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进展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进展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进展

《管理科学方法论》

课程论文

题目: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进展

学院:

姓名:

学号:

分数: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对现有国内外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的基础上进行

梳理总结,并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研究表明:国内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尺度、评价指标

体系的构建、理想值的确定以及评价方法的选择。研究结果和结

论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关键词: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进展;展望

: , , : ,

, .

: ; ;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是是人们集约利用土地的直接动力[1]。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财富资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多地少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农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耕地资源短缺问题亟待解决。为了保证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化以及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合理地开发土地资源,避免造成浪费。因此,开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势在必行,本文根据现有国内外研究的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对以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提供借鉴意义。

1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理论基础

1.1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为了满足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最

大化,节约土地资源,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从而最终使土地能够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性、利用前景及限制因素,将区域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分类,按照统筹兼顾、地尽其利的原则,强调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的统一。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宏观指土地利用类型在各产业部门的配置,

中观指各行业部门内部的土地配置,微观是地块内的配置,三者的合理统一,才能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土地集约利用需要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对土地的利用结构、利用层次进行合理的安排。

1.2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从人类利用土地时候就存在的,但最早注意此现象的是威廉配第,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最早起源于西方经济学中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体现的是在技术、其他要素不变的条件下,把握投入的度。在一定条件下,对土地不断的追加劳动、资本,开始时报酬会随着增加,但超过一定限度,获得的报酬会减少。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分三个阶段,土地合理的利用阶段是第二个阶段,边际报酬和平均报酬相等的点到边际报酬为零的点,但具体投入多少的变动因素,还要根据实际情况。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随着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劳动和资本的追加投入,也会出现报酬的先递增后递减的规律。城市的土地合理利用,不是粗放利用更不是过度利用,集约利用也有合适的度,只有合理的集约度,才有利于城市的发展,也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1.3级差地租理论

级差地租是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地租理论进行批判和继

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级差地租是相对于绝对地租而言的,是农业资本家租种较好土地而必须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根据其形成条件不同,分为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级差地租I形成的条件是土地的肥沃程度以及距离市场的远近,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在同一个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只要高于劣等地的生产率水平,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土地的集约利用正是体现了级差地租理论,地租的不同必然吸引各种要素向中心城区的聚集,使产出的产业分布在周边,从而出现了明显的区位特征,而处于好位置的产业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也会更加加大投入,因此又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水平提高。

1.4可持续利用理论

可持续发展最早起源于生态学对于环境的关注,最著名的是《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一词,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中国政府也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与政策、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四个部分。

土地可持续利用是保护土地环境的前提下,确保经济社会的

协调发展。土地作为重要的资源,土地安全关乎国家的安全,因此人们利用土地时也要遵循可持续利用理论,合理高效利用土地。

1.5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1 )是在1939年由德国地理学家C.特洛尔提

出的,是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之间交叉学科,主体是生态学和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的基本任务可分为景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景观生态监测和预警研究、景观生态设计与规划研究、景观生态保护与管理研究。通过多样性指数、景观均匀度指数、最大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斑块破碎化指数等对区域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能反映出区域布局的合理性、受干扰程度等,也能体现生态安全。

1.6生态承载力理论

生态承载力的涵义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为生态系统的弹性大小、资源子系统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大小、系统可维持的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其中生态弹性是支持条件,资源承载力是基础,环境承载力是约束条件。人类社会必须依存于自然,

而自然存在境的容量问题,表现为资源的承载力,也就是人类的

生存空间。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于环境不断的干扰,

环境有一定的自我恢复的功能,但是超越了环境的自我恢复的界

限,就会出现环境的破坏,对于人类的生存带来威胁。

2国内外研究概况

2.1 国内研究概况

2.1.1、土地集约利用概念内涵

集约用地主要指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优化土地的利用结构等措施,从而使土地的利用效率达到合理水平的一个行为[2].

马克伟在《大地大辞典》中认为“土地集约经营是土地粗放经营的对称,是指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在单位面积土地上集中投放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以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品产量和负荷能力的经营方式[3]”

毕宝德从经济方面探讨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在《土地经济学》中认为“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土地集约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面积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越多,则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越高;反之,就越低[4]。

2.1.2、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多种多样,主要集中在研究尺度、评价体系的构建、理想值的确定以及评价方法的选择上。

2.1.2.1、研究尺度我国学者对不同尺度的地域进行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综合起来主要有7个方面,一是对省级土地利用评价研究,例如麻战洪等[5]对山西省进行了土地集约利用评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报告

