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登飞来峰》教案教学设计

《望岳》《登飞来峰》教案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清人张潮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对自然风物和人文景观的热爱是相通的。细细品读山水,我们可以读出自然界的绚丽多彩,读出山与水的性情,更读出一种追求人性至高境界的胸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首古诗,感受诗中山水的绚丽,感受诗人的情怀

《望岳》

一、齐读诗歌

二、解题,了解泰山。

学生先介绍。

泰山——属五岳之首,主峰海拔1524米,春秋时的齐国、鲁国两国都可看见泰山。由于山势高耸出奇,山南山北的景色各不相同,可谓神奇秀丽。山中还常常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有古语云: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望岳》这个“岳”指的是“泰山”。五岳: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东岳泰山中岳嵩山

视频了解“泰山”

三、自主学习《望岳》

1、学习方法介绍:

查资料:正确地利用资料而不依赖于资料,是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小组交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与人交流,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个人学习:深入思考,使人睿智。

阅读书上简评:简评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运用好书本上的资源。

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古诗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读,在读中感悟。

2、经过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随学生的回答确定内容,用追问思考的形式探究诗句的内涵和蕴含的情感。

板书设计:

远望青未了广阔

近望神秀高大

凝望云、鸟

愿望众山小

四、鉴赏诗歌

1、写景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要表现景物的特点?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写泰山高大雄伟。

“齐鲁青未了”从占地面积之广,说明大;“阴阳割昏晓”说明高。

2、小组合作,选择一句写景的诗句进行赏析。

①、②句。主要写了诗人远望泰山“宽广” 诗人当时喜悦的心情。”

③、④句。描写了泰山景色秀美

赏析:“造化钟神秀”拟人手法,就是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身上。“阴阳割昏晓”“割”字很形象,就象人用刀割开一样。说明泰山

的南北明暗不同,说明泰山巍峨高大。

泰山的特点:高大(师板书“高”)泰山的秀美

⑤、⑥句:诗人心胸很坦荡。激荡。诗人的胸怀随着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点面结合

3、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诗句说一说,尾联如何表现泰山的雄伟的,有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胸气魄?

补充:运用《孟子》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夸张的手法从侧面衬托泰山的巍峨高耸。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还没登上泰山,就说“一览众山小”,诗人这里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方式?

“想象”。想象是诗歌的生命。杜甫24岁时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他少年气盛,对自己的前途依旧充满信心。

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

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诗中“胸”显然皆作者自己之心胸。我们再读一读诗歌,看看在你的眼前将会出现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望岳》表现诗人积极进取的豪情壮志。

5、我们了解到的杜甫是忧国忧民的,他的感情总是很深沉郁结,但是在这首诗歌中我们却感受到了别样的杜甫。能不能向我们介绍介绍写这首诗的背景。

背景介绍:这首诗歌写于736年,属于杜甫创作历程中的漫游时期。20岁后,诗人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

杜甫24岁时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他少年气盛,对自己的前途依旧充满信心。25岁时候他背起行囊再次漫游,来到齐赵。看到泰山,杜甫心胸豁然开朗,豪情迸发,吟诵出这首“望岳”千古名篇。“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6、《望岳》被喻为写泰山诗歌的绝唱。以后很多人来过泰山、写过泰山,但无人能比。明代有位诗人写到: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谁比杜陵人。杜陵人是谁?

7、齐背诵《望岳》。

登飞来峰

一、过渡引入

读杜甫的《望岳》,我们感觉到的不仅是对泰山美景的赞扬,更是作者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看看这首诗的情韵。

齐读诗歌。

二、解题,了解飞来峰

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县城东武县(现在山东诸城)飞来,故名---飞来峰。

三、自主学习《登飞来峰》

下面请同学们用刚才提到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等飞来峰》。

四、展示学习成果

经过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随学生的回答确定内容,用追问思考的形式探究诗句的内涵和蕴含的情感。

1、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里?用诗中原句回答

飞来峰上千寻塔

寻:古代的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塔高。“千”在这里不是实写,是指多。如我们学过的“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夸张

