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建筑艺术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艺术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艺术

西部民居采风 (三)

辛克靖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艺术

云南历史文化悠久,在旧石器时代有元谋猿人。新石器时代,云南大部分地区就有各族的先民活动。公元前1260年左右商代新石器文化遗址证明,当时已形成一个较大的村落,人们已会建造简单的木构架房屋。

风格各异的建筑结构

云南各少数民族传统木结构,有抬梁、穿斗、井干、人字木屋架,密梁平顶五种。抬梁,穿斗式木构架为白族,彝族,纳西族所采用,如白族,纳西族的 三坊一照壁 即三合院, 四合五天井 ,即由四坊组成的四合院。较大住宅则由几个三合院或四合院纵向或横向组成重院,彝族、哈尼族也大体相同。人字木屋架为傣族竹楼中所用,密梁平顶用于土掌房,受汉族影响的白族、彝族、纳西族、哈尼族民居,与汉族建筑一样能做到建筑功能、结构和艺术的统一。傣族、景颇族、德昂族、布朗族、基诺族为干阑式建筑结构,呈现出通透,灵活的建筑风格。彝族、哈尼族,全部或局部采用土掌房,用毛石脚,夯土或土坯墙,密梁铺草抹泥楼面,平屋顶结构,房屋组合符合地形,高低错落,朴素优美,富于变化。呈现出深厚朴实的建筑风格。采用平房的佤族、拉祜族民居用土坯墙或竹笆墙草顶,呈现出原始粗犷的建筑风格。

井干式民居建筑,是古代井干式建筑形式的残余,多为居于高山林区的少数纳西族、傈僳、普米族、独龙族、藏族和彝族采用。可就地取材,不受经济条件限制,施工简单,利于

抗震,是一种用木头叠起来的木楞房,如张衡 西京赋 , 井干叠而百层 ,这种建筑具有原始、古朴、粗放的建筑风格。

一颗印 民居建筑,是以天井为中心,由正房、东西厢房(俗称单房)及入口门廊组成封闭的四合院。瓦顶、土墙平面和外观方方如印,故称 一颗印 。正房三间,两层,前有单层廊(称抱厦),构成重檐屋顶。两边耳房为二层,吊厦式,称 三间两耳 ,主房屋顶稍高,双坡硬山式。厢房屋顶为不对称的硬山式,分长短坡,长坡坡向内院,在外墙处,作一小转折成短坡,坡向墙外。所有房间均朝向天井采光通风,外墙多不开窗,仅在

云南彝族一颗印民居

二楼有个别小窗,形成封闭式的外端,前围墙颇高,常达厢房上屋檐口,围墙正中立一大门。无侧门或后门。平面及空间布局非常紧凑,形成灵巧内向,封闭式的外观特点。在昆明及滇中、滇南等地区的彝族常采用此种建筑结构和造型。

奇特的民居造型

各少数民族民居,在造型上最为典型的如景颇族倒梯形悬山屋面,德昂族歇山屋面呈半圆形如同毡帽的造型,元阳地区哈尼族民居中的脊短坡陡屋面,远望似菌子(蘑菇),哈尼族奇特的住房群 即一个家庭要盖一幢干阑式 大房屋 母房称 拥戈 ,为中心房屋。依照大家庭内成

41

ARCHITECTURE AND C ONS TRUC TION 2000-11

年男子的数目,环绕 拥戈 ,盖若干干阑式或落地式小房子 子房称 拥扎 ,供成年男子寻偶和婚后使用 (引自云南民居续篇)。澜沦、勐连勐海一带拉祜族独特的 大房子 草顶,呈椭圆形屋盖。傈僳族 千脚落地 房所用木料直径较小,数量多,根根落地,层高低,出檐深,远望只见密密排列的立柱架着低矮的竹席墙和悬山草顶的奇特造型。

灵活多样的村镇布局

白族村镇,多位于傍山缓坡的溪流附近,常以本祖庙与庙前戏台,组成以广场为中心。如大理周城,这里既是村镇市场交易活动中心,又是村民集合和文化活动中心。房屋互相毗连,沿街巷修建,道路四通八达,地势许可的村镇还常将溪水引入。在村镇入口处建照壁。洱海之滨的渔村如喜州镇,其总体布局,随海岸线的变化而曲折蜿蜓,呈现向内凹的带状布局形式。建筑物左右毗邻,背靠海岸,面向水面,许多巷道一端通海,一端通主要街道。每户人家均可由自己的住房直接登船出港,以便于水上作业。

纳西族村寨,以水系而构成村寨。纳西族多伴水而居,住房多建在溪流旁,有些村寨则筑沟引水,通过村寨,与街道平行。余水则利用灌溉农田, 做到了村村寨寨有流水 , 家家户户有水流 。如丽江古城,就是小黑龙潭流出的玉河泉水,至双石桥水被分为中、东、西三条支流,各支流再分为无数细流,入墙绕户,穿场走苑,形成主街傍河,小巷临水,跨水筑楼的景观而更具民族特色。

傣、景颇、哈尼、德昂、傈僳、佤、布朗等少数民族村镇多采用了散点型的灵活布局。一般均有寨界、寨门,以佛寺和几个木鼓房为村寨的活动中心。拉祜族的村寨中的广场中间立寨神桩,不仅是村民集会和祈祷平安的活动中心,而且是村民唱歌跳舞的文化活动中心。围绕村寨的房

屋均不互相毗邻,以不规则的小道连

接各户,在户间行走如同穿过小道,

最为典型的如傣族村寨,各户干阑竹

楼四面临空不相互拼接,呈独立形式

掩映在绿树丛中,以网状或不规则的

棋盘式道路连通各户及通往佛寺。

拉祜族民居则是围绕设有寨神

桩(以三根木桩象征一雌一雄、寨神)

