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扬州园林建筑的自然意境

浅谈扬州园林建筑的自然意境
浅谈扬州园林建筑的自然意境

[收稿日期]2006-04-30

[作者简介]华华(1965-),男,江苏江都人,扬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高级建筑师。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WuxiInstituteofCommerce

2006年06月第6卷第3期

Jun,2006Vol.6No.3

【艺术设计研究】

浅谈扬州园林建筑的自然意境

(扬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扬州225002)

[摘要]在我国古典私家园林的体系中,扬州园林以其对自然意境的不懈追求独树一帜。通过对扬州园林建筑的基址选择、空间布局、借景手法、室内外装修设计等方面的分析,文章阐述了扬州园林的特点和对自然意境的再现。

[关键词]扬州园林;自然意境;设计手法;特色[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06(2006)03-0080-02

古人认为山川自然具有与君子仁人相似的品性,“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把自然物视为人的道德品质的一种象征,并使它带有了美的约定俗成。自然万物以其变化万千的物态天趣显现宇宙自然的无限生机,使人“怡身”、“畅神”、“迎意”、“引心”。大自然还可减轻人的精神压力,使人的心理活动发生牵移,从而摆脱烦恼。凡此种种合成了中华民族崇尚自然的传统文化,由此产生了抒情言志的诗、超尘脱俗的绘画和趣益横生的园林建筑。

扬州是园林城,园林建筑多为当年文人在此营构,人们把对大自然的感受用写意的手法再现于园林建筑中。一楼一堂、一亭一廊均以富于绘画意趣的形象与其他造园要素艺术地组合在一起,体现出对自然意境的追求。

一、扬州园林建筑的自然意境在基址选择上的体现我们的祖先认为“居山水间者为上”,即使取地城喧,也要百般技巧地引入自然情趣,使苔痕上阶,让草色入帘,以应心灵对自然之念想,达到“

心远地自偏”的境界。古代还有专门研究建筑的位置、朝向与天道人命的关系,摈弃其迷信的成分,不难发现风水的基本思想就是因地制宜和巧于因借,要求人不违天而奉天时。因为在古人的观念里,人是宇宙自然的产物,因此供人类活动生存的建筑也必须安排与自然力即风水协调一致。

扬州大明寺为传统寺庙园林,位于西北郊的蜀岗中峰之上,这里殿阁巍峨,松柏参天,林木葱容,环境幽雅。基址可谓释家怀着虔诚的崇敬之心精心选择的,它将人类创造性的精神融入了庄严神圣的自然环境中。它既是一座佛教庙宇,又是一方名胜。

三叉河为九龙佛地,扬州高旻寺在此临水而建,建筑各抱地势,高低错落,自得天趣。

山光岚影恰到好处,梵音钟声点到人心。

寺外运河水泊,涟漪平缓,微波荡漾,殿宇倒映湖中,衬以白云蓝天,其景秀丽、恬静、明洁、灵动。

丰乐下街的冶春园北依高阜,南临城河。

一道清河,如玉带一般,婉转弯曲,绕园而过;数间水亭,倒映碧水之中;周围树木葱茏,鸟语花香。游客身临其境,临窗眺望,品尝细点,不仅是一种物质的享受,也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二、扬州园林建筑用借景手法达到对自然意境的追求园林之妙在于借。中国人非常明了人在宇宙六合中的位置,留得无边在,敬之爱之,低徊之玩味之。表现在建筑空间的处理和经营布局中,则是想方设法去接迎那无穷之宇宙自然,使“枕上见千里,窗中见万室”,饮吸无穷时空于自我,罗纳山川大地于门户,突破有限空间的限定,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交流的境界。

扬州园林建筑中的借景手法可以说是人对自然意境的追求所至。通过借景,人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定,将自身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1.移远就近。扬州园林建筑在布局上着意于使主体建筑

面对具有特色的自然景观,在视觉上将有限的空间延伸到无穷的自然风景中。

个园的桂花厅是扬州园林中最为精美的一座厅堂。桂花厅四面皆有佳景。南面,正对园之入口月洞门,有绿竹遥曳于透空花墙之外,墙内湖石点缀于桂树之间。正西,翠绿之竹成林,百年枫杨高挺。

东面与北面,有黄石丘山三峰,高峻绵延。如此,筑于平地上的桂花厅,给人犹如置于山中之感。

寄啸山庄的楠木厅建于晚清,为主人会客之用,开敞古朴。建筑南面不用落地隔扇,皆以大幅玻璃嵌于窗框之内,直接将厅外美景引至室内,因此也被命名为“熙春堂”。

2.因高借远。传统建筑利用地形特征,依高居险,设置山

廊轩阁、塔楼厅台,使远处山岗云影尽收眼底。但扬州属江淮平原,土地坦旷。为达到开阔眼界的观景效果,建筑常以楼、台的形式出现。

陈从周教授在《扬州园林》中写到:“扬州园林在建筑方面最显著的特色是利用楼层,大型园林固然如此,小型如二分明月楼,也还用了七间的长楼”。

二分明月楼是座不大园林,但长楼倚北墙而筑,南侧留

80

出空间凿池叠山,规划亭廊。楼上南面一侧有敞廊,护以美人靠,形成登高观月的好去处。

瘦西湖四桥烟雨楼位于瘦西湖东岸,与小金山隔湖相望。登楼凭栏眺望,北面的长春桥,南面的大虹桥,西边的玉版桥和五亭桥尽收眼底。特别是雨天,景色尤佳。只见四座桥笼罩在雨雾之中,忽隐忽现,弥漫空濛,如临仙境。

扬州园林建筑中,台的建筑十分丰富。

大明寺平山堂建于蜀岗之上,前有行春台。登台远眺,可见江南隐隐青山,“江南诸山,拱揖槛前,若可攀跻”。欧阳修的一首“平山阑槛倚晴空”使平山堂显得气势磅礴,四望空阔,令人感到一种崇高的美。

栖灵塔九层高塔之下再有高台,远似孤峰耸秀,矗入云霄;凳临则眼界顿开,胸襟豁达,尽收扬州美景于眼底。

瘦西湖中的熙春台高高耸立与三级平台之上,建筑共两层,坐西朝东。台前如《扬州画舫录》所述:“白石为砌,围以石栏,中为露台。横可跃马,纵可方轨”,游人入门登楼,北望平山堂、栖灵塔远景,东观五亭桥近影,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3.小中见大。建筑利用月洞门、花窗来借景构镜,“以小景传大景之情”,使人在建筑中也能于自然取得联系。

扬州瘦西湖中的吹台为三面加了月洞门的亭,它将五亭桥和白塔等景一一框入月洞门内,形成独特的观赏效果。比如,观赏的角度正对着西方,五亭桥景则于正西月洞门的正圆景框内,而此时南向月洞门为竖长椭圆,正好将亭亭玉立的白塔的身影,恰到好处地逗入椭圆。横卧的桥、竖立的塔,与正圆、椭圆的关系都恰如其分,对应得各得其所。

个园的月洞门开在一段面南的花墙上,两侧砌砖为坛,上植修竹、置笋石。此景与门组合的十分自然。个园以竹为胜,园门白色石额上“个园”两个字,翠绿鲜丽。其中“个”字,又如一枝竹叶。它与花坛上的绿竹、笋石一起,构成竹石迎人的妙景。月洞门内,竹影摇曳,半隐半藏着池、堂、桥、树的姿影。

竹西公园园门门厅高轩,园内平台上筑一高大的屏墙,正中开长方洞口。屏墙之后植竹叠石,让人仿佛见到一幅清雅的板桥竹石图。园内竹西亭的飞檐翘角也遥遥入画。这种景屏将藏景与泄景集于一墙,成为引景之设,组合于整个门景之中,引动游人入园的雅兴。