2、诗人有没有看到“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 的奇妙景象?诗中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闻说:听说。鸡鸣见日升:传说。站在塔上,五更天鸡叫的时候就看见太阳升起。

3、作者处在飞来峰的高塔之上,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用原句回答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不怕。缘:因为。遮:遮挡,遮住。

4、在现代,“浮云”是一个很流行的词,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出处古文: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

网络用语:

“夫人,功名于我如浮云,在下一点也不稀罕”——周星驰《唐伯虎点秋香》释义:比喻不把某事物放在眼里。

5、在这首诗中,“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

(出示: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积极推行新法,抑官僚制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登飞来峰》即作于1050年,当时他30岁,由宁波县令改任舒州通判。他向往美好前程,期待变革。)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障日也。”——陆贾《新语慎微篇》。意思: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

天子与太阳同辉,“日”象征着帝王,

诗中“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6、把保守势力说成是“浮云”,并且不畏,这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精神?

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说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就必须登上最高的一层。

这正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诵读整首诗歌

(师:只有站的高才能望得远。同样,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这样,只有在各个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王安石的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雄心壮志,请同学们一起诵读这首诗,读出诗人的雄心壮志。)比较异同

一、两首诗同是登高之作,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何异同?

1、借景抒怀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

《登飞来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曙,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望岳》则表达了诗人虽考场失意,仍充满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2、蕴含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

3、夸张、比喻的手法,大胆的想象。虚实结合

二、读了这两首诗,你还能想到哪些表达雄心壮志的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三、结束语。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安石和杜甫那豪迈的气势在这两首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也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提高自己,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板书设计:

远望青未了广阔

近望神秀高大

凝望豪迈

愿望勇攀高峰,俯视万物。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古代诗歌五首》编入部编版七下第五单元,本单元的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字里行间闪烁着哲理的光彩,带给我们许多启迪”。其学习内容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是托物言志的手法,二是比较阅读的方法。本课的五首诗分别为《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它们被组合安排在这一课之中,必然有其内在的逻辑关联,因此,可以将这五首诗整合教学作为指导学生群诗学习的尝试。整体看来,这五首诗均为名篇,内容不难理解,适合朗诵,学生自己也能初步读出诗歌的意蕴。同时,五位诗人的生平各不一样,诗歌创作背景也不一样,通过五首诗的比较阅读,可以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阅读诗歌,体会关键诗句所蕴含的情思。 学情分析: 本课已经接近七年级的尾声,学生通过近一学年的学习,初步掌握了阅读诗歌的一般方法,能够初步品读诗歌。但对诗歌的比较阅读没有接触,没有进行过群诗阅读,同时也未能完全深入理解诗歌。 创意概述: 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用群诗阅读的理念阅读诗歌。从诗人的生平、诗歌创作背景的比较开始,再到对于诗人创作情景的想象,体会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从而体会到同样的题材,不同的心境,会有不同意境的诗歌;同样的作者,不同的境遇,也会写出不同情感的诗歌;不同时期的作者,因其遭遇相似的事件,也许也会写出相同情感的诗歌来;不同的诗歌,我们会体会不同的意境、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哲理,这也是我们学习诗歌的有趣之处。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重点) 2.了解作者,初步了解诗歌“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比较生平 1. 今天我们学习《古代诗歌五首》,预习题要求同学们“围绕古诗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下面请同学们介绍一下你们的预习成果。(学生介绍,可结合《学习与评价》103页。)

