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智能化管理系统

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智能化管理系统
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智能化管理系统

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智能化管理系统方案书

1项目概述

1.1 建设目标

1.2 建设内容

1.3 建设周期

1.4 投资概算

2需求分析

2.1 功能需求分析

2.1.1深圳交委对行业监管需求

2.1.2北站枢纽运营管理需求

2.1.2.1 北站枢纽高效运营需求

2.1.2.2 北站枢纽应急疏导需求

2.1.3北站枢纽使用者需求

2.1.

3.1 信息服务级别

2.1.

3.2 信息服务类型

2.2 数据量需求分析

2.3 性能需求分析

3总体建设方案

3.1 总体建设原则

3.2 建设目标

3.3 建设任务

3.4 项目边界

3.5 系统总体框架

4场站智能管理子系统

4.1 系统概述

4.1.1非运营车辆入场许可系统

4.1.2出租车入场诱导系统

4.1.3关键点位高清视频监控系统

4.1.4停车场诱导及信息发布系统

4.1.5停车场寻车系统

4.2 系统接口

4.3 配置要求

4.4 工程量清单

5车辆智能管理子系统

5.1 系统概述

5.1.1出租车运力需求预警分析系统

5.1.2蓝牌车取证系统

5.1.3假、套出租稽核系统

5.1.4车辆出场诱导系统

5.2 系统接口

5.3 配置要求

5.4 工程量清单

6客流智能管理子系统(文讯)

6.1 系统概述

深圳北站作为新一代典型的城市交通综合枢纽,其承载了多种的城市交通运输工具的接驳和换乘,具有巨大的客流量流通特点。特别是随着高铁运行的开通,城市间的人员来往趋于频繁,在重要的节假日,站内聚集大量的客流,如何有效、安全、便捷的进行客流的疏散和接驳成为目前综合交通枢纽面临的统一问题。

深圳北站聚集了高铁、地铁、公交、的士、长途等众多的运输资源,需要建立面向各类客流特点的疏导机制,建立完善的客流流动检测机制,更好地发现枢纽内的客流动向特点和规律,形成有效的引导。

客流管理子系统是基于视频设备的通道型客流监测系统,通过在站内的各主要客流流通通道安装监测设备,对来往的人流进行统计。

辅助以图像化展示和流量统计的功能,实现对断面客流量的提取,并以此建立站内人员的流向趋势监测。通过进一步的数据挖掘能够辅助北站内部的设备配置与服务提供,建立良好的内部客流流通渠道。

该系统主要包括四大功能模块:一是基于前端采集系统的客流量实时采集与展示模块;二是基于数据统计的客流量数据统计模块;三是基于客流数据的综合应用平台模块;四是客流管理子系统的应用接口开发模块。

6.1.1客流量实时采集与发布模块

该模块以客流量数据采集系统建设为主要内容,通过在前端建立充分的流量监测节点,实现对整个交通换乘区域的客流量掌握。

北站综合交通枢纽涵盖了高铁、公交、的士、长途、地铁等主要的城市交通运输工具,其内部的客流流转与换乘是提高整个北站枢纽交通服务质量的关键。

客流量实时采集模块对客流换乘通道建成采集“管道”,全面检测客流流转的通路。该模块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实时统计各出入口的客流量数据

联动组合通道间的数据交互

高准确率的客流量统计(98%以上)

后台客流量数据汇总与统计生成

基于网络化的设备接入与传输

稳定、安全的数据备份存储

1、系统网络架构

系统采用有线网络接入的方式,实现对前端采集设备的组网,前端设备通过内置嵌入式的模块将分析数据通过网络进行传输,并有远端平台进行汇总和管理。设备采用前端集中供电的方式,便于灵活的进行组网和分组管理。

2、核心功能描述

1)前端采集

前端设备采用先进的视频采集分析技术,通过双目检测的方式将客流进行准确的分离,能够对旅客的行李、背包、推车等进行有效的滤除。

双目客流统计分析设备属于嵌入式架构产品,将智能分析算法进行前端的集成移植,能够独立的工作于现场环境中,对后台设备依赖性较小,且能够支持大量的数据缓存,提供良好的数据安全与保障机制,网络化的架构实现便捷的进行前端数据的接入获取。

2)网络传输

基于局域互联网方式,通过交换机接入弱电井,将前端的采集设备进行汇集。由后台服务器进行统一的接入管理,并汇总数据统计。

统一接入、分组管理。

3)数据统计

模块建立有完善的后台数据系统,能够对前端设备进行远程管理和状态监控,同时将采集的数据定时进行集中。

后台系统能够对数据根据时间的统一规划进行客流量的实时统计,形成对应的报表系统,并计算出实时区域净流量情况。能够产生各类报表数据和统计结果,并支持多种查询方式。

稳定的数据库系统将数据进行归类,建立查询与比对机制;开放式的数据接口模式,实现与枢纽业务系统、安保系统、调度系统等的有效互动,达到对枢纽管理和维护的辅助。

系统支持多种方式的展示模式,用户可远程登录后台系统进行查询,也可以通过对接后的其他业务系统进行查询。权限的设置保证在

数据查询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特殊性。

6.1.2乘客换乘滞留检测模块

交通换乘功能是城市交通枢纽的核心功能之一,交通枢纽的交通换乘能力及枢纽内部客流交通组织状况是评价枢纽综合性能的重要指标。

城市交通枢纽是车流与人流的集散地。多种交通方式在枢纽中汇聚,人流与车流形成交通枢纽内的两大矛盾。一般,大城市交通枢纽中至少集中了地铁、公共交通、行人、自行车与社会及出租车辆等多种交通方式。因此,交通枢纽可以看成是一座大规模的交通流换乘中心,是各种交通工具间交通流量交换的主要场所,提供各交通流量间的高效、快速、安全交换。交通换乘功能是城市交通枢纽的核心功能之一。交通枢纽的交通换乘能力及相应的服务水平是评价其综合性能的重要指标。分析与预测城市交通枢纽中各种交通方式间的乘客交换量可以为确定交通枢纽建设的合理规模,各种交通工具在枢纽中的布局分布等提供依据。

对于北站综合交通枢纽的运营,旅客的疏导与滞留情况是枢纽运作的主要体现。基于对各主要出入口及换乘通道的客流量实时检测,能够反映出不同区域进出客流的情况,从而对旅客的滞留等通行效率进行体现。

1、功能设计

1)区域客流量实时检测

模块可对前端采集设备进行区域划分和编组,通过各进出口的联动管理,统计区域客流量情况,评估乘客换乘效率。

建立数据的历史统计数据库,通过实时采集数据与历史数据的比较能够将枢纽内部的换乘规律和压力情况进行反映。指导枢纽的乘客疏导与引流,包括设置指示牌、引导标示、闸口放行设置等。

主要参考指标:

区域乘客流量

历史客流量统计

实时流量数据比对

换乘通道压力评估(通道客流流量)

