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藏清代极品玉器欣赏

国家博物馆藏清代极品玉器欣赏
国家博物馆藏清代极品玉器欣赏

国家博物馆藏清代极品玉器欣赏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莲藕形笔架

高5.3厘米,长16厘米,宽5厘米

器雕成莲藕形,上镂空浮雕莲叶、莲花、莲蕾及莲蓬。器下随形配紫檀座,座刻梅花纹。原为清宫旧藏。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花卉纹香熏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葫芦形水盂

高8厘米,长18.6厘米,宽12厘米

器葫芦形,双椭圆形口,内掏空,做贮水、洗笔之用。外壁透雕、高浮雕葫芦枝蔓和蝙蝠,枝蔓延伸至器底。葫芦因果实多、枝蔓缠绕绵长,深受古人喜爱。《诗经?大雅?绵》以“绵绵瓜瓞”祝颂生民兴旺,子孙昌盛。并且葫芦谐音“福禄”。原为清宫旧藏。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桃蝠水盂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龙首雕龙绦钩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青玉六蜻蜓环耳双联洗

清(1644 - 1911年)

陈设品

高6.7厘米、最长23.5厘米、最宽15.6厘米

清代的玉雕工艺非常出色。清代宫廷设造办处,下设玉作,专门招揽全国名匠从事皇家玉器的雕琢。民间碾玉作坊,以北京、扬州、苏州、大理为著。当时玉雕的原料有白、青、碧、黄、翠玉等,常见器物有瓶、壶、碗、洗、花插等,还有各种动物及巨型山子等。这件青玉双联洗,是由两个四角洗的各一角相联为一整体,其余六角上各雕蜻蜓一只,每只蜻蜓衔玉环一只,造型简洁端庄而别致。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鱼龙形花插

高15、长15.6、宽3.6厘米

器为二鱼龙,身下刻寿山福海纹。大鱼龙仰头,大张口,中空,可插花,下颔部阴刻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款。明代玉花插多为灵芝、玉兰等造型,厚重,纹饰简练,很少出现枝杈,

清代玉花插造型更为复杂多样。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皇帝之宝玉印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皇帝之宝玉印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皇帝之宝玉印

通高16.1厘米、边长16.1匣米、钮高9.8厘米

这方玉印的印文为阳刻满、汉文“皇帝之宝”,印钮为盘龙状。清朝皇帝颁发诏书要钤这方印,是皇权的象征。清朝皇帝的印章称为“御宝”,当初放置在故宫的交泰殿,由专门的机构—尚宝司来管理。皇帝之印称宝为清制,皇帝的印信称为御宝,清初设御宝于交泰殿,成立尚宝司。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考定玉谱,藏于交泰殿之印25方。这方盘龙纽玉印,印文为满、汉文篆书篆刻。满汉文合璧印为常用之印章,代表皇权,皇帝颁发的诏书皆钤此印。

清朝是以我国少数民族满族的上层为主体建立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制王朝。满族是女真的后裔。明代,女真

人基本形成三个大部: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野人女真)。出身建州女真的努尔哈赤进行了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后,于公元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建立后金政权,年号天命;后迁盛京(今辽宁沈阳)。其子皇太极即位后,改族称为“满洲”,改国号为清。皇太极死后,其第九子福临在战功卓著的叔父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的带头支持下,被拥立即皇位,以次年(1644年)为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军入关,清政府迁都北京,开始建立统治全国的中央政权。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水晶松竹梅盖瓶

4中国国家博物馆清松竹梅纹臂搁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梅纹盖瓶

清(1636-1911年)

通高28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7.5厘米

白玉质,器呈长扁圆形。子母口,短颈,溜肩,长扁腹,腹部下敛,平底,附盖,盖顶为圆形钮。瓶体光素无纹饰,瓶

身一侧镂雕一颗粗干梅树,老干新发的枝干、枝叶及梅花环抱缠绕于瓶体。

此器原为清宫旧藏,玉质纯净,白泽光亮,造型大方而纹饰奇巧,独出心裁,做工精致,采用镂雕、浮雕等雕琢技法,是一件精美的清宫陈设器。此器以梅花作主要装饰纹样,梅于老干上发新枝,并能御寒开花,象征不老不衰;梅花瓣为五,象征着“福、禄、寿、喜、财”。故明清时期梅花纹样是最喜闻乐见的传统吉祥纹样之一。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三星图笔筒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兽面纹炉

通高9.9、口径9厘米

1956年李丰年先生捐捐赠

炉体扁圆。器身锦地兽面纹,器肩双蜻蜒伴花,对称环耳,盖纽高起,上有双螭虎缠绕,盖周勾云纹。底足作三乳丁。玉质晶莹温润,造型规整。此器为薰炉形,焚檀香,盖无孔,用时撤盖,不用时为精美陈设品。

浅谈清朝玉器

摘要:清代是中国玉器制作的又—鼎盛时期,它集历代之大成,总结发扬数千年的雕刻技艺,生产出各种各样的玉器,用途之广,雕塑之精,设计之妙,创新 品种,达到了高峰。 关键字:玉器的发展玉器的制作玉器的纹饰玉器的文化含义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清代经济与文化高度发达,各种工艺美术空前繁荣,其中玉器艺术更为突出。 清代是我国古代玉器最为发达的时期,在品种数量和制造工艺上都较以往有超越性的突破。此时,制玉作坊遍布各地,由宫廷直接控制的作坊便有十处。南方以苏州、扬州为中心的“南作玉”和北方以北京为中心的“北作玉”,是此时最具代表的两大流派。清代初期的玉器制造主要在民间,宫廷制玉较少。乾隆时期由于乾隆皇帝的喜好,原料的丰富以及工艺的进步,宫廷制玉发展较快,不仅出现了大批礼器,还制成一批体积庞大、雕琢复杂的玉山,一些乾隆御书的题记、诗文,还被琢刻于玉册之上,置于精巧别致的紫檀匣中收藏。乾隆之后宫廷制玉有所衰退,但晚清民间市场仍十分活跃,不断推动清代制玉的发展。 清代玉器无论在品种数量和制造工艺上都形成了玉器史上的一个发展高峰期。形成了不同风格和技术特色的“南玉”“北玉”制玉中心。清代重白玉,尤尚羊脂白玉,黄玉极少,也受到爱重。清朝最负盛名的碾玉中心仍是苏州专诸巷,内廷玉匠也多来自该地。扬州玉工艺后来居上,善于碾琢几千斤甚至上万斤重的特大件玉器,《大禹治水图玉山》即其代表作。清代玉工善于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的成就,集阴线、阳线、平凸、隐起、镂空、俏色等多种传统做工及历代的艺术风格之大成,又吸收了外来艺术影响并加以揉合变通,创造与发展了工艺性、装饰性极强的玉器工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较高的艺术造诣。 清代玉器无论在品种数量和制造工艺上都形成了玉器史上的一个发展高峰期。由于乾隆皇帝爱玉,所以清代玉产地主要有除了苏州、扬州还有宫廷,呈三足鼎立趋势,各具特色。 清代玉器品种和数量繁多,以陈设品和玉佩饰最为发达。陈设品有按青铜器为祖型的仿古形式器皿及各种仁兽,瑞禽的造型,新增的品种有山水、花鸟玉山,浮雕图画式的玉屏等。玉佩的品种更为丰富,成为各阶层民俗事项和服饰广泛佩戴使用的装饰品和吉祥物。此外兼有实用功能的各种玉器皿,文房用品数量和品种也较历代多有增加。 清代玉器在制作上以乾隆时代为分界线,前期治玉重视选料,由于开采条件改善,采集到的优质白玉、羊脂玉数量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材质的精美,为这一时期能产生许多珍宝性艺术品,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工艺加工方面,琢工精巧,光工细腻。乾隆时代的玉器皿的轮廓线都极规则,横平竖直外缘及子口转折严整挺拔。棱角多呈劲挺锋锐状。起凸的浮雕图案边缘,也处理成锋利边线,观之剔透,触之扎手。在抛光工艺上也很讲究,一般细光处看不见琢镞的痕迹,细光能达到玻璃光亮度。 清代中期以后,玉器生产渐入衰落,不但规模减退,工艺制作上取巧偷工造成规格越益粗糙。如所琢树木花草枝梗,不再精到的琢出圆润的,符合生态的形象,仅以两面削琢的角形凸起代替。花卉图案也不再细致地琢出枝叶穿插、花叶翻卷的形态,太多取平面的浅浮雕

