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文化调研

妈祖文化调研
妈祖文化调研

妈祖文化调研报告

关于妈祖文化,历史上许多著名学者都曾涉猎这个领域,现代专家学者也进行认真的研究,从妈祖文化的内涵来说,妈祖短暂的一生虽未留下什么著作,也谈不上有什么思想体系,但她的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迹,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妈祖牺牲之后,人们就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进一步把她塑造成为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女神,其目的仍是为了化育子孙后代和弘扬民族精神。“传闻利泽至今在”,“已死犹能效国功”──这是宋代状元黄公度的诗句;“但见舢舻来复去,密俾造化不言功”──这是宋代学者陈宓的诗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这是元代诗人张翥的诗句;“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这是明成祖永乐皇帝的题诗。以上这些诗名既是对妈祖精神的高度概括,而又说明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都很重视发挥妈祖的教化功能,希望使这一民间信仰成为促进国家昌盛、民族团结、民生富饶的推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妈祖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从妈祖文化的外延来说,则是指妈祖信仰持续一千年来形成许多值得我们深入研讨和借鉴的相关学术文化课题。

一:妈祖信仰的积极作用

在中外关系史上,妈祖信仰与我国古代许多和平外交活动有密切关联,诸如宋代的出使高丽,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历访亚非40多国,明、清两朝持续近500年的对古琉球中山国的册封等等,都是借助妈祖为精神支柱而战胜海上的千灾万劫,圆满地完成了和平外交的任务。外交使节们为报答妈祖神功,写下了大量颂圣文章,而这些原始资料对澄清一些历史遗留的争议很有作用。即如郑和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详细记录七下西洋的过程,对史书记载的讹误和不足起到了订正和补充的作用。清康熙二十二年中国册使汪楫所著《使琉球杂录》详述在妈祖庇佑下,帆船如“凌空而行”,飞速通过钓鱼屿、黄尾屿、赤屿而进入琉球国境的姑米山、马齿山海域,使迎接天使的大夫郑永安惊叹如“突入其境”。由此记载可证,钓鱼岛列岛自古就是跟台湾连结在一起的中国领土。

在反侵略战争史上,有关古籍曾记载中国水师将领依恃妈祖庇护多次把殖民主义者驱逐出澎湖海域的史实。澎湖妈祖庙迄今犹存一块“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的石碣,这是明万历三十二年(1640年)荷兰殖民者企图强占澎湖,沈有容从厦门率船队抵达澎湖,令其无条件撤离后的刻石纪功。明天启四年(1624年),中国水师复在澎湖克敌制胜,迫使侵略军首领牛文来律在妈祖庙签字投降。至于妈祖助潮让郑成功的舰队顺利进入台湾鹿耳门港的传说,则在台湾已家喻户晓。

在海上交通贸易及沿海港口开发的历史上,更与妈祖信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从东北至华南,许多著名的港口城市的开发史几乎都跟妈祖庙息息相关。“先有娘娘庙,后有天津卫”,这句谚语是对天津港口起源的形象化说明。宋代华亭(即上海)、杭州、泉州、广州四大市舶司均与妈祖庙建在一起。还有营口、烟台、青岛、连云港等都是以妈祖庙的兴建为标志,使荒凉的渔村变为繁荣的港口城市。香港北佛堂摩崖石刻和《九龙彭蒲罔村林氏族谱》关于妈祖信仰自南宋传入的记载,则成为香港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笔。澳门地名的葡萄牙语称作

MACAU,就是粤语“妈阁”的音译。台湾同胞把早期的分灵妈祖称为“开台妈祖”,这更充分说明妈祖渡台和宝岛开发是直接关联的。

二:妈祖庙的文化研究

在科学技术史上,妈祖庙也有其独特的地位。古代一种航海习俗:在新船下水出航时,必须同时制作一只模型供奉在妈祖庙内,这样妈祖就会时刻关心此船的安全。所以许多妈祖庙内便留下了大量的古代船模。山东长岛庙岛与妈祖庙的古船模多达350多只,包括福船、沙船和民族英雄邓世昌供奉的“威远号”军舰模型。这些船模成为研究我国古代造船历史的重要资料。现存一批妈祖庙古建筑,如福建泉州、山东、江西景德镇、广东澄海、贵州镇远和宁波庆安会馆等天后宫,从庙宇结构造型到各类雕刻构件,都是极为珍贵的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品。此外,各地妈祖庙还保存一些特殊的科技文物。如莆田涵江天后宫存有一幅明代星图,是研究我国古代利用星图定向航海的难得实物资料。天津天后宫所存的灭火“水机”,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机械消防器材之一。

三:妈祖文化

妈祖文化的外延仅直接记载妈祖信仰的历史文献资料最保守的估计超过一百万字。它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宗教、民俗、华侨、移民等领域的许多课题,内容相当丰富,史料价值很高。

当今,世界经过工业时代,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人们的文化思想素质提高,人们能够以科学的眼光去看待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情况。现在,人们对天后的信仰已远远超出了消灾析福的意义,寻根问祖,眷恋祖国的民族感情占据了主导地位。身处异国他乡的客家后裔把妈祖视作祖国母亲,渴望祖国繁荣、母亲富强,能成为他们坚强的靠山。他们对妈祖的信仰赋予了深刻的民族向心性和民族认同感的内涵。他们坚定地保护着祖国文化的传统,他们把妈祖视作一种具体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互助互慰,患难与共,因此,凡是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就有妈祖信仰。天后宫(庙)是他们朝拜、谢神、集会的中心,也是他们不忘祖根、思念家乡,维系海外侨、客属乡亲的感情纽带。所以,妈祖信仰不能简单地视为封建迷信,而是一种传承千年的民俗,一种文化积淀,一种民族血脉。如果民众中还存在迷信的话,应予正确的引导,去除迷信成份,借鉴民俗,引导人们修身向善。提倡妈祖信仰中同舟共济、救死扶伤、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忘我无私、仁爱慈善、团结互助、思念祖国、忠于祖国的精神。利用妈祖这架璀璨的“桥梁”,加强同海内外同胞、侨胞、华裔(客裔)的联系,增强民族(系)凝聚力,促进海峡两岸的统一。由于妈祖已经成为一个和平使者,国际女神,我们还可以通过妈祖文化的交流,加强与国际间的经济文化的交往,促进客家山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妈祖文化的文化内涵

