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园林

扬州园林
扬州园林

扬州园林

扬州园林素负盛名,《扬州画舫录》有“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分轩轾”之句,可见,乾隆嘉庆年间,甲天下的是扬州园林,而不是苏州园林。当时,由于扬州盐商富甲天下,他们有足够的财力来建造园林,穷奢极欲。据统计,扬州城内私家园林最盛时达200多处。然而经过盐制改革、鸦片战争、天平天国战争,大量的扬州园林或荒废,或焚毁,或拆卖,扬州园林开始由盛而衰。扬州园林的命运和他们的主人的命运紧密联系。太平天国起义镇压后,两淮盐业死而复生,官僚和盐商又开始纷纷造园,但园林建造的中心已经转向苏州,此时建造的园林已远不能与盛时相比。至民国时期,扬州园林仅剩下残破的60余处。大跃进和文革时期,扬州园林又一次被大量破坏,现仅剩30处左右。但是,还保留着一些很有特色的、秀丽多姿的园子。有人认为,扬州园林是北方皇家园林与南方私家园林之间的一种介体,其原因一是清帝南巡,四商杂处,交通畅通;二是南北园林匠师技术交流的结果。扬州园林既具有皇家园林金碧辉煌、高大壮丽的特色,又有大量江南园林中的建筑小品,自成一种风格。

瘦西湖其实是扬州城外一条较宽的河道,原名保扬湖。面积480多亩,长4.3公里。原是唐罗城、宋大城的护城河遗迹,南起北城河,北抵蜀冈脚下,明清时期,许多富甲天下的盐业巨子纷纷在沿河两岸,不惜重金聘请造园名家擘画经营,构筑水上园林。乾隆极盛时期沿湖有二十四景:卷石洞天、西园曲水、虹桥览胜、冶春诗社、长堤春柳、荷浦薰风、碧玉交流、四桥烟雨、春台明月、白塔晴云、三过流淙、蜀岗晚照、万松叠翠、花屿双泉、双峰云栈、山亭野眺、临水红霞、绿稻香来、竹市小楼、平岗艳雪、绿杨城廓、香海慈云、梅岭春生、水云胜概,誉为“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均六次南巡来此,对这里的景色赞赏有加。

瘦西湖名称的来历,是乾隆年间寓居扬州的诗人汪沆(hang)的一首感慨富商挥金如土的诗作:“垂柳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的特点是湖面瘦长,蜿蜒曲折,“十余家之园亭合而为一,联络至山,气势俱贯。”

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后,扬州盐业衰退,湖上园林也逐渐萧条荒废。此后这里又经历了太平天国时期的战乱,残破不堪,光绪年间恢复了一小部分五亭桥,小金山。1980年代又恢复了二十四桥、熙春台、卷石洞天等景点。2007年恢复四桥烟雨、石壁流淙等景点。

个园

清代扬州的盐商开始营造园林,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优

秀的古典园林,其中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要算坐落在古城北隅的“个园”了。个园由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yun)建于清嘉庆23年(公元1818年)。1988年个园被国务院授予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个园是以竹石取胜,连园名中的“个”字,也是取了竹字的半边,应合了庭园里各色竹子,主人的情趣和心智都在里面了。此外,它的取名也因为竹子顶部的每三片竹叶都可以形成“个”字,在白墙上的影子也是“个”字。

个园虽不大,但处处体现出造园者的匠心独具,值得一提的是个园的叠石艺术,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石料堆叠而成“春、夏、秋、冬”四景。四季假山各具特色,表达出“春景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景惨淡而如睡”和“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诗情画意。个园旨趣新颖,结构严密,是中国园林的孤例,也是扬州最富盛名的园景之一。

何园

小盘谷

周馥(fu)

从审美角度看,苏州园林与扬州园林风格趋近却不趋同,细到造园时间、造园者身份、造园艺术、境界、空间布局等方面时自成一体,有着各自独特的美。

1造园时间

从时间上来看苏州园林的造园时间整体上要早于扬州园林。在阶段上看,苏州园林大都建于成熟前期,即我国历史上的宋代至清初时期(公元960——1736年)。园林体系的内容和形式已经完全定型,造园艺术和技术基本上达到了最高水平。以苏州四大名园为例:沧浪亭始建于五代吴越时期,北宋庆历年间,诗人苏舜钦购园整修成形;狮子林为至正二年,天如禅师为纪念其师中峰禅师所建;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留园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太仆寺少卿徐泰罢官归田后,于此大治园圃,后清嘉庆三年,广西右江兵备道刘恕扩建。

扬州园林处于成熟后期,此阶段相当于清王朝的中期和后期。例如:扬州园林的代表作——瘦西湖,虽然隋唐以来便有人“择地构园”,但真正形成“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格局,还是在清代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后的“争地构园”;著名的个园为清代中叶盐商黄应泰所建的私家园林;何园则是清代光绪年间道台何芷///所建。这一时期的园林继承了上代的传统,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就,同时也暴露出封建文化“烂熟”的情况,反映了末世的衰颓迹象。处在封建社会即将解体的末世,文人、士大夫普遍争名逐利,追求生活享乐。传统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越来越淡薄,这点从扬州园林的娱乐、社交功能上升上可见一斑。

2造园者身份

江苏园林多为文人写意式园林。明清时期,苏州科举入仕者居全国之最,文人为官,不得意的很多,苏州园林就是这些文人官场失意后,回归乡里,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营造园林作为市隐之所,以修身养性。因此,明清时期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世纪至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全城有大小园林共200余处,现尚保存完好的有十余处,作为苏州园林典型代表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耦园、沧朗亭、狮子林和退思园,就产生或定型于这段时期。下面以沧浪亭和拙政园为例。诗人苏舜钦北宋庆历年间丢官,流寓苏州,因喜爱盘门附近景色,购园整修,并筑一亭,借引屈原《渔夫》中“沧浪之水”歌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足”之意,取名“沧浪亭”。王献臣曾经任监察御史,晚年仕途不得意,罢官归隐,花了16年时间在唐代诗人陆龟蒙宅旧址上建园,“灌园////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命园名为“拙政园”。

和苏州园林不同扬州园林的主人以富商为多,“造园时在保留江南园林淡薄、清况韵味的基础上,还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借鉴北方皇家园林雄伟恢弘和高贵富丽的风格,建筑追求高贵富丽,形成雅健的南北过度特色。”③这些富商多为安徽徽州籍的儒商,他们除富有外,往往还捐一个空头官衔,以显耀其身份。因此,扬州园林与苏州园林设计指导思想大致上是一致的,都带有文人风格。所不同的是扬州园林的园主除享受“诗情画意”,标榜风雅外,还追求豪华,炫耀富有,并用园林作为招待宾客洽谈商务的交际场所,使扬州园林在总体面貌,建筑尺度,材料规格等方面都带有高级华丽的格调。如爱在园林建筑中多用楼层;木材喜选用楠木、紫檀、红木等;楼层铺设方砖;墙面做工格外精细等等。