二、开展这项工作的过程 (一)组织准备 1、成立了工作组和项目组 此次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需成立领导小组。湖南临武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临武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担任,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唐加山和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唐友国担任副组长,成员为李友林、侯六海、刘顺明、周继瑜、唐元松、刘忠勇、骆琦麟 ,办公室主任由李友林担任。 为了确保湖南临武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顺利完成,按照市国土资源局领导指示,开发区管委会委托技术力量雄厚、专业队伍技术过硬、具有全国土地估价A级资质、土地规划乙级资质的长沙永信评估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技术工作和具体实施该项目。 2、前期准备 (1)落实设备与工作场地。购买了电脑、扫描仪等设备,并落实了工作场地。 (2)人员培训。为保证调查的资料准确、真实、及时,技术负责人专门给调查人员展开了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调查的范围、目的、工作对象、工作方法,认真学习《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试行)》(以下简称“《规程》”)及培训教材。在培训过程中,对资料名称、调查内容、资料对应时点或时段、调查空间范围、数据要求、表格填写要求、以及图件格式、比例尺、内容要求等进行了细致的说明。

(3)确定项目范围。此次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四至范围为包含区块1和区块2,其中区块1东至玉屏村,南至玉屏村,西至玉屏村,北至玉屏村;区块2东至武水大道,南至规划南平路,西至玉屏村,北至规划隆武路,除去扣除区,两区块的规划面积共为36.23公顷。 (二)资料收集 此次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牵涉到的资料广泛,各工作小组根据资料清单和工作表格,到开发区管委会、各部门及企事业单位收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会出现资料缺失或填写表格不完整的情况,调查人员需做耐心解释并进行补充调查。为保证反映的情况客观真实,根据《规程》要求,技术小组专门派技术人员到开发区对典型企业进行了实地拍摄,为开发区的评价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从2009年2月至4月,历时两个多月,收集到的资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到相关管理部门收集已有资料,包括文本及图件资料;其二是对各用地单位培训并填写表格,以获取相关资料;其三是到各企事业单位进行实地抽样调查。技术小组实际收集资料情况见表2-1。 表2-1 资料内容及来源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第26 卷第2 期 2007 年3 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ol.26, No.2 Mar., 2007 收稿日期: 2006- 09; 修订日期: 2007- 01. 基金项目: 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3S 技术支持的山东茶树适生环境评价与区划研究”资助( 2004GG2209065) 作者简介: 史同广( 1963- ) , 男, 山东莱西人, 博士, 教授, 主要从事资源环境与GIS 应用研究。 通讯作者: 王智勇( 1979- ) , 男, 硕士, 专业: 自然地理学。E- mail: wzyerb@163. com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史同广1, 郑国强1, 王智勇2, 王林林2 ( 1. 山东建筑大学遥感与GIS 研究中心, 济南250101; 2. 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环境学院, 济南250014) 摘要: 长期以来, 土地适宜性评价一直在土地规划利用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近十几年, 农业土地 适宜性评价持续深入开展, 城市用地、旅游用地、土地整理复垦以及其他用地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日渐增多; 基于此,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 景观生态学被引入土地适 宜性评价, 可持续利用观深入人心; 土地适宜性评价在方法上也有新的发展, GIS 在土地适宜性 评价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这使得土地适宜性评价更为灵活、科学。 关键词: 土地; 土宜性评价; 进展; 中国 FAO 在1993 年出版的《土地利用规划指南》中指出, 土地适宜性评价( 下称土宜评价) 可称之为“技术导向”的土地利用规划阶段[1], 是土地合理利用的基础工作, 因此备受重视。 在我国, 尤其是现阶段,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生态健康频受威胁, 在此背景下, 土宜评价迅速 发展, 在指导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应用领域逐步拓展, 体系不断丰 富, 应用技术及研究成果引人注目。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土宜评价的发展和最新进展 情况作了概括的阐述。 1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1. 1 农用地土地适宜评价案例持续增多 首先, 研究区域从大范围到中、小尺度范围延续的特点仍在继续[2, 3]。近几年较大区域土 宜评价包括: 刘彦随在陕西秦岭对山地土地类型———质量———功能的适宜匹配和调整的研究[4], 郑宇等对山东省土地适宜性做了空间分析及其优化配置研究[5], 邢世和等针对福建省 农用地资源进行适宜性评价分析[6]。对比初期和目前大尺度土宜评价, 可以看出, 初期的评 价主要是“摸清家底”以备开发利用, 而目前的评价更重视保护土地资源, 走可持续利用之路。另一方面, 县市级尺度以下的土宜评价大量开展[7, 8], 乃至出现了微小尺度的土宜评价,如 谢树春等在进行湘中紫色土丘陵地区土宜评价时, 将村级单位作为试点研究[9]。 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近年来环境生态脆弱区土宜评价明显增加。随着人口的增多, 社会经 济的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的供求矛盾日益严重并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 景下, 一些研究者在内蒙古地区[7, 10]、喀斯特地区[8]、黄土高原地区[11]、黄土丘陵沟壑区[12], 祁连2 期史同广等: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山地区[13]、紫色土丘陵区[9]等生态脆弱地区开展了土宜评价。这些评价旨在为生态脆弱区人 地矛盾的解决提供指导, 以满足土地合理利用, 防止土地退化, 保护生态健康的需要。 单一用途土宜评价一直倍受重视。