灿烂中华文明湖北省博物馆馆藏金玉器欣赏

灿烂中华文明—湖北省博物馆馆藏金玉器欣赏 湖北省博物馆筹建于1953年,是全国八家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国家一级博物馆、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湖北省规模最大、藏品最为丰富、科研实力最强的国家级综合性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坐落于武汉东湖风景区,总占地面积达81,909平方米,建筑面积49611平方米,展厅面积13,427平方米,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现有馆藏文物26万余件(套),以青铜器、漆木器、简牍最有特色,其中国家一级文物945件(套)、国宝级文物16件(套) 。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为该馆四大镇馆之宝。 玉器东周四节龙凤纹玉佩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长9.5厘米,宽7.2厘米,厚0.4厘米。这件玉佩采用分雕工艺,将一整块玉料雕琢成相连的四节,使之可以自由卷折。玉佩上刻有龙凤一体的纹饰,带有浓厚的神话宗教色彩,也是对生命互为因果的和谐体现。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东周云纹玉璧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直径8.4厘米,孔径4厘米,厚0.6厘米。壁是祭天的礼器,也是身份的象征和权力等级的标志。这件云纹玉璧呈青白色,双面雕刻三

圈双头式云纹,中间一圈逗号式的谷纹,为战国时期玉璧常见纹饰。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东周兽面纹玉琮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高5厘米,宽6厘米。琮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祭祀时可作为沟通天地的法器。这件玉琮外方内圆,上下贯通,直观地展现了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它出土于曾侯乙的腰腹部,器表浅雕兽面纹,庄严而不失优雅。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东周玉半琮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边长6.9厘米,高4.8厘米,厚0.8厘米。这件玉半琮器表抛光精良,透雕的动物形状精巧可爱。此类器型在中国考古发掘中是第一次发现,可能是葬玉的一种,出土于曾侯乙墓内棺,放置在曾侯乙的背部。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东周透雕龙纹玉璜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长16厘米,宽4.7厘米。玉璜状若彩虹,是古人用来祭祀北方神明的礼器。这件玉璜出土于曾侯乙内棺,器身透雕成对称的龙蛇图案,全器布局严谨,线条流畅,造型美观。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东周鸟首形玉佩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长9.3厘米,宽2.9厘米,厚0.4厘米。这件鸟首形玉佩呈长方形,一端雕刻成鸟的头部轮廓,另一侧透雕出羽毛的纹样。鸟首两面各有一只凸起

中国玉文化发展史

中国玉文化发展史 玉在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在2000年前的内蒙古查海兴隆洼文化遗址的一对白色玉块表明距今约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玉业的萌芽与建立。从旧石器时代到现在,玉文化一直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但是按照统治阶级使用玉的用途来分,中国玉的发展可以分为神玉、王玉、民玉。按种类来分中国“四大名玉”,是指新疆产出的“和田玉”、辽宁岫岩产出的“岫玉”、河南南阳产出的“独山玉”、湖北郧县等地产出的“绿松石”。和在清朝慈禧后盛行的缅甸“翡翠”。 旧石器时代到周时期,玉都是被人们奉为巫玉,它被当作一种巫觋祀神,沟通天地人的媒介。玉具有通灵的法力,因为它是神灵、天地、祖先神奇法力的象征。因此玉在我们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中可谓是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而推动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的力量就是神明。那时候的玉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祭祀天神。所以这个时期的玉被认为是神玉的存在。 而后的封建皇朝里,玉成为了王玉。是封建礼制的一种工具。这时候的玉是历朝历代的王公贵族的宠儿。玉不再只是用于祭祀天神,玉成为了封建礼制里德的载体。统治阶级给玉赋予了非常多的美好寓意。玉是“石之美者”,玉有“六德”。这使得玉得到了王权和士大夫儒士的喜爱。将玉来表达自身的品德的高尚,代表国家的形象。在清朝时英吉利使者访华,清朝就赠了玉如意给使者。这代表了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也代表了中国是一个爱玉之国。同时,玉也是皇权的象征,从秦朝开始,皇帝采用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到清朝。而且玉也是政治的象征,春秋战国就有“六瑞”的使用规定,6种不同地位的官员使用6种不同的玉器,即所谓“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唐代明确规定了官员用玉的制度,如玉带制度。 随着朝代的更迭,人民不变的不仅仅有中华的文化,还有中华人民对玉的喜爱。因为玉代表了“六德”是儒士的风雅之物,同时玉也有吉祥祥瑞之意。人们认为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认为将玉制品供人佩饰或使用,可增加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抵抗力量,防御邪气的侵袭,扫除鬼祟的祸患,保障人和物的安全和吉祥。同时相信玉有使人长生不老的功能,相信通过食玉和服用玉类可以实现永远年轻的目的。这一观念宣扬和使用得最多的大约要推道家的学术和法术了。但是其实要用玉达到保健作用,必须用玉做餐具才可以。随身佩而且随着历朝玉雕技艺的改革创新,玉饰品一直是人们的主要饰品之一。玉镯、玉簪、玉佩、玉冠等等,而且造型多种多样。而且玉在中国的价值一直很高,金玉金玉,古代因为玉的挖掘的运输的困难,使得玉的价格不菲.现在因为玉资源的日益匮乏,使得玉的价值越来越高。现在玉的价格比清朝时期高了千倍不止。同时随着时代的改变,玉也开始在世界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所以直到现在,玉,这个中华民族的精灵,成为了民玉。这不是玉的地位下滑,反而是一种升华。现在的玉不是祭祀神明的工具,不是皇权的象征,而是美的象征,民族的象征,历史的印记。 玉随着中华原始文明诞生,她一直都在中华历朝历代的历史中存在着。中国的文字几经变化,中国的道家、墨家、儒家、法家,各大学派都衰弱或者湮灭了,多少书画作品都不见踪影。中国这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她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中,玉文化一定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即使古时人们喜爱的和田玉已经越来越少,四大名玉已经有后起之秀----翡翠。美玉,可以分为A货、B货、C货、B+C货。