3造园艺术

江苏古典园林在造园艺术上已经相当成熟,创作方法以写意为主,十分注意园林的人工因素与自然诸要素的和谐统一。苏州古典园林和扬州古典园林都非常注重顺应自然,在叠山、理水、树木花卉的布置以及建筑经营中无不体现这种思想。造园家们还采用以小托大,力求含蓄的造园手法,将整个园林布置的极具诗情画意,力图表现文人写意园林的风格。苏州园林追求淡薄隐逸的境界,整个园林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注重文化和艺术的统一,因此苏州园林的“书卷气”和“雅逸”的艺术格调极浓。相比而言,扬州园林则是文人园林风格的变体,园主儒商合一,附庸风雅而效法士流园林,或者本人文化不高而聘文人为他们筹划经营,从而在市民园林的基调上著以或多或少的文人的色彩。因此,扬州园林南北风格兼具,雄伟与秀美并收,构思精巧,讲究人文与自然的巧妙结合,造园艺术独树一帜。陈从周在《说园(五)》中极好地概括了两者的优点:“余尝谓苏州建筑及园林,风格在于柔和,吴语所谓‘糯’,扬州建筑与园林风格则多雅健……”。

4境界

苏州园林的主人们大都倦于仕途,欲觅得一处清静之地作为市隐之所,所以苏州园林中逍遥无为,追求自在生活,渴求亲近自然的意境较为浓重。苏州园林的耦园,在住宅东西两侧各有一处园林,寄寓了园林主人夫妇双双归隐,共度晚年的美好愿望;西园有“藏书楼”与“织帘老屋”,意为夫妇可在山林老屋读书明志,织帘劳动;东园筑有“城曲草堂”,喻示他们不羡“华堂锦幄”的豪华,而自甘草堂白屋的清贫;楼内还有“双照楼”与“枕波双隐”显示了他们真挚诚笃的夫妻感情。

扬州园林的富商主人们,爱标榜风雅,追求豪华,讲究生活的诗情画意。个园就是其最具特色的一景,步入园中,看着修竹亭亭玉立,石笋破土而出,会使人联想到万物萌生,气象万千的明媚春光;荷花池畔叠以青灰色石峰,使人仿佛看到冉冉升起的夏云,过桥入洞似入炎夏浓荫;坐东朝西兀立班驳的黄石假山,峰峦起伏,山势雄伟,登山俯瞰顿觉秋高气爽,秋意萧瑟;光洁圆润的白色宣石,如隆冬白雪,使人犹对冰雪寒冬。此系列假山再配以取名生动的“宜雨轩”和“透风漏月”厅等建筑,简直就是生活在诗画之中。

5空间布局

江苏园林造园的立意是在有限的庭院环境中创造一个生意盎然、花木葱茏的自然环境,这种环境往往需要用高墙与城市中喧闹的市井隔开,使园主可以在这种生机蓬勃的环境中怡然自乐。为了达到这一境界,江苏园林在造园选址上顺其自然,空间布局上采用自然式不规则形式,建筑形式、色彩也取自由式,植物造型自然,通常不修剪,并注意保护古木。

苏州园林和扬州园林在造园过程中有着太多共同之处:造园者以山水、花木、建筑、题景、楹联、匾额等为素材,以山水画家的写意手法为依据,在园址上进行三维空间的静态和动态的描绘。在园林的自然美基础上,通过造园的艺术手法,对造园要素取舍,提炼,加工强化,上升为巧夺天工的“艺术美”,使整个园林成为一个有层次,有主次,有呼应的空间艺术品。

扬州园林(一)

扬州园林(一) 扬州园林里最富诗情画意的是叠石掇山,这就是所谓“深意画图,余情丘壑”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这段关于园林如画的论述,正可借用来表达扬州园林的审美特点。 总之,扬州园林,不特一年四季景色不同,就是一日之中亦景色互殊,至于雨雪阴晴中的景色更是变幻无穷。春赏桃花、夏观池荷、秋看红叶、冬品腊梅……均是别具风韵的赏心乐事。这些借助不同时间流程而呈现的园林美景,唯有抓住“良辰”,方可获得无穷之美感。 扬州个园位于江苏省扬州市东关街的北段,是中国园林中以叠石见长的著名园林景观,亦是全国的四大名园之一。个园建成于清朝的嘉庆年间,为大盐商黄英泰的居所。园内有多种竹,园主人又特别爱竹,认为竹本固、心虚、体直、节贞,有君子之风。竹叶形状类似“个”字,故取名“个园”。个园的名字令人想起宋朝文学家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的诗意。 原来个园竹子品种不下百种,现已不存。如今个园的个性不在其竹,而在于其四季假山大布局之巧,选材之净,构思之绝,兼南方之秀于北方之雄浑于一体,真是别具特色。 个园中最大的特色便是"四季假山"的构思与建筑。起布局之奇,用石之

奇,在中国园林艺术中可谓是独树一帜。在面积不足五十亩的园子里,竟然开辟了四个形态逼真的假山区,分别命以春、夏、秋、冬之称。整个园子以宜雨轩为中心,游人沿着顺势真的方向,可尽览四季秀景。"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从用石极奇的角度上讲,个园采用了不同质料的石料,以体现不同的季节。十二生肖石象征生机勃勃的春天,玲珑剔透的太湖石象征盛夏的江南秀色,引用黄石烘托秋天群山峻秀的挺拔身姿,更用颜色洁白的雪石突出冬日里积雪未化的寒冷感觉。 湖石假山:在园中西北角,选用玲珑剔透的湖石叠成。山前有池水,山下有洞室,水上有曲梁。山上葱郁,秀媚婀娜,巧夺天工。洞室可以穿行,拾级登山,数转而达山顶。山顶建一亭,傍依松虬曲,凌云欲去。山上磴道,东接长楼,与黄石山相连。 黄石假山:在园中东北角,用粗犷的黄石叠成,拔地而起,险峻摩空。山顶建四方亭,山隙古柏斜伸,与嶙峋山石构成苍古奇拙的画面。山上有三条磴道,一条两折之后仍回原地,一条可行两转,逢绝壁而返。惟有中间一路,可以深入群峰之间或下至山腹的幽室。在山洞中左登右攀,境界各殊,有石室、石凳、石桌、山顶洞、一线天,还有石桥飞梁,深谷绝涧,有平面的迂回,有立体的盘曲,山上山下,又与楼阁相通,在有限的天地里给人以无尽之感,其堆叠之精,构筑之妙,可以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现今江南园林中成为仅存孤例。宣石假山:在园内南部,宣石又称雪石,内含石英,迎光则闪闪发亮,

