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氨曲南类介绍

前言

单胺菌素又称单环β-内酰胺(Monobactam),是一类新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特征为在β-内酰胺的N(1)位具有一个磺酸基。由于单胺菌素的结构比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简单,其化学性质比碳青霉烯稳定,所以目前全合成的单环菌素已经有两个进入临床使用,分别为氨曲南(Aztreonam)和卡芦莫南(Carumonam)。卡芦莫南对各种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包括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urginosa),并对染色体和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对各种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比头孢甲肟和头孢哌酮优,它对β-内酰胺酶的诱发作用很弱。因此,对β-内酞胺酶产生菌或非产生菌,能发挥同样的强抗菌活性,卡芦莫南对包括绿脓杆菌的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活力,比己有的β-内酞胺类注射剂都强。

1981年日本武田制药公司(Takeda Pharmaceuticals)首次从细菌种中发现了单环β-内酞胺抗生素Sulfazecin,由于天然的单胺菌素的抗菌活性弱,为了努力地提高效价,研究者们对其构效关系做了大量的工作。故以Sulfazecin为骨架进行化学改造而得到的新的注射用单环β-内酞胺类抗生素卡芦莫南。

卡芦莫南(CRMN,AMA-1080,Ro-17-2301)的商品名为Amasulin,于1988年在日本上市,批准用于治疗大肠杆菌、拘椽酸杆菌属、克雷白菌属、肠杆菌属、沙雷菌属、变形杆菌属、绿脓杆菌及嗜血流感杆菌等引起的感染,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胆管炎、胆囊炎、腹膜炎及败血症等,在临床上受到了很高的评价。本品目前国内没有进口,但由于其价格昂贵,该化合物合成步骤多,反应时间长,后处理繁琐,所需试剂昂贵,产率低等原因,目前也没有其他厂家申报本品种。因此,卡芦莫南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并具有良好的商业开发价值。

卡芦莫南的合成是由其侧链和母核在四氢呋喃的水溶液中发生酰化反应,然后在N-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的水溶液中脱氯乙酰基即得。由于其侧链2-(2-氯乙酰胺基-4-噻唑基)-(Z)-2-[1-甲基-l(对硝基苄氧羧基)乙氧亚胺]乙酸氯盐酸盐的合成目前己经比较成熟。因此,卡芦莫南的合成的难度主要在于其手性内盐即母核(3S,4S)-3-氨基-4-氨甲酰氧甲基-2-氧代氮杂环丁酮-1-磺酸钠的合成。在此前提下,作者对其工艺进行了探索并进行了适当的改进,旨在寻找一种科学、方便、经济的合成路线,使之有利于工业化生产。

课题设计

结语

本论文探索了卡芦莫南手性内盐的合成方法,以廉价易得的L-苏糖酸钙为原料经14步反应合成了目标化合物。克服了文献需要采用HPLC和柱层析纯化的缺点,最终以5.41%的收率得到了目标化合物即手性内盐16(文献报道3.25%)。为进一步研究卡芦莫南的合成工艺研究打下了基础。

作者对L-苏糖酸钙的溴代反应的条件(投料比、溴化氢的冰醋酸的浓度、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进行了详细了考察,大大降低了溴化氢的使用量,降低了成本。并在L-苏糖酸钙中加入适量的稀释剂,简化了投料,优化了该工艺,反应收率高达93.6% (文献报道为65%),并简化了加料方式。

对取代的甲磺酸酯环合形成β-内酞胺环的方法进行了摸索,对其环合条件进行了考察,发现使用1,2-二氯乙烷的碳酸氢钾的碱水溶液回流,既有利于立体特异性形成β-内酞胺环,又能水解氯乙酰基。

作者对路线中的氨甲酰化进行了探索,发现使用氯磺酰异氰酸酯作为氨甲酰化试剂,既避免了使用昂贵的氯乙酰异氰酸酯,和N-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会给催化氢化造成中毒。又避免了反应中使用一类溶剂二氯乙烷。该方法条件温和,操作简单,试剂易得,适合于实验室小量制备,该方法用化合物12的氨甲酰化未见文献报道;利用二氯磷异氰酸酯氨甲酰化,收率可达36. 4% (文献未报道其收率)。

在氨甲酰化完毕后,用廉价易得的731#阳离子交换树脂代替了文献的AG50W-A4(Na +),大大降低了工艺的成本。

综上所述,本论文详细地对卡芦莫南手性内盐的合成路线和工艺进行了研究,所设计的合成路线可操作性强,工艺成本低,所用原料廉价、易得,反应过

程较易控制,条件温和,反应周期短,适合于大量制备。所设计的另一条路线即以维生素C为原料,经过staudinger反应环合构建光学纯的β-内酞胺环的方法正在探索之中。

非典型β-内酞胺抗生素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抗生素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世界上销售量最大的一类药物之一,其中非典型β-内酞胺抗生素几乎占了所有抗生素一半的数量。根据现在β-内酞胺类抗生素结构的不同,非典型β-内酞胺抗生素可分为碳青霉类、青霉烯类和单环β-内酞胺类抗生素。特别是其中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由于其具有抗菌谱广,优良的临床疗效和全安性使得该类药物成为当前治疗重症感染的一线用药。本文对近年来非典型β-内酞胺抗生素作了较为全面的综述。前言部分,着重阐述了抗生素的概念,其余部分对各种新的非典型β-内酞胺药物的抗菌活性、抗菌谱、对耐药菌株的活性、稳定性以及药代动力学性质进行了阐述。

自从Fleming1929年发现第一个抗生素----青霉素到现在已有半个多世纪。这半个世纪以来,抗生素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并推动了发酵等微生物工业的发展,它对生物学、化学、药学、分子生物学等许多科学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抗生素领域的迅速发展,“抗生素”一词的含义也不断在扩充。早在1942年,链霉素的发现者Waksman就给抗生素下了如下定义:“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抑制它种微生物生长的化学物质称为抗生素(Antibiotics)。最初,我国学者曾将Antibiotics意译为抗生素,到了50年代中期,临床上应用的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四环霉、红霉素等都是抗菌的,上述定义无疑是合适的,当时鉴于上述这种情况,又改译为“抗菌素”,并且延用到80年代初。后来,由于抗寄生虫、抗肿瘤等抗生素不断发现,其作用己超出抗微生物的范围,所以改为“抗生素是在低浓度下能选择性地抑制或杀死它种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由于若干抗生素可用化学方法合成,如氯霉素、环丝氨酸等,50年代后期又分离出青霉素的主核6一氨基青霉烷酸(6-APA),继而又得到头孢菌素主核7-氨基头孢烯酸(7-APA),并由此出发经结构修饰获得了多个系列有特色的半合成的青霉素与头孢菌素,其它抗生素的结构修饰也陆续取得了进展,也为寻找新的抗生素开辟了另一条有效的途径。为了反

映上述的发展,又将抗生素的定义改正为“抗生素是在低浓度下,能选择性地抑制或杀伤它种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和采用化学或生物学等方法制得的同类化合物与结构修饰物。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我国于1981年的第四届抗生素学术会议上决定,将“抗菌素”重新改称为“抗生素”。其中的非典型β-内酞胺类抗生素与细胞壁的合成有关的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s)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抑制细胞壁的合成,选择性好,是一类重要的抗感染药物。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抗生素的不断深入,非典型β-内酞胺类抗生素在化学结构上,已经发展到碳青霉烯 (Carbapenem)、青霉烯 (Penem)、氧青霉烷(Oxypenem)、和单环β-内酞胺(Monobactam,在抗菌作用上,由仅对革兰氏阳性菌与少数革兰氏阴性菌有效发展到对绝大多数细菌都有较强的作用。

一.青霉烯类抗生素

碳青霉烯是一组新型β-内酰胺抗生素,与传统的青霉烷结构的抗生素相比,其母核五元环上由碳代替碳青霉烯类了硫,且2,3位之间存在一个碳碳双键,另外,其6位轻乙基为反式构象。由于抗生素独特的作用机制和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致使该类药物的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众所周知,碳青霉烯(carbapenem)类抗生素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型结构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1976年,Merkc科学家从卡特利链霉菌

(Streptomyces cattleya)发酵液中分得具有强广谱活

性的碳青霉烯抗生素硫霉素 (Tthienamycin),其结构区

别于青霉素的青霉烷环,1位碳原子代替硫原子,并在

五元环的2、3位原子间有一双键,是历史上的第一个碳青霉烯,它的出现是碳青霉烯开始被广泛研究的标志。而后又发现了多种链霉菌产生的这类化合物。它的母核为碳青霉烯。由于侧链上的3位硫乙胺基使得硫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活性,羟基使硫霉素对多种β-内酰胺酶稳定,大肠杆菌、肺炎杆菌、阴沟杆菌、绿脓杆菌和脆弱类杆菌所产生的β-内酰胺酶均不能破坏它,因此显示了很强的抗菌活性。但是侧链上3位氨基具有强碱性是引起β-内酰胺环胺解的重要原因。而高浓度的硫霉素溶液及固体状态下极不稳定,当浓度超过5-7mg/ml时即发生破坏。因此,硫霉素不能直接应用于临床,必须对其进行化学修饰。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Imipenem/Cilastatin)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Imipenem/Cilastatin):亚胺培南(imipenem)是在硫霉素的基础上进行化学结构修饰的衍生物。为硫霉素的眯基衍生物,是美国Merk Sharp Dohme公司研制成功的世界上第一个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目前评价最高的抗菌药物之一。1979年研制开发,1984年11月首次在德国、奥地利上市,其商品名称为Zienem;1985年在瑞士上市,1986年在瑞典上市,1987年在芬兰、日本等国上市,1991年在我国首次注册,其商品名为泰能(Tienma),目前已列入国家医疗保险品种目录。由于本品合成工艺难度大,尚没有实现国产化。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Imipenem/Cilastatin),别名有亚胺硫霉素一西拉司丁钠,伊米配能一西司他丁钠,伊米配能一西拉司丁钠,泰宁,Primaxin,Tienam,Nformimidoyl-thienamycin,MK-0787等。

亚胺培南为白色至浅茶色结晶性粉末,不引湿,遇紫外线易变质,略溶于水,微溶于甲醇。西司他丁为类白色无定形物,有引湿性,极易溶于水或甲醇。

亚胺培南单独使用时能被肾脱氢肤酶1(DHP-1)代谢灭活,代谢产物产生肾毒性,因此临床上亚胺培南与肾肽脱氢酶I抑制剂即西司他汀(cilastatin)组成复方使用,二者以1:1比例组成复方制剂。西司他丁为肾肽脱氢酶-I(DHP-I)的抑制剂,它与DHP-I结合力要比亚胺培南与DHP-I的结合力强约30000倍。西司他汀本身不具有抗菌活性,也不抑制p-内酸胺酶,也不具有拮抗亚胺培南活性的作用,它是通过阻碍肾肤酶-1的作用,阻断亚胺培南在肾脏的代谢,从而减少了亚胺培南的肾毒性。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Imipenem/Cilastatin)是目前抗菌活性最强,抗菌谱最广的优秀抗生素之一,临床效果非常惊人,也是近年来在抗生素领域取得的新成果。

