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LC 法则定阿司匹林原料药中的残留乙酸

HPLC 法则定阿司匹林原料药中的残留乙酸
HPLC 法则定阿司匹林原料药中的残留乙酸

HPLC 法则定阿司匹林原料药中的残留乙酸

肖海燕1,2,王维红1,赵培新3

(1.山东大学医药学院,山东济南 250012;2.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山东淄博 255000;

3.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淄博 255000)

摘要:目的建立高效色谱法检验阿司匹林原料药中乙酸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ZORBAX SB—C

18

(4.6×250mm,5 μm)色谱柱,流动相(A)磷酸溶液(0.7mL磷酸于1000mL水中,用

1mol?L-1氢氧化钠溶液调PH为3.0)-甲醇=950:50,(B)甲醇,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10nm;流速为1.2mL?min-1。结果乙酸在5~120μg?mL-1的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r=0.99999,n=6),回收率为99.4%,精密度RSD=0.28%。结论本方法快速,简便,准确,能满足阿司匹林产品测定乙酸残留的需要。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阿司匹林乙酸

中图分类号:R9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738(2008)12-0720-02

Determination of acetic acid residue in aspirin by HPLC

XIAO Hai-yan1,2,WANG Wei-hong1,ZHAO Pei-xin3

(1.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Shandong University , Ji’nan 250012;2.Shandong Drug and Food Vocational College, Zibo 255000;3.Shandong Xinhua Pharmaceutical Limited Company, zibo 2550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n HPLC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acetic acid in Aspirin, METHODS HPLC with ZORBOX SB—C18 column(4.6×250mm,5 μm) the mobile phase consisted of (A)0.07%( mL?mL-1) phosphoric acid (adjusted with 1mol?L-1 sodium hydroxide to pH3.0)-methanol=950:50,(B) methanol; The detection wavelength was 210nm; The flow rate 1.2 mL?min-1.RESULTS A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 was 5~120μg?mL-1(r=0.99999,n=6), The recovery rate was 99.4%,RSD=0.28%. CONCLUSION The proposed method was sensitive, accurate and simple, and can be us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acetic acid residue in Aspirin. KEY WORDS: HPLC; aspirin; acetic acid

乙酸是生产阿司匹林的主要原料,用量较大,因此阿司匹林成品中会含有少量的残留乙酸,作为杂质影响产品质量。本研究采用HPLC法[1,2],建立了阿司匹林原料药中乙酸的测定方法。

1 仪器与试药

LC—2010A高效液相色谱仪(四元泵、脱气单元、UV检测器、柱箱、自动进样器、系统监测器、CLASS—VP)(日本岛津公司);供试品(生产厂家: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0702238、0702250、0702256、0702258),甲醇(色谱纯),其余试剂为分析纯,水为自制新鲜双蒸水。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色谱柱:ZORBAX SB—C18(4.6×250mm,5μm);流动相:A:缓冲液(0.7mL磷酸于1000mL水中,用1mol?L氢氧化钠调pH为

3.0)—甲醇=950:50,B:甲醇,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10nm;计算方法:外标法;流速:1.2 mL?min-1;灵敏度:1.0 AUFS;进样量:55 μL;柱温为室温。

表1 梯度程序

时间(min)0→5 5→6 6→12 12→13 13→25

B (%) 0 0→50 50 50→0 0

在上诉色谱条件下,乙酸的保留时间约为3.6min(图1),理论板数不低于2500,拖尾因子约为1.3。阿司匹林峰与乙酸峰分离良好。

2.2 专属性试验取甲醇和样品液(取样品约0.2g,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10mL)分别进样,记录色谱图,色谱图中均无干扰峰出现,表明溶剂和阿司匹林样品均对测定无干扰。

2.3 线性及线性范围称取冰乙酸0.5005g,加甲醇配置一系列溶液,含冰乙酸约5、10、50、80、100、120 μg?mL-1的甲醇溶液。分别进样2次,记录色谱图,计

算线性方程。得回归方程为Y=279X-10(r=0.99999,n=6),线性范围为5~120μg?mL-1。

2.4定量限取精密度项下对照液,加甲醇溶解并稀释成含冰乙酸5μg?mL-1的溶液。进样2次,记录色谱图,色谱图中乙酸峰高约为基线噪音高的11倍,则本方法的定量限为5μg?mL-1,即为0.025%。

2.5检测限取精密度项下对照液,加甲醇溶解并稀释成含冰乙酸2μg?mL-1的溶液。进样2次,记录色谱图,色谱图中乙酸峰高约为基线噪音高的3倍,则本方法的定量限为2μg?mL-1,即为0.01%。

2.6稳定性试验取精密度项下对照液,于室温下放置0,2,4,6,8,10h后,分别进样5μL,乙酸峰面积的RSD 为0.39%,表明本方法的稳定性好。

2.7精密度取冰乙酸约为0.5mL(0.5028g),精密度称定于100mL容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取1.00mL,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50mL(含冰乙酸约为

100μg?mL-1)。连续进样6次,记录色谱图,乙酸峰面积的RSD为0.28%。结果表明本测定系统精密度良好。

2.8中间精密度取冰乙酸约0.5mL(0.5035g),精密称定于100mL容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取1.00mL,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50mL(含冰乙酸约为

100μg?mL-1)。由另一位化验员,采用不同的仪器(LC —2010AHT),于不同的时间,取上述对照液连续进样

6次,记录色谱图,乙酸峰面积的RSD为0.19%。结果

表明中间精密度能够满足方法测定的需求。

2.9回收率取精密度项下对照液连续进样5次,记录

色谱图;再分别取回收率测试液(称取冰乙酸0.5005g,加甲醇配制一系列溶液,含冰乙酸约为80、100、

120μg?mL-1的溶液)各进样2次,记录色谱图,计算回

收率。

表2 回收率测定结果

测定

(μg?

mL-1)

测定

平均

面积

计算

(μg?

mL-1)

理论

(μg?

mL-1)

对照

液面

回收

(%)

回收

率平

均值

(%)

80 22219 79.57 80.08

27951

99.4

99.4 100 27818 99.62 100.10 99.5

120 33309 119.28 120.12 99.3

2.10样品的测定取精密度项下对照溶液连续进样5次,记录色谱图,在分别取空白、样品液(取样品约

0.2g,精密称定,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10.0mL)各进

样一次,记录色谱图,以外标法计算样品中乙酸的残留样量,色谱图(见图2)。

表3 样品中乙酸残留测定结果

批号0702238 0702250070225107022560702258

乙酸残

留量

(%)

0.040 0.042 0.051 0.043 0.038

3 讨论

3.1本实验采用HPLC法测定阿司匹林原料药中乙酸含量,操作简单、快速,测定结果准确可靠,从而能有效地控制该药的质量。

3.2在流动相的选择上采用了梯度洗脱,否则样品出峰

时间过长。

3.3在主药的稀释溶剂选择上,考虑到阿司匹林原料药

不易溶于水且易水解,根据洗脱程序,选用甲醇作为稀释溶剂。并比较了用流动相和甲醇作为溶剂进行了检测,发现两种供试品地色谱图中,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

参考文献

[1]《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北京;化学工业

出版社,2005.

