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流模式与电压模式

电流模式与电压模式
电流模式与电压模式

电源变换器中电流模式和电压模式相互转化

adlsong

摘要摘要::本文先简单的介绍了电流模式和电压模式的工作原理和这两种工作模式它们各自的优缺点;然后探讨了理想的电压模式利用输出电容ESR 取样加入平均电流模式和通过输入电压前馈加入电流模式的工作过程。也讨论了电流模式在输出轻载或无负载时,在使用大的电感或在占比大于0.5加入斜坡补偿后,系统会从电流模式进入电压模式工作过程。

关键词关键词::电流模式,电压模式,转化,斜坡补偿

Mutual Variation between Current Mode and V oltage Mode in Power

Supply Converter

(AOS Semiconductor Co., Ltd., Shanghai 201203)

Abstract: The operation principle and features of current mode and voltage mode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 converter at voltage mode will own good dynamic performances of current mode when current signal via ESR of output capacitance or input voltage forward feedback is imposed into control loop of voltage mode. The converter at current mode will go into

cycle. Key words: 目前,电压模式和电流模式是开关电源系统中常用的两种控制类型。通常在讨论这两种工作模式的时候,所指的是理想的电压模式和电流模式。电流模式具有动态响应快、稳定性好和反馈环容易设计的优点,其原因在于电流取样信号参与反馈,抵消了由电感产生的双极点中的一个极点,从而形成单阶的系统;但正因为有了电流取样信号,系统容易受到电流噪声的干扰而误动作。电压模式由于没有电流取样信号参与反馈,系统也就不容易受到电流噪声的干扰。

然而,在实际的应用中,通常看似为电压模式的开关电源系统,即系统没有使用电流取样电阻检测电流信号,但也会采用其它的方式引入一定程度的电流反馈,从而提高系统动态响,如:利用输出电容ESR 取样加入平均电流模式,通过输入电压前馈加入电流模式。另一方面,看似为电流模式的开关电源系统,在输出轻载或无负载时,系统会从电流模式进入电压模式。在使用大的电感时,或在占比大于0.5加入斜坡补偿后,系统会从电流模式向电压模式过渡。本文将讨论这些问题,从而帮助工程师在遇到系统不稳定的时候从理论上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1 电压模式的工作原理电压模式的工作原理

电压模式的控制系统如图1所示。反馈环路只有一个电压环,电压外环包括电压误差放大器,反馈电阻分压器和反馈补偿环节。电压误差放大器的同相端接到一个参考电压Vref,反馈电阻分压器连接到电压误差放大器反相端V FB ,反馈环节连接到V FB 和电压误差放大器的输出端V C 。输出电压微小的变化反映到V FB 管脚,V FB 管脚电压与参考电压的差值被电压误差放大器放大,然后输出,输出值为V C 。

电压误差放大器输出连接到PWM 比较器的同相端,PWM 比较器的反相端输入信号为斜波发生器的输出的连续锯齿波,由时钟同步信号产生。

每一个开关周期开始时,PWM 比较器的反相端电压为0,PWM 比较器输出为高电平,高端的主MOSFET 导通,电感所加的电压为正,电感激磁,电流线性上升;PWM 比较器的反相端电压所加的电压为时钟同步信号产生的锯齿波,电压从0开始上升。

当PWM 比较器的反相端电压增加到等于电压误差放大器输出电压V C 时,PWM 比较器输出从高电平翻转,输出低电平,高端的主MOSFET 关闭,低端的同步MOSFET 或续流二极管导通,电感所加的电压为负,电感去磁,电流线性下降。下一个开关周期开始的时钟同步信号到来时,主MOSFET 又导通,如此反复。

从电压模式工作原理可以看到,系统没有内置的限流功能保护电路,同时对输入和输出的瞬变响应缓慢。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需要外加限流保护电路,注意到限流保护电路只起限流的作用,并不参与系统的内部的反馈调节。

图1:电压模式的控制系统图

电压模式为单反馈环控制系统,环路增益是输出电容ESR 的函数,因此反馈补偿设计比较复杂,需要更多额外的器件仔细设计补偿环路,来优化负载瞬态响应。另外,需要电解电容或钽电容稳定控制回路以维持良好的高频响应;在相同均方根工作电流的需求下,相同电容值的电解电容或钽电容比陶瓷电容的体积更大,同时输出电压的波动也更大。同时,由于环路的增益是输入电压的函数,需要输入电压前馈。用于限流控制的电流检测缓慢不准确。如果多个电源和多个并联相位操作,需要外部电路进行均流控制。另一方面,由于电流信号不参与反馈,系统不会受到电流噪声的干扰。

电压模式的反馈设计通常取穿越频率为1/5-1/10的开关频率。环路补偿采用III类补偿

网络:3个极点和2个零点 [1]。2个零点安排在L-C谐振双极点附近,以抵消双极点产生的相

位延迟;低频积分电路用以提高的低频直流增益;2个高频极点以产年高频噪声衰减,保证在0dB穿越频率以上环路增益保持下降。

2 2 电流模式的工作原理电流模式的工作原理电流模式的工作原理

电流模式的控制系统如图2所示。在电流模式的结构中,反馈有二个环路:一个电压外环,另一个是电流的内环。电压外环包括电压误差放大器,反馈电阻分压器和反馈补偿环节。电压误差放大器的同相端接到一个参考电压Vref,反馈电阻分压器连接到电压误差放

大器反相端V FB ,反馈环节连接到V FB 和电压误差放大器的输出端I TH 。若电压型放大器是跨导型放大器,则反馈环节连接到电压误差放大器的输出端I TH 和地。目前,在高频DCDC 的应用中,跨导型放大器应用更多。本文就以跨导型放大器进行讨论。输出电压微小的变化反映到V FB 管脚, V FB 管脚电压与参考电压的差值被跨导型放大器放大,然后输出,输出值为V ITH ,跨导型放大器输出连接到电流比较器的同相端,电流比较器的反相端输入信号为电流检测电阻的电压信号V SENSE 。由此可见,对于电流比较器,电压外环的输出信号作为电流内环的给定信号。对于峰值电流模式,工作原理如下:在时钟同步信号到来时,高端的主开关管开通,电感激磁,电流线性上升,电流检测电阻的电压信号也线性上升,由于此时电压外环的输出电压信号高于电流检测电阻的电压,电流比较器输出为高电压;当电流检测电阻的电压信号继续上升,直到等于电压外环的输出电压信号时,电流比较器的输出翻转,从高电平翻转为低电压,逻辑控制电路工作,关断高端的主开关管的驱动信号,高端的主开关管关断,此时

电感开始去磁,电流线性下降,到一个开关周期开始的时钟同步信号到来,如此反复 [2]。

图2:电流模式的控制系统图

电流模式的Buck 变换器需要精密的电流检测电阻并且这会影响到系统的效率和成本,但电流模式有更多的优点:①反馈内在cycle-by-cycle峰值限流;②电感电流真正的软起动特性;③精确的电流检测环;④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无关,一阶的系统容易设计反馈环,动态响应快、系统的稳定余量大稳定性好,增益带宽大,即便是输出只用陶瓷电容,也容易设计补偿,补偿管脚只用简单RC网络就能对输出负载瞬态作出稳定响应;⑤精确、快速的电流均流,易实现多相位/多变换器的并联操作得到更大输出电流;⑥允许大的输入电压纹波从而减小输入滤波电容,提高了输入的功率因素;输出允许用陶瓷电容,因此这种模式更省空间、省成本、体积更小、价格更便宜。但是,峰值电流模式中占空比大于50%时,系统的开环不稳定,产生次谐波振荡;而且系统会受到电流噪声的干扰而误动作。