该药具有对β-内酰胺酶稳定,对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p-内酰胺酶显示抑制作用,抗菌谱广等特点。它不仅解决了硫霉素的化学不稳定性,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其抗菌活性。亚胺培南几乎能耐所有主要类型的β-内酰胺酶,与细菌的大多数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有较强的结合力,特别与PBP2优先结合,对细菌细胞壁外膜有较好的穿透性,体内分布广。它属广谱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及阴性包括厌氧菌有广谱抗菌作用,特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类链

球菌、绿脓杆菌及脆弱拟杆菌显示的抗菌活力比头孢唑肟、头孢哌酮等第三代头孢烯类药物强得多。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临床上用于严重的和难治的革兰氏阴性菌、阳性菌及厌氧菌和需氧菌的感染。偶有胃肠道反应如腹泻、呕吐,和过敏反应如皮疹、发热、痰痒、尊麻疹等反应。

帕尼培南/倍他米隆(Panipenem/Betamipron)

1993年,第二个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日本投放市场,即帕尼培南/倍他米隆(Panipenem/Betamipron),其商品名为可倍宁,该药于1985年试验成功,1993年12月在日本上市。商品名为Carbenin(CS-976,CS-533,PAPM)。是日本三共(sankyo)株式会社研究开发的一种碳青霉烯抗生素,三共公司开发了本品后,发现它有一定的肾毒性,后来发现一些氨基酸能降低碳青霉烯的肾毒性,于是以兔的肾为模型,对许多氨基酸衍生物进行了筛选,研究发现N-苯甲酞-β-丙氨酸(Betamipron)能有效地抑制帕尼培南进入肾皮质内。它是一种阴离子输送抑制剂,能阻碍肾毒性发生部位吸取β-内酰胺类药物,从而减少肾毒性。从1985年就开始对帕尼培南与倍他米隆(1: l)进行试验,这种复合剂的肾毒性与泰能相同,比头孢唑啉小,从而获得了成功。本品用帕尼培南与倍他米隆(cs-433,BP)1:1配伍而成,帕尼培南为抗菌活性成分,其抗菌谱极广,抗菌活性甚强,对需氧革兰氏阴性和阳性菌以及厌氧菌均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帕尼培南单独使用时,有相当比例的药物成分经过肾脏时,在肾皮质蓄积,并导致肾小管坏死,倍他米隆是一种氨基酸衍生物,一无抗菌活性,二不影响帕尼培南的抗菌活性,倍他米隆是近端小管有机离子输送系统抑制剂,通过过竞争性抑制帕尼培南向肾皮质转移而减少后者在肾组织中的蓄积,从而来降低帕尼培南的肾毒性。

在临床上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对金葡球菌、肺炎球菌、肺绿假单胞等菌都具有很强的抗菌效果。具有广谱杀菌的作用,抗菌活性甚强,对需氧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以及厌氧菌均具有强力的抗菌作用,对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链球菌属及粪肠球菌的抗菌活性与亚胺培南相仿或略强,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对本品耐药。

帕尼培南一倍他米隆通过抑制细菌壁粘肤的交联阻止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还通过细胞膜也与细菌细胞内所有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

对各种β-内酰胺酶稳定,具有持续的抗生素后效应,对大多数β-内酰胺酶也稳定,对大多数临床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需氧菌和部分厌氧菌有强大的杀菌作用,临床适合应用于各种严重感染及妇产科感染。尤其适合于其他抗菌药物治疗失败的多种耐药菌株感染、多种细菌混合感染及有免疫损伤的院内感染。帕尼培南偶有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和过敏反应,如皮疹、药疹、发热、痰痒等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头痛、头重感。

美洛培南(Meropenem)

美洛培南(Meropenem):第三个上市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美洛培南,美洛培南(Meropenem)是白色或类白色晶体粉末,(商品名:美平,mepem,倍能)是由日本住友制药株式会社(Zeneca Pharmaceuticals)研制开发的第一个带有1β-甲基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1994年以商品名Merrem首先在意大利上市。1996年6月经美国FDA批准上市,治疗腹腔感染和细菌性脑膜炎。目前,美洛培南已在80多个国家销售。

美洛培南与亚胺培南相比最大的特点为对肾脱氢肽酶-1稳定,无须与肾脱氢肽酶-1(DHP-1)抑制剂联合应用。美洛培南的1-β甲基增强了它对肾脱氢肽酶1的稳定性,安全性提高,其C6位具有反式构型α-羟基乙基侧链使其对β-内酰胺酶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并且与第三代头孢菌素之间无交叉耐药性,它的C2位侧链导入的二甲基氨基甲酰吡咯烷基团:增强了对革兰氏阴性菌尤其是抗绿脓杆菌的效力,同时因其不会竞争性和GABA(γ-氨基丁酸)受体相结合,对中枢神经系统较亚胺培南安全,更适用于老年人、儿童和中度感染、重症感染伴有中枢神经症状的患者。

美洛培南的体外抗菌活性与亚胺培能相似,对大多数葡萄球菌属细菌均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包括对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多数凝固酶阴性的表皮葡萄球菌,但对甲氧西林耐药物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美洛培南耐药。

美洛培南为硫霉素的咪基衍生物,母核为碳青霉烯,分子结构较小,易于渗透过革兰氏阴性菌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紧密结合,产生极强的抗菌活性。亚胺培南对葡萄菌属PBP1和PBP4的亲合力强,美咯培南虽然对PBP1有较强的亲合力,但对PBP4的亲合力明显低于亚胺培南。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对大肠杆菌PBP2和PBP4都有较强的亲合力。虽然亚胺培南对大肠杆菌PBP1a亲和力比美洛

南强,但美洛培南对PBP3的亲和力强于亚胺培南。在绿脓杆菌,美洛培南对PBP2,PBP3,PBP4的亲和力均强于亚胺南。美洛培南对绿脓杆菌的作用靶点主要是PBP3,但对大肠杆菌则为PBP2。

抗菌谱、抗菌活性与亚胺培南相似,对革兰阴性菌尤其是绿脓杆菌有较长的抗生素后效应(PAE)。

欧他培南(ErtaPenem)

欧他培南(ErtaPenem)(L-749345,MK-0826,MK-826,ZD-4433)是默克公司开发的1β-碳青霉烯类中目前唯一的注射用长效药物。本品与美洛培南相同,4-位上带有甲基,对肾脱氢肽酶稳定,可单剂用药。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需氧菌、厌氧菌有强力抗菌作用,对β-内酰胺酶稳定。血浆半衰期长达4小时,只需每日给药一次,尤其适用于治疗需氧菌与厌氧菌导致的混合感染(腹腔内感染、急性骨盆炎),显现高效、安全,耐受性良好。欧他培南作为治疗成人中度乃至重度敏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副作用小。FDA于2001年11月在美国批准上市,治疗皮肤及其软组织感染和多重泌尿感染,商品名为Invanz。目前Invanz己在墨西哥、巴西和新西兰批准上市治疗腹腔内感染、妇科感染及肺炎。

欧他培南与美洛培南唯一的不同是在它的2’取代基的不同,它具有一个meta取代的息香基团,它和美洛培南一样,但与亚胺培南不同的是,其C1位带有一个β-甲基,它能阻止肾脱氢肤酶(DHP-1)的水解,相反的,象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一样,欧他培南在C6位具有一反式羟乙基,这种构型意味着羟乙基远离β-内酰胺环的平面,从而对β-内酰胺酶非常稳定。

像美洛培南一样,欧他培南与埃希氏菌属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2)结合最紧密,PBP-3次之,对PBP-1a和PBP-1b有很好的亲和力。相比较而言,亚胺培南主要和PBP-2结合,PBP-1a和PBP-1b次之,它与PBP-3的亲和力最弱,欧他培南比亚胺培南以更低的药物浓度渗透大肠杆菌的PBP的靶蛋白,这也解释了欧他培南的MCI更低,欧他培南具有很强的负电性,因而对革兰氏阴性菌的穿透力不如美洛培南,而亚胺培南具有两性离子的特征,因而其渗透速度很快。

该药的肌肉注射形式己经在美国己经批准,但在欧洲境内还未获得批准,欧他培南可溶解在生理盐水中30分钟内静脉滴注或者与1%的利多卡因配伍作肌肉注射,其生物利用率可达90%。

欧他培南主要由肾清除,代谢产物80%出现在尿中,10%从肠道排除,因此需根据肾功能调节剂量,肾功能损伤患者 (CLCR<30ml/min/1.73m2)应降低剂量为每天0.5g。欧他培南在孕妇或儿童患者中尚缺乏足够的研究,因此不推荐使用。

FDA推荐欧他培南治疗成人中度至重度下列敏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大量应用欧他培南是否会产生耐药株还有待证实。

百阿培南(Biapenme

百阿培南(Biapenme,L-627,LJC 10627):也有人称为比阿培南,商品名:Omegacin,(翻译为克倍宁),本品是由日本Lederle公司和美国氰氨(Wyeth)公司研制开发的注射用新型lβ甲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己于2002年3月首次在日本批准上市。商品名为Omegacin,规格0.3/支。目前正在美国、欧州等多国进行Ⅲ期临床试验。

与已上市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相比较,Cl位lβ-甲基的引入使百阿培南对肾脱氢肽酶1(DHP-1)稳定,无须和DHP-1抑制剂联合用药,2位侧链上的三唑正离子结构使它具有良好的外膜渗透性,因而对革兰阴性菌有良好的细胞穿透力。百阿培南对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厌氧菌和需氧菌均有强效超广谱的抗菌活性。

本品最显著的特点是在C2位S上具有双环三唑的lβ-甲基碳青霉烯。构效关系研究表明,其侧链季按阳离子中心的存在是影响外膜渗透性的关键,使得本品抑制绿脓杆菌和厌氧菌的活性比亚胺培南强2-4倍,抑制耐经绿脓杆菌活性比美洛培南强4-8倍。

百阿培南是已在日本上市的新型注射用碳青烯类抗生素,具有广泛的抗菌谱,对革兰氏阴性、革兰氏阳性、需氧菌和厌氧菌均有良好的杀菌作用,药物动力学性质优良,毒性低,对并发性腹腔内感染、下呼吸道感染(包括细菌性肺炎)以及并发性尿道感染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耐受性好,不良反应率低。它必将成为治疗重症感染的新一线药物。