三、扬州园林建筑的外部形态所表达的自然意境

从扬州园林建筑外部形态来考察,建筑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多因地制宜,依据地势及自然景观的轮廓特征,巧为铺设、点缀。建筑有的与自然环境融合一体,有的与江山相发挥。

(1)通过建筑对自然的适应达到建筑与自然景观的统一。扬州观音庵处蜀岗东峰,因其地势在扬州最高,构寺者大胆采用山寺的构造方式,建筑外部形态不强调对称,而是在山体顶峰以石块垒基,随山势筑殿。山上古树蔽日,红墙高耸,楼殿参差,山与庵俨然一体。若是清晨,云遮雾脱,诸建筑仿佛浮于云中。

(2)建筑对自然环境特征的加强,使建筑与自然环境构成轮廓更为丰富,造型更具特点的景观整体。五亭桥为扬州瘦西湖的标志建筑,以五亭与桥相接形成亭桥,其中间一亭最高,南北两亭相互对称,恰如莲花盛开在瘦西湖上。“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影,头头月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如果说瘦西湖像一个婀娜多姿的苗条少女,那么五亭桥像一条五朵莲花组成的瘦美人的腰肢,更显示出她无比迷人的风采。

四、扬州园林建筑的材料与色彩所表达的自然意境

由于人们习惯于自然界的色彩安排,在建筑色彩配置上,也不忘使其与自然取得联系。

天津大学彭一刚教授在《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这样分析:与北方园林建筑相比,江南私家园林的色彩则是朴素淡雅的。在这里,构成建筑的基本色调不外是有限的几种:(1)以灰色的小青瓦作为屋顶;(2)全部木作呈栗皮色和深棕色,个别建筑的部分构件施墨绿或黑色;(3)院墙均为白粉墙。由于灰、栗皮、墨绿等色调为调和、稳定而又偏冷的色调,不仅给人宁静幽雅的感觉,而且极与自然界中的山石、水、树等相调和。粉墙青檐与绿水清山、蓝天白云相辉映。尤其在多雨江南的迷蒙细雨中,这种色彩倾向使园林建筑完全与自然融会在一起。

扬州园林建筑的色彩配置也是以追求朴素淡雅的色彩倾向为主。如私家园林墙壁的处理:四周是磨砖砌的高墙,以原材精工取胜。内墙与外墙相同,凡在需增加反设效果或需花影月色的地方,酌情粉白。

园林建筑色彩配置的另一种倾向是追求绚丽的色彩效果。“文井莲华,壁柱彩画”,“玳瑁金椽,琉璃玉照”,这些都是古人对色彩配置的生动写照。这种色彩倾向历来都是受左于帝王的统治意识,但不可否认古人对自然之有情观念。五亭桥亭顶敷黄色琉璃瓦,檐脊呈绿色,雕梁画栋,典雅瑰丽。

总之,色彩的配置,不论是前者的淡雅,还是后者的华丽,都力求一种与自然界色彩的统一,与自然环境相应协和。前者合意于自然,虽无彩而孕万象;后者投情于自然,并起而效仿。淡妆浓抹,浅墨重彩,都体现人对自然意境的追求。

五、扬州园林建筑的室内装修细节所表达的自然意境

盆景是扬州园林建筑室内外陈设的一个重要构成,它缩名山大川、孤树密林于一身,小中寓大,给人以置身真山水间的感觉。扬州盆景亦称扬派盆景,分树桩盆景、山水盆景等。树桩盆景高不盈尺,却千古奇秀。松、柏、黄杨、菊花、山茶、杜鹃、茉莉都是盆景的好主题。山水盆景分旱盆和水盆两种,咫尺山林,别出心裁。以这些盆景来点缀建筑,使人虽不能卜居名山,也可以一卷代山,一勾代水,“缩龙成寸”,坐游之,卧游之,目游之,沟通与大自然的联系,神会自然。

人对自然意境的追求还体现在扬州园林建筑中的匾联字题上。建筑的意境,借匾联的题词来破题。这种形式犹如书画中的题跋,很有助于启发人的联想以加强其感染力。如瘦西湖中的月观。建筑三间,朝东面水,临湖一面为雕花槅扇,其余三面开窗。内悬“月观”横匾,两侧悬郑板桥抱柱联:“月来满池水,云起一天山”。在这里秋夜赏月,对景品味匾联,确实可以感到一种盎然的诗意。再如瘦西湖的风亭,仅一几两椅,人们但却借清代大诗人阮元所题的匾额写下了“风月无边,到此胸怀何似;亭台依旧,羡他烟水全收”的佳句,以抒发一种高雅的情操与意趣,匾联字题之中道出了人对自然的情谊,也使自然界的“花柳山水”倍添生色,是建筑和自然结合得更富诗意。(下转第90页)

81

六、结语

人对自然意境的追求在扬州园林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当今社会,这种追求却正在淡漠。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拥有了空前强大的建设力和创造力,也同样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和毁灭力量。人口的增长、人类需求水平的提高又促使人们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时采取一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近视态度。我国的自然资源正面临着严峻的势态。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当前旅游业的发展使风景名胜进一步的开发建设,但同样也带来了不少问题。有的风景区胡乱添置新建筑,其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格格不入;有的则乱拆乱改旧有建筑,破坏了风景环境和名胜价值;有的地方开山放炮,昔日的名胜已是满目疮痍,这哪里是人类利用自然的本意呢?

人类应该妥善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在自然因素与人工机能之间建立起最佳的联系。在吸取了破坏自然带来的严重恶果的教训之后,应该重新转入大自然,以古人的成功经验为辅佐去探求一种与大自然错综复杂体系相一致的秩序,装点江山,使今朝更好看。

描的基本内容如:透视、形体结构、明暗、造型原理与规律等之外,更重要的是侧重于理性的认识与思考,逻辑的推理,以及设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培养。

二、教学的课程结构

在课程结构的安排上应全面考虑对学生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1.感性课程。感性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的思维呈横向发展,如同一目标,有很多可以到达的方式,让学生能设计出多少种方式,能感受多少,体会多少,就去大胆尝试。具体地说,造型的感受力包括:感受的敏锐性、深刻性、生动性、独特性和准确性五个层次。

2.理性课程。理性课程是深入的过程,是对造型深入理解、归纳、抽象从而再创造的过程,弥补感性思维的不足。在这个过程中,应强调在作品中如何自然地糅进艺术形式的创造因素和个人的精神因素,使素描真正成为艺术创造的造型基础。

通过这两种课程训练,使学生从简单照搬客观对象,被动的描绘转到主动地思考,由表及里,从自我出发来解除所面临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对教学环节的思考

按照艺术设计专业对造型基础的教学要求,设计素描一般根据总课时量分为为三个板块。

1.以线形结构素描表现为主。这一环节主要了解和掌握物象的内外构造关系,认识事物的本质与反映其本质的规律和方法。具体来说,这一过程是通过物象的观察、剖析、去伪存真、发现并运用其抽象的设计元素。设计素描的基础训练,按一般的认识规律应从具象开始,并在此基础上诱发创造性的形象思维和表现手法,这才是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基于此种设计素描的造型理念,笔者主张此教学环节的作业,应以短期作业为主,围绕设计素描教学宗旨,有的放矢地安排实作训练,不宜以长期作业为主,否则很可能误导学生的思维耗费过多的时间去具象描绘对象。

2.认明暗表现物象材质。此环节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胆识,并提高学生控制、取舍、夸张变形的能力,而不是对物体表面进行照相式的临摹。因为外在的表象只能是作者观察和表现形体内在本质和美感的一种媒介,而不是追求的目的。通过对所表现物体的本质概括和对物体重要细节的精心写实表现,来提高学生细致的观察力和充分的表现力,培养其敏锐和精微的表现能力是本环节的主要内容。此环节主要以质感表现为主,在素描的点、线、面、体、色度、空间、重量、质地、光线、材料等造型要素中,侧重于运用不同的线形和明暗调子来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物体所具有的表面特质,因此需要一定的课时来保证。

3.创意设计素描。这一环节包括意向设计素描、抽象设计素描、装饰设计素描,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尝试把现实变为幻想,把乏味变为幽默的心理体验。这一环节以拓展思维方式为宗旨,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思维和设计思维,将研究的形式、方法、手段运用到具体的构想和实践中去,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创新实践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善于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手法来阐释自己的意图。

综上所述,设计素描就是要根据设计专业的教学特点,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不同的个性特征和不同的爱好来进行引导性教学,引导他们用符合自身特点的表现方法来理顺思路,教导学生加深对生活、自然规律的理解与认识,多样灵活的运用艺术的表现规律。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穆格奈尼.美国当代素描教学[M].北京:工人出版社,1990.

