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相容性检测内质量控制管理程序流程

输血相容性检测内质量控制管理程序流程
输血相容性检测内质量控制管理程序流程

输血相容性检测内质量控制管理程序流程

1目的

建立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控管理程序,规范室内质控操作流程,以便能够发现试验室用试剂、耗材的质量问题及反应体系的稳定性问题,及时采取纠正和补救措施,提供本实验室检测结果一致性的证据,确保输血相容性检测结果达到预期的适量标准。

2使用范围

使用于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管理。

3职责

3.1各检测岗位人员负责所检测项目的室内质量控制过程。

3.2实验室负责人、质量监督员负责监督执行。

4 工作程序

4.1质控品来源:商品化质控品、第三方实验室提供或实验室自制质控品。

4.2技术要求

4.2.1由生产商或供应商提供的试剂盒应包括抗原阴性。阳性对照品和抗体阴性、阳性对

照品,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质控技术要求进行操作。

4.2.2自制质控品,必须经本实验室鉴定,获得明确的抗原或抗体特异性表达结果。排除

冷凝集、自身抗体、异常蛋白干扰等情况。

4.3质控品常规使用前的确认。

4.3.1生产商或供应商提供的试剂盒对照品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并于每次实验操作进行检

查,发现标本明显的颜色变化、溶血应放弃使用并更换新的质控品。

4.3.2.自制质控品:

4.3.2.1抗凝全血标本:未经其它处理,参照红细胞保存期,使用前同样检验外观,排除

溶血、细菌污染等情况。

4.3.2.2红细胞溶血:经盐水或其它缓冲液处理,一般当天使用。

4.3.2.3稀释后抗血清:4℃保存,根据需要量按月配置,使用前检验是否存在颜色变化及

细菌污染等。

4.4实施质控的频次:常规实验应该在每天实验开始进行,实验中途更换试剂批号后应重

做质控实验,特殊实验应在每次实验前进行。

4.5常规检测前将质控品于室温放置30分钟后使用,所用质控标本类型应与实验项目要

求相一致,检测操作人员必须具备上岗资质,仪器设备及室内温度、环境均应相对固定。

4.6质控品选择基本要求:每次质控试验应至少选择一个阳性对照质控品,一个阴性对照

质控品。质控操作人员进行操作前需认真阅读《输血科血型血清学质控品在库状态登记表》,选择符合要求的质控品

4.7过程控制

4.7.1ABO、RhD血型鉴定(全自动微柱凝胶)

4.7.1.1一般选择2个质控标本。

4.7.1.2要求1个标本A型,1个标本B型。

4.7.1.3同时,两个标本RhD不同型,即一阴一阳。

4.7.2不规则抗体筛查(全自动微柱凝胶)

4.7.2.1一般选择2个质控标本。

4.7.2.2一个不含有不规则抗体,一个含有已知其类型的不规则抗体。

4.7.2.3可以使用商品化质控品,也可以使用自制质控品,因为只使用血浆或血清便于保

存,可以使用自制标化IgG抗D。

4.7.3交叉配血实验(全自动微柱凝胶)

4.7.3.1选择1个含有不规则抗体的质控标本作为受着。

4.7.3.2选择2个与受着ABO同型的质控标本作为供者,要求两个供者标本中,一个含有可与受者不规则抗体反应的抗原,另一个不含有可与受者不规则抗体反应的抗原。

4.7.3.3再选择2个与受者ABO血型不同型的质控标本作为供者(两个供者之间要求也不同型)

4.7.3.4 5个标本直抗均为阴性。

4.8试剂控制

4.8.1抗A,抗B血清与反定A、B细胞

采用互相验证的方法进行质控,即同时对A、B细胞进行正定型,只要Ac与抗A,Bc与抗B能够出现4+强度的凝集反应,即认为质控合格。

4.8.2凝集胺试剂:进行阴阳性质控。

4.8.2.1阳性质控:O型RhD阳性红细胞与标化后的IgG抗D反应。

4.8.2.2阴性质控:O型RhD阳性红细胞与AB型血清或血浆(经确认无不规则抗体),也可以使用全自动微柱凝胶抗人球方法的质控品,但阳性抗体应该使用凝聚胺试剂进行定标。

4.8.3抗人球蛋白试剂:方法同凝聚胺试剂。

4.9质控结果的记录:操作人员应按照质控登记表上的内容要求认真填写质控结果,每台仪器每次填写一张表格

4.10质控品检测数据分析

质控品样检测结束后,应将检测结果与预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一致,可以开展进一步的检测工作,结果不一致,要分析查找原因,必要时要重复实验。

5相关文件

5.1《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卫医发[2006]183号

5.2《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6相关记录

《血型血清学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过程控制)登记表》

《血型血清学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试剂控制)登记表》

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管理程序

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管理程序 1目的 本程序规定了实验室常规操作人员以常规检测相同的方式对实验室质量考评的样品检测和判定的基本要求,并全面分析考评结果和实验室差距,以改进和完善实验操作与管理,确保常规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适用范围 适用于规定检测项目的实验室质量考评。 3职责 检测岗位人员负责所检测项目的实验室质量考评操作。 实验室负责人负责分析考评结果和实验室差距,制定和实施改进计划。 4工作程序 参加卫生部临检中心组织的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室质量考评活动。 制定年度实验室质量考评活动时间表,确保质量考评按期完成。 以常规检测相同的方法对质量考评的样品进行检测和判定。 根据标本接收时间随机指定检测岗位人员进行检测。 接收实验室质量考评标本品时,要核对外包装是否完好,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到达,标识是否清楚,标本量是否足够,与清单上列出的是否一致,有无漏渗及发货时间是否准时等异常情况,并按说明书要求保存。 严格按说明书规定的时间和频次进行检测。 实验操作岗位人员须将质控品与其它标本按标准操作规程常规操作、结果分析、判定、审核及报告。 实验完成后对质控品的检测数据进行汇总,填写《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回报单》。 结果报告给实验室负责人审核签发后,按规定时间发出。 保留对质量考评样品检测的原始记录,以备与质量考评考核部门反馈结果进行核对和查找差距原因。 接到质量考评结果反馈报告,应对结果进行比对、分析,查找差距产生的原因,制定改进计划和措施,并评价相应改进措施的成效。 对于室间质评不合格的检测项目实验室负责人应组织实验室人员在1~3天内找出不合格的原因,常见原因如下: 检测仪器未被校准及有效维护。 未做室内质控或室内质控失控。 试剂质量不稳定。

