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派是20世纪初最早出现的现代诗歌流派

意象派是20世纪初最早出现的现代诗歌流派
意象派是20世纪初最早出现的现代诗歌流派

意象派是20世纪初最早出现的现代诗歌流派,1908~1909年形成于英国,后传入美苏。代表人物有:休姆、庞德、艾米和叶赛宁等。

意象派的产生最初是对当时诗坛文风的一种反拨。

首先,在19世纪后期英国文坛,象征主义、唯美主义与浪漫主义结成一体,形成新浪漫主义。意象派是在其基础上演变而成的。

到20世纪初,传统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维多利亚诗风蜕化成无病呻吟、多愁善感和伦理说教,只是“对济慈和华兹华斯模仿的模仿”。庞德及其意象派提出“反常规”“革新”地进行诗歌创作的主张。

其次,20世纪初柏格森热流行,这是自叔本华以来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在文学界影响的延伸。意象派的开创者休姆就直接受教于柏格森。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生命哲学全盘为意象派所接受,成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和哲学基础。意象派诗特别强调意象和直觉的功能。同时,象征主义诗歌流派为意象派开创了新诗创作新路,尤其是诗的通感、色彩及音乐性,给意象派以极大的启发。

(由于意象派诗人大多经历了象征诗歌创作,所以理论界也有人将意象派看做象征主义的分支,实际上意象派和象征主义诗歌有极大的本质差异。意象派不满意象征主义要通过猜谜形式去寻找意象背后的隐喻暗示和象征意义,不满足于去寻找表象与思想之间的神秘关系,而要让诗意在表象的描述中,一刹那间地体现出来。主张用鲜明的形象去约束感情,不加说教、抽象抒情、说理。因此意象派诗短小、简练、形象鲜明。往往一首诗只有一个意象或几个意象。虽然,象征主义也用意象,两者都以意象为“客观对应物”,但象征主义把意象当做符号,注重联想、暗示、隐喻,使意象成为一种有待翻译的密码。意象派则是“从象征符号走向实在世界”,把重点放在诗的意象本身,即具象性上。让情感和思想融合在意象中,一瞬间中不假思索、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

从诗歌意象的内在形式看,意象派受日本俳句和中国古诗的影响。

意象派诗歌革新,首先是从模仿学习日本俳句开始的。日本“俳圣”松尾芭蕉(1644—1694)的短诗给他们以极大影响。

《古池塘》中“古池塘,青蛙跃入,水清响”,

青蛙暗示春天,古池塘象征永恒,青蛙跃入,悦耳的清响,又归于平静,具有宗教的空静哲理,此地有声胜无声,声响冲破了以前的凝固、寂静,传达出世界宇宙亘古不变的禅意。俳句中一瞬间对诗歌内涵的直觉读解令意象派诗人迷醉。

(日本古典俳句的最后一位诗人小林一茶,从小失去父母,四处流浪,他的诗歌具有一种幽默感、同情心,写弱小者中有一丝自嘲成分。如《小麻雀》中“到我这里来玩呀,没爹没娘的小麻雀”,意象简洁而含义丰富。麻雀是小动物,不如有利爪的鹰,会自己觅食,也不如家禽,不愁吃,有温饱。诗中得不到人世温暖,同病相怜之情瞬间体现了出来。他的仿陶渊明佳句“青蛙悠然见南山”,是说青蛙才是真正超脱的,没理性的,而陶渊明的超脱是痛苦的,见南山后回来也未必超脱。诗人以青蛙见南山来嘲讽自己,感叹人生。)

意象派诗人进一步发现日本俳句源于中国格律诗。在他们看来,中国诗是组合的图画。中国的古诗完全浸润在意象之中,是纯粹的意象组合,

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中国诗歌完全由意象主导,贯穿全诗,犹如一幅挂于眼前的图画,情景交融,物与神游。中国魏晋唐代诗人的这种表现意象而不加评价的诗风,正与意象派主张相吻合。

庞德从汉语文学的描写性特征中,看到了一种语言与意象的魔力,从而产生对汉诗和汉字的魔力崇拜,长诗《诗章》中多处夹着汉字,以示某种神秘意蕴,主张寻找出汉语中的意象,提出英文诗创作中也应该力图将全诗浸润在意象之中。

……

意象派诗歌在创作中表现出的鲜明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三点。

第一,意象创造的特点

意象派要求诗歌直接呈现能传达情意的意象,以雕塑和绘画的手法表现意象,反对音乐性和神秘性的抒情诗,提出“不要说”“不要夹叙夹议”,只展现而不加评论。

庞德概括意象诗的定义为:“意象是在一瞬间呈现出的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如中国著名的仅有一个字的现代小诗《生活》:“网。”让读者在一刹那间感悟到生活的全部内涵。

再如艾米的代表作《中年》:“仿佛是黑冰,/被无知的溜冰者,/划满了不可解的漩涡纹,/这就是我的心被磨钝了的表面。”诗歌在“黑冰”“漩涡纹”“磨钝了的表面”等意象的显示中,瞬间传递出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诗人对人到中年茫然无奈的内心感受。

意象诗的构成方式主要有:

1 意象层递: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条理,有层次地组合意象。

如中国诗《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从远山到近草、从天空到大地,意象鲜明,层次清晰。

庞德的《致敬》:“喂,你们这派头十足的一代,/你们这极不自然的一派,/我见过渔民在太阳下野餐,/我见过他们和邋遢的家属一起,/我见过他们微笑时露出满口牙,/听过他们不文雅的大笑。/可我就是比你们有福,/他们就是比我有福,/岂不见鱼在湖里游,/压根儿没有衣服。”

这里,鱼是最自由的,鱼在水中自由遨游,无拘无束,压根儿没有穿衣服;捕鱼的渔民次于鱼,他们在野外席地就餐,同邋遢的家人一起,不文雅地大笑;看着自由生活的渔民的我又等而次之,然而我却能看穿你们这“派头十足的一代”“极不自然的一派”。诗人在层次分明的对比中,对那些自诩为高贵典雅、派头十足然而却是矫揉造作的文人,发起了挑战,主张现代诗人应当像在水中自由漫游的鱼一样,摆脱诗歌的陈规旧律而自由创作。