的中心广场分布,每户住房一栋,独

立修建,互不相连,分层排列,朝向没

有一定的规律而自由布局。寨内道

路以广场为中心,作十字形的基本布

局,其中三条道路通向三个寨门,一

条道路通向寨子东北部高地上的佛

寺。

村寨中的水井建筑以傣族最为

典型,有宫堡式水井、大象水井、孔雀

井、佛塔井、蹲兽井多种造型,其装饰

也绚丽多彩。

绚丽多彩的建筑装饰

各民族因自然气候、地理环境、

风格习惯、宗教信仰、文化审美观念

及经济条件的不同,各具鲜明浓厚的

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很注意实用

与艺术,结构与审美的结合,综合运

用各类艺术之大成和构图形象上的

丰富层次与统一和谐,呈现出丰富的

民族特色。如佤族民居,在屋脊交

叉,顶端刻燕子或在搏风板上雕刻芭

蕉花纹,在主火塘交叉点上木刻骑马

式裸体男像,在大房子的大门上雕刻

裸体男女;房屋四壁木板用牛血、石

灰、木炭等画壁画。这些装饰都与他

们原始宗教信仰分不开,因为燕子是

佤族崇拜的飞禽之一;男性裸体像是

他们信仰的祖神;男女裸体是他们崇

尚的生殖。边种原始粗犷的装饰美,

充分显示其民族特色。

傣族竹楼外墙围以精编花纹竹

席的装饰,呈现出纯朴淡雅的韵味和

民族风格。傣族佛殿上的各种脊饰

彩塑,佛塔四周的彩塑蹲兽,具有丽

而不俗的装饰美。

彝族重檐式瓦顶民居,在山墙及

前后檐下以白灰粉刷,用通俗的手法

描画黑白彩绘,群众喜闻乐见的麦

穗、花卉、动物等形象,在凹曲状的屋

面和屋脊两端高翘的鼻子相辉映,使

外观显得活泼优美,具有曲直对比的

韵律。

在云南各少数民族民居装饰中,

以白族最为精细华丽,重点是大门、

照壁,内院隔扇窗木雕,大门常采用

三滴水大门 。在高翘如飞的檐下,

设斗拱至六垛六跳之多,并在斗端头

雕饰龙、凤等各种纹饰。斗拱有木质

和灰塑,木质斗拱有用木质本色施以

油漆,以突出木雕素质的精妙,更为

华丽者,在其上施彩色油漆。斗拱下

是重重镂空花枋和在八字翼墙的砖

砌格框内嵌以风景大理石,或彩塑翎

毛花卉、山水、或题诗名句,把一座门

楼装饰得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照壁

在正房对面,也为 三滴水照壁 ,比

例匀称,屋顶呈现曲线美,斗拱、泥

塑、大理石、书画等装饰壁画,疏密得

体。内院门窗、梁枋均施雕刻,尤以

堂内六扇格子门雕工最为精美,用三

至五厘左右厚的柯松、楸木或青皮树

板材,分二层,三层,四层甚至五层透

雕,并掺用浮雕、圆雕等多种手法,雕

刀有四十余种之多。雕刻内容多为

西厢故事 、 八仙过海 、 红楼梦人

物 、 渔樵耕读 、 四景花卉翎毛 及

博古陈设 等等。雕刻技艺之高超

被誉为鬼斧神工。

至于山墙的装饰,白族民居常在

与前檐高度相应的山墙面上设一腰

檐,腰檐部即山花部位,用六角、方形

或长方形面砖排列组合成图案贴画,

中间嵌以灰塑花饰,施以桔黄为主调

的色彩,使其雄浑古朴,气派十足,或

用黑白彩画图案装饰,气势奔放流

畅,自成风格,通过各种装饰手法,把

一座白族民居,装饰得象一座艺术殿

堂。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42ARCHITECTURE AND C ONS TRUC TION 2000-11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调查报告 (1)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 摘要:众所周知,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这也就肯定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关键词: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饮食节庆建筑 一、云南少数民族的总体情况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云南总人口4144万,少数民族占38.07%,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基诺族、蒙古族、独龙族、满族、水族、布依族等20多个民族的人口都超过8000人。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呈多样化分布:一些民族既有一定的聚居区,又杂散居于其他民族中;一些民族高度集中于一个地、州甚至一个县、一个乡中;有的民族杂散居于城镇及交通沿线,以村寨聚居;有的民族散居于城镇。人口在5000人以上、并有一定聚居区的25个民族,主要聚居于平坝地区和边疆河谷的有回、满、白、纳西、蒙古、壮、傣、阿昌、布依、水等10个民族,人口约450万;主要聚居于半山区的有哈尼、瑶、拉祜、佤、景颇、布朗、德昂、基诺等8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500万;主要居住在高山区的有苗、傈僳、藏、普米、怒、独龙等6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400万。全省没有一个单一民族的县,回族、彝族在全省绝大多数县都有分布。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它的少数民族总人口(1433万)名列第2位(仅次于广西)。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3.41%,居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第7位(次于西藏、新疆、青海、广西、贵州、宁夏)。其中人数最多的彝族占总人口的11%。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 汉语言文学2A班潘爱妮学号:20091202566 序号:56号 论文摘要:云南少数民族建筑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及景观独特性等文化特征,既反映了 各民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也反映了各民族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还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类型、文化差异、审美心理、宗教信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云南民族建筑是各民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是一份厚重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云南民族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使云南民族民居建筑显得多彩多姿。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民族民居,外有奇丽的风貌,内有智慧的技艺,引人注目,形成了云南突出的民族民居文化。云南各地都有不同的民居建筑。宁菠纳西族、怒江傈僳族的木楞房,元江哈尼族的蘑菇房,西双版纳傣、景颇族的竹楼,大理等地彝、白族的重檐瓦房以及白族由重檐瓦房发展而形成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及彝族发展形成的“一颗印”等,在结构、布局、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典型化和规范化的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点。 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竹楼、土掌房、木楞房随汉文化的不断传入而不断改变。我们对于这个变化,一般将其原因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很多民族在吸取汉族建筑风格和技术后,结合本地、本民族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逐步创建、发展了有自己特色的民居建筑。另一方面,受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的制约和影响,各民族的民居仍以木楞房、土掌房、竹楼作为基本的住房,历经几千年不变,只是在工艺和技术上逐步改进。 经过多年的演变,重檐式瓦房成了多元文化结合的典型民居,彝、白族人民更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建了“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六合同春”等壮丽、舒适、体现工艺类的住房,并历经千年以上,成为具有悠久民族传统的住宅。 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 一、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构成、地理经济和信仰及意识形态。 与中原地区自先秦以来就形成比较明确、清晰的文化传统相比,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构成有明显的特点。在同一时期,有多种不同的文化共同存在,如傣文化从来都是一种独立的文化类型,百淮系文化也自成一家。 从地理经济上看,氏羌文化起源青藏高原的氏羌族群,是一种高原游牧游耕文化,“编百越文化源于我国南方地区的百越族群,稻作、干栏建筑、;发左社,随畜迁徙”是其特点. 纹身为其本质;百淮文化被视为云南的本土文化,或许可称作“以采猎为务”的狩猎文化,剿牛、猎头、喜山居?显然,这种划分是极为粗略的。实际上,每一种都并非纯粹的文化类型,而是杂交各种不同的文化因子于其中,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现象比比皆是。 从族源出发,云南文化可分为氏羌文化、百淮文化和百越文化几种类型。从精神意识看,又有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巫鬼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之分。 这些多元的文化因素在民族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建筑中被划分得很明确。云南少数民族在建筑中众多的忌讳也充分说明了多元性,例如白族、彝族的门楼和壁照是相当重

