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编写改革及其发展

语文教材编写改革及其发展
语文教材编写改革及其发展

語文教材編寫改革及其發展

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副教授汪瑩

〔內容提要〕本文主要探討的問題:一、80年代末期大陸地區語文教材實施「一綱多本」,語文教材編寫開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二、90年代末期的語文大討論中社會各界對語文教材批評意見尖銳,語文教育界對批評意見回應緩慢。三、以上海語文(H版)教材編寫為實例,思考語文教材編寫的經驗與教訓。四、提出今後語文教材編寫應注意的問題。

一、語文教材編寫的簡要回顧

對大陸地區以往的語文教材編寫的認識,大致可以分前三十年、後二十年兩個階段。

前三十年,指50年代至文化大革命結束這一歷史階段。這一階段的語文教材,確切地說是不完善的年代的不完善的產物。有的剛編寫的語文教材還沒有使用一輪,馬上又變化用新編的。60年代前期的語文教材曾經穩定使用了一段時間,但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又處於停止中。這個時期的語文教材大都「壽命」不長。除了1956年《漢語》《文學》分編教材和1963年「統編教材」有所建樹,其他短暫的語文教材在語文教材編寫中沒有留下太大的痕跡。

後二十年,指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末期,這一階段可以分為前十年、後十年。前十年的標誌為「一綱一本」,時間從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期。後十年的標誌為「一綱多本」,時間從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末期。

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期,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據教育部頒佈的大綱編寫教材,當時大陸中小學通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所謂「一綱一本」就是源於此。在比較長的一段時間裏,語文教材編寫是教育部門所屬的專門的職業,編寫教材人員是非常專業化的,因此,編寫者也就是專家。這一現象一直延續到80年代末期。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統編語文教材,在語文教材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它開創的許多「第一」將是後來者無可突破的。例如,使用教材的學生和教師數第一,編寫人員中有許多全國著名語文專家學者,編寫專家的實力與人數第一,第一次完整地出版了博大精深的全套的語文教材並長期使用。

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末期,所謂「一綱多本」的時期。教育部頒佈一套語文大綱,各地根據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同特點,編寫經濟發達地區、沿海開放地區、農村地區、通用地區不同的語文教材。在中小學各學科中,語文教材編寫最活躍。據不完全的統計較知名的語文教材有: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語文教材;上海地區語文H版、S版教材;江蘇省編語文教材;浙江省編語文教材;廣東沿海地區語文教材;四川農村地區語文教材;還有歐陽黛娜主編語文教材、張鴻苓主編語文教材、陸繼椿主編語文教材、顏振遙主編自學輔導教學語文教材、劉朏朏、高原主編作文實驗教材等。目前,這些語文教材在大陸各地使用,使用範圍各有不

同。多套語文教材的出現,宣告了「一綱一本」一枝獨秀時代的結束,百花爭春的時代開始了。

後十年語文教材的建設,可以概括為兩個突破。首先突破了只有專家才能編教材,教育行政部門鼓勵地方、學校和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編寫教材。第二個突破是各套語文教材按照教育部語文大綱指導編寫,都把追求特色作為教材建設目標之一,呈現多樣化發展的趨勢。語文教材不同類型與數量的層面可以說相當豐富,與語文教材編寫的繁榮景象相比較,語文教材編寫理論層面的建設顯得冷冷清清,總體上是教材先行,理論匱乏、滯後。各套語文教材雖然都已經使用多年了,但是語文教材自成理論體系並且教材編寫理論先行、能自圓其說的比較少見,語文教材編寫中存在的許多困惑問題,沒有從理論層面得到解決。

二、語文大討論有關對教材編寫的意見

二十世紀的最後兩年,社會各界就語文教育問題展開大討論,對語文教育的批評,語文教材是重點「轟炸」的目標之一。應該說,全社會都來關心語文教育是件大好事。但是可能因為廣泛參與討論,過分激動也有之。最早大約是97年的冬季,有人開始著文批評語文教材,語文教育界最初的反映是「圈外熱,圈內冷」,社會上的紛紛揚揚的批評議論很久了,語文界才開始有所反應,總體上對批評意見的回應緩慢。而後,學者專家、教師才開始參加討論,開始認真思考語文教育與教材存在的問題。在語文大討論中,關於語文教材編寫的意見,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一)語文教材內容跟不上時代社會進步,缺乏時代氣息。

「語文教材內容還不能突出地反映現代社會對語文知識和能力的要求」(洪宗禮)教材內容陳舊,「反映新時代的內容少」(楊再隋),選文大多是20年代、30年代或者50年代、60年代的事情,小學生缺乏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知識,難以理解。選文陳舊,課文《獵戶》寫打豹英雄,有違野生動物保護法。「文選體系的語文課本著重選取歷史上素有定評的名家名篇,因而同現代社會生活之間存在著較大的『時差』。現代社會生活中充滿活力的語言現象及富有時代色彩的語文範例很難及時在課本中得到反映,這就使課本難以擺脫滯後於現代社會生活的被動狀態」(林澤龍)現在農村普遍是家庭承包責任制,農業生產經濟完全是新型的,農民也是新一代的了,但是課文卻只有「分馬」舊式的農業和農民形象。

