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报告之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报告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报告

【篇一: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综合卷总报告】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总报告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课题组

二○一五年二月

一、前言

制造业的兴衰,印证的是大国的兴衰,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不可

能成为经济大国和强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围绕制造业发

展进行了新一轮的激烈竞争,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标志的

新的产业变革将制造业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制造业增加

值自2009年以来位居世界前列,已上升到新的历史起点上。当前,

我国制造业既面临国际需求萎缩、产能过剩及来自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抢占制造业高端的堵截与发展中国家追赶的“前后夹击”等诸多

挑战,也面临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带来的制造业变革、“四

化同步”发展带来的需求扩展及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制度红利等发展

机遇。展望未来,需要遵循“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

优化”的指导方针,分步骤、分阶段促进我国制造业整体上走到世界

前列,成为制造强国。①

①本报告提及的制造业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c门类的31个行业,按生产工艺特征可分为流程型制造业和离散型制造业。

二、我国制造业面临新的战略形势和重要使命

1. 步入新的战略阶段

(1)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大国

近10多年来,我国制造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总体规模大幅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不仅对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且成为支撑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

图1 2001—2012年四国制造业增加值变化曲线①

2013年我国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901 941.49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占全国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87.64%(规模以上企业);制造

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的29.03%;工业制成

品出口占货物出口总量的95.14%。

我国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现代化提供了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蛟龙”载人潜水器、歼-15战斗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级计

算机、高铁设备、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万米深海石油钻探设备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装备,为约占世界

人口四分之一的国人提供了丰富的食品和生活消费品,显示出巨大

的制造能力和创新潜力。

据世界银行数据库和联合国工业统计数据库的数据,2012年,我国

制造业增加值为2.0793万亿美元(现价),美国为1.912 1万亿美

元(现价),我国成为全球制造大国。我国22个工业产品大类的7

个大类产量位列世界第一。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品出口额占世界

制造业产品出口额的比重为13.5%,仅次于欧盟。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我国制造业企业有40家(含中国香港、中

国台湾地区)总数居世界第二位。

(2)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

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由于在创新能力、产品质量、资源利用、产业结构、信息化水平等方面与美、德、日等制造强国存在较大差距,致使在核①数据来源:世界银行统计

数据库、联合国工业统计数据库(现价美元)。

②世界贸易组织数据。②

心技术、附加价值、产品质量、生产效率、能源资源利用和环境保

护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表现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核心

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元

器件、关键材料等大多依赖进口。例如,

①②我国芯片80%依靠进口,2013年进口用汇2 322亿美元,超过石油进口额。由于创新能

力不强,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尚处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加工-

组装”环节,在附加值较高的研发、设计、工程承包、营销、售后服

务等环节缺乏竞争力。据亚洲开发银行研究表明:一部苹果手机批

发价是178.96美元,其中日本、德国、韩国分别占有34%、17%、13%的比例,而中国只占3.6%,约6.5美元,且其主体为中国台资

企业。

二是产品质量问题突出,表现为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整体水平不高;国家监督抽查产品质量不合格率高达10%;我国出口商品长期处于

国外通报召回问题产品数量首位,2012年,我国出口产品占欧盟召

回通报总数量的57.93%,占美国召回通报总批次的65.17%。这种

状况尽管有技术贸易壁垒的因素,但自身质量不高是主要原因。制造业每年直接质量损

④失超过2 000亿元,间接损失超过万亿元,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

力不强,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在有些国家和地区,“中国制造”已成为质量低劣的代名词,损害了国家信誉和形象。

三是资源利用效率偏低,表现为一些地方和企业单纯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造成能源资源利用率偏低和环境污染严重。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约占世界的

7.5%,但能源消耗占世界的19.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

⑤耗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6倍。2010年我国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国际

⑥先进水平高出10%~20%;造纸行业大部分企业吨浆纸综合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

25%~53%;制糖行业平均煤耗是发达国家的近2倍,平均耗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10倍;

⑨电机运行效率平均比发达国家低10%~20%。同时,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造

成的资源大量开采、污染物大量排放的粗放发展方式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四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技术密集型产业和为用户提供服务的服务型制造业比重偏低;部分传统行业集中度相对偏低,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水平不高;空间布局与资源分布不协调,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部分行业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严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偏少,能在细分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的“专精特”企业不多。