妈祖文化的文化内涵 妈祖文化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尊崇、信仰妈祖过程中遗留和传承下来的物质及精神财富的总称,是中华民族重要文化瑰宝之一。 作为汉族海洋文化的代表,妈祖文化近千年来一直与我国诸多和平外交活动、海上交通贸易,都有着密切关联。随着2009年“妈祖 信俗”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妈祖文化更是成为了全人类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 国家共属的精神财富。 妈祖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拥有妈祖宫庙5000多座,妈祖信众有两亿多人,其中以海上丝 绸之路沿线国家为甚。 妈祖文化的宗教精神: 由于独特的历史发展条件和传播范围,妈祖信仰不仅具有神缘文化的特质,而且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在海外,不少华人集聚地,因 为对妈祖文化的认同,而把天后宫作为社群活动的组织核心和主要 场所。 妈祖信仰与世界三大宗教信仰容易沟通、理解和融洽,无形中也促进了华侨与所在国人民之间的感情联络,达到“世界妈祖同一人,天下信众共一家”的大同境界。因此,进一步传播妈祖文化的大爱 精神,可以充分发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民众的凝聚力和创 造力。 妈祖文化促进经济发展: 妈祖文化作为文化交流的先锋,在促进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和区域经济深度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由妈祖文化搭台,在基 础设施、产业对接、海洋经济、投资贸易等领域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展开合作。福建已在东盟建有7个远洋渔业综合基地,沿 海港口业已开通至东南亚的51条海上航线,同时面向东盟国家发展

跨境电子商务及物流信息共享平台,促进沿线地区信息互通、货物通关和人员往来便利化。 妈祖文化精神: 传承妈祖文化,弘扬妈祖精神,是福建省、全国乃至全球热爱和平的人们所共同的责任。要大力推进妈祖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发展创新,为海内外炎黄子孙搭建密切情缘关系、扩大交流合作的广阔平台,推动妈祖文化交流与传播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发展,进一步提升妈祖文化品牌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影响力。

天津广场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天津顺驰广场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概况 (一)地理位置 顺驰广场项目位于天津市和平区中南部,和平区西康路与汉阳道交口(原天津市天佳设备安装工程公司厂房用地)。该地块西南交西康路,东南接汉阳道,东北侧为三栋点式现状多层住宅楼,西北侧为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院及两栋现状多层住宅楼。 (二)用地现状 该规划地块现状为天佳设备安装公司厂址,规划可用地面积约1.46 公顷。地块现状建筑均为闲置用房,西康路沿街平房为公建,建筑面积约1100平米。另外,厂区内现有

一座规模4T/h,建筑面积300平米的锅炉房。规划界外为住宅建筑及公建。该地块地质状况良好,无不良地质情况。(三)区位及交通 该地块位于天津市的中心商业区——和平区中南部,而且是河西区、南开区和和平区三区的交汇处。该地块毗邻天津市闻名的五大道高尚文化街区,距高等学府区及电子科技街——鞍山西道只有一公里的路程,地理位置优越。 该地块周边具有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众多公交线路通过地块周边,但因处于都市中心区,周边道路尚显交通拥挤。 依照天津都市总体规划修编成果,西康路规划拓宽至36米,汉阳道拓宽至20米,规划实施后该地块的交通状况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四)人文及自然环境 该地块周边具有众多的文教商卫设施,高等院校有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学院等;商业服务设施有国际商场、吉利大厦、滨江道商业步行街、佟楼商业区、电报大楼等,距天津电视台、今晚报大厦不远。 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便捷的交通、方便的商业设施极大地

提升了该地块的区域价值。同时由于和平区、南开区为天津市中心商业区和高等学府区,河西区为天津的中心商务区,这三个区的整体经济水平相对高于其他各区,居民收入水平及整体素养较高,为该地块的进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文及经济基础 从自然环境看,该地块位于天津市中心区域,周边自然环境一般。 二、市场环境分析 (一)市场现状 天津市尽管为全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但因为整体经济水平较低及毗邻北京等缘故,写字楼市场一直较为低迷。自2000年开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水平的逐渐提高,天津市写字楼市场实现一定程度的回暖,高档写字楼、公寓的租赁市场出现较好的走势,空置率不断下降。截止到2000年第四季度平均空置率已下降为20%左右。下图为1999年—2000年高档写字楼空置率:

潮汕地区的妈祖文化

汕头地区的妈祖文化 2010101401沈奕翔妈祖就是元代以后被福建等沿海居民尊为天妃娘娘、天后圣母的海上保护神。原名林默娘,是福建莆田湄洲屿的渔家女儿,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史有其人。由于诸多传说,使她成为千百年来受人崇拜的神。特别是闽粤等沿海省区居民,更将妈祖奉为主神。汕头市等潮汕沿海沿江县市也一样。 由于地域文化的亲缘性,潮汕一带与福建、台湾等地,在妈祖信仰上,具有共同的民俗、风俗和习俗,两地关于妈祖的传说近乎一致。妈祖是闯海者心中法力无边的海神,也成为潮汕民众最普遍信仰的神圣偶像。 从沙汕头到汕头埠,已是从渔村向集市发展,汕头沿海成为商舶聚集之地。这些渔民和商船,成年累月与大海打交道,经常遭遇风险,海难事故时有发生。因此,他们盼望神明保佑和庇护的心愿是极其迫切的,有了“驱邪救世,乘席渡海”的妈祖,人们自然祈求她能护航救险,崇敬信仰之心理所当然。 当时汕头商埠初步形成,就已有老妈宫、关帝庙以及清政府设立的沙汕头税站等建筑。渔民都把“妈祖”作为“一舟司命”,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这一天,都会到这里祭拜。这一习俗一直沿袭到新中国成立前。 清光绪五年(1879年)天后宫全面重修,不少商贩也把它作为交易的场所。此后,每年三月二十三日妈祖生,是全汕头盛大的节日,沿海船舶都在舱里的龛前敬拜。当时,汕头埠有天后宫多处,主要有下岭妈祖宫、华坞妈祖宫、妈屿妈祖宫和升平路头老妈宫,市民大都到升平路头老妈宫来祭拜。因人多宫小,虽是走马轮番,小宫也难容市众,供品摆出门口,摆到马路,堵截交通,车辆无法通行,只得绕道。 汕头市区历史上还有过一座“新妈宫”,其址在现汕头市金平区新风左巷4号今永平路小学所在地。新妈宫与一般的祠堂差不多,属潮式建筑“四马拖车”,有二条“伙巷”,门前有麒嶙、嵌瓷,西侧还有一土戏台。香火兴旺一时。 新妈宫的盖建其实也反映了过去的商业竞争。过去汕头许多行铺以地域划分商业行会,行会组织“老油园”同“新油园”因拜妈祖的桌位问题发生争执,被排斥的“新油园”才盖起了新妈宫。新妈宫建于民国初期,规模比老妈宫大,但名气比老妈宫小,特别是新妈宫拆除之后,市民知之者更少。 1944年,日军在汕头招募往新加坡修船劳工,大约有二百多人,去时到汕头老妈宫请妈祖分灵同往。初到星洲,生活清贫,经费缺乏,就地建简朴庙宇,恭奉天后圣母。至1948年才合力筹划,在原址建起“汕头社天后庙”。至1989年,由理事会倡议发动筹备,在芽笼四十巷五号注册成立汕头社,1994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举行隆重移迁晋庙大典,望后人思源发扬光大,特书匾额“蛇江飞来”,示意汕头妈祖驾临此地。 汕头天后宫自1992年重修开放,市民依旧虔诚朝拜。成为汕头市文物保护点和旅游胜地。新加坡汕头社天后庙晋香观光团几十人于1995年莅汕。台湾也有不少地方成团结队来汕头老妈宫敬拜分灵,带往住地。 近代重要的贸易口岸——樟林港,也曾有过四个天后庙,其一是约建于元代中后期的“灵感官”,其二是建于明代 (具体年代不详)的“暗芒宫”,其三是建于清代乾隆五十二年至五十七年间(1787-1792年)的新围天后宫,其四是建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城内天后宫。 汕头埠妈祖出游没有定期,最后一次出游是在1936年前后。当时,总商会辖下的各个公会大都组有标旗锣鼓班参加出游。汕头存心善堂仪仗队是开路先锋,这个仪仗队是西洋管乐队,制服整齐,白衫黑裤的中山装加嵌鲜艳色线,载上大冠帽,十分精神。管乐可算齐全,

