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和注意事项

β-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和注意事项

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和它的注意事项。

这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学习β- 内酰胺类的定义和它的分类;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以及β-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这类药物的PK/PD的特点。

一、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定义和分类

(ppt3)什么叫做β- 内酰胺环?有α- 内酰胺环、β- 内酰胺环和γ- 内酰胺环。这个酰胺类的基团,就是由R-CO-NH2这样一个基团,就是如果在这个羰基是在β类的,叫做β- 内酰胺环。所以如果有这样的一个基团的,在抗菌药物的化学结构里边有这样一个β- 内酰胺类的药物,都称为β- 内酰胺环的抗菌药物。也就是说,不管青霉素类的,头孢菌素类的,一些其他的像单环类的等等,都要有这样的一个β- 内酰胺环,所以才称为β- 内酰胺环类抗菌药物。

(ppt4)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它的化学结构上有一个什么的渠道?青霉素类的抗菌药物,它是一个5元的活性环,而头孢类的抗菌药物,除了β- 内酰胺环以后,它有一个6元的活性环。所以这是青霉素和头孢类抗菌药物最大的一个区别。都看到,它有了β- 内酰胺环,但是它的药效学发挥作用的另外一个核心基团一个是五元环一个是六元环,是有明显差别的。

β-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是分为:青霉素类的和头孢菌素类,还有非典型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青霉素类的药物都有一个基本的环,一个元环,还有一个β- 内酰胺环,这是它的基

本的环。在它不同的结构上面做一定修饰以后,它又分为了广谱的青霉素和耐酶的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的抗菌药物,在它的这个次环或者母环上做以修饰以后,又分为了一代、二代、三代、四代的头孢类的抗菌药物。

非典型β- 内酰胺环类抗菌药物刚才说到了,就是β- 内酰胺酶的抑制剂,比如舒巴坦,还有单环类的,还有头霉素类的药物,还有特殊级使用的抗菌药物,就是碳氢霉烯类抗菌药物,都属于非典型的β- 内酰胺环抗菌药物。

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

(ppt8)看一下头孢菌素它不同的代数之间它有一个什么样的特点?比如说在第一代,以代表性的药物头孢唑啉为例,第二代有头孢呋辛,第三代有头孢他啶,第四代以头孢吡肟为例。可以从抗菌活性上来说,它对革兰氏阳性球菌的作用和革兰氏阴性球菌的作用,可以明显的看到第一代和第四代相比,对革兰氏阳性杆菌的作用是明显增加了,而对阳性球菌的作用头孢吡肟它可能会弱于头孢唑啉,而对β- 内酰胺酶的稳定性,比如说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了β- 内酰胺环的稳定性,可以看见在第一代要明显高于第四代。而对于革兰氏阴性菌产生了β- 内酰胺酶,头孢吡肟四代是明显高于一代的。

(ppt9)对于同一代的抗菌药物它的抗菌谱是完全一致的,以第三代头孢菌素为例。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和头孢唑肟以及头孢他啶,都是临床上常用的第三代头孢菌素。从这张表中可以明显的看到,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和头孢唑肟都明显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而头孢他啶它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是弱于头孢曲松和头孢哌酮的。而对于表皮葡萄球菌,三代头孢菌素的抗菌作用都比较微弱。而对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这种头孢类的抗菌药物都没有抗菌活性。而对于肺炎链球菌和链球菌的A、B、C、G组抗菌作用是相同的。而对于粪肠球菌,头孢类的抗菌药物是通常耐药的。而对于革兰氏阴性杆菌常见到的比如克雷伯菌,大肠埃希,以及流感嗜血杆菌,三者的抗菌作用是相同的。

(ppt10)而对于铜绿假单,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和头孢唑肟相对于头孢他啶来说,他们的抗菌活性是要弱的。也就是说,在第三代头孢抗菌药物里边,如何选择抗铜绿假单的抗菌药物?头孢他啶是最佳的药物选择。在看一些不常见的药物,比如说嗜麦芽假单胞,还有ESBL。这张表是来源于42版的指南里边的,嗜麦芽假单胞,头孢他啶和头孢哌酮具有一定的抗菌的活性,而其他的药物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唑肟是没有抗菌活性的,而对于ESBL,是不可以选择第三代的头孢抗菌药物的。那对于厌氧菌,头孢哌酮和头孢唑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是没有抗厌氧菌作用的。

(ppt11)为什么同样是第三代的头孢抗菌药物,它们的抗菌作用,也就是抗菌谱有什么区别?看一下它的化学结构。头孢噻肟它有个氨噻肟的基团,而对于头孢他啶它有个鎓基的基团。也就是说它的化学结构是跟它的抗菌谱是明显相关的。头孢他啶有这个鎓基的结构以后,它就有具有了抗铜绿假单的作用。而有氨噻肟的基团它具有抗炎性水肿的作用就强一点。氨噻肟基团和这个鎓基基团都有的药物,它是不是具有抗铜绿假单和很好的抗炎性水肿的作用?

(ppt12)看到第四代头孢类的抗菌药物头孢吡肟它即有氨噻肟基团,同时又具有这个甲基吡咯鎓基,所以头孢吡肟具有抗铜绿假单的作用,又具有抗阳性球菌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

对于第三代头孢菌素,它的化学结构不同,所以它排除途径是明显的不同的。头孢哌酮60%是通过胆汁,再经过粪便排出体外的。而头孢唑肟、头孢他啶百分之七八十、九十,是经过尿液清除体内的。而头孢曲松同样跟跟头孢哌酮一样,也是所常说的一个双道路的药物,它50%以上也是通过胆汁从体内清除的,有40%是通过尿中的。而头孢噻肟它是要经过一个体内的代谢,有一部分药物是通过肾脏,再通过尿液清除体内。

(ppt14)第三代头孢菌素类的抗菌药物在胆汁以及粪便的影响和凝血酶原影响的倾向。可以看到头孢噻肟、头孢唑肟、拉氧头孢和头孢他啶,这几个药物都通过胆汁,最后通过粪便清除体外,所以它在胆汁中的浓度要远远低于通过胆汁再经过粪便排除的头孢他啶、头孢