五是信息化水平不高,表现为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的水平亟待①宗晨亮,“我国芯片80%依靠进口成为第一外汇消耗大户”,中国新闻网(2010年08月15日)。

②刘玉英,“专项投资基金设立国产化芯片迎机遇”,中国新闻网(2014年10月14日)。

③崔鹏、刘裕国、马冰一,“现行统计方法造成我贸易顺差严重夸大”,人民网(2011年10月21日)。

④国家质检总局,《工业产品质量统计报表(2013年)》。

⑤根据世界银行数据计算。

⑥国务院,《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2012年8月6日)。

⑦中国工程院,《造纸工业绿色发展工程科技战略及对策》。

⑧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轻工业技术进步“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

⑨中国自动化网/news/html/2013-5-27/n167983_0.html。⑦⑧③

提升,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安全的高端核心工业软件(设计、管理、控制、优化等)主要依赖进口。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开始步入制造业

与信息技术全面综合集成,以数字化、网络化应用为特点的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和行业仍处于以初级或局部应用为主的阶段,且不

同地区、行业及不同规模企业间信息化水平差距明显。

2. 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新形势

(1)制造业新一轮国际分工争夺激烈

金融危机以后,制造业呈现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争相介入的新

一轮国际分工争夺战,全球制造业分工版图可能因此重构,我国制

造业面临“前后夹击”的严峻局面。一方面,金融危机使美国、欧盟

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重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提出了“再工业化”发展

战略,强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制造业水平,发展新兴产业,巩

固发达国家制造业在技术、产业方面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拉大与我

国的距离。美国于2009年制定《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2011年6月制定《先进制造伙伴计划》(amp),2012年2月又出台《先进

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未来随着我国出口结构向高附加价值方向

升级,与发达国家的分工关系将从当前的垂直分工转为垂直分工与

水平分工并存,从互补转为互补与竞争并存;另一方面,受劳动力

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因素的影响,国内低附加值产品出口

的价格优势弱化。而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则以更

低的劳动力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目前,耐克和阿迪达

斯等公司的直营工厂已全部迁出我国;作为本土最大的电商服装品

牌的凡客也已经将部分订单交给孟加拉国的代工厂进行生产。这表

明我国制造业在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与发展中国家分工的争夺战已

经开始。

【篇二:制造强国系列综合报告3】

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研究

《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研究》课题组

二○一五年一月

一、前言

质量是制造业的生命,也是制造业强大的主要标志,没有高水平的

质量,不可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纵观世界实体经济,质量是竞争

能力的核心要素,是制造实力的综合反映,是国家强盛的关键内核。加快提升我国制造质量,是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是支撑消费

升级的需要,是增强竞争能力的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也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质量取得长足发展,

产品及服务质量稳步提升,质量基础建设逐步加强,一批产业、企

业和产品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但是我国制造业质量水平仍然滞

后于制造业规模的增长,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不高,质量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结构不优,世界知名品牌匮乏,制造业产品的假冒伪劣现

象严重。质量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关键因素,必须把质

量提升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主攻方向。

质量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制造质量既是科技创新、资

源配置、劳动者素质等因素的集成,又是法治环境、文化教育、诚

信建设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提升制造质量是一个全局性、系统性工程,必须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统筹规划、综合实施、标本兼治、整

体推进。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性交汇,新的国际分工格局

正在重塑。我们应当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机遇,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

发展新常态,围绕制造强国战略任务,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市场

竞争为核心,以品牌创建为载体,以强化管理为手段,夯实基础,

突破重点,系统创新,增强素质,通过质量升级,实现中国制造向

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作为国家重大咨询项目《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的组成部分,本课题

系统论述了实施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的意义,分析了我国制造业质量

发展的现状,借鉴主要工业国家质量发展经验并针对中国国情,提

出了到2025年我国建设制造质量强国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

对策和战略建议。

二、实施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转型发展

质量是转型发展的核心要素。后发经济体实现跨越式发展往往经历

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利用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禀赋优势在国际

分工体系中以低成本实现数量增长,取得快速的经济增长;在第二

阶段,贸易扩大和财富增长将导致劳动力等要素价格的上涨,单纯依靠资源禀赋的数量增长已难以为继。贸易伙伴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本国消费能力的增强也要求更高的质量水平,高质量将成为跨越式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在两个阶段中,如果不能合理地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会转入停滞甚至倒退。从这个意义来看,所谓“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实质上是“数量-质量发展模式转换陷阱”。依靠廉价劳动力、开发自然资源和获得外国直接投资等难以支撑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创新、质量和知识是主要发达经济体提高生产率,以及这些国家的企业在国际上成功地展开竞争和扩张的

