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普通地质学笔记

成都理工大学普通地质学笔记
成都理工大学普通地质学笔记

绪论

1、概念

地质学:研究地球的科学,研究固体地球的组成、构造、形成、演化规律。

2、固体地球的组成: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壳、地幔、地核

3、分支学科

物质组成。地壳变形和运动方面的。地壳历史演化。其它。

4、研究方法

历史恢复、规纳为主:

工作程序:调研、推断解释、实践检验

原则:将今论古

基础是均变说(地壳的演化和发展是渐进的,在各个方面,古今都是一致的,即现今所能观察到的地质作用过程在过去也是以这种方式起作用的。)地球发展有一定阶段性,是不可逆的,现今不可能是过去简单的重复。

灾变论:将地壳的演化和发展规于某些超出现在经验和知识范畴的短暂猛烈、多少具世界性规模的激变事件。

第一篇地球及地质作用(30)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外部层圈和地表形态

气圈大、1.

包绕于地球,为最外一个层圈,主要由空气(O, N ,CO2)构成,可

深入地下,但不超过3公里。无上界,向上过渡为星际空间。97%的质量聚集在地表29公里内。

对流层:距离地表10公里内的大气层。对流层温度主要受地面辐射影响,越高温度越低,纬度不同,各地气温不同形成大气对流。

作用:气候。

2、水圈

地表有70.9%为水(海洋、河流、湖泊、冰川)覆盖,地下水、岩石中的孔隙水。它们构成一个基本连续的水圈。

作用:塑造地表形态。对人类生存、生活环境。水的循环

3、生物圈

是指生物有机体所分布和活动的地球外圈,主要是地壳表层和近地表的大气圈。绝大部分分布于地表及水圈。

作用:人为地质作用。生物成矿。对大气环境影响。参与地质作用。第二节固体地球的形状及表面特征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为一旋转椭球体,外形呈现梨形。

赤道半径:6378.160KM;两极半径:6356.755KM;扁率:1/298.25 2、表面特征

可明显分为陆海两大部分;不论海底或陆地均有线状分布的特殊地型。陆地势大、3.

线状山、面状原(平原、高原)

山:成因分断块山、褶皱山

高程分:低山500-1000M(海拔);中山1000-3500m;高山:》3500 丘陵:《500M 相对高差200M内

原:平原(海拔高程600M以内,一般低于200m;高原。

裂谷

4、海底地势

海岭

A洋脊(正在活动的海岭、伴有地震)两侧较低、中间高、中心最高部位有一条巨大裂谷。

海槽:海底中的长条型洼地。

B海沟:较深、边坡较陡的海槽,最深达6000M,是地球表面最低的地段。

C大洋盆地(深海丘陵、深海平原)

D岛屿

海山:大洋底比较孤立的水下山丘。

E岛弧与海沟伴生呈弧形向海方向突出。

F大陆边缘地形(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

第二节固体地球的物理性质

1、密度和压力

8g/cm3.。27-2。2 实测地表岩石的密度为518g/ cm3, 。5平均密度为地球内物质密度不均匀。地内各圈层间的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某

些层圈处的密度变化尤为明显。地心处可达13.0 g/cm3。压力等于上覆荷的重量。

2、重力

与物体所受地心引力和地球自转心力之合力。在离心力最大的赤道处,其大小也仅有其1/298,因而,可视为地心引力。

重力异常:正异常、负异常

3、温度

外热层:温度受地表辐射影响,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常温层:在位热层之下,温度保持恒定,相当于当地的平均温度

内热层:位于常温层之下,其温度随深度增大而增加。

地热增温率:深度每增加100米所升高温度。

地热增温率是变化的。

热能来源

4、磁性

地球是一个具大的磁场。

地磁极与地理极不重合,其间有11度的交角。

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间的夹角称为磁偏角。

地磁要素:磁偏角、磁倾角、磁场强度

磁倾角是指磁力线与水平面间的夹角。

磁场强度是指单位正磁极受力大小。

根据世界范围内地磁要素的测量及校正得出的某地正常磁场数值称.为地磁正常值。

磁异常:正异常、负异常。

5、弹性

地震波的传播和日月引力下的固体潮表明地球有弹性。

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地震波在地内的传播速度取决于物质的密度和弹性。在各层圈分界面处,传播速度会发生突变。当遇到不同的物性界面时,地震波会发生反射和折射。

第三节地球的层圈构造

1、不连续界面

地球内部有两个最明显和重要的一级界面即波速不连续界面。在这里地震波波速改发生突变,表明界面上下物质成分和物态上有较大差异。

莫霍面:界于地壳与地幔间。在大陆上平均约33KM厚。纵波速度有一陡增。

古腾堡面:界于地幔和地核间的界面,位于地下约2900KM处,地震波纵波速度有一陡减、横波速度为零,表明地幔为液态。

2、地壳

是位于地球表面的一个薄壳。位于莫霍面之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厚度不一,大陆地壳较厚,平均为33KM,高原厚达70KM,海洋较薄,平均6KM。

地壳可分为上下两层:硅铝层、硅镁层。

大陆型地壳(陆壳).

大洋型地壳(洋壳)

3、地幔

介于莫霍面与古腾堡面之间的一个圈层。厚度约2800KM,占地球总体积的83%。

上地幔:位于地下约900km处,以纵波速度8为标致。该界面以下纵波和横波波速、密度等陡增。其成分相当于超基性岩。

下地幔:平均厚度约1900KM,物质成分与上地幔同,平均密度达5。1G/CM3。

4、地核

5、古腾堡以下直至地心称为地核。该界面以下波速突然降低。其半径约3741KM。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分为液态的外核、固态的内核、由液态过渡为固态的的过渡过层。

组成地核的物质成分主要是铁和镍,有人认为与铁质陨石成分相当。密度为9。7-13G/CM3。

软流圈:位于地下60-400km,顶界距莫霍面很近,地震波到该界面时下降,下降最明显是在100-150km处,之后以趋于上升逐渐正常,属于地震波低速带。称其为软流圈。软流圈呈固态,是个较软、较易流动的层圈。也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岩石圈: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部分。它是浮于软流圈上相对刚性的薄壳。

第四节地球的物质组成

球平均化学成分地、1.

