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核医学临床应用指南

心脏核医学临床应用指南
心脏核医学临床应用指南

心脏核医学临床应用指南

——(简要版,JCS2010)——

JCS联合工作组(2012发表)目录表

I一般问题

1.背景

2.基本原理

3.成像技术

4.依据病理和疾病选择诊断试验技术

II实用指南:成像技术

1.心肌灌注成像

2.应用I-123 BMIPP心肌交感神经成像

3.应用I-123 BMIPP心肌脂肪酸代谢成像

4.应用Ga-67柠檬酸炎症成像

1.心脏放射性核素血管造影

2.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3.负荷试验

4.小儿科病例的特征和注意事项

III放射性核素成像在特殊心脏病和病理的临床应用1.急性冠脉综合征

2.慢性冠状动脉疾病

3.心力衰竭

4.心肌存活力评估

参考文献

I一般问题

1.背景

心脏核素成像应用广泛,如心脏病的诊断、病变严重程度的评估、治疗决策、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这些指南的目的是使心脏放射性核素成像在心脏病的诊断中能实际而有效的应用。为此,我们根据过去的报告总结了诊断试验技术的有效性和证据水平。每一项诊断试验技术的特点和有效性在本指南的前半部分列出,而放射性核素成像在特殊心脏病和病理中的应用则分述于后半部分。

2.基本原理

本工作组根据过去的参考文献:关于用核医学技术诊断心脏病的诊断标准委员会的报告(1989–1991, Fukuzaki等)和新的放射性药物对循环器官临床适应症的标准(1998, Sugishita 等),讨论了核心脏病学在临床上适宜的应用。鉴于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学院(ACC)和美国核心脏病学学会(ASNC)在2003年发表了心脏放射性核素成像指南,日本心脏放射性核素成像指南被提出要以详细复习日本发表的报告、增加来自欧洲和美国的报告为基础。工作组修订了2005财政年度发表的指南以与5年来核心脏病学领域的新知识相一致。为了给研究者提供文献中的最新报

告,通过计算机检索了以英文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结果,对这次修订的指南,我们引用了1000多篇论文。我们按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每一项成像技术决定文献检索周期。在详细复习了选定的论文后,我们才决定适应症和证据的分类。工作组详细讨论了分类的证据水平。就适应症和分类而言,存在一些有分歧的问题。我们也尊重成员中少数人的意见。在指南第一版中重叠的分类和证据水平的表格,已被有条理地安排变得更容易理解。而且,对心脏放射性成像的意义最近已变得明显的领域,增加了新的描述。依照常规指南,心脏放射性核素成像的有效性分类如下:

日本循环学会(JCS)分类I,、II、III被用于总结如下试验的适应症(Table 1).。这次修订的心脏核医学指南由独立的评价委员会综述,且由JCS和合作学会批准。本修订指南将在JCS网站发表。而且,我们已制定了简要版以使完整版指南更广泛传播。这个简要版指南还企图帮助医师在临床上应用心脏核医学,并帮助评估先前版本的意义。

Table 1.推荐分类和证据水平

3.成像技术

成像技术根据放射性核素成像中所用的放射性药物种类来分类。我们增加了新的章节,如门控心电图(EC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和成像融合技术,到这次更新的指南中。在负荷试验和儿科病例中,我们强调了放射性素成像应用的分类。心肌灌注成像技术被分为Tl-201-标记的和Tc-99 m 标记的心肌灌注成像技术。此外,用I-123-(间苯苄胍)(I-123 MIBG)心肌交感神经成像、用碘-标记(甲基碘苯脂十五烷酸)(I-123 BMIPP)心肌脂肪酸代谢成像,Ga-67柠檬酸盐和Tc-99m焦磷酸盐成像也被强调。

4.诊断试验技术的选择

依据病理和疾病,这些指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慢性冠状动脉疾病、心力衰竭和心肌存活力评估,强调诊断技术的选择。

II实用指南:成像技术

心肌灌注成像已被确定为核心脏病学中一项重要的诊断技术。它使医生应用运动或药物负荷试验,能简单而无创地评价心肌缺血和冠脉血流储备的降低。心肌灌注成像可提供冠状动脉的功能信息,这与由冠脉造影所提供的形态信息是不同的。而且,对心肌灌注情况的定量评估是适宜的。ECG 门控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可提供心肌灌注和左室(LV)功能的信息。在临床实践中,它被广泛用于冠状动脉病变的检出,包括心肌缺血和梗死的诊断、严重程度的评估、心肌存活力的评价、血管重建手术适应症的确定、及疗效的评价。它还被用于病变的评估和决定心力衰竭和心肌病的严重程度。而且,存在大量支持这种技术用于确定预后的资料。心肌灌注成像的推荐列于表2。

Table 2.心肌灌注成像的推荐

临床核医学卫生防护标准

ICS13.100GBZ C57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职 业 卫 生 标 准 GBZ 120-2002 临床核医学卫生防护标准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standard for clinical nuclear medicine 2002-04-08发布 2002-06-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发布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工作场所的分级和分区 4工作场所的防护要求 5放射性物质贮存的防护要求 6放射性药物操作的防护要求 7辐射监测 8放射性废物处理 9事故应急救援 10临床核医学诊断时的防护要求 11临床核医学治疗时的防护要求 附录A(规范性附录)表面污染导出限值 附录B(规范性附录)无需特殊防护即可处理的含放射性核素尸体的上限值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原标准GB16360-1996与本标准不一致的,以本标准为准。 本标准第3~11章和附录A、附录B是强制性内容,其余为推荐性内容。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医科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许荣。 本标准由卫生部负责解释。

GBZ 120-2002 临床核医学卫生防护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临床核医学工作中有关工作人员和工作场所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临床核医学应用放射性核素和药物进行诊断和治疗(不包括敷贴治疗)的单位和工作人员。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标准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本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 133 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卫生防护标准 3 工作场所的分级和分区 3.1 核医学的开放型工作场所根据操作放射性核素的权重活度分为三级,见表1。 表1 临床核医学工作场所分级1) 分 级 权重活度2),MBq Ⅰ Ⅱ Ⅲ >50 000 50~50 000 <50 注:1)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第57号出版物。 2) 操作性质修正系数 核素毒性权重系数计划的日最大操作活度权重活度×=。 3.2 供计算权重活度用的核医学常用放射性核素毒性权重系数见表2。 表2 核医学常用放射性核素的毒性权重系数 类别 放射性核素 权重系数 A B C 75 Se,89Sr,125I,131I 11 C,13N,15O,18F,51Cr,67Ge 99m Tc,111In,113m In,123I,201TI 3 H,81m Kr,127Xe,133Xe 100 1 0.01 3.3 依据核医学操作性质而确立的修正系数见表3。 表3 不同操作性质的修正系数 操作方式和地区 修正系数 贮存 100 清洗操作 闪烁法计数和显像 诊断病人床位区 10