云南少数民族的建筑

云南少数民族的建筑 一说到云南少数民族的建筑,最为有名建筑有丽江古城、红河哈尼梯田、金马碧鸡坊、云南大学图书馆等云南标志性建筑。云南,简称云(滇),位于中国西南的边陲,省会昆明。云南的简称是滇或云,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是截至2013年为止发现的中国和亚洲最早人类。以下是为建筑人士整理相关云南建筑资料,具体内容如下: 云南少数民族的建筑金马碧鸡坊 金马碧鸡坊简介: 金马碧鸡坊位于昆明市中心三市街与金碧路汇处,高12米,宽18米,雕梁画栋精美绝伦,东坊临金马山而名为金马坊,西坊靠碧鸡山而名为碧鸡坊,是昆明的象征。金马碧鸡坊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 当太阳将落,余辉从西边照射碧鸡坊,它的倒影投到东面街上;

同时,月亮则刚从东方升起,银色的光芒照射金马坊,将它的倒影投到西边街面上;两个牌坊的影子,渐移渐近,最后互相交接。这就是60年才会出现一次的金碧交辉的奇观。相传,清道光年间,这个奇观曾经出现过一次。由于地球、月亮、太阳运转的角度关系,这样的景,要 60年才能出现一次。金马碧鸡坊的设计体现了古代云南人对数学、天文学和建筑学方面的造诣。原金马碧鸡坊于10年动乱中被拆毁,现有的金马碧鸡坊是1998年在原址按原风格重建的。 云南少数民族的建筑金马碧鸡坊 金马碧鸡坊文化象征: 明末担当和尚曾赋诗: 一关在东一关西,不见金马见碧鸡。 相思面对三十里,碧鸡啼时金马嘶。 金马、碧鸡二坊曾是昆明城内人文景观和城市的标志。位于昆明城传统中轴线的南端,即今天金碧路与正义路交叉口,始建于明代宣

德年间。东为金马坊,西为碧鸡坊,二坊相隔约数十米,均为门楼式木构牌坊,飞檐翘角,与忠爱坊鼎足而立形成品字三坊。金马、碧鸡二坊建成后,屡遭兵燹,又多次重建。光绪十年(1884年)云贵总督岑毓英主持重建的金马碧鸡坊,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被拆除。旧时,金碧交辉曾是昆明的八景之一。1998年,在金碧路改扩建过程中,昆明市人民政府再次重建金马碧鸡二坊。 云南少数民族的建筑金马碧鸡坊 金马碧鸡坊建筑历史: 有关金马碧鸡的神话传说,最早见诸于史籍记载的是汉代班固的《汉书》。据《汉书》王褒传记载:汉宣帝五凤三年,有方士盛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可祭祀而致。于是汉宣帝封当时四川的著名文人王褒为谏议大夫,持节前往求之。由于诸蛮叛乱,道路闭塞不通,王褒并没有到达云南而只到了川西一带,写了一篇《碧鸡颂》进行遥祭,颂词为:持节使王褒,遥拜南崖,敬移金精神马、缥碧之鸡,处南之荒,深溪回谷,非土之乡。归来归来,汉德无疆,广乎唐虞,泽配三皇。黄龙见兮白虎仁,归来归来,可以为伦。归兮翔兮,何事南荒。王褒企图凭借汉德无疆,写一篇祭文,就将金马碧鸡召唤到内地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全部资料汇编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大全 云南是山的世界,河流的故乡。古人曾用“彩云南现”来遥指这片神秘的云岭高原。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俗”的红土高原上,生活着26个民族,其中25个少数民族中的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不同的民族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云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当您翻越重重叠叠的大山和蜿蜒流淌的河流,踏上云南这片红土地时,总有看不完的景,听不完的故事,探不完的谜…… 云南,秘境之旅一定会给您留下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彝族 云南的彝族约有470.57万人,其中位于云南中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云南境内彝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崇虎、尚黑、敬火、爱武是彝族文化的几个鲜明特点。而彝族的十月太阳历,可与闻名于世的玛雅文明相媲美。 彝族打歌——最受欢迎的全球民间舞蹈 每逢收获、婚嫁或节庆,生活在云南的彝族,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上千人,围着一堆堆熊熊的烈火,合着芦笙、短笛、月琴和树叶吹奏的音乐节拍,男女手拉手,围成圆圈,逆时针方向踏足而歌,通宵达旦。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彝族“打歌”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白族 白族,主要住在于云南西北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现约有150.56万人。白族崇尚白色。除“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及汉族的年节外,白族还普遍崇奉一村一方的保护神一“本主”,各地还有迎神赛会等等,难怪人们把白族文化称为一部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民俗百科全书”。 讲究礼仪的白族“三道茶” 白族习惯喝烤茶。烤茶讲究茶具,俗语说:“酒盅要粗糙,茶盅要精巧。”献客的茶盅以洁白精巧的瓷杯为上品。白族茶礼分三道,俗称“三道茶”,即“头苦、二甜、三回味”。一道为纯烤茶,二道加核桃片、烧乳扇和红糖,三道是加蜂蜜和几粒花椒的蜂蜜花椒茶。“三道茶”是白族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小镇特色规划探讨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小镇特色规划探讨 摘要: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拥有数量众多的民族特色城镇,由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及地域差异性,这些城镇具有了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风貌格局、民族建筑艺术和传统产业,拥有鲜明的特色。近些年,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民族特色小城镇凭借独具魅力的特色资源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 本文以云南省极富特色的小城镇——西盟县勐卡旅游型特色小镇规划为实证,探讨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规划过程中如何进行特色定位及特色塑造的方法、途径等问题。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旅游小镇、勐卡镇、规划 1、引言 至2013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3.73%,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许多大城市在接纳农村人口转移方面已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因此,近年来小城镇成为国家大力发展的对象。然而,我国的许多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规模越来越大的,但城镇固有的历史文脉和山水风貌却逐渐消退。 城镇特色是城镇物质形态特征和社会文化特征的综合反映,它是特定条件下的小城镇符号系统所提供的差异性特征[1]。她不仅体现在城镇所处的地理环境、自然风光中,更重要的是孕含在她的人文风俗,以至其与环境相结合的人工创造的建筑物和空间形态及布局中。 在推进民族团结、边疆稳定方面,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在城镇化发展中创造性地探索出许多典型模式,采用灵活的策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逐步探索出中心城市带动型、资源开发带动型、大企业带动型、旅游产业带动型、边贸带动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城镇化道路[2]。 勐卡镇地处西南边陲,地域及民族文化特色显著。一方面,国家及云南省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旅游小镇被作为云南省旅游发展的新方向而获得更多重视;另一方面,旅游小镇是南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的重要模式,是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对边疆地区经济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勐卡小镇规划,对于探索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小镇规划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旅游小镇的类型 旅游小镇就是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小城镇,大多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并且极具地方特色。旅游小镇根据其依托的旅游资源类型,可分为自然风光型、历