浅析妈祖文化

论妈祖文化 摘要:妈祖文化是一种弘扬妈祖的精神,它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家教、民俗、华侨、移民等领域的许多课题。妈祖短暂的一生虽未留下什么著作,也谈不上有什么思想体系,但她的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迹,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了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妈祖牺牲之后,人们就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进一步把她塑造成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女神,其目的仍是为了教育子孙后代和弘扬民族精神。 关键词:妈祖文化莆田市湄洲湾信仰 一、妈祖文化的起源与传播 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口,有一个美丽的岛屿叫湄洲岛。岛上有一座巍峨雄伟、金碧辉煌的庙宇,供奉着世界闻名的“海神”妈祖。 妈祖出生于仕宦之家,是福建晋代晋安郡王林禄的二十二世孙女。是当地的望族。她原名林默,妈祖父亲林惟悫,母亲王氏,人多行善积德。一天晚上,王氏梦见观音大士慈详地对她说:“你家行善积德,今赐你一丸,服下当得慈济之赐。”于是便怀了孕。到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傍晚,王氏将近分娩,见一道红光,从西北射入室中,光辉夺目,香气飘荡,久久不散。又听得四隆隆作响,好似春雷轰鸣,地变紫色。王氏感到腹中震动,妈祖于是降生。因生得奇,甚为疼爱。她出生至满,一声不哭,因此,父亲给她取名“默”。 林默幼年时就比其他姐妹聪明颖悟,八岁从塾师启蒙读书,不但能过目成诵,而且能理解文字的义旨。长大后,她决心终生以行善济人为事,矢志不嫁,父母顺从她的意愿。她专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业,平素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人们都感颂她。她性情和顺,热心助人。只要能为乡亲排难解纷,她都乐意去做,还经常引导人们避凶趋吉。人们遇到困难,也都愿意跟她商量,请她帮助。生长在大海之滨的林默,还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有少礁石,在这海域里遇难的渔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她还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又传说她能“预知休咎事”,称她为“神女”、“龙女”。 据史载,北宋宣和三年(1121),占据中国北方的金朝消灭辽国后,就将都城迁至燕京(今北京),称为“中都”。南宋开禧元年(1205),金朝统治者修通南运河,从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河运到京城的大部分粮食均经天津转运。而位于海河与卫河交汇处的三岔口一带,便是河运漕粮的起点和转运点。南宋嘉定九年(1213),金朝在三岔河口西南建立“直沽寨”,专门在此屯兵监护漕粮河运。元朝至元十九年(1282),江苏太仓刘家港海运漕粮至直沽成功开通,从此河漕海漕并举,直沽“舟车攸会,聚落始繁”,日益繁荣。当时,漕运的舟师水手多视妈祖为“海上保护神”的闽浙一带人,妈祖信仰很快随之在直沽传播开来,官府和朝廷深受其影响。不久,元朝统治者下旨在三岔河口东岸兴建第一座妈祖庙,专门用于朝廷和官府祭祀妈祖,祈佑漕运平安兴旺。元泰定三年(1326),朝廷又在三岔河口西岸建起一座妈祖庙——天妃灵慈宫,妈祖信仰更加普及,妈祖文化影响进一步扩大。明朝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把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永乐九年至十三年(1411-1415),南运河济州至临清河段进一步疏通,河漕发达,代替海漕,每年运粮官军达10多万人,漕粮达300万石,天妃宫香火愈加兴旺。到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百余年间,

中原闽营人与妈祖文化传播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c12595654.html, 中原闽营人与妈祖文化传播 作者:张富春 来源:《中州学刊》2012年第01期 摘要:康熙初年,朝廷令部分明郑降清官兵赴今河南济源、鲁山、邓州、信阳等地屯垦。闽营人背负木雕妈祖神像来到中原,妈祖文化因而传入河南。闽营人在中原创建了长葛营坊村天妃宫、邓州天后宫等许多妈祖庙宇。由于建国后多次政治运动的洗礼,闽营人妈祖信仰出现结构性失忆。当今邓州部分闽营人高山族成分的确认,社会上认祖归宗的潮流,妈祖文化的复兴,刺激了闽营族群的集体记忆,妈祖信仰在闽营人特别是高山族人中复苏。这是其族群意识于“在地化”完成后的凸显。 关键词:中原闽营人;妈祖文化;族群记忆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1—0060—04 中原闽营人是指康熙初年由福建沿海移驻河南屯垦的明郑氏集团降清官兵。闽营人在原籍信奉妈祖,来中原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此信仰仍得以秉持,妈祖文化因而在中原地区流布。任崇岳《中原移民简史》第五章第二节《清代进入中原的移民》简单论及中原闽营人;杜世伟《河南邓州高山族“闽营”背景初探》对邓州闽营人作了探究,张振杰《洛宁“闽营人”》、《中原的“闽营人”》介绍了洛宁闽营人的来历。①本文拟全面研究中原闽营人的分布及其妈祖文化在河南的传播变迁。 一、中原闽营人 顺治十八年(1661)郑成功旧将蔡禄在福建铜山降清。“禄,海澄(今福建龙海市海澄镇)人,自海道来降。顺治十八年九月,授左都督,予三等男世爵。康熙三年(1664)十一月,授河南河北镇总兵官。”②清代兵制河南总镇分河北、南阳二镇,河北镇驻怀庆府(今沁阳市)。康熙四年蔡禄率旧部4000余人屯驻怀庆府,康熙十三年响应吴三桂反清,被内大臣阿密达俘获,“即将蔡禄父子并其侄蔡鼎席及同谋人等俱行正法;其余投诚垦荒弁兵事无干涉者,概不株连”③。蔡禄所带闽南漳浦籍将士有蔡、田等七姓落籍怀庆府济源县(今济源市)。④ 康熙三年明郑氏集团将领林顺、黄廷相继降清,次年二人随施琅进攻台湾,未果。稍后黄廷驻兵福建长乐,林顺移驻河南府(今洛阳市)。康熙六年,“部议分拨海上投诚兵移驻外