3 3 理想理想理想的的电压模式电压模式向向电流电流模式转化模式转化模式转化

3.1 1 理想电压模式中理想电压模式中理想电压模式中输出电容输出电容ESR 取样取样形成的形成的形成的平均电流模式平均电流模式平均电流模式

理想的电压模式在一定的反馈网络参数下,很难在整个电压输入范围和输出负载变化范围内都能稳定的工作。输出负载变化可以通过加大输出电容同时使用ESR 值大的电容来优化其动特性,尽管这样做导致系统的成本和体积增加,同时增大输出的电压纹波。

通常,从直观上理解,输出电容ESR 和输出电容形成一个零点,对于电流模式,这个零点不是必需的,因为电流模式是单阶的系统,而且这个零点导致高频的增益增加,系统容易

受到高频噪声的干扰。所以电流模式或者使用ESR 极低的陶瓷电容,使ESR 零点提升到更高的频率,就不会对反馈系统产生作用,或者再加入一个极点以抵消零点在高频段的作用,加入极点的方法就是在ITH 管脚并一个对地的电容。

电压模式是LC 形成的二阶系统,这个零点的引入可以一定的程度上抵消LC 双极点的一个极点,使其向单阶系统转化。ESR 越大,作用越明显。因此电压模式输出电压通常使用ESR 大的电容。

另一方面,注意到,输出电压为:

L CO I ESR V Vout ??+=

CO V 为输出电容的容抗上的电压,L I ?为电感的纹波电流,Iout I L ?=?α,α为电流纹波系数,一般取0.2 ~ 0.4。

输出电压的小信号值为:()Iout ESR V Vout CO ???+?=?α

若ESR 小,式中后面的一项基本可以忽略;但是,由于电压模式通常使用ESR 值较大的输出电容,这样ESR 就不可以忽略,由于ESR 的作用,相当于在输入电压的反馈信号中引入了一定程度的电流模式,电流模式反馈量为:()Iout ESR ???α

输出电容的ESR 将采样的电流信号送到电压误差放大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电压信号加在一起,经过电压误差放大器放大,再送到PWM 比较器,其工作的原理相当于平均电流反馈。在电压模式中,使用ESR 大的输出电容,相当于引入一定程度的平均电流模式,从而增加系统对输出负载变化的动态响应,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3.2 2 理想电压模式中理想电压模式中理想电压模式中输入电压前馈输入电压前馈输入电压前馈形成形成形成的电流的电流的电流模式模式模式

对于输入电压的变化,目前通常采用输入电压前馈技术,来提高系统对输入电压变化的响应。输入电压前馈如图3所示。图中的实线锯齿波为内部时钟信号产生的斜率固定为k 的正常锯齿波,在没有电压前馈时,产生的占空比为Ts d ?,则有以下公式:

Ts d k Vc ??=

输入电压前馈就是在内部锯齿波上加入随输入电压变化的斜坡,或者从V C 信号减去此斜坡。当输入电压突然增加时,内部锯齿波和外加斜坡之和的波形为图3中的虚线所示。若外加斜坡的斜率为ks ,则总的斜率为:ks k +,注意到:Vin ks ∝,也就是Vin k ks Vin ?=,所以此时的占空比为:

Ts

Vin k k Vc Ts ks k Vc d Vin ??+=?+=)()(1 即:占空比随输入电压的增加立刻而减少,系统提前对输入电压变化做出相应的响应。

图3:电压模式的电压前馈

若不考虑效率,由功率平衡可以得到:Iout Vout Iin Vin ?=?,所以有;

Iin

Iout Vout k ks Vin ??= 从上式可以看到,所加的输入电压前馈信号也就是输入的电流信号。事实上可以这样理解:输入电压前馈技术也就是在理想的电压模式中,叠加一定的电流反馈,以形成一定的电流反馈,从而增加系统对输入电压变化的响应。

4 4 理想的电理想的电理想的电流流模式向电模式向电压压模式转化模式转化

4.1 4.1 轻载时电流模式轻载时电流模式轻载时电流模式趋趋向于向于电压模式电压模式电压模式

电源系统进入轻载或空载时,,变换器通常工作在突发模式和跳脉冲模式 [3]。对于跳脉

冲模式,变换器进入非连续电流模式,高端的开关管的开通时间为控制器所设定的最小导通时间,同时在有一些开关周期,高端的开关管不导通,也就是屏蔽,或跳去一些开关脉冲,以维持输出电压的调节。注意到:在轻载或空载时,电流信号很小,系统也很难检测到电流信号,另一方面,由于高端的开关管的开通时间固定为最小导通时间,已不受电流检测信号的调节,电流反馈事实上已经不起作用,也就不参与到反馈环节。系统此时工作于标准的电压模式。

对于突发模式,输出电压完全由滞洄比较器控制,滞洄比较器控制通过检测输出电压的变化,将输出电压设定在允许的上限和下限的范围内,系统此时也是工作于标准的电压模式。

4.4.22 使用使用大的电感值大的电感值大的电感值趋向于电压模式趋向于电压模式趋向于电压模式

输出电感的选择及设计是基于输出DC 电压的稳态和瞬态的要求。较大的电感值可减小输出纹波电流和纹波电压,减小磁芯的损耗,但在负载瞬变过程中改变电感电流的时间会加长,同时增大电感的成本和体积。较小的电感值可以得到较低的直流铜损,但是交流磁芯损耗和交流绕线电阻损耗会变大。

同时使用大的电感时,电感电流的斜率减小,在理想的状态下,若电感值为无穷大,那么在整个开关周期,电感电流为直流值,电流检测信号就不在起作用,也就是标准的电压模式。因此使用的电感值越大,工作于电流模式的控制就越接近于电压模式,在负载瞬变过程中,系统动特性越差。因此对于电流模式,折衷的方法是选择电感纹波电流峰峰值在输出负载电流额定值的20%到40%之间。

4.4.33 斜坡补偿的电流斜坡补偿的电流模式模式模式趋向于为电压模式趋向于为电压模式趋向于为电压模式

理论上,当占空比大于50%时,电流模式就要加斜坡补偿,系统才能稳定的工作。否则,就会产生次谐波振荡。在实际的应用中,占空比大于40%时,就要加斜坡补偿。占空比大于50%时,斜坡补偿,由于电感充分激磁,而去磁不足,因此输出的电压将比预设定的值高,并将继续升高,直到较慢的电压控制回路调整电流设定点为止,然后输出电压又下降至低于期望值,形成次谐波振荡,其典型的特性就是在一个开关周期,脉冲宽度较宽,在下一个开关周期,脉冲宽度变窄,在每三个开关周期,脉冲宽度又变宽,如此反复。此时可以看到输出电压不稳定,有时还可以听到音频的噪声。

图4:斜坡补偿

图4中,红线斜坡补偿,实线三角形波为没有加斜坡补偿的电感的电流波形,虚线为加斜坡补偿的电感的电流波形。如果用下降沿的锯齿波电压,则其加在电压误差放大器的输出上,用以控制电流检测信号;如果用上升沿的锯齿波电压,则其加在电流检测信号上,然后与电压误差放大器的输出进行比较。

注意到,内部的斜坡补偿将使总的电流斜坡减小,即斜坡补偿使真正的电感电流的斜率降低,从而促使变换器从电流模式向电压模式转化,所加的斜坡补偿越大,变换器越接近电压模式。同时,斜坡补偿也降低了电流环路的增益,降低的系统内部设定的限流点,使系统实际所加的负载电流值降低。

参考文献

[1] A.I. Pressman. Switching Power Supply Design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Publishing Co., 1998.