某某人民医院电子病历质控方法与流程、流程图

****人民医院电子病历质控方法与流程概述:电子病历的应用,使传统的病历质量事后监督转变为事前提醒与事中监督;将传统的病案“终末质控”转变为“环节质控”,在管理上提高了一个层次。医院质量控制人员通过网络对全院各科室的患者从入院直至出院的诊治情况进行全程实时质量检查控制的质控模式,它以“电子病历”为质控主体,同时也包含了传统的文书“终末质控”的全部内容。 目的:要求实现质量控制管理人员可以随机抽取、实时监控每一份病历资料书写内容的完整性、逻辑性和病历完成的时限,做到事前提醒、事中监督、事后考核,以达到提高医疗质量的目的。 质控的需求: ①监控主题:内容监控、时限监控、流程监控。对住院志、首次病程记录、日常病程记录、手术病程记录、出院记录等建立了一系列的质量监控体系。 ②监控方式:自动监控、手动监控。通过监控内容表和入院时间、医嘱时间等时间点,建立自动监控体系,及时提醒医生需要完成的内容和时限。同时质控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抽查病历,手动监控病历质量,填写未完成、或超时限的病历记录,及时提醒医生。 ③监控时间:事前提醒、事中监督、事后考核。 病历质控的流程管理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 机构组织:建立四级病历质量管理体系。 第一级:科室各治疗小组负责本小组病历质量全面管理。 第二级:各科室成立病历质量管理组,科主任任组长并任命成员。 第三级:病案室设病历质量管理办公室,病案室主任任主任,由主任指定相关专业人员为成员。 第四级:医务科负责对病历质量管理各环节的检查、监督执行及公示奖惩。 (二)、明确各级质控组织的职能 (1)科室各质量管理小组对本小组所有病历进行考核。 (2)科室病历质量管理组指定高年资医师为质检医师,负责所有出科病历的质量审查签字。 (3)病案室对各科5%的运行病历进行跟踪考核,对全部死亡病历及出院病历的20%进行系统、完整的考核,对所有出院病历的质量进行全面考核,将考核结果填入住院病历考核项目确认表,并对住院处及科室考核结果做出汇总。 (4)医务科对所有运行病历与出院病历进行随机抽查,在抽查的同时,也要对病案室的考核结果进行评价。医务科将各科室存在的缺陷进行反馈,同时提出整改建议。 (三)、明确病历质控内容及标准 (1)按照选定项目、分配分值、量化内容、确立标准、制定方法的原则进行。

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量控制管理程序

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量控制管理程序 1目的 建立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控管理程序,规范室内质控操作流程,以便能够发现实验室常用试剂、耗材的质量问题及反应体系的稳定性问题,及时采取纠正和补救措施,提供本实验室检测结果一致性的证据,确保输血相容性检测结果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 2适用范围 适用于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管理。 3职责 3.1各检测岗位人员负责所检测项目的室内质量控制过程。 3.2实验室负责人、质量监督员负责监督执行。 4工作程序 4.1质控品来源:商品化质控品、第三方实验室提供或实验室自制质控品。 4.2技术要求 4.2.1由生产商或供应商提供的试剂盒应包括抗原阴性、阳性对照品和抗体阴性、阳性对照品,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质控技术要求进行操作。 4.2.2自制质控品,必须经本实验室鉴定,获得明确的抗原或抗体特异性表达结果。排除冷凝集、自身抗体、异常蛋白干扰等情况。 4.3质控品常规使用前的确认。 4.3.1生产商或供应商提供的试剂盒对照品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并于每次实验操作前进行检查,发现标本明显的颜色变化、溶血应放弃使用并更换新的质控品。 4.3.2自制质控品: 4.3.2.1抗凝全血标本:未经其他处理,参照红细胞保存期,使用前同样检查外观,排除溶血、细菌污染等情况。 4.3.2.2红细胞溶液:经盐水或其他缓冲液处理,一般当天使用。 4.3.2.3稀释后抗血清:4℃保存,根据需要量按月配置,使用前检查是否存在

4.4实施质控的频次:常规实验应该在每天实验开始前进行,实验中途更换试剂批号后应重做质控实验,特殊实验应在每次实验前进行。 4.5常规检测前将质控品于室温放置30分钟后使用,所用质控标本类型应与实验项目要求相一致,检测操作人员必须具备上岗资质,仪器设备及室内温度、环境均应相对固定。 4.6质控品选择基本要求:每次质控试验应至少选择一个阳性对照质控品,一个阴性对照质控品。质控操作人员进行操作前需认真阅读《输血科血型血清学质控品在库状态登记表》,选择符合要求的质控品。 4.7过程控制 4.7.1 ABO、RhD血型鉴定 4.7.1.1一般选择2个质控标本。 4.7.1.2要求1个标本A型,1个标本B型。 4.7.1.3同时,两个标本RhD不同型,即一阴一阳。 4.7.2 不规则抗体筛查 4.7.2.1一般选择2个质控标本。 4.7.2.2一个不含有不规则抗体,一个含有已知其类型的不规则抗体。 4.7.2.3可以使用商品化质控品,也可以使用自制质控品,因为只使用血浆或血清便于保存,可以使用自制标化IgG抗D。 4.7.3交叉配血试验 4.7.3.1选择1个含有不规则抗体的质控标本作为受者。 4.7.3.2选择2个与受者ABO同型的质控标本作为供者,要求两个供者标本中,一个含有可与受者不规则抗体反应的抗原,另一个不含有可与受者不规则抗体反应的抗原。 4.7.3.3再选择2个与受者ABO血型不同型的质控标本作为供者(两个供者之间要求也不同型)。 4.7.3.4 5个标本直抗均为阴性。