潮汕文化的现状与发展

潮汕文化简介与发展 关键词:岭南;潮汕文化;传统 摘要:潮汕文化是古代南粤土著文化的基础上,融汇了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地域特征的区域性文化。它是岭南文化重要的一支,更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当下社会很大程度上桎梏了它的发展,我们应该本着批判扬弃的原则,促使其向宏观、理性、深度的方向转变,研究潮汕文化的的现状,了解其丰富的内涵和特色,对于弘扬潮汕文化的优良传统,寻找潮汕民俗文化现代化的最佳路径,丰富中华文化的内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潮汕概况 潮汕大地是一处历史悠久,文化兴盛的文明之邦。长期以来,由于潮汕地区行政上属广东管辖,所以潮汕文化也一直隐蔽在省府文化——广府文化的背后,外界也常误以为,广东文化就是广府文化,对潮汕文化知之甚少。而事实上,潮汕文化是独立于广府文化之外,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并且自成一格的文化体系。 潮汕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广东与福建的交界处,历来为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商品集散地中心,潮人自嘲为“省尾国脚”。这里三面背山,一面向水。境内虽有富饶的潮汕平原,但生存环境却不易,常有台风与地震威胁.而且历来地少人多,总面积10346平方公里,人口近2000万,人均可耕地不到3分,有“耕田如绣花”之美称。这里商业气息浓厚,长久以来的商贸传统,催生了中国影响深远的三大商帮之一的潮州商帮。这里还是“十相留声”的岭海名邦,也是宋“前七贤”、明“后八俊”,近代千万潮汕英才生长的“海滨邹鲁”。 潮汕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这里夏长冬短,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终年不见雪。潮汕襟山带水,气候宜人,成为南迁汉人生息繁衍之地,长期以来形成城镇密集的现状。潮汕居民基本上均来自各各历史阶段的南迁汉人,比如比较早的并有记载的是《史记》中记载的秦时期一支由史氏族人带领的为秦始皇修筑水路直达揭阳岭的队伍,抵达揭阳岭后并没有返回,而是直接“驻扎”在当地并始设揭阳县。其外还有其他如汉,三国,唐宋,元明时期迁入的。 二、潮汕文化简介 (一) 潮汕方言 潮汕话,是全国八大方言区中闽南方言的次方言,潮汕人的方言,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古朴典雅,词汇丰富,语法特殊,保留古音古词古义多,语言生动又富幽默感,与其他语言很大区别。因此,引起海内外语言学家的关注,研究潮汕话的人很多,有关潮汕话的专著、字典、词典也很多。对潮汕人来说,潮汕话是维系感情的纽带,有巨大凝聚力。尤其在异域他乡。乡音相同,胜似“自己人”。 潮汕话在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以及海外华人中广泛使用,是知名度较高的一个古老方言,属于闽南语系,但与闽台的闽南话差异很大。语法与闽台片相同,词汇也有高度的对应,语音语调上则差异明显,彼此互通存在不少难度。在潮汕话和闽台片相交融的地区,兼具有二者的发音特色,特别是靠近潮汕地区的陆丰三甲(甲子、甲东、甲西)地区的闽台片的闽南语,福建的诏安等。潮汕话包含了很多的古汉语成分,在古代,潮汕先人本来居住在中原一带,为了逃避战乱,一路往海边迁徙,到达福建莆田,定居一段时间之后,又集体迁徙到今天的潮汕地区。所以潮汕话是遗留下来的古汉语,同时也受到南越国少数民族的影响。 18至20世纪期间,潮州居民是移居东南亚的主要华人族群之一,故此潮州话成为海外华人的主要方言之一。因此,潮汕地区以外的华人社群,也有很多人说潮汕话。潮州人在香港、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形成重要的少数族群。一些潮州人也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洲和欧洲居住,一些从潮州地区而来,一些则从东南亚而至。 (二)潮汕饮食

福建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活动策划方案.doc

福建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活动策划方案 一、活动名称:福建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 二、活动地点: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 三、活动时间:4月28日至4月30日(大庙会延续到5月6日) 四、主题口号:妈祖圣地,风光无限,千年祈福,世纪盛典 五、活动内容: (一)开幕式 时间:4月29日上午9∶00至10∶10 地点:妈祖庙仪门广场 (二)湄洲祖庙祭典表演 1、活动设想与主题: 我国历史上自宋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开始由朝廷祭祀妈祖后,历经元、明、清各朝代,形成了按每年春秋二祭的定例,并编入国家祀典。 湄洲祖庙是世界4000座妈祖分灵庙的祖庙,自1985年恢复在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和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日举行祭祀活动以来,已吸引了千千万万海内外信众和游客前来朝拜和参观。1994年,在参照史志文献记载并吸取妈祖故乡民间礼俗精髓的基础上,制定了《湄洲祖庙祭典》,祭典仪式融道教仪式、佛教仪式和宫祭仪式于一体,成为系统化、规范化并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完美的祭典仪式,场面气势磅礴,恢宏壮观,庄严肃穆。为了健康地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引导全世界妈祖宫庙祭典走向规范化,本届妈祖文化旅游节把《湄洲祖庙祭典》作为一个主要活动内容,力图进一步完善、挖掘祭典内涵,在促使祭典仪式规范化,更具观赏性的同时,更好地为文化旅游服务。 2、祭典仪式 仪式内容分为祭坛、仪仗、乐舞、执事、仪程五个部分。 3、祭典表演人员272人。其中仪仗79人,仪卫40人,乐生53人,歌生20人,舞生64

人,司礼生16人。 4、活动时间:4月29日上午10∶30-11∶30 活动地点:祖庙圣旨门广场 (三)沐浴斋戒仪式表演 1、内容: 人物:八位妙龄少女,八位10岁左右漂亮女童。 衣着:少女着洁白连衣裙。过程中由八童向八女披红纱、赠海螺。 节数:①沐浴更衣(以固体水花漂洒代表沐浴,以八童向八女披红纱象征更衣) ②焚香静坐 ③虔诚朝圣 2、活动时间:4月29日上午11∶30-11∶45 活动地点:祖庙山圣旨门广场 (四)、天妃民族乐团文艺演出(含台、澳、津明星客串演出) 1、时间:4月28日晚8∶30-10∶00 2、地点:祖庙圣旨门广场戏台 3、命名:“海颂”大型广场文艺晚会 4、内容:①以海洋、航海、外贸、世界和平为主题的歌舞、杂技、小品、相声等老节目与一些新节目。 ②闽台澳津四地明星的特色节目 5、舞台:围绕“船”的造形设计。 6、举行观众抽奖仪式。 (五)诗剧《妈祖》演出 1、时间:4月29日晚7∶30-9∶30 2、地点:湄洲岛

