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家校教育合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的研究结题报告

《家校形成教育合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时期学校推行素质教育,进行教学改革,这是一项极其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很多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紧密配合,通力协作,形成目标统一、要求一致。但现在家庭教育还存在较多问题,如有的家长缺乏教育知识,家庭教育水平低;有的家长对离子期望值过高;有的对孩子只管养,不管教;有的因父母离异或外出打工,孩子几近无人照管等等。这些问题对学校教育产生极大的反作用力,常使学校教育的努力付之东流。

针对家庭教育现状,学校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必须打破关起门办教育的陈旧思想,积极主动地去起转变家长观念变革的重任,使家校协调一致,产生积极的教育协同力量,促进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在前期工作中,学校也召开过家长会,并开办了家长学校,但由于工作方法单一,家校联系较少,家长参于率低,不能达到相互促进协同教育的要求。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教育不是单一的学校教育,应该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就是这个整体中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要使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须发挥教育体系中每一个组成部分的作用。也即是说,有机整合家校教育在现行的教育环境下意义深远。

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家校共育的教育模式和具体的教育内容,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家长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师资队伍的多元化,提高教师及家长的教育能力,切实服务学生的成长.全方位了解每个年龄段孩子的身心特点,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

法,促进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的和谐,从而构建和谐学校、和谐家庭,实现和谐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探索家校共育的教育模式和具体的教育内容,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家长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师资队伍的多元化,提高全体家长的教育能力,切实服务学生的成长。通过课题研究,全方位了解每个年龄段孩子的身心特点,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促进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的和谐,从而构建和谐学校、和谐家庭,实现和谐教育.

1。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合作的教育系统,对学生的教育形成了合力,相互影响、互相配合。

2.通过家长学校的系统教育,许多家长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家教水平有了巨大改善。

3.通过家校联系平台,进一步密切了家庭与学校的联系,进一步提高了教育效果。

4。通过教师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各方面的素养。

5。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课题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课题研究对象:此次课题研究以七、年级全体学生及其教师、家长为重点研究对象.课题研究内容:

1.调查研究我校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及家教行为现状,学生学习现状,分析其间的相互联系。

2.调查研究家校合作现状,以及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分析。

3.通过指导活动提高学校内家教指导者的指导能力

4.创新家校密切配合的新方式、新方法,找到更多途径与家长密切配合。

5.调查教师在家校配合的各种新方式方法运用做法及所起到的作用.

6.调查家长在家校配合中的态度转变,做法及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探索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3月)

提出课题,建立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制定子课题研究方案;学习有关理论。收集有关班主任工作学习的文献书刊,文摘资料。进行班级管理理论学习,初步进行有关探索。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2年3月——-2013年3月)

理论研究和信息收集阶段,在各课题组讨论、研究、初步探索的基础上确立子课题,开出探索课,并汇编成册,写出教学后记。转变师生的学习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提出问题,针对问题,开展研究、写出论文,进行探索。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验收阶段(2013年3月—-—2013年5月)

主要进行加强家校沟通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的研究进行修改,经验交流、班级管理现场展示等,以及实践操作研究的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形成论文集、案例集、札记集等.

1。文献研究法:检索和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学习材料,通过学习提升教育理念。

2.行动研究法:关于加强家校沟通提高班级管理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

3.调查研究法:包括问卷法、座谈会、家长学校、家校合力教育座谈会、学校校刊、校长公开电话等形式。

4.经验总结法:依据一定的理论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对教学实践按课题研究要求进行阶段性小结和课题研究结果时的总结,形成结题报告与论文。

5.案例研究法:根据教育实践形成案例,进行思索,摸索规律.

6。经验交流法:利用家长学校、教子一得征文、学习型家庭评选的形式,交流经验,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7.个案研究法;收集一些个案,形成案例集。

四、课题研究过程

1.利用“家校联系卡”加强家校沟通,提高家校教育合力的研究

为落实这项研究内容,学校专门设计制作了家校联系卡,由任课老师把学生近期的表现及时向家长反馈,家长接到卡后,填写好家长意见,并把孩子近期在家的表现与老师及时沟通、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样家校结合,提高了班级管理水平。

2。落实家校互访制度。通过家访、校访或电访加强家校沟通,提高家校教育合力的研究。针对问题学生具有反复犯错,必须长期跟踪教育才有实效的实际,落实家校互访制度,促使家长和教师能及时、全面地掌握问题学生的教育动态,确保家校信息畅通,教育协调同步。班主任教师应定期进行家访,具体要求是:①每位教师每学期班主任教师对任教该班学生的家访次数应达100%以上;②家访前教师应对该生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明确本次家访的主要目的及将解决的问题;③家访时应与学生及家长处理好关系,要达到相处和谐,和家长交流家庭教育意见,提出改进办法。同时要求问题学生的家长应定期到校访问,双方相互交流该问题学生近期在校、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共商教育转化方略。这样,既融洽并沟通教师、学生和家长三方的关系,又促使教师发现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指导.