扬州园林和苏州园林的风格差异

扬州园林和苏州园林的风格差异 苏州属于江南水乡,气候也较温润,它的园林设计和建筑设计风格总的感觉显得婉约精致,尤其是江南水乡园林设计中的水的处理和水景,给人以柔和清丽的印象。 每一个地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不同,一路遵循下来,也必然形成其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虽则造园之意相仿,功能要求也大同小异,运用的建筑材料也会相同,但由于因地制宜,心裁别出,因而会有所应变,使园林建筑呈现出不同的格局与景色,风貌各异而增添诸多趣味。当然这种不同是大同中的存异,是私家园林的局部和细部的差异。 江南各处古典私家园林,当以苏州和扬州两地为代表。这两个城市中古典私家园林最为兴盛,以一个城市来统计数量也最多。至今,苏州城中尚有完好的有二十余处,扬州也有近二十处之多。 扬州在长江以北,但又不属北方,建筑风貌上既有北方之雄健又不缺南方的秀丽。扬州园林中堆的假山比较高大,园林中建的房屋厅堂也较为高大敞宽。苏州园林中主要厅堂一般也就面阔三间,而扬州的何园的蝴蝶厅和个园的抱山楼都有七间之多,由于扬州园林的主人以富商为多,有的还捐得个官衔,为和官府来往,也有炫富之意,因此在建造时要追求豪华。这些厅堂也是为了招待宾客大开筵席时交际方便。苏州园林的主人多为退休官僚、闲散文人,通常只有小的宴游和居家聚餐。扬州园林在用的材料上也偏于华贵,好些厅堂选用楠木,楼层地面加铺方砖。花园里选用名贵树种,搜集古董陈列,窗扉、墙面选刻名家字画等,以显富华之意,但表现得还是有修养,很平和,绝不会弄得五颜六色、俗气横溢。苏州园林的大门一般不作任何装饰,门框上的刻画都是后来才有的。原先和普通人家大门一样是石库门框,或是平板门扇,只是在平面布局上有所反映。扬州园林的大门往往做成砖雕门面,有的做得很大,整个门墙都用磨砖对缝的装饰,在檐口门楣还有精细的雕饰,在巷子中很突出,以彰显自家的权势和富丽。 在园林中的造景上,扬州园林做得比较显露,如四季景色用四种不同的假山形式、质地和色彩来直接表达。苏州园林就较为含蓄,用植物品种、用隐名的题额来曲折地提示联想,如留园“闻木樨香”(秋天桂花)、“涵碧山房”(“一水方涵碧,层林已尽染”之秋意)。在假山的堆叠上,扬州叠山运用小料见长,以石块大小、石质纹理组成真山形状,而且善于将湖石和黄石混堆,如个园中部假山从夏山到秋山的过渡做得极好。而苏州的假山,黄石、湖石绝少相混,而是各自成型,充分利用石头本来的材质而各展风姿。扬州园林中还堆有壁山,就是靠着墙壁堆成假山,像何园、小盘谷中都是佳例。壁山既丰富了单调的墙体,又增加了景色。在苏州园林中,只有单块的附壁镶嵌,没有沿墙堆成山形的,以求山体空灵通透,同时利用墙壁做大块的留白,给人以更多的想象余地,这也是两地不同的风格。 总的来看,扬州园林显得大气而疏朗,苏州园林则委婉而精致。这可能与城市的文风与习俗有关,就如同扬州八怪与吴门画派之各异其趣。有人说扬州园林像唐诗,苏州园林像宋词。陈从周先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编著的《苏州园林》一书中,在每幅精美的黑白照片下面都配有一句宋词,诗情画意,情景交融,让人能感觉到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和园林建筑艺术的相通,读之回味久久,不忍释手。

扬州园林

扬州园林 扬州园林素负盛名,《扬州画舫录》有“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分轩轾”之句,可见,乾隆嘉庆年间,甲天下的是扬州园林,而不是苏州园林。当时,由于扬州盐商富甲天下,他们有足够的财力来建造园林,穷奢极欲。据统计,扬州城内私家园林最盛时达200多处。然而经过盐制改革、鸦片战争、天平天国战争,大量的扬州园林或荒废,或焚毁,或拆卖,扬州园林开始由盛而衰。扬州园林的命运和他们的主人的命运紧密联系。太平天国起义镇压后,两淮盐业死而复生,官僚和盐商又开始纷纷造园,但园林建造的中心已经转向苏州,此时建造的园林已远不能与盛时相比。至民国时期,扬州园林仅剩下残破的60余处。大跃进和文革时期,扬州园林又一次被大量破坏,现仅剩30处左右。但是,还保留着一些很有特色的、秀丽多姿的园子。有人认为,扬州园林是北方皇家园林与南方私家园林之间的一种介体,其原因一是清帝南巡,四商杂处,交通畅通;二是南北园林匠师技术交流的结果。扬州园林既具有皇家园林金碧辉煌、高大壮丽的特色,又有大量江南园林中的建筑小品,自成一种风格。 瘦西湖其实是扬州城外一条较宽的河道,原名保扬湖。面积480多亩,长4.3公里。原是唐罗城、宋大城的护城河遗迹,南起北城河,北抵蜀冈脚下,明清时期,许多富甲天下的盐业巨子纷纷在沿河两岸,不惜重金聘请造园名家擘画经营,构筑水上园林。乾隆极盛时期沿湖有二十四景:卷石洞天、西园曲水、虹桥览胜、冶春诗社、长堤春柳、荷浦薰风、碧玉交流、四桥烟雨、春台明月、白塔晴云、三过流淙、蜀岗晚照、万松叠翠、花屿双泉、双峰云栈、山亭野眺、临水红霞、绿稻香来、竹市小楼、平岗艳雪、绿杨城廓、香海慈云、梅岭春生、水云胜概,誉为“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均六次南巡来此,对这里的景色赞赏有加。 瘦西湖名称的来历,是乾隆年间寓居扬州的诗人汪沆(hang)的一首感慨富商挥金如土的诗作:“垂柳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的特点是湖面瘦长,蜿蜒曲折,“十余家之园亭合而为一,联络至山,气势俱贯。” 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后,扬州盐业衰退,湖上园林也逐渐萧条荒废。此后这里又经历了太平天国时期的战乱,残破不堪,光绪年间恢复了一小部分五亭桥,小金山。1980年代又恢复了二十四桥、熙春台、卷石洞天等景点。2007年恢复四桥烟雨、石壁流淙等景点。 个园 清代扬州的盐商开始营造园林,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优