Fe 39.76、O 27.71 、Si 14.53 、Mg 8.69 、Ni 3.16 、

Ca 2.54 、Al 1.79

S 0.64 、Na 0.39 、Cr 0.20 、P 0.11 、Co

0.23 、K 0.14

Ti 0.02

2、地壳物质组成

主要原素:

O Si Al Fe Ca Na K Mg H Ti

氧化物:

第二章地质作用概述

第一节地质作用的概念及类型

1、概念

由自然营力引起地球物质组成、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与发展的各种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2、地质作用类型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根据产生地质作用的能量来分)

外动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外部能源在地表及地表附近进行的地质作用。如太阳辐射能、日月引力等直接或间接引起地表形态和物质成分变化的地质作用。外力作用主要有:

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沉积成岩作用、下坡运动。

外动力地质作用按类型分:

风化作用、地面流水地质作用、地下水地质作用、冰川地质作用、海

普通地质学或工程地质期中总结背记

《普通地质学》期中总结第一稿 第一章绪论 地质学研究对象 1.地球由固体地球和覆盖其上的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构成。 2.固体地球又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层圈。 3.地壳加软流圈之上的固体地幔合成岩石圈。 地质学的任务 1.指导人们寻找和开发矿产资源 2.有效地指导抵御自然灾害 3.研究地质环境,保护人体健康 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1.组成地球的物质 2.物质的组成方式、形成、演化与分布 3.地球的历史 4.应用问题 5.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 6.综合性研究 地质作用及其方法 1.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两类,包括岩浆作用、构造作用、地震作 用、变质作用、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 2.地质作用的特点 (1)地质作用的地域特色 (2)地质现象的复杂性 (3)地质作用过程的漫长性 3.地质作用的研究方法 (1)野外调查 (2)仪器测量 (3)理论分析 第二章矿物 厚16km的地壳内50种元素的平均含量与总质量的比值,成为地壳元素丰度,命名为克拉克值。 矿物的概念 1.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在正常情况下呈结晶质的元素或无机化合物,是组成岩石和矿 石的基本单元。 晶体、非晶质体、与准晶体 1.晶体是其内部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列的固态物质。原子或离子

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列的固体称为结晶质。 2.非晶质体是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不呈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列的固体。相应对应非晶质。 3.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温度、压力等)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 从而成为不同的矿物,称为同质多象。 4.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他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 不破坏其晶体结构,称为类质同像。 5.包围晶体的平面称为晶面。 6.由两个或多个同种晶体按一定的相对方位关系连生在一起,称为双晶。、 7.矿物单体若为一向伸长,其集合体常为纤维状或针状、柱状;若为两向延展,其集合 体常为板状、鳞片状;若为三向等长,其集合体常为粒状、块状。 8.特殊形态集合体: 放射状、晶簇(石英或方解石晶簇)、鲕状和豆状、钟乳状、葡萄状与肾状、结核状矿物的物理性质 1.透明度 2.光泽——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 3.颜色——自色、他色、假色 4.条痕 5.硬度 6.解理:云母一个方向、方解石三个方向 7.断口 常见矿物 矿物分类 1.自然元素矿物 2.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矿物 3.卤化物矿物 4.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矿物 5.含氧盐矿物 部分常见矿物:石墨、石英、方解石 第三章火成岩 喷出作用与喷出岩 1.岩石按照其地质成因划分为火成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火成岩占地壳岩石体积的64.7%。 3.岩浆(magma):形成于地下深处的、具有较大粘性的高温熔融流体物质。 ●成分:硅酸盐+1-8%以水为主的挥发物质; ●源区:地表之下50-200公里; ●条件:温度800-1200°C;压力10千巴大气压(40公里)

地质学中一些概念

1 地质学笔记 地质学复习参考 1.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它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构造、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 2.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 3. 地质学研究的任务:理论上,处在自然科学的前沿,要解决天体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等自然科学的基本命题;实践上,矿产,认识自然灾害规律,地质环境等。 4. 地质学的特点: ①地质学的普遍性与区域性差异。 ②地质现象的复杂性。 ③地质发展过程的复杂性。 5. 学习地质学的方法: ①要学会观察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野外考察是研究地质学的基本手段。 ②要建立地质事件的时空观。 ③建立辩证发展思维方法。 ④运用现实类比和历史分析的原则。 ⑤运用分析对比法。 6. 常温层——从地表向下到达一定深度,其温度不随外界温度而变化,这一深度为常温层。 7. 地热增温级——在年常温层以下,温度每升高1℃时所增加的深度,单位:m/℃。 8. 地热梯度——地热增温级的倒数。每深100m所增加的温度,单位是℃/100m。 9. 莫霍面——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一级不连续面。深度:33km 10. 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线。二级不连续面。深度:2900km 11. 软流圈:深度:60-250km 12. 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称为克拉克值。 13. 克拉克值前十位的化学元素:O Si Al Fe Ca Na K Mg H Ti 14. 地壳(A层)可以分为上下两层。中间被康拉德面所分开。康拉德面深度:10km

