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理论创新

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理论创新
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理论创新

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理论创新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完整的理论系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丰富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和实践,乃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基本理论和基本经验的重要内容。只有全面系统地理解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才有可能深刻理解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

一、“社会主义制度是在自身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制度”

“社会主义”,数百年来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王国。但是,只有到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它才由空想变为科学。然而,即使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们的心目中仍然存在着两种模式之争,一种认为是理想化的凝固不变的模式,一种是通过变革不断完善的模式。这两种模式的差异,形成了两种观点、两种实践,又获得两种不同的结果。

早在19世纪90年代,就出现了一种把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凝固化的观点。当时的恩格斯虽然尚无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却能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根据历史唯物论的辩证法,尖锐地指出:在这些人看来,“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不断改变、不断进步的东西,而是“稳定的、一成不变的东西”,“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2就是说,社会主义制度虽然同以往的制度存在着本质的差别,但在发展和变革方面它同样浴着一切社会的共同规律在变革和完善。这个论点应视为社会主义自我完善思想的萌芽。

在社会主义付诸实践60多年之后,即苏联崩溃的前6年,邓小平作了一个历史性的总结:“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3实际上,这正是两种思维、两种模式在实践中的差异,在苏联的历史上有着特别明显的两种结果。

苏维政权建立初期,列宁批评了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矛盾的思想,以辩证观点指出:“对抗和矛盾截然不同。在社会主义下,对抗消灭了,矛盾存在着。”4特别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践使他认识到社会主义是一个历史过程,要经过许多过渡阶段,而新经济改革就是一次实质性的社会主义改革。然而,后来斯大林违反了辩证法,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把当时计划经济当作最完善的模式,当然也无需改革。再往后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僵化的模式造成

1 作者徐兴恩,河南财经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691、693页,1995年版。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39页。

4《列宁全集》,第2版,第60卷,第282页。

许多预想不到的后果,特别是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许多深层次矛盾暴露出来,最后跳到另一个极端,导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衰亡。

中国则不同,虽然经过曲折,但较早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中矛盾的存在。鉴于苏联当时的教训和中国的现实,1957年毛泽东作了高屋见瓴的理论概括:“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这些矛盾又同资产阶级社会“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它不是对抗性质的,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5可以说,这一论点是社会主义社会自我完善理论的哲学基础。当然,后来囿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过短和脱离实际等其他原因,又混淆了矛盾的性质,走向另一种绝对化的误区,没有真正找到自我完善的具体途径。

正是基于这些正反两方面的教训,邓小平做了进一步的理论升华,明确做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的科学论断,认为“改革是中国的二次革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制度,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并把解放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6这就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形成全面改革的学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江泽民同志在这方面的重要贡献在于,以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丰富实践经验为平台进一步充实、完善了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理论,使它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第一,他明确定义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在自身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制度。”就是说,自我完善是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是它本身应当具有的基本机制,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全过程,是其生命力和优越性之所在。它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改革,如果不进行改革,就会窒息社会主义内在的生机和活力,妨碍发挥它的优越性。我们应用这样的观念来看待社会主义,而不能桅守残缺,陷入僵化。第二,鉴于苏联覆灭的教训,区分两种改革的界限,提出两种改革观的分水岭,强调我国的改革一要坚持社会主义,二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阐明了坚持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第三,把自我完善与发展这个主题联系起来,实际上是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完善与生产力发展的统一,使其内涵更加全面。第四,进一步丰富了全面改革的理论,领导第三代领导集体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纲领、政治纲领和文化纲领,把自我完善的基本理论化为具体的行动纲领。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说到底,是一个体制创新的问题”

理论的发展,本质上是一个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过程,形式上则表现为具体——抽象——具体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用江泽民同志的话说:“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说到底,是一个体制创新问题。”事实上,我国许多重大的体制创新,都是由邓小

5《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12—215页。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39页,第370—371页。

平提出命题,再由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具体展开、完善和具体实施的,用辩证逻辑语言表述,是上升为更高层次的具体。

