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爱情观念及表达的参考文献

中西方爱情观念及表达的参考文献

中西方爱情观念及表达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中国,爱情通常被视为一种私人情感,而在西方,爱情通常被视为一种社会情感。在中国,爱情通常被表达为对亲人、朋友或祖国的爱,而在西方,爱情通常被表达为对伴侣的爱。

在中国,爱情通常被视为一种传统文化价值观,可以追溯到古代。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爱情通常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例如《红楼梦》、《牡丹亭》等。在古代中国,爱情通常被视为一种道德和伦理观念,强调爱情的和谐和家庭的和睦。

相反,在西方,爱情通常被视为一种社会情感,与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有关。在西方,爱情通常与浪漫和激情相关联,强调个人的独立和自由。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爱情通常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吸血鬼日记》等。在西方,爱情通常被视为一种社会责任,强调对爱情的承诺和忠诚。

中西方爱情观念及表达的差异也体现在表达方式上。在中国,爱情通常被表达为对亲人、朋友或祖国的爱,例如在母亲节或国庆节期间表达对亲人或祖国的热爱。在西方,爱情通常被表达为对伴侣的爱,例如在情人节或七夕节期间表达对伴侣的爱。

中西方爱情观念及表达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观

和传统。在中国,爱情通常被视为一种传统文化价值观,而在西方,爱情通常被视为一种社会情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爱情的定义和表达方式也不同。

论中西方的爱情观

论中西方的爱情观 摘要: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人们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看待事物的方式各不相同。人作为一个感性动物对情感的表达方式和经营方式也大不相同。本文将浅谈中西方在爱情方面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西方、柏拉图、爱情观、等级制度、束缚 爱情是人类世界最为美好的感情,古往今来,无数人为之舍生忘死!古代陆游与唐婉的悲情故事,范蠡与西施的悲惨爱情,苏东坡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至今成为千古绝唱。近代的罗丝与杰克,他们的爱情令人向往。同样的爱情却有着不同的结局,这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国家不同、文化范围不同、对事物的方法不同所导致的,对待爱情也是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立场。 一、中国的爱情观 (一)历史上,中国人对待爱情的观念与看法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中关于爱情的经典绝句,充分表明了古代中国人对爱情的向往,对纯真爱情的期盼与执着。但是,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及习俗极大的约束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在古代,中国的嫁娶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少去了这些繁文缛节,男女双方的结合就是私定终身,是会被当时的人所唾弃的。男女双方没有自主选择对方的权利,在结合之前甚至都没有见面的机会,就更别说他们之间存在爱情了。古代的中国是极端的男权社会,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妻子和丈夫的关系没有亲密和互助而言,而是上级对下级的一种从属关系,女子出嫁到夫家也可以说就是一个机器,一个工具,没有自由,更何谈爱情。 当然,中国古代也有令人向往的经典爱情。梁山伯与祝英台为爱化蝶的凄美爱情至今使人赞不绝口,曾有诗写到:“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爱祝英台。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蝶,翩翩花丛来。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在古代,美好的爱情总是被无情的拆散,因为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受低级制度的制约,他们讲究的是“门当户对”。还有不少悲壮的爱情被某种政治因素无情的拆散,范蠡和西施就是被政治的替代品。那时的没有天长地久的爱情,有的只是永恒不变的利益。一个国家,一个帝王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进行政治联姻,