15. 硅铝层——上层地壳,其成分以O、Si、Al和K、Na等为主,和花岗岩的成分相似,所以叫花岗岩层。 16. 硅镁层——下层地壳,其成分以O、Si、Al等为主,但Ca、Mg、Fe等成分增加,和玄武岩的成分相似,所以叫玄武岩层。 17. 大陆型地壳和大洋型的区别: ①陆壳的特征是厚度较大,具有双层结构,在玄武岩层之上有花岗岩层。地表起伏越大莫霍面的位置越深,地壳越厚。 ②洋壳的特征是厚度较小,具有不双层结构,只有玄武岩层,其表层被海洋沉积所覆盖。 18. 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促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引起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成为地质营力。 19. 地质作用的能源:地内热能、重力能、地球旋转能、太阳辐射能、潮汐能、生物能。 20. 地质作用的分类:见书P22 表1-7 21. 地质年代——地质科学中来说明地壳中各种岩层形成的时间和顺序的术语。 22. 相对地质年代——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即相对地质年代。 23. 绝对地质年代——地质事件发生到今天有多少年龄。 24. 地层层序律——地层是在一定地质时期内所形成的层状堆积物或岩石。这里的岩石包括沉积岩、火成岩及它们变质所形成的变质岩。 25. 岩层——层状堆积物或岩石。 26. 一个重要的前提:地层形成时原始产状是水平或接近水平的。 27. 一个重要的结论:在没有受到剧烈变动的情况下,出露在剖面下部的岩层,比上部岩层要老,即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层序规律。除非:地层倒置。 28. 生物层序律——地层年代越老,其中所含的生物就越原始,越简单;地质年代越近,其中所含的生物就越进步,越复杂。另一方面,不同时期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极其组合。而在相同时期在相同的古地理环境下所形成的地层,不论距离多远含有相同的化石极其组合。 29. 进化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和发展而且是不可逆的。

地质学基础的几点总结

地质学基础的几点总结 2006年7. 沟谷中有一煤层露头如下列地质图所示,下列选项中哪种表述是正确的? (A) 煤层向沟的下游倾斜,且倾角大于沟谷纵坡 (B) 煤层向沟的上源倾斜,且倾角大于沟谷纵坡 (C) 煤层向沟的下游倾斜,且倾角小于沟谷纵坡 (D) 煤层向沟的上源倾斜,且倾角小于沟谷纵坡 解析: 由于地表面一般为起伏不平的曲面,倾斜岩层的地质分界线在地表的露头也就变成了与等高线相交的曲线。当其穿过沟谷或山脊时,露头线均呈“V”字形态。根据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的结合情况,“V”字形会有不同的表现: A:“相反相同”——即: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同方向弯曲,但露头线的弯曲度总比等高线的弯曲度要小。“V”字形露头线的尖端在沟谷处指向上游,在山脊处指向下坡。 B:“相同大相反”——即: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岩层的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时,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反方向弯曲。“V”字形露头线的尖端在沟谷处指向下游,在山脊处指向上坡。 C:“相同小相同”——即: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岩层倾角小于地形坡角,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同方向弯曲,但露头线的弯曲度总是大于等高线的弯曲度。“V”字形露头线的尖端在沟谷处指向上游,在山脊处指向下坡。 根据以上“V”字形法则,就可以判断岩层的倾向。 “V”字形法则同样可以用来判断断层面的倾向,但不能判断断层的性质。 注意几点: (1)岩层的走向与沟谷延伸方向向平行时,上述规则不适用; (2)水平岩层的产状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呈封闭的曲线;直立岩层的地层界线不受地形的影响,呈直线沿岩层的走向延伸,并与地形等高线直交(一直线); (3)A、C两种情况相似,不同的是后者“V”字形弯曲大于等高线,而前者“V”字形弯曲小鱼等高线。 2006年3.坡角为45°的岩石边坡,下列哪种方向的结构面最不利于岩石边坡的抗滑

普通地质学笔记

绪论 1、概念 地质学:研究地球的科学,研究固体地球的组成、构造、形成、演化规律。 2、固体地球的组成: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壳、地幔、地核 3、分支学科 物质组成。地壳变形和运动方面的。地壳历史演化。其它。 4、研究方法 历史恢复、规纳为主: 工作程序:调研、推断解释、实践检验 原则:将今论古 基础是均变说(地壳的演化和发展是渐进的,在各个方面,古今都是一致的,即现今所能观察到的地质作用过程在过去也是以这种方式起作用的。)地球发展有一定阶段性,是不可逆的,现今不可能是过去简单的重复。 灾变论:将地壳的演化和发展规于某些超出现在经验和知识范畴的短暂猛烈、多少具世界性规模的激变事件。 第一篇地球及地质作用(30)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外部层圈和地表形态 1、大气圈

包绕于地球,为最外一个层圈,主要由空气(O, N ,CO2)构成,可深入地下,但不超过3公里。无上界,向上过渡为星际空间。97%的质量聚集在地表29公里内。 对流层:距离地表10公里内的大气层。对流层温度主要受地面辐射影响,越高温度越低,纬度不同,各地气温不同形成大气对流。 作用:气候。 2、水圈 地表有%为水(海洋、河流、湖泊、冰川)覆盖,地下水、岩石中的孔隙水。它们构成一个基本连续的水圈。 作用:塑造地表形态。对人类生存、生活环境。水的循环 3、生物圈 是指生物有机体所分布和活动的地球外圈,主要是地壳表层和近地表的大气圈。绝大部分分布于地表及水圈。 作用:人为地质作用。生物成矿。对大气环境影响。参与地质作用。第二节固体地球的形状及表面特征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为一旋转椭球体,外形呈现梨形。 赤道半径:6378.160KM;两极半径:6356.755KM;扁率:1/ 2、表面特征 可明显分为陆海两大部分;不论海底或陆地均有线状分布的特殊地型。 3、大陆地势