[2]陈新善,孔爱英.HPLC法测定阿司匹林肠溶片中游

离水杨酸含量.中国药事,2003,17(8):505~507

阿司匹林的合成实验报告

阿司匹林的合成实验报 告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阿司匹林的合成 高分子11-3 班(09) 一、实验原理 阿司匹林为解镇痛药,用于治疗伤风、感冒、头痛、发烧、神经痛、关节痛及风湿病等。近年来,又证明它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其治疗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到预防血栓形成,治疗心血管疾患。阿司匹林化学名为2-乙酰氧基苯甲酸,化学结构式为: 阿司匹林为白色针状或板状结晶,mp.135~140℃,易溶乙醇,可溶于氯仿、乙醚,微溶于水。 合成路线如下: 二、仪器药品 单口烧瓶(100mL)、球形冷凝管、量筒(10mL,25mL)、温度计(100℃)、烧杯(200mL,100mL)、吸滤瓶、布氏漏斗、循环水泵、水浴锅、电热套。 溶液。 水杨酸、乙酸酐、硫酸(98%)、盐酸溶液(1∶2)、1% FeCl 3 三、实验步骤 于100 mL干燥的圆底烧瓶中加入4g水杨酸和10mL新蒸馏的乙酸酐,在振摇下缓慢滴加7 滴浓硫酸,参照图1安装普通回流装置。通水后,振摇反应液使水杨酸溶解。然后用水浴加热,控制水浴温度在80~85℃之间,反应20min。 撤去水浴,趁热于球形冷凝管上口加入2mL蒸馏水,以分解过量的乙酸酐。

稍冷后,拆下冷凝装置。在搅拌下将反应液倒入盛有100mL冷水的烧杯中,并用冰-水浴冷却,放置20min。待结晶析出完全后,减压过滤。 将粗产品放入100mL烧杯中,加入50mL饱和碳酸钠溶液并不断搅拌,直至无二氧化碳气泡产生为止。减压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滤液倒入洁净的烧杯中,在搅拌下加入30mL盐酸溶液,阿司匹林即呈结晶析出。将烧杯置于冰-水浴中充分冷却后,减压过滤。用少量冷水洗涤滤饼两次,压紧抽干,干燥,称量产品四、纯度检验 向盛有5 mL乙醇的试管中加入1~2滴1%三氯化铁溶液,然后取几粒固体加入试管中,观察有无颜色变化,水杨酸可以与三氯化铁形成深色络合物;阿斯匹林因酚羟基已被酰化,不再与三氯化铁发生显色反应,因此杂质很容易被检出。为了得到更纯的产品,可将上述结晶的一半溶于少量的乙酸乙酯中(约需2~3 mL),溶解时应在水浴上小心的加热。如有不溶物出现,可用预热过的玻璃漏斗趁热过滤。将滤液冷至室温,阿斯匹林晶体析出。如不析出结晶,可在水浴中稍为加热浓缩,并将溶液置于冰水中冷却结晶,抽滤收集产物,干燥后测熔点。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 从反应方程式中各物材料的摩尔比,可看出乙酰酐是过量的,故理论产量应根据水杨酸来计算。0.028mol水杨酸理论上应产生0.028mol乙酰水杨酸。乙酰水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0g/mol,则其理论产量为: 0.028(mol)×180(g/mol)=5.04g 产率: 4.5 /5.04×100%=89.3% 六、思考题:

阿司匹林原料药与肠溶片的质量分析实验报告

阿司匹林原料药与肠溶片的质量分析 实验目的: 1、掌握阿司匹林原料药及肠溶片的鉴别和含量测定的原理与操作。 2、熟悉阿司匹林原料药及肠溶片特殊杂质检查的原理与方法。 3、了解阿司匹林肠溶片释放度和片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 实验原理: 阿司匹林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带醋酸臭,味微酸;遇湿气即缓缓水解。在乙醇中易溶,在氯仿或乙醚中溶解,在水或无水乙醚中微溶;在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中溶解,但同时分解。根据阿司匹林结构中含有酯键和羧基,阿司匹林中存在有其他酸类物质(制片时加入的稳定剂枸橼酸或者酒石酸;阿司匹林水解产生的水杨酸和醋酸),先用氢氧化钠滴定液将阿司匹林的羧基及其他酸类物质的羧基完全中和,再用返滴定法定量,加入过量定量的氢氧化钠滴定液,加热使酯键水解,再用硫酸滴定液返滴定剩余的氢氧化钠,以求出阿司匹林的含量。 实验仪器及试剂: 高效液相色谱仪、溶出度测定仪、分析天平;水浴锅、锥形瓶、量瓶、滴定管;阿司匹林原料药、阿司匹林肠溶片、水杨酸;三氯化铁试液、碳酸钠试液、稀硫酸;中性乙醇、酚酞指示液、氢氧化钠滴定液;磷酸钠、冰醋酸、甲醇、四氢呋喃。 实验内容: (1)鉴别:取本品约0.1g ,加水10ml ,煮沸,放冷,加三氯化铁试液1滴,即显紫堇色。 实验结果,出现紫堇色,证明本品符合要求。 (2)检查游离水杨酸:取本品5片,研细,用乙醇30ml 分次研磨,并移入100ml 量瓶中,充分振摇,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立即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2ml ,置50ml 纳氏比色管中,用水稀释至50ml ,立即加新制的稀硫酸铁铵溶液(取1mol/L 盐酸溶液1ml ,加硫酸铁铵指示2ml 后,在加水适量使成100ml )3ml 摇匀,30s 内如显色,与对照液(精密量取0.01%水杨酸溶液4.5ml 加乙醇3ml 、0.05%酒石酸溶液1ml ,用水稀释至50ml ,再加上述新制的稀硫酸铁铵溶液3ml ,摇匀)比较,不得更深。(1.5%) 实验结果,两组对照,对照液更深。 水杨酸or 其 盐 紫堇色 OH COOH ??????→?+弱酸性中性or FeCl 3 COO -O -2Fe 3Fe