3.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引领作用,加强家校沟通,提高家校教育合力的

研究

定期组织家长委员会的成员进行座谈,学校及时了解家长的思想动向,向家长传授新的亲子观、教子观和人才观;对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在家长委员会上进行讨论,使家长和学校达成共识,取得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信任和支持。有利于促进班级管理。

4.通过“家长接待日”加强家校沟通,提高家校教育合力的研究

学校将每周五下午向家长开放,对家长的来访进行接待,学校对家长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整理,能及时加大的当场给予解答,不能及时解答的,学校领导进行探讨、研究,理顺出问题的答案,再反馈给家长,帮助家长解答他们感到困惑的问题。学校的工作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同时有力地促进了班级管理水平.

5.发挥“校长信箱”的作用,加强家校沟通,提高家校教育合力水平

对一些比较特殊的问题,当面交流不方便的,学校建立校长信箱,每天下午定时开箱,由校长办公室或者校长亲自整理信箱内容,以便及时获取信息,同时给家长一个缓解矛盾的空间,学校对存在的问题等有针对性地、及时地解决。化解了家长与老师之间矛盾,对班主任中存在的问题,学校领导及时进行监控,表扬好的,改正错的,有利于班级工作的顺利进行。

6.利用校长公开电话,加强家校沟通,提高家校教育合力的研究

学校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及家校联系卡等方式,公开校长公开电话,使家长能够及时地与学校领导进行沟通,对班主任的工作起到了监控与督促的作用。

7.通过“家长学校培训”活动加强家校沟通,提高家校教育合力的研究

家庭教育是依附于学校教育而存在的,学校教育起着不可取代的主导作用。所以在家长学校培训活动中,作为学校教育代表的班主任,和家长一起在此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寻找家庭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对学生一阶段的学习情况和在校表现情况

及时向家长反馈,家长将孩子在家的表现和老师交流,优秀学生家长向大家介绍教子经验等,为培养孩子家校紧密结合.同时使家长在短时间内了解学校的各种教育意图和家长应配合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可以大面积地争取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信任和支持,班级管理得心应手。

为了保障家长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学校为主导实行制度化管理,采取“五定”。即定专门的家长学校组织领导机构、定学习教材、定上课时间、定上课地点、定考核评议。使家长明确“五定”内容,学校规定每学期固定学习两次,不定期培训、参观等两次,并根据管理的需要在家长学习的出勤等方面制定了家长学校管理制度,使学校发展有法可依;学校编辑了学校内部的《四中星空》,免费发放,为家长提供参考,以各种方式、多渠道,提高家长们的理论水平,使家长在参与中学习、提高.

8.通过评选“学习型家庭”的途径,加强家校沟通,提高家校教育合力的研究学校每学年评选一次学习型家庭,于每年的家长会时进行表彰.学校明确评选学习型家庭的条件,首先在各班级当中进行层层筛选,各班推选3—5名学习型家庭参加学校的评选,然后由学校统一审查,根据要求评选出一、二、三等奖,然后进行表彰,形成一种学习的氛围,拉近了学校与家庭的关系,感情近了,误解少了,教育氛围有了,有利于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

9.通过征集“教子一得”征文加强加家校沟通,提高家校教育合力的研究

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家教论文征集,家长介绍教子经验,学校进行评选,对优秀论文进行表彰。获得一等奖的经验论文在学校范围内进行交流、推广,另外学校尽最大努力向其他的教育杂志等刊物投稿,给家长一种自信,加强学校与家庭的亲和力,有利于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对于以上研究内容,在于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增强信息的交流.缩短家长、

学校、老师、学生之间的距离,学校及班主任的各项工作都能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学校工作顺利,班级管理也会得心应手,班级管理水平也会得到提高。

五、课题研究取得成果及分析

一分辛苦,一分收获.几年来,家长学校管理规范,教学内容合理,教学形式多样。家长受教育普及率达100%,家长上课出勤率97%,家长考核合格率98%,95%以上的家长能主动参与学校的教育及家长学校的活动,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子女.

1.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合作的教育系统,对学生的教育形成了合力,相互影响、互相配合.