电子病历归档流程

关于我院启用住院电子病历归档程序的通知 各科室: 为了规范电子病历归档流程,保证现有电子病历稳定运行,进一步做好电子病历质控工作,医院决定从2017年6月7 日(星期三)启用住院电子病历归档程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对2015年来没有归档的住院电子病历集中归档(限2017年6月20日前完成)。 2、2017年6月7日(星期三)后住院病人出院后,应按照住院电子病历归档流程办理(住院电子病历归档及修改流程见附件一)。 3、启用住院电子病历归档程序后,要求病人出院后住院电子病历3日内归档率100%,纳入月绩效考核指标。

附件1:住院电子病历归档及归档病历修改流程 一、住院电子病历归档流程 (一)合格病历电子病历归档流程 1、医生完成病历并提交 2、本科室质控医生审阅认为病历合格则提交到病案室 3、病案室填写病历归档上架号码 (二)不合格病历电子病历归档流程 1、医生完成病历并提交 2、本科室质控医生认为病历不合格退回主管医生 3、主管医生在24h内修改并再次提交 4、本科室质控医生认为病历合格并提交到病案室 5、病案室填写病历归档上架号码 二、归档病历修改流程: (一)不允许修改归档病历使用范围: 病人已经复印病历、封存病历等不允许修改。 (二)允许修改归档病历流程 归档病历由于某种情况需要修改病历,须经过以下审批程序。 1、主管医生填“病历修改申请表”(一式两份); 2、本科室主任审核签名; 3、质控科主任审核批准,一份留存,一份交信息科留存; 5、病案室核查通过后执行以下电子流程 5.1、质控科质控医生退回病历(修改期限为1天,一天后不能

修改) 5.2、主管医生修改病历后再次提交(并将修改病历打印交病案室重新装订)。 5.3、本科室质控医生认为病历合格并提交病案室。 5.4 病案室填写病历归档上架号码 (三)不合格病历退后流程: 1、质控科质控医生退回病历(修改期限为1天,一天后不能修改); 2、主管医生修改病历后再次提交(并将修改病历打印交病案室重新装订)。 3、本科室质控医生认为病历合格并提交病案室。 4、病案室填写病历归档上架号码 培训计划 从2017年6月6日(星期二)下午,各住院病区派1名质控医生和1名住院医师。 培训地点:信息科培训教室(行政楼一楼) 培训内容: 1、合格病历电子病历归档流程 2、不合格病历电子病历归档流程 3、归档病历修改流程

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管理制度

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管理制度 (一)目的 本程序规定了实验室常规操作人员以常规检侧相同的方式对实验室质量考评的样品检测和判定的基本要求,并全面分析考评结果,发现问题并寻找差距,以改进和完善试验操作与管理,确保常规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规定检测项目的实验室质量考评。 (三)职责 1.检测岗位人员负责所检测项目的实验室质量考评操作。 2.实验室负责人负责分析考评结果和实验室差距,制订和实施改进计划。 (四)工作程序 1.参加卫生部、市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全国输血相容性检测实 验室质量考评活动。 2.实验室负责人根据卫生部及市临床检验中心下发的年度室间质评汁划表,制订年度实验室质量考评估动时间表,确保质量考评

按期完成。 3.以常规检测相同的方法对质量考评的样品进行检测和判定。 4.根据标本接收时间随机指定检测岗位人员进行检测。 5.接收实验室质量考评标本品时,要核对外包装是否完好,是 否在规定时间内到达,标识是否清楚,标本量是否足够,与 清单上列出的是否一致,有无漏渗及发货时间是否准时等异 常情况,并按说明书要求保存. 6.严格按说明书规定的时间和频次进行检测。 7.试验操作岗位人员须将质控品与其他标本按标准操作规程常 规操作、结果分析、判定、审核及报告。 8.试验完成后对质控品的检测数据进行汇总,填写《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回报单》。 9.结果报告经实验室负责人审核签发,按规定时间通过邮寄或网络发出。 10.保留对质量考评样品检测的原始记录,以备与质量考评考核部门反馈结果进行核对和查找差距原因。

11.接到质量考评结果反馈报告,应对结果进行比对、分析,查找差距产生的原因,制定改进计划和措施,并评价相应改进措 施的成效。 12.对于室间质评结果不合格的检测项目,实验室负责人应组织实验室人员在1~3天找出不合格的原因,常见原因如下: ①检测仪器未被校准及有效维护 ②未做室内质控或室内质控失控 ③试剂质量不稳定 ④操作人员的能力不能满足要求 ⑤操作人员未按照SOP进行试验操作 ⑥上报的检测结果计算或抄写错误 ⑦样品处理不当⑧EQA样品存在质量问题

输血相容性检测作业指导书范本

输血相容性检测作业指导书范本 目录 第一章规章制度 第一节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一、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组成 二、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工作职责三、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工作计划第二节临床用血申请与审批管理一、临床用血计划的拟定 二、临床用血申请和审批制度 三、临床退血管理 第三节临床输血操作步骤及岗位职责 一、临床输血操作步骤 二、各岗位职责流程图 第四节输血科管理制度 一、科室工作守则 二、临床用血有控制感染的方案及管理制度三、输血反应及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报告与调查处理制度 四、消毒隔离及污物处理制度 五、工作人员健康体检制度 六、考勤制度 七、请假制度 八、人事考核制度 九、奖惩制度 十、计算机使用管理制度 十一、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十二、值班工作制度 十三、临床用血计划申报登记制度十四、配输血查对制度 1 十五、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的复查与核对制度十六、血液储存、发放、临床输血和血液报废制度 十七、血液质量监测制度 十八、仪器设备认购、验收、使用管理、保养、维修及报废制度 十九、试剂的认购与入库、领用制度二十、计量管理制度 二十一、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二十二、方便病人配合临床制度二十三、科学合理用血制度 二十四、紧急用血制度 二十五、输血治疗知情同意制度二十六、各种登记记录管理和保存制度二十七、库房管理制度 二十八、档案保管制度 二十九、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和回报制度三十、交接班制度 三十一、血液标本的留取接收保存制度三十二、实验室管理制度 第五节、岗位职责 一、输血科主任岗位职责 二、主任、副主任技师岗位职责三、主管技师职责 四、输血科技师岗位职责 五、输血科技士岗位职责 六、临床医师在用血时的职责 七、临床护士在用血时的职责 第二章仪器、设备使用操作规程