浅谈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 ——以《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牧丹亭》为例 摘要: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有着极大的不同,这在东西方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罗密欧与朱丽叶》《牡丹亭》这两个文本渗透了东西方爱情观差异。比较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特别是爱情观。 关键词:东西方爱情观差异文 化 由于地域文化、历史情况的不同,东西方爱情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虽同为感人至深的爱情传奇,但却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不能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更凄美,也不能说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更动听。因为两对年轻人都是爱情的执著追求者。只是他们在爱情观上有一定的差异。 一、热情自由与含蓄委婉 1.1主题表达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写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作品。反映的是追求自由与解放的时代主题,表现人性的光辉。所以,莎士比亚在主题的表达上直接而有力。通过剧中人物的对白,表现了爱情的伟大与神圣。“来,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现在赶快把你的厌倦于风涛的船舶向那岩上冲击进去吧!为了我的爱人,我干了这一杯!”--这是罗密欧义无返顾地走向死亡前,所表述的最后的心声。莎士比亚运用“爱情的悲诗”,使文中结尾部分的死闪耀着人性的灵光,回响着浪漫的旋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改造了现实生活的定式,产生了摧枯拉朽的作用,使未来生活在两个世仇家庭的青年人不会再重蹈他们的命运。他们用年轻的生命预示了充满希望的明天,《罗密欧与朱丽叶》无愧于文艺复兴晚期一部洋溢着青春朝气的“乐观主义的悲剧”。 《牡丹亭》则完全不同。中国的传统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比起罗密欧和朱丽叶则经历了很大的波折,从生到死,然后起死回生。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还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杜丽娘对爱情的向往是天生的,尽管她被长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强烈的思春之情,并最终获得了爱情。《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同时作者表达这样的主题的时候并没有很直白地揭露,而是含蓄地抒写,这些主题是阅读者慢慢品味出来的。 1.2语言表达

中西方爱情悲剧比较研究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比较研究 ——浅析《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 朱丽叶》 王秀丽 (济南大学文学院,山东250022) 摘要: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中西悲剧的比较在近代的文学研究中特别引人注目。文章着眼爱情悲剧观,选取《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中西方经典爱情悲剧,从两部作品的内容入手,探究两部作品的内在差异性,以此来分析中西方爱情悲剧观的差异及成因。 关键词:中西方;爱情悲剧;比较;成因 自古以来,爱情便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中西方爱情悲剧的代表作之一,阐述了中西方的爱情悲剧观,我们从作品的异同来进行研究。 一、相同点 (一)、主题思想 首先,两者都表现了对爱情的描写和赞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描写了两个年轻人从相识、相知、相恋到相互殉情的过程,表现了男女主人公对这种纯洁、美好爱情的坚持不解的追求。正是这种有魅力的爱情,才使两部作品源远流长。 其次,两部作品都从不同的方面提到了对女性的同情和赞美。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英台是美丽、善良、善良并且忠贞的女子形象化身,但是面对封建礼教下的婚姻制度,即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无计可施。虽然真心相爱,但最后只能死后团圆。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是个大胆、热情并且忠于爱情的女子,对于两人的爱情,她大胆的去追求,守护。但是两个家族的仇恨却使两人的爱情化为泡影,突如其来的失误使朱丽叶不得不殉情而去。 最后,两部作品都展现了反封建的进步主题。梁祝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门阀制度森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恋情,尤其是最后的化蝶,便是反封建礼教的最好的证明。《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作品,当时是西方封建制度瓦解的时期。故事中,面对两个家族的仇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追求以及后来的殉情结合,都是对封建制度抹杀人的意愿的一种反抗。因此,造成悲剧的不是两个家族,而是两种道德力量:一种是残忍、报负和复仇;另一种是爱情、友谊和和谐的文艺复兴精神。[1](238) (二)、情节结构