药理学的简及答案

1.毛果芸香碱或阿托品对眼的作用 答:毛果芸香碱:1)缩瞳:毛果芸香碱能兴奋瞳孔括约肌(环状肌)的M受体,使瞳孔括约肌向中心收缩,瞳孔缩小。2)降低眼内压:收缩瞳孔括约肌,使虹膜拉向中央,致使前 房角间隙扩大,房水易经滤帘流入巩膜静脉窦而进入血循环,使眼压降低。3)调节痉挛:视远物模糊,视近物清楚 阿托品:对眼的影响——散瞳、升高眼内压、调节麻痹(因阻断睫状肌上的M-受体,睫状肌松弛,回缩的结果使悬韧带拉紧,晶体处于固定的扁平状态,屈光度下降,调节于远视, 视近物模糊不清。) 2.阿托品的药理作用 答:(1)抑制腺体分泌(汗腺、唾液腺、泪腺、支气管腺体等)。(2)对眼的影响—— 散瞳、升高眼内压、调节麻痹(因阻断睫状肌上的M-受体,睫状肌松弛,回缩的结果使悬 韧带拉紧,晶体处于固定的扁平状态,屈光度下降,调节于远视,视近物模糊不清。)(3)松弛内脏平滑肌:a胃肠道:解痉,降低蠕动频率及幅度,缓解绞痛。b膀胱平滑肌:解痉。c胃幽门括约肌:痉挛时使松弛。(4)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快HR,加速传导。(5)扩血管改善微循环作用:病理状态下,微循环小血管发生痉挛时,大剂量阿托品有直接扩血 管作用。* 此作用与M-R阻断作用无关,为直接作用。常规剂量对血管和血压无明显影响。 (6)中枢兴奋作用:a可兴奋延髓和大脑,治疗量(0.5-1.0mg)的阿托品可轻度兴奋迷走 神经中枢,使呼吸频率加快。b剂量增加至 2.0-5.0mg时,出现烦躁不安、多言。c中毒剂量(10.0mg以上)常引起运动失调、惊厥、定向障碍、幻觉和谵妄等。 第06章肾上腺素受体药物 3.肾上腺素的药理作用 答:1.心脏(三加):激动1受体,心脏兴奋性增加,心收缩力加强,传导加快,心率加快。 2.血管:(1)激动1受体,皮肤、粘膜、肠系膜、肾血管收缩。(2)激动2受体,骨骼肌和肝血管扩张。(3)冠状血管扩张:腺苷作用;2受体激动,动脉舒张 3.血压:(1)小剂量AD:收缩压升高:心脏兴奋,心输出量增加。 舒张压不变或下降,脉压差变大,这是因为骨骼肌血管扩张,抵消或超过皮肤粘膜血管收缩。(2)大剂量AD:收缩压、舒张压升高,脉压差变小,这是因为皮肤粘膜血管收缩超过骨骼 肌血管扩张。(3)2受体对低浓度AD敏感性较高 4.β-受体阻滞药的药理作用 答:(1)β受体阻断作用1) 心脏β1受体阻断:心率减慢,房室传导减慢,心收缩力 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心肌氧耗量降低,血压稍降低。此作用是本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基础。 2)血管与血压:短期应用β受体阻断药,由于阻断β2受体和代偿性交感反射,可使肝、 肾、骨骼肌、冠脉血流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持续用药,总外周阻力降低,产生降压作用。 使肾素减少,使血压下降。受体阻断药对正常人影响不明显,对高血压患者具有降压作用。 3)支气管平滑肌β2受体阻断,支气管收缩,呼吸道阻力增加,作用较弱,对正常人无影

非甾体抗炎药综述

一.简介 非甾体抗炎药( no n- steroidal ant i- inf lammatory dr ug s, NSAIDs) 是指具有解热、镇痛和消炎作用而非类固醇结构的药物。临床应用极为广泛, 是仅次于抗感染药的第二大类药物1。非甾体抗炎药是急、慢性风湿性疾病的非类固醇一线治疗药物, 具有抗炎、止痛和解热等作用, 主要用于炎症免疫性疾病的对症治疗, 能有效缓解肌肉、关节及炎症免疫性疾病的局部疼痛、肿胀等, 广泛用于腰背痛、牙痛、痛经、急性痛风、外伤或手术后疼痛、癌痛等的治疗, 且无成瘾性和依赖性的特点。据不完全统计, 全世界大约有1亿多人在服用NSA ID s, 其中有一半以上是老年患者。每天约有3 0 0 0 万关节炎患者服用NSAIDs,在我国最保守估计每年至少有500 万OA患者和4 2 0 万R A 患者在服用N S A I D s 。在中国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疼痛的患者约占门诊总人数的1/ 5~ 1/ 4, 因此, 可以说N SA ID s 是临床医师特别是骨科大夫应用较多的药物之一2。随着此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其临床使用范围在不断扩展。 二.发展简史 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N S A I D s ,具有神奇的、源远流长的历史。追溯到公元前约460 年至377 年希波克拉底曾经使用柳树皮来治疗骨骼肌肉疼痛;1 7 6 3 年的英国传教士爱德蒙特·斯通(E d m a n dS t o n e )第一次比较科学的描述将柳树叶煎液作为一种抗炎药;1828 年德国慕尼黑药学教授约翰·布赫勒(Johann Buchner)提取出柳树皮中的有效成分水杨苷,次年汉立·里劳西(Henri Leroux)获得其结晶;水杨酸则是意大利化学家雷非·皮立亚(Raffaele Piria)首次从水杨苷中获得,1859年德国化学家赫尔曼·柯比(Hermann Kolbe)完成了鉴定及合成其化学结构的工作,1 8 7 4 年水杨酸开始生产;鉴于水杨酸的胃肠道刺激性和不适的口感,1 8 9 7 年德国拜耳公司的化学家霍夫曼(H o f f m a n n )成功合成了乙酰水杨酸;随后拜耳公司的首席药理学家海里希·狄里舍(H e i n r i c hDresser)通过自身实验和随后的动物实验证明乙酰水杨酸具有良好的抗炎和镇痛作用,并于1899 年注册了商品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此后的100 多年来,阿司匹林深受医生和患者的青睐,作为NSAIDs的原形药并成为药物史上的一颗“常青树”3。 1898 年, 由德国拜尔药厂首先合成的阿司匹林是最早用于风湿热及关节炎的治疗药物。由于其在大剂量时才能发挥消炎止痛作用并伴随明显的胃肠道副作用, 逐渐被新上市的NSAID 所取代。1952 年, 保泰松( 苯丁唑酮) 问世, 为第一个被命名的非甾体抗炎药。因其强大的抗炎镇痛效应而广泛用于风湿病的治疗长达30 多年。至20 世纪80 年代, 因相关的不良反应, 如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不断出现而逐渐被限制使用或禁用。1963 年, 吲哚乙酸类NSAID 的代表药物消炎痛( 吲哚美辛) 上市, 虽然其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较强, 但因胃肠道、肝脏和肾脏等毒副作用仍然很严重而逐渐少用。1969 年, 1姜爱霞.非甾体抗炎药的研究[ J].潍坊学院学报.2010,10(6):96-98 2刘红,李国珍,葛泉丽.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制及进展[J ].实用医技杂志.2003,10(4):401-402 3李梦涛,曾小峰.非甾体类抗炎药的过去、现在与将来[J ].继续医学教育.2006,20(28):24-29