中国古典园林类型、特色及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特色及特点 1、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类型: 1)、皇家园林皇家园林一般规模较大,在艺术风格上以庄重华丽为主,在规则中求得变化,在华丽中求得闲雅。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随着社会经济、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统治阶级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艺术风格的改变,皇家园林从密集而庄严的宫殿建筑群的园林逐渐演变为自然的山水型园林风格。 2)、私家园林私家园林最早出现汉代,和皇家园林在内容上没有大的区别,后来由于文人参与造园,园林与文学、绘画关系密切,更加抒情写意,使私家园林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尤其江南私家园林。 3)、寺庙园林寺庙园林常选择在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观较美的山水胜地,建筑能和自然环境巧妙结合,是贫苦百姓借朝拜进香可以进入的园林,具有公共园林的功能。由于许多寺庙园林将自然风景渗入了人文景观,逐渐发展为今天的风景名胜区。 4)、自然风景园林自然风景园林是人们把具有天然景观特点的地区,经过逐渐开发建设而形成的著名游览点。古代称为景并有赋予诗意的名称,一个风景园林往往有多个景,如杭州西湖十景,扬州瘦西湖二十四景,济南大名湖八景等。这些景往往在景观最好的地点,并在最好的观赏位置布置园林建筑。建筑的布置和设计以突出自然环境和景观特点为目的。 2、中国古典园林地方特色 1)、江南园林 江南园林在面积不大的范围内,凿池堆山、栽花树木,结合各式建筑布局经营,因势随形、匠心独运,创造出一种重含蓄、贵神韵的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景观效果。 江南园林堆山多用太湖石和黄石,石量应用很大,掇制假山或峰石散置特置手法多样技艺高超。江南气候温和湿润,花木种类繁多,园林植物讲究造型和姿态、色彩、季相特征,多自然种植以落叶树为主,配合常绿构成四季景观。建筑以乡土建筑为创作源泉,个体玲珑轻盈、空间通透,多用白墙、灰瓦、青砖,建筑形式极其丰富多彩,工艺水平精致。园内各式各样空间:山水空间、建筑空间、庭园空间、天井等,空间富于变化适于静态和动态观景。 2)、北方园林 北方园林规划布局中轴线、对景线运用较多,园林赋予凝重、严谨的格调。北方石材少、有北太湖石、青石,手法如江南,但风格不同,北方水资源缺乏,水池面积不大,水景受到限制。植物配置方面,观赏树种少,缺少常绿树和冬季花木,能做到三季有景、冬季萧寒景象。建筑形象稳重、敦实,封闭感较强,有刚健之美。园内空间划分较少,整体感较强。 3)、岭南园林 岭南园林规模小、多宅园,一般是庭院和庭园组合,建筑比重大。庭院和庭园形式多样,组合密集。建筑平屋顶做成天台花园,通透开敞更盛于江南,外观轻快活泼,重视细部装饰。叠山常用英石,石景分为壁型和峰型,与水结合成水石庭水局是岭南一绝。理水手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岭南观赏植物品种繁多四季花团锦簇、绿荫葱翠,还有外来热带树种。由于受西方影响,建筑装饰、规则式水池出现在园林中。总体而言,园林中建筑形象在造景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体量偏大,数量多,深邃有余而开朗不足。 4)、巴蜀园林 巴蜀园林自然天成,古朴大方,以“文、秀、清、幽”为风貌,以飘逸为风骨。文指著名园林都与著名文人有关,园林中蕴含浓郁的文化气质如李白、杜甫、三苏、陆游等都留下了优秀的传统,为巴蜀园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文而秀,巴蜀名园多小巧秀雅,石山甚少,水岸朴直,以清简见长。植物繁茂、品种丰富、多用常绿阔叶林作背景,以水面取虚放扩创造空间的变化和虚实对比。建筑密度不大,形象秀雅,风格倾向于四川民居。由于四川是道教的主要发源地,名园渗透了相当浓厚的飘逸风骨。其主要表现是:不拘成法的多

浅谈扬州园林与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扬州园林与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扬州素有“淮左名都”的美称,是一座具有浓郁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而扬州园林具有“南秀北雄”的风格特征,更以“雅健”著称。文章通过介绍扬州古典园林建筑其中具体提到个园来细细品味中国的盐商文化等传统文化。 关键词:扬州园林;个园;传统文化;盐商文化。 扬州城区私家园林的营建,自唐代已成风气。此后代代相续,虽有兴衰,终不废替。明清时,商贾官宦竞相奢华,建起数以百计的住宅园林(城市山林)。由于文人雅士的影响和南北匠师的高超技艺,其园林构筑“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形成秀丽中寓雄奇,幽静中含深远的独特风格,享有“扬州园林甲天下”之盛誉。 图1明《嘉靖维扬志》扬州府城图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中国文人性格和审美情趣的渗透,折射在园林风恪和景观意境的审美观念中。因此,无沦从园林内的物质内容到精神功能,从园林的立意布局到园内景区的主题分配,从景物本身的表义内涵到景物之间的符号关系都孕育着丰富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扬州园林很好地凸显了中国传统儒、道、佛三教思想。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道、佛三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各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同时,三者又相互溶合,共同作用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并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多元互补的特色。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教派的思想在扬州园林中也有所体现。

如个园的的清颂堂,中堂挂 屏是描述《易经》中的卦象的, 核心内容讨论的是谦虚的“谦”, 主人一直把它作为座右铭,为人 处世,小心谨慎,大智若愚,不 露锋芒。而易经则是代表着中国 人智慧的传统文化精华,是儒、 释、道等诸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它是中国古典思想精华凝结的产物,是中华文化的世代结晶。 扬州园林很好地凸显了中国传统的盐商文化。 园林与人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园林是人们生活的环境,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人们千差万别的需求,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园林文化和园林建筑个性。“扬州繁华以盐盛”,扬州园林之所以能以南秀北雄的特色独秀于中国古典园林,大部分应归功于扬州的盐商文化。扬州园林注重“厅堂为主”的格局,宏伟气派,精用砖、石、木等建筑材料,室内陈设充溢书卷气,造园艺术精湛,主要因为盐商“亦商亦儒”的特点。 如个园的清美堂,“清美”, 是以清为美,为官清正廉明,做 人清清白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 思想境界。此厅中还有楹联两副: 一副是:“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 裕后有良图惟勤与俭”。意思是, 耕读传家,勤俭持家体现了中国 人传统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态度。 还有一副悬于屏门之上:“竹宜着 雨松宜雪;花可参禅酒可仙”。意思是,如果说雨雪增添了竹的韵致和松的姿态,那么花和酒则可以让人获得远离红尘的淡然心境。耕读传家表达了主人对传统文化的尊崇,竹、松、花、酒又传递了他的文人雅致情怀,脱俗境界。也最好的诠释了黄至筠即是商人又是文人的双重身份。 扬州园林与“扬州画派”有不解之缘。

苏州园林和扬州园林的异同

从审美角度看,苏州园林与扬州园林风格趋近却不趋同,细到造园时间、造园者身份、造园艺术、境界、空间布局等方面时自成一体,有着各自独特的美。 1造园时间 从时间上来看苏州园林的造园时间整体上要早于扬州园林。在阶段上看,苏州园林大都建于成熟前期,即我国历史上的宋代至清初时期(公元960——1736年)。园林体系的内容和形式已经完全定型,造园艺术和技术基本上达到了最高水平。以苏州四大名园为例:沧浪亭始建于五代吴越时期,北宋庆历年间,诗人苏舜钦购园整修成形;狮子林为至正二年,天如禅师为纪念其师中峰禅师所建;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留园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太仆寺少卿徐泰罢官归田后,于此大治园圃,后清嘉庆三年,广西右江兵备道刘恕扩建。 扬州园林处于成熟后期,此阶段相当于清王朝的中期和后期。例如:扬州园林的代表作——瘦西湖,虽然隋唐以来便有人“择地构园”,但真正形成“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格局,还是在清代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后的“争地构园”;著名的个园为清代中叶盐商黄应泰所建的私家园林;何园则是清代光绪年间道台何芷///所建。这一时期的园林继承了上代的传