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比较

摘要:中西方的传统爱情现有着极大的不同.这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反映。西方人重视恋爱.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其背后有深刻的原因,如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社会开放程度等的迥然不同。中国的传统爱情观已经逐渐落伍僵化。时代要求结合中西爱情观的可取成分。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积极有为的爱情观。 关键:中西方传统爱情观不同之处原因 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承,这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现代社会仍然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无法割断的联系。爱情观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中西方的传统爱情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可比性极强。本文试以传统的中西文学为关照点。从中西方传统爱情观的主要不同点、不同的表现、其中原因与给我们的启示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爱情观 中西方爱情观相差甚远。朱光潜对此有精辟论述:“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至上’的标语。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 爱情在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很低.被认为是次要的。由于深受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爱情的功能被单一化.仅仅起繁衍后代的作用。爱情和婚姻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上,目的性和功利性都很强。“中国式爱情”的关键在于婚姻。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如果最后能结婚,都可以被舆论道德接受为合法夫妇。如果没成婚,或者一方有配偶,则情感再真挚,不能被舆论道德所接受。《牡丹亭》里杜丽娘与柳梦梅经历了人鬼恋,被视为异端,但终因杜丽娘还魂为人,柳梦梅高中状元。二人受皇帝赐婚结为合法夫妇,他们之前的异端恋才被接受为“才子佳人”美满婚姻的预演和铺垫。 西方人认为爱情本身是一种价值.持“爱情至上”的观点。他们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甚至生命,不懂爱就不懂生活。罗密欧与朱丽叶不顾家仇,为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宁愿双双殉情。这在西方的爱情悲剧中并不少见。 二、不同的表现 中西方爱情观的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追求爱情的自由度 在中国封建社会,婚恋的顾虑和干涉颇多,特别注意门当户对.女子是否有德有貌,男子是否有才有功名。这样一来男女双方的爱情就绝非单纯的爱情了,其中掺和了许多门第功名等与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相关的因素。婚姻通常是父母做主,如果父母不同意来往的话,子女要么妥协放弃自己的真爱。听从父母的婚姻安排,要么为爱抗争,但这样的抗争往往是软弱无力且难以成功的。 西方人表现在爱情观上就是“探究”心态。特征是爱独立自由,喜欢探究新奇,乐于冒险进取。男女在择偶上不管年龄大小、相貌美丑,不管是否已婚.只要能达到探究上的满足,一切都无所顾忌。而且西方人觉得恋爱是自己的事,不应受过多约束。 2.爱情的表达方式 中国男女表达爱情的方式都是含蓄、拘谨、谨慎的。文学作品中的男女经常用日用物品如绢帕、团扇、玉簪等求爱,或者用谐音寓意的东西,如莲子(怜子)、青丝(思)、红豆等表达心意,社会甚至还赋予某些物品(如绣球)具有公开的择偶功能。在伦理道德监管下中国人无法明确地用言语当面求爱。而只得求助于有爱情隐含意义的物品或者其他暗示行为。 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就显得直露、开放。有时甚至是异常狂热、不顾一切的。人们可以公开谈论自己的感情,社会舆论对此也予以容忍和支持。人们在个人生活中对自己倾心的对象往往公开表露爱意。而没有太多道德上的顾忌。经常是第一次见面,眼光就离不开对方,或者当夜就携琴在姑娘窗外弹奏,倾吐衷肠。 3.对性的看法

东西方浪漫主义思想比较性研究

东西方浪漫主义思想比较性研究 董春波 (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摘要:人类的浪漫主义精神有着悠久的的历史,但浪漫主义在东西方文明中兴起的时间和发展的过程却有很大差异。造成东西方浪漫主义思想兴起与发展差异的因素有很多,诸如历史进程中社会性质的不同,政治形式,经济政策,东西方人思维方式,宗教因素和人文思想等。 关键词:浪漫主义;历史;文化;思想;比较 1 东西方浪漫主义的差异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基本的文学与艺术创作方法,其宗旨与理性相对的感性。浪漫主义文学与艺术侧重从主观内心出发来反映客观现实,从而抒发对理想世界憧憬与追求,常用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和夸张的手法来抒发情感。文学与艺术创作中的浪漫主义思想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虽然人类的浪漫主义精神有着悠久的的历史,但浪漫主义在东西方文明中兴起的时间和发展的过程却有很大差异。东西方世界在历史文化发展进程在时间上也是不同的。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灿烂丰富、博大精深文化稳定的传承发展着;西方世界在经历中世纪的一千年后其文明则迅速崛起。中国历史上很多思想和物质上的发展都远远领先于西方,西方也有部分物质与精神文明相当卓越。文化的差异不代表文化的优劣,但是可以作为研究和比较东西方文化的切入点。造成东西方浪漫主义思想兴起与发展差异的因素有很多,诸如历史、经济、政治、宗教和人文思想等等。 2 东西方浪漫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浪漫主义思想兴起较早,其发展过程是稳定且连续的。中国古代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学与艺术形式是诗歌和戏剧。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体制恢弘,构成了古代文学的主体。在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思想体现较早的文学作品是战国末期屈原的《离骚》。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其作品是浪漫主义文学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屈原不