实验三阿司匹林的含量测定-两步滴定法复习课程

实验三阿司匹林的 含 量测定-两步滴定法

阿司匹林片的含量测定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酸碱滴定法测定药物含量的基本方法及有关计算; 2. 熟悉两步滴定法测定阿司匹林片的原理 3. 了解片剂分析的基本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 《中国药典》现行版采用两步酸碱滴定翻测定阿司匹林片的含量。 程式如下: INciOHM SO. -^Xa SO +H0 二、实验药品及仪器 实验药品:阿司匹林片10片,中性乙醇,酚酞指示液(取酚酞 100mL使溶解),氢氧化钠滴定液,硫酸滴定液; 具体反应方 (jtOHJCOOH C OOH ^H a COON* + 3NaOH —> 3H-O^- 用返滴定法测定时; + NaOH 0.2g,加乙醇 C7I.COOII+ NMH t CH. COONa+ IL O nr K i3OCOCHs

实验仪器:移液管,研钵,分析天平、锥形瓶、称量纸、玻璃棒、酸式滴定 管、碱式滴定管,水浴锅。 四?试验内容及步骤 1. 取阿司匹林片10片,精密称定,研细,精密称取适量0.3g-0.4g,置锥形瓶中; 2. 加中性乙醇(对酚酞指示液显中性)20mL,振摇,使阿司匹林溶解,加酚酞指示液3滴,滴加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至溶液显粉红色; 3. 再精密加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40mL,置水浴上加热15分钟并时时振摇,迅速放冷至室温,用硫酸滴定液(0.05mol/L)滴定至红色消失为终点。 4. 并将滴定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即得。每1ml氢氧化钠滴定液(O.1mol/L)相当于18.02mg 的C9H8O4。 五?操作注意事项 1.加中性乙醇20mL振摇使阿司匹林溶解,由于片剂中赋形剂的存在,溶液仍显白色混浊。 2.第一次中和应迅速,但不可剧烈摇荡,否则引起酯键水解, 影响测定结果。近终点时,应轻轻震荡中和至溶液呈粉红色并持续15秒不退色为准。长时间震荡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影响,红色又消失。 3.实验温度应保持在98~100摄氏度。水浴温度不够或加热时间短均可因水解反应不完全而使含量偏低。 六?实验数据记录及含量的计算

阿司匹林的合成实验报告

高分子11-3 班(09) 一、实验原理 阿司匹林为解镇痛药,用于治疗伤风、感冒、头痛、发烧、神经痛、关节痛及风湿病等。近年来,又证明它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其治疗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到预防血栓形成,治疗心血管疾患。阿司匹林化学名为2-乙酰氧基苯甲酸,化学结构式为: 阿司匹林为白色针状或板状结晶,~140℃,易溶乙醇,可溶于氯仿、乙醚,微溶于水。 合成路线如下: 二、仪器药品 单口烧瓶(100mL)、球形冷凝管、量筒(10mL,25mL)、温度计(100℃)、烧杯(200mL,100mL)、吸滤瓶、布氏漏斗、循环水泵、水浴锅、电热套。 水杨酸、乙酸酐、硫酸(98%)、盐酸溶液(1∶2)、1% FeCl 溶液。 3 三、实验步骤 于100 mL干燥的圆底烧瓶中加入4g水杨酸和10mL新蒸馏的乙酸酐,在振摇下缓慢滴加7 滴浓硫酸,参照图1安装普通回流装置。通水后,振摇反应液使水杨酸溶解。然后用水浴加热,控制水浴温度在80~85℃之间,反应20min。 撤去水浴,趁热于球形冷凝管上口加入2mL蒸馏水,以分解过量的乙酸酐。 稍冷后,拆下冷凝装置。在搅拌下将反应液倒入盛有100mL冷水的烧杯中,并用冰-水浴冷却,放置20min。待结晶析出完全后,减压过滤。

将粗产品放入100mL烧杯中,加入50mL饱和碳酸钠溶液并不断搅拌,直至无二氧化碳气泡产生为止。减压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滤液倒入洁净的烧杯中,在搅拌下加入30mL盐酸溶液,阿司匹林即呈结晶析出。将烧杯置于冰-水浴中充分冷却后,减压过滤。用少量冷水洗涤滤饼两次,压紧抽干,干燥,称量产品 四、纯度检验 向盛有5 mL乙醇的试管中加入1~2滴1%三氯化铁溶液,然后取几粒固体加入试管中,观察有无颜色变化,水杨酸可以与三氯化铁形成深色络合物;阿斯匹林因酚羟基已被酰化,不再与三氯化铁发生显色反应,因此杂质很容易被检出。为了得到更纯的产品,可将上述结晶的一半溶于少量的乙酸乙酯中(约需2~3 mL),溶解时应在水浴上小心的加热。如有不溶物出现,可用预热过的玻璃漏斗趁热过滤。将滤液冷至室温,阿斯匹林晶体析出。如不析出结晶,可在水浴中稍为加热浓缩,并将溶液置于冰水中冷却结晶,抽滤收集产物,干燥后测熔点。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 从反应方程式中各物材料的摩尔比,可看出乙酰酐是过量的,故理论产量应根据水杨酸来计算。水杨酸理论上应产生乙酰水杨酸。乙酰水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0g/mol,则其理论产量为: (mol)×180(g/mol)=5.04g 产率:/×100%=% 六、思考题: 1、制备阿司匹林时,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不加浓硫酸对实验有何影响? 答:在酯化反应以及酚羟基替代醇羟基完成的类似于酯化的反应,都需要用脱水剂来催化。浓硫酸在这里的作用是脱水剂和吸水剂,一方面脱水作用促进酯化反应,另一方面