①重要方面。一些拉美国家之所以无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其根本原因在于缺

乏高水平的创新和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

当前,世界制造业新一轮分工争夺激烈,我国面临“双重挤压”。一方面,金融危机使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重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加速“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另一方面,受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的价格优势弱化,而印度、越南、印尼等发展中国家以更低的劳动力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我国过去单纯依靠劳动力成本低,资源、能源消耗大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比较优势已难以为继。“双重挤压”局面要求我国制造业必须转型升级,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核心是要推动我国经济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质量提升是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升级的重要途径。据欧盟有关机构研究,质量优势是欧洲各国应对美日“创新挤压”和以及新兴经济体“成本挤压”的重要方式,是平衡①拉蒙?卡西尔达?贝哈尔,拉丁美洲与中等收入陷阱。西班牙《国家报》,11月24日,参考消息网11月26日转载。②卡尔?艾京格,欧洲在质量竞争中的位置。奥地利经济研究所,2000年9月。②

欧洲高福利和竞争力的根本手段。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中,质量敏感型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通常较高,如德国为42%、美国为38%、日本为35%,而我国不足20%。在我国提质增效升级的现阶段,从质量维度研究产业结构,并通过提高质量敏感型产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是一项具有创新意义的举措。

制造质量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支撑。质量提升是重要的节约途径,高质量意味着废品的减少,意味着制造和维护成

本的下降,意味着使用寿命的延长。如,我国提高钢筋质量标准,用中、高档钢筋取代低档钢筋可节约钢材14%~20%;脚手架用高强度钢替代普通焊管,可节约钢材30%~50%;再如,我国对现役飞机进行可靠性与寿命增长改进,投入1.5亿元人民币,使机群寿命增加了约239万飞行小时,相当于减少装备购置费、维修费33.41亿元人民币,投入产出比高达1:22。提高质量也是改善环境的有效途径,以油品质量为例,柴油标准从国Ⅱ升级为国Ⅲ意味着硫含量指标从不大于0.2%降至不大于0.035%,有效地降低汽车尾气排放物中氮氧化物和颗粒浓度,促进环境保护。①

(二)支撑消费升级

稳定消费、扩大内需是经济增长的基础。质量对生活性消费和生产性消费都具有显著的支撑作用和拉动效应。

在生活性消费领域,需求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一是购买能力,由居民可支配收入决定;二是购买意愿,由消费偏好、市场供给等因素决定。其中,质量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发挥重要作用。质量好,起到增幅器的作用,有助于放大需求,实现增长。质量不好,则起到阻滞器的作用,压制或转移需求。10多年来,我国制造业整体质量水平不断提升,较好地保障了消费的稳定增长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生活性消费需求正在呈现多元化、分层级的发展趋势,伴随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对质量的要求与日俱增。具体表现为:一是由收入效应带来的从“低质低价”向“中质中价”甚至“高质高价”发展,从数量消费正在向质量消费过渡,随着国民收入水平提高,需求结构变化,已经进入质量需求全面升级的新阶段;二是替代效应造成从日用消费品向耐用品、资本品过渡,从百元、千元消费层次向万元、十万元消费层次过渡。从国际经验来看,消费结构的升级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但如果本国产品质量不能同步发展,必然导致对国外产品需求的大幅增长,进一步加深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这一点在汽车领域表现十分突出。过去10年,我国汽车产品质量虽不断地提升,但与

②国外相比始终存在一定差距(图1)。以jdpower 发布的2012年pp100数据显示,美国

pp100比我国低30%,就连印度、泰国等汽车产业规模远小于我国的国家,近年来pp100也低于我国约30%。质量差距使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占有率难以提升,其中乘用车市场占有率还在波动中呈下

滑趋势(图2)。①质量敏感性产业是指质量水平提升对产业竞争力和创造价值具有显著影响的产业。

②pp100是指每百辆车的故障数量。jdpower是国际知名的顾客满意度调查机构。

图1 我国和国际汽车行业品牌总体pp100发展趋势

图2 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与轿车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发展趋势