换乘效率评估(客流流转时间)

2)换乘客流分布检测

通过建立枢纽主要换乘区域之间、换乘通道之间的组合关系,结合实时数据统计,可以对枢纽内部的主要客流源和换乘方式进行统计与模拟,将换乘客流的分布情况进行汇总和数据叠加,提供有效的枢纽内部客流微观数据。

对主要的换乘通道进行全方位的流量监测,诸如地铁的乘车楼梯、电梯、扶梯等,公交、的士的上课区等,通过对通道断面的检测,将乘客客流情况进行分类,从而汇总出枢纽内部的客流主要流向特点,统计相应数据辅助枢纽指挥调度。

2、模块接口

模块主要通过客流采集统计对流量进行监测,同时提供相应的数

据接口(SDK、数据库接口等)用于链接深圳通等刷卡和票务数据进行互动,全面的监测枢纽内部数据情况。

6.1.3客流预警系统

北站综合枢纽属于大型的客流交互节点,需要承担在大型活动以及重要节假日的客流输送,特别是随着高铁的快速发展,客流量的流转速度和体量都在持续扩大,对枢纽的运转及安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通过建设客流采集和数据统计系统,形成枢纽内部客流存量的统计。客流的聚集是交通枢纽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保障高效的输送和区域高密度人群的安全性。传统的方式依靠管理人员的经验和现场观察进行相应的措施安排,其准确性和针对性不高。客流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能够解决在数据获取和准确性方面的问题,实现即时的客流状态预警。

模块可以针对不同的时期,诸如高峰、平峰、节假日等要求设置不同的报警级别,结合历史数据的统计形成比对预警,及时反映枢纽内部客流情况,做到应急联动、实时调度。

6.2 系统接口

6.3 配置要求

6.4 工程量清单

7道路及周边环境监测子系统

7.1 系统概述

7.1.1周边路况监测

北站交通枢纽周边有主干道新区大道、福龙路、留仙大道等,都属于主要的线路,其直接影响北站车辆运输的效率。特别是对于与横龙山隧道相连的道路,由于其内外连接的重要性经常在高峰时段出现拥堵,如何建立相应的道路路况监测,并提供及时的交通路况,也是影响北站交通运行环境的关键因素。

1、建设方案

通过在周边道路附件建设视频监控点位,通过汇聚接入到北站综合智能化管理系统,依靠智能视频分析功能,形成对周边道路状态的主动监测。

采用光纤或者网络传输的方式,对不同区域的前端摄像机进行互联汇集。后端集中对前端设备进行智能化功能设置与分组,包括对视频的转发、浏览及调用等功能。

2、功能设计

1)交通路况监控系统

系统通过智能分析软件对现场视频监控信息进行实时分析,能准确获取各类交通路况信息,路况信息能为交通管理部门的规划决策及大众出行提供有效的数据信息。

系统特点:

车辆平均速度检测:系统能对监控路段车辆运行的速度进行实时检测,计算出各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路段的限速制定提供了数据依据、也在一方面反映了路段的运行效率。

车道占有率检测:系统能实时检测出车道占有率,实时掌握路段的拥堵情况,并及时记录。实时的交通拥堵情况信息发布能为大众出行路线选择提供依据,各路段历史拥堵情况能便于交通管理部门的规划决策。

车流量检测:系统能通过架设在各路口处的前端监控设备及车辆统计平台软件对经过车辆进行实时统计,交通管理部门能通过各路口的车流量得知各路段的交通压力以便进行规划设计。

2)违规行驶行为检测系统

系统能对车辆行驶行为进行实时智能化检测,事先可以设定既定规则,如若有车辆违反了既定行驶行为规则,系统能自动检测并进行信息抓拍及动作跟踪录像,保证信息的完整性。系统智能化的违规行驶行为自动检测具有高准确性、高及时性的特点,大大减轻了交警的执法压力,并能更好地促使驾驶人员遵守交通法则。

系统特点:

智能化抓拍:安装在重点卡口、路口处的抓拍相机可以设定实时抓拍,对经过的所有车辆进行逐个抓拍;在无需实时抓拍的

路段可以选择触发抓拍,当车辆出现违章行为时系统才触发前端进行抓拍记录。

车辆超速检测:系统能对各路段的最高最低进行限速设定,在车辆运行过程中能对车辆行驶速度进行检测分析,系统能对超速行驶行为自动检测并触发抓拍及录像。

违规变线检测:系统可事先划定变线规则,当车辆跨越过实线变道行驶时系统能自动检测其行为并进行抓拍。

闯红灯检测:系统能根据信号灯的变换时间对闯红灯行驶行为车辆进行抓拍记录。

违章停车行为检测:系统能事先划定禁停区域,当车辆在禁停区域停留时间超过限定时长时系统会进行自动抓拍并报警。 违章逆行:事先设定好行驶方向后,系统能对道路行驶车辆进行方向检测,当发现逆行行为车辆,系统可自动报警并进行行为跟踪录像。

非法压线行驶行为检测:车辆停车等待信号灯或是行驶过程中都可能发生压线行为,系统能对压线行驶车辆进行智能化检测,并进行车辆信息抓拍记录。

I 超速检测II 变线行驶

III 违规逆行IV 违章停车

3)违法车辆在线稽查系统

智能化监控系统能与公安部门及交警部门的黑车数据库进行联网比对,重要路段及重要路口处能设置实时的车辆信息抓拍,抓拍到的车牌号、车型、颜色等车辆信息能与黑车数据库(违章、欠费、盗抢、逃逸)进行实时比对,当比对成功则能进行远程智能化报警,提示相关部门进行确认。

系统特点:

远程实时报警联动:系统在比对成功后能实现远程实时报警,能同时联动多个相关部门进行信息确认并采取相应措施。

及时更新数据库:系统能与相关部门的黑车数据库相互联动更新,保证数据库的信息即时性。

违法车辆轨迹完整追踪:当与黑车数据库比对成功后系统能实现轨迹跟踪,对其进行实时追踪,准确监控其行进路线,为相

关部门的围堵工作提供帮助。

4)智能化远程监控系统

由于交通监控系统覆盖面极大,涵盖全市甚至是全省交通主要干道,分布范围广,通过网络市局总部监控中心能实时掌握前端各区域的交通现况并能对其权限进行合理设置,而市局领导能随时随地获知现场交通情况,以便于其进行远程指挥调度。

系统特点:

在需要对交通情况进行查看时,通过网络可以随时随地实现实时远程查看,及时做出指挥调度决定。

在发生突发情况时,总部监控中心可通过网络查看到事故路段的真实情况,及时有效地对突发事件做出处理安排,领导可以

远程实现现场情况查看并进行合理的指挥调度。

系统经过远程联网能使得实时交通路况信息及实时车辆违法信息及时地上传到市局,保证信息的及时性。

系统通过智能化远程监控保证了其能对管辖区域内各交通路段进行统一的管理监控,保证各路段情况得到及时有效的监

管。

5)交通综合信息系统

为了使得城市交通的畅通性及车辆行驶行为的合法性得到保证,实时路况信息、违规行驶车辆信息等各类道路交通的信息获取和发布就变得必不可少了。公众出行前可以通过网上查询实时路况信息,避免交通拥堵;车主则可以根据车辆信息登录查询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是否有违规行驶记录。