宫廷仕女图屏赏析

粉黛流芳宫廷仕女图屏赏析 户外湖石玲珑,彩蝶起舞,萱草含芳。 室内仕女手持葫芦倚案静思。 此画描绘的虽然是仕女夏日休闲的情景,表达的却是乞生贵子的吉祥意愿。 萱草,又名忘忧、鹿葱。《草木记》谓“妇女怀孕,佩其花必生男”,因此,它以有助于孕妇生子,又有“宜男萱”之美誉。 葫芦,属于生命力旺盛的多籽植物,常被用以喻“百子”之意。画家巧妙地将萱草与葫芦绘于石侧、掌中,既增加了画面的观赏性,又蕴涵了求子的深意。

发式 中国古代女性发型样式丰富多采,仅唐代段成式《髻鬟品》中记录的即有百余种,基本上是按梳、绾、鬟、结、盘、叠、髾、鬓、髲等变化而来。其表现形式可概括地分为结鬟、拧旋、盘叠、结椎、反绾、双挂等六类。此图中女子的发式属于盘叠式梳编法,即将头发分股系结拢起,再相互交错搭叠在头顶,最后以簪子固定。这种发型简捷大方并富有装饰性,是明清宫廷女子最流行的发式之一。

发簪 妇女头饰的一种。贵族妇女,特别是清代后妃们所用的发簪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因发簪上饰有珠翠宝石,可起装饰作用;另一方面,头发挽成髻后,用发簪上细长的金针插入头发内,可起连贯固定之作用。 萱草 萱草,又名忘忧、鹿葱。《草木记》谓“妇女怀孕,佩其花必生男”,因此,

它以有助于孕妇生子,又有“宜男萱”之美誉。 葫芦 葫芦,属于生命力旺盛的多籽植物,常被用以喻“百子”之意。画家巧妙地将萱草与葫芦绘于石侧、掌中,既增加了画面的观赏性,又蕴涵了求子的深意。 桐荫品茶

仕女手持薄纱纨扇,坐于茂密的梧桐树下静心品茶。 茶饮原是一种日常饮食行为,由于品茶论道的盛行,而成为历朝文人士大夫中的风雅之事,逐渐提高了茶的境界。 图中月亮门内有一黑漆描金书架,满函的书籍不仅为画面增添了儒雅的书香气息,而且与仕女手中的茶具相互映衬,表现出宫中女子的文化修养。 发式 此图中之女子发式亦名“回心髻”。与《烛下缝衣》中的“回心髻”不同的是,

玉器鉴赏基本知识

玉器鉴赏基本知识 一、玉器鉴赏 手触摸法:若是真玉用手摸一摸,有冰凉润滑之感。 视察法:将玉器朝向光明处,如阳光、灯光处,如果颜色剔透自然就是真玉。 舌舐法:舌尖舐真玉有涩的感觉;而假玉则无涩的感觉。 放大镜观看:将选购的玉器放在放大镜下观看,主要是有无裂痕,无裂痕者为上乘优质玉,有裂痕者为次之。即使是真玉,有裂痕的其价值亦大减,裂痕越多越明显的,价值也就越低。 二、古玉器鉴赏 中国从原始社会开始生产玉器,加工时需要特殊的工具和方法,故加工过程大体有选料、画样、锯料、做坯、打钻、做细、光压、刻款等若干工序。仿古玉还要增加“致残”和“烧古”等工序。 在中国南方,良渚文化的大型玉璧和高矮不同的多节玉琮,标志着治玉工艺已与石器工艺开始分离。玉器造型较为复杂,已能碾琢阴线、阳线、平凸、隐起的几何形及动物形图案装饰,具有朴素稚拙的风格。 60秒。 周时代的玉器以形象单纯、神态突出,多用双勾隐起的阳线装饰细部为其特征,并出现了俏色玉器。春秋战国时期玉器工艺有了广泛的发展,各诸侯国竞相碾治,精益求精。秦汉玉器与精雕细刻的春秋战国玉雕相比,在艺术风格上趋向雄浑豪放。汉玉隐起处常用细如毫发的阴线雕饰,有如古画上的游丝描一般刚劲有力,以弥补其立体感不强的弱点。这是汉玉技法上的一个特点,对后世玉器有着深刻影响。唐、宋玉器色如羊脂,光泽莹晶,质地精良,技术精湛,禽兽花卉的题材和玲珑剔透之器增多,写实能力大为提高,开始出现世俗化的倾向,在形神兼备上达到了极高的造诣。这与当时绘画、雕塑艺术的成熟有着密切的关系。元明清时期南北

两地玉器普遍发展,是中国玉器史上极其光辉的时代。现存北海团城内的元代渎山大玉海,明汪兴祖墓出土的玉带板,朱翊钧墓出土的玉圭、玉带钩、玉盂、玉碗、玉壶、玉爵、玉佩等可以代表这时期玉器的特点。在继承宋代玉器特点的同时,出现加工粗放或碾琢繁琐的两种互相排斥的倾向。元明玉器还受到文人书画的影响,发展了碾琢文人诗词和写意山水画的玉器,也往往镌刻名家款识,追求文人高雅的情趣。清代乾隆时期的玉器因玉材丰富、皇家提倡和社会需要,技艺成熟达到空前的高峰。另外,中国维吾尔族的碾玉工艺富有地方色彩,是中华民族玉器艺术宝藏的组成部分。在后期封建社会仿古思潮影响下,以“返朴”为目标,追仿“汉玉”风格而生产的各式玉器,被称为仿古玉,这种玉器始于宋而盛于明清,有着自己特殊的美学价值,也是古代玉器的组成部分。 三、玉石之王,,翡翠 翡翠主要鉴定特征 翠性:不论翡翠原料或成品,只要在抛光面上仔细观察,通常可见到花斑一样的变斑晶交织结构。在一块翡翠上可以见到两种形态的硬玉晶体,一种是颗粒稍大的粒状斑晶,另一种是斑晶周围交织在一起的纤维状小晶体。一般情况下同一块翡翠的斑晶颗粒大小均匀。 石花:翡翠中均有细小团块状,透明度微差的白色纤维状晶体交织在一起的石花。这种石花和斑晶的区别是斑晶透明,石花微透明至不透明。 颜色:翡翠的颜色不均,在白色、藕粉色、油青色、豆绿色的底子上伴有浓淡不同的绿色或黑色。就是在绿色的底子上也有浓淡之分。 光泽:翡翠光泽明亮,抛光度好,呈明亮、柔和的强玻璃光泽 密度和折射率:翡翠的密度大,在三溴甲烷中迅速下沉,而与其相似的软玉、蛇纹石玉、葡萄石、石英岩玉等,均在三溴甲烷中悬浮或漂浮。翡翠的折射率为1.66左右(点测法),而其它相似的玉石均低于1.63。