在生产性消费领域,对高质量的需求更加迫切。目前,我国重大装备生产所需的母机,各行业使用的精密仪器,以及高端医疗设备、重要核心元器件、零部件等主要依靠进口,其主要原因就是国产设备和产品的质量水平不高,由于精度低,稳定性和可靠性差,产品的一致性与国外同类产品水平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如,我国工程机械液压产品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不到3 000 h,而国外先进水平可达到8 000 h,这导致我国大型工程机械(属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所需35 mpa以上液压件的95%以上依赖进口。

(三)增强竞争能力

质量是赢得国际市场的根本途径。一国产品的质量水平与其国际市场份额呈现强正相关,与国际贸易中价值链地位强正相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58个国家(覆盖了94%的国际贸易)三个时期(174个观测值)的贸易相关数据进行了动态分析,其中就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关系,形成以下结论:①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产品质量的提升是全球市场份额增长的主要来源;②发展中国家在向全球市场,尤其是发达国家销售产品时,质量提升作用显著,甚至高于单纯的产品结构形式的改变;③质量提升不仅有助于产品出口,而且有助于出口价格的提高,使发展中国家获得更好的贸易地位;④质量提升有

【篇三:制造强国战略-综合卷机械课题组】

领域课题报告一:

机械制造强国战略研究

报告摘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国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对我国制造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制造业要实现由大变强的转变,面临着极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柱产业,要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大”到“强”,机械工业必须先行。

进入“十二五”以来,机械工业运行逐步转向稳中求发展,加快行业

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规模平稳增长,进出口贸易稳步上升,质量

效益有所提高,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活力增强,产业竞争力提升,

绿色发展有所改善。但与美国、德国、日本等机械制造强国相比,

我国在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产业基础、信息化水平、产业结构、

发展方式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未来,我国机械工业行业将以“绿色、智能、超常、融合、服务”为

技术发展方向,重点推进实现五大转变: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技术跟随向技术引领转变;机械化自动化向数字化智能化制造转变;资源消耗向绿色低碳转变;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最终实

现机械工业强国梦。

按照“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组的总体安排,机械工业强国战略研

究报告重点围绕对制造业发展起基础作用的和通用性强的5个领域,即机床、基础制造工艺与装备、机械基础件(齿轮、轴承、液压气

动密封件)、工程机械和工业机器人进行综合研究。重点分析5个

领域的产业现状、发展趋势以及与世界强国的对比,提出5个领域

的强国战略、发展路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一、机床制造业

机床的性能、质量和拥有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综合

国力的重要标志之

一。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环境发生复杂而深刻变化,机床制造业面

临严峻发展局面。加快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升级,实现我国由机床

制造大国向机床制造强国的转变,是“十二五”及以后相当长一段历

史时期行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一)产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机床制造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1)产业规模大幅增长。2001—2011年,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工业总

产值、工业产品销售产值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9%;2002—2012年,我国连续十年成为世界第一机床消费大国;2009年我国机床产值、

产量首次超过日本和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位。2013年机床工具行业

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 026.3亿元,同比增长13.7%。机床工具行业实现利润495.9亿元,同比增长8.8%。

2)重大自主创新成果累累。进入“十一五”以来,企业自主创新步伐

加快,开发了一批高速、精密、复合、多轴联动数控机床,以及一

批大规格、大吨位、重型和超重型数控机床新产品,为航空航天、电力、轨道交通等领域提供了关键加工设备。2009年开始实施的“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对我国机床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我国机床行业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重视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截至2013年,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有1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3家,国家工程技术中心有6家,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有17家。

4)形成了一批骨干企业。目前,我国机床行业内销售收入、产值超过百亿元的企业有2家,超过20亿元的企业有6家,超过5亿元的企业有39家,其中沈阳机床集团和大连机床集团销售额已经进入世界机床前五位。

5)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在市场对数控机床需求上升的牵引下,企业加快对经济型数控机床的升级换代,着力发展中高档产品及专用产品,取得较大成效。我国金属加工机床产值数控化率从2005年的35.5%提高到2012年的68.87%。

我国机床制造业在世界机床工业体系和全球机床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目前仍然不是世界机床制造业强国。与世界机床制造业强国相比,我国机床制造业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差距。

1)高中档数控机床竞争力不强。在世界机床消费市场上,2012年我国机床出口额27.5亿美元,仅占世界机床消费总额854.5亿美元的3.2%;而日本和德国则分别占13.5%和