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就是, 评价基本都围绕经济作物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整理复垦开发潜力研究 王欣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整理复垦开发潜力研究王欣 发表时间:2020-01-18T09:57:40.72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8期作者:王欣 [导读] 摘要: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即土地综合分类,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应用最为广泛,是全覆盖的基础分类形式。 郓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山东菏泽 274700 摘要: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即土地综合分类,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应用最为广泛,是全覆盖的基础分类形式。而掌握真实的土地利用现状,则是国家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和有关政策,发挥土地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的重要依据。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土地利用现状及整理复垦开发潜力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整理复垦;开发潜力 前言 目前来说,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深度分析此课题明确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整理复垦开发潜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制度,提高土地资源利用,强化土地管理,同时为保护耕地提供依据。除此之外,积极创新和完善土地资源利用模式,推动区域持续化发展。 1、土地资源管理分析 从开展的土地资源管理实际来说,整理复垦土地以及后续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为主要内容。借助各类现代化技术,比如工程测绘技术等,组织开展测绘工作,掌握土地资源利用现状,根据获得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能够提高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率,以免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情况和浪费问题的发生,实现耕地资源和其他资源的保护目标。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整理复垦开发潜力实例分析 2.1 案例概述 以某城市为例,全市共计45299.3hm2荒草地,按照40%垦殖率计算,可进行开发的耕地为18119.7hm2,剩余荒草地大部分可以进行牧草地或者造林开发。此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如表1所示,从整体情况来说剩余的可利用土地不多。老城区建设用地共计13976.7hm2,其中园林绿地以及道路广场等短期属于暂无潜力区域,具有改造潜力的建设用地共计3426.7hm2,占比为24.5%。新区建设用地具有建筑容积率低和建筑密度低等特点,开发利用潜力较大,不过建设任务难度大。 表 1 建设用地规划 2.2 土地利用现状 从该城市的实际情况来说,土地利用方面的特点如下:①土地利用率以及垦殖率比较高。②区域之间的自然条件有着很大差异,土地利用类型比较复杂而且多样。地形地貌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特点,而且东西南北的跨度很大,区域自然气候较为复杂,影响着城市人口以及产业分布,进而形成了相应的类型格局,即大体上为低山丘陵宜林宜牧区。③该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很高,城镇和交通等各类非农业建设用地的比重很大。从城市人口分布情况来说,人口集中度较高,城市化水平比较高,经济水平较高,城市交通网络通达度较高。在土地利用方面,非农业用地占比很高,例如城乡居民点等,同时以城市为重点向外呈递减的趋势。 2.3 整理复垦开发工作现状 从该城市土地整理和复垦以及开发实际来说,主要形式如下:①综合整理。在相应的区域范围内,对山水林路田村等实施综合治理,进行统一规划以及实施。②专项整理。坚持重点突破的基本原则,组织开展专项整治工作,比如山田等。具体做法如下:①三位一体模式。以某区域为例,对农田保护区和城镇建设以及土地整理规划,实施三位一体模式。其中,土地整理的开展和乡村规划建设以及农田保护密切结合,实施统筹安排。经过多年整理,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获得了不错耳朵经济效益,有效改善了劳动条件以及环境条件等。②农村居民点的分布较为分散,占地面积很多。除此之外,村庄内部的布局凌乱;整体环境卫生条件很差需要改造。计划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将交通不便而且极易受到水灾影响的低洼村等,采取拆插以及并靠等方法,开展中心村以及基层村的建设。 2.4 土地整理复垦潜力分析 从此城市土地整理复垦角度来说,其开发潜力具体如下: ①村镇规划、迁村并点以及内部挖潜。采取此模式,主要是通过村庄规划,来解决空心村问题,通过村庄搬迁以及合并等方式,增加就地面积。10年建设工作没有占据一分耕地,同时整理释放30亩可利用土地。对于自然条件比较差而且耕地数量比较少的区域,采取迁村并点的方式,实现土地的增加。②加强农田建设,全面推行小流域治理工作。在具体实践中采取流域综合治理的方式,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不断增加耕地面积。此模式主要应用于山地丘陵区域,通过整理利用石坎地和上坎地以及空隙地,基于调查结果来说,全市可利用的田坎面积大约1837.14hm2,坚持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基本原则,对宜农地区进行集中连片和集约经营,增加单位面积的产出率。除此之外,强化农田综合治理,最大程度上释放耕地资源。通过整理乡镇企业用地,减少占用耕地,实现对耕地总量的高水平把控。 3、土地利用及整理复垦开发策略的总结 3.1 实行保护和利用相互结合 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整理复垦开发现状来说,若想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必须要做好统一规划,实施土地保护和土地利用相互结合的模式,实现土地资源的统筹安排。在具体实践中加大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化对矿产资源项目或者其他项目的管理,积极探索生态恢复补偿金方法等,加大对土地资源过渡开发区域的治理力度。若想实现可持续化发展,必须要全面贯彻落实资源保护。结合当前土地资源利用情况,调查资源不合理利用问题,制定完善的土地资源利用方案。 3.2 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若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维持生态平衡,提高土地资源生产力,必须要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在具体实践中结合土地的类型,比如草地等,按照草地和草地利用率以及家畜种类等,合理制定载畜量以及放牧的时间,结合气候条件的特点和畜种的变化规律等,制定具体的方案,最大程度上保证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利用率。结合草地发展实际情况,适度开发草地,选育种植优良牧草,构建新的生