中国历代玉器造型特点(唐宋-明清篇)

中国历代玉器造型特点(唐宋-明清篇) 分享者:般般知玉 关键字:历代玉器造型特点 时期:原始社会-夏时期 唐宋玉器造型 隋朝 著名的镶金边白玉杯 隋朝历史很短,不足40年,但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她为大唐帝国的创建铺平了根基。在玉器史上,隋代陶玉器工艺也不曾有什么独特的建树,可她却为一个新的玉器时代拉开了序幕。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高4.1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2.9厘米 此杯为直口平唇,深腹,下有假圈足,平底实足。口部内外镶金一周,金沿宽0.6厘米。杯用白玉制成,保存完整,造型、制作均很精美。从这件镶金边白玉杯看,隋代已有了很精湛的玉器制作技术。 唐代玉器与汉代玉器风格迥然不同。唐代在玉器雕琢上,最重要的特点是花、鸟、兽等纹饰及器物边缘有细密而较长的阴刻直线,给人一种雕琢如生的感觉,另外,玉人、玉兽、玉鸟的造型也有自身特点。在唐代玉器上,三岐骨朵云大使用,这种云尾细而长,云头分为三部分,两侧似往外卷,中间部分小而团、微前凸。制作琢工较精,刀法不乱,布局均匀,细而厚重,为唐代玉琢的又一特点。

唐龙纹璧 宋元时代,玉器细腻灵巧,小件多,大件少(除北京团城元朝大玉瓮外)。虽然花鸟一类没有唐代淳厚朴实,但因受当时国画风格的影响较深,所以非常重视神态。琢工无粗制滥造之处,是宋元时代突出的特点。 传世宋代玉兽中,虽有异兽,但雕琢风格属写实者为多,注重肌肉处理,躯干部位有如布袋装西瓜,浑圆凸起,结构感较强。 宋代玉鸟或鸟纹玉器除少量立体型外,多为片状、衔花,玉雕的平面感较强,注重大的结构轮廓,边缘弧线少且简练,鸟身饰有长而有力的阴刻线条。这类玉佩表面保留着较大的平面,平面边缘呈光滑的缓坡,镂雕剔去的部分准确而不琐碎,古玩家谓这“肉头”,即风格浑厚。 宋代玉鱼种类较多,一般头较小,鱼身扁平或微微隆起,分为光素无鳞和有鳞两种。鱼鳞是用直线或弧度极小的弧线交织出的网状纹,线条较有力。一些鱼尾饰有匀称有力的弧线。许多玉鱼衔有荷叶、茨菰,荷叶为平面圆形,边缘四处向内微凹。 一套八块,纹饰各自不同。宋、辽、金各朝皆用玉带,这是迄今唯一一套完整保留下来的实物。 宋代玉龙纹的特点是:龙头窄长,嘴角大,上下唇较薄,长唇端翘起,眼细长,

中华宝玉石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中华宝玉石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一) 中华宝玉石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其起源和发展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石至玉、再至宝的持续发展演变过程,经历了二万多年的萌芽、起源、形成、发展和繁荣的不同时期。由远古时代的祭祀鬼神、充当礼仪、美身、殓葬至中古时代的权贵、品德、财富的象征;以及实用、玩赏、陈设、艺术化的升华,呈现了从古到今、由少数权贵利用宝玉石至君子必佩玉,再至官民皆可利用宝玉石的发展历程,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为人类文明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中华宝玉石文化之所以如此令世人瞩目,源于中国盛产宝玉石,被石誉为“玉石世界雕刻之乡”;源于中国人爱玉、崇玉,玉以温润被颂为“君子之德”;源于世人把宝玉石作为历代王朝财富的象征、权力标志、道德的楷模;源于中国玉雕工艺精湛,被为“东方艺术”;源于中国历代王朝重视宝玉石,在朝迁规定了一整套利用宝玉石的制度,作为官吏等级的标志。源于儒家十分崇尚玉,提出:玉有十一德、九德、五德来美化和规范人的道德行为。在宗教上教化,在政治上权力化,在伦理上权力化,在伦理上道德化、人格化,从而根深蒂固地深入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生活领域的各个角落,融入神学、佛学、道学、儒学的各个方面。 所谓宝玉石文化,狭义地说是指人类社会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开发利用自然界玉石而获得的物质、精神生产能力和物质、精神产品的总和。它是一种历史现象,既具有继承性,也具有创造性。 中华宝玉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起源最早而又一直延续发展,独具特色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 中华宝玉石文化按社会发展时期划分为萌芽时期、起源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和繁荣时期五期。 萌芽时期 旧石器时代晚期、新人类阶段。公元前3-1万年。原始人以狩猎为生,主要是打制石工具,在打制石器的过程中,遇上美观的石头、玉,便拾之以玩赏。1933年在北京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穿孔砾石、石珠(原始首饰、项链)距今约19000年,它可能就是我们宝玉石文化的源头。1983年在岫岩县仙人洞遗址发现三件由岫玉制作的砍斫器,距今约12000年。其他还有山西朔县峙峪村文化遗址发现钻孔石墨装饰品和河南安阳小南海文化遗址发现带孔石饰。以上这些或许就是宝玉石文化的源头。 起源时期 新石器时代(玉器时代)。公元前10000-4100年。 这个时期宝玉石文化为要特点是美身和神化,它起源于原始人对神灵崇拜、大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对原始宗教崇拜(巫师活动)。目前在全国约7000多个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约20万件宝玉石器物。最早发现的玉器是内蒙古赤峰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一对白玉块,距今8200年。此期其特点以中国东部南、北二地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代表当时工艺的最高水平,有人又称之为中国宝玉石文化的摇篮。在中国东部,此期玉器多以片状圆方形为主,理论源于天圆地方之说。 新石器时代出土这样多的宝玉石器物,其根源在于“质美”、“神物”。 1、神灵崇拜与宝玉石文化的起源 由于宝玉石的质美、色润,原始氏族的人们,把它当作具有神灵的物质看待,视为天地之精华。《管子》云:“玉者,阴之阴也”;《墨子》云:“譬若良玉处而不出,有余精”;《荀子》云:玉“在山而草木润”;《庄子》云:“神之又神,而能精焉”;《越绝书》,风胡子说:“夫玉亦神物也”。 古人认为利用这种具有神灵性质的宝玉石,雕刻成崇拜祭奉之物,佩戴可以增神力,驱灾