2。通过家长学校的系统教育,许多家长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家教水平有了巨大改善。

3.通过家校联系平台,进一步密切了家庭与学校的联系,进一步提高了教育效果。

4。通过教师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各方面的素养。

5。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6。撰写了相关论文、案例、札记为以后学校工作进一步开展积累了经验。

六、研究结论

通过本课题研究,搭起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互动平台,促进了家校的合作与交流,增进了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相互了解,教师和家长从总体上加深了对孩子在学校学习生活情况的了解,对孩子做全面了解,从而对症下药,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完善了一系列制度,确保这项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为以后此项工作的开展推广积累了经验。

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本课题是为了推动学校教育的工作开展的,创建家校合作教育特色学校任重而道远。创建工作是刚刚起步,而不是终结。研究过程中确实遇到一些新问题和出现不足。

1.研究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过程,需要学习、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但课题组成员并没有真正静下心来学习研究.

2.在研究过程中,缺乏专家及时予以有效的指导。

3。是家庭教育的发挥不够充分,特别是如何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使之在教育中发挥更多的作用有待改进。家长素质参差不齐,给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难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八、今后的研究设想

1。家校共育的研究是一个十分系统化的工程,在有限的时间内学校的课题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家校共育的研究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需要学校课题组在平时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将这项研究内容一直进行下去。

(完整版)家校教育合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的研究结题报告

《家校形成教育合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时期学校推行素质教育,进行教学改革,这是一项极其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很多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紧密配合,通力协作,形成目标统一、要求一致。但现在家庭教育还存在较多问题,如有的家长缺乏教育知识,家庭教育水平低;有的家长对离子期望值过高;有的对孩子只管养,不管教;有的因父母离异或外出打工,孩子几近无人照管等等。这些问题对学校教育产生极大的反作用力,常使学校教育的努力付之东流。 针对家庭教育现状,学校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必须打破关起门办教育的陈旧思想,积极主动地去起转变家长观念变革的重任,使家校协调一致,产生积极的教育协同力量,促进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在前期工作中,学校也召开过家长会,并开办了家长学校,但由于工作方法单一,家校联系较少,家长参于率低,不能达到相互促进协同教育的要求。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教育不是单一的学校教育,应该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就是这个整体中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要使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须发挥教育体系中每一个组成部分的作用。也即是说,有机整合家校教育在现行的教育环境下意义深远。 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家校共育的教育模式和具体的教育内容,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家长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师资队伍的多元化,提高教师及家长的教育能力,切实服务学生的成长.全方位了解每个年龄段孩子的身心特点,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

法,促进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的和谐,从而构建和谐学校、和谐家庭,实现和谐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探索家校共育的教育模式和具体的教育内容,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家长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师资队伍的多元化,提高全体家长的教育能力,切实服务学生的成长。通过课题研究,全方位了解每个年龄段孩子的身心特点,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促进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的和谐,从而构建和谐学校、和谐家庭,实现和谐教育. 1。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合作的教育系统,对学生的教育形成了合力,相互影响、互相配合。 2.通过家长学校的系统教育,许多家长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家教水平有了巨大改善。 3.通过家校联系平台,进一步密切了家庭与学校的联系,进一步提高了教育效果。 4。通过教师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各方面的素养。 5。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课题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课题研究对象:此次课题研究以七、年级全体学生及其教师、家长为重点研究对象.课题研究内容: 1.调查研究我校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及家教行为现状,学生学习现状,分析其间的相互联系。 2.调查研究家校合作现状,以及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分析。

“双减”背景下之家校共育教研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研究报告(反思经验交流)

“双减”背景下之家校共育教研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研究报告(反思经验交流) 摘要:“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是目前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双减”政策与五项管理的推进与落实中会出现系列问题,学校要制定家校共育的方案,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对家长进行教育共育方面的指导工作,家校携手共育,从而解决系列问题。学校有计划地指导家长开展亲子节日、亲子阅读、亲子锻炼、亲子社会实践等系列亲子活动,让学生的课余生活豐富多彩,兴趣得到培养,个性得到张扬,创新精神得到施展。从而落实“双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还学生一个健康快乐的绿色学生时代。 关键词:“双减”;家校共育;综合素养 ;绿色学生时代 一、背景 所谓“双减”政策就是主要针对减轻中小学生课后作业和课外培训班的政策。“双减”政策的目的是腾出学生的课外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时间和学习的主人,做更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很显然,“双减”政策落实好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能给学生更多亲近大自然和发明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彰显他们的个性。从而促进学生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真正提升提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家校共育之亲子节日活动

