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面临的问题及其策略

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面临的问题及其策略

作者:刚祥云陈雅歆

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2017年第10期

摘要:近期有关中小学研学旅行的话题被“提上日程”,但是究竟何谓研学旅行以及如何合理地推进研学旅行并使之落地生根。道理似乎明朗,实践仍存在一定的难度。这种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研学旅行”的内涵及其必要性尚未被普遍理解;第二、实践过程中易出现“难接地气”、“逐利而无学”、“安全不好保障”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以高校研学旅行理论方案的研发与推广为首要,以研学目的地对接学校教育进行有效资源的整合为必要,以研学旅行课程化的有效拟定为方略,致力实现“高校+中小学+旅游地”研学旅行一体化。

关键词:研学旅行;中小学教育;课程化;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30-0026-03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特别是2016年教育部、国家旅游局等11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后,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研学旅行得到快速发展。但研学旅行在实践层面上存在一定难度。这种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研学旅行”的内涵及其必要性尚未被普遍理解;第二、实践过程中易出现难“接地气”、“逐利而无学”、“安全不好保障”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以高校研学旅行理论方案的研发与推广为首要,以研学目的地对接学校教育进行有效资源的整合为内核,在研学旅行课程化的有效拟定下健康运转,实现“高校+中小学+旅游地”的研学旅行一体化。

一、“研学旅行”的义涵及其必要性

“研学旅行”是一种践行校外教育的重要方式。回顾国内“研学旅行”的足迹,可以从2013年全国个别省市地区进行试点探索说起,2014年7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再次提出要积极开展研学旅行; 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支持研学旅行发展,把研学旅行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范畴”。直到2016年初,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同年12月,教育部联合其他部门合力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之中,并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义涵及其重要性做出阐述。其中明确:“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体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简而言之,“研学旅行”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在旅游过程中,践行校外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

毫无疑问,“研学旅行”概念的提出,有其自身价值和时代意义,主要体现为一种教育理念的合理化转向,总结其益处可以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对于参与者个人而言,可以增长知识、培育情感、锻炼意志,使参与者的身、心、德、智、体等获得全面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调动了人的知、情、意等心理结构,并使它们有效配合,协调运转。

第二,对于群体社会而言,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经济发展,促进机制完善。

第三,对于教育方式而言,它是对新兴教育方式的一种探索,而且是积极有为的。因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落脚点是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进行某种深度融合,进而在轻松愉悦的旅行过程中学习,因此,它是一种现行学校教育之外的校外实践“补偿”。

第四,对于生活质量而言,可以弥补学生日常单调的学习生活,引导他们健康合理地利用闲暇时光。在满足学生出门旅行愿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生活趣味与多样性,丰富其人生阅历。

总之,“研学旅行”不失为一种积极有为而又潜藏巨大力量的教育践行方式。但是这一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可能会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研学旅行”践行过程中的问题

任何一种新型理念的实践,都会伴随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而“研学旅行”在实践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主要归纳为:

第一,“研学旅行”方案宏大而笼统,难“接地气”。由于我国不同地区所拥有的旅游资源不一,承载能力有异,基础设施也有自身的特点,所以在研学目的地的选择及其研学方案的制定上,要慎重且“接地气”。解决这一问題,就要在一个大的原则下,尽量实施具体的原则,距离选取的“就近”原则,目的地选择的“个性”原则,教育内容与活动方式设置的“多样化”原则以及根据不同季节旅游人群与当地旅游资源的“变化”原则。更为重要的是,研学方案的制定,需要考虑到研学结束后是否能惠及“研后之教”,这直接关系到研学活动的持续开展。

第二,“研学旅行”观念及其必要性,可能尚未得到普遍理解。观念意识的陈旧或者误解,可能会阻碍“研学旅行”的茁壮成长。比如: 2017年5月26日,联盟成立大会上,笔者作为参会一员,在与一些企业及教育机构代表的交流过程中,笔者深感有些人并没有完全理解“研学旅行”的宗旨及其意义,对其概念的理解仍旧停留在“游玩”和如何能够获得自身利益这一方面,有“游”而无“学”。况且学生的安全问题,一直是他们制定课外活动的一个“标尺”。此外,

就目前中小学校的教育现状而言,“升学率”仍是其首要考虑因素,大部分家长和学生都愿意将时间和金钱投资到与分数直接相关的校内课程方面,而压缩对与升学课程无关活动的投入。

第三,鉴于研学旅行活动的特殊性,一方面学生出行的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另一方面研学过程中可能会滋生“逐利而无学”的现象。首先,对校外活动的安全性考量。出门旅行,安全是重中之重,出行前如何对设计的研学路线作出安全评估,拟定安全规范,如何规避风险;出行途中,遇见意外情况,有何种应急预案;对于已经出现的安全问题,如何处理、如何认责,都要解决在研学之前。其次,在“研学旅行”实施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一些旅游企业乃至教育机构的参与,因此多部门合作,不同理念有时难以统一,部分企业或教育机构有“逐利”倾向,因而,研学旅行能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导”,就需要国家有关部门保持警惕,且要实施有效的管控措施。