当年的毛泽东是从分析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具体问题出发,提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但是,它又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同时,“还有上层建筑和基础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7那时还不可能提出更具体更深层的改革任务。20多年后邓小平进而总结了我国和外国的历史经验,逐步深入地提出了自我完善的理论和一系列改革任务,而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则是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具体展开深入论述和具体实践的。最为突出的可举出以下列重大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而且改变了以前经典作家的个别结论。熟悉马克思主义著作的人都知道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不相容的,社会主义一建立就必然消灭商品关系;后来的实践虽有这样那样的修补,但总是把计划经济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而市场经济则是异已之物。邓小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改变了这一个别结论,多次论述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上世纪90年代初,江泽民根据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精神,明确提出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对这个崭新的体制作了多方面深邃的探索,制定了一整套具体改革方略。正如《纲要》所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做出的历史性贡献,”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江泽民多次阐述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的机理和规律,它与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和自身的个性,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特殊性,由此引申使得各个领域特别是国有企业都发生一系列变革,并且与国际市场经济接轨。他特别强调“社会主义”不能丢,不能因为搞市场经济而忘记了根本方向、根本制度,又提出处理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相联系和又相区别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进程出发展,完善了“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内容,有别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出发点的社会主义设计,也有别于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在这方面,江泽民同志论述了公有制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特别是混合经济形式,阐明了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必然性和相关政策,分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与发展多种成分的相互关系,指出了多种所有制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原理和途径。这些都是所有制改革和公有制自身改革的指针。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要求,发展和完善了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析形式并存的分配理论和分配制度。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分配形式取决于生

7《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12—215页。

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正是所有制的多样化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第三代领导集体在这方面做出独特的贡献,诸如关于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论述;关于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作用,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分配的调节职能的阐发;关于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缩小收入过大差距的分析;关于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水平的提法;关于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和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学说,都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中的崭新观点,是我国分配领域改革的指导思想,也属于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改革是全面改革,既包括经济体制改革,也包括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等各方面的配套改革。这是邓小平的重要思想,江泽民作了进一步发挥,又具体制定了政治、文化方面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使上层建筑领域各方面的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制定相适应。

——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国家如何适应和利用国际经济并正确处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问题,广义地说也属于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问题。对外开放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是邓小平提出来的,江泽民作了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实施,有许多重大举措是第三代领导集体独立的创造,例如加入WTO及相应对策,“引进来”和“走出来”相结合,准备两手、掌握两点论等,为我国扩大对外开外廓清了道路。

三、“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

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采取什么方式进行更妥当一些,这既是一个方法问题,也涉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社会主义历史上的变革有过正反两方面的教训,即使改革动机很好但因方式不对头,也会造成重大失误乃至惨重失败。

当年列宁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时候,认真总结了进行社会变革方面的教训特别是战时共产主义严重挫折,提出用“改良主义的方法”取代突然变革式的“革命办法”,“不摧毁旧的社会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逐步审慎地掌握它们。”他认为,在掌握了政权之后,那种不考虑条件和限度,一味采取激烈的革命方式是“最大的危险”8。从这里,我们可以认识,社会主义要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同它脱胎出来的那个资本主义制度还有许多共同的东西,不可能一下子全然抛弃。用哲学的语言说,就是要扬弃,舍弃它的内核,吸取有用的东西。是运用自己掌握的政权有条件地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根本性的质变,这也必然经过一个量变到部分质变的进程。

我国的改革,从一开始就确定为一个渐进式的改革,所谓“摸看石头过河”从农村到8《列宁选集》第2版,第4卷,第611—612页。

城市,从企业到政府机构,从生产领域到流通领域和上层建筑的各个环节,先易后难,逐步

进行。正如《纲要》所说,改革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必然要求进行利益调整、体制转换和观念更新。要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立足于中国国情,走自己的路。既要有迫切感,又不急于求成;既要坚定方向,又要分步实施,区别不同情况,分清轻重缓急。

与此相联,就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既然要改革,就必然由于利益的调整而引起或大或小的社会震动。如果震动过大,那就影响社会秩序和社会环境的稳定,使得矛盾激化,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进一步加大改革的成本,甚而至于被一些敌对势力所利用,结果事与愿违。俄罗斯按照西方的药方所搞的“休克疗法”(他们的改革性质与我国也根本不同),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和经济危机,从反面表明那种不顾主客观条件一味求速效、求突变的方式,是不成功的。而我国的改革从一开始就注重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江泽民同志发展了邓小平“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思想,形象地指出:“改革、发展、稳定,好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关联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盘皆活;如果一着下不好,其他两着社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接着提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二十字方针。党的十六大在总结十三年经验时,进一步概括了三者的辩证关系,归结为三个“度”;“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这是在渐进式的改革中运用辩证去处理质变和量变、经济和政治以及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其他各种关系的典范。实践表明,我们20多年来既能对经济体制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又能使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还能形成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走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