妈祖文化的传播——中华民族精神财富

妈祖文化的传播——中华民族精神财富 1、海上传播: 妈祖文化的传播得益于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中国人向海洋进军的历史很早。历史也充分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早期海洋的拥有者。远 在十世纪,中国航海者首先拥有指南针,以保证海上航路的定向行驶,也首先发明了隔舱航舟,万一海上遇难触礁,即使撞破一角, 一舱,而船体的大部尚能上浮。 但是,尽管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相当发达,由于没有气象预测,海上气候变化万千,一片小舟如沧海一粟,当狂风暴作时,在威力 无比的海洋世界面前,人类的行为还是显得极其渺小,甚至微不足道,所以,祈求于神灵护佑,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2、朝廷册封传播: 唐中业,玄宗以钦定形式册封“四海龙王”,因传说其能施风布雨,兴涛作浪,故被航海人崇奉为降服自然的神物。但这种想象中 的自然神形象丑恶,东海龙王敖广在人民印象中又被视为凶神,加 上当时“五行五阴”之说盛行,认为“天属阳,地属阴,水在地上 亦属阴;男属阳,女属阴,水神应为女性才适合‘五行阴阳之理’”,至宋初莆田湄洲湾出现了年轻貌美,勇于在海上冒险救人的林默, 死后被人们祈奉为女海神,这是航海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妈祖的出现不负众望。自宋代开始,妈祖精神成为海上工作者的重要精神支柱。郑和七下西洋,亦祷于祖庙,明清大量汉人向南洋 群岛进军,均舟载妈祖神像以行,这说明妈祖这位“女海神”是中 国传统航海业的保护神。另外,日本本土接受妈祖的传播后,发展 为“妈祖会”,以宗教形式规定朝拜制度。台湾同胞家家户户信仰 妈祖,称为“开如妈”,海峡两岸共同信奉妈祖的俗例一样。故此,妈祖又是中外交流和沟通海峡两岸,密切同胞往来的和平女神。 3、宫庙文化传播:

大悦城商业研究报告

中粮集团—大悦城商业研究 富港增城东汇城推广部 蒋里广

目录 ?中粮集团简介?大悦城商业版图 ?大悦城发展策略?大悦城商业品牌塑造?全国重点大悦城分析西单大悦城朝阳大悦城烟台大悦城上海大悦城天津大悦城沈阳大悦城成都大悦城

中粮集团简介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COFCO)是全球领先的农产品、食品领域多元化产品和服务供应商,集农产品贸易、物流、加工和粮油食品生产销售为一体,为接近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提供粮油食品。 目前,中粮资产超过719亿美元,336个分公司和机构覆盖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投资控股企业,中粮旗下拥有八家上市公司,其中包括中国食品(00506.HK)、中粮控股(00606.HK)、蒙牛乳业(02319.HK)、中粮包装(00906.HK)、大悦城地产(00207.HK)五家香港上市公司, 以及中粮屯河(600737.SH)、中粮地产(000031.SZ)和中粮生化(000930.SZ)三家内地公司。 凭借其良好的经营业绩,中粮持续名列美国《财富》杂志全球企业500强,居中国食品工业百强之首。

大悦城商业版图 大悦城城市综合体,集大型购物中心、甲级写字楼、服务公寓、高档住宅等为一体,实现购物、娱乐、观光、休闲、餐饮等功能,节约资源,高效运营城市生活,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自2007年北京西单大悦城盛大开业至今,大悦城已成功复制了沈阳中街大悦城、天津大悦城、北京朝阳大悦城、上海大悦城、烟台大悦城6个运营项目 ,并成为中粮集团城市综合体的核心品牌。未来5年,大悦城还将在 全国以一线城市为核心,辐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圈,继续复制开发成都大悦城、天津六纬路大悦城、北京安定门大悦城、深圳大悦城等项目,扩大规模至30个大悦城城市综合体项目。

浅谈潮汕地区文化民俗

浅谈潮汕地区文化习俗 来自潮汕地区的我对潮汕文化习俗有一定了解,通过询问长辈、上网查资料等途径简单总结了潮汕地区的“拜神”文化以及结婚时的流程习俗。 潮汕人民的“拜神”文化 潮汕人民热衷于“拜神”想必人尽皆知,人们或有求于神明或保佑家人平安,于是“拜神”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更多也是一种精神的慰藉和寄托。 每个月的初一十五,潮汕人民就会在家中拜神明以保佑家人健康,事事顺心。 每个月的初二十六,人们就会拜拜家中的“地主老爷”,以求家宅平安和谐。 八月十五,家家都会在家中桌子上摆好月饼、柚子、大桔、茶叶、糖塔、汤圆等福品赏月,希望月娘保佑一家老小平平安安。 农历七月十四是人们祭拜孤魂野鬼的时候,这一天,人们总会准备一大锅米饭、水果、许多纸钱,为可怜的孤魂野鬼超度,保佑其早日超生,重新投胎。 腊月二十四那一天称作“老爷上天”,即家中各神位的老爷神婆都上天面见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年来家中的情况,人们在腊月二十三晚上就要用泡有十二种花的清水清洗干净各个神位牌,并准备好大米、糖、一碗水、一套纸质的官袍、一个大大的纸钵,意喻去天上领取财富。这一天家中的水缸一定要储满水,表示财源不断。到了大年初四是神明汇报归来的日子,人们清晨便要早早准备好大米、水、糖,烧香迎接归来的神。 大年三十那天人们准备“好三牲”:鸡鸭鱼猪等,祭拜神明,意喻一年中的事物到最后一天仍然还有很多,正月初一那天也要准备同样的食物祭拜神明,意喻新的一年里温饱富足,有一个好的开端。 结婚流程习俗 每个地方的结婚习俗都各具特色,代表了当地的地方文化,为求方便,如今结婚习俗日益简化,通过询问长辈我总结了潮汕地区结婚的大概流程习俗。 “下聘”,就要给家里的亲戚朋友发饼。这一天,男方带着“十二板贴”(一种传统纸质喜帖)、红包、喜饼、糖条、烟、服饰钱、聘金等到女方家里,女方不能全部收下,只收一部分,并给男方一个“腰肚”(装有铜钱、稻谷、结发草、毛巾、大桔)带回家。亲戚会送来鸡蛋猪肉和红包,但一般猪肉和鸡蛋不会全部收下,只收一部分。这一天,还要家里的叔叔婶婶亲戚们吃饭。 结婚那天早上很早小孩子就会过来向新娘要玩具、笔、本子之类的。当天,女方要用十二种植物的水洗澡,然后请人来化妆。接着新娘要吃“五晚头”——五种菜肴,吃之前还要粘下红糖。新郎来到女方家接新娘时,要在女方家吃点米饭,然后搬嫁妆和日常用品,并且女方要准备一碗桂圆、一碗桔饼、一份喜糖带去婆家,自家也会留下一碗桂圆、一碗桔饼。到了男方家时,不能马上进屋。过一会才能进屋,进屋后,直接进婚房,不能马上和公公婆婆见面,所以接下来要吃的“结房圆”由别人拿进来,其他人在外面吃,新郎新娘在婚房里吃,一般一人要吃两个鸡蛋。这一天,新郎新娘是一直不能脱鞋子,新娘子那天不能出门,会在新房设一桌酒菜,新娘桌还要给长辈们敬茶,然后男方父母发红包给新娘。