核医学重点归纳.(精选)

绪论 1定义: 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 2核医学的内容出来显像外还有器官功能测定、体外分析法、放射性核素治疗 第一章 1、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但其中子数可以不同,如131I和127I; 2、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同一元 素可有多种核素,如131I、127I、3H、99m Tc、99Tc分别为3种元素的5种核素; 3、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处于不同的核能状态原子,如99m Tc、99Tc 。 4、同位素: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 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5、放射性核素: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称 为放射性核素 6、放射性衰变: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 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 7、电子俘获:原子核俘获核外的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 的过程 8、放射性衰变基本规律 对于由大量原子组成的放射源,每个原子核都可能发生衰变,但不是所有原子在同一时刻都发生衰变,某一时刻仅有极少数原子发生衰变。放射性核素衰变是随机的、自发的按一定的速率进行,各种放射性核素都有自己特有的衰变速度。放射性核素原子随时间而呈指数规律减少,其表达式为: N=N e-λt 指数衰减规律: N = N e-λt N 0: (t = 0)时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 N: 经过t时间后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 λ: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常数大小只与原子核本身性质有关,与外界条件无关; 数值越大衰变越快 9、半衰期:放射性原子核数从N 0衰变到N 的1/2所需的时间 10、放射性活度(A)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1Bq=1次× S-1 1Ci=3.7×1010 Bq 1Ci=1000mCi 11、比放射性活度定义:单位质量或体积中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 单位: Bq/kg; Bq/m3; Bq/l 12、电离当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是和物质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静电作用,是电子脱离原子轨道 而发生电离 13、激发如果核外电子获得的能量不足以使其形成自由电子,只能有能量较低的轨道跃迁到 能量较高的轨道 14、散射带电粒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碰撞而改变运动方向的过程 15、韧致辐射带电粒子受到物质原子核电场的影响,运动方向和速度都发生变化,能量减低, 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的形式辐射出来 16、湮灭辐射正电子衰变产生的正电子具有一定的动能,能在介质中运行一定得距离,当其 能量耗尽是可与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结合,而转化为 17、光电效应光子同(整个)原子作用把自己的全部能量传递给原子,壳层中某一电子获得动 能克服原子束缚跑出来,成为自由电子,光子本身消失了。