2 意象叠加:将有相同本质涵义的意象,巧妙地叠合在一起,意象与意象之间构成修饰、限定、比喻等关系。

如休姆的《码头之上》:“静静的码头之上,/半夜时分,/月亮在高高的桅杆和绳索间缠住了身,/挂在那儿,/它望上去不可企即,/其实只是个球,/孩子玩过后忘在那里。”

将月亮与被孩子遗弃的气球意象叠印起来,以月亮象征现代人和现代生活,与带有修饰含义的气球意象叠加以后,及其月亮被缠绕在桅杆绳索之间,一刹那间美受亵渎,高雅遭奚

落,以及现代人的忧郁惆怅、冷落孤寂的情感油然而生。

再如庞德写给早年恋人的《少女》:“树进入了我的双手,/树液升上我的双臂。/树生长在我的胸中往下长,/树枝从我身上长出,/宛如臂膀。//你是树,/你是青苔,/你是紫罗兰。/你是个孩子,/而在世界看来这全是蠢话。”

诗歌先以充满生机的“树”的意象,叠加和修饰“我”,后又以青苔、紫罗兰叠加和修饰“树”。显然,树的意象是少女和爱情的象征,像青苔紫罗兰一样青春美丽,像绿树一样充满生机,这一切滋润着“我”的成长和生命历程,尽管这些在世俗者看来都是些无稽的蠢话。在意象的叠加中,我们体味到了紫罗兰般少女的美丽温柔、青苔绿树般的生命张力。

3 意象并置:把不同时间,空间的两个可见意象并列在一起,借以启发和引起别的感受。休姆说:“两个可见意象的组合,可以称为一个视觉的和弦。它们的联合使人获得了一个与两者都不同的意象。”不同意象并置,所引发的情感情绪已脱离了其中的某一意象含义,而具有一种全新的感受。

如中国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与江水的意象已经转化为除旧布新走向未来的含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表现孤独的游子远行他乡、早起晚宿的艰辛苦难。庞德作为意象派诗歌的里程碑式作品《在一个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诗中只有两个意象,人群中的脸和黑色枝条上的花瓣并置在一起,这完全是在匆忙的行走的人群中获得的瞬间意象,写出了诗人一瞬间的视觉印象,一瞬间的内心感受。在地铁车站的密密麻麻的人群中,诗人站立其间,过往的行人迎面而来,匆匆忙忙从身边走过,整个气氛阴森潮湿,令人窒息。几张女人和孩子苍白美丽的面孔时隐时现,打破了这种冷清沉闷,给人一种愉快的感觉,从而感受到一些活力。两个并置的意象映入大脑,构成俗陋与优美,潮闷与清新对比强烈的画幅。既表现了都市人繁忙庸碌的生活,给人以一种挤压感,描绘出现代人内心的焦虑不安、紧张动荡、繁忙而又单调的生活现实,同时又展示了心灵对自然美的依恋与向往。

第二,语言特点

意象派诗歌的语言简洁明了,不用没有意义的形容词、修饰语,去掉装饰性的花边,反对卖弄词藻,诗行短小,意象之间具有跳跃性。如庞德翻译李白《古风》中“惊沙乱海日”一句为:“惊奇。沙漠的混乱。大海的太阳。”其中虽不免误译,但语言的简洁明快也可见一斑。再如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威廉斯的《红色手推车》:“很多事情/全*/一辆红色/小车/被雨淋得晶亮/傍着几只/白鸽。”简洁清新的诗行,将美国普通人对中产阶级生活的向往一目了然地传达了出来,以至诗歌被许多家庭主妇背唱吟诵。

第三,韵律节奏特点

意象派诗歌注重意象组合的内在韵律与节奏,将意象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融成一体。主张按语言的音乐性写诗,反对按固定音步写诗,认为均匀的格律诗是等时性的、起催眠作用的“节拍器”。意象派发现日本诗不押韵,中国诗通过汉学家逐字注释稿翻译,也就成了自由体诗。所以,意象派诗不讲规则,接近自由体诗。他们主张诗歌音乐性要自然,要注重事物内在的韵律、节奏。这在英语国家中起了推广自由诗的作用。

第四,意象的生成和表现形态

意象的生成可分为两种形式:其一是主观意象;其二是客观意象。

意象的表现形态可分为两种创作倾向:

其一为静态意象派,以艾米、奥尔丁顿、杜立特尔为代表,崇尚古典美,有浪漫派风格,创作了许多雕塑诗、风景画诗。如艾米的《环境》:“凝在枫叶上,/露珠闪闪发红,/而在莲花中,/它却像泪珠般苍白晶莹。”《秋雾》:“是一只蜻蜓还是一片枫叶,/轻轻地落在水面?”意象宁静美丽,犹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幅。

其二是动态意象派,以庞德、叶赛宁为代表。1914年庞德发表了《漩涡》诗札,标志新创立的“漩涡派”的诞生。庞德主张在意象诗歌原则下,更强调诗歌的动感和活力,认为:“意象不是观点,而是放亮的一个节或一个团,它是我能够而且可能必须称之为漩涡的东西,通过它,思想不断地涌进涌出。”追求意向的流动性,创作上追求多意象跳跃的复杂效果。