《望岳》《登飞来峰》教案教学设计

《望岳》《登飞来峰》教案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清人张潮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对自然风物和人文景观的热爱是相通的。细细品读山水,我们可以读出自然界的绚丽多彩,读出山与水的性情,更读出一种追求人性至高境界的胸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首古诗,感受诗中山水的绚丽,感受诗人的情怀 《望岳》 一、齐读诗歌 二、解题,了解泰山。 学生先介绍。 泰山——属五岳之首,主峰海拔1524米,春秋时的齐国、鲁国两国都可看见泰山。由于山势高耸出奇,山南山北的景色各不相同,可谓神奇秀丽。山中还常常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有古语云: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望岳》这个“岳”指的是“泰山”。五岳: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东岳泰山中岳嵩山 视频了解“泰山” 三、自主学习《望岳》 1、学习方法介绍: 查资料:正确地利用资料而不依赖于资料,是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小组交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与人交流,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个人学习:深入思考,使人睿智。 阅读书上简评:简评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运用好书本上的资源。 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古诗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读,在读中感悟。 2、经过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随学生的回答确定内容,用追问思考的形式探究诗句的内涵和蕴含的情感。 板书设计: 远望青未了广阔 近望神秀高大 凝望云、鸟 愿望众山小 四、鉴赏诗歌 1、写景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要表现景物的特点?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写泰山高大雄伟。 “齐鲁青未了”从占地面积之广,说明大;“阴阳割昏晓”说明高。 2、小组合作,选择一句写景的诗句进行赏析。 ①、②句。主要写了诗人远望泰山“宽广” 诗人当时喜悦的心情。” ③、④句。描写了泰山景色秀美 赏析:“造化钟神秀”拟人手法,就是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身上。“阴阳割昏晓”“割”字很形象,就象人用刀割开一样。说明泰山 的南北明暗不同,说明泰山巍峨高大。 泰山的特点:高大(师板书“高”)泰山的秀美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 《登飞来峰》教案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 一.导入:我们学过王之涣《登颧雀楼》,知道登高望远。我们将学习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二、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初知鄞县,有政绩。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他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主张文学必须“有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等。(2)背景王安石此诗写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当时他三十岁,由鄞县(宁波)县令改任舒州通判。他向往“见日升”,“身在最高层”,其政治雄心于此已现端倪。这首登高览胜之作在构思上独具特色: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描绘山中的美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当时心中的感受。 (3)整体感知 (4)翻译我登上了飞来峰上的高塔,听人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看到太阳升起。不怕浮云层层遮视野,都因为登高望远心胸宽。 三、教师板书全诗。请同学们琢磨琢磨每句诗,想一想该怎么朗读,试着划分一下朗读的节奏。 1、格律诗常见的是哪两大类?一般多为几言?

(古典格律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一般多为五言和七言) 2、诗歌(格律诗)节奏的划分 七言: (1)基本:“二五”式和“四三”式 (2)细分:①二二三②二三二③二二二一④二二一二 五言:①二三②二一二③二二一 【一般情况是综合“音节”和“意义”两个方面,常以“二”起头,且上、下句节拍匀称】 四、学生读写 齐读——自由朗读——试背——在笔记本上默写 (确实默写不下来的同学,可以抄写) 融入文本三:全诗简析 (一)①②句: 导问: 1、按课本注释折算,“千寻”等于多少“尺”? 这应当看着是什么手法的运用? 作者的目的何在? 【“千寻”,夸张手法,极言塔高。】 2、第②句还在写“塔高”没有? 这应当看着是什么写法? 【“见日升”,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这还是写塔高。】 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我们知道,在通常情况下鸡鸣时分是看不到日出的。据说在泰山的日观峰,“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登高咏怀”诗歌鉴赏 ——《登幽州台歌》《望岳》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登幽州台歌》和《望岳》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中的前两首,与第三首《登飞来峰》均为登高之作,然情感表达却又不同。故将三首诗择出成为“登高咏怀”诗一组,藉由对比阅读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登高必赋”的文人传统、体会诗作情感。三首诗相对而言,《登飞来峰》语言较简单,情感表达较明确,因而引导学生利用课堂学到的方式进行自读比较并撰写小文章;同时补充其它登高之作,以期获得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三首诗中最难理解与体会者,当属《登幽州台歌》,四句诗从胸腔中喷涌而出,无所依傍,遒劲有力的语言传达深沉强烈的意绪。如果不了解陈子昂其人和诗歌创作背景,很难理解如此悲哀沉重的情绪从何而来,因此藉由这首诗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知人论世、沉潜讽诵、解读典故等读诗方法。《望岳》是杜甫早年诗作,其诗歌情感表达与中晚期之作不同,故这首诗除引导学生理解古典诗词“景语皆情语”的表达方式外,还补充了杜甫早年的另两首诗,希望孩子能对杜甫早期诗风有更具体的认识,同时理解诗人诗作中兴发感动的力量。 二、学情分析: 本次执教班级为初一级6班,学生语文基础较好,部分学生对古典诗词具备一定的鉴赏力,但大部分学生古典诗词阅读兴趣不高,积累较少。 三、教学目标: 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能有意识通过反复诵读、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等方式理解诗作情感。 3.学生能初步了解陈子昂及杜甫早期诗作的特点。 四、教学重点: 学生能有意识通过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等方式理解诗作情感。 五、教学难点: 1.学生能有意识通过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等方式理解诗作情感。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 七下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七下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 《己亥杂诗》导学案 20课:古诗五首《登幽州台歌》导学案 一、查阅资料 1.作者简介: 。 2.写作背景: 二、课文赏析: 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三、问题探究: 1.《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 3、诗人为什么“独怆然而涕下”,“独”字有什么作用? 4、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5.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四、课堂练习: 一、按要求填写。 1、诗歌中抒发诗人对明君的渴望之情的诗句 是:, 。 2、诗歌中抒发诗人怀才不遇,悲伤凄凉的诗句是:。 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人生悲歌。 B、一二句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明君和贤臣。 C、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乐观积极的思想感情。 D、第三句登楼远眺,写空间的辽阔无限和感叹生命的短暂。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俯仰古今,既写出时间的绵长,又表现了诗人要承前启后干一番事业的抱负。 B、前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 C、第四句用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D、后两句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是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营造出一种苍茫孤独的意境。