电子病历质控方法与流程

电子病历质控方法与流程 要求实现质量控制管理人员可以随机抽取、实时监控每一份病历资料书写内容的完整性、逻辑性和病历完成的时限,做到事前提醒、事中监督、事后考核,以达到提高医疗质量的目的。 下面从三个角度分析病历质控的需求。 ?监控主题:内容监控、时限监控、流程监控。对住院志、首次病程记录、日常病程记录、手术病程记录、出院记录等建立了一系列的质量监控体系。 ?监控方式:自动监控、手动监控。通过监控内容表和入院时间、医嘱时间等时间点,建立自动监控体系,及时提醒医生需要完成的内容和时限。同时质控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抽查病历,手动监控病历质量,填写未完成、或超时限的病历记录,及时提醒医生。 ?监控时间:事前提醒、事中监督、事后考核。 电子病历的应用,使传统的病历质量事后监督转变为事前提醒与事中监督;将传统的病案“终末质控”转变为“环节质控”,在管理上提高了一个层次。医院质量控制人员通过网络对全院各科室的患者从入院直至出院的诊治情况进行全程实时质量检查控制的质控模式,它以“电子病历”为质控主体,同时也包含了传统的文书“终末质控”的全部内容。 病历质控的流程管理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 机构组织建立四级病历质量管理体系。 第一级:科室各治疗小组负责本小组病历质量全面管理。 第二级:各科室成立病历质量管理组,科主任任组长并任命成员。 第三级:病案室设病历质量管理办公室,病案室主任任主任,由主任指定相关专业

人员为成员。 第四级:医教科负责对病历质量管理各环节的监督执行及公示奖惩。 (二)、明确各级质控组织的职能 (1)科室各质量管理小组对本小组所有病历进行考核。 (2)科室病历质量管理组指定高年资医师为质检医师,负责所有出科病历的质量审 查签字。 (3)病案室对各科5%的运行病历进行跟踪考核,对全部死亡病历及出院病历的20% 进行系统、完整的考核,对所有出院病历的外在质量进行全面考核,将考核结果填入住 院病历考核项目确认表,并对住院处及科室考核结果做出汇总。 (4)医教科对所有运行病历与出院病历进行随机抽查,在抽查的同时,也要对病案室的考核结果进行评价。医教科将各科室存在的缺陷进行反馈,同时提出整改建议。 (三)、明确病历质控内容及标准 (1)按照选定项目、分配分值、量化内容、确立标准、制定方法的原则进行。 电子病历时限监控项目 类型名称项目名称监控时限(/h) 起点终点住院志住院志 24 护士站转进时间住院志住院志上级医生审签 1 护士站转进时间住院志入院诊断 1 护士站转进时间住院志入院诊断上级医生审签 48 护士站转进时间阶段小结阶段小结720 入科或上次阶段小结时间死亡记录死亡记录上级医生审签 1 医嘱下达时间死亡记录死亡记录 24 医嘱下达时间死亡记录死亡讨论记录 1 医嘱下达时间抢救记录抢救记录上级医生审签 1 医嘱下达时间抢救记录抢救记录 6 医嘱下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和流程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 一、临床输血申请 1、经治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 输血、自体输血和血液治疗等,对患者实施临床输血治疗。 2、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直系亲属说明输注同种异体血液制剂的不良 反应和经血液传播相关性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其直系亲属的同意后,并在“临床输血治疗同意书”上双方全名签字,入病历永久保存备查。 3、输血前应检查感染性指标乙肝两对半、艾滋抗体、梅毒试验、丙肝抗体共八项。 4、对平诊患者择期手术者,应申报用血计划,在规定时间送达输血科,以便备血,经治 医师应动员患者自身储血或亲友互助献血,自身储血由输血科负责采血和储血事宜,互助献血登记表由医护人员协助患者填写,输血科(血库)审核签字,到血站或采血点无偿献血,由血站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5、输血申请单的填写 (1)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准确、清楚填写内容,不得缺项。 (2)用血者感染性指标检查结果填写用“阴性”、“阳性”或“阴性(-)”、“阳性(+ )”表示。 (3) “临床输血申请单”必须由主治医师职称以上人员核准并全名签字。 6、患者1次用血或备血超过1600ml时,经治医生要履行报批手续。 7、申请单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 *血浆:经治医师填写输血申请单、开具处方至输血科划价缴费,输血科见缴费处方后 溶解血浆,溶解后通知临床科室取血。 *血小板、冷沉淀及其它特殊血液制剂:经治医师填写输血申请单、开具处方;申请单 连同受血者血样送至输血科,处方划价缴费后送至输血科,由输血科负责与中心血站联系, 血液送达输血科检验合格后,通知临床科室取血。 注:单独输注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血液制剂一次住院第一次输注需抽取1管EDTA 抗凝标本连同申请单送至输血科(复检血型)。 二、受血者血样的采集与送检 采集: 1、确定患者输血后,2名医护人员(至少有一名注册护士)持“临床输血申请单”在病床 旁核对患者有关信息后,采集血样。

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

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 一、为规范输血相容性检测试验的管理,确保输血安全,特制定本制度,各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 二、进行输血相容性检测试验前,应执行下列管理规定或完成下列工作: (一)严格核对《输血审批单》、《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血标本,要求字迹清楚、信息填写完整,联号相符,并有相关人员的签名,确保患者身份信息等准确、一致;若联号不符或患者身份信息不一致,应拒收,要求临床重新采集血标本送检。 (二)认真检查血标本质量,确保血标本符合实验要求,要求实验用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且无溶血、无气泡、颜色正常、标本量充足;否则应拒收,要求临床重新采集血标本送检。 (三)复检患者的ABO血型和Rh(D)血型,要求复检血型与申请单上的血型一致,否则应要求临床重新采集血标本送检。 (四)对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的患者,应在配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结果还应进行抗体鉴定试验。 (五)根据患者的血型、申请输血种类和输血量,取相应库存血液进行ABO 血型和Rh(D)血型复检,要求复检血型与血袋上标注的血型一致(急诊抢救患者紧急输血且无Rh(D)血型相同的血液时,可以不考虑患者和库存血Rh(D)血型的一致性),否则应更换相符的库存血液进行复检,并通知和配合市血站纠正相关错误。 三、进行输血相容性检测试验时,应执行下列管理规定或完成下列工作: (一)严格按照《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不得擅自更改或简化操作程序。 (二)对急性溶血性贫血或烧伤患者的溶血标本,应在试验前、后作溶血程度的比较。 (三)凡输注红细胞类血液制品、浓缩白细胞和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等,应进行血液相容性检测;血浆类血液制品可以不要求进行血液相容性检测。 (四)配血时,应采用能检查完全抗体的实验方法和能检查不完全抗体的实验方法同时进行血液相容性检测,即盐水法+凝聚胺法,或盐水法+微柱凝胶法等。

