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导演的新浪潮

香港导演的新浪潮
香港导演的新浪潮

50年代後期,法国有一僽对电影爱得发痴的年轻人,他们对当时法国影界那份暮气的气息,与老一辈电影工作者的因循保守作风相当不满,於是,他们首先提笔在一本叫「电影笔记」的杂志上撰写观点新锐的影评,其後更手亲自拍摄影片,将电影理论予以实践。於1959年,楚浮拍成了〈四百击〉,高达拍成了〈断了气〉,夏布洛拍成了〈老兄弟〉,这叁部影片先後在国际影展中大出风头,为法国影坛带来了一股新的风潮。这就是在世界电影史上最着名的「新潮派」。

「新潮派」的电影作家,除了上述的楚浮、高达、夏布洛之外,由影评人转任导演的还有杰奎里维特(巴黎属於我们的)、伊力卢马(狮子星座)等。而原来已从事电影工作,但在同一时期创作出新风格作品的则有阿伦雷奈(广岛之恋)、路易马卢(电梯到死刑台)、杰奎德米(罗拉)等。这些为法国电影创造出新风貌的导演出身虽不太一致,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拍摄电影非为口,而是希望在电影艺术的创作上有所建树。

香港也出现新潮派

为什麽笔者撰写「香港导演新浪潮」,对法国的「新潮派」如此详细介绍呢?因为最近一两年,香港正有一个类似於法国「新潮派」的导演新浪潮在酝酿。根据目前的动向显示,这批新导演虽然不可能像当年的「新潮派」一样为电影艺术创造出一个崭新的潮流,但是凭他们的实力,却很可能在香港现有的电影制度下带动一种新的拍片风气,而且,很可能会在「表现手法」上为国片带来一种新面貌。

这批为数达十多名的新浪潮导演虽然现在是分别投效不同的大公司和独立公

司从事导演工作,但是他们都具有一个共通的特点:自小就对电影有一份执着的狂

热兴趣,而且对电影理论和实际的拍片技术同样重视。这批新导演有一大部份都自欧美的电影学校学成回港,而且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电视导演」阶段不断磨练技巧,然後凭藉他们在电视时期的优秀表现而被罗致入电影界。究竟他们在电影界的表现是否能一如在电视界那样光芒耀目呢?现在要下定论为时尚早,或许1979年至1980年会是一个全面揭晓的时刻。

下面,笔者将逐一介绍这批香港新浪潮导演的背景与动向,让本地的读者也能对他们有基本的认识,而且也希望台湾的电影电视界能从中得到一点启示。

梁普智的叁部作品

若依年龄、资历,以及知名度而论,梁普智可以说是新浪潮导演的先锋人物。梁普智的父亲在英国开餐馆,因此他自小在英国受教育。中学毕业後,他本来决定要念电影,但为父母反对,因此只在电影学校读了1年,就转到普通的大学去就读。大学毕业後,他对电影未能忘情,而当地的电视工会没有电影工会严格,因此他加入BBC电视台从事剪接工作,从而学得珍贵的「组织镜头的技术」。在BBC,一直干了3年(1年训练,2年试用)。1967年,他受聘回到香港加入「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通称「无线电视台TVBS」,是香港第一家无线电视台),组织了一个「菲林组」(Film Unit),後来又成了节目编导。1979年,梁普智与无线电视台的工作合约期满,便与当时负责在「无线」训练摄影师的好友何东尼(Tony Hope,〈跳灰〉的摄影师)一齐合作拍广告片。凭藉坚强的实力,他从当时几乎是洋人天下的香港广告片界打开了知名度,成为有口皆碑的广告片导演。

七年的广告片经验,使梁普智在导演技巧上学得了一些宝贵经验:第一、技术

部门要达到专业化水准;第二、如何指导非职业演员演出,以及透过镜头捕捉他们自然而微妙的神态;第叁、怎样适当地推进一个故事。他的这些优点(加上快节奏的剪接)在处女作〈跳灰〉中表露无遗,使这部中国警匪片呈现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观感。

在「缤缤影业公司」的创业作〈跳灰〉之中梁普智作了几点突破国片传统的尝试。

第一、用标准银幕拍摄,打破了国片非得用彩色调银幕拍摄才能卖钱的迷信(在这一点上〈董夫人〉的导演唐书璇也十分坚持,可惜她的影片不卖钱)。

第二、全片绝大部份采用实景拍摄(只有一场荷兰唐人街的室内戏并非实景)。第叁、摄影大量采用自然光照明,造成一种充满真实感的摄影格调。

由於受了〈跳灰〉在港放映叫好又叫座的鼓励(可惜〈跳灰〉在台上映时只引起一些内行人的兴趣,普通观众则不大接受),缤缤公司再请梁普智导演一部以国际市场为主的动作片〈狐蝠〉。由於此片在内容上有点顾此失彼,因此在港上映的反应要比〈跳灰〉稍差一点,但在技术上的表现,此片要比〈跳灰〉更有进步。而且,〈狐蝠〉证明了中国导演拍摄国际性的娱乐片,成绩不会比一般欧美的同类制作为低。

梁普智的第叁部作品,是刚在台湾惨澹下片的〈神偷妙探手多多〉。此片跳离了梁普智擅长的紧张动作片路线,改以笑闹动作和新鲜的盗宝噱头来吸引观众。此片在整体成绩上虽然不及他以前两部作品,但在技术方面的表现依然比一般的中

国电影高出很多。可惜,他这部在国片来说算是有点新意的盗宝喜剧,被此地的观众认为题材有欠新鲜感和内容胡闹过甚,以至票房和评论反应都不大理想。

综合梁普智这叁部已面世的作品来看,他无疑是目前中国导演中最具专业水准的一位。他的技巧纯熟而流畅,节奏感鲜明,处理动作场面尤其出色。他显得比较弱的是在影片的内容方面缺乏主题,也缺乏有深度的性格描写。此外,作为一个中国导演,他也缺乏「民族风格」(他的影片看来太像外国片了,这或许与他自小所受的便是英国教育有关。)因此,他目前只停留在「一个出色的娱乐片导演」这个阶段,有待以後进一步的迈进。

严浩与〈茄哩啡〉

新近从电视编导出身而又有作品面世的新导演,严浩是第一位。严浩毕业於「伦敦电影学校」,回港後加入无线电视工作,先任编剧,而後出任编导,曾拍过以菲林制作的杂志型节目〈奇趣录〉(一个介绍香港及世界各地奇异事物及风土人情的节目),和戏剧影集〈CID〉(警匪片集)、〈国际刑警〉(亦为警匪片集,但取材广及世界性事件)、〈年轻人〉(一个独立性影集)等。1978年,严浩脱离电视公司,与公司里的另一编导好友余允抗,及〈跳灰〉的制片于仁泰,合组「影力制片公司」。

由严浩导演的「影力公司」创业作,是一部为「缤缤公司」包拍的写实喜剧〈茄哩啡〉。所谓〈茄哩啡〉,是香港影视圈对「临时演员」的一个俗称。此片从临时演员的辛酸生涯中,写出香港电影圈的黑暗。虽然此片在题材上不算顶新鲜,但导演把重心放在细致的人物描写和性格刻划上面,用清新而自然的手法来处理角色

与角色之间的人际关系,将自己的感情放进作品中,使一部本来俗套的影片充满了生气。换言之,严浩在〈茄哩啡〉之中,用纯熟的电影技巧和诚恳的创作态度,证明了一个用心的导演依然可以在局限重重的环境中为作品创造出「生命」。此片在香港上映时卖座260万港元,使大家对青年导演的前途增加了不少信心。且看〈茄哩啡〉他日在台上映时是否也能踏出成功的一步吧。

于仁泰与〈墙里墙外〉

与严浩合组「影力制片公司」的于仁泰,如今也在拍摄他的处女〈墙里墙外〉。于仁泰在美国长大,曾在爱荷华大学读管理,柏克莱大学读戏剧,其後才转读电影。1974年底回香港,任沙龙广告公司(香港顶尖的大广告公司)的制片,一年後曾回美帮朋友搞一部剧情片,但没搞成,再度回港时,任〈跳灰〉制片。缤缤公司拍摄国际性的制作时,于仁泰曾帮忙其中「飞车穿过巴士」那一场戏的准备工作。其後,又担任〈茄哩啡〉一片的制片。有了这叁部片的制片经验,他已了解到香港拍片的种种问题,这对於他执导〈墙里墙外〉有很大的帮助。由於于仁泰一直是做制片,如今转做导演,自然会引起一些人对其「导演能力」的担心,因此〈墙里墙外〉名义上由他与陈欣健(〈跳灰〉编剧)合导,但实际上由他负责现场的导戏工作。这部〈墙里墙外〉的故事从一个毒贩身上展开,主要是描述两个性格相反的警察(一个凡事循规蹈矩,依从法律去做;另一个做事圆滑,为择目的不择手段)如何面对他们的问题。于仁泰希望这部影片能够尽量利用灯光来营造气氛,也希望片中丰富的生活细节能够使影片与观众产生认同。总言之,他希望〈墙里墙外〉能拍成一部像〈紧急追捕令〉那样又能娱乐观众,又能说出一点道理来的警匪片。至於他能否