湄洲妈祖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湄洲妈祖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妈祖,是我国一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悠久历史传承的文化人物。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首个信俗类世界级遗产。我的家乡莆田是妈祖故乡,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莆田湄洲祖庙被誉为“东方的麦加”。从小在妈祖文化的熏陶下成长,我对于妈祖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底蕴和精神寄托,因而对于湄洲妈祖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尤为重视,也希望能引起广大信众的关注。 传承和保护妈祖文化从各个层面上来讲都具有重大意义: 从民族团结层面上来说,妈祖是海峡和平女神,妈祖文化联系、滋养、影响着两岸同胞,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和精神纽带。不仅如此,弘扬妈祖文化也对团结全球华人起到了文化纽带的作用。传承弘扬妈祖文化,能让海外妈祖信众增强自强意识,促使民族意识觉醒,凝聚中华民族的全体性。我们通过传承和弘扬妈祖文化中的“忠、孝、义”文化,使两岸同胞充分认识到爱家护国,和平统一才是人间正道。将统一祖国、爱国尽忠的思想扎根于人们心中,先唤醒其良知,再去践行道德意识,完成祖国大业。近几年国际范围内的妈祖文化活动十分活跃,这对团结全球华人起到了文化纽带的作用。 从精神层面上来说,妈祖形象所体现的尽忠爱国、仁爱孝悌、救危扶困和助人为乐的思想精髓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升华,传承妈祖文化,正是传承中华民族优良美德。妈祖的形象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善良、智慧和正义的化身。妈祖传说家喻户晓,反映了人们对扶危济困、舍身助人等高尚品德的颂扬和追求,从而激励人们积极向善,涵养一种朴实而崇高的人性品质。 从文化传承层面上来说,传承弘扬妈祖文化就是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妈祖文化是中国东南沿海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妈祖信仰的广泛传播过程中形成、积累起来的各种形式的妈祖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 因而,深入研究妈祖文化,保护妈祖文化遗产,对于继承民族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对于加强文化交流,促进祖国统一,均具有积极意义。我们需要传播正面的民族精神文化,不断创新和拓展文化载体,将妈祖文化发扬光大。 对于湄洲妈祖文化,我们应把重心放在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一文化,使

潮汕民俗文化研究

潮汕民俗文化研究 研究背景 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潮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小分支。而潮汕民俗文化作为潮汕文化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有着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群众性,凝聚了潮人群体力量的智慧。随着近、现代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传统文化正逐步离我们而去,这是人类目前无法回避的问题。那么究竟潮汕文化中有什么特别民俗呢? 研究目的 潮汕地区具有与其他地区相似的节日,而不同的节日在不同的地域又有不同的特色。潮汕民俗文化作为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似乎已渐渐为新一代潮汕人所淡忘。我们成立这个课题小组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潮汕各个节日的特色以及潮汕的民风民俗,继承和发扬潮汕文化的精华,摒弃封建迷信。 节日及习俗介绍 1.出花园 潮汕地区特有的成人礼俗。 有15岁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为孩子备办三牲果晶拜别公婆神(俗称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走出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 其仪式是将三牲果晶合凑成四件或八件或十二件,陈置在俗称“胶掠”(晾晒用的竹箕)上,请出公婆神的神炉,由出花园的孩子跪拜,拜毕,以后就不再拜了。 出花园的孩子要穿红皮屐、吃公鸡头,所有食品都要吃一点。穿红皮屐和吃公鸡头的习俗,传说来源于明嘉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传说林大钦少时读书,买不起红鞋,便穿红皮屐。一天,他放学回家,见有老者抱着一只公鸡蹲在地上,旁边还有一对红联纸,一张没有字,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髻。”老者要求路过者应对,对得上可得这只公鸡,对不上者仅赔他一页对联纸。林大钦站了一阵,对曰:“牝羊颔下须。”对得好,老者将公鸡送他。回到家里,他父亲将公鸡宰了,烫熟后砍了个鸡头奖励大钦,以示独占鳌头之意。后来,大钦果然得中状元,名扬天下。潮人以为这是个好兆头,在孩子入学时就给买双红皮屐,给他抱大公鸡,孩子出花园时就给吃鸡头。 2..潮汕方言 潮汕方言又称潮语,即潮州话,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系,其鼻祖是汉唐时期的中原汉语,是汉语里语音元素最多、发音机理最复杂的语言。词汇丰富,幽默生动,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并保存着很多古汉语的成份。潮汕方言反映了潮汕文化的方方面面,是研究潮汕文化的活化石。