三、“研学旅行”践行中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以高校研学旅行理论方案的研发与推广为首要

高校具有丰厚的师资力量,有一批具有长期从事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地理学、人文学等方面的研究专家,他们有丰硕的理论经验,借助于理论素养,并结合一定的教育学发展规律,可以制定出比较切实可行的研学旅行理论方案。而随着合理方案的提出,就可以在当地的研学旅行基地做试点推广,并在推广的过程中逐步完善。高校在制定研发方案的同时,要做到分阶段、分内容、明目的,因为不同阶段学生心理需求的不同,以及小学生和中学生接受心理层面上的差异,因而对研学目的地的兴趣点也存有差异。

(二)以研学目的地和学校教育的资源整合为必要

合理方案的制定是首要条件,而研学旅游目的地的资源整合亦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内容。这就需要部分景区的建设必须对接学校教育、学校课程,分阶段执行,并针对小学与中学研学内容的不同而做出相关调整,甚至可以在景区的开发建设之初,将研学因素考虑在内,结合专家、教师等意见,设计成集大众旅行、研学旅行等多种旅行模式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此外,教育和旅游部门相结合,可以使两个部门发挥各自的优势,学校将繁琐的旅行移交给经验丰富的旅行机构代为操作,从而能够集中精力关注“研”和“学”,既能转移风险,又能给学生减轻经济负担,使研学旅行既有“学”,又能“游”。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推出的“辅助与补充学校与家庭教育”研学旅行,在旅行社的代理下, 8所学校6000名学生进入大学,他们各自“探秘奇趣的昆虫世界,其中有蝴蝶欣赏,了解蝴蝶的生活习性等;探寻农耕文化包括了解蜜源植物、寄主植物、蝴蝶文化,认识石碾、马车、风车、水车等,感悟中国万年农业;踏入深厚土壤世界,感受五色土壤神奇,园内识花认树,走进神秘植物世界,参观室外五谷杂粮、中药材;探寻动物世界的神奇奥秘,观看电影《地下仪仗队》、《植物私生活》、《云断秦岭》等”。

(三)以课程化的拟定、运行为方略

倘若将中小学“研学旅行”进行持久,就有必要将这一活动纳入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当中,以课程化的拟定、运行为方略。在这一方略的运行中,要注重课程设置的趣味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教学目标的综合性以及研学过程的启发性与教育性,可以说研学旅行课程化就是要秉持“寓教于乐”的宗旨。现实中,中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同时,好动、爱玩、渴望于新颖而形象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学内容简单而又有启发性,引导亲自参与体验等,这些都是课程化有必要参考的因素。

另外,陆庆祥博士提出的:“遵循自然适应、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同时要培训专业研学导师,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体验,采取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以过程考核柔性评价为主要考核和评价方法。”这些见解值得在课程化设置中深思和借鉴。

總之,研学旅行,道理虽明,实践之道仍值得继续探讨。就我国目前的教育处境,研学旅行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不妨慢慢思考,历经岁月沉淀,逐渐走向完善。对于处在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我们需要投入更多的爱心与关怀,诚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晚年曾自白的那样,“近年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人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研学旅行,就是为学生走出课堂、亲近自然、了解人文、健全身心,所准备的一份课外“礼物”。

参考文献:

[1]朱立新.研学旅行专题主持人语[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2).

[2]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浙江大学教育系.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陆庆祥,程迟.研学旅行的理论基础与实施策略研究[J].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4]丰子恺.佛无灵[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

中小学研学旅行

郧西县中小学研学旅行教育活动两天一夜游路线设计 传承农耕文化体验现代农业 ----神雾岭石斛基地、腾达观光园、青科示范基地 郧西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王德成张吉福王子丽武海燕 一、线路主题:传承农耕文化体验现代农业 二、线路名称:神雾岭石斛基地、腾达观光园、青科示范基地 三、线路类型:科技类、自然类、体验类 四、学生对象:3——6年级 五、课时安排:2天1夜 六、具体时间:待定 七、线路特色: 【课程导入】通过走出校园,更直观的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遗迹,七夕文化,了解南水北调移民安迁工程。在山水观光的同时,开拓视野,深入了解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了农业时代的炎帝“神农氏”,传承农耕文化,崇尚耕读生涯,提倡合作包容,利用自然资源,?走进现代农业技术展示基地、休闲基地、时新果蔬自助采摘品尝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新农庄,进而更好的体验生活。 【对应学科】涵盖科技、自然与历史类 【课程目标】 1、低碳生活,环保出行,不“抛弃”、不“放弃” 2、科普农业知识,体验采摘乐趣;领悟现代农业魅力,传承农耕文化; 1)参观智能控温设施、智能控光设施、智能控湿设施、无土栽培设施、电动 杀虫设施、X光杀菌设施、电动水循环设施、自动喷灌设施、保鲜冻库设 施等现代生产设施,感知现代农业内涵,在体验中亲近自然、乐享农耕。 2)、学习无土栽培技术、立体种植技术、营养液营养土配置技术、自动喷灌 技术、观赏果蔬种植技术、果树西移、北移技术等现代农业技术。 3)、在油坊、酒坊、磨坊、豆腐坊中体验原始劳作;领悟神农尝百草、伏羲 八卦占卜、燧人钻木取火、大禹治水等传说故事精髓、传播贾思勰着农书 《齐民要术》知识。 3、了解筑坝背景、参观南水北调安置房示范点;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及有效实施策略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与有效实施策略2012年,教育部启动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研究项目,在安徽、、、、山东等省市地区、直辖市选择部门分学校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此后,项目组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稳步推进研学旅行的实验工作,历经几年,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制约研学旅行开展的实际问题。为此,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的推进提出明确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 (一)研学旅行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 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从项目启动至今已有4年时间,试点地区积极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 1.意义和价值得到认可 研学旅行活动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学生集体旅行,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对学生而言,参与研学旅行不仅能开阔视野增长见