统,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就,同时也暴露出封建文化“烂熟”的情况,反映了末世的衰颓迹象。处在封建社会即将解体的末世,文人、士大夫普遍争名逐利,追求生活享乐。传统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越来越淡薄,这点从扬州园林的娱乐、社交功能上升上可见一斑。类别园名造园时间 苏州园林沧浪亭北宋庆历,1045年 网师园南宋,1174——1189年 狮子林元至正二年,1342年 拙政园明正德四年,1509年 留园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扬州园林个园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 何园清光绪年间 2造园者身份 江苏园林多为文人写意式园林。明清时期,苏州科举入仕者居全国之最,文人为官,不得意的很多,苏州园林就是这些文人官场失意后,回归乡里,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营造园林作为市隐之所,以修身养性。因此,明清时期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世纪至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全城有大小园林共200余处,现尚保存完好的有十余处,作为苏州园林典型代表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耦园、沧朗亭、

苏州园林与扬州园林的比较

论苏州园林与扬州园林风格差异 内容摘要:苏州园林与扬州园林皆属于江南园林,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两颗璀璨的明珠。苏州园林吸收了江南园林的精华,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而扬州园林则较为独特,它的风格介于北方皇家园林与南方私家园林之间:既具有皇家园林金碧辉煌、高大壮丽的特色,又有大量江南园林中的建筑小品,自成一种风格。 关键词:苏州园林;扬州园林;风格;历史;建筑;西洋格调;遮隔艺术;桥;旱园;西洋格调;差异 1 引言 虽然苏州园林与扬州园林同为江南园林,且同地处江苏,地理气候条件差别不大,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两处园林的风格存在较大的迥异。这点在两者的建筑风格上表现的最为明显。既然存在差异,就必然存在造成此差异的原因,这就要追溯它们各自的历史发展。 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园林的生成与发展,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和经济环境。从我国古代园林的发展历史看,凡造园活动兴盛的地方,一般都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良好的物质基础及深厚的文化渊源。 2 历史回顾 苏州是一座具有2500余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地处长江下游的太湖之滨,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十分优越。自公元前514年春秋吴国在此建立都城以来,这里一直是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工

商繁荣,人文荟萃,尤其在园艺、建筑、工艺美术和绘画方面,水平高超,名家辈出。文人骚客在此驻足,陶醉于苏州世外桃源般优美的地理环境,又受“大隐隐于市”的思想的影响,于是纷纷筑屋造园。造成了现在苏州园林的规模,使其成为写意山水园的代表。 扬州地处南北要冲。“烟花三月下扬州”隋炀帝开通运河,三下扬州,使扬州成为我国南北水上交通的枢纽,发展至唐代,商贾如织,经济和文化呈现出空前繁荣,当时扬州,城廓巍峨,亭台星布,河渠四达,帆墙如云,堤柳如烟,树木葱笼,街灯辉列,市井相连。地利和天时使扬州成为我国最早开展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城市之一。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华,促使园林的兴盛。除官衙园外,又出现了私家竞造园林的风气。宋代扬州,由于唐代末年,军阀混战,扬州成为战场。清代扬州成为南北漕运与盐运的咽喉,经济、文化再度出现极度繁华的局面。特别是扬州设立两淮盐运使,全国各地盐商云集扬州,盐商又是商人中最富有者,生活奢侈,挥金如土,不惜巨资竟相修造邸宅、园林。康熙与乾隆六下江南,扬州官僚土绯盐商为迎合帝王宸游,赋工属役,增荣饰观。有“扬州园林甲天下”的盛誉。 3、建筑差异 楼在苏州园林中作为重要对景的话,其所处的位置应明显突出,若作为配景的话,则位于隐辟处居多,若临水建楼,体量应和水面相称。此外为了使楼的形体和池面相调和,上层较下层略为收进,其间施以水平砖制挂落板,下层多用白粉墙,上层为木结构,

完整word版扬州园林一

扬州园林(一) 扬州园林里最富诗情画意的是叠石掇山,这就是所谓“深意画图,余情丘壑”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勺实感,?…而游览者来到园里, 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 '的。” 这段关于园林如画的论述,正可借用来表达扬州园林的审美特点。 总之,扬州园林,不特一年四季景色不同,就是一日之中亦景色互殊,至于雨雪阴晴中的景色更是变幻无穷。春赏桃花、夏观池荷、秋看红叶、冬品腊梅?…均是别具风韵的赏心乐事。这些借助不同时间流程而呈现的园林美景,唯有抓住“良辰”,方可获得无穷之美感。 扬州个园位于江苏省扬州市东关街的北段,是中国园林中以叠石见长的著名园林景观,亦是全国的四大名园之一。个园建成于清朝的嘉庆年间,为大盐商黄英泰的居所。园内有多种竹,园主人又特别爱竹,认为竹本固、心虚、体直、节贞,有君子之风。竹叶形状类似“个”字,故取名“个园”。个园的名字令人想起 宋朝文学家苏轼的"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的诗意。 原来个园竹子品种不下百种,现已不存。如今个园的个性不在其竹,而在于其四季假山大布局之巧,选材之净,构思之绝,兼南方之秀于北方之雄浑于一体,真是别具特色。 个园中最大的特色便是"四季假山"的构思与建筑。起布局之奇,用石之 奇,在中国园林艺术中可谓是独树一帜。在面积不足五十亩的园子里,竟然开辟了四个形态逼真的假山区,分别命以春、夏、秋、冬之称。 整个园子以宜雨轩为中心,游人沿着顺势真的方向,可尽览四季秀景。 "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从用石极奇的角度上讲, 个园采用了不同质料的石料,以体现不同的季节。十二生肖石象征生机勃勃的春天,玲珑剔透的太湖石象征盛夏的江南秀色,引用黄石烘托秋天群山峻秀的挺拔身姿,更用颜色洁白的雪石突出冬日里积雪未化的寒冷感觉。 湖石假山:在园中西北角,选用玲珑剔透的湖石叠成。山前有池水,山下有洞室,水上有曲梁。山上葱郁,秀媚婀娜,巧夺天工。洞室可以穿行,拾级登山,

扬州城市文化与园林

扬州城市文化与园林 城市文化对于园林文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可以说是城市兴,则园林兴;城市败,则园林败。从城市文化的兴衰与园林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可以看出,园林的起源和发展不是凭空而来的,园林所在城市文化的背景和变动直接导致了园林的诞生和毁灭,而在其发展过程中,城市文化的跌宕起伏则始终左右着园林的发展变化。园林文化永远无法摆脱城市文化对它的控制,会始终同所在城市的文化背景、环境、变化等方面保持一致。不仅如此,城市文化对园林所处的地理位置、内部布局、意境和整体风格,直到景观(山水、建筑、花术植物、楹联匾额)的具体设置也存在着重要影响。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即位,同年征发民工百余万人修建开发通济渠、永济渠、江南河(统称为大运河)。位于大运河和长江交汇处的扬州,一跃成为南北水陆交通枢纽,这是扬州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由此遂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东南经济区中心城市。“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由此扬州成为了当时天下数一数二的大都市,城市文化也随之达到了鼎盛。扬州便利的交通使得其在汤和北宋期间繁华,“广+陵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扬州当时唐代的东南盐业中心;扬州又是全国铸造铜钱和铜器的中心之?,天宝时全国共有九十九个铸钱炉,扬州就占了十个;扬州的造船业和丝织业电非常发达,《新唐书·地理志》所载扬州进贡的物产中,就有“绵、蕃客袍锦、被锦、半臂锦、独窠绫”五种。间扬州经济的发展催生了私人富商的造园风气,唐代诗人姚合在《扬州春词三首》中说:“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私人园林见于文献的有常氏南郭幽届、樱桃园、郝氏园、周师儒家园等。扬州早期的繁荣为扬州后来园林的繁荣沉淀了大量的建园经验。 明朝永乐帝迁都北京后,为开通漕运,重新修浚大运河,扬州从元代的一片荒败中重新成为了南北交通的枢纽和全国财货的集散地以及赫运漕运的重镇。明嘉靖、万历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扩大,经济活动频繁,孕育并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扬州何园煦春堂大厅大门