浅谈传统民居改造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e1425762.html, 浅谈传统民居改造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者:宋雪峰 来源:《大观》2016年第10期 摘要: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是各民族历史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具体体现,是民族文化和建筑艺术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在传统民居改造中,既要传承民族建筑文化,又要创新民族建筑艺术。本文对传统民居改造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行探讨。 关键词:传统民居;改造;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 云南是我国世居民族和特有民族最多的边疆省份。据统计,云南世居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80%以上的自然村有12000多个,其中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约70%。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民居类型多样:如分布在滇南、滇东南、滇西地区的傣族、布朗族、佤族、哈尼族、基诺族、壮族、德昂族、彝族等民族聚居村镇的干栏式、吊脚楼民居;滇西北、滇中地区的彝族、普米族、纳西族摩梭人等民族聚居村镇的井杆式、木楞房、垛木房民居;滇南哈尼族聚居村镇的蘑菇房民居;滇南、哀牢山区的彝族聚居村镇的土掌房民居;滇西地区的白族、彝族、纳西族等民族聚居村镇的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民居;滇西北的藏族地区的平顶碉楼民居;滇西北地区的傈僳族聚居村镇的千脚落地房民居;滇中、滇西一带的汉族、彝族、满族等民族聚居村镇的一颗印、合院式民居等,堪称中国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大观园。 一、传统民居改造中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是各民族历史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具体体现,是民族文化与建筑艺术最直观的表现形式。随着时代发展,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必然在保护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得到保护,同时,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也会在传承中得到创新,在创新中得到传承,保护与发展互为因果,传承与创新互为表里,建设需求和建筑艺术总会处于相对平衡。特别是提取和重构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造型、图案、色彩,提炼标志性的民族文化元素,对民族传统民居进行装饰;运用民族文化符号,或改变民族文化符号的组合关系,结合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形式表征、空间构成、环境意识、营造技术,创新设计出特色浓郁的时代经典民族特色民居,使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改造后更为新颖和突出。因此,对少数民族传统民居进行改造,既是传承传统民族建筑文化,又是创新民族优秀建筑艺术,是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传统民居改造中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原则 在传统民居改造中,要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必须坚持4个原则:一是保持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原则。在少数民族特色民居的保护与改造过程中,要严格保持原有民居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不改变传统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外立面特征和基本材料。二是修旧如故的原则。在修复村镇内具有保护价值的濒危建筑物或构筑物时,使用旧木料、旧石料、旧砖瓦等材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 09司法二班 柏永钧 20090140728 云南是一个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都极为复杂的地区,它是人类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又是古代几大族群迁徙流转之地。远在新石器时代,云南已是一个多民族祖先杂居的区域,至今任居住着中国半数以上的民族,有26个世居民族以及百个民族支系。他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样式,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民族文化的和谐发展,增强了各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培育了各民族各展所长、相互学习、相互交融、携手共建多彩家园的共同理想,这是云南民族团结与和谐发展的深厚底蕴和强大动力。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锁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同样,民族文化是指整个民族发展历程中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涉及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民族文化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积累和传承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包括:文化多样性、乡土性、边缘性、兼容性以及亲和性等。 封闭性对于云南而言是从古代一直持续到近代的,其封闭性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地理位置,云南位于我国西南,是边疆之地,且地形复杂地势险恶。自古就与中原交流欠缺,有些地方解放了还在过着原始的生活,从这可以看出云南在古代很大程度上是自我封闭发展的,这就造就少数民族文化封闭性的根本原因,大部分少数民族的文化的完全的属于原始文化的,如生活于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其文

化是母系氏族为主导的民族文化。当然封闭性也有民族自身原因,因为语言的不同,要使人们普遍去交流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造成改文化特征的原因为地理位置、语言不同、生产方式不同、民族自身意识的封闭性等造成。 云南以前被中原或者其他民族称为南蛮,这个意思是贬义,说明古时外界对云南的认识有一定的色彩,这一定程度上也无形划开了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也造成云南人心理的自卑感,不仅如此,云南人自身也有恪于保守的思想,这是边缘性的关键之一。其次就是文化上的边缘性,其表现在主流文化的色彩相对淡薄,同时会混杂进不同质的文化因子,总之使其文化影响相对较少。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之所以这么灿烂辉煌,一方面在于各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不间断地发展,另一方面得益于它的兼容性。在继承其优秀传统的同时,也需要在与外来民族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中,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来丰富发展自己。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这就是文化的兼容性。正如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所说:“文化的民族性正越来越被珍视,被推崇。学习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为的是中国文学的创新,为的是滋养我们自己的文学之根,更好地保持和发扬我们文学的中国本色。” 云南少数民族具有亲和性,各少数民族之间之所以能够团结奋进、共同繁荣,得益于中华民族“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因为各族人民从内心就有一种和谐发展的良好愿望,随着历史的前进,各民族人民通过越来越多的交流增进友谊,增强互信,这样就更容易在各少数民族同胞中产生共鸣,形成云南各民族团结齐发展的面貌。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艺术