(意象派作家的美学观念和艺术风格虽然各有差异,但他们在创作上却形成了某些一致的倾向。无论是庞德、艾米,还是叶赛宁,意象派诗都表现一种感伤、苦闷和充满希望的情调。意象派诗短小、清新、细腻、深情。)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教师稿)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教师稿) 一、什么叫意象? 意象: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简单地说,就是指诗中倾注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和人物。 例如:秋风吹不尽,落叶满长安:秋风、落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二、、应考锦囊。 1、常见提问方式: (1)诗中通过什么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结合全诗分析XX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3)结合诗歌分析这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 (4)请分析诗中XX形象。 2、答题步骤:意象+画面+感情(+作用) 3、答题规范: 答:这首诗选用了、、意象,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感情。这一意象的作用是:①……;②……;③……。 四、景物描写的作用: 点明时令、地点;②交代……背景;③渲染……氛围;④奠定……感情基调;⑤烘托……情感; ⑥推动情节发展。 五、考题演示。 军城早秋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1)诗的前两句选用了什么意象,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选用了夜晚、秋风、汉关、塞云、边月、西山这些意象,描绘了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几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1)第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答:①点题,诗人见秋风,引起秋思;②为后面诗句的展开提供基础;③点明时令;④以“秋风” 渲染悲凉的氛围;⑤触景生情,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之意境 一、什么叫意境? 意境: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情景交融的境界。 二、意象和意境的关系: 意境由意象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 例:①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意象:暮秋、黄昏、寒鸦、江水;意境:渲染出 一幅孤独、寂静、空虚的意境画面)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意境:组成了塞外奇特壮 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三、常见的意境定位词(术语):一般组合成四个字。 1、幽静、清幽、幽美、幽深、幽远、 2、宁静、宁谧、安宁、安祥、祥和 3、美丽、繁丽、绚丽、绮丽、优美、繁华、明媚、繁盛、明丽 4、苍茫、苍凉、悲凉、辽阔、开阔、雄阔、雄浑、慷慨、激昂、热烈 5、朦胧、素雅、素淡、淡雅、迷离、凄迷、凄凉、荒凉 6、萧条、寂寥、冷落、清冷、暗淡、冷寂、萧索、肃杀、荒芜 7、自然、纯朴、淳朴、清新 8、空灵、渺远 常见的组合: 1、幽美宁静:山水田园诗。 2、清新淳朴、自然恬淡:山水田园诗。 3、宁谧祥和:农家生活。 4、开阔雄浑、苍凉悲慨:边塞诗。

中国现代诗歌中的上帝意象

中国现代诗歌中的上帝意象 中国现新诗在诗美和诗体上有着大胆的索和创造。新诗的象世界既传达了独特的现实经,也呈现出丰富的价值想像。本文要讨论现代诗歌关于上帝意象的想与创造,认为现代诗人在设置和写上帝意象的同时也呈现了不同的生命意识和价值观念,生了祈祷、赞美的诗歌文,并进一步追问建设现代神性诗的可能性。 “上帝”是《诗》里出现频率较高的文化意象据统计,它在雅诗和颂诗了出现15篇37处,与上有相同意义的还有“天”意象也有80余处①。上帝也是中国现诗歌中的一个关键性意。现代诗歌不但创造了众多的涉社会生活和民族命运的然物化意象,而且也构建了上帝这属于人的神性经验和终极情怀精神意象。上帝虽说人心所造的幻影,但它所涉的不仅仅是人的情感领域,多的却是在日常生活和民族国家之的价值情怀。因此,上帝意有别于现代诗歌对一般自然象的营造和书写,从内部直接呈现了现代人的独特想像和价值经验 一于上帝的诗歌想像 诗歌是最具有抒情性个人性的文体,现诗歌并没有陈述上帝存在或不存的事实,而是直接追问和表达上帝于人的意义和价值。对而言,冰心、徐雉、陈梦家和旦等从人生意义角度肯定了帝与人的价值关联,金发、闻一多、徐志摩、石评和冯至等诗人则对上帝有着更多质疑。冰心曾经相信世有一个绝对者存在,它既是神论意义上的自然神,也是基督教满着爱的上帝。她的《繁星》、《水》和《圣诗》对上帝意象有丰富的想像和展开②,如《诗?黄昏》称上帝掌握着人间智的奥秘,

“上帝啊,/无穷的慧,/无限的奥秘,/谁能够道呢?/是我们么?是他们么/都不是的/除了你从光明中指示他,/帝啊!/求你从光明指示我,/也指示给宇宙里无量数他。阿们。”徐雉的人生有很多幸,但他在诗里却创造了一个“生的上帝”③,认为“信上帝的,虽不曾见过上帝,但他们心中一个上帝的存在”④。“伏在黑里的人们,/老是摆摆手,/上帝是没有的。/但我从小孩子,/荡漾着微笑的浅涡里/从花的香,/月的色/鸟的清歌,/太的光,/人类的爱……里,/认识一个永生的上帝。” ⑤他冰心一样,从自然人类的相爱里感受到上帝的永生。陈梦家牧师的儿子,他的《我是谁》、《朵野花》、《只是轻烟》《摇船夜歌》等诗歌则传达了帝的神秘与温馨。 徐志摩取材《圣》的《人种的由来》表了亚当、夏娃偷吃禁果后觉醒和对上帝的反叛石评梅诗歌里的“上”是“虚无的神”在《一瞥中的流水与花》中有这样的诗句:“欢乐的枯了/含笑的花萎了/生命中的花,已被摧残了/上帝的玄虚?/是人类的错误?她虚设了一个绝对者作为情寄托和心理倾诉的对像但并不相信它。冯至的《礼拜》借在“礼拜堂”前的“徘”,感受到“上帝”失去了庄严”,“消散”“荣华”。信仰已是“几百前的情景”,如今却找了另一个“真理”——到田间耕地”。这样“礼拜堂”就成了“无过问的世界的一角,“一片荒原”,孤单地发出“怜的声息”。诗中的“徘”、“疑问”和“感”说明诗人的迷茫,否定了上帝存在的意。李金发对上帝的质疑却别一番意义。上帝意是李金发诗歌里的一个关键。如《弃妇》中的“靠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故乡》中的“兽群的人,悉执着帝的使命”,《燕羽剪断春愁中的“上帝正