百阿培南在体内主要通过肾小球滤过进行消除,当然也有极少量药物通过粪便排泄。

与其他许多β-内酰胺类抗生素相比较,百阿培南对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

性菌均具有与亚胺培南相当的显著的抗生素后效应RAE。

临床适用于多重耐药菌感染引起的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肺炎、肺化脓症、肾盂肾炎、复杂性膀胱炎、腹膜炎、盆腔炎、子宫附件炎及复杂性皮肤感染等。此外,比阿培南在治疗整形手术感染、妇科感染以及耳鼻喉感染时均具有很好的疗效。

本品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发生率为1.0%)、腹泻(0.5%)、嗜酸粒细胞增多(3.7%)以及ATL和AST水平升高(分别为6.2%和4.0%)。

多尼培南(Doripenem

多尼培南(Doripenem,以前又称为S 4661,DS-834)是日本盐也义公司(Shionogi)开发的一种新的注射用碳青霉烯类广谱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对

绝大多数β-内酰胺酶稳定的特点。目前,本品在日本已完成Ⅲ期临床研究,治疗肺炎、呼吸道感染和尿道感染。2003年5月,盐也义公司与美国Peninsula Pharmaceuticals Inc公司达成协议, Peninsula Pharmaceuticals Inc公司随后从日本盐野义公司获得了本品在北美、南美以及欧洲的开发和销售许可权。Doripenem也正在医院进行包括肾盂肾炎的复杂尿道感染的Ⅱ期临床试验。于2003年9月,Peninsula Pharmaceuticals Inc公司宣布该试验己经结束。目前关于doripneem在健康志愿者身上的不同剂量临床试验研究业已结束。公司还正在研制本品的吸入制剂,以用于控制囊性纤维化患者的肺部感染症状。

多尼培南的特征及其性质

化学名称:(1R,5S,6S)-6-[1(R)-羟乙基]-1-甲基-2-[2(S)-(

分子式:C15H24N4O6S2

CAS号:148016-81-3

开发单位:日本Shionogi

授权单位:Peninsula Pharmaceuticals(北美)

最高开发阶段:Ⅲ期临床(日本)

作用机制:细胞壁合成抑制剂

药效学:在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小鼠模型身上疗效优于亚胺培南,治疗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小鼠模型疗效相当于美洛培南。

药动学:蛋白结合率:成人8.9%,t1/2二成人:0.9h

用药途径:注射用

多尼培南的发展史

1994年11月在日本进行细菌感染的I期临床试验(静脉给药)

1996年2月在日本进行细菌感染的Ⅱ期临床试验(静脉给药)

2000年6月在日本进行细菌感染的Ⅲ期临床试验(静脉给药)

2001年5月shionogi公司获得doripenem的许可证

2003年3月在日本进行治疗肺炎的Ⅲ期临床试验(注射给药)

2003年3月在日本进行治疗呼吸道感染的Ⅲ期临床试验(注射给药)

2003年5月Doripenem被批准授权给北美Peninsula公司

2003年9月Peninsula公司在美国完成了复杂尿道感染的Ⅱ期临床试验登记手续

多尼培南的抗菌机理与其他β-内酰胺抗生素相同,通过与细菌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结合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多尼培南对各种全身感染,包括耐头孢他啶假单胞菌。抗革兰氏阳性菌其疗效优于美洛培南、抗革兰氏阴性菌疗效优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但与美洛培南的效果相当。

其特征为具一个1β甲基,因而对人的肾脱氢肽酶I(DHP一I)稳定,对肾脱氢肽酶的稳定性高于美洛培南或亚胺培南。C-2位有一个5-(氨磺酞氨甲基)-吡咯烷-3-硫代基团,所以该化合物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很好的抗菌活性,多尼培南抗革兰氏阳性菌比美洛培南强但比亚胺培南的活性低,其抗革兰氏阴性菌的效果比美洛培南差,但比亚胺培南强。因此,多尼培南是治疗严重呼吸道感染的一线用药。该药物对绝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卜内酞胺均是稳定的,包括青霉素酶、头胞菌素酶以及超广谱β-内酞胺酶(ESBLs)。Shionogi 公司的有关研究人员称多尼培南d有望成为低剂量、高效的抗菌药物。

多尼培南对厌氧或需氧的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细菌都有强大的抗菌活性。总体上多尼培南的抗菌活性与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以及欧他培南相当。但多尼培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的活性明显强于美罗培南。

多尼培南临床研究显示:本品在人体内稳定,不受人DHP-1酶影响,可单独

使用。其药代动力学特点与美罗培南相似,不受多剂量给药影响。在多尼培南的多剂量研究中,连续用药6天,每天1g ,血浆浓度和尿回收率无明显差异。对复杂性尿路感染和慢性呼吸道感染共107例的有效率为93.8%~95.2%,细菌清除率为87.5%~98.2%,显示本品良好的抗菌作用。

通过在40例志愿者身上对多尼培南进行多剂量试验研究发现,无明显不良反应和异常结果出现。

本品对S.aureus、E.ocli、.Paeurgnoias及其他敏感菌PBPs具有极高的亲和力。多尼培南对绝大多β-内酞胺酶稳定,包括青霉素酶、头胞菌素酶以及超广谱β-内酞胺酶(ESBLs)。多尼培南对人肾脱氢肽酶I(DHP-l)稳定,在体内不被DHP-1水解,可单独使用。

RitiPenem[FCE22101]

RitiPenem[FCE22101]是一种广谱注射青霉类抗生素,原由Farmitalia Carlo Ebra公司开发,后来该公司并入法玛西亚公司(Pharmacia),后来双被现在的辉瑞公司(pfzier)所收购。Ritipenem对β-内酞胺酶稳定,现在在日本、意大利和拉丁美洲处于Ⅲ期临床开发阶段,治疗复杂性细菌尿道感染,在英国处于I期临床开发阶段,治疗感染,在美国和瑞士处于临床前开发阶段。Ritipenem 对医院分离的厌氧菌、革兰氏阳性及阴性菌都有活性,这些菌株对第三代头胞菌素都产生耐药性。该化合物没有antipiweudomonal活性,但对多种细菌产生的β-酞胺酶都有抗性。Ritipenem使医生在对会第三代头胞菌素耐药性医院感染方面又多了一个选择。

Ritipenem进入体内后广泛代谢,主要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单独服用Ritipenem后0-8小时,尿中原型化合物的四收率为36.9%,但是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同时服用,尿中原型化合物的回收率右以达到80.7%。所以同时服用西司他丁可以有效地抑制Ritipenem在肾脏的代谢。Ritipenem500mg(作为胃肠道手术的预防用药)的腹腔穿透率(penetration)为88.1%,腹腔清除tl/2为36min。Lenapanem(原称为BO-2727)

Lenapenem(原称为BO-2727),是日本百有株式会社(Bnayu pharmaceutical Co.,Ltd)研制一种新胃肠外给药(注射用)的lβ-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由于在1β位引入甲基,它比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对DHP-I更稳定,而比百阿培南稍差,

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在吡咯烷环的C-5位引入氨烷基改善了抗假单胞菌活性,同时增加了亲脂性增强了抗MRSA活性。抗MRSA 活性是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和比阿培南的4-8倍,对铜绿假单胞菌活性是是亚胺培南的2-4倍,但抗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比亚胺培南低。BO-2727

抗肠杆菌、流感嗜血菌和粘膜炎莫拉氏菌活性与亚胺培南相当,略低于美罗培南。Lenapenem与大肠杆菌的PBP-2,铜绿假单胞菌和金色葡萄球菌的PBP-2和PBP-3具有高度的亲和性,特别是对改变了的PBPs如与金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的PBP-2也显示出很高的亲和性。体外试验证明,Lenapenem对铜绿假单胞菌包括临床分离亚胺培南耐药株,表现出非常高的抗菌活性。对革兰氏阳性球菌不如亚胺培南而优于其它碳青霉烯类。在所有测定的碳青烯类抗

菌素,Lenapenem对耐甲氧西林金色葡萄球菌(MRSA)抗菌活性最高。Lenapenem 对厌氧菌的活性与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相似。对革兰氏阴性和革兰阳性所引起的系统性感染的化疗效果比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更理想。由于Ⅱ期临床试验发现它引起肝功不正常,使得它成为商品受到了影响,因而Banyu停止了对它的进一步开发。

口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CS一834

CS一834是日本三共公司(Sankyo,Co.,Ltd)研制开发的第一个可口服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1995年进行I期临床,是R-95867的酯型前体。当CS-834被肠壁吸收后,在体内迅速降解为R-95867,后者发挥抗菌作用。2位侧链为R 构链时活性强,而S构型的活性差。吸收较好,对各种酶均有较好的稳定性,可用于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的感染。

CS-834的原药R-9586对革兰阴性、革兰阳性和厌氧菌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革兰氏阳性球菌不如亚胺培南,但好于一些头胞霉素,如cefpodoxime、cefuroxime、cefdinir和ceditoren。R-9586对革兰氏阴性球菌的活性高于头胞霉素对革兰阳性球菌活性。除粘质沙雷菌(Serratia marcescens)临床分离株外,R-9586对肠菌科的大多数细菌表现出与亚胺南相似的活性。对淋球菌(Neisseria gonohrroeae)、百日咳博得特菌(Bordetella pertussis)、流感嗜血菌(Haemophilus influenza)等的活性比亚胺培南更强。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活

性较差。用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性病原菌所引起的局部和系统性感染小鼠模型研究的结果表明,CS-834药效优于头胞霉素cefpodooxime、cefdinir 和cefditoren。与阿莫西林比较,对肺炎链球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阿莫西林对敏感菌效果好于CS-834,对耐药株两者药效相当。

CS-834有很好的耐受性,单剂口服达400mg/day,多剂口服每天三次,每次150mg,单剂和多剂服药的药代动力学参数非常相似,单剂口服的Cmxa和AUC 与剂量成正比。半衰期(大约.07小时)与剂量无;血浆蛋白结合率恒定(16%一20%),与血药浓度无关,目前CS-834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TebiPenem

TebiPenem是日本Kitasato大学研制的一种新的口服碳青霉类抗生素,体外抗菌活性实验表明该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尤其是抗gentypic penicillin-intermediate S.pneumoniae(gPISP)的活性十分优良。目前尚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ER-35786(E-1010)