西部民居采风 (三) 辛克靖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艺术 云南历史文化悠久,在旧石器时代有元谋猿人。新石器时代,云南大部分地区就有各族的先民活动。公元前1260年左右商代新石器文化遗址证明,当时已形成一个较大的村落,人们已会建造简单的木构架房屋。 风格各异的建筑结构 云南各少数民族传统木结构,有抬梁、穿斗、井干、人字木屋架,密梁平顶五种。抬梁,穿斗式木构架为白族,彝族,纳西族所采用,如白族,纳西族的 三坊一照壁 即三合院, 四合五天井 ,即由四坊组成的四合院。较大住宅则由几个三合院或四合院纵向或横向组成重院,彝族、哈尼族也大体相同。人字木屋架为傣族竹楼中所用,密梁平顶用于土掌房,受汉族影响的白族、彝族、纳西族、哈尼族民居,与汉族建筑一样能做到建筑功能、结构和艺术的统一。傣族、景颇族、德昂族、布朗族、基诺族为干阑式建筑结构,呈现出通透,灵活的建筑风格。彝族、哈尼族,全部或局部采用土掌房,用毛石脚,夯土或土坯墙,密梁铺草抹泥楼面,平屋顶结构,房屋组合符合地形,高低错落,朴素优美,富于变化。呈现出深厚朴实的建筑风格。采用平房的佤族、拉祜族民居用土坯墙或竹笆墙草顶,呈现出原始粗犷的建筑风格。 井干式民居建筑,是古代井干式建筑形式的残余,多为居于高山林区的少数纳西族、傈僳、普米族、独龙族、藏族和彝族采用。可就地取材,不受经济条件限制,施工简单,利于 抗震,是一种用木头叠起来的木楞房,如张衡 西京赋 , 井干叠而百层 ,这种建筑具有原始、古朴、粗放的建筑风格。 一颗印 民居建筑,是以天井为中心,由正房、东西厢房(俗称单房)及入口门廊组成封闭的四合院。瓦顶、土墙平面和外观方方如印,故称 一颗印 。正房三间,两层,前有单层廊(称抱厦),构成重檐屋顶。两边耳房为二层,吊厦式,称 三间两耳 ,主房屋顶稍高,双坡硬山式。厢房屋顶为不对称的硬山式,分长短坡,长坡坡向内院,在外墙处,作一小转折成短坡,坡向墙外。所有房间均朝向天井采光通风,外墙多不开窗,仅在 云南彝族一颗印民居 二楼有个别小窗,形成封闭式的外端,前围墙颇高,常达厢房上屋檐口,围墙正中立一大门。无侧门或后门。平面及空间布局非常紧凑,形成灵巧内向,封闭式的外观特点。在昆明及滇中、滇南等地区的彝族常采用此种建筑结构和造型。 奇特的民居造型 各少数民族民居,在造型上最为典型的如景颇族倒梯形悬山屋面,德昂族歇山屋面呈半圆形如同毡帽的造型,元阳地区哈尼族民居中的脊短坡陡屋面,远望似菌子(蘑菇),哈尼族奇特的住房群 即一个家庭要盖一幢干阑式 大房屋 母房称 拥戈 ,为中心房屋。依照大家庭内成 41 ARCHITECTURE AND C ONS TRUC TION 2000-11

少数民族建筑

竹民俗:云南少数民族竹楼建筑 竹楼是最具代表性、最富有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竹制民居建筑,在云南省境内的傣族、佤族、布朗族、基诺族、德昂族、哈尼族、独龙族、怒族、傈僳族、白族、景颇族、拉祜族等聚居区,竹楼是主要的民居建筑形式。 竹楼是采用干栏式建筑形式,房屋离开地面,建筑在柱桩上,下部架空。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和放置东西。竹楼都背负青山、依山而建,具有防潮、通风散热、卫生舒适、防避虫蛇之害的特点。因就地取材、以竹为楼,梁柱、墙壁、屋面、楼梯、楼面都是取竹而建,俗名竹楼。云南不同民族的竹楼大小、内部设置有差异,但以傣族竹楼最具有代表性。竹楼分上下层,上屋顶呈四面坡形,犹如“孔明帽”,下层呈方形,极富立体感;竹楼与竹楼之间高低起伏不平,富有层次感。

历史文献对云南民族竹楼有明确记述,《唐书?南平獠传》有“多瘴疠,山有毒草、沙虱、蝮蛇,人楼居,梯而上,名曰干阑”之载,宋?周去非《岭外代答》称“上设茅屋,下豢牛棚。棚上编竹为栈,下施椅桌床榻。”元?李京安《云南志略?诸夷风俗》也有“金齿百夷……风土下湿上热,多起竹楼,居濒江,一日十浴”之载述,说明其历史源远流长。云南少数民族竹楼的起源和诞生存在有许多的传说和故事,反映了云南少数民族人因地制宜、旧地取材、适应环境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精神。用竹建造的傣家竹楼充分体现出轻盈、灵巧、别致、实用,极富民族特色和风情。傣家人于村寨旁种植许多高大茂密的竹丛,生机盎然,掩映着土灰色的竹楼建筑,富有诗情画意。 现今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竹楼用纯竹建造则较为少见,竹柱、竹地板、竹梯、竹隔板多被木制品替代,但仍然保留着“竹楼”的形状和名称,“竹楼”无疑已成为云南民族民居的符号,展示着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 到云南民族村最大的收获是每个民族的建筑风格各异,区别非常明显,就是现在大多数少数民族的人口大多在1~2万人左右,但是却能形成自己鲜明的文化传统,真是感叹祖先的智慧和历史长河留下的文化脉络。

云南少数民族民歌演唱的风格特点

云南少数民族民歌演唱的风格特点 内容摘要:云南少数民族民歌是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也包括艺术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的,各民族的唱法在风格、演唱特点上也各有区别,民族声乐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各少数民族结合本民族语言、民歌音调特点,形成了各有特点的发声方法(俗称用嗓方法)。要保持和发展民族歌手的演唱风格,要求老师要根据歌手各自的嗓音特点因材施教,根据各人的具体条件去发展他们的个人演唱风格。 关键词:民族风格用嗓方法演唱风格 云南省地处富饶美丽的边陲,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居住着26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化和优美的民歌,被人们称为民歌的海洋,是一个汇集多民族文化元素的聚宝盆。民族的多样性造就了民歌的多样性风格,使云南民歌百花园里呈现出色彩斑斓的景象,这丰富的民族元素也为云南民族音乐文化的创作与发展积淀 了厚重的基础。 云南少数民族独具风格的演唱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三种:1.高亢明亮的真声唱法;2.委婉细腻、优美动听的假声唱法; 3.表现力强、感情丰富的真假声结合的混声唱法。与传统的

