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题目儒家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姓名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_楼毅生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材料科学与工程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大二____________________

儒家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开始后,传统文化从一定的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这使得我们很多人开始质疑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价值。我们普遍认为如果一个人想要取得成功,那么他就必须要更多的学习和接受西方文化。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在所有的近代名人中,也许曾国藩是一个意外。很多人都把曾国藩作为传统文化下成功的一个范例,这个人严格地遵守着传统文化,但是他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儒家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个人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是“外王内圣”的典范。他数十年如一日甚至苛刻地坚持自己的修身养性的计划,严格地遵守着传统文化的要求;他留下家书无数,写给父母、兄弟、子女,通过这些,他真正做到了齐家;而他当了几十年的官,治国他也做到了;他以一人之力平定太平天国,做到了平天下的壮举。

除开曾国藩,中国近代史上的其他名人就是真的是在西方文化下取得巨大成功的吗?西方文化是十分必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传统文化在其中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我们都是在传统中国社会长大的,我们从小就在接受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我们的文化印记是深入骨髓的,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受着影响。

因此,传统文化,或者说儒家文化,对我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一民族的印记,是千年的积淀。尤其是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整个社会都充斥着一种浮躁,也许我们应该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传统文化,从中找到我们失去的东西。

所以我想用儒家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管中窥豹,提醒大家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的巨大价值。

儒家思想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也将从儒家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阐述我的观点。

修身

修身,是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儒家的“修身”标准,主要是忠恕之道和三纲五常,实质上是脱离社会实践的唯心主义修身方法。他们认为修身的过程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虽然儒家的修身实际上是灌输儒家的思想,脱离社会实践,对我们现在确实不大可取。但是也有一些地方是我们需要的,比如孟子说:“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所谓恻隐之心,就是于心不忍的爱心。譬如父母受伤,朋友过世,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会生起不忍之心,这便是恻隐之心。“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孟子·尽心下》)如果一个人能够把他心中的同情心和爱心扩充到其他人和其他事物,那么这个人就会富有仁爱之心。羞耻之心是对自我的约束之心,也就是人格尊严意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人格尊严,有不允许他人践踏的人格尊严,才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辞让之心就是人对于社会秩序和安全的意识,是人处理事物的分寸感。是非之心就是人对于事物正确与否的直觉和判断。

那么这算不算是一种修身呢?上诉的几种“心”,难道我们不需要吗?我们

今时今日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今天的我们不能够去死抠一些东西,我们要学活,要学会将儒家的东西拿来自己用。

退一步说明,就算修身的方法不可取,儒家修身的思想是不是可取的呢?

在我看来,修身,实际上就是一个让自己有知识、有能力、有理想、有道德的人而已!

我们从一出生就开始了我们修身的过程。我们通过不同的、各种各样的手段来学习,学习知识、学习求生的能力、学习为人处世……谁说这些东西就不是修身呢?修身是首,只有有了修身的过程,才能有后面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从小到大学习和经历的所有,只是一个“塑造”的过程,也是一个修身的过程,我们不断地使自己变得有知识有能力……有一天,我们发现我们修身“修够了”,我们有丰富的知识,有合适的理想,有生存的能力,有立于社会的道德,我们也就完成了我们人生的第一步,开始走向下面的一步。

和儒家思想一样,修身是一辈子的事情,不是一个阶段的事情,就像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一样,只要我们还活着,我们就有必要继续我们的修身——继续学习,逐步完成自己的理想,提高自己的能力。

然而,事实上,我们好像已经厌倦了这么一个无止境的行为。我们空虚、急功近利、心浮气躁。

我们空虚。看看我们的周围吧,我们随时都会看到大家拿着自己的手机在那里看着——无论是在道路上,在教室,在公交还是在地铁上。曾经,我去过上海的地铁,看到他们每一个人都在地铁上看着自己漂亮苹果手机的屏幕,我不仅惊讶于上海人的富有,更是惊讶于这些人的空虚!这是怎样空虚的心灵啊,他们只能借助于发达的现代科技来慰藉他们的空虚。我们有多久没有去好好阅读一本长篇巨著了?有多久没有静静地、充实地走在林间小道上了?放下他们,去亲近大自然、亲近纸质图书吧!

我们心浮气躁。对于等人我有着深切的体会,每次我等人(尤其是只等一个人),只要他迟到一分钟,我就会开始心烦气躁,不得不借助外物——手机,来平静自己。这不是一个等人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内心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这么着急?我们内心为什么浮躁?

我们急功近利。小事儿最能展现一个人的内心。一个能够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地去做一件小事儿的人才是真正会取得成功的人,而那些总认为自己是干大事儿而拒绝做小事儿的人,往往也做不好大事儿。我们总是习惯幻想,幻想我们毕业后会怎么怎么样,会怎么样的飞黄腾达,却不知道做大事的能力和知识,需要我们在无数的小事儿中去提升和锻炼。如果你忽视了小事儿,一个急功近利的人,怎么能够取得成功呢?

所以静下心来吧,把你生活的节奏降下来,一丝不苟地做好眼前的小事儿,修身,才是基础,才是王道。

齐家

中国是一个以家为核心的社会,不管你怎么变,你不得不承认,你仍然是把家放在很重要很重要的地方。当我们修身取得一定成果时,便可以开始我们的齐家了,所谓齐家,无外乎个人理想、毕业后的就业、结婚、孝道。实现个人理想和就业是实现“齐家”的必要前提。

1.理想

我们每个人都有理想,我们的理想各不相同,那么大学生的理想有什么样的

不足?