系统特点:

路段拥堵情况的实时发布:系统能实时监控各路段的拥堵情况,当某个路段出现拥堵情况时系统能实时发布到公网上供大

众出行路线选择查询。

交通事故发生路段信息发布:系统能将事故路段信息及时发布到网上,提示大众选择出行路线,避免拥堵。

违章行驶信息发布:系统智能化检测到的违章行驶的车辆信息及违章信息能通过公网及时呈现,车主能通过车辆信息登录及

时查看车辆违规信息并进行及时处理。

交通路况统计信息呈现:系统实时统计的各路段拥堵情况、平

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大干100天”劳动竞赛活动(最新)

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配套工程 “大干100天”劳动竞赛办法 一、活动目的 根据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配套工程意义重大、工期极其紧迫、建设任务异常繁重的特点,以及目前工程正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在《深圳地铁枢纽工程劳动竞赛管理办法》(深地铁[2009]513号文)的指导下,特开展“大干100天”劳动竞赛活动,本次活动是继09年开展“大干四季度”劳动竞赛活动,并取得显著成效之后,又一次开展的劳动竞赛活动。其主要目的如下: 1、平南铁路新线于1月10日晚拨接开通,其便线已于1月16日拆除完毕,制约枢纽工程建设的平南铁路问题已全部解除,平南铁路所占压的场地,已具备全面开工的条件。 2、由于枢纽工程没有现成的可利用的城市排水管网,且整个枢纽工程位于低洼处,为此必须在雨季来临之前,完成枢纽工程的市政排水管网,使其具备向外排水的条件。 3、在推进枢纽东、西广场主体工程施工的同时,要加快枢纽周边道路的建设速度,尽快形成顺畅的疏解道路,为东、西广场的安装装修工程提供良好的进场条件。 4、根据枢纽总体工期策划,在3月底要对部分工程的土建结构进行中间验交,为此需在雨季来临之前的施工黄金季节开展大干活动,加快施工进度,使其达到中间验收条件。 拟通过此次劳动竞赛活动,充分调动和发挥各参建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大工程力量的投入,在抓好安全、质量和文明

施工的同时,紧紧抓住年初旱季工程施工的黄金季节,全力推进枢纽工程的建设步伐,形成枢纽工程建设大干快上奋勇争先的局面。从而实现今年年底配合国铁提前建成通车而提供西广场的换乘条件,并确保按期完成枢纽工程其它各项政府责任目标。 二、活动依据 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和中铁南方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的《深圳地铁枢纽工程劳动竞赛管理办法》(深地铁[2009]513号文) 三、活动时间 活动时间:2010.1.21~2010.4.30(100天) 四、适用范围 本活动适用于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配套工程施工合同(BT-B1)范围内的在建工程。 五、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大干100天”活动的组织领导,确保竞赛活动顺利推进,并收到实效,特成立“大干100天”专项领导小组,并在专项领导小组下设考核办公室。本次活动的组织机构与“大干四季度”中的组织机构完全相同。具体如下: (一)领导机构 组长: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王敏远副总经理、中铁南方公司张淦华副总经理 常务副组长:枢纽项目部部长杨树云 副组长:枢纽项目部副部长容建华、中国中铁深圳地铁枢纽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沈建湘 成员单位:地铁公司企管部、安质部、合约部,中国中铁深

交通枢纽信息化平台建设方案

西安市西南交通枢纽综合管理平台建设项目 初步设计 1 项目概述 1.1 项目背景 1.2 建设目标 1.2.1总体目标 通过西安市西南交通枢纽综合管理平台项目建设,将提升交通运输应急指挥能力,对区域内道路上的客运车辆进行有效的调度指挥,为实现西北西北域快速通勤提供基础环境;提升静态交通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为缓解道路交通压力、方便公共交通换乘提供信息化手段;提升针对交通运输的公共信息服务水平,为公众出行与企业运营提供信息服务;提升行政决策水平,为西南交通枢纽的良性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具体表现在: (1)公众对出行的满意度提高,服务信息获取便捷、高效; (2)公共交通出行效率提升; (3)缩短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时间,明显改善应急处置效果。 1.2.2业务目标 为达到上述总体目标,需针对产生问题的主要根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由此提出以下五项业务目标: (1)缓解京西南大通道的拥堵状况,提高公众出行效率; (2)实现交通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使西安市交通信息资源覆盖范围向郊区延伸,并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大幅度提高公众信息服务水平;. (3)加强对首都西北域主要交通道路、化危物流场所、旅游景点景区拥堵

的监控力度、实现交通事件、应急事件的智能报警; (4)实现区域公交运营和调度的智能化; (5)全面提高交通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6)提高交通宏观决策水平,使交通行业管理做到科学、有效。 1.2.3作业目标 (1)应急处置快速、科学 实现统一、快速的接警和信息报送,能够动态掌握区内的交通应急资源、车辆、船舶的分布和实际状况,实现应急处置方案推荐功能。 交通应急资源的采集率达到80%以上;90%以上应急资源的分布及状态情况可动态掌握;各交通管理部门可实现应急联动。 (2)宏观交通决策科学、合理 实现旅客运输、货物运输等情况的统计分析,提高宏观交通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 (3)交通信息服务及时、准确 通过多种信息发布手段,为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满足公众在出行前、出行中、出行后的信息服务需求以及企业的信息服务需求。 通过及时、准确的交通诱导和停车诱导,有效缓解京西南大通道的拥堵状况。 公众信息服务资源的采集率和共享率均达到80%以上;公众满意率大幅提高。 (4)公交运营调度智能、高效 实现公交车辆的实时跟踪定位和场站实时监控,实现公交线路、车辆的实时、智能调度,并为公交场站、站台的出行者提供及时、准确的公交到站时刻等乘客信息服务。 西安市西南交通枢纽综合管理平台建设项目的建设是对西安市西北域新城建设及西安市交通精细化管理的有力支撑,是信息惠民的重要体现,是西安市交通委实行西安市智能交通建设一盘棋的重大举措,其将为西安市新城交通枢纽信息化建设起到重要的示范性作用,为建设发展西北西北域交通枢纽提供了保证。