(二)語文教材內容偏深、偏難,學習要求偏高。

「偏深、偏難,主要是教材脫離學生的知識、經驗實際。教材選編了一些小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如教材中有不少專用名詞,有的是艱深難懂的科學術語。」(楊再隋)教材分量重,實現五天工作制但教材分量不減。也有意見認為,學生學習負擔重主要是考試壓力和大量機械性的訓練,教材內容原本不重,不宜減。對語文教材要不要出現語法、修辭,有贊成有反對,比較同一的意見是不要出現太多的研究性術語,應該讓學生學一點語法、修辭知識,但不要太多。

(三)語文教材結構缺乏科學性。

主幹不明,課文之間缺乏緊密的內在聯繫,組合可這可那(林澤龍)。「教材體系編排

還不盡適合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教材的設計也還不適應學生快速高效地學習祖國母語的需要。」(洪宗禮)幾套教材結構大同小異,都存在結構的問題。語文教材的循序漸進的「序」是什麼?學生語文能力訓練的序列如何安排?語文教材枝蔓太多,語文的「綜合性決定了語文教材內容的複雜性從而導致語文學科任務的多重性」(楊再隋)。語文教材缺乏科學性還表現在訓練序列不明,「教材體系缺乏明確的訓練目標、周密的訓練計劃、系統的訓練內容和科學的訓練方法,使語文教學產生了很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結果花費課時較多,課業負擔較重,所學內容較少,語文程度較低。」(周正逵)

(四)小學語文教材成人化傾向。

教材內容缺乏兒童情趣,教材形式也不夠生動活潑(楊再隋)。語文課文內容與兒童生活經驗脫離,要麼是高大的英雄形象,要麼是苦難悲慘的早逝兒,對兒童情感道德教育顯得空洞、乏味。有些知識束縛學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成人化、偉人化、男性化傾向。(趙永嵩)

(五)語文教材的基本特徵近百年無變化。

幾十年以來語文教材,表面上看是在不斷變化,但是不管是不同時期不同教材,「三個基本特徵始終沒有多大變化:一、文選系統──以選文為主要內容;二、文體序列──以常用文體讀寫知識迴圈為主線;三、講讀中心──以講讀教學為基本方法。」(周正逵)對是否還要稱呼教學語文教材特有的三大文體──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兩種意見針鋒相對,有主張堅決要三種文體,沒有了這語文怎麼教,也有反對三種文體,它本來只存在於語文教學領域,是不必要的語文知識,應該消亡。折衷的看法是既無法取消文體,也不必在語文教材中過分強調文體。

(六)語文教材中的練習題。

對語文教材中思考與練習批評意見最為激烈,認為有的提問近乎荒唐,練習題導致學生照抄教學參考書。思考與練習代表了編寫者的意圖,教學參考書是根據教材編寫的,但是實際的教學中,教學參考書領導語文教材,教學參考書領導考試。激烈的反對意見主張語文教材不要練習題,語文課本就是只要文選。也有主張溫和的改良,語文教材還是要有練習題,但是練習題的數量要少,質量要高,要能給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留有一定的「空間」。

對語文教材的批評意見還可以舉出一些,但主要有上述的六個方面。語文教育界對社會的批評總體上持平和的態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60年代初的語文討論出現了一套新的語文教材,期望這次世紀之交的語文大討論催生出許多新的語文教材。

三、上海語文(H版)教材編寫的經驗與教訓

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上海第一期課程教材改革中,出現了兩套語文教材,一套以華東師範大學與徐匯區教育局聯合編寫的,簡稱H版,一套以上海師範大學與閘北區教育局、金山石化企業聯合編寫的,簡稱S版。筆者參加了語文H版教材編寫組的工作,願將個人的編寫工作的感受與大家分享,需要說明本文不是對語文H版教材的全面評議,只是就語文教材編寫而談。

(一)建立一支教授與中小學語文教師相結合的編寫隊伍。

上海一期課程教材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是大學與中小學教育工作者的合作研究。大學教師的知識理論修養與中小學教師的教育實踐經驗融合,互相促進,結果「雙贏」。首先,這是一種雙方平等的合作研究的夥伴關係。他們各有長短。大學教師沒有理由自視其高,儘管富有專門的知識學問,但是如何將其進入中小學課堂、教材和學生的頭腦,這中間的距離很難一下子拉近,而且並不是所有的大學教師都能做到縮短與中小學的距離。中小學教師在課堂裏駕輕就熟,容易養成習慣「埋頭拉車,不抬頭看路」,無暇或者沒有想到看看學生課堂以外的世界。這些偏頗需要經過努力才可以克服,而且平等合作研究有利於克服。其次,大學教師與中小學教師的夥伴關係建立在長期合作的基礎上。長期的合作工作有利於發揮出各自的優勢,並把優勢融合為整體的優勢。語文H版教材編寫組有大學教授,有中學特級教師、中小學高級教師,人員知識結構與年齡結構比較合理,主要編寫人員基本穩定,儘管分別隸屬於不同的學校,長期合作工作十餘年,志同道合。這是教材編寫成功主要原因之一。