核医学重要考点必备

凋亡显像:细胞凋亡显像可直观地检测机体组织器官内细胞凋亡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动态观察细胞凋亡诱导前后细胞凋亡发生的情况,借以评价肿瘤放疗和化疗效果。 不可逆性缺损:表现为201Tl 负荷或静息早期显像心肌局部放射性分布缺损,4小时或24小时延迟显像或再注射201Tl 后缺损部位仍无放射性分布。99Tcm-MIBI 心肌显像则表现为负荷显像时心肌局部放射性分布缺损,而在静息心肌显像时放射性分布无明显改变。多见于梗塞、心肌瘢痕和少部分冬眠心肌。固定性缺损:201Tl 延迟或再注射后,以及静息99Tcm-MIBI 显像,负荷时放射性分布呈现缺损部位的心肌其放射性增加大于等于15%,但未能恢复到正常水平。可见于:技术性操作误差;缺损后部分心肌存活;缺血再灌注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局部心肌功能损伤。反向性再分布:可见于201Tl 延迟或再注射后,或静息99Tcm-MIBI 早期-延迟显像,以及99Tcm-MIBI 负荷-静息显像。表现为延迟或再注射后,或静息心肌显像时,心肌缺损的放射性减少大于等于15%。多见于:急性心梗再通后功能损伤的心肌;冠心病冠状动脉完全或几乎完全阻塞伴侧支循环开成的心肌;PTCA 或冠脉搭桥术后,功能恢复中的心肌;④也可见于负荷试验后,包括顿抑和凋亡心肌。乏氧显像:肿瘤细胞的乏氧程度越高,对放射治疗及某些抗癌药物的敏感性越差。乏氧显像由于能在活体水平上整体、无创伤性评价肿瘤的乏氧程度,为临床选择合理的肿瘤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因此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受体显像:分子核医学的概念首先是从受体显像开始的,受体显像是利用放射性标记的配体或配体类似物与靶组织高亲和力的特异受体结合的原理,显示受体空间分布、密度和亲和力的大小,是集配体--受体高特异性和示踪技术高灵敏度于一身、无创伤的体内功能性显像方法。 放射性药品:是指用于临床诊断或者治疗的放射性核素制剂或其标记药品。放射性药品与放射性药物有其不同的含义,在我国,获得国家药品监管部门批准的放射性药物称为放射性药品。放射性药物: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能直接用于人体进行临床诊断、治疗和科学研究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 :又称为不稳定性核素,它能够自发地发生核内结构或能级的变化,同时可放出某种射线而转变为另一种核素。同位素isotope :凡属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相同的位置而中子数不同,称为元素的同位素。物理半衰期Tp :放射性活度因衰变而减少到原来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物理半衰期。 生物半衰期Tb :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机体代谢从体内排出一半所需要时间。有效半衰期Te :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机体代谢从体内排出和物理衰变两个因素作用,减少至原有放射性活度的一半所需时间。三者关系:1/Te=1/Tb+1/Tp 前哨淋巴结:是指肿瘤淋巴引流区域的第一站淋巴结,是区域淋巴结中最易被肿瘤侵犯的淋巴结。 冬眠心肌:是指冠状动脉血流灌注减少引起室壁运动障碍,但心肌并未完全坏死,恢复血流灌注后,心功能可恢复。 放射性活度:是用来描述放射性物质衰变强弱的物理量,表示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国际单位:贝可(Bq )。1Ci=3.7*1010Bq,1Bq=2.703*10-11Ci 。 γ照相机 (γ camera)是核医学最基本的显像设备。它由准直器,闪烁晶体,PMT ,预放大器,放大器,X 、Y 位置电路、总和电路和脉冲高度分析器,以及显示或记录器件。 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 ):简称ECT ,是γ照相机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进一步发展的核影像装置,它既继承了γ照相机的功能,又应用了计算机断层的原理,较γ相机增加了断层显像的能力,是核素显像技术继扫描机和γ相机之后又一重大进步。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PET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的临床应用是核医学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PET 是目前所有影像技术中最有前途的显象技术之一。 核医学显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放射性核素示踪活体内正常和病变组织的血流、功能、代谢等生理及病理生理过程。 阴性显像:是以病变组织对特定显像剂摄取减低为异常指标的显像方法。功能正常的脏器组织能选择性摄取特定的显像剂而显影,而病变组织因为失去正常功能故不能摄取显像剂或摄取明显减少,而表现为放射缺损或减低的影像,故又称“冷区”显像。 阳性显像:是以病变组织对特定显像剂摄取增高为异常指标的显像方法。由于病变区域的放射性分布明显高于正常脏器组织故又称“热区”显像。 单光子显像:是指采用发射单光子核素标记的显像剂,用探测单光子的显像仪器进行的显像。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核医学显像方法。 正电子显像(PET 显像):是指采用发射正电子核素标记的显像剂,用PET 、符合线路SPECT 或带有超高能准直器的SPECT 进行的显像。主要用于心、脑、肿瘤等的代谢研究以及神经递质受体的显像。 血池显像:99Tcm-RBC 随血流从动脉进入相应脏器的血管床,可获得相应脏器的动脉灌注影像,称血池显像。 X--CT :X 线CT 是将高度准直的X 线束围绕靶器官作断层扫描,记录下的大量信息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计算出靶器官内不同部位和深度的各个点的X 线吸收系数值,用不同的灰阶表示,形成靶器官的横断层解剖结构图像,其分辨率和灵敏度比普通X 线片又有很大的提高,通过增强扫描还可进一步提高某些病变组织的对比度。 特征值: 灵敏性即真阳性率;表示所有受检患者中阳性结果的比例。特异性即真阴性率;表示所有受检健康人中阴性结果的比例。准确性也称真实性,表示所有受检者正确结果的比例。阳性预测值即阳性结果事后概率;表示所有阳性结果受检者患病的概率。阴性预测值即阴性结果事后概率;表示所有阴性结果受检者未患病的概率。 阳性试验似然比是患者实验结果真阳性比例与健康人实验结果假阳性比例的比值,即:敏感性/(1-特异性)。表明结果阳性时,患病与不患病几率的比值。比值越大,患病的概率越大,实验越好。 阴性试验似然比是患者实验结果假阴性比例与健康人实验结果真阴性比例的比值,即:(1-敏感)/特异。表明结果阴性时,患病与不患病几率的比值。