浅谈扬州园林建筑的自然意境

[收稿日期]2006-04-30 [作者简介]华华(1965-),男,江苏江都人,扬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高级建筑师。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WuxiInstituteofCommerce 2006年06月第6卷第3期 Jun,2006Vol.6No.3 【艺术设计研究】 浅谈扬州园林建筑的自然意境 华 华 (扬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扬州225002) [摘要]在我国古典私家园林的体系中,扬州园林以其对自然意境的不懈追求独树一帜。通过对扬州园林建筑的基址选择、空间布局、借景手法、室内外装修设计等方面的分析,文章阐述了扬州园林的特点和对自然意境的再现。 [关键词]扬州园林;自然意境;设计手法;特色[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06(2006)03-0080-02 古人认为山川自然具有与君子仁人相似的品性,“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把自然物视为人的道德品质的一种象征,并使它带有了美的约定俗成。自然万物以其变化万千的物态天趣显现宇宙自然的无限生机,使人“怡身”、“畅神”、“迎意”、“引心”。大自然还可减轻人的精神压力,使人的心理活动发生牵移,从而摆脱烦恼。凡此种种合成了中华民族崇尚自然的传统文化,由此产生了抒情言志的诗、超尘脱俗的绘画和趣益横生的园林建筑。 扬州是园林城,园林建筑多为当年文人在此营构,人们把对大自然的感受用写意的手法再现于园林建筑中。一楼一堂、一亭一廊均以富于绘画意趣的形象与其他造园要素艺术地组合在一起,体现出对自然意境的追求。 一、扬州园林建筑的自然意境在基址选择上的体现我们的祖先认为“居山水间者为上”,即使取地城喧,也要百般技巧地引入自然情趣,使苔痕上阶,让草色入帘,以应心灵对自然之念想,达到“ 心远地自偏”的境界。古代还有专门研究建筑的位置、朝向与天道人命的关系,摈弃其迷信的成分,不难发现风水的基本思想就是因地制宜和巧于因借,要求人不违天而奉天时。因为在古人的观念里,人是宇宙自然的产物,因此供人类活动生存的建筑也必须安排与自然力即风水协调一致。 扬州大明寺为传统寺庙园林,位于西北郊的蜀岗中峰之上,这里殿阁巍峨,松柏参天,林木葱容,环境幽雅。基址可谓释家怀着虔诚的崇敬之心精心选择的,它将人类创造性的精神融入了庄严神圣的自然环境中。它既是一座佛教庙宇,又是一方名胜。 三叉河为九龙佛地,扬州高旻寺在此临水而建,建筑各抱地势,高低错落,自得天趣。 山光岚影恰到好处,梵音钟声点到人心。 寺外运河水泊,涟漪平缓,微波荡漾,殿宇倒映湖中,衬以白云蓝天,其景秀丽、恬静、明洁、灵动。 丰乐下街的冶春园北依高阜,南临城河。 一道清河,如玉带一般,婉转弯曲,绕园而过;数间水亭,倒映碧水之中;周围树木葱茏,鸟语花香。游客身临其境,临窗眺望,品尝细点,不仅是一种物质的享受,也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二、扬州园林建筑用借景手法达到对自然意境的追求园林之妙在于借。中国人非常明了人在宇宙六合中的位置,留得无边在,敬之爱之,低徊之玩味之。表现在建筑空间的处理和经营布局中,则是想方设法去接迎那无穷之宇宙自然,使“枕上见千里,窗中见万室”,饮吸无穷时空于自我,罗纳山川大地于门户,突破有限空间的限定,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交流的境界。 扬州园林建筑中的借景手法可以说是人对自然意境的追求所至。通过借景,人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定,将自身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1.移远就近。扬州园林建筑在布局上着意于使主体建筑 面对具有特色的自然景观,在视觉上将有限的空间延伸到无穷的自然风景中。 个园的桂花厅是扬州园林中最为精美的一座厅堂。桂花厅四面皆有佳景。南面,正对园之入口月洞门,有绿竹遥曳于透空花墙之外,墙内湖石点缀于桂树之间。正西,翠绿之竹成林,百年枫杨高挺。 东面与北面,有黄石丘山三峰,高峻绵延。如此,筑于平地上的桂花厅,给人犹如置于山中之感。 寄啸山庄的楠木厅建于晚清,为主人会客之用,开敞古朴。建筑南面不用落地隔扇,皆以大幅玻璃嵌于窗框之内,直接将厅外美景引至室内,因此也被命名为“熙春堂”。 2.因高借远。传统建筑利用地形特征,依高居险,设置山 廊轩阁、塔楼厅台,使远处山岗云影尽收眼底。但扬州属江淮平原,土地坦旷。为达到开阔眼界的观景效果,建筑常以楼、台的形式出现。 陈从周教授在《扬州园林》中写到:“扬州园林在建筑方面最显著的特色是利用楼层,大型园林固然如此,小型如二分明月楼,也还用了七间的长楼”。 二分明月楼是座不大园林,但长楼倚北墙而筑,南侧留 80