阿司匹林合成路线

阿司匹林的合成路线介绍 阿司匹林是世界最重要的解热镇痛药之一。目前全世界阿司匹林原料药产量已达5万吨左右,年产片剂1千多亿片。多年来,阿司匹林一直是我国解热镇痛药的支柱产品之一,年产量达1万多吨,也是我国医药原料药出口的大宗产品,2005年的出口量为7522吨,出口金额达到2055万美元。 1 . 采用乙酸酐为酰化剂的工艺路线 催化剂类别 需用原料及配方实例 原料名称规格组分比(份) 酚甲酸98.5% 25 乙酸酐98.5% 27 制备工艺: 混料投入带配有冷凝器的烧瓶中,在油浴上控温于150~160℃,反应约3小时,于减压下蒸去过量之乙酸酐及反应中生成的乙酸,其蒸出物重约16份,余品重为31份。再用2倍重量的苯重结晶,可得18份纯品。若将余液浓度增高,还可收得10份纯品。 经过几十年的生产实践,阿司匹林的生产形成了一套十分成熟的工艺:以苯酚为原料,经过和二氧化碳的羧化反应,生成水杨酸,经升华后得到升华水杨酸,再采用醋酐-醋酸法。由于此生产工艺不复杂,收率、成本等也较为理想,几十年来,国内外生产企业基本按照这条工艺路线进行生产。故该工艺较为成熟。由于长期以来,国内外科研机构、生产厂商对其生产工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工作做得不多,所以这方面的专利以及研究论文也较为少见。 工艺探索不断 在传统的阿司匹林生产中,由水杨酸和醋酐反应生成阿司匹林的过程需要加温,使反应在80℃~90℃温度下进行,反应时间2小时左右,耗能量较大。近年来,由于基本能源价格不断上涨,反应时间越长则能耗越大,成本越高。从近几年的研究趋势看,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水杨酸和醋酐反应过程中,通过添加不同的催化剂,使得反应更易进行,时间更短,耗能更少,产品质量更好。 1.1 水杨酸与醋酸酐法加入氧化钙或氧化锌 美国专利局2001年8月公开了Handal-Vega等人的“阿司匹林工业生产合成方法”的发明专利,该专利提出了一个水杨酸和醋酐合成阿司匹林的新方法:在水杨酸和醋酐反应中按一定比例加入氧化钙或氧化锌,得到一种乙酰水杨酸和醋酸钙或醋酸锌以及最大为2%游离水杨酸的混合物。此反应十分快速,属于放热反应,也是一锅反应,且无污染物,不需要排放残渣酸,也不需要任何有机溶剂,产物不需要再结晶。因产物是固体,合成完成后可以马上和普通药物制剂辅料混合压片,成阿司匹林片。 1.2 用一水硫酸氢钠作催化剂 肖新荣等人在《精细化工中间体》杂志上发表文章认为,水杨酸乙酸酐反应合成阿司匹林中,用一水硫酸氢钠为催化剂,反应时间约40分钟,反应温度80~90C,收率约为86.7%。硫酸氢钠为一价廉易得,使用安全的物质,其催化合成阿司匹林效果较好,因其难溶于有机溶剂,易于分离回收重用。

药理学试述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药理学》 主讲教师:张京玲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20)题目中任选五题,写成期末试卷答案,每题20分。 1、试述一级消除动力学和零级消除动力学的特点有哪些? 2、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哪些内容? 3、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哪些内容? 4、新斯的明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用途有哪些? 5、阿托品的药理作用有哪些? 6、阿托品的临床用途和不良反应有哪些? 7、肾上腺素、去甲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的临床应用有哪些? 8、普萘洛尔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有哪些? 9、试述氯丙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0、试述地西泮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11、吗啡的临床应用与禁忌症有哪些? 12、试述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 13、试述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药物分类、每类药物的治疗原理,各举出一个药名。 14、举例说明常用利尿药的代表药物、作用机制及其主要作用部位有哪些?(可列 表说明) 15、降压药可通过哪几种作用方式(作用原理)产生降压作用?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16、ACEI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是什么?临床可治疗哪些心血管疾病?常见副 作用有哪些? 17、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有哪些? 18、举例说明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哪些? 19、举例说明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有哪些?其获得性耐药性的转移方式有哪些? 20、按照其作用机制的不同,抗肿瘤药物可分为哪几类?请各举出一至两个药名并 说明其临床应用。 二、期末试卷答案要求 学员所选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内的题目,论述要层次清晰、准确; 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题目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三、写作格式要求: 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自加序号。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阿司匹林含量测定

阿司匹林含量测定 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常见的非甾体解热镇痛药,现在也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由于其历史悠久,所以至今已经有许多对于阿司匹林含量的测定,例如酸碱滴定法,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2010版中中国药典中主要记载的方法主要有直接滴定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关键词:阿司匹林,含量,体内,体外 正文: 一. 阿司匹林原料药的含量测定: 1. 体外: 1.1 直接滴定法: 取阿司匹林原料药约0.4g,精密称定,加入中性乙醇(对酚酞指示液显中性)20ml振摇,完全溶解后,加3滴酚酞指示剂,用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直接滴定。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的滴定度T为18.02mg/ml,即每1ml 的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相当于18.02mg的C9H8O4。滴定至溶液从无色变成淡粉红色即为滴定终点。记录滴定液的消耗量V。 含量(%)=(V*T/W)*100% = (V*18.02/(0.4*1000))*100% 1.2 水解后剩余滴定法:[1] 取阿司匹林原料药约1.5g,精密称定,加氢氧化钠滴定液(0.5mol/L)50.0ml 混合,缓缓煮沸10分钟,放冷,加酚酞指示剂,用硫酸滴定液(0.25mol/L)滴定,并将滴定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的氢氧化钠滴定液(0.5mol/L)相当于45.04mg的C9H8O4。 含量(%)=(V0—V)*F*T/W*100% =(V0—V)*F*18.02/(0.4*1000)*100% (V0为空白实验消耗的硫酸滴定液的体积(ml);V为样品测定时消耗硫酸滴定液的体积(ml);W为阿司匹林样品的取样量(g);F为硫酸滴定液的浓度的校正因素;T为氢氧化钠滴定液的滴定度。) 1.3 HPLC法测定阿司匹林原料药含量 以C18柱(150mm*4.6mm,5μm)为色谱柱,0.2%庚烷磺酸钠—乙腈(85:15)(用冰醋酸调PH至 3.4)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nm;柱温30℃;流速;

实验一-乙酰水杨酸的合成

实验一-乙酰水杨酸的合成

实验一、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的合成、鉴定与含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O-酰化(酯化)单元反应的特点和基本知识。 (2) 了解阿司匹林的性质和工业制法,掌握O-酰化制备阿司匹林的实验方法。 (3) 掌握水杨酸酰化反应的原理及实验操作以及乙酰水杨酸的鉴定、提纯及含量测定的方法。 (4)了解紫外光谱法、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法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 (5) 进一步熟悉基础化学实验的重结晶及熔点测定等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 乙酰水杨酸(acetyl Salicylic acid ),通常也称为阿司匹林(aspirin),是由水杨酸(邻羟基苯甲酸)和乙酸酐合成的。早在18世纪,人们已从柳树皮中提取了水杨酸,并注意到它可以作为止痛、退热和抗炎药,不过对肠胃刺激作用较大。19世纪末,人们成功地合成了乙酰水杨酸,直到目前,阿司匹林仍然是一个广泛的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药物。水杨酸是一个具有酚羟基和羧基双官能团化合物,能进行两种不同的酯化反应,当与乙酸酐作用时,可以得到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如与过量的甲醇反应,生成水杨酸甲酯,它是第一个作为冬青树的香味成分被发现的,因此通称为冬青油。本实验将进行前一个反应的试验。 反应式: COOH OH +(CH 3CO)2O H SO COOH OCCH 3 +CH 3COOH 在生成乙酰水杨酸的同时,水杨酸分子之间可以发生酯化反应,生成少量的聚合酯: COOH OH n H +C O O O C O O C O O +H 2O 乙酰水杨酸能与NaHCO 3反应生成水溶性钠盐,而副产物聚合酯不能溶于NaHCO 3,这种性质上的差别可用于阿司匹林的纯化。 可能存在于最终产物中的杂质是水杨酸本身,这是由于乙酰化反应不完全或由于产物在分离步骤中发生水解造成的。它可以在各步纯化过程和产物的重结晶过程中被除去,与大多数酚类化合物一样,水杨酸可与FeCl 3,形成深色配(络)合物,而阿司匹林因酚羟基已被酰化,不再与FeCl 3发生颜色反应,因而未作用