2022年部编版语文七下《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表格版)

20 古代诗歌五首 课题古代诗歌五首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应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味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不惧困难、胸怀天下的优质品质,树立 热爱祖国、兴我中华的远大理想。 课 前预习作者 简介 陈子昂(约659—700),字伯玉,射洪人,唐代文学家。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两次参军边塞,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有诗集《感遇诗》《陈伯玉集》等传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府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存了下来, 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谥号“文〞,世称王文公。其诗擅 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知识即兴而作,随心而述。代表性的有回文诗、字谜诗、打油诗等。这些诗各有特点,有些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深受人们的喜爱,流传至今。如初唐诗人沈佺期的《杂诗三首》。(2)随感而作的无题诗,指写随机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可以作为单首诗名,也可以作为组诗名。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是作者将自己在己亥年南归北上往返途中的见闻感受写成了三百余首杂诗,统名于此。 通假 字 荡胸生曾.云〔同“层〞,层叠〕 古今异义前.不见古人〔古义:过去。今义:方位词,与“后〞相对。〕 造化 ..钟神秀〔古义:指天地、大自然。今义:福分,运气。〕 阴阳 ..割昏晓〔古义:指山的北面和南面。今义:指人间和阴间。〕 不畏浮云 ..遮望眼〔古义:暗喻奸佞的小人。今义:指飘浮在天空中的云彩。〕丰年留客足鸡豚.〔古义:指猪肉。今义:泛指小猪。〕 词类活用一览众山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方位词用作名词,过去或未来的人、事〕飞来山上千寻.塔〔动词用作量词,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文言 句式 倒装句:荡胸生曾云〔主谓倒装,应是“生曾云荡胸〞〕 新课导入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纷繁复杂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远的意境、精彩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 新课展开 登幽州台歌【整体感知】 读通诗意。 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明主。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登高望远,遇见自我 ——登临群诗《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阅 读教学 教学目标: 析读登临诗,悟诗人心境美。 绘读登临诗,品山川壮丽美。 诵读登临诗,寻诗歌音韵美。 教学重点: 了解诗人登临之地,描绘所见之景的特点,结合背景资料,抓住关键性语句,体会诗歌情感和诗人的情怀。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 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古人常常会在登临山、亭、楼、阁、台等地时,会因自己种种原因而情思涌动,由此赋诗兴叹,抒发自己的胸怀。我们把这样的诗歌叫做“登临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登临诗,请大家大声朗读诗题。 二、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及韵律。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学生个读,教师点评) 预设:《登幽州台歌》抓住叠词“悠悠”,体会诗歌时空的阔远。《望岳》抓住诗歌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豪言壮语,通过重读“凌”“众山小”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登飞来峰》抓住“不畏”两个字,读出诗人的勇气与决心。 2、齐声朗读首诗歌。 三、把握登临之地及所见之景的特点,体悟诗情。 四、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诗人登高,见景必定抒怀,请同学们通读三首诗,我们先一起了解这三首诗歌诗人所登何地?他们登高看