比值越小,不患病的概率越大,实验好。 正确指数又称约登指数,是综合评价真实性的指标,表示实验方法确定真正病人与非病人的总体能力。指数越接近1,诊断效能越好。 PET 特点:以解剖图像方式、从分子水平显示机体及病灶组织细胞的代谢、功能、血流细胞增殖和受体分布状况。 PET-CT :将CT 和PET 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显像仪器。原理是在一个仪器的前部安装CT 成像装置。后部安装PET 成像装置。这种精密融合的图像解决了PET 显像解剖位置定位不清和CT 检查缺乏代谢信息的矛盾。两种检查方法间相互取长补短,密切结合,其意义远远大于单独的CT 和PET 检查。 SPECT :单光子发射断层显像,突出特点:反映人体功能和代谢方面的变化。 18 F-FDG :葡萄糖类似物,可反映细胞的葡萄糖代谢过程。 原理:静脉注射18 F-FDG 后,在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帮助 下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细胞内的18 F-FDG 在己糖激酶作用下磷酸化,生成6-PO4—18F —FDG ,由于6-PO4—18F —FDG 与葡萄糖的结构不同,不能进一步代谢,而且6-PO4—18F —FDG 不能通过细胞膜而滞留在细胞内达几个小时。在葡萄糖代谢状态下,6-PO4—18F —FDG 滞留量大体上与组织细胞葡萄糖消耗量一致,因此18F-FDG 能反应体内葡萄糖利用状况。 适应症:1、评价肿瘤侵犯范围,恶性程度,临床分期为治疗决策提供依据2、良恶性肿瘤的鉴别3、对了解肿瘤的全身累及范围具有独特价值4、示肿瘤病灶的活性决定方案5、放化疗的监测与评价6、肿瘤放疗后或手术后复发与瘢痕组织的鉴别7、愈后判断8、探查肿瘤原发病灶。 131 I 的临床意义(全身显像,甲状腺癌)临床意义:(1)异位甲状腺及先天性甲减的诊断(2)甲状腺结节和颈部肿块(3)甲亢的鉴别诊断(4)甲状腺癌及其转移灶的 判断:131 I 全身显像:主要用于寻找分化较好的甲状腺 癌的转移灶。当131 I 全身显像在甲状腺外有异常放射性浓聚应考虑为分坏较好的甲状腺癌的转移灶,但转移灶摄131 I 功能多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在正常甲状腺组织 存在时,131 I 大部分被摄取,转移灶常不显影。 核素显象的原理及特点?原理:把放射性核素或核素标记的显像剂引入体内,通过核医学显像仪器在体外探测放射性核素发射的射线,经光电转换及计算机处理后获得图像。 特点:1功能性显像:核素显像与CT 、MR 及超声成像的区别在于根据脏器的功能状态而显示其形态或结构异常,固有功能显像之称。2定量显像:对核素显像图的分析,一方面通过目测器官或病灶组织的放射性分布来进行诊断,也可以通过计算机处理获得病灶局部的一些数据,获得定量或半定量诊断参数。3代谢显像:正电子显像由于使用11C 、15N 及18F 等放射性药物,不仅反映局部血流、细胞功能和放射性浓集的改变,而且反映组织细胞内分子水平的化学剂代谢改变,从分子水平的角度解释图像和诊断病变. 癫痫的发作期、间歇期PET 、SPECT 反映脑功能和代谢改变与癫痫关系方面常用的方法为脑血流或18F-FDG 代谢显像。癫痫在发作期,脑组织的生理和生化出现明显的变化,脑血流和氧代谢率增加,对氧和葡萄糖的需求亦增加。癫痫发作间期r CBF 降低,局部葡萄糖利用率降低。发作期间呈低血流和低代谢是因为神经元的缺失和皮质萎缩,发作期病灶呈高代谢,血流灌注明显增加,其原因是发作期对能量需求增加。当发作期的高灌注、高代谢与发作间期低灌注、低代谢为同一部位时,定位更加准确。同时,两者结合分析可以排除非癫痫性低灌注与低代谢。 核医学显像:是将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引入体内,实现脏器、组织,病变的功能性显像方法,也称放射性核素显像。基本原理:利用放射性核素示宗剂体内正常和病变组织的血流、功能、代谢等生理及病理生理过程。不同示踪原理:1细胞选择性摄取,2化学吸附和离子交换3特异性结合4微血管栓塞5生物区通过和容积分布6排泄速度或时间差别特点:1能提供脏器或病变的代谢、血流、功能2组织特异性3可进行全身显像及双核素同时显像4能提供功能的定量参数5无创性、安全、简便 嗜鉻细胞瘤显像剂:131I-MIBG 显像是一种对嗜鉻细胞组织高度特异的功能显像,而且可进行全身显像,对异位的嗜鉻细胞瘤或嗜鉻细胞瘤术后残留病灶,复发病灶进行探测,因此在影像学检查中,是特异性定位诊断嗜鉻细胞瘤的首选方法。但是以下情况可以出现假阴性:1,无功能嗜鉻细胞瘤。2瘤体过小,中央坏死液化。应用123I-MIBG 显像复查,特别是断层显像,可提高检测阳性率减少误诊。3肾上腺髓质肿瘤伴有皮质肿瘤,此时可见健侧肾上腺显影,而患侧不显影4肝脏放射性过高,掩盖了右侧肾上腺髓质肿瘤的显示或膀胱的放射性浓聚掩盖了位于膀胱的异位嗜鉻细胞瘤的显示。5肿瘤组织功能性极强,使得显像剂从肿瘤组织释出速度大于其摄取与贮存,而难以浓聚致使不显影。 心肌灌注显像类型断层心肌图像分析,在二个不同方向的断面,同一心肌节段上连续出现二个或二个以上层面放射性稀疏或缺损区定为异常。大致分为五个类型:1、心肌缺血(可逆性稀疏缺损型):负荷心肌显像表现为局部心肌节段性放射性稀疏或缺损,静息图上表现为明显或完全填充。2、心肌梗死(不可逆性缺损型):负荷与静息心肌显像图上,同一部位均呈放射性缺损区,形态大小基本一致。3、混合型(心肌缺血+心肌梗塞):负荷图像上的放射性稀疏缺损区,在静息图像上有部分填充。4、“黑洞征”型(室壁瘤特征性改变):(1)心肌形态不规整;(2)心肌影像上呈大范围放射性稀疏缺损;(3)好发部位为心尖,前壁;(4)长轴断层图像呈倒八字改变。5.补钉型缺损:与冠脉不一致,表现为多处小范围的放射性稀疏.见于心肌病,心肌炎. 肺灌注显像及显像剂肺灌注显像原理经肘静脉注射粒径大小约为10-60微米的显像剂随肺动脉血流均匀地暂时栓塞嵌顿于肺毛细血床内,其在肺毛细血管的分布可反映肺内动脉血流灌注状况。当肺动脉血流减少或中断时,显像剂在该区域的分布则相应减少或缺如,肺影像的相应区域出现显像剂分布减低或缺损。应用感兴趣区技术进行定量分析,可对肺局部及分肺血流和功能进行评估和预测。 肺灌注显像显像剂肺血流灌注显像剂为99TCm 标记的大颗粒聚合人血清白蛋白(99TCm-MAA ),或人血清白蛋白微球(99TCm-HAM ),以前者最为常用。 肺栓塞应用肺动脉栓塞典型的肺灌注显像表现为多发肺段性显像剂分布减低或缺损区,而同期的肺通气显像和胸部X 线检查正常。栓子较小时,放射性分布减低或缺损区主要分布于肺的周边区。栓子较大时,显像剂分 布减低或缺损区多为节段性、叶性或全肺性的减低或缺损区。约2/3的肺栓塞分布于双肺下叶。肺灌注显像可观察到直径在1mm 以上的血管发生栓塞产生的显像剂分布改变。与肺通气显像相结合可以提高其特异性。 肺栓塞显像剂肺栓塞显像剂为99TCm 标记的大颗粒聚合人血清白蛋白(99TCm-MAA ) PET 肿瘤显像特点、临床适应症及其应用价值 显像特点:1,利用正电子核素标记或合成相应的显像剂,2核素衰变过程中发射正电子,这种正电子在组织中运行很短距离后,与周围物质中的电子相互作用,发生湮没辐射,发射出方向相反·能量相等的两个光子。3采用一系列成对的互成180 °排列并与符合线路相连的探测器来探测光子,获得图像。4显示病变位置,形态,大小,代谢和功能,对肿瘤进行诊断。 临床适应症:1,评价肿瘤侵犯范围,恶性程度,临床分期,为治疗决策提供依据。