有人说“谁放弃了家庭教育,谁就几乎葬送了孩子的前程;而谁赢得了家庭教育,谁就赢得了孩子辉煌的未来。”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我校充分利用各节假日的特点,布置相应的家校共育活动,让学生在系列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尊老爱幼等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助推学校教育,真正落实“双减”政策。 1.家校共育之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充分利用“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和十月国庆节这三个重要节日开展好家校共育的爱国主义教育。“七一”建党节这天,学校安排学生与家长一起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史,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党章,了解身边的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并宣讲优秀党员的故事,各班开展“优秀党员故事视频大赛”。“八一”建军节这天,学校安排学生与家长一起了解建军节的由来,了解红军、新四军、解放军等的相关知识,观看建军节的系列节目。十月“国庆节”这天,学校安排学生与家长一起观看阅兵式,一起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行各业的辉煌成就,特别关注我国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班开展“庆国庆”手抄报评比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了解并亲近中国共产党、亲近自己的祖国,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而折服,为自己祖国的辉煌历史与蓬勃发展、繁荣昌盛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进而从小就从内心自发地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中国共

《家庭教育的策略与方法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家庭教育的策略与方法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家庭教育的策略与方法实验研究》 结题报告 一、开展实验的目的意义: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少年儿童成长的摇篮,又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从根本上说家庭教育就是“教子做人”。做人是立身之本,良好的品质是成才的基础。但是,在目前众多学生家庭中,存在着家长或只重视孩子学习和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各方面能力尤其是思想上的培养和提高,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或缺乏家庭责任感,养而不教、出轨离异,导致问题学生的出现。当然更有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带来的家庭问题。作为家长不能忽视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本课题旨在加强对小学家庭教育的研究,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最优的家庭教育及指导,使其健康成长,将来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意识、现代价值观已迅速深入孩子的思想。一些传统的教育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家庭教育的需要。当今,家庭教育中还存在着很多误区,如重智轻德,重言传轻身教,观念先进教育条件优裕但方法单一落后,家庭教育方法等同于学校教育方法等等。其中,家庭教育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这也要求我们必须作出深入探索和研究。 为此,我校以“一切为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为宗旨,研究家庭教育基本方法及其在家庭运用中的指导策略,帮助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效果,与学校教育形成强有力的合力,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二、实验方法: 1、调查研究法: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和课题成果调查。 2、文献资料法:网上查阅资料、阅读家庭教育书籍。 3、行动研究法:将家庭成功教育策略应用于家庭教育的实践中,通过对实践的研究来总结规律,提高家庭教育的效率。 4、案例研究法:通过运用人本主义和激励理论,对家庭教育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归纳,力求探究家庭成功教育普遍规律。

“构建家校合作育人机制途径的探索”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构建家校合作育人机制途径的探索”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一、课题背景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我校在家校合作共建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是由于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家庭情况较复杂,家长学历、文化水平、教育观念千差万别,甚至有家长认为教育的事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把责任完全推给了教师。家长对子女要么娇惯溺爱,要么操之过急,简单粗暴;或是家长忙于工作无瑕顾忌子女;或是家长自身素质较低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这些都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效果。再加上家校合作教育实施方案不完整,所以家校合作教育的途径单一,时效性不强,如何让学校与家庭形成良性的教育互动,为孩子构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为此本课题研究的确立目标是:1.充分发挥家庭、社会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结合起来,加强家校共育机制,保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致性,形成教育合力,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2.探索家校合作的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在品德和学业以及身心各方面的良好发展,从而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探索家校合作的整体架构,以及家校合作制度制定、实施途径和方法; 2.研究家校合作的机构设置及开展工作的程序; 3.分析研究家校合作的课程建设及产生的教育效果的估测方面的内

容; 4.拓宽家校沟通的渠道,延伸家校合作的途径,使家校合作的方法多 样化 三、研究方法 1.查阅文献研究法:认真研读家校合作的理论文章和成功案例,阅读一定量的科学的家校合作理念文章,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家校合作模式。 2.调查访问法: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各方面的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和家庭的实际需求,分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家校合作教育的现状,让家长在教育方法和观念上与教师达成共识,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3.行动研究法:开展有效的研究行动,以具体的行动来研究构建的具体途径。 (1)构建家校互动教育网络系统,以微信群、qq群、校园网站等进行互动,及时收集信息进行研究,根据班级工作需要,随时与家长沟通,反映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听取家长的反馈意见。 (2)召开家长会: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家长沟通,增进家长和教师间的了解,制定本学期学生成长计划及需要家长配合的方式、方法和方面。小型家长会和主题家长会,针对不同的家庭开展定期的交流和指导工作。 (3)设立家委会:设置家委会组织机构、制度及工作内容。 (4)设立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进入校园、走进课堂,真实了解孩子