ER-35786(E-1010)是日本卫材制药(Eisai Co,Ltd,Tokyo,Japan)开发研制的新型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它是Lenapenem(BO-2727)的一个修饰结构,对DHP-I的稳定性接近于百阿陪南(biapenem)而高于美洛培南。对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对MRSA有较强的活性,优于美洛培南和Lenapenem,抗厌氧菌活性略低于美洛培南,与Lenapenem相近,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优于美洛培南,对耐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也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目前在美国进行11期临床试验。

C-1位的取代基即β甲基能提高对人肾脱氢肽酶I(DHP-I)的稳定性,同样的,C-2位的取代基与药物的药效学性质密切相关。即抗革兰氏阴性菌的活性,尤其是抗假单胞菌的活性。此外,6位的反式(α)羟乙基比顺式(β)构型的更能抵抗β-内酞胺酶的水解。C2位的侧链(一般是烷基硫代基)是对抗(paeruginosa)起决定性的因素,此外,降低C2位基团的碱性以及引入1β甲基能够增强碳青霉烯对Haemophilius influenza的亲和力,通过增加碳青霉烯对青霉素结合蛋白4和5即(PBPs-4,PBPs-5)。

BMS-181139

BMS-181139是美国施贵宝(Bristol一Myers Squibb Phaemaceutical)研制开发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但目前已经终止。在1位上引入碱性基团可通过鲍林蛋白以外的通道透过铜绿假单胞菌膜,所以对亚胺培南耐药菌有效。BMS-181139对假单胞菌、交替单胞菌和伯克氏菌活性强于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环丙沙星、头胞曲松和万古霉素,对耐亚胺培南的多数铜绿假单胞菌MCI90<4ug/ml,对革兰氏阳性菌活性虽低于亚胺培南,但MICgo

对耐环丙沙星或头胞菌素的临床分离株有活性。抗生素后效应与美洛培南相似。对DHP-I稳定性是亚胺培南的30倍以上,美培南的7倍以上。对大多数β-内酞胺酶稳定。

BO-3482

BO-3482是日本百有制药株式会社(Banyu PharmaceuticalCo.,Ltd)Tsukuba 研究所合成的一种新的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该化合物是在研究抗MRSA衍生物的研究过程中发现的。在C-2位有N-(2-羟乙基)-N-甲氨基硫代羧基,是抗MRSA的一类有二硫代氨春甲酸酯的1β甲基碳青霉烯的代表,该基团在C-2位的引入,使得该化合物对MRSA的PBP2' (或PBP 2a)有很大亲和力。BO-3482抗高度MRSA和低度MRSA,对MRSA鼠败血症,BO-3482活性等同于万古霉素。BO-3482不易引起鼠癫痛,兔肾实验无毒,鼠急性素性实验在剂量

2500mg/kg时有好的耐受性。体内实验中,本品对DHP-I比亚胺培南更敏感,需要与西司他丁合用。目前已经终止研究。

BO-2502A

BO-2502A是美国默克公司开发的一种新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BO-2502A的MIC90低,抗菌活性超过美洛南,是亚胺培南的4-6倍,在试验性感染中,且有好的体内抗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活性。

BO-2502A是吡咯烷环C-5位连接有吡咯烷基团,且有差向异构,影响其抗假单胞菌活性。对临床分离的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性菌,包括MRSA和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有活性。MRSA和铜绿假单胞菌分离菌,显示MIC90为3.13ug/ml或更低,活性超过美洛培南,抗铜绿假单胞菌是亚胺培南,抗铜绿假单菌胞菌的活性是亚胺培南的4-6倍。BO-2502A在鼠实验性系统系统感染的体

内疗效中,对MRSA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有好的体内活性,比体外活性强,小鼠的药物动力学特性优于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目前已经终止了研究。

CL-191121

CL-191121是美国氰胺(wyeth)公司开发的一种可口服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CL-191121连接在C-2位的硫上有一个氨甲基四氢吠喃部分,CL-191121具有抗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广谱活性,活性等同或高于亚胺培南,但仅显示中等程度的抗假孢菌活性。CL-191121有效口服剂量(ED50)高于皮下给药剂量从的10倍以上。为改善口服吸收,合成了肽类和双酷前体,其中CL-191121的L-Val衍生物(OCA一983)显示最好的口服活性。在双酯衍生物中,新戊酰羟-1-乙酯衍生物口服活性与CL-191121的L-Val衍生物同样好。目前仍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DZ-2640

DZ-2640是由Dai-ichi研究小组发现的,在以C-2位它具有一个双环咪唑(imidazole)环,除了P.aeruginoas以外,该环表现广谱和深谱抗菌活性。经构效关系研究表明,碳青霉烯的C-2位的双环咪唑环系统是影响肾脱氢肽酶的活性及药代动力学。

Dz-2640是1β一甲基酯型前体药物。2位侧链是并环咪衍生物,3位羧酸成新戊酰氧甲醋。在体内可代谢形成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化合物DZ-6681,后者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活性与亚胺培南相当,对革兰氏阴性的抑制活性强于亚胺培南。口服给药后迅速吸收,并能很快达到DZ-6681的最大浓度且耐受性良好。 DZ-2640是DU-6881的异丙氧拨氧基乙酯,此类1β一甲基碳青霉烯在C-2位具有双环咪唑环作为侧链。其中DU-6681a有强的抗菌活性和广泛的抗菌谱,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在DU一6881的前药酯中,DZ-2640显示鼠口服后有好的吸收。鼠在单剂口服DZ-2640后原药的尿回收是24.6%。

DU-6681a对除s.malotphiha3型的酶以外,对各种β-内酰胺酶稳定,对产生β-内酰胺酶的菌株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但s.maltophilia和P.aeruginosa 除外。DU-6681a对肾脱氢肽酶比亚胺培南的稳定性高得多。

DX-8739

DX-8739是日本第一制药研制开发的一种新的抗假单胞菌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具有1β甲基,对人肾脱氢肽酶I(DHP-I)。在C2侧链的哌嗪环N上有一个(S)-5-氨基-2-羟基戊酮部分,它对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活性高于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是

亚胺培南的4-6倍。DX-789和美洛培南抑制33%和27%的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菌。DX-8739也抑制30%的耐美洛培南的菌株。体外抗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DX-8739对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和对IMP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对这些耐药菌株部分呈现交叉耐药。动物实验表明,DX-8739应用小鼠未见任何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但临床前研究表明,DX-8739因其它毒性而中止了研究。FR-21818

FR-21818是在C-2位上含有一个独特的吡唑琳甲基吡咯烷侧链的1β-甲基碳青霉烯。FR-21818的体外抗菌活性及对肾DHP-I的稳定性与美洛培南和比阿培南相当。FR-21818显示抗金葡萄球菌活性高,尽管它的抗革兰氏阴性菌(除铜绿假单胞菌之外)活性略弱于美洛南。FR-21818于鼠皮下给药后的尿回收率是68.9%。由MRSA或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鼠系统感染,FR-21818相当或强于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和比阿培南。对PBPs有好的亲和性,好的外膜渗透性,无抗原性和诱变性,低毒,在鼠、狗、猴等实验动物中显示好的血液浓度。

碳青霉烯类的研究方向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具有广谱强效的抗菌活性,受到广泛的关注,是目前抗生素研究最为活跃的方向之一。其研究重要领域是在保持广谱与强力抗菌活性前提

下,研究对DHP-I稳定的lβ-甲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近年来,MRSA临床分离菌的增加以及从病人中广泛分离到耐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的铜绿假单孢菌。因此,目前对碳青霉类抗生素的另一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寻求抗铜绿单胞菌、MRSA 等革兰阳性耐药菌株活性有所增强的新抗生素。同时,发展新的长效的、酯型前体的可口服的、显示与其他类型药物无交叉耐药物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将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研究领域的重点。鉴于有些碳青霉烯具有一定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因此改善安全性,寻求对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和副作用小的药物也是今后的研究方向之一。另外,改善体内动态,探索延长血浆半衰期,减少给药次数的新碳青霉烯抗生素也是碳青霉烯的研究趋势。

二.青霉烯类抗生素

1975年哈佛大学著名化学家Wbodward根据青霉素与头孢菌素融合,向青霉素骨架中引入双键,以增加β-内酞胺环反应性,从而提高抗菌活性的设想,设计合成了青霉烯。初期的化合物如6一苯氧乙酞氨基青霉烯酸等因反应性高,极不稳定,与预期相反,未显示出良好的生物活性。1976年发现链霉菌产生的l 位硫变为碳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硫霉素,继而开发出抗菌作用优异的亚胺培南,其6位均为反式经乙基。借鉴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构效关系,用此基团取代原来的6-酞胺基,既保持了青霉烯β-内酞胺环的反应性,又改善了稳定性,从而确立了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基础。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于1997年始有第一个青霉烯呋罗培南投放市场,1982年意大利合成的利替培南乙酞氧基甲酷现已完成临床评价,还有一些品种在研究开发中。

呋罗培南(SUN5555,Faropenem,Furopenem,Farron)

呋罗培南本品是日本山之内(Suntory)公司开发的第一个用于临床的口服青霉烯类抗生素,于1986年在日本获得专利,专利号为JP61,207387。并被《日本抗生物质医药品基准》所收载,在美国许可证已转让给Wyeth-Ayerst公司。1990年和1992年日本山之内制药公司和美国Wyeth-Ayerst公司分别获得该品的临床许可证,共同进行其临床研究。并于1997年首先获准在日本上市,商品名为Farron。由于在C2位带有四氢呋喃基,对肾脱氢肽酶I(DHP-I)的稳定性高于亚胺培南。对需氧性与厌氧性的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显示广谱抗菌作用,特别是抗葡萄球菌、肠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和拟杆菌属等厌氧菌的活性都优

于现在口服抗菌药,如头孢替安醋、头孢托仑醋、头孢克肟等头孢菌素。但绿脓杆菌活性微弱。对各种β-内酞胺酶很稳定,耐药菌株较少。对其他抗菌药治疗无效的呼吸系统感染的有效率为81.8%,细菌清除率为100%与82.1%,对喹诺酮治疗无效病例的有效率为87.3%。

Sun-208(suntory)为呋罗培南的前药,给药300mg,Cmxa达12.7μg/ml,血药浓度比原药高3倍,tl/2为0.93h,对DHP亦不稳定,尿中排泄率为10%-20%。利替培南酯(Ritipenem acexil,FC/TA一891)

利替培南酯是日本田边制药株式会社研制的新一代口服给药的青霉稀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都有很好的抗菌作用。

