip1过表达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制备与鉴定 [J], 高倩;胡言青;唐懿挺;牟玉莲 4.GH/tPA双转基因小鼠的制备及其表达分析 [J], 宋绍征;李丹;何正义;张婷;成勇;周鸣鸣 5.影响细菌人工染色体转基因小鼠制备效率的因素分析 [J], 王芊芊;王伟;刘睿;卫振;刘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转基因小鼠制备方法

转基因小鼠制备方法 一、引言 转基因小鼠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小鼠基因组中,使其表达或缺乏特定基因,从而研究基因功能、疾病模型等方面的动物模型。转基因小鼠制备方法是实现转基因小鼠研究的重要步骤之一,本文将详细介绍转基因小鼠制备的一般步骤和常用技术。 二、转基因小鼠制备的一般步骤 1. 选择目标基因和载体 转基因小鼠制备的第一步是选择目标基因和适当的载体。目标基因可以是外源基因、特定基因的突变体或基因敲除。载体通常是带有选择标记(如抗生素抗性基因)和目标基因的质粒。 2. DNA构建 在DNA构建过程中,首先需要将目标基因和选择标记基因插入到载体的适当位点上。这可以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和连接、PCR扩增等方法实现。构建完成后,需要进行酶切鉴定和测序确认。 3. 体外培养胚胎干细胞(ES细胞) 转基因小鼠制备中常用的方法是利用ES细胞技术。首先,从小鼠胚胎中获得内源性干细胞(ES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然后,将构建好的转基因载体导入ES细胞中,通过抗生素筛选获得带有目标基因的转基因ES细胞克隆。

4. 转基因小鼠制备 转基因ES细胞的制备完成后,可以进行转基因小鼠的制备。这一步骤通常有两种方法:内源性重组和外源性重组。内源性重组是将转基因ES细胞注射到小鼠早期胚胎中,使其整合到小鼠的生殖细胞中,从而获得转基因小鼠。外源性重组是将转基因ES细胞直接注射到小鼠的细胞团中,形成转基因胚胎,再将转基因胚胎移植到雌性小鼠子宫中,使其发育成为转基因小鼠。 5. 转基因小鼠鉴定 转基因小鼠制备完成后,需要对其进行鉴定。通常采用PCR、Southern blotting、Western blotting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转基因小鼠是否成功表达目标基因。 三、常用技术 1. CRISPR/Cas9技术 CRISPR/Cas9是一种新兴的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实现高效、精确地对基因组进行编辑。通过CRISPR/Cas9技术,可以直接在小鼠胚胎中进行基因编辑,从而制备转基因小鼠。 2. 皮质醇诱导干细胞(iPS细胞)技术 iPS细胞技术是通过转染一组特定的转录因子,将普通体细胞重新编程成类似胚胎干细胞的多能干细胞。通过将iPS细胞导入到小鼠胚胎中,可以制备转基因小鼠。

转基因小鼠制备实验方法

转基因小鼠制备实验方法 1.计划设计: 首先确定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基因的功能。根据目的,选择适合的转 基因策略。 2.构建转基因载体: 根据研究对象基因的序列,设计合成含目标基因的转基因载体。一般 可选择质粒、病毒载体或者合成RNA/DNA方式构建转基因载体。 3.构建胚胎干细胞(ES)或受精卵DNA库: 通过开展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式,从小鼠胚胎组织中制 备出RNA,然后利用逆转录酶将RNA转化成cDNA;之后,利用特定引物扩 增目标基因的cDNA片段,将其克隆到适当的表达载体中,最终构建ES细 胞库或者受精卵DNA库。 4.转染、筛选和克隆: 将所构建的转基因载体导入到ES细胞或者受精卵中,使其整合到其 基因组中。然后,采用药物筛选、DNA分子标记、PCR和Southern blot 等方法对转染后的细胞进行筛选和鉴定,获得含有目标基因的ES细胞克 隆或者转基因小鼠胚胎。 5.基因敲除或添加: 6.培养和培育: 将获得的转基因ES细胞或者受精卵注入到养殖母鼠子宫中进行妊娠,然后等待幼鼠出生。根据需要,可将转基因小鼠进行进一步培养、繁殖和