新型家校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新型家校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泰安市岱岳区黄前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 在加速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今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教师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家庭教育在教育中的不可替代地位和基础的教育作用。从原十七中学就打下了良好的家长学校工作的基础,形成了一批优秀的重视家庭教育作用、有着良好家庭教育指导经验的队伍。独立办学后的中心校,在探索学校特色的途径时,于2011年8月把家校合作教育定位为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课题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课题的研究目标 探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目标、内容、渠道、方式等方面协调一致的新渠道、新内容、新方法、新途径。为创办家校合作教育特色学校提供理论支撑,保障和推动特色学校的创建顺利进行。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 1.核心概念的界定:家校合作教育实践是指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的,更多侧重于行动研究,寻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目标、内容、渠道、方式等方面协调一致的最佳方法。 2.探索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特别是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等方面学校与家庭教育合作的渠道、内容、形式与方式。 3.探索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课外辅导等方面学校与家庭合作的渠道、内容、形式与方式。 4.探索家长参与学校决策、家长监督学校办学行为的渠道、内容、形式与方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一)理论之一:我国研究家校合作的专家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家校共育”模式研究

“家校共育”模式研究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关键词:共育模式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一、问题的提出:我们是山区寄宿制学校,孩子的生活分成两大块,周一至周五在学校生活,有老师没有家长,周六至周日完全在家中生活,有监护人没有老师。生活节奏和生活内容绝然不同。学校教育有一致性和统一性,而家庭却千变万化,形形色色,内容具有独立性、社会性、复杂性、多样性、家庭性民族性、习俗性等,自然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但是,孩子最终都要走入社会,融入社会,社会素养也是孩子成长的营养和必需品。如何因地制宜利用这些社会资源哺育学生成长?如何使学生的两大块生活有效结合,发挥合力?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家校共育。而我们的学校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理应努力创新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机制,调动各方教育积极性,激发全社会教育活动。结合我校实际,家长大多拥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家长课堂也就应运而生,既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又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渐锤炼一颗向上崇善之心,成为链接学校、家庭、孩子心灵的一座金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

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彻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彻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这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家庭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特别是幼儿园、中小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学校教育强有力的支持。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审美情操等起着启蒙和培养作用,它的教育功能是学校及其他社会群体所无法代替的。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这是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家长学校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家长学校工作实现创新的需要。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所谓“家校共育”,是指学校充分开发利用家长这一有力的教育资源去优化学校教育环境,形成教育的合力,避免形成教育真空,使学生接受的教育更完整。“家校共育”探讨的“家校共育”观则旨在探求更新更有效的共育途径,通过更有效地挖掘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教育潜力,最大化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逐步形成家校联手共育英才的良好态势。本课题侧重于结合开设家长社团课堂的实践,把家长请进课堂,利用让家长结合自身特长、行业优势,为孩子们带来别样的课程资源,让孩子们领略到来自不同家庭的教育风格,接受授课家长传递的各种学识,对拓宽他们的视野、引发他们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参与授课的家长通过这种特别的体验,对“教育”二字会有更

家校合作研究报告

《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实践研究》 研究报告 临溪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众所周知,家庭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首位老师。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开端,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教育对学生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如果得不到家庭教育的良性配合,就会收效甚微,甚至劳而无功。由于诸多因素的存在,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一度出现了偏差,前者被赋予了过多的教育职能,后者则相反,被一定程度的矮化。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校审视自身,在家校合作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家校合作是协同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这个竞争与合作、新科技革命、转变与跨越的时代,面对学校教育的理想与挑战,思考家庭教育与民族未来的关系,再看看今日儿童的现状,学校单方面已无力应对,必须寻求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这种努力的目的不仅在于学校能够生存、发展下去,而且更直接地关系到我们下一代的教育,关系到我们祖国的未来!因此,来自家庭方面的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方法往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家庭教育质量不高,与学校教育的协调不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特别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