哌酮和头孢曲松的。对于粪便菌丛的影响可以看到,对于需氧菌它们之间也有一个区别,而对于厌氧菌,刚才已经看到了,就是拉氧头孢和头孢哌酮、和曲松钠有一定厌氧菌作用。而对于凝血酶原过少症的影响,也就是说出血的风险增加的只有拉氧头孢和头孢哌酮,它们是有这样的一个作用。

同样的β- 内酰胺环的抗菌药物它在组织的血清浓度也是不同的。可以看到大多数的β- 内酰胺环的抗菌药物,比如青霉素类的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类的药物,头孢克洛和头孢呋辛以及头孢噻肟和头孢他啶,它在血清中的浓度是要远远大于在肺细胞衬液中的浓度的。而头孢吡肟在肺细胞衬液中的浓度要大得多。而对于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碳氢霉烯类的抗菌药物,这两种药物在肺细胞衬液中的浓度也是有明显差别的。所以对于具有耐药的铜绿假单或者ESBL,就是耐药超广谱β- 内酰胺的肺炎克雷伯或者大肠埃希的,如果说有肺部感染的话,选择亚胺培南的疗效从理论上来说是可能优于美罗培南的。

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β- 内酰胺环在应用的时候要特别注意β- 内酰胺环的过敏反应。β- 内酰胺环的抗菌药物的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还有戒酒硫样的反应,也就是双硫仑样的反应。这个过敏性休克和双硫仑样的反应都会在72小时之内出现,所以对于β- 内酰胺环药物,尤其是青霉素类的药物,在使用的时候需要做皮试的。其他的β- 内酰胺环的抗菌药物,比如头孢类,单环类的,头霉素类,如果说明书中没有要求的话,原则上是不用原液做皮试的。大家一定要特别注意,对于过敏性休克如果一旦发生,要立即停药,而且必须就地抢救,立即给予肾上腺素、吸氧、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抗休克的,比如甲强龙、地塞米松等这样一些肾上腺皮质激素。也就是说,在医疗机构或者是诊所,一定要有抢救的措施,要备足肾上腺素以及糖皮质激素。同时也要有吸氧的装备,才可以给患者注射或者使用β- 内酰胺环的抗菌药物。

青霉素类药物的皮肤试验,这是医院一个β- 内酰胺环抗菌药物的使用的一个管理的

规定。在使用头孢类的抗菌药物,或者头霉素类的抗菌药物。经常会有医生用原液做皮试,原液的皮试的浓度在不同的医疗区域大家使用的也是不同的。基于这样的一些问题,医院的抗菌药物工作小组的专家拟定了这个β- 内酰胺环抗菌药物的皮肤试验的管理规定,跟大家分享一下,供大家参考。在青霉素类的药物在使用的时候,要仔细询问患者的药品过敏史,如果患者既往有过青霉素类过敏休克的反应的时候,这类患者是青霉素类的药品是禁用的,也不用再做青霉素的皮肤的试验。如果病人没有过敏性休克反应的病史,使用前应该做青霉素皮肤试验。如果说青霉素皮肤试验是一个阳性的,也是禁用的。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一下,青霉素类皮肤试验的这个阳性是一个真正的阳性还是一个假阳性。在临床的这个判定过程中希望大家注意一下。通常在停了青霉素类的抗菌药物3天以上的时候,建议下次再使用的时候再做一下青霉素的皮肤过敏试验。

口服的青霉素类的药物是不是要进行皮肤试验?原则上,如果说明书没有严格规定的,如果这个患者没有严重的青霉素过敏史是不要求做青霉素的皮肤试验。但是在使用的时候你要特别注意,一定要告知患者。第一次使用青霉素类的口服药物的时候要特别小心,要仔细观察30分钟、1个小时,如果没有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的话,下次还可以继续使用。

那么对于头孢菌素类的抗菌药物是不是要求做原液的皮肤试验呢?因为有青霉素过敏史的患者使用头孢菌素的时候会出现交叉的过敏反应,反应的发生率是5%-7%。如果说明书中要求皮试的品种外,头孢菌素类药品用药前做皮肤试验不是一个常规。但是如果在使用头孢类的药品前应该仔细询问患者是否过敏体质,他是否有过荨麻疹或者湿疹、支气管哮喘等病史,患者的药物过敏史,直系亲属包括父母、亲兄弟姐妹以及家族的过敏史。这些在使用头孢菌素类的抗菌药物的时候要必须仔细的询问。

注射用头孢菌素及其他β- 内酰胺类药品皮肤的试验,怎么做?对于头孢菌素类药品使用前要仔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及过敏性疾病的临床表现。有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或者即刻过敏反应的患者是禁用头孢类的抗菌药物,如果你问到患者说他有青霉素过敏休克或者即刻过敏反应这样一个病史。头孢类的抗菌药物也不用做原液的皮试,是禁用的。有的病人说他

对头孢类的抗菌药物出现过过敏,也是禁用的。如果青霉素过敏的时候出现了皮疹反应或者过敏体质者,不是禁用头孢类的抗菌,可以慎用,小心的使用头孢类的抗菌药物。对于没有青霉素、头孢菌素或其他β- 内酰胺药品过敏史的病人,使用头孢类的抗菌药物,如果在说明书中没有明确要求做原液的皮试,原则上是不需要做皮试,可以直接使用的。其他的按照说明书严格执行,如果在用药过程中出现过敏的症状,最好是立即停药。

(ppt21)看一下对于什么样的药品说明书说到的要做原液的皮试?这是一个罗氏芬的说明书,它在说明书中这样说到:已知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者禁用,对青霉素过敏者也可能对罗氏芬过敏。与其他头孢类抗菌素一样,本品也有过敏反应致死的报道,即使病人不知道是过敏或之前有用药。出现这样一类词,它只是说你在使用头孢类的抗菌药物的时候,也就说是在使用罗氏芬或者就是头孢曲松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过敏的反应,但并不是一定要做原液的皮试的。