识,还能让他们体验与同龄伙伴集体出游的乐趣。对家长而言,研学旅行对孩子具有更强的教育价值和功能。对学校而言,研学旅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意识,加深学生对自然、社会、文化的理解,丰富教育的内涵,具有校内学习无法替代的功能。因此,研学旅行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广泛认可。 2.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制 研学旅行活动原则上是面向所有学生开展的,而不只是少部分学生才能参与,这就给研学旅行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带来很大压力,学校需要对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和明确分工。从目前实施的情况看,开展研学旅行的学校在带领学生外出前,通常都有比较详尽的活动方案,每项具体工作也能够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人。每次外出考察,学校也会设计比较明确的考察主题,并组织相关学科的教师围绕考察目的地设计相应的参观、考察、调研和学习的内容,不少学校还设计出学习任务单或研学旅行记录手册,从而确保研学旅行活动既有“行”又有“学”,并安全有序开展。 3.开发利用了社会资源 研学旅行活动需要学生走出学校,外出旅行,这就要求学校充分开发利用社会资源。首先,学校要从旅行路线中筛选有教育价值的资源,并围绕相关的资源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其次,学生的外出旅行还需要相应的社会机构支持和配合,学校要与这些社会机构进行反复沟通和磨合,建立一定的工作机制和合作关系。例如,各地旅游景点需要提供适合学生的讲解和服务,旅行社要针对中小学生特点,设计安全性高、价格较低的出行方案等。 (二)研学旅行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问答.docx

《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问答 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就《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那么,下面是《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问答详细内容。 问1:请介绍一下出台《意见》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对于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是贯彻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重要举措。20xx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xx-20xx年)》,明确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20xx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开展研学旅行”,并明确我部负责“加强对研学旅行的管理”。20xx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再次提出要“支持研学旅行发展”。开展研学旅行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20xx年4月,刘延东副总理在驻日使馆“日本中小学修学旅行及其对我的启示和相关建议”上作出批示,指出“将修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是方向”对于孩子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实现全面发展十分有益。”研学旅行遵循了教育规律,把学习与旅行实践相结合,把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有效衔接,强调学思结合,突出知行统一,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身心健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三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研学旅行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等,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实地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增强对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是加强中小学德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四是提升研学旅行工作水平的现实需要。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开展研学旅行,工作力度持续加大,课程内容不断丰富,社会资源有效整合,保障机制逐步建立,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有益经验。同时,也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协调机制不完善、经费保障不健全、安全责任难落实等问题,制约了研学旅行普遍深入开展。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研学旅行正处在大有可为的发展机遇期,制定《意见》有助于进一步加强研学旅行工作,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问2:请介绍一下《意见》的研制过程? 《意见》的制定经过了专题调研、试点实验、广泛征求意见等多个阶段,尽可能凝聚各方共识,使《意见》科学、严谨、可操作性强。

合肥市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方案资料讲解

合肥市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为指导,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研学旅行对提高学生有重要意义。 学校要以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开设为契机,助推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课程设计原则与课程内容 (一)课程设计原则 1.开放性原则: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广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展示的多样性和评价的灵活性。 2.整合性原则:以研学旅行资源及教学内容、方法和师资情况为基础,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和社会实际整合开发课程,保证课程的时效性,实现课程的生成性。 3.体验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以学生活动为主,突出体验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变知识性的课堂教学为发展性的体验教学。 4.生活性原则:着眼于生活实际的观察视角,把学生从最简单熟悉的生活层面引领到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舞台,加强教育的生活性,突出生活的教育化程度。 (二)课程内容 1.了解社会状况。通过研学旅行活动,了解当前社会实践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如交通、卫生、网络、饮食、环境、动植物保护以及人口老龄化、就业压力、就医入学等现实状况。 2.探究学科问题。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数学、语文、英语、政治、