[2] 刘松. 降压变换器电流取样电阻三种位置的选择. 电子设计应用, 2008, (2): 111 ~ 113.

[3] 刘松. BUCK变换器轻载时三种工作模式原理及应用. 电力电子技术, 2007, 41(11): 75 ~ 76.

开关电源拓扑电压模式与电流模式的比较

开关电源拓扑电压模式与电流模式的比较 作者:罗伯特.曼诺 Unitrode公司的IC公司拥有自成立以来一直活跃在前沿的发展控制电路来实现国家的最先进的级数在电源技术。在多年来许多新产品已推出使设计人员能够在易于应用新的创新电路拓扑结构。由于每一种新的拓扑声称提供改进过的这以前是可用的,它是合理的期望一些混乱将与引进的UCC3570的生成 - 一种新的电压模式控制器介绍我们告诉了近10年后世界上目前的模式是这样的优越方法。 但事实却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拓扑结构是最适合所有的应用程序。此外,电压模式控制如果更新了现代化的电路和工艺的发展 - 大有作为今天的高性能用品的设计师和是一个可行的竞争者为电源设计人员的重视。要回答的问题是,它的电路拓扑结构最好是为一个特定的应用程序时,必须从的每一种方法的两个优点和缺点的认识。下面的讨论尝试这样做以一致的方式为这两个电源的控制算法。 电压模式控制这是用于在第一开关的方法调节器的设计和它服务的行业以及为多年本电压模式配置。这种设计的主要特点是:有一个单一的电压反馈路径,以脉冲宽度调制,通过比较所执行的以恒定的倾斜波形电压误差信号。电流限制必须分开进行。 电压模式控制的优点有: 1.单个反馈回路更易于设计和分析。 2.大振幅锯齿波为一个稳定的调制过程提供良好的噪声容限。 3. 低阻抗功率输出为多路输出电源提供更佳交叉调整。 电压模式控制的缺点: 1.任何改变线路或负载必须首先被检测作为输出的变化,然后由校正反馈回路。 这通常意味着响应速度慢。 2.输出滤波器将两个极点的控制循环要求无论是占主导地位的极低频滚降在误 差放大器或在补偿加零。 3.补偿是通过进一步复杂化,即环增益随输入电压而变化。 电流模式控制上述的缺点是相对显著,因为,设计师们在它的介绍非常积极地考虑所有被缓解电流模式控制这种拓扑结构。如可以看到的从图2中,基本电流模式的图 控制使用振荡器只能作为一个固定频率时钟和斜坡波形被替换为从输出电感电流产生的信号。 而这种控制技术提供的优点包括以下内容: 1. 由于电感电流上升与输入电压 - 武定一个斜坡,这个波形会回应马上到线电压的变化,消除双方的延迟反应和增益变化与输入电压变化。 2. 由于误差放大器现在用命令的输出电流而不是电压,输出电感的影响被最小化现在的过滤器只提供一个单极到反馈回路(至少在感兴趣的正常区域)。这允许在可比的电压模式电路更简单补偿和更高的增益带宽。 3. 电流模式电路额外的好处包括固有的脉冲逐脉冲限流仅仅通过钳位误差放大器的命令,当多个功率单元并联共享以及提供方便的负荷。 而改进提供了电流模式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项技术在设计过程中还带有其独特的一套必须解决的问题。一些这些清单已概述如下:

电压与电流区别

电压与电流信号的区别 “有的设备需要电压信号,有的需要电流信号,这两种信号有什么区别?” 1、信号源输出最大功率的条件是,输出阻抗等于输入阻抗,称为阻抗匹配; 2、如果在信号传输中,一级到下一级不能阻抗匹配信号能量将产生衰减,波形将产生失真、畸变; 3、阻抗匹配分高阻抗匹配与低阻抗匹配; 4、低阻抗匹配时,传输信号电流大,即我们说得电流信号; 5、高阻抗匹配时,传输信号电压高,即我们说得电压信号; 6、如果远距离输送信号,为了减小线路损耗,一般采用电压信号即高阻抗传输; 7、如果近距离输送信号,为了线路损耗不大,一般采用电流信号即低阻抗传输; 8、电流信号抗干扰能力强,因为一般干扰信号为电压信号 9、如果由于远距离传送,信号干扰严重,可采用电流信号传送,减小干扰; 10、当然采用电流信号还是电压信号也有其它原因; “与众不同”的魄力! 1、信号的功率与信号的传输有很大关系; 2、在放大电路的前置级,输入的弱电信号,抗干扰是主要考虑因素; 3、在功放级,输出的强功率信号,传输的能量损失是主要考虑因素; 4、干扰信号一般是电压信号,与传输距离成正比;

5、如果前置级的输入信号,采用电流信号,即低阻抗匹配,可以短路吸收杂波电压干扰信号,特别是传输距离较远时,采用电流信号低阻抗匹配更有利于抗干扰! 工业上通常用电压0…5(10)V 或电流0(4)…20mA 作为模拟信号传输的方法,也是被程控机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那么电压和电流的传输方式有什么不同,什么时候采用什么方法,下面将对此进行简要介绍。 电压信号传输比如0…5(10)V 如果一个模拟电压信号从发送点通过长的电缆传输到接收点,那么信号可能很容易失真。原因是电压信号经过发送电路的输出阻抗,电缆的电阻以及接触电阻形成了电压降损失。由此造成的传输误差就是接收电路的输入偏置电流乘以上述各个电阻的和。 如果信号接收电路的输入阻抗是高阻的,那么由上述的电阻引起的传输误差就足够小,这些电阻也就可以忽略不计。要求不增加信号发送方的费用又要所提及的电阻可忽略,就要求信号接收电路有一个高的输入阻抗。如果用运算放大器OP 来做接收方的输入放大器,就要考虑到此类放大器的输入阻抗通常是小于<1M? 。 原则上,高阻抗的电路特别是在放大电路的输入端是很容易受到电磁干扰从而会引起很明显的误差。所以用电压信号传输就必须在传输误差和电磁干扰的影响之间寻找一个折中的方案。 电压信号传输的结论: 如果电磁干扰很小或者传输电缆长度较短,一个合适的接收电 路毫无疑问是可以用来传输电压信号0…5(10)V 的。