庞德意象派诗歌的中国影子_李红丽

庞德意象派诗歌的中国影子 李红丽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是英美诗坛20世纪初叶现代诗歌最重要的代表。1912年,庞德和几个英美诗人在伦敦发起了“意象派运动”,成为英美现代诗歌的先驱。庞德长期热衷于中国古典哲学和诗歌的研究。他发现中国古诗和意象派诗歌主张十分吻合。中国古诗中的意象正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特征。意象派诗歌理论的核心就是意象,这与中国古诗中的意象可以说属于同一种审美范畴。作为意象派领军人物,庞德创作受中国古典诗歌影响巨大,处处可见中国诗歌的影子。 一.意象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词》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其后,王昌龄、何景明等都在自己的诗学著作中提到“意象”。他们的用法虽然各异,但都呈现为象,而非纯概念的说理。“象”指物象,是意象赖以生存的要素。物象是客观的,但它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并经诗人的审美删选和感情化合而成为诗中的意象。因此在中国传统诗歌中,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形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的主观情感。 中国古典诗歌,由于其特别严谨的格律要求以及古汉语的特殊句法形态,往往略去了大部分的关联词、系词以及各种句法标记,几乎只剩下表达具体事物的词。这样,中国古诗词就取得了高度的意象密度。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同时,中国古诗强调含蓄美,诗中绝少西方诗歌中常有的抒情、议论。言不尽意、立象尽之。诗人要表达的情思与意蕴就通过高度凝练的意象表现出来了。 二.意象派的诞生 西方现代派的发端是顺应反传统的要求诞生的。20世纪初,西方政治、经济的大动荡带来了急剧的社会变化,对人们的思想领域造成巨大的冲击。当时的英美诗歌界沉闷而保守。维多利亚时期的诗歌传统仍然根深蒂固。无论是英国的乔治派,还是美国的风雅派仍然盛行华而不实、凄婉哀艳的情调。时代呼唤着“一种明晰简约之作”,“一种刚健朴实之作”。意象派应运而生。 与传统诗歌不同,意象派反对诗人介入诗歌抒发感慨。1912年,春末夏初之际,庞德和其他意象派诗人提出了著名的意象派诗歌三原则。 1.直接处理无论主观还是客观的“事物”。强调直接描述表现的对象,不说教,不评论。 2.决不用任何无益于表达的词。即诗歌应尽可能简洁。另一位意象派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一语中的:“不管你写的是什么,删减、删减、再删减。” 前两项原则的核心范畴就是“意象”。庞德说,“一个意象是在瞬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即运用想象、比喻所构成的各种具体鲜明的可以感知的诗歌形象。意象派认为诗歌要直接表现主观事物,删除无助于表现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知识梳理一――意象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知识梳理(一)――意象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一)――意象诗歌中的形象,我们又称之为“意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多采用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刚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的“情”,咏物所言的“志”,即为主观的“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即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由此可将诗歌中的形象分为四类:(一)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作者创造的人物形象,又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二)事象,事象即动作形象;(三)物象,物象即事物形象;(四)景象,景象即景物形象。在古典诗歌中最为普遍与常见的就是后两种。因此,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意象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奋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准确理解修饰词。客观物象是没有情感倾向的,诗人让客观事物“皆着我之色”后便蕴涵了丰富情感。诗人着我之色往往更鲜明体现在某些描写景物的修饰语上,使景物带有倾向色彩。如: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曲中的藤、树、鸦、桥、道、风、马,除鸦有特定意象外,其他看不出情感倾向,但分别用枯、老、昏、小、古、西、瘦等一系列带有倾向色彩的词修饰后,藤是干枯的毫无生气,树是衰朽残败,鸦是傍晚暮鸦,桥是狭小少人经过,道是荒凉古道。曲子通过描写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物象变为有倾向的意象,整个融入萧条荒寂之中,意境顿生,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效夕阳图。常见的意象

意象派是20世纪初最早出现的现代诗歌流派

意象派是20世纪初最早出现的现代诗歌流派,1908~1909年形成于英国,后传入美苏。代表人物有:休姆、庞德、艾米和叶赛宁等。 意象派的产生最初是对当时诗坛文风的一种反拨。 首先,在19世纪后期英国文坛,象征主义、唯美主义与浪漫主义结成一体,形成新浪漫主义。意象派是在其基础上演变而成的。 到20世纪初,传统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维多利亚诗风蜕化成无病呻吟、多愁善感和伦理说教,只是“对济慈和华兹华斯模仿的模仿”。庞德及其意象派提出“反常规”“革新”地进行诗歌创作的主张。 其次,20世纪初柏格森热流行,这是自叔本华以来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在文学界影响的延伸。意象派的开创者休姆就直接受教于柏格森。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生命哲学全盘为意象派所接受,成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和哲学基础。意象派诗特别强调意象和直觉的功能。同时,象征主义诗歌流派为意象派开创了新诗创作新路,尤其是诗的通感、色彩及音乐性,给意象派以极大的启发。 (由于意象派诗人大多经历了象征诗歌创作,所以理论界也有人将意象派看做象征主义的分支,实际上意象派和象征主义诗歌有极大的本质差异。意象派不满意象征主义要通过猜谜形式去寻找意象背后的隐喻暗示和象征意义,不满足于去寻找表象与思想之间的神秘关系,而要让诗意在表象的描述中,一刹那间地体现出来。主张用鲜明的形象去约束感情,不加说教、抽象抒情、说理。因此意象派诗短小、简练、形象鲜明。往往一首诗只有一个意象或几个意象。虽然,象征主义也用意象,两者都以意象为“客观对应物”,但象征主义把意象当做符号,注重联想、暗示、隐喻,使意象成为一种有待翻译的密码。意象派则是“从象征符号走向实在世界”,把重点放在诗的意象本身,即具象性上。让情感和思想融合在意象中,一瞬间中不假思索、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 从诗歌意象的内在形式看,意象派受日本俳句和中国古诗的影响。 意象派诗歌革新,首先是从模仿学习日本俳句开始的。日本“俳圣”松尾芭蕉(1644—1694)的短诗给他们以极大影响。 《古池塘》中“古池塘,青蛙跃入,水清响”, 青蛙暗示春天,古池塘象征永恒,青蛙跃入,悦耳的清响,又归于平静,具有宗教的空静哲理,此地有声胜无声,声响冲破了以前的凝固、寂静,传达出世界宇宙亘古不变的禅意。俳句中一瞬间对诗歌内涵的直觉读解令意象派诗人迷醉。 (日本古典俳句的最后一位诗人小林一茶,从小失去父母,四处流浪,他的诗歌具有一种幽默感、同情心,写弱小者中有一丝自嘲成分。如《小麻雀》中“到我这里来玩呀,没爹没娘的小麻雀”,意象简洁而含义丰富。麻雀是小动物,不如有利爪的鹰,会自己觅食,也不如家禽,不愁吃,有温饱。诗中得不到人世温暖,同病相怜之情瞬间体现了出来。他的仿陶渊明佳句“青蛙悠然见南山”,是说青蛙才是真正超脱的,没理性的,而陶渊明的超脱是痛苦的,见南山后回来也未必超脱。诗人以青蛙见南山来嘲讽自己,感叹人生。) 意象派诗人进一步发现日本俳句源于中国格律诗。在他们看来,中国诗是组合的图画。中国的古诗完全浸润在意象之中,是纯粹的意象组合, 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古诗词鉴赏之意象、意境、思想感情篇(汇编)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掌握意境的构成,体会意境美 ?学习难点:准确把握答题思路 常见题型 提问方式 1、这首诗(或者某一联、两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氛围?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歌?(高考)解答分析 提问变体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答题时景、情、境三个方面三方面缺一不可。 3)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思路切入点和答案组织落脚点 ①注意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注意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注意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步骤 ①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绘景,描述诗歌意境)。 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②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析境,