土地整治潜力测算方法

1 数量潜力测算 按照前述农用地整理数量潜力的测算方法,统计并分析全区历年已实施土地整理项目,计算得到项耕系数、可整理建设规模、待整理建设规模和农用地整理出地率,再进行测算,得到全区农用地整理数量潜力。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农用地整理的出地率一般为3.00%-5.00%,而统计出的已实施项目的出地率偏高,因此为了保证数据的合理性和提高农用地整理的可行性,确定平原地区农用地整理出地率为3.00%,丘陵山区出地率为5.00%。 测算公式如下: i i i i P M N δ=-*() (公式1) 其中:i M =i S /i β; (公式2) i i i S W *α=; (公式3) i i i L /N β=; (公式 4) 式中:i P ---i 镇的农用地整理数量潜力; i M ---i 镇可整理建设规模; i N ---i 镇已实施农用地整理建设区总规模; i S ---i 镇可整理耕地面积; i W ---i 镇基期年耕地面积; i L ---i 镇已实施项目区内的耕地面积; i α---i 镇耕地连片系数; i β---i 镇项耕系数; i δ---i 镇出地率; 2 质量潜力测算

质量潜力以产能提高潜力来表达,主要方法是根据各测算单位的产能提高状况确定。以镇(街道)区域为基本测算单位,以全区内待整理耕地的综合产能代表农用地整理质量潜力。假定全区整理前耕地为该县因素指标区二级区的农用地平均等别,整理后耕地达到该乡镇所在的二级区的农用地分等最高等别,原有耕地部分质量提高潜力为全区内待整理耕地质量由平均等别升到最高等别所增加的产量;新增耕地部分的质量潜力为全区农用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乘以农用地平均等所对应的标准量单产。 质量潜力测算公式如下: ()()15i i i i Q M N P K γ=-*+** (公式5) 式中:i Q 是i 县通过耕地整理产生的质量潜力,单位为公斤; i M ---i 县可整理建设规模,单位为公顷; i N ---i 县已实施农用地整理建设区总规模,单位为公顷; γ---i 县耕地提高的等别指数,为该县所在因素指标区的 二级区的农用地等指数最大值与平均值之间的差值; i P ---i 县新增耕地面积,单位为公顷; K---i 县农用地最低分等指数;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应用研究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应用 研究 时间:2005-1-28 13:51:13 阅读:318次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应用研究 陈莹,刘康,郑伟元,邓红蒂,唐程杰 摘要城市土地管理的核心之一是集约利用管理。作为国土资源大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应该充分立足于城市土地管理的需要,努力为各级政府的城市土地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此文从科学性、可操作性角度出发,根据城市试点经验,总结概括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内容与目标,同时详尽阐述了评价成果预期在土地管理中的具体应用领域或意义,并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业务创新设想。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目标内容及其应用前景的正确认识,不仅是寻找、确定其评价方法与技术路线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引起各级领导重视、积极推广评价实践的一项重要措施。 关键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应用 集约利用管理是城市土地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国土资源大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目的,是要通过研究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因素,制订相关的评判准则,评价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找出当前城市土地利用的潜力,寻求城市土地最有效利用的途径,从而为政府制定集约利用政策,建立全面、科学、合理的用地管理与决策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及相关技术支持。 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基本内容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是通过设计一整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探索不同背景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标准及其评价方法,进而对全国所有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状况进行现状调查与潜力评价。对一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评价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次的评价是对一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总体评价,中观层次是对城市内部区域的评价,微观层次则是对具体地块的评价。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基本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评价一个城市或城市中一个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的水平;二是找出城市中一个区域或一个地块现实的土地利用潜力;三是制定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审核的标准体系。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的,但又不能互为替代,各自都有特定的内容与应用形式。 1.1集约利用水平的综合评价 集约利用水平的综合评价主要在宏观层次和中观层次,是对一定范围内土地集约利用的综合评价与反映。其核心内容是建立一个描述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的指标集。通过指标集的实际值与合理值的比较,反映城市当前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高低,以及不集约利用发生的原因。这一评价结果要求具备城市间和城市内部区域间的可比性,可以反映城市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差距。 1.2现实利用潜力的评价 现实利用潜力的评价主要反映在中观层次与微观层次上,是指考虑了技术经济合理性的现实利用潜力。它不仅要说明潜力的大小、类型,还要指出其具体的范围及空间分布。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郊区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乡村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土地资源的自然供给却是有限的,需要我们转变原有观念,使土地资源利用从传统的利用方式向高效科学的方式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利用转变。 土地资源利用存在问题利用潜力要确保到2020 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然要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发展和建设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我国的人口还将继续增加,这样土地供需矛盾将日益尖锐。《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发展是第一要务,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问题在于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协调的、可持续的,表现在土地利用上必须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坚守18 亿亩耕地红线。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用地观,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本着对事业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积极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一、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理论依据节约、集约用地,笼统地说,就是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土地,以最小的土地成本,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需要。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最关键的就是要对土地资源进行集约经营。土地集约经营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生产资料等要素,同一块土地面积上聚集的相关要素越多意味着