2,良恶性鉴别。3,探测转移灶。4,灶内活力状态,辅助制定放疗计划。5,肿瘤放射治疗后或手术后复发与瘢痕组织的鉴别。6,放化疗疗效监测与评价 7,预后判断 8,探测肿瘤原发病灶。 应用价值:1.肺癌:孤立性肺结节(SPN )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不原因的恶性胸腔积液或肿瘤标志物增高或发现转移性肿瘤等欲寻找其原发病灶;肺癌精确的临床分期(TNM ):PET 全身显像一次可提供肺、纵隔淋巴结、肝、肾、肾上腺、骨骼、脑等部位有无转移的信息;肺癌治疗后有无残余的肿瘤活性病灶;评价肺癌放疗、化疗的疗效。 2.结直肠癌:结直肠癌术前临床分期,以指导制订临床治疗方案;结直肠癌术后CEA 水平升高而常规检查阴性的患者;直肠癌放疗后局部肿瘤复发与纤维化的鉴别诊断淋巴瘤; 3.淋巴瘤:更准确的临床分期;淋巴瘤骨髓浸润的评价;淋巴瘤化疗、放疗疗效评价和临床缓解评价; 4.头颈部肿瘤:头颈部肿瘤隐匿性病灶及浸润范围的诊断;头、颈部转移性肿瘤寻找原发病灶;头颈部肿瘤的临床分期;头颈部肿瘤放、化疗疗效评价,头颈部肿瘤治疗后肿瘤复发的早期诊断,与纤维化鉴别诊断。5.颅内肿瘤:恶性脑肿瘤和其他炎症等良性病变的鉴别;脑肿瘤放疗后改变与复发的鉴别; 6.食道癌:食道癌术前的临床分期,指导制订临床治疗方案;食道癌放疗后局部肿瘤复发与纤维化的鉴别诊断;食道癌治疗后再分期。7.乳腺癌:乳腺癌术前诊断和分期;乳腺癌术后,协助指导制订临床治疗方案;乳腺 癌放疗后局部肿瘤复发与纤维化的鉴别诊断。 8.胰腺癌:对高危人群的定期体检的PET-CT 是能更早提示胰腺癌的有力保证。早期发现,更明确的分期,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 9宫颈癌:更清晰的分期,从而为更好的全面治疗提供了途径。10.其他肿瘤:如黑色素瘤、骨肉瘤、甲状腺癌、卵巢癌、精原细胞癌等多种肿瘤的临床诊断与分期。 肿瘤阴性现象和肿瘤阳性现象原理:肿瘤阴性现象是利用现象剂能选择性聚集于体内特定脏器和组织实质细胞,肿瘤组织细胞丧失或降低了正常脏器组织细胞的功能,不能摄取或很少摄取显像剂,现象图上肿瘤部位显示放射性分布稀疏或缺损,也称冷区,属于非特异性检查方法。阳性现象是利用显像剂能被肿瘤细胞摄取和聚集,而正常组织细胞摄取很少或不摄取显像剂,现象图上肿瘤部位呈现异常放射性浓聚区,也称热区,而正常组织不能显影或显影很淡。肿瘤阳性现象包括亲肿瘤现象,放射免疫显像及肿瘤代谢显像。 消化系统:肝血池显像: 肝血池显像原理与显像剂:当静脉“弹丸”式注射99Tcm-RBC 后,立即启动显像仪器连续快速采集肝动脉血流灌注显像,肝血流灌注显像30分钟后,受检者与肝血流灌注显像相同的位置进行肝血池显像。肝血池显像影像:平面像,除了肝脏大血管显像较高外,肝内显像剂分布均匀,肝影不及心脏、脾脏和大血管影明显。异常显像 1、无填充:在交体显像显示的异常放射缺损区,血池显像无显像剂填充放射性分布低于周围正常肝组织。2填充:交体显像显示的放射缺损区,血池显像有显像剂填充,放射性分布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相同。3、过度填充:交体显像显示的放射缺损区内有过度的显像剂填充,表现放射性分布明显高于周围正常肝组织。临床应用:1、肝血管瘤 2、原发性肝癌 3、转移性肝癌 4、肝囊肿 消化系统: 1.肝脾胶体显像:原理--显像剂静脉注射后,流经肝脏时,被肝脏内具有吞噬功能的星状细胞吞噬。肝实质功能受损时,显示为放射性缺损或减低区;显像剂-- 99m TC-植酸钠、 99m TC-硫胶体 2.肝血流灌注和肝血池显像 1)肝动脉灌注显像:原理--肝脏具有丰富的血流供应,正常肝脏75%的血液来自门静脉,其余25%来自肝动脉。--正常不显影;--肝区域放射性增高,肝影清晰;--肝脏恶性肿瘤,主要由肝动脉供血,故在动脉相即可见病变部位有放射性充盈。显像剂: 99m TC-RBC 2)临床应用: 方法(阳性率90-100%)。 常见的肾图图形特点及临床意义?答:①持续上升型:a 段基本正常,b 段持续上升不降,单侧者多见于急性上尿路梗阻,双侧同时出现,多见于急性肾性肾功能衰竭和下尿路梗阻;②高水平延长型:a 段基本正常,b 段上升较差,以后呈一水平延长线,不见明显下降的c 段,多见于上尿路梗阻伴明显的肾盂积水;③抛物线型:a 段正常或稍低,b 段上升缓慢,峰时后延,c 段下降缓慢,峰型圆钝,主要见于脱水、肾缺血、肾功能受损、上尿路引流不畅伴轻中度肾盂积水;④低水平延长线型:a 段低,b 段上升不明显,呈一水平延长线,见于肾功能严重受损和急性肾前性肾功能衰竭,也可见于慢性上尿路严重梗阻,偶见急性上尿路梗阻;⑤低水平递降型:a 段低,无b 段,c 段缓慢下降,健侧肾图基本正常,见于单侧肾脏无功能、肾功能极差、肾缺如或肾切除;⑥阶梯状下降型:a 、b 段基本正常,c 段呈阶梯状下降。见于因疼痛、精神紧张、尿路感染、少尿或卧位等所致的输尿管不稳定痉挛;⑦单侧小肾图:较对侧正常肾图明显缩小,但其峰时、半排时间和肾图形态正常,可见于单侧肾动脉狭窄。 肾图形各段意义、答:正常肾图曲线分为a 、b 、c 三段。静脉注射示踪剂后10 s 左右出现陡然上升的a 段,反映肾血流灌注的情况;b 段是继a 段之后的缓慢上升段,峰时多在2~3 min ,主要反映肾功能和肾血流量;c 段为达到峰值后的下降段,正常时呈指数规律下降,其下降快慢与尿流量和尿路通畅程度有关,在尿路通畅情况下也反映肾功能。 肾性高血压:99Tc m -DTPA 肾动态显像已成为诊断单侧肾血管性高血压的常用方法,其影像学表现为患侧肾血流 灌注减少而延迟,肾实质影小而淡。肾图可以作为本病的首选筛选方法。凡高血压患者,肾图程两侧对比异常,即提示有单侧肾血管性高血压的可能,应进一步明确诊断。该类病人患侧肾图多为抛物线型,部分成典型的小肾图改变,巯甲丙脯酸试验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利尿介入实验:99Tc m -DPTA 利用在利尿情况下肾图的不同改变来鉴别机械性尿路、梗阻与非尿路扩张。给予利尿剂后,可短期内增加尿液生成、肾盂内压力增加,尿液流出明显增加,从而排出淤积在单纯扩张的上尿路内的显像剂,在肾图上表现为出现c 段或原有c 段下降增快。而机械性梗阻性虽然尿量增加,但由于梗阻未解除,显像剂无法加速排出,在利尿肾图上仍表现为梗阻型曲线。 核素骨显像骨转移瘤和骨肿瘤的应用a 、转移性骨肿瘤:可比X 线早3——6个月或更长时间发现骨转移灶,同时能发现X 先,CT ,及MRI 检查范围以外的病灶,是骨转移瘤的首选方法。有些骨转移可表现为显像图上放射稀疏区,稀疏区的两端或四周放射性浓集,形成“炸面圈”影像b 、原发性骨肿瘤:恶性肿瘤的动脉供血和成骨或向高于良性肿瘤,在静态显像上可见摄取的骨显像剂高,在血流血池相恶性肿瘤部位血供丰富。c 、 核素治疗骨转移瘤的评价:应用放射性核素治疗骨转移癌能有效缓解骨痛,控制骨转移灶的发展,改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寿命。适应症:1,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有“热区”,2,白细胞总数大于4x10 9/L ,血小板总数大于100x10 9/L 骨显像在良性病变的应用a 早期诊断急性骨髓炎b 骨折c 骨无菌性坏死d 代谢性疾病 骨关节疾病a 类风湿性关节炎 b 滑膜炎 c 强直性脊柱炎 d 骨关节炎或退行性关节炎 e 人工关节显像f 膝关节病 g 肺性肥大性骨关节病