历史、通用技术、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以及学科交叉知识的探究,发现一些值得研究的新问题。 3.研学科技应用。在研学活动中,学习和研究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领域的应用。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节能、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纳米技术、灾害预报等。 4.进行校外实践。在旅行活动中,各学科可开展实践活动,年级和班级可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爱心活动、安全演练活动、校外义务劳动等。 5.加强文化熏陶。学校可结合实际,开展祭扫革命烈士墓活动;文化寻根活动;参观纪念馆、档案馆、科技馆和博物馆活动;与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友好学校互访;访问知名学者等成功人士以及其它游学活动。 6.普及国防知识。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可学习军事知识,加强国防教育,参与军事训练,接受组织纪律教育等。 三、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原则 1.主题明确。研学旅行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的校本化,它可以与国家课程相衔接。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多样性,可供选择的课程套餐,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研学旅行校本课程有利于学生体验研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自然、社会、文化、历史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更深刻的认识学科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信任、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2.自愿参加。学校组织研学旅行前,召开家长委员会议,充分研究活动方案,公布活动详细计划及收费标准,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并且由学校和家长签订自愿报名参加协议,费用收取和支出公开、透明。 3.食、宿、学统一。研学旅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接触社会和自然,在体验中学习和锻炼,培养学生刻苦学习、自理自立、互勉互助、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和精神。研学旅行期间安排集体住宿、集体就餐、集体学习等活动,杜绝铺张浪费。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与有效实施策略)

中小学研学旅行地现状分析与有效实施策略年,教育部启动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研究项目,在安徽、江苏、上海、西安、山东等省市地区、直辖市选择部门分学校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此后,项目组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稳步推进研学旅行地实验工作,历经几年,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地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制约研学旅行开展地实际问题.为此,年月,教育部等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地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地推进提出明确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地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地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地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地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地有效途径.” 中小学研学旅行地现状分析 (一)研学旅行试点工作取得地成效 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从项目启动至今已有年时间,试点地区积极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 .意义和价值得到认可 研学旅行活动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组织地学生集体旅行,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地校外教育活动.对学生而言,参与研学旅行不仅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还能让他们体验与同龄伙伴集体出游地乐趣.对家长而言,研学旅行对孩子具有更强地教育价值和功能.对学校而言,研学旅行有助于培养学生地社会责任感、集体意识,加深学生对自然、社会、文化地理解,丰富教育地内涵,具有校内学习无法替代地功能.因此,研学旅行活动地价值和意义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地广泛认可. .形成了良好地工作机制 研学旅行活动原则上是面向所有学生开展地,而不只是少部分学生才能参与,这就给研学旅行活动地组织和管理带来很大压力,学校需要对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和明确分工.从目前实施地情况看,开展研学旅行地学校在带领学生外出前,通常都有比较详尽地活动方案,每项具体工作也能够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人.

中小学研学旅行主题课程-教学设计示例

中小学研学旅行主题课程教学设计示例 2017-05-18 16:51:02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7年4期 张剑光 摘要:我国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普遍存在设计粗糙、内容空泛、考虑学生特点不够等现象。参照学科课程严谨地规范,基于多年从业经验和实际调研,按照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讨论了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设计应当遵循的原则,并据此设计了一些实例课程。 关键词:研学旅行主题课程教学设计素质教育中小学生 笔者在重庆市十多年国际、国内研学旅行产品设计的经历中,深感目前国内研学旅行活动普遍存在内容开发设计不足等问题。在考察了重庆市内外一些素质教育基地、中小学研学旅行(社会实践)以及各种可供研学旅行使用的内容资源基础上,着重讨论研学旅行主题课程设计的工作内容及实际设计示例。 一、研学旅行的主题课程教学设计的含义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再次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希望强化研学旅行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研学旅行是校外教育、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形式。研学旅行活动多在户外进行,在“没有墙的教室”中进行教学,涉及的教学资源、过程比比学校教室课堂复杂很多,客观上对教学设计的要求更高。而要实现研学活动的素质教学目标,就必须对研学旅行活动的进行符合教育规律和实际情况的教学设计,从而规范教学过程。 研学旅行主题课程教学设计,就是参照学校学科课程的正规教学管理与实施,在符合教育思想、理论和规律的前提下,对旨在提升学生素养的研学内容与活动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系统化的细化设计,从而形成各主题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教案)。