普通地质学实习报告

普通地质学实习报告 第一章绪言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许多地质理论和知识都必须经过实践的过程,才能加深我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地质学的野外实习是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通过这次在昆明、武定、元谋地区的教学实践活动,使我们有了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使我对《地质学》的有关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地层、构造、岩石、矿物等地质学基本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一、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 (一)实习目的 通过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研究、分析和判断各种地质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锻炼我们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地质精神。树立热爱专业以及勤奋学习的思想和决心。 (二)任务 1、在野外对各种内、外地质作用进行初步观察分析,着重点是外力地质作用的观察分析。 2、初步对三大类岩石、地质构造和矿产进行观察认识,了解它们在自然界的分布状况。 3、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手标本采集、地质现象观察和描述记录等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 (三)要求

1、实习前认真学习实习指导书,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 3、认真细致观察各种地质现象,作好记录,多提问、多思考。 4、采集3~5块有代表性的岩石、矿物或化石标本。 5、实习结束后,编写一份地质实习报告。 二、实习的基本情况 (一)组织形式 以班为单位进行。每个班作为一个小组,由一名实习教师指导,组长和安全员协同老师工作,同时还有班主任负责学生生活、交通等管理。 (二)实习过程 本次实习地点为昆明、武定、元谋地区。时间为一周,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天昆明西山 第二天上午由昆明至____(省、市、区、县)五孔桥; 下午芭蕉箐采矿场、雷钢厂; 第三天上午人民渡至狮山石棉厂至狮山风景区; 下午由____(省、市、区、县)至____(省、市、区、县); 第四天上午____(省、市、区、县)朱布超基性岩体; 下午____(省、市、区、县)黄瓜园大桥; 第五天上午____(省、市、区、县)德大大桥至那化大桥; 下午____(省、市、区、县)弯堡土林; 第六天返回昆明

成都理工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 工程地质学必考重点

绪论 &工程地质学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以便科学评价、合理利用、有效改造和妥善保护地质环境的科学 特点: (1)边缘学科:工程科学与地质科学相互渗透、交叉 (2)分支学科:地质学的分支;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的分支 (3)应用学科:服务于工程建设 &相互制约关系举例: Eg:在高烈度区、岩土体稳定差的地区修建水坝、水库,造价高,另一方面水库的修建使近坝、库岸的岸坡的稳定性降低,尤其是水位骤然升降经常引起岸坡失稳,蓄水引起水库诱发地震等。 &工程地质条件—指的是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或是工程建筑物所在的地质环境的各项因素 &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地形地貌条件 地质结构和地应力 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 水文地质条件 物理地质现象(工程动力地质作用) 天然建筑材料 &工程地质问题—指的是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物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和问题(1)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承载力与变形问题 (2)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问题 (3)露天采矿场—采矿边坡稳定性问题 (4)土石坝—坝基渗透变形和渗漏问题 (5)砼重力坝—坝基抗滑稳定性问题 (6)砼拱坝—坝肩抗滑稳定性问题 其它的还有:水库渗漏、库岸再造、库周浸没、砂土液化、地面沉降问题等。了解/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 a.评价工程地质条件,阐明地上和地下建筑工程兴建和运行的有利和不利因素,选择建筑场地和适宜的建筑型式,保证规划、设计、施工和使用顺利进行; b.从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论证和预测有关工程地质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发生的规模和发展趋势; c.提出改善、防治或利用有关工程地质条件的措施、加固岩土体和防治地下水的方案等。 第一章 了解-土的定义——土是由各种不同成因类型的岩石经风化、搬运、堆积而成的疏松沉积物,它们通常是由相互作用着的固、液、气体三个部分组成的多相体系。粒径——土颗粒的大小,通常以其直径(d)来表示,单位一般采用毫米(mm)。注:土颗粒并非理想的球体,应理解为土粒的等效直径。 粒组——按粒径划分的颗粒组别,同一粒组的土颗粒成分及性质相似。 掌握土的粒度成分的累积曲线表示方法,运用; 土体的构造:在一定土体中,结构相对均一的结构单元体的形态和组合特征(宏

地质学基础复习问答题(DOC)