病历质量环节质控方法及质控点

病历质量环节质控方法及质控点 一、病历质控环节 根据医疗质量检查流程和可行性,把病历质控环节分解为3级。 一级环节: 病历质量监控分为病案首页、住院志、病程记录、医嘱和医嘱单,重点检查有无严重缺项。 二级环节: 1、病案首页: 主要分为病人一般情况,门(急)诊诊断,入院时情况,入院诊断,入院确诊日期,出院诊断,医院感染名称,病理诊断,损伤、中毒原因,诊疗效果转归、诊断符合情况,抢救及抢救成功标准,住院诊断治疗、手术各诊断符合性等。 2、住院志: 书写形式(入院记录、再次或多次入院记录、24小时内入院记录、24小时内入院死亡记录)分为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及婚育史(月经及婚姻史)、家庭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疗计划、诊断等。 3、病程记录: 分为首次病程记录、日常病程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交(接)班记录、转科记录、阶段小结、抢救记录、会诊记录、术前小结、术前讨

论记录、麻醉记录、手术记录、手术护理记录、术后首次病情记录、出院记录(小结)、死亡记录、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等,其他记录包括手术同意书、麻醉同意书、特殊检查(治疗)同意书等。 三级环节: 将二级分解内容再次细化,如主诉中迫使病人就诊的主要诊断及时间描述的准确性,词语使用是否恰当,现病史中与本次疾病有关的主要诱因,起病情况,伴随症状,有鉴别意义的症状及体征描述等,三级分解是在二级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直至直接记录,主要看能否体现出病历内涵质量及医疗水平。 制定检查表格: 根据质量控制办公室发现日常检查存在的主要隐患,如核心制度落实情况不力,针对性制定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检查表、手术患者病历检查表、危重疑难病历管理检查表,每次查房针对一个问题进行检查,计算达标率。 二、质控方法 1、重点对象: 新入院病人、病危及疑难重症病人、手术病人、急症病人、特殊治疗病人。 2、重点岗位: 门诊人流术、产科、新生儿科、ICU、骨科、麻醉科等。

输血相容性检测标准流程

输血相容性检测标准流程 输血前相容性检测直接关系着输血安全,检测内容包括受血者和献血者的ABO 和RhD 血型测定,受血者的抗体筛选,受血者与献血者间的血液交叉匹配试验。建立本标准流程旨在规范输血前相容性试验采用的实验室检测程序,确保受血者的ABO 及RhD 血型抗原抗体与献血者的相容,确定受血者血清中是否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受血者血清与献血者红细胞是否有相对应的抗原抗体,从而达到安全、有效输血。 一、输血申请 (一)受血者信息资料核对 1.受血者既往检测相关信息资料的核对主要包括血型是否相符、既往是否存在抗体筛选阳性史、既往是否存在血液交叉匹配试验不合史等。 2.计算机或手工比对。 (二)输血前试验项目组合 1. 输血申请的作用作为整个输血相容性检测过程的第1 步,临床医师开据的《输血治疗申请单》具有双重作用—申请用血与申请相容性检测。 2.成分输血与检测组合拟输注血液成分决定相容性检测组合,并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是否继续增加检测项目,不需要医师填写检测项目申请单,《输血申请单》以最终发出的相容性血液为最终结果。检测组合分别为: 1) 申请含有红细胞成分时的项目组合,包括受血者ABO 正反定型与RhD 血型测定、抗体筛选,献血者ABO 血型正反定型与RhD 血型测定,受血者与献血者血液主次侧交叉匹配试验。

2) 申请血浆时的项目组合,包括受血者ABO 正反定型与RhD 血型测定,献血者ABO 血型反定型测定,受血者与献血者血液次侧交 叉匹配试验。 3) 申请血小板时的项目组合,包括受血者ABO正反定型与RhD 血型测定,献血者ABO 血型反定型测定,受血者与献血者血小板血清学血液交叉匹配试验。 4) 受血者抗体筛选为阳性结果时,须做抗体鉴定,同时测定献血者该阳性抗体的对应抗原;抗原阴性的献血者与受血者血液做主次侧血液交叉匹配试验。 5) ABO 正反定型不符时,须做疑难血型鉴定( 含亚型) ,正定型增加抗-A1、抗-A,B 和抗-H 检测,反定型增加A2 细胞、O 细胞及自身细胞检测,确定血型后实施血液交叉匹配试验相合或相容的血液输注。 3.建立应急输血的管理程序 1) 建立紧急情况下的配合性输注检测的管理程序,当临床需紧急用血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使用快速的输血前检测方法。 2) 建立紧急情况下的非同型输注的管理程序,当临床需紧急用血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输血前检测。 二、检测标本 (一)标本要求输血前试验的标本要求为血清标本或EDTA抗凝血标本。不同的检测试剂原则上按照试剂生产厂家提供的说明书要求。 (二)患者准备在采集标本前,对患者应采取适宜措施,避免影响标本质量的情况发生,包括: 1) 患者的生理状态、服用药物、饮食控制等; 2) 注意输注静脉营养液后<8 h、肝素抗凝等因素对输血相容性检测的影响;