(二)新教材編寫與試用、教材修改同步進行。

各地方編寫新教材有很高的熱情,但是僅有熱情不等於教材編寫成功,地方編寫人員中缺乏專門的系統知識,缺乏應有的編輯技術,新教材的缺漏往往「防不勝防」,這一點是各地教材與人教社教材的最大差距。為完善新教材,教材編寫與試用、修改教材同步。一方面,是上海第一期課程教材建設要求新教材儘早進課堂讓學生使用,加快教育改革的進程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新編教材通過教學實踐找到問題,不斷改進教材的需要。當時,教材編寫組經常與新教材試點學校聯繫,定期聽取意見,聘請中小學任課教師擔任聯絡員,及時把教學中發現的問題反饋教材編寫組,及時修改。這對教材編寫組來說,不是簡單的「亡羊補牢」之術,而是真心誠意地聽取廣大教師意見改進編寫工作。

(三)語文教材編寫要有特色。

人教社語文教材博大精深,知識的準確性、豐富性很強,因此地方編寫語文教材一定要有特色。什麼是特色?特色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上海語文H版教材獨樹一幟「以訓練閱讀能力為主線」,作為編寫策略還提出選文要新,要有亮點,注釋要簡明,練習是微型教案,要可操作,可供訓練等。還有,特色需要得到教師接受。新教材是對語文教師的「教」而言,一套教材到學生手中,無論新舊,學生總是一次性使用教材,語文教師才會有新與舊的比較。新教材的特色需要被教師接受,易於掌握,特色不能脫離語文教師而成為「空中樓閣」。在追求教材建設特色時,語文教師的因素是不可忽視的。上海語文H版教材被許多語文教師接受,很大程度獲益於80年代中期上海教研室「語文教改一類計劃」,在語文總課時中規定一部分課時用來擴展閱讀,許多語文教師的教學理念中開始重視閱讀。通過有關的培訓使教師接受新教材也是通常的做法。總之,教材的生命力取決於特色以及教師接受的度,沒有特色何以出版,如果教師反對也不能長久維持,教師培訓也是教材編寫成功的非常重要的環節。

(四)教材編寫要與課堂教學改革緊密聯繫。

新教材的實質是新教育理念,將新教育理念憑籍教材進入課堂,使用新教材與改革課堂教學同步,新教材與教師的教、學生的學相長,這應該是教材編寫的理想境界。語文H版教材明確地反對把語文課上成語文研究、分析課,反對把語文課上成隨意性很大的講講讀讀,強調

學生的能力訓練。用今天的觀點看十年前的主張,當時的確推動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助益於一批優秀教師的成長,但過分強調對學生的訓練有失偏頗,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主動學習。教材編寫與課堂教學改革緊密聯繫,它超過了教材編寫的範疇,兩者相輔相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五)「閱讀能力訓練為主線」的理論需要進一步完善。

語文H版教材把閱讀能力訓練分解為單元序列。初中閱讀能力訓練分為:感知能力──朗讀,默讀;理解能力──詞、句、段、篇理解,質疑,比較,速讀;體會能力──文學專題閱讀。第一次把視聽列為閱讀能力訓練,還有課外閱讀指導和每周一詩閱讀積累。每一個單元重點訓練一個能力點,例如朗讀能力訓練,分為:1.正確清楚、2.自然流暢、3.傳情達意、4.熟讀背誦。高中閱讀能力分為:理解性閱讀──語言的品位,思路的探究,主旨的把握;鑒賞性閱讀──人物形象的鑒賞,作品意境的鑒賞;評論性閱讀──評論重點與角度,評論的方法。語文H版初中、高中閱讀能力訓練受到較多的肯定。但是小學生沒有認識一定量的漢字以前如何閱讀?教材編寫的主旨「以閱讀能力訓練為主線」如何在小學階段體現?尚不能自圓其說。與大多數語文教材一樣,語文H版教材雖有特色但缺乏理論建設。

(六)考試評價對教材編寫的影響。

考試對教材編寫的影響是間接的,卻是「致命」的負面影響。教材編寫可以不顧及考試,但是現實中考試是指揮棒,為了應試,教材在實際使用中被支解、曲解,語文H版教材也免不了同樣的遭遇。例如朗讀能力訓練,因為升學考試沒有口試,只有筆試,於是有的教師把朗讀單元教學及考試變成了「紙上朗讀」,用文字符號考朗讀,失去了朗讀能力訓練的本意。這實在是教材編寫所意料不到,由此而提出教材編寫應該考慮相應的考試與評價的改革。

四、語文教材編寫應注意的問題

影響教材編寫的因素很多,把各種因素加以分類,分為教材編寫內部系統和教材編寫支援系統。教材編寫的內部系統要綜合考慮現代課程提出的社會需要、學科特點、學生身心發展水平要求,不同的建構形成教材的特色,本文不討論。本文討論教材編寫的支援系統,結合語文教材編寫談一些個人的見解。