这既是一种领导艺术,也是马克思主义整体运行经济理论的新概括。

实践是正确认识的源泉,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国的改革之路,既克服了僵化模式的思想禁锢,又避免了一味追求突变造成的社会震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发展理论,构建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今后更加深化的改革中,应当认真领会贯彻,在实践不断丰富的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

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正确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适应国家经济基础发生的深刻变化和人民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司法制度、决策机制、权力制约监督制度,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还要看到,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相比,同保障人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新要求相比,我国政治体制还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 政治体制改革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事关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要坚定不移,又要积极稳妥,特别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目的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具体讲,就是要按照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履行党的执政使命的高度,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切实保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享有更多切实的民主权利,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推进依法行政,坚持执法为民,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把

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理论创新

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理论创新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完整的理论系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丰富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和实践,乃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基本理论和基本经验的重要内容。只有全面系统地理解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才有可能深刻理解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 一、“社会主义制度是在自身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制度” “社会主义”,数百年来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王国。但是,只有到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它才由空想变为科学。然而,即使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们的心目中仍然存在着两种模式之争,一种认为是理想化的凝固不变的模式,一种是通过变革不断完善的模式。这两种模式的差异,形成了两种观点、两种实践,又获得两种不同的结果。 早在19世纪90年代,就出现了一种把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凝固化的观点。当时的恩格斯虽然尚无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却能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根据历史唯物论的辩证法,尖锐地指出:在这些人看来,“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不断改变、不断进步的东西,而是“稳定的、一成不变的东西”,“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2就是说,社会主义制度虽然同以往的制度存在着本质的差别,但在发展和变革方面它同样浴着一切社会的共同规律在变革和完善。这个论点应视为社会主义自我完善思想的萌芽。 在社会主义付诸实践60多年之后,即苏联崩溃的前6年,邓小平作了一个历史性的总结:“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3实际上,这正是两种思维、两种模式在实践中的差异,在苏联的历史上有着特别明显的两种结果。 苏维政权建立初期,列宁批评了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矛盾的思想,以辩证观点指出:“对抗和矛盾截然不同。在社会主义下,对抗消灭了,矛盾存在着。”4特别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践使他认识到社会主义是一个历史过程,要经过许多过渡阶段,而新经济改革就是一次实质性的社会主义改革。然而,后来斯大林违反了辩证法,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把当时计划经济当作最完善的模式,当然也无需改革。再往后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僵化的模式造成 1 作者徐兴恩,河南财经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691、693页,1995年版。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39页。 4《列宁全集》,第2版,第60卷,第282页。

浅谈个人成长与发展

浅谈个人成长与发展 济南清源心理 每个人的自我成长与发展是指提高自我意识,实现个人才华和发挥潜力,实现愿望或加强身份等等。孩童时有父母老师的针对把关,长大后又伴随个人的自我完善……这似乎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要研修一生的主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简单的就这个主题来谈一谈。 我们所说的个人成长首先逃不过的便是对自我的了解与控制程度。在发展心理学中提到,自我一般指自我意识,在婴儿出生以后到小学中年级阶段,大概10,11岁左右,个体是指向外部世界的,就是我们会倾向于去认识外面的世界,别人的态度,别人的想法,做法,动机,目的,所以我们去学习最基本的知识,用以适应外部的世界。 到了青春期,大概11-15,16岁,尤其是13-16岁初中阶段,是青春期阶段,这个阶段我们会考虑“我”这个问题,这是自我成长的一个飞跃期,表现为初中生的心理世界十分丰富,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经常的自我反省,自我认识,心理学称之为内省。但也由于经常沉浸于自我思考当中,所以个性容易偏执,表现为青春期的叛逆心理特别严重。 总体来说,自我成长就是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我”的统一,这个命题一般伴随人的一生,即我应该是做别人喜欢的我?还是做自己喜欢的我?如果在人生某阶段达不到统一,就会产生自我矛盾,严重可能引起心理疾病。 除此之外,我们所说的个人成长与发展还包含着你的认知能力,特别是逻辑抽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是否有所增强,对他人的情感感知是否敏感以及自身性格的稳定性方面如何等等。 其实说白了呢,个人的发展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一个好的自我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外在的相对成长,即我们所能看到的学历、收入、地位、权利、外表等等这些表象的东西,更重要是注重我们内在的真实能力的发展,即检验一个人内心是否强大。这些不通过表象体现,但却渗透于我们做事的过程中。可以说相对成长是一个人的竞争优势,而绝对成长则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能力。这便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对自身认识的逐步加深,寻找找自身的能力发展的提升点,从而真正的发展自己。 有人说“我们的一生,是一段充满冒险与考验的旅程,这段旅程会有惊喜,会有欢乐,当然,也不免交织着苦涩,交织着迷茫。由于无法预测下一步将会发生什么,因此我们都充满了期待。只有懂得在考验中磨练自己,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才会逐步成长。”成长本身就是一段段阶梯,只有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一步步努力,才会在回望来路时会心一笑。