临床输血检验流程中的质量控制

临床输血检验流程中的质量控制 发表时间:2012-05-23T10:13:05.0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8期供稿作者:滕文祥 [导读] 输血前必须检查血型,选择血型相同的供血者,输血前检验不同于一般的临床检验。 滕文祥(甘肃省靖远煤业集团公司总医院甘肃靖远 730913)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8-0058-03 输血是治疗与抢救生命的重要措施。输血前必须检查血型,选择血型相同的供血者,输血前检验不同于一般的临床检验。血标本采集、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对提高安全输血系数有互补作用,缺一不可,其目的是输入的血液成分有效成活,而不会引起受血者的 RBC 发生破坏,使生命得到挽救,在检验医学中,输血前检验尤为重要,临床医生几乎完全依赖其结果的正确性。然而,在输血前检验的各个环节均可能发生差错。因此操作者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一定的血库知识和分析能力,从思想上重视输血前检验。 1 严格输血适应证, 防止医患纠纷 输血是临床治疗抢救生命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同时也可能传播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如HBV、HCV、HIV等。筛选献血者所涉及的血液检验项目,我国目前规定有:HBsAg、抗-HCV、抗-HIV、梅毒试验和 ALT检查等。除了供血单位严格筛查献血者,对患者输血前进行相关检测已成为临床检测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受血者做输血前血液指标检测,有利于分清责任,减少由输血引发的医疗纠纷,使一些无临床症状的携带者患者得到诊断和及时有效治疗。另外,发现潜在传染源,也有助于医务人员在诊断和护理时,加强操作隔离保护,避免自身感染,同时对医疗器械进行严格消毒,避免交叉感染。输血既可用于治疗,也可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输血可抑制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使肿瘤复发率增高,因此除最小限度输血外,还应开展成分输血,成分输血能降低输血传播某些疾病的风险。要注意的是,由于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即使检测结果为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已存在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据报道,由于“窗口期”的存在,1996~1998 年法国经血清学检测合格的血液,HBV、HCV和 HIV 存在的风险分别为1/220000、1/375000和1/350000 (NAT分析)。Pillonel 等调查法国1998~2000年血清学检测合格的血液,HBV、HCV、HIV和HTLV4种病毒总的残留风险为1/250000。因此,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对可输可不输的坚决不输,对必须输血的给与适当输血,但应该以成分输血为主。对择期手术的患者最好采用自身输血,自身输血越来越多,是输血发展的重要方向。 2 输血前检验血标本的重要性 血标本采集、运送应符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采集血标本前要反复核对输血申请单上填写的病人与实际病人是否一致,要准确无误。输血申请单须资料齐备,所用血标本要恰当地代表病人当前的免疫状况,3天之后的标本,病人的免疫状态发生改变影响配血试验,病人所用的一些药物也影响配血试验,所以必须用3天之内采集的血标本做配血试验。抽血后立即在试管上贴好标签或条码,做好登记,防止血标本稀释、溶血。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血库),双方逐项核对。按时做好贮血冰箱的温度记录和消毒工作,对停电情况应做出记录并及时处理,以防标本失效。 3 血型鉴定的质量控制 3.1 ABO血型鉴定 ABO血型鉴定是输血前检验的常规项目,交叉配血的前提条件。做血型鉴定的标准血清应有批准生产文号、有效期内、并有购回后自己检定的记录(包括特异性和效价等)。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试验,尤其要注意血清和血球比例,对于某些疾病如肝病患者或蛋白异常的患者,做血型时,最好用洗涤红细胞。正反定型可互相验证和起到质控作用。ABO 正反定型不合可以分为:反定型不合、正定型不合、蛋白质或血浆异常和其他原因4类。当发现正反定型不符,首先应重复全部试验,确保红细胞悬液浓度(试管法为2%)、试管无污染、标本无混淆;其次要注意血型抗原抗体的缺失或减弱以及ABO亚型的存在,进行吸收放散试验、唾液中血型物质测定等一系列试验,试验方法应包括生理盐水介质、抗人球蛋白介质、低离子强度介质(LISS)、酶介质等。 3.2 Rh血型鉴定人类血型系统中最复杂的当属Rh血型系统,它能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其临床意义仅次于ABO血型系统。正常人血中不存在Rh天然抗体,有输血史、妊娠史、再次输血的病人有可能产生免疫性的抗Rh抗体,故应常规检查Rh(D)血型,定型时应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并建立对照系统。 3.3 保证血型鉴定安全血型鉴定错误难以完全避免,据文献报道,欧美发达国家控制最为严格的血库或输血科,出现错误的总频率为2.0%~ 4.7%不等;其中因ABO不相合所致的纠纷或事故达1/6000~1/33000。对错误原因调查分析一致性的结论是:>60%的错误由血库以外的因素造成,血库自身相关的错误只约13%~32%。所以加强血库内外的质量管理,如何正确地发现和降低血库血型鉴定错误,是实验室质量和技术管理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只有正确地鉴定血型,才能确保指导输血安全。 4 严格交叉配血 实验室做交叉配血实验应严格按照部颁《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操作。所谓“严格交叉配血”是指采用的方法必须能检出 ABO 不相容及ABO系统以外的、有临床意义的抗体。 4.1 交叉配血的临床意义交叉配血实验是确保患者安全输血必不可少的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酶、聚凝胺、抗人球蛋白等) 。可以发现血型鉴定中的任何错误,可以发现是否含不规则抗体。交叉配血时应注意主测、次测有无凝集及溶血,有输血史、妊娠史、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的患者必须开展筛选。除了盐水介质外,手工凝聚胺试验(MPT) 作为输血前试验正在国内许多医院血库常规应用。 4.2 MPT 法的原理及应用凝聚胺 (polybrene) 是一种多价阳离子溴化己二甲胺多聚物,具有中和肝素的作用,溶解后产生许多正电荷,能中和红细胞表面唾液酸所带的负电荷,使红细胞的Zeta电位降低,红细胞相互间容易接近,外加离心力的作用易诱发红细胞产生可逆的非特异性凝聚。反应体系中的低离子介质能大大促进抗原抗体反应,若反应过程有IgG分子已直接与红细胞搭桥,当非特异性的红细胞凝聚消散后,只有由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特异性凝聚仍存在。应遵循“两步法”操作规程。用凝聚胺配血法可以检出能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几乎所有规则与不规则抗体。MPT在测定有临床意义的抗体时 (特别是 IgG抗体) 比酶法、抗人球蛋白法更加敏感、快捷,并且假阳性少。因此做交叉配血时,应在正确鉴定患者和献血者血型的前提下(特别是ABO 亚型),联合应用盐水法和 MPT,必要时再补充其它方法相互印证。 5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异常原因及分析 许多因素可造成假阴性或假阳性凝集,为了辨别真伪,建议用显微镜观察结果。 5.1 假阴性 (1)标准血清效价降低 ; (2) 血清与红细胞比例不当(过浓或过淡) ;(3)老人、幼儿及保存时间长的红细胞凝集力减弱,宜用正反定型对照;(4)反应时间不足,较弱的凝集不能出现;(5)把轻微溶血误认为不凝集,当有不相合抗体和补体同时存在时可致溶血,上清液呈亮红