[2]王中义,许江.从素描走向设计[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

[编辑:李力](上接第81页)

[编辑:李力]90

浅谈剪纸艺术的文化价值

浅谈剪纸艺术的文化价值 发表时间:2012-05-16T10:59:26.01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7月总第103期供稿作者:曾华容[导读] 人们按照自己的生活习俗以及审美观点进行创作,并融入自己的信念与情感,表达了对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曾华容四川省彭山县文化馆620800 一、剪纸是传统文化的瑰宝 中国民间剪纸包含着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民间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它客观地反映了中国文化多彩多姿的特色,体现了民间剪纸创作者对美的艺术想象和创造精神,其文化价值远远超过了剪纸本身。 古老的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其中民间剪纸艺术是这个宝库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自始至终根植于基层、根植于生活,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和民众性。从广义上看,民间剪纸艺术的内涵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的美术范畴。剪纸艺术由特定的功能、形态、性质所形成的品种、类别和规格等,都远远超出了文人美术和宫廷美术的范围,极具现实生活内容和丰富多彩的地域与民族民俗风格,呈现出风格迥异、五光十色的审美视觉。民间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统最深层的本源和根基,而剪纸艺术则是民间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丰富了传统文化,并在其繁衍过程中不断地给予滋补,使最基层、最现实、最生活化的新鲜血液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中国文化这棵根深叶茂的大树上,同时,民间剪纸艺术也从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中不断地吸允着养分和精髓,不断地丰富着自身的艺术内涵和表现形式。 剪纸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广为流传。人们按照自己的生活习俗以及审美观点进行创作,并融入自己的信念与情感,表达了对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人们通过剪纸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共同的心理需求上逐渐形成的,它是基于对人的视觉经验、心理经验以及行为活动等深层意义的感知和理解而进行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联络信息、沟通情感和意识的文化媒介。 二、民间剪纸的哲学与文化内涵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其早期的产生和应用过程中,民间剪纸承载着无数下层社会人们的憧憬,他们把美好的憧憬用具象或意象的表现形式寄情于剪纸之上。用自然界中现有的形象来表达自身的愿望和憧憬,作者将这些表现对象纳入到作品结构中时,只是作为一种特定观念意义上的符号将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投射其中诉诸表现的形式。他们在使用这些感性形象的时候又要将自己主体自身的认识和现实的感受贯注其中,追求一种较为朦胧的自然物象与人相结合的韵味,充满着物我合一的本源哲学意味。 剪纸艺术中的题材、图案、色彩成为特定内涵的替代物而具有象征性寓意的“符号”在民间最为普遍。如:在剪纸中,婚俗里面寓意子孙繁衍后代阴阳相交的“阴阳鱼”、“鱼咬莲”,寓意幸福美满的“福(蝙蝠)在眼前”等,就是用自然界中相关联的物象予以解释说明,表达自身的愿望。它们是民众求生、趣利、向往、追求、歌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是寓意吉祥、幸福美满的真实写照。它们用具有象征性的自然界中的物象寓意反映了人们质朴、真诚、坦率的心理。作品既通俗又含有某种寓意,这是人们最初创作冲动的本源,是一种中国本源哲学文化观“物我合一”的体现。 在民间剪纸中,艺术创作不受特定视觉空间和特定时间的限制,这就是剪纸艺术的超时空造型观念。它们可以把有生命的花草、动物以及自然万物来代替线条、黑白、明暗变化等没有生命的装饰;也可以用不同时间状态下的物象进行缝合,创作出具有超时间的艺术作品。它们所表现的是一个超时空的宇宙世界,可以随心所欲地在作品中装饰天地万物,强调它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 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现象的剪纸艺术,沉淀着先人们朦胧、纯朴的文化内涵,近年来,民间剪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被社会作更深的艺术挖掘,现代美术创作氛围增添了来自民间清新、质朴、粗狂的新鲜气息,也使得现代文化观念趋向多元化发展。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俗与美术相结合的文化,其中蕴含着的文化价值,在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日益受到人们的特殊关注和重视。 三、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民间剪纸作为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艺术形式,即使是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可供它施展魅力的领域也是很广泛的。它作为岁时民俗事项、美术造型创作、审美及美育需求,会在广阔的领域内长期延续下去,这是剪纸艺术沿着它旧有的渠道的一种自然流淌式的发展。民俗是民族文化的延续和沉淀,一旦沿着民俗形成亦即具有了顽固的心理凝聚力而不易改变。由于剪纸已经渗入到许多民俗的审美活动中并成为其组成部分,如春节的门笺、结婚的双喜字等等,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民间基层广大群众喜爱的美术创作项目,剪纸的普及性和大众化是其它画种乃至其它艺术种类难以企及的。剪纸无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还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从其发展看,需要有大批艺术家的介入,以艺术家与传统的剪纸相结合来充分发掘和汲取传统剪纸的精华,同时不断提高剪纸艺术的思想性和时代性,让传统的剪纸焕发出新的旺盛的生命力,使传统的剪纸艺术得以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外来文化的融入,我们在注重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同时,更应珍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沟通,同时也是本民族多元文化的整合和文化产业的开发。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真正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保持住自己的特色,能够立足于现代世界各民族文化之林,并把剪纸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去开拓和发展,的确任重道远,而我国传统的剪纸艺术定会在新时代绽放异彩,其前途必然是灿烂辉煌的。

浅谈对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认识

对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认识和看法 ——剪纸艺术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是享誉世界的文化遗产。剪纸“美化生活,娱乐身心,启迪智慧,激发创造” ,颇有益处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 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 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中最为普及、最为广泛流传的品类之一,而且风格多样,极具地方特色。剪纸艺术的传达方式,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大量使用组合的手法,在造型上合理地夸张变形,从而表现出图案形式的艺术美感。其中对称、平衡、重复、发射是剪纸图案形式中最常用的方式,在这些方式中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平面构成的要素。剪纸就是从传统艺术中提取元素,以现代创造意识和表现技巧进行再创造。 现实生活中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寻找设计元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进行有意味的、有形式美感的造型创造,可以将无形的抽象的某种理念和心理状态转化为一种具体形象,引发出抽象意念延伸和连接。剪纸艺术,不管艺术风格如何,其传达方式最显著的特点都是平面结构,也就是以纯粹的平面点、线、面的方式,构成形形色色的艺术作品,是完全意义上的二维空间艺术。剪纸艺术的传达方式,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大量使用组合的手法,在造型上合理地夸