到了什么景象? 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1. 朗读诗歌,找到作者所登之地。学生勾画,教师指导。 预设: 《登幽州台歌》所登之地是“幽州台”,追问学生“幽州台”是什么地方?根据课下注释,我们了解到幽州台是战国时燕昭王为了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招贤纳士,任人唯贤成为幽州台过去的颂歌,而今却只是枯草蓬生的斑驳亭台。 《望岳》所登之地是泰山。泰山素有“天下第一山”的美称,诗中所云“岱宗夫如何”中的“岱宗”二字的意思大山的祖宗的意思,可见泰山之雄伟巍峨。《登飞来峰》所登之地是“飞来峰”。古代传说这座山从琅琊郡东武飞来的,因此叫飞来峰。千寻塔,一寻大概八尺,千寻塔大概有8000尺,至于是不是真的有这么高,咱没有量过,但是高是绝对的。 3、感登临所抒之怀,“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中的或美丽或阔远或苍凉或雄壮的景色,都引起了诗人的情思,请大家你从诗歌中的哪一句诗或者哪一个词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思?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提问:陈子昂为何如此悲伤? 引出背景(也可让学生回答) 背景资料:陈子昂少年慷慨任侠,成年发奋苦读,24

《望岳》《登飞来峰》教案设计

《望岳》《登飞来峰》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望岳》和《登飞来峰》一为五言律诗,一为七言绝句。二者均为登高之作,皆为登高抒怀、志在报国的诗。诗人创作背景不同,却都是因登临见到物的伟大而感到自己的伟大,呈现出自信无畏的胸襟和气魄,或将心中自有的豪迈借由登高抒发。《望岳》是杜甫早年诗作,虽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却朝气蓬勃,借由“望岳”生发出登临的愿望,展现出了目空一切的豪迈气概和自信乐观的胸襟气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揭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道理。《登飞来峰》是王安石在浙江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30岁,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寄托壮怀。也暗藏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 2.学习者分析 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并不陌生。我国的诗词源远流长,但对于古今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情感上的距离,诗歌创作时的社会时代背景,诗派诗风的多样性等等都造成了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或是理解上的困难,或是情绪上的排斥。具体来看,一部分学生对于诗歌这一体裁比较喜欢,也具备一定的感受力,但很多学生对古诗词积累甚少,且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古诗词掌握理解程度距离新课标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提供更具体、丰富、有效的教学方法。 3.学习目标分析 ①了解登临诗的特点。 ②品味字句,研读赏析,学习诗歌借景抒情的写法。 ③领会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以及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爱国热情。 4.学习重难点 【重点】①从炼字、赏句的角度品味诗歌,感受诗歌营造的画面和意境。 ②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感受诗人。 【难点】比较阅读,以点带面,让学生理解登临诗中意象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5.学习评价设计 要求学生会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炼字赏析诗中之景,能讲出景物与诗人情感的联系,能结合背景理解诗人登高的原因,能讲出登临诗的特点,能用借景抒情的方法仿写登临诗。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语文20《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月、登飞来峰) 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加深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诗歌蕴含的哲理。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本课教学方法的选择 诵读、分析、点拨 (二)本课学法的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分享 四、教学过程: 一、学习《登幽州台歌》 (一)导读 幽州台,即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

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二)读背景 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三)读“景(描写的景物)、物(寄托的物象)” 活动设计1:朗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思考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生成预设: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生命短暂,因“不见”明君而无法施展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活动设计2:读“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思考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生成预设: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

《登飞来峰》教案

知识点: 1.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2.赏析: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 3.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对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4.容易出现的错别字:自(只) 身(生)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王安石的文学常识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默写全诗。