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控程序性文件

输血相容性检测的室内质控程序性文件 质量控制(QC):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目的是保证质量,满足要求,判断是否达到了预期要求,对质量问题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并防止再发生的过程。质量控制包括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控制。 法律约定:《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对开展的临床检验项目进行室内质量控制,绘制质量控制质控图。出现质量失控现象时,应当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并详细记录。”医院输血科所开展的输血相容性检测项目也应该进行严格的室内质量控制。 一、实施质量控制的目的: 1、将控试剂盒和非商品化试剂检测结果的精密性。 2、监控试剂的批间变异。 3、证明检测结果可靠。 4、及时发现实验室常见误差,采取纠正和补救措施。 5、采用标准化的程序和优质试剂,实施良好实验室实践。 6、促进实施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 7、向顾客提供实验室检测结果一致性的证据。 8、向审核方提供实验室运作的信息。 二、范围: 1、试剂质控:主要针对手工操作而言 1)、标准血清:抗-A、抗-B、抗-D。 2)、试剂红细胞:反定细胞、抗筛细胞。 3)、凝聚胺介质。 4)、抗人球蛋白试剂。 2、过程质控:针对试剂与反应体系整合在一起的实验所进行的质量控制,主要是指使用微柱凝胶介质进行的相关实验。包括:交叉配血、不规则抗体筛查、血型鉴定等。 3、质控品来源:商品化质控品,第三方实验室提供或实验室自制质控品。

4、质控品技术要求:1)、由生产商或试剂商提供的试剂盒应包括阴性阳性对照品和抗体阴性阳性对照品。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的技术要求进行操作。2)、自制或(第三方)质控品,必须经本实验室鉴定,获得明确的抗原或抗体特异性表达结果。 三、质控规则: 1、ABO血型鉴定:质控品设计以能够检测为原则。按照血清试剂反应标准反应强度,设置3+为最低检出标准。检测频次建议为每天工作人员开始检测工作前时。 2、RhD测定:质控品设计以能够检测为原则。按照血清试剂反应标准反应强度,设置与阳性细胞2+为最低检出标准。阴性细胞同时测定为阴性。检测频次建议为每天工作人员开始检测工作前时。 3、抗体筛查:室内质控品按高、低值设计,低值血清设置反应度为1+,高值设计在3+或以上,检测频次为每批次检测。 4、交叉配血方法:为特定抗体检测的有效性测定。检测频次为为每天工作人员开始检测工作前时。 四、试验结果分析: 1、多为定性试验(抗体效价测定为半定量) 2、结果判定不同于传统的定性试验,属于分级定性。 3、4℃条件保存的全血质控品没有-20℃小包装保存的质控血清稳定性好。 4、不适于通过cutoff值判定阴阳性结果,质控结果不呈正态分布,也无法绘制准确可靠的质控图。 5、对于在控结果与失控结果,操作人员都应该认真填写室内质控登记表,所以质控数据应该按照实验室文件管理程序要求归档保存。 五、失控原因分析: 1、操作失误:主要是人为因素,如加样问题(漏加、错加等)、试剂及样本识别、误读 误判、个人操作技术缺陷(如:加样不准确、离心条件、操作不标准等)。 2、检测试剂:试剂批号变更所致,如:抗筛细胞谱的变换,试剂的预温情况。过期试剂 造成精确地和亲和力下降导致无法正确判读结果。试剂的性质与检测方法不匹配。

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规定与程序

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规 定与程序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与程序 1.为规范输血相容性检测试验的管理,确保输血安全,特制定本制度和程序,各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 2.进行输血相容性检测试验前,应执行下列管理规定或完成下列工作:.严格核对《输血审批单》、《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血标本,要求字迹清楚、信息填写完整,联号相符,并有相关人员的签名,确保患者身份信息等准确、一致;若联号不符或患者身份信息不一致,应拒收,要求临床重新采集血标本送检。 .认真检查血标本质量,确保血标本符合实验要求,要求实验用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且无溶血、无气泡、颜色正常、标本量充足;否则应拒收,要求临床重新采集血标本送检。 .复检患者的ABO血型和Rh(D)血型,要求复检血型与申请单上的血型一致,否则应要求临床重新采集血标本送检。 .对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的患者,应在配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结果还应进行抗体鉴定试验。 .根据患者的血型、申请输血种类和输血量,取相应库存血液进行ABO血型和Rh(D)血型复检,要求复检血型与血袋上标注的血型一致(急诊抢救患者紧急输血且无Rh(D)血型相同的血液时,可以不考虑患者和库存血Rh(D)血型的一致性),否则应更换相符的库存血液进行复检,并通知和配合市血站纠正相关错误。 3.进行输血相容性检测试验时,应执行下列管理规定或完成下列工作:.严格按照《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不得擅自更改或简化操作程序。 .对急性溶血性贫血或烧伤患者的溶血标本,应在试验前、后作溶血程度的比较。