中外文学中的爱情观比较分析

中外文学中的爱情观比较分析 爱情是一个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而文学作为人类情感的表达方式之一,承载 着无数关于爱情的故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对爱情的诠释和描绘也不尽相同。本文将比较分析中外文学中的爱情观,探讨其差异和共同点。 一、爱情的起源和发展 无论中外文学,爱情的起源都与人类的封建社会和宗教信仰密切相关。例如西 方文学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描写的是一对年轻情侣,他们的爱情超越了两个家族之间的仇恨与分歧,但最终以双双牺牲告终。而中国文学中的《红楼梦》,则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爱情为主线,揭示了封建社会下的宫廷爱情。 然而,中外文学中对于爱情的描绘方式略有差异。中西方文学通常对于爱情有 不同的期许。在中西方文学中,爱情是一个人生完整性的一部分,是人们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文学作品更注重家庭、亲情以及社会责任,而西方文学则更强调个人的追求和情感自由。 二、爱情的表达形式 中外文学中对于爱情的表达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西方文学通常更加开放和 直接,情感表达也更自由。例如浪漫主义文学中的情诗,透过唯美的文字形容描绘爱情的美好和激情。而中国文学则更偏向隐晦和含蓄,以意境丰富的诗歌和细腻的叙事手法,表达出爱情的深邃和复杂。 此外,中外文学也在爱情的表达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西方文学较多地以男 女主人公个体情感为切入点,强调个人的情感追寻和自我表达。而中国文学则更注重爱情的群体性和团体荣誉感。例如《红楼梦》中的复杂情感纠缠和人物群像描写,凸显了封建社会下的爱情关系的复杂性。 三、爱情观的差异和共同点

中外文学中的爱情观既存在差异,也存在共同点。差异体现在对于爱情的定义、期许和表达方式上。不同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对于爱情的诠释和体验也会有所不同。然而,中外文学中对于爱情的追求和反思存在共同点。爱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情感体验,无论是中文学还是西方文学,都有追求真爱、执着忠诚等共通的主题。 从现代角度看,中外文学中的爱情观也在相互融合和影响。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文化逐渐融合,东西方的爱情观之间也在相互借鉴和交流。例如中国的小说《围城》中,描绘了婚姻与爱情的关系,融合了中西方文学中对于爱情的思考和表达方式。 总之,中外文学中的爱情观存在差异和共同点。无论是中文学还是西方文学, 都对于爱情有着自己独特的诠释和表达方式。然而,不同文化交流和互鉴的进程中,我们也能看到中外文学对于爱情的共同思考和追求。最终,爱情是一种普遍的人类情感,无论中西方,都是值得我们探索和珍惜的。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悲剧对比看中西方爱情观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流传久远的两部爱情悲剧,一部出自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之手,一部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学四大悲剧,分别在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土壤生根并开枝散叶,以它们独特的魅力而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当我们仔细考量中西这两部享誉世界文苑的悲剧之时,即可发现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异同之处。 第一个交叉点:爱情国度的自由追求 爱情是幸福的起点,是生命的延续,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常见的主题。两部作品故事的发生就都是因为男女主人公的自由恋爱。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作为世仇家族双方的子女,结合的可能性已经几乎为零,再加上提伯尔特被罗密欧杀死,可谓仇上加仇。两人的爱情虽面临层层的阻碍,双方的爱情却没有因此停止蔓延。相反,面对罗密欧被放逐,父母的反对逼迫和乳媪的态度转变,朱丽叶先是痛骂乳媪,然后喝“毒药”拒婚,爱情的力量使他们经受住了可怕的考验,并通过朱丽叶窗下的互诉衷肠、劳伦斯神父寺院里的秘密婚礼、朱丽叶喝毒药装死和双方一起殉情等种种途径去跨越这些障碍,来实现自己对爱情的追求。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祝经过草桥结拜、书馆谈心、十八相送、楼台会,双方的爱情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但当爱情面对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的传统、祝父的反对、马家的财势和官官相护的现实等诸多因素阻挠的情况下,通过玉扇坠两人私定终生,祝英台的避婚、骂媒、哭坟,梁山伯相思病亡到最后的哭坟合葬,自由恋爱的两人最终也在“化蝶”这一神话情节中追求到自己渴望的爱情。 情之所起是一往而深。通过比照,两部作品为爱情而进行,为爱情而抛开一切、不懈追求努力追求的情节,可以说完全是在同一条轨道上活动,并以此形成了二者的第一个交叉点。 第二个交叉点:青春生命的绝唱 如果说作为两部作品的第一个交叉点是男女主人公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并由此引 发故事进行的话,那么男女主人公的双双殉情作为两部作品的共同结果,则形成中西这两部著名悲剧的第二个交叉点。 当罗密欧看着“死去”的朱丽叶而喝下毒药倒在她身边后,“复活”的朱丽