民族唱法相比较,戏曲、曲艺、民歌都是以真假声演唱方法为基础,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性、科学性、艺术性、时代性的一种演唱方法,现已成为中国主流民族声乐流派的代表。而云南少数民族唱法,在不脱离本民族语言、风格特点的前提下,进行着不断的改进和发展。下面笔者着重把这26年来在教学实践与教研交流中所掌握的几种云南独具特色的 少数民族民歌演唱方法一一介绍。 一、云南省红河北岸江内彝族“四大腔”(即海菜腔、山药腔、五山腔、四腔白话)的演唱 1.江内彝族因与汉族杂居,有些曲式结构受到汉族民歌的许多影响。最有特点的用嗓方法就是真假声交替使用的技巧,要求歌者在演唱整首歌中,真假声转换要娴熟自如,不能让观众听到换声时出现的一点瑕疵,真假声的交替要天衣无缝。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在长期的传承中早就自成一种套曲模式,有特定的演唱技巧,歌词格式具体到哪一腔唱几个字都有明确的规定,演唱时用汉语演唱。据彝族歌手白秀珍所讲,演唱海菜腔(四大腔之一)的第一腔时,首先是对气息的要求很高,要气沉丹田,第一腔整个乐句中不能换气,要一气呵成,并且第一腔在唱“ei”和“a”母音时都是用真声唱,用口腔共鸣居多,音色朴实而清脆,才能表现出“海菜腔”独有的爽朗流畅的特点。接着唱“i”音时突转假声,

云南建筑

云南少数民族分布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摘要: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全省总人口约4192万人(1999年),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云南之所以分布有如此多的少数民族,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因素,政治因素等诸多因素有关.而这些众多因素中,对云南少数民族的多样性起最根本性作用的又是云南的诸如地貌、河流、气候等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尤其是复杂的地形环境几乎是云南复杂的民族分布格局的基础. 关键词:少数民族分布地理环境因素 一云南民族分布概况 神奇、富饶、美丽的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东西横跨864.9公里,南北纵长990公里.土地面积39.4(1995年统计数据)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192万人(1999年).东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东北面以金沙江为界,与四川省隔江相望;西北紧靠西藏自治区;西面与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国境线长达4061公里,是全国陆地边界线最长的省份之一. 云南,雪域高原与热带雨林共存,高山深谷和阔坝平湖相间,集结了全国二分之一的动植物种类,见证了26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历程.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除汉族外,人口在4000人以上的共有25个少数民族,他们分别是: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回、拉祜、佤、纳西、瑶、藏、景颇、布依、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诺、水、蒙古、布朗、独龙、满,占全省总人口的近1/3.另外,有15个民族,如怒族、独龙族、傣族等为云南省独有民族,各民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 早在氏族社会时期,云南就生活着“羌、濮、越”三大族群,他们是云南最早的先民,秦汉时期总称为“西南夷”.后经历代的不断迁徙、分化、演变、融合,到了明、清时代各族的分布和特点才趋于稳定.彝族主要分布在滇东北、滇中和滇北广大地区;白族主要分布在洱海周围及邻近地区;壮族、苗族主要分布在滇东和滇东南地区;傈僳、怒、独龙、哈尼、傣、拉祜、佤、景颇、布朗、纳西、藏、阿昌和德昂等族主要分布在滇西、滇南、滇西北的广大地区.另外,各民族民住的立体分布也较明显.白、壮、回、纳西等族多居于平坝;傣、阿昌居于低热河谷;彝、哈尼、拉祜、佤、景颇、布朗、瑶、德昂多居于半山区;苗族多居于高寒山区;藏和普米居于滇西北高原;傈僳、怒和独龙族则分布在怒江、独龙江两侧的山区,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各民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相互融合,又独立发展,创造了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 二云南民族分布与地理条件因素 对云南各民族的分布产生巨大影响的地理条件因素有很多,如地形、河流、气候、土壤、水源、光照条件等等.本文仅从影响较为明显的两个因素:地形因素和气候因素,来加以分析. 2.1 地形条件因素的影响 云南省各民族的分布受地形条件影响非常明显,如:其中有10个民族——回族、白族、纳西族、蒙古族、壮族、满族、傣族、阿昌族、布依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大全

少数民族风情大全 是山的世界,河流的故乡。古人曾用“彩现”来遥指这片神秘的云岭高原。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俗”的红土高原上,生活着26个民族,其中25个少数民族中的15个民族为所特有,不同的民族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当您翻越重重叠叠的大山和蜿蜒流淌的河流,踏上这片红土地时,总有看不完的景,听不完的故事,探不完的谜…… ,秘境之旅一定会给您留下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彝族 的彝族约有470.57万人,其中位于中部的彝族自治州和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境彝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

字。崇虎、尚黑、敬火、爱武是彝族文化的几个鲜明特点。而彝族的十月太阳历,可与闻名于世的玛雅文明相媲美。 彝族打歌——最受欢迎的全球民间舞蹈 每逢收获、婚嫁或节庆,生活在的彝族,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上千人,围着一堆堆熊熊的烈火,合着芦笙、短笛、月琴和树叶吹奏的音乐节拍,男女手拉手,围成圆圈,逆时针方向踏足而歌,通宵达旦。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彝族“打歌”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白族 白族,主要住在于西北部的白族自治州。现约有150.56万人。白族崇尚白色。除“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及汉族的年节外,白族还普遍崇奉一村一方的保护神一“本主”,各地还有迎神赛会等等,难怪人们把白族文化称为一部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民俗百科全书”。 讲究礼仪的白族“三道茶” 白族习惯喝烤茶。烤茶讲究茶具,俗语说:“酒盅要粗糙,茶盅要精巧。”献客的茶盅以洁白精巧的瓷杯为上品。白族茶礼分三道,俗称“三道茶”,即“头苦、二甜、三回味”。一道为纯烤茶,二道加核桃片、烧乳扇和红糖,三道是加蜂蜜和几粒花椒的蜂蜜花椒茶。“三道茶”是白族招待尊贵客人的饮品。