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量控制管理程序

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量控制管理规定 (讨论稿)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文件精神,切实提高我院医疗质量,保证临床输血安全。现就我院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量控制管理作如下规定。 一、目的 建立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控管理程序,规范室内质控操作流程,以便能够发现实验室常用试剂、耗材的质量问题及反应体系的稳定性问题,及时采取纠正和补救措施,提供本实验室检测结果一致性的证据,确保输血相容性检测结果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管理。 三、职责 (一)各检测岗位人员负责所检测项目的室内质量控制过程。 (二)实验室负责人、质量监督员负责监督执行。 四、工作程序 (一)质控品的技术规则定义 IQC作为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控制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由实验室工作人员遵照实验室制定的室内控制管理制度和相关标准操作规程,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和步骤,连续评价本实验室检测工作的可靠性程度,旨在检测和控制本实验室检测工作的精密度,提高实验室常规工作中的批内,批间标本检测的一致性,以确定测定结果是否可靠,是否发出报告的一项工作,是对实验室检测的即时性评价。 (二)质控品来源 商品化质控品。 (三)技术要求 由生产商提供的试剂盒,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质控技术要求进行操作。 (四)质控品常规使用前的确认 生产商提供的试剂盒对照品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并于每次实验操作前进行检查,发现标本明显的颜色变化、溶血应放弃使用并更换新

的质控品。 (五)实施质控的频次 鉴于输血相容性实验的特殊性,常规实验每天进行一次,实验中途更换试剂批号后应重做质控实验。 (六)常规检测前将质控品于室温放置30分钟后使用,所用质控标本类型应与实验项目要求相一致,检测操作人员必须具备上岗资质,仪器设备等应相对固定。 (七)质控规则、有效性判断及失控的判断标准 1、ABO血型鉴定:质控品设计以能够检测为原则。按照血清试剂反应标准反应强度,设置3+为最低检出标准。凝集强度低于3+判断为失控。 2、RhD测定:质控品设计以能够检测为原则。按照血清试剂反应标准反应强度,设置与阳性细胞3+为最低检出标准。阴性细胞同时测定为阴性。阳性细胞凝集强度低于3+判断为失控,阴性细胞有可见凝集±即判断为失控。 3、抗体筛查:室内质控品设计以能够检测为原则。按照血清试剂反应标准反应强度,设置2+为最低检出标准。凝集强度低于2+判断为失控。阴性细胞同时测定为阴性,阴性细胞有可见凝集±即判断为失控。 4、交叉配血方法:为特定抗体检测的有效性测定。设置3+为最低检出标准。交叉配血相容判定为阴性。阳性结果凝集强度低于3+判断为失控,阴性结果有可见凝集±即判断为失控。 (八)质控结果的记录 操作人员应按照质控登记表上的内容要求认真填写质控结果。 (九)质控品检测试验实验数据的分析 1、多为定性试验(抗体效价测定为半定量) 2、结果判定不同于传统的定性试验,属于分级定性。 3、4℃条件保存的全血质控品没有-20℃小包装保存的质控血清稳定性好。 4、不适于通过cutoff值判定阴阳性结果,质控结果不呈正态分布,也无法绘制准确可靠的质控图。

病历质量环节质控方法及质控点

病历质量环节质控方法及质控点,希望对新入门的同仁有帮助! 病历质量环节质控方法及质控点 一、病历质控环节 根据医疗质量检查流程和可行性,把病历质控环节分解为3级。 一级环节: 病历质量监控分为病案首页、住院志、病程记录、医嘱和医嘱单,重点检查有无严重缺项。 二级环节: 1、病案首页: 主要分为病人一般情况,门(急)诊诊断,入院时情况,入院诊断,入院确诊日期,出院诊断,医院感染名称,病理诊断,损伤、中毒原因,诊疗效果转归、诊断符合情况,抢救及抢救成功标准,住院诊断治疗、手术各诊断符合性等。 2、住院志: 书写形式(入院记录、再次或多次入院记录、24小时内入院记录、24小时内入院死亡记录)分为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及婚育史(月经及婚姻史)、家庭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疗计划、诊断等。 3、病程记录: 分为首次病程记录、日常病程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交(接)班记录、转科记录、阶段小结、抢救记录、会诊记录、术前小结、术前讨论记录、麻醉记录、手术记录、手术护理记录、术后首次病情记录、出院记录(小结)、死亡记录、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等,其他记录包括手术同意书、麻醉同意书、特殊检查(治疗)同意书等。 三级环节: 将二级分解内容再次细化,如主诉中迫使病人就诊的主要诊断及时间描述的准确性,词语使用是否恰当,现病史中与本次疾病有关的主要诱因,起病情况,伴随症状,有鉴别意义的症状及体征描述等,三级分解是在二级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直至直接记录,主要看能否体现出病历内涵质量及医疗水平。

制定检查表格: 根据质量控制办公室发现日常检查存在的主要隐患,如核心制 度落实情况不力,针对性制定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检查表、手术患者 病历检查表、危重疑难病历管理检查表,每次查房针对一个问题进 行检查,计算达标率。 二、质控方法 1、重点对象: 新入院病人、病危及疑难重症病人、手术病人、急症病人、特 殊治疗病人。 2、重点岗位: 门诊人流术、产科、新生儿科、ICU、骨科、麻醉科等。 3、重点环节: (1)时限控制点,针对整个医疗过程中诊断医疗质量关键要素, 采用能够体现医疗时效性指标进行控制。 (2)查房质控点: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完成情况,出诊会诊制度落 实情况,三日内确诊率等。 (3)手术质控点:术前讨论、术前告知、术前谈话、术前小结、 手术记录、术后记录、术前三日查房记录、主刀医师术前查房记录、主刀医师及上级医师签字时效性、准确性等。 (4)麻醉质控点:麻醉术前访视、麻醉记录。 (5)会诊质控点:请会诊记录、会诊记录、会诊到达时限、会诊 医师职称、专业等。 (6)抢救质控点:抢救记录、抢救成功记录、抢救参加人员姓名、技术职称、抢救时间及处理措施、上级医师签名等。 (7)输血质控点:输血(全血、成份血)适应症、禁忌症掌握、输 血前九项检查、输血告知输血不良反应回报、输血记录、护理操作 记录、输血双查对制度等。 4、抗生素合理使用:实施抗生素分级管理落实情况,限制性及非 限制性使用药物情况,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时限及品种。 5、现场处理:对环节质控每份病历存在缺陷记录在册,当事人在 现场立即修正,当事人不在现场,由上级医师及科主任确认,转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