在「一綱一本」時期可以把視角盯在教材編寫的內部系統,關注的問題較多是編寫因素的內省化,綜合或逐個解決問題。而現在,教材編寫越來越依賴於一個體系化的系統。教材編寫的支援系統的構成,主要有人力資源、理論支撐、現代資訊手段、評價體系、教師培訓各因素。人力資源是保證,理論支撐是難點,現代資訊是重點,評價體系是關鍵,教師培訓是落實。

人力資源是指教材編寫人員的資質保證。人力資源是開放的,它要求的是資質的保證,而不是過去是否從事教材編寫。人力資源的概念,為語文教材編寫提供了比過去更多的人員來源,除了語文方面的專家,非語文的專家、大學和中小學教師可以有更多機會參與。未來的語文教材編寫組將是多方面的專家共同合作,非語文專家介入語文教材領域,就像世紀之

交的語文大討論,可能會給語文帶來新鮮的動力,當然也可能帶來負面的影響。因此,教育行政部門需要對教材編寫人員進行必要的資質認定。

理論支撐依然是語文教材編寫的難點。語文教材編寫的實踐豐富多彩,行而後知,行動先於理論,語文教材理論建設相對滯後是一種客觀存在。但是,翹首期盼著新世紀出現理論先行的語文教材。語文教材理論建設相對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編寫人員教育理念準備不足,有的知語文而不知教育,有的知教育而不知語文,缺乏教育實踐與理論探索精神。另一方面,長期以來語文教材研究領域缺乏實證研究。例如,語文教材閱讀與寫作量只有模糊的建議,所謂依據是學生在學校多少教學周,可能有多少時間可用來閱讀和寫作,一個學生究竟讀寫多少以後語文可以過關?認一個漢字抄寫多少遍可以記住?只是憑印象和長期以來習慣定勢確定教材內容。如果不重視從理論上解決問題,層出不窮的語文教材還會是新教材老內容,多套教材彼此相差無多。相比與其他各科,語文教材更加迫切呼喚加強理論建設和創新精神,因為語文在這方面欠缺更多。

現代資訊進入語文教材是新教材建設的重點。電腦普及,網路進入當代生活,現代資訊與語文的結合,不僅是學習手段工具的現代化,而且學習的物件和內容都發生變化。繼承傳統的學習是學習過去的知識,要求學生記住、掌握,用電腦進課堂傳授知識,無非是把過去的「滿堂灌」換成「電灌」(祝智庭教授語)。現代資訊需要面向未來的學習,學習知識不僅要記住、掌握,而且對現有知識要會選擇、篩選、瀏覽,要求學生有判斷、整合、創新的能力,語文將是重點。過去的十年,現代資訊基本未進入語文教材;可以預想今後十年現代資訊的介入,語文教材現代化建設會加速發展。就這一點來說,語文教材編寫的專家應該包括現代教育技術專家。

評價體系與語文教材編寫配套建設是關鍵。現代教育認為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教材編寫通常不考慮評價,在以往的語文教材中很少有把評價作為教材的組成內容。前文已有說明考試評價對教材影響之大。所以,語文教材編寫應該把評價考慮進去,有則事半功倍,無則事倍功半。語文教材的評價體系除了包括對教材本身的評價,重要的是要有對學生學習語文的評價指導。評價體系還應該包括教師如何教語文的評價。新的語文教材與教師用書要對評價有指導。它不同於過去的教師用書和教學參考資料,過去的教師用書主要指導教師如何教,它們一般不涉及評價問題。應該看到語文評價體系自身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建立學與教語文的評價體系是一個龐大的工程,困難很多。然而,優秀語文教材必需有配套的合適的評價體系。

如上所述,教材編寫的內部系統與教材編寫支援系統的人力資源、理論、現代資訊都是教材編寫不可缺少的環節,這個系統的最後一個環節是教師培訓。教材進課堂長久與否,靠教師培訓來落實。這裏所講的教師培訓主要是培訓如何使用新教材,教材編寫只有在完成了教師培訓工作之後,才可以說教材編寫工作結束。但是,新教師不斷加盟,教材不停修改,時代發展教材滯後永遠需要改革,教材編寫工作永無止境。