妈祖文化的传播

妈祖文化的传播 妈祖文化的传播得益于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 中国人向海洋进军的历史很早。秦汉时期,方土徐福三次东渡求仙,秦始皇亦多次巡幸山东半岛,汉武帝步求仙后尘有过之而无不及,虽未能如愿,却无意间推进了造船、航海和港口业的发展。自汉代开始,由于开辟了历史上有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绵延2000多年的中外贸易和东西方交流,成为贯穿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主线,海外交往势盛而时久。以古代“四大港口”之一登州港为始发港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中国与朝鲜、日本等西方诸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带动了渤海和山东半岛航海业的发展。南路”之广州的远洋贸易可直达亚历山大港。泉州港的对外贸易可与世界名港亚历山大齐名。至元朝,因沿海遭倭寇侵扰,海上对外贸易相对减弱,但国内南北万余里海上航线和南北河漕贸易相对增强,后因定都北京800年时政的相对稳定,国内沿海港口亦日益兴盛起来,逐步进入黄金时期。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尚早半个世纪,更是无与伦比。历史事实充分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早期海洋的拥有者。 远在十世纪,中国航海者首先拥有指南针,以保证海上航路的定向行驶,也首先发明了隔舱航舟,万一海上遇难触礁,即使撞破一角,一舱,而船体的大部尚能上浮。但是,尽管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相当发达,由于没有气象预测,海上气候变化万千,一片小舟如沧海一粟,当狂风暴作时,在威力无比的海洋世界面前,人类的行为还是显得极其渺小,甚至微不足道,所以,祈求于神灵护佑,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唐中业,玄宗以钦定形式册封“四海龙王”,因传说其能施风布雨,兴涛作浪,故被航海人崇奉为降服自然的神物。但这种想象中的自然神形象丑恶,东海龙王敖广在人民印象中又被视为凶神,加上当时“五行五阴”之说盛行,认为“天属阳,地属阴,水在地上亦属阴;男属阳,女属阴,水神应为女性才适合‘五行阴阳之理’”,至宋初莆田湄洲湾出现了年轻貌美,勇于在海上冒险救人的林默,死后被人们祈奉为女海神,这是航海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妈祖的出现不负众望。明万历年间高澄前往琉球,在他的《使琉球录》一书中有一段生动的记载,说:“船摇荡于暴风雨中,篷破、杆折、舵叶失、舟人号哭、蕲于天妃,妃云立即换舵可保平安。在巨浪中舵叶重二三千斤,由于神庇,力量倍增,平素换舵须百人以上,今日船危三数十人举而有余”。南宋开禧元年的紫金山击金和合肥的解围,也是以妈祖的精神作用来鼓励士气的。自南宋起,例定舟内载海神航行,朝夕拜祈。元代采取丞相平章国耶律楚村和名相伯颜的“南粮北调”的主张,起初官方造舟把国家粮食直接由江南粮区海运到直沽,后来改雇用民间舟舶包运,有私商兼任海上运输,一时间自广州至天津天妃宫接踵而起,足窥航海者对妈祖的信仰程度。郑和七下西洋,亦祷于祖庙,明清大量汉人向南洋群岛进军,均舟载妈祖神像以行,这说明妈祖这位“女海神”是中国传统航海业的保护神。另外,日本本土接受妈祖的传播后,发展为“妈祖会”,以宗教形式规定朝拜制度。台湾同胞家家户户信仰妈祖,称为“开如妈”,海峡两岸共同信奉妈祖的俗例一样。故此,妈祖又是中外交流和沟通海峡两岸,密切同胞往来的和平女神。 这里需要一提的是,作为古代北方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蓬莱阁天后宫和登州港在妈祖文化的北上和中国与东方诸国的传播中所起到的作用。 蓬莱阁天后宫建于1122年,比“世界三大妈祖庙”之台湾北港朝天宫和天津天后宫及台湾最早的澎湖天后宫早200多年;比中国第一个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泉州天后宫(公元1196年)亦早数十年。史料记载:“宋徽宗时,赦立天后圣母庙,乃于阁之西营建焉。时在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计建庙四十八间。”。作为妈祖庙之“鼻祖”的湄洲妈祖庙,建庙时仅“落落数椽”,直至清乾隆年间才逐步形成99间斋房,由此可见蓬莱阁天后宫建造时的规模。另外,与蓬莱阁天后宫齐名的、一度被称为“天下第一娘娘庙”的长岛显应宫(庙岛因此得名),在中国北方妈祖庙宇中也占有显要“席位”。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高丽

潮汕地区饮食文化

潮汕地区饮食文化 经管学院财管1072 苏少彬200711531217 21191006---1---37 摘要:潮汕饮食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丰富多样,无所不食而名震南粤,享誉全国。它的形成既有历史文化的影响,也与独特的地理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湿热的气候、濒临大海、水网密布、人多地少和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百越之族与中原文化的碰撞交融等孕育了独特的潮汕饮食文化。【②】 关键词:潮汕地区饮食文化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工夫茶 一、绪论 潮汕地区位于中国大陆的东南端,广东省的最东端,素有“省尾国角”之称。地理上背山面海,形成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也正因如此,潮汕地区至今仍很完整的保留着一整套的地区文化,有自己的语言—潮汕话,自己的戏剧—潮剧,自己的音乐—潮乐,自己的佳肴—潮州菜,还有自己的建筑文化,自己的图腾文化等,被称为中国“第57个少数民族”。其中潮汕饮食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品种多样、用料讲究、制作精细、配料独特而闻名中外。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潮州菜和潮州工夫茶。 二、潮州菜 (一)潮州菜系 潮州菜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源于潮州,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历代民间美食家们博采众家之长,搜尽地方特产,精心制作,逐步积累形成丰富多彩,独具地方特色的美食,构成的一个开放的体系。 潮菜较多受闽菜所影响,同时又受到广州菜等外地菜的影响,汇

闽粤两家之长,自成一家。制作精细的潮菜菜式中,不仅有着名贵的燕窝、鱼翅、鲍鱼烹制的精品,也不乏粗菜精制的特色菜,如地瓜叶做成的“护国菜”,大芥菜做成的“大菜羹”等。 潮汕人讲究饮食,不但讲究色、香、味、形,还讲究饮食时人体的保健作用,这正是潮州菜的一大特色。【③】 (二)潮州食俗 潮汕人有别具一格的食俗,例如日常特别喜爱吃粥、有以大米粉制作的名目繁多的食品、喜爱以腌制品为主的佐餐小菜(咸菜、菜脯)以及制作精致的特色小食(蚝烙、肉丸等)。除了这些日常食俗,潮汕地区还有很多独特的节日食俗。 每年的正月初七这一天,潮汕的旧俗是要食七样菜,也叫七羹汤。所谓七样菜就是将大芥菜、厚瓣菜、芹菜、蒜、春芹、韭菜、芥菜这七样菜放在一起煮来食,它的意思是“发大财,人长久”。此外,七样菜的现实意义在于,这七种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对于过年期间大量吃食肉类的人来说,犹如人体内的清道夫,能起到消化开胃,清肠通便的作用。 农历五月初五吃粽子的习俗是从中原传下来的。这一天,潮汕人家普遍吃粽子、栀粽,有的地方还吃凉粉粽,潮州凤凰山则习惯吃“枕头粽”。除了吃粽子外,潮汕不少地方还用伸骨节、使君子叶、真珠花菜、鸡蛋、猪肉等一起煮汤吃,能起明目、去热毒、驱腹虫的作用。 中秋佳节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特色的应节食品就是芋头。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此外还有芋头加工而

整合旅游资源 做大做强妈祖文化旅游产业(一)