(ppt22)再看一下美士灵,怎么办?是要做原液皮试吗?头孢米诺有不同的生产厂家,它在说明书中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先看一下这个美士灵。在它更新的美士灵的说明书里边在禁忌中是这样描述的。对本品成分或者头孢烯类的抗生素过敏者是禁用的,对本品成分或者头孢烯类的抗生素有过敏症既往史的,建议禁用,必要时慎用。也就是说,对头孢烯类的抗生素,或者对头孢米诺有过敏的患者是禁用的。有过敏史的这样一些头孢烯类的抗生素有过敏症状既往史的,必要的时候是可以慎用的。在注意事项中,也就是慎重用药下面也提到了,对青霉素类抗生素有过敏症状及既往史的患者,本人或者双亲、弟兄又容易引起支气管哮喘、皮疹、荨麻疹等过敏症状的体质患者,严重肾功能损伤的患者,高龄患者。这些患者只是慎重用药,也没有提到说必须要用原液做皮试。在说明书中没有明确要求做原液皮试的,原则上是不用原液皮试的。

(ppt23)再看一下国产的头孢米诺华克平,它在说明书中是如何规定的?在禁忌证里边说禁用于对头孢米诺或者对头孢烯类抗菌药物有过敏反应的病人。也就是说,如果头孢米诺以前出过过敏反应,或者头孢烯类的抗菌药物有过敏反应的,是不可以使用的。同时在注意事项中它明确规定,头孢米诺可能引起休克,使用前应该仔细问诊,如果要使用,应进行

皮试,做好休克急救的准备,给药后注意观察。第二个,就是给药以后第一次使用的时候,一定要缓慢的输注,而且要仔细的观察。同时它在注意事项里边也说到,对β- 内酰胺类抗生素有过敏史的患者是慎用的。双亲、兄弟有支气管哮喘、荨麻疹或者皮疹的患者也是慎用的。如果患者支气管哮喘在发作,然后皮疹和荨麻疹已经有的情况下,不建议再使用,即使做原液的皮试也不建议使用。

(ppt24)再看一下头孢类的抗菌药物头孢替安在说明书中是如何规定的?在一般注意事项中,头孢替安规定:由于有发生休克的可能性,给药前应该详细问诊,最好在注射前做皮肤的敏感试验,如果需要做皮肤敏感试验,试验方法见“头孢替安皮肤敏感试验方法”。应事先做好发生休克时急救处置的准备,另外患者要保持安静状况、密切观察。所以对于头孢替安或者华克平它在说明书中明确规定了要做皮试,那所以在使用的过程中要做原液的皮试。

(ppt25)有些头孢类的抗菌药物它有一个特殊的结构,N-甲基四氮唑侧链。可以看到头孢哌酮有一个N-甲基四氮唑侧链,而头孢孟多也有一个N-甲基四氮唑侧链。在使用这些抗菌药物的时候要注意哪些?对于有甲基四氮唑侧链的药物,它可以引起低凝血酶原症,增加出血的风险或者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出血。所以有出血倾向或出血风险的病人,在使用这些药物的时候要慎用或者禁用。

对于β- 内酰胺环的抗菌药物,如果血清肌酐清除率<50ml/min的时候,是要做剂量调整的。但是如果像头孢曲松或者头孢哌酮它部分是通过肝脏代谢的,通过肝脏胆汁分泌再经过粪便清除体内的,这些药物对于中度肝功能不全的它可能要调整剂量,但是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是不需要调整剂量的。而对于老年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大剂量使用青霉素可以引起一个腱反射,肌肉痉挛、抽搐、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会出现青霉素脑病。所以在大剂量使用青霉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于碳氢霉烯类的抗菌药物,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他可能会出现一些癫痫,抽搐或者幻觉。所以对于老年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使用碳氢霉烯类的抗菌药物的时候,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神经系统的反应。

(ppt27)要选择最佳的药物、最佳的剂量,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药物要怎么剂量调整?对于头孢呋辛、头孢噻肟,60%以上都是通过肾脏清除的。在肾小球滤过率小于10和50之间是需要调整剂量的。头孢呋辛它肾清除百分比是90%。在正常肾功能的时候它的半衰期是1.7个小时,而对于肾功能异常的病人它的半衰期是17个小时,它的血浆蛋白结合率33%,表观分布容积是0.13-1.8。正常的用法用量是0.7或者1.5gq8h来给药的。头孢呋辛是个时间依赖性的抗菌药物,所以在肾小球滤过率正常的情况下,也就是50ml/min以上,是每天给药3次。对于肾功能异常的病人,可以减少它的给药的次数,比如延长它的给药间隔,比如可以12小时或者18小时给药一次。而对于肌酐清除率,也就是肾小球滤过率小于10的时候,只需要每天给药1次就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目标。对于头孢噻肟,它的肾清除百分数是60%,在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它的半衰期是1个小时,而对于肾功能异常的情况下,它的半衰期是15个小时。这个药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也比较低,在正常的情况下,是1.0q6,肾小球滤过率在小于10或者10-50的时候,他是需要延长它的给药间隔的。对于头孢哌酮,它的肾清除百分数只有20%,在正常肾功能的时候它的半衰期是1.6-2.5小时之间,对于肾功能异常的时候它的半衰期同样也就是2.9个小时。而且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比较高,它的表观分布容积是0.14-0.20,正常的情况下是1-2g,q12h或者q8h来给药。对于肾功能异常的病人,头孢哌酮/舒巴坦是不需要调整剂量的。同样但是对于舒巴坦它的肾清除百分数是在50-80%。对于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它是需要调整剂量的,所以对于头孢哌酮/舒巴坦的复方制剂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使用的时候要注意调整它的剂量。

四、β-内酰胺环的抗菌药物PK/PD的特点

对β- 内酰胺环的抗菌药物,要掌握它的PK/PD的分类,大家都知道抗菌药物按照PK/PD可以分为三类。

(ppt29)以抗菌药物的PK/PD的评价的指标Cmax/MIC值,T>MIC的时间和

24h-AUC/MIC的时间,将抗菌药物分成了三类。比如氨基糖苷类也是浓度依赖性的抗菌药物,β- 内酰胺环的抗菌药物克林霉素、红霉素和利奈唑胺是属于时间依赖性的抗菌药物,而对于阿奇霉素、喹诺酮和万古霉素是属于长时程的抗菌药物。它主要的评价指标是