翡翠各种的器形

翡翠各种的器形 翠子母狮翠子母狮,清,高7.3厘米,长11厘米,宽6厘米。 作品翠质以青绿色为主,兼有青白色斑,透光度较低。雕大、小双狮。大狮方头,阔嘴,回首状,狮尾多 歧而卷曲,四肢卧于腹下,前肢抱球。小狮趴于大狮背上。作品配紫檀木座,近似椭圆形,饰有山石纹。在唐代玉器中狮的形象已出现,元、明以后开始增多。有学者认为,部分工艺品中狮的形象受到了狮子狗形状的影响,体肥而头小。这件作品狮之造型无凶猛状,四肢短小,可用作镇纸,也可用于陈设。 翠花鸟花插翠花鸟花插,清,高25厘米,口径5.9×8厘米。 翠呈青绿色,局部有深绿及黄褐色。花插较高,呈树桩形,主杆粗大,内可插物。花插的外壁镂雕牡丹花枝,枝上立着禽鸟。下配以镂空雕花红木座。 花插属陈设用品,内可插物。明代玉器中已有花插,多呈筒状。清代的玉花插样式较多,其中树桩形花插较为典型。这件花插所用翠料有较高的透明度,局部绿色深重,属高档材料,是清代宫廷的重要陈设器。翠玉白菜式花插翠玉白菜式花插,清,高24.3厘米,口径12.8厘米。翠色青绿,透光性较弱。花 部叶梗直立,间有空隙。此类翠玉白菜,清代宫廷制有多件,可见其深受皇家喜爱。这件翠白菜之色近于自然,是这类作品中的珍品翠福禄寿长方插屏心翠福禄寿长方插屏心,清,长17.5厘米,宽13.4厘米,厚1.5厘米。 翠质青绿色。插屏心为长方形,片状。作品雕山林之景,山石现于作品边部,中间松树成林,松高叶茂,三老人散立于树下。 作品中三老人为“福禄寿三星”,即所谓的福星、寿星、禄星。此种图案在清代极为流行,宫廷器物中也多 见,寓意福、禄、寿。 在征集的同时,可以帮您专业的分析您藏品的市场特性和价值,对于藏友中有陶瓷类的藏品,可以进行热释光检测,热释光检测年法的优点是:测试准确度比较高。

清华大学宝玉石鉴赏答案

学堂在线清华大学温庆博刘晓丽宝玉石鉴赏答案 习题 单选体现宝玉石美丽品质的最重要因素是:颜色光泽折射率花纹 正确答案:颜色 单选下列各性质中,与宝石价值关系不大的是:颜色硬度及耐久性密度 稀有性 正确答案:密度 单选下列宝石大类中,总体上透明度最好的是: (1/1分) 单晶质宝石多晶质宝石(玉石)有机宝石和田玉 正确答案:单晶质宝石 单选稀有性会影响到宝石的哪方面特性 (1/1分) 装饰美观性价值及投资耐久性鉴定难度 正确答案:价值及投资 习题 单选蓝宝石【不具有】以下哪种颜色 (1/1分) 红色绿色蓝色粉红色 正确答案:红色 单选下列宝石属于单晶质宝石的是: (0/1分) 绿松石碧玺翡翠琥珀 正确答案:碧玺 单选请在下列宝石中选出猫眼石:

?? ??(1/1分) A B C D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Explanation 图B为黄色蓝宝石,图C为星光蓝宝石,图D为碧玺。 单选多晶质宝石(玉石)最多见的颜色是: (1/1分) 红色绿色蓝色粉红色 正确答案:绿色 单选请在下列图片中选出孔雀石:

? ?? ?(1/1分) A B C D 正确答案:C 单选下列宝石中颜色最多样的是: (1/1分) 坦桑石碧玺水晶孔雀石 正确答案:碧玺 单选合成红宝石和天然红宝石的差异在于: (1/1分) 颜色化学成分内部结晶结构成因 正确答案:成因

习题 单选在几千年中华宝玉石文化历史中,主要的宝玉石种类是: (1/1分) 钻石单晶质宝石多晶质宝石翡翠 正确答案:多晶质宝石 单选西方最早开发水晶的国家是: (1/1分) 古希腊古印度古波斯古埃及 正确答案:古埃及 单选钻石最早发现于: (1/1分) 南非印度缅甸俄罗斯 正确答案:印度 习题 单选按照现在地质学的认识,地核的成分相当于_________的成分。 (1/1分) 石陨石铁陨石石铁陨石玻璃陨石 正确答案:铁陨石 单选上地壳的成分相当于: (1/1分) 花岗岩玄武岩石铁陨石铁陨石 正确答案:花岗岩 单选下地壳的成分相当于: (1/1分) 花岗岩玄武岩石铁陨石铁陨石 正确答案:玄武岩 单选地球上最深的矿井约为公里深。按照正常的地热增温速度,这个深度的地壳岩体的温度约为: (1/1分) 100 ℃200 ℃300 ℃400 ℃ 正确答案:100 ℃ 单选大陆表面出露最多的岩石种类是: (1/1分)

手镯在我国各朝代的发展历程

手镯在我国各朝代的发展历程 刘秀丹 142102 20101000977 指导老师:张荣红 摘要 手镯在我国的发展是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手镯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当今形态各异精美手镯饰品。因此。手镯发展史是非常值得我们去了解的一段过往。手镯,亦称“钏”(图1)、“手环”、“臂环”等,是一种戴在手腕部位的环形装饰品。手镯的原型之一——玉璧(图2)。镯原型之二——玉琮(图3)。据有关资料显示,早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遗址,和位于山东曲阜西夏侯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学家便发现了陶环(图4)、石镯(图5)等古代先民用于装饰手腕的镯环。这种“跳脱”式臂环,可戴于手臂部,也可戴于手腕部。玉镯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而各个时期的玉镯各有不同。大汶口文化玉镯呈外方内圆形,春秋时期玉镯为扁圆形,唐代有镶金玉镯。发展至宋代,玉镯呈圆环形,内平外圆、光素无纹;而明清玉镯,多见装饰。 关键词:手镯朝代玉工艺 手镯在我国的发展是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手镯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当今形态各异精美手镯饰品。因此。手镯发展史是非常值得

我们去了解的一段过往。 手镯,亦称“钏”(图1)、“手环”、“臂环”等,是一种戴在手腕部位的环形装饰品。其质料除了金、银、玉之外,尚有用植物藤制成者。手镯由来已久,起源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据有关文献记载,在古代不论男女都戴手镯,女性作为已婚的象征,男性则作为身份或工作性质的象征。此外,在古代社会,人们还认为戴手镯 可以避邪或碰上好运气。图1 手镯的发展: 手镯的原型之一——玉璧(图2)。璧是一种扁体、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尔雅`释器》说:“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肉”指扁圆形的实体部分;“好”指中央的孔。时至今日,在我国南方一带,仍有将手镯称为手环的说法,可以确切的说,目前国人所佩戴的手镯从形制上讲源于玉璧。 图2