浅谈阿司匹林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毕业论文 论文名称浅谈阿司匹林 学生姓名 学号 学院化工学院 专业生物化工工艺 班级生化1110 指导教师

阿司匹林,即乙酰水杨酸,1899 年由德国拜耳公司的Hoffmann 合成,作为风湿治疗药,已经有100 年的历史。自希波哥拉第时代就作为镇痛药而被人们所熟知的水杨酸,原来为柳叶的生药成分,为了提高其药效而制成易于服用品市售的阿司匹林,为拜耳公司开发的乙酰水杨酸的商品名。本文主要从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药理作用及前景等方面来谈谈对阿司匹林的认识。 关键词:阿司匹林:合成:水杨酸

摘要 (1) 1 引言 (1) 2 阿司匹林认识及发展 (1) 2.1阿司匹林的简介 (1) 2.2阿司匹林认识过程 (2) 3阿司匹林的作用 (4) 3.1 镇痛、解热 (4) 3.2 消炎、抗风湿 (4) 3.3 关节炎 (5) 3.4 抗血栓 (5) 3.5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川崎病) (5) 3.6 抗生素所致听力障碍 (6) 3.7 老年痴呆症 (6) 3.8 降血糖作用 (6) 3.9 糖尿病引发的心脏病 (6) 3.10 白内障 (6) 3.11 注意事项 (7) 4 阿司匹林的药物毒性 (7) 5 市场前景 (8) 6.1国外市场发展稳定 (8) 6.2国内市场前景光明 (9) 6 结语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11

1 引言 阿司匹林,即乙酰水杨酸,1899 年由德国拜耳公司的Hoffmann 合成,作为风湿治疗药,已经有100 年的历史。自希波哥拉第时代就作为镇痛药而被人们所熟知的水杨酸,原来为柳叶的生药成分,为了提高其药效而制成易于服用品市售的阿司匹林,为拜耳公司开发的乙酰水杨酸的商品名。 近年来,国内外阿司匹林应用研究渐趋活跃,相关的专利和研究论文经常见到,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问世。 2 阿司匹林认识及发展 2.1阿司匹林的简介 中文名称:阿斯匹林(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退热药) 中文俗名:醋柳酸、巴米尔、力爽、塞宁、东青等 英文名称:Aspirin 化学普通命名法: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 化学系统命名法:2-(乙酰氧基)苯甲酸[2] 分子量:138.12 结构式: 密度: 1.35g/cm3

阿司匹林综述

阿司匹林的合成及临床研究 摘要 阿司匹林(Aspirin)又名乙酰水酸,其化学名为2-乙酰氧基苯甲酸,是一种解热镇痛药,问世于1899年,已有百余年历史,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是至今为止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物。本文对不同催化剂合成阿司匹林的工艺进行了简要的综述,简述了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分析了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应用以及发展前景,并提出了我国阿司匹林发展的建议。 关键字:阿司匹林;合成;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Abstract Aspirin is also known as acetyl salicylic acid, its chemical name is 2-acetoxy benzoic acid, is a kind of antipyretic analgesics, published in 1899, has more than 100 years of history, is one of the three classical drug in history of medicine and it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clinical antipyretic, 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drugs by far. The process of synthesis of aspirin with different catalysts were reviewed,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 of aspirin,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aspirin in clinical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of aspirin.

阿司匹林含量的测定

实验十三阿司匹林含量的测定—中与滴定法 一. 实验目的 学习药品乙酰水杨酸含量的测定方法,了解该药的纯品(即原料药)与片剂分析方法的差异。 二. 实验原理 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就是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它就是有机弱酸(pKa=3、0),结构为 摩尔质量为180、16g·mol-1,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在NaOH或Na2CO3等强碱性溶液中溶解并分解为水杨酸(即邻羟基苯甲酸)与乙酸盐: 由于它的pKa较小,可以作为一元酸用NaOH溶液直接滴定,以酚酞为指示剂。为了防止乙酰基水解,应在10 C以下的中性冷乙醇介质中进行滴定,滴定反应为: 直接滴定法适用于乙酰水杨酸纯品的测定,而药片中一般都混有淀粉等不溶物,在冷乙醇中不易溶解完全,不宜直接滴定,可以利用上述水解反应,采用反滴定法进行测定。药片研磨成粉状后加入过量的NaOH标准溶液,加热一定时间使乙酰基水解完全,再用HCI标准溶液回滴过量的NaOH,以酚酞的粉红色刚刚消失为终点。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根据滴定液使用量,计算阿司匹林的含量。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瓷研钵,碱式滴定管,酸式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 试剂:阿司匹林药片,HCl溶液:0、1 mol·L-1,NaOH溶液:0、1 mol·L-1,无水乙醇,酚酞指示液(取酚酞0、2g,加乙醇100mL使溶解) 四、实验步骤 1、取供试品10片,精密称定,研细,精密称取阿司匹林0、3~0、4g,置锥形瓶中; 2、加中性乙醇(对酚酞指示液显中性)20mL,振摇使阿司匹林完全溶解后,加酚酞指示液3滴,滴加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至溶液显粉红色,记录下所用氢氧化钠的体积数V1 、

阿司匹林的合成实验报告

阿司匹林的合成 高分子11-3 班(09) 一、实验原理 阿司匹林为解镇痛药,用于治疗伤风、感冒、头痛、发烧、神经痛、关节痛及风湿病等。近年来,又证明它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其治疗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到预防血栓形成,治疗心血管疾患。阿司匹林化学名为2-乙酰氧基苯甲酸,化学结构式为:阿司匹林为白色针状或板状结晶,~140℃,易溶乙醇,可溶于氯仿、乙醚,微溶于水。 合成路线如下: 二、仪器药品 单口烧瓶(100mL)、球形冷凝管、量筒(10mL,25mL)、温度计(100℃)、烧杯(200mL,100mL)、吸滤瓶、布氏漏斗、循环水泵、水浴锅、电热套。 水杨酸、乙酸酐、硫酸(98%)、盐酸溶液(1∶2)、1% FeCl3溶液。 三、实验步骤 于100 mL干燥的圆底烧瓶中加入4g水杨酸和10mL新蒸馏的乙酸酐,在振摇下缓慢滴加7 滴浓硫酸,参照图1安装普通回流装置。通水后,振摇反应液使水杨酸溶解。然后用水浴加热,控制水浴温度在80~85℃之间,反应20min。 撤去水浴,趁热于球形冷凝管上口加入2mL蒸馏水,以分解过量的乙酸酐。 稍冷后,拆下冷凝装置。在搅拌下将反应液倒入盛有100mL冷水的烧杯中,并用冰-水浴冷却,放置20min。待结晶析出完全后,减压过滤。 将粗产品放入100mL烧杯中,加入50mL饱和碳酸钠溶液并不断搅拌,直至无二氧化碳气泡产生为止。减压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滤液倒入洁净的烧杯中,在搅拌下加入