国外典型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设计实例剖析

国外典型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设计实例剖析 摘要:对国际上典型的综合交通枢纽进行了剖析,包括旧金山的港湾站、巴黎的拉德芳斯站及柏林的来哈特站;描述了其内部的换乘流线,概括了其平面及立面布局的特点,为我国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综合交通枢纽,换乘流线,平面布局,立面布局 Analysis of Typical Layout Design in Foreign Integrated Transport Hub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be into the layout design of integratedtransport hub abroad,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transport hubs of Transbay Terminal in San Francisco, La Defence Terminal in Paris and Laher Bahnhof in Berlin, outlin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transect and the vertical sections, holds that the know-how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integrated transport hub abroad shall be introduced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integrated transport hub, transfer line, transect section, vertical section 目前,我国大城市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尚不完善,与国外发达城市的先进枢纽有不小的距离。导致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管理体制、投资体制等,但设计理念和布局设计方案不合理也是一项重要原因。本文试图剖析国外典型的综合交通枢纽案例,包括旧金山的港湾枢纽(Transbay)、巴黎的拉德芳斯(La Defence)换乘枢纽及柏林的来哈特枢纽(Lehrter Bahnhof),重点分析其布局设计特点,从中提炼其设计理念,供有关的设计和技术管理人员参考。 1 旧金山的港湾枢纽 美国旧金山的港湾枢纽(Transbay)是21世纪现代化的集轨道交通(高速铁路、普通铁路、通勤铁路)以及长途汽车客运、城市道路交通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于2003年开工建设,将于2007年建成。该枢纽建筑面积76645㎡。其中55742㎡用作各种交通之间的换乘空间,20903㎡用作综合开发空间,含各类住宅、宾馆、办公、零售用房约3 000间。工程投资约8.88亿美元,预计的综合开发收入为3.25亿美元。轨

高铁站前广场地下枢纽工程智能化

高铁站前广场地下枢纽工程智能化 技术方案 3.1、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高铁配套建设工程站前地下枢纽工程智能化项目 项目地点:。 项目概况: 3.2、总体目标 采用先进、适用、优化组合的技术体系; 遵循先进性、开放性、可靠性、安全性、适应性、可维护扩展性、较高性价比、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建设一个安全、舒适、通信便捷、绿色环保与节能的智能化枢纽工程。 3.3、建设原则 * 可行性和适应性 系统要保证技术上的可行性和良好的性价比,又要适应今后的技术发展。 * 实用性和经济性 系统建设应始终贯彻面向应用、注重实效的方针,坚持实用、经济的原则。 * 先进性和成熟性 系统既要采用先进的概念、技术和方法,又要注意结构、设备、工具的相对成熟,不但能反映当今的先进水平,而且具有发展潜力,能保证在未来若干年内占主导地位,并能顺利地过渡到下一代技术。 * 开放性和标准性 为了满足系统所选用的技术和设备的协同运行能力、系统投资的长期效应以及系统功能不断扩展的需求,必须要求系统的开放性和标准性。 * 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考虑技术先进性和开放性的同时,还应从系统结构、技术措施、设备性能、系统管理、厂商技术支持及维修能力等方面着手,确保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 安全性和保密性 系统既考虑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更要注意信息的保护和隔离,应分别针对

不同的应用和通信环境,采取不同的措施,包括系统安全机制、数据存取的权限 控制等。 * 可扩展性和易维护性 系统应采用先进、成熟、实用的主流技术,进行系统的优化集成设计。系统 软、硬件配置采用模块化、开放式结构,以适应系统灵活组网,扩展和系统能力 提升的需要。 * 高效节能 实现各个子系统的有机互联,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具有正确应对突发事 件的响应能力;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能耗,节约能源,实现现代化的科学管理。 3.4、所采用的技术规范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50314-2006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 50189-2005 公共建筑节能监测系统技术规范 DBJ/T14-071-2010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GB50348-2004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50395-2007 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50394-2007 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50396-2007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 GB50174-2008 视频显示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464-2008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2010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设计规范 GB50343-2004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339-2003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住建部2008年版) 《2009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分册) 相关消防设计规范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2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45-20053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B 50222—95(2001年 修订版)

深圳岗厦北综合交通枢纽工程

深圳市岗厦北综合交通枢纽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建设单位: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环评单位: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2017年4月

一、建设项目概况 1.建设项目的地点及相关背景 岗厦北枢纽位于深南大道与彩田路交叉口处,汇集了地铁2、10、11(东延线)、14号线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公交首末站等常规交通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等。其中,既有2号线沿深南大道东西方向地下敷设,车站设于深南大道与彩田路交叉口东北侧绿化带内;10号线为南北方向,沿彩田路地下敷设;11号线东延线与14号线也均沿深南大道东西方向地下敷设,在岗厦北站设站。 未来岗厦北站是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10号线、11号线(东延线)、14号线四条线路的换乘站。其中2号线已建成通车,10号线正在施工,11号线东延线和14号线为近期规划线路。 2.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生产工艺、生产规模、建设周期和投资 (1)主要建设内容 本项目工程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①地铁10号线、11号线东延线和14号线岗厦北站,东西长约365.4米,南北宽约222.7米,地下三层,地下一层上方局部设置夹层; ②地铁11号线东延线和14号线轨道东侧开挖区域(简称东配线地下空间):地下一层为地下空间,地下二层为配线区,东西长约235米,南北宽约37米; ③地铁11号线东延线和14号线轨道西侧开挖区域(简称西配线地下空间):地下一层为地下空间,地下二层为配线区,东西长296米,南北宽约53米; ④岗厦北站~岗厦站区间地下空间(简称岗岗区间地下空间):地下一层,南北长约398米,东西宽约32米; ⑤接驳公交首末站:设置于枢纽东北角2号线岗厦北站上方绿地内。 (2)工程总平面布置 岗厦北枢纽车站部分以新建10号线、11号线(东延线)、14号线与已建2号线地铁换乘、集散及市政过街功能为主,兼顾商业,为地下三层结构,地下一层局部上方设置夹层。地下一层主要设置四线换乘站厅、设备房、地下商业及夹层过街回廊;地下二层为2号线站台层,11、14号线站台层、10号线设备层以及东西配线轨行区;地下三层为10号线站台层;其余车站东、西、南侧分别为地下一层地下空间商业开发。岗厦北枢纽总建筑面积为224119.38m2,其中轨道

交通枢纽信息化平台建设方案知识

Xx市西南交通枢纽综合管理平台建设项目 初步设计 1 项目概述 1.1 项目背景 1.2 建设目标 1.2.1总体目标 通过西安市西南交通枢纽综合管理平台项目建设,将提升交通运输应急指挥能力,对区域内道路上的客运车辆进行有效的调度指挥,为实现西北西北域快速通勤提供基础环境;提升静态交通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为缓解道路交通压力、方便公共交通换乘提供信息化手段;提升针对交通运输的公共信息服务水平,为公众出行与企业运营提供信息服务;提升行政决策水平,为西南交通枢纽的良性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具体表现在: (1)公众对出行的满意度提高,服务信息获取便捷、高效; (2)公共交通出行效率提升; (3)缩短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时间,明显改善应急处置效果。1.2.2业务目标 为达到上述总体目标,需针对产生问题的主要根源提出相应的解