AUC/MIC。大家特别要注意一点,在不同的文献和抗菌药物的PK/PD的分类里边,有些抗菌药物的分类是有出处的。那么大家是以哪一个文献为主?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主要是以它在说明书中的用法用量和给药频次,以及病人情况来确定它到底是一天给药2次或者3次。

抗菌药物是分为了这么三大类,氨基糖苷类的药物是浓度依赖性的且抗菌药物时间长的,它的评价指标是可以用AUC24和Cmax来评价。刚才说到氨基糖苷和喹诺酮类的药物,以及酮类脂的药物可以来评价。碳氢霉烯类的药物,比如头孢菌素类的,还有青霉素类的。这个也是一个时间依赖性的且抗菌药物持续时间比较短的,它的评价指标是T>MIC的时间。而对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持续时间长的药物,就是刚才说到的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克林霉素和阿奇霉素,是AUC/MIC来评价的。所以可以看到不同的文献是有一些区别的。

对于β- 内酰胺环的抗菌药物,是增加它的给药的剂量,增加给药次数或者延长给药时间/持续给药,哪一种方式可以达到最佳的替代MIC的时间,达到最佳的临床疗效?

(ppt32)这是亚胺培南的一个药代动力学的图。亚胺培南每天给药3次,给药的剂量是0.5g、1g和2g。可以看到红色表示的是亚胺培南每天给药3次,每次2g。绿颜色表示的1g,每天给药3次。黄色的表现是500mg,每天给药3次。从这张图中可以看到,它的T>MIC 的时间或者AUC,或者它的Cmax在不同的给药间隔里边是有明显的差别的。从表中可以看到,当MIC值是在0.5 μg/ml 的情况下,亚胺培南0.5q8,1g、2g,它的T>MIC的时间只有2g是在90%以上,而0.5q8T>MIC的时间也是超过50%的。但是如果MIC值大于2的情况下,0.5q8它的T>MIC的时间只有40%,2gq8它的T>MIC的时间是65%。那如果MIC 值在8 μg/ml 的情况,0.5,每天给药3次,它的T>MIC的时间是17.5,1g,8小时,它的

T>MIC的时间也是30%。只有2gq8这样的给药方案,它的T>MIC的时间才超过40%。是不是MIC值在超过8或者4的时候,2gq8输注的给药方案是最佳的?

增加剂量和增加给药次数相比,哪一种可以达到最大的T>MIC的时间?对于亚胺培南,如果它的MIC值是在2的情况下,0.5q6给药的方案,它的T>MIC的时间大概是在91.5%。而1gq8这样的给药方案,它的T>MIC的时间是87.8%,同样对于美罗培南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也就是说如果增加它的给药的次数的话,它的T>MIC的时间是可以增加的。你比如说亚胺培南0.5q6,也就是每天的总剂量是2g,美罗培南0.5q6,总剂量也是2g,它的T>MIC 的时间都是超过90%。而如果每天的总剂量是3g,给药次数是3次的话,它的T>MIC的时间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都没有超过90%。也就是说对于时间依赖性的抗菌药物,如果说它的评价指标是T>MIC来话,增加给药次数可以增加T>MIC的时间,而不是增加给药的剂量。

(ppt34)从这张图中再来看一下这个问题。对于美罗培南500mg持续输注3个小时和快速输注0.5个小时,我们可以看到T>MIC的时间有一个明显的差别。对于快速输注30分钟T>MIC的时间要远远的小于3个小时。

(ppt35)同样如果说是持续静脉泵入的话和快速输注,可以明显看到,每天给药2次或者持续输注同样的剂量,它的T>MIC的时间是远远要大于快速输注的。

我们看一下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研究。对于一个常用的一个给药方案,还有一个高剂量的给药方案,如果说每天给药9.0q12h,它的T>MIC的时间是86.98。而对于4.5gq6h,当它的MIC值在2的时候,它的T>MIC的时间是92.6,也就是说每天的给药总量同样是18g。分多次给药要比分少次给药它的T>MIC的时间要增加。所以对于β- 内酰胺环的抗菌药物,要延长它的输注时间或者增加它的给药次数,而不是增加它的给药的剂量。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考情分析 三十五、β-内 酰胺类抗生素 1.青霉素 类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天然青霉素 抗菌作用、药动学特点、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用药 注意事项 (2)半合成青霉素的分类、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熟练掌握 掌握 2.头孢菌 素类 各代头孢菌素的抗菌作用特点、代表药物的抗菌特 点、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掌握 3.其他β -内酰胺 类 克拉维酸、舒巴坦、三唑巴坦等的药理作用及常用复 方制剂;亚胺培南、氨曲南的药理作用特点及应用 了解【抗菌机制】 繁殖期杀菌药 对人类细胞无效 一、青霉素类 (一)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苄青霉素) 【体内过程】 1.不耐酸,不宜口服。室温下粉剂稳定,水溶液不稳定; 2.肌注吸收完全,15~30min达峰浓度;