核医学考试 分章重点总结

K L M N 原子核结构: X为元素符号 Z为质子数 N为中子数 A为质量数 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但其中子数可以不同,如131I 和127I; 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同一元素可有多种核素,如131I、127I、3H、99m Tc、99Tc分别为3种元素的5种核素; 同位素——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eg 131i 127i 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处于不同的核能状态原子,如99mTc、99Tc .基态:能量处于量低的稳定能级状态称之为基态。

激发态:原子获得能量时,即具有较高的能级状态时称为原子的激发态。 退激:处于激发态时电子不稳定,非常容易将多余的能量以光子的形式辐射释放出来而回到基态的过程称为退激。 一、核衰变方式 1. α衰变:α粒子得到大部分衰变能,α粒子含2个质子,2个中子 α衰变:241Am(镅)→237Np(镎)+4He α衰变:射程短、能量大、破坏力强、屏蔽用低原子序数物质即可 2. β衰变 ?β-衰变:3215P → 3216S + β- + Ue + 1.71MeV(富中子)β-衰变:3H→3He+ β- ? ?正电子衰变:137N → 136C + β++ υ + 1.190MeV(贫中子)正电子衰变:11C→11B+ β+ ? β射线本质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β衰变:射程、能量适中适合治疗、显像、屏蔽首先低原子序数物质再用高原子序数物质 γ衰变 γ衰变往往是继发于α衰变或β衰变后发生,这些衰变后,原子核还处于较高能量状态,由激发态回复到基态时,原子核释放出γ射线。 ?99Mo → 99m Tc + β-→ 99Tc + γ (T : ①66.02d; ②6.02h) 1/2 ?131I → 131Xe + β- +γ :8.04d) (T 1/2 γ衰变:99m Tc→99Tc γ衰变射程长、能力低、适合显像屏蔽用高原子序数物质 γ衰变特点: 1.从原子核中发射出光子 2.常常在α或β衰变后核子从激发态退激时发生 3.产生的射线能量离散 4.可以通过测量光子能量来区分母体的核素类别 P26 对于由大量原子组成的放射源,每个原子核都可能发生衰变,但不是所有原子在同一时刻都发生衰变,某一时刻仅有极少数原子发生衰变,但其衰变数目与原子核数目的比率是固定不变化,这个的概率称之为衰变常数(λ)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作用(α,β) Ionization 电离 Excitation 激发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临床应用指南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临床应用指南》 (2009讨论稿)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核素治疗学组 【概述】 近年来,放射性粒子永久性植入疗法发展很快,常用的放射性粒子为125碘、198金及 103 钯。放射性粒子永久性植入疗法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它是一个多学科 技术,治疗时应有相关临床科室的医师、技师和物理师参加。【临床表现】 参见不同肿瘤的临床表现的章节。【诊断要点】 参见不同肿瘤的诊断要点的章节。【适应证】 1. 临床诊断为恶性肿瘤患者;局部肿瘤,且为实体病灶。 2. 需要保留的重要功能性组织或手术将累及重要脏器的肿瘤 3. 拒绝进行根治手术、无法手术或用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肿瘤患者 4. 预防术中(后)残留肿瘤病灶的局部扩散或区域性扩散 5. 转移性肿瘤或术后孤立转移灶已失去手术机会者 6. 局部进展期肿瘤需粒子植入与外照射综合治疗。 7. 局部进展期难以用局部治疗方法控制,或有远位转移但局部有严重症状者,为 达到姑息治疗目的,也可行粒子植入治疗。 【禁忌症】 1. 一般情况差,恶液质或不能耐受治疗者 2. 肿瘤并发感染和有大范围溃疡、坏死者 3. 估计病人寿命不能等待疗效出现【治疗原则】 1. 严格掌握临床适应症和禁忌症。 2. 粒子植入前应通过近期CT、MRI或B超了解病灶与周围重要器官的关系。 3. 治疗前应对10%放射性粒子进行测定,允许测量结果偏差在〒5%以内。 4. 应有放射粒子植入计划设计及剂量分布。 5. 治疗后应拍CT片进行验证了解粒子重建和剂量分布情况,如发现有稀疏或遗 漏应拟定计划择期补种,以期与植入前治疗计划相符。 6. 放射性粒子植入之后,如果需要配合外照射或化疗者,应在第一个半衰期内给 予外照射的相应生物学剂量或化疗方案,并告知患者或亲属。 【操作方法及程序】 对各种不同肿瘤的粒子植入治疗有不同的具体方法,首先要明确肿瘤的形态、位置、大小及与邻近器官、血管的关系。因此植入治疗前或术中应用CT、MRI、超声或PET/CT影像学确定靶区;由于粒子种植在三维空间进行,每种放射性粒子物理特性不同,对每种核素需要特定的三维治疗计划系统进行治疗计划设计,进行模拟粒子种植的空间分布。应用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治疗前计划(preplan),确定植入导针数、导针位置和粒子数;选择粒子种类及单个粒子活度,计算靶区总活度,预期靶区剂量分布,包括肿瘤及及周围危险器官的剂量分布,指导临床粒子种植。 常用粒子植入治疗有三种方式。①模板种植;②超声和CT引导下种植;③外科手术中种植。具体程序如下: 1. 同患者签知情同意书。 2.术前麻醉及使用镇静剂。 3.固定体位及重要器官, 4.应用CT、超声、MRI、模拟机观察肿瘤位置。 5.应用模板固定肿瘤在体表的位置或用相应的器械确定肿瘤在体表的位置。 6.用模板、超声、CT等引导下进行粒子植入,根据剂量分布要求,选用均匀分布或周缘密集、中心稀疏的布源方法。植入放射性粒子时,根据术中具体情况用TPS进行剂量优化,要求如下:⑴正确勾画实际肿瘤靶区。⑵重建核算植入针及粒子数。⑶计算靶区放射性总活度。⑷调整粒子位置,纠正不均匀度,保护靶区相邻的重要器官。