决措施,由此提出以下五项业务目标: (1)缓解京西南大通道的拥堵状况,提高公众出行效率; (2)实现交通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使西安市交通信息资源覆盖范围向郊区延伸,并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大幅度提高公众信息服务水平;. (3)加强对首都西北域主要交通道路、化危物流场所、旅游景点景区拥堵的监控力度、实现交通事件、应急事件的智能报警; (4)实现区域公交运营和调度的智能化; (5)全面提高交通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6)提高交通宏观决策水平,使交通行业管理做到科学、有效。 1.2.3作业目标 (1)应急处置快速、科学 实现统一、快速的接警和信息报送,能够动态掌握区内的交通应急资源、车辆、船舶的分布和实际状况,实现应急处置方案推荐功能。 交通应急资源的采集率达到80%以上;90%以上应急资源的分布及状态情况可动态掌握;各交通管理部门可实现应急联动。 (2)宏观交通决策科学、合理 实现旅客运输、货物运输等情况的统计分析,提高宏观交通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 (3)交通信息服务及时、准确

心得体会:提升交通枢纽功能,促进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最新)

心得体会:提升交通枢纽功能,促进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最新) 当前,X正处在转型发展的“窗口期”“关键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枢纽经济发展,省委书记娄勤俭、省长吴政隆作出明确指示要求和部署安排,全省出台了一系列有力有效举措,加快推动全球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人才等各类资源要素在X交汇融合,以枢纽经济的创新发展推动形成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兴力量。 充分发挥基础优势,突出交通枢纽的重要支撑 X是制造业大省、贸易大省和人口大省,地处“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的交汇处,发达的实体经济、高效的物流体系、活跃的商贸市场和优质的营商环境,为推进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发展枢纽经济,建设枢纽是基础,提升功能是关键,要素集聚是核心,辐射带动是根本。交通枢纽作为链接各类要素最紧密的纽带,是人才、信息、资金、

技术等高流动性经济要素的关键配置点,对枢纽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基础性作用。省委省政府近年来大力加快交通枢纽建设,着力推动枢纽经济发展,以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促进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纵观国内外枢纽经济发展的路线图,以强化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打造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为突破口,推动枢纽经济发展已成共识。美国孟菲斯发挥航空货物集散分拨中心的优势,大力发展空港枢纽经济,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陕西省加快建设以西安市为核心的国际航空枢纽、米字形高铁网和高速公路网,加快打造国际陆港,枢纽经济蓬勃兴起;成都市加快构建国际铁路港、国际航空港、陆上物流服务网络、航空物流服务网络、航空客运服务网络“两港三网”,正在成为内陆枢纽经济崛起的代表。与兄弟省市相比,X枢纽经济发展亟需强化系统性思维,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突出问题导向,发挥特色优势,牢牢抓住重大交通枢纽这个“牛鼻子”,不断提升“通”“融”“聚”功能,加快形成以交通枢纽高水平建设推动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在“通”上下功夫,补短板、建枢纽

国内外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设计的启示

Value Engineering 0引言 综合交通枢纽是整个交通运输体系中将各种交通方式有效连接起来的中心环节,良好的综合交通枢纽有利于促进交通运输系统顺利、高效的运行。另外,综合交通枢纽还承担着城市发展的功能,为了给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大的方便,实现交通枢纽一体化迫在眉睫。当前,国家已出台了各种政策,比如城市公共交通优先政策、城市轨道交通规 划等,为长途汽车站、 火车站、公交车和出租车等公共交通,以及其他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提供了依据。国外的城 市综合交通枢纽将铁路客运站、 汽车客运站、机场、城市轨道等有效结合起来,已形成了风格独特、类型多样的枢纽,我国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因此,我国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不断完善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和建设。 1国内典型综合交通枢纽介绍 1.1北京西苑交通枢纽西苑交通枢纽在北京海淀区一亩园地区,西临圆明园西路,其西侧是同庆街商业步行街,南临颐和园路,其西侧有4号地铁线,枢纽与地铁通道相连,并且万泉河路高架桥自东南到西北方向贯穿整个枢纽,城市快速路必经此地,目前只有东南方向有一匝道与之相通。该枢纽的总用地面积为132544.95平方米,建设用地占82161.28平方米,代征城市道路用地达50383.6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有18460平方米,地下为一层,地上是两层,高11.5米。本枢纽在2009年9月28日投入使用,能满足18条 公交车辆驻发的功能,夜间还能容纳260辆公交车、 50辆小轿车、1500辆自行车的停放,高峰期时能满足7000人换乘需求,还提供了公交加气站、车辆维修时间等服务。北京西苑综合交通枢纽是北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东直门、西直门、动物园等公交枢纽站相呼应,共同构成市区交通体系,是北京市西北区重要的公共交通换乘节点。 1.2深圳福田综合交通枢纽福田交通枢纽是中国最 大的综合交通枢纽,集地铁、 长途、出租车、公交和其他社会车辆等为一体,具有立体化、多功能和人车分流的特点。其占地面积7.86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3.7万平方米,整个建筑结构分为人流区、车流区和缓冲区三大部分,形成人车分流的形式,有效减少了汽车尾气污染,是该交通枢纽的最大特点。 福田综合交通枢纽承担着30条城市公交线路的乘 换,旅客换乘能达到每天35万人次, 其中公交和地铁达到25万人次,长途发车位有51个,长途客运每日发送2000多班次,每天发送客流量达7万人次,高峰期能达10万人次,还开通了5条开往广州方向的长途班线。 2国外典型交通枢纽介绍 2.1美国纽约Grand Central Terminal 综合交通枢纽该交通枢纽位于曼哈顿第五大道街区分为两层,站台和站线位于地下,上层为长途列车服务区,下层是市郊列车和 地铁列车服务区,两层共有30个站台, 67股发线,且都没有回旋线,来供车底和机车取送用,本枢纽每天还要接发800列以上的地区列车和长途列车,铁路战线和站台都位于地下,从而使地面空间得到充分利用,有效避免了铁路 —————————————————————— —作者简介:熊令(1988-),男,重庆人,研究方向为交通枢纽规划与 设计;张岩昆(1986-),男,河北石家庄人,研究方向为 物流工程与管理。 国内外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设计的启示 Revelation of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Integrated Transport Hub at Home and Abroad 熊令XIONG Ling ;张岩昆ZHANG Yan-kun (长安大学,西安710000)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00,China ) 摘要:当前,世界经济取得了高速的发展,综合交通枢纽是各种交通方式和城市两者共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发展的 重要门户。综合交通枢纽主要有铁路、 公路、城市轨道和机场四类综合交通枢纽,其规划设计要依靠多个部门的共同协作,遵循环保、节约、人性的原则。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国内外典型的案例,总结出交通枢纽规划设计的原则、理念、经验和一些启示。 Abstract:At present,the world economy has made high-speed development,integrated transport hub is a product which develops to a certain stage for both various modes of transportation and the city,is aslo an important gateway for urban development.Integrated transport hub mainly includes railways,highways,urban rail and airport,its planning and design rely on the collaboration of multiple departments,follow principle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conservation and humanity.In this paper,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typical case,principles,ideas,experience and some inspiration of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ransportation hub were summed up. 关键词:国内外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设计;启示 Key words: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integrated transportation hub ;planning and design ;revelation 中图分类号:U1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6-0023-02 现代化是条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物资部门是企业走向市场的先行者,参与市场竞争,客观情况要求物资管理必须率先实现管理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倪东生,李雪莲.构建我国物资配送现代化的设想. [2]余建国.物资配送与现代化管理. [3]邵锋.浅析实现公路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现代化的途径和措施. ·23·