翡翠的知识笔记

成品翡翠的分类知识 一 翡翠的种 外行看色、内行看种,的确是标准。在瑞丽的学习中,再怎么偏好色的,也都是把种放在了前面的。没有种的,色再多也是会贬值,甚至会因为密度、硬度太差而出现缺陷。 种的定义:翡翠内部晶体的细密程度 种的分类:简单说为“糯”“糯化”“糯冰”“冰”“高冰”“玻璃” 在每一种之间,有一些过渡的种地。 如:糯种到糯化种之间,可能会出现“局部是糯种、局部是糯化种”的情况,一般看哪一种占据主导地位,就将其归入哪一种中。不过,的确有“糯种局部糯化”的说法,或者是“糯化种局部变种为糯种”的。 糯种—— 1.基本分辨方法:就是指那些在正常光线下无通透感的成品。 2.评价:往往糯种占据翡翠成品的中低端,绝大部分商场货色都是以糯种为主,属于大众货、旅游庄的大宗。市面上所谓的“细糯”“粗糯”是区分成品的肉质底子的,不能作为种的分类,只是区分晶体大小而已。 3.解释:往往市场上有“豆种”的说法,说“翡翠的肉质像青豆的大小、一粒一粒分明”。这样的说法不是很恰当。首先,所谓“豆种”也是无通透感的,应当归于“糯种”。其次,“豆种”里面的豆如果是讲的晶体大小,那么多大算是大豆、多小算是黄豆、绿豆?再次,“豆种”里面的豆如果讲得是“豆色”,那么将“种”和“色”混在一起,是不是更将翡翠搞得混乱了。 当然,部分人会引用欧阳秋眉女士的说法,或者引用别家的认识,我这里

知识为了更好地区分、更好地介绍翡翠。我不说我这里的人只是对与错,只是将自己知道的写出来而已。 最后说一句,卖家总是希望能将翡翠搞得神秘些,其实要是真那么神秘,翡翠就不是翡翠了。卖家应该正确引导市场,将翡翠的分类正确传播。 说句难听的,卖家进货时候要是将什么“豆种” “芙蓉种”“马牙种”讲出来,哪个批发的不想卖你这样的门外汉子? 4.经验:买家买货的时候,要注意,往往看货的时候要千万小心。货拿来拿去,千万要等货主将货放在垫布上再拿起,否则用手接货往往出现接不住手的情况,毁货赔钱。手拿挂件的时候,下面要用手托着,或者有垫布铺底,以免出现看货坠地、毁货赔钱的情况。特别不要拿着卖家套着挂件的标签绳,绳子系不好,往往会脱手的。如果外行看货,卖家会一眼看出来,开价也会比较高的。 糯化种—— 1.基本分辨方法:就是指那些翡翠晶体存在缝隙、部分通透的成品,往往如同粘稠的粥状,出现“粥中米水分离”的情况。 2.评价:往往糯化种占据翡翠成品的中档,大部分商场货色都是以糯化种为主,种比较明显的看出。市面上所谓的“化地”“化种”是一般就是糯化种。 3.解释:往往市场上有“化地”的说法,说“翡翠的肉质像化开的冰”,属于高档货色。这样的说法不是很全面。首先,在赌石原石阶段,所谓“化地”是原石未变成成品的阶段,归于“糯化种”没什么疑问。其次,“化地”的原料如果切得极薄,通透感肯定大幅增加,虽然原料阶段称为“糯化种”,但是在成品阶段很多商家还是愿意称为“糯冰种”“冰种”的。再次,“化地”如果只是

国宝玉器欣赏

玉螭纹笔,明,通长23.7cm,管径1.6cm,帽径2cm。清宫旧藏。笔管青玉制,直管,无斗,顶部封堵玉片。笔管端部饰阴线回纹,中部饰凸雕的蟠螭。笔帽亦为青玉制,直管式,较笔管略粗,可套接于笔管上,笔帽两端饰阴线回纹,中部亦雕一螭。一般毛笔应由笔管、笔毫、笔帽三部分组成。一些笔因毫较多,需另配笔斗以固定笔毫,谓之斗笔。此笔因年代久远,笔毫已失。 玉卧兽形砚滴,明,长12.7cm,宽6.5cm,高5.1cm。清宫旧藏。砚滴玉色青白,卧兽形,略仿汉代辟邪样式,但有较大变化,兽头有双角,粗眉,大眼,口衔小羽觞,四肢伏于地,肢上有火焰纹装饰,背后部有骨椎状装饰,卷尾。腹部有“乾隆年制”四字款,为后刻。背部有孔可通腹部,腹内空可蓄水。砚滴为文房用品,一般配有滴注,可用滴注将所蓄之水吸出,滴于砚。汉代已有飞熊、卧羊、辟邪、鸠凤等多种样式的玉质砚滴,常为后代

所模仿。 玉双管式笔插,明,高21.9cm,大口径5.5-6cm,小口径4.5-4.7cm。清宫旧藏。笔插青玉制,色略暗。形制为竹节及桃桩相连式,竹节略高,内空,其外有小竹枝、灵芝相附。桃桩与竹节相并,内空,其外有桃枝、桃叶及果实,一桃枝伸展,连于竹节之上,桃桩下部饰兰花之花叶。笔插是文房用品,管内可插笔或其它物品。明代,室内陈设及文房用品中多有此类作品。笔插取竹、桃、兰、芝之形,以象征君子之德。此作品造型高低错落,生动逼真,是明代玉器中的精品。

玉兽面纹匜杯,明,高9.2cm,口长13.2cm,口宽7.5cm。此匜杯由整块玉料琢成,器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为口,前凸而后方,凸出部分为流,口沿外侧饰夔纹、凤纹。中部为腹,上饰浅浮雕兽面纹。下部为长方形器足,足下有沿,足外饰夔纹。匜的四角及中部出戟。匜柄为兽吞式,柄上部为兽首,仿古样式,巨耳,粗眉,张口,口吞夔式柱,其外饰勾云纹。匜为古代盛水之器,此杯样式仿古匜而有所变化,装饰图案也与古器不同,凤纹的使用更具时代特色。此匜杯杯体方正,图案古朴,为明代仿古器的代表作之一。 “子刚”款青玉合卺杯,明,高8.3cm,口径5.8cm。杯为双筒相连式,外饰两周绳纹,两筒间镂雕一凤为杯柄,杯前面雕双螭,并于两道绳结间雕方形饰,其上琢“万寿”二字。杯两侧分别琢凸起的篆文诗句,其中一侧杯口沿琢“子刚制”款识,杯身铭文为“九陌祥烟合,千春瑞日明。愿君万年寿,长醉凤凰城。”另一侧杯口沿琢“合卺杯”,杯身铭文为“温温楚璞,既雕既琢,玉液琼浆,钧天广乐”,末署“祝允明”三字。古时“合卺”多指婚姻之事,合卺杯亦应为大婚所用。此杯署“子刚制”款,陆子刚为明晚期治玉名家,与祝允明为同时代人,他的作品多为后人所仿冒。