《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的异同

《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爱 情观与婚姻观的异同 《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的异同本 文关键词:西厢记,爱情观,异同,罗密欧与朱丽叶,婚姻观 《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爱情观与政治理念的异同 本文简介:一、引论爱情是中外文学作品中均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从中国古代的《诗经》和西欧的古希腊神话开始,爱情这个话题就在 文学这地沃土上生根发芽,每一部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观都近世是时代 的缩影。但中外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外传统的中所表现出文学作品不 同的爱情观。本文就《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作品情 爱的爱情观进行一个比 《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的异同本 文内容: 一、引论 名著爱情是中外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从中国古代的《诗经》和西方的古希腊传说开始,爱情这个话题就在文学这片沃土 上生根发芽,每一部文学作品中的都是时代的缩影。但中外文化的差 异导致了中外传统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的爱情观。本文就《西 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作品的心境进行一个比较,并且 进一步分析导致这两种爱情观异同的原因。 二、《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五部文学作品中的 爱情观、婚姻观的异同 (一)含蓄内敛的爱情

在许多人眼中,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故事就像涓涓流水,清澈而美妙,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西厢记》是中国传统 爱情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所塑造的张生与崔莺莺恒定亘古不变 的恋情是中国传统爱情观的极其重要体现。崔莺莺作为当朝相国之女,与两届书生张生坠入爱河,张生在普救寺与崔莺莺一见钟情,"(张生 上云)自夜来见了那位小姐,着小生一夜无眠。今日再到寺中,访他 长老,小生别有话说。(与法聪拱手科)". 张生虽喜欢崔莺莺但却不 知其心里所想所盼,当得知崔莺莺要与她父亲亡过老相国追荐做好事,为了获得崔莺莺的芳心,自己谎称和尚的敝亲,带一分斋追荐他父母,只为见崔莺莺柔情,却不知崔莺莺对他却有情意情意,这种对爱情的 犹豫和含蓄内敛的表达方式是造成崔张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 (二)偶像剧式的开头 人们都说"一见钟情"是在男女姐妹俩偶遇的情况下所使用的 外来语词汇,男女主角总是以一种偶遇的方式见面,并一见钟情,在《西厢记》中 , 张生于普救寺巧遇莺莺,巧遇是一种在戏曲和小说中 较为多数的见面模式。 "在我看来崔张的邂逅其实是一种浪漫的幸福,这种幸福也是一种对于爱情所产生构成的美好的理想,由于这种理想,清规戒律的限制被打破;军人贵族与平民的界限被打破了;地域的限 制被打破了;甚至仙凡、生死的限制都被打破了。 " 他们的爱情像 一艘火箭,只有突破功败垂成阻碍,方能达到一种理想状态,这种投 资过程是艰难的,但他们的真爱就像一株野草,虽生长在逆境中却从 不退缩,依然茁壮地成长着。 (三)带有神话表现手法的爱情观 《西厢记》中的爱情观,除了具有含蓄内敛和拥有偶像剧式 的开头这些鲜明的特点之外,部分少部分还带有一定的寓言色彩, 《西厢记》中有"(张生见莺莺红娘和科)蓦然见五百年风尘业冤",这 里业冤指对前世的冤家,这也暗指崔莺莺与张生的是前世注定的,就 像《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宝玉前世是神瑛侍者,而黛玉今生是绛 珠仙草,蓄水神瑛侍者对绛珠仙草有灌溉之恩,为了感恩,黛玉经常