浅谈苏州园林的水之美

0701401013 汉语言文学师范一班钱美晶 浅谈苏州园林的水之美 苏州园林素来以山水秀丽、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 苏州园林最美之处是它的水,无水不成景,无水不成园,因此有“无水不园,园因水活”一说。水是江南园林之魂。水总是占据园子的中心地带,亭台楼阁依水而建,灵石桥梁亦依水而造。有了水,园林就有了活力,仿佛水是园林血液;有了水,山石草木都有了影子,太阳有了反光,仿佛水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周围的一切,更有着“雾里观花,水中望月”的朦胧意境。所以说,“园林离不开山,也离不开水。如果说,山是园林之骨,那么,水就可以说是园林的血脉。”而清道光年间的画家郑绩在其《梦幻居画学简明·论泉》中对水也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言论:“石为山之骨,泉为山之血。无骨则柔不能立,无血则枯不得生。”虽然这段话讲的是绘画中的山水关系,但也同样适用于园林美的构成。在园林中山石、建筑为固体形态,属刚;而水为液体形态,属柔。园林中山石建筑赋水以形,水则回报山石建筑以生意,从而达到“互妙”之作用。 水具有纯净清洁之美,水在自然界中一般来讲只有它物来污染水,而水绝不会污染它物,也只有水的本质是澄净的,可洗涤万物。真可谓当暑而澄,凝冰而冽。这是水的自然现象美,当天气变暖,水就会越发的变得温柔、澄净;当温度低到冰点以下,水就会变得刚烈、清冷;当水受到某些外界影响而变烟、化雾,就会变得越发的神秘、静逸。因水的这些特性,水也因此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人云:“水性至柔,是瀑必劲”;“水性至动,是潭必静”;“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由于水的地位如此重要,所以在苏州园林中,对水的设计更是不可或缺。有清澈的涓涓细流,有洁净如练的池塘,有喷薄澄澈的瀑布……如此众多的水体才使得苏州园林更加美轮美奂。 清代吴骞为苏州怡园的小沧浪题对联“清斯濯缨,浊斯濯足;智者乐水,仁

[剪纸艺术,插画,民间]浅谈民间剪纸艺术在插画设计中的应用

浅谈民间剪纸艺术在插画设计中的应用 0引言 美术艺术不仅是世界艺术中的瑰宝,在我国艺术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除了阳春白雪的国画、雕塑美术艺术等,我国还存有着大量来自民间,继承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慧和质朴品质的美术艺术,民间剪纸艺术就是其中的代表。 1民间剪纸艺术 1. 1民间剪纸艺术的形式 民间剪纸艺术是民俗文化的产物,采用剪刀和纸张,使用纸张的实和被减掉的部分的虚,以自然的生活实物作为背景,来体现剪纸美术的画面感。我国不同地区的剪纸艺术是不一样的,其中,黄土高原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最为著名,已经成为我国民俗艺术研究中的一大派别。 1.2民间剪纸艺术的艺术价值 民间剪纸艺术发源于古代普通劳动群众的日常生活,是人们将对生活的渴望、希望,对美好未来的想象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纪念,通过最常见的家常事务表达出来的形式。因此,民间剪纸艺术具有浓厚的生活艺术价值,承载了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理解。通过剪纸艺术中的内容变化,我们也很容易能观察到不同时代的平民文化的变化。 2民间剪纸艺术在插画中的应用 2. 1在特殊节日中的应用 民间剪纸艺术中最常用的纸张颜色是红色,这种颜色自有的热烈、喜庆的含义,加上剪纸作品所展现的具体形象,使剪纸艺术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艺术形式。如今,很多针对传统节日所设计的插画作品,大量地应用民间剪纸艺术,以剪纸艺术团作为插画的背景,来凸显传统节日的民族气息。例如在春节的时候,插画中经常出现贴窗花的画面,这实际上就是对民间剪纸艺术的应用;在传统节日元宵节的时候,大量插画都以红灯笼剪纸作为背景来烘托节日气氛等。 2. 2在突出插画风格方面的应用 民间剪纸艺术是我国固有的传统艺术,无论是西方,还是日本和韩国这些流行插画的国家,都没有这样历史悠久的剪纸艺术。许多插画都以中国风为基调,但在形象设计、技法应用方面却流露出日韩风格,受到欣赏者的质疑,但是,一旦在插画中应用剪纸艺术元素,无疑就标示了插画的中国风风格,欣赏者对插画作品的认同度会大大提升。 2. 3在插画细节诠释方面的应用

扬州园林和苏州园林的风格差异

扬州园林和苏州园林的风格差异 苏州属于江南水乡,气候也较温润,它的园林设计和建筑设计风格总的感觉显得婉约精致,尤其是江南水乡园林设计中的水的处理和水景,给人以柔和清丽的印象。 每一个地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不同,一路遵循下来,也必然形成其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虽则造园之意相仿,功能要求也大同小异,运用的建筑材料也会相同,但由于因地制宜,心裁别出,因而会有所应变,使园林建筑呈现出不同的格局与景色,风貌各异而增添诸多趣味。当然这种不同是大同中的存异,是私家园林的局部和细部的差异。 江南各处古典私家园林,当以苏州和扬州两地为代表。这两个城市中古典私家园林最为兴盛,以一个城市来统计数量也最多。至今,苏州城中尚有完好的有二十余处,扬州也有近二十处之多。 扬州在长江以北,但又不属北方,建筑风貌上既有北方之雄健又不缺南方的秀丽。扬州园林中堆的假山比较高大,园林中建的房屋厅堂也较为高大敞宽。苏州园林中主要厅堂一般也就面阔三间,而扬州的何园的蝴蝶厅和个园的抱山楼都有七间之多,由于扬州园林的主人以富商为多,有的还捐得个官衔,为和官府来往,也有炫富之意,因此在建造时要追求豪华。这些厅堂也是为了招待宾客大开筵席时交际方便。苏州园林的主人多为退休官僚、闲散文人,通常只有小的宴游和居家聚餐。扬州园林在用的材料上也偏于华贵,好些厅堂选用楠木,楼层地面加铺方砖。花园里选用名贵树种,搜集古董陈列,窗扉、墙面选刻名家字画等,以显富华之意,但表现得还是有修养,很平和,绝不会弄得五颜六色、俗气横溢。苏州园林的大门一般不作任何装饰,门框上的刻画都是后来才有的。原先和普通人家大门一样是石库门框,或是平板门扇,只是在平面布局上有所反映。扬州园林的大门往往做成砖雕门面,有的做得很大,整个门墙都用磨砖对缝的装饰,在檐口门楣还有精细的雕饰,在巷子中很突出,以彰显自家的权势和富丽。 在园林中的造景上,扬州园林做得比较显露,如四季景色用四种不同的假山形式、质地和色彩来直接表达。苏州园林就较为含蓄,用植物品种、用隐名的题额来曲折地提示联想,如留园“闻木樨香”(秋天桂花)、“涵碧山房”(“一水方涵碧,层林已尽染”之秋意)。在假山的堆叠上,扬州叠山运用小料见长,以石块大小、石质纹理组成真山形状,而且善于将湖石和黄石混堆,如个园中部假山从夏山到秋山的过渡做得极好。而苏州的假山,黄石、湖石绝少相混,而是各自成型,充分利用石头本来的材质而各展风姿。扬州园林中还堆有壁山,就是靠着墙壁堆成假山,像何园、小盘谷中都是佳例。壁山既丰富了单调的墙体,又增加了景色。在苏州园林中,只有单块的附壁镶嵌,没有沿墙堆成山形的,以求山体空灵通透,同时利用墙壁做大块的留白,给人以更多的想象余地,这也是两地不同的风格。 总的来看,扬州园林显得大气而疏朗,苏州园林则委婉而精致。这可能与城市的文风与习俗有关,就如同扬州八怪与吴门画派之各异其趣。有人说扬州园林像唐诗,苏州园林像宋词。陈从周先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编著的《苏州园林》一书中,在每幅精美的黑白照片下面都配有一句宋词,诗情画意,情景交融,让人能感觉到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和园林建筑艺术的相通,读之回味久久,不忍释手。