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实验探究专题训练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探究专题训练 1.小航小组的同学完成了下面的实验: 如图甲所示: (1)在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实验中,滑动变阻器除保护电路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2)在探究“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的实验中,定值电阻R1由5Ω换成10Ω时,接下来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向_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若电源电压为6V,R1的可选最大电阻为20Ω,为保证电阻R1两端的电压为2V,那么滑动变阻器R2阻值应不小于_______Ω。 2.(1)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把实物图连接起来,要求满足当滑片P移动到 B端时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为最大。(参照表一数据) (2)闭合开关时,电流表指针指向如图甲所示,出现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中某次测量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请在下表一中补充完整; 表一表二电压 U/V 3电阻 R/Ω 51020 电流 I/A 电流 I/A (4)分析表一的数据,可以得到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表二的数据,可以得到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中。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当_________。 (2)小新将实物连接成如图1所示电路,其中有一处连线错误,请你在连接错误的导线上画“×”并改正。 (3)将电路连接正确后,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P,使定值电阻R两端电压为2V,电流表示数如图2所示,为________A,则R的阻值为________Ω。 (4)换上10Ω的电阻后,闭合开关,电压表示数将__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此时应将滑片P向_______(选填“A“或“B”)端移动,使电阻两端电压为________V。 (5)小芳同学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发现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柯利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探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已知电源电压为6V且保持不变,实验用到的电阻阻值分别为5Ω、10Ω、15Ω、20Ω、25Ω。 (1)请你根据电路图,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在图乙所示的实物电路中补上两根导线,使电路连接完整(要求滑片向右移时,电压表示数变大,不得改动已有的接线)。 (2)小柯连完最后一根导线后就发现两个表的指针发生偏转,并且指针总在晃动,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排除故障后,进行实验,当他将原来5Ω的电阻换成10Ω的电阻后,为使电压表示数保持不变,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________(选填“A”或“B”)端移动。当小柯改用15Ω的电阻继续实验时,发现无论怎样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都无法使电压表的示数达到实验要求的值,聪明的小柯发现原因是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太小。经计算为了完成整个实验,应该选取最大阻值不小于________Ω的滑动变阻器。 (4)最终小柯完成了整个实验,并根据正确的实验数据绘制了图丙所示的电流I随电阻R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以得出结论:电压一定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判断电压反馈与电流反馈(1)

如何判断电压反馈与电流反馈? 若反馈量与输出电压成正比则为电压反馈;若反馈量与输出电流成正比则为电流反馈。通常可以采用负载短路法来判断。 从概念上说,若反馈量与输出电压(有时不一定是输出电压,而是取样处的电压)成正比则为电压反馈;若反馈量与输出电流(有时不一定是输出电流,而是取样处的电流)成正比则为电流反馈。在判断电压反馈和电流反馈时,除了上述方法外,也可以采用负载短路法。负载短路法实际上是一种反向推理法,假设将放大电路的负载电阻RL短路(此时,),若输入回路中仍然 存在反馈量,即,则为电流反馈;若输入回路中已不存在反馈,即则为电压反馈。 判断电压反馈和电流反馈更直观的方法是根据负载电阻与反馈网络的连接方式来区分电 压反馈与电流反馈。将负载电阻与反馈网络看作双端网络(在反馈放大电路中其中一端通常为公共接地端),若负载电阻与反馈网络并联,则反馈量对输出电压采样,为电压反馈。否则,反馈量无法直接对输出电压进行采样,则只能对输出电流进行采样,即为电流反馈。 电压负反馈可以稳定输出电压;而电流负反馈则可以稳定输出电流。区分电压反馈与电流反馈只有在负载电阻RL变动时才有意义。如果RL固定不变,因输出电压与输出电流成正比,所以,在稳定输出电压的同时也必然稳定输出电流,反之亦然,二者效果相同。但是当负载电阻 RL改变时,二者的效果则完全不同,电压负反馈在稳定输出电压时,输出电流将更不稳定; 而电流负反馈在稳定输出电流时,输出电压将更不稳定。 图6 电压反馈与电流反馈的判断 如图5(a),反馈电压,反馈量与输出电压成正比,故为电压反馈。

图6(a),反馈电压,反馈量与输出电流成正比,故为电流反馈。 图6 (b),反馈电流,反馈量与输出电流成正比,故为电流反馈。也可用负载短路法来判断,如图5(a)中,将RL短路时(此时,),如图7(a)所示。由于输 入回路中不存在反馈(),所以图5(a)电路为电压反馈。将图6(a) 中RL短路时(此 时,,如图7(b)所示,输入回路中仍然存在反馈量(),说明反馈对输出电流取样,所以图6(a)电路应为电流反馈。 图7 负载短路法判断电压反馈与电流反馈

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向量图

用多功能电工表检验保护装置能否投入运行 发布时间:2007-1-22 10:50:20 浏览次数:20 古育文广东省梅县供电局(514011) 用负荷电流和工作电压检验是继电保护装置投入运行前的最后一次检查,对于某些保护装置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在带有方向性的继电保护装置中,为了保护其动作正确,在投入运行前必须测量带负荷时的电流与电压的向量图,借此判断电流回路相序、相别及相位是否正确。通过多功能电工表可方便地实现上述功能,替换了以前用相位电压表法和瓦特表法两种繁琐的测量方法。下面结合实际谈谈如何用多功 能电工表来判断方向性的继电保护的接线是否正确。 在2002年10月28日我局所属的一个110kV变电所的电气设备进行电气试验, 经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发现110kV母线的B、C两相电压互感器内部绝 缘介质不良,严重威胁设备的安全运行。为了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对这两相的电压互感器进行了更换。更换后,为了确保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正确,我们用多功能电工表(ST9040E型),进行了方向性继电保护装置的电流与电压的相位检查。 1测量方法 在测量前应先找出接入方向性的继电保护装置的电流、电压端子,在电压端子上用相序表检查所接入的电压互感器的二次接线相序应是正序(即是U A-U B-U C)。 然后用多功能电工表的电流测量钳钳住电流端子的A相电流线(假定电流端子接线正确),用多功能电工表的电压测量表笔依次与A、B、C三相的电压端子接触牢靠,将所测得的数据填入表1。用此法依次测量B、C相的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值,所测得的数据也填入表1。

表1电流、电压和相位值 电压(V) 电流(A) 相位(°) I A=0.9I B=0.91I C=0.9 U A=60197316.873 U B=60.577.8195313.5 U=60 31776.3193 据上表的数据用AUTOCAD2002软件绘出电流向量图,见图1。 图1电流向量图(六角图) 2根据六角图判断接线 六角图作出后,根据测量时的功率的送受情况,判断接线是否正确。这对检验方向 保护,特别是差动保护接线是行之有效的。 功率的送受情况有以下四种: (1)有功与无功功率均从母线送往线路,电流向量应位于第I象限; (2)有功功率从母线送往线路,无功功率由线路送往母线,电流向量应位于第II象

分析电流控制型开关电源方案

分析电流控制型开关电源方案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力电子设备与人们的工作、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而电子设备都离不开可靠的电源,进入80年代计算机电源全面实现了开关电源化,率先完成计算机的电源换代,进入90年代开关电源相继进入各种电子、电器设备领域,程控交换机、通讯、电子检测设备电源、控制设备电源等都已广泛地使用了开关电源,更促进了开关电源技术的迅速发展。开关电源是利用现代电力电子技术,控制开关晶体管开通和关断的时间比率,维持稳定输出电压的一种电源,开关电源一般由脉冲宽度调制(PWM)控制IC和MOSFET构成。开关电源和线性电源相比,二者的成本都随着输出功率的增加而增长,但二者增长速率各异。线性电源成本在某一输出功率点上,反而高于开关电源,这一成本反转点。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使得开关电源技术在不断地创新,这一成本反转点日益向低输出电力端移动,这为开关电源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 电压控制型开关电源会对开关电流失控,不便于过流保护,并且响应慢、稳定性差。与之相比,电流控制型开关电源是一个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系统,能克服电流失控的缺点,并且性能可靠、电路简单。据此,我们用UC3842芯片设计了一个电流控制型开关电源。为了提高输出电压的精度,系统没有采用离线式结构,而采用直接反馈式结构。本系统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电磁兼容性和安全性,可广泛应用于