1、岩相: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岩岩性和生物群的综合特征,称为岩相。包括:海相、陆相和海陆过渡相三类。 2、克拉克值:把地壳中每种元素含量的百分比值称为克拉克值。 3、元素的丰度:根据大陆地壳中(地下16Km以内)的5159个岩石、矿物、土壤和天然水的样品分析数据,于1889年第一次算出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数值(平均质量百分比),即元素的丰度。 4、矿物:天然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内部原子排列顺序和物理特征的元素单质和无机化合物。 5、晶体:有三个特征:(1)晶体有一定的几何外形;(2)晶体有固定的熔点;(3)晶体有各向异性的特点。 6、非晶质体:凡内部质点呈不规则排列的物体。 7、岩石:是天然产出的具一定结构构造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和上地幔的物质基础。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8、岩浆岩:是由高温熔融的岩浆在地表或地下冷凝所形成的岩石,也称火成岩; 9、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产物经水、空气和冰川等外力的搬运、沉积和成岩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10、变质岩:是由先成的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由于其所处地质环境的改变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11、岩石的碱度即指岩石中碱的饱和程度,岩石的碱度与碱含量多少有一定关系。通常把Na2O K2O的重量百分比之和,称为全碱含量; 12、变质岩是在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构造的变化和改造产生的新型岩石。这些力量包括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 13、矿物的发光性:指矿物受外加能量激发,能发出可见光的性质。 14、矿物的力学性质:矿物在外力作用下表现出来的性质。其中最重要的是解理和硬度,其次有延展性、脆性、弹性和挠性等。 15、矿物的解理与断口:矿物受外力作用后,沿着一定的结晶方向发生破裂,并能裂出光滑平面的性质称解理。这些平面称解理面。如果矿物受外力作用,在任意方向破裂并呈各种凹凸不平的断面(如贝壳状、锯齿状)则这样的断面称为断口。 16、矿物的脆性:矿物受外力作用容易破碎的性质为脆性。 17、矿物的延展性:是矿物在锥击或引拉下,容易形成薄片或细丝的性质。 18、矿物的弹性:矿物受外力作用发生弯曲变形,但外力作用取消后,则能使弯曲变形恢复原状的性质。 19、矿物的挠性:矿物受外力作用发生弯曲变形,如当外力取消后,弯曲了的形变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081401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081401) Geological Engineering (081401) 一、专业简介(Ⅰ Major Introduction) 地质工程专业门类为工科,一级学科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工程是国内最早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的地学类专业之一,是我校双一流学科“地球科学”的主要支撑专业。 地质工程专业是在原成都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探矿工程”两个专业的基础上,经过60余年的艰苦奋斗发展起来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始建于1956年,“探矿工程系”专业始建于1959年。1993年原成都地质学院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探矿工程”专业改名为“勘察工程”专业。1999年,因国家专业目录调整,“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和“勘察工程”专业分别调整为“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工程地质方向和岩土钻掘工程方向,分别隶属于当时的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和勘察与机电工程系。2001年底,成都理工学院重新组建并更名为成都理工大学,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将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岩土钻掘工程方向和工程地质方向统一归属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2012年,按照国家专业目录调整要求,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更名为“地质工程”专业并沿用至今,仍设工程地质和钻掘工程两个方向。 地质工程是地质学与工程学相互渗透交叉的学科,主要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关系,以地质学及机械学原理为基础,认识、分析和解决地质工程问题,采用先进的工程技术方法和手段,为工程建设、资源开发和地质环境保护服务。我校工程地质方向主要在山区复杂地质工程问题分析与解决、工程地质勘察设计与施工、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地质环境评价与保护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钻掘工程方向在岩土钻掘工程材料、岩土钻掘机具、定向钻探与取心、非开挖水平定向钻进等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开发与研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本专业人才质量保障体系实现了国家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全覆盖,包括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还入选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本专业达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水平。 本专业全面落实企业导师制度,采用企业导师和专业教师联合指导的教学方式。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大学四年中,每年一次校外实习。 二、培养目标(Ⅱ Academic Objectives) 本专业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系统掌握地质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受到相关工程训练,具有较强创新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文与职业素养、具备分析和解决复杂地质工程问题能力,能在地质工程相关领域承担资源开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及研发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5年后经过持续学习和工程实践锻炼达

地质学基础考点总结

地质学基础必考知识点总结 1.地质学是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最外层,即岩石圈(包括地壳、上地幔的上部),也涉及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部位,以及某些地外物质的学科。它是地学(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P1 2.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2)室内实验和模拟实验(3)历史比较法——P4 3.如果把地球看成一个理想的扁球体(旋转椭球题),并且内部密度无横向变化,所计算出的重力值,称理论重力值。但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以致所测出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重力值,称为重力异常。——P16 4.地面上没一点都可从理论上计算出它的磁偏角和磁倾角。如磁偏角和磁偏角与理论不符时,叫做地磁异常。——P19 地球内部储存着巨大的热能,这就是常说的地热。——P20 5.在年常温层下,地温随深度而增加,此增温规律可以用地热增温级或地热梯度表示。所谓地热增温级是指在年常温层以下,温度每升高1°C是所增加的深度,单位是m/°C。地热增温级的平均数值时33m/°C.地热增温级的倒数叫地热梯度。——P20-21 6.地球的圈层结构:外三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三圈:地壳、地幔、地核——P24 7.研究地球内部构造主要是利用地震波的传播变化,地震波分为纵波(P)和横波(S)。P 可以通过固体和流体,速度较快;S只能通过固体,速度较慢。——P27 8.莫霍面(33km)【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P、S速度都增加;古登堡面(2900km)【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P突然速度降低,S则完全消失。——P28 9.地壳化学元素有O、Si、Al、Fe、Ca、Na、K、Mg 8种主要元素。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称为克拉克值。——P30 10.地壳的结构:上层地壳(硅铝Sial层、沉积质层)【特点:非常薄,在海洋地区变薄甚至完全缺失】,是个不连续圈层】和下层地壳(硅镁Sima层、玄武质层)【厚度可达30km,是个连续圈层】——P32 11.地壳的类型:陆壳【厚度较大,具双层结构,即在玄武质层上有花岗质层(表面的大部分地区有沉积岩层)】、洋壳【厚度较小,一般只有单层结构,即玄武质层,其表层为海洋沉积层所覆盖】、过渡型地壳。——P32 12.上地幔顶部与地壳合称为岩石圈。——P33 13.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以下,部分熔融,具有较大的塑性或潜柔性,是岩浆的发源地。——P33 14.根据地震波P的变化情况,地核又可分为外核、过渡层和内核。——P34 15.地质作用是指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总称。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又分为风化(物理、化学和生物风化)、剥蚀(机械和化学剥蚀)、搬运(机械和化学搬运)、沉积(大陆和海洋沉积/ 机械、化学和生物沉积)和成岩作用。内力作用又分为构造运动(水平和升降运动)、岩浆活动(喷出和侵入作用)、变质作用和地震。——P35、37 16.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1)地内热能(2)重力能(3)地球旋转能(4)太阳辐射能(5)潮汐能(6)生物能——P36 17.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P38 18.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他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P39 19.矿物按照其化学组成,可以分为单质矿物(如金、石墨和金刚石等)和化合物。——P45 20.类质同像是指在结晶格架中,性质相近的离子可以相互顶替的现象。——P45

《普通地质学》试卷B_(答案).