显而易见,作为有组织的中小学生校外素质教育活动,研学旅行不同于一般的成人旅游、不同于学校教室课堂学科课程的教学,也不同于一般的春游/秋游或者夏令营/冬令营。在设计研学旅行主题课程时,应当特别考虑其教育价值、体验与实践过程、趣味性、真实场景、学生认知能力、安全性等。 二、主题课程教学设计的工作内容 1.候选资源的评估与梳理。即参照“六大核心素养”的总体培养目标,对一定区域内一切可能用于研学旅行的各种资源、场景/条件进行广泛地考察,包括大自然、工业、农业、商业、各种服务业、文化历史、科学研究、艺术、社会活动、政府行为,等等。首先是本地及周边的资源,其次是其他省市以及国际视野的资源。考察的重点是评估这些资源对于素质教育的适用性、可用性以及接待条件。一般一个班的学生50人左右整体出行,对课程实施点的场地条件有一定要求。 2.确定主题。户外教育的内容往往很难简单地归类于某一个类型或者只有单一的培养目标,而是具有综合性、多目标性。但每个主题课程应当所有侧重,不能为了很多教学目标而装太多的内容与过程,必须做适当的取舍和提炼,形成相对完整的主题内容和过程。一个主题课程时间长度以至少1个小时到一整天的6个小时左右为宜。 3.明确教学条件要求。明确研学课程实施时需要的教具/设备、耗材/道具、场地条件、场景创设、辅助工作人员、资源方配合等,以及包括对课程教师的要求等。 4.设计教学内容与过程。这是研学旅行主题课程开发设计的关键任务,主要课程内容与过程的细化安排设计,包括做什么、怎么做、做多久。 5.提示安全及特别注意事项。学生户外活动的安全级别要求要高于一般成人活动,必须仔细地分析教学实施过程的所有细节,标注其中需要特别留意、提醒、监控的环节,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对一些特别问题如儿童不宜、付费消费等要给予标注、处理办法等。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方案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为指导,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研学旅行对提高学生 校要以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开设为契机,助推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课程设计原则与课程内容 (一)课程设计原则 1.开放性原则: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广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展示的多样性和评价的灵活性。 .整合性原则:以研学旅行资源及教学内容、方法和师资情况为基础,结合2 学生认知能力和社会实际整合开发课程,保证课程的时效性,实现课程的生成性。

3.体验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以学生活动为主,突出体验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变知识性的课堂教学为发展性的体验教学。 4.生活性原则:着眼于生活实际的观察视角,把学生从最简单熟悉的生活层面引领到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舞台,加强教育的生活性,突出生活的教育化程度。 (二)课程内容 1.了解社会状况。通过研学旅行活动,了解当前社会实践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如交通、卫生、网络、饮食、环境、动植物保护以及人口老龄化、就业压力、就医入学等现实状况。 2.探究学科问题。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数学、语文、英语、政治、历史、通用技术、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以及学科交叉知识的探究,发现一些值得研究的新问题。 3.研学科技应用。在研学活动中,学习和研究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领域的应用。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节能、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纳米技术、灾害预报等。 4.进行校外实践。在旅行活动中,各学科可开展实践活动,年级和班级可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爱心活动、安全演练活动、校外义务劳动等。 5.加强文化熏陶。学校可结合实际,开展祭扫革命烈士墓活动;文化寻根活动;参观纪念馆、档案馆、科技馆和博物馆活动;与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友好学校互访;访问知名学者等成功人士以及其它游学活动。

中小学研学旅行或纳入教学计划.doc

中小学研学旅行或纳入教学计划中小学研学旅行或纳入教学计划 更新:2018-10-31 08:38:36 广东省教育厅发布《广东省教育厅等12厅局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其中提到要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通常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每学段不少于2次,原则上每次小学1~2天,初中2~3天,高中3~4天。其评价结果将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意见中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意见中提出,将中小学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各中小学要根据实际,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通常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每学段不少于2次,原则上每次小学1~2天,初中2~3天,高中3~4天,研学旅行时间尽量避开旅游高峰期。各地根据地域特色和学段特点,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 同时,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会同文化、旅游等有关部门,依托广东丰富独特的自然风貌、历史文化遗产、创新创意文化、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粤古驿道,以及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知名院校、综合实践基地等资源,结合域情、校情、生情,遴选建设一批安全适宜、主题鲜明、体验丰富的“中小学研学旅行教育基地”。 此外,各地要建立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评价机制。把中小学组织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作为学校综合素质考评体系的重要内容。学校要在充分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多元发展的前提下,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面临的问题及其策略

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面临的问题及其策略 作者:刚祥云陈雅歆 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2017年第10期 摘要:近期有关中小学研学旅行的话题被“提上日程”,但是究竟何谓研学旅行以及如何合理地推进研学旅行并使之落地生根。道理似乎明朗,实践仍存在一定的难度。这种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研学旅行”的内涵及其必要性尚未被普遍理解;第二、实践过程中易出现“难接地气”、“逐利而无学”、“安全不好保障”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以高校研学旅行理论方案的研发与推广为首要,以研学目的地对接学校教育进行有效资源的整合为必要,以研学旅行课程化的有效拟定为方略,致力实现“高校+中小学+旅游地”研学旅行一体化。 关键词:研学旅行;中小学教育;课程化;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30-0026-03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特别是2016年教育部、国家旅游局等11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后,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研学旅行得到快速发展。但研学旅行在实践层面上存在一定难度。这种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研学旅行”的内涵及其必要性尚未被普遍理解;第二、实践过程中易出现难“接地气”、“逐利而无学”、“安全不好保障”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以高校研学旅行理论方案的研发与推广为首要,以研学目的地对接学校教育进行有效资源的整合为内核,在研学旅行课程化的有效拟定下健康运转,实现“高校+中小学+旅游地”的研学旅行一体化。 一、“研学旅行”的义涵及其必要性 “研学旅行”是一种践行校外教育的重要方式。回顾国内“研学旅行”的足迹,可以从2013年全国个别省市地区进行试点探索说起,2014年7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再次提出要积极开展研学旅行; 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支持研学旅行发展,把研学旅行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范畴”。直到2016年初,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同年12月,教育部联合其他部门合力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之中,并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义涵及其重要性做出阐述。其中明确:“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体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简而言之,“研学旅行”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在旅游过程中,践行校外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