3.整体感知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人的志向,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难点: 整体感知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人的志向,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谈话导入法、情境朗读法、拓展研读法等。 学习方法:自主朗读法、合作讨论法、抓关键字词及图文结合理解等。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喜欢登高抒怀。杜甫远望巍峨的泰山,写下了千古绝唱《望岳》,表达了他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北宋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王安石登临高峰,有感而发,写下了绝世佳作《登飞来峰》。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探究一下,王安石登上高峰以后,会有怎样的情怀呢? 二、作者及背景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临川集》一百卷传世。 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城外的飞来峰,有感而发,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

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教案教学设计2

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教案 教学设计2 导读:《古诗三首》 《望岳》 杜甫 教学目标: a、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b、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 a、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 a、诗中哲理的理解; 基础知识: a、作者生平; b、泰山的有关知识; c、字音、字形; 教学方法:朗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

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板书: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下面同学们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 1.反复诵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2.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第1课时(共2课时) ◆活动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故事导入 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村里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出示图画) 千年前的一个夏天,有位年青人,登上此峰,触发感想,作了一首诗,叫《登飞来峰》。今天,就让我们开启时空之旅,跨越千年,与诗人对话,感受此诗的意境。(板书课题,作者) 2.了解作者 王安石(1021—1086) ①他官至宰相,且两度任相; ②他是现在的江西临川人; ③他坚持变法,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④他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⑤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⑥他字介甫,号半山,被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亦称王文公。 ⑦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3.飞来峰简介 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塔山,此山又称宝林山。山上有一座应天塔。传说宝林山是从琅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越王勾践曾在山上筑游台以观天象。塔山始建于晋末,高30余米,分七层,塔山因此而得名。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触景有感,写下《登飞来峰》一诗。 ◆活动二:诵读诗歌,感受诗韵 1.读准字音。 要求声音响亮,字正腔圆。可结合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和韵律。 (1)生自由朗读诗歌,自主划分朗读节奏。 (2)师播放朗读录音,明确朗读节奏。 节奏: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全班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读懂古诗大意。 反复诵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的意思。 注释: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诗意:飞来峰上耸立应天塔高耸入云,听说在鸡叫时可以望到旭日初升。不怕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塔的最高层。 ◆活动三:赏析诗句,感悟诗情 1.小组合作,再次朗读诗歌,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思考下面的问题。 写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30岁,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1)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里?看到了什么? 明确: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飞来峰上的应天塔。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应天塔之高,写出了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表

《望岳》《登飞来峰》教案教学设计-word文档资料

《望岳》《登飞来峰》教案教学设计导入新课 清人张潮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对自然风物和人文景观的热爱是相通的。细细品读山水,我们可以读出自然界的绚丽多彩,读出山与水的性情,更读出一种追求人性至高境界的胸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首古诗,感受诗中山水的绚丽,感受诗人的情怀 《望岳》 一、齐读诗歌 二、解题,了解泰山。 学生先介绍。 泰山——属五岳之首,主峰海拔1524米,春秋时的齐国、鲁国两国都可看见泰山。由于山势高耸出奇,山南山北的景色各不相同,可谓神奇秀丽。山中还常常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有古语云: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望岳》这个“岳”指的是“泰山”。五岳: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东岳泰山中岳嵩山 视频了解“泰山” 三、自主学习《望岳》 1、学习方法介绍:

查资料:正确地利用资料而不依赖于资料,是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小组交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与人交流,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 个人学习:深入思考,使人睿智。 阅读书上简评:简评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运用好书本上的资源。 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古诗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读,在读中感悟。 2、经过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随学生的回答确定内容,用追问思考的形式探究诗句的内涵和蕴含的情感。 板书设计: 远望青未了广阔 近望神秀高大 凝望云、鸟 愿望众山小 四、鉴赏诗歌 1、写景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要表现景物的特点?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写泰山高大雄伟。 “齐鲁青未了”从占地面积之广,说明大;“阴阳割昏晓”