核医学重点总结

第一张绪论 核医学概念:利用放射性示踪技术探索生命现象、研究疾病机制和诊断疾病的学科;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及其制品进行内照射治疗和近距离治疗的学科。 第二章核医学物理基础、设备和辐射防护 衰变类型:α衰变(产生α粒子);β–衰变(产生βˉ粒子(电子));β+衰变(正电子衰变)与电子不同的是带有正电荷;电子俘获;γ衰变。韧致辐射带电粒子受到物质原子核电场的影响,运动方向和速度都发生变化,能量减低,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的形式辐射出来 电子俘获:质子从核外取得电子变为中子。由于外层电子与内层能量差,形成的新核素的不稳定常产生:特征性X射线-能量转化;俄歇电子:能量 使电子脱离轨道。 衰变规律:放射性核素原子数随时间以指数规律减少。指数衰减规律 e-λt N = N (t = 0)时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 N 0: N: 经过t时间后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 λ: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常数大小只与原子核本身性质有关,与外界条件无关; 数值越大衰变越快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电离作用、激发作用) 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 辐射防护目的: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 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总之是使一切具有正当理由的照射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 非随机效应有阈值正相关; 随机效应无阈值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 基本原则:实践正当化;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制。外照射防护措施:1.时间2.距离3.屏蔽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对机体变化:按效应出现的对象,分为躯体效应(somatic effect)及遗传效应(genetic effect)。按效应出现的时间,分为近期效应(short-term effect)及远期效应( long-term effect)。按效应发生的规律,分为随机效应(stochastic effect)及非随机效应( non-stochastic effect)。 2、正电子显像常用标记核素 11C、13N、15O和18F 18F-FDG半衰期:110分钟 第四章放射性示踪与显像技术 放射性核素制备1.核反应堆制备。 2.医用回旋加速器制备。3.放射性核素发生器(长半衰期核素产生短半衰期核素)。应用最广的是99Mo(钼)66h-99mTc

临床核医学应用范围

【核医学系列】: 核素显像在骨关节系统的临床应用 优点: 1.*灵敏度高 ------多用于骨关节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观察 2.全身骨显像一次检查可以显示全身骨骼的病理改变 3.能反映各个局部骨骼的血液供应和代谢变化 4.能显示骨骼的形态学改变 缺点: *非特异性: 显示骨组织结构性变化不如X线、CT 、MRI精细、准确 解剖与生理基础 骨依形态可分为以下4类: 长骨(主要分布于四肢) 短骨(如腕部和足后半部的骨) 扁骨(颅的顶骨、胸骨、肋骨等) 不规则骨(如髋骨、蝶骨) 按其在体内的位置划分为2类: 中轴骨:颅骨、脊椎骨、胸骨、肋骨、骨盆 附肢骨:肩胛骨、锁骨和四肢骨 骨组织的基本成分是骨细胞、骨胶纤维和骨基质

骨细胞包括成 骨细胞(由间充质细胞分化而来,形成骨胶纤维的有机基质) 骨细胞(生成骨的无机基质) 破骨细胞(对骨的吸收) 成人骨大约由1/3的有机质和2/3的无机质构成 有机质的主要成分是骨胶原,约占90% 无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钙盐,包括羟基磷灰石晶体 显像剂: 99mTc-MDP 显像原理 通过化学吸附与羟基磷灰石晶体表面结合 与有机质结合,与未成熟的骨胶原结合较强 显像剂在骨骼中聚集 与骨骼代谢活跃程度有关 其局部血流状况有关 与交感神经兴奋性有关 99mTc-MDP在体内稳定,血液清除快,骨骼摄取快 2-3小时被骨摄取的百分比约50%-60% 99mTc-MDP主要由肾脏排出 3小时经尿排出30%-40%,24小时内排出50-75%

基本不经肠道排泄 99mTc-MDP给药剂量 成人:20-30 m Ci 因不同仪器和显像条件而异 显像方法 动态骨显像(Bone Dynamic Imaging)三相骨显像(3 Phase Bone) 四相骨显像(4 Phase Bone) 静态骨显像(Bone Static Imaging) 局部骨显像(Regional Bone) 全身骨显像(Whole Body Bone Scan)断层骨显像(Bone Tomography) 骨显像的影响因素 显像剂的质量 全身治疗 饮水状态 肾功能 散射物质 伪影