工业、家电、视听和照明设备。 电流控制型开关电源的原理框图 电流型控制是针对电压型控制的缺点而发展起来的,在保留了电压控制型的输出电压反馈控制部分外,又增加了一个电流反馈环节,其原理框如图1所示。 图1 电流控制型开关电源的原理框图 电流控制型开关电源是一个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系统,内环为电流控制环,外环为电压控制环。当U O变化导致UF变化,或I变化导致US变化时,从而改变UO,达到输出电压稳定的目的。 电流型控制芯片UC3842 UC3842 采用固定工作频率脉冲宽度可控调制方式,共有8 个引脚,各脚功能如下:①脚是误差放大器的输出端,外接阻容元件用于改善误差放大器的增益和频率特性;②脚是反馈电压输入端,此脚电压与误差放大器同相端的2.5V 基准电压进行比较,产生误差电压,从而

电阻与电流和电压的关系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欧姆定律,它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要求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出,从而更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这一节综合性较强,从知识上讲,要用到电路、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从技能上讲,要用到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等。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欧姆定律,最关键的是实验方法。学生对实验方法的掌握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个实验难度比较大,主要在实验的设计、数据的记录以及数据的分析方面,学生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也比较大,所以实验的评估和交流也比较重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②通过实验认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③会观察、收集实验中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2.过程与方法 ①根据已有的知识猜测未知的知识。 ②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的过程并掌握实验的思路、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归纳实验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

能够掌握把一个多因素的问题转变为多个单因素问题的研究方法。 ③能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估,找到成功和失败的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并能设计实验方案证实自己的猜测。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准备: 演示用具:调光台灯、实验电路、实验表格、图像坐标纸、课堂巩固联系等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干电池(2节)、学生电源、2、5V和3V的小灯泡、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Ω、10Ω、20Ω)、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和电流表。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探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二是探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其基本思路是:首先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基础,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再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分析观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科学猜想的学习方法,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分析实验方法和所需的实验器材,设计出实验电路并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数据和图像的分析得出电流跟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五、教学重点难点: 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会观察、收集实验中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电压负反馈和电流正反馈自动调速系统的选择

电压负反馈和电流正反馈自动调速系统的选择 转速负反馈自动调速系统,其调速指标是很好的,但是它需要一个测速发电机,增加了设备投资,维修较麻烦,有时安装也困难。从A-G-M开环系统中可以看出,当负载电流增加时,由于发电机端电压的下降以及发电机、电动机换向绕组压降及电动机电枢压降的增加,使电动机反电动势及转速下降,可用发电机端电压作为负反馈以维持发电机电压近似不变;可用负载电流作为正反馈以补偿换向绕组及电动机电枢绕组压降。这样既可得到近似转速负反馈的性能。 下图为电压负反馈调速系统电路图。 图2.5.1电压负反馈系统电路图 Figure 2.5 .1 negative feedback system voltage circuit 发电机电枢两端并联电阻RV,从中引出反馈电压UV,此即为信号引出点。Rv的选择应使流进其电流而引起发电机内部压降可略而不计。UV与给定电压Us是反向的,因而构成了电压负反馈环节。由于是电压反馈,故应选择高阻控制绕组作为CI。图中Rsa是给定回路附加电阻。 式中, 为给定电位器分压比;

为电压负反馈系数; 上图中各环节的电压平衡方程式为 式中,分别为发电机及电动机电枢绕组及换向绕组电阻; 为主回路换向绕组的电阻和。 根据框图,写出电压负反馈调速系统静特性方程: 式中,KV为电压负反馈闭环系统开环放大倍数

图2.5.2具有电压负反馈及电流正反馈系统电路图 Figure 2.5 .2 a negative feedback voltage and current positive feedback system circuit 从图2.5(b)可得静特性方程式

电压电流反馈控制模式

电压、电流的反馈控制模式 现在的高频开关稳压电源主要有五种PWM反馈控制模式。电源的输入电压、电流等信号在作为取样控制信号时,大多需经过处理。针对不同的控制模式其处理方式也不同。下面以由VDMOS开关器件构成的稳压正激型降压斩波器为例,讲述五种PWM反馈控制模式的发展过程、基本工作原理、电路原理示意图、波形、特点及应用要`氪,以利于选择应用及仿真建模研究。 (1)电压反馈控制模式 电压反馈控制模式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高频开关稳压电源刚刚开始发展而采用的一种控制方法。该方法与一些必要的过电流保护电路相结合,至今仍然在工业界被广泛应用。如图1(a)所示为Buck降压斩波器的电压模式控制原理图。电压反馈控制模式只有一个电压反馈闭环,且采用的是脉冲宽度调制法,即将经电压误差放大器放大的慢变化的直流采样信号与恒定频率的三角波上斜坡信号相比较,经脉冲宽度调制得到一定宽度的脉冲控制信号,电路的各点波形如图1(a)所示。逐个脉冲的限流保护电路必须另外附加。电压反馈控制模式的优点如下。 ①PWM三角波幅值较大,脉冲宽度调节时具有较好的抗噪声裕量。 ②占空比调节不受限制。 ③对于多路输出电源而言,它们之间的交互调节特性较好。 ④单一反馈电压闭环的设计、调试比较容易。 ⑤对输出负载的变化有较好的响应调节。 电压反馈控制模式的缺点如下。 ①对输入电压的变化动态响应较慢。当输入电压突然变小或负载阻抗突然变小时,因为主电路中的输出电容C及电感L有较大的相移延时作用,输出电压的变小也延时滞后,而输出电压变小的信息还要经过电压误差放大器的补偿电路延时滞后,才能传至PWM比较器将脉宽展宽。这两个延时滞后作用是动态响应慢的主要原因。 ②补偿网络设计本来就较为复杂,闭环增益随输入电压而变化的现象使其更为复杂。 ③输出端的LC滤波器给控制环增加了双极点,在补偿设计误差放大器时,需要将主极点低频衰减,或者增加一个零点进行补偿。 ④在控制磁芯饱和故障状态方面较为麻烦和复杂。 改善及加快电压模式控制动态响应速度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增加电压误差放大器的带宽,以保证其具有一定的高频增益。但是这样容易受高频开关噪声干扰的影响,需要在主电路及反馈控制电路上采取措施进行抑制或同相位衰减平滑处理。另一种是采用电压前馈控制模式。电压前馈控制模式的原理图如图1(b)所示。用输入电压对电阻、电容(Rt、Ctt)充电,以产生具有可变化的上斜坡的三角波,并且用它取代传统电压反馈控制模式中振荡器产生的固定三角波。此时输入电压变化能立刻在脉冲宽度的变化上反映出来,因此该方法明显提高了由输入电压的变化引起的动态响应速度。在该方法中对输入电压的前馈控