利替培南酷为乙酰氧基甲酯系前药吸收型药物,在体内被酯酶水解成活性体FEC-22101,而发挥抗菌作用,已完成临床评价,抗菌谱广特别对革兰氏阴性菌与厌氧菌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对金葡萄、肺炎球菌、类链球菌、脆弱类杆菌有很强的抗菌活性,优于头孢替安酯、头孢帕肪酯与头孢克罗,对消化链球菌属细菌亦有良好的作用。对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羟亚胺头孢菌素酶I等β-内酞胺酶稳定,对能分解头孢呋辛与亚胺培南的广谱β-内酞胺酶也稳定,但可被羟亚胺头孢菌素酶II分解。因此,除了对产生绿脓杆菌之外的β-内酞胺酶产生菌都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硫培南SuloPenem(CP-70429)

硫培南是辉瑞公司研制开发的注射用青霉烯,该化合物早在1988年辉瑞公司己经合成出来,抗菌谱广,抗金葡菌、表葡菌、肠球菌、化脓性链球菌与肠内细菌科细菌的活性优于亚胺培南,对革兰氏阳性菌作用强,对流感杆菌几乎具有100%的杀灭作用,对厌氧菌亦有较强作用。对临床分离的厌氧菌包括艰难梭菌均在3.13μg/ml以下,抗嗜麦芽黄单孢菌与绿脓杆菌作用微弱,对β-内酞胺酶水解。现在I期临床试验中,国内尚未开发。

TMA一230(武田药品)

TMA一230(武田药品)为AMA一3176的酯型前药,对DHP稳定,对革兰阳性菌、阴性菌(绿脓杆菌除外)都有较强作用,初步临床试验的总有效率为85.5%,细菌清除率为82.2%,其中革兰阳性菌为9.43%,阴性菌为7.46%,绿脓杆菌为42%。对流感杆菌感染的有效率仅为40%,不如呋罗培南(67.8%)与利替培南酯

(80.6%)。不良反应出现率为13.3%,消化系统症状占9.9%,临床检验值异常的有8%,主要为嗜酸粒细胞增多。

青霉烯的当前研究主要方向

过去的青霉烯稳定性较差,在体内易被代谢,有的可产生低分子硫化物,有恶嗅,tl/2较短。当前的主要研究动向有:一、研究稳定的青霉烯如Sun-208(Suntory)为呋罗培南的前药,其血药浓度Cmxa在相同的条件下更高,tl/2更长。TMA一230(武田药品)为AMA一3176的酯型前药,对革兰阳性菌、阴性菌(绿脓杆菌除外)都有较强作用。二、研究注射用青霉烯如SuloPenem(CP-70429,Pifzer)为注射用广谱青霉烯。

青霉烯类的抗生素在细菌感染化疗中发挥了一定作用,是当前抗菌药物研究重点之一,必将获得进一步发展,出现更优异的品种。

三.单环菌素

八十年代初美国Squibb公司的Sykes等从几万份土样中的紫杆菌(chromobacterium violaemu)、嗜酸假单孢菌(pseudomona acidophilia)等细菌筛选分离得到一个化学结构为3-氨基吖丁咙酮磺酸的抗生物质,即3-amino monobactam,并进一步研究开发出了第一个临床应用的抗生素氨曲南。

氨曲南Aztreonam

氨曲南Aztreonam,AZACTAM,别名噻肟单酞胺菌素,商品名为君刻单。本品最早由施贵宝公司开发,用于敏感细菌引起的感染的治疗。氨曲南由施贵宝公司开发,在1984年首先在意大利上市,随后在欧美许多国家上市。1987年在日本上市。1997年中国批准了本品的进口,后改为由中美上海施贵宝公司生产。目前国内没有其他厂家申报本品种。本品白色或类白色粉末,加水猛烈振摇溶解,生成无色或浅灰黄色溶液,放置时可显浅品红色,pH4.5一7.5。

氨曲南是第一个成功用于临床的

单环β-内酞胺抗生素,是国内唯一

的单环β-内酞胺类抗生素,它对革

兰阴性菌的作用强,诸如大肠杆菌、

克雷白杆菌、沙雷杆菌、奇异变形杆

菌、吲哚阳性变形杆菌、拘椽酸杆菌、

抗菌药分类及代表药物

抗菌药分类及代表药物

1、20世纪40年代初青霉素用于临床,从而揭开了抗生素治疗疾病的序幕。 最初抗生素是用发酵方法得到的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 青霉素培养液中分离出的青霉素G是天然青霉素,不溶于水,改造成钾盐和钠盐。 2、头孢菌产生的天然头孢菌素C,比青霉素更稳定的结构(六元环VS五元环)。从20世纪60年代初首次用于临床,到90年代已经发展到四代。目前临床用的抗微生物感染药物中,头孢类占了几乎一半。这四代在结构上没有截然分类,在抗菌活性、抗菌谱等方面有较大进展。 第一代:抗菌谱窄,只能抑制革兰阳性菌和葡萄球菌,易产生耐药,对肾脏有一定毒性。 第二代:抗菌谱扩大,对阳性菌的活性与第一代相近或略差,但对多数革兰阴性菌的活性明显增强。对内酰胺酶更稳定。对肾脏毒性较第一代低。 第三代:抗菌谱更广,对阳性菌的活性较第一代差,对阴性菌的活性较第一代强,抗菌谱扩大到了绿脓杆菌、沙雷杆菌。对内酰胺酶更稳定,对第一、第二代耐药的革兰阴性菌,第三代有效, 第四代:品种还不多。抗菌谱和作用都极大增强,且对细菌过量产生的内酰胺酶稳定。其突出的特点是对青霉素结合蛋白(细菌表面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作用靶点)亲和力强,穿透力强,对内酰胺酶稳定,同时对绿脓杆菌的作用比第三代更强。 第五代(国内还没有):近些年来,又有些新型头孢菌素上市,2008头孢吡普在加拿大上市,2010年头孢洛林在美国批准上市。对阳性菌强于前四代(尤其对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多重耐药的肺炎链球菌),对阴性菌与第四代相似。 3、碳青霉烯类是一类新型的B内酰胺化合物,目前发展很快。1976年,从链霉菌发酵液中分离得到硫霉素,不仅抗菌活性强,而且能够抑制B内酰胺酶。抗菌谱:对阳性菌、阴性菌、厌氧菌、需氧菌都有很强大的作用,是抗菌谱最广的一类B内酰胺抗生素。缺点是,1:容易被人体内产生的脱氢肽酶DHP-1降解,需要与该酶的抑制剂西司他丁合用:2:不能口服。 为克服这些缺点,改变侧链抵抗酶的降解。80年代美国默克公司开发的亚胺培南,临床评价很高,但是对DHP-1酶还是不稳定,需与西司他丁合用。 到了90年代开发的美罗培南,对酶稳定性大大提高,可以单独使用,其作用甚至超过了三代头孢。后来又陆续有帕尼培南、比阿培南。 4、法罗培南是唯一即可口服又可以注射的青霉烯类,其对青霉素无效和头孢菌素无效的疾病都有效。 5、单环B内酰胺类:1987年氨曲南是第一个全合成的单环B内酰胺抗生素。被认为是抗生素发展的里程

药品学习-氨曲南

注射用氨曲南 一、简介: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药物均为双环结构,除β-内酰胺环外,还包含一个噻唑烷环或双氢噻嗪环。而单环β-内酰胺类仅有一个β-内酰胺环。单环β-内酰胺类对需氧革兰阴性菌具有良好抗菌活性,而对革兰氏阳性菌和厌氧菌无抗菌活性。该类药物不良反应小,与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交叉过敏反应发生率低。常用品种为氨曲南,此外还有卡芦莫南、替吉莫南等。氨曲南结构中的单酰胺环3位上的氨基噻唑肟侧链增强其革兰阴性菌活性,羧基侧链增强其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同时使其失去抗革兰阳性菌活性;4位上的α-甲基则增强氨曲南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二、适应症及临床应用: 本品适用于治疗敏感需氧革兰阴性菌所致的各种感染,如尿路感染、下呼吸道感染、败血症、腹腔内感染、妇科感染、术后伤口及烧伤、溃疡等皮肤软组织感染。氨曲南治疗上述感染疗效满意,但用于治疗腹腔和盆腔感染时宜与甲硝唑等抗厌氧菌药物合用。本品尚可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产金属酶革兰阴性菌感染,但应注意细菌可同时产水解氨曲南的β-内酰胺酶。本品用于病原菌未查明患者的经验治疗时宜联合抗革兰阳性菌药物。本品具有肾毒性低、免疫原性弱以及与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交叉过敏少等特点,因此可用于替代氨基糖苷类药物,治疗肾功能损害患者的需氧革兰阴性菌感染;并可在密切观察情况下用于对青霉素、头孢菌素过敏的患者。 三、用法用量 氨曲南可供静脉滴注、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给药。肾功能正常成人患者剂量为:尿路感染每次0.5g或1g,每8小时或12小时1次;中重度感染每次1g或2g,每8小时或12小时1次;危及生命或铜绿假单胞菌严重感染每次2g,每6小时或8小时1次。每日最高剂量8g。 肾功能不全患者应调整剂量,内生肌酐清除率为10-30ml/min者,首次剂量与肾功能正常患者同,维持剂量减半;内生肌酐清除率<10ml/min者,首次剂量与肾功能正常患者同,维持剂量为肾功能正常患者的1/4;血液透析患者每次透析后补充首次剂量的1/8。 四、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较少见,全身性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1.3%或略低,包括消化道反应,常见为恶心、呕吐、腹泻及皮肤过敏反应。白细胞计数降低、血小板减少、难辨梭菌腹泻、胃肠出血、剥脱性皮炎、低血压、一过性心电图变化、肝功异常、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及肌肉疼痛等较罕见。静脉给药偶见静脉炎,肌肉注射可产生局部不适或肿胀,发生率分别约为1.9%和2.4%。《国家抗微生物治疗指南》还载有“红人综合征”、急性腹痛、过敏性休克、急性喉水肿、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次回顾性调查发现,在接受2793个疗程各种β-内酰胺类药物治疗的121例肺囊性纤维化患者中,对抗菌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率依次为:哌拉西林50.9%、头孢他啶13%和氨曲南6.5%。 五、注意事项 1、氨曲南禁用于对其过敏的患者。 2、本品与青霉素之间无交叉过敏反应,但对青霉素、头孢菌素过敏及过敏体质者仍需慎用。