手段和态度等方面不能很好地结合,学校与家庭形不成教育的合力,也就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我们对学校的现状做了认真的分析:我校招收的学生有本地生,也有不少外地借读生。在工作中,通过与家长的接触,有些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存在着误区。经常听到老师们反映:某某家长说了,孩子考不好就是老师没本事;孩子的学习就应该由老师管,否则我们上学干吗呀;当有时孩子出现了问题,老师向家长反映时,家长不问青红皂白,当着老师的面对孩子就是几巴掌;当孩子在校内与同学发生了摩擦,放学后,家长堵在校门口,厉斥当事学生,为自家孩子出气;也有些家长在老师面前说的头头是道儿,回家后依旧不管孩子,特别是外地借读生的家长,他们多以做小买卖为生,精力上确实达不到,从思想上也不够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此外,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也感觉到老师们的服务意识还不够,教育观念还需要进一步转变,与家长合作的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鉴于学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决定在家校合作教育方面进行探索。 (二)家校合作是新课程改革的呼唤。 新课程的实施给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变革,大到理念,具体到授课方式、评价内容、评价方式、作业设计,都与过去的传统教育有着很大区别。我们的家长,对新课程改革的了解还是肤浅的。如果课程改革的实施没有家长的支持配合,将很难顺利进行。如新课程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着力扭转过去重知识灌输的现象。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上与以往有了改变,机械重复的练习少了,重能力培养的实践性作业多了。家长就不理解了,嫌教师布置的作业少了,便叫学生10遍20遍的抄写

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家校共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家校共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承担单位:重庆三峡教育文化研究院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一、问题的提出(解决为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和教案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要全盘地、全面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的重大问题。《决定》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都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把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的任务。要认真贯彻落实这一根本任务,首先需要我们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要转变教育观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其次,各项改革都要落实到制度上,转变教育观念要用制度来促进、来保证。 人的成长综合了家庭、学校、社会诸方面的因素,是一个综合体。英国教育家克拉克认为教育的功能:“首先是家庭,家庭为一切目的而存在,是有最强烈的情感生活,同时家庭是我们称作道德心的价值观和标准体系的制定者。其次是学校,学校的主要功能在于传达家庭

不适宜传达的思想,即抽象、正义的思想。学生在学校中是唯一与同辈或上级没有特殊钟爱纽带的人,有他被配给的有其权利和义务的位置。再次是行为或职业。作为社会组织,他们对提出了人的自我意识和价值意识作出了贡献。”人的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人共同努力合作,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在教育机会匮乏的时代,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在教育大众化的时代,仅有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决定学生命运的是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而不仅仅是知识性教育的被传输。因此,学校不能把教育局限在自己内部,要用大教育观来发展教育,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应该把家庭、社会看成最丰富的资源,建立学校、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才能圆满完成《决定》中提出的教育改革任务。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特殊纽带,家庭教育作为青少年所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习惯养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学校都是社会组织的一个小细胞,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人体,离开整体去谈个体是不可能的,是片面的。这就意味着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不是单一的,是多方面的。对学生的教育绝对不单单是老师、学校一方面的事。尤其是当今的许多学校,外来人口子女入校越来越多,参差不齐的家长素质、对独生子女的关心和爱护、对现行教育体制的不同看法等,越来越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要和关键性因素。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学校、教师的工作也绝对不是孤立的,要实现和家长、和社会的横向联

完整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完整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是,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家校合作协同育人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需要探索并研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方式和方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 二)目前家校合作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家校合作协同育人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不畅、合作不够紧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解决,以实现家校合作协同育人的目标。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和研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方式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成长水平。同

时,本研究还旨在解决目前家校合作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促进家校之间的良好沟通和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包括家校合作的意义与方法、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访谈法等方法,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家校合作协同育人的现状和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和应用 本课题研究的成果将会在以下方面得到应用:一是为学校和家庭提供有效的合作模式和方法,促进家校合作协同育人的实践;二是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政策建议,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三是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成长水平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五、结论与展望

通过本课题研究,我们深刻认识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发现了目前家校合作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我们相信,通过不断探索和研究,我们一定能够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实现家校合作协同育人的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教育也在转轨期。在这个时期,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期。随着信息化大潮的到来,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问题日益增多,学生心理问题也较为严重,厌学现象比较普遍,师生关系也不够和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尚未形成。教育观念比较落后,教育手段也还比较陈旧,这导致了学生难以教、教学被动的局面。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研究氛围显得十分重要。 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思想、性格、惯、人格的关键时期,也是研究起伏较大的阶段。因此,家校结合全方位教育孩子显得十分迫切。在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家长参与意识不强,家长角色的错位,流于形式的家校合作,导致家庭教

农村家庭教育课题结题报告

农村家庭教育课题结题报告 ok3w_ads(“s004”); ok3w_ads(“s005”); 篇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结题报告最新6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 新时期家庭教育特点、理念、方法研究 (课题批准号:DEA100355) 结题报告 安徽省阜阳市四九小学 2013年10月19日子课题《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课题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新的时期,社会在不断地发展进步,尤其农村发展也比较迅速,为了拓展收入的来源,众多的家庭中的年轻的父母纷纷外出务工。据统计,我校将近三分之二的学生父母不在