概括意境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 ③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悟情,理解意境中作者寄托的感情) 答题方式 (1)描摹诗歌图景 (2)概括意境特点 (3)剖析作者思想感情 即: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结合诗歌具体描绘),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 1、意象 诗歌的意象,即诗歌中的形象。“意象”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诗中的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就是主观之情“意”;“象”是指诗人在现实中感受到的客观物象,诗中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所叙之事、所描之人,就是客观之物“象”。“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叫“意象”。意象”就是蕴含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 例如枊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就是用以下六个意象组成:“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散曲是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十一个意象组成。 2、意境 诗歌的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即象——境——情。 例如马致远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败的意象,构成了萧索悲凉的深秋的意境。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表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张旭的《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营造了一个清远含蓄的意境。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色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营造了一个清新明丽的意境。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连用缺月、疏桐、孤鸿等意象,营造了孤独凄凉的意境。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全诗前运用了“阴雨”、”

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

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 赵毅衡 意象派,是本世纪初由一些英美青年诗人组成的诗派,一九一O——一九二O年左右活动于伦敦。意象派历史不长,创作成果不大,却造成巨大的影响,尤其在美国,这影响至今没有消失。因此,意象派被称为“美国文学史上开拓出最大前景的文学运动”①,很多文学史著作把它作为英美现代诗歌的发轫。 意象主义,是这批青年诗人对后期浪漫主义(即所谓维多利亚诗风)统治英美诗坛感到不满,在多种国外影响之下开创出来的新诗路。他们反对诗歌中含混的抒情、陈腐的说教、抽象的感慨,强调诗人应当使用鲜明的意象——描写感觉上具体的对象——来表现诗意。 当然,诗歌一向都是使用意象的,但往往在一段具体描写之后就要引出抽象的、“提高一层次”的发挥。而意象派强调把诗人的感触和情绪全部隐藏到具体的意象背后。意象派把注意力集中在事物引起的感觉上,而不去探求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也不去阐发这联系的社会意义。但是,在诗歌艺术技巧上,意象派作了十分有意义的开拓工作。意象派所探索的,实际上是形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某些具体规律。因此,它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一个诗派。东方诗歌(中国古典诗歌、日本古典诗歌)对意象派起了很大影响。日本文学界对意象主义及其日本渊源作了很多研究工作,而对意象派所受的中国诗歌影响我们至今没有加以研究。实际上,意象派受中国古典诗歌之惠远比受之于日本诗者更为重要。 开风气之先的是意象派前期主将埃兹拉·庞德。一九一五年他的《汉诗译卷》(Cathay)问世,这本仅有十五首李白和王维短诗译文的小册子,被认为是庞德对英语诗歌“最持久的贡献”②,是“英语诗歌经典作品”③,其中《河商之妻》(即李白《长干行》)、《南方人在北国》(即李白《古风第八》)等篇章脍炙人口,经常作为庞德本人的创作名篇而选入现代诗歌选本,美国现代文学史上也常要论及,从而使庞德从T.S.爱略特手中得到“为当代发明了中国诗的人”的美名、一个国家的现代文学受一本翻译诗集如此大的影响,这在世界范围内是很少见的事。 这本译诗触发起英美诗坛翻译、学习中国古典诗歌历久不衰的热潮。意象派后期挂帅人物、美国女诗人爱米·洛威尔邀人合译了中国古典诗歌一百五十首,于一九二O年出版《松花笺》(Fir—F1ower Tablets),爱米·洛威尔直到临死还在计划继续译中国诗。在庞德译诗出版后的五年之内出现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本,至少不下十种。文学史家惊叹,这些年月,中国诗简直“淹没了英美诗坛”。④ 意象派诗人之所以迷恋于中国古典诗歌,并非纯属猎奇,或给自己的诗添些异国风味,他们觉得中国古典诗歌与意象派的主张颇为吻合,可以引这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来为自己的主张作后盾。庞德说:“正是因为有些中国诗人,满足于把事物表现出来,而不加说教或评论,所以人们不辞繁难加以迻译。”⑤所以,意象派之与中国古典诗歌结合,是有一定姻缘的。“按中国风格写诗,是被当时追求美的直觉所引导的自由诗运动命中注定要探索的方向”。⑥而著名汉诗翻译家卫律(A ythur Waley)在一九一八年出版的《中国诗170首》甚至被文学史家认为是“至今尚有生命力的唯一意象派诗歌”。⑦ 意象派从中国古典诗歌学到的技巧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一、“全意象” 庞德对汉语文字学的无知引出非常有趣的结果。当时庞德对汉字可以说目不识丁,他是根据一个研究日本文学的“专家”费诺罗萨死后留下的对汉诗逐字注释的笔记进行翻译的。