教材編寫有喜有憂,語文更甚,批評越多,誘惑越大,讓我們共同為建設新世紀的語文教材而不懈努力。

參考書目

1.歐陽黛娜《21世紀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構想》課程教材教法98/1

2.林澤龍《關於中學語文教材體系改革的設想》語文教學通訊98/2

3.劉國正《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課程教材教法98/5

4.楊再隋《小學語文教材建設亟待加強》光明日報98/8/12

5.高萬祥《當前語文教改討論綜述》語文學習98/9

6.李寰英《論語文教材的更新換代》語文教學通訊99/1

7.趙永嵩《深入開展語文教育改革》教育研究99/1

8.周正逵《語文教材體系陳舊已延續了上百年》語文學習99/4

9.劉錫慶《關於中學語文教改的若干思考》課程教材教法99/3

10.洪宗禮《20年語文教改之我見》中學語文參考99/6

11.顧之川《中學語文課程教材專家研討會綜述》課程教材教法99/8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 一、重要作家作品 先秦时期 1,《诗经》,又称《诗》或《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年的诗歌约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是各地的歌谣。形式以四言为主,手法多用“赋”“比”“兴”。《诗经》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它与《书》《礼》《易》《春秋》合为儒家“五经”。里面的名篇《关雎》《蒹葭》是我国最早的爱情作品,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为孔门弟子编写,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南宋朱熹把这部书和《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相传,《诗经》为孔子删定。 3,左丘明,春秋时期鲁国史官。相传《国语》《左传》为其所撰。《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以记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周,鲁等国贵族的言论为主。《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按照鲁国国君的世系纪年,记载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50多年的许多史料。也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4,《曹刿论战》:《左传》里的精彩章节,记述了齐鲁长勺之战,叙述了曹刿战前献策和战中协助鲁庄公。文章以简明的问答形式,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见解和军事才能。 5,《孟子》:孟子和弟子著,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今山东邹县)。是孔子以后的儒家代表,有“亚圣”之称,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后世“孔孟”常并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等都是里面的名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述了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表明作者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述逆境对人才成长、国家兴衰的重要性。两篇短文运用对比、举例的论证方法,充分证明了观点。《鱼我所欲也》也出自《孟子》,论述了“舍生取义”的重要主张。学习这篇文章,可以了解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强烈、生动活泼”的特点。 6,《公输》选自《墨子?公输》,《墨子》是一篇以对话为主的叙述性文章,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表现他“兼爱”“非攻”的主张。 两汉时期 1,刘向:汉朝人。《战国策》是汉朝刘向所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赵国依次分国编写,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最新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 表示;增加或改动的内容,用红色黑体表示。)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 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功经验,借鉴各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 文素养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语文课程还应以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 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 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 (接上面一句)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语文课程还应重视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品德 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 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 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社会发展的需要。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 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 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最全汇总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最全汇总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20、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中学语文教材中不能没有鲁迅的作品

中学语文教材中不能没有鲁迅的作品 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并不难懂 现在有几句流传很广的顺口溜,说中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就是说中学生怕学鲁迅的作品,不喜欢鲁迅作品,我认为,这不是事实,这个说法没有根据的。它扰乱了视听,应当澄清。 顺口溜把鲁迅作品和文言文、写作文放在一起来说,无非是认为鲁迅的作品难懂、难学。实际上,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并不难懂。就上海现行的范守纲先生主编的初中教材来说,鲁迅的诗文共七篇,依次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风筝》、《故乡》、《孔乙己》、《自题小像》、《自嘲》。前五篇,都用孩子的眼光,把孩子的心理、情感,他们的欢乐、苦恼和向往,写得细致入微,生动有味,充满童心童趣。而且都是用纯净的白话写的。现在的初中生是完全能够感受和理解的。其中比较深的思想内涵以至哲理,如“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学生也是可以深浅不同地领悟的。有个别的用词、句式(如“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与现在的普通话的习惯不大一样,学生读起来会感到有点晦涩,但实际上构不成多大障碍。后两首旧体诗,与教材中的许多古代诗文相比,也不算难,而且这两首诗,脍炙人口,不少初中生原先已有印象,听到过“风雨如磐闇故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因此并不难接受。

初中的教材没有选鲁迅的杂文,高中的教材中选了几篇,如《未有天才之前》、《拿来主义》和富于杂文色彩的《为了忘却的记念》、《白莽作〈孩儿塔〉序》等。鲁迅的杂文由于写作背景比较复杂,语言表达曲折、含蓄,思辨性强,观点深刻,理解上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我们不能把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估计太低。我从2001年以来,一直在编上海的高中语文教材,听过一些课,开过一些座谈会。我亲耳听到有一位高中生说,鲁迅的文章好像是在写现在,好像是针对现在说的,认为鲁迅的文章有预见性、前瞻性。例如《未有天才之前》中关于如何对待“国学”的问题、如何对待幼稚的青年的问题,认为鲁迅说得好,今天也适用。学习能力强又很敏感的高中生,希望读到像鲁迅这样有思想深度的文章,他们并不是只喜欢文化快餐、游戏娱乐,他们希望自己也能深刻起来。反过来说,我没有听说过有多少学生反感,一点也学不进去。 当然也有中学生觉得鲁迅的作品难懂。但我相信,由于鲁迅的作品,都出自真情真意,不讲假话,许多描写和议论,亲切而又犀利,直抵人性的深处,而且至今仍具有时代感,因而,只要教师能够深刻理解和把握,深入浅出地讲解,循循善诱地与学生讨论,都会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不能因为有的中学生说鲁迅作品难懂,而泛指一般中学生怕读鲁迅的作品。中学生“怕周树人”的说法不符合事实。 我认为,根据现在的中小学语文的课程标准关于中学语文的主要特征和教学目标的规定,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不能或缺,还应当适当增加。 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鲁迅,他的许多作品,在很高层次上达到了这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题完整版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题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题 一、填空。(25分,每空1分) 1、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和()的统一。 2、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资源和()资源。 3、阅读教学是()、()、()之间对话的过程。 4、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5、写作教学应注重培养()、()、()、评价的能力。 6、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 ()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7、综合性学习应强调()精神,注意培养学生()、()、()和实施的能力。 8、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9、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五条是“能主动进行()学习,在()中学习,运用语文。 10、课程总目标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第四阶段要求课外阅读不少于()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着。 二、判断。(10分,每小题1,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语文能力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2、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3、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背诵,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游览。() 4、7---9年级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5、综合性学习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活动中的自主态度和参与程度。() 6、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观点是说教学做三者是不可分割的,做是教与学的中心。() 7、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8、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9、语文课程评价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应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10、写作要求:作文一学年一般不少于18次,其它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三、选择。(5分,每题1分,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横线上) 1、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的整体提高。 A、语文知识 B、语文能力 C、语文素养 2、()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A、学生 B、教师 C、学生和教师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最完整版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 中考文学常识复习 一、文体知识 文学体裁包括古代文体常识和现代文体常识两点。 古代文体:古代文体大致上可以分为韵文、骈文、散文,包括史传文。 韵文,即讲究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赋、铭。散文,包括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骈文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下面择其重点予以说明。 1、古体诗、近体诗 唐朝人把唐朝时盛行的格律很严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把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现在一般把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而把其他的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诗经》、《乐府》也属于古体诗。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别。律诗共八句,分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偶句押平声韵,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要讲究对仗。绝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体上与律诗相同,只是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不是很严。 2、辞、赋、骈文 辞即楚辞,属诗歌。篇幅、句子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抒情为主,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以屈原的《离骚》为其代表。 赋,源于战国后期,句子大体整齐押韵,间杂散文句式,着力铺陈事物,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代表人物为司马相如。 骈文,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对偶句构成,讲究用典,词藻华丽,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也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高中学过的《朱元思书》、《阿房宫赋》便是此种文体。