达成愿望呢?这就要看他的「导演功力」如何了。

至於另一位影力公司的成员余允抗,目前正在筹备他的处女作,片名未定。余允抗毕业於加州大学电影系,回港後加入无线电视公司任菲林组的编导,以〈年轻人〉等影集的杰出表现而教人刮目相看。他的导演手法清新而富感情,镜头流丽而具有韵味,是一个拍文艺片的好手。当其他香港新浪潮导演纷纷开拍动作片与喜剧片之时,余允抗可能为香港寂已久的文艺片绽出一朵奇葩。

许鞍华与〈疯劫〉

与严浩同样毕业於「伦敦电影学校」的许鞍华,是新浪潮导演中唯一的女士,亦是其中最受各方期望的一位。她自英国回港後,首先拍摄〈奇趣录〉节目,其中一辑由她执导的作品曾在美国的电视比赛中获奖。之後,她加入戏剧影集的行列,先後拍摄过无线电视台的〈CID〉和〈七女性〉(一个以女性心理和生活为主的单元性影集),廉政公署的「ICAC」(一个以调查员调查贪污案件为主的写实性影集,故事均取材自廉政公署的真实档案),以及香港电台的〈狮子山下〉(一个以描写香港现实社会问题为主的单元性影集,是官方的制作)。她每一部作品都维持着相当高的水准,导演技巧具有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锐,可以说是自唐书璇以後最令人寄望的中国女导演。最近,香港的电视界「女强人」梁淑怡,与曾经组织过「宝鼎电影公司」的广告界大将胡树儒、罗开睦(「宝鼎」的另一股东是黄沾,曾出品过黄沾导演的〈天堂〉,以及由黄沾和胡树儒合导的〈大家

乐〉),及本地影迷熟悉的女星张艾嘉合资100万港币组成一家「比高影片公司」,许鞍华就受命执导该公司的创业作〈疯?〉。此片由陈韵文编剧(香港享誉最高的女编剧),是一个根据香港真实案件改编的写实性惊栗片。凭〈疯?〉的编导过往在电视界所表现的才华,本片应该是1979年最令人期待的作品。

徐克与〈蝶变〉

被吴思远看中而邀请他执导〈蝶变〉的徐克,是新近也受到台湾影迷注目的香港新浪潮导演之一,因为他的〈蝶变〉在拍摄期间闹过不少新闻,可以说片未完成已先轰动。徐克原居越南,读中学时期曾画过漫画与武侠连环图,後来赴美国德州大学电影系就读。毕业後,加入无线电视公司,先拍长篇连续剧〈家变〉(到目前为止香港最出色和最成熟的一个电视肥皂剧),不过这个集体创作并不能发挥什麽个人才华,它只是让徐克有机会熟习一下香港的电视制作环境而已。当无线电视公司的节目部经理梁淑怡拉大队跳槽「佳视」之际,徐克也跟了过去。在佳视,徐克以3个月时间拍成了6集的武侠剧〈金刀情侠〉。徐克以拍电影的手法来处理这个电视剧,把ENG摄影机当作电影摄影机使用,在摄影棚里也是一个一个镜头来拍摄。他这种「不惜工本求好」的拍摄方法(9小时的〈金刀情侠〉制作费接近100万港币),使〈金刀情侠〉推出之後成为一个各方好评的节目,甚至被誉为「香港电视武侠剧的经典作」。徐克在〈金刀情侠〉中活现了古龙笔下的美气氛,摄影的构图和灯光都打破了一般人对「电视剧制作」的观念,成绩甚至比楚原执导的古龙武侠片尤有过之。徐克转拍电影的处女作〈蝶变〉,原名〈红叶手扎〉,是一部别出心裁的「新派武侠片」。此片的演员虽穿古装,但发式现代化,并不戴头套;片中人所用的武器,不是刀剑,而是火药、古代机关枪、

和蝴蝶;而片中人的武功,也不会夸张他们的超人体能;此外,在音响方面,徐克也预备作一些突破性的实验。有了这些新鲜的意念,〈蝶变〉应该是一部令人一新耳目的武侠片。至於成绩会否达到预期的理想,就看他如何剪接那5万多尺拍好的底片了(据悉,〈蝶变〉拍了90多个工作天,全部底片用掉10万尺以上,OK片达3万多尺,选用片达2万多尺,而一部普通的影片只是长1万尺而已)。据说,徐克现在已前往非洲为新片观察外景,此片也是一部武侠片。

刘成汉与卓伯棠

自加州大学电影系毕业回来的刘成汉和卓伯棠,也是新浪潮导演中的健将。他们较前述诸位多了一种不同的身份:影评人。刘成汉自美国学成回港後,先加入无线电视任编剧,後转入佳视担任编导之职,其间,他在香港的「南北极」和「大大月报」等刊物撰写影评专栏,对中外电影(尤其是中国片)作深入而详尽的评析。之後,曾与友人余为政(专攻动画设计,曾为「影响」杂志的编辑)等组织小规的独立制作公司,接拍广告片及电视节目的片头设计。又曾应聘为「香港国际电影节」的工作委员。最近,他也执起了导演筒开拍他的第一部商业电影〈欲火焚琴〉。

至於卓伯棠,此地喜爱电影的青年相信都已听过他的名字。7、8年前,当他尚在台湾求学时,是与但汉章齐名的影评人,「影响」杂志就是由他们那一票热心电影艺术的朋友搞起来的。当唐书璇来台拍摄她的第二部作品〈再见中国〉时,卓伯棠曾经担任此片的助导工作。之後,他前赴美国修读电影课程。学成回港後,加入无线电视任菲林组编导,先後拍摄〈年轻人〉、〈的士司机〉(一个

以计程车司机生涯为题材的影集)、〈四眼神探〉(一个以斗智斗力为主的侦探片集)等影集。最近,他也自小萤幕跳至大银幕,开拍他的处女作〈宾妹〉。

上面介绍的新浪潮导演,几乎都是先在国外的电影学院毕业,才凭着「学历」回港展开他们的编导历程,可以说是「学院派」的导演。而下面介绍的几位,都没有什麽显赫的学历,但他们凭着对电影的热受和对工作的热诚,终於也在电影界中踏出了导演的第一步,可以说是香港新浪潮导演中的「实干派」。

实干派代表谭家明

谭家明是「实干派」导演中最教人注目的一位。10多年前,他中学毕业後,就加入无线电视台任场务之职。此时,他对电影艺术已极为热爱,经常在「中国学生周报」(可以称得上是推动香港电影文化最有力的一份刊物,4年前已停刊)发表颇有深度的影评。在梁淑怡编导,许冠文、许冠杰兄弟主持的〈双星报喜〉节目时,谭家明一直负责节目中的外景摄影工作,因而成为梁淑怡的爱将。其後,梁淑怡的职位一直高升,成为无线电视公司的节目部经理,掌握了无线电视的节目发展大权。她是香港电视界有抱负也敢创新的「女强人」,在她「执政」之下,大力发展菲林制作的电视节目,使香港的电视水准突飞猛进。今日香港之所以能酝酿出新导演浪潮,可以说是由梁淑怡所大力促成的。而谭家明就在梁淑怡的提拔下成为菲林组编导,专门拍摄由菲林制作的单元性戏剧节目。开路之作〈僽星谱〉(每周一次的半小时独立性影集,每集均邀请一位电影明星主演),即令人眼界大开,打破了观众对「港制电视没有高水准节目」的看法。谭家明的导演技巧圆润而富电影感,映象的处理突出而有新意,对摄影的要求更高於一般国片制

作。〈僽星谱〉的格调接近欧陆影片的清冷,以电视节目来说可算有点曲高和寡,但普遍受到一般知识份子与影评人的重视,将此节目誉为香港电视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僽星谱〉其中一辑由王钏如主演的影片(内容描述一个富家太太生活无聊,尝试找男妓取乐但临阵退缩的复杂心理),在纽约电视节中获得第叁名,是港制电视节目在国际性比赛中获奖的首次。这个荣誉,使无线电视更积极发展高水准的菲林制作戏剧节目,而谭家明在电视台内也获得更大的创作自由。在〈僽星谱〉之後,他继续拍摄了多个艺术性和技术水准都相当高的单元性戏剧节目,如:〈CID〉、〈七女性〉、〈十叁〉(一个描写灵异世界的半小时节目)等。其间,曾被无线电视以公费提供他到美国参加一个「电影工作室」的研习,专攻剪接技巧。直至梁淑怡自无线电视跳槽佳视,谭家明也离开了电视界,筹备他的首部电影作品。如今,他正为嘉禾公司执导一部他自己提供故事,而由刘天赐(嘉禾的编剧主任)编剧的武侠片〈名剑〉。据说,这是一个有血有泪,着重人性描写的故事,相信凭谭家明对电影艺术的执着,〈名剑〉定会有令人欣喜的表现。