《普通地质学》试卷(B 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 丰度:化学元素在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 2. 冰期:气候寒冷时期,冰川发育,冰雪覆盖面积扩大的地史时期。 3.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4. 向斜:岩层向下凹陷的一个弯曲,核心部位岩层时代较新,两侧岩层时代依次变老。 5.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成光滑面的性质。 6. 向源侵蚀:使河流向源头方向加长的作用称河流的向源侵蚀作用。 7. 类质同像: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它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此种现象称为类质同像。 8. 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9. 死火山:人类历史以来未曾活动的火山。 10. 标准化石: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对于研究地质年代有决定意义的化石。 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古生物的研究对象是化石。与现代生物一样,根据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古生物可划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 2. 某地层产状测得为3100∠600,则其产状三要素分别是走向为400或2200,倾向为3100,倾角为600。 3.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是气候、地形、岩石特征。

4. 根据岩石SiO2的含量,岩浆岩可以分为四大类,分别是:(1)超基性岩、SiO2为<45%;(2)基性岩、SiO2为45-52%;(3)中性岩、SiO2为52-65%;(4)酸性岩、SiO2>65%。 5. 新生代在生物演化史上,植物为被子植物时代,动物为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6. 按照岩石的成因(形成方式),岩石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7. 世界主要地震活动带有环太平洋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地中海-印尼带)、大洋中脊地震带等。 8.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其代号分别是、、。8. 早古生代包括三个纪,由老到新分别是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其代号分别是888。 9. 断层要素主要有断层面、断层盘、断层线、断层位移等。 10.板块构造学说建立的基础是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 11. 根据断层两盘相对运动的方向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及平移断层。 12.河谷形态的基本要素有谷坡、谷底、河床。 13. 海蚀地貌主要类型有:海岬、海湾、拱桥、海蚀柱、海蚀崖、海蚀洞穴、海蚀凹槽和海蚀沟谷等。 14. 地质学上计算时间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相对年代,另一是绝对年代。 15. 矿物摩氏硬度计中位于第3、第7和第8位的矿物分别为方解石、石英和黄玉。 三、判断题(正确打“√”,错误打“×”)(共7分)

地质学实习总结报告

最新地质学实习总结报告 地质学(Geology)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自己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广义的说,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 地球,但由于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研究手段的限制,目前的地质学研究对象仅局限于地球表面部分,即岩石 圈(Lithosphere)。因此,具体的来说,地质学是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产状、成因及其变化发展及其 古生物、古气候演变历史的一门学科。地貌学亲其英文 名为Geomorphology,它是有三个源自古希腊的词根:geo(地球)、morphe(外表形状、面貌)和logos(论述)所 组成,表明其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形状的学科。地质地貌学发展史是人类在生产和探索奥秘的过程中,逐步认 识地球的组成和结构,地球及其生物界演变的规律,特 别是地壳和岩石圈运动规律,并为人类合理开发、利用 和保护矿产资源保护环境服务的历史。 而地质地貌学发展的结果是,它对农业生产、工程 建设、矿产勘查、自然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等均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直接加快了其发展的脚步,有着实际的意义。如:河流地貌与海岸地貌学着重依赖于流体力学与 沉积学;块体运动、风化作用、风力作用和土壤的研究要凭借大气科学、土壤物理学、土壤化学和土壤力学;某些

地形类型的研究需要用地球物理学与火山学的原理和方法;人类对地形影响的研究要依靠地理学和人类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地质地貌学不光有用、能用,关键还有趣!就其中微不足道的名词如太古、元古、寒武纪等等,便很富有沧 桑感、神秘感及历史气息。如此,学好地质地貌学对专 业技能的提高、完善,并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终极目标 大有裨益。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地质地貌学是环境与资源科学专业的基础专业课, 地质地貌实习是环境与资源资源专业基本教学实习环节。野外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此次实习,我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知识,学习并掌 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识记 各种地质地貌的表征特点,加深我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 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 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为将来工作和学习提供一个良好 的依据。 1) 识记:实习沿线的主要岩石类型、构造类型、地貌类型、地层及其时代; 2) 理解:各主要岩石类型、构造类型的成因与分布特征,不同观察点之间地质地貌现象的变化与联系;