氨曲南的药理作用

论氨曲南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状况 关键词氨曲南;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氨曲南(Azreonam,AZR)是目前投入市场的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单环β- 原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革兰阴性菌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对β- 原内酰胺酶稳定,主要治疗革兰阴性菌引起的各种感染。由于其对多种质粒和染色体介导的β- 原内酰胺酶稳定[1],药物不良反应少,且较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过敏反应发生率低,因此尤其适用于免疫低下、老年患者和青霉素过敏患者。本文主要对其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1 药理作用 1.1 理化性质及作用机制 1.1.1 结构天然的单酰胺菌素结构在多数情况下3位为α- 原甲氧基使其抗菌活性较弱。内酰胺环的氮原子连接一个磺胺基,增加了β- 原内酰胺环的活性。酰基链上的氨基噻吩肟使单酰胺菌素对需氧的郧原菌显示出有效的活性,肟链上的二个甲基和一个羧酸增强了对绿脓杆菌的活性。羰基和源位的α- 原甲基增强环对β- 原内酰胺酶进攻的稳定性提高了抗菌活性。氨曲南由于在源号位上羟基的独特分子结构,使其具有抵抗β- 原内酰胺酶水解作用的能力,因此增强了抗铜绿假单胞菌的活性。 1.1.2 作用机制摇氨曲南属非典型的单环β- 原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起杀菌作用,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3(PBP - 3 )有高度亲合力,使细菌细胞的分裂受阻而形成丝状体,从而导致细菌体溶解死亡;而对郧垣菌因不能与该类细菌的孕月孕杂大量结合而抗菌作用弱[2]。所以粤在栽对大多数需氧郧原菌具有高度的抗菌活性。对某些除铜绿假单胞菌以外的假单胞菌属和不动杆菌属的抗菌作用较差,对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等需氧郧垣菌以及厌氧菌无抗菌活性。与大多数β- 原内酰胺类抗生素相比,它不诱导细菌产生β- 原内酰胺酶,同时对细菌产生的大多数β- 原内酰胺酶高度稳定[3]。 1.2 药代动力学氨曲南口服不吸收,肌注吸收完全,1h内获得血清峰值浓度。肌注、静注和静滴AZT 1g后,平均高峰血药浓度分别为44.6、134.4、111.3mg/L;

抗生素氨曲南类介绍

前言 单胺菌素又称单环β-内酰胺(Monobactam),是一类新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特征为在β-内酰胺的N(1)位具有一个磺酸基。由于单胺菌素的结构比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简单,其化学性质比碳青霉烯稳定,所以目前全合成的单环菌素已经有两个进入临床使用,分别为氨曲南(Aztreonam)和卡芦莫南(Carumonam)。卡芦莫南对各种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包括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urginosa),并对染色体和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对各种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比头孢甲肟和头孢哌酮优,它对β-内酰胺酶的诱发作用很弱。因此,对β-内酞胺酶产生菌或非产生菌,能发挥同样的强抗菌活性,卡芦莫南对包括绿脓杆菌的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活力,比己有的β-内酞胺类注射剂都强。 1981年日本武田制药公司(Takeda Pharmaceuticals)首次从细菌种中发现了单环β-内酞胺抗生素Sulfazecin,由于天然的单胺菌素的抗菌活性弱,为了努力地提高效价,研究者们对其构效关系做了大量的工作。故以Sulfazecin为骨架进行化学改造而得到的新的注射用单环β-内酞胺类抗生素卡芦莫南。 卡芦莫南(CRMN,AMA-1080,Ro-17-2301)的商品名为Amasulin,于1988年在日本上市,批准用于治疗大肠杆菌、拘椽酸杆菌属、克雷白菌属、肠杆菌属、沙雷菌属、变形杆菌属、绿脓杆菌及嗜血流感杆菌等引起的感染,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胆管炎、胆囊炎、腹膜炎及败血症等,在临床上受到了很高的评价。本品目前国内没有进口,但由于其价格昂贵,该化合物合成步骤多,反应时间长,后处理繁琐,所需试剂昂贵,产率低等原因,目前也没有其他厂家申报本品种。因此,卡芦莫南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并具有良好的商业开发价值。 卡芦莫南的合成是由其侧链和母核在四氢呋喃的水溶液中发生酰化反应,然后在N-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的水溶液中脱氯乙酰基即得。由于其侧链2-(2-氯乙酰胺基-4-噻唑基)-(Z)-2-[1-甲基-l(对硝基苄氧羧基)乙氧亚胺]乙酸氯盐酸盐的合成目前己经比较成熟。因此,卡芦莫南的合成的难度主要在于其手性内盐即母核(3S,4S)-3-氨基-4-氨甲酰氧甲基-2-氧代氮杂环丁酮-1-磺酸钠的合成。在此前提下,作者对其工艺进行了探索并进行了适当的改进,旨在寻找一种科学、方便、经济的合成路线,使之有利于工业化生产。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

抗生素种类: 一)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近年来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ienamycins)、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β-内酰酶抑制剂(β-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iuins)等。 (二)氨基糖甙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三)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四)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五)大环内脂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奇霉素。 (六)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 (七)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八)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黄霉素。 (九)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十)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霉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包括临床最常用的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以及新发展的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及临床疗效好的优点。本类药化学结构,特别是侧链的改变形成了许多不同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以及各种临床药理学特性的抗生素。 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均相似,都能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除此之外,对细菌的致死效应还应包括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缺乏自溶酶的突变株则表现出耐药性。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药物的影响,因而本类药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近十多年来已证实细菌胞浆膜上特殊蛋白PBPs是β-内酰胺类药的作用靶位,PBPs的功能及与抗生素结合情况归纳于图38-1。各种细菌细胞膜上的PBPs数目、分子量、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但分类学上相近的细菌,其PBPs类型及生理功能则相似。例如大肠杆菌有7种PBPs,PBP1A,PBP1B与细菌延长有关,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吩等与PBP1A、PBP1B 有高度亲和力,可使细菌生长繁殖和延伸受抑制,并溶解死亡,PBP2与细管形状有关,美西林、棒酸与硫霉素(亚胺培南)能选择性地与其结合,使细菌形成大圆形细胞,对渗透压稳定,可继续生几代后才溶解死亡。PBP3功能与PBP1A相同,但量少,与中隔形成,细菌分裂有关,多数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主要与PBP1和(或)PBP3结合,形成丝状体和球形体,使细菌发生变形萎缩,逐渐溶解死亡。PBP1,2,3是细菌存活、生长繁殖所必需,PBP4,5,6;与羧肽酶活性有关,对细菌生存繁殖无重要性,抗生素与之结合后,对细菌无影响。基本结构:青霉素G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由于它具有杀菌力强、毒性低、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等优点,迄今仍是处理敏感菌所致各种感染的首选药物。但是青霉素有不耐酸、不耐青霉素酶、抗菌谱窄和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等缺点,在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1959年以来人们利用青霉素的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进行化学改造,接上不同侧链,合成了几百种“半合成青霉素”,有许多已用于临床,常用青霉素的化学结构和药理特性。 青霉素

史上最全抗生素分类大全

史上最全抗生素分类大全 ●喹诺酮类(对各种各样的细菌,包括Gˉ、G+、衣原体、支原体、结核菌均有效;最适用于肠道感染(伤寒、痢疾、霍乱)) ●左氧氟沙星(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 ●环丙沙星(西普乐,2代对Gˉ杆菌作用最强,应用最广,对G+作用亦强) ●莫西沙星(拜复乐,第4代,喹诺酮中最顶级的药,对Gˉ/G+细菌、厌氧菌、抗菌、 和非典型微生物(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具有广谱抗菌活性。) ●NOTICE:孕妇、<16岁禁用。 ●β-内酰胺类(时间依赖性,抗菌后效应-PAE持续时间短,需1天内多次给药) ●青霉素类 ●青霉素G(对G+球菌、Gˉ球菌有效,目前只有急性肾炎、恶急性感染性心内膜 炎、风湿热、化脑、梅毒才会用到青霉素G) ●对Gˉ(较强)/G+均有效的广谱青霉素:美洛西林/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加上β- 内酰胺酶抑制剂效更强,如:哌拉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它唑巴坦,美洛西林 /舒巴坦,都是好药贵药。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特治星,劲药),对Gˉ、厌氧 菌有强大作用。 ●头孢类(1-5代对G+作用↓,对Gˉ作用↑) ●一拉定唑林氨苄(头孢拉定、头孢唑林、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 ●二呋孟替克丙烯(头孢呋辛、头孢孟多、头孢替啶、头孢克洛、头孢丙烯) ●三肟他啶哌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克肟、头孢泊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 孢曲松) ●四代吡肟骑匹马(头孢吡肟、头孢匹罗) ●五代洛林托罗普(头孢洛林、头孢托罗、头孢吡普)

●头孢地尼(3代):对葡萄球菌抗菌活性最强。 ●头孢唑肟(3代):对金葡菌、表皮葡萄球菌、各种链球菌抗菌性强;对绿脓 杆菌、脆弱类作用差、MRSA对此耐药 ●头孢他啶(3代):抗绿脓作用强,不动杆菌优于头孢噻肟,对G+不如头孢噻 肟。 ●头孢曲松(3代):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膜炎)/肺炎/皮肚软组织感染/泌尿系 统感染/腹腔感染/败血症/生殖器感染。淋病治疗一线药物。 ●头霉素类 ●头孢美唑(似头孢2代):对G+/Gˉ、脆弱类杆菌、产ESBL大肠杆菌有效, 酶稳定性好。用于轻度院内感染。 ●头孢西丁(似头孢2代):对Gˉ杆菌、肺炎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有效。主 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盆腹腔感染、子宫附件需氧与厌氧混合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头孢米诺钠(美士灵,介于2ˉ-3代头孢):对G+/Gˉ有效。对大肠杆菌、克雷 伯杆菌、变形杆菌、流感杆菌、拟杆菌及链球菌具有较强抗菌活性。对肠球菌 无效。 ●碳青酶烯类(抗Gˉ最顶级的药,对Gˉ、G+、厌氧菌有极强作用,倾向于Gˉ,是 超级广谱药。对支原体、衣原体无效。临床上不确定是Gˉ/G+时,重症感染,用泰能,甚至连用拜复乐) ●厄他培南:广谱,对非发酵Gˉ杆菌(绿脓、不动杆菌、嗜麦芽窄单胞菌等)效 果差,对耐药葡萄球菌无效。用于严重院外感染、轻重度院内感染 qd。 ●亚胺培南:广谱,对非发酵Gˉ杆菌效果好,对MRSA、VRE(抗万古霉素球 菌)、嗜麦芽窄单胞菌无效,对厌氧菌在β-内酰胺类中最强,对β-内酰胺酶稳 定。泰能用于危重症院内感染,不用于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 ●美罗培南(美平):作用菌群同亚胺培南。用于危重症院内感染,美平可用于 CNS感染,不良反应较泰能少。 ●单环类 ●氨曲南:对需氧Gˉ作用强,对厌氧菌作用差,耐酶,低毒,与青霉素类、头孢 菌素类的交叉过敏发生率低,作为氨基糖苷类的替代品,治疗Gˉ需氧菌感染。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进口:希舒美)) ●抗菌谱:各种细菌有效,偏向于Gˉ+菌,亮点:对支原体、衣原体有效,对部分厌 氧菌、军团菌、幽门弯曲菌有效,非特异性抗炎作用。) ●适应症:院外呼吸系统感染效果好。链球菌、肺炎球菌、肺炎支原体耐药率高,红 霉素已退居二线。 ●副作用:胃肠道反应、皮疹、静脉炎、肝损。 ●代谢特点:半衰期长、组织浓度高。过敏少,不用皮试,可替代PG(普鲁卡因青 霉素)过敏者。 ●林可霉素