实验电影神童章国明

被杨僽的凤鸣公司看中而签了4部片约的章国明,是实干派导演的另一个典型,他的名声可以说是从实验电影之中争取回来的。章国明自小就很喜欢电影,十几岁的时候就省吃俭用买底片拍实验电影,是香港实验电影界少有的「多产作家」。他并没有什麽特别的电影观念,只是本着一个热爱电影的心,不断的拍,不断的摸索,从经验中磨练自己的电影技巧。他拍的〈异世之所〉(一部气氛怪异,探讨人鬼殊途问题的八米电影),是香港实验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对白配音的作品,而且其导演技巧纯熟流畅,也是香港实验电影中少有的出色之作。此外,

用16米拍摄的实验电影〈齐齐来〉、〈功夫舞〉等,也展示了章国明利用电影映像来表现节奏和诠释音乐的才华。香港的文化界中,有人赞誉章国明是「香港实验电影界的第一个天才」。为了生活,章国明曾经在邵氏和嘉禾的片场工作过,也曾在丽的电视负责宣传短片的拍摄工作。直至投入无线电视的菲林组,他才正式得到执导戏剧节目的机会。他拍过的菲林节目,包括有:〈奇趣录〉、〈CID〉、〈年轻人〉、〈国际刑警〉、〈的士司机〉、〈第一次〉(一个描写各种第一次遭遇的独立性影集)、〈四眼神探〉等,作品不可谓不多。他在电视时期的作品,并非每一集都表现成功,甚至有人曾怀疑「能够」拍摄实验电影的他,是否也同样「能够」胜任电视剧的导演工作?不过,他都以勇气和信心克服了各种不如意的打击。章国明的导演手法或许不够艺术深度,但他的映象强烈,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尤其擅长动作场面的处理。他的第一部商业电影作品〈点指兵兵〉,是替关维鹏(泰迪罗宾)所组成的独立制片公司拍的警察电影。在新浪潮导演之中,拍摄警匪片的就有两位,且看他

们如何互别苗头了。

邵氏公司不落人後

在独立制片界纷纷自电视编导中掘角之际,财雄势大的邵氏公司也不落人後,同时跟3位新导演签了合约,他们是:陈家荪、袁浩泉、李沛权。他们3

位在电视界表现的导演才华未及前述诸人,加上邵氏公司一贯的「工厂生产方式」,因此他们的电影作品可能会比较缺乏创意。不过,他们作为新浪潮导演的一份子,也有向读者介绍一下的必要。

陈家荪是邵氏3位新导演中较令本地观众熟悉的一位,他执导的〈林亚珍〉(萧芳芳主演的喜闹剧)才在台湾上映未久。而在〈林亚珍〉之前,他已经执导过一部由吴耀汉主演的喜闹剧〈点只捉贼简单〉。这两部影片都是根据陈家荪以前在无线电视编导的短剧节目取材编写而成。论导演技巧,陈家荪在两部电影作品中的表现均未算成熟,但塑造角色与编排笑料的方法颇有可取之处,假以时日,陈家荪的导演成绩可能会比目前优胜得多。据悉,他将为邵氏公司开拍一部类似〈周末狂热〉的年轻人电影,可说相当投合他的专长。因为陈家荪在成为电视编导前,曾是热门合唱团的成员。他负责编导的电视节目,亦多为歌唱综艺节目。假如他的新片剧本理想的话,则陈家荪这部跟风之作(香港已拍过一部〈周末狂热〉的跟风作,名为〈油脂由甲〉,由伊雷主演,余凤至导演),章国明亦负责拍摄其中的部份舞蹈场面,可能会别有看头。

袁浩泉是一位戏剧迷,中学时期就相当热衷舞台剧的演出,其後进入丽的电视,亦是负责戏剧节目的编导及演出,但没有什麽突出的作品引入注目。两年前,他跳离电视圈,为香港一家独立制片公司执导一部社会问题电影〈漩涡〉,但似乎迄未放映,成绩如何不得而知。据悉,他替邵氏公司执导的影片仍将走写实的动作片路线。

至於李沛权,是新浪潮导演中唯一从台湾学电影回港而挣得电影导演机会的一位。约十年前,他自世新的电影科毕业,回港加入无线电视台任助理编导。在这个专门处理杂务而无甚创作性的职位磨练了4、5年,终於获得编导电视剧的机会。他拍的节目以动作类居多(包括古装的武侠剧与时装的警匪影集),手法

相当实有力,间中也有令人激赏的作品出现,在加入邵氏公司成为电影导演之前,他最高的职位是电视台戏剧节目的监制(类似台湾电视节目的制作人)。

根据这些香港新浪潮导演的拍片动向显示,他们目前都是「妥协」在现实的电影环境之下,先求在商业电影圈站稳根。这种行动,可以说是无可厚非的。因为香港的电影圈终究与电视圈不同。在电视台,他们可以在公司的「纵容」下拥有相当大的创作自由,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艺术创作」,而不必顾虑广大观众是否能普遍接受。但踏入现实的电影圈,他们只要踏坏了一步,未能取得理想的卖座成绩,便很可能没有第二次再尝试的机会。因此,这些新导演多数以一些热门的和传统的题材来展开他们的电影导演历程,其苦心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尽管在拍片的题材上有所妥协,但是在创作的态度上、导演的技巧上、技术的要求上,这些抱有理想的新导演都会想办法作出突破。毕竟,国片的积弊并非一天半天形成,要改变它也非一朝一夕之功。只要有心改变它,而且切实地踏出改变的步,那麽,假以时日,中国电影肯定是会另有一番清新面貌展露於观众眼前的。

1979.5.17.

(後记)本文是台湾报刊上第一篇详细介绍香港新浪潮导演的文章,当时,这个新的电影潮流仍在进行之中,成败尚在未知之数。如今看来,香港电影近二十年来在技术和制作品质上的突飞猛进,的确跟新浪潮导演纷纷加入香港主流电影的创作脱离不了关系。

在本文提及的导演中,徐克与于仁泰如今已进军美国电影圈;严浩和许鞍

华则在香港坚守岗位继续创作不断;章国明曾以〈边缘人〉获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可惜後来因为一场意外脑部受伤而影响了创作力,复出之後表现大不如前;刘成汉与卓伯棠不再拍片,转以教授电影为业;谭家明现已不再执导,反而为他昔日的徒弟王家卫导演的几部影片操刀剪接。

东方电影习题答案

东方电影习题答案(一)、黑泽明的电影艺术已完成成绩:75.0分1 《美好的星期天》是黑泽明哪个时期的电影作品?() ?A、第一时期 ?B、第二时期 ?C、第三时期 ?D、第四时期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2 《活人的记录》与什么主题有关?() ?A、战后经济萧条,民不聊生 ?B、启蒙者与大众的对立 ?C、青春梦想的破灭 ?D、原子弹爆炸留下的阴影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3 哪部电影开启了黑泽明电影创作的第四个时期?() ?正确答案是:梦

?A、《乱》 ?B、《姿三四郎》 ?C、《梦》 ?D、《活人的记录》 我的答案:D得分:0.0分 4 《罗生门》是黑泽明电影创作第一时期和第二时期的分水岭。()我的答案:√ 寺山修司与《死者田园祭》已完成成绩:100.0分1 《没有季节的小墟》采用的是()手法拍摄。 ?A、印象主义 ?B、悲观主义 ?C、人文主义 ?D、超现实主义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黑泽明的电影《梦》里讲述了()个梦境。 ?A、六

?B、七 ?C、八 ?D、九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3 黑泽明电影创作的第三个时期,主要表现的是乱世之哀,对人性荒芜、历史荒唐的无限叹息。 ()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秀虎是电影《影子武士》的主人公。() ?我的答案:× 三、今村昌平的电影——性与底层已完成成绩:75.0分 1 《死者田园祭》是()的代表作。 ?A、小津安二郎 ?B、沟口 ?C、木下惠介 ?D、寺山修司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黑泽明的电影《袅袅夕阳情》拍摄于()年。 ?A、1990.0 ?B、1993.0 ?C、1995.0 ?D、1998 我的答案:A得分:0.0分 3 黑泽明晚年最具有探索创新性的电影作品是()。 ?A、《罗生门》 ?B、《蜘蛛巢城》 ?C、《梦》 ?D、《上海异人娼馆》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4 寺山修司的电影充斥着潜意识的碎片、变形的影像和梦幻的色彩。() 我的答案:√ 四、木下惠介与《二十四只眼睛》已完成成绩:100.0分1