身边,剩下的三分之一有的只有父亲或母亲一人在,有的寄托在亲戚家里,有的靠祖辈照应,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单亲家庭。家庭教育观念极为淡薄,孩子能吃饱穿暖就是了事。把孩子的成长全部寄托在学校教育,根本没有承担家长的责任,很少和学校沟通配合,留守儿童教育存在严重的缺失。 鉴于以上背景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新形势,我们参加了教育部总课题《新时期家庭教育的特点、理念、方法研究》中的子课题《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作为研究课题,并于2012年1月经颍泉区教育局正式批准立项。在2012年1月到2013年12月二年多时间里,课题组全体成员认真、科学、实事求是地展开了课题研究,现将研究历程及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2、选题意义: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的指导和具体的、实用的实施方案。留守儿童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一直处于被动的、错位的状态。选此课题,,就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错误的教育理念及行为。帮助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走出盲点和误区,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同时使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有机结合起来,大面积转化差生, 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3、研究价值: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从根本上改变家长落后的教育理念,为家长提供更科学、更先进的教育。解决方案:

家校合作研究报告(最新)

家校合作研究报告(最新) LT

学生的学业成绩,以成绩论成败,以成绩论英雄,只要成绩好,就什么都好……面对这种现象学生必须本着为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愿望,主动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家校合作途径。 (三)家校合作是我校客观现实的需要。 “望子成龙”的愿望使家长有和学校开展同步合作的强烈意向。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的家长对孩子的关注胜于其他事情,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充满期待,在我校本届新生入学调查问卷上,100%的家长都表示自己对孩子十分关注,这种“关注”是开展家校教育共同体研究的良好基础。然而这些关注又只是心理上的一种迫切和渴望。由于我校地处朝天贫困山区,是一所全员寄宿制学校。全校共有学生632人,留守儿童311人,占49%,单亲在外务工的232人,双亲在外务工的79人。有的长年在外,一年才回一次家,有的几年才回一次家。这明显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因素。课程理念中的核心思想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不是只关注“精英”,而是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而家庭教育也是核心,可是对于我校的现实状况家长有迫切的希望而家校合作却又显得苍白无力。这就要求学校必须联合家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家长的素质,使他们能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并与学校同步协力,这是当代的家长所必须做到的。只有家校合作,同步协力,才能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家校合作是家庭的需求

目前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与日俱增,很多家长以子女为生活中心,倾注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是合格的家长,他们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许多误区,由于教育不当导致悲剧时有发生。教师则不同,更能从职业的角度比较客观地对待学生,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恰恰能够弥补家庭教育中的不足。同时家长和教师这两个权威能够合作并态度一致,为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二、课题的界定 1、课题的内涵: 家校合作,就是家庭、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密切合作,相互支持。她是我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织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他的这段话强调了家校形成同步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不单是老师和学生的学校,同样也是家长的学校,家长不认可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家长积极参与的教育,才是充满活力的教育,才是和谐的教育。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没有家长的发展,也没有孩子的发展,没有家校的合作,也没有学生的发展。老师的教育理念,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法,家校合作的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合力作用,有利于学生全面

小学“互联网+”家校共育的研究总报告

《小学“互联网+”家校共育的研究》 课题研究总报告 “小学‘互联网+’家校共育的研究”课题是2016年立项的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从立项开始,我们认真做好开题及中期评估工作,整个研究过程中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构建了“互联网+”背景下实现家校共育的策略、途径,利用“智慧校园”系统评价小学生的综合素,形成了共生经验、共同话语,创造了和谐融通的家校新关系,对发挥家校共育合力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现将课题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学校和家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家校这两个同时发生作用的教育因素中学校起着主导作用。目前,我们每个家庭一般都只有一个孩子,父母都在寻求如何把子女培养成才的途径。而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专业机构,有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能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所以学校教师有责任主动地做好家长工作,与家长建立密切的家校合作关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校应主动与家庭配合,共同担负起教育学生的任务。”“应建立学校与家长联系的制度,指导家长正确了解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这一要求体现了现代化的大教育观,确定了家校共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教育也迎来了全新的挑战。现 - 1 -