鉴定。为了进行转基因小鼠的后代繁殖,需要对转基因小鼠进行基因型鉴定和表型分析。 7.基因鉴定和表型分析: 通过PCR、Southern blot、Western blot、RT-PCR或者其他的基因鉴定技术,对转基因小鼠的基因型进行鉴定。同时,可以通过行为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等方法对转基因小鼠进行表型分析。 8.数据分析与结果解读: 对表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图表或者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实验设计和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解读,并得出相关结论。 总结起来,转基因小鼠制备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实验过程。通过设计转基因载体、构建DNA库、转染和克隆、培养和培育小鼠以及基因鉴定和表型分析,可以成功制备目标基因转基因小鼠,并用于研究其功能、调控机制以及在疾病中的作用。

基因编辑小鼠模型构建方法

基因编辑小鼠模型构建方法 基因编辑小鼠模型是一种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改变小鼠基因组的方法,以研究基因在生 物体发育、生理和疾病过程中的功能和机制。下面是关于基因编辑小鼠模型构建方法的十 条详细描述: 1. 胚胎干细胞(ES细胞)导入方法:将经过基因编辑的ES细胞注射到小鼠早期胚胎中,使其发育成含有编辑基因的小鼠体。 2. 胚胎干细胞(ES细胞)体外培养方法:将小鼠胚胎中的干细胞分离出来,进行基因编辑后体外培养并转移到小鼠胚胎中,培育出基因编辑小鼠。 3. 基因敲除方法:使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工具,设计合适的寡核苷酸序列并导入小鼠胚胎,通过切割和删除目标基因,实现基因敲除。 4. 基因突变方法:通过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工具,直接在小鼠基因中引入点突变或插入突变,使其产生突变株。 5. 转基因方法:将外源基因导入小鼠胚胎细胞,并使其嵌入细胞基因组,从而使小 鼠表达外源基因。 6. 基因表达调控方法:通过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工具,设计合适的寡核苷酸序列并导入小鼠胚胎细胞,以实现对基因的过表达或下调。 7. 基因标记方法:使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工具,在小鼠基因中插入标记基因,如荧光蛋白,以便对基因表达进行可视化和追踪。 8. 基因互补方法:通过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工具,将外源基因导入小鼠胚胎细胞,使其与已有基因相互补充或修复,从而恢复基因功能。 9. 基因组工程方法:通过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工具,在小鼠基因组中引入大片段DNA,如全基因组范围的基因敲除、替换或插入。 10. 利用转基因碰撞方法:将两个具有特定基因敲除或表达的小鼠品系交配,使它们 的后代同时具有两个基因的敲除或表达,从而模拟一种基因缺失或改变的状态。 这些方法都是对基因编辑小鼠模型构建过程中常用的技术手段,能够有效地改变小鼠 基因组,从而研究基因功能和机制。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合理选择方法,并根 据具体的研究目的进行优化和改进。