香港电影新浪潮

香港电影新浪潮 三)多元化特征: 1)内容多元化 一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敏锐触觉和感应,如《第一类型危险》直指当代香港的现实状况。二是对本土风貌的展示。如《疯劫》描写了发生在香港西环的一宗扑朔迷离的命案。片中的环境构成了一幅具有本土浓郁色彩的画卷。 三是个人经验与集体回忆。如《父子情》讲述的是自传性质的个人经验,也是五六十年代香港人的集体回忆。 四是女性的书写。如许鞍华的影片中对女性的婚姻、在社会中受到欺压以及悲剧命运的表现。五是对国家、民族以及海外华人的关注。如《似水流年》展现了港人在精神受到创伤后渴望回归故土的心路历程。 2)类型多元化 “新浪潮”电影由原来的以武打和喜剧两大类型为主,逐渐发展为类型丰富、风格多样的局面,如喜剧片《公子娇》,武侠片《蝶变》惊悚片《疯劫》等。这些类型片成为香港主流商业电影中的重要类型,也使繁荣时期的香港电影更加辉煌灿烂。 3)导演创作个性的多元化。 “新浪潮”导演在创作思想上都强调突出个性,比较注重实用高超的艺术技巧,突破了传统的香港电影的叙事模式和电影语言。 如徐克的个性风格多变,《蝶变》取材于中国武林,却带着西方未来主义的色彩,以现代科技颠覆武侠神话,人物造型中西合璧,颇具创意。 许鞍华的电影突出特点一是摒弃传统的按时序进行的单线叙事方法,改为多视点叙事,如《疯劫》《撞到正》等影片中表现不同的人对同一时间有不同的陈述角度,二是用画外音来进行专场,以更好地交代剧情、表现人物的心理,为多视点叙事提供了机会,并且丰富了影片的叙事功能。 四)新浪潮电影的影响。 1)“新浪潮”影片在题材内容、表现形式、影像风格和技术手法各方面都进行了革新,呈现了题材丰富、类型繁复、形式多远的形态,从整体上提高了香港电影的思想性和艺术性。2)“新浪潮”电影运动不但使香港的主流商业电影进行了革新,还为香港电影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如徐克、许鞍华、谭家明等“新浪潮”主将们在“新浪潮”退潮后陈伟香港主流商业电影的中坚力量。 3)“新浪潮”运动改善了香港的影视文化环境。香港电影界对本岛电影文化的关注始于1966年,电影杂志,香港电影金像奖、研讨会开始层出不穷。开拓了香港影视界的新领域。 4)香港“新浪潮”,台湾“新浪潮”和内地“第五代” 香港“新浪潮”电影运动之后,在台湾和内地也相继出现了新电影运动,台湾“新电影”崛起于1982年,由当时的青年导演侯孝贤、杨德昌、陈坤厚等发起,推出了《光阴的故事》《风柜来的人》《恐怖分子》影片。于此同时,内地被称为”第五代“导演的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等人推出一批新电影,如张军钊《一个和八个》陈凯歌《黄土地》《孩子王》田壮壮《盗马贼》吴子牛《喋血黑谷》《晚钟》 三地的“新电影“在国际影坛上为中国电影赢得了殊荣,从整体上提升了三地电影的美学品位,艺术价值和制作水平,同时也拓展了观众的视野,提高了观众的欣赏品味和审美趣味。

香港电影研究

香港电影研究

摘要 凭借着百年来形成的强大电影工业体系、上千部的电影作品,香港电影一度在在国际影坛上大放异彩,形成“东方好莱坞”之佳誉。香港电影以汉文化为根基的同时,吸收了国际化现代电影包装的个性特征,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与特色。当前,针对香港电影的研究在大陆学界已经逐渐形成一种风气,对于香港电影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进一步认识它在整个电影发展历史中的重要性。本文承袭这一风气,选取香港电影作为研究与论述的主题,通过简要分析香港电影的发展历史、香港电影的独特特色以及香港电影本身机制与运作存在的不足之处,完成对香港电影的整体剖析。最后,本文对香港电影未来的发展做一下展望作结。 关键词:香港电影;发展历史;特色;不足;展望

一、香港电影发展概述 香港电影是一门包含诸多要素的行业与学问,要对香港电影进行研究,作为基础,我们有必要先大致了解一下香港电影整体的发展历史进程,以便站在更为宏观的角度审视香港电影文化。 (一)香港电影的大致发展历程 自1897年电影开始在香港放映并逐步催生出香港本土电影以来,香港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发展阶段,本文为了讨论方便,现按照时间阶段划分为如下阶段: 1、19世纪末-20世纪初,香港电影的催生阶段 1897年,“活动放映机”和“电影视镜”抵达香港,开始在酒楼、茶座等地点进行放映,随后逐步出现以“喜来园”为代表的临时电影放映影院,致使对影片数量的要求增高,进而催生了香港电影制片业的萌芽与初步发展。 2、20世纪前50年,香港电影制片业的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香港电影制片业处于萌芽阶段。1913,导演黎民伟拍摄了电影《庄子试妻》,粤语电影开始成形。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胡金铨为代表的许多上海电影人南下香港,保障了1938年第一部国语电影《貂蝉》的产生。 3、20世纪50年代-60年代,香港电影的繁荣期与高峰期 20世纪50、6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繁荣期与高潮期,中联电影企业有限公司的《四千金》和《江山美人》获得亚洲影展的最佳影片奖。武侠片和喜剧片成为这时期的主流影片,极大的丰富了港人的业余生活。 4、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香港电影转型时期 这一时期,风靡一时的武侠片开始向新派武侠转型,开始侧重于表达娱乐和本土意识。通过李小龙《精武门》、《猛龙过江》,香港功夫片畅销全球,成龙的《醉拳》等也深刻印证了功夫喜剧的香港本土化过程。 5、上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香港电影进入繁荣期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香港电影进入了繁荣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英雄本色》、《倩女幽魂》等成为至今流传的不朽经典影片。同时,武侠片和喜剧片再成主流,《家有喜事》创下票房最高纪录至没被打破。此外,以《烈火青春》

香港导演的新浪潮

50年代後期,法国有一僽对电影爱得发痴的年轻人,他们对当时法国影界那份暮气的气息,与老一辈电影工作者的因循保守作风相当不满,於是,他们首先提笔在一本叫「电影笔记」的杂志上撰写观点新锐的影评,其後更手亲自拍摄影片,将电影理论予以实践。於1959年,楚浮拍成了〈四百击〉,高达拍成了〈断了气〉,夏布洛拍成了〈老兄弟〉,这叁部影片先後在国际影展中大出风头,为法国影坛带来了一股新的风潮。这就是在世界电影史上最着名的「新潮派」。 「新潮派」的电影作家,除了上述的楚浮、高达、夏布洛之外,由影评人转任导演的还有杰奎里维特(巴黎属於我们的)、伊力卢马(狮子星座)等。而原来已从事电影工作,但在同一时期创作出新风格作品的则有阿伦雷奈(广岛之恋)、路易马卢(电梯到死刑台)、杰奎德米(罗拉)等。这些为法国电影创造出新风貌的导演出身虽不太一致,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拍摄电影非为口,而是希望在电影艺术的创作上有所建树。 香港也出现新潮派 为什麽笔者撰写「香港导演新浪潮」,对法国的「新潮派」如此详细介绍呢?因为最近一两年,香港正有一个类似於法国「新潮派」的导演新浪潮在酝酿。根据目前的动向显示,这批新导演虽然不可能像当年的「新潮派」一样为电影艺术创造出一个崭新的潮流,但是凭他们的实力,却很可能在香港现有的电影制度下带动一种新的拍片风气,而且,很可能会在「表现手法」上为国片带来一种新面貌。 这批为数达十多名的新浪潮导演虽然现在是分别投效不同的大公司和独立公 司从事导演工作,但是他们都具有一个共通的特点:自小就对电影有一份执着的狂