30mL盐酸溶液,阿司匹林即呈结晶析出。将烧杯置于冰-水浴中充分冷却后,减压过滤。用少量冷水洗涤滤饼两次,压紧抽干,干燥,称量产品 四、纯度检验 向盛有5 mL乙醇的试管中加入1~2滴1%三氯化铁溶液,然后取几粒固体加入试管中,观察有无颜色变化,水杨酸可以与三氯化铁形成深色络合物;阿斯匹林因酚羟基已被酰化,不再与三氯化铁发生显色反应,因此杂质很容易被检出。为了得到更纯的产品,可将上述结晶的一半溶于少量的乙酸乙酯中(约需2~3 mL),溶解时应在水浴上小心的加热。如有不溶物出现,可用预热过的玻璃漏斗趁热过滤。将滤液冷至室温,阿斯匹林晶体析出。如不析出结晶,可在水浴中稍为加热浓缩,并将溶液置于冰水中冷却结晶,抽滤收集产物,干燥后测熔点。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 从反应方程式中各物材料的摩尔比,可看出乙酰酐是过量的,故理论产量应根据水杨酸来计算。水杨酸理论上应产生乙酰水杨酸。乙酰水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0g/mol,则其理论产量为: (mol)×180(g/mol)=5.04g 产率:/×100%=% 六、思考题: 1、制备阿司匹林时,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不加浓硫酸对实验有何影响? 答:在酯化反应以及酚羟基替代醇羟基完成的类似于酯化的反应,都需要用脱水剂来催化。浓硫酸在这里的作用是脱水剂和吸水剂,一方面脱水作用促进酯化反应,另一方面吸水作用使这种可逆反应向着酯化反应的正方向移动,促进产品的生成。如果不加浓硫酸则会导致产率下降。 2、制备阿司匹林时,为什么所用仪器必须是干燥的?

阿司匹林含量测定

阿司匹林含量测定 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常见的非甾体解热镇痛药,现在也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由于其历史悠久,所以至今已经有许多对于阿司匹林含量的测定,例如酸碱滴定法,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2010版中中国药典中主要记载的方法主要有直接滴定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关键词:阿司匹林,含量,体内,体外 正文: 一. 阿司匹林原料药的含量测定: 1. 体外: 1.1 直接滴定法: 取阿司匹林原料药约0.4g,精密称定,加入中性乙醇(对酚酞指示液显中性) 酚酞指示剂,用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20ml振摇,完全溶解后,加3滴直接滴定。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的滴定度T为18.02mg/ml,即每1ml的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相当于18.02mg的C9H8O4。滴定至溶液从无色变成淡粉红色即为滴定终点。记录滴定液的消耗量V。 含量(%)=(V*T/W)*100% = (V*18.02/(0.4*1000))*100% 1.2 水解后剩余滴定法:[1] 取阿司匹林原料药约1.5g,精密称定,加氢氧化钠滴定液(0.5mol/L)50.0ml 混合,缓缓煮沸10分钟,放冷,加酚酞指示剂,用硫酸滴定液(0.25mol/L)滴定,并将滴定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的氢氧化钠滴定液(0.5mol/L)相当于 45.04mg的C9H8O4。 含量(%)=(V0—V)*F*T/W*100%

=(V0—V)*F*18.02/(0.4*1000)*100% (V0为空白实验消耗的硫酸滴定液的体积(ml);V为样品测定时消耗硫酸滴定液的体积(ml);W为阿司匹林样品的取样量(g);F 为硫酸滴定液的浓度的校正因素;T为氢氧化钠滴定液的滴定度。) 1.3 HPLC法测定阿司匹林原料药含量 以C18柱(150mm*4.6mm,5μm)为色谱柱,0.2%庚烷磺酸钠—乙腈(85:15)(用冰醋酸调PH至3.4)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nm;柱温30?;流速; 1.0ml/min ;理论塔板数按阿司匹林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取阿司匹林样品30mg精密称定,置于50ml的容量瓶中,用稀释液(乙腈——甲酸(99:1))溶解超声并稀释至刻度,混合均匀。精密量取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中,记录色谱图;另称取阿司匹林对照品约25mg,精密称定,置于50ml容量瓶中,用稀释液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混合均匀。精密量取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即得: C=A*Co*D/Ao C为样品浓度(mg/ml);A和Ao分别为样品和对照品溶液的峰面积;D为稀释倍数(ml)。 二. 阿司匹林制剂的含量测定 1. 体内: 1.1 HPLC-MS/MS法[3] 色谱条件:色谱柱为C18柱(4.6mm*100mm,5μm);流动相0.05%甲酸的乙腈溶液-10mmol/L甲酸铵溶液(PH3.5)(40:60);流速1.5ml/min(分流比为1:9);柱温40?;进样量10μl。 质谱条件:扫描方式选择多反应监测(MRM),离子化方式选择电喷雾(ESI) ASA(阿司匹林)、AS、4-ABS(内标物)的母/离子源;电离模式选择负离子;。 子离子对的质荷比(m/z)分别为;178.9?136.8,136.9?92.8和162.9?118.9. 标准品和样品的制备:取含氟化钠5mg/ml的空白人血浆,加入ASA标准溶

药理学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aspirin),又称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 药理作用及应用 (1)有较强的解热镇痛抗风湿作用,常用于各种慢性钝痛及感冒发热。对于急性风湿热患者能迅速改善其临床症状,并可用作鉴别诊断。是目前治疗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药物,最好用至最大 耐受量。 (2)能使PG合成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乙酰化而失活,减少血栓素(TXA2)的生成而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小剂量应用可较好的抑制TXA2合成,而不致影响前列环素(PGI2)合成。因而,防治缺血性心脏病建议日服50mg~75mg;防止脑血栓形成可日服 30~50mg. 药动学特点 (1)口服小剂量(1g以下)乙酰水杨酸时,其代谢按一级动力学进行,半衰期约2~3小时。当用量≥1g时,其代谢方式变为零级动力学,半衰期延长至15~30小时,如剂量再增大,可出现水杨酸中毒。因而长期大量应用治疗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时,最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以确定给药剂量及间隔时间。 (2)乙酰水杨酸为弱酸性药物,当应用过量时,可采用碱化尿液的方式加速其排泄,降低其血药浓度。