概念隐喻在中英爱情表达的异同

概念隐喻在中英爱情表达的异同 在传统修辞学中隐喻被当作一种修辞格来看待;但是在新兴的认知语言学中,它被当作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本文从认知的角度通过分析中英爱情隐喻的差异,旨在支持现代隐喻理论。同时,本文可以加深人们对中英爱情观差异的理解。 标签:认知隐喻爱情文化 一、从语言修辞格到概念系统的隐喻 传统上隐喻被看成语言修辞格,也就是说它或多或少地被看成在修辞文体中使用的修辞手段。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的作用开始获得重新认识:它被当作一种重要的认识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 二、作為认知工具的隐喻 1.概念隐喻。Lakoff & Johnson(1980/2003:7)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一个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个事物”,隐喻应该被理解为“隐喻概念”(conceptual metaphor),人们可以通过隐喻理解抽象概念和复杂状况。每一个语言的背后都有一个复杂的概念体系,这个概念体系包含许多概念隐喻,所有的概念隐喻都植根于我们的身体构造、日常生活经验和知识。概念域为丰富的心理表征,他们作为我们与特定的经历或现象相关的背景知识的一部分以图式形式储存于记忆中,在理解隐喻的过程中自动提取。 2.映射域。隐喻的映射域可以被理解为一套限制,这套限制规定哪些对应有资格从源概念映射到选定的目标概念上。这些限制不仅有助于避免将任意一种特征从源概念转移到目标概念上,而且有助于激发可能的对应范围。隐喻的映射域本质上反映出我们处置所处世界的概念经验。更具体地说,我们可以区分映射域的三个主要成分: (1)意象图式(image schema):认知语言学把抽象概念看做来自躯体与世界的相互作用,并根植于躯体的经验模式之中,这些模式就是意象图式。Johnson首先对意象图式进行了较为清晰的界定:意象图式是人类感知互动及感觉运动活动中反复出现的动态模式,它使我们的经验具有了结构及连贯性。Lakoff指出,意象图式是相对简单的,在我们的日常身体体验中反复出现的结构,如容器,路径,连接,动力,平衡,或某种空间范围或关系.意象图式来自感知和互动,是一个在我们感觉经验中反复出现的框架模式。(王寅,2001).Langacker 强调了意象图式是高度抽象的构型,是基于我们日常物理性经验之上。 意象图式主要由射体,路标和路径三部分组成,如果某个课题处在相对于另一个客体的位置,或者向后者移动,那么前者就叫射体,后者就叫路标。意象图式表现是的射体与路标之间的某种动态或静态的不对称关系,射体为这一不对

爱情理论研究综述

爱情理论研究综述 作者:杨蕾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7期 【摘要】爱情是人类自古永恒不变的话题。爱情是幸福生活的主要部分,现阶段由于多元文化及价值伦理的不断涌入,导致人们的恋爱心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所以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热点。中国研究者对爱情的起步较晚,本土研究也较少,大多是停留在介绍西方研究的程度。 【关键词】爱情;爱情理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从历史的发展过程看,把浪漫爱情和婚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观念是西方工业革命以后才流行开来的。通过对历史的回顾,社会学家相信浪漫爱情的观念产生和普及并不是社会生活一个自然的过程和属性,而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下,并且受到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深刻影响。目前较为普遍的是通过爱情类型的划分间接地讨论爱情的本质。一类主要是社会学各理论流派,他们的研究目的并不在于找到一个完美的爱情定义,而是基于不同的理论立场,强调浪漫爱情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它受到社会结构和各种社会因素制约,同时也关心爱情产生的社会过程和社会后果,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独特的视角和研究取向;另一大类的工作主要是由社会心理学家完成的,其发展出一些关于爱情的类型划分和模型。结构功能主义者认为爱情所导致的婚姻可能破坏现存的社会制度,但也是实现社会繁衍最好的制度安排。而在冲突论者看来,爱情是今日妇女受压迫的“轴心”,爱情在我们的文化和社会结构中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它使妇女继续遵从传统的性别角色和服从男性。交换论认为爱情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公平交换”。有学者认为以为,在一般意义上,爱情是男女间的相互倾慕,渴望与对方相依相守的一种热烈、真挚的情感,是人类异性个体之间基于性生理基础而产生的相互吸引,积极奉献的行为和心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和多种要素,其中性爱、理想和情爱就是构成爱情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 二、研究状况 国外爱情观研究以探讨爱情本质为切入点,从爱情类型、爱情是婚姻的基础、爱情缘分、浪漫态度、爱情表达等几个角度去研究爱情观,其中对爱情类型的研究是国外爱情观研究的重点。爱情观的理论基础:爱情类型理论,一是诺克斯和斯帕克斯基的爱情类型理论,诺克斯和斯帕克斯基认为,浪漫主义爱情和现实主义爱情是爱情的两种基本态度。浪漫主义爱情的特征是崇尚真正的爱情,一生只有一次爱情是结婚的惟一标准等观念。二是赫特菲尔德和沃尔斯特的爱情类型理论,赫特菲尔德和沃尔斯特从类型学的角度把爱情分为伴侣型爱情和狂热型爱情。两种类型的爱情在情绪的强烈程度对性的看法和爱情的稳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大的差别。三是李的爱情态度类型理论,李从爱情象征意义的角度对爱情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爱情基本分