热兴趣,而且对电影理论和实际的拍片技术同样重视。这批新导演有一大部份都自欧美的电影学校学成回港,而且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电视导演」阶段不断磨练技巧,然後凭藉他们在电视时期的优秀表现而被罗致入电影界。究竟他们在电影界的表现是否能一如在电视界那样光芒耀目呢?现在要下定论为时尚早,或许1979年至1980年会是一个全面揭晓的时刻。 下面,笔者将逐一介绍这批香港新浪潮导演的背景与动向,让本地的读者也能对他们有基本的认识,而且也希望台湾的电影电视界能从中得到一点启示。 梁普智的叁部作品 若依年龄、资历,以及知名度而论,梁普智可以说是新浪潮导演的先锋人物。梁普智的父亲在英国开餐馆,因此他自小在英国受教育。中学毕业後,他本来决定要念电影,但为父母反对,因此只在电影学校读了1年,就转到普通的大学去就读。大学毕业後,他对电影未能忘情,而当地的电视工会没有电影工会严格,因此他加入BBC电视台从事剪接工作,从而学得珍贵的「组织镜头的技术」。在BBC,一直干了3年(1年训练,2年试用)。1967年,他受聘回到香港加入「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通称「无线电视台TVBS」,是香港第一家无线电视台),组织了一个「菲林组」(Film Unit),後来又成了节目编导。1979年,梁普智与无线电视台的工作合约期满,便与当时负责在「无线」训练摄影师的好友何东尼(Tony Hope,〈跳灰〉的摄影师)一齐合作拍广告片。凭藉坚强的实力,他从当时几乎是洋人天下的香港广告片界打开了知名度,成为有口皆碑的广告片导演。 七年的广告片经验,使梁普智在导演技巧上学得了一些宝贵经验:第一、技术

踩过界——简述香港电影对内地电影之影响

香港电影对内地国产电影的直接影响并非在回顾之后才开始,早期较为著名的合作范例就有《少林寺》、《火烧圆明园》、《阳光灿烂的日子》等一部分影片,但那时只能说是零星的合作,不具备广泛的代表性。今时今日,香港已经回归祖国10年,而香港电影对国产影片的影响力,就此也正式宣告开始。 《少林寺》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最成功的合拍片 一、台前幕后的积极参与 1997年,香港电影其实在这时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是香港电影人之前一味地跟拍成风,也是港产电影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内地市场逐步开放以后,香港电影人终于有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其中最先受益的,就是香港影坛独一无二的瑰宝——动作电影人。 2001年,大导演张艺谋邀请香港武术指导程小东合作拍摄电影《英雄》(电影版、美剧版),这是张艺谋首次执导古装武侠大片,负责动作设计的班底皆是来自香港,因为只有香港电影人才能拍出最好看的动作电影。除此之外,影片的摄影师杜可风和主演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都是在香港成名的国际影星,为张艺谋的这部武侠新作上了几道保险,没有香港电影人的通力合作,也就不会有《英雄》这部电影。《英雄》在2002年年底上映之后,

在内地缔造了2.5亿元的惊人票房,香港电影人也随着内地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而获得更多的合作机会。 《英雄》开启了内地的大片时代,也促使了香港影人与内地电影的更紧密合作。张艺谋后来又与程小东的武术指导班底合作了《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两部影片,张艺谋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还邀请来香港的服装设计奚仲文,为该片主演设计了华美尊贵的服饰,也让《黄金甲》获得79届奥斯卡金像奖唯一一个提名“最佳服装设计奖”。 2003年,以成龙为首的香港电影人代表团进京访问,与政府签署了CEPA协议,该协议在2004年生效之后,港产片不再受到20部引进大片的限制,通过审查即可在内地公映。而香港与内地合拍的影片,则可被视作内地电影进行宣传和放映。香港电影在经历了98年经济危机的重创之后,在内地找到了复苏的新起点。 《英雄》从演员到幕后有大批香港人 二、内地电影的港产风骨 除却张艺谋的商业大片,内地其他两位大导演也尝试与香港影人寻求合作。内地商业大导冯小刚首先以一部《大腕》(2001)试水,该片最醒目的香港标识就是女主角关芝琳,她是在冯氏喜剧中首次登场的香港明星。 随后在2004年,冯小刚的野心之作《天下无贼》隆重登场,该片不仅邀请到了刘德华、林家栋等香港明星,还特意请来香港武术指导江道海为影片设计武打动作,让《天下无贼》

东方电影尔雅课后期末标准答案

黑泽明的电影艺术 1《活人的记录》与什么主题有关?() A。战后经济萧条,民不聊生 B。启蒙者与大众的对立 C。青春梦想的破灭 D。原子弹爆炸留下的阴影 正确答案:D 2哪部电影开启了黑泽明电影创作的第四个时期?() A。《乱》 B。《姿三四郎》 C。《梦》 D。《活人的记录》 正确答案:C 3《美好的星期天》是黑泽明哪个时期的电影作品?() A。第一时期 B。第二时期 C。第三时期 D。第四时期 正确答案:A 4黑泽明的早期电影作品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是现实主义和启蒙主义。()正确答案:× 5《罗生门》是黑泽明电影创作第一时期和第二时期的分水岭。() 正确答案:√ 寺山修司与《死者田园祭》 1 黑泽明的电影《梦》里讲述了()个梦境。 A。六 B。七 C。八 D。九 正确答案:C 2 《没有季节的小墟》采用的是()手法拍摄。 A。印象主义 B。悲观主义 C。人文主义 D。超现实主义 正确答案:D 3

电影《蜘蛛巢城》改编自文学作品()。 A。《哈姆莱特》 B。《李尔王》 C。《奥赛罗》 D。《麦克白》 正确答案:D 4 黑泽明电影创作的第三个时期,主要表现的是乱世之哀,对人性荒芜。历史荒唐的无限叹息。() 正确答案:√ 5 秀虎是电影《影子武士》的主人公。() 正确答案:× 今村昌平的电影——性与底层 1 《死者田园祭》是()的代表作。 A。小津安二郎 B。沟口 C。木下惠介 D。寺山修司 正确答案:D 2 黑泽明的电影《袅袅夕阳情》拍摄于()年。 A。1990.0 B。1993.0 C。1995.0 D。1998 正确答案:B 3 黑泽明晚年最具有探索创新性的电影作品是()。 A。《罗生门》 B。《蜘蛛巢城》 C。《梦》 D。《上海异人娼馆》 正确答案:C 4 黑泽明曾提出“原型”理论来描述电影影像中的集体无意识。() 正确答案:× 5 寺山修司的电影充斥着潜意识的碎片。变形的影像和梦幻的色彩。()

法国电影新浪潮与中国电影新生代比较研究

法国电影新浪潮与中国电影新生代比较研究 【摘要】:法国电影新浪潮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术至六十年代初在法国兴起的一场电影革新运动,至今仍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着旗帜性的影响。它的突出贡献在于:一是引起了人们对电影作品个人风格的注重,形成了导演中心的观念;二是在风格的旗帜下,一个以打破传统电影观念为标榜的青年电影创作群体的涌现,为世界电影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的创新运动勇开先河。在从1959年到1962年的短短四年间,最为令人瞩目的是大约有200多位新人拍出了他们的处女作,形成一股锐不可挡的洪流,淹没了日趋没落的法国好莱坞式的“优质电影”。“新浪潮”所提出的“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要成为影片的制作者”的“作者电影”电影观念以及摄制班子不臃肿、在实景中拍摄、不拘泥于过分僵化的专业规则等解放思想的作法不但创造了法国乃至欧洲电影史,也深深影响了包括新德国电影、新好莱坞电影、中国电影第五代和新生代在内的至今数十年的世界电影的创作轨迹。现时的中国电影新生代青年导演群体和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发起时一样面临着各自艰难的处境,即必须在中国电影用“主旋律”书写来传承主导政治权威的前提和文化产业转型的必然趋势下所产生的夹缝中寻找新出路。作为新一代的电影接班人,他们希望逐渐替代雄霸中国影坛近二十年的第五代导演群,这与新浪潮取代旧好莱坞“优质电影”般有着相似的迫切感与使命感。新生代导演在背负着如何建立一个生机勃勃的电影产业机制、创造具有国际化胸怀的民族电影文化、通过视听形象

来建构华夏文化的认同和交流平台、传播中国形象和意识的历史使命的同时,没有了第五代诞生于十年社会动荡、电影产业百废待兴之时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历史契机,没有了改革开放初期文化环境相对闭塞而形成的唯我独尊的优越感。他们必须在几十年来中国文化最为开放和多元的背景下开始电影创作,同时也在中国大陆电影市场面对最复杂的诱惑和压力的境遇中面对来自世界各国电影的挑战。法国电影新浪潮与中国电影新生代之间,由于非共时性以及各自的政治、经【关键词】:新浪潮新生代比较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J905 【目录】:绪言13-15第一章不同的电影运动、流派之间的比较意义15-31第一节世界电影史上的流派之争15-20第二节电影流派与各国文化历史的渊源20-24第三节电影流派对于电影创作尤其是语言革新的推动24-31第二章法国电影新浪潮的理论基础和创作31-57第一节法国电影新浪潮发端时期的理论现状33-36第二节法国电影新浪潮的理论新主张—作者论36-42第三节法国电影新浪潮的理论实践42-49第四节法国电影新浪潮对世界电影的影响意义49-57第三章中国电影

“新浪潮”与“左岸派”的比较:

“新浪潮”与“左岸派”的比较: ?1.从他们各自的身分看:“新浪潮”的制作者大都是巴赞创办的《电影手册》杂志的 评论员,他们是些影迷,由到电影俱乐部中看影片、在杂志上写评论文章中逐步走上影坛的,如“新浪潮”的主要的干将们: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里维特、卡斯特等人都是如此。 而“左岸派”的制作者们则是聚集在塞纳河左岸“门阶出版社”这一左翼作家团体的周 围的一批文人。 ?2.从时间上看:“新浪潮”运动始于50年代末期,以1958年为诞生的日期。而“左 岸派”电影导演的探索要比“新浪潮”导演早。 ?3.在年龄上看:1958年“新浪潮”的几个代表人物还都是年轻的小伙子。 而“左岸派”的导演们在1958年大多数已经都是中年人。 ?4.从影片主题和手法上看:“新浪潮”作者电影有着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而“左岸 派”的作家电影反映的却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全人类性质的主题; 作者电影较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而作家电影则较多采用“第二人称”和“第 三人称”甚至混乱地采用人称来叙事;作者电影有一种真实诚恳的风格。而作家电 影却有着强烈的文学、戏剧色彩,艺术的假定性也远远超过了“新浪潮”电影。 ?5.从拍摄地点的选择上看;由于“新浪潮”电影从来不去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不 具有社会性主题和政治性主题。因此,所选择的外景地一般都局限在巴黎,故事活动范围总在这个大城市中进行; 同样基于影片主题的不同,“左岸派”导演们拍摄的地点也极为广泛,足迹遍及苏联、日本、朝鲜及欧洲各地。他们是些跨越国界的人,他们的目标不是巴黎,而是全世界。 ?6.从美学追求上看:“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拢,向真实深入; 而“左岸派”电影感兴趣的则是人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人的内心。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在头脑中创造的生活远远比生活本身要丰富。他们向内心生活靠拢,向着一种新的真实深入。 ?7.从制作周期上看:“新浪潮”导演们以一种潦草的、半即兴方式拍摄电影,因此制 作周期短,一年有时能够拍摄好几部影片; 而“左岸派”导演却是以仔细琢磨的方式拍摄电影,因此制作周期也比较长,常常是好几年才拍摄完成一部影片。 ?8.从影片通过检查方面看:“新浪潮”电影由于内容简单,不涉及政治,因此一般 都能顺利地通过放映(除戈达尔的《小兵士》之外);而“左岸派”电影由于背景比较复杂,所以一般都要遇到麻烦。

香港电影新浪潮期末论文

一个电影作者的坚持 ——浅论方育平的电影香港电影在19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之间经历了一次非常大的变革,一批从国外学习影视创作归国的年轻导演在电视台经历了一系列历练之后羽翼渐丰,开始纷纷投身影视创作,制作了一批构思新颖,具有个人化色彩的影片。他们在影片中挖掘极具探索性的电影语言,将新的观念和新的血液带入了香港电影的创作中,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被当时的媒体称为“新浪潮”。“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出现不仅完成了香港电影本土化的过程,更提升了香港电影的品质,在香港以及华人地区的电影发展史上写下了关键的一页。” 在众多香港新浪潮电影导演中,方育平是比较独特的一位,他在作品中不断探索新的电影语言,将自己的个人经历、对人生的反思和对生活的体察融入影片中,始终坚持作者化的创作路线,先后三次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最佳影片奖,成为得奖最多的香港导演。这篇论文就方育平的三部获奖影片,探讨他对电影语言和表现形式的探索之路,并尝试联想和总结现今电影创作的问题以及对创作本身的思考。 一、《父子情》——方育平的自我回忆 《父子情》可以说是方育平投身影视界拍摄的第一部作品,影片描写了一对充满矛盾又感情真挚的父子关系,父亲不甘人生的贫穷和平庸,将所有成才的美好愿望投射到自己儿子身上,不厌其烦地为顽劣的儿子转校,又逼迫两位女儿放弃学业,投身家庭供哥哥出国留学。不但描写了父爱的伟大、包容与关怀,还保有对社会大环境的体察和对家庭伦理细致的关照。

结合方育平本人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其实《父子情》是导演的一部自传式的影片,影片中情感的真挚动人完全来自导演对于自身经历的总结和追忆。片中主人公生活中的一些生动的细节也来自于导演本人的真实经历,如儿时不爱读书,痴迷影画,与好友借摄影机买胶卷拍摄实验电影等细节,不但丰富了主角对于梦想的执着,也加强了父子之间的矛盾对立。 其实整部影片所讲述的主题是亲情大爱下亲人彼此间的妥协与牺牲,父亲自身的人生期望因为能力不济无法实现,于是对家中唯一的儿子寄予厚望,但儿子又偏偏排斥传统的教育体制,一直坚持自己对于电影的梦想,父亲为了达成自己的期望逼迫大女儿嫁人,二女儿放弃学业走向社会,两位女儿也在父亲的巨大压力下做出了自己的牺牲,儿子在这种极端的局面中甚至产生了枪毙父亲的幻想,这也是影片一个很有趣的细节。我们每个人在成长中遭遇与家长观念的对立时也许都曾经幻想过类似的极端行为,导演将这种自我幻想插入到影片当中,虽然在结构上有些突兀,但是在情感上则换取了更多的共鸣。儿子最终面对父亲和家人的牺牲做出了妥协,决定出国读书,在机场和父亲紧紧相拥,影片在这里停止,回忆也在这里终结。《父子情》让我们看到了亲情之爱的伟大和无私,这些真挚的情感如果没有现实基础存在是完全无法被呈现得如此真实感人的,由现实开始,走向回忆,并在回忆中戛然而止,不再回望现实。 许多导演在早期作品中都会从自身经历中寻找拍摄题材,这是因为自身的经历和情感让导演有更强的驾驭和控制力,因为只有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对于经历中所接触的事件和情感也更容易体会和把握,而且拍摄自己的经历也让导演从视听语言上有更宽容的自由度来

法国新浪潮时期的电影

法国新浪潮时期的电影让现代观众难以理解的原因 ——以《精疲力尽》为主进行分析 14文化产业管理3班祁祺140905329 电影应该有开头、中间和结尾。但不见得要按照这种顺序。——戈达尔一、重要镜头的删减和无用镜头的插入 戈达尔导演作品《精疲力尽》中,米歇尔枪杀警察是一个重要的情节点,但是镜头的组合却是:1、警察走过来的远景;2、米歇尔拿枪;3、米歇尔面部特写;4、两个快速摇过米歇尔手臂的枪的特写镜头和枪响声;5、警察倒在灌木丛中。这些镜头看起来过于简单,观众无法清晰的知道是米歇尔失手打死警察,还是故意打死警察。

在《精疲力尽》里面,派翠夏参加了一场小说家的记者招待会,这位小说家是一位于剧情毫无关联的角色。他在记者会上回答的内容全是在评论男女关系和男女的差异,他的回答是戏谑的、是开玩笑的、是没有意义的。最后派翠夏问他:“你最大的抱负是什么?”,他回答说:“不朽,然后死去”。这场戏结束后,派翠夏疑惑的看着摄影机,同时也是看着观众,这暗示了电影结局的暧昧性。

二、结构松散,缺乏叙事目的 特吕弗导演作品《四百击》的经典结尾:一个长镜头跟拍从少年感化院逃出来的安托万,他向海边一直跑,镜头也一直跟着他。他跑到了海边,跑到了水中。镜头一直在后面跟拍着他。突然,安托万回头望镜头,这时,摄影机推向安托万的脸部,然后突然冻结画面,结尾镜头定格在安托万茫然的脸上。随后电影结束。影片没有交代他是否被感化院的老师抓回去,也没有交代他后来是否回到了自己的家中。电影的结束明显不是故事的结尾,让普通观众觉得不完整,就是因为导演没有特定的叙事目的。 镜头告诉观众的只是这个小男孩得到了暂时性的解脱,而之后何去何从呢。