电压串联反馈原理

放大电路负反馈的原理特点 一、提高放大倍数的稳定性 引入负反馈以后,放大电路放大倍数稳定性的提高通常用相对变化量来衡量。 因为: 所以求导得: 即: 二、减小非线性失真和抑制噪声 由于电路中存在非线性器件,会导致输出波形产生一定的非线性失真。如果在放大电路中引入负反馈后,其非线性失真就可以减小。 需要指出的是:负反馈只能减小放大电路自身产生的非线性失真,而对输入信号的非线性失真,负反馈是无能为力的。 放大电路的噪声是由放大电路中各元器件内部载流子不规则的热运动引起的。而干扰来自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如高压电网、雷电等的影响。负反馈的引入可以减小噪声和干扰,但输出端的信号也将按同样规律减小,结果输出端的信号与噪声的比值(称为信噪比)并没有提高。 三、负反馈对输入电阻的影响 由于负反馈可以提高放大倍数的稳定性,所以引入负反馈后,在低频区和高频区放大倍数的下降程度将减小,从而使通频带展宽。 引入负反馈后,可使通频带展宽约(1+AF)倍。 四、负反馈对输入电阻的影响 (a)串联反馈(b)并联反馈

图1 求输入电阻 1、串联负反馈使输入电阻提高 引入串联负反馈后,输入电阻可以提高(1+AF)倍。即: 式中:ri为开环输入电阻 rif为闭环输入电阻 2、并连负反馈使输入电阻减小引入并联负反馈后,输入电阻减小为开环输入电阻的 1/(1+AF )倍。 即: 五、负反馈对输出电阻的影响 1、电压负反馈使输出电阻减小 放大电路引入电压负反馈后,输出电压的稳定性提高了,即电路具有恒压特性。 引入电压负反馈后,输出电阻rof减小到原来的1/(1+AF)倍。 2、电流负反馈使输出电阻增大 放大电路引入电流负反馈后,输出电流的稳定性提高了,即电路具有恒流特性。 引入电流负反馈后,使输出电阻rof增大到原来的(1+AF)倍。 3、负反馈选取的原则 (1)要稳定静态工作点,应引入直流负反馈。 (2)要改善交流性能,应引入交流负反馈。 (3)要稳定输出电压,应引入电压负反馈; 要稳定输出电流,应引入电流负反馈。 (4)要提高输入电阻,应引入串联负反馈; 要减小输入电阻,应引入并联负反馈。 六、深度负反馈的特点 1、串联负反馈的估算条件 反馈深度(1+AF)>>1的负反馈,称为深度负反馈。通常,只要是多级负反馈放大电路,都可以认为是深度负反馈.此时有: 因为:, 所以:xi≈xf 估算条件:

峰值电流控制优缺点

开关电源峰值电流模式控制PWM的优缺点 近年来电流模式控制面临着改善性能后的电压模式控制的挑战,因为这种改善性能的电压模式控制加有输入电压前馈功能,并有完善的多重电流保护等功能,在控制功能上已具备大部分电流模式控制的优点,而在实现上难度不大,技术较为成熟。 由输出电压VOUT 与基准信号VREF的差值经过运放(E/A)放大得到的误差电压信号 VE 送至PWM比较器后,并不是象电压模式那样与振荡电路产生的固定三角波状电压斜波比较,而是与一个变化的其峰值代表输出电感电流峰值的三角状波形或梯形尖角状合成波形信号 VΣ比较,然后得到PWM脉冲关断时刻。因此(峰值)电流模式控制不是用电压误差信号直接控制PWM脉冲宽度,而是直接控制峰值输出侧的电感电流大小,然后间接地控制PWM脉冲宽度。 电流模式控制是一种固定时钟开启、峰值电流关断的控制方法。因为峰值电感电流容易传感,而且在逻辑上与平均电感电流大小变化相一致。但是,峰值电感电流的大小不能与平均电感电流大小一一对应,因为在占空比不同的情况下,相同的峰值电感电流的大小可以对应不同的平均电感电流大小。而平均电感电流大小才是唯一决定输出电压大小的因素。电感电流下斜波斜率的至少一半以上斜率加在实际检测电流的上斜波上,可以去除不同占空比对平均电感电流大小的扰动作用,使得所控制的峰值电感电流最后收敛于平均电感电流。因而合成波形信号VΣ要有斜坡补偿信号与实际电感电流信号两部分合成构成。当外加补偿斜坡信号的斜率增加到一定程度,峰值电流模式控制就会转化为电压模式控制。因为若将斜坡补偿信号完全用振荡电路的三角波代替,就成为电压模式控制,只不过此时的电流信号可以认为是一种电流前馈信号。当输出电流减小,峰值电流模式控制就从原理上趋向于变为电压模式控制。 当处于空载状态,输出电流为零并且斜坡补偿信号幅值比较大的话,峰值电流模式控制就实际上变为电压模式控制了。峰值电流模式控制PWM是双闭环控制系统,电压外环控制电流内环。电流内环是瞬时快速的,是按照逐个脉冲工作的。 功率级是由电流内环控制的电流源,而电压外环控制此功率级电流源。在该双环控制中,电流内环只负责输出电感的动态变化,因而电压外环仅需控制输出电容,不必控制LC 储能电路。峰值电流模式控制PWM具有比起电压模式控制大得多的带宽。以下是开关电源峰值电流模式控制PWM的优缺点: 峰值电流模式控制PWM的优点是: ①暂态闭环响应较快,对输入电压的变化和输出负载的变化的瞬态响应均快; ②控制环易于设计; ③输入电压的调整可与电压模式控制的输入电压前馈技术相妣美; ④简单自动的磁通平衡功能; ⑤瞬时峰值电流限流功能,内在固有的逐个脉冲限流功能; ⑥自动均流并联功能。 峰值电流模式控制PWM的缺点是: ①占空比大于50%的开环不稳定性,存在难以校正的峰值电流与平均电流的误差。 ②闭环响应不如平均电流模式控制理想。 ③容易发生次谐波振荡,即使占空比小于50%,也有发生高频次谐波振荡的可能性。因而需要斜坡补偿。 ④对噪声敏感,抗噪声性差。因为电感处于连续储能电流状态,与控制电压编程决定的电流电平相比较,开关器件的电流信号的上斜波通常较小,电流信号上的较小的噪声就很容易使得开关器件改变关断时刻,使系统进入次谐波振荡。 ⑤电路拓扑受限制。

逆变器的两种电流型控制方式

逆变器的两种电流型控制方式 摘要:研究分析了逆变器的两种双环瞬时反馈控制方式——电流型准PWM控制方式和三态DPM电流滞环跟踪控制方式,介绍其工作原理,分析比较其动态和静态性能,并给出具体实现电路及系统仿真结果。 关键词:PWM逆变器功率变换器控制 On Two Types of Current Programmed Control Topologies for Inverters 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wo types of current programmed instant control modes for inverters, PWM and hysteresis type.Principle, static and dynamic performance are discussed. Realization circuits and simulation results are presented. Keywords:PWM, Inverter, Power converter, Control 中图法分类号:TN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19 2713(2000)12-642-03 电流型双环控制技术在DC/DC变换器中广泛应用,较单电压环控制可以获得更优良的动态和静态性能[3]。其基本思路是以外环电压调节器的输出作为内环电流给定,检测电感(或开关)电流与之比较,再由比较器的输出控制功率开关,使电感和功率开关的峰值电流直接跟随电压调节器的输出而变化。如此构成的电流、电压双闭环变换器系统瞬态性能好、稳态精度高,特别是具有内在的对功率开关电流的限流能力。逆变器(DC/AC变换器)由于交流输出,其控制较DC/DC变换器复杂得多,早期采用开关点预置的开环控制方式[1],近年来瞬时反馈控制方式被广泛研究,多种各具特色的实现方案被提出,其中三态DPM(离散脉冲调制)电流滞环跟踪控制方式性能优良,易于实现。本文将电流型PWM控制方式成功用于逆变器控制,介绍其工作原理,与电流滞环跟踪控制方式比较动态和静态性能,并给出仿真结果。 1三态DPM电流滞环跟踪控制方式 电流滞环跟踪控制方式有多种实现形式[1,2,4,5],其中三态DPM电流滞环跟踪控制性能较好且易于实现[1]。参照图1,它的基本工作原理是:检测滤波电感电流iL,产生电流反馈信号if。if与给定电流ig相比较,根据两个电流瞬时值之差来决定单相逆变桥的4个开关在下一个开关周期中的导通情况:ig-if>h时(h见图1,为电流滞环宽度,可按参考文献[1]P64式5 2选取)S1、S4导通,UAB=+E,+1状态;ig-if-h时S2、S3导通,UAB="-"E,-1状态;|ig-if|h时S1、S3或S2、S4导通,UAB="0,"0状态。两个D触发器使S1~S4的开关状态变化只能发生在周期性脉冲信号CLK(频率2f)的上升沿,也就是说开关点在时间轴上是离散的,且最高开关频率为f。 仿真和实验表明,iL正半周,逆变器基本上在+1和0状态间切换,而iL负半周,逆变器基本上在-1和0状态间切换,只有U0过零点附近才有少量的+1和-1之间的状态跳变,从而使输出脉动减小。 2电流型准PWM控制方式