说明高。 2、小组合作,选择一句写景的诗句进行赏析。 ①、②句。主要写了诗人远望泰山“宽广” 诗人当时喜悦的心情。” ③、④句。描写了泰山景色秀美 赏析:“造化钟神秀”拟人手法,就是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身 上。“阴阳割昏晓”“割”字很形象,就象人用刀割开一样。说明泰山 的南北明暗不同,说明泰山巍峨高大。 泰山的特点:高大(师板书“高”)泰山的秀美 ⑤、⑥句:诗人心胸很坦荡。激荡。诗人的胸怀随着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 点面结合 3、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诗句说一说,尾联如何表现泰山的雄伟的,有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胸气魄? 补充:运用《孟子》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夸张的手法从侧面衬托泰山的巍峨高耸。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还没登上泰山,就说“一览众山小”,诗人这里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方式?“想象”。想象是诗歌的生命。杜甫24岁时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他少年气盛,对自己的前途依旧充满信心。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诗歌,领会诗歌的内容。 2.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3.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2.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的高贵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登山临水是古人的乐趣。当年杜甫望泰山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慨。王安石登上被人们称为“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的飞来峰有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诗人的《登飞来峰》。 二、有关资料 1.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谥号“文”,世称王文公。其诗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2.背景资料 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yín )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触景有感,写下《登飞来峰》一诗。时年王安石三十岁,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现在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三、预习设计 1.请把杜甫的的《望岳》一诗补写完整。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望岳、登飞来峰

《望岳》教案 一、导入: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满眼河上,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作者简介: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这些诗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李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史诗”,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漫游时期: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三、教学过程: 《望岳》 1. 介绍写作背景: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2.介绍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有时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情况。《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整体感知。 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仰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4.逐句分析。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

《望岳》《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群诗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我们跟随诗人去登高吧《望岳》《登飞来 峰》《登幽州台歌》群诗教学实录 学习目标: 1. 了解古代诗歌体裁,古体诗、绝句和律诗的有关知识,准确朗读并默写三首诗歌。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 了解登临诗的特点。 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学写登临诗;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修养。 第一局部整体感知创设情境 师:你有过登山的经历吗?当你登上山顶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心情如何;当你登上亭台楼榭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心情如何;当你登高望远时,你看到了什么, 心情如何?能用诗表达你的情感吗?生:孙樱鑫《登香山》山外青山楼外楼,登上香山不用愁。望尽天下繁荣景,感慨世间久太平。生:高鑫《望峰》跨云触日点青峰,越木渡河登山耸。唯惜鄙人无纸币,带头伸手望山头。生:许蓝戈《登青峰》绿意遍满山,有蝶舞翩翩。春风拂嫩柳,一山春色落满地。生:魏硕《登黄山亭》万步登山春雨来,雨后突起仙雾来。不知何处飘烟起,尽享此景思念家。师:我们来看看刚才四位同学的诗,你最喜欢哪首?生:我比拟喜欢孙樱鑫的,她这首诗有景色,最后一句有自己的感慨。生:我比拟喜欢魏硕的,他最后两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生:他们几个有一个共同点,都写了看到的景色,也有人写了自己的心情。师:这几首诗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吗?生:我觉得最明显的是许蓝戈的最后一句,字数与其它三句不一样。生:不能只写景要有自己的感情。师:我们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写诗的。读三首诗。 第二局部读登临诗观景悟情 (一)登高之景色师:我们看看这些大诗人写诗的思路。我们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 【投影展示】杜甫在泰山脚下望到了的景,他的心情是(可用上排比句)王安石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登高望远抒怀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登高望远抒怀 第一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登高望远抒怀登高望远抒怀 ——《望岳》《登飞来峰》诗歌主题学习 教者:齐市第三十四中徐凤艳 教学内容:《望岳》《登飞来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的相关资料,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品味“登高”的多层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丰富情感,并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和相关的时代资料引导学生挖掘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并且体会到在人生的旅途上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在前进的道路上要不畏艰难困苦,勇攀高峰。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悟情理。 教学难点: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品味“登高”的多层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丰富情感,并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和相关的时代资料引导学生挖掘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教学流程: 一、学法渗透。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深入思考,使人睿智。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齐读希望同学们能多读、多思、多合作成为博学睿智的人。 二、激情导入:首先让我们齐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人王维借登高抒发了什么情感?(思家怀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进行《望岳》和《登飞来峰》诗歌主题学习。板书(诗歌主题学习)