日企名单

FURUTAKA(香港)古鹰上海办事处 GSI株式会社苏州GSI事务所 HONDA 本田技研工业北京办事处 JCB信卡上海办事处 KO LG GLOBAL HOTEL MANAGEMENT MITUTOYO密测多友量仪 NEC (CHINA) CO. NISSAN MOTOR(CHIAN) LTD OMI工业苏州代表处 ORION DISPLAY TECHNOLOGY SAGAMI ELECTRONICS CO.LTD SH FUJITSU MICROELECTRONICS SH ISUZU TRADETECH CO., LTD. SH KAJIMA鹿岛(上海)工程有限公 SH MARUHA玛鲁哈上海事务所 SH NEC日电事物所 sh new world SH TOKYO ELECTR SHSH TOSHIBA 东芝 SH UMG ABS株式会社上海代表处 SZ AIMU艾姆科技 SZ DAIDO ELECTRONICS大同电工 SZ DOWA同和矿业株式会社 sz hirotada sz hitachi 日立电梯有限公司 SZ i-logistics爱通国际物流 sz kat加达利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SZ KEMO克模模具(苏州)有限公司 SZ KOIDE 苏州小出轿车用品公司 SZ MATSU****A RESEARCH 松下电 sz mitsui三井物产(上海)贸易 sz molcn商船三井株式会社苏州代 SZ MURATA村田电子贸易(上海)有 SZ MUTSUTECH睦月电机有限公司 sz nansin南星物流器械 SZ NANYO INTERNATIONAL南央国际SZ NITTO日东电工有限公 SZ POKKA百佳四洲食品有限公司 SZ SAMSUNG 三星 SZ SANYO三洋家用电器(苏州)有限 SZ SATAKE MANUFACTURING佐竹 SZ SATAKE MANUFACTURING佐竹 SZ SPG艾司匹技 SZ SUMIDA 胜美达电机有限公司

香港的电影发展史

香港的电影发展史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在法国巴黎公映了《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世界上最早的影片。1896年初,他的助手来了香港放映这些影片,电影自此传入香港。1898美国“汤默斯.爱迪生”公司派出一位电影摄影师到香港拍了一批纪录片:名为《香港街景》、《香港总督府》、《香港码头》、《香港商团》和《鍚克炮兵团》。他们都很短。直至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整部故事片公映。 1909年在香港拍摄了一部诙谐剧《偷烧鸭》,该片的导演梁少坡同为该片的主角。剧情十分简单,但不乏诙谐动作。它的出品人布拉斯基后来和黎民伟合作制作了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并因而催生了香港电影事业,而黎民伟更被誉为“香港电影之父”。这部电影的出现,象徵香港电影史启蒙期的终结,萌芽期正式开始。 据《中国电影发展史》记载,香港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在1913年出产,编导是黎民伟、摄影师是罗永祥,主要演员是黎民伟和严珊珊。这部电影创下不少香港电影纪录: (一) 它是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二) 第一部在外国公映的香港片;(三) 第一部有电影女演员参演的香港电影;(四) 也同时是第一部有特技摄影的香港电影。 1924年至1925年,香港电影事业渐渐成长,可惜受到1925年6月的大罢工影响,刚萌芽的香港电影发展被迫中止了。电影放映业到了1926年6月开始复苏起来。但当时的电影院,主要放映西片和上海影片公司出品的电影。 1935年,香港已没有默片生产,香港电影正式步进有声时代。受到抗日热潮的影响,香港生产了多部爱国电影,其中包括《生命线》。1936年,社会教育片成了香港电影的主流。邵醉翁执导的《广州-妇人》、《博爱》即属此类作品。1937年,由于“七七事变”的发生,香港抗日气氛高昂,因此电影工作者也纷纷开拍抗日爱国片,《最后关头》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经典之作。 1939年秋,受到欧洲国家的战争所影响,1940年的港产片产量下降。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电影业陷入低潮。香港电影经历了四年的停产,才在1946年上映了战后首部港产片《情陷》。 在1949年以后香港电影渐趋蓬勃。因为1949年后大批中国大陆的电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经济理由纷纷南下,在香港设电影厂,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摄国、粤语片,使香港成为南中国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电影中心。再加上五十年代中期,星、马电影势力过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欧电影文化所带来的冲击,遂令香港电影迈向成熟的雏型。这段黄金时期粤语片有以下几个主流: 1、粤剧戏曲片,《帝女花》(1959)、《紫钗记》(1959)、《李后主》(1968)等。其中有不少让人熟悉的演员:任剑辉、白雪仙、新马师曾、薛觉先和林家声等等。 2、文艺片,如李铁的《危楼春晓》(1953)、《天长地久》(1955)、楚原的《可怜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传户晓的作品。 3、古装武侠片,五十年代的古装武侠片大多以民间熟悉的侠义神怪故事为骨干,武打场面并不讲求真实感,发展至后期才日渐注重动作场面设计,加进了特技花款,如《如来神掌》系列。 4、喜闹剧,这类电影大多以诙谐搞笑,如《两傻》系列。

简述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

简述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 产生于1958年的法国。当时安德烈·巴赞(Andre Bazin)主编的《电影手册》聚集了一批青年编辑人员,如克洛德·夏布罗尔、特吕弗、戈达尔等50余人。他们深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提出“主观的现实主义”口号,反对过去影片中的“僵化状态”,强调拍摄具有导演“个人风格”的影片,又被称为“电影手册派”或“作者电影”。他们所拍的影片刻意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爱情与性关系,与传统影片不同之处在于充满了主观性与抒情性。这类影片较强调生活气息,采用实景拍摄,主张即兴创作;影片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手法上也比较多变。 1958年是“新浪潮”的诞生年,有两部处女作问世:特吕弗的《淘气鬼》与夏布罗尔的《漂亮的塞尔其》;1959年是“新浪潮”的幸福年:特吕弗凭《四百下》在当年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新浪潮”电影以表现个性为主。特吕弗的《四百下》(1959)是较早出现的代表作。他用现代主义手法叙述了他童年时代的悲惨遭遇。他信奉所谓“非连续性哲学”,认为生活是散漫而没有连续性的事件的组合,在电影创作上否定传统的完整情节结构,以琐碎的生活情节代替戏剧性情节。戈达尔是以蔑视传统电影技法闻名的“破坏美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在破坏传统结构方面比特吕弗走得更远,著名的《精疲力尽》(1 959)就是其创作风格的最好体现。 “新浪潮”不仅促进了法国电影表现手法的多样化,也引发了现代主义电影思潮在欧美各国的第二次兴起。像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意大利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费里尼等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大部分影史家都以1964年作为法国新浪潮的终结,主要观点是,新浪潮电影的形式和风格,已广泛地渗入到各种电影制作之中。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它没有固定的组织、统一的宣言、完整的艺术纲领。这一运动的本质是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它的出现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这一运动有两个部分,一是作者电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电影,即“左岸派”。 新浪潮电影诞生的背景是基于历史传统的崩溃,主导基本认识的缺乏,对不确定的茫茫将来的彷徨苦闷。这个背景与二战以后人们的彷徨苦闷相关联,所以在新浪潮的作品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二战的反思。同时也与后现代思潮紧密相关。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解构,是对现代主义的怀疑,是基于迷茫困惑后的发泄,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解放。 新浪潮电影的拍摄主题:

20世纪80年代两岸三地电影思潮比较6页word文档

20世纪80年代两岸三地电影思潮比较 电影,在梦幻中不断制造奇迹,续写神话。好莱坞电影史上的代表性人物、悬念电影大师希区柯克曾经有言,“电影是将平淡无奇的片段切去后的人生。”华语电影因其两岸三地的地域文化、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状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风貌与特色。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三大电影思潮,即香港新浪潮电影、台湾新电影运动以及内地第五代导演群体的电影作品。 香港新浪潮电影指的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香港步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在国外接受过正规电影教育、科班出身的一批年轻导演,从电视台出走转向电影行业。带着学院派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在电视台磨练出的经验,他们激情澎湃,高度热忱地把握住时代脉搏以及观众的喜好,制作了带有强烈个人风格且形式新颖的一系列影片,例如?篮频摹肚燕?啡》、章国明的《点指兵兵》、徐克的《蝶变》、许鞍华的《疯劫》、谭家明的《名剑》、方育平的《父子情》、严浩的《似水流年》等。这些影片主要集中在1978-1982年,为香港一度低迷的电影业注入了新的力量,从而也顺利地渡过了积压在电影行业的重重危机。 台湾新电影运动指的是,在好莱坞电影以及香港电影的双重冲击下,台湾电影发展举步维艰。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侯孝贤、杨德昌、张毅、陈坤厚、李?v宁、柯一正、王童、万仁、曾壮祥等导演互相扶持,创作了一系列题材多样、风格突出、主题凝重的影片。这些影片大多追求清新自然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充满了人道主义的关怀。代表作品有《光阴的故事》《小毕的故事》《海滩的一天》《苹果的