注射用氨曲南说明书--君川

注射用氨曲南说明书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注射用氨曲南 商品名:君川 英文名:Aztreonam for Injection 汉语拼音:Zhusheyong Anqu’nan 【主要成分】 本品主要成分为氨曲南。化学名称:[2S-[2α,3β(Z)]]-2-[[[1-(2-氨基-4-噻唑基)-2-[(2-甲基-4-氧代-1-磺基-3-氮杂环丁烷基)氨基]-2-氧代亚乙基]氨基]氧代]-2-甲基丙酸 化学结构式: 分子式:C13H17N5O8S2 分子量:435.43 Cas No:78110-38-0 辅料:精氨酸、注射用水 【性状】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疏松块状物及粉末。 【适应症】 本品适用于治疗敏感需氧革兰阴性菌所致的各种感染,如:尿路感染、下呼吸道感染、败血症、腹腔内感染、妇科感染、术后伤口及烧伤、溃疡等皮肤软组织感染等。亦用于治疗医院内感染中的上述类型感染(如免疫缺陷病人的医院内感染)。 【规格】0.5g(按C13H17N5O8S2计算) 【用法与用量】 用法: 1.静脉滴注:每1g氨曲南至少用注射用水3ml溶解,再用适当输液(0.9%氯化钠注射液、5%或10%葡萄糖注射液或林格氏注射液)稀释,氨曲南浓度不得超过2%,滴注时间20~60分钟。 2.静脉推注:每瓶用注射用水6~10ml溶解,于3~5分钟内缓慢注入静脉。 3.肌肉注射:每1g氨曲南至少用注射用水或0.9%氯化钠注射液3ml溶解,深部肌肉注射。 最高剂量每日8g。 病人有短暂或持续肾功能减退时:宜根据肾功能情况,酌情减量。对肌酐清除率小于

10~30ml/(min.1.73m2)的肾功能损害者,首次用量1g或2g,以后用量减半;对肌酐清除率小于10ml/(min.1.73m2),如依靠血液透析的肾功能严重衰竭者,首次用量0.5g、1g或2g,维持量为首次剂量的1/4,间隔时间为6、8或12小时;对严重或危及生命的感染者,每次血液透析后,在原有的维持量上增加首次用量的1/8。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较少见,全身性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1.3%或略低,包括消化道反应,常见为恶心、呕吐、腹泻及皮肤过敏反应。白血球计数降低、血小板减少、难辩梭菌腹泻、胃肠出血、剥脱性皮炎、低血压、一过性心电图变化、肝胆系统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及肌肉疼痛等较罕见。 静脉给药偶见静脉炎,肌肉注射可产生局部不适或肿块,发生率分别约为1.9%~2.4%。【禁忌症】对氨曲南有过敏史者禁用。 【注意事项】 1.本品与青霉素之间无交叉过敏反应,但对青霉素、头孢菌素过敏及过敏体质者仍需慎用。 2.本品的肝毒性低,但对肝功能已受损的病人应观察其动态变化。 3.氨曲南可与氯霉素磷酸酯、硫酸庆大霉素、硫酸妥布霉素、头孢唑啉钠、氨苄青霉素钠联合使用,但和萘呋西林、头孢拉定、甲硝唑有配伍禁忌。 4.几乎所用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伪膜性肠炎报道,包括氨曲南在内,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腹泻症状,并明确诊断。 5.使用前,请详阅使用说明书。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1.本品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虽然动物实验显示其对胎儿无影响、无毒性和无致畸作用,但缺乏在妊娠妇女中进行的充分良好对照的临床研究,对妊娠妇女或有妊娠可能性的妇女,仅在必要时方可给药。 2.本品可经乳汁分泌,浓度不及母体血药浓度的1%,哺乳妇女使用时应暂停哺乳。 3.其它药物相互作用尚不明确。 【儿童用药】婴幼儿的安全性尚未确立,应慎用。 【老年患者用药】老年人用药剂量应按其肾功能减退情况酌情减量。 【药物相互作用】 1.本品与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等)联合,对绿脓杆菌、不动杆菌、沙雷杆菌、克雷伯杆菌、普鲁威登菌、肠杆菌属、大肠杆菌、摩根杆菌等起协同抗菌作用。 2.本品与头孢西丁,在体外与体内起拮抗作用:与萘呋西林、氯唑西林、红霉素、万古霉素等,在药效方面不起相互干扰的作用。 【药物过量】尚未见使用本品过量的报道,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将有助于本品从血清中清除。【药理毒理】 氨曲南对大多数需氧革兰阴性菌具有高度的抗菌活性,包括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属的肺炎杆菌和奥克西托菌、产气杆菌、阴沟杆菌、变形杆菌属、沙雷菌属、枸橼酸菌属、志贺菌属等肠杆菌科细菌,以及流感杆菌、淋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等。其对铜绿假单胞菌也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对某些除铜绿假单胞菌以外的假单胞菌属和不动杆菌属的抗菌作用较差,对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等需氧革兰阳性菌以及厌氧菌无抗菌活性。氨曲南通过与敏感需氧革兰阴性菌细胞膜上青霉素结合蛋白3(PBP3)高度亲合而抑制细胞壁的合成。与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同的是它不诱导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同时对细菌产生的大多数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

抗生素的分类、介绍及使用

抗生素的分类、介绍及使用 一、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1.阻断细胞壁的合成,如β内酰胺类、糖肽类抗生素。 2.损伤细胞膜,影响通透性,如多黏菌素、两性霉素。 3.阻断核糖体蛋白合成,如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氯霉素。 4.影响叶酸代谢,如磺胺类。 5.阻断RNA、DNA的合成,如喹诺酮类、利福平、甲硝唑。 二、抗生素使用的一些注意事项 1.如有可能应尽量于经验性抗生素前留取病原学。 2.经验性抗生素的选择应综合患者免疫状态、感染灶、可疑病原体、当地耐药情况。 3.经验性抗生素使用48~72h后临床症状不改善,需考虑①是否存在非感染病因;②是否存在隐匿感染灶;③是否存在未被覆盖的或需长期用药的病原体;④是否存在抗生素耐药;⑤抗生素剂量是否正确。 4.区分浓度依赖与时间依赖型抗生素(表-1) 表-1 浓度依赖型与时间依赖型抗生素

5.特殊部位感染,如脑膜炎、骨髓炎、胆系感染等,抗生素选择应充分参考药物在相应组织中分布。 6.肾功能不全、肾脏替代治疗患者,在使用经肾脏排泄的抗生素时,应相应调整剂量。 三、β内酰胺类抗生素 1.青霉素类 (1)普通青霉素: 对革兰氏阳性球菌高度敏感,但同时易受β内酰胺酶的分解。 1)青霉素G和青霉素V:抗菌谱如下。 A.革兰氏阳性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30%~50%耐药)、白喉杆菌、李斯特菌。 B.革兰氏阴性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 C.螺旋体:梅毒、莱姆病、钩端螺旋体病。

D.厌氧菌:破伤风、气性坏疽、炭疽、消化链球菌。 E.放线菌病。 2)苄星青霉素:长效制剂,常用于梅毒和风湿热的治疗。 (2)耐β内酰胺酶青霉素(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奈夫西林): 适用于产β内酰胺酶的葡萄球菌。 (3)广谱青霉素: 除革兰氏阳性菌外,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活性增强,常联合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克拉维酸、他唑巴坦)。 1)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目前单独使用少,临床常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 2)哌拉西林:覆盖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大部分厌氧菌,临床常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2.头孢菌素类 (1)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氨苄等) 1)对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链球菌和肺炎球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2)主要用于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尿路感染,也可用于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

氨曲南作用

氨曲南作用 氨曲南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非处方药,其主要成分为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具有抗感染和抗炎作用。氨曲南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下面将详细介绍氨曲南的主要作用及其使用注意事项。 首先,氨曲南主要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氨曲南可以抑制多种病原菌的生长,特别是对于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链球菌等常见呼吸道病原菌具有较高的疗效。因此,当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等呼吸道感染症状时,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情况来选择氨曲南进行治疗。 其次,氨曲南还可以用于治疗尿路感染。氨曲南能够有效穿透到尿液中,抑制尿路感染病原菌的生长,缓解尿路感染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等。在尿路感染的治疗中,患者通常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按时按量服用氨曲南,以充分发挥其抗菌作用。 此外,氨曲南还可以用于治疗肠道感染。肠道感染常见的病原菌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氨曲南可以通过抑制这些病原菌的生长从而减轻肠道感染的症状,如腹泻、腹痛等。在肠道感染的治疗中,患者通常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耐药性情况,选择是否使用氨曲南进行治疗。 然而,虽然氨曲南具有广泛的抗菌作用,但其使用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首先,氨曲南是处方药,患者在使用之前必须先去医院就诊,接受医生的诊断和建议。其次,在使用氨曲南期间,

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遵循服药时间和剂量。同时,患者应该遵循规范的生活习惯,如良好的饮食卫生和手部卫生习惯,以减少感染的机会。最后,患者在使用氨曲南期间,应主动向医生汇报用药情况和不良反应,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氨曲南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非处方药,具有抗感染和抗炎作用,广泛用于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和肠道感染的治疗。但其使用也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注意用药时间和剂量,同时配合良好的生活习惯,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希望患者在使用氨曲南时能够注意安全用药,加速康复。