理想较实际偏高。我们说要有远大的理想,但是我不这样认为——如果你还只是一个高中生、初中生,那么你是应该有一个远大的理想,但是你是一个马上就要面临社会的大学生,是一个已经成年的成年人,如果你还抱着自己的“远大理想”,不切实际的话,那就不是理想,是痴心妄想!你已经是20岁左右了,你已经能够对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有判断了,你现在不再是在父母羽翼下的小学生,所以,现实一点儿吧,从象牙塔里面出来,细心地斟酌,给自己一个略高于能力的、实际的理想。

很多人有理想,也是他能够达到的,可惜,他不知道一点一滴地去做,去不断逼近他的理想。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修身”的那一步没有做好,那么我要说的就是,如果你不能够为自己的“家”负责的话,那就回去继续“修身”吧,你还没有成长,不能够“齐家”。

更多的人在追求理想的具体处理上面追求实际。本来他有能力,但是在一个选择面前他偏向于实际了,因为他的意志不够坚定,比如一个人能够成为画家,但是他忍受不了,所以选择了其他的职业。但是真正能够有大成就的人,一定是那些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而又可以坚持不懈的人。

2.就业

我们就业的时候社会价值观淡化。孔孟皆提倡我们要履行对国家和社会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平治天下”、“除天下之患,安天下之民,皆吾之责也”自负。然而我们现在关心更多的是自己。我们缺乏牺牲和奉献精神,我们在就业时会考优先虑东部发达地区、优先考虑外企,白领,我们不愿意到基层,不愿意到教育、科研、军队等领域,功利主义倾向太严重。“平治天下”不是要去做国家领导人,而是要去国家需要的地方。

就业期望值太高。对自己没有一个清楚的定位,对自己的能力也没有清楚的认识,总是认为自己怀才不遇,进而怨天尤人。好的职位是不断努力得来的,不是掉下来的,一步一步努力才是正道。

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上面这些话只传达了一个意思,那就是君子不会担忧别人没有发现或者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君子担忧的是自己没有才能,如果自己都没有才能,别人来了解你又有什么用呢?所以说,不要担心自己不能够取得成功,不要担心自己怀才不遇,先有能力再说吧!

更直白一点儿,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意思是不担忧没有职位,只担忧没有任职的才能;不担忧没有人了解自己,而应该去追求可以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才能!所以,在就业的时候,多想想孔子的话吧!

另外,跳槽和违约的问题也很严重,这是一个诚信的问题,儒家思想里面“信”是很重要的一个道德标准,如果我们都失去了基本的道德标准,还剩下什么呢?

3.婚姻

我们现在面临着“嫁人”和“出生”这两次“投胎”,现在的女子认为只要这两次投胎一次投好了一辈子就妥了,我实在是无言以对。

婚姻是重要而严肃的,“昏礼者,礼之本也”“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礼记·昏义》),“敬慎重正”,这就是婚姻为严肃性和重要性,这是我们一生的选择,怎么能够因利而动呢?所以在婚姻和爱情上面我们慎重又慎重。

4.孝道

晚清曾国藩说“读尽天下书,无非是一个孝字”,虽然这个说法有失偏颇,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孝”字在传统文化中的份量。

儒家学说是以“家”为核心的,儒家的很多思想都是以家为主体扩充到其他的领域中去的,中国历朝历代都是把“孝”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可见一个“孝”字对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怎么样的影响。

孝从侠义上讲,是指爱并尊重自己的父母。“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等都是对孝的规定,孝不仅仅是说孝就是对父母的无条件服从。孝意味着世间对生命的尊重以及生命的延续。《中庸》中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些阐述的就是这个意思。孝从广义上来说,是博爱精神的一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就是体现的这种广义上的博爱精神。

我们处于一个社会发展变革时期,人们对家庭缺乏责任感,对社会缺乏义务感,我们需要孝的精神来帮助我们维护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社会道德建设。我们这种中国人骨髓里的家庭本位思想是不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的,我们就是要用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来作为基础,构建我们的社会道德体系。

中国社会的人口老龄化即将到来,这对我们的社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健全,我们不能期望像西方那样短时间建立完备的养老体系,所以这种时候孝道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这种以孝道为基础的家庭养老体系。

儒家学说是以“家”为核心的,这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就是这样通过孝道一代一代地传递下来的,在自己有能力做到这些后,颐养你的父母,这时,你就真的完成齐家这一步了。

治国、平天下

这些东西看上去真的离我们现在还是很遥远的。但其实他们一点儿也不遥远,因为我们的“治国”不是一定要去当国家公务员,每个人都能治国。

孔子对治国说了很多的方式。“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尤其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其实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要求。其实,治国不光是统治者的事情,一个国家是由我们每一个人组成的,每一个人做好他自己的身份,就对国家的治理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而至于“平天下”,这个话题我就不妄论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每一个大学生会为之奋斗一生的东西。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在这些方面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不能否定传统文化对我们的价值和意义。

当代大学生的发展和成长需要传统文化作为精神上的食粮,管中窥豹,其实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传统文化。期待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