该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越高。根据生产理论,一定的产出对应着相关 生产要素的投入。生产过程将一定数量的劳动资本等可变要素合乎比例地投入到固定要素土地中去,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收益。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将可变要素连续投入到土地,土地边际报酬会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边际报酬递减。 二、现行城市土地利用机制的缺陷土地利用机制直接影响着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从而也制约着城市社会经济功能的发挥。土地制度改革以来,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与土地集约高效利用还有差距。截至2004年底,全国城镇共有闲置土地26.37万hm2相当于现有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的7.8%。2004年度国家首次运用高分辨率卫星,对全国160 个国家级开发区(园区)的遥感监测结果显示,开发区(园区)内平均还有1/3 的土地尚未被充分开发利用。尽管2003-2004 年,国家七部委曾经开展大规模的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并把开发园区作为重点整顿对象,但根据实际的动态监测结果土地利用程度并没有很大提高,表明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任务仍然艰巨。究其原因,主要是现有城市土地利用配置中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政府调控机制和市场机制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配置机制导致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土地市场机制不健全而导致的土地配置在数量、方向上的失控及国有土地资产的流失;政府干预市场行为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造成对土地市场的过度干涉及不 公平竞争或者政府功能 在土地市场中的缺失;由于公众参与机制的缺乏,导致对土地资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进展

《管理科学方法论》 课程论文 题目: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进展

学院: 姓名: 学号: 分数: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对现有国内外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的基础上进行 梳理总结,并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研究表明:国内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尺度、评价指标 体系的构建、理想值的确定以及评价方法的选择。研究结果和结 论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关键词: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进展;展望 : , , : ,

, . : ; ;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是是人们集约利用土地的直接动力[1]。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财富资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多地少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农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耕地资源短缺问题亟待解决。为了保证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化以及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合理地开发土地资源,避免造成浪费。因此,开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势在必行,本文根据现有国内外研究的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对以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提供借鉴意义。 1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理论基础 1.1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为了满足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最 大化,节约土地资源,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从而最终使土地能够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性、利用前景及限制因素,将区域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分类,按照统筹兼顾、地尽其利的原则,强调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的统一。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宏观指土地利用类型在各产业部门的配置,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2014年度试行)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 (2014年度试行) 国土资源部 二〇一四年四月

目次 前言 ..................................................................................................................................................................... I 引言 .................................................................................................................................................................... I 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则 (1) 5 工作准备 (3) 6 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3) 7 开发区评价类型划分 (5) 8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 (5) 9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 (8) 10 成果编制 (10) 11 成果验收与公示 (11) 12 成果应用与更新 (12)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流程 (13)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分类及定义 (14) 附录 C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调查程序与数据处理 (19) 附录 D (规范性附录)工业主导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定义 (21) 附录 E (规范性附录)产城融合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定义 (23) 附录 F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工作用表 (25) 附录G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工作用表 (36) 附录H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权重区间 (39) 附录I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报告编制要求 (40)