交通枢纽解决方案概述

交通枢纽解决方案 因为枢纽所以更多困惑(现状) 随着我国人群素质和收入水平的整体提升,乘坐交通工具远距离出行逐渐成为大家假期休闲的主要方式,交通枢纽在这种前提下也面临着诸多压力,管理体系的老旧与交互服务的匮乏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我们需要建立一套这样的的交通枢纽运营系统:对交通枢纽整体信息的详细把控、掌握实时客流量的统计、区域人流热点的即时呈现、在管理下有条不紊的环节紧紧相扣、与旅客更加丰富的交互式服务体验、准确而详尽的场所信息展示…… 交通枢纽的彩色未来(趋势) 今后的交通枢纽需要以实现对旅客的个性化服务为目标,不再是冰冷的告示牌或毫无生气的压抑场所,离别在这里需要一丝慰籍,基于实时位置的服务将凸显重要性,对于整体环境的把控与协调工作全部交给系统去操作,更加精准和所需的信息展示给交通枢纽的每一个人,远程订票、行李信息、方向指示也将变得更加高效快捷。 用精准服务打造交通枢纽(需求) 交通枢纽的压力来自于于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旅客数量所需要的个性化服务,从火车站到机场,从高素质旅客到普通农民工,行业的需求与不同个体的需求交织成一张错综复杂的需求网,Palmap+提供的解决方案是针对每一项单独需求进行独立解决的,利用智能化的解决方案来实现服务的多样化与独立性。 ●行业需求求同存异 节约成本,提升工作效率 精准把握旅客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掌握全局,了解实时动态 全面把握场所内旅客人群分布 提供场所安全保卫工作 ●火车站(客运站)旅客的普遍性与多样性 重点区域实现客流量实时展现 科学引导实现重点时段旅客分流 根据旅客实时位置进行信息推送 既有流程实现信息化智慧化 ●机场需要更加地便捷与迅速 安检区域科学引导分流拥挤人群 满足旅客个性化服务需求 用技术手段提高机场整体安全 托运行李管理智能化 重点区域人群数量监控

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

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 一、枢纽的功能定位 深圳北站是京广深港客运专线的重要车站之一,也是深港莞都市圈重要的对外门户。深圳北站是集口岸、高铁、公路客运等多种对外交通方式于一体满足对城市轨道、常规公交、出租车、小汽车、慢行交通等各种交通方式的接驳需求以及龙华新城周边的出行需求。 深圳北站枢纽定位为区域性铁路枢纽、深圳市重要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目标是:构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功能综合、布局合理、换乘便捷、运作高效的一体化综合客运枢纽。枢纽的区位优势也为龙华城市副中心发展打下基础。 图1 深圳北站的地理位置 二、枢纽的总体布局 深圳北站综合枢纽总体布局的特点是空间多层次立体化布局与平面十字形结构布局相结合。 1、平面总体布局:以铁路站台及与之垂直联系的东、西广场的步行平台为十字形轴线。东广场是以公共交通与轨道交通为主导的主广场,西广场是以私人小汽车为主导的副广场。其中,如图2所示,东广场的东北象限布设常规公交接驳设施,东南象限布设出租车接驳设施;西广场的西北象限布设长途客运汽车接驳设施,西南象限布设社会车辆及出租车接驳设施。 图2 深圳北站的平面总体布局

2、国家铁路及城市轨道布局:国铁站房采用“上进上出”的客流组织方式,国铁站台设于地面层,旅客进出大厅设在站台上方高架平台层。城市轨道4、6号线高架于平台层上方,5号线下穿铁路站台层。 图3深圳北站的国铁、城市轨道布局以及接驳设施立体布局 3、东广场接驳设施立体布局:以连接铁路车站、地铁站、接驳设施和城市步行系统的步行平台为中轴线,北侧设置公交专用场站、南侧设置出租车专用场站,立体布局上结合接驳设施进行上盖开发。东广场在竖向上分为地面层(标高78m),夹层(标高84m)和高架层(标高90m)的三层空间,如图3、4所示。 图4深圳北站东广场接驳设施立体布局 北侧公交接驳设施中高架层和夹层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长距离公交场站,高架层为上客区,夹层为下客区,主要为组团间公交接驳服务;地面层设置短距离公交场站,主要为组团内公交接驳服务。 南侧出租车接驳设施,利用高架层、夹层和地面层分别布设服务不同区域的两组接驳场站。其中,高架层和夹层的场站主要服务由玉龙路进出枢纽的远距离出租车,高架层下客区,夹层为上客区和车辆排队等候区;地面层场站主要服务由新区大道地面辅道和上塘路方向进出的短距离出租车。 4、西广场接驳设施立体布局:纵向布局也采用三层设置,其中地面层与东广场高架平台层同标高。地面层中轴以步行广场为主;长途客运汽车场站设置在

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智能化管理系统

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智能化管理系统方案书

1项目概述 1.1 建设目标 1.2 建设内容 1.3 建设周期 1.4 投资概算 2需求分析 2.1 功能需求分析 2.1.1深圳交委对行业监管需求 2.1.2北站枢纽运营管理需求 2.1.2.1 北站枢纽高效运营需求 2.1.2.2 北站枢纽应急疏导需求 2.1.3北站枢纽使用者需求 2.1. 3.1 信息服务级别 2.1. 3.2 信息服务类型 2.2 数据量需求分析 2.3 性能需求分析 3总体建设方案

3.1 总体建设原则 3.2 建设目标 3.3 建设任务 3.4 项目边界 3.5 系统总体框架 4场站智能管理子系统 4.1 系统概述 4.1.1非运营车辆入场许可系统 4.1.2出租车入场诱导系统 4.1.3关键点位高清视频监控系统 4.1.4停车场诱导及信息发布系统 4.1.5停车场寻车系统 4.2 系统接口 4.3 配置要求 4.4 工程量清单 5车辆智能管理子系统 5.1 系统概述