现代诗的意象

现代诗的意象 第一节意象 1、什么是意象 现代诗的所谓意象,就是感觉、情绪、知性的形象表现。 诗歌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量运用意象(image 或 imagery),也就是用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来表现诗人在感情和理智方面的体会和经验。 人的主观(心灵)跟客观(世界)之间的桥梁是感觉,而意象就是各种感觉的形象表现,是进行诗歌交流的联络通道,也可以说是诗歌语言的灵魂。 诗歌通过意象,来表现事物、动作、感情、思想、心理状态以及任何感觉的或超感觉的经验。 诗歌的对象,有的本来就是实物,如山水、花木、鸟兽、器物,这些描述当然就是具体的;还有一些对象,本来不是实物,如场景、事件、印象、情绪、愿望、概念,等等,诗人也能通过“意象”和“意象群”的表现,给出具象的描写, 使得读者能在心中构成图景。 按照感觉的种类,意象又可以分为:视觉意象(visual image )、听觉意象 (auditory image)、嗅觉意象(olfactory image)、触觉意象(tactile image)、味觉意象(gustatory image)、动觉意象 (kinaesthetic image)、和抽象意象(abstract image, 即作用于理智的意象)、等等。 例如: 有多少/钢琴,/藏在 紫雾/空蒙的/峰峦 清脆的/石板/铺开一排排/洁白的/键盘 杜鹃/轻柔的/指掌 拂动/映红/山涧 黄鹂/双双/拨响 湖畔/翠绿的/丝弦 但这/花萼/沉吟 在清香的/梦中/酣睡 白露/供养/两颗/苦心 孕育/羞怯的/甜美 带着/未成熟的/寒噤 静候/一声/轻雷 这是一首三音步的十四行诗《仙乐》。通篇用的是双交韵。 其中,紫雾空蒙、映红山涧、黄鹂、白露、翠绿的丝弦……是视觉意象;清脆的石板、拨响丝弦、一声轻雷……是听觉意象;杜鹃花(的芬芳)、清香、是嗅觉意象;铺开键盘、轻柔的指掌拂动……是触觉意象;苦、甜,是味觉意象;酣睡 、供养、孕育、寒噤、……是动觉意象;羞怯、成熟……,是抽象意象(即作用于理智的意象)。 又如《爱之禁果》: 含羞的/爱呀!/你喷香的 青果,/请让我/尝尝 ------这青果/是涩的 只能/给你/闻一下 含娇的/爱呀!/你光艳的

【K12学习】公开课诗歌鉴赏之意象教案

公开课诗歌鉴赏之意象教案 诗歌鉴赏之意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意象”这一概念,学会赏析诗歌中的意象。 2、使学生能区分“物象”和“意象”教学重点: 意象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 通过意象把握诗歌情感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寻句抒情激趣导入方式(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再次接受美的洗礼。 说到古诗词,同学们都耳熟能详,特别是课文中的诗词,很多同学甚至还能活学活用,下面,老师给你几个词,请你用诗句来形容一下那一时刻的心情, 幻灯 “考试——问君能有几多愁”“下课铃声——忽如一夜春风来”、 “作业----------千朵万朵压枝低”“批评——风刀霜剑严相逼”激趣导入方式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先给大家布置作业:作文5篇,

抄写所有古诗词10遍,试题20套,明天全部上交----- 请你用一句古诗形容一下此刻的情感: 明天月考-----,考砸了我就暴风雨般的批评你------ 一会下课铃声响起-------(师作适当提示,如:“黄老师家作业多”恰似一江春水“哗哗”流等) 二、新课 过渡 同学们真有才,可是谈到考试中的诗歌鉴赏,大家的感受是“众里学它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题还在一片迷茫处”,面对考试,我们该怎么办?这一节课,我们就从诗歌意象入手,去学习一点诗歌鉴赏的方法。 ---------”寻月忆诗” 1、首先让我们看看幻灯片上的图片,大家说说:你能联想到那首古诗? 《静夜思》等----- 2 、明月曾勾起许多古代诗人的创作情思,写下许多名篇佳作,同学们还能联想到那些与 月相关的诗句?男女生比赛。幻灯 --------探月究情 3、诗人借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以《静夜思》和《虞美人》为例幻灯 两种月、两种情月圆(团圆思念亲人) 月缺----------依月定意

意象派

意象派及庞德意象派诗歌与中国新诗的影响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1001班曲爽2010101010138 意象派(Imagists)是1909年至1917年间一些英美诗人发起并 付诸实践的文学运动,它是当时盛行于西方世界的象征主义文学运动的一个分支。其宗旨是要求诗人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炼的意象生动及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它反对发表议论及感叹。意象派的产生最初是对当时诗坛文风的一种反拨,代表人物是埃兹拉·庞德。 意象派的产生: 意象派的产生最初是对当时诗坛文风的一种反拨。首先,在19世纪后期英国文坛,象征主义、唯美主义与浪漫主义结成一体,形成新浪漫主义。意象派是在其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到20世纪初,传统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维多利亚诗风蜕化成无病呻吟、多愁善感和伦理说教,只是“对济慈和华兹华斯模仿的模仿”。庞德及其意象派提出“反常规”“革新”地进行诗歌创作的主张。其次,20世纪初柏 格森热流行,这是自叔本华以来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在文学界影响的延伸。意象派的开创者休姆就直接受教于柏格森。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生命哲学全盘为意象派所接受,成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和哲学基础。意象派诗特别强调意象和直觉的功能。同时,象征主义诗歌流派为意象派开创了新诗创作新路,尤其是诗的通感、色彩及音乐性,给意象派以极大的启发。 理论主张:

意象派没有具体的理论,但有自己的美学主张,大致可以概括为:使用普通语言,但是用准确的字眼;避免有音无意、用作装饰的诗歌惯用词汇;自由选材;创造新的节奏表达新的情绪;使用意象呈现出具体、坚定和肯定的画面;暗示出意思,而不是直抒胸臆。现代英美诗歌流派。意象即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本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固有的概念。 诗歌创作 由于意象派诗人大多经历了象征诗歌创作,所以理论界也有人将意象派看做象征主义的分支,实际上意象派和象征主义诗歌有极大的本质差异。意象派不满意象征主义要通过猜谜形式去寻找意象背后的隐喻暗示和象征意义,不满足于去寻找表象与思想之间的神秘关系,而要让诗意在表象的描述中,一刹那间地体现出来。主张用鲜明的形象去约束感情,不加说教、抽象抒情、说理。因此意象派诗短小、简练、形象鲜明。往往一首诗只有一个意象或几个意象。虽然,象征主义也用意象,两者都以意象为“客观对应物”,但象征主义把意象当做符号,注重联想、暗示、隐喻,使意象成为一种有待翻译的密码。意象派则是“从象征符号走向实在世界”,把重点放在诗的意象本身,即具象性上。让情感和思想融合在意象中,一瞬间中不假思索、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 艺术特征 意象派诗歌在创作中表现出的鲜明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三点。 内心感受