医学影像设备学期末复习重点简答题考试重点

模拟影像和数字影像有何不同? 成像类型模拟数字 成像特点一次采集,固定不变一次采集,多重成像存储与传输方式硬件存储与传输无胶片软件传输 灰阶动态范围小大 密度分辨率较小较高 其他连续,直观,获取方便线性好,层次丰富,可进行后 处理 DR&CR性能比较有哪些优点?1.辐射剂量地,X线量子检测(DQE)高;2.空间分辨力可达3.6Lp/mm;3.工作效率高,省去了屏-胶系统更换胶片的繁琐程序;4.应用DR系统的后处理功能,可获得优异的图像质量。DSA的时间减影方式有哪几种?1.常规方式;2.脉冲方式PI;3.超脉冲方式SPI;4.连续方式;5.时间间隔差方式;6.路标方式;7.心电触发脉冲式ECG。MRI成像基本原理:当处于磁场中的物质受到射频电磁波的激励时,如果RF电磁波的频率与磁场强度的关系满足拉莫尔方程,则组成物质的一些原子核会发生共振(MR),此时原子核吸收了RF电磁波的能量,当RF电磁波停止激励时,吸收了能量的原子核又会把这部分能量释放出来,即发射MR信号,通过测量和分析此MR信号,可得到物质结构中的许多物理和化学信息。MRI设备的缺点:①扫描速度慢;②易出现运动、流动伪影;③定量诊断困难;④对钙化灶和骨皮质病灶不够敏感;⑤禁忌证多。磁体的作用、分类及场强的选择:作用:长生一个均匀的静磁场,使处于该磁场中的人体内氢原子和被磁化而形成磁化强度矢量;分类:永磁体,常导磁体,超导磁体;场强的选择:磁体场强有低、中、高、超高场四大类。应用型MRI设备:低中场;应用兼研究型MRI设备:高场;研究性MRI设备:超高场。场强的选择一般应以能完成任务所要求的最低场强为原则。三个梯度场的关系:Gx使样品X方向各点信号的频率与x有关,因此Gx叫做频率编码梯度磁场;Gy使样品Y方向上信号的相位与y有关,因此Gy叫做相位编码梯度磁场;Gz使样品Z方向信号的频率与z有关,在Gz和一定带宽的RF磁场共同作用下,样品中只有与Z轴垂直的一定厚度截层上的磁化强度才能产生MR信号,因此Gz叫做选层梯度磁场。简述X线产生原理:X线的发生程序是接通电源,经过降压变压器,供X线管灯丝加热,产生自由电子并云集在阴极附近。当升压变压器向X线管两级提供高压电时,阴极与阳极间的电势差陡增,处于活跃状态的自由电子,受强有力的吸引,使成束的电子以高速由阴极向阳极行进,撞击阳极钨靶原子结构。此时发生了能量转换,其中约1%以下能量形成X线,其余99%以上则转换为热能。前者主要由X线管窗口发射,后者由散热设施散发。简述IP的读出原理:需采用激光扫描系统,随着高精度电动机带动IP匀速移动,激光束由摆动式反光镜或旋转多面体反光镜进行反射,对IP整体进行精确而均匀地逐行扫描。受激光激发而产生的PSL荧光被高效导光器

核医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核医学临床技术 操作规范 主编:陈盛祖 副主编:张永学黄钢匡安仁 编委:(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凡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研究员 王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教授 王金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教授 王荣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 史蓉芳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北京)研究员 叶广春广州医学院第一医院副教授 田嘉禾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教授 乔宏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西安)教授 匡安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教授 朱家瑞海军总医院(北京)教授 朱瑞森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吴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武汉)教授 吴锦昌苏州大学第二医院教授 张永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武汉)教授 张桂仙云南省红十字会医院(昆明)主任医师 张锦荣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研究员 李小华广州军区总医院高级工程师 李立伟空军总医院(北京)主任医师 李亚明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沈阳)教授 李思进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太原)教授 李培勇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教授 陈绍亮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教授 陈盛祖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教授 周绿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副教授 姚稚明卫生部北京医院副主任医师 胡雅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 赵军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副教授 贾少微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教授 高再荣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武汉)副教授 黄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教授 蒋长英上海复旦大学肿瘤医院教授 蒋宁一中山大学第二医院(广州)教授 缪蔚冰福建医科大学附一院(福州)副主任医师 1

主审:王世真 副主审:周前林祥通刘秀杰屈婉莹 审阅者:(按姓氏笔画为序) 丁虹《中华核医学杂志》编辑部(无锡)主任医师 马寄晓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教授 王世真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北京)中国科学院院士邓敬兰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西安)教授 卢倜章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教授 田嘉禾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教授 刘秀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北京)教授 匡安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教授 朱承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教授 张永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武汉)教授 张锦荣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研究员 张满达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无锡)研究员 陈盛祖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教授 周前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北京)教授 屈婉莹卫生部北京医院教授 林祥通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教授 赵惠扬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教授 夏宗勤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 夏振民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研究员 黄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教授 蒋长英上海复旦大学肿瘤医院教授 蒋茂松上海华东医院教授 裴著果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沈阳)教授 谭天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教授 中华医学会 2

核医学重点归纳

核医学 第一到第四章 绪论 1定义: 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 2核医学的内容出来显像外还有器官功能测定体外分析法放射性核素治疗 第一章 1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但其中子数可以不同,如131I和127I;2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同一元素可有多种核素,如131I、127I、3H、99m Tc、99Tc分别为3种元素的5种核素; 3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处于不同的核能状态原子,如99m Tc、99Tc 。4同位素——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5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6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 7 α衰变 α粒子得到大部分衰变能,α粒子含2个质子,2个中子 α射线射程短能量单一对开展体内恶性组织的放射性治疗具有潜在的优势 8 β衰变发生原因——母核中子或质子过多 β射线本质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Β粒子穿透力弱,射程仅为厘米水平,可用于治疗如I 131治疗甲状腺疾病。 9电子俘获 原子核俘获核外的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 10 γ衰变发生由于原子核能量态高,从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在这个过程中发射γ射线,原子核能态降低。 γ射线是高能量的电磁辐射——γ光子 11放射性衰变基本规律 对于由大量原子组成的放射源,每个原子核都可能发生衰变,但不是所有原子在同一时刻都发生衰变,某一时刻仅有极少数原子发生衰变。放射性核素衰变是随机的、自发的按一定的速率进行,各种放射性核素都有自己特有的衰变速度。放射性核素原子随时间而呈指数规律减少,其表达式为:N=N0e-λt 指数衰减规律 N = N0e-λt N0: (t = 0)时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 N: 经过t时间后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 λ: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常数大小只与原子核本身性质有关,与外界条件无关; 数值越大衰变越快 12半衰期(half-live):放射性原子核数从N0衰变到N0的1/2所需的时间 13放射性活度(activity, A)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1Bq=1次×S-1 1Ci=3.7×1010 Bq 1Ci=1000mCi 14比放射性活度定义:单位质量或体积中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 -单位:Bq/kg; Bq/m3; Bq/l 15电离当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是和物质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静电作用,是电子脱离原子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