清代首饰史

清代首饰史 目录 1.清朝发展的历史特点及他的民族性。 2.清代工艺文化上的特点(与其他朝代的异同)。 3.清代工艺和首饰的材质及吉祥图案 4.清朝的首饰特点(包括一些饰品工艺上特点)。 从首饰的各个饰品中来讲述,材质和图案的结合。 手镯、头饰、耳饰、项饰、手饰、佩饰、服饰等等。 5.最后总结整体特征以及对现代首饰的影响。 龙生九子: 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吼,今钟上钮。饕餮:好饮食,立于鼎。睚眦:性好杀,立于刀环。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今门铺首。金猊:也称金吾,形似狮,性好烟火,立于香炉。蚣蝮:性好水,立于桥柱。 主体内容 一: 清朝发展的历史特点及他的民族性。 公元1616年,女真族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诸申)各部,建立后金政权.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皇太极该女真为满洲,公元1636年,皇太极等皇帝位,改国号大清,是为清太宗。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入关,定都北京,逐步统一全国,到18世纪后期,人口增值3亿左右,是当时亚洲当时最强大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一步一步的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的部分领土被外国侵占。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资本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满清黄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 清朝从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起,共历11帝,统治276年。随着清朝的建立、强盛、衰微及至灭亡,直接牵动着中华服饰艺术风格地重大变化。女真族原是尚武地游牧民族,有他们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服饰的文化。他们打败明朝统治者之后,就想用满洲地服饰风格来同化汉人,用满族统治汉人地意识推行服饰改革,随之一些装饰品也会随着服装地改变而改变。可以看出这时的首饰之类的都是以满族的意识来改变的,也就是说清朝的饰品就是满族的饰品的特点。可以这么说他的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民族饰品。 二:清代工艺文化上的特点(与其他朝代的异同)。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文化发展趋于保守。其金银首饰之作一改唐宋以来或丰满富丽、生机勃勃,或清秀典雅、一曲恬淡的风格,而越来越多地趋于华丽、浓艳,宫廷气息也越来越浓厚。如果从中国金银器的发展历史长河中浏览而过,至此便会产生一种截然不同的感觉,那其行的雍容华贵,宝石镶嵌的色彩斑斓,特别是那满眼皆是的龙凤图案,象征着

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在4月20日,我们几人怀着既好奇又激动的心情,走进了向往已久的国家博物馆。人来人往中,我们终于进入了国家博物馆 走进国博,置身于宽敞明亮的西大厅,透过7扇铜门可以看到不远处的天-安-门广常南北两侧的楼梯,犹如一幅宽厚的臂膀。听讲解员介绍,铜门、楼梯,仿佛敞开的胸襟,怀抱远方,迎接八方来客,寓意着国博的博大与包容。对着铜门就是一座大型的浮雕“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家喻户晓,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我想,这也是放在这里的寓意吧。 新国博建成后,形成了“两轴一区”的建筑特点。“两轴”,分别是长330米的艺术走廊构成南北轴线,由西大厅、中央大厅、东大厅串连而成的200米长的东西轴线。“两轴”的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称之美。“一区”,是指在地下一层形成了由国博剧尝学术报告厅、演播室组成的展示区。 带着一种兴致勃勃的感觉,我回到一层,又辗转上了一个隐秘的半层高的台阶,寻觅到了“李可染、黄胄和潘天寿艺术大展”展馆。 这三个馆是独立的,馆外照例有大师们的画册出售,价格不菲。黄胄和潘天寿两个馆我只是粗粗转过,之后就把目光停在了李可染馆中的多媒体屏幕上:那是李可染之子李小可先生为父亲制作的生平简介,以及一段大师的绘画录像。 在这面幕墙前,我逗留了一个小时,慢慢的把它看完——李可染的画作非常吸引我,对我自己的绘画也有很大的启发。他是所有近代国画家中,少数能把画面做的气势磅礴而又细如发丝的一位人物。看过展厅里他的真迹,再细细品味大师的生平,及创造这些画作的过程,让我体会到一点:“认真对画,认真做人”。对待喜欢的事物,真的需要潜心研习,并且在承继传统的过程中追求创新、不断探索。 我印象最深的一张画,是他的代表作《万山红遍》。那宣纸上的红,面积那么大,却一点也没让人感到“堵”。红颜色无论在国画还是西画里都是很难控制的,他却能运用的这么自然,丝毫没有造作之感,真令人叹为观止! 其它的作品里,我喜欢有一张画教堂的,那些建筑的边线用水墨表现的是那样有趣;还有他画的最熟练的牧童:悠闲,传神;还有他中年时期的山水,水面上点点的风帆,山峡间的奇峰古刹……. 观看“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复兴之路”是全面展示中华民族170年复兴之路宏大主题的陈列展览,除陈列了1280多件套珍贵文物和870多张历史照片外,还立足于陈列主题的需要,以雕塑、油画、国画、场景、复原、沙盘、电动图表、模型、零距离触摸屏、电子翻书、高清全息投影等多种手段,突出对重点内容的表现,增强内容的表现力和视觉的冲击力。展览共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部分——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第三部分——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史重任。第四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第五部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展览生动地再现了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奋斗历程,展现

翡翠及其文化鉴赏

翡翠及其文化鉴赏 政法学院吴新泽 09060233 (二)班 翡翠本为鸟名。《说文》释翡为“赤羽雀也”;翠为“青羽雀也”。均出郁林。《异物志》释:“翠鸟形如燕,赤而雄曰翡,青而雌曰翠。”其实翡翠鸟类并非仅产于越南,江举证之地亦出之。其羽毛中的红、绿二色极为艳丽,远古即用其作饰物,王室、进行取于江南、越南等地。民间亦用其作饰物,渐趋发展成专业化行业,用翠毛粘在片状物上以作饰品的工艺谓之“点翠”,大致唐宋已有记述。此后,还以翡翠比喻绿色或红色的石头,因美若翡翠,故以翡翠为石名,几经流传遂成了产于今缅甸的辉石玉的专名。时至今日,只要一说翡翠,大家都公认是缅甸绿玉。这种认同是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 (一)文化内涵 最早记载翡翠这一名称的文献是宋欧阳修《归田录》1.明末《徐霞客游记》称作“翠生石”2.清人称云南翡翠玉3、翠石、翡翠石4.清宫《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杂录档》中可见“永昌碧玉”5、“云南玉”6及“洁具玉”7等名称。永昌即今保山,古博南道要冲,至此分为南北两路,南路经龙陵、畹町;北路过腾冲、古永、盈江等地通向缅甸密支那,进入可到达巴基斯坦的咀义始罗(今拉瓦尔品弟附近)和阿富汗的喀布尔,进而至前苏联的木鹿(今塔什干)与西域的丝绸之中汇合。缅甸所产翡翠可直接经腾冲、过保山至大理。永昌府为缅甸翡翠办理往大理、昆明以及北京、苏沪等大城市的必要之路。所谓碧玉原为淡青色玉,其色青如蓝靛者为贵8,清内廷称碧玉为绿色玉石,产于和田与玛纳期,与翡翠相近,属阳起石玉,不是翡翠。查保山及其所辖地区不产翡翠、玉石,以盛产红白而闻名于世,故永昌碧玉理应为缅甸翡翠。云南玉,洁具玉均为清代云南玉名,今云南人仍称翡翠为玉,故其应为翡翠,实非云南所产之玉材。而东部大都市和北京等大多称云南翡翠为翡翠,也有的仍称去玉或绿玉。这种称谓中大统一、小灵活的局面在文字、口头上都维持了很长的时间,恐迄今也未达到完全一致。 至此,翡翠系鸟与玉的同名已被完全公认,而且不再因同名而产生误释。 有关翡翠流传、其自身之文化沉党政以及对其观察经验之积累,均不能与对玉之记载相比。从古文献上已查到的零星记载可知,前人对其褒贬不一,且贬多于褒,与现代有关翡翠的著述是截然不同的,这表明现代人对翡翠的认识已经改变并有所提高,其理解既深入而又有所升华。关于翡翠的矿物学含义,首先在欧洲地质矿物界通过初步检验确定并公布于世,之后,经我国矿物学界传入国内。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圆明园,抢劫了大量珍宝运至欧洲,其中有不少翡翠雕件,1863年交给法国地质矿物学家德特派尔(Alexis Damour)