中西方爱情婚姻观差异

浅谈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差异 论文提纲 前言 一、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差异 1、中国的爱情婚姻观 2、西方的爱情婚姻观 二、中西方爱情观差异的表现 1、中西方爱情表达方式 2、中西方对爱情的态度的差异 3、中西方爱情维持时间的差异 4、追求爱情的自由度 三、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表现 1、结婚目的的差异 2、择偶标准的差异 3、婚姻中的夫妻关系 四、中西方爱情婚姻观的差异的根源 1、民族文化 2、社会开放程度与女子地位 3、求变还是求稳 结束语

浅谈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差异 摘要:从爱情的表达方式,对爱情的的态度,维持时间,和追求爱情的自由度阐述中西方爱观差异的表现。由于文化背景不同,针对结婚的目的、选择配偶以及夫妻关系的差异表现进行中西方婚姻观分析。借鉴西方婚姻爱情观中的积极成分,最后形成一套适合当代中国自身的新型婚姻爱情观。 关键词:爱情观;婚姻观 前言 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承,这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爱情观也是文化的部分,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可比性极强。婚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不仅使人类得以生息繁衍,而且也丰富了人类生活的感情世界。从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主要不同点、不同的表现、其中原因给我们的启示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爱情婚姻观的差异 1、中国的爱情婚姻观 爱情是人类世界最美好的感情,自古以来,多少人为之舍生忘死!中国古代就有许多颂爱情的诗词歌赋,文学作品。有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其君子好逑”之绝唱,有梁山伯祝英台为爱化蝶的凄美传说。但是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及习俗约束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在古代的中国婚姻嫁娶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少去了这些繁文缛节,男女双方的结合就算是私订终身。许多夫妻在结合以前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更勿说双方之间有爱情了。结婚后,有幸的话,夫妻情投意合,感情日积月累,相濡以沫,白头偕老。如果不幸,夫妻二人只是同住在一间屋子里共同生活的人而已。家境较为宽裕的家庭,丈夫还可以纳几房妾,妻子为换得有妇德的好名声不得不忍气吞声或黯然神伤。古代中国是极端的男权社会,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因此妻子和丈夫之间是从属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夫妻之间的感情就不是平等的感情。没有离婚制度,只有男子能休妻。古代的中国是以农耕为主的社会,人口是家庭重要的资源,婚姻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繁衍后代。古代中国人的爱情,婚姻,家庭这几个概念是密不可分,相互重叠的。因此中国人崇尚终生不渝,常相厮守的爱情除了有主观意志外,也是有着客观 原因的。 2、西方的爱情婚姻观 古代西方的阶级等级制度也森严,婚配也讲究“门当户对”,可是在爱情的追求上就相对的大胆和自由得多。首先,在配偶的选择上,个人有相对的自由。青年成年后,可以进入社交圈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宴会舞会。以这些聚会为平台,男女青年可以选择自己的配偶。当然,由于这些聚会大多是由同一个社会阶层的人参加,因此,婚姻的对象也很有

七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观

七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观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爱情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有着独特而深刻的内涵。 其中,七夕节作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情人节之一,更是将中国古代爱 情观与浪漫情怀相结合的重要象征。通过对七夕节及相关传统习俗的 考察,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深沉的爱情观念。 首先说到七夕节这个特殊的节日,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话故事《牛郎织女》,故事中描述了牛郎织女在银河两岸相会的浪漫情景。 这个故事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浪漫爱情的象征。 七夕节是人们纪念这一故事的日子,也成为了表达爱情的重要时刻。 与西方情人节不同,七夕节并非只属于情侣之间的节日,它更倾向 于强调双方平等、珍惜亲情和友情,而不仅仅是爱情。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习惯于许下美好的祝愿和展示对亲人和朋友的关心。这种观念反 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亲情、友情和爱情的一种综合认知,强调了 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除了七夕节,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与爱情相关的传统习俗。比如,中国古代的婚姻观念强调婚姻是两个家庭的结合,注重家族的延 续和亲友团结的重要性。传统的婚礼仪式包含了诸多仪式和习俗,如 过大门、拜堂、敬茶等,这些都是为了表达对父母的尊重和对婚姻的 珍视。这种观念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传统道德观念和家庭观念, 强调了婚姻的稳定和共同的责任。 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爱情也是一个经常讨论的话题。许多经典的文 学作品中,都描绘了各种各样的爱情故事。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