探讨氨曲南和头孢西丁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比较

探讨氨曲南和头孢西丁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比较 下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常见的症状包括咳嗽、咳痰、胸闷等,严重的还会 导致呼吸困难。氨曲南和头孢西丁钠作为常用的抗生素,广泛应用于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本文主要探讨氨曲南和头孢西丁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比较。 氨曲南是一种广谱、高效、低毒的半合成抗生素,能够有效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 氏阴性菌的生长。氨曲南常用于下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头孢西 丁钠是一种第二代头孢菌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常用于上呼吸道、下呼吸道和泌尿道感 染的治疗。头孢西丁钠可以有效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生长。 在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中,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是非常关键的。一般情况下,根据感染 的病原菌种类和其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在某些情况下,由于病原菌的未知性 或治疗效果不佳,需要换用其他的抗生素。因此,在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中,患者需要根 据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抗生素治疗。 氨曲南和头孢西丁钠都是常用的抗生素,但在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效果却有所不同。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氨曲南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头孢西丁钠。一项研究显示,在治 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中,氨曲南的治愈率为91.7%,而头孢西丁钠的治愈率仅为72.3%。另一项研究表明,在治疗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中,氨曲南的总有效率为94.0%,而头 孢西丁钠的总有效率仅为83.3%。可以看出,氨曲南比头孢西丁钠在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方 面具有更好的疗效。 除了疗效外,氨曲南和头孢西丁钠还具有不同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一般来说,两种抗 生素的安全性和耐受性都比较好,但在特定条件下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氨曲南可以引起 一些轻微的不良反应,如头痛、腹泻和恶心等。头孢西丁钠则可能引起皮疹、过敏反应、 肝功能不全等不良反应。因此,在选择抗生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时,患者需要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医生的建议,选择更为适合的抗生素。 总体而言,氨曲南和头孢西丁钠都是治疗下呼吸道感染常用的抗生素,但在疗效方面,氨曲南明显优于头孢西丁钠。当然,在选择抗生素时,还需要考虑患者的预期效果、感染 菌株及其敏感性、病情的严重程度、患者的耐受性等方面的因素。因此,在治疗下呼吸道 感染的过程中,需要采用综合性治疗,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 风险。

氨曲南在胆源性急性胰腺炎中的用药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用药分析。 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诊疗过程,特别是治疗过程中用药方案分析与调整。 结果:患者用药方案调整后,减少了不良反应,提高了药物治疗效果。 结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用药实践,在临床合理用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氨曲南 2013年《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指出:对于胆源性中度急性胰腺炎(moderately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MSAP)或伴有感染的MSAP和重度AP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应常规使用抗生素[1]。日前在临床遇到1例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的患者,入院时白细胞和中性粒偏高,给予氨曲南和奥硝唑联合抗感染治疗。奥硝唑对各种专性厌氧菌均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可作为联合用药中针对厌氧菌的选择用药,但是对于所选的另一种抗生素氨曲南,其疗效如何,是否合理,值得我们深思。 病史摘要 姓名:肖某性别:男病例号:869155 主诉:腹痛2天 现病史:患者于2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剑突下疼痛,疼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重,伴腰背部放射痛,伴呕吐,吐出少量胃内容物,呕吐后腹痛未见明显好转,无呕血黑便,无转移性腹痛,患者遂于宣城市中心医院就诊,入院后诊断为“急性胰腺炎”,查血淀粉酶235U/L,上腹部CT提示:急性胰腺炎,胆总管下段结石可疑,予以对症处理后患者腹痛未见明显好转,遂急诊转入我院,急诊拟“急性胰腺炎”收入我科,病程中患者神清,精神可,大便未解,小便可,近期体重未见明显变化。 既往病史:平素身体健康状况一般,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 既往用药史:不详 体格检查:T:37℃ P:80次/分R:20次/分BP:120/78mmHg;神清,精神可,全身皮肤粘膜未见黄染,腹膨隆,全腹部压痛,以剑突下为主,伴有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浮肿,NS(-)。 主要辅助检查结果: 血常规:

氨曲南的合理应用

氨曲南的合理应用 氨曲南目前在我院临床应用广泛,有很多临床医师想对该药的分类及抗菌特点有更深的了解,特别是在临床应用和配伍中存在一些误区,对此我们查阅了一些资料,对氨曲南作以下介绍,供大家参考. 氨曲南是一种单酰胺环类(Monobactams)的新型β—内酰胺抗生素。在1978年从美国新泽西州土壤菌紫色杆菌的培养液中首先发现,现已用合成法制得。细菌杀菌剂.它能迅速通过革兰阴性需氧菌的外膜壁,而对青霉素结合蛋 3(PBP—3)具有高度亲和性。通过作用于PBP-3,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胞溶解和死亡。氨曲南抗菌谱较窄,仅对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具抗菌作用,如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沙雷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吲哚阳性变形杆菌、枸橼酸杆菌、流感嗜血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其它假单胞菌、某些肠杆菌属、淋球菌等。本品对许多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对革兰阳性菌和厌氧菌无活性.氨曲南与头孢他定、庆大霉素相比,对产气杆菌、阴沟肠杆菌的作用高于头孢他啶,但低于庆大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低于头孢他定,与庆大霉素相近。 主要适应症:1。呼吸系统感染。 2.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包括急性淋病)。3。腹腔感染。 4.皮肤、软组织感染。 5。手术前预防感染。 6。其它严重感染,如败血症。 药物相互作用及使用说明:1.氨曲南与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等)联合,对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沙雷杆菌、克雷白杆菌、普鲁威登菌、肠杆菌属、大肠杆菌、摩根杆菌等有协同抗菌作用。 2。氨曲南与头孢西丁,在体外与体内有拮抗作用。 3。氨曲南与利尿剂合用可增加肾毒性.4.与甲硝唑、奈夫西林、头孢拉定、万古霉素有配伍禁忌。5、氨曲南肌内注射或静脉给药时速度不宜太快,浓度不宜太大,以免引起血栓性静脉炎和注射部位肿胀、疼痛。6. 氨曲南一旦溶解后,应尽快使用,溶液配制后不宜久置。配制后药液在室温下保存不

临床常用抗生素分类及商品名

临床常用抗生素分类及商品名 β-内酰胺类(β-lactams)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非典型类。 (一)青霉素类 1.阿莫西林(Amoxicillin):即羟氨苄青霉素,商品名:“阿莫仙”、“阿莫灵”、“弗莱莫星”。 2.哌拉西林(Piperacillin):氧哌嗪青霉素。 3.替卡西林(Ticarcillin):羧噻吩青霉素钠,是羧苄青霉素的替代药。 4.阿洛西林(Azlocillin):苯咪唑类广谱半合成青霉素新品,商品名:“阿乐欣”。 5.美洛西林(Mezlocillin):商品名:天林。 6.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Clavulanic acid)——棒酸;舒巴坦(Sulbactam)——青霉烷砜;三唑巴坦(Tazobactam)——他唑巴坦。 7.奥格门汀(Augmentin):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商品名:“安灭菌”、“力百汀”、“安奇”。 8.泰门汀(Timentin):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商品名:“特美汀”。 9.优立新(Unasyn):氨苄西林/舒巴坦。 10.克菌(Copliscan):阿莫西林/双氯西林,同类产品:新灭菌(Biflocin)。 11.他唑西林(Tazocillin):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商品名:“特治星”、“海他欣”。 (二)头孢菌素类

一代头孢 1.头孢唑啉(Cefazolin):先锋Ⅴ。 2.头孢拉定(Cephradine):先锋Ⅵ,商品名:“泛捷复”(Velosef)。 3.头孢噻吩(Cefinase): 二代头孢 1.头孢呋辛(Cefuroxime):又名头孢呋肟,商品名:“西力欣”(Zinacef)、“力复乐”。 2.头孢克罗(Cefaclor):商品名:“希刻劳”(Ceclor)、“可福乐”(Keflor),为口服药。 3.头孢替安(Cefotiam):商品名:“泛可博林”。 4.头孢丙烯(Cefprozil):商品名:“施复捷”(Cefzil)。 三代头孢 1.头孢噻肟(Cefotaxime):商品名:“头孢氨噻肟钠”、“泰可欣”(Taxime)、“凯福隆”(Clafolan) 2.头孢曲松(Ceferiaxone):又名头孢三嗪,商品名:“罗氏芬”(Rocephin)。 3.头孢他啶(Ceftazidime):即头孢噻甲羧肟,商品名:“复达欣”(Fortum)、“凯福定”(Kefadim) 4.头孢哌酮(Cefoperazone):商品名:“先锋必”(Cefobid)、“赛必欣”。头孢哌酮/舒巴坦:商品名:“舒普深”、“海舒必”、“舒乐哌酮”。 5.头孢唑肟(Ceftizoxime):商品名:“益保世灵”(Epocelin)、“施福泽”(Cefizox)。 6.头孢甲肟(Cefmenoxime):商品名:“倍司特克”(Bestcall)。 7.头孢地嗪(Cefodizime):商品名:“莫敌”(Modivid)。 8.头孢泊肟酯(Cefpodoxime proxetil):口服药。 9.头孢克肟(Cefixime):商品名:“世福素”(Cerspan),口服药。

氨曲南

氨曲南 氨曲南 注射用氨曲南 氨曲南具有肾毒性、免疫原性弱以及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交叉过敏少等特点,因此可用于替代氨基糖苷类药物,治疗肾功能损害患者的需氧革兰阴性菌感染;并可在密切观察情况下用于对青霉素、头孢菌素过敏的患者。药物名称 中文名称:氨曲南 中文别名:菌克单;噻肟单酰胺菌素;氨噻羧单胺菌素; 英文名称:Aztreonam 英文别 名:[2s-[2a,3b(z)]]-2-[[[1-(2-amino-4-thiazolyl)-2-[(2-methyl-4-oxo-1-sulfo-3-azetidinyl)amino]-2-oxoethylidene]amino]o xy]-2-methylpropanoic acid;[1]2-({[1-(2-amino-1,3-thiazol-4-yl)-2-{[(2S,3S)-2-meth yl-4-oxo-1-sulfoazetidin-3-yl]amino}-2-oxoethylidene]amin o}oxy)-2-methylpropanoic acid; CAS:78110-38-0 EINECS:278-839-9 分子式:C13H17N5O8S2

分子量:435.4328 结构式: 氨曲南结构式 性状 该品为白色晶体,无臭,在DMF,DMSO中溶解,甲醇中微溶,乙醇中极微溶,甲苯,氯仿,乙酸乙酯中几乎不溶。 药理作用 氨曲南针剂 该品为一种单酰胺环类的新型β-内酰胺抗生素。抗菌谱主要包括革兰阴性菌,诸如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沙雷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吲哚阳性变形杆菌、枸橼酸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绿脓杆菌及其他假单胞菌、某些肠杆菌属、淋球菌等。与头孢他定、庆大霉素相比、对产气杆菌、阴沟肠杆菌的作用高于头孢他定,但低于庆大霉素;对绿脓杆菌的作用低于头孢他定、与庆大霉素相近;对其他病原菌的作用都较两者为高(对某些菌则与头孢他定接近)。对于质粒传导的β-内酰胺酶,该品较第3代头孢菌素为稳定。口服不吸收,肌注1g,1小时血浓度达峰值,约为46μg/ml,半衰期约1.8小时;静注1g,5分钟血药浓度约为125μ/ml,1小时约为49μg/ml,半衰期约1.6小时。体内分布较广,在脓疱液、心包液、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