3.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但脑膜发炎时,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青霉素透入脑脊液的量可提高,能达到有效浓度; 4.99%以原形经肾小管主动分泌,而经尿排泄,可被丙磺舒竞争性抑制; 5.青霉素的抗菌后效应(PAE)时间为6~12h(短); 混悬剂可延长作用时间。 【抗菌谱】 革兰阳性球菌 革兰阳性杆菌 革兰阴性球菌 螺旋体 注意:G-杆菌作用较弱! 1)G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双球菌、不产青霉素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厌氧的阳性球菌。 2)G-球菌——脑膜炎奈瑟球菌、淋病奈瑟菌,但淋病奈瑟菌(淋球菌)对青霉素耐药已相当普遍。 3)G杆菌——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孢杆菌、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梭菌、放线菌属、丙酸杆菌。 4)螺旋体——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 就是没有——G-杆 破伤风、白喉 ——应同时合用抗毒素血清 【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尤其是过敏性休克 怎么防? 怎么治? (1)预防: ①避免局部应用; ②用药前询问过敏史; ③使用前做皮肤过敏试验——反应阳性者禁用; 更换青霉素批号——应重新做皮试; ④警惕个别人在皮试过程中出现休克——备好抢救药品; ⑤注射液需要临用现配; ⑥每次用药后——观察30min,无反应后方可离去。 (2)抢救 ①立即皮下或肌注0.1%肾上腺素0.5~1ml,严重者应稀释后缓慢静注或滴注。 ②必要时可加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以增加疗效,防止复发。 2.局部刺激:如注射部位疼痛、硬结较常发生;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简介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简介 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例如细菌、放线菌、真菌等的代谢产物或合成的类似物,小剂量时对各种病原微生物有强力的杀灭或抑制作用。临床上多数抗生素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某些抗生素具有抗肿瘤活性。治疗细菌性感染的抗生素按化学结构可分为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和其它类。按作用机制可分为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两种。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属于前一种;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和氯霉素属于后一种。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 Antibiotics)是指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的一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非典型—内酰胺类(非典型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有:碳青霉烯类、青霉烯、氧青霉烯和单环β-内酰胺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是临床最为常用的抗菌药物。青霉素类的基本结构为6-氨基青霉烷酸(6-APA),主核:A环-饱和的噻唑环,B环-β-内酰胺环。头孢菌素类的基本结构为7-氨基头孢烷酸(7-ACA),主核:A环-饱和的噻嗪环,B环-β-内酰胺环。 1.青霉素类抗生素 青霉素类包括天然青霉素和半合成青霉素。 1.1 天然青霉素从菌种发酵制得。青霉素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裂解生成青霉酸和青霉醛酸。碱性条件下,或者在某些酶(β-内酰胺酶)作用下生成青霉酸。天然青霉素包括青霉素G,青霉素X,青霉素K,青霉素V,青霉素N

1.2半合成青霉素由于青霉素在临床应用中出现了很多缺点:对酸不稳定,只能注射不能口服(胃酸导致β-内酰胺环开环和侧链水解 失去活性);抗菌谱狭窄,易产生耐药性,有严重的过敏反应等,因此,人们对青霉素进行修饰找到了可口服的耐酸,耐酶,抗菌广谱的青霉素。因此,在6-氨基青霉烷酸上接上适当的侧链,从而获得稳定性更好或者抗菌谱更广、耐酸、耐酶的青霉素。 耐酸青霉素空间位阻的原因阻止化合物与酶活性中心的结合甲氧西林是第一个耐酸青霉素。 耐酶青霉素 广谱青霉素:侧链含有氨基的半合成青霉素:阿莫西林,氨苄西林 半合成青霉素的原料:6-APA(PG为原料,经青霉素酰化酶酶解制得),半合成方法:酰氯法,酸酐法,DCC法 2.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是一组母核(β-内酰胺环和噻嗪环,环张力比青霉素母核小,稳定)为7-氨基头孢烷酸(7-aminocephalosporanic acid,7-ACA)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发挥抗菌作用,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与血清蛋白结合少、高效、安全、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和青霉素相比,可修饰部分(1234)比较多。头孢菌素类包括天然头孢菌素和半合成头孢菌素。天然头孢菌素有头孢菌素C和头霉素C。头孢菌素C对酸比较稳定,头霉素C对β-内酰胺酶稳定。 2.1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发展近况 头孢菌素类是50年代开始应用的抗生素,为7-氨基头孢烷酸(7-ACA)的衍生物。头孢菌素青霉素的β-内酰胺环张力小,故较青霉素稳定,并且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和抗青霉素酶的特点,过敏反应少。目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头孢烯类已从第一代发展到第四代,头霉烯类和氧头霉烯类已使头孢菌素从具有抗需氧菌作用发展到具有抗需氧菌和抗厌氧菌的双重广谱作用。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总结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摘要 抗生素一般是指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常以 极小的浓度,对其他微生物产生抑制或杀灭作用,随着抗生素研究的发展,目前,抗生素的来源已经由微生物扩大到动植物并可利用化学合成或半合成方法制取。抗生素不仅用于细菌感染,还可用于治疗肿瘤以及由原虫、病毒和立克次体所引起的疾病,本文通过介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化学结构来说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理,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使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抗生素;化学结构;头孢 Abstract Antibiotics are generally refers to the chemical substances produced by some microorganisms in the process of metabolism. These substances often to the minimal concentration and on other microorganisms produce inhibitory or killing effects,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in the study of antibiotics, at present, sources of antibiotics has by microbial expanded to animals and plants and can be prepared by chemical synthesis or semi synthesis method. Antibiotics not only for bacterial infection, can also be used for cancer treatment and caused by protozoa, viral and rickettsial diseases.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hemical structure of beta lactam antibiotics to illustrate the mechanism of beta lactam antibiotic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use of beta lactam antibiotics.

β 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和注意事项

β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和注意事项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胡永芳 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和它的注意事项。 这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学习β- 内酰胺类的定义和它的分类;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以及β-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这类药物的PK/PD的特点。 一、β-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定义和分类 (ppt3)什么叫做β- 内酰胺环?有α- 内酰胺环、β- 内酰胺环和γ- 内酰胺环。这个酰胺类的基团,就是由R-CO-NH2这样一个基团,就是如果在这个羰基是在β类的,叫做β- 内酰胺环。所以如果有这样的一个基团的,在抗菌药物的化学结构里边有这样一个β- 内酰胺类的药物,都称为β- 内酰胺环的抗菌药物。也就是说,不管青霉素类的,头孢菌素类的,一些其他的像单环类的等等,都要有这样的一个β- 内酰胺环,所以才称为β- 内酰胺环类抗菌药物。 (ppt4)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它的化学结构上有一个什么的渠道?青霉素类的抗菌药物,它是一个5元的活性环,而头孢类的抗菌药物,除了β- 内酰胺环以后,它有一个6元的活性环。所以这是青霉素和头孢类抗菌药物最大的一个区别。都看到,它有了β- 内酰胺环,但是它的药效学发挥作用的另外一个核心基团一个是五元环一个是六元环,是有明显差别的。 β-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是分为:青霉素类的和头孢菌素类,还有非典型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青霉素类的药物都有一个基本的环,一个元环,还有一个β- 内酰胺环,这是它的基本的环。在它不同的结构上面做一定修饰以后,它又分为了广谱的青霉素和耐酶的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的抗菌药物,在它的这个次环或者母环上做以修饰以后,又分为了一代、二代、三代、四代的头孢类的抗菌药物。 非典型β- 内酰胺环类抗菌药物刚才说到了,就是β- 内酰胺酶的抑制剂,比如舒巴坦,还有单环类的,还有头霉素类的药物,还有特殊级使用的抗菌药物,就是碳氢霉烯类抗菌药物,都属于非典型的β- 内酰胺环抗菌药物。 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 (ppt8)看一下头孢菌素它不同的代数之间它有一个什么样的特点?比如说在第一代,以代表性的药物头孢唑啉为例,第二代有头孢呋辛,第三代有头孢他啶,第四代以头孢吡肟为例。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