浅谈中国剪纸艺术

浅谈中国剪纸艺术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中国剪纸艺术是中国民族艺术家的抒情诗, 是中国民间艺人浪漫情怀的艺术表述方式; 同时, 剪纸艺术渗透了广大劳动人民对大自然、对生命、对人间理想的无比深沉的感情。剪纸艺术作为一门既现代又传统的艺术表现载体, 以其独有的艺术品质、文化魅力, 让世人赏心悦目、神游于美的天国。这种民族文化艺术的深厚文化积淀, 是广大设计者学习和研究现代图形设计艺术, 进行现代艺术创作的重要艺术文化源点。因此, 潜心于中国剪纸艺术创作的海洋, 作一些崭新、鲜活的艺术尝试, 是获得视觉艺术新发现、新灵感的重要途径。 一、民间剪纸艺术的历史 我国民间剪纸艺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 年到1100 年。“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利用薄片材料剪刻镂花,在有纸以前就已经不乏,如汉代的金银箔刻花。但确切意义上的剪纸,是在有纸以后。利用纸便于剪刻镂空的性能符合民俗所需的剪纸艺术,随之在民众之中产生。然而,目前发现最早的剪纸物,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581 年)五幅团花剪纸。这几幅剪纸,采用重复折叠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挡的处理手法,与今天的民间团花剪纸极其相似。唐代以后的剪纸实物已属罕见。有皮革刻花冠饰和漏版印花图案可作佐证。宋代出现了行业性质的剪纸和用于工艺装饰的剪纸,其较为多见的例子是吉州窑宋代瓷器上的剪纸纹样。

“五福临门”团花剪纸瓷器上的剪纸图样 二、民间剪纸艺术的精神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在艺术形式美方面, 强调物象的典型化特征、大气的动态美表现; 其艺术格调呈现出满而不乱、多而不散、静中求动、动静相间、平易而质朴的艺术特征, 这是典型的中国式视觉艺术的装饰美。在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 无不体现出这种精神品质, 大气神采、装饰韵味、象征意义等让中国剪纸艺术光彩四射。讲究一种空灵之美,丰富之美,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美, 注重一种理想化了的神似之特征这种艺术精神品质, 是现代艺术设计特别需要追寻的潜在东西, 是当今时尚化设计艺术精神之所在, 也是现代图形艺术美所要去积极把握的精神内涵。唐代时期艺术趋向丰满、繁华、博大壮美之格调, 宋代时期艺术趋向清新、洒脱、淡雅、生活情趣化之格调, 两者相济相生, 相得益彰, 使中国剪纸艺术中情与理之交融发挥着潜在的内聚力, 为中国剪纸艺术走向成熟, 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民间剪纸与民俗文化的渊源 剪纸扎根于民众,与人民生活密切相联,它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民

关于苏州园林的美学思考

关于苏州园林的美学思考 摘要:园林是人们为了游览娱乐的方便,用自己的双手创造风景的一种艺术。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们对风景的不同理解和偏爱,也就出现了不同风格的园林。其中苏州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精华。它将有限的空间集文字、书画、建筑、雕刻等多种艺术,并把山光、水声、月色融入其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观,将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追求表现的淋漓尽致。苏州园林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更具有其独特的无以伦比的美学价值。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胜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 关键词:苏州园林美学建筑艺术传统文化 正文: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的程度是因为它拥有一批全国乃至全世界闻名的古典园林。根据记载,苏州城内有大小园林将近200处。现存名园十余处,闻名遐尔的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狮园、怡园等。苏州园林占地面积小,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俗话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式我国古典园林的精华,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 一、建筑美学 北方的皇家园林一般总是带有均衡,对称、壮严豪华以及威严的气氛。而像苏州园林这样的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多建在城市,并与住宅相联。占地甚少,小者一、二亩,大者数十亩。在园景的处理上,苏州园林善于在有限的空间内有较大的变化,巧妙地组成千变万化的景区和游览路线。常用粉墙、花窗或长廊来分割园景空间,但又隔而不断,掩映有趣。通过画框似的一个个漏窗,形成不同的画面,变幻无穷,堂奥纵深,激发游人探幽的兴致。有虚有实,步移景换,主次分明,景多意深,其趣无穷。 建筑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具有使用与观赏的双重作用。它常与山池,花木共同组成园景,在局部景区中,还可构成风景的主题。山池是园林的骨干,但欣赏山池风景的位置,常设在建筑物内,因此建筑不仅是休息场所,也是风景的观赏点。建筑的类型及组合方式与当时园主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园林建筑以其数量之多与比重之大形成为一种突出的现象。一般中小型园林的建筑密度可高达30%以上,如壶园、畅园,拥翠山庄;大型园林的建筑密度也多在15%以上,如沧浪亭、留园,狮子林等。正因为如此,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与建筑群的组合方式,对于整个园林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建筑不但位置、形体与疏密不相雷同,而且种类颇多,布置方式亦因地制宜,灵活变化。建筑类型常见的有:厅、堂,轩、馆、楼、阁,榭、舫、亭、廊等等。其中除少数亭阁外,多围绕山池布置,房屋之间常用走廊串通,组成观赏路线。各类建筑除满足功能要求外,还与周围景物和谐统一,造型参差错落,虚实相间,富有变化。 二、意境美 “曲径通幽”是园林的第一大特点。所谓的“曲径通幽”就是指通过曲折的路径到达幽静的地方。漫步于苏州园林之中,时不时就会走进一幽静的去处,这里景色优美、风光宜人。要构成“曲径通幽”的意境,首先,路径必须是曲折的。走在曲折的路径上,可以赏景,有可以达到“曲径通幽”的目的,既扩大了园林的欣赏范围,又达到了障景的目的。其次,苏州园林的路径都是有去有回的,没有没有沿原路返回的道理,使人们信步走的时候,充分欣赏到园林的美景。 苏州园林的又一个特点是别开生面。苏州园林中由于分景应用充分,使苏州园林与众不同,具有了别开生面的特点。既体现在苏州园林的各园所具有的特色,又体现各园内部景观与众不同。用苏州园林留园内的“又一村”景区来讲:留园的北部景区是一片明朗的月季