三、研学目标:理解诗意,感悟情理。 学习诗歌要达到什么目标?交流后明确,板书理解诗意,感悟情理 四、解题训练:了解泰山和飞来峰。望岳作者杜甫,板书作者,岳指的是什么?泰山,你见过泰山吗?泰山什么样的呢,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段介绍泰山的录像,播放,看了录像你有什么感觉?泰山(高大巍峨)望岳就是杜甫望泰山有感,换个词,叫望岳抒怀。望岳借描写泰山的什么特点抒发了什么情怀?看《登飞来峰》作者王安石,同学能不能解释一下题。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读课文。 五、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 一、吟诵诗歌,感受情理。 (一)、找一名同学读活动要求: 1、自由朗读《望岳》《登飞来峰》,我们从诗中能读出怎样的情感? 2、同桌对读,互评。 温馨提示:请注意读音、节奏、情感。 (二)、学生活动 (三)、学生表演读。比读。后评价读音要准,节奏要分明,情感抒发的比较好。他读出了什么情感?没读出来的而追问应当用什么情感来读? 学习活动 二、逐联品析,探究情理 (一)、教师讲解活动要求。结合示例来指导学生如何品评诗联。学习方法:(逐联品析法)步骤: 1、结合注释,读懂诗联。 2、联想画面,描述诗联。 3、选取角度,品评诗联 温馨提示:步骤3可从内容、写法、语言(“炼”字、和修辞)等角度品评诗联。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和鹅》后,你收获了什么?是啊,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上看问题,看事物,就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看景致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代王安石的著名诗篇——《登飞来峰》。(板书) 二、初读感悟。 1、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将诗句读准确,读流利,如果能读出诗的韵律美更好。 2、(一读:读准确,自由读,提问2个人读)大家读得很投入,哪位同学愿意代替王安石来把这首诗读一读?(你第一次读,就读得这么准确,真了不起) 谁还想尝试?(读两个人即可。你读得真投入,真像一个小小的王安石)

三、通过朗读指导,理解诗意。 1、孩子们,如果能提出新的问题来研讨,更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意。看看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用笔轻轻在它旁边打上问号。(学生提问,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词句板书。要点:寻、闻(听说什么?)、畏、缘以及第三句等) 2、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利用孩子的已有经验解决部分词语,查字典弄清楚“寻”的意思,句子理解放在整首诗学习中解决。 3、理解字词的意思是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二读:思考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读流畅,提问一人说诗意,一人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边读边思考句意。提问诗意,再读。(读得更流利了) 4、结合刚才学习的收获,想一想:假如黑板就是一张画板,结合你获得的信息,你想给上面填充哪些内容?(师随机板书:日、云、峰、塔) 再结合书上的插图,看看作者现在处于什么位置?他可能会看到什么?(脚踩白云,头顶蓝天,看着旭日东升,霞光万丈)什么时候?(结合生活实际,鸡鸣五更时漆黑一片,为什么会看到)出示图片,如果站在山腰、山脚下,又会看到什么?(站在山腰,看到白云缭绕在山腰,站在山底,会看见潺潺溪流,绿树红花)为什么会看到不同的画面呢?站在哪里眼界更开阔,看得更远一些?(原来站得高,才能望得远,高低不同,看到的景也各异呀)你想起了哪些与之意味相似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老师也不禁想起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佳句。 作者站在高耸入云的飞来峰上,举手就可触及蓝天,举目四望,四周的景物尽收眼底,只见脚下白云翻滚,一轮红日徐徐升起,光芒万丈,他该是怎样的心情呢?(自信、自豪)(三读:感情朗诵,提问读,)能通过你的朗读来表达作者的感情吗?(你抓住“最高层”读出了作者高兴的心情,你抓住“不畏”读出了作者无畏的心情,你抓住“最高层”读出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孩子们,古诗用词非常凝练,王安石仅仅用了28个字就表达了丰富的意境和自己丰富的情感,就让我们一起感情朗诵这首诗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