整合旅游资源做大做强妈祖文化旅游产业(一) 摘要:旅游资源是客观存在的,要转化为招待游客的现实,取决于开发者的开发、利用、创新的力度。文章就如何把妈祖文化优势、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妈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妈祖原名林默,她勇敢豪爽,经常在惊涛骇浪中抢救遇难船民,雍熙四年农历九月初九在湄洲湾海面抢救渔民不幸遇难。她的事迹广为传颂,人们对她无限敬爱、怀念至深,率先在湄洲岛上为其筑庙祭祀,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座妈祖庙,称为“妈祖祖庙”。从宋元至明清,当朝皇上数十次对妈祖进行册封,从“夫人”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成为官民崇拜的海上女神,航海人的精神寄托。经过千年的分灵传播,妈祖信仰影响范围愈益扩大,并随着飘洋过海的华侨、海员和外交使节等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信仰者遍布全球。全世界现有妈祖分灵庙近5000座,信仰妈祖文化的有2亿多人,其中台湾地区就有妈祖分灵庙3000多座,信徒1600多万人,占台湾人口的75%。莆田市是一个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重、文化优势相当明显的地方。它是海内外闻名的“和平女神”妈祖的故乡、妈祖文化的发祥地、全国对台交流的重要基地,独具特色的妈祖文化对海内外炎黄子孙,特别是在东南亚和台湾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博大精深的妈祖文化内涵和世界性的巨大声誉,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奠定了进行旅游经济开发建设的坚定基础。 一、资源优势与市场前景 湄洲岛是国家旅游度假区,又是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岛上妈祖祖庙作为世界近5000座妈祖分灵庙的鼻祖,千年氤氲、香火鼎盛,被海外盛誉为“东方麦加”。岛上旅游资源丰富,山海景观美不胜收、妈祖文化灿烂、文物古迹众多、历史渊源悠久,是一个集宗教圣地、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对台交流为一体的朝拜、旅游、度假胜地。每年来岛朝圣、观光、度假、旅游、商贸的人数达百万人次,其中台胞近10万人次。迄今为止,来岛朝拜妈祖的台胞达148万人次,是目前大陆吸引台胞最多、最集中的一个地方。 忠门半岛港里村是妈祖的诞生地,港里妈祖祖祠与湄洲岛祖庙遥相呼应。目前正在建设妈祖城,就是利用每年100万人上湄洲岛旅游的人气和妈祖名扬四海的名气,充分发掘妈祖故里和莆禧城的旅游资源,把莆田建设成为集文化、休闲、商贸、饮食、娱乐、旅游、渔港为一体的滨海新兴城市。 独特的妈祖文化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可以利用妈祖名扬四海的人气,以妈祖文化的传播为基础,推动文化招商、亲情招商,吸引海内外投资者关注莆田、投资莆田。 二、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境 湄洲岛经过十几年来的开发建设已建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风景区,但要使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跻身全国度假区的前列和港里祖祠早日开发成功,目前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面临最大的困难首先是行政运行机构的冲突: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是莆田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港里祖祠所在地却归属莆田市湄洲湾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两者互不相关。如此的行政组织结构将妈祖文化旅游资源分割成二块,涣散了中心效应。其次是开发建设资金。湄洲岛开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仅湄洲跨海大桥这一项目就需人民币6亿;港里祖祠开发要围海造城,预计一期工程就需人民币十几亿。旅游市场秩序混乱,宰客、敲诈的行为时常发生,环境卫生不尽如人意,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三、思路与对策 妈祖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必须要解放思想,转变开发经营观念,以更新、更大胆的文化资源经营战略思想,把妈祖文化的整个旅游资源优势作为一个产业资产来经营,通过市场化运作、品牌化经营,做大、做优、做强、做活妈祖文化旅游产业。

街商业区可行性分析报告

某街商业区 可 行 性 分 析 报 告 单位:开元有限公司

日期:2017年12月1日 一、 1、项目概述 项目名称:大连市2001-51号地项目(暂定) 投资商:开元有限公司 建设地址:,西起普照街、永和街,东至保安街,北至长江路,南到天津街。 占地面积:13800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57960平方米 投资总额:约64533万元人民币 投资收情况(租售结合):静态投资回收期2。96年(含建设期) 动态投资回收期3。49(含建设期) 投资收益率33.3% 项目建设期:15个月 2、项目建设背景

是历史上形成的大连市最早的商业中心之一,是大连市对外要紧窗口。整个街区的建筑风格、经营业态分布、道路交通环境、经营商品的档次等都代表了大连市的对外形象。 通过大连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大连市在近十年内发生了巨大变化,并正在向着国际化都市迈进。然而随着大连市现代化都市建设的不断完善,天津街商业区逐渐暴露出与大连市的都市进展不相适应。要紧表现在商业区衰落、商品的经营品种定位不明显、建筑功能与街区不协调、街区的特征逐步消逝、形象定位不清等方面。 为使大连市真正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区域性国际化航运中心、商贸中心、旅游中心、信息中心、金融中心、国际商都和国际名城,市政府及市委决定对都市中心商业区进行全面改造。从2000年11月开始对进行天津街商业区进行总体规划,截止到2001年5月天津街一期发行规划方案设计已完成。 全部改造规划面积共70公顷,由三期进行,即一期改造区30公顷,二期改造区15.4公顷,远期改造区15.6公顷。其中一期改造拆迁面积113112平方米,占地面积57068平方米,拟建筑面积143739平方米,由普照街至民生街的5个地块组成。

《妈祖文化调研》

《文化调研》 关于文化,历史上许多著名学者都曾涉猎这个领域,现代专家学者也进行认真的研究,从文化的内涵来说,短暂的一生虽未留下什么著作,也谈不上有什么思想体系,但她的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迹,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牺牲之后,人们就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进一步把她塑造成为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其目的仍是为了化育子孙后代和弘扬民族精神。“传闻利泽至今在”,“已死犹能效国功”──这是宋代状元黄公度的诗句;“但见舢舻来复去,密俾造化不言功”──这是宋代学者陈宓的诗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这是元代诗人张翥的诗句;“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这是明成祖永乐皇帝的题诗。以上这些诗名既是对精神的高度概括,而又说明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都很重视发挥的教化功能,希望使这一成为促进国家昌盛、民族团结、民生富饶的推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从文化的外延来说,则是指信仰持续一千年来形成许多值得我们深入研讨和借鉴的相关学术文化课题。 一:信仰的积极作用 在中外关系史上,信仰与我国古代许多和平外交活动有密切关联,诸如宋代的出使高丽,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历访亚非40多国,明、清两朝持续近500年的对古琉球中山国的册封等等,都是借助为

精神支柱而战胜海上的千灾万劫,圆满地完成了和平外交的任务。外交使节们为报答神功,写下了大量颂圣文章,而这些原始资料对澄清一些历史遗留的争议很有作用。即如郑和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详细记录七下西洋的过程,对史书记载的讹误和不足起到了订正和补充的作用。清康熙二十二年中国册使汪楫所著《使琉球杂录》详述在庇佑下,帆船如“凌空而行”,飞速通过钓鱼屿、黄尾屿、赤屿而进入琉球国境的姑米山、马齿山海域,使迎接天使的大夫郑永安惊叹如“突入其境”。由此记载可证,钓鱼岛列岛自古就是跟台湾连结在一起的中国领土。 在反侵略战争史上,有关古籍曾记载中国水师将领依恃庇护多次把殖民主义者驱逐出澎湖海域的史实。澎湖庙迄今犹存一块“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的石碣,这是明万历三十二年(1640年)荷兰殖民者企图强占澎湖,沈有容从厦门率船队抵达澎湖,令其无条件撤离后的刻石纪功。明天启四年(1624年),中国水师复在澎湖克敌制胜,迫使侵略军首领牛文来律在庙签字投降。至于助潮让郑成功的舰队顺利进入台湾鹿耳门港的传说,则在台湾已家喻户晓。 在海上交通贸易及沿海港口开发的历史上,更与信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从东北至华南,许多著名的港口城市的开发史几乎都跟庙息息相关。“先有娘娘庙,后有天津卫”,这句谚语是对天津港口起源的形象化说明。宋代华亭(即上海)、杭州、泉州、广州四大市舶司均与庙建在一起。还有营口、烟台、青岛、连云港等都是以庙的兴建为标志,使荒凉的渔村变为繁荣的港口城市。香港北佛堂摩崖石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