教师如何自我完善和发展

《教师如何自我完善和发展》心得体会 何店镇小:孟春玲 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在五年的教学生涯中,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肩上的重担,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涉及内容最全面的一次课程改革。它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从中体会到了课程改革对课堂、对教师、对学生的冲击,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困惑。 暑假,我有幸拜读了范梅南先生的力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因此,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和条件。我以为,以下几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

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

当代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当代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云南砚山县第一中学査佩良 一、当代资本主义模式的开创—罗斯福新政 1.1929年到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①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主要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由于技术的不断革新,生产力迅猛发展,放任自由的经济政策刺激了资本家的盲目生产和无序竞争,导致了社会生产的相对过剩,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直接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 ②经济危机的特点: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③经济危机的影响:严重破坏了生产力,失业人口剧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阶级矛盾尖锐;资本主义各国间的关税战、倾销战、货币战,使原有的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峻的考验;资本主义各国政坛丑闻迭出,政府信誉扫地;资本主义各国不断向殖民地和附属国转嫁危机,倾销产品、增加捐税,激化了资本主义各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民族解放运动持续高涨;国际关系日趋紧张。 2.胡佛的放任政策 面对经济危机,胡佛相信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功能,继续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让经济“自我治疗”(市场自我调节)。由于危机的不断加深,胡佛从1932年开始采取两大措施:一是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和各州提供贷款,进行救济;二是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但是依然实行通货紧缩政策,削减政府开支,反对联邦政府进行救济。美国经济“病入膏肓”。 3.罗斯福新政 内容:①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前提),首先整顿财政金融体系,以恢复银行信用,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②恢复工农业生产,限制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价格,保护农民利益。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建立关于定公平竞争、产量、价格、销售规则,给予工人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防止盲目竞争引起新的生产过剩。③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规定政府拨款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推行“以工代赈”,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DUFE 研究生课程考试名称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学号: 专业:国际贸易学 姓名: 教师评阅意见: 论文成绩□95 □90 □85 □80 □75 □70 □65 □60 □60以下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社会主义最早产生于英国,由空想社会主义鼻祖托马斯·莫尔在1516年于《乌托邦》一书中提出。如今社会主义经过500年不间断地发展和实践,已由最初的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各阶级主要是无产阶级的运动,转化成为一种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时期、苏联单独搞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改改停停时期以及苏联解体至今,目前中国作为世界上社会主义制度第一大国,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强盛,展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践证明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符合国情,民意的,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的。作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团体,我们有必要对我们国家的制度有清晰的了解,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有深刻的认识,以便能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有理性判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一,社会主义发展与嬗变 (一)空想社会主义(1516-1844) 社会主义最早出现在托马斯·莫尔的文学作品《乌托邦》中,这标志着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开端,开始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个阶段,早期社会主义空想家处在16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欧洲各个国家出现大量的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基于对现实的批判,早期社会主义空想家们产生了社会主义的愿景,以莫尔为代表,他们通过文学作品《乌托邦》、《太阳城》和《基督城》描述了社会主义,主张在简单手工业的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共有,实行劳动分工,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 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二个阶段在18世纪,在法国,由于现行制度不合理,法律不平等,各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开始出现空想平均社会主义思想,他们都主张以合理的法律条文来规范人类生活。 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第三阶段19世纪达到了顶峰,这一时期,工业革命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矛盾日益增强,特别是资产阶级与