抗生素种类: 一)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近年来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ienamycins)、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β-内酰酶抑制剂(β-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iuins)等。 (二)氨基糖甙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三)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四)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五)大环内脂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奇霉素。 (六)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七)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八)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黄霉素。 (九)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十)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霉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包括临床最常用的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以及新发展的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及临床疗效好的优点。本类药化学结构,特别是侧链的改变形成了许多不同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以及各种临床药理学特性的抗生素。 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均相似,都能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除此之外,对细菌的致死效应还应包括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缺乏自溶酶的突变株则表现出耐药性。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药物的影响,因而本类药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近十多年来已证实细菌胞浆膜上特殊蛋白PBPs是β-内酰胺类药的作用靶位,PBPs的功能及与抗生素结合情况归纳于图38-1。各种细菌细胞膜上的PBPs数目、分子量、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但分类学上相近的细菌,其PBPs类型及生理功能则相似。例如大肠杆菌有7种PBPs,PBP1A,PBP1B与细菌延长有关,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吩等与PBP1A、PBP1B有高度亲和力,可使细菌生长繁殖和延伸受抑制,并溶解死亡,PBP2与细管形状有关,美西林、棒酸与硫霉素(亚胺培南)能选择性地与其结合,使细菌形成大圆形细胞,对渗透压稳定,可继续生几代后才溶解死亡。PBP3功能与PBP1A相同,但量少,与中隔形成,细菌分裂有关,多数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主要与PBP1和(或)PBP3结合,形成丝状体和球形体,使细菌发生变形萎缩,逐渐溶解死亡。PBP1,2,3是细菌存活、生长繁殖所必需,PBP4,5,6;与羧肽酶活性有关,对细菌生存繁殖无重要性,抗生素与之结合

3.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和注意事项

β-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和注意事项 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和它的注意事项。 这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学习β- 内酰胺类的定义和它的分类;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以及β-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这类药物的PK/PD的特点。 一、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定义和分类 (ppt3)什么叫做β- 内酰胺环?有α- 内酰胺环、β- 内酰胺环和γ- 内酰胺环。这个酰胺类的基团,就是由R-CO-NH2这样一个基团,就是如果在这个羰基是在β类的,叫做β- 内酰胺环。所以如果有这样的一个基团的,在抗菌药物的化学结构里边有这样一个β- 内酰胺类的药物,都称为β- 内酰胺环的抗菌药物。也就是说,不管青霉素类的,头孢菌素类的,一些其他的像单环类的等等,都要有这样的一个β- 内酰胺环,所以才称为β- 内酰胺环类抗菌药物。 (ppt4)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它的化学结构上有一个什么的渠道?青霉素类的抗菌药物,它是一个5元的活性环,而头孢类的抗菌药物,除了β- 内酰胺环以后,它有一个6元的活性环。所以这是青霉素和头孢类抗菌药物最大的一个区别。都看到,它有了β- 内酰胺环,但是它的药效学发挥作用的另外一个核心基团一个是五元环一个是六元环,是有明显差别的。 β-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是分为:青霉素类的和头孢菌素类,还有非典型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青霉素类的药物都有一个基本的环,一个元环,还有一个β- 内酰胺环,这是它的基