云南少数民族_精选资料完美版

《云南少数民族》 精选阅读(一): 云南少数民族种类有哪些?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数据,全国 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 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云南少数民族云南少数民族 我国的56个民族是: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云南没有的四个民族是:裕固族、东乡族、珞巴族、赫哲族。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数据,全国 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 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其中云南的世居民族有15个:白族、哈 尼族、傣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全省总人口约4192万人(1999年),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在2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彝族,有400多万;人口最少的 是独龙族,仅5500人。 云南民族众多,其构成原因也很多,主要是正因:云南地处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阻隔,各地居民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之中,久而久之,逐渐发展为不一样的民族;中原和北方统治民 族进入云南,也带来了一些少数民族人口;一些少数民族人口在元明清时期因避难、逃荒或其 他缘故,先后从内地迁入云南。由于上述一些主要原因,使得云南成为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 精选阅读(二):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 我们旅游界有一句话叫中国的旅游靠三南,河南的历史文化,海南的度假旅游,云南的少数民族风情,众所周知,云南的少数名族众多,是中国少数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除了 汉族外,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这15各民族分别是:白族 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基诺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在25个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彝族,人口最少的是独龙族,在这25个民族中有16个民族跨境 而居,而丽江也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区,除汉族外,全市住着纳西,彝族,傈僳,白族,普米,傣族。苗族。回族等22个少数民族,少数名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半数以上。丽江是纳 西族的主要聚居地,纳西族现有人口30万人左右,纳西族源于我国古代西北河湟地带的氐羌人,之后逐水草而居,向南迁徙至四川省的岷江上游,又向西南方向迁至雅砻江流域,在南迁到金沙江上游的东西地带,在汉晋时期被称为牦牛羌和摩挲夷,1954年根据本名族的意愿,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与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 内容摘要:众所周知,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这也就肯定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饮食节庆建筑 正文 一、云南的少数民族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数据,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其中云南的世居民族有15个: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

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全省总人口约4192万人(1999年),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在2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彝族,有400多万;人口最少的是独龙族,仅5500人。 云南民族众多,其形成原因也很多,主要是因为:云南地处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阻隔,各地居民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之中,久而久之,逐渐发展为不同的民族;中原和北方统治民族进入云南,也带来了一些少数民族人口;一些少数民族人口在元明清时期因避难、逃荒或其他缘故,先后从内地迁入云南。由于上述一些主要原因,使得云南成为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 云南25个少数民族分布比较复杂,但突出的特点有两个:一是交错分布、大杂居、个居。全省没有一个单一的民族县(市),也没有个民族只住一个县(市),总的说来,在边疆地区分布居多;二是立体分布,与云南立体地形、立体气候相联系,总的看来,傣、壮两族主要居住在河谷地区,回、满、白、纳西、布依、水等民族主要聚居在坝区,哈尼、拉枯、佤、景颇、基诺等民族居住在半山区,苗、栗、怒、独龙、藏、普米等民族主要聚居在高山区。 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与传承保护-最新文档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与传承保护 悠久的民族历史与独特的地貌特征造就了云南少数民族具有浓厚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样式。新时代背景下,由于新农村建设趋势的持续蔓延以及种种其他外来因素的影响,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由于无法满足居住者日益变化的生活水平和居住需求,传统民居的“特色化”逐渐被“规范化”取代,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处境。拥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是我国丰富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世界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基于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特色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是一项亟待解决的时代任务。 一、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概况 1.自然与人文环境位于纬度低、海拔高的高原山区的云南拥有稀薄的大气层、充足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长时间的日照给它带来了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山高谷深的地理环境也对它的交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气候特征是构成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独特民居风景的重要因素,由于云南大部分地区为高原型季风气候,日温差大且年温差小,因此在传统民居建设时需要考虑到采光和保温问题,充沛的降水使得传统民居非常重视排水问题。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独特的人文环境,在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居住的地方多为富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和聚落场所,但也有一部分人住在新民房中,人们主要从事传统

农耕生产,部分地区从事旅游服务,总体生活水平比较低。 2.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传承保护的影响因素现阶段,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传承保护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即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民居设计缺陷因素。由于云南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民居采用的是砖木结构,这种材质很容易受到风雨吹淋、虫蚁蛀腐的摧残,在年久失修后大多已经呈现摇摇欲坠之势,且洪水、雷击等自然灾害也可能对其造成毁灭性的破坏。社会因素体现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由于风俗习惯等原因以及文物保护意识的缺乏,对传统民居不加爱护导致其毁坏严重,且随着人口剧增和经济的发展,居住环境也受到了影响,拥挤杂乱的环境增加了传统民居损坏和倒塌的风险。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在结构设计与卫生设施设计上多有不足,多方面的缺陷导致了传统民居受潮、采光差,无法满足人们现代生活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传统民居在现代社会中的淘汰速度。 二、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 1.民族风情特色民族风情特色是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最为明显的特色之一,表现在民居建筑材料、建筑装饰、环境艺术氛围等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和风俗风情。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民居更倾向于使用木材、石材和土等建筑材料,如筒板瓦、大理石、青石、五花石等等。其中青灰色筒板瓦通常被用于传统民居中门楼顶的搭建,大理石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调查分析报告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调查报告

————————————————————————————————作者:————————————————————————————————日期: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 摘要:众所周知,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这也就肯定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关键词: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饮食节庆建筑 一、云南少数民族的总体情况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云南总人口4144万,少数民族占38.07%,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基诺族、蒙古族、独龙族、满族、水族、布依族等20多个民族的人口都超过8000人。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呈多样化分布:一些民族既有一定的聚居区,又杂散居于其他民族中;一些民族高度集中于一个地、州甚至一个县、一个乡中;有的民族杂散居于城镇及交通沿线,以村寨聚居;有的民族散居于城镇。人口在5000人以上、并有一定聚居区的25个民族,主要聚居于平坝地区和边疆河谷的有回、满、白、纳西、蒙古、壮、傣、阿昌、布依、水等10个民族,人口约450万;主要聚居于半山区的有哈尼、瑶、拉祜、佤、景颇、布朗、德昂、基诺等8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500万;主要居住在高山区的有苗、傈僳、藏、普米、怒、独龙等6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400万。全省没有一个单一民族的县,回族、彝族在全省绝大多数县都有分布。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它的少数民族总人口(1433万)名列第2位(仅次于广西)。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3.41%,居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第7位(次于西藏、新疆、青海、广西、贵州、宁夏)。其中人数最多的彝族占总人口的11%。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浅析