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探讨

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探讨 发表时间:2017-05-09T13:53:26.05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3期作者:梁伟金 [导读] 摘要:城市土地粗放利用现象普遍存在,土地供求紧张的矛盾日益尖锐。 广东中地土地房地产评估与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510075 摘要:城市土地粗放利用现象普遍存在,土地供求紧张的矛盾日益尖锐。 关键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城市用地规模日益扩大。土地资源短缺导致人地矛盾更加突出,由此可见对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1.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是由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首先提出的,通过在土地上增加投入,以获得土地的最高报酬。一般用单位面积土地上的资本和劳动投入量来衡量土地与资本、劳动的结合程度,即土地利用的集约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综合性概念,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用地布局、生活空间、环境保护等诸多因素,不能简单地局限于经济投入和产出效益提高,也不仅是“建筑”强度的概念,而是一个包括经济、建筑、环境、城市发展、人口、就业等多个方面指标的综合性概念。 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方法 对于国内而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起步较晚,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短缺和土地粗放低效利用并存现象十分突出。因此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集约利用城市土地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的广泛关注。由此,众多专家、学者开展了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研究者采用熵值法、模糊理论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BP网络模型、基于RS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方法分析评价了我国的各城市的土地利用集约程度。 2.1多因素综合评价法 多因素综合评价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和原则进行定量描述的一种方法,以评价单元为样本,选择对评价单元发生作用的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并通过适宜的模式予以量化、计算和归并,从而实现评价目的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对评价对象的分析较全面,并且容易操作,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难点在于如何合理地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既能全面反映城市土地的利用状况,又能容易的得到各指标数据以及各指标的理想值。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结果是一组介于0~1的数值,通过得出结果的数值大小可以判断土地集约利用的情况,但是城市土地的过度利用、集约利用、合理利用和粗放利用的划分缺乏根据。 2.2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就是运用模糊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考虑与被评价事物相关的多目标、多层次的各个因素,对其所做的综合评判.它是根据评价对象具体情况和评价的具体目标,通过评判指标的取值,排序,再评价择优的过程,是一种以模糊推理为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精确与非精确相统一的分析评价方法。土地利用的粗放、集约和过度的判定本身很难有明确的界限,集约、粗放或过度的程度更是一个模糊的问题。 2.3基于RS、GIS 技术评价法 随着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的细化和深化,需要对大量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分析和统计,同时,评价单元是性质相对均一的空间几何实体,不仅具有空间属性,而且具有非空间属性,因此评价工作繁琐,容易出错,因此能够处理大量数据信息和具有较强空间分析功能的RS和GIS技术已被我团学者引入到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结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项目,整合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多用途地籍信息系统、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信息系统、城镇土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等,开发了由系统维护、数据输入、空间分析、潜力计算及成果输出五大模块组成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信息系统,进而建立多尺度、多数据源的潜力评价信息库,实现基于微机网络的数据管理和服务。 2.4理想值修正模型 理想值修正模型是郑新奇[3]等专业人员在对某市城区宗地的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用于宗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模型。该模型以土地集约利用的标准值为判定依据,选择土地用途、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和其他因素对标准值进行修正,分析具体宗地的现状和理想值之间的关系,计算宗地集约利用潜力等级。模型评价的思路是:以理想潜力为基础,由高到低多级控制,逐级修正,分值转换,计算潜力。该方法简便、实用、科学,是不同功能区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具体化。 评价方法优缺点对比 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特点 自1999年“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设立“城市土地价格调查和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子课题以来,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研究得到迅速发展,各试点城市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不仅初步建立了城市集约利用评价的理论框架,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亦有很多创新。已有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尚未形成一套标准的指标体系和普遍适用的评价方法。由于不同的人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理解存在差别,所以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选择也有所不同,各城市之间的评价结果不具有可比性,难以形成具有可比性的指标体系。(2)由于不同类型的城市功能及产业、资源的差异性,理想值的确定难度很大。在目前的研究中对理想值的选取有以下几种方法:①目标值。以评价地区发展规划制定的发展目标值作为理想值;②以国家或地方出台的相关文件规定的规定值作为理想值;③以相同类型的城市平均值作为理想值。评价结果与理想值的选取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理想值的合理确定对集约利用评价是非常重要的。(3)新技术、新方法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的应用有待深化。尽管有很多人都在开发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信息系统,但几乎都没有得到推广和运

安徽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安徽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成果更新技术要点 按照《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更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电发[2010]22号)要求,为顺利开展安徽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更新工作,确保按期保质地完成工作任务,并建立评价工作连续性机制,根据新修订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试行)》(以下简称新规程),结合安徽实际,制定本更新技术要点。 第一部分评价成果更新、修订总则 一、工作目标 对依法审批的国家级和省级各类开发区,统一更新或修订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 二、工作任务 (一)国家级开发区成果更新工作。国家级开发区包括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出口加工区,按照新规程和本要点中相关内容,以2009年12月31日为统一评价时点,全面进行更新。 (二)省级开发区成果修订工作。省级开发区包括省级经济开发区和省级特色工业园区,按照新规程和本要点中相关内容,原则以2009年12月31日为评价修订时点,鉴于省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完成时间不长,本次更新重点是在充分利用已有评价成果资料的

基础上,进行修订。 三、工作依据和标准 (一)《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试行)》; (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数据库标准(试行)》; (三)《安徽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更新技术要点》。 五、技术路线 评价实施总体技术路线如下:①开展用地状况调查,建立数据库; ②确定评价指标、计算其现状值;③确定评价指标权重;④确定评价指标理想值;⑤进行指标标准化处理;⑥计算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 ⑦测算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及推算尚可供地年数;⑧编制相关成果。 第二部分土地利用状况调查更新技术要点 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包括基本信息调查、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典型工业企业调查、闲置土地调查4项内容。 一、准备工作 包括“一图四表”,即调查底图、开发区基本信息调查表、开发区用地审批及调整情况调查表、典型工业企业调查表、外业调查记录表。