3、词、曲 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是诗歌的发展,故称之为“诗余”。它有多种词牌,各种词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其句式长短不一,又称为长短句。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字至90字)、小令(58字以下)。 曲,盛行于元代,故称“元曲”,也是配乐的诗。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杂剧是演出曲。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类,其中小令由一支曲子组成,套曲也叫套数,由多支曲组成。杂剧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其结构是四折(相当于四幕)加一个楔子(序幕),其构成有科(人物动作、舞台效果的说明)宾白(人物对话、独白等)、唱词,角色有旦(女角)、末(男角)、净(花脸)、外(老年男子)、丑(丑角)等。曲有曲牌,规定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的固定格式。宫调表示曲调声音的高低。 4、史传文 属历史散文,包括编年体(如《左传》、《资治通鉴》)、国别体(如《国语》、《战国策》)、纪传体(如《史记》、《汉书》、“二十四史”)、断代体(如《汉书》、《后汉书》)、通史体(如《史记》、《资治通鉴》)。 5、论说文 古代的论说文是从诸子论学语录发展形成的,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若干种:“论”议论事理;“说”申说事理。 6、杂记文 包括名胜游记、山水游记。书画杂物记、人事杂记四类。杂记文范围很广,在部分题目有“记”字。记载历史掌故,遗闻轶事、科学资料、文字考证等文章均包括在内。 7、应用文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学习《叙事研究与小说阅读》的一点启示和心得 最近在国培中,我认真学习了《叙事研究与小说阅读》的课程,认真观看了专家的讲座,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要认真对待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叙事小说教学,让学生学会阅读小说,知道如何去阅读,如何在考试中应对叙事小说的一系列检测,所以学习后,谈谈自己如何在小说教学中如何做到小说教学序列化,让学生掌握小说阅读的一些技巧。 根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可见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教学必须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入选教材的小说都在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方面有突出的表现。在教学中应针对小说作品在塑造人物、演绎情节或营造环境上的艺术表现,引领学生进入小说的艺术世界,激发他们对作品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与共鸣,进而引领学生鉴赏小说的艺术特征。因此我从四个方面谈谈初中小说教学的技巧和有效性: 首先,让学生学会梳理故事情节,把握结构特征 提起小说,最吸引的就是故事情节。在小说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故事情节。这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阶段。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通过通读全文,它的情节为:潘家酒楼吃酒(开端)———护送金家父女(发展)———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高潮)———南门外逃走(结局),这个情节是以地点的转移为基准的。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情节是否合理是小说能否成立的关键。还要注意中国小说和西方小说、古典小说与现代小说在情节线索上的区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及标准答案

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2

语文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8分) 1、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和,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交际工具、信息载体 2、评价方式除了以外,还有平时的行为观察与记录、问卷调查、面谈讨论等各种方法。 2、纸笔测试 3、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 3、综合性、实践性 4、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4、立意、构思 5、“总体目标”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及和谐发展所应具备的综合语文素养而提出的,它的基本精神体现了、的统一。具体说来,突出了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凸显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三个思想。 5、人文性与工具性、思想性与审美性 6、与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6、工具性、人文性 7、新课程标准整合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语文教改探索的成果,借鉴了西方先进国家母语教育的经验,体现了国家对语文教育的要求,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和,代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 7、人文性、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 8、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