人突变型p53和EB病毒LMP1转基因小鼠的建立(1)重点

人突变型p53和EB病毒LMP1转基因小 鼠的建立(1) 】目的:建立含突变型p53和EB病毒LMP1基因的双转基因小鼠模型,为研究突变型p53和EB病毒LMP1基因在鼻咽癌前病变中的交互作用提供有力的工具. 方法: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构建含突变型p53基因和EB病毒LMP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LMP1p53mt;采用显微注射法将线性化的表达载体注射至小鼠受精卵的雄性原核中,然后将注射存活的受精卵植入假孕母鼠的输卵管;取其产3 wk龄子代鼠进行PCR初选,再通过Southern杂交进一步确证;利用HE染色法观察 4 mo龄转基因小鼠不同组织病理变化. 结果:将转基因载体进行了707枚小鼠受精卵的显微注射,然后植入30只假孕母鼠的输卵管中,其中26只母鼠怀孕,移植成功率为86.67%;共出生子代鼠179只;PCR检测显示179只子代小鼠中有9只整合了p53mt和LMP1基因,转基因阳性小鼠比例为5.03%(9/179),Southern杂交结果进一步证实了9只基因组整合了外源基因的首建者小鼠;随机抽取其中的1只转基因阳性小鼠鼻腔黏膜、鼻咽、食管表现炎症,鼻咽黏膜上皮灶性增生. 结论:成功建立整合人突变型p53和LMP1的转基因小鼠,且表现鼻咽黏膜上皮灶性增生,可为鼻咽癌前病变机制的研究提供手段. 【关键词】突变型p53基因;LMP1基因;鼻咽癌前病变;转基因小鼠 0引言 鼻咽癌(NPC)是我国南方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在我国南方如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省,发病率居世界首位. 在病理学上鼻咽癌表现为低分化,而临床上则表现为高转移性,其病因、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了. 目前对鼻咽癌的预防效果不太理想,故将鼻咽组织癌变的早期诊断治疗作为鼻咽癌二级预防的主内容具有重大意义. 缺少合适的动物模型是鼻咽癌前病变研究的主障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复制鼻咽癌前病变动物可为探讨鼻咽癌前病变的机制和寻找鼻咽癌前病变的防治方法提供较理想的模型.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双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LMP1p53mt由本研究组在前期工作中构建[1],包括载体pLXSN,受human cytomegalovirus启动子(PCMV)控制的p53mt基因 和受EDL2启动子(PEDL2)控制的LMP1基因(图1). 小鼠供体、受体皆为F1杂交鼠(C57BL/6J雌×CBA雄),假孕雌鼠3 mo龄,结扎雄鼠6 mo龄,上海南方模式生物研究中心繁殖,饲养于SPF级动物房.

SV40转基因小鼠的建立2

SV40T胃壁细胞定位表达转基因小鼠的建立 陈辉1,2,5金辉2,5杜春艳3顾鹏宇4王纯耀3张钦宪2 高翔4 作者单位:1. 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与医学遗传学教研室郑州450052; 2. 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郑州450052; 3. 郑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郑州450052; 4.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南京210061; 5. 河南省分子医学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郑州 450052. [摘要] 目的:SV40T抗原具有诱导细胞永生化和致瘤的特性,被广泛地用于转基因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构建胃壁细胞定位表达SV40T的真核表达载体并通过显微注射的方法制备转基因小鼠动物模型。方法:从构建的胃壁细胞特异性表达载体pcDNA3.1(-)/HKSV中酶切回收3.8kb的基因片段H+-K+ATPase β promoter/SV40T,通过显微注射的方法制备转基因小鼠,PCR和southern印迹检测阳性转基因小鼠并建系繁殖,RT-PCR检测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将422枚注射过的受精卵移植给16只假孕雌鼠,共生出77只仔鼠,移植成功率为18.2 %。在出生的77只仔鼠中,2#、4#、8#、16#、24#、51#、57#、61#、68#、73#经PCR检测为阳性首建鼠。除68#不育外,其他9个品系首建鼠共生出99 只F1代鼠。8#品系23只F1代尚未发现阳性鼠,另8个品系F1代经PCR和Southern印迹检测发现31只阳性鼠,阳性率为40.8 %(31/76)。RT-PCR检测F1代阳性鼠均仅在胃组织中有SV40T基因的表达,而在心、肝、肾、肺、食道、肠、骨骼肌等组织中均不表达。不育首建鼠处死解剖发现胃组织有肿瘤存在。结论:建立胃壁细胞定位表达SV40T基因的转基因小鼠动物模型为研究胃癌发病机理提供了有用的实验动物模型。 关键词SV40T抗原;Southern 印迹;转基因小鼠;定位表达 中图分类号R7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