本的环。在它不同的结构上面做一定修饰以后,它又分为了广谱的青霉素和耐酶的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的抗菌药物,在它的这个次环或者母环上做以修饰以后,又分为了一代、二代、三代、四代的头孢类的抗菌药物。 非典型β- 内酰胺环类抗菌药物刚才说到了,就是β- 内酰胺酶的抑制剂,比如舒巴坦,还有单环类的,还有头霉素类的药物,还有特殊级使用的抗菌药物,就是碳氢霉烯类抗菌药物,都属于非典型的β- 内酰胺环抗菌药物。 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 (ppt8)看一下头孢菌素它不同的代数之间它有一个什么样的特点?比如说在第一代,以代表性的药物头孢唑啉为例,第二代有头孢呋辛,第三代有头孢他啶,第四代以头孢吡肟为例。可以从抗菌活性上来说,它对革兰氏阳性球菌的作用和革兰氏阴性球菌的作用,可以明显的看到第一代和第四代相比,对革兰氏阳性杆菌的作用是明显增加了,而对阳性球菌的作用头孢吡肟它可能会弱于头孢唑啉,而对β- 内酰胺酶的稳定性,比如说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了β- 内酰胺环的稳定性,可以看见在第一代要明显高于第四代。而对于革兰氏阴性菌产生了β- 内酰胺酶,头孢吡肟四代是明显高于一代的。 (ppt9)对于同一代的抗菌药物它的抗菌谱是完全一致的,以第三代头孢菌素为例。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和头孢唑肟以及头孢他啶,都是临床上常用的第三代头孢菌素。从这张表中可以明显的看到,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和头孢唑肟都明显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而头孢他啶它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是弱于头孢曲松和头孢哌酮的。而对于表皮葡萄球菌,三代头孢菌素的抗菌作用都比较微弱。而对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这种头孢类的抗菌药物都没有抗菌活性。而对于肺炎链球菌和链球菌的A、B、C、G组抗菌作用是相同的。而对于粪肠球菌,头孢类的抗菌药物是通常耐药的。而对于革兰氏阴性杆菌常见到的比如克雷伯菌,大肠埃希,以及流感嗜血杆菌,三者的抗菌作用是相同的。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摘要】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抗菌活性高、抗菌谱广等特点,为了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相关作用机制和基本药理作用,我院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进行相关综述。 【关键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研究进展;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R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4-0007-0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是指化学结构中四个原子组成的抗生素,根据内酰胺 环可分为非经典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等,这 类药物具有抗菌范围广泛、抗菌活性强、毒性低等特点[1-2],为了探讨其的作用 机制,我院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相关综述,可见本文描述。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发展历史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临床上最为常用的抗菌药物,其具有低毒、高效等优点,为临床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首选治疗药物。近年来,抗生素在临床被广泛应用, 在世界临床中占据主导地位,为人们生命健康做出巨大贡献。在1929年,青霉 素为第一个应用临床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1945年,头孢菌素C被临床学者发现,其含有β-内酰胺环,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代表药物。在20世纪时,临床 分别发展了头孢霉素类抗生素和半合成青霉素类抗生素,此后,硫霉素、克拉维 酸被相继发现,β-内酰胺类抗生素能选择性作用于人体细菌胞壁中,具有毒性低、对人体安全、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等优点,成为临床抗生素发展主流[3]。 2.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机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其与作用机制密切相关,β-内酰胺 类抗生素能通过抑制丙氨酸转肽酶,从而抑制人体细菌细胞壁合成。粘肽为人体 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最硬的坚韧层,能维持细胞的坚韧性和外形,粘肽为 网状结构的含糖多肽,主要由多肽、N-乙酰基葡萄糖、N-乙酰粘质酸组成,粘肽 中氨基酸组成方式随着细菌种类而变化。头孢菌素C和青霉素能抑制粘肽转肽酶 的转肽反应,使线性高聚物无法转化,阻碍患者细菌细胞壁形成,使细胞无法定型,导致溶菌情况发生,使细菌死亡。头孢菌素C和青霉素之所以能抑制转肽酶 反应,主要是因为两种药物结构和末端结构较为相似,能取代粘肽,形成抑制作用。头孢菌素C和青霉素的β-内酰胺环相似于D-Ala末端,由于人体细胞壁不受 影响,因此,该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具有较强选择性。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粘肽 含量显著高于革兰氏阴性菌,由此证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阳性菌较为敏感。 近年来,临床发现较多细菌细胞膜中存在和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抗生素相结合 的蛋白分子,被临床称作为青霉素结合蛋白,为临床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靶位[4]。 3.影响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作用的因素 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结构具有较大差异,能影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亲水性 和亲脂性,而影响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作用的主要因素为:(1)药物透过阴 性菌脂蛋白外膜或者革兰阳性菌细胞壁较难,(2)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3)对抗菌作用靶位的亲和性[5]。 根据上述因素,可将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作用分为 以下六种类型:(1)口服青霉素V和青霉素。能透过人体革兰阳性菌胞壁粘肽层,无法透过革兰阴性菌外膜,(2)主要包括若干头孢菌素、亚胺培南、酰脲

(整理)第三十八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三十八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主要内容】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机制、耐药机制;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分类、代表药物和作用特点; 青霉素G的抗菌谱、作用机制、临床用途、不良反应和使用注意; 半合成青霉素的分类、特点和临床应用; 头孢菌素类第一代至第四代代表药物的作用特点、临床用途和主要不良反应。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 antibiotics)是指一类化学结构中含有一个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抗菌药物。其中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临床最为常用,近年来非典型β-内酰胺类(如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和单环β-内酰胺类等)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也有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胞壁质聚合体的交联作用。具有活性强、毒性低、抗菌谱广、适应证广及疗效好等优点。 第一节药物分类、抗菌机制和耐药性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 (一)青霉素类 1. 天然青霉素代表药物注射用青霉素G 2. 半合成青霉素 1)窄谱青霉素类代表药物口服用青霉素V 2)耐酶青霉素类代表药物注射用甲氧西林、注射用氯唑西林和氟氯西林 3)广谱青霉素类代表药物注射、口服用氨苄西林和口服用阿莫西林 4)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代表药物注射用羧苄西林和哌拉西林 5)抗革兰阴性菌青霉素类代表药物注射用美西林和口服用匹美西林 (二)头孢菌素类 1. 第一代头孢菌素代表药物注射、口服用头孢拉定和口服用头孢氨苄 2. 第二代头孢菌素代表药物注射用头孢呋辛和口服用头孢克洛 3. 第三代头孢菌素代表药物注射用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和口服用头孢克肟 4. 第四代头孢菌素代表药物注射用头孢匹罗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总结和注意事项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总结和注意事项 抗细菌药物(antibacterial):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包括各种抗生素和磺胺类、咪唑类喹诺酮类等化学合成药物。抗菌药物在一定浓度下对病原体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作者:风风 来源:医学界呼吸频道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青霉素类1. 主要作用于G+菌感染的药物:青霉素G、苄星青霉素、青霉素V,对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青霉素敏感(不产青霉素霉)金葡菌等G+菌所致感染有效;可用于白喉杆菌、百日咳杆菌、梭状芽胞杆菌、放线菌属和螺旋体、脑膜炎奈瑟球菌、敏感淋病奈瑟球菌等所致的感染。但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分枝杆菌、奴卡菌和真菌等耐药。2.耐青霉素酶青霉素类:甲氧西林、苯唑西林、氟氯西林;主要用于产青霉素霉并对甲氧西林敏感的葡萄球菌感染;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对本类药物耐药 ;肺炎链球菌、A 组溶血性链球菌或青霉素敏感葡萄球菌感染则不宜采用。3. 广谱青霉素类: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对肠杆菌科细菌也有抗菌作用。4. 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羧苄西林、替卡西林、哌拉西林、美洛西林;对多数革兰氏阴性杆菌作用更广更强,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均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二)头孢菌素1、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头孢氨苄;主要用于需氧G+球菌,如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A 组溶血