扬州园林造园艺术

扬州园林造园艺术 文章摘要:清代乾隆年间李斗所著《扬州画舫录》是一本学术价值很高的著作。”我国已故著名建筑专家、原南京工学院院长杨廷宝教授对扬州园林推崇备至,已故著名园林专家、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也言园林必说扬州。为什么诸多著名学 关键字:园林学术建筑鸦片 清代乾隆年间李斗所著《扬州画舫录》是一本学术价值很高的著作。书中引用刘大观这样一段话:“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我国已故著名建筑专家、原南京工学院院长杨廷宝教授对扬州园林推崇备至,已故著名园林专家、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也言园林必说扬州。为什么诸多著名学者如此推崇扬州园林?笔者看来,在清代康乾盛世“扬州以园亭胜”。后扬州成为太平军与清军的战地,主要分布于市郊的园林遭毁坏;又鸦片战争以后,扬州不再是全国的交通枢纽,反而成了一个交通闭塞的地方,扬州园林亦渐衰败。 近几年,笔者对扬州现存的园林代表:瘦西湖、个园、何园与小盘谷这四处的造园艺术作了一些探索,并与苏州园林作了一些对比,认为刘大观评论:“扬州以园亭胜”不无道理。 首先,扬州园林在自然风貌与人工山水的结合上常有匠心独到的运用。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瘦西湖为代表的湖上园林景观是在原有河流、山丘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利用,充分利用河流、山丘自然风貌的特点,亭廊楼阁依山而筑、傍水而建,桥连廊接,美不胜收。这样的园林景观是能工巧匠的杰作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 清代瘦西湖迤逦近十华里,被誉为“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当时在弯弯曲曲、时宽时窄的瘦西湖畔是一家接着一家的私家园林。经修复的瘦西湖湖畔园林仍保持小巧玲珑、精雕细刻,同时兼具北方园林的雄伟、开阔,更让人有置身于大自然中的感受。在延绵不断的园林景观中跌宕起伏时有大手笔出现,如50米长的莲花桥(俗称五亭桥),就是瘦西湖的画龙点睛之笔。 其次,扬州园林多有创新之举,不仅是通过亭台楼阁的变化,而是突破这种框框的束缚,另辟一番新天地。正如“扬州八怪”被人称为“怪”,就是不常见,就是创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何园,此园成园较晚。园主人觉得洋房作为起居室有不少优点,于是在建一宅二园时,住宅部分吸取西方住宅特点,建“洋楼”两幢,筑有壁炉、地窖、拉门、百叶窗、圆弧形的门窗、穹顶等。两种风格、韵味完全不同的建筑,与园林建筑比邻而建,怎样才能使之协调,园主人是化了不少心思。这里面最关键的是“串楼”,通过由叉路口交汇而成的千余米复道回廊,有机地把中西合璧的建筑和扬州园林揉合在一起,相互映衬,互不干扰,这在中国园林中是极为鲜见的。何园“串楼”的作用和形态,被中国桥梁专家赞誉为是现代交通立交桥最早的雏型。它把中西合璧的建筑协调统一在扬州园林之中,使人一点不感到古怪和不伦不类,在那形状各异的花窗半遮半掩之中,在那棵硕大的广玉兰庇

扬州园林与传统人文

扬州园林与传统人文 摘要:扬州园林发韧于帝王宫苑,后逐渐向私家园林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集南方之秀,北方之雄于一体,在中国园林史上独树一帜。而作为一名扬州人的我,对于被誉为“翰墨园林”的扬州园林一直饱含情愫,在我眼里,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与其人文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一路兴衰满载历史的沉淀,不得不说扬州园林是自然之境与人文之境恰到好处结合的典范,其内在文化值得人去细细探究、慢慢品味。 关键词:扬州园林;历史底蕴;南秀北雄;自然之境;人文之境 哲人艾略特曾说:“一个不能拥有传统的民族,同样不能拥有未来。”同样,作为园林创作,如果忽略了传统的元素,同样没有未来可言。就扬州园林而言,我认为它“不夸苏式之轻巧,不学北方之沉重,不轻不重,恰到好处”的园林风格与其传统人文有着巨大的联系。 说到人文,就不得不先谈一谈扬州园林的历史。有人把它上推到公元前150多年,那时扬州就有范围较大的园林式的建筑了,但历史上有打算的造园运动还是呈现在南朝宋文帝期间,那时存在“宫城东北角池侧”,“更起风亭、月观、吹台、琴室,果竹繁盛,花药成行”之说,可称为是真正的园林构筑了,如今瘦西湖小金山的“月观”、“吹台”等景点即是仿此遗意构筑而成。到了隋代,隋炀帝屡次来到扬州,为尽情享乐,在扬州大造离宫别馆,既有崇殿峻阁、复道重楼,又有风轩水榭、曲径芳林,将皇家建筑与山水园林奇妙地联合起来。而唐代,那是一个“扬一益二”的时代,经济的繁荣致使私家营造园林的风尚极盛,宅与园的联合,标记着扬州园林从宫廷苑囿的格式向私家园林的改变。发展至乾隆嘉庆年间,由于扬州盐商富甲天下,他们有足够的财力来建造园林,那时候甲天下的是扬州园林,而不是苏州园林,据统计,扬州城内私家园林最盛时达200多处。然而,随着朝代的更迭,扬州园林也经历了几兴几衰,后又有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大量的扬州园林或荒废,或焚毁,或拆卖,园林的命运与其主人的命运紧密联系,扬州园林从某种程度上是扬州历史的缩影。 “扬州繁华以盐盛”,这也是我之前提及到的,扬州园林之所以能以南秀北雄的特色独秀于中国古典园林,大部分归功于扬州的盐商文化。扬州园林注重“厅堂为主”的格局,宏伟气派,精用砖、石、木等建筑材料,室内陈设充溢书卷气,主要因为盐商“亦商亦儒”的特点。这些园林每一个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如取了竹字的半边“个”并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用不同石料堆叠而成“春、夏、秋、冬”四景的个园,“小桥穿曲水,仙额聚方壶”的珍园,园与住宅融为一体、曲折多变的汪氏小苑等。 与此同时,传统人文还涉及到文学方面,2015年暑期社会实践中我研究的就是扬州的诗词歌赋,参观了扬州各大园林,真正地感受到了“满园翰墨香”的园林风致,明寺西侧“仙人旧馆”内的平山堂给予我深深的感触,林清玄曾表示“在佛寺里,凡人也常有能体会的智慧”,而毗邻塔寺的平山堂则是既不失灵秀又饱含禅意的一处雅地。鸟雀礼佛,游鱼出听,想起当年太守欧阳修造此处而居,平时在此宴请宾客友人,把酒言欢,吟诗作对,真是好不快活!园林之妙在于布景之巧,有些景物无形间也给你营造了诗情画意之感。游瘦西湖的二十四桥长 24米,宽 2.4米,层级 24层,栏柱 24根,处处蕴含着 24的含义,同时桥的东面设有一吹箫亭,月圆之夜,歌女在此吹箫弄笛,游者至此,又岂不想起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其实书卷气是扬州园林所共有的,仔细品味,游客不仅仅能看到美景,也能领略扬州园林所带来的翰墨书香。

英语演讲——扬州园林

Good morning, everyone! My name is XXX. I am graduating from Tianjin University. I come from Yangzhou, a beautiful city of Jiangsu Province. Yangzhou is a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has traditional gardens, the beautiful park, the ancient streets and cuisine. Marco Polo, the world-known Italian traveler, once stayed in the city. His travels of Marco Polo gives lots of descriptions of Yangzhou. These are lots of beautiful Scenic spots in Yangzhou, such as the small Qinhuai river, Slender West Lake, Ho Park, Geyuan Garden, Wang's small garden, Zhen park and so on. Ho Park is the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national 4A grade scenic spot, the first batch of 20 key parks. Ho Park is the last but best work among the private gardens in Yangzhou. Geyuan Garden is a key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one of China’s four famous parks, is a typical private park in south China.Master is fond of bamboos and their leaves look like the shape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个”, the park was named as “Geyuan Garde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does not cause much damage in the city, leaving people a nice place to find view into the past. All in all, Yangzhou is the ideal place to experience unique aspect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is a relaxing break from other overly developed and commercialized urban centers in the region. My hometown Yangzhou is really an ancient culture and modern civilization characteristic city add radiance and beauty to each other, I love my hometown! No matter where we are, hometown will be engraved in our minds. I am very proud to be a son of Yangzhou. Well, to see is to believe. I strongly advise you guys to visit Yangzhou.