如何进行自我完善与发展

辅导员如何进行自我完善与发展 步入21世纪的中国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的主要来源和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关注与精心的指导。高等学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作为辅导员,不仅要关心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更要关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辅导员的工作与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息息相关。正因如此,辅导员的素质必须得到保证。作为辅导员队伍中的一员,我从工作经历中深深体会到,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发展,辅导员必须时时学习,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才能紧跟时代步伐,做到与时俱进。 那么,辅导员如何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呢? 一、坚持学习政策,保证思想政治素质 辅导员工作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使他们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功底,还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热爱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这就要求辅导员首先自身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坚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高校辅导员还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进取精神,潜心学习先进的思想理论、教育理念,系统的学习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从而为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开创高校学生工作的新局面提供理论先导。在观察与分析问题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政治敏锐性。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保持旗帜鲜明,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人生,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二、强调身正为范,注重职业道德素质 辅导员要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自己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思想境界。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是辅导员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是社会对我们工作的特殊道德要求。因为辅导员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极为深刻而又不可替代的影响,所以他们必须自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渴望自立,渴望做些事情证明自己,但远离父母监护和管理的他们又往往找不到方向。处在兴奋与迷茫中的大学生在这样的阶段中最需要的就是辅导员的正确引导。作为一名辅导员,工作的繁忙琐碎显而易见。学生学习中有问题,辅导员要帮助解决;学生生活中有困难,辅导员要伸出援助之手;学生心理上有障碍,辅导员要正确耐心地疏导‥‥‥辅导员是学生在学校遇到问题时想到的第一个人。正因如此,辅导员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必须有高水平的道德水准和道德修养,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培养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新人的爱岗敬业的精神,明晰是非、善恶和美丑的界限,以为人师表为荣,以服务育人为荣,以致力于工作创新为荣,在坚持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方面赢得主动,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学生工作氛围,服务学生,奉献社会。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我们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来说的。第一次革命是我们党领导的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改革之所以成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因为: 第一,从改革的性质和目的来看,它同革命一样,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后,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这必须通过改革来实现,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第二,从社会发展的动力看,改革同革命一样,都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我国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正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邓小平根据马克思和毛泽东的这些思想,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我们建立起来的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在某种历史条件下,也可能产生对生产力的束缚的观点,因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内容,以更好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具体表现。因此,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三,从改革的特点看,它同革命一样,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首先,改革是对旧体制的根本性的变革,而不是对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改革要实现的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其次,改革涉及到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内容的全面变革,社会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活动的各个环节,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重大的改革。社会的每一方面都不能离开改革。再次,改革深刻地引起了每一个人的社会生活、利益格局以及思想观念的变化。改革冲击着人们传统思想和观念,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利益关系和相互关系的巨大变化。因此,就改革的这一深刻性来说,完全可以说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当然,改革作为第二次革命与第一次革命也有着明显的区别。表现在:一是两次革命的条件不同。第一次革命是在人民大众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条件下,在社会基本矛盾极大地激化条件下发生的。而第二次革命是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条件下进行的。二是两次革命的内容和对象不同。第一次革命是要根本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其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第二次革命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的对象是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

社会主义发展史

社会主义发展史 摘要:在人类历史上是先有社会主义思潮, 后有社会主义实践。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和各具本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四个阶段,恰似直线与曲线的交叉发展,呈抛物线前进与螺旋式上升。纵观社会主义的严谨理论和颇具色彩性的实践,充分证实,社会主义确是大势所趋,真理所在,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简介与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未来的展望,着重说明,社会主义不会只有一个方案,一条道路,一种模式。进而使读者认清社会主义的真谛,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激发对社会主义的热情,并且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发展的四个阶段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它们的性质根本对立,但在当代同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第二大形态,具有共同的“社会存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有四个阶段, 即封建资本主义、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社会资本主义。【1】16世纪初至18 世纪末, 西欧资本主义在封建主义社会内部孕育产出。在资本主义的这四个发展阶段中, 始终存在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占有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等)和弊病(贫富两极分化、经济危机、政治倾轧、军事侵略、社会犯罪等)。随着资本主义这四个发展阶段的不断发展,矛盾的积累与激化。社会主义的兴起就是旨在建立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 消除资本主义的种种矛盾和弊病。首先出现的社会主义思潮, 是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特别是19初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深恶痛绝地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和欺诈, 抨击资产阶级国家的压迫和宗教的欺骗,证明资本主义制度因违背人类理性和社会公德而必须加以改变。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一些进步思想给予工人以启蒙教育,并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料。但是,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毕竟是空想。他们是凭主观想象建立一种高于资本主义的新社会制度,没有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到了19世30