性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的感染;头孢唑啉常作为外科手术预防用药。2、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头孢替安、头孢克洛、头孢丙烯;主要用于甲氧西林敏感的葡萄球菌、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等G+球菌,对部分G-杆菌有效,如流感嗜血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大肠埃希菌等。 3、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对肠杆菌科等G-杆菌具有强大抗菌作用,头孢他啶和头孢哌酮除肠杆菌科细菌外,对铜绿假单胞菌亦具较强抗菌活性;口服品种有头孢克肟和头孢泊肟酯等,口服品种对铜绿假单胞菌均无作用。 4、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肠杆菌科细菌作用与第三代头孢菌素大致相仿,其中对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柠檬酸菌属等部分菌株作用优于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与头孢他啶相仿,亦可用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的经验治疗。 总结:具有抗假单胞菌作用的头孢菌素: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吡肟; 注意事项:所有头孢菌素类对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肠球菌属抗菌作用均差;头孢哌酮可导致低凝血酶原血症或出血,合用维生素K 可预防出血;本药亦可引起戒酒硫样反应,用药期间及治疗结束后72 小时内应戒酒或避免摄入含酒精饮料。 (三)其他β-内酰胺类 1、头霉素类(类二代)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对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抗菌作用较头孢菌素类强;禁用于对头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有过敏史者; 2、氧头孢烯类(类三代)拉氧头孢;抗厌氧菌,对脆弱类杆菌有效;不宜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抗生素:β-内酰胺类

抗生素:β-内酰胺类 基础概念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仅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如四环素类、红霉素类、磺胺类等。 杀菌药bactericidal drugs:具有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氨基苷类等。 抗菌后效应post antibiotic effect,PAE: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首次接触效应first expose effect:抗菌药物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的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小时)以后,才会再起作用。氨基苷类有明显的首次接触效应。机制及使用原则作用机制:1. 抑制细胞壁合成: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磷霉素、环丝氨酸、万古霉素、杆菌肽。2. 改变胞浆膜通透性:多肽类抗生素,如多粘菌素E,两性霉素B。3. 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和林可霉素。4. 影响核酸和叶酸代谢:喹诺酮类、利福平;磺胺类。使用原则: •抗菌药物对病毒通常无治疗作用,除非伴有细菌感染或继发感染,一般不应用抗菌药物。 •原因未明的发热患者,最重要的是明确发热原因,除非伴有感染,一般不用抗菌药物治疗,否则会因掩盖典型的临床症状和难于检出病原体而延误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除非皮肤感染必须局部应用抗菌药,应尽量避免皮肤黏膜局部应用,否则可引起细菌耐药和变态反应的发生。 •过小的剂量达不到治疗的目的且易产生耐药性,剂量过大,易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疗程果断导致疾病的复发或转为慢性感染。 β-内酰胺类 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非典型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

常用抗生素的类型及特征作用

常用抗生素的类型及特征作用常用抗生素的类型及特征作用 抗生素是一类具有杀灭或抑制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微生物能力的药物。它们可以通过干扰微生物的生物代谢过程或破坏其细胞壁、膜结构来发挥作用。根据其化学结构和作用方式的不同,抗生素可分为多种类型,下面将对常用的抗生素类型及其特征作用进行介绍。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一大类广谱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其特征作用是通过抑制细菌的细胞壁生物合成来杀灭菌体。这些抗生素对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均具有较好的活性,常用于治疗皮肤和呼吸道感染等。 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的革兰阴性细菌感染,如泌尿道感染和肺炎等。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来发挥作用。此类抗生素需要通过注射途径给药,不能经过口服,因为它们在胃酸的作用下会被破坏。 3.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包括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等。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来起到杀菌作用。这类抗生素对革兰阳性细菌和某些革兰

阴性细菌均具有一定的活性,一般用于呼吸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的治疗。 4. DNA抑制剂 DNA抑制剂作用于细菌DNA或RNA的合成过程,阻碍了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该类抗生素主要包括喹诺酮类、磺胺类和甲氧苄啶等。喹诺酮类抗生素广泛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和呼吸道感染。磺胺类抗生素常用于治疗革兰阳性细菌感染和结核病。甲氧苄啶主要用于治疗抗麻疹的同时感染。 5. 糖肽类抗生素 糖肽类抗生素包括万古霉素和卡泊菌素等。它们通过与细菌的核糖体结合来阻止蛋白质的合成,并抑制细菌的生长。这类抗生素常用于治疗革兰阳性细菌感染和肠道杆菌感染。 6. 靶向特定细胞的抗生素 这类抗生素通过针对特定细菌的分子结构或生物学过程,实现对特定细菌的选择性抑制。例如,青霉素类抗生素可选择性地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而不对人体细胞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不同类型的抗生素具有不同的特征作用,针对不同类型的感染疾病可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然而,在使用抗生素时也需要注意合理用药,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增加的问题。此外,抗生素可能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应遵医嘱,并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

阿莫西林的作用和用途

阿莫西林的作用和用途 阿莫西林,又称氨苄西林,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药物。它属于β-内 酰胺类抗生素,具有较广的抗菌谱和较好的耐受性,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感染疾病。本文将从阿莫西林的药理学作用、主要用途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探讨。 阿莫西林的药理学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它 能与细菌的靶点——称为“PBP”(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结合,阻断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过程,导致细菌细胞壁的破坏和菌体溶解。这种作用机制使得阿莫西林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阿莫西林的主要用途包括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中耳炎等。在呼吸道感染方面,阿莫西林常用于治疗急性咽炎、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等。它能有效抑制多种常见的呼吸道致病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在泌尿道感染方面,阿莫西林可用于治疗膀胱炎、尿道炎等。它能通过尿液排泄,直接作用于泌尿道感染的病原体,从而发挥治疗作用。在皮肤软组织感染方面,阿莫西林可用于治疗蜂窝织炎、脓疱疮等。它能有效抑制多种引起皮肤软组织感染的细菌,促进感染部位的愈合。此外,阿莫西林还可用于中耳炎的治疗,特别是儿童中耳炎。 在使用阿莫西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阿莫西林主要通过肾脏排泄, 因此患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减少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其次,阿莫西林在体内的半衰期较短,通常为1-1.5小时,因此需要分次给药,保持血药浓度的稳定。此外,阿莫西林与其他药物可能存在相互作用,例如与某些抗生素、抗凝血药物等同时使用时,可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在使用阿莫西林前,应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便医生进行合理的药物选择和用量调整。 总的来说,阿莫西林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药物,具有较广的抗菌 谱和较好的耐受性。它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主要用于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中耳炎等疾病的治疗。在使用阿莫西林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