土地资源评价综述_王玉印

土地资源评价综述 王玉印1,张黎明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福州,350002)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土地评价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然后根据土地评价的种类不同,分别对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土地生态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做了综述。并对土地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同时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土地资源;土地评价;进展 土地资源是由地球表面一定范围立体空间的气候、地貌、地质、土壤、水文、生物等自然要素组成,同时又时刻受到社会经济条件影响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1]。土地评价是在特定的目的下通过土地质量对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确定土地等级,揭示土地质量等级的空间分异的过程[2]。土地评价要求根据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的特征来诊断土地质量,综合评价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和其他生产能力,即土地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质量。其目的是为规划、利用土地提供建议和决策依据[3,4],也是科学评估土地经营效果的手段,同时也是土地质量监控和土地退化评估的关键技术途径,更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 1土地评价国内外发展概况 1.1 国外发展概况 国外最早的土地评价要算是俄罗斯著名土壤地理学家 B.B.道库恰耶夫在俄罗斯黑钙土地区和尼日格勒自治州考察时,对该地区土地进行自然和历史的鉴定。并于1886年出版了他的14卷著作——《尼日格勒州土地鉴定材料》[5]。为当地政府确定土地收入和向农民征收土地税提供了依据。美国1933年提出了斯托利指数分级(storie index rating,STR)和康奈尔系统(Corlnel system),法国财政部1934年提出《农地评价条例》,20世纪30年代德国提出了土地分等指数,并于1934年就颁布了《土地评价法》,是为土地评价立法最早的国家[5,6]。这些早期的土地评价的目的主要用于赋税。 1王玉印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

关于开展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与评价工作的建议

自本世纪初以来,国家相关管理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节约集约用地政策,从试点到全面推进,逐步完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调查与评价相关工作,构建了覆盖全面、科学规范、管理严格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管理制度体系,旨在全面掌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为管理部门制定建设用地管理制度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 调查与评价工作内容的联系与区别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与评价工作是国土大调查内容之一,主要包括开发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高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评价等。在新一轮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与评价实施方案中,工作内容和名称都有变化,分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整体评价、详细评价和专项评价,其中专项评价包含开发区评价和工业用地评价。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整体评价、详细评价和专项评价是按照评价范围、评价目标的不同而设置。 1.整体评价 主要着力于掌握城市用地面上情况,以行政辖区为评价范围,市县级行政辖区为评价单元,以掌握辖区内建设用地的整体利用效率和节约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成果旨在服务于管理部门建设用地管理战略分析、政策制定和规划编制等方面。 2.详细评价 是以城市中心城区为评价范围、 以宗地为基本评价单元,目的是查清 城市内部建设用地现实潜力规模和分 布情况,服务于管理部门编制城市空 间规划、再开发利用低效用地、调整 城市用地结构和布局等方面。 3.专项评价 包含开发区评价和工业用地评 价。开发区评价是针对开发区土地建 设开发利用效率、效益和集约程度进 行评价,目的是掌握开发区用地情 况,为开发区管理、考核、升级扩区 提供依据。工业用地评价是针对某一 区域或者某一类型的工业用地利用状 况进行调查和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目 的是为研究工业用地管理政策制定、 推动工业用地利用方式转变等方面提 供基础和依据。 调查与评价工作的意义 节约集约用地是深入贯彻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 新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转 变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 道路的客观要求,调查与评价工作本 身不能直接提高城市节约集约用地水 平,而是通过调查与评价成果的应用 和依据成果制定政策、措施、技术手 段等来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目的,所以 调查与评价工作是实现节约集约用地 的重要桥梁。宏观方面看节约集约用 地是国家战略政策,开展建设用地节 约集约利用调查与评价工作是贯彻落 实国家战略的重要措施,起到保护耕 地的作用,节约集约用地是缓解土地 供求矛盾,解决“保护与保障”关系 的必然选择,节约用地,少占耕地, 集约用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从而 实现保护耕地。 开展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 与评价工作意义重大。一是能够摸清 城市区域内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用地状 况、潜力规模和空间分布,为实施低 效用地改造挖潜、提高城市建设用地 效率和效益等提供科学支撑。二是可 以探明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 改进方向和挖潜路径,为制定科学挖 掘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加强城市土地 供应和用地管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的对策提供依据。三是评价成果与城 市土地利用和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可 为国家用地政策制定和地方土地规划 计划具体工作实践提供依据。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与评 价工作是在收集整理经济、人口、土 地等多方面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自上 而下部署,制定一个多目标、多层 级、多尺度的调查评价体系来获得成 果,成果可应用于各级管理部门在建 设用地政策和制度建设中。建设用地 节约集约利用调查与评价工作实施多 年,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扩展,取 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 题,主要有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难以 调动基层积极性,资金保障困难,多 部门资料收集难度大,评价指标体系 关于开展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与评价工作的建议 文/辽宁省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 马彪 46国土资源 2019年7月号