9.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1、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史上的历史飞跃。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 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从此,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便成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揭开了伟大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篇章。 3、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可以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如下的概括: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诸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表现。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理解中,最重要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这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表现。 4、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时候,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但是,革命的实践超越了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预期,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在生产社会化程度最高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实现,而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相继取得了胜利。主要原因是: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5、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政权,建立起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广阔前景。但是,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受到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等,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其原因主要是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以及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6、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以及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首先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其次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浅析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完善

浅析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完善 摘要:人际交往是一种心理上的双向互动过程。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彼此诉说各人的喜怒哀乐,增进相互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在此基础上,产生友爱互助、欢乐、依恋之情,满足其归属与安全的需要。良性的人际关系将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 我记得小时候我对自己的性格并没有怎么在意,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属于外向的那种类型。到了初中以后,有同学偶尔说起我比较内向,应该多接触别人,多和其他人交流,这样对自己才更好。我这才意识到自己的性格,大家都觉得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但由于南阳的救教育和老师的教学方法等原因,我一直很少有机会来锻炼自己,使得自己越来越内向,就像许多人所说的越来越羞涩了。 到了大学,我知道大学就是半个社会,是我们进入社会的前奏,有必要开始多参加活动或是组织活动来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的能力了,但已经到了大二了,我发现收效甚微。有次和同学闲谈,他推荐我学习大学生人际交往这门课程,于是我毫不犹豫地选修了这门课。 张老师是一位诙谐幽默的人,从他的身上我学得很多东西,有些我甚至想都没想。他从来都不拘泥于呆板的课堂教学,而是采用互动的形式让我们在不经意间学到了人际交往的能力,还组织了许多对我们有益的游戏。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游戏是与他对视,我性格有点内向,与别人说话的时候很不习惯看着别人的眼睛,哪怕是自己很熟悉的朋友。

在游戏中,我们有机会和一些不认识的人对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可以从其他人的眼中得知许多东西,了解别人的一些想法。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别人交流。我即使知道这样,也很努力地让自己去做,但却发现真的很难很自然地与别人对视,在与别人对视的过程中总是不经意地移开自己的视线。后来我知道,其实,不敢与别人对视是因为害怕别人看懂自己的心理,怕别人知道或者误解自己所想的事情,进而担心别人会评价自己,否定自己。越是这么想就越会感到紧张,越是不敢进行眼睛的交流。当对方感觉到你总是躲躲闪闪,不能坦诚以待的时候,自然也会对你关闭心灵的大门。久而久之,你就变成一个自卑而胆小的人了。这样与别人的交流也就越来越困难了。 张老师还让我们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讨论我们最常见的人际交往的问题,刚开始的时候,小组内的成员都比较的含蓄,不肯将自身的实际问题拿出来讨论,害怕将自己暴露在大家的面前,后来经过张老师的不断引导,我们小组成员渐渐放开了心中的包袱,将一些平常想说却又不敢说的事拿出来让大家讨论,并提出解决的方法,这样大家都能够很顺利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看上去很复杂的一些问题,经过点拨,大家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感觉自己真的能放开了很多,也能在一些集体活动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与社会相比,大学是一个相对纯净的“象牙塔”,可同样离不开人际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我们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于是我上网查找了一些资料并咨询了老师,有了如下的分析:我们都应该学会宽容。同学之间坦诚相待、互通有无,有利于增

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通过本门课的学习,我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发展时期以及当下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社会主义有了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下面对主要的知识进行简单梳理和介绍。 一、社会主义的起源 “社会主义”一词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表示一种思想,二表示一种运动,三表示一种社会制度。社会主义作为一个词汇,起源于拉丁文;作为一种思想,最早出现在空想社会主义理念中;作为一种社会运动,起源于西欧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革命。 作为一种思想,是指一种理念,它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发展的产物,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它强调人的社会属性,主张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作为一种理念,它经历了从朦胧状态的想法到完整体系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作为一种运动,是指在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社会实践。其中既有16 世纪初至19 世纪40 年代,空想社会主义群众自发的反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运动,也有19 世纪中叶至19 世纪末,科学社会主义创立发展时期的国际工人运动,还有信奉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在世界各地的社会实践。 作为一种制度,是指在社会主义实践活动基础上建立的制度。它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有20世纪40 年代中叶后,欧亚十几个国家以苏联为楷模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有北欧瑞典、挪威等国家实行的民主社会主义制度;有20 世纪30年代在德意及二战结束后在第三世界出现的民族社会主义制度;还包括一个国家局部社会主义的试验。 二、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时期 (1)空想社会主义时期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 世纪初期,是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社会主义学说。其发生发展的几百年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和成长时期。空想社会主义是这一时期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对立的反映。空想社会主义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建立理想的社会形态。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6—17 世纪,是空想社会主义在英、德、意三国产生并在欧洲开始流传的时期;18世纪,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时期,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摩