▽▽▽▽▽▽▽▽▽▽▽▽ ▽▽ ▽▽ ▽▽▽▽▽ ▽▽▽▽▽▽▽▽▽▽▽▽▽▽▽ ▽▽ ▽▽ ▽▽▽▽▽▽▽▽▽▽▽▽ 名 级 号 装 订 线 8、语文实践、语文实践 9、课程目标从 、 、 三个方面设计。 9、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0、初中语文课程的内容包括识字与写字、 、 、口语交际、 。 10、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 11、语文课程标准包括 、 、 三部分内容。 11、前言、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 12、语文教学要注重 、 ,注重 , 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12、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 13、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 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13、表达和交流 14、 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 的开放、 的开放、 的开放。 14、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空间 15、对于“口语交际”的课程目标应注意 、 、 特点。15、前瞻性、三维设计,整体提高、操作性 16、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特点是 和 。 16、情境性、互动性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 1、A )

初中语文必背文学常识

初中语文必背文学常识大全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得就是韩愈与柳宗元,她们就是唐朝古文运动得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 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得伟大诗人,她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她就是儒家学派得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就是唐代伟大得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得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得“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就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就是汉朝得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就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就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就是她得书屋名,“志”就是记叙,“异"就是奇怪得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就是东晋得陶渊明(陶潜),她“不为五斗米折腰”。 20、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21、中国吝啬鬼得典型:严监生. 三、中国文学之最: 最早得诗歌总集就是《诗经》; 最早得爱国诗人就是屈原; 最早得田园诗人就是东晋得陶渊明; 最早得也就是最杰出得边塞诗人就是盛唐得高适与岑参;古代最杰出得豪放派词人就是北宋得苏轼; 古代最杰出得女词人就是南宋得李清照; 古代最著名得爱国词人就是南宋得辛弃疾; 古代最伟大得浪漫主义诗人就是唐代得李白; 古代最伟大得现实主义诗人就是唐代得杜甫; 古代写诗最多得爱国诗人就是南宋得陆游; 古代最著名得长篇神话小说就是明代吴承恩得《西游记》;古代最著名得长篇历史小说就是明初罗贯中得《三国演义》; 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得长篇小说就是元末明初施耐庵得《水浒传》; 古代最伟大得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就是清代曹雪芹得《红楼梦》; 古代最杰出得长篇讽刺小说就是清代吴敬梓得《儒林外史》; 古代最杰出得文言短篇小说集就是清代蒲松龄得《聊斋志异》; 古代最早得语录体散文就是《论语》; 古代最早得记事详备得编年体史书就是《左传》; 古代最早得纪传体通史就是《史记》; 古代最杰出得铭文就是唐代刘禹锡得《陋室铭》; 现代最伟大得文学家就是鲁迅; 现代最杰出得长篇小说就是茅盾得《子夜》; 现代最有影响得短篇小说集就是鲁迅得《呐喊》. 四、文化常识:

统编初中语文-发挥立德树人优势,用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

发挥立德树人优势,用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是由教育部聘请的主编温儒敏教授主持编写的,组建了由专家、学者、教授,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以及专业的教材编写人员组成的教材编写队伍。在主编的带领下,编写组研究多年以来教材编写的优良传统,借鉴国外母语教学的研究成果,并慎重对待10余年来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历时4年,研制编写出这套新的初中语文教材。 这套教材自2016年秋季进入课堂,受到各地师生的广泛好评。今年秋季,部分原来使用汉语教材的地区也将替换为这套统编语文教材。面对一套全新的教材,不要说已经习惯于汉语教学的民族地区老师,就是长期使用语文教材的老师们,也一定会感到诸多困难。这是在所难免的,但俗语也说“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所以关键是我们要有客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同时也要尽可能了解新的课程观念,把握新教材的特点,掌握必要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了解新课程,转变教学观念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高站位,从思想上认识在新时代使用统编教材的重要意义,这是不待言说的。同时,教师还要有学科理解,了解课程标准的诉求,把握新的课程理念,转变旧有的教学观念,真正将课程改革落实到位。 过去,教师可能更多地关注的是教材,拿到一本新教材,更多看到的可能是课文变了,助学系统也有很大的不同,心想又要应付一些新的教学内容了;也有教师看了变化不以为然,想到的是,万变不离其宗,不就是一些新课文吗,老的老办法,新的再应对。这些想法都是不足取的。其实,教师们不仅要看到变化,更要追溯变化背后的本质、根源,同时要追问新教材在哪些方面改变了,变化的理念是什么,有什么主要特点,等等,从而思考自己在教学中应该怎样落实。 1.学习课程标准,了解新课程观念。 民族地区过去使用的是汉语教材,适用的是《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现在将使用统编语文教材,适用的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以,我们在使用新教材前,要认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了解其中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和课程要求,比较其与汉语课程标准的异同,从而更好地把握新的课程观念。 课程观念变了,这在全国大面积地区,就是有了很多新的理念,而在民族地区,则还有课程性质的变化。过去是汉语教学,汉语课程虽然也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但更重视的是语言学习,强调工具性;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大量的都是字、词、句的练习,