主要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较大剂量口服可引起胃溃疡及不易察觉的胃出血,与它抑制胃粘膜合成PG,减少了内源性的粘膜保护因子有关。 (2)凝血障碍 由于抑制血小板聚集可使出血时间延长,大剂量还能抑制凝血酶原形成,造成出血倾向。可用维生素K预防。 (3)过敏反应 除常见的过敏反应外,某些哮喘患者用药后可诱发“阿司匹林哮喘”。其发生机理为此类药抑制环氧酶,PG合成受阻,但不影响脂氧酶,致使引起支气管收缩的白三烯增多,而诱发哮喘。 阿莫西林为半合成广谱青霉素类药,抗菌谱及抗菌活性与氨苄西林基本相同,但其耐酸性较氨苄西林强,其杀菌作用较后者强而迅速,但不能用于脑膜炎的治疗。半衰期约为61.3分钟。阿莫西林在酸性条件下稳定,胃肠道吸收率达90%,较氨苄西林吸收更迅速完全,除对志贺菌效果较氨苄西林差以外,其余效果相似。 阿莫西林杀菌作用强,穿透细胞壁的能力也强。口服后药物分子中的内酰胺基立即水解生成肽键,迅速和菌体内的转肽酶结合使之失

阿司匹林的综述

阿司匹林的综述 “假如我将身处荒岛,如果选择随身携带某种药物的话,那么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她——阿司匹林(aspirin)” ——John A. Baron教授,Dartmouth医学院 早在大约公元前1550,人们就已经知道柳树的叶子也可以止痛。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到过用柳叶汁来镇痛和退热。1763年4月25日,英国牛津郡的牧师爱德华~斯通给伦敦皇家学会主席写了一封信,报告了他应用柳树皮治疗热病的情形。信中说,他五年里总共大约50例病人服用这种树皮的粉末,几乎从未失败过…1874年,苏格兰医生麦克拉根用柳树皮提取物成功地降低了风湿病患者的体温,并缓解了患者的疼痛和浮肿。两年后,他的实验报告发表在了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后来,其他科学家从柳树皮中分离出水杨苷,并制备出水杨酸钠,也证明了它有退热、止痛和消炎的作用。从此,水杨酸就一直用于热病、风湿病和痛风的治疗。不过水杨酸钠的味道比较苦,而且服后人会感到胃十分不舒服。1897年,在拜耳公司工作的德国化学家费力克斯·霍夫曼,为他患有严重风湿病的父亲,改造水杨酸钠。很快,他找到了制成纯净乙酰水杨酸的方法。随后,拜耳公司工业药品实验主任、药物学先驱之一赫尔曼·德莱泽对水杨酸进行了缜密的研究,肯定了水杨酸的药理功效。于是,拜耳公司在1899年2月以“阿司匹林(Aspirin)”的名字

给此药注册。 关于阿司匹林的合成发展及目前努力方向。阿司匹林的经典制备方法是使用乙酸酐或者乙酰氯在浓硫酸催化下对水杨酸进行酰化制得,工艺比较成熟,产率在60%左右。但该方法容易发生副反应,产品成色较差且不利于提纯,浓硫酸为催化剂对设备有较强的腐蚀作用,更为严重的是采用该方法生产阿司匹林时会产生大量的废酸液体,对环境的污染很大。因此,阿司匹林的合成发展中,优选高效价廉的催化剂及采用先进的合成技术是关键。 文瑞明等评述了硫酸、磷酸、对甲苯磺酸、草酸、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无水碳酸钠、碳酸氢钠、吡啶、无水乙酸钠、苯甲酸钠、氧化锡、三氯化铝、稀土氯化物、复合无机离子交换剂、氟化钾/氧化铝、磷酸二氢钠、一水硫酸氢钠、酸性澎润土、固体超强酸、杂多酸、分子筛和维生素C等催化剂催化合成阿司匹林的方法。比较了酸、碱、无机氧化物和盐类、固体超强酸、杂多酸、分子筛和维生素C等是催化合成阿司匹林的适宜催化剂,而微波辐射可以大大加快合成阿司匹林的反应速度,值得进一步研究。郭有刚、李慧敏等分别通过对合成阿司匹林催化剂的催化效果分析发现,酸性催化剂催化阿司匹林的产品收率大都高于碱性催化剂催化,微波技术,超声辐射技术等强化方式辅助合成阿司匹林既可以提高反映收率,又可以节约反应时间,认为阿司匹林合成的研究方向是寻求性能更优越的催化剂,既要实现生产过程的绿色环保、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又要实现阿司匹林产品本身质量更优,减少阿司匹林的溶剂残留,重金属残留

阿司匹林的合成鉴定与含量的测定

应用化学实验二准备实验卡

实验 容 1.乙酰水酸的合成 在干燥的100 mL锥形瓶中加入3.2 g干燥的水酸,8mL新蒸的乙酸酐和5滴浓H2SO4,旋摇锥形瓶使水酸全部溶解后,在水浴上加热5~10min,控制水浴温度在85~90o C,冷至室温, 即有乙酰水酸结晶析出。如不结晶,可用玻璃棒磨擦瓶壁并将反应物置于冰水中冷却使结晶 产生。加入50mL H2O,混合物继续在冰水中冷却使结晶完全。减压过滤,用滤液反复淋洗锥 形瓶,直至所有晶体被收集到布氏漏斗,用少量冷H2O洗涤结晶,继续抽气将溶剂尽量抽干, 称量,粗产物约2.8g。 将粗产物转移到150mL烧杯中,在搅拌下加入25mL NaHCO3饱和溶液,加完后继续搅拌几分钟,直至无CO2气泡产生。抽滤,副产物聚合物应被滤出,用5~10 mL H2O冲洗漏斗, 合并滤液,倒入预先盛有5 mL浓HCl和10mL H2O配成溶液的烧杯中,搅拌均匀,即有乙酰 水酸沉淀析出。将烧杯置于冰水浴中冷却,使结晶完全,抽滤,再用少量冷H2O洗涤2次, 压干,将结晶移到表面皿上,取少量晶体放入100℃烘箱中干燥30分钟。后取几粒结晶加入 盛有5 mL H2O的试管中,加入1~2滴1%FeCl3溶液,观察有无颜色反应。若出现颜色反应, 须再进行精制。 2.产物中乙酰水酸含量的测定紫外光谱法 产物用稀NaOH溶液溶解,乙酰水酸水解生成水酸二钠。该溶液在296.5 nm左右有个吸收峰,测定稀释成一定浓度乙酰水酸的NaOH水溶液的吸光度值,并用已知浓度的水酸的NaOH 水溶液作一条标准曲线,则可从标准曲线上求出相当于乙酰水酸的含量。根据两者的相对分 子质量,即可求出产物中乙酰水酸的浓度 板书 设计 一、实验原理 COOH OH +(CH3CO)2O H2SO4 △ COOH OCCH3 O +CH3COOH 二、实验步骤及方法 (一)乙酰水酸的制备及鉴定 1.乙酰水酸的制备 2.粗产物纯化 3.乙酰水酸的精制及鉴定 (二)产物中乙酰水酸含量的测定 1.绘制标准溶液曲线 2.测量及计算乙酰水酸含量 三、实验观察与结果 四、思考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