扬州市园林管理局

扬州市园林管理局简介 扬州市园林管理局是扬州市政府直属园林绿化行业主管部门,下设7个基层单位,主要行使市政府委托的风景名胜区管理、古典园林建设和城市绿化等工作职能。 扬州市园林管理局负责管理蜀冈----瘦西湖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茱萸湾市级风景名胜区,依据“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风景名胜区管理建设原则,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风景区管理的法律、法规,研究起草扬州市风景名胜区管理、建设和利用的规范性文件和地方法规,组织开展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规范大纲、总体规划和区域详细规划的编制、申报和批准后的实施工作,指导风景区内单位开展创建文明、卫生、安全风景名胜区达标活动。 直接负责市区9处城市古典园林的保护、管理和修缮,其中包括个园、何园等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负责指导全市古典园林的保护、修复,指导市区现代公园的规划、建设、管理。组织扬州古典园林建筑业从事国内外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工作,在国内、国际古建市场享有较高声誉。 担负扬州城区绿化、美化工作职责,负责指导各县(市、区)的城市绿化工作,组织城市绿化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开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园林式住宅小区和园林绿化达标单位活动。督促、检查市区重点绿化工程和各类工程项目配套绿化建设的设计、施工和养护,管理和保护市区内古树名木,并对扬州市园林绿化企业资质和市树、市花、花卉苗木及扬派盆景的产、销进行行业管理。 扬州市园林管理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直属机构 根据?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扬州市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苏委…2009?574号)和?中共扬州市委办公室、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扬州市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扬办发…2010?11号),设立扬州市园林管理局,由市政府直属事业机构调整为市政府工作部门,正处级建制。 一、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风景园林、城市绿化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 政策,根据职权和授权制定有关的实施细则、规范性文件和政策。 (二)拟订风景园林、城市绿化的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三)组织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和评价,按权限申报风景名胜区等级并负责相应的规划管理。 (四)实施公园资源调查、评估和等级审查报批;监督、检查和指导全市公园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工作;参与审核新建公园规划方案及建成公园的调整方案,参与新建城

试析扬州园林的北方风格(一)

试析扬州园林的北方风格(一) 内容摘要扬州园林有“北雄南秀”的风格,北雄的风格表现在山水园具有北方气象,宅园的旱园水作,建筑的尺度大和色彩鲜艳。究其原因有皇族官家园林的沿革、帝王的多次抵扬以及古代便利的水陆交通。当然,扬州园林的风格,有时是很难明确区分是南是北,应该说二者已在融会后有了创新。扬州园林是雄伟中寓明秀,是健笔写柔情,是自成一格的 1扬州山水园的北方气象 南北园林在风格上最明显的差异莫过于大小之分。整体看,南方园林(以苏州园林为代表)多小巧,呈纤丽之态;北方园林(以皇家园林为代表)多雄巨,呈宏丽之势。而北方园林呈宏丽之势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集各地名园胜景于一园,如承德避暑山庄有康熙三十六景和乾隆三十六景,玉泉山静明园有三十二景,北京圆明园也有四十景。可以说,园林成群是构成北方园林宏大壮美的主要因素,这和南方园林多散落于市井郊野有着极大的不同。二者在整体视觉、感官审美上,也就有了不小的区别。扬州园林成群的地方有多处,较有名的一是在新城花园巷一带,如寄啸山庄、片石山房、小盘谷、棣园、秋声馆等;一是在城内东关街,有小玲珑山馆、寿芝园、百尺梧桐阁、逸圃等;一是在城北瘦西湖两岸。尤其是瘦西湖,直通至蜀冈平山堂,因当年清乾隆帝的临幸,使各地官绅富贾俱在河之左右营造园林,记载在册的就有二十四景之多。其间楼台逶迤,屋宇高筑,鳞次栉比,形成了“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胜景长卷。清·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赞为:“平山堂离城约三四里,行其途中八九里,虽全是人工,而奇思幻想,点缀天然,即阆苑瑶池,琼楼玉宇,谅不过此。其妙处在十余家之园亭合而为一,联络至山,气势俱贯”。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谢溶生序》又有:“开止水以为渠,处处是烟波楼阁”的论述。园多、景美,集成群、连成势,从这点看,瘦西湖景区便颇有了北园宏丽的风貌。 其次,皇家园林选地广,多选可稍加改造的天然山水,是其规模宏大的又一方面。 皇家园林的相地选址,可概括为:地形丰富、取景自然、高下散布、水陆互渗、山水适宜、建筑唯因。而这,又几乎就是瘦西湖景区相地构园的特色。“整个景区显示出完整的景观构成,错落有致的空间层次、起承转合连绵不断的景观序列,体现了突出的整体景观组织特征,是江南私家园林与北方皇家园林艺术相互间借鉴融合的成功范例。”这样产生的效果便是“视野之开阔为苏州园林所不及,而相互呼应却又较杭州西湖紧凑。”瘦西湖如此,计成在扬州所营构的影园也是这样。影园位于扬州旧城南门西南隅的南湖长屿上,四周环境是“前后夹水,隔水蜀冈,蜿蜒起伏,尽作山势,环四面,柳万屯,荷千余顷,蕉苇生之。水清而多鱼,渔桌往来不绝。”这自然朴野的画面,与倚真山真水营构的皇家山水园,如避暑山庄、颐和园、玉泉山静明园等何其相似。这也难怪吴肇钊在《计成与影园兴造》中说:“江南淡淡的云山,园内是陪衬平岗小坂,漠漠平林,显得山体更为平远,构成一幅山水长卷;北面较近的蜀冈,园内是呼应色泽苍古的千仞峭壁,虬曲古松二,显得山势宏大高远,恰又是一幅山水立轴。”此外,以万千的柳树群植于园林,似也可看作是北园的特色之一。瘦西湖三十里河堤上遍植的柳树,烘染出了“一水回环杨柳外,画船来往藕花天”的诗意图景。 郑元勋在《影园自记》中称影园也是“环四面,柳万屯”。陈从周先生说:“苏南后期园林中,杨柳几乎绝迹,然在扬州园中却常能见到。”其更在《说园续》中有以下断语:“杨柳亦宜装点园林……但江南园林则罕见之……而北国园林,面积较大,高柳侵云,长条拂水,柔情万千,别饶风姿,为园林生色不少”。苏州、杭州虽也有以柳为名的景点,如苏州拙政园的柳荫路曲,杭州西湖的柳浪闻莺、苏堤春晓、六桥烟雨等,但从柳树的数量、或与建筑的组景上看,则远不及扬州园林来得密,来得有气势。2扬州宅园的旱园水作 “旱园水作”本是北方宅园的特色。因北方地下水位低,水源缺,故私家宅园多是旱园,如清代僧格林沁、李莲英在北京海淀的私园。无水当然少精神,所谓“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一些北园便挖一水塘,点缀些山石,沾点水气,这就被称为“旱园水作”。如北京鼓楼大街南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