诗歌鉴赏常见意象

诗歌鉴赏常见意象 边塞怀古诗: 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1吴钩泛指宝刀、利剑,借指诗人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情怀。 2乌衣巷原是东晋王谢两大豪门的住宅地,借指极其繁华之所在。 3淮水秦淮河是历代王公贵族醉生梦死、彻夜笙歌的游乐场,常借指繁华之所。 4 山河指国家或祖国。 5 折戟指战争的惨烈。 6 柳营指军营。 7 后庭花荒淫而亡国的陈后主所作的乐曲,借指统治者的荒淫无度。 8芦荻一种秋天的植物,借以渲染萧索的气氛。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烽火、狼烟、宝剑、马、铠甲等。 9关山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 送别诗: 杨柳、杯酒、明月、江水、芳草、眼泪、残阳、孤云、远帆、歧路,长亭饯别,饮酒泣别,日暮伤别,夕阳 1水晶帘闺中的一种帘子,借以表现思妇的寂寞之情。2辽西边关地名,借以表达思妇怀念出征在外的丈夫。3玉阶台阶,借以表现思妇远眺而思念丈夫。 4屏风古代用来隔离或挡风的饰物,借以表现闺中人思念亲人。 5娥眉女子的眉毛,多指美人的梳洗或揽镜自照、顾影自怜的情景。 6罗幕精美的帘子,多表现思妇对远人的思念。 7乱红指落花,借以表现女主人公对花慨叹年华的逝去。8危楼高楼,多指女主人公眺望远处,思念心上人。 9落花(落红、残红)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 10南浦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表达送别之意。 11长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12芳草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来比喻离恨。 13班马班马意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14灯(烛、蜡、炬)多传达离情别绪、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 15折梅:表示离别、赠送寄思 16折柳:表示送别、离愁别绪 17蟋蟀怀念征人。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 18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分类:送别、留别、赠别、酬别、话别、宴别、饯别、寄别山水田园诗 1绿树常表现一种幽静的环境。 2黄鹂常以黄鹂鸣叫强化环境的幽静。 3空山常表现空旷、幽静的环境。 4 明月常以明月渲染一种清幽的环境。 5 柳绿渲染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 6桂花表现一种宁静、清远的情境。 7 春山渲染静寂的环境。 8 竹常寄托主人公一种清高脱俗的情怀。 9云常表现主人公的恬淡隐逸之情。 10海棠表现对美好景物的珍惜。 11 白鸥一种水鸟,多借来表现自由恬静的生活。 12 白鹭一种飞在水田或沙滩上的鸟,常表现一种安谧清幽的环境。 13 稻香表现农村环境及农村生活的恬静与清幽。 14 细雨写环境的宁静、恬淡。 15 蛙写农村风光与环境,衬托人的悠闲心情。 羁旅行役诗 1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2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3琴瑟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4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5红豆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 6日暮、落日、夕阳常用来表现游子思乡 7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借人在楼上或登楼远眺表现思乡之情, 8茅店指荒郊野外,多表达漂泊之思与思乡之情, 9月亮对月思亲,常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10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11丁香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12芭蕉常表达孤独忧愁的离情别绪。 13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14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15鹧鸪旅途艰险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思乡、凄清 16乌鸦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17水古代诗歌中常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18鸿雁鸿燕雁书雁足鱼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怀之感。

现代诗歌意象解读(定稿)

象由言生境随心动 ——现代诗歌意象新特质解读 鄞州高级中学张蕾 “缘事而发,缘情而作”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创作原则,在这原则指导下的中国古典诗歌在内容和情感上呈现出两大特点:内容上,关注现实生活、具体事件;情感上,抒发普遍的人伦道德关怀。因此具备了广泛的认同基础,形成了现实性、可感性的两大特点,使读者在很大程度上能把诗歌还原为生活本来的面目,还原为具备普泛生活情感体验的大自然的原真表象,于是造就了悠远的山水意境和无数的通用意象,例如:月亮、孤舟、白云、梅、菊、雁……这些意象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唤起读者的记忆经验,在最大程度上达成真切的感知和认识的统一。例如杜甫的《登高》前两联,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间四句,王维的《使至塞上》的第三联,意象的并置和连缀复原了一幅幅契合民族审美体验的风景或生活场面,借此表达出后世读者熟悉的古典诗人的国恨家仇、个人哀乐、山水闲情。 相对于古典诗歌,现代诗歌走过的百年历程实在是倏忽之间的事情。面对中国古典诗歌“立象近意”的悠远传统,生活在同一片天宇下的现代诗人不得不转而寻求旧意象的新拓展和新意象的另挖掘。希望突破中国古典诗歌几千年来几乎穷尽一切能见到的自然现象的意象结构和被无数文人一再使用所形成的具备高度认同感的经典意象的审美体验。借以传达全新的充溢时代精神的诗歌精神、意象情趣和个体情感。同时,受了西方象征主义表现手法影响,现代诗歌找到了中国传统诗歌借物咏怀和西方象征诗歌极力寻找思想感情客观对应物的相通点,成就了现代诗歌“兼容并包”、独具个性的意象体系。这样,中国现代诗歌的意象就具备了如下特质: 一是现代诗歌意象的承传性、情调化,二是现代诗歌意象的人情味、人格化,三是现代诗歌意象的时代性、现代化,四是现代诗歌意象的故事性、戏剧化。 一、现代诗歌意象的承传性、情调化 新诗运动追求诗体的大解放,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对诗歌内容意义表现的重视程度。因而,新诗日益显露出“一种极沉痼的通病,那就是弱于或竟完全缺乏幻想力,因此他们诗中很少浓丽繁密而且具体的意象”(闻一多《<冬夜>评论》)。但是也有一部分诗人坚持着自己的诗歌主张,在作品中显示了对古典诗歌意象的特别关怀,如:闻一多、戴望舒、徐志摩、沈尹默、周作人等。 如李叔同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歌词文辞秀丽、意境深远而富有情韵,“长亭、古道、芳草、柳笛、夕阳……”与古典诗词一脉相承的意象,营造出悠远而古典的情韵,体现了对传统意象的传承与拓展。 又如戴望舒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仇怨的姑娘。 “丁香结”是愁思的传统意象。李商隐《代赠》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浣溪沙》词云:“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雨巷》继承了“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古典意境,创造出“丁香一样结着仇怨的姑娘”的意象,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更多得带上了作者主观想象的成分。用戴望舒自己的话说:“诗是由真实经