成都理工大学的办学特色

成都理工大学的办学特色---立足品牌建设 1 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为国家培养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地质资源勘探与国土资源开发人才 成都理工大学在51年的办学历程中,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全力搞好本科教育,积极进行教学科研创新,建立了以地质勘探为优势与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与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传统作风,“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治学理念,为我国地质勘探事业和国土资源开发培养了大批人才,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1.1 “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传统作风 成都理工大学前身成都地质勘探学院于1956年6月2日在成都东郊的荒野之地破土动工。来自重庆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地质学院和东北地质勘探学院的教师和建设者一起,不畏艰难困苦,连续奋战,短短的四个月就完成了初期的建设,并于当年10月15日开学上课,实现了当年批准、当年建设、当年招生。 建校之初,学校物质条件较差,工作、生活环境异常艰苦,干部教师不得不挤在一起备课办公。即使在这样的环境里,经过创业者的艰苦努力,首批1 580名学生学习成绩的优良率达到了77.62%。正是凭着这种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作风,经过十年的建设,至“文革”前,学校已成为我国第三大地质高等教育基地,并为国家培养了6届3072名本科生和14名研究生,初步形成了“注重政治思想工作,在艰苦条件下不断进取,尊师爱教,教书育人,勤奋学习,不怕艰苦,坚决服从国家分配,为地质事业勇于献身”的优良校风。 “文革”期间,学校正常教学工作被迫中断,但许多教师并未放弃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执著追求。学校依靠教师来自多所重点大学的学缘优势和专业特长,通过校队(学校与地质队)合作开办了12期培训班(七?二一大学)。1972年至1976年招收三年制大学普通班学生3055名,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如我国藏族第一位工程院院士多吉等。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完成各类项目1 60多项(至1975年底),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如携带式放射性同位素X射线荧光仪,四川省相邻地区构造体系及其矿产分布规律的研究,四川龙门山地区泥盆系的划分和对比,蓝石棉矿物及其性能的研究,四川碳酸盐岩油气储集条件与增产措施等。结合生产劳动,教职员工自己动手美化校园,开挖了一个人工湖——今日校园之砚湖。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校获得的资金投入长期不足,条件建设方面的欠账较多。据统计,从1956年建校起至2000年,国家的投入累计仅约4.68亿元。学校依靠这些投入,建设了一所拥有1608名教职工、1.3万在校生、28 个本科专业、24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9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 个国家专业实验室和一个联合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700亩校园面积、6 000多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3万平方米校舍的现代大学,为国家培养了4.5万名本专科生、1000多名硕士和近200博士,取得了100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了较高的产出效益。2001年成都理工大学组建以来,并未获得特别的建设经费投入,5年间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累计约5.468亿元。5年来学校共培养本专科

普通地质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球,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球形成与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表层各种作用、各种现象及其成因的学问。内容:1.地球的物质组成2.地球的结构和构造3.地球的动力地质作用4.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5.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工程技术方法;研究特点:时间漫长,空间广阔,现象复杂,无法再现。研究方法:搜集资料,调查研究,归纳分析,实验模拟验证,总结推导提出假说,反复验证和修正假说,最终形成规律性和理论性的认识 第二章地球 1、球粒陨石:由1-2mm直径的玻璃质小球粒所组成。放射性同位素方法获得其形成时代为45亿年。重力异常:把地球作为一个均匀球体,以海平面为基准计算出来的各地重力值,称理论值,当实测重力值与理论计算的重力值不一致时,称重力异常。地温梯度:单位深度里温度的变化量。每深度增100m,增加的地温值,一般地区为3℃/100m。磁偏角:地磁北极与地理北极之间的夹角。磁倾角:磁针的空间位置与水平面之间夹角叫磁倾角。磁场强度:使磁针偏和倾的磁力大小的绝对值叫磁异常:当实测磁场与正常磁场不一致时岩石圈:软流圈以上的部分,均为固态物质,具有较强的刚性 2、陨石的概念及其分类:天外星体的残骸称陨石,即流星超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后未被烧尽,到达地表的残骸。可分石陨石、铁陨石、石-铁陨石等。 3、地磁场三要素:磁偏角、磁倾角、磁砀强度 4、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5、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及其分界面:莫霍面以上的部分称为地壳,以下为地幔。古登堡面是具有高密度的固体地幔与具有液体性质的外核之间的界面(核幔界面)。康拉德面(此界面将地壳划分为上、下两个不同密度的层圈,上部为花岗质上地壳,下部为玄武质下地壳。上下地幔界面此界面将地幔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称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壳——康拉德面——下地壳——莫霍面——地幔——岩石圈与软流圈界面——软流圈 上地幔——上下地幔分界面——下地幔——古登堡面——地核 外核——内外核过渡带——内核——6371km(地心) 6、地球表面形态特征:陆地地形(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洼地)、海底地形(大陆边缘,大洋盆地,洋中脊) 第三章地壳的物质组成 1、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相对平均重量的百分含量。矿物: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自然资源和化合物。同质多象:化学成分相同、但质点的排列方式不同(结构不同)的现象。类质同象:矿物结构中某种原子或离子部分被它种原子或离子取代,但不破坏其晶体结构的现象。晶体:矿物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分子等)有规律的排列、具一定的结晶格子和一定的几何外形特征的固体称为晶体。如石英、石盐、方解石等。非晶体:矿物内部质点不作有规律的排列、不具有结晶格子特征,而且几何外形不固定的固体称为非晶质体。结晶习性:在相同生长条件下形成的同种矿物,其单体总是趋向于某一特定的晶体形态,即各种晶体都有自己的常见形态,我们称之为矿物的结晶习性。晶面条纹:矿物晶体表面规则的细条纹。解理:指结晶矿物在受外力打击后,沿一定的方向规则地裂开,形成光滑平面的性质。断口:若矿物受打击后沿任意方向裂开所成的凹凸不平的断面称为断口。岩浆岩:熔融状态的岩浆冷凝而形成的岩石。侵入岩:岩浆在地表以下不同深度的部位冷凝而成的岩石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条件下由母岩(岩浆岩、变质岩和已形成的沉积岩)风化剥蚀的产物经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变质岩:指地壳中早先形成的岩石(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新岩石。岩石的结构: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组合方式。岩石的构造:是指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其他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或组合方式。主要是指矿物集合体的组合特征。 2、矿物概念及其特征:1、矿物可以由一种单质元素组成。2、由比较固定的化学成分组成。 3、绝大多数具有一定的内部结构和构造,以及一定的外部形态。 4、矿物具有同质多象和类质同象现象。 5、具有一定