怎样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9.怎样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改革开放作为一场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恩格斯说过,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社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苏联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这些国家后来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轨道,但其改革有着历史必然性。这表明,当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改革就成为普遍性的现象。我国的改革开放也不是偶然的。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其根本原因不是社会主义制度不优越,而是未能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充满活力的体制。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只有改革开放,才能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2)人类社会变革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革命即制度变革,一种是改革即体制变革。在我国,制度变革属于第一次革命,体制变革属于第二次革命。第一次革命的任务是摧毁旧的社会制度,代之以新的社会制度,即以人民民主专政替代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以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替代私有制的统治地位;第二次革命的任务是对僵化的传统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代之以充满活力的新体制,进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所以,改革是通过体制革命达到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 (3)改革作为一次新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意义上的革命,也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

而是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各方面都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只有改革开放,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

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通过本门课的学习,我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发展时期以及当下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社会主义有了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下面对主要的知识进行简单梳理和介绍。 一、社会主义的起源 “社会主义”一词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表示一种思想,二表示一种运动,三表示一种社会制度。社会主义作为一个词汇,起源于拉丁文;作为一种思想,最早出现在空想社会主义理念中;作为一种社会运动,起源于西欧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革命。 作为一种思想,是指一种理念,它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发展的产物,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它强调人的社会属性,主张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作为一种理念,它经历了从朦胧状态的想法到完整体系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作为一种运动,是指在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社会实践。其中既有16世纪初至19世纪40年代,空想社会主义群众自发的反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运动,也有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科学社会主义创立发展时期的国际工人运动,还有信奉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在世界各地的社会实践。 作为一种制度,是指在社会主义实践活动基础上建立的制度。它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有20世纪40年代中叶后,欧亚十几个国家以苏联为楷模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有北欧瑞典、挪威等国家实行的民主社会主义制度;有20世纪30年代在德意及二战结束后在第三世界出现的民族社会主义制度;还包括一个国家局部社会主义的试验。

二、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时期 (1)空想社会主义时期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期,是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社会主义学说。其发生发展的几百年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和成长时期。空想社会主义是这一时期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对立的反映。空想社会主义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建立理想的社会形态。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6—17世纪,是空想社会主义在英、德、意三国产生并在欧洲开始流传的时期;18世纪,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时期,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摩莱里和马布利;19世纪初期,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成熟时期。它将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在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的观点,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 (2)科学社会主义时期 社会主义经历了空想阶段的发展,到19世纪中期进入科学社会主义时期。这时期资本主义社会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在欧洲的广泛实行,无产阶级的人数在整个欧洲呈现出明显的社会群体特征,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独立群体开始走向有组织的斗争。19世纪上半叶,在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法、德等国爆发的无产阶级反抗斗争,表明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工人阶级组织起来的力量虽然很大,但斗争的成效却甚微。历史发展的需要迫切呼唤一种科学的理论作为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武器。马克思、恩格斯参加了风起云涌的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正是在参加工人运动的实践中,他们认识到工人阶级需要一种科学理论作为指导自己斗争的武器,促使

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概述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概述 内容提要:在人类刚刚跨人21 世纪之际,世界局势千变万化,动荡不安。正确回顾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展望新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对于我们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进一步增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19 世纪40 年代(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了,回顾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大体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胜利到多国实践,从低谷中重新奋起再次显示出强大的活力这样四个发展时期。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繁荣发展现状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 (1)经济条件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生产和市场的相互需求下,18世纪欧洲掀起了近代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动力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带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 "欧洲主要国家的产业革命不仅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且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1]。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诞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2)社会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越是发展,无产阶级的队伍就越是从其他阶级中得到补充。小工业家、小商人、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纷纷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中来。 19世纪30~40年代在英、法、德等国,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先后发展成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这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起义无产阶级显示了自己的伟大实力,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要求。它表明工人阶级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昂首阔步的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开辟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新纪元"。[2] (3)、理论前提 “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材料和论据。产生于17世