研学旅行德育评价教案

文风小学 一年级研学旅行德育课程评价教案 一、指导思想 我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函》、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璧教勤【2015】3号《重庆市璧山区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璧山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决定在我校1-6年级学生中开展研学旅行工作。 二、活动目的 研学旅行是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课程,以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以关爱学生的心灵健康,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为目的,通过组织学生集体旅行、集中饮食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培养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的能力。 三、评价内容 (一)全程参与(15分)(没有参加研学旅行的同学此活动为0分)全程参与着重评价孩子们注意力、纪律性、文明意识和团队意识。 1.研学旅行去程中的表现。(5分) ⑴研学从学校整队出发时,队伍整齐、安静。(2分) ⑵上车时,安静有序地上车。(1分) ⑶在车上,听从老师和导游的指挥,系好安全带,不将头手伸出窗外,

不随意下位走动。(2分) 2.研学过程中。(5分) ⑴到达目的地后等待参加项目时,听从老师和导游指挥,安静有序排队。(2分) ⑵在研学旅行过程中不乱扔垃圾,做到文明游玩。(2分) ⑶中午就餐时听从老师安排,文明用餐。(1分) 3.研学旅行回程中的表现。(5分) ⑴研学旅行结束后,排队迅速安静有序。(2分) ⑵上车时,听从老师的安排,安静有序,不拥挤。(1分) ⑶在车上,听从老师和导游的指挥,系好安全带,不将头手伸出窗外,不随意下位走动。(2分) (二).主动积极(5分) 主动积极这项评价的内容由帮助同学,主动参加研学旅行中涉及到的需要配合的活动,帮助老师管理同学三部分组成,帮助同学(1分) 在研学旅行途中,学生主动帮助晕车的同学,或者帮助其他同学照看包、衣服或者其他帮助同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同学可以得1分。 主动参加活动中需要配合的项目(2分) 在研学活动中,会有一些项目是需要孩子们配合或者参与,能够主动表现自我,大方展现自我的孩子可以得2分。有意向参与但是没能参与的孩子得1分,不参与的孩子不得分。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方案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教育部等 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xx省教育厅等 10 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等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xx历史厚重、山川壮美、人杰辈出、物产丰富、文化灿烂、源远流长;xx被誉为“黄帝之都·女娲故里”,这些都为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开展研学旅行,有助于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光荣革命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感受地域特色文化;有助于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党、国家、人民的热爱之情,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学会动手动脑、生存

生活、做人做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工作目标 注重因地制宜,突出xx特色,打造具有溱洧风格、国家标准的研学旅行精品工程:建设一批层次分明、各有特色、示范引领的研学旅行基地(营地);打造一批xx特色、主题鲜明、影响深远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培养一批志在研学、专业过硬、结构合理的研学旅行师资队伍;研发一套基层可推、一线可学、外地可鉴的精品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建立一套责任清晰、科学规范、保障到位的研学旅行管理机制。努力形成基础条件保障有力、安全责任措施到位、运行操作规范有序、活动品质持续提升、文化氛围健康向上、学校和学生积极参与的研学旅行发展体系。 三、基本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研学旅行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注重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自然性、生活性和趣味性,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成长空间。 (二)实践性原则。研学旅行要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 (三)安全性原则。研学旅行要坚持安全第一,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学生生命安全。 (四)公益性原则。研学旅行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

小学生研学旅行心得体会3篇【精品】

引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小学生研学旅行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生研学旅行心得体会篇1 古城西安,十三朝古都,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矗立着大明宫、小雁塔、华清宫,它们见证了千年前的繁华。 我们首先走进了交通大学,交通大学以精勤、敦笃、果毅和忠恕的宗旨闻名四海,吸引成百上千的优秀学子竞折腰。 下午游览了大唐芙蓉园,晚饭后在城墙上散步。大唐芙蓉园将唐代建筑几乎完美的还原,还有许多精彩表演,是个放松的好地方。在城墙上,我们欣赏到了西安的夜景,历史与现代交融,令人心灵震撼。总之,西安是个美妙的地方。 第二天上午我们走进了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栩栩如生,坚挺的脊背,坚定的眼神令人心灵震撼,在破碎的兵马俑碎片中也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下午我们体验了汉文化,学习汉代历史文化,了解汉代文明。聆听汉学专家讲授汉代故事;穿汉服,做汉礼活动;制作汉代瓦当拓印。瓦当,是古代中国建筑中筒瓦顶端下垂部分。在瓦当这一小小的图形空间内,古代中国匠师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天地,属于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遗产。汉代瓦当是在秦代瓦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与秦瓦当相比,汉代瓦当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更加丰富,制作也日趋规整,纹饰图案井然有序。 第三天上午我们走进了西安博物院,它是陕西省西安市的一座集博物馆、名胜古迹、城市园林为一体的博物馆。以展示的珍贵文物,唐代千年古塔、悠扬的雁塔晨钟、秀丽的园林景观而闻名。 下午在回民街闲逛,回民街有许多特色小吃,都很美味,吃的很尽兴。回民街上集中了西安各式各样的清真小吃,有在卖烤羊肉串的,有在卖桂花糕的,有在卖肉夹馍的,有在卖裤带面的,有在卖牛羊肉泡馍的。各种食物的香味弥漫在整条街上,香极了!店家的叫卖声、游人的说笑声夹杂在一起,热闹得不得了。 晚上聆听古老秦腔戏剧,“生、旦、净、末、丑”让我们眼前一亮。《面见圣上》及《王小三传闻》的经典戏剧演出,为我们了解秦腔打开了一扇大门。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到了临别的那天,我们坐在动车上,望着渐渐远去的西安城,我有点念念不舍,但此时的我只能说:“西安,再见!”