5.1.1出租车运力需求预警分析系统 5.1.2蓝牌车取证系统 5.1.3假、套出租稽核系统 5.1.4车辆出场诱导系统 5.2 系统接口 5.3 配置要求 5.4 工程量清单 6客流智能管理子系统(文讯) 6.1 系统概述 深圳北站作为新一代典型的城市交通综合枢纽,其承载了多种的城市交通运输工具的接驳和换乘,具有巨大的客流量流通特点。特别是随着高铁运行的开通,城市间的人员来往趋于频繁,在重要的节假日,站内聚集大量的客流,如何有效、安全、便捷的进行客流的疏散和接驳成为目前综合交通枢纽面临的统一问题。 深圳北站聚集了高铁、地铁、公交、的士、长途等众多的运输资源,需要建立面向各类客流特点的疏导机制,建立完善的客流流动检测机制,更好地发现枢纽内的客流动向特点和规律,形成有效的引导。 客流管理子系统是基于视频设备的通道型客流监测系统,通过在站内的各主要客流流通通道安装监测设备,对来往的人流进行统计。

全球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故事

全球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故事 新世代终极交通枢纽的秘密:上海虹桥交通枢纽站上海是西方世界最初进入中国的门户型城市,周边区域的人口膨胀到1千8百万,他们都需要通过以上海为中心的交通网络进行活动。快速增长的人流很快将现有的交通容量推至极限。上海再次领域突破原有思维,将所有的运输方式融合起来,最终打造成全球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让我们通过《Discovery》频道的镜头共同了解这一“建筑奇观”(注:探索频道纪录片系列名称)。图1 虹桥枢纽鸟瞰图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始建于2006年,于2010年启用并成功服务当年的世博会。该交通枢纽位于上海闵行区北部,内有虹桥机场二号航站楼、虹桥铁路车站、长途客车总站、地铁2号线和机场,这足以满足1百万人在七种交通工具之间的切换,这项激进的工程背后也面临着诸多技术上的挑战。中国1/4的人口居住在上海周边的区域,和其他城市一样,火车站、公交车、地铁站和机场四散在城市周围,要缩短他们之间的距离需要一些革命性的设计——将所有路线都纳入一栋建筑中,也就是综合交通枢纽。按照之前的交通布局,搭乘出租车从机场到火车站要耗时1小时,现在则只需步行5分钟,这个概念很好理解,但实施起来却不那么简单。图2 堆叠式建筑1 如何将立体交通系统融入一栋建筑中?工程师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如何将其中不同的运输方式规划进 一栋建筑内。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设计,该交通枢纽的主体建筑将

延伸6公里长,走完全程要花费1个小时,他们给出的方案是——多层堆叠式(图2)。将枢纽站的每个部分拆分开,再根据功能型 的不同进行叠加,从地下到地上一共6层,高43米(共72米高),这样就能将整个建筑缩短到2公里。看似简洁的主体建筑大有玄机,其中包含有20条火车线路和5条地铁线,要用去8万吨钢铁(北 京鸟巢体育馆用钢量的2倍)。堆叠式建筑的问题是要将很大的重 量压在较小的范围上,这对地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雪上加霜的是建筑下面是古代河床,地面潮软并充满了淤泥。解决方法是建造一个巨大的基座,工人们要将桩基打到80米深的地方。工程师发现 土壤中水分会对桩基的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漂浮的建筑物会拉扯桩基,迫使它延伸并降低桩基的强度,加上列车停站时带来的水平力,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工程师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为每个桩基的柱子中间加入钢圈(图3),钢圈中再加入钢条。在工程师们 艰苦的作业下,仅用17个月便完成了车站的主体结构。图3 桩基内部示意图2、如何将枢纽站无缝链接城市道路系统?主体结构的完工只是万里长征的一地步,工程师们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将枢纽站无缝融入城市道路系统。拥挤的交通(尤其是早晚高峰期)早已成为上海市的常态,这也是交通系统工程师面临的最大挑战,传统的道路设计远不敷虹桥枢纽的使用。交通堵塞一般发生在十字路口,传统的应对方式就是信号灯,工程师决定避开这一选择,而是采用单行高架桥(图4)的设计,路面宽度达到50米,并环绕整个枢 纽站。道路系统由4条封闭的环形道路构成,1条来自北方,1条

国内外轨道交通综合枢纽案例分析

国内外轨道交通综合枢纽案例分析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轨道交通综合枢纽的案例分析,总结借鉴轨道交通综合枢纽建设经验。 主题词:轨道交通,综合枢纽,分析 Abstract: through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ail transit hub of the comprehensive case analysi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ail transit comprehensive hub for reference th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Keywords: rail traffic, comprehensive hub, and analysis 在综合客运枢纽中引入轨道交通,使之成为轨道交通综合枢纽,是确保综合客运枢纽周边交通通畅的重要途径,也是综合客运枢纽集疏运体系的发展趋势。国内外的大型枢纽基本都有一条或者多条轨道交通线路与之连接,通过在枢纽内直接修建轨道交通或者利用换乘通道连接轨道交通站点,有效疏导了旅客进出车站,缓解了地面交通压力。 1 国内外轨道交通综合枢纽案例分析 1.1 法国巴黎拉德芳斯枢纽 拉德芳斯(La Defense)枢纽位于巴黎拉德芳斯副中心,包括地铁1号线、有轨电车T2线、区域快速铁(RER)A线、郊区铁路线和多条公共汽车线路,是集轨道交通(高速铁路、地铁线路)、高速公路、城市道路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目前已形成了高架道路交通、地面交通和地下交通三位一体的交通系统,形成了欧洲最大的公交换乘中心,将拉德芳斯区与巴黎市中心区紧密地连接起来。这一公共运输服务系统日接待乘客达50万人次以上,超过80%的人选择乘坐公共交通进出拉德芳斯副中心。拉德芳斯枢纽设计的非常先进,巧妙地将多个车站都整合在一个4层的大型建筑内,乘客不用出站就可以换乘各种方式,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其完善、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 1.1.1 平面布局 拉德芳斯区域位于法国巴黎市区的西北部,城市主轴线的西端。该枢纽具有交通、商业服务等功能。公交车站层,在枢纽的东侧,公交线路包围了小汽车停车场,设有大量清晰的道路标志,引导车辆快速通过,有序停放;中央为售票和换乘大厅,有商业及其它服务设施;西侧为郊区铁路和有轨电车T2线。乘客通过地面出入口和换乘大厅的换乘楼梯,可以很方便的到达商业中心,以及地下三、四层的地

综合交通枢纽智能化设计浅析

论文开题报告及论文工作计划 课题名称综合交通枢纽智能化设计浅析姓名 学号 院(系、所)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专业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指导教师 选题时间