扬州玉器中玉雕的造型

扬州玉器中玉雕的造型 和田玉山料与籽料的区别 扬州山子雕工艺始于元、明、而盛于清代。而今已由现代扬州所继承和发扬,并有新的发展。山子雕之所以特别受人喜爱,是因为它在构思创作中注意利用玉石自然优美的形态,因色设物、随形施艺,把人物山水、花鸟鱼虫、珍禽异兽、亭台楼阁统一在一个画面上,层次无穷,意境深远。在器皿中还值得一提的是链子活。这是玲珑剔透的又一表现技法。北方的链圈多数呈澡盆型,内园直径达 15mm,太小的圈环没法制作。扬州玉雕在工艺技法上独到之处,琢制出来的圈环似黄豆一般,精巧圆润,细腻整齐。扬州玉器中的花卉产品是后起之秀的奇葩,产品造型丰满,枝叶茂盛、层次清晰、婀娜多姿。花头花叶翻卷折叠自然真实,花叶穿枝、疏密有致,有的花蕊、花梗的皱纹处理得精练自然,真可称“天然”活;它既来源于生活,又在玉雕工艺上充分反映生活,那些梅、兰、竹、菊、牡丹、月季、大丽花等等,设计艺师们取材于写真,在表现形式上又着意追真仿鲜,使佳作更富有艺术情趣。鸟是生物中较为活泼的飞禽,在玉器艺术中不可缺少,和扬州琢玉结为姻缘的有凤凰、仙鹤、绶带鸟,还有孔雀、鹦鹉、锦鸡、山雀等,在表现手法上,他们特别注意鸟的张嘴、悬舌、透爪、羽毛的勾彻、清晰有序,形象生动活泼,动态呼应传神。扬州玉器人物作品,造型美观,制作精巧、秀丽文雅、玲珑萧洒,在题材内容上比较广泛、丰富。打破了单纯的古代仕女和单调的构图,创造了与景物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画面。从而烘托了人物的内在感情,使人看到更是栩栩如生,神态盎然。扬州玉器中的炉瓶作品,在仿制青铜造型的基础上,标新立意,制作了具有独特的情趣妙生的器皿,尤以塔炉产品更能体现扬州琢玉风格。清代的三足元炉以至现代的北京炉,多为粗犷,敦厚之感,外型呈汤罐式,肥大的吞头下挂有两个活环,以示北方之

扬州园林

扬州园林 扬州园林素负盛名,《扬州画舫录》有“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分轩轾”之句,可见,乾隆嘉庆年间,甲天下的是扬州园林,而不是苏州园林。当时,由于扬州盐商富甲天下,他们有足够的财力来建造园林,穷奢极欲。据统计,扬州城内私家园林最盛时达200多处。然而经过盐制改革、鸦片战争、天平天国战争,大量的扬州园林或荒废,或焚毁,或拆卖,扬州园林开始由盛而衰。扬州园林的命运和他们的主人的命运紧密联系。太平天国起义镇压后,两淮盐业死而复生,官僚和盐商又开始纷纷造园,但园林建造的中心已经转向苏州,此时建造的园林已远不能与盛时相比。至民国时期,扬州园林仅剩下残破的60余处。大跃进和文革时期,扬州园林又一次被大量破坏,现仅剩30处左右。但是,还保留着一些很有特色的、秀丽多姿的园子。有人认为,扬州园林是北方皇家园林与南方私家园林之间的一种介体,其原因一是清帝南巡,四商杂处,交通畅通;二是南北园林匠师技术交流的结果。扬州园林既具有皇家园林金碧辉煌、高大壮丽的特色,又有大量江南园林中的建筑小品,自成一种风格。 瘦西湖其实是扬州城外一条较宽的河道,原名保扬湖。面积480多亩,长4.3公里。原是唐罗城、宋大城的护城河遗迹,南起北城河,北抵蜀冈脚下,明清时期,许多富甲天下的盐业巨子纷纷在沿河两岸,不惜重金聘请造园名家擘画经营,构筑水上园林。乾隆极盛时期沿湖有二十四景:卷石洞天、西园曲水、虹桥览胜、冶春诗社、长堤春柳、荷浦薰风、碧玉交流、四桥烟雨、春台明月、白塔晴云、三过流淙、蜀岗晚照、万松叠翠、花屿双泉、双峰云栈、山亭野眺、临水红霞、绿稻香来、竹市小楼、平岗艳雪、绿杨城廓、香海慈云、梅岭春生、水云胜概,誉为“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均六次南巡来此,对这里的景色赞赏有加。 瘦西湖名称的来历,是乾隆年间寓居扬州的诗人汪沆(hang)的一首感慨富商挥金如土的诗作:“垂柳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的特点是湖面瘦长,蜿蜒曲折,“十余家之园亭合而为一,联络至山,气势俱贯。” 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后,扬州盐业衰退,湖上园林也逐渐萧条荒废。此后这里又经历了太平天国时期的战乱,残破不堪,光绪年间恢复了一小部分五亭桥,小金山。1980年代又恢复了二十四桥、熙春台、卷石洞天等景点。2007年恢复四桥烟雨、石壁流淙等景点。 个园 清代扬州的盐商开始营造园林,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优

浅谈民间剪纸艺术的民俗文化

论文关键词:民俗文化剪纸艺术 论文摘要:民间剪纸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剪纸艺术的兴盛源自民间老百姓对美的追求,源于生活的需要。论述剪纸的民俗文化及其产生和根植于爱的审美活动,阐明剪纸的应用、造型观念和美学内涵,详尽分析剪纸艺术的符号及其作品的文化内涵。 剪纸艺术是中国群众性最广泛,地域最鲜明,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和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态,大多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求而进行的一种朴素的表意创造。剪纸存在于劳动人民生活、生产中,从而体现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虽然它的材料——纸的发明只有两千年的历史,但它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却是中华民族从原始社会到今天长达六七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它的价值也已经远远地超越了剪纸艺术本身,不仅美化生活、装点人生,在一年四季的各种节庆及人生礼仪中,负载着百姓对蓬勃生命的热烈寄托,已积淀成民族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 一、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 民间剪纸是附和民间习俗必不可少的一项艺术活动,它的存在就必定依附于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礼记·月令》中就有记载入冬以后要祭祖宗,还要祭祀门、户、溜、灶、行五位家神,这些灵位的装饰更新,正是后来门神、窗花、挂笺、顶棚花及灶台花的最早雏形。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东方朔传·岁时节》中说:天地初开、一日鸡、二日狗、三日猪、四日羊、五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盛,阴则灾。八日之中,尤以人日为重,又称“人胜节”,是民间人际交往互相问候的节日,“人日”剪赠“华胜”,表示亲朋好友之间的祝福。据传,汉武帝对死去的李夫人思念不已,求方士招魂。等到晚上,汉武帝坐于床榻,方士制作出李夫人的剪影,并摇晃灯光,隔帐观之,尤如李夫人,这种剪纸招魂的习俗历久不衰,其意义已经扩展有了更多的含义。民俗内涵大致包括吉庆纳福,驱邪避灾,追求繁衍等意义。 (一)生命与繁衍的主题 生命与繁衍是宇宙万物一切生物的本能,生命意识与繁衍意识也是人类的基本文化意识。实际上繁衍意识也是生命意识,繁衍是生命的无限延续,要达到人类的永生,只有繁衍,即子孙延续,万世不殆。由原始社会文化到民间剪纸中,植物的观物取象表现在以多子的瓜果蔬菜象征繁衍人类万物的宇宙母体上,最早出现的葫芦、南瓜、葡萄、梨、白菜都是母体多子的繁衍符号。 阴阳相合是人类表现的繁衍造型观,阴阳相合化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的中国本原哲学宇宙观。婚俗中寓意子孙繁衍的阴阳相交的“阴阳鱼”“鱼咬莲”“莲里生子”剪纸。鱼是多子象征的神祗动物,以鱼喻多子,以双鱼喻阴阳相交子孙繁衍。 “喜娃娃”被贴在陕北结婚洞房窑窗中心,抓髻娃娃双手抱双鱼的大幅红、绿圆形团花,陕北叫“转花”,喻环天旋转生生不息,窑窗下部中央是三十六个格窗,中央四格贴上一个大幅的图腾动物剪纸或虎或羊或鹿,四角四格是角花,其他每个方格贴上“扣碗、对鱼、鱼戏莲、鱼唆莲、莲里生娃、老鼠吃南瓜、松鼠吃葡萄、猴石桃、兔吃白菜、金鸡探莲花等五颜六色的窗花剪纸,组成斗方形态的”三十六格窗云子,在这里以老鼠、松鼠、兔儿、金鸡喻男性;以莲花、南瓜、葡萄、白菜、桃喻女子;以动物与植物的合一,喻男女相交多子。 (二)自然物象、神灵的崇拜 在宗教领域中发生了自然崇拜和关于人格化的神圣以及关于人主宰的模糊概念。因此我们一方面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原始人类中包含着大量的愚昧观念和迷信行为;另一方面,要明