【市县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施方案】项目推进实施方案

【市县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施方案】项 目推进实施方案 市县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施方案为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根据《教育部等 X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X省教育厅等 X 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等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X历史厚重、山川壮美、人杰辈出、物产丰富、文化灿烂、源远流长;X被誉为“黄帝之都·女娲故里”,这些都为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 开展研学旅行,有助于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光荣革命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

成就,感受地域特色文化; 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党、国家、人民的热爱之情,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 有助于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 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学会动手动脑、生存生活、做人做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工作目标注重因地制宜,突出X特色,打造具有X风格、国家标准的研学旅行精品工程: 建设一批层次分明、各有特色、示范引领的研学旅行基地(营地);培养一批志在研学、专业过硬、结构合理的研学旅行师资队伍; 打造一批X特色、主题鲜明、影响深远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 研发一套基层可推、一线可学、外地可鉴的精品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建立一套责任清晰、科学规范、保障到位的研学旅行管理机制。 努力形成基础条件保障有力、安全责任措施到位、运行操作规范有序、活动品质持续提升、文化氛围健康向上、学校和学生积极参与的研学旅行发展体系。 三、基本原则(一)实践性原则。 研学旅行要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 (二)教育性原则。 研学旅行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注重系统

科研课题申报模板:5267-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一、课题产生与课题界定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 11部门颁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2017年9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研学旅行正式纳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范畴;2018年教育部工作要点第四条第17点,专门提到推进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和基地的建设以及统筹落实研学旅行课程等。由此可见,研学旅行的重要意义,越来越受到国家教育战略层面的重视。在教育部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推动下,研学旅行正如火如荼地在全省各地广泛开展。 研学旅行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还属于一门新的课程,但在美、英、日、韩等发达国家,研学旅行早已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在日本,研学旅行被称为修学旅行,涉及职业选择、自然体验、考察先进企业甚至体验商人活动等等,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韩国教育部门将毕业旅行作为学生的一项必修课目,纳入学分管理,学生只有参加并修够相应学分,才可以毕业。美国的研学旅行和夏令营、冬令营一样,为满足或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是假期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活动…… 从各国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当前国外研学旅行有这样一些特点:1、以游为主,以学为辅;2、以景区、景点为主;3、以主观感受为主,偶有科学考察。 我国研学旅行课程的出现虽然短暂,但课程目标更明确:“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着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中小学在旅行的过程中去感受、发现、思考、探究、分析、总结,让每一次研学旅行都带着问题出门,带着成果回来。 但目前研学旅行实施整体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热情大于理性,旅而不研、玩而不研的现象普遍存在。研学旅行是一门课程,既是课程,必有其基本课程特性: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效果、评价等,而课程属性正是目前研学旅行活动所缺乏的。到底该如何利用在地资源,对研学旅行进行课程化的设计、开发与实施?解决这个问题对于研学旅行课程的有效实施就尤为重要了。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对于指导学校、研学旅行基地、营地系统、长期、有效地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很高的实用价值。 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项内容,具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国家课程、地方管理、校本开发。为此,我们确定申报了本课题:《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课题界定:本课题属于应用研究型课题,其研究对象是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研究内容是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研究途径是通过实验与实践,设计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并探索有效实施的途径。 二、理论依据与研究内容 理论依据: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的工作目标中指出:“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增强对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同时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促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实现这一目标,课程的开发与有效实施是关键,“意见”中还指出:“开发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行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建立一套规范管理、责任清晰、多元筹资、保障安全的研学旅行工作机制,探索形成中小学生广泛参与、活动品质持续提升、组织管理规范有序、基础条件保障有力、安全责任落实到位、文化氛围健康向上的研学旅行发展体系。”这一工作目标,