土地整理工程

土地整理工程 第一章绪论 1 土地整理的概念 是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破坏、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 2 土地整理的内容 ●农用地整理 ●建设用地整理 ●土地复垦 ●宜农未利用地开发 ●区域性综合整治 A.农用地整理 在以农用地(主要是耕地)为主的区域,通过实施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工程,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代表工程有:河南省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工程、浙江省“千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B.建设用地整理 建设用地整治包括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和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对农村地区散乱、废弃、闲臵和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进行整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活动。 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对旧城镇、“城中村”和旧工矿等进行改造,完善配套设施,加强节地建设,拓展城镇发展空间,提升土地价值,改善人居环境,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的活动。 C.土地复垦 土地复垦是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D.宜农未利用地开发 宜农未利用地开发对宜农未利用地采取整治措施,以增加耕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E.区域性综合整理 区域性综合整治: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以村、镇为基本整治区域,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对区域内的田、水、路、林、村实行综合整治,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其目标更加多元化,呈现出区域综合性、多功能性、多效益性的特点。 3.土地整理的概念发展 第一阶段(1998年以前):以“土地整理”概念为标志。 第二阶段(1998-2007年):以“土地开发整理”概念为标志。 国土资源部构建起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的基本政策制度体系: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报告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 评价工作报告 一、项目基本情况介绍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源于国土资源大调查,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着力改变开发区外延扩张、用地粗放的局面,建立集约高效的开发区用地模式。对于控制开发区盲目扩张,促进开发区低效用地挖潜,提高开发区用地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考核制度与长效机制,增强土地参加宏观调控,构建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工作重点为三部分: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 二、此次工作的重要性及意义 1、必须做 ①国务院的要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08年1月7日下发的《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和2008年7月7日下发的《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通知》的要求。 ②省国土资源厅要求:该项工作与下一年度城市批次用地指标直接挂钩 2、应该做

①国家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效能的要求 ②土地参与宏观调控要求的区域土地政策调整。 ③作为今后开发区和高薪区扩区、升级审核、动态监控及有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3、值得做 ①作为今后土地管理的主线,代表未来、方向和基础。 ※正规化、制度化、信息化 ②内部工作管理流程再设计,代表效率和效益。 ※摸清底数、从打基础、提供依据 三、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特征 1、综合性的工作 ※多部门、多指标、多手段 2、整合性的工作 ※多部门数据整合 3、评价性的工作 ※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多个部门管理成果诊 断性的说明 四、开展工作的组织基础 1、认清工作主体:各级开发区、高薪区所在管理委员会(即政府)为该项工作责任主体,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为承办单位。 2、经费问题:经费承担单位为各开发区、高薪区所在管

国内外土地评价与调查现状综述

国内外土地评价与调查现状综述 (亚力坤,土资101,1003070130)由倪绍祥编著的《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一书,92年秋季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方面的一部系统面全面的论著,它集中反映了国内外,特别是我国近十多年来在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研究方面的最新成就与前沿水平。该书的显著特点是: 第一、结构合理、体系完整。全书共九章,三十五节,包括绪论、土地类型、土地类型调查与制图、土地评价概述、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经济评价、数量方法在上地评价中的应用,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及其应用,囊括了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研究的基本内容。在结构上,从生地类型、土地分级、分类和上地类型调查制图等入手,在土地类型研究基础上开展土地评价研究,分别对土地潜力、土地适宜性和土地经济等评价做了探讨。最后讨论了数量方法在土地评价中的应用和上地资源信息系统及其应用,也符合上地类蟹与土地评价研究的顺序,反映了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的实质。第二、理论性强。该书是一部以论述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主的著作,它不同于其它区域性的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论述,后者多偏重于描述某一特定区域范围内土地类型划分、.土地类型特征与土地评价。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第3版)是从(第2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共13章,主要内容:一是土地类型研究,主要论述土地分级和土地分类的理论与方法,土地类型的结构与演替,土地类型调查,土地类型制图;二是土地评价研究,主要论述土

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农用地和城镇土地的分等、定级与估价及数值法土地评价的原理与方法;三是论述了土地信息系统在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中的应用。《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第3版)在吸纳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全书内容作了增补,重点充实了土地类型结构研究,土地类型调查实例,农用地和城镇土地的分等、定级与估价,土地经济评价,数值法土地评价以及土地信息系统应用实例等方面的内容。《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第3版)可作为高等院校地理等学科的本科生专业基础课教材和研究生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相关科研人员及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者参考。一早期的土地利用研究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可追踪到杜能 19世纪前期对德国南部地区的研究,他提出了土地利用的模式。从早期的强调功能、追求理想城市形态的城市规划理念,到近代在欧美城市中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式的城市改建计划,虽已 经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雏形,但是为了解决城市问题和满足城市 功能的城市规划,出现新的具有代表性的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理论、勒·柯布西埃的“集中城市”理论、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 疏散思想”等理论。 国外早期土地利用研究主要针对土地利用调查而展开。索 尔等1922年在美国密执安州较早地开展了土地利用综合调查,同期,英国众多学者也开展了土地利用区域调查,波纳开展了英国农业资源的估算,英国于1930年成立了土地利用调查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