电压反馈放大器与电流反馈放大器的区别

1.电压反馈放大器与电流反馈放大器的区别: 1.带宽VS增益 电压反馈型放大器的-3DB带宽由R1、Rf和跨导gm共同决定,这就是所谓的增益帯宽积的概念,增益增大,带宽成比例下降。同时运放的稳定性有输入阻抗R1和反馈阻抗Rf共同决定。而对于电流反馈型运放,它的增益和带宽是相互独立的,其-3DB带宽仅由Rf决定,可以通过设定Rf得到不同的带宽。再设定R1得到不同的增益。同时,其稳定性也仅受Rf影响。 2.反馈电阻的取值 电流型运放的反馈电阻应根据数据手册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选取,而电压反馈型的反馈电阻的选取就相对而言宽松许多。需要注意的是电容的阻抗随着频率的升高而降低,因而在电流反馈放大器的反馈回路中应谨慎使用纯电容性回路,一些在电压反馈型放大器中应用广泛的电路在电流反馈型放大器中可能导致振荡。比如在电压反馈型放大器我们常会在反馈电阻Rf上并联一个电容Cf来限制运放的带宽从而减少运放的带宽噪声(Cf也常常可以帮助电压反馈型放大器稳定),这些如果运用到电流反馈放大器上,则十有八九会使你的电路振荡。 3.压摆率 当信号较大时,压摆率常常比带宽更占据主导地位,比如同样用单位增益为280MHZ的放大器来缓冲10MHZ,5V的信号,电流反馈放大器能轻松完成,而电压反馈放大器的输出将呈现三角波,这是压

摆率不足的典型表现。通常来说,电压反馈放大器的压摆率在500V每us,而电流反馈放大器拥有数千V每us. 4.如何选择两类芯片 a,在低速精密信号处理中,基本看不到电流反馈放大器的身影,因为其直流精度远不如精密电压反馈放大器。 b.在高速信号处理中,应考虑设计中所需要的压摆率和增益帯宽积;一般而言,电压反馈放大器在10MHZ以下,低增益和小信号条件下会拥有更好的直流精度和失真性能;而电流反馈放大器在10MHZ以上,高增益和大信号调理中表现出更好的带宽和失真度。当下面两种情况出现一种时,你就需要考虑一下选择电流反馈放大器:1,噪声增益大于4;2,信号频率大于10MHZ。 编辑本段2.应用时需要注意的问 1、电流反馈型放大器不能用做积分器 2、电流反馈型放大器在反馈电阻两端不能用并联电容的方法消除振荡 3、电流反馈型放大器的输出和反向输入端不能跨接电容 4、电流型反馈放大器的反馈误差量是运放负管脚的电流值,Vout=Zt×In 5、电流型反馈放大器的反馈电阻不能选择过大的值 6、电流型反馈放大器的反馈阻值会影响放大的稳定性和带宽 7、电流型反馈放大器不能用作电压跟随器的接法 8、电流型反馈放大器的压摆率比较高 9、电流型反馈放大器无增益带宽积这一个参数10、电流型反馈放大器的增益和闭环带宽可以分别的设置11、反馈电阻有一个最佳值,既可以保证最大带宽,也可以保证稳定的放大的不振荡。

电流电压串联并联负反馈分析

一.电压串联负反馈: 图Z0303(a)为两级电压串联负反馈放大电路,图(b)是它的交流等效电路方框图。 1.反馈类型的判断 (1)找出联系输出回路与输入回路的反馈元件。图Z0303(a)中Rf、Cf、Re1是联系输出回路与输入回路的元件,故Rf、Cf、Re1是反馈元件,它们组成反馈网络,引入级间反馈。 (2)判断是电压反馈还是电流反馈。 可用两种方法来判别,一是反馈网络直接接在放大电路电压输出端,故为电压反馈;二是令Uo = 0,因Uf由Rf、Re1 对Uo分压而得,故Uf= 0反馈消失,所以为电压反馈; (3)判别是串联反馈还是并联反馈。 由图Z0303(a)可以看出:Ube = Ui - Uf 即输入端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以电压形式相迭加,故为串联反馈,也可令Ui=0,此时Uf仍能作用到放大电路输入端,故为串联反馈;还可以根据反馈信号引至共射电路发射极则为串联反馈。 (4)判别反馈极性。 假定Ui为+,则经两级共射电路放大后,Uo为+,经Rf与Re1 分压得到的Uf也为+,结果使得放大电路有效输入信号减弱,故为负反馈。 综上判断结果、该电路为电压串联负反馈放大电路。 2、反馈对输出电量的稳定作用 放大电路引入电压负反馈后,能够使输出电压稳定。任何外界因素引起输出电压不稳时,输出电压的变化将通过反馈网络立即回送到放大电路的输入端,并与原输入信号进行比较,得出与前一变化相反的有效输人信号,从而使输出电压的变化量得到削弱,输出电压便趋于稳定。 可见,负反馈使放大电路具有了自动调节能力。电压负反馈能够稳定输出电压。 3、信号源内阻对串联反馈效果的影响 由上面的讨论可见,对串联反馈Ube = Ui - Uf ,显然,UI越稳定,Uf 对Ube 的影响就越强,控制作用就越灵敏。当信号源内阻Rs = 0时,信号源为恒压源,Us就为恒定值,则Uf的增加量就全部转化为Ube 的减小量,此时,反馈效果最强。因此,串联反馈时,Rs 越小越好,或者说串联反馈适用于信号源内阻Rs 小的场合。 4、放大倍数及反馈系数的含义 对电压串联负反馈电路, Xi = Ui, Xo = Uo,Xf = Uf 故: AUf、FU,分别称为闭环电压放大倍数和电压反馈系数。

差分输出、电流模式DAC的参数和测量方法(精)