论文名称:综合交通枢纽智能化设计浅析 选题依据: 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已大大超过城市道路饱和标准,尽管政府不断加大城市路网的改造和建设,但远远跟不上社会汽车数量的急剧膨胀,而由此引发的严重交通拥堵及城市环境恶化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改善出行结构则成为缓解这一问题的必然途径。 “综合交通枢纽”作为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关键节点,起着平衡、衔接城市综合客运体系各子系统、大幅度提高换乘效率等重要作用。在国家政策倡导下,深圳开展了深圳福田交通枢纽建设、深圳机场综合交通枢纽智能化建设和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智能化建设等项目,已经对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进行了极其有益的尝试,并凸显成效。从这些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应该看到目前深圳市在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当属起步阶段,尚未对综合交通枢纽的系统建设和管理方案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体系与标准。 随着“十二五”城市交通规划的逐步展开,结合新概念、新技术、新产品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中的新方案已初露端倪,如何将这一新的理念逐步转化为现实正是本课题将要探讨的内容。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对国内外现行的综合交通枢纽智能化建设方案进行了归纳整理,对已经实施了的深圳福田枢纽、深圳机场枢纽、深圳北站枢纽进行了多次实地调查,听取了各方面专家意见与建议,从而看到了目前建设的差距与不足。重点研究深圳信息化建设大环境下的综合交通枢纽智能化建设需求和建设方案。在简要给出本文研究内容、目标和方法的基础上,梳理深圳综合交通枢纽智能化建设现状,对综合交通枢纽智能化管理平台的建设与关键技术进行详细的系统分析和设计,并给出具体的应用和实施方案。同时,也对未来综合交通枢纽的智能化建设与系统组织方向形成了较为清晰的目标。

促进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促进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的通知》(国发[2012]18号)提出,按照零距离换乘和无缝化衔接的要求,全面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基本建成4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为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一体化发展,2013年3月7日,我委印发了《促进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的指导意见》。 综合交通枢纽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衔接多种运输方式、辐射一定区域的客、货转运中心。为统筹协调各种运输方式,推进我国综合交通枢纽的一体化发展,提高交通运输的服务水平和整体效率,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促进综合交通枢纽发展,是提高交通运输整体效率和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途径,是优化运输结构、实现交通运输战略转型的迫切需要,是集约利用资源、节能环保的客观要求,对解决现阶段我国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设计不统一、建设时序不同步、运营管理不协调、方式衔接不顺畅等问题,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便广大人民群众出行,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 二、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以一体化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统一规划、同步建设、协调管理,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在区域间、城市间、城乡间、城市内的有效衔接,以提高枢纽运营效率、实现各种运输方式在综合交通枢纽上的便捷换乘、高效换装,为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三、基本原则 (一)布局合理。 根据城市空间、人口分布、产业布局,以运输需求为导向,新建与改造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统筹,实现枢纽优化布局。

武汉火车站交通枢纽综合体复合空间规划

武汉火车站交通枢纽综合体复合空间规划 李继春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68) 摘要本文试图从交通枢纽综合体这个宏观的层面上,探讨武汉站复合空间体系的构成要素和功能定位,从而揭示出交通枢纽综合体复合空间规划原则必须回到以人性化、衔接性、经济性设计本源。 关键词武汉站交通枢纽复合空间规划 中图分类号:U291文献标识码:A Plan of Wuhan Railway Station Transportation Junction Synthesis Blended Space LI Jichun (Artistic Design College,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Hubei430068) Abstract This paper try to discuss the components and fnctional localization of Wuhan railway station blended space system, from the macroscopical level of transportation junction synthesis in order to revel the origin that the plan principle of transportation junction synthesis blended space must back to humanity,engagement and economy. Key Words wuhan railway station transportation junction;blended space;plan 0引言 武汉火车站是一座运用国际一流水准理念设计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范围从武青四干道—三环线—中北路延长线—站西大道的围合区域,规划用地面积约110公顷,枢纽汇集多种轨道交通、路面交通各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真正实现了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等紧密衔接的“零距离”换乘的一个国际现代化大型综合交通枢纽。 1建设背景 武汉市,地处华中腹地,长江与汉水在此相汇,自古就有“九省通衢”美誉,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承东启西的交通骨架网已成定局。如今,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武汉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在急剧增加,人员出行和物资交流频繁,道路交通普遍存在着秩序混乱,车辆拥挤堵塞的现象,道路改造和建设本身拖延工期现象,让交通不畅更加雪上加霜。诊治武汉道路交通“肠梗阻”的良方何在?已成为武汉市民普遍关注的焦点和大众的迫切呼声。 近几年来,武汉受益于国家各项利好政策:2007年,国家出台“中部崛起”战略规划;2008年,国家发改委批准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今年,国家发改委批复武汉建设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这些政策,加快了城市内部交通系统化建设,促使武汉对旧的城市系统硬件进行升级。 武汉火车站交通枢纽综合体规划设计就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2006年10月开工建设,建成后的武汉站形成以车站为中心,集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超级车站”,将与三镇城市轨道实现无缝对接,武汉市的交通骨架不再只是一张平面交通网络。 2交通功能与复合空间的结合 2.1复合空间的概念 复合的定义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合在一起,结合起来。” 复合公共空间与独立的过渡空间、开放空间有所不同是指某空间单元同时具备建筑公共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的双重性质和双重归属。公共空间复合化使各种功能的建筑空间相互交叉、渗透,具有相应的灵活多样性,同时也大大提升空间的使用效率并适宜与公共性、开放性功能较高的综合群组,如交通、商业、商务等等。 2.2交通复合空间体系 交通功能是公共复合空间的另一大主要职能特征。交通综合体与城市空间联系紧密,在地面以上有广场、高架桥等交通空间将城市与综合体紧密相连,在地下通道、地铁站等城市交通空间中也有直接通往综合体内部的交通空间。武汉站为高架车站,站房主体三层,一层为地面架空层,二层为站台层,三层为候车层。候车厅、高铁站房、地铁车站、商业空间、前后广场空间……等在武汉站形成大型轨道交通综合体。因此交通空间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形成了多向度的立体化交通复合空间体系。 2.3交通复合空间体系构成要素 (1)候车空间。在交通建筑中,候车空间是整个站房建筑的主体,武汉站候车室位于站房中央的大厅,根据不同的运营性质分为普速候车室、高铁候车室和VIP候车室。武汉火车站摈弃了传统火车站候车空间设计模式,候车厅就在站台的正上方,东西两端分别与高架层相连,架起弧形人行天桥,而且在两个进站口之间,还有两座宽100米左右的公共通道,它可以让从两个不同进站口进站的旅客,快速地抵达另一端。 (2)高铁站房。高铁站房,主要服务于武广客运专线、武合客运专线、武黄城际铁、武孝城际铁、武咸城际铁、武天城际铁。武汉站是中国目前唯一有火车驶入中央大厅的车站,设客运专线、普速两个车场,旅客从候车大厅通过玻璃幕墙俯视列车站台,一览无遗。 (3)地铁车站地铁车站,具体包括轨道交通4号线(一期工程起自武昌火车站,经紫阳东路-中南路-中北路-岳家嘴-中北路延长线至武汉火车站),轨道交通5号线(黄家湖—武汉火车站)。 地铁车站在武汉站房地下,站厅层设于地下一层。站内“三线横布、两线纵列、分散设站”,下火车的旅客不用出站,经楼梯 社会科学学科研究 Social Sciences Discipline Research 艺术学研究Arts Researc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