关于全面开展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的通知.doc

石大教体通〔2018〕103号 关于全面开展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的通知 区属各中小学: 为进一步做好大武口区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规范中小学研学旅行服务行为,提高研学旅行服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根据《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的通知》(石大教体通〔2018〕34 号)精神,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明确服务单位 为确保研学旅行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区教体局经多次考察,对照标准,认真评估,认为宁夏教育振兴旅行社有限公司、石嘴山市游客集散中心和宁夏智达研学文化教育有限公司符合中小学学生研学旅行要求,并就合作事宜达成框架协议。以上三家公司为我区研学旅行服务指定单位,各学校要依照合作区域划分名单(见附件1)进一步做好推荐服务旅行社的联系和指导工作,任何学校原则上不允许选择未被推荐的旅行社参与研学旅行工作。 各中小学在与被推荐的研学旅行社合作过程中,一定要按照要求留存被推荐研学旅行社提供的各项资质文件,签订相关合同、协议和补充协议,查验车辆、司机、餐饮、推荐的研学实践

区的合法手续和安全预案;学校根据教育教学需求,在确保安全第一的前提下,按照相关规定和旅行社共同制定新的研学旅行方案,特别是要设计好研学旅行课程。学校和旅行社签订的合同复印件要报送区教体局研学旅行办公室(基础教育室)备案。 研学旅行社要明确责任,切实做好研学旅行服务工作。旅行社成立的研学旅行部人员必须相对固定,如需变更人员,应及时书面上报;服务必须严格遵守《旅游法》等法律法规;定价过程要体现公益性和社会性。对于被推荐旅行社实行动态管理。若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达不到服务标准要求的将直接取消其资格,并进行公告。 二、强化安全意识 各中小学要对安全工作高度重视。研学旅行活动前必须做好详细的安全应急预案,同时和参与服务的旅行社共同做好研学旅行行前安全教育、行中安全保护、车辆和食宿安全的监督管理等工作。集体餐饮要到证照齐全、符合要求的地方进行。统一集体就餐的要按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要求做好食品留样等工作。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必须购买满足需要的意外保险。 三、严格审批程序 研学旅行活动方案至少要提前一周上报区教体局审批、审核。学校和旅行社签订的合同复印件、活动方案、审批表(见附件2)和安全应急预案(模板见附件3)一并送区教体局研学旅行办公室(基础教育室)。各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要通过区教

研学旅行 | 家长们不可不知的一种教育

看到马云的一段视频,让人感触颇深。视频中,这位著名的企业家说道:“不让孩子去体验,去玩,不让他们去尝试琴棋书画。我可以保证:三十年后孩子们找不到工作。” “知识是可以 学来的,但是智慧是一种体验,今后人类和机器未来的竞争,是智慧的竞争,是体验的竞争。”诚然,体验所获得的智慧远比书本死记硬背来的知识更叫人记忆深刻,也更为实用。说到体验式学习,当今社会的孩子们无疑是幸运的。近些年,研学旅行不断发展,诸多丰富的 研学项目可供选择。孩子们可以走出课堂,在世界这块大黑板上学习到各式各样的东西。 研学旅行的课程自古就存在 古老的课程造就了一批批优秀人才,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进步。只是在以前,有关研学的活动 还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名字,大家对“研学”没有比较具体的概念。但如果提到孔子带着学生 周游列国,亚里士多德到各地讲学,大家就会恍然大悟——“哦!原来这就是研学!”再往后,中国古代将科举考试分为文考和武考,文考是考察课本知识的学习,而武考则考验了学生的 实践能力。在国外,学习科目也进行了详细分化,逐渐产生了实验课、社区课等,这些都充 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它们,都是最基础的研学活动。

在今天,研学旅行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习总书记在北京八一学校考察时要求:“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仅如此,在2016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 还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意见》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 育教学计划,并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这是国 家第一次从政策上对研学旅行做出规范,提出条件。 研学旅行是一个“教育+旅游”的产物。如今,在各地的试点运行中,我们总结出研学旅行具有以下三大特性:自然性、体验性、课程性。 我们将对这三个特性进行分析。 一、自然性 随着人类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甚至压力逐渐压到了孩子身上,孩子们的童 年不再充满乐趣,而是不断上培训班、兴趣课。日本著名教育学家大田尧不禁大呼:“把自然还给儿童,让儿童自由地游玩,让儿童自由地活动,让儿童在欢乐的游玩和活动中找到真正 的学习。”自然教育倡导者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写道:“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 像儿童的样子。”研学旅行将“学”和“游”结合到一起,让孩子到大自然的课堂中去感悟、去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运用自主学习能力去探究知识的海洋。大自然便能够活灵 活现地向学生呈现所蕴含的知识。 二、体验性 “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坚持“教学做合一”,倡导研学旅行。研学旅行活动注重 学生的参与度,体验度,提倡学生亲手实践,在各种各样的实践中达到增长知识、训练技能、增长才能的目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研学旅行试点活动中,学生们走 进知名学府,与优秀的人才共舞;来到博物馆,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来到科技馆,触摸未 来精彩生活;深入大型工厂,探究机器的奥秘......学生不再是普通的观光旅游,而是有深度的、有意义的去融入到其中,真正作为其中一份子,去感悟、去体验。 三、课程性 研学旅行已经纳入很多中小学的教育体系,成为一门必修课,学生必须占用正常上课课时去 参与到研学旅行的活动中。因此研学旅行必须成为一门系统的课程,贯穿整个学习生涯。研 学旅行活动承载着道德素养的养成、创新精神的培育、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多个方面的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