如何解答意境意象类诗歌鉴赏题

如何解答意境意象类诗歌鉴赏题。 诗歌鉴赏资料链接: 意境特点常用术语: 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 常见抒情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触景生情 作者的感情类别: 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惆怅、寂寞、孤独、烦闷、积极向上、消极颓废、坚守节操、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思乡之情、思念友人、忧国忧民之情、关心人民疾苦、壮志未酬的愤激等。 常见意象意境----树木类 (1)松柏 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高洁之士。 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正直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坚贞、高洁 常见意象意境----树木类 2)竹子 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张九龄: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气节与虚心 苏轼: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名士风度 常建: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优雅脱俗 3)柳树 柳——“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惜别怀远之情 (4)柳絮 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诗歌意象赏析技巧方法

诗歌意象赏析技巧方法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赏析】这是一首山水名篇。首联,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景色美妙。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如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颈联,竹林里传来一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回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诗人极力渲染一幅纯洁美好的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人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诗人选择的意象“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等积极的意象。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台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赏析】南京古城阴雨连绵,青草茂盛。昔日的六朝已成为一场旧梦,如今只听到凄凉的鸟鸣。古城的柳树不管它谁兴谁亡,依然枝繁叶茂,如绿烟笼罩长堤。开头描写阴雨、江草、鸟鸣,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后两句寓情于景,于常见的景物中寄寓了无限的惆怅,抒发了盛衰兴亡的感慨。

现代诗歌意象解读定稿

. 象由言生境随心动 ——现代诗歌意象新特质解读 鄞州高级中学张蕾 “缘事而发,缘情而作”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创作原则,在这原则指导下的中国古典诗歌在内容和情感上呈现出两大特点:内容上,关注现实生活、具体事件;情感上,抒发普遍的人伦道德关怀。因此具备了广泛的认同基础,形成了现实性、可感性的两大特点,使读者在很大程度上能把诗歌还原为生活本来的面目,还原为具备普泛生活情感体验的大自然的原真表象,于是造就了悠远的山水意境和无数的通用意象,例如:月亮、孤舟、白云、梅、菊、雁……这些意象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唤起读者的记忆经验,在最大程度上达成真切的感知和认识的统一。例如杜甫的《登高》前两联,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间四句,王维的《使至塞上》的第三联,意象的并置和连缀复原了一幅幅契合民族审美体验的风景或生活场面,借此表达出后世读者熟悉的古典诗人的国恨家仇、个人哀乐、山水闲情。 相对于古典诗歌,现代诗歌走过的百年历程实在是倏忽之间的事情。面对中国古典诗歌“立象近意”的悠远传统,生活在同一片天宇下的现代诗人不得不转而寻求旧意象的新拓展和新意象的另挖掘。希望突破中国古典诗歌几千年来几乎穷尽一切能见到的自然现象的意象结构和被无数文人一再使用所形成的具备高度认同感的经典意象的审美体验。借以传达全新的充溢时代精神的诗歌精神、意象情趣和个体情感。同时,受了西方象征主义表现手法影响,现代诗歌找到了中国传统诗歌借物咏怀和西方象征诗歌极力寻找思想感情客观对应物的相通点,成就了现代诗歌“兼容并包”、独具个性的意象体系。这样,中国现代诗歌的意象就具备了如下特质: 一是现代诗歌意象的承传性、情调化,二是现代诗歌意象的人情味、人格化,三是现代诗歌意象的时代性、现代化,四是现代诗歌意象的故事性、戏剧化。 一、现代诗歌意象的承传性、情调化 新诗运动追求诗体的大解放,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对诗歌内容意义表现的重视程度。因而,新诗日益显露出“一种极沉痼的通病,那就是弱于或竟完全缺乏幻想力,因此他们诗中很少浓丽繁密而且具体的意象”(闻一多《<冬夜>评论》)。但是也有一部分诗人坚持着自己的诗歌主张,在作品中显示了对古典诗歌意象的特别关怀,如:闻一多、戴望舒、徐志摩、沈尹默、周作人等。如李叔同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歌词文辞秀丽、意境深远而富有情韵,“长亭、古道、芳草、柳笛、夕阳……”与古典诗词一脉相承的意象,营造出悠远而古典的情韵,体现了对传统意象的传承与拓展。 又如戴望舒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公开课诗歌鉴赏之意象教案

诗歌鉴赏之意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意象”这一概念,学会赏析诗歌中的意象。 2、使学生能区分“物象”和“意象” 教学重点: 意象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 通过意象把握诗歌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寻句抒情 激趣导入方式(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再次接受美的洗礼。 说到古诗词,同学们都耳熟能详,特别是课文中的诗词,很多同学甚至还能活学活用,下面,老师给你几个词,请你用诗句来形容一下那一时刻的心情, 幻灯(考试、作业、批评、下课铃) “考试——问君能有几多愁”“下课铃声——忽如一夜春风来”、“作业----------千朵万朵压枝低”“批评——风刀霜剑严相逼” 激趣导入方式(二)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先给大家布置作业:作文5篇,抄写所有古诗词10遍,试题20套,明天全部上交----- 请你用一句古诗形容一下此刻的情感: 明天月考-----(诗句),考砸了我就暴风雨般的批评你------(诗句)一会下课铃声响起-------(诗句)(师作适当提示,如:“黄老师家作业多”恰似一江春水“哗哗”流等) 二、新课 过渡 同学们真有才,可是谈到考试中的诗歌鉴赏,大家的感受是“众里学它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题还在一片迷茫处”,面对考试,我们该怎么办?这一节课,我们就从诗歌意象入手,去学习一点诗歌鉴赏的方法。 ---------”寻月忆诗” 1、首先让我们看看幻灯片上的图片,(圆月图片等)大家说说:你能联想到那首古诗? 《静夜思》等----- 2 、明月曾勾起许多古代诗人的创作情思,写下许多名篇佳作,同学们还能联想到那些与 月相关的诗句?男女生比赛。幻灯 --------探月究情 3、诗人借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以《静夜思》和《虞美人》为例幻灯 两种月、两种情月圆(团圆思念亲人) 月缺(残缺人缺分离凄凉孤单寂寞) ----------依月定意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借助于像月一样的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