玉和林黛玉的爱情,表达了对真挚爱情和现实局限性的思考;《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白骨精的爱情,反映了对道德和命运的思索。这些 文学作品不仅是对爱情的赞美和思考,更是对中国传统爱情观念的传 承和表达。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一种相对内敛和稳重的爱情观。与西方情感 文化中的浪漫和个人主义相比,中国爱情观更加注重传统的道德伦理 和社会责任。尽管在现代社会中,西方的浪漫观念越来越影响了中国 的年轻人,但中国爱情观的基本价值观念仍然深深影响着人们。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观念凝聚了对于亲情、友情和爱 情的综合认知与思考。七夕节作为中国爱情文化的象征,反映了古代 浪漫爱情的理念。而中国传统婚姻观念和文学作品中对爱情的思考更 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爱情观。虽然现代社会的观念已经发 生了变化,但这些传统的爱情观念仍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从《梁山伯和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看中西方爱情观的异同

从《梁山伯和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 看东西方青年男女恋爱观的异同 摘要:东西方由于社会文化、社会背景、社会伦理观念的不同,往往导致爱情观念也出现不同的差异。在中国封建时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就是很好的一个典型代表,在封建儒家伦理观念道德下,他们的爱情只会是悲剧;而在西方封建贵族势力虽比较强大,当排除事件中因个人的失误造成的后果后,也许罗密欧与朱丽叶也许是很有可能摆脱封建家族势力的素服最终走到一起的。因此,本文将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西两部悲剧作品中看中西方爱情观的异同。 关键词:伦理爱情悲剧 自古以来,爱情便是一个全人类共同的话题。人类总是对于爱情充满了向往和渴求,尽管伤痕累累却仍乐此不疲。可是对于爱情的追逐和态度,中西方却有着很大的差别。中国人的爱情态度总是含蓄的,旖旎的。而西方人则是开放热烈的。《梁山伯和祝英台》与《罗密欧和朱丽叶》都是中西方流传久远的爱情悲剧作品,《梁山伯和祝英台》充分表现了在封建王权势力和伦理观念下的爱情悲剧;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体现着当时西方家族的封建

家长专制的爱情悲剧。

一、两部作品的相似点 (一)、情节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英台男扮女装来到杭州读书与梁山伯相识,两人经过草桥结拜、书馆谈心、十八相送、楼台会,爱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即使知道他们的爱情会受到阻挠,但他们还是坚定的为自由爱情而奋斗。所以当他们的爱情面对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封建儒家传统伦理观念下门当户对的传统,马家的财势和官官相护的现实等诸多因素阻挠的情况下,依旧很坚定地通过玉扇坠私定终生。但是现实的残酷注定他们生是不能走到一起的,在梁山伯来到祝家求婚却得知祝英台已被许配给马家后,因对祝英台强烈的思念之情最后忧郁而死,虽然祝英台在梁山伯死后上了马家的花轿,但却中途改道,穿着素衣来到了梁山伯的坟前,跳进坟墓与心爱之人合葬在了一起,最后幻化成情蝶飞出。两人最终在“化蝶”这一神话情节中追求到了自己渴望的爱情。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封建家族势力较为强大,作为世仇家族的子女,想要走到一起几乎是不可能的,再加上罗密欧又失手杀死了提伯尔特,可谓仇上加仇。两人的爱情虽面临层层的阻碍和考验,但他们的爱情却没有因此而停止蔓延。相反,在面对罗密欧被放逐,自己的父母又反对逼迫和乳母态度转变的情况下,朱丽叶通过劳伦斯神父寺院里的秘密婚礼,喝毒药装死,以及双方一起殉情等途径跨越了这一切一切的障碍,以实现自己对爱情的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