12.2%。我国急需的高中档数控机床主要依赖进口。

2)产品稳定性和可靠性水平低。我国生产的数控机床在质量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机床早期故障率较高,精度稳定性周期短,工程能力指数(cpk值)、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 mtbf)等指标都低于国际先进水平。

3)关键功能部件发展滞后。我国机床工具行业的主机与数控系统、功能部件的产能结构失衡。国产功能部件无论从品种、数量、档次上都不能满足主机配套要求,国产中档配套功能部件市场占有率不足50%;高档产品90%以上依靠进口。配套功能部件产业处于“既不大,也不强”的状态。

(二)世界机床制造业发展趋势

日本、德国、美国等机床制造强国拥有庞大的机床研发体系,每年

都不断推出数控机床及功能部件的最新产品,体现了当今世界最先

进的机床制造技术,也反映了机床制造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其中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高精度加工机床。先进机床的精度要求已经不局限于静态几何精度,而在于机床的运动精度、热变形以及对振动的监测和补偿;同时,机床的高精度保持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档数控系统控制和

检测技术的进步,推动精密加工开始进入纳米级。

2)高效高速加工机床。各国机床制造企业都在不断推出高效高速加

工机床,高速加工电主轴、直线电机等的应用,使得数控机床的主

轴转速、坐标轴运动等取得了突破性进展,cad/capp/cam集成的全

自动编程系统、完全加工以及复合刀具、非标整体成形刀具的应用,为大幅度提高数控机床的效率提供了可能。

3)柔性复合机床。复合机床以功能复合为基础,一次装卡完成零件

所有工序甚至不同工艺的加工,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和加工精度,极大地提高了数控机床制造单元的柔性和可重构性。

4)智能机床。机床制造商对产品质量的追求已经不再局限于精度和

可靠性,而是开始立足于智能解决方案,融合信息技术和机器人技

术的一体化机床蔚然成风。其特点是能对自己和环境进行感知,可

自行分析各种与机床加工状态和环境有关的信息,并自行采取应对

措施来保证加工过程的最优化。

5)绿色环保机床。绿色环保机床的核心是高能效、节约资源、减少

机床制造和应用时对环境的污染。国外机床厂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节能降耗、延长工具使用寿命、控制噪声和粉尘、控制有害物质排放、高水平防护等方面。

6)关键功能部件。主要包括数控系统、伺服电机及主轴、滚珠丝杠等。其中数控系统是数控机床的核心部件,目前由于各种新型传感

器和控制策略在工业中的应用,需要数控系统结构在软件和硬件方

面具备开放性,各大公司目前正在研发开放式数控系统,并逐步提

供给用户。伺服控制完成进给系统速度和位置的控制,以使工作台

运动至数控系统发出

的目标位置。滚珠丝杠副的线速度也在不断向高速方向发展,噪声、温升和寿命等性能指标已成为制约精密滚珠丝杠副高速化的关键问题。

7)提供完整解决方案。随着智能化理念的深入,机床正向个性化定制及全面解决方案发展。近年来,发达国家的机床制造企业纷纷为用户提供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表明了机床产业提供给用户的产品形态也正在发生变化。

(三)与世界机床强国对比分析

在我国机床行业内,无论从产业规模、机床消费还是企业实力的角度,公认的世界机床强国是日本、德国和美国。这些国家的机床产业不仅具有较大的规模,而且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很高。此外,瑞士、意大利、西班牙、韩国的机床制造业也具备很强的实力。因此选取美国、德国、日本、瑞士四个国家的机床制造业作为对比对象。同时,结合《制造强国的主要指标研究》课题构建的制造强国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机床制造业的特点,按照核心性、可得性、可比性、弱相关性的原则,构建了由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

表1 机床制造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注:按照美国gardner排名,此处前100名排名用前143名代替。通过一系列测算,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 机床制造业综合指数评价

1)如图1所示,中国2013年机床制造业综合指数为83.7,与日本(138.2)、德国(116.8)的同期水平均有一定差距,其中与日本的差距为54.5,与德国的差距为33.1,同时与美国(89.3)也略有差距,但高于瑞士(79.2),在五个国家中位列第四。五个国家中,日本、德国综合指数略有上升;美国、瑞士略微下降,基本变化均不大,但中国呈现出了大幅增长的趋势,从2006年的46.9增加到了2013年的83.7,显示出了极强的发展势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