玉器鉴赏

1、红顶子”成为清朝大官的代名词,是因为清朝二品官员的花翎,就是用(C)装饰的。 A、田红 B、鸡血石 C、红珊瑚 D、玛瑙 2、下列矿物中哪些经钴--60一定时间的照射后会产生颜色变化(C)。 A、和田玉 B、玛瑙 C、水晶 D、翡翠 3、古代四大名著中,哪一部小说把古人对玉的神灵效应的迷信发挥得淋漓尽致(A)。 A、《红楼梦》 B、《三国演义》 C、《西游记》 D、《水浒》 4、考古人员发现殷墟妇好墓出土一件商代象牙杯上镶嵌着(B)。 A、孔雀石 B、土耳其玉 C、玛瑙 D、汉白玉 5、硬玉和软玉的硬度一般为摩氏(D)以上,这在大自然中实属相当坚硬的矿物。 A、7度 B、5度 C、8度 D、6度 6、古文献中的“玉赤首琼”指的是什么(A) A、红玛瑙 B、昌化鸡血石 C、巴林鸡血石 D、红珊瑚 你的答案: A 7、和田玉中最高等级的品种是籽料的(A) A、羊脂玉 B、碧玉 C、黄玉 D、墨玉 8、翡翠是从何时开始被中国玉匠大量采用的(C)。 A、汉朝 B、宋朝 C、清朝 D、唐朝 你的答案: C 9、至迟到何时,古人已将具有“五德”之美的真玉(软玉)从广义的玉中独立出来(C)。 A、战国

C、汉代 D、西周 10、“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一语出自古籍中的(D)。 A、《淮南子》 B、《礼记》 C、《大戴礼》 D、《抱朴子》 你的答案: D 多选题 11、目前市场上常见冒充和田白玉的矿物主要有(ABCDE)。 A、青海玉 B、俄罗斯玉 C、东陵石 D、韩国玉 E、阿富汗玉 12、古人对玉非常崇拜,认为它具有(abde)的奇异功能。 A、昭示祥瑞 B、驱除邪恶 C、招财进宝 D、沟通天地 E、保佑人生 13、古代文献中将红色玛瑙称为(CD)。 A、彩玉 B、花玉 C、赤玉 D、琼玉 E、红玉 你的答案: C,D 14、已知翡翠与和田玉、岫岩玉的比重分别为(BCD) A、3.85 B、3.0 C、2.59 D、3.33 E、3.59 你的答案: B,C,D 15、与和田玉相比较,岫岩玉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abd)。 A、硬度较低 B、分布广 C、硬度较高 D、产量大 E、透光率低 1、《周礼·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 )礼天。 A、青圭

国家博物馆藏清代极品玉器欣赏

国家博物馆藏清代极品玉器欣赏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莲藕形笔架 清 高5.3厘米,长16厘米,宽5厘米 器雕成莲藕形,上镂空浮雕莲叶、莲花、莲蕾及莲蓬。器下随形配紫檀座,座刻梅花纹。原为清宫旧藏。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花卉纹香熏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葫芦形水盂 清 高8厘米,长18.6厘米,宽12厘米 器葫芦形,双椭圆形口,内掏空,做贮水、洗笔之用。外壁透雕、高浮雕葫芦枝蔓和蝙蝠,枝蔓延伸至器底。葫芦因果实多、枝蔓缠绕绵长,深受古人喜爱。《诗经?大雅?绵》以“绵绵瓜瓞”祝颂生民兴旺,子孙昌盛。并且葫芦谐音“福禄”。原为清宫旧藏。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桃蝠水盂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龙首雕龙绦钩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青玉六蜻蜓环耳双联洗 清(1644 - 1911年) 陈设品 高6.7厘米、最长23.5厘米、最宽15.6厘米 清代的玉雕工艺非常出色。清代宫廷设造办处,下设玉作,专门招揽全国名匠从事皇家玉器的雕琢。民间碾玉作坊,以北京、扬州、苏州、大理为著。当时玉雕的原料有白、青、碧、黄、翠玉等,常见器物有瓶、壶、碗、洗、花插等,还有各种动物及巨型山子等。这件青玉双联洗,是由两个四角洗的各一角相联为一整体,其余六角上各雕蜻蜓一只,每只蜻蜓衔玉环一只,造型简洁端庄而别致。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鱼龙形花插 清 高15、长15.6、宽3.6厘米 器为二鱼龙,身下刻寿山福海纹。大鱼龙仰头,大张口,中空,可插花,下颔部阴刻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款。明代玉花插多为灵芝、玉兰等造型,厚重,纹饰简练,很少出现枝杈,

清代玉花插造型更为复杂多样。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皇帝之宝玉印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皇帝之宝玉印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皇帝之宝玉印 清 通高16.1厘米、边长16.1匣米、钮高9.8厘米 这方玉印的印文为阳刻满、汉文“皇帝之宝”,印钮为盘龙状。清朝皇帝颁发诏书要钤这方印,是皇权的象征。清朝皇帝的印章称为“御宝”,当初放置在故宫的交泰殿,由专门的机构—尚宝司来管理。皇帝之印称宝为清制,皇帝的印信称为御宝,清初设御宝于交泰殿,成立尚宝司。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考定玉谱,藏于交泰殿之印25方。这方盘龙纽玉印,印文为满、汉文篆书篆刻。满汉文合璧印为常用之印章,代表皇权,皇帝颁发的诏书皆钤此印。 清朝是以我国少数民族满族的上层为主体建立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制王朝。满族是女真的后裔。明代,女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