全国岩土工程排名

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 关于排名有人说13 有人说前三十但那没用每个学校土木侧重点不同兰交主要是路桥 和铁道好土木的就业非常好 中国各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简介 全国共有188所大学开设土木工程专业,92所大学招收土木工程研究生,70所大学有结构工程硕士以上学位授予权,51所大学有岩土工程硕士以上学位授予权,30所大学有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硕士以上学位授予权,23所大学有桥梁与隧道工程硕士以上学位授予权。 清华大学有结构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材料学博士点,并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结构工程(联合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教授23人,副教授24人,讲师8人,目前在校本科生300多名,研究生200多名。 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博士生导师55人、硕士生导师105人、正高级职称98人、副高级职称135人。设有10个硕士点、7个博士点,设有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桥梁工程学科为上海市“重中之重”重点学科, 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学科为上海市重点学科;桥梁与隧道工程、结构工程、岩土工程三个二级学科为全国重点学科。 浙江大学岩土工程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结构工程学科为浙江省重点学科;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涵盖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等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哈尔滨工业大学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硕士点学科,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和岩土工程博士点学科;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学科设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及所覆盖的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土木水利施工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现有博士导师12人。并设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为建设部及重庆市重点学科,防灾减灾工程为重庆市重点学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28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43人,土木工程学院所属的实验室有结构与抗震实验室和岩土工程实验室,其中结构与抗震实验室为陕西省和原冶金部重点实验室,结构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天津大学结构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东南大学结构工程国家重点学科、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29名,博士生导师17名

普通地质学笔记

QQQQ普通地质学笔记 绪论 1、概念 地质学:研究地球的科学,研究固体地球的组成、构造、形成、演化规律。 2、固体地球的组成: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壳、地幔、地核 3、分支学科 物质组成。地壳变形和运动方面的。地壳历史演化。其它。 4、研究方法 历史恢复、规纳为主: 工作程序:调研、推断解释、实践检验 原则:将今论古 基础是均变说(地壳的演化和发展是渐进的,在各个方面,古今都是一致的,即现今所能观察到的地质作用过程在过去也是以这种方式起作用的。)地球发展有一定阶段性,是不可逆的,现今不可能是过去简单的重复。 灾变论:将地壳的演化和发展规于某些超出现在经验和知识范畴的短暂猛烈、多少具世界性规模的激变事件。 第一篇地球及地质作用(30)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外部层圈和地表形态 1、大气圈 包绕于地球,为最外一个层圈,主要由空气(O, N ,CO2)构成,可深入地下,但不超过3公里。无上界,向上过渡为星际空间。97%的质量聚集在地表29公里内。 对流层:距离地表10公里内的大气层。对流层温度主要受地面辐射影响,越高温度越低,纬度不同,各地气温不同形成大气对流。 作用:气候。 2、水圈 地表有70.9%为水(海洋、河流、湖泊、冰川)覆盖,地下水、岩石中的孔隙水。它们构成一个基本连续的水圈。

作用:塑造地表形态。对人类生存、生活环境。水的循环 3、生物圈 是指生物有机体所分布和活动的地球外圈,主要是地壳表层和近地表的大气圈。绝大部分分布于地表及水圈。 作用:人为地质作用。生物成矿。对大气环境影响。参与地质作用。 第二节固体地球的形状及表面特征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为一旋转椭球体,外形呈现梨形。 赤道半径:6378.160KM;两极半径:6356.755KM;扁率:1/298.25 2、表面特征 可明显分为陆海两大部分;不论海底或陆地均有线状分布的特殊地型。 3、大陆地势 线状山、面状原(平原、高原) 山:成因分断块山、褶皱山 高程分:低山500-1000M(海拔);中山1000-3500m;高山:》3500 丘陵:《500M 相对高差200M内 原:平原(海拔高程600M以内,一般低于200m;高原。 裂谷 4、海底地势 海岭 A洋脊(正在活动的海岭、伴有地震)两侧较低、中间高、中心最高部位有一条巨大裂谷。 海槽:海底中的长条型洼地。 B海沟:较深、边坡较陡的海槽,最深达6000M,是地球表面最低的地段。 C大洋盆地(深海丘陵、深海平原) D岛屿 海山:大洋底比较孤立的水下山丘。 E岛弧与海沟伴生呈弧形向海方向突出。 F大陆边缘地形(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 第二节固体地球的物理性质

全国大学岩土工程专业排名

全国共有188所大学开设土木工程专业,92所大学招收土木工程研究生,70所大学有结构工程硕士以上学位授予权,51所大学有岩土工程硕士以上学位授予权,30所大学有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硕士以上学位授予权,23所大学有桥梁与隧道工程硕士以上学位授予权。 清华大学有结构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材料学博士点,并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结构工程(联合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教授23人,副教授24人,讲师8人,目前在校本科生300多名,研究生200多名。 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博士生导师55人、硕士生导师105人、正高级职称98人、副高级职称135人。设有10个硕士点、7个博士点,设有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桥梁工程学科为上海市“重中之重”重点学科, 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学科为上海市重点学科;桥梁与隧道工程、结构工程、岩土工程三个二级学科为全国重点学科。 浙江大学岩土工程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结构工程学科为浙江省重点学科;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涵盖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等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哈尔滨工业大学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硕士点学科,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和岩土工程博士点学科;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学科设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及所覆盖的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土木水利施工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现有博士导师12人。并设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为建设部及重庆市重点学科,防灾减灾工程为重庆市重点学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28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43人,土木工程学院所属的实验室有结构与抗震实验室和岩土工程实验室,其中结构与抗震实验室为陕西省和原冶金部重点实验室,结构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天津大学结构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东南大学结构工程国家重点学科、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29名,博士生导师17名 太原理工大学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博士点,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硕士点。结构工程、岩土工程为省重点学科 上海交通大学结构工程博士点,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硕士点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减灾与结构检测实验室、交通工程实验室和水质科学与水环境恢复工程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现有6个本、专科专业和方向,11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其中交通工程、结构工程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地下工程、环境岩土工程、城市轨道交通等13个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