自我完善与成长

四、自我完善与成长 1.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已、自己与他人,自己与周同环境关系的认识,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一个包含认知、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机能的、完整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它具有目的性,社会性、能动性等特点.对个性的形成、发展起着调节、监督、校正的作用,一般来说,它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个体对自身生理状况的认识和体验,指对自己身高、体重、容貌、身材、性别等的认识以及生理病痛,温饱饥饿、累疲乏的感受等。 个体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体验,指对自己知识、能力、情绪、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的认识和体验。 个体对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和体验,指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自己和他人相互关系的认识、评价和体验。 2.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1)生理自我发展阶段(3岁前) 3岁以前是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初级阶段。婴儿刚出生时,混混沌沌,不能区分自己与外界事物,把自己的手、脚与周围的玩具视为同样性质的东西加以摆弄,大约到了七八个月时,自我意识的最初形态——生理自我开始萌发,这是自我意识的开端,这时以身体的需要为基础,主要是对自己身体的意识。1岁左右开始把自己的动作与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而且可以认识到镜子里的人是自己;两岁左右,能用自己的名字来表达自己的要求。这一阶段的自我意识,是以躯体存在为基础的生理自我。这时表现出来的行为是自我中心,以自己的想法来解释外界的现象,并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投射到外界事物上去,所以,这时期又称为“自我中心期”。到了3岁时,又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有了羞耻感与嫉妒心,能更的使用第一人称“我”。 所以,3岁以前是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初级阶段。 当儿童开始会使用“我”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时,自我意识便开始产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开始发展,由于个人的生活环境、经历以及所受的教育不同,每个人形成了不同的自我意识。 2)社会自我发展阶段(3岁到贪春期) 从3岁到青春期,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阶段,是个体接受社会文化影响最深刻的时期,也是学习角色的重要时期,所以称为“社会自我”阶段。社会自我就是对自己在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中的角色意识。这个阶段的儿童在家庭、幼儿园和学校通过游戏、学习逐步形成各种角色观念,如性别角色、伙伴角色、学生角色等,并还学到了各种社会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校里不仅学习文化知识、也接受和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形成一定规范的道德行为。如按时完成作业,参加集体活动,帮助同学等。通过这些活动,儿童逐渐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各种未来生活的理想,并努力使自己的行为得到他人的赞许,使自己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人。 社会自我形成的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个体的许多重要心理品质,如自尊心、自我价值感、自信心等的形成都与这一阶段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美国社会学家家库利曾提出“镜中自我”的概念,即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是自我评价的“一面镜子”。一个人处在一定购社会关系中,是通过与他人相处,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看到自己的形象的。 因此,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这一时期是人生最为关键和重要的时期。因为儿童是根据父母和他周围的人对他的反应、态度、评价而产生自我形象的.由他人的反应和评价所产生的镜中映象是儿童认识自己的重要途径,他最初认识自己是从接受他人的评价开始的,他

辅导员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辅导员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辅导员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打铁先得自身硬。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作为一支长期战斗在高校学生工作第一线的生力军,作为大学生在校和生活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其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成为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坚实基础。新形势下,辅导员工作的复杂程度不断加大,专业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对辅导员素质的要求更加全面,部分辅导员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不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的状况。而辅导员综合素质的完善不仅仅需要各级各类的系统培训和进修,最根本的还是要不断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自我完善与发展是辅导员更好地履行职责、完善使命的重要手段,也是个体不断发展成熟和畅通“出口”的前提条件,更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更应该把握机遇,规划好自己的未来,更好地完善与发展自我。实现个人与事业的共同成长。 第一节辅导员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辅导员工作既是一项常规、传统的工作,也是一项创新性很强的工作,特别是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和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辅导员工作面临环境改变、工作对象特点变化以及自我发展的三重挑战。要具备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格的素质和能里,辅导员必须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 辅导员自我完善与发展是整个社会形式发展变化以及大学生群体特点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基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与顺应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趋势而提出的必然要求。 一、辅导员自我完善和发展是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的必 然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