浅析云南少数民族神话的特点 神话是一定群体集体的意识活动的产物,显示了这个群体在某个时代对宇宙万物和人类生命的起源以及发展演变规律的思考。而且少数民族神话是各族人民在历史创造的,反应了他们自身对世界万物以及人类社会的看法,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些具有民族特色和高度幻想性的故事是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包含了文学民族学,宗教学哲学等多科文化价值,内涵深刻。而云南少数民族神话在我国南方神话中最富有代表性和特色,因为云南的廿四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蕴藏丰富、各具特色的神话,且由于历史、社会、文化、习俗等诸种原因,在历史上一直被称为神话王。更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生产力相对落后,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长期处于半封闭状态,同一民族的不同聚居区社会发展不平衡,各民族在生产方式、家庭婚姻形式、习俗信仰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保留原始社会残余等,因而在大多数少数民族中,一直尚未切断神话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神话一直有其赖以产生、流传、设展的社会条件。并且神话借此而获得了顽强的生命力,以活的形态在民间流传,历久不衰。 云南少数民族神话虽各具特色,但都大多解释开天劈地以及人类的起源为主体。如纳西族中有这样一个神话。这个神话共有二十个章节:茫茫远古,初辟天地,野牛撞天,耳辟天地,人类诞生,触怒天神,洪水滔天,利恩余生,初遇白鹤,东神造人,白鹤仙女,天上险境,十度交锋,天地美缘,天神诅咒,迁徙人间,击败凶神,定居创业,遣使探秘,山高水长。开出的天是倒挂的,象要塌下来,辟

出的地,凸凹不平整,好像要陷裂。于是又重新用五根柱子撑起天,铺平地。又如洪水滔天,只剩下纳西族祖先从忍利恩孑然一身,藏身于牦牛皮革囊,用九条铁链子,三头拴在柏树上,三头拴在杉树上,三头拴在岩石上,才得以死里逃生。再如彝族神话中有关梅葛的记述,远古的时候没有地,格滋天神把九个金果变成九个儿子,让其中的五个儿子曲造天,有七个银果变成七个小姑娘让其中的四个姑娘去造地,五兄弟吃喝玩乐,把天造小了,四姐妹不分白天黑夜造地,把地造大了。天神放麻蛇把地箍拢,放野猪、大象在地上拱出河流,请阿夫把天拉大,使天能盖住地。可惜天地做的不牢,一打雷,天地裂,一地覆地通洞,于是,五兄弟和四姑娘用云彩补天,用叶子补地,并提来公鱼撑地角,母鱼撑地边,捉来老虎,用老虎背脊骨撑天心,虎脚撑四边,于是,天地就稳了,然后虎心身体分别变成阳光、星星、云彩、大海、大江、道路和世界万物。有了天地,格滋天神开始造人,他从天上洒下三八雪,变成三代人,可是这些人糟蹋五谷粮食,于是天神就要水漫金山,把坏人淹死,留下好人传世,学博若的小儿子得到天神的葫芦籽,中出了大葫芦,天地间发了七十七昼夜洪水,人种死光了,天神在葫芦里找到了仅存的兄妹俩,要他们成亲。可是兄妹俩不愿意,为了传下人烟,在属狗那天,哥哥到河头洗身子,到属猪那天,妹妹到河尾吃水,吃了九个月,妹妹九怀孕了,怀孕九个月,妹妹生下了怪葫芦。天神在葫芦上戮了九道,分别出来了汉族、傣族、彝族、傈僳族、苗族、藏族、白族、回族。等等这些故事都讲述了天地万物是从哪里来以及我们周围的人民又是从哪里来。尽管

走进云南少数民族

“走进云南少数民族,追寻传承民族文化 支援山区教育事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009暑期赴云南丽江、宁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实践方案一、实践背景 中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本民族独具特色、风格迥异的民族文化, 云南是个多民族的省份,仅丽江地区除汉族外,有20余种少数民族,其中纳西族、彝族是云南省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民族历史背景十分丰富,在长期的生存斗争和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文化,并由此繁衍出不同的传统建筑和居住文化。 丽江地区各族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开发了丽江这块热土。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特别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工业、农业、交通邮电、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对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如何实现科学发展,在更高程度上融入现代化进程,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如何在科学发展中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践行科学发展观,这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必须积极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宁蒗彝族自治县,俗称小凉山,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川、滇交界处,幅员面积6025平方公里,县城海拔2240米。境内最高点白岩子主峰海拔4513.3米,最低点金沙江畔子补河口海拔1350米。县城距昆明交通距离568公里,距丽江139公里,距成昆铁路金江火车站

328公里的。年平均降雨量920毫米,年均日照2298小时,年均气温12.7℃,年均无霜期190天。属低纬度高原气候区,干湿季分明,立体气候显著,拥有丰富多样的资源。 宁蒗一名,系1917年设分县时,各取永宁和蒗蕖两地一字合并而成(永宁、蒗蕖两州为元朝时设立)。宁蒗历史悠久,据发掘遗址考证,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宁蒗生产力水平低,社会发育程度参差不齐,经济社会发展起步较晚。解放前夕,金沙江边的傈僳族保留着刀耕火种、游牧游耕的原始共耕制,凉山彝族保留着完整的奴隶制,坝区和半山区的摩梭人、普米族、汉族等,则处于封建领主制。宁蒗各民族的宗教礼仪、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等,至今尚不同程度地带有原始社会的特点和遗风。 宁蒗于1950年1月和平解放;1956年9月20日,成立彝族自治县;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治理的272个贫困县之一;1999年,被省政府列为全省八大少数民族贫困山区之一;2001年,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现全县有15个乡1个镇,86个村委会,5个社区,1122个村民小组,32个居民小组。有12种民族,其中11种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9.99%,彝族占总人口的60.75%;2003年末,全县总人口233327人,按新的脱贫标准计算尚有19.14万贫困人口,其中6.28万人处于绝对贫困境地,占总人口的27%,是个典型的山、少、边、穷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