苏州园林的意蕴美

探析苏州园林的意蕴美 摘要: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特别受到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苏州园林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注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苏州园林作为我国园林建筑的杰出代表,它的主要的美学特征体现在山水与建筑的意境美。园林山水互衬互补,相映成趣,山主静,水主动,与人类的创作艺术融为一体。园林的建筑意境美主要是通过文化气息、风景布置以及建筑空间的分布来实现的。本文通过苏州园林的山水与建筑的探析,来品味苏州园林的意蕴美。 关键字:苏州园林山水建筑意蕴美 一、苏州园林发展的背景 苏州是一座具有2500余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地处长江下游的太湖之滨,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十分优越。自公元前514年春秋吴国在此建立都城以来,这里一直是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工商繁荣,人文荟萃,尤其在园艺、建筑、工艺美术和绘画方面,水平高超,名家辈出,从而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苏州园林之所以发展的原因,虽主要由于经济条件与自然条件的优越,但与当地人民热爱园林艺术的传统,以及文人画家和专门匠工的密切合作,仍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苏州园林自汉朝出现以后历经隋唐宋元,至明清两朝达到高峰,艺术造诣尽善尽美,成为中华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它的发展与成就绝非偶然,而是与苏州地区自古以来的诸多优越条件,文化底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因素与条件不断影响并指导着苏州地区造园运动。 二、苏州园林的山水意蕴美 什么是人文景观的意蕴美呢?在我看来就是人文景观通过独特的构景方法、建筑风格及布局、自然元素的选择、以及园林地名的命名等来体现出一种意境,这种意境渗透着文人的情感与风骨。 在园林的象征方面,假山有特殊的地位。假山不但丰富了园林的景观,增加了景观层次,产生了空间感,而且由于遮挡或掩蔽了一部分原应在视觉之中的景物,因之更增加了园林的深幽气息。但明代以前,人们更多注重的是山的意境美和居、息、游、养的气氛,是和“仁者乐山”的比德思想联系在一起的。只是到了明代,建造假山时才开始着意于山体形态的多变,更多地把山作为纯观赏对象而追求新奇的形式效果。由假山的假景引出观赏者的真情,经过观赏者审美判断后的假山就变成了真山。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就必须遵守一些基本法则,不同的景致如峰、岩、峦、洞、穴、涧、壑、坡、矶、瀑,园山、楼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各有形式章法,不能混同。除此以外,特别忌讳毫无章法地使用大量的名贵山石。 在苏州众多名园中,沧浪亭的山水的营造是最精彩的。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是苏州最古老的园林之一。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设一池绿水绕于园外。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沧浪石亭便坐落其上。沧浪亭三面皆水,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沧浪亭的水就像它的灵魂一样,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山下的复廊通过复廊上的漏窗渗透作用,景通内外,复廊外侧是园外的水面,有小亭观鱼处和厅屋面水轩,可俯览园外水景。沧浪亭园外景色因水而起,园门北向而开,前有一道石桥,一湾池水由西向东,环园南去。而园内布局以山为主,入门即见黄石,土石相间的假山,山上古木新枝,藤蔓垂挂于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 苏州园林最美之处是水,水是江南园林之魂。园以水活,无水不成园,水赋予

浅谈扬州园林与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扬州园林与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扬州素有“淮左名都”的美称,是一座具有浓郁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而扬州园林具有“南秀北雄”的风格特征,更以“雅健”著称。文章通过介绍扬州古典园林建筑其中具体提到个园来细细品味中国的盐商文化等传统文化。 关键词:扬州园林;个园;传统文化;盐商文化。 扬州城区私家园林的营建,自唐代已成风气。此后代代相续,虽有兴衰,终不废替。明清时,商贾官宦竞相奢华,建起数以百计的住宅园林(城市山林)。由于文人雅士的影响和南北匠师的高超技艺,其园林构筑“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形成秀丽中寓雄奇,幽静中含深远的独特风格,享有“扬州园林甲天下”之盛誉。 图1明《嘉靖维扬志》扬州府城图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中国文人性格和审美情趣的渗透,折射在园林风恪和景观意境的审美观念中。因此,无沦从园林内的物质内容到精神功能,从园林的立意布局到园内景区的主题分配,从景物本身的表义内涵到景物之间的符号关系都孕育着丰富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扬州园林很好地凸显了中国传统儒、道、佛三教思想。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道、佛三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各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同时,三者又相互溶合,共同作用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并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多元互补的特色。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教派的思想在扬州园林中也有所体现。

如个园的的清颂堂,中堂挂 屏是描述《易经》中的卦象的, 核心内容讨论的是谦虚的“谦”, 主人一直把它作为座右铭,为人 处世,小心谨慎,大智若愚,不 露锋芒。而易经则是代表着中国 人智慧的传统文化精华,是儒、 释、道等诸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它是中国古典思想精华凝结的产物,是中华文化的世代结晶。 扬州园林很好地凸显了中国传统的盐商文化。 园林与人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园林是人们生活的环境,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人们千差万别的需求,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园林文化和园林建筑个性。“扬州繁华以盐盛”,扬州园林之所以能以南秀北雄的特色独秀于中国古典园林,大部分应归功于扬州的盐商文化。扬州园林注重“厅堂为主”的格局,宏伟气派,精用砖、石、木等建筑材料,室内陈设充溢书卷气,造园艺术精湛,主要因为盐商“亦商亦儒”的特点。 如个园的清美堂,“清美”, 是以清为美,为官清正廉明,做 人清清白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 思想境界。此厅中还有楹联两副: 一副是:“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 裕后有良图惟勤与俭”。意思是, 耕读传家,勤俭持家体现了中国 人传统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态度。 还有一副悬于屏门之上:“竹宜着 雨松宜雪;花可参禅酒可仙”。意思是,如果说雨雪增添了竹的韵致和松的姿态,那么花和酒则可以让人获得远离红尘的淡然心境。耕读传家表达了主人对传统文化的尊崇,竹、松、花、酒又传递了他的文人雅致情怀,脱俗境界。也最好的诠释了黄至筠即是商人又是文人的双重身份。 扬州园林与“扬州画派”有不解之缘。