差分输出、电流模式DAC的参数和测量 方法 摘要:实现了一种全集成可变带宽中频宽带低通滤波器,讨论分析了跨导放大器-电容(OTA—C)连续时间型滤波器的结构、设计和具体实现,使用外部可编程电路对所设计滤波器带宽进行控制,并利用ADS软件进行电路设计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该滤波器带宽的可调范围为1~26 MHz,阻带抑制率大于35 dB,带内波纹小于0.5 dB,采用1.8 V电源,TSMC 0.18μm CMOS工艺库仿真,功耗小于21 mW,频响曲线接近理想状态。关键词:Butte 本文中,将以MAX5891 作为测量和规格说明的特例。但所介绍的参数和测量方法可以用于其他的差分输出、电流模式DAC。 线性参数说明 定义数据转换器线性精度主要有两个参数:积分(INL)和差分(DNL)非线性。INL 是输出传输函数和理想直线之间的偏差;DNL是转换器输出步长相对于理想步长的误差。 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之一对INL进行定义:(1)端点INL或(2)最佳拟合INL。端点INL是采用DAC传输函数端点测得的实际值计算转换器的线性度;最佳拟合INL则是计算传输函数的斜率获得INL的峰值。 图1a. 端点积分非线性误差 图1b. 最佳拟合积分非线性误差 图1a和图1b以图形的形式显示了两种测试方法与给定传输函数之间的关系。注意,两种情况中,DAC传输函数曲线的数值和形状都一样。还要注意,图1a 的端点线性度有较大的正INL,而没有负误差。 采用图1b所示的最佳拟合方法,将部分正误差转移到直线的负侧,以降低报告的最大INL。注意,线性度误差总量和直线计算结果相同。 DNL定义理解起来要难一些,确定最低有效位(LSB)的权值会影响DNL。DAC中需要考虑DNL没有小于-1 LSB的编码。小于这一电平的DNL误差表明器件是非

导体中的电流和电压的关系

导体中的电流和电压的关系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2、尝试采用图像法来分析实验数据。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重点难点:通过学生实验,认识并总结出通过导体的电流跟两端的电压及本身的电阻之定量关系是本节重点;同时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及滑动变阻器的电路连接,对变量控制法的理解应用是本节的难点。教学准备:1、投影仪,写好内容的投影片。导线若干。分组实验每组干电池2节,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各一个,5Ω、1 0Ω、15Ω的定值电阻各一只,导线若干。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 今天我们上一节探究课,在前面的学习中,曾特别强调:绝不允许用导线直接将电源的两极连接起来;用电流表测电流只能串联在电路中,这是为什么?你看到过“高压危险”的警示牌吧!这又是为什么?这是因为电压大,电阻小,电流大造成的。那电流和电压、电流和电阻有什么样的定量关系呢? 猜想与假设 请谈论下面两个问题:把你的猜想写在下面的方框中 1、一个用电器(或一段电路)的电阻,通过它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

2、通过一个用电器的电流跟电阻又有什么关系? 学生谈论,老师归纳。 设计实验 1、怎样用变量控制法进行研究验证猜想?找一名学生表述。 实验需要的仪器有:电源、开关、定值电阻(5Ω、10Ω、15Ω)、滑动变租器、电流表、电压表和导线若干。请同学们根据这些器材设计实验所需的电路图。讨论确定。(老师用投影机投影,选择一张效果好的电路图做为实验电路图)(附图二:实验用的电路图) 在实验中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开关连接时保持断开状态,电流表和电压表用小量程就可。注意两表的“+”“—”接线要正确。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实验一: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实验步骤如下:(1)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①每组选定一种定值电阻,(如R=5Ω),认清元件。②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定值电阻两端电压成倍变化。(如让U等于0.5V、1V、1.5V) ③出示记录表格(附表三:电流与电压的变化数据记录表)明确实验后找学生填表。(2)开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排除故障。(3)实验完毕,找几组学生代表汇报实验数据填入表内。引导学生观察表中数据,找出数据变化规律归纳实验结论:保持电阻不变时,电流与电 压关系。 试验二、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训练题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训练 1.(2015柳州25题9分)图甲是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的实验电路图。 (1)实验需要更换电阻R后控制电阻两端不变. (2)连接电路时,保持开关(选填“闭合”或“断开”),滑动变阻器R 的滑片置于端(选填“a”或“b”). (3)小明连好实物电路(图乙),进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根据实验 数据作出的I--U关系图像如图丙. (4)分析数据和图像不能得到“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的关系,为什么呢?小明仔细检 查实验过程,发现是两个错误所致:一是实物电路与电路图不符,他把表接错了位置;二是每次更换R、后,没有调节保持电压表示数不变(填图中元件符号). (5)老师在批评小明粗心的同时告诉他,他现在的实验也非常有意思:第一是由表中数据可以知 道R接入电路的电阻等Ω,恰好能由此得出:当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 第二是现有实物电路不作任何调整,结合I--R图像可以测定未知电阻的阻值,如:用待测电阻R x替换R读出电流表示数为0.25 A,利用I--R图像可得,R x=______Ω,但对于某些阻值的R x,测量不够精确,请你说出对哪些阻值的R x测量不够精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5钦州24题8分)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的实验中,实验器材有:电源(电压恒为 9V),滑动变阻器、开关、电流表、电压表、10Ω电阻、5Ω电阻各一个,导线若干。 (1)如图是小明连接的实物电路,要用电压表测量R1两端的电压,导线a,b,c中有一根连接错 误,这根导线是_____。 (2)电路连接正确后,闭合开关,滑动变阻器滑片P从A端滑到B端过程中,电压表的示数 __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 (3)将变阻器的滑片从一端移动到另一端的过程中,电压表示数变化范围是3—6V,记录的几 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电流电压功率的关系及公式

电流I,电压V,电阻R,功率W,频率F W=I的平方乘以R V=IR W=V的平方除以R 电流=电压/电阻 功率=电压*电流*时间 电流I,电压V,电阻R,功率W,频率F W=I的平方乘以R V=IR 电流I,电压V,电阻R,功率W,频率F W=I的平方乘以R V=IR W=V的平方除以R 电压V(伏特),电阻R(欧姆),电流强度I(安培),功率N(瓦特)之间的关系是:V=IR,N=IV =I*I*R, 或也可变形为:I=V/R,I=N/V等等.但是必须注意,以上均是在直流(更准确的说,是直流稳态)电路情况下推导出来的!其它情况不适用.如交流电路,那要对其作补充和修正求电压、电阻、电流与功率的换算关系 电流=I,电压=U,电阻=R,功率=P U=IR,I=U/R,R=U/I, P=UI,I=P/U,U=P/I P=U2/R,R=U2/P

就记得这一些了,不知还有没有 还有P=I2R P=IU R=U/I 最好用这两个;如电动机电能转化为热能和机械能。电流 符号: I 符号名称: 安培(安) 单位: A 公式: 电流=电压/电阻I=U/R 单位换算: 1MA(兆安)=1000kA(千安)=1000000A(安) 1A(安)=1000mA(毫安)=1000000μA(微安)单相电阻类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电压U*电流I 单相电机类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电压U*电流I*功率因数COSΦ 三相电阻类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1.732*线电压U*线电流I (星形接法) = 3*相电压U*相电流I(角形接法) 三相电机类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1.732*线电压U*线电流I*功率因数COSΦ(星形电流= I,电压=U,电阻=R,功率=P U=IR,I=U/R,R=U/I, P=UI,I=P/U,U=P/I P=U2/R,R=U2/P 就记得这一些了,不知还有没有 还有P=I2R ⑴串联电路P(电功率)U(电压)I(电流)W(电功)R(电阻)T(时间)电流处处相等I1=I2=I 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U=U1+U2 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R=R1+R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