滋味》《儿子的大玩偶》《风柜来的人》《童年往事》《看海的日子》《冬冬的假期》《老莫的第二个春天》《青梅竹马》《玉卿嫂》等。这些电影不仅提升了隶属于中国电影的文化品质,引领了艺术电影风格以及精英文化的发展思潮,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台湾电影的诗意风格。 内地第五代导演群体是指“文革”结束之后,以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吴子牛、田壮壮、何平、霍建起、胡玫、孙周、张建亚、周晓文、黄建新等为代表的一批导演。他们属于中国内地电影史上真正改革的一代。代表作品有《黄土地》《红高粱》《孩子王》《秋菊打官司》《黑炮事件》《双旗镇刀客》《霸王别姬》《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等。第五代导演群体不同于第四代的诗意电影品质。他们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在极力摆脱阴柔风貌,塑造真正的阳刚之美。其电影语言富有深刻的内涵和艺术想象力,开创了内地影像美学的新阶段,同时也使得中国内地电影走出国门,在欧洲电影节上斩获奖项,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的赞誉。 无论是香港新浪潮导演,还是中国内地第五代导演,又或者是以侯孝贤、杨德昌等为代表的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导演,他们差不多都是1949年前后出生的,而且都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崛起。两岸三地的电影运动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之间也存在差异。 一、疏离的时空造就不同的创作背景 显而易见,两岸三地,隶属三个地方,香港、台湾和内地。电影运动前后持续的时间也有差别。香港新浪潮是在1978―1982年;中国内地第五代导演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崛起的;台湾新电影运动是1982―1986年。三者的滥觞之作分别为:1978年的《茄喱啡》、1984年的《一个和八

【经典】资料大全:香港电影

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香港电影 香港本土著名影评人李焯桃指出,香港电影走过几个阶段: 1946—1970是“古典阶段”,主要是模仿好莱坞与日本模式的片场制作。 1971—1978是“过渡阶段”,功夫片诞生,粤语片由衰转盛; 1979:现代阶段,新浪潮出现外,又有新艺城自觉地提升影片装潢。 80年代末:第四个阶段开始,理由之一,是电影把黑社会也吸引过来,他们如今不再视电影为洗钱工具,而是可靠的收入来源。 中国大陆影评人对香港电影的分类(见《中国当代电影史》) 1949—1965:香港电影的延续时期——对旧上海电影的商业延续 1966—1978:香港电影的过渡转型时期——本土化意识的觉醒 1979—1993:香港电影的繁荣时期——本土化的完成 1994—2000:香港电影的风格化时期——低迷中的个性展示 一:香港电影的延续时期 香港的商业片生产基地汇集了朱石麟、李萍倩、卜万苍、程步高、但杜宇等南下的电影创作群体。 在国语片方面,以“长城”“邵氏”、“凤凰”、“电懋”为主体,附带其他中小制片公司 在粤语片方面,以“新联”“中联”“光艺”“华侨”为主,附带其他小公司 1、成功的融资模式 2、建立院线制(邵氏在东南亚、美国等地) 3、硬件建设方面的投资(邵氏:在香港清水湾开山填土、大兴土木,建立远东最大的制片厂,面积达200万平方尺,有隔音摄影棚16间,置景厂18个,3栋办公楼及彩色冲印厂,还有4栋员工宿舍及各种技术室,并养15匹马及明星狗,每年可生产40—50部影片。) 4、拍摄高成本影片(拍大片、赚大钱。例邵氏:《江山美人》1959、《武则天》1963、《倩女幽魂》1960、《千娇百媚》1960) 5、类型化的制片路线 6、影片监制制度(凤凰与“朱石麟”) 7、明星效应(谢贤:粤语片明星) 8、摄制快节奏、高效率 9、资金回收追求短、频、快 10、注重开发海外市场 喜剧片和武侠片、戏曲艺术片 延续时期的香港武侠片主要是粤语片,40年代末至50年代末以遵循写实路线的系列武侠片

中外电影史考题

单项选择 1.美国发明家B.汤姆斯爱迪生曾经利用他发明的维太放映机,在纽约公映他 的影片。 2.以下选项哪一项不是形容电影的三大物质条件?C.照相机 3.电影叙事的是从C.梅里埃的电影中开始。 4.格里菲斯的第一部长故事片是A.一个国家的诞生。 5.电影史上表现主义的奠基人是A.梅里埃 6.世界电影史上第一个完整、系统的电影美学的学派。D.苏联蒙太奇学派 7.电影B.《党同伐异》是格里菲斯自我辩解的作品。 8.D.路易德吕克被称为第一个真正的电影学家。 9.最重要的“室内剧”作品是茂瑙的A.最卑贱的人 10.最具有代表性的“达达主义”电影是弗兰西斯皮卡比亚编剧的 B.《幕间休 息》. 11.在电影领域,代表先锋运动中最成熟,最超现实,最弗洛伊德式的电影是路 易布努埃尔的C.《一条安达鲁狗》 12.路易德吕克的理论代表作 D.《上镜头性》为电影成为独立的艺术奠基了理 论基础。 13.以下哪项作品不属于印象主义代表人物阿尔培甘斯的?D.《贝克与僧侣》 14.德吕克的剧本《西班牙的节日》有第一位女导演A.谢尔曼杜拉克拍成的电 影。 15.B.杰杜拉克对印象主义理论作了明确的归纳与总结,指出电影 B.杰杜拉克 视觉的艺术。 16.A.达达主义是先锋派电影中产量最多的,最滥的电影流派。 17.好莱坞的黄金时代具体指20世纪B 30-40年代。 18.C.《爵士歌手》是有声片诞生的标志,同时也是美国社会主义文化生活发生 变化的一次预演。 19.赛那特是美国喜剧片的奠基人和创始人。 20.在电影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西部影片是鲍特的《火车大劫案》 21.奥森威尔斯以B.《公民凯恩》使好莱坞完成了视听语言模式的现代化转换 22.真正的记录片之父是美国人《菲拉哈迪》, 23. 1929年,格涅尔逊摄制了A《漂网渔船》,这是他直接拍摄的唯一一部片子。 24. 1976年,伊文斯拍摄了表现当时中国人民生活的毁誉参片的影片。 25. 《诗意现实主义》是法国先锋派电影消退之后出现的电影新潮 26. 1940年卓别林拍摄了《大独裁者》这是美国第一部反纳粹法西斯的影片 27 雷内·克莱尔曾经拍摄过达达之父的代表作《幕间休息》 28 让·雷诺啊的作品《朗吉先生的罪名》表现了工人自己组织起来进行生产自救。被看做一部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影片 29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准则,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30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功时期最具典型标志影片。是瓦西里耶夫兄弟摄制的影片《夏伯阳》 31在“电影荒年期”苏联电影创作遇到了严重破坏《1952》年全苏联的电影生产具有五部 32苏联70—80年代最具典型的战争片是罗斯托茨基拍摄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一)香港喜剧的发展历史

(一)香港喜剧的发展历史 1.50年代之前:由舞台到荧幕 上世纪5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繁荣时期,喜剧电影已经成为电影主打类型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1949年之前的香港喜剧中,由于喜剧电影的拍摄大多是由原先的粤语演员来完成,所以,演员们会在镜头前极尽搞怪和夸张的动作和表情,这一阶段的香港喜剧电影的动作难免会呈现出戏剧与神话 剧相结合的舞台效果,演员动作的完成,直接借鉴了舞台动作,目的是博得观众一笑。 1930年之前,香港电影正处于萌芽阶段,香港拍摄的第一部短片《偷烧鸭》(1909)是喜剧,这一时期,由于受到技术的局限,电影影片还处于默片时代,演员为了能在屏幕上尽可能的表现出影片主题,让观众在没有声音对白的情况下也能看懂影片内容,于是,银幕上的演员大都通过夸张的极富有表现力的身体动作来显示人物个性,衔接故事情节。 1933年9月20日,《傻仔洞房》作为第一部全粤语对白的有声片,结束了香港电影史上的默片时代。由于他是香

港的第一部有声片,同时有作为一部谐趣喜剧,因此在香港引起了较大的轰动,在他之后,香港喜剧电影出现了一系列的“傻仔”喜剧电影。在这一模式的影响下,随后又出现了“乡下佬”“乡下婆”等类似的喜剧电影。另外,还出现了没有固定模式的讽刺滑稽喜剧,和一些改编自名家名著的喜剧作品,这些电影都已经初步的表现出了市场导向性对电影的影响。 3.70年代初——80年代末:动作喜剧的巅峰 动作电影成为70年代香港电影发展最为迅猛,成效最显著的电影类型,与此同时,在喜剧电影方面,很多喜剧片也都大量的加入了动作元素,动作喜剧成为这一时期喜剧电影的主流,这一时期成为香港喜剧电影的重要转型期。这一时期的喜剧电影以演员的动作为主要看点,所有喜剧电影都加入了武打动作,通过动作的表现来营造喜剧效果,动作的开发程度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70年代,许氏兄弟的动作喜剧成为经典标志,他们的电影再加入动作电影的武打动作中,表达出了对现实生活的调侃和讽刺,1974年的《鬼马喜事》是许冠文拍摄的第一部粤语喜剧片,并且取得了当年的票房冠军,影片的成功也开辟了盛行于这个时代的鬼马系列喜剧。影片中,演员通过对杂技和武术动作的模仿,不仅吸引了观众的眼球,由于动作的夸张性也取得了很好的喜剧效果,我们不难发现,打斗场面成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