代生活节奏加快,家庭空间意识增强,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引起了家校共育方式的深刻变革。网络技术的普及,学校与家庭之间沟通的渠道不再局限于家访、家校联系本、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和教学开放日等形式上了,E -mail、校讯通、QQ、微信沟通等成为家校沟通的新载体,成为当今学校工作的主流。近年来,解放街小学大力建设学校网站、家长QQ群、微信群等网络平台,使传统意义上的单点家校沟通,变成了多点交织的网状结构,信息量大,沟通速度快。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速,城区学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比例越来越高。大量学生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平时在家中只有爷爷奶奶代为监护。父母迫于工作时间的压力也无法了解到孩子的实际状况,缺乏与老师直接交流的机会,导致家校协同教育的困难。针对现状,教师们迫切地意识到:家校共育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学校教育只有充分地与家庭教育相融合,才能形成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最大合力。我们确立小学‘互联网+’家校共育的研究”这一研究课题,就是想通过此课题研究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对家长进行育儿交流、相互沟通,使学生教师主动地以多种形式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联系,向家长宣传、介绍科学教育的知识、方法,指导、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 2 -

“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德育效能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德育效能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德育效能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实验学校:广东省xx市xxx艺术学校 课题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德育效能的研究》课题组 邮编:电子邮箱: 一课题立项的基本情况 (一)、我校承担的课题名称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德育效能的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放眼世界,随着为挽救道德危机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确立,以及学校教育对于道德教育的反思的深入,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取向是:强调道德教育在全部教育中的基础性与重要性,采取不同措施强化不同形式的道德教

育。尤其,现代教育是一个社会开放系统,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教育密切配合,形成一个培养人,教育人的系统工程。其中,家庭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英美发达国家,家长、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是全方位、多渠道的,一些做法与我们从事的研究有某些相同之处,但从运行模式的层面开展研究还缺乏研究,特别是缺乏相对少年儿童整体推进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可借鉴的经验,这也是本研究力图解决的问题所在。经过多年的运转,德育三结合教育体系构建虽初有一定成效,但学校德育的正面教育与社会家庭某些负面影响的矛盾严重制约其发展,社会诸多部门联合成立的活动机构,也仅仅停留在纸上或重大活动的表面上,并未深入孩子们心中,缺乏活力与协调,难以形成德育的合力。国内对此有关的课题正在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很多例子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有利依据。本课题主要探究的是:当前形势下,如何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三位一体”的德育管理体系,提高合力效能,并使其真正长期发挥效益。重点是把学校、家庭、社会三个育人途径通过互动和整合,建立未成年人成长跟踪与信息共享机制,形成一个有活力的、走进儿童世界的、整体的、有机联系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是培养各类人才的根基。江泽

家校合作研究报告(最新)

家校合作研究报告(最新) 时间:2020年08月03日编稿:作者二 第一篇:家校合作研究报告(最新) 《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健康进展的实践研究》 研究报告 临溪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众所周知,家庭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首位老师。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开端,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教育对学生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假如得不到家庭教育的良性配合,就会收效甚微,甚至劳而无功。由于诸多因素的存在,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一度浮现了偏差,前者被给予了过多的教育职能,后者则相反,被一定程度的矮化。在大力实施素养教育的今天,我校审视自身,在家校合作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究。 (一)家校合作是协同社会进展的需要 在这个竞争与合作、新科技革命、转变与跨越的时代,面对学校教育的理想与挑战,思量家庭教育与民族将来的关系,再看看今日儿童的现状,学校单方面已无力应对,必须找求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这种努力的目的不仅在于学校能够生存、进展下去,而且更直接地关系到我们下一代的教育,关系到我们祖国的将来!因此,来自家庭方面的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方

式办法往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家庭教育质量不高,与学校教育的协调不够,存在着较为严峻的脱节现象。特殊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手段和态度等方面不能很好地结合,学校与家庭形不成教育的合力,也 就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我们对学校的现状做了仔细的分析:我校招收的学生有本地生,也有不少外地借读生。在工作中,通过与家长的接触,有些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存在着误区。经常听到老师们反映:某某家长说了,孩子考不好就是老师没本领;孩子的学习就应该由老师管,否则我们上学干吗呀;当有时孩子浮现了问题,老师向家长反映时,家长不问青红皂白,当着老师的面对孩子就是几巴掌;当孩子在校内与同学发生了摩擦,放学后,家长堵在校门口,厉斥当事学生,为自家孩子出气;也有些家长在老师面前说的头头是道儿,回家后依然不管孩子,特殊是外地借读生的家长,他们多以做小买卖为生,精力上确实达不到,从思想上也不够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此外,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也感觉到老师们的服务意识还不够,教育观念还需要进一步转变,与家长合作的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鉴于学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决定在家校合作教育方面举行探究。 (二)家校合作是新课程改革的召唤。 新课程的实施给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变革,大到理念,具体到授课方式、评价内容、评价方式、作业设计,都与过去的传统教育有着很大区别。我们的家长,对新课程改革的了解还是肤浅的。假如课程改革的实施没有家长的支持配合,将很难顺利举行。如新课程重视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