浅谈中国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扬

浅谈中国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扬 谈到中国的民间艺术,用博大精深一言以蔽之绝不为过。无论是书法、绘画、陶瓷或是皮影戏等等无一不独具中国特色,而在民间手艺人精湛的技艺后面,也都是蕴含着深邃悠远的历史文化。 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中期以后。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刀铰出为主,趣味浑朴天然,都是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参入剪纸艺术,而千家万户拥挤在一起,相郊成习,需要颇巨;剪纸艺人为了省工,一刀多张便改为刻刀雕刻为主,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然而,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传统民间艺术渐渐不能适应现实需要,所以现代新兴剪纸艺术孕育而生。 剪纸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民间艺术,它用手工刻制,再点染以明快鲜丽的色彩而成。劳动人民把它作为年节的装饰,贴在纸窗上,所以又叫做“窗花”。传统的窗花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有戏曲人物,翎花花卉、草虫鱼兽,以及一些吉详谐音的物象,洋溢着欢快,健康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深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中国民间剪纸集中而全面的体现了民间美术的造型意识、造型规律、审美情趣,释放着特有的艺术魅力。剪纸艺术中的图形、色彩都是劳动人民对现实生活进行感悟、升华而形成 的民间艺术语言,它是用在形式宣泄内在情感的某种艺术行为。 剪纸图形种类繁多,寓意丰富。它从劳动人民生活中来,并广泛运用到生活中去。丰富的图形有用意地组合,无不反映出民间劳动者多彩的情感生活。表达出他们对生命的崇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剪纸艺术中总是主张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所以图形的组合运用总是要有积极向上的含义。无论是作者与观者都能从中体会出一种文化意蕴,这是人们在长期生存过程中所达成的思想共识。例如“春”字,基本用于春节之际,意在新春来临,又是崭新的开始,一年之计在于春,因此,这是个令人振奋愉悦的时节,因而,在选择剪纸的颜色时,多用红色或者绿色,表现这种喜庆或者春意盎然之意,而在设计春字的形状时,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可以设计的或圆润或棱角清晰。又例如在设计“喜”时,方案更是层出不穷。“喜”是民间剪纸中常见的图案,而由于多用于结婚这类喜事,因而常常是双喜,预示着双喜临门,这包含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和对幸福的强烈期盼。除此之外,民间剪纸也充分顾及到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具有良好的室内装饰效果。形形色色的剪纸本着美善相兼的原则既体现了良好的实用性,又注意形式渲染的装饰效果,以美丽的图案体现直观的美和装饰效果。构成了中国民间剪纸丰富的视觉文化景观和深隧的民俗文化内涵。 因而如何做好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是十分重要的。在21世纪,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可能有三种生存方式。一种是整体的传承。除了少数自然生存的品种外,还要从文化生态学的高度人为地保护最优秀的品种和大师级人物,使之不失传。一种是传统的技艺和现代风格的结合,即用现代审美意识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再创造,使之与现代生活环境相适应,如现代陶艺,它在造型、釉色、彩绘和肌理方面的变化都与现代派以及现代派之后的艺术有千丝万楼的联系。一种是将风格从技艺中分离出来,使之与现代材料和工艺结合。只有风格的移植,没有技艺的传

《苏州园林》美点赏析

《苏州园林》美点赏析 一、语言美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苏州园林》的语言不仅准确简练,而且优美耐人寻味。如“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中的“蔓延”、“补”字,表示了匠师们的细心,善于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重峦叠嶂”一词写出假山在玲珑小巧的园林中,从平地突兀而起,层层叠叠的景象。“高低屈曲”状写了池沼河道的边沿很少有砌得整齐的石岸,总是任其自然的特色。“俯仰生姿”又写出了高树与低树种植在一起,上下相望的风姿,描绘出对各类树木错落有致的精心安排。“盘曲嶙峋”形容古老藤萝枝条的弯曲枯干,满眼的“珠光宝气”又写出藤萝花的典雅风韵,构成了生意盎然的画面。 二、动态美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恰当的引用勾勒出一个情趣横溢的意境:夏秋季节,眼前一片碧绿的荷塘,鲜艳的荷花,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嬉戏、玩耍。此时此景构成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动态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美感。 三、谐和美 所谓谐和美,就是指布局、配合得适当、匀称的美。它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比如布局上的谐和。苏州园林的布局是不讲究对称的,要求自然之趣,符合“美术画”的要求。至于假山的堆叠和配合,则使人忘却了苏州城市,给人置身山间的实感。至于园林建筑色彩的谐和,文章则运用比较的说明方法,把苏州园林的建筑颜色与北京园林建筑的颜色进行比较,

说明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大多漆广漆(天然漆的一种),这种颜色与周围颜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从而使人有一种“安静闲适”的感觉。到了花开的季节,相映成趣,把花衬托得更加“明艳照眼”。 四、映衬美 映衬美称为陪衬、衬托。园林中花草树木的映衬也着眼于画意:“高树与低树……”两个“……相间”从而使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远景和近景层次的映衬,园林中设置花墙、廊子和漏窗,其目的都是为增加观赏点,力求从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更多的优美的意境,让游览者感到美不胜收。 五、结构美 精巧的结构给人以美的感觉。本文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文章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叙述。全文的结构脉络大致是这样的:首先提出总纲(“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接着说明总体上的特色,阐发总纲的思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就形成这个总体上的特色的四设计原则(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分别作出具体介绍、并谈到其他的一些次要特色(门、窗、梁柱的特殊风格);最后结束全文,留有余地,给人回味。从而使文章严丝合缝。 总之,《苏州园林》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融说明、记叙、议论于一炉,以精炼优美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条分缕析地作了正确、深刻的介绍,使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此文章不仅给人以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

《扬州玉器》阅读附答案

《扬州玉器》阅读附答案 扬州玉器 ①扬州是我国玉器加工的重要基地之一。 ②扬州的琢玉工艺源远流长,古籍《书经.禹贡篇》便有“雍州贡琳琅”、“扬州贡瑶琨”的记述,把扬州琢玉史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代。1977年在扬州蜀冈尾闾,发现新石器时代后期氏族公共墓葬60多处,有石斧、石锛、玉璧、玉琮等器物,说明早在4000年前的夏代,先民们就在这里生产生活,有了玉石琢磨的活动。 ③汉代扬州的琢玉工艺,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变化,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出土的玉器中,可知扬州玉器到了汉代,由小件发展到中件,从一般的装饰品玉镯、玉环发展至观赏的玉蝶、玉璧、辟邪等。唐代的扬州琢玉,在当时手工业兴盛中有新的发展。一方面,贵族豪门用之于装饰楼阁建筑炫耀门庭,所谓“雕栏玉户”者是也。另一方面,在民间以小件玉器作为佩饰用品亦渐开风气,同时扬州玉器和琢玉技艺也陆续对外交流。宋、元、明时代,扬州玉器已向陈列品方面发展,花鸟、炉瓶等品种日见丰富,琢玉中的镂空、圆雕技法亦始于宋代。扬州琢玉工艺发展到清代中叶,可以说诸品齐备,艺术水平空前提高。尤其是乾隆年间进入全盛时期,扬州成为全国玉材的主要集散地和玉器主产制作中心之一。两淮盐政除在建隆寺设有玉局,大量承制清朝宫廷各种大型陈设玉器外,每年还按岁例向朝廷进贡大量玉器。如:有名的白玉如意,用和田羊脂玉琢制,玉料洁白无瑕,凝腻如脂,造型精致典雅,被定为“扬州八贡”之一,每年都要大批送缴宫廷,供皇宫内院陈设或作为对臣下进行奖赏的“御品”。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清宫中重达千斤、万斤的近十件大型玉器多半出于扬州琢玉艺人之手。由此可见,清代扬州琢玉技巧和艺术水平之高,生产规模和作业能力之大,能工巧匠之多,实是前所未有。 ④进入20世纪50年代,扬州琢玉业开始复兴,成为现代中国玉器的主要产区。今天的扬州玉器,全面继承和发展了传统优良技艺。艺师们设计制作了大批造型优美、琢工精致的玉器,艺术水平仍居全国前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70年代初琢制的《白玉宝塔炉》,1986年琢成的《白玉五行塔》,同年琢制完成的《聚珍图》碧玉山,1989年运用薄胎工艺琢成的青玉《百寿如意》,1990年运用“山子雕”工艺琢成的白玉山《大千佛国图》,均荣获国家金杯。上述5件玉器,经国家评定为珍品,现收藏在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内。 小题1:选文第②段中划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说明方法: 作用: 小题2:选文第③段说扬州琢玉工艺发展到清代中叶“进入全盛时期”,请你根据文本信息分要点归纳能够说明这一点的内容。 小题3:选文第④段“扬州琢玉业开始复兴,成为现代中国玉器的主要产区”句中划线词“主要”有何作用,能否去掉? 小题4: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深入到中国人的血脉。请你结合有关“玉”的成语或者熟语(不少于2个),谈谈你对中国玉文化的认识。 参考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