初中九年级语文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九年级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西村镇第二初中语文教研组 解读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是交际工具,交际的内容就属于文化范畴。所以说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熏陶感染,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和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其中,要强调文学教育,只靠语言、文字,实用文的阅读和写作,无法全面完成语文课程的任务。文学教育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熏陶感染方面,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方面,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 解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的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实际上,语文课程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是统一的,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解读二: (一)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整个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课标的“文眼”,在语文课改实验中有非常特殊的意义,课标强调的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里体现了义务教育对语文课程的两点要求,一是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是少数尖子学生,而是每一个学生;二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该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不是全部的语文素养。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呢? 巢宗祺教授明确说明,是指“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能力包含其中。”课标在总目标中所列的10条要求,就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 解读:“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什么差别? “能力”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有的心理学书籍定义为:“足以使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 “素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辞海》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也就是说,“素养”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对于“修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辞海》的解释为:指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文学修养。 从上述工具书关于“能力”和“素养”的解释来看: “能力”是指人能胜任、能完成某项工作的自身条件(应该包括心理和生理的条件),重在“功用性”。 “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 “语文能力”包含在语文素养的内涵之中。 (二)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主要应做好:发掘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在生活和实践中学习语文,加强对语言的感性把握,根据汉语、汉字自身特点进行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最新修订版】 第四学段(7~9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10.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12.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15.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积累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积累 导读:【初中语文文学常识积累】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 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童话,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叶圣陶《稻草人》、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等。 寓言,如中国古今寓言、《伊索寓言》等。 故事,如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各民族民间故事等。 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艾青诗选》、《革命烈士诗抄》、中外童谣、儿童诗歌等。 长篇文学名著,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老舍《骆驼祥子》、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夏洛蒂·勃朗特《简·爱》、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教师可根据需要,从中外各类优秀文学作品中选择合适的读物,向学生推荐。 科普科幻作品,如儒勒·凡尔纳的系列科幻小说,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已经介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普及性读物等,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三年期间必读的文学名著清单 以语文为例,部编版(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部审定)教材初中各阶段要求学生阅读的书目如下:初一年级上学期 鲁迅《朝花夕拾》、吴承恩《西游记》、孙犁《白洋淀纪事》、沈从文《湘行散记》、屠格涅夫《猎人笔记》、李汝珍《镜花缘》; 初一年级下学期 老舍《骆驼祥子》、凡尔纳《海底两万里》、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柳青《创业史》、阿西莫夫《基地》、杰克罗琳《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初二年级上学期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法布尔《昆虫记》、王树增《长征》、李鸣生《飞向太空港》、卞毓麟《星星离我们有多远》、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 初二年级下学期 傅雷《傅雷家书》、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路遥《平凡的世界》、罗曼·罗兰《名人传》 初三年级上学期

2018年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测试题(7套)

2018年《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测试题(一)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1、语文课程性质做核心是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统一。_______是一种比喻说法,它具有实用和“中介”的含义。 2、《语文标准》所设计的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这一目标获得现代公民都必须具备的______________。同时还应包含这样的目标;使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打下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能力。 4、关于写作的评价,应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评价习作的首要标准,评价时应综合考察主旨、_________、语言_______、文面、________、等几方面。 5、写作能力的培养,多写只是一方面,还要重视____________。6、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_________者,学生阅读的_________者,也是阅读中的__________之一。 7、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语文教育的特点是() A、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B、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C、儿童学习母语重在感性把握

D、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影响 2、语文教材编写,语文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 A、《语文标准》 B、《语文教学大纲》 C、《课改远景规划》 3、就识字与写字目标《课程标准》对7—9学年段识字能力的要求是() A、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B、有独立识字能力 C、能熟炼的使用字典词典典独立识字 4、《语文标准》对4个学段背诵优秀诗文数量要求是()段(篇) A、200 B、240 C、280 5、《语文标准》第二部分是() A、课程目标 B、实施建议 C、前言 6、下面属于口语交际的课程目标的特点的是() A、前瞻性 B、三维设计,整体提高 C、操作性 D、方向性 7、新语文教材的编写要注重() A、鲜明的时代性 B、符合儿童心理和语言发展的规律 C、应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8、《语文标准》所设计的课程目标是() A、使学生热爱学习 B、使学生学会学习 C、打下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9、新课标积极提倡的学习方式是() A、合作 B、自主 C、探究 10、语文课程十条总目标不是随意排列的,它有一定的()顺

部编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分析

部编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点击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由于语文教材对学生的这些重要作用,在编写教材时要注意一些注意事项,例如,符合时代的发展;语言文字要规范;教材体系和编排要科学合理;要为发展学生的智能素质、培养自学能力创造条件等等。在此主要是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进行分析。 一、整体分析 1. 概况 教材承载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具体体现,所以初中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在编写的时候根据新课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这五个内容展开,语言浅显易懂的同时也把握内涵的深度。教材的选文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其编写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编写语言应准确、规范,努力追求设计的创新和编写的特色的同时,也注意把握了学生的基本情况。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均是优秀的篇章,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能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套教材每个年级的课本均是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编写的,七年级、八年级再到九年级语文课本知识及文化素养都是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难度的。三个年级总共有六册书,各册书围绕语文教材的总体目标与总体要求,各有其不同的侧重点,层层深入。每册书均包括了不同的文体,不同风格的课文,涉及到多种主题,对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侧重方面也有所不同。 2. 人教版初中教材的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